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2 17: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想家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想家的诗句

篇1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篇2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暑期班级教师调整,中二班十几个家长来到园长室,强烈要求原来的阳阳老师继续留任。虽然这是家长的合理诉求,但家长的言辞激烈,情绪亢奋,这让从事多年幼教工作的我们纳闷了:这是怎么了,难道我们的决定错了?我们当时反复斟酌,把幼儿园素质比较好的老师调整到这个班,主要是帮助这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呀!我们百思不得其解。阳阳老师看到这样的状况,主动跟家长交流,而家长对她的态度却是:“没你的事!”面对这样的家园关系,我们也进行了反思。这与平时阳阳老师与家长相处的方式、相处的距离有较大的关系。阳阳老师跟家长处得像好哥们儿一样,说话做事很随意。这样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不合适的,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给幼儿园管理带来了困扰。教师与家长相处要有合适的距离:宜等距离、有距离,忌零距离、远距离。

一、教师与所有家长相处宜等距离

一个班就像一个圆,教师是圆心,所有的家长都在圆圈上,大家之间都是等距离,教师对待所有家长应该一视同仁,不能近一个远一个,亲一个疏一个,彼此就是平等的交流对话。每一个家长、孩子都自觉遵守园所、班级的规定,不应该有特殊的要求和特殊的照顾。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果教师与有些家长过于亲密无间,就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破坏教师的形象,让其他的家长觉得很不舒服。教师就要有教师的形象,言行举止恰当。常言说:威信是他人树立的。也就是说,家长在孩子面前应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在孩子面前要树立家长的威信,这样教育的一致性才能产生教育的和谐,才能有利于孩子良好情感的形成。

二、教师与家长相处宜有距离

教师与家长相处,既像朋友又非朋友,需要有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孩子在园期间,其实关系就很简单,不要复杂化,就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果彼此有好感,可以在孩子离开班级再相处成朋友,这没有什么冲突。但孩子在园,我们的老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关系所在,不能含含糊糊,特别是不要有经济上的往来。我们的共同愿景就是教育好孩子,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散发自己的人格魅力,跟家长之间应该有合适的距离。

三、教师与家长相处忌零距离

阳阳老师与家长打成一片,有的教师还误认为中二班的家长工作做得很好。当教师与家长之间零距离时,必然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成了家人,二是成了敌人。有的时候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接触多了,很多东西都难免“暴露”。老师同样如此,为了树立自己在家长、孩子心中的威信,一定要处理好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家园合作能更好地开展。像刚开始家长所说的:“没你的事!”怎么会没有老师的事?教师是联系家长与园所的桥梁与纽带,教师如果与家长没有了距离,心中的天平就容易倾斜,在处理园所与家长的关系中就势必难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因此,与家长零距离相处的教师应及时调整工作方法,跟家长之间保持亲疏有致的关系。

四、教师与家长相处忌远距离

阳阳老师与家长零距离相处,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跟她相反,如果跟家长不交流不合作,同样也不利于家园共育。慧慧老师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跟家长之间能不说的就不说,能不开口的就不开口,乃至家长觉得慧慧老师像个冰块,不容易接近,担心孩子放在慧慧老师班,性格会受到影响。我们观察到慧慧老师跟家长之间确实少交流,但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时她就像一个大孩子,组织孩子集体活动也有特色。她腼腆的性格需要大胆地向前跨越。我们所从事的幼教工作必须要跟人交流,躲、怕、等都不利于工作。我们也讨论出了一些方案,如建议慧慧老师跟家长交流前准备好交流的内容,这样心里不慌;让她拜有经验的老师为师,跟这些老师配班,每天耳濡目染;跟家长交流,不要有心里负担。现在慧慧老师能主动跟家长交流孩子在园的情况,多次的成功体验、同行引领,让慧慧老师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爱心。

篇3

关键词:道家;中医;局部望诊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77-02

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而形成和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十道九医”的说法提示“道”与“医”关系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局部望诊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形神之论促使中医重视望神、望形态

作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创始人的老子和庄子,都强调了“神”的作用,追求形神俱存,形神相依,并把形神相依作为生命存在的基础。庄子主张“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庄子•刻意》),汉朝的淮南子则继承发展了上述观点,如《淮南子•原道训》:“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进而提出了以养神为主的养生原则。中医经典之作《黄帝内经》受到这种哲学观点的熏陶,认为人体是“形与神俱”、“形神合一”的整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如《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阐述了人体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中医望诊极其强调望神、色、形、态,通过局部望诊诊查人体各部神的情况,如望目观眼神、望舌观察舌神等,并将面色、目、精神、意识、思维、呼吸、活动等大量各个局部望诊的内容综合分析,得出人体整体神的状态结论,如望到面色白而无光泽,两目晦暗,呆钝不灵为失神;两目乏神,面色少华,为少神的征象。

2精气神学说拓展了局部望诊的生理及病机阐释

精、气、神是一种古代哲学概念,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老子》中就已提出“精”与“气”,如“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则提出精气为万物本源,书中有精生“五谷”、“列星”等万物的观点。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此乃其精也”。《管子•内业》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可见,精气神作为人类生命要素的观点,早就出现在《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著作中,是道家理论的核心内容。

道家的精气神之论对中医学精气神理论体系及其它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精、气、神内容的丰富记载,因《黄帝内经》诸篇先后著成于先秦与汉代,故此其精气理论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精气学说作为对物质世界本原的解释,渗入到研究人体生命变化的中医学理论中来,对《内经》的自然、人体、生理、病理、养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其精气生命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中医认为,精有形为生命本原,气无形为生命的动力,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为生命的主宰及体现,也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活动,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是以心为主的五脏之精气及其运动为基础产生的”[2]。而精气观念又是藏象理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促成了“肾藏精”这一重要命题的产生。一般来说人体精、气、神正常,则身体健康;若精、气、神任何一方出现异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临床上了解就诊者精、气、神充沛与否,是中医诊断学局部望诊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诊察内容。如观察到就诊者耳轮肉厚而润泽,耳聪目明,骨骼坚实,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正常,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是为肾精充足;如见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为先天肾精不足。见就诊者面色红润有光泽,舌色红活明润是心气充足;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皮肤柔嫩、光滑、毛孔细致是肺气充足;如见面色萎黄,大便稀溏,口涎自出,崩漏肌衄,苔腻,则为脾气虚弱,脾失健运。见口张不闭,为肺肾之气将绝。见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是为得神;反之,可能是少神、失神等;见舌色红活明润,运动灵敏是为舌有神,反之为舌无神。见双眼瞳神散大,为神的散失等。

3脏腑功能理论促进了局部望诊的脏腑定位诊断

中国古代道家认为:人体由脏腑组成,脏腑是人体功能的承担者,五脏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五脏功能正常,则人体健康,五脏功能受损,则人体患病。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中有:“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神谓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精与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道家的脏腑论和五志对应五脏的思想,对中医藏象学说、五脏与情志的关系的形成影响深远。如学者提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和《灵枢•本神篇》所说的五脏藏五志是一致的[3];而《庄子•外物》说:“目彻为明,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提出心有感知的功能,此说影响到中医“心藏神”理论的产生;道家提出精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提出了肾主持人体生命生长、生殖、发育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提出“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渊源[4]。所以在道家脏腑功能理论对促成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促成中医思外揣内、见微知著诊断原理的产生、进而最终形成中医的脏腑辨证,脏腑定位诊断功不可没。临床通过观察局部表现,可以测知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如见面色萎黄为脾气虚;肌衄日久,面色浅淡为脾不统血;耳道流脓黄稠,为肝胆湿热;大便完谷不化日久,属脾肾阳虚;面色青紫,为心阳不足,寒邪凝滞之心脉痹阻;舌尖色红,多为心火亢盛等。

综上所述,中医局部望诊形成和发展,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把握这一点,有利于正确理解及阐释中医局部望诊理论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寨华,于峥,杨威.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发展及其在《内经》精气理论构建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2).

[2]杨梅,王寅,胥筱云,等.中医精气神学说与傣医五蕴学说的比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5):4.

[3]杨雪梅,脏腑辨证学说与道教[J].中华医史杂志,2004,34(4):233.

篇4

2、看橡木实木家具木纹。橡木实木家具有独特的木纹,木纹越清晰价值越高,如同雨花石一样,表面天然花纹的图案性和“象形性”越强越好,花纹同世界上的真实事实越接近价值越高。

3、看橡木实木家具颜色。在购买橡木家具时可以仔细观察,家具局部上有少量油漆部位(例如板材结合不,家具板材背面等)或采用脂油保护部位,对比实木颜色是否纯正。

4、看橡木实木家具是否干燥。由于橡木质地特别硬沉,水分脱净比较难。有不少家具商在木料尚未干透时就制作家具,过一年半载后容易发生变形。

篇5

论文关键词 知假买假 消费者 惩罚性赔偿 社会道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于2013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99次会议通过,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纠纷,购买者向生产者、销售者主张权利,生产者、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知假买假”请求惩罚性赔偿是否予以支持的问题一直是社会争议热点,最高院司法解释对此作明确规定,结束了我国司法界在相关案例审判中存在的认知不同现象,令各级法院不再以是否“知假买假”作为判案条件,有利于净化食品药品的市场环境。在此司法解释出台的大背景下,本文拟对“知假买假”行为作具体分析,探究其产生原因,并通过对各方争议点的详述,具体分析其对各方争议做出的解答,并从法理角度探讨“知假买假”不影响维权的合理性。

一、“知假买假”概述

(一)“知假买假”行为定义

在制造商品时,模仿同类产品外部特征或在未获授权情况下复制销售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商品,即称为假冒商品;而生产销售违反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质量、性能不达标甚至无标生产的商品,称为伪劣商品。上述二者通常合称为假冒伪劣商品,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伴生产物,具有社会危害性,“知假买假”现象中,“假”字是“假货”的简称,“假货”正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通俗说法。

所谓“知假买假”,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已经对商品的性质有一定清楚的认识,并在主观上判断此商品为假冒伪劣商品,但仍然主动或放任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事实发生的行为。这一行为实际有两种情况:一是消费者认为假冒伪劣商品存在价格优势,虽然知道其侵犯知识产权或存在安全风险,但仍因其价格低廉而购买;二是消费者在认识到商品的假冒伪劣性质后,为获取《消法》、《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高额赔偿金,购买假冒伪劣商品之后主张赔偿。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且因在实际生活中,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的惩罚性赔偿额较高,“知假买假”纠纷也多是这类案件,故与新司法解释配合,在此重点讨论食品药品的知假买假行为。

(二)“知假买假”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消费者“知假买假”之后索赔这一现象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企业家往往追求盈利最大化,希望以最小投入换取尽可能多的回报,这样的重利思想容易诱使部分企业主置道德法律于不顾,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尽管我们的国家不断在加强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管,但是这并不能在短期内根治此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现状,直接为消费者“知假买假”提供了大量的假货来源,是“知假买假”并索赔这一行为的客观成因。

另外,对消费者而言,国家为了打击假货销售,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惩罚赔偿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五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均规定了高额的惩罚性赔偿,具有辨识假货的能力与知识的消费者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购买假冒伪劣商品并索赔来获得经济上盈利的可能性。

二、“知假买假”行为长期争议及其分析

(一)“知假买假”行为长期争议

国内法学界针对“是否支持‘知假买假’行为”这一观点有着长期的争议,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对此的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学界对于“知假买假”这一行为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知假买假”者的事前知情是否影响事件中经营者行为欺诈性的认定,购买者能否成为“消费者”,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二,“知假买假”行为的投机性是否有违社会主义道德观,进一步而言,“知假买假”者是否应当获得法律规定的经营者惩罚性赔偿。这两方面的争议中,“知假买假”者最终能否获赔,部分上取决于对其前置争议的分析,而前置争议焦点可以归纳为:主体资格认定,欺诈行为存在的判定,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影响这几点,下文将对其争议双方观点做较为详细的说明。

(二)争议双方观点详述

1.“知假买假”者主体资格的认定

《食品安全法》中虽并未针对消费者做明确定义,但是我国《消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反对者认为,消费者必须具有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前提,而在正常理解,以索取高额赔偿为目的的购买并不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故而“知假买假”者不能够认定为消费者。支持者则认为,“知假买假”者的购买动机认定是道德范畴而非法律,对其审查有违立法精神,也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应当笼统认为,只要购买时并未以再次出卖为目的,就属于《消法》规定的消费者范畴。

2.“知假买假”过程中经营者是否成立欺诈

反对者认为,由于“知假买假”者对商品的性质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因而购买行为是基于其“明知”的主观心态发生的,经营者虽然试图用假冒伪劣商品欺骗顾客,但实质未能成功施行,故而双方行为中不存在欺诈。支持者认为,《消法》设立目的是为了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商品购买者,故而经营者义务的承担与购买者的消费心态无关,只要经营者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并且购买者已经购买,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即成立。

3.“知假买假”行为对社会道德影响

支持者认为,“知假买假”行为人虽为自己带来了经济利益,但其对于整个社会假冒伪劣商品的遏制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使得广大消费者以及社会全体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利益,“知假买假”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反对者认为,“知假买假”的投机行为一定程度上违背社会主义道德,它是在用“以恶制恶”的方式维护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够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正确方法,也有违《消法》的立法精神。

三、“知假买假不影响维权”具体分析

(一)新司法解释对争议点的相关规定

新司法解释并未直接针对多年来学界的争议点做出相关规定,而是列明:不支持生产销售者以购买者明知食品、药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仍然购买抗辩。本文认为,这一条文实则已经对上文列出的争议点进行了部分解答。

1.主体资格。“知假买假”行为引起争议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我国对“消费者”的定义不够明确具体,本次最高法院虽未对这一定义做补充规定,但解释条文已然撇开了凭借购买者主观因素来认定其消费者资格的做法,采用客观方式来界定,即,承认“知假买假”者属于法律规定的“消费者”。

2.欺诈行为认定。欺诈一词出现在《消法》第55条中,对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和提供有缺陷服务行为作了区分,惩罚性赔偿数额也不相同,但在《食品安全法》中,十倍惩罚性赔偿的认定标准与是否欺诈无关,主要在于生产者和销售者是否生产或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故而新司法解释并没有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者欺诈行为的认定。

3.社会道德问题。我国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已然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的法律与道德具有统一的性质和建设目的,并且二者正处于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故在这一体系的精神指导下出台的最高院新司法解释,明确肯定“知假买假”行为不影响消费者维权,也就是直接肯定“知假买假”行为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符合性,认定其为人民自主维权的一种积极做法。

(二)新司法解释合理性探讨

1.承认“知假买假”者属于消费者范畴。法律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为达到这一目的,国家需要制定具体规范并以此调整公民行为的方式,换而言之,法律条文的设立针对的是具体的行为,而并非人们的思想。以此论点出发,通过查探购买者购买时主观心态的做法是违背现代法制精神的,只要购买者购买物品后并没有再次出卖的行为或明显意图,便无必要详细区分何为生活消费。

2.承认“知假买假”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知假买假”行为是利益驱使的,但是最高法院表明态度,肯定此行为的善意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符合性,这一判断是基于整体社会各方面价值的考量。因为“知假买假”行为对社会以及人体几乎不造成危害,并且这一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营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制假售价,在公权力监督不力的情况下,适当认可消费者“知假买假”的行为,有利于鼓励人民群众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培养其维权意识。

篇6

[关键词]极简主义以人为本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J5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84-02

高速的生活节奏以及紧张的工作压力令极简主义风格的家具盛行于当代。极简主义家具让居室看起来简洁舒适,更容易给我们带来平静舒缓的心情。因此,它引领了世界家具设计的新方向。

极简主义(minimali sm)是极少主义风格的延续与发展。它主张:“设计即为最基本的设计,剔除了多余的元素、色彩、造型和纹理,”正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口号“Back to basics(回归本始)”,揭示出极简主义最初的形态――即以一种极致性的选择挑战当时社会物质化的主流。极简主义绝非简单,在其简洁背后凝聚着费时耗力的过程,那些看似极度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包含着极繁杂的思虑及最为精准的计算。

一、极简主义的优势

极简主义设计是将家具的若干因素经不断组合优化最终筛选出的最佳形态。它将产品通俗的表象高度浓缩,高度概括成抽象形式,同时它注重时尚心理,追求个性化语言,使作品充满多种想象的空间,开阔了人的视野,提高了家具的趣味性。因而,极简主义家具设计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现出低碳环保的公益理念

极简家具造型极其简洁大方,原料的消耗较低。且大多为自然原生态材质,因而也就对自然的破坏降低很多,特别符合低碳环保的世界公益理念。

(二)舒缓压力,使人轻松

极简主义家具就是运用最简洁的造型完成人们对家具功能和审美的要求。缓解人们激烈复杂的工作压力,体现出产品的内涵与形象。

(三)以人为本,使用方便

极简主义宗旨是回归自然,家具是依附于人的,是第二功能器官,那它就只能是第二位,极简主义是最大化满足人类的需求,真正把人的需求放第一位,更加突出其家具使用的便捷性。

(四)减少清理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家具的清理维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又费时费力的工作,而极简主义家具其简洁的造型,为人们清理家具节约了时间。

二、极简主义家具设计特征

相对于其他风格的家具设计,极简主义家具设计也有其自身的表现特征:

(一)材质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木质、皮质是家具主要的加工材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分子复合新材料的产生为家具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余地,多种材质的不同组合从感觉上更接近材料的原始本质,从而也把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二)线条干净简洁

极简家具在设计上多考虑运用简单的直线作为构成家具基本的造型元素,如沙发、床架、桌椅多为直线。少曲线,造型式样简单,但富寓深刻的哲学和设计思想。

(三)色彩自然、和谐

极简家具打破了以往家具多采用多种颜色混合搭配的色彩原则,而多采用单色家具设计。尤其是黑与白作为极简主义的代表色。无论贴木皮、玻璃,还是藤艺家具都以体现材质的本色为主,重点突出“雅”的风韵,让人感到简洁舒适,身心放松。

(四)多样化的组合功能设计

尽管家具线条与颜色简单,但极简家具在功能方面多有独到之处。如极简设计的椅子多有功能性,可自由调整高度、变化造型;桌椅可拉开变宽等。

依据极简主义思想设计的家具虽然装饰很少,但其优点多显著,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现代人对简单生活方式的追求。

三、极简主义设计对欧美家具设计的影响及其表现

世界设计之都――意大利从2000年米兰国际家具展开始,每年极简家具作品层出不穷,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引领了整个时尚界,从服装到建筑乃至汽车纷纷打起极简主义旗号。在法国,设计大师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tStarck),他无疑是极简主义家具设计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务求简洁,但绝非单调乏味,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处理,均仔细推敲精心策划,在看似极简的手法中寓含丰富的效果,于貌似随意的创意中见深刻的设计功底。

最杰出的极简主义家具代表要数北欧家具,以其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家具风格征服了世界,左右了大家的思想。北欧家具被普遍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现代家具,这正是体现了极简主义“以人为本”的精髓。它们考虑的是人坐怎样的椅子觉得不累。被称为丹麦家具设计之父的克林特,为研究座椅的实用功能,他会在设计之前画出各种各样的人体素描,在比例与尺寸上精益求精,并运用技巧将材料的特性发挥。北欧设计师非常注重木材的加工处理,讲究形式简洁,木纹光亮而无过分修饰。我们所说的北欧设计学派,主要是指欧洲北部四国挪威、丹麦、瑞典、芬兰的室内与家具设计风格。纯粹、洗练、朴实的北欧现代设计的基本设计精神就是:人本主义的设计思想、功能至上的设计方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加工工艺、宁静自然的生活方式、“风格即生活”的设计理念。在此期间涌现出不少家具设计大师,如瑞典的马姆斯登(Carl Malmsten)、丹麦的韦格纳、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等。作为北欧家具企业代表的宣家家居更是把极简主义风格带到了世界每个角落。另外,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赢得07年美国国家设计奖,并由此对美国家具设计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四、极简主义设计对日本家具设计的影响及其表现

日本的设计产品,他们不曾强调自己的创意或突破有多伟大,却坚持着对品质的要求。开辟了极简主义家具设计的另一条思路。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家具设计师之一――深泽直人(IDEO公司前设计师,“MUJI”无印良品顾问委员会成员,深泽直人设计公司负责人,东京多摩艺术大学产品设计系教师),深泽直人的设计在欧洲和美国赢得了40余个设计大奖,他曾为知名公司进行设计诸如苹果、爱普生、日立、无印良品、NEC、耐克、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夏普、steelcase、东芝等。2010年第49届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中又以极简主义风格书架作品再获好评。深泽的设计简单利落,把设计还原到人们基本需求上。深泽直人的极简主义设计,是对设计关系高度抽象、概括的产物,它不同于那些过分地表达设计、强调姿态的极简主义设计,也不同于纯粹功能主义严肃几何形态的冷漠生硬,他的“Super normal”风格,包含着“平常心”的意思,是对现代设计反思后提出的一种平常设计,更是一种境界。形式上的极至简单,渗透着禅的思想,在不加重人精神负担的前提下满足需求,现代人在经历了审美疲劳之后,逐渐发现内心深处被忽视的需求,于是用简单化解繁杂,就像一个自然调整的过程。他认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行为都可能成为设计的源头。设计要在无意识中发现灵感,作为设计者,比不是设计的人知道更多创意点子。向来看重产品实用性的深泽把注意力集中在品质改进上。他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简单而不简陋。他的作品总是在无意识中发现灵感,普通至极却个性凸显。就像深泽一身素黑的打扮,却透出了鲜明的风格个性。

五、极简主义设计对中国家具设计的影响及其表现

由于极简主义家具对外形、结构、材料及工艺均有极高要求,因此并非所有的设计师都敢于在此一试身手。再加上不少设计师缺乏自信,难以摆脱繁复琐碎的陋习,自然也无法驾御极简之路。这样极简主义有成为衡量高级设计师的试金石。然而,中国都市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白领阶层,非常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极简主义。极简主义的家具样式,乃至发展成为极简主义室内装修风格,极大地满足了他们都市情结中的简单以及其回归本源的心理需要。

六、总结

总之,极简主义风格的家具提倡采用现代的新材料,强调合理的结构与单纯的形式,用最经济的花销,借助最优秀的工艺手段,最简洁的造型来获得最大的舒适度,并注重以人为本和考虑设计中社会时尚心理、艺术形式语言以及设计师个性风格,因而,它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戒除了现代物质化社会的浮躁,它倡导了一种轻松、舒适且美观大方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类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杨红旗.武 轲.王旭倩.极简主义与生态家具设计[J].商扬现代化,2009.第01期.

篇7

 

一、教育类电视剧的内涵界定

 

电视剧(TV Play)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是一种现代影视教育艺术样式。教育类电视剧就是以电视剧为载体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形式。其节目灵感多来自生活,取材简单通俗,观众容易产生共鸣。

 

(一)教育类电视剧含义

 

教育类电视剧是一种以电视剧为载体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形式。它贴近大众生活,以大众传媒的强烈感染力与观众情感的融合,让观众更深地理解电视剧里蕴含的丰富意义,对观众起到一定的教育的作用[1]。

 

(二)教育类电视剧的特点

 

教育类电视剧涉及的内容广泛,最频繁出现的内容多是以社会乃至家庭里的生活反应当下人们的生活现状,在电视剧中放大生活矛盾,然后解决矛盾,教育人们,启发人们,引人深思。教育类电视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性

 

教育类电视剧从生活取材,贴近生活,把最平常的生活搬上荧幕,用不平常的方式演绎生活。

 

2.夸张性

 

教育类电视剧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生活中的问题,以增强表演效果,吸引观众观看。

 

3.教育性

 

教育类电视剧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潜移默化地教会人们如何解决问题,让观众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更深刻地理解与领悟其中的意义。

 

(三)教育类电视剧的表现形式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电视剧已成为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电视剧走进千家万户,教育类电视剧尤受欢迎。由于受众逐渐增多及大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各种教育类电视剧层出不穷,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总结来说,教育类电视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青春校园题材剧。

 

青春校园剧以描写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近年来,怀旧风兴起,各种青春校园剧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映,并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反响,比如《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等。

 

一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把多少人带回少年时代,回想起过去,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那段往事。青春校园剧讲的不仅仅是回忆,其实也是启示,它教育我们当你还能为某些事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争取,不要等失去才知道后悔,它以平凡的故事讲述不平凡的道理,叫人难忘。

 

2.家庭教育题材剧。

 

家庭教育题材剧以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为主要内容。因为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观众看了以后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家庭教育题材剧一直很受大众欢迎。家庭教育题材剧有很多代表作,例如《家有儿女》、《成长的烦恼》、《虎妈猫爸》等。

 

《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很好地重现家庭生活中孩子教育的种种问题,它向观众呈现了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视文化知识,还要重视素质。虽然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家长不能不顾孩子感受逼迫孩子学这学那,要明白教育的真正要义。

 

3.社会问题剧题材剧。

 

顾名思义,社会问题剧就是反映社会中的问题的电视剧,最常见的就是伦理剧。社会问题剧的代表有《蜗居》、《房奴》、《裸婚时代》等。

 

曾经某征婚节目里一位女嘉宾以“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红遍大江南北,她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钱。这样的思想令人发指,难道人生的就只有金钱吗?

 

二、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意义

 

大学生刚刚脱离繁重学习压力,闲暇时间多了不少,出于娱乐解压,甚至是打发时间的目的,他们开始看剧,并且很容易被电视剧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吸引和影响。教育类电视剧吸引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他们有时觉得电视剧里的人跟自己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很像,容易产生兴趣;二是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对这些问题容易产生共鸣,与充满朝气和热血的人物特征相符。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对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还不清晰,容易偏离正轨。教育类电视剧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它凭借大众媒体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大学生观看电视剧时情感的不自觉的介入,不仅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而且让大学生领悟到一些自己在平日生活中没有学习到的一些道理,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少年期开始的人生价值观,经过八九年时间的发展历程,在大学阶段又接触到有关人生价值的社会现象、理论问题及生活实践,这使他们对人生进行不断探索和反思,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系统的概括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2]。

 

大学生是个充满热情和热血的群体,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还是很容易脱离正轨步入歧途。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受父母的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2)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熏陶着大学生的成长,在不同风土人情的不同国度成长,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3)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思想进步程度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在生活中频繁接触以电视剧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由于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的特点,电视剧对大学生容易产生影响,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1.积极影响。

 

(1)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育类电视剧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各种棘手的问题与矛盾,树立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标杆,以教育观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并鼓励和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尤其是对作为教育类电视剧主要受众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强化。大学生通过观看教育类电视剧时赞同电视剧里的价值观并逐渐认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教育类电视剧中宣扬的优秀精神强化自己的价值观,以达到对自己的价值观正向强化的目的。

 

(3)开阔大学生视野,丰富价值观。大学生在观看教育类电视剧时会发现许多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思想观点,开始认识到问题的方方面面,渐渐地,大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想观点将越来越丰富有内涵,所以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识发展有很大帮助。

 

2.消极影响。

 

(1)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庸俗化。电视剧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后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发展迅速的同时,电视剧的质量也开始变得良莠不齐,教育类电视剧也不例外。各种电视剧打着教育类的旗号,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生活闹剧甚至是一些雷人的剧情。有的电视剧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甚至是讨老师、家长的欢心,可是这并不是教育的真实意义。这样的电视剧看久,潜移默化中价值观也会被剧情扭曲。大学生价值观正处在“发展中”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在这样不良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价值观会趋于庸俗甚至扭曲。

 

(2)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许多人都开始忘了生活的意义,他们开始拼命追求金钱、豪宅、名车,一切都开始变得功利。有的电视剧也是如此,他们传达出思想多是“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考名校”。这种电视剧看多了人的思想也会跟着变化,逐渐变得功利,一辈子都只为名利卖命,忘了生活的本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被这类思想影响熏陶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形成功利的价值观。

 

(3)大学生价值观趋于迷茫化。由于教育类电视剧的飞速发展,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它们传达出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发展中”的价值观,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的思想,难免会变得迷茫并不知所措。这时候需要迅速高效地解决教育类电视剧杂乱无章的问题。

 

三、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教育类电视剧,促进自我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电视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类电视剧的发展也尤为明显,近年来教育类电视剧产量逐年增加,形式渐渐丰富起来,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大学生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来说很难对多元化的价值思想进行准确成熟的认知,比步入社会的人群更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还不完善成熟,不能轻松适应大众传媒带来的多元化影响。所以大学生应学会利用利用身边资源,例如教育类电视剧,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形成。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现状

 

我们的时代迅速发展,一切都在无形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充实,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化,人人都信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纵观现状,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大学生缺乏实践,社会化程度低,价值观发展受到阻碍。

 

一个人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的使命[3]。不能正确认识使命,必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命。使命不能完成,时间长了人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就会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少,通常是面临毕业才匆忙进入实践阶段,各自参加几周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便匆忙进入社会。虽说实践也有,但是数量及程度远远不够,所以其社会化程度达不到要求。

 

2.社会舆论繁杂混乱,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不良。

 

我国的大众媒体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的同时,带来许多信息污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大众媒体准备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这粮食也需要质量保证。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的成型阶段,很容易接受一些错误的思想,这会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不良。

 

3.大众媒体过分追求个性化,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过度自我化。

 

追求个性很好,它有利于推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可是过于追求个性对于一些急切想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极端利己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生活上容易产生分散化。

 

(二)大学生该如何做

 

作为重要受众的大学生,要多学习多思考丰富自身思想,有自己的对价值观的认识。不把别人说好的东西当成适合自己的,拥有自己的对价值观的认识。面对如今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大学生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应对。

 

首先,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加深自己的社会化程度,明确自己的使命,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虽然每天都要上课学习,想增加实践也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参加实践。同时,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明白自己职业的社会使命,便很容易学到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好东西,理解自己的使命并加深自己的社会化程度,让自己的价值观正常发展。

 

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分辨不良社会舆论,与现实相依托。教育类电视剧传达出的思想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大众媒体的发展良莠不齐,大学生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拒绝观看那些打着教育旗号的闹剧甚至雷剧,不跟风不盲从。从教育类电视剧中学习好的思想,摒弃不好的思想,从根本上拒绝不良思想。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伪鸡汤”要多思考会思考,如花般的年纪就该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为什么要甘于平庸、归于平淡呢?

 

最后,努力自我实现,拒绝过于自我化,通过观看教育类电视剧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努力向自我实现迈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抓住机遇实现自己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只顾自我化而忽略集体。一直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只迫切地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即使你成功了,但那只是一时,个人是战胜不了集体的,不然怎么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呢。

 

所以,对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国家的希望,是建设我们国家的中坚力量,只有大学生在学习,在建设社会与国家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走入发展的困境,才会一直强大下去。

篇8

本文以精品剧目的舞台演出为探讨对象,透过两届精品剧目的展演和一些相关信息,试图对这一倾向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现实意义作简要分析,旨在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一、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

都市化(Urbanization,也译城市化)是当代中国舞台艺术所面临的宏大历史社会背景。本文所指的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是:在选题上以现代都市人的文明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解读历史、表达人生;在表现形式上以现代都市剧场艺术和都市观众审美趣味为标尺来展示;同时在消费上以都市中、高收入群体为主要消费对象。

1.选题的都市化倾向。

以现代都市人的文明视角和价值观念去解读历史、表达人生是精品剧目的一致选择。这种选择源自中国社会的都市化背景。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统计,1978年,中国的都市化水平只有17.9%,以后的26年中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41.8%。平均每年约有1300万农民转化为市民。

城市人口众多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因为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对有限资源的使用及分配。合作与竞争是城市生活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城市人需要互相合作,组成各种团体、组织,以获得比个体更强的能力。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主流。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精品剧目对于能够导致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事件总是给以浓墨重彩地渲染,如话剧《父亲》、儿童剧《一二三,齐步走》、《红领巾》等。爱情是缔结婚姻、组织家庭、繁衍后代的重要基础,因而精品剧目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大多数都与爱情相涉:越剧《陆游与唐琬》、川剧《金子》、舞剧《大梦敦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等都以爱情为其主要看点。亲情、友情也是个体得以与他人合作、增强个体应对社会变化能力的重要纽带,精品剧目对此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都市生活不回避竞争。合作与竞争从来就是相伴相依的,反映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竞争、抗争与和谐的精品剧目,如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歌舞《八桂大歌》、话剧《虎踞钟山》、川剧《变脸》、舞剧《妈勒访天边》《红河谷》、歌舞《云南映象》、话剧《生死场》、吕剧《补天》等等,它们对充满硝烟的战场和没有硝烟的战场的双重揭示,适应了都市化进程中部分观众的观剧心理。

2.对演出场所要求的都市化倾向。

精品剧目对演出场所的都市化要求有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的过程,从这两届的展演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

2005年9月,第二届国家精品剧目在成都展演。蓉城观众在欣喜之余,也不难发现夜间常常有加长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入市中心,那是为剧目运装道具的车辆。实际上,浩浩荡荡的道具车辆和对于演出场所的都市化要求是从首届开始的。《贞观盛世》豪华的布景,开戏曲舞台绚丽之先;歌剧《苍原》、话剧《商鞅》的恢宏场面为后来者提供了做大做强的理由;《依依山水情》更是把当时的中国杂技舞台做到了极致。以下是笔者摘录的两台首届精品剧目的舞台要求:

《贞观盛世》的舞台要求①:

台宽:14米,台深:16米,台高:15米,吊杆:30米;

辅台:100平方米;

其他要求:有乐池。

《依依山水情》的舞台要求②:

台口宽:14―18米;台口高:9―10米;台深:18―20米;台中高:大于12米;

吊杆:25―30道;

用电要求:220V;

水池:升降乐池位置,到时按乐池大小装水池。

道具:40英尺×40英尺;

灯光:20英尺×20英尺;

演出人数:55 ―60人。

其实首届精品剧目中,有川剧《金子》、京剧《华子良》、闽剧《贬官记》等较为简约的舞台呈现,第二届精品剧目的舞剧《大梦敦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歌舞《八桂大歌》等把舞台的呈现做到了前所未有。从第二届开始精品剧目进行全国展演,当年展演的城市只有广州和成都,其他诸多城市(除了个别剧目单个巡演)的观众无缘目睹其舞台呈现。这其中的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其中对演出场所的都市化要求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直辖市重庆当年的剧场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演时也曾接受了严峻的考验。

据载,2005年5月,《大红灯笼高高挂》巡演重庆时,为迎接该剧300公斤的红灯笼和100余人的演出阵容,重庆市文化局拨专款对重庆市文化宫影剧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测维修:“舞台局部进行了一些加固处理,以避免舞台安全隐患。特别是舞台上方的一些有锈迹的承重钢丝均换成了新的,以迎接44只大灯笼的‘入驻’,其中最大的红灯笼重量达到300公斤。”③

第二届精品剧目对演出场所的都市化要求,大致局限于歌、舞类剧目,第三届则发展、扩大到几乎是整体精品剧目。仍以2003―2004年度、2004―2005年度两届精品剧目在成都的展演为例,2005年的展演中,有京剧《膏药章》、川剧《变脸》、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在舞台条件和剧场规模相对于锦城艺术宫(1450座,剧场设施较完备)小的四川省歌舞剧院剧场(1100座,剧场设施略次于前者)演出,而2006年的展演则全部在锦城艺术宫,其原因主要不是为了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事实上,2006年的展演中,除个别舞剧上座率能达到或超过80%,多数场次的演出大剧场就显得有些空阔:个别场次上座率不到40%(据笔者亲历)。主办方必须租下大剧场是因为:剧目在生产过程中就限定了它的舞台要求和都市化程度。虽然有些剧目有几个“版本”,但在城市的演出,其对剧场的要求普遍都提高到了“都市化”的程度。

3.消费的都市化倾向。

精品剧目消费的都市化倾向在两届精品剧目展演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这里摘录一组精品展演票价的数据④:(见P12表)

由于首届精品剧目没有进行展演,这里辑录的只是近两届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票价情况。从这两届的展演票价与国民收入相比较,精品剧目的消费体现了明显的都市化特征。

⑴从精品演出价格看,2005年最高票价为680元,最低票价为80元;2006年最高票价为580元,最低票价为40元。虽然2006年比2005年价格普遍偏低,但它仍不会是中国农民甚至于城市低收入群体能够选择和消费的。

⑵从剧目情况看,两届都是歌舞剧、芭蕾舞剧等剧目票价居首,而儿童剧票价在最低水平。2005年展演时,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最高价680元为当年最高,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的最低价50元票价为当年最低;2006年展演时上届的舞剧《大梦敦煌》的最高价580元为当年最高,儿童剧《红领巾》的最低价40元为当年最低。

⑶从地域特征看,两届的展演地北京、广州、成都、深圳和宁波都具有较强的都市特征,成都与北京两地价格有趋同的迹象。广州、深圳等地的展演票价差异不大,只有2006年9月在宁波的展演情况例外:“展演活动开始前,文化部、财政部一次性下拨补助经费50万元,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也根据该市高雅艺术演出补贴办法,对每场演出补贴5万元,合计下拨补助资金45万元。9场演出平均票价70元,每场演出还设置了部分20元的超低票价”⑤。

⑷从消费现状看,两届展演中热销的都是歌舞剧、芭蕾舞剧等。它们在制作上追求华丽与精良,在销售票价和市场反映上也领每次展演的先锋。与歌舞剧、芭蕾舞剧等相比,戏曲的市场消费处于较弱的地位。成都的展演如此,其余城市的展演中也有较为类同的报道。2005年在广州的展演中,曾经轰动北京的川剧《变脸》在中山纪念堂(4700座)“上演最低票仅60元,但到场观看者只有近千人”⑥;在友谊剧院(1524座)“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上座率不足七成,而国庆当晚《大梦敦煌》上演时,门票早被抢购一空。”⑥仍然只有2006年9月在宁波的展演情况例外:“昆剧《班昭》、儿童剧《红领巾》、吕剧《补天》、豫剧《程婴救孤》、话剧《凌河影人》5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在宁波逸夫剧院和凤凰百花剧场进行了9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达96%,累计观众近万人”。⑤精品剧目展演中,戏曲的市场在宁波找到了激活点,靠的是面向大众的低票价。由此可见,对于消费的都市化倾向,同是精品剧目,在当下却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

⑸最后,精品剧目都市化消费有继续发展的态势。在宁波的精品剧目展演“模式”让人们对精品剧目的大众化消费有所期待,但那种模式似乎只适合于低价位和制作成本相对较低的戏曲等剧目,对于高票价和高成本制作的歌舞剧的都市化消费倾向,到2006年底,没有消减,且仍在进行和发展中。比如 2006年 12月24日―26日在天桥剧场演出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票价(元)是:1280、880、680、480、280、180、80 ⑦,其1280元的高票价虽让众多中低收入者望而却步,但其销售强势却仍然不减。笔者于2006年11月25日拨通“票务通”的网上售票热线,得知该场演出的全部票品已经售罄。受演出市场歌舞大制作大收益风气的影响,当时正在角逐2005―2006年度精品剧目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在北展剧场的演出也开出了高价,票价(元)是:80、180、280、480、680、880 ⑦;另一部正在角逐2005―2006年度精品剧目的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中山纪念堂演出,同样也开出了较高的价格,其票价(元)是:680(VIP)、480、380、280、180(学生票) ⑦。其销售态势仍然乐观。

二、精品剧目都市化倾向的形成原因

精品剧目所具有的都市化倾向,与舞台艺术在当代的生存环境紧密相关。

1.选题的都市化倾向是其必然。

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现代都市人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虽然目前中国占总人口一半以上是农民,这与中国有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人喜欢和愿意消费以农村群体为消费基准的舞台作品并不相等。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时代,乡村群体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始终是以城里人的生活为范本。综观戏曲等舞台艺术的发生发展,它们虽产生于民间,但却兴盛于都市。民间是戏剧存在的基础,都市决定着戏剧发展的命运。因为都市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文化氛围和消费环境:都市里集中了最多有钱、有闲,又有文化品位的人,为了能有效激发这部分群体消费的欲望,舞台艺术自然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为了收回舞台艺术的大制作所产生的高成本,也决定了其都市化选题的必然。

2.市场的追捧,入选的刺激,加快了精品剧目都市化倾向进程的发展。

如前所述,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首届精品剧目《贞观盛世》《商鞅》等给观众带来了舞台艺术的视觉震撼,市场对国家舞台工程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二届精品剧目开始采取“评审组评分得分,与每个剧目近三年演出场次与票房相结合计算出的市场评价得分按6:4的权重相加后得出剧目总得分”的评选方式后,从这届开始所选出的剧目如《大梦敦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在给观众带来舞台艺术的视觉震撼的同时,又迎来了较高的票房。《大红灯笼高高挂》至今仍在热销中;总投资600多万元人民币的《大梦敦煌》,票房已超过1600万;《八桂大歌》演出收入近600万元;《程婴救孤》5年演出400多场,赢得戏剧界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投资350多万元的《红河谷》,两年时间演出120余场,观众超过20万人次,演出收入580多万元。《云南映象》两年巡演400多场,收入超过2000万元。

票房的号召力,与入选精品剧目的强烈理念驱使更多剧团源源不断地投入大资金,超大阵容、豪华包装开始在一些剧目间流行和扩散。比如入选2005―2006年度精品工程初选剧目的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投入近400万元巨资;有过100人的演出阵容和近千套演出服装,单是舞美道具就租用了10台长14米的集装箱运载车队的《风中少林》也同样耗费巨资……可见,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仍在发展。

三、精品剧目都市化倾向的现实意义

1.催生出划时代的舞台艺术精品。

精品剧目的推出,是舞台艺术在多元化的文化消费中渐趋沉寂的时候。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市场逐渐认同的过程中,它的都市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并催生出了如《贞观盛世》《商鞅》《变脸》《董生与李氏》《大梦敦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划时代的精品力作(其实,每一部精品剧目都是一部划时代的精品力作,代表着各剧种、各个舞台艺术形式的新的里程碑,这里不一一列举)。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丰富了新时代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加快了新时期舞台艺术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我们拥有了同时具有票房号召力、艺术震撼力和观众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都市观众的审美需求。

2.培育了高品位的演出市场。

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在催生出划时代精品力作的同时,也培育了高品位的演出市场。如前所述,虽有部分精品剧目在演出市场上不容乐观,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剧目被市场认同和看好,有的甚至成为了常年畅销的保留剧目。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改变了长久以来观众依赖于赠票走进剧场的观念,这将有利于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1.都市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前述可知,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其舞台演出形式在走入市场的过程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这与它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虽然我国的都市化指标早在2004年就已经居于中等化发展状态,但一些大城市的都市化市场程度仍尚待提高。每年上千万农民“进城”,这是中国都市化进程中一个宏大而独特的现象。但是,农民转换为市民,不只是硬件的转换,即通过户口的置换使农民成为市民,更重要的是软件的更新:城市生活方式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等等,它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也决定了精品剧目在当下的观众群体的单一和不充分。

同时,在一些大都市,演出场所的都市化程度并不太高,更由于个别精品剧目在生产的时候就瞄准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承载剧场,这种极端都市化的倾向限制了观众对舞台作品的现场欣赏。

2.都市化倾向≠大制作、超豪华。

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依赖于其都市化表现形式,更包含于其内在的都市化魅力中。但实践中却有一些当事人片面地将精品与大制作、超豪华等同起来,这也给当代舞台艺术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影响之一:不能忽视舞台艺术的本体精神。

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不排斥华丽的外表,为特定的题材与情感寻找最为适宜的表现手段,这种手段当然要依赖于舞台美术装置,这些华美的装置会让题材与情感得到更完美的体现,二者相映生辉。但同时必须注重艺术的本体,即:舞剧要以舞蹈为本,戏曲要以四功五法为本,其主客关系不能模糊。如果一个剧目让观众记住的主要是华丽的布景、炫目的灯光,而不是演员的绝妙表演和歌唱。长此以往,对于观众欣赏品位的培育前景不容乐观,也不可小视,因其最终将反过来影响艺术的生存环境。

影响之二:提升的制作成本,加大新剧目(尤其是戏曲)生产的难度。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积极为优秀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投入资金,这给舞台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些资金中的相当大部分往往被用于奢华的舞台美术装置,且这些动辄数百万元的耗资往往投向音乐剧、舞剧,从而使一些在演出市场上本来就居弱势的戏曲剧目的生产相形见绌。如前所述,即便是投入了较大资金的戏曲精品,似乎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其在舞台消费市场上所处的被动地位,它从另一方面反过来影响戏曲的新剧目生产。近年来,即便是一些较有影响的(戏曲)剧团在入选精品剧目后,也鲜有影响力大的新作问世应该是最好的例证。这其中的原因尽管很多,但逐渐攀升的制作成本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然,川剧《金子》是精品剧目大制作的例外。这出在首届评出的精品,没有豪华的大包装、大制作,近几年里她活跃在校园(如2005年 4月到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的演出)、在乡间(如在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等4个重庆边远区、自治县的演出),也到国外(2006年3月在法国和瑞士的21个城市进行了26场商业演出)。川剧《金子》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大制作,而是内在的都市化魅力,使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知这样的精品剧目我们还能不能期待?

总之,当代中国正在快速地实施着现代化和都市化,中国戏剧不可能脱离这个大背景和大趋势。 精品剧目的都市化倾向是顺应时展的必然产物,它对当代中国舞台艺术影响深远。在舞台艺术大制作风行的当下,我们期待其内在都市化魅力的进一步开发。这里笔者只是浮光掠影地谈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受学识所限,未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只能做引玉之说。

注释:

①上海京剧院网:

②中国遵义杂技团网:

③冯伟宁.《大红灯笼高高挂》首次在重庆文化宫演出.重庆晨报. 2005年5月20日

④以下数据除成都地区出自当年精品工程展演宣传资料(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资料室藏),其余均来自“票务通”:

⑤文化新闻网:http:/.cn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宁波遇知音政府扶持观众捧

篇9

关键词:电视剧文化;未成年人;价值观

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一方面离不开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吸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未成年人作为受众去主动接触和涉入电视剧。在2006—2014年连续9年安徽未成年人的调查中,未成年人在选择对自己价值观影响最大的传媒的排序为:“电视”(40.44%)、“网络”(37.83%)、“刊物”(7.56%)、“报纸”(6.75%)、“其他”(4.46%)、“收音机”(2.94%)。“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吸纳力”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电视与网络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应置于融合的趋势去审视。未成年人选择看电视剧的频率以及平均每天看电视所花费的时间可以直观地看出未成年人接触和涉入电视剧的程度。在2013—2014年的调查中,未成年人选择“经常看”(42.59%)和“偶尔看”(41.19%)电视剧的比率达到了83.78%,选择“很少看”和“不看”比率分别为12.31%和3.91%。经常看电视剧一方面会加深对电视剧剧情的了解,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受到电视剧中所折射的价值观对未成年人已有价值观的冲击和侵蚀,这种冲击、侵蚀程度会随着未成年人看电视剧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加剧。在2013—2014年就“未成年人每天看电视所花费的时间”的调查中,各选项的比率依次为:“两个小时以上”(27.17%)、“一小时到两小时”(22.87%)、“半小时到一小时”(17.34%)、“半小时以下”(19.30%)、“不花时间”(13.32%)。总的来看,未成年人每天会花一定的时间去看电视。姑且不论未成年人所看的是什么类型的电视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一、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过程

研究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具体理解电视剧文化如何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影响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未成年人的收视行为与涉入程度

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的原点在于未成年人对电视剧文化的接触,具体表现为未成年人的收视行为与涉入程度。在收视行为方面,2013—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选择“经常看”和“偶尔看”电视剧的比率为83.78%,平均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大于一个小时的比率为50.04%,大部分的未成年人与电视剧文化有较为密切的接触。在涉入程度方面,201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近八成以上的未成年人认为电视剧对自身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收视行为与涉入程度是未成年人接触电视剧文化的原点,也是研究影响过程关键的第一步。

(二)未成年人对电视剧内容映射观念的认同和内化程度

电视剧文化内含着一定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未成年人对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和内化程度,是影响过程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既发端于未成年人对电视剧文化的接触,又进一步影响着未成年人在电视剧文化熏陶下的行为表现。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需要借助电视剧这一内容载体得以呈现。电视剧内容映射着一定的观念,未成年人收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外部行为,表现出对电视剧内容映射观念的认同。在2014年对未成年人就“你有过看电视剧感动到哭出来的时候吗?”的调查中,各选项比率依次是:“有”(66.42%)、“没有”(27.15%)、“不知道”(6.43%)。66.42%的未成年人看电视剧会感动得哭出来,感动得哭出来侧面反映了未成年人对剧情的认同,在情感层面达到了共情效果。对于电视剧内容映射观念的内化程度并不仅仅取决于收视时长、时段,还依赖于有效的收视活动。所谓有效的收视活动,是指未成年人在对剧情内容知晓和对电视剧内容映射观念认同的基础上,将电视剧内容映射观念通过意识、情感、态度、信念固化于内心的一种活动。在2014年对未成年人的调查中,62.20%的未成年人认为:对于一个知识点,在电视剧中被演绎出来的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得更让人印象深刻。印象深刻不完全意味着已经将知识点固化内心,但是在电视剧中被演绎出来的知识点能够凭借其作为传媒的特性(诸如:直观性、生动性等)展现出来并易于被未成年人所接受,其特殊的功效不容忽视。

(三)未成年人“受动”行为的表现欲和连续性

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1]这段话表明,人类的发展需要人类思想觉悟的提高,思想觉悟是制约受动行为的关键要素。未成年人“受动”行为是指在实现有效涵化的前提下,未成年人的外化行为受到电视剧映射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在电视剧文化中,未成年人思想觉悟的改变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在收看电视剧后在价值观上所发生的改变。2014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近八成以上的未成年人认为电视剧对自身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在未成年人“受动”行为的表现欲方面,2014年调查数据表明,48.78%的未成年人会有模仿电视剧中某些角色行为。模仿电视剧中角色行为就是未成年人在收看电视剧后,受到电视剧中角色的影响,遵从角色的形象、心理、意图,刻意表现角色的行为,是一种“受动”行为的体现。真正发挥优秀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还要求未成年人“受动”行为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并不是盲目、刻意模仿电视剧中的角色行为,而是在优秀电视剧文化熏陶下,未成年人不好的行为习惯得以纠正,好的行为习惯在“受动”行为下进一步固化。辩证地看,“受动”行为与人类思想觉悟并不是单一向度的思想觉悟制约受动行为,而是人类在受动行为中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会促进思想觉悟的提高。未成年人在电视剧文化影响下的受动行为,也会随着未成年人见识、学习能力、甄别能力的提高对电视剧中映射观念会发生更高层次的认知,进而影响到自身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二、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特点

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人的个性、习惯、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通过耳濡目染而不知不觉地逐步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潜移默化。”[2]在2014年的调查中,62.20%的未成年人认为,对于一个知识点,在电视剧中被演绎出来的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更让人印象深刻。未成年人将电视剧中对知识的演绎融汇于自己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电视剧对知识的演绎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未成年人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在理解上的加工,使未成年人更易接受知识。同样,电视剧对价值观的演绎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未成年人对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对价值观在接受上的强化,使未成年人更易接受价值观。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未成年人作为个体的成长以及自身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发展。电视剧文化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影响深远持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交往方式等方面。在2013—2014年的对老师、家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4个群体就“电视剧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大不大”的调查中,各选项的比率依次为:“大”(63.60%)、“不大”(19.23%)、“很大”(10.04%)、“没什么影响”(4.27%)、“不知道”(2.86%)。这4个群体的大部分人认为电视剧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大,甚至很大。此外,未成年人与朋辈群体的交往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社交观。“未成年人之间最常见的交往方式是‘在一起聚会聊天’(53.76%)、‘到对方家里玩’(35.16%)、‘逛大街’(28.72%)。和同龄人一起畅所欲言是他们学习之余最轻松的事情。”[3]电视剧成为未成年人与朋友、同学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载体。在2014年对成年人就与同学讨论电视剧情况的调查中,各选项的比率依次是:“偶尔讨论”(45.77%)、“经常讨论”(28.62%)、“很少讨论”(18.46%)、“从不讨论”(7.15%)。超过九成的未成年人会和同学讨论电视剧中的内容,通过讨论不仅有助于未成年人交流彼此对电视剧中内容的看法,同时也会进一步加深与同学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社交观。

(二)“知沟”与前象征文化交融

“知沟”理论是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量因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今‘知沟’现象呈现扩大化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等以外,对媒体的接触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4]。在2006—2014年连续9年的调查中,40.44%的未成年人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传媒是电视,电视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学习中最重要的媒体。2013—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选择“经常看”和“偶尔看”电视剧的比率为83.78%,平均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大于一个小时的比率为50.04%。电视剧文化不仅内含一定的价值观,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未成年人看电视剧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学习积累过程。在2014年对成年人就看电视剧过程中,有没有学习到以前没学过的知识,各选项的比率依次是:“有时学到”(48.13%)、“经常学到”(24.96%)、“偶尔学到”(20.65%)、“从没学到”(6.26%)。93.74%的未成年人认为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学习到自己之前不知道的知识。前象征文化是由玛格丽特•米德提出,她认为“前象征文化是指由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5]。未成年人虽然在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呈现不稳定态,但未成年人在接触电视媒介过程中会吸收学习到新的信息、知识、观念,而且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度和敏感度较高,容易接受新事物。家长、长辈所秉持的旧经验往往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就促成了未成年人与年长一代的“知沟”。“知沟”现象的背后深层次原因不仅是未成年人对媒体的接触,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在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长辈尤其是家长与未成年人之间缺少真正的交流与对话。家长应承认自身的不足,虚心向未成年人的优点与长处学习,承认他们对某些新事物所具有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未成年人也可将自己了解掌握的新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家长,家长与未成年人可以就彼此共同关心的信息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会拉近家长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

(三)“涵化”的双刃性

涵化是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方式,涵化效果的发挥依赖于未成年人的收视行为和涉入程度。涵化的双刃性一方面表现为涵化效果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另一方面表现未成年人过度收看和涉入电视剧造成的消极后果。在理想的涵化效果下,电视剧文化在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未成年人收看电视剧后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学习与积累,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是扭转与新生相交融。既扭转了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错误价值取向,同时蕴藏在整个电视剧中的价值取向也让未成年人新生合理的价值观念。未成年人过度收看和涉入电视剧,除了影响到未成年人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外,更重要的是在收视行为和涉入程度与涵化效果呈现出一种正相关的假设前提下,未成年人尚待健全的价值观念会受到电视剧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冲击。在2013—2014年对中学老师、家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就“以未成年人自身的判断力能够自觉抵制电视剧传递的不良信息”的调查中,选择“能够抵制”占16.67%,选择“难以确定”占27.99%。55.34%的受访者认为以未成年人自身的判断能力,不能自觉抵制电视剧传递出的不良信息,过多地收看和涉入电视剧中的不良信息易造成未成年人价值观念上的混乱。

三、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效果

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效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媒介作用日益凸显

未成年人对传媒的敏感度很高[6-7]。未成年人收看电视剧不仅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在价值观念上得到一定的嬗变。电视剧作为一种影响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其重要性日渐显现。在2013—2014年对中学老师、家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就“是否采用电视剧作为教学(育)手段”的调查中,各选项的比率依次为:“采用过,但很少”(60.40%)、“没有用过”(20.37%)、“经常采用”(19.23%)。79.63%的受访者表示采用过电视剧作为教学(育)的手段。电视剧作为媒介,凭借其生动形象性、及时性、易于接受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其作为教育媒介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学校中,未成年人接受经电视剧作为教育媒介加工的知识与价值观念,其更易理解与接受。在家庭里,家长教育未成年人通过使用电视剧的手段,使未成年人对于家长讲述的大道理理解起来更加具体,对于未成年人自身不良行为与习惯的认识更加透彻。

(二)传导思想中掺杂消极性

一部电视剧传导的价值观应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然而在电视剧市场中出现了诸如过度娱乐化、低俗化泛滥的现象,更有些格调不高的“抗战神剧”在荧屏肆虐。在2013—2014年对中学老师、家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就“电视剧对未成年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调查中,各选项的比率依次是:“利大于弊”(41.03%)、“弊大于利”(36.47%)、“其他”(22.50%)。总的来看,电视剧对未成年人的积极影响占主导,但不容忽视电视剧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弊端和不良影响。造成电视剧传导思想中掺杂消极性现象的原因,除了电视剧市场本身出现的诸如过度娱乐化、功利化倾向之外,未成年人自身对电视剧内容的甄别能力和审美水平存在差异也是关键诱因。提高未成年人的甄别能力和审美水平是有力促进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潜影性与间接织

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触动,甚至会改变未成年人原有的价值观。但总的来看,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在收看电视剧过程中,会对电视剧中的角色、内容产生兴趣,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在观念上产生一定的认同。共鸣和认同感的产生都是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渐进式的潜在影响结果。此外,电视剧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有间接教育的作用。大部分的未成年人是为了休闲娱乐的目的收看电视剧,在收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电视剧中传导的价值观念与思想立场。电视剧作品的说教显然是不能征服未成年人的,它必须兼具了情感性和艺术性,能够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代际间话语权的失衡

未成年人收看电视剧,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知识和信息容量增加,而且未成年人习惯用电视剧中的新潮语言和词汇同身边的朋辈群体交流,以彰显自己的个性与时尚;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的生计,辛勤工作,很少有空闲时间收看电视剧,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共同话语减少,未成年人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愈来愈远。未成年人与父母的共同话语和有效沟通减少,实质上是代际间话语权的失衡。正视代际间话语权的失衡需要依靠父母和未成年人双方的努力。作为父母应重视与未成年人沟通与交流的差异性,向未成年人学习,努力缩小差异性;未成年人自身也要理解父母,换位思考,转化交流沟通的方式,实现与父母的有效交流,使父母能及时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和观念变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

[2]张轸.思想的潜移默化与教书育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41.

[3]王学梦,叶松庆.改革开放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4):8.

[4]叶雷.大众传媒的发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2003(9):41-42.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39.

[6]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的道德观现状与教育2006—2010[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7.

篇10

关键词:数据库结构;地震数据;数据共享;市县级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88

0 引言

自2007年以来,我国一步步完成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地建设,形成了一个由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十个专业共享分中心和十五个省级共享节点构成的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但受限于我国现今的网络技术以及共享平台的开发力度薄弱,我国现今地震方面的信息服务还不能准确的做到实时灾情和震前预警。

正是因为地震信息数据的综合性、空间性、时间性、采集多源、信息海量等特点,长久以来,市县一级的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始终凝滞不前。如果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地震数据的作用,不仅能让地震信息数据更便利、直观地提供信息服务,达到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能为市县级政府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更快捷可靠的支持。

1 市县地震监测仪器现状

现如今市面上的地震监测仪器五花八门,各个市县的采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测得的地震数据也很难在全省范围内达到标准化,所以,先要对市县地震部门安装的地震监测仪器的种类,名称,型号,出产厂家,数据格式等内容进行收集,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归类;然后,如果有部分市县地震部门已经开发了相关客户端或者建立了网站,那我们就需要去详细了解其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最终遴选出最适合进行数据共享的监测仪器。

2 软件设计

2.1 实现功能

(1)基础数据录入。根据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将涉及的市县地震台站名称、代码,经纬度以及非标准仪器的名称、型号、代码等信息录入数据库,对数据库中没有的测项名称以及代码进行增加。 (2)数据采集。以镇江市为例,在京口区、润州区、丹徒区,句容市、丹阳市、扬中市等地方安置地震监测仪器,将收集到的数据汇集到镇江市地震局的某一台服务器,客户端定期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存入各自地震局的数据库。(3)采集日志。客户端每一次的数据采集都会将采集记录和结果保存到数据库日志表。(4)数据展示。能实现任意时间点的数据和任意时间段的数据曲线的查阅。

2.2 软硬件架构

(1)硬件架构。一台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市县地震数据的存储与共享。一台计算机,用于处理非标准地震监测仪器的数据格式的转换、存入以及备份。(2)软件架构。由市县客户端和省地震局市县数据库组成。

2.3 数据库结构设计

市县地震共享平台数据库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进行设计,已有的数据库结构保持原样,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两张表格,分别是客户端连接用户管理表以及采集日志的表格

3 软件实现

3.1 近震数据实时显示

一般将震中距大于100千米并小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近震,本平台实现了实时动态链接江苏省的近震数据库直接读取地震数据,实现了地震数据的实时同步,极大提高了地震信息的速度。

首页显示近一个月的地震信息,最多十条,提供震级、发震时刻、震源经纬度及深度以及发震参考位置等参数。并能够手动输入搜索地震信息以及点击查看更多历史地震目录。

3.2 远震数据实时显示

一般在发生地震时,将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或者烈度为10°的地震称为远震。本平台同样利用实时动态的链接方式链接数据库来读取中国地震台网的地震数据,实现远震数据实时更新。

3.3 数据采集

可以分为自动采集和手动采集。自动采集为设定特定的时间,软件能在此时刻自动采集数据,采集到的数据和采集日志都会自动保存到特定文件夹下;手动采集则是设置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然后选择某个市县监测仪器,点击采集即可采集这一时间段此仪器的数据。

3.4 数据浏览

在数据浏览界面,可以选择时间段或者自己输入起讫时间,然后选择某一项目点击,即可出现相关数据以及采集数据的日志。

3.5 软件配置

进入软件配置一栏,当参数发生变化,可进入参数配置进行设置;而仪器测项对比参数需要更改时,在软件配置界面测点编码下可修改选中的测点编码。

4 结束语

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架构是在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所以软件具有优良的兼容能力,在现行主流操作系统上均能正常运行,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尽管如此,区域性的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本文只是结合了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在将来的不断发展建设中,结构将被优化,问题也将被解决。

参考文献:

[1]胡玉良,闫民正,程冬焱,庞云峰.山西市县地震前兆数据共享软件设计,2015(01):024.

[2]曹蓓蓓.面向服务的区域性地震数据共享平台研究[J].2012(10).

[3]李倩,牛从达,武孔春,吕后华,粟毅,吴培熠,安小伟.市县地震数据共享平台构架设计与实现[J].2013(04).

[4]李爱勤.省市县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一体化建设模式及试点思考[J].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