国庆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12 07:2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庆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庆的古诗

篇1

>> 爱情就像树上的果子 有故事的爱情 关于爱情的故事 青春的爱情像酸涩的果子 爱情的果子要自己摘 我的爱情故事 非关“爱情”的故事 辛酸的爱情故事 北京爱情故事 “标签男”的爱情信仰 飞越高墙的爱情故事 海亮的爱情故事 诗人郭小川如诗的爱情故事 许光达大将的爱情故事 《LOVE》七千五百万的爱情故事 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 你的爱情是什么故事 你的爱情会是什么故事? 成语中的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的N种讲法 故事的名字叫爱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果子的“爱情”故事 果子的“爱情”故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郭晓结")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女儿果子

果子5岁了,从她会说话到今天,关于婚姻问题,我们谈论的次数我已经记不清了。

两岁多时,果子每次去卧室总是盯着墙上我和爱人的结婚照看呀看,然后睁着迷茫的眼睛问我:“为什么没有我呢?”我不知道该如何用孩子的语言给她解释,很无力地说:“只有爸爸妈妈结婚了,才会有你呀。”

果子盯着那个照片很是失落,她无法理解她最爱的爸爸妈妈中间为什么没有她的位置,她也很嫉妒。

一次,她很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我要结婚!”我看着她一脸的严肃,也不敢露出任何的笑意来。“能告诉我你要和谁结婚吗?”我也一本正经地问她。“妈妈!我要和妈妈结婚!”我已经喜不自禁了,但还要装下去:“为什么要和妈妈结婚呢?”

“我爱妈妈!”

我爱妈妈,这真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话语,有了这句话,让我养孩子的所有辛酸苦楚都烟消云散。我紧紧地把果子抱在怀里,幸福地说:“我也爱你,妈妈愿意和你结婚,我愿意!”

自此以后,我经常在果爸面前炫耀果子与我更亲近,惹得果爸嫉妒得朝我翻白眼。但好景持续了一年多以后,果子就移情别恋了。

果子上中班后的一天,把我拉到她的身边,俯在我耳边悄悄地说:“妈妈,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

“好的,妈妈洗耳恭听,快说吧。”我迫不及待。

“妈妈,我长大了要和潇潇结婚!我们都约定好了。”

我“五雷轰顶”,怎么不经过我们父母的同意就私定终身了,再说,让我这个“前任”情何以堪呢?

“果子,你不是要和妈妈结婚吗?你怎么把妈妈抛弃了呢?”我苦苦追问。

“妈,男生和女生才能结婚,你连这都不懂,真是!”她开始嫌弃我的孤陋寡闻了,扔下这句话就跑去玩了,留下我站在原地,波涛起伏,愁肠百结。

总得见见女儿的“现任男友”吧,是一个既可爱又文静的小男孩,小班的时候我怎么就没关注过他呢?如果关注了,怎么轮到他横刀夺爱呢?不过,爱是成全,放手吧。

于是,每次幼儿园放学后,他们就在幼儿园附近的游乐场一起玩,有时,他们过家家;有时,他们扮演恐龙,两个人相向咆哮;有时,他们就爬到一个高高的石头上,引吭高歌;有时,他们就伴随音乐跳老师刚刚教的舞蹈《小苹果》,“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歌声青涩,舞姿拙劣,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快乐。潇潇的奶奶带了饼干会分给果子一包,我带了酸奶会给潇潇一盒。到了最后,两家带东西都不自觉地备了双份,为了两个“深爱”着的孩子。

家又都在附近住,去超市也时常能够碰到潇潇和他的爸爸妈妈。一旦见面,两个孩子就难舍难分,于是我们四个“老人家”就看着两个孩子玩得嗨翻天。临了,又不得不掏腰包请吃“开封菜”(肯德基),看他们大快朵颐。

今年的春节,我们回老家过年。屋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和果子从梦中唤醒,果子幽幽地跟我说:“妈妈,我想潇潇了。我想和他一起玩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城后,我带果子去河边散步。“妈妈,我看那个人像潇潇。”果子停下了脚步。“不会那么巧吧?”我将信将疑。待我回过神来,果子已经跑走了,一边跑一边大喊:“潇潇!潇潇!”正在和小朋友玩耍的潇潇听到了喊声也开始狂奔起来:“果子!果子!”我在后面狂追,潇潇的奶奶也在后面高喊:“慢点儿,慢点儿。”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一刻,让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看到的“美菱-阿里斯顿”冰箱广告里两个小孩的重逢。

相见时难别亦难,太阳即将没入地平线,气温也越来也低,两个孩子始终不愿意分离,最终,在我答应带他们周末去动物园的要求后,才各自跟着大人恋恋不舍地走了。

最不淡定的是果爸,他的“小情人”心里装的竟然是那个叫潇潇的小男生,他怎么能够忍受?我说那个男生性情温顺,很不错。“谁也配不上我家女儿,”他恶狠狠地说,似乎那个毛头小子立刻把他的果子抢走似的。我忍俊不禁,他回过神来,也哈哈大笑起来。

周围的小朋友都上了兴趣班,我们给果子报了舞蹈班和手工班,潇潇也报了语言班,上课的时间不一样,所以能够在一起玩的时间越来越少,又加上春季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到处都在消毒杀菌,即使有时间,也很难有合适的空间让他们一起玩了。果子和我们家楼下的文文小姑娘成了好朋友。我问果爸:“你最近这段时间听果子提起潇潇了吗?”果爸摇摇头。我知道我们果子第二段的爱恋悄无声息地走向了尾声。

篇2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与中国古典诗词相互交织。在中国古典舞蹈作品中,舞者舞动的是诗词的雅韵和内涵,许多作品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为表演内容,或是以中国古代人物为舞蹈形象,将诗词的内涵和古人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许多中国古典诗词也描写了中国古代歌舞,用古典诗词传递了古典舞蹈的神韵和雅致。

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具体表演中,展现出的对于意境的追求,是与中国古典诗词在意境上的追求相交融的。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为其品评优劣的重要标准,作家在作品中十分注重对意境的追求。深远悠长的韵味、耐人寻味的内涵、含蓄浓厚的情感,这些都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最典型的特征。关于“意境”一词,它的定义和其作为标准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唐代之前,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已经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用意境去衡量文学作品出现了萌芽式的发展。到了唐代,诗歌空前繁荣,众多诗人在写作的同时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诗文理论逐步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境最终成为品评诗歌的最高标准。唐代以后,经过历朝历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对于“意境”一词的内涵逐渐丰富。到了清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并把诗词境界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丰富了古典诗词的美学理论。

在古典诗词追求意境的同时,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古典舞,承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精神特点,同样将意境作为其创作的根本精神,意境美也成为了欣赏古典舞时的重要标准。其中对于情景交融的意境追求是二者在艺术上最能产生共鸣的一部分。

中国古典舞受古典诗词影响,注重情景交融。舞蹈之所以美,其实不只是在于它的舞蹈动作和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它所要表现的人物内心的情感,舞者用心去舞蹈,观者以心去聆听,最后达到共鸣,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一个舞蹈作品。而古典舞在注重表现情感的同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富于意蕴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将舞者所要表现的情与景结合在一起所诠释的。“情”在舞蹈之中是生发一切的源泉,人物性格的凸显,舞蹈故事和主题表现以及意境的建构都是由“情”而来。那么对于“景”,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析和理解。

首先,“景”可理解为舞蹈作品的外部环境,如果脱离舞台进行表演,舞者在大自然中起舞,那么舞蹈的“景”便是天然存在的,舞者便能见景生情,容情于景。在舞台表演中,古典舞往往制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的舞台效果,制造出一种蕴藉隽永的意境,令人流连忘返。古典舞配乐以中国民族乐器为主,大多是中国传统音乐,甚至还是中国著名的古曲,许多有唱词的舞蹈配乐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内容,再加以舞台灯光明暗相接的设计,随着音乐高低强弱的变化而变化,将舞者和观众带到了一个浓烈的演出氛围之中,使演者和观者皆进入舞蹈的主题之中。在舞台的背景布置上,也使用了多种现代化技术,使得布景更立体,更具有舞台效果。

舞蹈《荷塘莲语》中,音乐与光电完美融合,随处可见星星点点的蓝色灯光和串串气泡,背景在随风摇摆的片片莲叶和含苞待放的尖角小荷中切换,舞者们以队形的变换组合成莲花造型与背景中的立体感极强的朵朵莲花融为一体。舞者们在极有民族特色的伴奏中,以其灵动的舞姿展示出荷塘中莲花莲叶随风摇摆并且尽情嬉戏的生动场景,使整个舞蹈动人心弦。舞者们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代表着莲花和莲叶翩翩起舞,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恬静优美的江南荷塘,观者仿佛置身其中,与这些莲花和莲叶一同嬉戏。这个舞蹈画面静谧,舞蹈风格清新而淡雅,不禁让人想起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一个中国画一般的江南水乡荷塘。

其次,“景”还可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无论是创编舞蹈还是表演舞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将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和感情。中国古典舞和其他舞种一样,注重现实生活场景的表现,这来源于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审美追求,也来源于它注重去补捉和化用古代诗词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的表达方式。

初唐张若虚所写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以七言歌行形式,尽情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奇美景色,它以江月为主要意象,用美景衬托了伤感情绪,同时通过赞叹大自然,把对人间爱情的讴歌,以及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寻结合起来,把情、意、理融为一体,使人读之不禁思绪万千,在全诗的感慨之中,自身的情感得到升华。

以此为题材,由陈爱莲所表演的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不仅沿用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并且塑造了现实生活中一个对爱情和未来充满憧憬的少女形象。舞者以古典舞特有的身韵和姿态,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并随着明月的上升和变化而逐渐深化。舞者抬头望月,轻移步伐,眼神传神,顾盼神飞,表现出了特定环境之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并且创造出一个如梦境般的意境。

中国古典舞的经典之作《踏歌》这个女子群舞,所表现的正是古代少女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三月欢唱舞蹈的日常生活场景。整个舞蹈中,春天的气息随处可感,人物表现的妩媚动人,俏丽可爱,把少女们在游玩之中尽情欢乐的情态,同时又将少女爱情心扉稍启的心理特点表现出来。

踏歌是汉族的传统舞蹈,在汉代就已经兴起,到了唐代更加盛行,刘禹锡《竹枝词》和李白《赠汪伦》就对踏歌进行过描写,可见踏歌早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随生活传承了下来。这支舞蹈在运用情景交融的意境创作方法时,以舞者别致的舞姿,水袖独有的韵律,行云流水一样的步伐和重心的变化表达少女们典雅含蓄和洒脱直率的情感,又将其融入所表现的现实生活主体场景之中,使得整个舞蹈给人以难以言喻的美感,将人带到一个深远且富有哲理的意境之中。舞蹈中水袖的运用仿佛由心而发,以此表达内心情怀,随着水袖的摆动,配以带有情思的歌词:“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怜,浴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作昙花一现。”这样把人性中最“真”的一面表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人的可爱,人性本质的美好,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于人性中美的追求,对于生命美丽的赞颂,让观者对人生的真谛有所体悟。

中国古典诗词与中国古典舞,自古至今传承了几千年,它们同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通过分析和探索它们的价值,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古人的心态,了解华夏人民的精神境界。对意境的追求,作为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审美倾向的共通之处,它是最典型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也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生命的关注。从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融合中,我们也可以深层次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它根植于内心,传承并发扬下去。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篇3

【关键词】诗言志 抒情言志 形象 艺术手法

在《毛诗·大 序》中,对于诗歌的写作目的与动机,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言志。然而是他的内心产生激荡,并有所感悟的情感是诗人作诗的动机。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开始就与抒情言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偏重抒情写意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因而朱自清先生推崇它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远的影响。“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志意,人们内心的志向、意念,即思想感情。它揭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特征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与西方文学中的诗歌相比,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西方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别。欧洲最早的诗歌是史诗。史诗作为叙事诗,它本身便是神话艺术化的产物。马克思曾谈到古希腊神话正是荷马史诗产生的摇篮。荷马史诗一方面以古希腊历史曾经发生过的远征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的战争作为素材,另一方面又大量融进神话的因素,表现战争中的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人面对自然所焕发的巨大的生命力。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到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的对象,从而表现出西方民族的人生理想。而且它还影响到其后欧洲各国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从表现巨大的外部冲突的英雄史诗发展为揭示人内心冲突的人的史诗。

二、 抒情写意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既然重抒情,不重模仿,就使它对事物的描写一般不采取工笔细描、追求逼真的写实方法,而是多采取简略点染、追求神似的写意方法。当然,抒情写意也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但具体形象一旦与感情相结合,就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成了非写实的写意。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诗歌《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形象与抒情言志的关系上来归纳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中情意的表达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来实现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具体可感的形象与情志的结合才实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三、 抒情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 加强了作品以情动人的力量和诗情画意之美,它使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在作品中得到了自由展现,这正表现了文学的本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思维和有感情。人的思维能力使之认识到自我与环境的区别和对立,并力求改造环境,超越环境的制约,进入一个无限制的自由天地。但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出新的物质存在,然而任何新的物质存在都有其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所以人类始终未能超越环境束缚;新物质的创造只是更多地满足了人的动物性生理需要,却未能使精神获得彻底自由。而只有在文学艺术中,人才能让感情自由驰骋,照主观愿望自由地创造出不受任何限制的新天地。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表明,它正抓住了诗歌的本质。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感为基调,以具体动人的形象为载体,以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辉煌,这与西方诗歌的叙事传统是截然不同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叶嘉莹. 好诗共欣赏. 中华书局,2007.

篇4

一、主客相融的审美态度

中国诗人的心灵,总是那么容易与天地相通。“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似乎是异质同构的。人能够通过感觉直接把握宇宙万物的底蕴,领会大自然永恒的生命运动,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人与自然也就泯灭了彼此的界限,于是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

中国诗人正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来观照宇宙,指导创作,写下了无数“神与物游”的美妙诗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名为《江南》的汉乐府民歌,并没有什么深意寄托,不过是写采莲人之乐和鱼之“戏”,可是它却千古流传,读之令人击节,原因在于:歌者既不单纯写人,又不单纯写鱼,而是将人之乐转嫁为鱼之戏,似乎人已化身为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地嬉戏于水中。采莲人和水中鱼的感情就这么沟通起来,融为一体,人在这里获得了大自然生命的永恒。读这首诗,我们所欣赏的,不是诗中写了什么劳动生活,什么男女爱情,有什么比兴,纯粹的美感,可以帮助我们唤起生命的快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乍放,鸭戏水中,盎然的春意引逗得诗人满心欢喜。可是诗人并不把这种心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自己对春天的感觉转换成自然景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桃花、戏鸭、芦苇、河豚和诗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神与物游的审美体验的生动表现。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由于天人关系的这种谐和性、同一性,使得自然万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

二、尽善尽美的审美追求

尽善尽美、美善相兼的审美理想在《诗经》中已有反映。例如那首被清人姚际恒称为“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的《周南・桃夭》,就是一首美与善相统一的作品。诗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蒉有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一个女孩出嫁,诗人写此诗表示祝贺。第一章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婆家。”后面两章分写桃的“实”和“叶”,都是对新娘婚后生活的充实和美满的推测性喻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确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只是目观之美,“尽美矣,未尽善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美与善结合了,才是真正的美。

三、诗画融合的审美特征

诗画融合的美学特征,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指在表情达意的文字中,描绘出画的意象;“画中有诗”是指在对画的意象的描绘中,传达出诗的情意。如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天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山问樵夫。

前两句为平视,即由近向远看,写终南山的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三四句拉近一层,写终南山的高远。诗人入山中,回望来路,只见白云围合,掩没了路径,青青山岚也已悄然不见踪影。五六句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所见终南山之全景,通过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众壑”的千形万态。最后两句写诗人隔水遥问樵夫以寻找宿处的情景,见出诗人游兴未尽,意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心情。读全诗,我们不仅品味到诗的情趣之美,同时也观赏到一幅广阔壮丽的画面。

李白也曾以读画的眼光吟咏山水,其《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实际中叔贾舍人至游洞庭》之五云:“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这不是诗仙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洞庭秋色之美,实在是他对诗和画融合因缘的一种天才的感觉。古人们在画中体现诗的精神,又在诗中寻找画的印合以表达诗的精神,二者有着共同的美学基础。

四、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

意境美是中国诗歌的灵魂,是情与景、意与境、理与趣的和谐统一。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是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小诗。篇中描绘了在初春灿烂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生机盎然的春景。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馨香袭人;秋去春归的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溪边沙洲上静卧不动,尽情地享受着春天丽日的温暖。从中反映诗人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下来的安适心境,以及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愉情怀。这种明丽悠远的意境,我们是从诗中感受到的,而这种感受又远远超出画面之外。这也是古代诗人钟情自然并从自然中汲取生机的美学底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歌是文学,亦是文化。它可以作为文学作品供人们鉴赏、批评,还可以作为文化现象供人们审视、考察。诗歌是志的抒发,情的凝结,美的升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直接影响了历代诗人的审美态度。

篇5

李喜凤所在的豆腐村,因家家做的豆腐色若凝脂、味道鲜嫩而闻名。这里地处东周雍城遗址圈内,不时地出土着一件件惊世珍宝。20世纪70年代,有一匹马累死在地头,人们在土场上支起锅来准备煮马肉,社员侯建勤蹲在地上点火时,屁股碰在了一件坚硬的东西上。他用手一刨,竟是一件青铜铧犁。大伙从这里向下刨去,刨出21件青铜器。前述的李喜凤的儿子方国强去村小学上学途中,被一件东西绊倒,他一看,这家伙像个地雷。他在近1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方形的铜疙瘩,他用土将两件东西掩埋了起来,并插上树枝作记号。巴不得等到了放学,他蹦蹦跳跳地将两件东西抱回了家。

李喜凤正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恸氛围中。喜凤的第一个丈夫方能有靠着修理电器手艺,在西安打工挣了些钱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两口子在勤劳致富的路上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可方能有又被“出血热”病夺走了性命,留下了一儿三女及繁重的债务。儿子将“铜疙瘩”抱回家里后,李喜凤只看了一眼便忙着烧锅做饭。吃完饭,她再次打量“铜疙瘩”时,突然惊叫了起来:“这莫非是个地雷?”失去丈夫的李喜凤生怕两件怪物再给家中带来不测,她呵斥儿子将“铜疙瘩”扔掉,可儿子怎么也不扔。村上人蜂拥似的来到李家看热闹,有人说,这是文物,值大钱哩!可没念过一天书的李喜凤竟然搞不懂文物是啥东西。

两天后,一位戴着石头眼镜的中年汉子来到李家,他将这件圆球似的东西装在了方形底座上,用放大镜看了大半天,对李喜凤说:“给你6万元,让我抱走它。”一听这价,喜凤差点跌倒在地上。度日如年、破屋如筛的李家太需要钱了,可喜凤是个老实人,生怕惹出大麻烦,便一口回绝了那位中年汉子。喜凤的大嫂是个文化人,看了“铜疙瘩”后说:“这是文物,放在家里容易惹祸,卖掉要犯法,你得赶快交给国家。”翌日,李喜凤将宝背到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给她照了张相,她就走了。第二天,在县委工作的一名干部回村休假,得知这一情况后,对喜凤说:“献宝要给奖励费,你领了没有?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们多少得给你点儿钱。”几天后李喜凤来到博物馆。原来,博物馆正向省文物局申请这笔奖励费,她很快领取了3000元奖金。

当考古工作者除去“铜疙瘩”上的斑斑锈迹后,这只美丽的凤凰露出了惊世骇俗之美。凤翔挖出了“金凤凰”的消息不翼而飞。这件被定名为“凤鸟衔环青铜熏炉”的宝物高35.5厘米,重4公斤,乃春秋时期秦国贵族所用之物。炉体顶端那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嘴中衔着一只铜环,这吉祥的神鸟从凤翔的黄土中飞出,更有特殊意义。凤凰立于铜丝编织的圆球上,寓意着秦人吞并八荒、囊括四海的雄心!圆球下的方形镂空底座上,有蟠螭和瑞兽纹饰。整个熏炉融进了浇铸、编织、镶嵌、焊接、镂空等十多种工艺,堪称秦国青铜艺术之奇葩!

喜凤遇“金凤”,一贫如洗的家境得到改善,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李家盖起了简易楼房。喜凤遇“金凤”,“金凤”成了国宝进了博物馆,曾风风光光地赴美展出。喜凤一人耕耘着八亩农田,几个孩子在她拉扯下渐渐成人。几年前,在好心人撮合下,朴实善良的外乡人王晓于来到李家,做了“上门女婿”,可村上人怎么也看不惯他。犁地时为划犁沟,王晓于被人打破了头;放羊时遇到羊斗仗,他被撕破了睑。李家没钱筑院墙,家里的醋瓶、盐罐被人拎走,后来连做饭的锅也不见了。李喜凤为了支撑日子,在县城一洗车场打工,早出晚归,幸亏碰上了一个好老板,知道她曾献过宝,家境又如此寒酸,将每天工钱由8元升到10元。3个女儿早早就嫁了人,日子过得十分勉强。儿子方国强书念得特别好,在职教中心上高二,家里每周只给他10元生活费。李喜凤动员儿子去打工,可儿子却哭着要上学,并说,不叫他念书,他就将母亲告到法庭。喜凤十多年来,未添过一件新衣服,母女四人勤劳节俭,供方国强上学。贫穷本已压得李喜凤喘不过气,世俗对“上门女婿”的歧视更让她感到了令人窒息的无形压力。喜凤对恃强凌弱的人说,我为国家献过宝,这样对待我们真不该!可村上人说,你给国家交了宝,又没给村上立下功。有人还骂她是个傻瓜:“放着6万元不要,要过穷日子,你说她不是傻瓜谁是傻瓜!”

篇6

【关键词】股指期货;证券市场;股票行情;影响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股指期货时代。推出股指期货是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的新纪元。股指期货业务给证券市场带来做空机制,中国a股市场结束了20年单边做多的时代。它对于完善市场功能,改善市场结构,健全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和风险对冲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股指期货为现货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从长期看有利于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和增强市场流动性,有利于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股指期货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变革,对股票市场价格行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流向、流动性、波动性、股价结构和市场走势等方面。

1.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的影响

1.1 股指期货推出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股指期货推出后,股市的资金流向会发生变化,这种资金链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现货市场短期和长期的走势。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资金存在短期资金流出和长期资金流入的双重效应。股指期货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操作灵活等特点,推出后在短期内会吸引部分偏好高风险的投机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出现交易转移现象,使得部分股市资金流向期指市场,对股市资金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暂时减少了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但这种效应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从长期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具有吸引场外增量资金入市的效应,因为股指期货可以显着降低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使股票市场获得了一种避险工具,投资者有了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从而有助于吸引大批偏好低风险的长线资金持续进入,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加大了股票市场的投资力度,期现套利需求增加了投资者对现货交易的需求,大批投资者会进入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促进股票市场交易的活跃、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市场的总体资金量和流动性。

kuserk,cocke(1994)等人对美国股市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和期市的交易量都有较大提高,呈双向推动态势。日本市场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交易转移现象,但长期没有显着变化。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市场研究则表明,股指期货市场的引入增加了现货市场的交易量,但在股指期货上市前后,无论短期、长期,交易量增长率并未发生显着变化。海外市场数据表明,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提升现货市场规模,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推出股指期货当年的现货市场交易额分别增长了22%、14%和50%;2002~2006年,全球主要股指期货交易额的复合增速为30%,股票交易额则有16%的增速。

就我国市场而言,由于股指期货入市门槛较高,一般投资者还不易进入期指市场,而机构投资者初期的入市愿望也不强,因此短期内对股市资金的挤出效应不明显。2010年4月16日期指推出后当日沪深两市成交量为1903亿。随后,股指一路下滑,成交量也随之萎缩,7月2日股指跌入低点,成交量减至1195亿,此后股指反弹走高,成交量也随之增加,至10月18日成交量为4886亿,接近历史的最高量。但从中长期看,一些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风险厌恶程度高,出于套期保值的需要会逐步进入股市,海外资金看好中国的长期增长,有了避险工具后会将更多资金投入中国股票市场。因此,就市场的整体发展和长期趋势而言,股指期货是扩大我国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根本保证,最终会有利于股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长期平衡协调发展。

1.2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是市场风险的外在体现。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以及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尽相同。从国际经验看,股指期货推出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但中长期并不增加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而是起到了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不会改变股市基本运行趋势,但可通过改善投资者心理预期与投资行为,从而降低股市的大幅波动。股指期货具有规避风险、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基本功能,进入市场的不仅有投机者,还有很多套期保值者,股指期货为股市提供市场化的稳定机制,其做空机制的运用以及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能有效平衡现货市场多空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抑制股市的暴涨暴跌行情,因此有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同时,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其远期价格发现功能引导股市合理定价,稳定市场预期,从而避免了股票资产定价上出现严重的泡沫累积或价值低估,降低了市场剧烈动荡的风险。但是,股指期货的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有效发挥,市场出现偏差的概率比较大,短期内震荡可能比较剧烈,并且期货与现货市场的联动也会导致股市的短期波动加大。

我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避险机制,波动剧烈,单边市现象非常突出。2005年,中国股市经过长达4年的熊市,6月6日上证综指达到998点的最低点,此后一路反弹,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2年4个月的时间涨幅达513%,领冠全球。受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海啸影响,a股市场一路快速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最低跌至1665点,一年之内指数下跌71%,虽然此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而危机发源地美国的道·琼斯指数最大跌幅在42%左右,22个推出股指期货国家的股票市场平均跌幅46.9%,推出股指期货新兴市场的现货指数跌幅也仅为47.1%。可见,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股指期货推出对市场股价结构的影响

2.1 股指期货推出对标的指数成分股溢价的影响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票市场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将加大市场股价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的分化,标的指数成分股在整个市场中的作用大大加强,资金配置向成分股倾斜,并产生相应的溢价。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期,机构投资者因避险和套利操作以及资产配置的需要,将会增加对现货市场上的成分股需求,活跃了指标股交易,并吸引散户跟进,从而推动成分股的价格上涨,而非成分股的活跃程度总体上会有所降低。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成分股因前期上涨高估而导致价值回归,短期内大多出现调整态势,长期则不受指数期货的影响,而主要受企业业绩、宏观经济以及自身估值的影响。2009年,中国和世界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逐步走出了衰退的阴影,股市也有明显的反弹,但此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暴发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股市纷纷出现调整。2010年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后,由于希腊债务危机在加剧,中国股市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在此种背景下,沪深300指数的跌幅较海外市场标的指数的跌幅大。

2.2 股指期货推出对股价结构影响的实证数据

从海外市场经验来看,无论成熟或新兴市场,股指期货推出前(约半年或一年),标的指数成分股存在估值溢价,但临近期货推出日则有所回落。damocaran(1990)采用1982年4月s&p500指数推出之后的5年内nyse中378种s&p500指数成分股与699种非成分股为样本进行研究,分别计算样本股票的收益率平均值与方差。实证结果表明:在平均报酬方面,指数组及非指数组在股价指数期货上市后均显着提高,成分股平均上涨88%,非成分股只上涨38%,而两组的平均报酬在股价指数期货上市前并无显着差异;在交易量方面,成分股在s&p500指数期货推出之后的5年比前5年上升98%,而非成分股只上升42%。在其他国家,众多的分析结果也表明标的指数成分股在股指推出前有一定的溢价。印度nifty指数期货推出前四个月左右,成份股有相对较大幅度的上涨,并在股指期货推出后一两年的时间内仍具有溢价。韩国kospi 200指数期货推出前一年左右,标的指数成分股明显走强,但股指期货推出后短期大多出现调整。但是,成分股中超级大盘股在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短期内并没有明显收益。从美国、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市场看,超大盘股短期表现基本与市场走势一致。中国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时间不长,期指推出后的前3个月,标的指数与沪深两市的大盘指数之间的差异不明显,这是由于股指期货对市场股价结构的影响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第6个月沪深300指数跌0.85%,上证综指跌5.1%,股价分化的现象有所显现。

3.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分析

3.1 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产生的原因

到期日效应是指在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时,由于交易中买卖失衡而导致股票现货市场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并伴随着交易量急剧放大的现象。在成熟市场,经常会出现“三重巫效应”,即在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股票期权同时到期的时间,现货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异常波动。到期日效应是由套利者的平仓交易、套期保值者的转仓交易、投机者对股指期货结算价的操纵等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些交易行为集中在最后结算日完成,因而带来现货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异常变化。在股指期货到期日临近时,期现套利获利了结,大量的套利者在相同的时间对持有的股票头寸进行相同方向的交易;套期保值者为了实现股票现货头寸的保值在到期日不断向远期移仓,将近月的合约向稍远的活跃的合约转移;投机者在股指期货市场上是多头时会在现货市场拉抬指数,是空头时会在现货市场打压指数。这些市场参与者在到期日需要通过市场操纵来获利,这样就导致了在增加市场交易量的同时,加剧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

3.2 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的实证数据

到期日效应在海外市场普遍存在。whaley和stoll(1991)对美国cme的s&p500股指期货的研究中发现:s&p500指数期货合约在1987年6月前以到期日周五的收盘价结算,在到期日收盘前半小时的交易量是两天平均交易量的20.8%,而在非到期日交易量仅为两天平均交易量的8.5%;在1987年6月之后,该合约以到期时周五的开盘价结算,在到期日开盘后半小时的交易量是两天平均交易量的26.3%,而在非到期日交易量仅为两天平均交易量的8.5%,这证明了股指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在到期日有显着变化。karolyi(1996)在对日经225股指期货的研究结果表明:日经225指数在到期日出现异常大的交易量,但在经济上不具显着的价格效应。

在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到2010年11月20日已有if1005、if1006、if1007、if1008、if1009、if1010、if1011七个合约实现顺利平稳交割,合约最后2小时到期价格、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均未出现异常,期货价格走势平稳,始终围绕最后结算价微幅波动,到期合约最终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收敛度好,期现基差基本没有套利空间,未出现明显的“到期日效应”。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交割结算价为交割日最后两小时现货指数的算术平均价,在全球股指期货市场中是最为严格的,一方面使得投机力量企图操纵股指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套保、套利头寸的平仓和转仓操作预留了充足空间,避免了因期、现货市场在到期日最后交易时段出现大量市价委托单而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可见,科学的交易制度设计压缩了市场“操纵”空间,淡化了“到期日效应”。

4.股指期货推出对a股市场总体走势的影响

4.1 股指期货推出前后股票市场短期走势分析

股指期货推出后,股票市场的短期表现是当时市场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海外市场经验看,股指期货推出前后的短期内,股票市场大多演绎了“先上涨,后下跌”的态势,这是由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造成的。股指期货上市前,机构投资者为了在未来参与股指期货的套利交易以及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投资组合和资产配置,买进持有权重成分股而推高指数。短期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多头套利结清时现货平仓的压力,以美国、香港、新加坡、伦敦为代表;或宏观经济的风险使投资者中空方力量占优,投资者直接在股指期货上做空投机或者进行套期保值造成市场下跌,以中国台湾和韩国为代表。中国a股市场也经历了“先上涨,后下跌”的过程。我国股指期货推出的背景是: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危机加重并向全球蔓延,各国纷纷出台经济刺激政策,2009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股市也进入反弹向上阶段,2010年1月我国宣布推出股指期货。因此,我国股市在期指推出前呈上涨态势,推出前1年内上证综指涨23.5%,前2个月涨3.7%,前1个月涨4.6%。但期指推出后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我国股市快速深幅下跌,1个月内跌18.2%,3个月内跌22.6%。3个月后因欧盟就希腊危机采取了援助措施,全球股市开始反弹,因而a股市场也进入了一波上扬阶段。尽管我国股市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但股市走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股指期货的影响。

4.2 股指期货推出后对股票市场中长期走势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中长期走势是由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基本面共同决定的,从中长期看,股指期货推出对股市的影响是中性的,股指期货并未影响股票市场的运行规律,不改变市场中长期的走势。理论上,决定资本市场中长期趋势的根本因素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及市场估值水平,宏观经济决定了股指和股指期货的走势,而股指期货作为交易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只是一个依存于现货市场的衍生产品,不能改变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估值水平。因此不会改变现货市场的中长期运行趋势。海外市场经验表明,股指期货上市不会造成牛市或者熊市的终结,牛市中推出股指期货,股票市场涨势不变;而熊市中推出股指期货,股票市场跌势难改。欧美和香港股市推出股指期货后呈涨势,日本推出后一年左右仍保持涨势,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转入了长期的熊市,而韩国、中国台湾股市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股指期货上市后不久就呈跌势。因此,股指期货最适宜在市场上多空双方力量均衡条件下推出,这样有利于股指期货市场的长期繁荣稳定。沪深300股指期货就是在多空力量均衡的条件下推出的,“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消化,世界经济呈现复苏势头,市场风险在危机期间得到有效释放,市场多空力量趋于平衡。同样,中国a股市场中长期运行趋势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汇率和利率水平、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率以及这些因素的预期,股指期货不会改变a股市场的中长期运行趋势。

参考文献

渤海证券研究所.股指期货市场影响及投资策略分析[r].2007,12.

恒泰证券研究发展中心.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对a股市场的影响及投资策略[r].2010,1.

袁鲲.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走势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1):80-82.

篇7

    一、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的理论基础

    在界定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的具体内容之前,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其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涉及股东权理论、知情权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股东权是股东基于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股东权是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以其行使目的为标准可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自益权主要与财产利益有关,旨在确保股东个体利益;共益权则主要与治理利益有关,旨在保护公司利益和股东全体利益。共益权是实现自益权的手段,自益权是共益权行使的目的和归宿。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则具有共益权和自益权的双重特点,但仍然属于公益权的范畴。

    关于知情权的概念,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有的学者认为知情权是一种政治权利,又可称为了解权,“了解权作为新的政治权利概念,意指公民了解政府的情况,是现代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一权利,政府活动应当公开化”。有的学者认为知情权是一种信息自由权,“主要指公民有获取信息的权利和自由,并不包括传播信息的自由”。还有的学者认为知情权是一种知悉权,狭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及居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对国家机关掌握的情报知道的权利。综上所述,知情权是主体享有了解有关事情真实信息的权利。按照其适用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分为公权性的知情权和私权性的知情权。前者是公民针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而享有的知情权,后者是平等主体由于对信息资源实质上占有的不平等而赋了弱势一方的知情权。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东而言,他们所享有的知情权属于私权性的知情权。

    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交易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的行为的完全信息,抑或观测和监督的成本太大时,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所处的不对称状态。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和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将会造成两种风险: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针对信息占劣势的股东而言,道德风险则是针对信息占优势的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而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会造成对市场机制的扭曲,误导市场信息,造成证券市场失灵。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使广大股东能获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具体内容和特点

    (一)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的具体内容

    股东有权知悉有关上市公司的全部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日常经营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第一,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主要在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予以记载,股东可以查阅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从而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我国《公司法》第九十八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债券存根、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的经营提出建议或者质询。”但上市公司由于股权变动频繁,不像有限公司那样将所有股东情况记载于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因此,上市公司股东想要了解公司股东的持股情况及变动情况必须依靠上市公司向社会公众公告,如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股份最多的前十名股东名单和持股数额。第二,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九十八条和《证券法》第六十五条、六十六条、六十七条的规定,上市公司股东既可以通过查阅公司的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决议和监事会决议了解公司的经营方针和计划,也可以通过上市公可的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临时报告掌握公司的经营动向。第三,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表及附属明细表,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等。股东的财务信息知情权是保障其对公司业务监督纠正权得以有效行使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也是全面保护股东权益(含自益权与共益权)的重要一环。我国《公司法》第九十八条对公司股东查阅财务会计报告的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

    (二)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的特点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具有强制胜。法律和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内容、格式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要求上市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有关信息,切实充分地保护股东的知情权。第二,上市公司知情权是一项基础性权利。股东权利的正常行使往往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即股东对行使权利相关的信息是了解的,了解这些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只有股东对公司的有关事项“知情”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股东对公司的情况无从知晓,或者了解的信息是模糊的,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股东知情权是股东行使其他股东权利的前提和基础。第三,上市公司必须保证所有股东平等地获取信息。正如美国证监会(SEC)的公平披露规则(RegulationFairDisclosure)所规定当一个发行人故意向该规则所列举的人披露任何重大非公开信息时,它有义务以相同方式同时向公众披露这些信息,而不是选择性地披露;如果一个发行人非故意地向该规则所列举的人披露任何重大非公开信息时,它有义务在获知该选择性披露的信息是既重大又非公开之后迅速地向公众披露。

    三、保护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的主要制度

    (一)信息披露制度

    知悉上市公司信息是股东的权利,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义务。信息披露制度是公开性原则的主要体现,这是由证券市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英国1985年《公司法》、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日本《证券交易法》等都对证券交易采取了完全的公开主义。我国在1993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中首次规定了信息披露制度。随后,1998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围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公开披露的文件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临时报告,包括重大事件公告、收购与合并公告等。将信息披露制度渗透到证券的发行、上市、交易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具体而明确地规定了发行人、大股东信息及其有关业务机构和监管机构的信息公开义务,并要求这些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不得有虚假、误导性陈述和存在重大信息遗漏。特别在证券交易环节,证券法做出了一系列必须保持信息公开的规定。

    2005年10月27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信息披露制度也做出了规定,如第一百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公司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公开发行新股时,必须公告新股招股书和财务会计报告,并制作认股说明书。”第145条规定:“上市公司的股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上市交易。”第146条规定:“上市公司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重大诉讼,在每一会计年度内半年公布一次财务会计报告。”诸如此类的规定必须同证券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促进对上市公可的有效监管。

    (二)股东查阅账簿制度

    除了信息披露制度,股东知情权的实现还需要建立股东查阅公司账簿制度,相比较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股东自己通过查阅公司内部各种原始交易记录、会计簿册以及有关决策和资金运用方面的详情等而获得的信息则更为可靠、真实,更能及时发现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股东权益特别是广大中小股东利益经常受到侵害的事实表明,建立和完善股东表决权、股东诉讼等制度的关键在于对股东能否充分掌握分析公司的经营管理信息。因此,在建立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中,确立股东查阅账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股东可查阈的账簿记录内容主要有:公司章程及其附件;股东名册、股东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各股东所持股份的数量和类别等;财务会计报告、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和公司依法向股东发出的其他公告;公司债券存根簿;董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账目和账册;公司有关业务合同和交易记录。我国现行的《公司法》对股东可查阅的范围规定的过窄,仅在第九十八条做出了规定。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德国、法国等公司法中外部检查人的规定,即股东在有合理怀疑内部有重大不当行为时,有权请求法院或公司事务主管机关指派外部检查人对公司账簿记录进行强制检查。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股东知情权范围,有利于股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的股东知情权问题不仅涉及公司法的内容,也涉及到其他相关法律,例如证券法。笔者仅对其理论基础、具体内容特点和保护知情权的有关制度进行了初步分析。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笔者自己对理论深入学习,将会对保护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5-55.

    [2]应松年.行政法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512.

    [3]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2.

    [4]蓝寿龙.上市公司股东知情权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48.

篇8

关键词:古典园林 艺术 诗情 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由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类组成,皇家园林一般由皇室、贵族所建造拥有,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园中建筑富丽堂皇。较为典型的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而私家园林的拥有者大部分是文人士大夫,其特点是规模较小,建筑小巧玲珑,色彩清雅,如:著名的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狮园,扬州个园、上海的豫园等。

一、私家园林的发展

早在商周时期,园林还仅仅供帝王和贵族狩猎为主,到春秋及秦汉,在自然环境之中增加大量人造景物,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皇家园林,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又加上佛教思想和玄学的影响,文人士大夫们试图到山林之中逃避现实,其审美趣味亦由宫廷转而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用“诗”、“画”的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基本风格在这个时期奠定下来,进而深刻地影响了皇家园林的发展方向。

到了隋唐时期,诗文书画等诸艺术已达到巅峰,不少诗人和画家也亲自参与造园,他们按照自己熟悉的诗论或画论来建造园林,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王维、陶渊明和白居易;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提炼自然山水中的精华、主题明确,个性突出;元代画家倪云林、曹知白等,亦都兼工造园,明清时期,私家园林艺术进入了精深发展阶段,江南私家园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甚至开始效仿私家园林。现代保存下来的私家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二、“诗之情”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最高的审美追求,而诗中的“画意”与画中的“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是中国诗画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在私家园林中,“诗情”包括两种,一种是由于风景的园林之秀美、山水之雅致使文人墨客豪情大发,催生名诗绝句,谓“园景生诗”。另一种则是园林的主人根据诗词意境来建造园林中的山、水、亭、阁,即:“诗生园景”。

1.“园景生诗”。在园林的意境内涵以及诗情的营造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东晋陶渊明了。他在一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落堂前”(《归田园居》)的小 “园”中,过着一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田园生活,油然而生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倚南窗以寄托傲,审容膝之易安”的超然境界。他追寻一种超出同代人的更为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在田园和劳动中找到归宿,是“魏晋风度”的真正代表。虽然陶渊明选择的是农家田园,但对其来说,关键不是园的大小和位置,而是一种隐逸的心理,即便是建园在闹市,照样可以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大隐隐于市”的境界

“辋川别业”是唐代文人王维则建造的大型山庄式园林,共有二十景,他同裴迪一一赋诗赞咏,成《辋川集》。“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的美景是一进别业的第一感受,至人迹稀少的深处,即:呈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之意,这与王维所追求的空灵、宁静、佛学的禅境完全吻合。他的诗意正是“骚韵禅谈意未央”。到“竹里馆” ,则可得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山林的清远渺深和诗人独傲的心绪又为我们呈现出一幅表现文人士大夫优雅情操和风度的画卷。

2.“诗生园景”。私家园林中包括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都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内容。其中,最多的是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建造远景,或点缀、渲染,使园林主人或游客人在栖息和游赏中,化景为情,产生一种意境美。

苏州拙政园中有个留听阁,阁前有一个荷池,秋天一到,花残叶枯、秋雨萧瑟,使人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感,此景乃设计者寄意于唐朝李商隐的名篇《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不远处另外一处小亭,夜来明月相照,清风袭人, 则取自苏轼《点绛唇・ 杭州》的“谁与我同坐,明月清风我”,之意,美其名曰“与谁同坐轩”。

苏州留园中的涵碧山房则取自明朝朱熹的“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之意。而五峰仙馆出自李白的“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三、“画之境”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三境”即画境、生境和意境。所谓画境指的是艺术美,在自然的环境中追求绘画效果。中国古代一些画理和山水画都对园林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尤其是文人画派的园林小景。园林的发展反过来也为许多山水画提供了范本。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无论从布局、色彩、以及意境都与中国古代山水画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赏园犹如赏画,漫步园中,精彩纷呈。所以,将中国私家园林比做充满诗意的流动山水画,毫不为过。

1.“经营位置”。隋唐至两宋时期,山水画家追求的是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创造出高远、深远、平远的景深,对创作园林的意境有极深的影响。

明清时期,园林布局尤其重视园林景面的布置,使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安排,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与平面的山水画艺术不同的是,园林艺术完全是一门综合时空艺术,需要观者在行进过程中来完成对景观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采取了“借景”的方式来丰富园中空间层次,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门洞、树丛、漏窗相互的透视使景色互相关联,互成风景,使每一景色,都构成一幅画面――“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步移景异”之妙。

2.净雅之色。中国山水画较喜欢用水墨皴法表现来表现山水景物,而古典私家园林,除立体三度空间外,还特别注重色彩的处理,园里的建筑、植物、水、石、园墙装饰等都充满了绚丽迷人的色彩。南北方园林在色彩方面略有不同,北方园林以灰瓦、灰墙、红柱、红门窗、绿树、黄石、青石为特点,色彩艳丽、跳跃。南方园林则是以灰瓦、粉墙、棕柱、棕门窗、灰白石、绿树为特点,色彩清雅、柔和。古典私家园林大多在江南,相对于北方的皇家园林朱墙碧瓦的富丽堂皇,淡雅清洁的色彩或许还有政治的因素在其中。

四、结语

园林毕竟是人造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再现,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们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具有密切关系,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

[2]陈从周:《说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李 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青铜器 纹饰 审美

青铜器历史的发轫由夏禹铸鼎开始。中国青铜器专指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因颜色呈现青灰色而得名。商及西周前的青铜器,器形厚重,纹饰绚丽精美,发展至春秋中期,其风格逐渐归于质朴奔放,纹饰选择趋于几何图案,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器形由厚重质朴转变为精致轻薄,而纹饰主要选取几何纹、动物纹,但纹饰中已大量出现细线雕刻来表现狩猎、战争、宴会场面。青铜器的铸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呈现划时代意义,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不亚于中国的长城。商、西周、春秋无疑是青铜器最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鼎盛时期,存留下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精粹――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后期,随着铁矿的发掘和炼铁技术日渐成熟,使青铜逐步而让位于性能更优的铁,大量器物、兵器广泛选用铁来锻造;不过,青铜仍是日常生活及装饰材料的重要选项,继续呈现灿烂的光彩。

1 青铜器物纹饰呈现动物状态

青铜器物纹饰始于夏晚期,勃于商中期,西周、春秋时呈鼎盛景象。器物纹饰多以浅浮雕直接雕于壁上,极具装饰美感。

青铜器物纹饰分为植物纹、几何纹、动物纹三类,动物纹饰占主导地位;青铜器动物纹饰以怪兽纹、动物纹划分。

怪兽纹饰意取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凶悍动物纹样,包括饕餮纹、龙纹、凤纹等。

饕餮纹是商代青铜器重要纹样,源于《左传・宣公十八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龙纹是青铜器物上最为普遍的纹饰,体态蜿蜒者皆可归类于龙纹。不过,商代还没确定龙的具体形象,各个区域都按自己的解读塑造纹饰。进入封建社会后,龙象征天子,龙纹使用受到严格界定,只能在皇家器物中体现。

凤是存在于传说中的神鸟,源自东周《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被誉为自然界鸟类中羽饰最华美、鸟冠最瑰丽的典范。西周早期凤纹达到鼎盛,被誉为青铜史上的凤纹时代。

青铜器动物纹饰指能传递动物具象的塑型,其种类繁多,主要形态有虎、鹿、蛇、兔等野生动物,也有羊、马、牛等家畜及蟾蜍、鱼等小动物。最著名的虎纹青铜器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商代晚期司母戊大方鼎,2011年被更名为“后母戊鼎”。该器物造型雄浑凝重,周边饰有兽面纹饰,其耳部还铸有对称双虎噬人首纹饰,为目前中国最重要的古代青铜器。

2 青铜器纹饰政治属性与精神传达

青铜器饕餮纹传达着“威力和狞厉”的精神内核。在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以饕餮纹为主,食器、礼器居多,也作盛酒器,承担祭祀功能。饕餮纹饰威严凶悍、神秘诡异、恐怖残酷的外观塑型,传达着深邃的精神力量。由于商代生产力低下,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人们只能寄托于精神慰藉。

青铜器文化被誉为帝王文化,只有帝王士大夫阶层才可享用,青铜器型体现着统治阶层的意志,纹饰则传达出“狞厉的美”,统治阶级利用青铜鼎器暗喻的精神力量,强化其威严崇高,以此来恒定统治地位的不可侵犯,并开启以“礼”治国的安邦之路。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铁的出现,青铜器慢慢走下坡路,器物应用向生活用器延伸,多为钟鸣鼎食组合,也出现兵器和食器。青铜器纹饰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窃曲纹,这是将动物纹样简化和抽象的新审美形式。这种纹饰摆脱了宗教的神秘,逐渐涉足几何图形,还出现对战争、狩猎及社会生活的描摹。

3 青铜器纹饰的审美价值研究

研究青铜器纹饰,主要以出土实物和历史资料来考察。由于夏、商、周三代的文字不成熟,研究青铜器物纹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那个时期的社会历史、艺术象征和生活模式,对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研究美学特征,提升现代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器物上饕餮、龙、虎、鸟兽等纹饰,以高度浓缩的手法和极富夸张的想象力,创造出概略美学。青铜器纹饰在内涵和形式上体现出本质与审美的统一,体现出精湛技艺与丰富形态的统一,呈现王者风范。夏、商时期青铜器物的怪兽纹、夔纹等都是生活中动物的抽象,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纹饰审美上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主要有蟠螭纹、蟠虺纹、羽状纹、垂叶纹等。铸造技艺的创新促进青铜器纹饰的发展,印模法的推广使蟠虺纹、羽纹得以广泛应用。且此类纹饰的单元纹样上下左右相联,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使青铜器纹饰在结构上产生出精细繁密的装饰花纹,提升青铜器纹饰的装饰美感;此外,铭文字体也被图案化成为纹饰的组成部分,形式上更富于抽象趣味。从春秋晚期开始,青铜器物纹饰表达方式渐渐显露新意,出现以写实手法描摹人和动物的趋势。其一为以利刃在铜器薄壁上线刻纹饰图像;其二为使用异色金属或镶嵌红铜装饰工艺,形成多层图像;其三为减底平刻图像。到战国中期,青铜器物流行起素面铜器,并附加鎏金或彩绘,突出青铜材质特性,彰显器物形式感。研读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无论其器物造型,纹饰水准,还是形式美感都达到巅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时期的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占有崇高地位,也在世界文明史中享有无可比拟的美誉。

我们对夏、商时期青铜器的器物精良、凝重庄严、纹饰多彩的技艺赞叹不已;对两周时期青铜器的富丽堂皇、雍容辉煌的气派赞叹不已;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繁缛精细、抽象趣韵、华美精丽的艺术效果赞叹不已。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文化倾向;故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04-06

课程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课程的出现缘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幼儿园课程自然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文化的差异、课程文化的形态和课程文化的倾向都会在幼儿园课程中得到反映。

事实上,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课程反映的文化也具有特殊性。一般来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该能使幼儿感到亲切,易被幼儿理解,并与幼儿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幼儿园课程的功能则是使幼儿习得某一社会的基本文化规范。同时对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进行调适或统整。使幼儿继承上一代的文化精髓。“文化上的差异与儿童的学习背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联的。为儿童编制的课程是不可能脱离这些文化背景的……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文化中,我开始逐渐地感悟‘个性’‘创造’‘主动’‘自主’‘探索’等一些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理念并不是一些中性的、完全客观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它们有不同的涵义,对它们的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脱离了文化背景,这些所谓的‘先进理念’只是‘乌托邦’……在发展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价值的多元性和文化的适宜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发展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幼儿园课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西方人的价值,借用西方的课程。”

本文通过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的调查和抽样统计。分析了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并对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及在幼儿园课程文本编制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方法

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感性的事物,而故事恰好能使抽象的文化观念直观化,因此,故事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故事中蕴含的浅显哲理常常成为幼儿行为规范的指南。同时,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使用的故事又能很好地反映课程编制者的价值取向。折射出社会文化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选定了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排除教案设计以及教师价值观等因素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只关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故事材料蕴含的文化因素所反映的文化倾向性以及这种文化倾向可能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以此作为分析幼儿园课程文化倾向的切入点。

笔者随机抽取我国五省市(分别为沿海F省、Z省,内地B市、S省和G省)通过其教材编写组审核认定的幼儿园课程文本(分大、中、小班,均为主题式幼儿园课程),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这些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蕴含的价值观及文化倾向。

笔者首先对五套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总量进行统计,并将故事分成有明显文化倾向的特殊故事(中国或外国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人物传记等)和无明显文化倾向的一般性故事(除特殊故事之外的故事)两类,统计各类故事数量,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随后,笔者从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的一般性故事中随机抽取200个故事。按情感、品德、审美、认知和其他五个方面将故事分类。统计每类故事的数量,并描述性地分析每类故事的子类特点。例如,笔者依据表1的记分规则,将品德类故事子类“个人修养与意志品质”方面的个人道德类故事按照其强调的品质特征一一对应。分入所属层级并记分。笔者假设理想的幼儿园课程状态是幼儿园课程中所提倡和培养的道德品质没有任何文化倾向,即所有道德类故事均记2分。笔者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个人道德类故事的文化倾向。笔者还依据表2的记分规则,将情感类故事子类友情类故事按照其强调的品质特征一一对应。分人所属层级并记分。笔者同样假设理想的幼儿园课程状态是幼儿园课程中所提倡和培养的友情没有任何文化倾向,即所有友情类故事均记2分。笔者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友情类故事的文化倾向。同时。笔者还从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的所有故事里选取典型故事进行个案分析。从故事立意和故事内容角度出发,分析其是否符合中国文化的规范。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数量比较

由表3可知。在五省市的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特殊故事的数量并不与各省市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总量成正比。在五省市的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特殊故事所占比重非常小,均以没有明显文化倾向的一般性故事为主。在特殊故事数量方面,出现了有趣的倒挂现象。按照笔者之前的设想,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思想开放,交流便利,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因此会比内地各省市在文化倾向上更西化。更偏爱选择外国故事。但统计发现。中国类特殊故事数量较多的分别为沿海F省和沿海z省的幼儿园课程文本,外国类特殊故事较多的是内地B市和内地G省的幼儿园课程文本。

总体而言,在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文化倾向明显的中国类特殊故事和外国类特殊故事数量基本持平,且所占比例较小,无明显文化倾向的一般性故事数量较多。因此,单从故事数量上分析,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性并不明显。

2 200个故事分类情况统计

根据王春燕1981年对幼儿园6、7月份中班语言教育内容的调查可知,在15个语言活动中,有关认知性内容的活动有8个(占53.33%)。显然,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侧重认知,强调幼儿学科知识的获得。而笔者根据对200个故事的分类统计发现,我国现行的幼儿园课程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认知内容的比重明显下降(见图1)。如果说品德类教育一向是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的话。那么越来越受重视的情感教育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情感大多是含蓄而内敛的,“爱在心里口难开”是中国人对待情感的态度的真实写照。中国文化一向是重智商超过重情商。而西方文化对待情感的态度向来是大胆和直接的。西方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会自由地表达和接受情感,即使他再聪明;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人。由此可以推断,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中国教育一向重视的方面,而是近几年随着对素质教育的肯定和提倡。从西方引进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3 品德类故事成分分析

由图2可知,在品德类故事中,涉及社会公德的故事有17个,占品德类故事总数的16.67%;涉

及个人修养与意志品质的故事有85个,占品德类故事总数的83.33%。

由于受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国家体制的影响,公民道德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集体利益,强调个人的牺牲和奉献,反对和批判极端的个人主义。这种文化特征在道德教育方面就表现为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主义的大力提倡,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是学校对个人进行评比和奖励的不可或缺的依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幼儿园德育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其重点不再仅仅是为了把幼儿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而且是为了把每个幼儿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因此更加重视对幼儿个人修养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4 情感类故事成分分析

对情感类故事成分的分析发现,我国现行幼儿园课程中对朋友之间情感的强调(友情类故事占情感类故事总数的68.18%)大大超过了对传统的亲情(亲情类故事占情感类故事总数的25%)和师生情感(师生情类故事占情感类故事总数的6.82%)的强调。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重亲情历来胜过重友情。另外,尊师重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行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行幼儿园课程更重视友情教育。这种倾向的出现可能与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因为许多独生子女情感冷漠,不会与人相处。所以幼儿园才更强调对幼儿进行友情教育。

此外,在亲情和师生情的培养上,幼儿园课程还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提倡幼儿把对父母、对教师、对长辈的爱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在幼儿园课程中有不少故事都提及幼儿要用“我爱你~我爱你,老师”“妈妈,我好爱你”等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喜爱。这种培养幼儿勇于表达自身情感的教育倾向与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含蓄、内敛的国民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5 个人道德类故事分析

由表4可知,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85个个人道德类故事的平均分为1.8412,低于假设的理想状态得分。由此可以认为。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个人道德类故事的文化倾向与假设的没有任何文化倾向的理想状态差异显著(t=-2.298,p

从整体来看。在对幼儿个人修养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上,现行幼儿园课程强调的是非常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个人至上主义。传统的集体主义至上的色彩变淡。

6 友情类故事分析

由表5可知,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30个友情类故事的平均分为1.8000,低于假设的理想-状态得分。由此可以认为,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友情类故事所表现出的文化倾向与假设的没有任何文化倾向的理想状态差异显著(t=2.183,p

从整体来看,在对幼儿进行友情类情感教育方面,现行幼儿园课程提倡幼儿要学会分享友情与表达情感。中国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赖的理念虽然在故事中也有所反映,但数量很有限。由此可见,在友情教育方面,我国现行幼儿园课程的西方文化倾向比较明显。

三、研究结论

1 在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文化倾向明显的中国类特殊故事和外国类特殊故事数量基本持平,数量都比较少。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均以没有明显文化倾向的一般性故事为主。因此,单从故事数量上分析,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性并不明显。

2 在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里随机抽取的200个故事中,品德类故事最多,情感类故事第二,在传统课程中占首位的认知类故事的比重明显下降。在品德类故事中,现行幼儿园课程对社会公德的重视远不如对个人修养和意志品质的重视;在情感类故事中,现行幼儿园课程对亲情和师生情感的重视远不如对友情的重视。特别是在德育方面。“集体主义”这个曾经最具中国特色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对独立自主的个人意识的强调。西方化倾向明显。

3 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个人道德类故事的分析发现。现行幼儿园课程西方文化倾向明显,强调西方文化色彩明显的个人至上主义,传统的集体主义至上的色彩变淡。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友情类故事的分析发现,现行幼儿园课程提倡幼儿要学会分享友情与表达情感。中国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信赖的理念已不是主流。这种情感教育方式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含蓄、内敛的国民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说明我国幼儿园现有的友情类情感教育内容倾向于西方文化所提倡的情感表现方式。

4 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一些故事的分析发现,许多故事远离幼儿的生活,加大了幼儿理解故事的难度。特别是一些西方文化色彩明显的故事,不为中国幼儿所熟悉。这种故事的出现有无必要,值得商榷。还有一些故事背离真、善、美的原则,内容要么是猛兽吃掉了小动物,小动物要报复;要么是动物损害了人类的利益,人类消灭了动物;要么是坏人做了坏事,最后下场悲惨,但是人们都不同情他,等等。这些“伪真”“伪善”“伪美”的教育内容,会把幼儿园教育引向何方,这实在值得我们去深思。另外,繁难的故事在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也占一定的比例。各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选取的许多中国传统故事和外国童话都存在故事内容复杂、用词晦涩难懂、大大超出幼儿认知和理解水平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幼儿园课程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

四、对幼儿园课程改革和课程文本编写的建议

本研究在地域上基本遵循遍及东、南、西、北,

兼顾内地和沿海,考虑民族地区的原则,因此,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幼儿园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试图对正在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园课程文本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1 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建议

(1)实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向

很多专家认为,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一直是以西方理论为指导的。从20世纪50、60年代学前苏联。到8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的儿童心理理论、教育理论。到90年代引进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泰勒的课程设计理论、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儿童生态学理论、系统论及相关的游戏理论、情感智商理论等,再到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引进最近发展区理论、社会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瑞吉欧教育理念及方案教学等,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一直没有脱离过西方模式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么多年来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产生于西方文化和语境中的课程理念被大量移植到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导致许多长期浸染于中国文化中的教师和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文化不适应问题。

“中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不是按照某些西方人的价值取向,去做好他们倡导的事情,而是应该更多地考虑中国人该做些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人的理论和经验,但立足点应该是中国社会本土的实际情况。”“从宏观的层面思考以后要走的路。也许我们要多去想想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更多地去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问题。而不是没有批判地将一些源于西方文化的思想都当作‘先进理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幼儿园课程改革只有实现了文化上的转向,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2)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

课程改革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要求。目前,各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和改进,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价值观,却忽略了价值观中的文化因素,导致幼儿园整体文化建设滞后。很多园长和教师更多地是从技术理性角度去看待课程改革,孤立地分析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善于从文化层面整体思考问题,不善于从文化层面提升和推进课程建设,相当程度上处于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状态。笔者认为,要改变上述状况,首要任务是要引导教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只有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去实行,才能在文化学视野下对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实践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从而使我国幼儿园课程西方文化倾向严重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文化建设,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培训。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对幼儿园课程文本编写的建议

(1)重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课程中所占比例,突出地方特色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且地域与地域之间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各地幼儿园课程编写者在编写幼儿园课程文本时应有意识地收集、传播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及当地健康的民俗文化。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文本中所占份额,突出地方特色。

(2)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在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故事内容偏难、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课程编写者在编写课程文本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取材时要注意分析。选取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课程编写者尤其不能为了追求中国特色或西方特色而舍本逐末。以牺牲幼儿的发展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主观编写意图。

(3)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追求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