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6 09:0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动物的古诗

篇1

2、巨蛇引路救妇女:在印尼亚齐省省会班达亚齐,一名女子在一条大蛇的指引下,抵达安全地点。

3、小狗救回7岁小主人:在海啸重灾区之一的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海边小村,一条名叫塞尔万库马的小狗救了它的小主人迪纳卡兰。

4、哈尔滨水族馆里的一只海豚,下颌骨意外粉碎性骨折,在驯养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竟然带着伤痛给观众表演了两天。这两天无法进食,连嘴都张不开,后来被发现才得以妥善治疗。

篇2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词描写的是( )

A 冬夜景色 B 夏夜景色 C 秋夜景色 D 春夜景色

2.“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描写的是( ) 。

A 风 B 雨 C 雪 D 竹

3.“大漠孤烟直”的下一句是 ( ) 。

A 更上一层楼 B 长河落日圆 C 出没风波里 D 复照青苔上

4.《赠王伦的作者》是( )。

A 白居易 B 杜甫 C 李白 D 苏轼

二、按要求填写词语,将诗句补充完整

1.在( )里填写表示颜色的词语。

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

(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丝绦。

( )日依山尽,( )河入海流。

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 )毛浮( )水,( )掌拨清波。

2.在()里填写动物的名称。

两岸( )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绿遍山原白满川,( )声里雨如烟。

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 )。

江上往来人,但爱( )美。

泥融飞( ),沙暖睡( )。

三、请你填写古诗诗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半钟声到客船。

2.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旧时王谢堂前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一读下面的诗句,照样子写出诗句所描绘的内容

例: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风)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3.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4.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5.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五、按要求默写古诗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内容或者是表达情感,给古诗分类,比如有边塞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等。请你回忆学过的古诗,然后按下面的要求分别默写一首,注意把字写工整。

六、古诗应用题

引用古诗名句,常常能使表达效果增强,根据有说服力。 想想当遇到下列情景,用上哪一句古诗最为恰当呢?

(1)看到有的同学浪费粮食,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想这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颂天下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游子吟》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潜心涵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21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项主要目标。那么,什么是语感呢?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化抽象为具体,感知语言

在词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每个词的确切涵义,对词的涵义具有高度的敏感。词是有概括力的,要建立概念和具体事物、状态的联系,才能对这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觉在许多场合下,是直接与动作相联系的。因此,对低年级的词语教学要注意用实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如在教学《画家乡》一课时,文中出现了“贝壳”一词。我在课前事先摆放一个小水盆,把河蚌、田螺、河蚬等贝类动物放入盆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知道河蚌、田螺、河蚬等外面有坚硬的皮称为“壳”,里面是它们软软的身体,像这些外壳的软体动物称为“贝类”。贝类的外层坚硬的皮叫做“贝壳”。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就有了具体的感受。

二、潜心涵咏古诗,揣摩语言

潜心涵咏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潜心专注地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感受优秀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结合想象体会诗文的意境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古诗反映的是古代的社会生活、人文思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历史性距离与差异,学生对诗文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文思想、风土人情大都感到陌生,在理解诗文、品味情感上存在一定阻碍,这是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似懂非懂,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不透彻。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领会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情感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己形单影只的寂寞了。正因为“独”,又逢佳节故而“思”,想到了“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情景。一个“独”字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心灵深处,深切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诵读,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三、重视朗读训练,品味语言

新大纲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严格训练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结构,辨析句子,遇到一个句子在遣词方面有什么毛病,读起来就不顺口,学生可以凭语言直觉来判断正误,这样语感就培养起来了。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厅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努力激起学生对作品的鲜明的内心的视象,这样才能受到感染。感受得深切,表达出来的感情才会真实。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由朗读,通过生生赛读,师生赛读等方式,抽象的文字刹时间富有了灵动的生命力,在鲜艳可感的听觉冲击中学生们津津有味地品尝这情景交融的文字情味。这就是以读悟感的方法。

四、通过比较辨析,形成语感

比较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根据教材实际内容,进行联系比较揣摩,从而培养语感。

1、“创设语言环境比较体味句子”。

2、“替换”与原文比较。

通过联系比较、训练,培养学生语感,会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和感受能力。

五、激发学生想象,增强语感

篇4

满分(100 分) 时间(60 分)

一、 读拼音,写词语。(10 分)

chuāng hù lǎng dú sōng bǎi xióng wěi shǎn shuò

huī huáng hū rán liǔ shù táo zǒu chóu mì

二、比一比,再组词。(8 分)

摸( )材( )猴( )慢( )

漠( )财( )候( )漫( )

阵( )寿( )浇( )仍( )

陈( )涛( ) 烧( )扔( )

三、 补充词语。(4 分)

绚丽( ) ( )不息 风光( ) 金碧( )

焕然( ) 华灯( ) 群山( ) 隐隐( )

四、连线。(4 分)

明亮 春光 清脆 空气

繁华 枝叶 清新 小路

茂密 大街 弯弯 细雨

美好 灯光 蒙蒙 歌声

五、填反义词。(5 分)

稀--( )强--( )败--( )内--( )减--( )

穷--( )深--( )降--( )薄--( )快--( )

六、照样子写一写。(2 分)

牛奶(奶牛) 蜂蜜( ) 喜欢 ( )

集邮(集邮册) 洒水( ) 游泳 ( )

七、 填上合适的量词。(6 分)

一( )灯 一( )火车 一( )彩虹 一( )雷声

一( )蜘 蛛 一( )桌子 一( )房子 一( )窗户

一( )衣服 一( )邮票 一( )星星 一( )电脑

八、 课文内容填空。(16 分)

1、( ),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

2、要是碰上( ),( )也会来帮忙。枝叶稠的一面是( ),

枝叶稀的一面是( )。

3、的“书”指的是( )。“书”上的字指的是( )、( )、

( )。图画指的是埋藏在岩石中的( )、( )、( )。

3、花要叶扶,( )。

4、诚心能叫( ),实意能叫( )。

九、默写古诗。(14 分)

望庐山瀑布

十、 用所给的词语写句子,别忘记加标点。(6 分)

哈哈大笑 ---

奇怪 ---

慌张 ---

十一、排序。(5 分)

( )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蚯蚓。

( )突然从泥土里钻出一条又细又长的虫。

( )爸爸说蚯蚓能松土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

( )我和爸爸正在菜园里拔草。

( )我问爸爸蚯蚓是益虫还是害虫。

十一、阅读。(10 分)

猫是捉老鼠的能手。它的耳朵很灵敏,能转来转去,哪怕是极小的声音,

它也能及时辩出。猫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狡猾的老鼠逃不过它的眼睛。猫的胡

须像把尺,能测出各个洞的大小。猫的脚爪上有锋利的爪子,能爬树、跳墙、

追捕老鼠。

1、短文有( )句话。

2、短文写了猫的( )、( )、( )和( )。

3、用“ ”划出描写猫的耳朵的句子。

4、照样子写词语

转来转去 ( )来( )去 ( )来( )去 ( )来( )去

4、这篇文章主要写:猫是( )。

篇5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优秀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最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优秀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奕翔.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国学热”[J].中州学刊,2014(07).

篇6

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呢?我认为,一份好的“学程单”就是点燃学生思维创造的火花,就是激活学生精神焕发的磁石,更是一位带领学生自主发展的好老师。

一、一触即发——找准着眼点,一缕春风千万枝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设计一份“学程单”的基础,它决定着学生学习起步的高度,也影响着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所以,我总是在设计学程单之前,先把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课来完成。如在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识字5》,对各种小动物的过冬方式都进行了交流讨论,因此在备课中,我把“学程单”设计如下:(1)找出具体写三种小动物过冬方式的句子,画一画。(2)联系自己对小动物的印象,想一想,这些小动物为什么选择不同的过冬方式?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这样,就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向了动物特性与过冬方式的联系上,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二、静思默想——细品语言味,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程单”作为“活力课堂”的标志之一,当然要让静思默想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生长。

1.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会文

苏教版课文中蕴涵了柔柔的美、浓浓的意、款款的情、深深的理、悠悠的趣……这些都需要学生细细品读。因此,“学程单”上就需要把默读设计在其中,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投入。比如,《梅兰芳学艺》第一课时中,检查完生字词语和课文的朗读后,我就课文的整体感知设计了以下“学程单”: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口头完成填空:“梅兰芳小时候去学艺,师傅说 。梅兰芳学艺的决心 ,经过 ,终于成为 。”这样,学生就能在“学程单”的指引下去解读,去体会,去领悟。只有在这样静静的读书场中,全体学生才更容易走进文本,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

2.在静思默想中深入思维

“学程单”的设计还能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拥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使学生真正“悟有所得”。比如,在执教《掌声》这一课时,我就设计了以下“学程单”:(1)读读课文,画出具体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2)读读所画的句子,想一想,比一比,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的含义?然后说一说,第一次掌声好像在说:“ 。” 第二次掌声好像在说:“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程单的指引渐渐深入到文本中,从文字表面走向文字背后,体会到了文字中流动着的深刻内涵。

三、因人设计——分层次提高,岁岁年年人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教育对象过多而使我们无法分身对他们进行更好地关注,“学程单”的出现恰恰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

1.“跳一跳,才能摘到桃”

“学程单”内容的确定应该既要基于又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于原有水平,这是确保学生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也是每一份“学程单”设计的起点;而高于原有水平,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思维的挑战,使他们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享受到语文学习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这也可以说是每一份“学程单”要驶向的终点。

2.“试一试,我也能做到”

为了使“学程单”实现人人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还要注意分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从而更大可能地向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跃进。

四、三维一体——多角度关注,随风润物细无声

“学程单”中的“三维”,指的是得意、得言、得法,即以得意为经,得言为纬,得法渗透其中。

1.得意与得言,齐头并进

一份“学程单”要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我们就不能只关注“意”(内容探究),还应该时刻关注“言”(形式学习),让它们以齐头并进的姿态指导学生的学习。比如,在教学《夹竹桃》第三、第四自然段时,我设计的“学程单”是:(1)品读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夹竹桃有怎样的特点?圈画出关键词语,在文字旁写下批注。(2)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写这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这份“学程单”中,前者是让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夹竹桃常开不败的韧性,而后者则是让学生体会“反衬”这一手法对表现夹竹桃品质的独特作用。这一“正”一“反”,一“意”一“言”,让学生在感受文章内涵的同时领略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

2.得法渗透其中,温馨呵护

叶圣陶说过:“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基于此,每一份“学程单”的设计中,我总是把学法渗透其中。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意思时,我设计了如下“学程单”:再读读古诗,你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友情提醒:你可以看看图画,还可以先想想句子中关键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懂得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为今后自主阅读其他古诗打开了一扇窗。

篇7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学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始终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上课就如行军打仗,胜利与否,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②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③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首先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其次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备课时不仅要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材料有机重组,而且每次备课时都认真阅读课本,仔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搜集适量的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我还特别重视二次备课,即课前进行10至15分钟的对上课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教学预设做最后思考,并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再进课堂。这样做既保证了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①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②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③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2.1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首先是教材方面:①拼音板块: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在课外阅读方面: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另外在生活方面: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2.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首先是教材的分类整理: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例如:①成语的分类整理: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②句子的分类整理: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③古诗的分类整理: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关联词合成句子等。在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1)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③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2)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__死___悲;___头___尾。);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在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篇8

一、古诗新唱

音乐是通过调性、旋律、节奏、节拍的有机结合,并用特定音响结构塑造形象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交流。实践证明,“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形式。记忆的过程是艰苦的,“唱”却让古诗词乘上了音乐的快速列车,使原来枯燥而又艰苦的学习变得轻松,并获得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审美愉悦。现今有很多不同版本“古诗新唱”的歌曲如:《唐诗新唱80首》《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以及各种媒体中传唱的优秀古诗词歌曲等,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中作为教材,带领学生唱响古诗词。

在与古诗词艺术融合的音乐课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古诗新唱”的歌曲,还要求学生体会古诗词中所包含的文学意境以及歌曲旋律所体现的音乐情境,用旋律唯美地演唱古诗词,用诗词精确地阐释音乐。如果有不同演唱版本的同一首诗,则可采用听唱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旋律的音乐表现出的不同情绪和意境。学生在深刻理解诗词作品内在意韵、情感此基础上,用简单的音符与节奏自己创作编曲并演唱:有教师创编好首尾,学生根据提示填写空缺的乐句,也有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的新唱诗歌进行改编(加衬词、节奏等)。如此创作的过程,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新的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展现他们的创造才能。

在教学音乐书本教材中的《春晓》时,学生要明白该乐曲中所表现的内容:诗词所表现的意境、音乐演唱与诵念的特点、音乐形象的独特风格等。学生会仔细聆听音乐速度、节奏以及旋律的分句,感觉出该歌曲中乐句重复和旋律的进行等,把诗歌中的春色美景演唱得淋漓尽致。在创编歌曲环节很多学生除了老师编配的衬词节奏外,很快联想到春天鸟儿欢歌、跳跃的情景,并用自己创作的“唧唧、啾啾”等歌词加入演唱,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体验,由此产生对古诗歌曲的喜爱,产生审美期待。

二、古词新编

如果歌词是简练的、浓缩的散文诗,那古诗词便是浓缩中的精华。对于古诗词艺术来说,由于其文学的固定性,作品本身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歌唱的形式更好地再现与反映其艺术的精髓。而“古词新编”是指音乐课中可以利用旋律的不变性与歌词的多样性进行古诗词填唱的创编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学唱过的歌曲旋律为创编题材,根据个人对歌曲音乐的不同理解,填选不同的古诗歌词,尔后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生亲自填词配唱的过程,便是感受鉴赏音乐、扩大艺术视野的审美过程,也是开发创造音乐、丰富艺术表现的创新过程。

在古诗词填唱的创编活动中如何协调好诗词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旋律的情感基调和诗词的意境是喜乐还是哀

怒,是婉约还是豪放,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创编中,旋律的选择要用节奏简单、乐句短小的歌曲,方便学生编唱,要注意音乐和古诗词意境的一致性,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音的高低及演唱的方式设计古诗歌词。

如,低年级学生在学唱《郊游》这首歌时,感受歌曲中欢乐的情绪,体会2拍子音乐行进的节奏特点,乐句中有很多同一音符的反复。在填词创编的环节中,很多学生马上从歌曲开头“走 走|走走 走|”的反复联想到古诗《咏鹅》中“鹅,鹅,鹅”的反复。在情绪上歌曲是欢乐充满童趣的,而古诗则是描写动物的情趣,也是不谋而合。学生再尝试用《郊游》的音乐填唱《咏鹅》的歌词,把古诗中动物的情趣表现得恰到好处。而高年级学生在选用《冬夜静悄悄》的旋律进行创编时,则更有思考性,他们感受歌曲中学生在深夜寂静时为家访老师那孤独的身影牵挂的心情,填选了《静夜思》的诗句,唱出他乡人在夜深人静时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意境。学生在诗歌的带领下尽情展示创作的才能,正确而又深刻地体会音乐与古诗词的结合,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抒感。

三、古乐新诵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其抑扬顿挫的节奏、起伏变化的旋律、强弱分明的力度,都时刻牵引着聆听者的心。古诗词本身也具有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在词语与句式上严格地讲究平仄节奏、长短对称,使诗句具有乐曲般的声调和节奏。在音乐课中融入古诗词艺术,可以结合中国古典音乐的欣赏,进行古乐配诵活动,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带来多重的审美体验,并以此激起欣赏者情感波澜,扩大其音乐想象的空间。

在音乐课堂中融入古诗词艺术,不仅是融入“美”的过程,更是一个融入“情”的过程。中国古典音乐一直很难用语言来阐释意境,所以,在欣赏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用图片与动画的视觉体验来指引学生,但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在欣赏时配诵古诗词更易于学生理解音乐情境的渲染与诗歌节奏的划分。学生在对音乐的背景、风格、速度、情绪、主旋律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用古诗词配诵古乐,感受音乐与诗词抑扬顿挫的和谐声并引发联想,提升对音乐和诗词的理解。

在欣赏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符的图片与文字的影像。在学生视听同时,教师配以生动语言朗诵课件中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把学生带入一个诗音画的意境中,“春欲老、花已落、江远去、月西沉、夜将尽”的失落美也在音乐中升华。此时,“情”与“境”有机结合,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朦胧、优雅、低沉、唯美的艺术境界。

小学音乐课中融入古诗词艺术,不仅让学生对我国的文学语言有更深的理解,重要的是对音乐的表现力有了更深刻、更新鲜、更全面的感受与认识,并为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架起了一座宽敞的桥梁。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音乐中融入诗歌艺术,不断感知与探索、创造与想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并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以

篇9

1. 融古诗词于数学教学中 数学课堂常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抽象,不像物理的实验生动,不像语文的意境深远,满堂的A、B、C、D、加、减、乘、除。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呢?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运用一些古诗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堂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学得津津乐道,并学而后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颇有裨益。

(1)借诗巧记。有时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古诗词、典故等,可以巧妙、快速地识记一些枯燥生涩的公式和数字。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感情。

(2)以诗巧导 。根据数学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衔接语文学科蕴含的课程资源,巧妙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巧妙借用高鼎的《春居》巧设疑问,学生头脑中生动鲜活的形象再次被激活,学习气氛极其浓烈。

(3)寓诗讲解。在教学三视图时,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讲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两从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

(4)用诗激励。 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也可以用诗词来激励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操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大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教师引用宋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知道。)教师给出三根小棒,让学生试着围一个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只有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至此,很自然地得出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2. 融成语故事于数学教学中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成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更优化。

例,二年级下学期的《认识方向》一课时,教材通过先复习上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这样学生认识的方向达到了八个。教师提示道:“在我们语文课当中有一个成语叫'四面八方',在语文上的解释是四周。那你知道这个成语在数学上的解释吗?”学生们一下子兴趣来了,又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意识到“八方”就是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但“四面”呢?“谁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先学习了哪四个面?”马上就有学生想到是:前、后、左、右四个面。教师小结道:“数学是与语文有着紧密联系的吧?今天我们已经把四面八方学完了,你能够理解为什么语文上把'四面八方'解释为四周了吧?”学生纷纷点头。

3. 数学与童话故事的有效沟通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恰当的在教学中创设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可能和一定》一课时创设这样的情境:夜深了,猴妈妈呜呜呜地一直哭,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猴不见了。动物们知道了都赶紧帮忙找。找啊找啊,终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动物们纷纷想办法:大象伸出了长鼻子;小熊找来了一根树藤;猴妈妈和猴爸爸扛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到底谁能把小猴救出呢?学生们发现这和以往的确定值不一样,需要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所引发的结果又不一样,学生纷纷陷入激烈的讨论当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可能和一定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4. 数学与儿歌成语的完美结合 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编写儿歌时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能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又要体现儿歌的特点,使之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用简练的语言文字(数字)表述教学要求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用欢欣愉快的歌词代替了单调枯燥的概念,在欢快的歌声中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技能的认识。

如教学“射线和角”时,设计让学生编唱一首儿歌:

头儿尖尖一个角/小于九十叫锐角,等于九十叫直角/大于九十什么角?是钝角/千万不要太大了,两边一直变平角/绕过一圈成周角,切记切记别忘了!

学生通过学唱这首儿歌,很快便掌握了这些角的特征,在欢声笑语中,他们发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篇10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笔者广泛阅读前人诗词解析,认真研究一些诗词名句中所蕴含的生物学内容,剖析和领悟诗词中所寄寓的生物学和人文教育价值,并将之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践,谈一谈认识和体会。

1. 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或生物学知识 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说明了鸟类的迁徙行为。

2. 诗词中的人文教育价值 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在有意识地挖掘自然科学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词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之一,优美的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更可以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充满语言美和情感美,让学生时时得到美和爱的熏陶。

有许多诗句描绘了自然之美,抒发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在学习生物科学的过程中忽然听到这样的诗句,学生往往能感受到大自然不同季节的美,学生也会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中认同生物科学的美。

很多诗词都是诗人借物言志的产物,其中与生命现象相关的诗词,往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意义、人性伦理等问题的看法,同时又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同情、坚毅等,具有深刻的人文教育价值。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借寸草抒发感恩母爱之情;“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表达了对蜜蜂辛勤劳动敬仰和短暂而辛苦的一生的同情。

当然,诗人与生物学家观察世界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异,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如白居易诗“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首诗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赞美了伟大的父母爱。但从生物科学的角度看,其实是反映了生物繁衍后代的本能。但是,诗人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却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这在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是被忽视的,而在今天却是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3. 诗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3.1 创设情景,巧妙导课。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夏日的夜晚,流萤点点,你知道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吗?”这可以作为《新陈代谢中的ATP》的导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那么,除了从现象上来辨认性别外,怎样从本质上确定性别呢?”这可以作为《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导课方式。总之,利用诗词导课,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使其能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2 一语中的,突破重难点。诗词的语言简洁、生动、优美,教学中运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将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顺利攻克。

学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许多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此时引用诗词可以有效突破难点。如引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形成但形态不够清晰的特点;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从细胞的不同方位观察,各分裂时期的图像也不同。

另外,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有性生殖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营养生殖,从“阳光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生态系统能量来源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诗词无不简洁生动、高度概括地描述了各种生物学现象。

3.3 编制习题,寓教于乐。由于诗词语言优美、简洁生动,令人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故可用于编制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和强化。试举例如下:

(1)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说明了生物的遗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