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4:5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航空航天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92-02
航空航天材料是指飞行器及其动力装置、附件、仪表所用的各类材料,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材料科学中富有开拓性的一个分支。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不断地向材料工程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了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的进步。各种先进材料的出现也为飞行器及其装置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设计性,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因此,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与航空航天技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因此,各国都把先进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而国外相关资料都是英文出版,这就需要航空航天材料方向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完成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等任务。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语言应用与材料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英语科技文体的语法特征和材料专业技术文献的语言特点,而且涉及一定的专业技术内容及科技信息交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交流、获取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需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定量的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和常用词组,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具有识别生词的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专业论文。但现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与培养方式中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也没有针对航空航天方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因此,迫切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编教材,以全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
一、改编现有专业教材,扩展学生专业视野
浏览现有大部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可发现,内容基本是《材料科学概论》或《材料科学基础》的英文版本的改编,实际是英文版的专业教材,不具专业英语教材特点。而且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与国际上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学生阅读起来单调、枯燥。因此,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急需编写新版实用性教材。新版教材需兼顾英语的语法特点和材料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涵盖国际研究前沿趋势。
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翻译的综合能力着手,按照从难到易的教材内容顺序,突出航空航天行业背景及新技术特点,完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外语》教材的设计与撰写。从教材章节编排上,按照先介绍语言知识后介绍材料专业的顺序布局。可以在开始的章节介绍科技英语的构词、语法的特点以及专业学术文章的撰写规则。随后的几个章节,简单介绍材料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习的材料专业知识进行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给学生介绍英文专业词汇,让学生逐渐熟悉专业英语的阅读。随后,在材料学的专业知识内容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介绍和航空航天技术紧密相关的材料研究内容,例如飞机结构复合材料、高温材料、隐身材料、非晶材料、太阳能材料等。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专业文献中获取重要信息和跟踪学术研究前沿的能力,教材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利用互联网站和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获取最新专业文献的方法。并且,从材料专业高质量的国际期刊上精心选取一些难度适中的综述性和研究型的论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这些论文内容新颖且紧密跟踪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学生也易于接受。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地认识和理解。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基本功
调研各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发现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在第七至第八学期,大四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变得陌生,如果直接面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因此,教师除了教授教材的内容外,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知识结构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学习、就业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突出对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了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及常用交流,可按照先读后写,先听后说的思路,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由学习模仿到实际应用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撰写英文摘要、写推荐信、求职信、会议常用发言以及模拟求职对话等能力。除此而外,还可以就学生即将面临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展开介绍和讲评。“学以致用”,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体会到能从专业外语的学习中获益,便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专业英语的教学。
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最新外文视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大专业,其中又有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陶瓷材料等二级专业,因此除了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分门别类地介绍材料的最新的实际应用。介绍时,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最新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搜索最新的视频资料,其中视频资料更生动,因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讲解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波音、空客等制造飞机发动机及机身结构的最新技术视频。还可以通过播放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技术及3D打印技术等视频,加深学生对陶瓷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在新能源及新技术领域的应用认识。因此,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频资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沿,深化在学生对航空航天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认识。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材料专业英语是一种正规的书面体,专业词汇多词形复杂、句子长,且与专业知识结合紧密,相对于基础英语来说,缺少文学作品中的韵律、节奏感,读起来抽象、枯燥,造成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采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势必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结合英语课堂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采取英语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随堂朗读教材内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教材内容,又对英语的“说”有提高。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教材内容,或者也可以提出一个小话题,学生可进行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也加强了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适量的课后翻译作业,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翻译也可以是对课堂增补内容的翻译,通过英汉互译的环节,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在课程结束前,还可以穿插学生就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做一个简短的英文讲座,既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测试,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加同学们英语交流的信心。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如前所述,可以围绕课堂教学时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补充国际上航空航天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应用实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文件的学习。进行文字资料的学习时,可以采用先朗读后分析、翻译的方法,逐步分解。进行视频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应提前将语音资料转换成文本资料,课堂上可以进行边视听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结语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提出更高要求。航空航天材料的研究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际发展,密切和国外学术交流,才能保障材料领域的不断进步,这就对科技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通过对航空航天材料专业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优化,来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听、说、写、译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航空航天材料技术领域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功.航空航天材料[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2]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3]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
[4]陆江银,王春晓.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5]孙丽丽,毕凤琴,张旭昀.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
[6]徐征,陈利生,余宇楠.关于高职院校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7]董世艳.石油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长江大学,2013.
篇2
摘 要
柔性机械臂作为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理论研究最直接的应用对象,由于其具有简明的物理模型以及易于计算机和实物模型试验实现的特点,已成为发展新1代机器人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关键性课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旋转运动柔性梁实验平台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对于机械部分,组建了实验平台总体结构,进行了支架的设计,并将旋转轴和安装盘设计成1体。在控制部分,简略介绍了振动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成,详细介绍了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在运动控制系统硬件部分,主控机采用PC机,选用交流伺服电机,并用DSP运动控制卡将其与计算机连接。运动控制卡采用PID控制原理、面向控制轴的命令并使柔性梁运行于T曲线模式。在运动控制系统软件部分采用Microsoft公司的Microsoft Visual C++ 6.0应用程序作为开发工具。并绘制了运动控制程序流程图,阐明了程序的原理。最后通过机械和控制系统集成,实现运动控制信号和振动控制信号的共享,完成柔性梁的精确定位和振动控制。
关键词:柔性多体动力学;柔性梁;运动控制;PID控制; DSP
The motion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experiment platform
for the rotating flexible beam
Abstract:Flexible manipulator has been the most direct application for flexible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analysis and control theory.Because of it had simple physical model and easy to computer models and physical tests to achieve the characteristics, it has become a key subj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robot, and aviation and aerospace techn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chinery and the control system design of the flexible beam experiment platform. In mechanical parts, formed a platform structure.The stent designed, rotation axis and installation disk designed into one. In Control par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 hardware, introduces the movement of the control system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carefully . In hardware part of the control system, using PC 、AC servo motor and DSP Motion Control Card to connect the two. Using PID control principles, the axis-oriented control orders enable flexible beam running on the T-curve model. In part of system software using Microsoft software companies Microsoft Visual C + + 6.0 application as development tool. And then painted the main computer control procedures frame, clarify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ogram. At last, through machinery and control systems integration, the signal of motion control and vibration control shared each other. And then the flexible beam got precision posi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lled in time.
Keywords: Flexible multi-body dynamics Flexible beam Motion control;
篇3
1.有些问题教材未作深入阐述或未阐述,但在学生探索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讨。
2.与个人或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改造家庭炉灶以提高燃料的效率、设计特殊电路、制作自动控制电器等。从一些装置产生的问题。如傻瓜相机为什么不用调焦?为什么人能通过门镜(“猫眼”)看到门外的人,而门外的人却看不到室内的人?
3.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惯性在汽车制动和导航中的应用、太阳能的综合利用、静电利用和危害防范、农业生产中的物理学知识、高科技在抗洪救灾中的应用等。
4.与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如新型电池、超导体、激光、航空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记忆合金等。
5.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物理污染、能源危机、新能源开发、自然灾难事件等。
一、结合活动进行拓展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物理学内容,将对这些问题的探究结合到各种活动中。活动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日常生活、生产的实际,使学生有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
比如,我们学习了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就可开展“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鉴于学生的知识有限,可将主题范围缩小为“厨房里的热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对平时“视而不见”的厨房用具、设备、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思考:这些用具、设备为什么要这样制造?厨房中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并要求学生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二、结合补充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思维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弄清实验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外的小实验。比如:学习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时,可以让学生做几个小实验,如“纸锅烧水”、“鱼在沸水中生存”、“用冰水煮开水”等,并解释其物理现象和规律。
学习了《水的循环》一节内容后,让学生以“日常生活中的水的再利用”为题,撰写小论文或设计一个学校、家庭的节水方案,并在班上交流,以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开展对校园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合理利用的研究,讨论制定“怎样处理和合理利用校园生活垃圾”的科学方案。
三、物理情境表演进行拓展
在学习了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和《第二章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观看“油锅取物”的情境表演。表演者从沸腾的油锅中伸手取出物体后若无其事。在学生惊叹的同时,让其明白其中的物理知识:原来油锅中的液体是油和白醋的混合物,由于油的密度小,所以漂浮在白醋的上面,并且白醋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在40℃~50℃之间即可沸腾,看起来像是油锅中的油沸腾了,而实际上是白醋在沸腾。表演者伸手到50℃左右的液体中拿物体时,虽然感到热但不会烫伤皮肤,加之动作快,是不会有危险的。这种趣味性、娱乐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活动,创造出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脑、口、手等感官对教学信息进行反应。
四、结合课外读物及互联网进行拓展
在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时,对一些似是而非不易正确理解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一般查阅资料的途径有:
1.书籍、报刊和其他资料,书籍包括专著、教科书、辞书、百科全书和科普书等。
篇4
【关 键 词】 物理;兴趣;教学
改版以后八年级物理涉及的是声、光、热、力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加上学生生活经验少,物理课时又较少,很多的物理知识讲了也不太明白,做题似是而非,久而久之失去了对物理的兴趣,以后的物理学习就更困难了。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总结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利用第一节物理课创设良好的开端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第一节物理课上展现自己独特教学风采让学生接受并喜欢自己,从而让学生期待上物理课,从教师人格魅力上来吸引学生。
每次要上好“科学之旅”这节课,不妨用三个苹果的故事引入牛顿定律,用伽利略在教堂观察吊灯的故事知道钟表的发明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了解浮力原理;从展示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航天技术、自然界景观的几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存在了实际生活之中;老师演示电吹风出乒乓球实验、瓶口吞鸡蛋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等实验,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像魔术课;让每个同学吹、吸一个漏斗下的乒乓球,发现不管是吹还是吸乒乓球都不掉……使学生产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让他们初步了解与物理有关的人和事,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来自生活经验,来自社会实践,来自科学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物理学知识魅力上来吸引学生。
有了第一节课的情境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带有目的地去听下一节课,让学生每节课都知道要学什么;然后设计一些惊奇性、参与性、启发性的小实验和一些生活中实例应用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保持探究物理问题的兴奋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出富有创新性的问题引入新知识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效的问题设置即问题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和延展性的特点,一个好的问题提出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间的关系,能够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如为什么“一枚硬币可以放在水面上吗?”“扔出去的石头总落到地面上?”“如何实现鸡蛋在盐水中上浮下沉?”“用高压锅做饭是什么道理?”这些问题的提出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做试一试,久而久之,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学生再做中考题型的归纳探究、演绎探究和问题解决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物理创新实验和创新小论文评比活动中也会有很多学生脱颖而出了。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过程收获结论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天性好动,你让他聚精会神地听你整节课的讲解几乎是办不到的,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和发生转移,也就没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要让学生积极起来,让学生去听、去讲、去看、去体验,而不是凭空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原则是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让学生做,不能做的老师可以演示,不能演示的可以看录像,能看录像的就决不看动画。如我让他们亲自去荡一次秋千,然后让他们讲一讲机械能的转化情况;让他们去收集破旧眼镜片,然后让他们区分开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给他们每人一块橡皮泥,思考怎样放在水里沉不下去;我把一辆自行车搬上课堂,让学生体验哪些是杠杆……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评估与交流,激发学生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制作适用精致的微课用来翻转课堂
现在的初中学生生活经验较少,我们又处在农村学校,学生见识较少。有些物理知识涉及的电梯、轮船、过山车游戏、霓虹灯、盘山路……没见过只能死记硬背。为此我把生活中、旅游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图片、视频制作成微课,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如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播放联合收割机与卡车同时的工作过程、录制自己乘坐电梯的过程;学习光污染时,展示自己拍摄一组城市玻璃幕墙的照片;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展示美丽的西湖倒影、京杭大运河夜景、上海外滩夜景;学习机械部分时,让学生观看工地上吊车、挖土机的工作过程、东营世博园内用辘轳提水的过程、胜利油田磕头机的工作过程……利用微课课内课外的学习,物理理论知识紧密的联系实际,同时学生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
五、学习STS引导学生应用物理知识
课堂中插入一些现代物理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物理的关系,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如在讲到光的知识时,说说光污染的问题;讲到力的知识时,说说航空航天神舟系列和新型生产工具;讲到电的知识时,说说家庭用电与安全节约用电;讲到热的知识时,说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与保护、能源问题;讲到声的知识时,说说噪音的危害、说说超声波的利用等等。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又离不开物理知识,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物理。
六、形成融洽和谐的交流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你热爱学生,学生就会拥护你,就会与你配合默契,你讲课就会充满激情,充满信心,从而激起你与学生进行双边活动的灵感。这种情况相互加强,课就会越上越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使课堂教学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总之,要想学好物理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和悉心引导,匠心独具处,喜看百花开!
【参考文献】
[1] 朱文军,陆海鲲.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遥感课程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遥感(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广义遥感指对目标物进行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狭义上指在航天或航空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等)对地球进行观测,接收并记录电磁波信号,根据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作用机理及对探测目标的电磁特性进行分析,进而获取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信息的技术[1]。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门学科,美国宇航局、欧空局等机构和加拿大、日本、印度、中国先后建起了各自的遥感系统。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性能的不断提高,遥感影像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有了很大提高。遥感数据中包含了大量的地表和空间信息,而目前对于遥感数据丰富的信息不能完全提取,如何充分有效的从影像中获取全部的信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高校开设了与遥感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这对遥感技术的谱及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遥感技术人才是目前高校遥感教学的重点。
一、遥感课程教学现状
遥感技术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国际遥感应用发展的实用化、精细化、产业化和业务化特征明显。在我国遥感技术起步较晚应用水平不高,根本原因是基
础性研究薄弱[2]。只有通过系统培养掌握遥感理论知识和实用操作技术的后备人才,才能够满足社会对遥感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责任。目前在遥感课程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遥感技术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从目前遥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来看,存在以下现象: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大部分高校在课程大纲设置时,将理论教学部分安排了大量的课时,而对于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较少[3]。实验课时少,难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4]。遥感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课程,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少的实践教学课时使学生对遥感技术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不能满足,其结果使学生对课程理论部分内容不能较好的理解。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使教学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力。
(二)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与相对滞后的实验教学内容
遥感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以航空航天、传感器和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涉及学科众多。随着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传感器性能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遥感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层出不穷。而伴随发展的遥感课程的教材通常相对稳定(几年或者十几年不变),不能及时更新,新的技术不能够较快为学生所接触。如果教师的知识也不及时更新,会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陈旧,与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原理方面教学,对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教材和教学方法通常变化不大,对于有些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化学)也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可行的。而有些发展特别快的学科,如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及随科技发展后的社会需求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相对于这些发展快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手段单一,并且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少。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遥感课程不同于其它理论课程,尽管现在高校中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在整个教学环节也大多数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看和听,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课堂开设的每节实验课也只是单一实验,没有开展完整系统的实验,造成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全面的,多方位的,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遥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将理论教学与践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要合理安排和优化授课和系统的实验的内容,使之紧密结合学科前沿研究和学术动态,使课堂知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好为社会进步服务。课程改革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理论教学
(1)专业理论教材及时更新。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理论教学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由于教材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就需要教师尽量利用其它方法手段获取较新的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或者外文资料及一些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中的资料,给学生传递最新的学科动态和前沿信息,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具有时效性;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例如,网络资源)了解不同机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学生从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和提高他们积极动思维。
(2)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媒体教学有很强的程序性、目的性、交互性和实用特性。把媒体提供的资料加以优化和整合,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情感状态等因素,可以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做到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学习效率[5]。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把理论内容部分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遥感影像不同于传统照片,属于顶视图。遥感信息的提取是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来完成,对图像的解译首先要对图像进行判读,判读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各种地物在影像上的特征,了解不同地物在不同地形或不同植被在不同季和不同生长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只有通过媒体教学才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展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遥感影像,这样便于学生对地物不同条件下的特征进行区分,加强学生对图像的判读能力,为今后图像解译的准确性打下基础。
(3)授课内容增加专题部分。通过增加专题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强普及遥感知识的应用。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将遥感技术应用部分制作成不同的专题,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每个专题中应包括遥感技术在本领域的工作流程、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前景。例如,对于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结合海上溢油、海水悬浮泥沙方面介绍遥感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对于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结合汶川地震之后诱发的灾害情况,就遥感技术如何对河床演变及河道泥沙淤积方面研究进行讲解。
(4)将科学研究工作溶入教学中去。为了加深学生对遥感理论知识的理解,将科研成果溶入于实践教学中,不仅有利于科研成果和技术的推广,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给学生讲解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及本研究在学科中的地位等。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潜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科研项目,模仿老师的试验方案,自主设计项目的实验步骤、制定技术路线、撰写实验报告和科技论文。这样的教学方法与纯理论教学和纯实践教学不同,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科技创新三者结合起来。
(二)实践教学
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是高校遥感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6]。
(1)注重遥感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力的提高是基于大量实验基础上,加大实验课课时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增加综合型、创新性的实验,构筑全方位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7]。遥感技术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关于遥感原理部分讲授较多,实践操作占很少一部分,通常高校在制定遥感课程教学大纲时,把它等同于其它的一般性课程,与理论教学课时数相比实验课课时数设置较少,这样很难保证学生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提高,也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部分,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应用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以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遥感的应用技术,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增加较多的实验课时数,加强学生对不同遥感图像处理的操作能力,做到熟练操作。
(2)将软件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现行的教学大纲基础上适当强化图像处理和解译能力练习。在整个遥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实践教学,把遥感软件的操作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遥感图像信息提取通常要借助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完成,通过课时的调整,学生有更多的课时进行实验练习,熟练操作软件,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即时进行遥感处理软件的操作讲解和演示,通过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程实验内容系统性和前沿性。遥感课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由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时有限,在设计实验教学方面应结合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对课堂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目前每一种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都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的,每一模块下包含不同菜单,每一菜单具有不同功能。通常完成一项数据分析工作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用到不同的菜单或模块,而教学实验课的内容只涉及到某一模块或某几个菜单的功能,学生只能了解某一菜单如何使用,而不是就某项研究内容系统的实验。同时,实验教学也应该结合前沿研究,将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在设计教学实验时应该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原则,基础性和前沿性原则。
三、结束语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求。本文立足于遥感课程的培养目标,从社会发展对遥感人才的需求和遥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遥感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些建议。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是基于更新和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理论教学内容随遥感技术的发展应不断更新,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动态;理论教学内容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潜能和创新能力,是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会体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适应社会需求。高校遥感课程教学内容如何适应遥感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通过探索来寻找适合学科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满足社会对遥感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童庆禧,张兵,郑兰芬.高光谱遥感的多学科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1.
[2] 秦文俊.《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在地理学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测绘,2007(11):45-47.
[3] 黄秋燕.教学性地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8,(5):352-353.
[4] 潘竟虎,赵军.“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理念背景下的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8-51.
[5] 吴前明.多媒体教学新论[J].新时代教育,2008,(5):114.
篇6
由于高科技企业本身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的特性,这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和构成与其他类型企业有所不同。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所以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构建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
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②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③高风险性。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④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高新技术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发挥其内部能力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不断地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
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作出反应。
(二)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三)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
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②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③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①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③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④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⑤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五)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
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作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一)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作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二)克服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
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后,常常会形成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阻碍企业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核心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①建立同质价值观与异质价值观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②促进企业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③积极创建柔性化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④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战略联盟。
篇7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高技术产业;日本经验;内资高技术企业
中图分类号:F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0-0001-03
人民币自汇改以来持续升值,给中国外向型经济部门带来了深刻影响。目前对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研究很多,但具体到中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针对高技术产业的分析就更少。高技术产业承载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任,人民币升值对这一产业究竟产生了怎样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共分四部分:一是升值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发生机制;二是日元升值对其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与启示;三是对人民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实际效果分析;四是结论。
一、本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作用机制
汇率波动对一国某一产业的影响,主要通过贸易和国际投资渠道来实现。汇率变化会对高技术企业的进出口价格以及外贸绩效发生作用,导致利润水平的变化。汇率还会改变企业的海外投资成本从而引导国际投资规模和方向,也会导致国际资本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和替代,这无疑也将影响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汇率传导理论的研究表明,汇率变化不会引起进出价格同比例变化,不同类型商品的价格对汇率的反应程度是有差别的(Manuchehr Irandoust,1999)。面对汇率变化,那些差异程度越大、替代性越小、市场集中度越高的产品,国外出口商维持利润加成的能力越强。高技术产品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性,所以出口企业成本加成定价能力强,汇率波动对高技术产业的产品进出口影响很有限。
汇率波动会影响跨国企业的利润率和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间接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包括FDI和对外投资)的结构和流向。汇率波动对FDI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对生产成本(Cushman,1985)及财富效应(Blonignen,1997)两种渠道来影响。Cushman发现,当预期外国货币升值,会降低外国投资者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从而刺激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东道国。Blonigen认为,外国货币升值使得外国投资者比本国投资者愿意提供更高的投标价格。因为外国投资者可以进入和本国市场相分割的外国市场,而本国投资者则因贬值而不能进入外国市场。将分析扩展到升值情况也不难推断,在相对成本效应作用下,接受FDI的国家货币升值使得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生产成本上升,相应地降低了出口导向型外国投资者的利润,而导致FDI流入的减少。另一方面,升值的财富效应会导致外国投资者放弃投标,FDI同样也会养活。需要补充的是,本币升值将降低海外生产的相对成本,促进本国产业海外扩张。
综合来看,本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的出口的负面影响较小,对进口则相对有利。升值对产业内吸引FDI可能不利,但能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具体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则无法仅从理论上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需要作实证分析。
二、日元升值对日本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与启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十分重视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日本在科技立国战略的推动下,高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其规模与水平超过了西欧各国。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日元总体保持了近20年的升值趋势,升值和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存。揭示日元升值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对理解当前我国的问题非常有意义。
(一)日元升值对日本高技术产业进出口的影响有限
就日元汇率升值的历史来看,其升值不论是幅度还是时间上的跨度都是世界罕见。具体而言,日元升值较大的时期是1978年、1985年以及90年代中期。图1显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元汇率情况:
日元升值期间(取1990年到199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增加,从15%左右增加到16%。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在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在日元波动期间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在30%左右。从日元升值历史来看,每一阶段升值所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七八十年代,高技术产业处于发展时期,9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其升值减少的进出口数量对日本高技术产业整体影响很有限。
考察日本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有助于理解升值未对产业出口造成负面作用的原因。在考察期内,日本的出口贸易走向高端化。其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制造业产品构成其出口产品的绝对主体。许多产品包括汽车和电子产品向高端延伸,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这使其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免受汇率变化影响。日元升值幅度较大时期,日本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对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其成本加成利润以维持其出口额。而且日本出口对象国经济持续景气,日元升值没有造成其出口额太大的减少。
进口方面,根据罗忠洲(2005)的测算,日元汇率对进口价格的传递率短期和长期分别为0.60和0.75。日本国内资源十分贫乏,其进口产品多为由美元标价的能源和原材料。从汇率波动对日本进口价格的影响来看,日元每次升值都会导致进口价格的大幅下降。所以日本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进口昂贵的大型设备,通过这些进口设备的技术外溢效应,亦可以间接促进产业的优化,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日元升值加速了日本高技术企业海外投资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没有积极去吸引对日本国内的直接外资。日本对外国在国内的直接投资存在很大戒心,同时在政策上也对外资进入本国进行严格限制。这种政策上的限制到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国时才有所改善。然而,实际情况是外资进入日本的速度依然非常缓慢,外资企业销售额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从1964年的1.3%上升到1975年的1.9%。外国资本在日本经济中的份额如此之小,不论汇率怎样波动,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况且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外国企业也不会增加对日本国内的直接投资。由此,我们在分析日元升值对FDI的影响时,主要考虑汇率波动对日本对外的投资。
按罗忠洲(2005)计算,日本机电、机械、化学、纤维等行业进行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受汇率波动的影响明显,对外直接投资的汇率弹性为1.5~2.9。这说明日元升值的确促进了高技术相关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趋势性升值,为避免不利影响,日本开始组建地区性生产网络,以低投资成本,对东亚各国进行FDI,设立子公司组织生产,实现产业转移和分工。其中,总部设在日本的国内公司组织研发,之后将附加值高的高科技零件输往亚洲各地区子公司,在当地装配成制成品,向日本和其他发达的西方国家出口。
(三)日本在发展高技术产业中规避升值影响的经验
日元升值没有对日本高技术产业造成太大冲击的原因主要在于日本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化。短期内,世界经济的繁荣抵消了日元升值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冲击。从长期来看,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轻松应对日元的急速升值冲击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化;二是在日元升值过程中,日本的企业和政府努力推动产业的升级,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外,日本高技术产业又能很恰当地利用日元升值的机遇,通过海外投资实现全球范围的生产最优化布局,奠定了未来的竞争力基础。
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如果中国的企业不抓紧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人民币的升值将破坏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为国内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争取时间;其次,政府应借鉴日本产业政策经验,积极引导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成熟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主动对外投资,转移升值给企业带来的压力,迈出全球性生产的步伐。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实际效果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以来,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占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在增加,2006年达到41%,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进口增速在提高,2006年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39%。这表明我国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总量的持续增长,但是人民币升值对高科技产业的影响并不能清楚的体现。下面再具体到产业内各行业来做详细分析。
表1反映了产业内部贸易增长情况。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出口规模最大,占高技术产品全部出口的比重接近4/5。2006年进出口量均在增加,与2005年相比,2006年出口增长下降了3.02%,进口增长也下降了1.8%。占进口比重1/2的电子技术进出口绝对量虽然增加但逆差额也在变大,出口增长率比2005年下降20%,幅度远大于进口增长降幅。除此以外,光电技术与2005年相比出口呈现负增长,下降了90.5%,进口增长上升了14%。生命科学技术与2005年相比进口增长要比出口增长速度慢。虽然从总体上看,升值使产业出口增速下降而进口速度提高了,但各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电子技术领域出现了出口增速提高而进口增速相对稳定的情况。航空航天技术和材料技术领域几乎看不到升值的影响,出口和进口同时出现了加速趋势。
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内各技术领域内进出口的差异化现象恰恰反映了各类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特征。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较晚,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所以升值会给出口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而进口随升值的扩大与理论相符。一些产业的特殊性则说明它们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行业处于上升周期。
(二)人民币对我国高技术产业FDI流入的影响
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资金来源可从多个角度划分,为分析方便以下从注册类型关系和地区两个方面对比分析。
2004年利用外资的总额是5170亿元,占高技术产业总资金来源的13.6%。2005年利用外资的总额是5301亿元,占高技术产业总资金来源的23.2%。2004到2005年的高技术产业资金来源中内资、港澳台商的资金减少,而其他外资和私营企业利用外资额增加,外商投资(港澳台除外)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高达67.3%。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于高技术产业的总数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三)高技术产业在人民币升值前后的发展情况对比
分析了以上两个方面,再从高技术产业2005~2006年的主要经济指标: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来看看近两年的发展情况。上述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产值2006年比2005年增加了7629亿元,收入增加了7663亿元,利润增加了354亿元。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影响到高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此认为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没有影响甚至有利。因为数据仅取到两年,无法反映最近的新变化,再者汇率作用发挥有时是滞后的。对此,需要从产业内更微观的角度予以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两个特征事实:一是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各类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6年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7.3%;二是高技术产业中外资占据主体地位,2006年我国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不足外资企业出口的1/7。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知识产权大多不属于中国企业,在世界高新技术的产业链上,我国仍然处于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仍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受影响有限,他们可以通过公司内转移价格规避汇率风险,而升值必然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廉价出口模式提出挑战。
四、结论
理论上看,升值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难以确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日本经历了日元长期升值和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存的过程,推动产业升级使日本克服了升值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企业不失时机地利用升值实现相对劣势生产环节的海外转移,为维持长期的竞争力打下了基础。从人民币升值的产业效果看,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不明显,主要是贸易和FDI变化的综合效果不确定,但是出现了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的迹象。长期分析,随着升值幅度的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负面冲击将会显现,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以外资和从事加工贸易为主,升值会对内资高技术企业出口不利,对FDI流入量可能会有影响,升值会带来进口技术设备成本降低和海外投资成本下降,这对内资企业优化企业生产结构非常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现状与当年的日本有很大不同。日本本土企业是高技术产业的绝对主体,日本许多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专利,产品附加值很高,其应对升值的能力就强。在日元升值过快时,日本企业主动淘汰本土的缺乏优势的产业低端环节并转移到东亚地区,这样的前提是日本企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目前的产业现状与当时的日本相差很远,内资比重小、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外资主导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内资企业与外资相对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民币升值面前,两类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内资企业汇率转嫁能力弱,出口会受较重打击,加之跨国公司垄断技术,内资企业也很难利用升值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因缺乏垄断优势大规模海外扩张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无法像日本企业那样把升值变成了发展的良机。
从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事实可以看出,内资关系着产业安全,只有内资高技术企业壮大后才会有高技术产业的未来。因此,应把人民币升值对高技术产业影响的关注点放在内资企业上,前面的分析表明升值总体对内资企业不利。建议政策从两方面加以应对:一是产业政策调整,主要是倾向于鼓励内资高技术企业发展,对那些以加工贸易为主业的外资“高技术企业”降低优惠力度;二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政策调节上,注意把握节奏和速度,避免在短期大幅升值,超过内资高技术企业的承受能力以致对它们造成破坏性影响。
参考文献
[1]Manucher Irandoust.The Response of Trade Price to Exchange Rate Changes[J]. Open Economies Review,1999,(10).
[2]Cushman,D.O..Real Exchange Rate Risk,Expectation,and the Level of Direct Investmen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32).
[3]Blonigen,B.A.Firm-Specific Assets and the Link Between Exchange Rate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3).
[4]罗忠洲.汇率波动的经济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