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天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18 06:4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秋天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秋天的诗

篇1

2、《望洞庭》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雨寄北》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篇2

【关键词】气层气 采气工艺 优化管理

1 概述

天然气是一种洁净高效的优质燃料,又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是世界三大能源之一。经过多年的开发,胜利油气区天然气的用气需求及勘探开发难度日益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天然气开发的步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受用气需求的影响,气井开发管理难度增大

由于气层气的生产是根据用气需求来调节的,从而导致气井开、关井频繁,使气井开发管理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浅层疏松砂岩气藏适合于平稳生产,而目前的生产方式,易造成正常生产井的出水出砂,致停产井增多,气井利用率低;二是调峰作用使气井长时间关井,导致井口设备常常遭到破坏,综合治理难度增大;三是在调峰作用下,气井开井时率低,开发成本投入不足,造成待措施井工作量积累较多。

1.2 采气工艺技术与天然气开发的要求存在差距

目前气层气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产水气藏比重增加。一方面要解决如何把井筒的液体排出来,另一方面要解决排出的污水如何处理的难题,因此排水及处理产出水成为开发中的主要矛盾;二是气藏出水又加剧了出砂,使防砂工艺难度也相应的增加。面临上述问题,目前的采气工艺体系显得不成熟和不完善,还不能解决资源匮乏与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同时还有大量的工作和研究课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展。

1.3 油地关系复杂,油气区环境不断恶化

胜利油气区50%以上的气井与当地村民的农田、养殖池交织在一起。在近几年新区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工农关系的复杂性,严重影响着产能建设的进度。随着气价格不断上升和其他利益驱使,不法分子在井口盗气、非法私接水电气等盗窃破坏油田物资的现象屡有发生,油气区外部环境日趋严峻。

2 天然气需求的优化开发管理的实施

2.1 完善气藏冬季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实现效益最大化

每年的冬季是油田用气量的高峰期,为此我们对开发单元实行单元目标管理。即将所管辖的九个油气田按照开发层系、开发特点划分为17个开发管理单元,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面环境将17个开发单元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后备储量且地面条件较好的;二类为有后备储量但地面条件较复杂的;三类为无后备储量且地面环境复杂的。通过单元分类管理,提高了气藏采收率,最大限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2.2 建立健全气藏春夏季管理机制,确保单元目标化管理的落实

在春夏季生产中,为确保单元目标值的实现,一是对单元的开发效果和开发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诊断各开发单元指标的运行状况,明确下步主攻方向,为每年的冬季生产打基础。二是建立了“采气队―分厂―总厂”分层次管理体系。总厂管理层负责制定开发单元总体目标和指标的宏观控制、前期研究、技术攻关;分厂单元管理层,重点负责单元指标的变化状况分析,做到及时监控;采气队技术管理层,重点负责基础资料的采集、日常生产变化分析及对策措施的现场实施。三是抓好隐患治理工作,把提高安全“三标”管理水平作为重要途径,按照分级管理、逐级整改的原则,认真抓好隐患治理项目责任制的落实,努力做到心中有数,治理有效。

2.3 不断创新浅气藏勘探开发新方法,增加资源储备

面对天然气后备资源匮乏的不利局面,提出了加快发展新区产能建设步伐的发展目标。结合胜利油气区的气藏地质特征,在克服二维地震资料本身缺陷的基础上,将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了适合胜利油气区浅气藏地震多参数识别技术。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浅气藏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新理论,该理论在胜利油气区浅层气藏滚动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不断完善适合浅气藏开发的新工艺技术,确保产量稳定

由于气井频繁的开关,使气井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出水、出砂,严重影响气井的正常生产,气藏采收率降低,造成气井稳产难度加大。为此,加大气井防砂、排水技术研究与应用力度,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采气工艺技术系列。

2.4.1 气井防砂技术

由于流体性质的差异,使得浅气藏的防砂与油藏在理论和工艺技术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借鉴油井防砂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疏松砂岩浅气藏的防砂工艺系列配套技术及气层保护技术。至2010年,利用绕丝管防砂技术、金属棉防砂技术在孤东、孤岛、垦西、陈家庄等地区实施88余井次,成功率达到98%,防砂后产能保持率95%。2.4.2 气井排水技术

胜利油田产水气藏在总气藏中所占比例很高,气藏出水将破坏储集层物性,导致产层塌陷、气井出砂;气井出水后,井筒积液增加气井产层的回压,造成井口压力降低,导致气井产量减少甚至停产。通过已开发气井的产水量及井筒压力分析研究,根据日产水量的大小,研制了多种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并在孤东、垦西、陈家庄等油气田先后实施各类排水措施85余井次,累计增气471.1×104m3。

2.5 加大综合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集气量和商品率

2.5.1 采取输气管线深穿工艺,降低输气损失

针对地面偷盗天然气严重、输差大的情况,积极采取输气管线深穿工艺,提高输气量、降低输气损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胜采中心配气站-东营压气站管线和东营压气站-胜采中心配气站返输干线两条管线(共6Km)的深穿工程投产后,每天减少损失气量近4×104m3/d。

2.5.2 加强防盗技术研究与应用,确保气井安全生产

由于春夏季气井大部分处于关井状态,给不法分子偷气及偷割井口设备提供了有利时机,井喷事故极易发生,给我们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研制开发了新型的井口防盗箱,该防盗箱集数据采集、远程传输、损坏报警于一体,经对52口井的试验证明,该项技术对井口设备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气井的利用率。有效地防止了井口设施的恶意损坏及被盗情况的发生,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篇3

流程之一:变构重组,感知意象

诗是一门“吟咏性情”的个人化的艺术,闻一多曾形象地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诗歌的语言、句式常常是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而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语言、句式恰恰是诗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诗歌之情恰恰存乎其中。在何其芳的诗中,非常态的句式也就是句子的变构现象是很多的,例如《季候病》中“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谁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的诗句,《感叹》中“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他们常态的表述应该是:“我日夜萦系的郁郁的梦魂?谁的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的流盼的黑睛,我可怜的心?”、“不管外面像草一样青青蔓延的呼唤,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如何让学生从这种反常态的表达中领悟到诗意,走进诗人的诗意情怀?

笔者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解读诗歌的策略,也就是对原诗的句子进行变构重组。笔者在执教何其芳的《秋天》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原诗进行变构重组:

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中的农民、渔夫、牧羊女眼中秋天的景色有何不同?请仿照例句说说他们对秋天景色的印象。提示:把景物放在句末。例如:

农民说: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渔夫说: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牧羊女说: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的草野

然后笔者出示学生变构重组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秋天

农民说:

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是飘出幽谷的伐木声。

秋天是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是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是栖息的农家。

渔夫说:

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秋天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秋天是芦蓬上满载着的白霜,

秋天是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是游戏的渔船。

牧羊女说:

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的草野。

秋天是更清洌了的溪水。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牛背上的笛声,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满留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是牧羊女梦寐的眼神。

该问题设计既让学生感知了诗中的意象之美,又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再创作的快乐。这种再创作的过程就是变构重组的过程。这过程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会被学生删去,看似可前可后的词语的顺序会被重新调整,学生尚不知在重构中诗的经脉俱损,诗的情趣已索然无味了。

流程之二:变构重组后句子对照,感悟意境

王荣生教授非常强调让诗歌阅读回归到“诗性阅读”,他认为“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他道破了解读诗歌的玄机,我们可以把诗歌的构成要素当成是解读诗歌的解剖刀。而诗歌语言、句式的陌生化非常态化的变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特质。抓住这一特质,笔者让学生把诗变构重组前后句子进行对照,感悟诗歌的意境。

先感受那些被他们删去了的看似可有可无的字词:例如震落、丁丁、用背篓来装、因枯涸见石。显然诗句“震落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中的“震落”、“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的“丁丁”是不可以删去的,联系上下文得知这里的震动来自空谷间伐木声强有力的回响,“震落”二字在这里有以动写静之妙,写出秋晨在滴落的露珠中醒来时静谧的氛围。“丁丁”二字与“震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有声来衬无声,写出秋天“空山不见人,但闻伐木声”的宁静。再看“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句中“用背篓来装”这组词语,他极富表现力和画面感。看到“用背篓来装”脑海里会浮现喜庆的丰收场景,富有动感。他写出了收获之盛,收获之喜悦,收获之满足,也写出了收获之忙碌。还有“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的溪水”中“因枯涸见石”字面上是说水少,其实以水之少来衬托周边的宁静,连溪水也停止了吟唱。总之这些词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充溢着喜悦、静谧、幽远之美。

接着来感受那些变构重组后的句子:把原句“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与改句“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进行比较。孤立静态地看这两个句子,这两句子是不分伯仲的,江面都给人一种烟笼雾罩的迷蒙之感,但是文字是活在情境里的,脱离情境的文字是不具言说的能力。结合诗的语境,我们发现两句话中的叙事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农民,与下面文脉是相通的;而后者是冷雾。而且前者农民视线中的景富有动态的变化之美,轻摇小桨的渔夫迎着一江的寂静和冷雾,把网抛撒了出去,那网如花般绽放在水气氤氲、朦胧的江面上,接着慢慢地消失在轻波微澜的江面上。他收起的网里没有鱼儿,有的是游戏的心情。这样的劳作是闲适的,充满诗意的。而后者就没有这种传情达意的效果。另一句是“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改成了“何处去了牛背上的笛声”,显然前一句“何处去了”放句末,语气弱化了,是一种充满思念深情的、源自心灵深处的寻问,而后者“何处去了”放句首,语气语调强化的变成了一种充满敌意的盘问,显然和诗中这位有着梦寐般眼神的牧羊女是不符合的,秋在牧羊女的眼里是恬静、甜蜜的。

流程三:变构重组后结构对照,体会诗性

诗乐是同质的。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有一唱三叹绕梁之美,音乐也有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之美。诗的节奏是音乐的,也是语言的,她有传情达意的效果。这首诗歌变构重组后结构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重组了以后每节诗下面都少了一句类似的话: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种叠式的复沓歌咏结构很显然是不能消失也不能调换的。这三句话类似音乐中一唱三叹,而且前两次的咏叹是为迎接抒情主人公牧羊女的到来,让她在一片恬静、闲适和欣悦中悄然而至,静静地追忆那一段笛声相伴的日子。这首诗其实言说的就是诗人20岁那年某一天的心境,是他经历了爱情风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烦恼都化为了最甜美的回忆的时候从心灵里静静地流出来的。他在《梦中的路》中说这是“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朱光潜曾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何其芳让瞬间的情感成为了一首永不凋零的最美的诗。这种连续反复的句法结构在为我们演奏着一曲脉脉深情的歌。这种诗歌结构其实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成形。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他有很强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而且能强化抒情效果。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揣摩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描述、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词。

教学意图:不仅调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和已有的知识,更引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却是树叶飘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一首古诗《秋思》(板书课题)。

[教学意图]: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围。

2、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教学意图]: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再读课题。

二.初读知意。

1.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要做到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学生反复练读)

[教学意图]:明确读诗要求,引出本堂课的中心问题。

2、(投影出示古诗)谁能把这首诗正确地读给大家?(指名朗读)

3、(弹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会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生自由回答)

5、这个字写时要注意什么呢?(生观察后回答,师指导书写)

[教学意图]:扫清读诗障碍,识记生字。

6、读诗不同于读课文,不仅要读通顺还要读出他的韵味。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注意停顿,要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7、谁来展示你的朗读?(指名朗读)

[教学意图]:结合本堂课的中心问题,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诗的韵味。

三.入境悟情。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生自读自悟再交流)

[教学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现在就将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生自由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内容)

Δ见:

·古人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朗读)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师指导。)

[教学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说话、朗读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把诗人那种千言万语诉之不尽的复杂心情,在反复的阅读中进行揣摩、体会。

四.情感朗读。

1、(播放音乐,课件演示。)秋风瑟瑟,秋意浓浓。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师范读古诗。)[教学意图]:理解诗意,体会诗魂,创设情境,引导读诗。

2、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并评析)

4、古诗以它精炼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记住这精美的语言。合上书,看板书提示齐背这首诗。(生齐背)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与诗人进行情感的对接,从诗句中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呢,进而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诗作者因见秋风引发了意万重,又复恐说不尽,所以又开封。整个这个过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见这首诗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板书:叙事抒情)

[教学意图]:了解写作特点。

五、对比阅读。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的,何止张籍!那时候山遥路远,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聚难啊!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中。你们看!(课件出示《天净沙·秋思》)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什么?我们自己读读。(生自由练读)

2、谁来读?(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结合注释想想这首描写了什么。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首诗都描写了什么呢?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说出大概就可以)你能体会到什么?

4、仔细观察这两首诗有哪些异同?(生回答)

5、异:张籍的秋思是叙事抒情,《天净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张籍的秋思是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种诗体)

同:都表达了远离家乡的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意图]: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通过对比了解诗歌的不同体裁,感悟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6、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首动人的诗篇。

六.积累延伸。

1、默写《秋思》。

篇5

林黛玉的诗词大都给人一种沉重感,“阴柔”是她诗词的主要特点,她的诗词多多少少都缺少一种大气,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看法。似乎很多词句都与眼泪大为关系,这应该与曹雪芹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紧密连接。《红楼梦》中很多诗词都与季节有关,都与花有关,譬如,《忆菊》、《咏菊》、《叹菊》、《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等等。然而同一个题目出自不同人物的手笔,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出诗词里的寓意也大为不同,不单单表现出其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展示出其生存空间以及生存背景。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旧病新犯,不觉心有所感,于是摹拟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格调写成《代别离》(代为拟作之意)一首,名之为《秋窗风雨夕》,其诗体为乐府体诗。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篇6

“出”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时候和现代汉语一样只是一个平常的动词,表达“出来”这样一个动作。比如“烟销日出不见人”“出没风波里”“却被斜阳拈出来”。但有些时候,特别是很多写景的诗句在使用“出”字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别样的意味。

一、出字营造动态之美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同样,在中国古典诗词里,诗人们为了创设飘渺的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这样做,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态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感知,被细致观察,而人们对静止的事物有时却而不见,所以用文字去描写景物,就要善于将静景化为动景。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景的诗句,经常用“出”字达到化静为动的效果。唐代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这是一首极富日常生活情趣的小诗,描绘一个巴女唱着《竹枝词》放牛时那种无忧无虑心情舒畅的情景,就像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小小风俗画,令人读来有心旷神怡之感。其中“记得芭蕉出槿篱”写景极为出色,广为人称道。此句之妙不仅在于有丰富的色彩――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花有红、白、紫等色;它与浓绿的芭蕉相互映衬,看去确实分外夺目。更在于用“出”字化静为动,把芭蕉的动态写了出来。在这首诗中,芭蕉本是静植于门前的,是一种静景。诗人用“出”字把静植于门前且高过木槿篱笆的芭蕉的动态写了出来,让人感到那绿色生命的律动,充满了生机,让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更好的表达了日常生活的情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

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名诗,“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万口传颂的佳句。“出”字显示出一枝红彤彤、艳晶晶的杏花探出墙头,向人们泄露了院中春天的消息。此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化静为动,让静态的红杏动了起来。这样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二、出字创造层次之感

层次感在绘画、雕刻、摄影中都很重要,它要求合理地表现出图案的主次,远近、大小、前后等透视关系。中国古典诗词描写景物也非常重视这种效果,常常用远近高低大小的处理造成景物的层次感。“出”字的动作特性常使诗人用它来表示景物远近高低大小的层次感。南宋赵师秀的《数日》:“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却毫无秋天萧瑟肃杀之气,反而显得活泼丰富。这与作者善用“出”字,写景注意层次感,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有关。“林疏放得遥山出”写出秋风把树上的黄叶吹尽了,树林稀疏,把久被遮尽的遥山放了出来。在这里诗人用“放”“出”两个字把近处相对低矮的“疏林”、远处延绵不断高大雄伟的“遥山”完美的组合在一起,凸显出远近高低、大小迥异的层次感。这样一来本来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却让诗人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用“放”用“出”,神采飞扬,既富画意,更有诗情,让赵师秀这首诗写秋天的诗不落窠臼。

北宋徐俯的《春日游湖上》:“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最后的一句诗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南宋的赵鼎臣在《和默庵喜雨述怀》诗里边曾说:“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说懂得讲“春雨断桥”这个好句子的,人家说是谁呢?是徐师川。这与这句诗在写景上很有特点有关,这句诗除了用“小舟撑出”的动态和上句“人不渡”的静态对比外,还用“出”字造成画面的层次感。春天到了,河堤上的柳树又长出了茂密的绿叶。密密的,倒垂的柳条像一幅巨大的幕布遮住了整个河堤,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绿色背景中突然“出来了”一条小舟。这样,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形成了鲜明的远近大小的对比,造成了明显的层次,丰富了画面内容。在“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的层次对比中,这条“撑出来的小舟”立刻成了焦点,瞬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春雨断桥人不渡”的懊丧瞬间被柳暗花明的惊喜所代替,春游显得更富有情趣了。

三、出字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

出字在更多的时候能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唐代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g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第六句“秋千竞出垂杨里”,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同时,一个“出”字让打秋千的人“飞出了”绿树成荫的背景,在远近大小的层次对比中凸显了人的活动。这样化静为动,注意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金代赵秉文的《北都望雪》:“千山雪尽出樵车,一径云移去似蛇。小屋平头墟落里,炊烟起处是人家。”“千山雪尽出樵车”中的“出”也同样精彩。写樵车之“出”,用的是化静为动之法,在似不经意间带出了诗歌中的主体――人,在寂寥荒寒的画面中,幸赖这活动的车和人,为这似乎沉睡的、凝固的世界带来了生意。写樵车“出”于千山,有意识的把“樵车”和“千山”作对比,造成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感。和“千山”相比,这辆樵车自然是太小了,小得微乎其微,可是在大而静的背景映衬下,这个运动着的点却格外引人注目。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之所以醒豁原不在它的多少。在这个基础上,由车而路,由路而村,在群山大壑中一步步透露出人的消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流露出诗人盼望国家振兴、民众安居乐业的思想。

篇7

静悄悄的,只有清晨披着薄薄的凉意出门时才知道,秋天真的来——-而昨天还有点炽热得忘了放进冰箱的菜都变味了。

这里是南国的秋,以前听说昆明是四季如春——-如此,那里应该是没有四季分明吧?这个边陲小城市离昆明不甚远,几个小时的列车。所以,自然也没有那么明显的秋。

这里的秋,不像江南的秋。

我还很记得,江南的秋天草木开始凋零,但很慢,是那种不知不觉的渐变。某天你还不经意的,再经过玄武湖边时就可以看到那些银杏树下枯黄干燥的草坪上已经错落有致地掉有一些银杏的落叶,仿佛用手抛洒一样的均匀,没有哪里多一片少一片,恰好把那树下的一方草坪洒满。银杏的叶很美,形如扇子,金黄金黄的,而且叶面依然光泽如故,丝毫没有枯枝败叶的颓糜和失魂。

绕着湖边漫步,可以感受到紫金山和鸡鸣寺上林间弥漫开来的薄薄凉雾,湖面有令人惊奇的呈各种奇妙几何图形的残荷茎干。那些干枯破败只剩下粗粗网状纤维的荷叶软软的烂在湖面,放佛那盛夏的满湖苍翠未曾来过。

江南的秋,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那个故乡——空旷,萧瑟而孤单的卧着,但令人回味永久。因为那里四季分明,你可以知道:那就是秋天的枯黄。

后来到了山城,那是一座有山有水充满灵气的城市,也称为雾都。

一年四季几乎总是雾蒙蒙的,阴霾低沉的灰是山城天空的主调,空气也总是湿润润的。难怪,那里的人皮肤都娇嫩水灵,连我这晒黑的南蛮子在那呆了两年回去时有人说我居然白了不少。

山城的人说这里没有春秋,只有夏天和冬天。因为不是火炉的酷热就是冬季的冷雨——-而在我这经历过江南的雪的冬天的人看来,山城的冬天其实更像江南的秋天,晚秋接近冬的那段时间。

山城的四季都离不开雨,初到时,某天艳阳高照。当地朋友打趣说,快回去晒被子,在重庆这样的太阳很难得哦!我其时不信,但后来我渐渐信了——因为难得的几个太阳天后,就开始低垂着灰蒙蒙的,甚至一连十天半个月个把月的都是绵绵小雨。难怪,那个诗人能写出“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因为那个地方,永远不缺夜雨,不管是春,夏,秋,冬。

印象中的山城的秋天,树木依然是苍翠的,气温也不是很明显,早晚也差不多。但经常会飘过一层层灰溜溜的积雨云之后,淅淅沥沥就滴起了雨,但却没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意境因为那里的雨天不那么稀缺。习以为常的当地人依旧在飘满麻辣火锅味的空气里的茶楼里打麻将,通宵达旦的,全然不顾窗外风云变幻如何。茶楼遍布各处,几乎每一栋楼的一楼都被开辟为装修各异的茶楼,白天黑夜都可以看到一些穿着亮丽发型时尚的山城女子或四个一桌,或间插在男女间,或站立在一旁观战。有些人嘴角叼着一根烟卷,云雾缭绕中大家哗啦啦哗啦啦的洗牌,也有自动机麻的。

屋内其乐融融,屋外阴雨霏霏,路边永远泛着清冷的光。这是山城的秋天给我的印象。

如今身处这南国的秋晚,没有月朗星疏,也没有秋虫鸣吟,也没有繁华都市的人声鼎沸。

篇8

――圣野(2010年3月21日于金华)

在清流蜿蜒的婺江之畔,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爱写诗的仙女,某次下凡时,她不慎把一册诗集落在了婺江水边。这册诗集一落地便生出根来,渐渐地,它开始发芽、长叶、开花……这册神奇的诗集上写了什么,后来的人再也看不到了,只看到江边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只要你走近这里,那随风而来的阵阵风铃声,随水流淌的点点波纹,就能让你心领神会那种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

这里有一个博物馆

多少年过去了,这片神奇的“绿色”一直在默默地绵延、生长,从岸边长到山坡上,从人们的眼里长到心里……

2010年4月14日,它被一股诗歌特有的芬芳气味所吸引,循着心灵共鸣、共和的节奏,走进了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艾青小学的校园。校园里的欢声笑语和朗朗书声,让它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它惊喜地发现,这里竟然是一个童诗的摇篮――这个被红色砖墙包围的小小院落,不仅是著名诗人艾青、蒋风、鲁兵、圣野的母校,还是盛产童诗的快乐王国。每一位老师都爱读诗、爱写诗,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大声朗诵优美的童诗。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一支支笔在纸上飞快地游走――《彩虹鱼》、《三叶草》、《彩色的黎明》、《豆芽儿》、《海滩拾贝》……那么多本图文并茂的诗集,都带着特有的书香站上了书架,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绿色”情不自禁地跟着这些优美的童诗往前走,跟着那群爱诗的孩子们往前走,一直走到一个精致的博物馆门前。门口写着七个大字:中国童诗博物馆。入口处还有一句圣野题写的诗句:“让鸟飞去吧,一定能唱得更好。”

这个童诗之家,是我国的第一个童诗博物馆,也是金师附小教育集团为孩子们圆的一个梦。博物馆里住着孩子们喜欢的诗人,住着好多好多的诗,还住着好多好多和诗歌有关的故事。艾青、蒋风、鲁兵、圣野等多位中国诗坛泰斗,将自己珍藏的作品无偿陈列在童诗博物馆里。瞧,博物馆里的“春苗”两字,就是艾青生前的亲笔题词。前辈们希望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诗,都能在诗歌的美好熏陶下,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同时,博物馆里还开辟了师生活动阵地,让爱诗的老师和同学们也能在诗坛里“种花植草”,在诗意的天空里尽情放飞自己。

真好!“绿色”对自己说:童诗博物馆,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这里有一群小诗娃

在艾青小学的校园里,一直活跃着一群快乐的诗娃娃。他们参加童诗沙龙,吟赏诗词,抒发少年情怀;他们创办诗社,红领巾诗社、春苗诗社、鲁兵诗社、蒋风诗社、圣野诗社等,以诗会友,志存高远;他们创建诗歌网站,青青“诗网”如同初春的青草,色泽鲜嫩,长势喜人……诗娃娃们的童心,催开了星星点点的美丽诗花。

在童诗博物馆里,诗娃娃曾经迎来过蒋风、圣野、金波、雪野、韦苇等爷爷、伯伯,大家一起高声地念啊,唱啊,说啊,笑啊。和童诗在一起,谁都没有年龄。他们一起模仿,如果布谷鸟和种子一起歌唱,那歌声一定很美、很动听;他们一起比划,如果雪花和春雨一起跳舞,那舞蹈一定很酷、很动人;他们一起猜想,如果鹤发童颜的诗爷爷和天真可爱的诗娃娃一起写诗,那诗一定会七十二变,一会变上天,一会变入地……

所有的人都在拍手,说:“童诗真好玩!童诗真有趣!”

花木缤纷的春日,婺江之畔,一片片嫩绿的新芽,染绿了诗娃娃们的心;阳光明媚的夏日,尖峰山下,一只只迷人的彩蝶,舞活了诗娃娃们的眼;叠翠流金的秋日,大黄山上,一枚枚秋的纪念章,飞进了诗娃娃的册子;白雪皑皑的冬日,附小校园,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变成了祈愿来年的梦想种子……

诗娃娃们信笔写下了自己的歌――

《春天的颜色》(节选)

红领巾诗社 郑一剑(指导老师:吴小军)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八一街的樟树妈妈招着手说/春天是绿色的/好像那左右摇晃的树叶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大黄山的茶花姐姐微笑着说/春天是粉色的/好像那美丽的茶花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尖峰山的笋芽儿弟弟欢快地说/春天是棕色的/好像那厚厚的笋皮大衣

《秋天的风》(节选)

春苗诗社 蔡靖婷(指导老师:周雅萍)

秋天的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掠过田野/稻田翻起金色的波浪

吹过牧场/草地变成了多彩的油画

拂过枫林/枫树举起了火红的旗帜

《诗 雨》

鲁兵诗社 陈 展

四月十四日/艾青小学/下了一场诗雨

下呀下/下来了蒋风爷爷

下呀下/下来了圣野爷爷

下呀下/下来了一个中国童诗博物馆

中国童诗博物馆/好大好大/ 装满了神奇/溢出了快乐

圣野爷爷、蒋风爷爷、小朋友/走进艾青小学/走进中国童诗博物馆

大家都变神奇了/都变快乐了

这里有一位老诗仙

有人说,他的天真像一滴清水,洗涤俗世的浮尘;有人说,他的执著像一擎火把,照见觅诗者的心路;有人说,他的激情像一面旗帜,振奋后来者的热情……写着写着,他把自己写成了一首诗,一首令人澎湃的诗,一首在中国儿童诗坛经久璀璨的诗。

他就是圣野。

“90岁的老人9岁的心”,这句话用在圣野爷爷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圣野爷爷是浙江东阳市人。据说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在清清的溪流旁背诵古诗。有一天,他忽然诗兴大发,一口气做了10余首小诗,寄给他的兄长庭哥,得到了庭哥的热情鼓励。从此,圣野爷爷就迷上了写诗,而且迷得一发不可收:醒着、睡着,吃饭、走路,时时都在想诗、写诗。

圣野爷爷有一个“让诗歌流进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流进儿童的心田”的美丽梦想。当他得知艾青小学要成立中国童诗博物馆的时候,这位90多岁的老小孩,立刻绽放出最开心的笑容,激动得手舞足蹈,他说:“对于母校――金师附小教育集团,我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朋友,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来爱诗、读诗、写诗,让文学梦使孩子的心灵更纯洁、更完美。”

在童诗博物馆的开馆大典上,圣野爷爷大声朗诵了自己特意新做的诗《金凤蝶飞起来了》:

毛毛虫/爬过来了/金凤蝶/飞起来了

毛毛虫/没想过的事情/金凤蝶敢想/毛毛虫没做过的事情/金凤蝶敢做

一个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毛毛虫

一个是敢想敢做/飞出了自己/春天的花园的/美丽的英雄

篇9

甲:喂,大家好!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乙:喂,颖臻啊,你要怎样庆祝中秋节啊?

甲:啊…你提灯笼啊,这么一个庆祝法?

乙:对呀,你说好不好看?

甲:你…会不会觉得…有点…

乙:你敢说我幼稚?哼!(转身离开)

甲:其实…我只是觉得…我的比较好看!(哈哈)

乙:好了好了,别闹了。说到中秋节嘛,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甲:太阳!

乙:不是月亮吗?

甲:嗯…曹操!

乙:不是后羿吗?

甲:啊…对对对,后羿和…杨贵妃!

乙:太离谱了,不是嫦娥吗?

甲:赏月!

乙:啊,终于有个象样的答案了。你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赏月吗?

甲:就是说嘛!月亮只不过是天上飘浮着的一块黄色的石头,有什么好欣赏的啊?

乙:唉,实在是孤陋寡闻。你真的不知道赏月的目的?

甲:不知道。

乙:真的不知道?唉…

甲:真的不知道,快,到底是为什么呢?

乙:啊…其实…我也不知道。

甲:那你还敢骂我!

乙:哈哈,我又没说我知道。不如我们来想想,古人为什么喜欢赏月呢?

甲:赏月是在晚上才进行的。

乙:当然啦,月亮嘛,难道是在白天赏的啊?

甲:一定是古人吃饱晚饭了,没事做,所以在月亮下闲聊!

乙:神经病。我想啊,可能是以前有个农夫在田里干活,累了,就躺在地上睡觉了。

甲:那每个人看到了,就照着做,望天上的月亮看,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赏月的习惯,对吗?

乙:对对对,你也那么认为吗?

甲:我觉得你的故事更离谱。你如果看到一个人在地上睡觉,你会跟着躺下来吗?

乙:赏月…中秋节不就在农历八月十五吗?为什么呢?

甲:秋天的中间嘛,所以才叫中秋节,不是吗?

乙:那…为什么在秋天,不是在冬天赏月呢?

甲:其实,秋天是收成的时候…是不是农夫们有了丰收,太高兴了,所以才一起聚一聚,祭拜月亮呢?

乙:哦对呀!晚上大家才能团聚,所以在晚上庆祝,况且那天是月亮最圆最亮的一晚,在那个时候赏月是再好不过了。

甲:赏月时也不要忘了吟诵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乙:当然,现在的年轻人最喜欢把诗与流行歌曲参杂在一起: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甲:各位,明天,咱们大家一起与家人聚一聚,

篇10

关键词:点燃 陶冶 激发 启迪 培养

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新课导入呢?现谈谈自己对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方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冲击学生视觉的图像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充满趣味,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如教学《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时,我先让学生看“夸父逐日”的图片,谈谈对夸父的最初印象。夸父强壮充满力量的形象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夸父的力量,更容易进入“逐日”的话题。

二、点燃学生激情的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一特点,适当地通过引用典故、寓言、传说、故事来诱发学生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这样对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斑羚飞渡》时,我讲了一群蚂蚁在一场森林大火中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来逃生的悲壮故事,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深受震撼,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斑羚们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行为,于是,整堂课就被激活了。

三、陶冶学生情操的音乐导入

上语文课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音乐,营造浓浓的或喜或悲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以黄磊的《背影》这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音乐充满了离别的淡淡哀愁,很好地营造了氛围,让学生沉浸在离别的气氛中,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起到很好的帮助。

四、激发学生联想的诗词导入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生动,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何其芳的《秋天》这篇文章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以秋为背景,以秋为话题,写出了感情真挚的名诗佳作,你们能背一背有关秋的名句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我接着说:“既然不同的诗人对秋天的描绘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作品《秋天》中,品味一下作者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文章的内容,也因为诗词的导入让整个教室春暖花开。

五、启迪学生思维的谜语导入

教师用一则浅显易猜的谜语导入新课,将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雪》时,我也采用了谜语导入的方式,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我刚把这个谜语说完,学生们就异口同声地说出答案。我说:“猜对了,就是雪。”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整堂课上,学生们都是兴致勃勃的。

六、触动学生心灵的生活导入

亲身去体验可以让学生记得牢固,提高热情,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所以在教学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过得快乐吗?”学生们都说“快乐”。我接着又问“发生过哪些趣事呢?”学生们一下子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这一熟悉的生活体验点燃了全班同学的兴奋点。学生的心情好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展也就顺利多了。

七、激活学生心理的设疑导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有意识地设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八、培养学生情感的语言导入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合理的情感语言,把自己的情感和课文的感情基调容为一体,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学习现代诗和古文时要多去范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