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赏析范文
时间:2023-04-07 20: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荷塘月色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感情造境之真、哲理构思之巧
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而意境则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它不仅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塑造出了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还有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等。
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作者先是细腻、逼真地描绘了苍茫的月光这一特定环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使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后犹如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苍茫的月光下,作者一个人逍遥自在、从容不迫地走着、踱着。荷塘里的荷花也显得迷人了,硕大的叶子,亭亭玉立,体态轻盈柔美;洁白的荷花袅娜摇曳、欲开含羞。“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那灌木、那杨柳留下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画在叶子上的倩影,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静谧、淡雅、朦胧,任何一个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被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这时候,纵使有满怀的惆怅、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这境界之中了。其实,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外化。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及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二、色彩素淡朦胧,情调隐曲含蓄
在《荷塘月色》里,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把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文章从“我”因心头烦闷而独步塘边开始,写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再遥想古代采莲美景,最后以独步回家结束,展示了“我”当时抑郁苦闷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寻求不到出路的那种徘徊怅惘的矛盾心理。
写那些可爱的荷叶,饱含着情,写那美妙的月光,也饱含着情,写那些荷塘周围的景物也含着情。无情写不出美,无情表现不了爱。情在哪里,情在景物之中。在《荷》中处处有画意,而时时曲笔写衷肠,怅惘郁闷之情融会于细腻的景色描写之中。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过∶“经过费力才能得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能得到的东西更能令人喜爱。”正是基于这一点,《荷塘月色》所展示的作者内在情感的朦胧美,就需要读者全心地去感受,才能从回味妙悟中得到美感,而审美的最大兴味正在于此,所以,这也是《荷塘月色》具有不衰的艺术魅力的另一原因。
三、抒情言志的中心,清新淡雅的笔调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像是抒情,又不是抒情,类似议论,又不纯是议论的笔法表现自己的情感。最集中突出的是这个自然段:“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好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段文字,看似平常,却极不平常。这是作者朱自清先生情感的凝结,灵魂的慰藉,精神的火花,愤怒的宣泄。离开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历史氛围,特定的感受,就绝然写不出这一段精彩的文字。
篇2
歌词中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神兼具,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一点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时光缓缓流淌”这是以缓缓流水比喻“时光”;“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这是拟物,把女子比拟成嬉游荷塘的小鱼;“荷塘你慢慢”唱、“月光你慢慢”听,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哗哗流淌的荷塘说成是“唱歌”,宁谧皎洁的月光成了静“听”的知音。其中,“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诉之于嗅觉,“小荷淡淡的香”写尽琴音的缥缈、悠扬和美妙动听。
歌词在虚实关系的处理上也是十分有特色的。“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梦境本是虚无缥缈的,但作者把它说成可添可著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心灵可有窗户?“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忧伤是人的内心情感,怎能如实物般让人采撷?……这些都是化虚为实,就是作者将主观性很强的思想、心绪、情感等外化为具体形象的客观事物,变无形为有形。不仅如此,作者还结合景物来表达情思,在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内心情感。宋代范晞文《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整首歌写“迷人的星光”、“淡淡的月光”下,“微微荡漾”的荷塘上弥漫着荷花的芬芳,还有若有若无的琴音、翩翩飞舞的萤火虫……作者通过描绘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传达出人景和谐、人与人之间多情的意蕴。
歌词营造的意境幽美脱俗,这得益于作者选取的具有审美特质的典型意象。词作中用“月”来寄托相思的深情,同时它又是情感高洁的象征;“淡淡月光”、“梦”这类意象,给全词披上了一层朦胧色调;意象“莲”有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纯洁,又因与怜爱的“怜”谐音而多用来表达爱情;“鱼儿”这一意象的选取也是颇具匠心的,在乐府诗中,“鱼”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意象,这里取其是爱情婚姻的象征,传达了“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另外,《荷塘月色》还有明显地化用古诗词的痕迹。开篇“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就是源于《论语·子罕》中将流水比喻成时光的创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及古典诗词中“抽刀断水”的启发;“等你宛在水中央”则是对《诗经·蒹葭》里诗句的直接借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由此看来,学生在写作散文时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学会恰当地处理虚和实的关系;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从景物中写出自己的感情来;或者能够将心绪、情感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这样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景物描写不单调、不刻板,情感抒发不苍白、不生硬,文章自然也就形散而神聚、优美而又有神韵了。若能在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巧妙地化用古诗句,那就无异于为作品锦上添花了。
荷塘月色
凤凰传奇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那时年轻的你和你水中的模样
依然不变的仰望
漫天迷人的星光
谁能走进你的心房
采下一朵莲
是那夜的芬芳还是你的发香
荷塘呀荷塘你慢慢慢慢唱哟
月光呀月光你慢慢慢慢听哟
篇3
诗歌惟妙的路上,然后
再把毛脚的十五岁放在
惟肖的花雨中,那么十六岁放在哪里呢
看一看操场外亲切的山坡
浪漫的小河以及寨子上空伸懒腰的炊烟
然后再听一听鸽子的《超级女声》
再听一听牛背上滑翔的柳笛
再摸一摸青草根部上闪烁的星光
一班说,就暂时放在春天的风里吧
二班说,就放在稻田的书包里吧
三班说,就放在树林的鸟嘴里吧
……
这些饥肠的争论和辘辘的演讲都没有结果
最后一个叫“魅力无限”的老师说
咱们用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出,就放在
土家族的寨子旁的荷塘月色里……
让他们等待梦想的小雨长出羽毛
荷塘长出歌声月色结满果实像一只青蛙
在荷花内部把卵产在一摸二摸的荷叶上
然后攒足了劲准备跳出荷塘
让那些说悄悄话的蝌蚪们在判卷老师那里
使劲歌唱
等到闪电和大雨从大街小巷
抱着触景生情的证书高兴得手舞足蹈时
回头再望一望
十四岁十五岁十六岁的荷塘月色
真美
我们骑在牛背上在诗路花雨中快速地成长
我们可以轻松地告诉
史诗的父亲民歌的母亲说,你们放心
我们会比你们更强
更具别样风采像映日荷花
都绝对有实力成为魅力诗人世界诗人
赏析
我们说,一首好的抒情诗,是一泓荡漾的春水,是一路打着美丽的旋涡而去的小河,是悬崖下浩荡的飞瀑,是浅滩上呜咽的流水。
冰岛的这首诗凝聚着诗人深挚强烈的真情,在简约的诗行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一个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湛蓝似海;他们的天空是碧绿碧绿的,碧绿如树;他们的天空是一首如诗如梦的歌谣,期盼它轻松潇洒,美好浪漫。诗中的“毛手”也好,“毛脚”也罢,都流露出对十四五岁那自由、浪漫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十六岁,那是人生的花季,开花就要结果,于是,只能把十六岁放在那“土家族的寨子旁的荷塘月色里”,因为十六岁的天空,需要你精心校正航向,需要你用心来营造,无数的欢笑、泪水,成功和失败将把它编织成一方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会比你们更强”,昭示着新时代青年的成熟和迅速成长。
篇4
散文短小自由真实,具有音韵美与情韵美。在汉英散文翻译中,译者除了要遵守一般翻译原则外,更要体现原文音韵美和情韵美。强调散文翻译中音韵美、情韵美的重要性,以《荷塘月色》为例,选择朱纯深先生的英译本,具体分析散文翻译中音韵美和情韵美。
【关键词】
散文;翻译;音韵美;情韵美
一、前言
散文取材广泛,常由生活细节、片段引发感慨,抒情达意。由于散文多源自生活,是真人真事引发的思考,散文成为表达自我独特体验与感受的渠道之一。散文的篇章结构较为自由,给予了作者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另外散文具有简练畅达、口语化与文采化、节奏顺势与顺口的特征。在散文翻译中,译者须充分考虑散文的几大特性,熟练运用翻译技巧,结合自身文学素养,使译文“形散而神不散”。本文主要探讨散文翻译中的音韵美和情韵美。
二、音韵美
“广义的散文的语言,和自然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虽不规则,但惟其随意、惟其自然而妙不可言。”翻译理论家奈达说:“好的散文,同好诗一样,应该有语音和语义的跌宕起伏,以使读者阅读时能感受到节奏上的张弛。”人们在用母语创作散文时,常意识不到文字的音韵节奏。在翻译时,这一特征常会强化。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忽略音韵美,原文的美感将大打折扣。
散文的音韵美体现在语音和句式上。前者表现为声调的平仄或抑扬相配,无韵有韵交融,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后者表现为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奇偶相协。在翻译散文时,译者需注意散文的音韵美。汉英语音特征上的差异,译者在追求散文的音韵美时困难重重。因而译者除了甄选词语、句式、语式和结构,还需对所选内容进行安排和处理,避免僵硬堆砌之感。
三、情韵美
散文是作者抒情达意的一种渠道,可悲可喜,可简朴、寓理于微。既然反映思想感情,那么散文就不可避免地传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通过散文语言体现出来,就形成了散文的情韵美。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将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相融合,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过程称为意象。众多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文学作品,散文更是注重这一点。
翻译散文传达情韵美的关键在于选词。同义词给译者带来了挑战。译者需钻研根据原文感情基调,选择最佳词语。
四、《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由朱自清先生著于1927年,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后,在严酷现实重压下,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选择原文第四段,针对朱纯深先生的译文,简要评析情韵、音韵美。
原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译文: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 Here and there,layers of leaves are dotted with white lotus blossoms,some in demure bloom,others in shy bud,like scattering pearls,or twinkling stars,our beauties just out of the bath. A breeze stirs,sending over breaths of fragrance,like faint singing drifting from a distant building. At this moment,a tiny thrill shoots through the leaves and flowers,like a streak of lightning,straight across the forest of lotuses. The leaves,which have been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are caught trembling in an emerald heave of the pond. Underneath,the exquisite water is covered from view,and none can tell its colour; yet the leaves on top project themselves all the more attractively
这一段是经典的景物描写,整体气氛宁静,而且展现了散文的音韵美和情韵美。“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词的使用,表现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也展现了安静舒缓的基调。“像的裙”“羞涩地打着朵儿”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读者引入美好、安宁的世界。译文将前三句整合成为一个整句,运用定语从句、伴随状态等使得译文紧凑不显拖沓、零碎。整段长短句交错,句式多变,也使译文节奏与情韵并重。运用winding,silken,dancing等形容词,充分体现原文中的情韵之美。Leavessurfacegrace,blossomspearlstarsbath,breezebreathsbuilding,fragrancefaintfrom,driftingdistant等均体现了译文的音韵美。朱先生对小词运用自如,翻译时着重于词语选择和句式结构斟酌,非常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情韵美和音韵美。
五、结语
散文与诗歌不同,但是在音韵美与情韵美这两点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短而不简、小而不乱,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在汉英散文翻译中,译者需要着重保持音韵美、情韵美。本文通过对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译本的分析,具体表现了散文翻译中的音韵美和情韵美。
参考文献:
[1]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p63
篇5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品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
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等。美的语言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而且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丰富内涵,分析作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一些精彩语段作赏析、揣摩,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处月色的描写来传达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相宜、明暗交织的月色荷塘景立即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活跃的想象,生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作家,也不会有文学作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其中蕴含着人类种种美好的感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心情、净化心灵。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子深情。作者描绘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父亲翻越站台时那肥胖笨拙的背影感动了“我”,“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父亲送别时简单的话语、笨拙的行动中包含着对儿子深深的疼爱之情,而“我”的多次流泪也正是对父亲的尊敬爱戴之情的真实流露。父子间的真挚感情催人泪下,学生会被这种深沉伟大的父爱触动,进而联想到自己父母的艰辛与苦心,懂得孝顺父母,体谅他人。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抒发的是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离情。“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离别之情惆怅哀婉;而对“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的描写却浸透着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爱恋之情。诗人在对康桥自然风景的流连忘返中悟出热爱生活的道理,学生感受到的是难舍难分的离情,感受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激情。优秀的作品总能以情动人,《回忆母亲》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都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愉悦与陶冶,从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3.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疼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一个美好而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陋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通过对周瑜与蒋干在群英会上的语言、动作、神情加以分析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周瑜多谋善断、豪迈自信,蒋干少勇寡谋、妄自尊大,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其他如诸葛亮的睿智,严监生的吝啬,孔乙己的迂腐,华老栓的麻木,等等,无不体现着人物的形象美。当然,美的形象不只是“人”,也包括“物”。如《雨中登泰山》中巍峨雄伟的泰山,《白杨礼赞》中挺拔正直的白杨,《荷塘月色》中被“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围绕着的荷塘和“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等都是美的形象。这一个个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美的艺术形象就像是一座座精神的雕塑,激励着学生走向更广阔、更壮美的人生。
篇6
教学设计目标定位要恰当,大小适度,为突出教学重点,必要时可大胆取舍,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三维教学目标,它应该是单元教学的目标,如果单元内每篇课文都设置这样的目标,显然定位过大。以《荷塘月色》为例,把教学目标侧重在“过程与方法”即讲授散文写景抒情的手法上,其他如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就不必纠缠了。再如《长亭送别》,作为经典篇目,又是古代戏曲,教学时戏曲常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曲词赏析等知识点是肯定要讲的,但如把上述内容都加入教学设计,不但课时不允许,而且有重复讲授之嫌。因为本单元《窦娥冤》一课已有涉及,教师只需抓住“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三支曲子长课短教,引导学生品味涵泳曲词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意境就可以了,不必浪费太多时间于字词文意上。
二、教学设计要新颖精巧
教师要通过新颖精巧的教学设计,撩拨起学生对语文课的盎然兴趣,让学生心中激起对文学作品无穷的联想,对每一节语文课怀有憧憬,课后又回味无穷。比如教学《荷塘月色》,过去很多教师讲这一课,基本上延续“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课文结构分析(逐段)—总结语言特色”的模式,不能说这种模式不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到没有什么亮点,时间长了,恐怕留给学生的印象也就寥寥无几了。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陈述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总体评价如写景细腻、语言生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朱自清的好几篇散文),然后举第四、五两段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品味,印证自己的评价(当然,可以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在个别句子理解有困难时,适时地穿插字词解释、背景介绍,重点还是引导学生咀嚼、涵泳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章法美。至于其他段落,只留几个问题供学生课外探讨交流。这样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要达成的目标就非常清楚,对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也非常实用。
三、教学设计要追求创新
篇7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艺术生身上具备普通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艺术”。孔子提倡因材施教,面对这些特殊的“材”,我们必须找到适合他们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那就是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发挥艺术生“资源”优势,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
一、艺术生“资源”现状分析
艺术生的专业类别很多,有音乐、美术这样的“大类”,也有播音、主持、编导、空乘等“小类”。音乐类分为声乐类和器乐类,器乐类里又有钢琴、古筝、笛子、二胡、琵琶等类别。因此,一个综合的艺术班里,往往有十余种不同的人才。
艺术生大部分对专业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些甚至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早读、课间、放学路上,经常听到他们引吭高歌;书桌、教材、作业本上,随处可见他们信手作画。据小范围调查,很多艺术生每天坚持练习专业三、四个小时,如果说他们不爱学习、没有毅力,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但是,由于文化课基础差,很多艺术生找不到学习文化课的乐趣,容易苦恼、厌烦。如果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势必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激发逆反心理。
二、艺术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很多艺术生认为只要专业成绩突出,就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有所建树,没必要在文化课学习中投入过多精力。这显然是一个认识误区。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学好语文,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又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如果语文素养有所欠缺,从事艺术的人可能无法正确理解把握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就不能完美地表现作品,当然也就无法有所创新。而对于艺术而言,创新非常重要,一味模仿,只能成为“工匠”,却无法成就“大师”。
三、把艺术融进语文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画”语文,让语文课赏心悦目
语文课内容丰富,很多课文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一些诗歌,更是“诗中有画”,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戴望舒的《雨巷》等。这些课,可以让艺术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作品中美丽的画面。
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朦胧、素雅、静美的荷塘月色图,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这幅图画,不同的构思创意还可以在班里进行比较,看看哪一幅最符合原文的意境。
这样“画”语文,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绘画能力,找到自信,势必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唱”语文,让语文课悦耳动听
古代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还有一些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如《孔雀东南飞》等;有些歌词是化用诗词的,如《梨花颂》等。
现代诗歌也很注重音节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来琅琅上口,如同清新的乐曲。
这些课,就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唱”。同学们可以自己为诗词谱曲,也可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歌曲,或者对已有的歌曲进行赏析评价,这都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意境及情感。
这样“唱”语文,不仅让语文课堂显得颇有韵味,更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来艺术的享受,一定会受到学生的青睐。
(三)“奏”语文,让语文课动人心弦
有些课文不适合“唱”出来,那么我们就发挥器乐类艺术生的优势,把它弹奏出来。
如《琵琶行》一课,会弹琵琶的同学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什么是“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也能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当然,对“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另外,《祝福》适合凄切的二胡,《归园田居》适合明快的长笛,《垓下之围》适合悲壮的古筝,《离骚》适合低沉的洞箫……
这样“奏”出的语文,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印象之深,必会如镂如锲。
(四)“演”语文,让语文课多姿多彩
戏剧是综合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无所不包。把语文“演”出来,可以调动班里几乎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参与面广,影响力大。
例如《鸿门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很适合改编成剧本。而演好这个故事,对编剧、导演、演员、背景、音乐乃至道具都有很高要求,这就给了编导、播音、舞蹈类学生很大的展示空间,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样“演”语文,要考验学生对课文的深度把握,所有人要和谐统一,才能完美演绎。这种形式,也必然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
篇8
一、促进语文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核心,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在公开课里得到体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使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使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和引导者,学生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地、自觉地学习。这种转变,要求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二、促进新型语文教材体系的构建
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将出现大量非纸质形态的音像教材和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这种教材主要以光碟和电脑网络为载体,充分体现了人的认知规律,以多媒体方式――方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显示教学信息。例如讲授《荷塘月色》这篇文章,除了使用课本外,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的介绍背景的材料和学者们的评价赏析文章;可以用图像软件和动画软件使荷塘月色的画面动起来,展示“叶子与花”“一丝的颤动”的神韵,“月光如流水”泄在“叶子与花上”的动态美;可以配上全国著名播音员朗诵课文的录音;可以节选反映那个时代的电影和电视剧片断,以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内在动因;还可以播放由全国著名语文教师讲课的录像。这样的教材使凝固在纸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并将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这种教材有开放式、可扩充式的特点,它的资源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教学活动中动态地由教师和学生加人新的内容,不断地在充实、丰富,时刻保持着“最新版本”。这种教材,配有方便的检索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对象、进度来组合使用教育资源,使教学更具个性化和创造性。
篇9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早已上了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审美素养像他们的道德情操一样,不便考查,也难以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硬指标,所以,它只是教学的软任务。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这个任务往往成了一种“摆设”。
其实,审美不应该仅仅是一项教学任务,它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境界,一种师生共同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它既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更遵循教学规律。它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和谐地相互作用。一堂理想的语文课,教师会感到游刃有余,学生会觉得如沐春风。
语文课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加强诵读和联想,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也说:“大抵观书先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因而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通过熟读精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作者的感情、语言化作学生的感情、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体验创设一种情景,做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此外,教师还应分外珍惜、精心呵护学生可贵的美的意识,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花力气。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那种特定的意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去发现美、感受美。如《,你在那里?》一诗,热情讴歌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深情表达了亿万人民怀念的真挚情感。教学中,引导学生口诵饱含深情的字字句句,心想人民的好总理的桩桩事件,作品奔腾的感情潮水,是一定能涌进学生的心田的。学生一定能和诗人的满腔热血融为一体,引起强烈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在课文分析中讲出美,引导学生正确鉴赏美
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教师通过对这些字、词、句和相关内容的讲析,达到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使学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目的。在课文分析中主要抓住课文中本身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进行挖掘讲解。如《藤野先生》中说樱花“像绯红的轻云”,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是比喻,是真实的美,说“实在标致极了”,是讽刺,而“头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见”,则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和讽刺,这样的描写,将那些借出国镀金捞取名利的浪荡子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他们油然而生厌恶之情。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荷塘月色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由此看出语言的中介使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予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这就是美的语言所产生的奇妙的效果。再如杨朔的《荔枝蜜》的意境,是通过作者感情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的,创造者是讨厌蜜蜂,后来喜欢蜜蜂,继而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正是这样以自己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有层次的展示了深远的意境,热情的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只要注意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就可以感染学生,让他们懂得勤劳奉献才是真正的美德,引导他们正确鉴赏这种美。
三、注重说写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仅靠范读和讲解赏析课文是不够的,还应加强说写训练,让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让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深化和拓展。
篇10
关键词: 接受美学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与进步,才能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培养高中生的整体阅读素养,从而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接受美学正是教学发展的产物,这一理论能够有效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将接受美学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学主体在课堂的地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下面就接受美学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进行分析。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时刻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高中生的主观感受,利用实际的情感体验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出现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地把创新教学模式,如情景式教学模式等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雷雨》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切身体会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戏剧的表现形成代替纯书面的教学方式,更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内容,接受传递而来的文化知识。又如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一课时,可以配上《荷塘月色》这首音乐,诗歌的课文内容伴随着优雅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徜徉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下。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更能被学生接受,促进高中语文阅读质量的快速提升。
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期待视野”
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有思维方式,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时,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现实情感,以阅读内容中出现共鸣的部分展开阅读,进行对阅读作品的赏析评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把自身的情感和经历带入作品内容中,从而更深一步地开阔“期待视野”。高中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倘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于“期待视野”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克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障碍,使得高中生对语文阅读逐渐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对所阅读内容的更深入的理解。要开阔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使得阅读量不断增加,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多范围的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长的阅读量和广泛的阅读范围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经验,达到开阔学生期待视野的效果。同时,创新阅读教学方式的前提,即需要运用多样化、全面化的阅读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比赛,朗诵文章不仅仅针对这篇课文,学生还可以自行选择文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无形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梦想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教师应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同时在阅读内容时结合自身的情感和经验,更深层次地开阔学生的“期待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应用“召唤结构”理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把学生所阅读的内容设置成具有开放性的结构类型即为“召唤结构”,开放式阅读模式是阅读内容适当留白,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阅读中不断提高,阅读内容的留白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情感进行补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召唤结构”理论,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实现自我情感的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把握阅读内容的关键细节和对应的表现情感达到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阅读兴趣的效果,不仅提高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哈姆雷特》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召唤”理论引导学生留白结局,自行想象自己认为可以发展的故事线索,利用开放式文章结构类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走向和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故事发展,不仅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还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应用接受美学理论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更新合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应用“召唤结构”理论激发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