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11: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边塞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边塞诗句

篇1

白居易不是边塞诗人,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天,《青海高原一株柳》快学完了,在总结课文、巩固练习时,朱含琪建议再积累几首边塞诗,借此加深对“边塞诗”的体会。大家觉得主意不错,于是学生举出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于是师生齐诵,集中诵读后体会“边塞诗”有的边关、落日、大漠、哨楼……想到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积累时,我总是指导他们找记忆的支撑点,于是我问:“大家如何记住这五首‘边塞诗’?”羌伟说:“卢纶的《塞下曲》是三年级课文中的‘文包诗’,讲李广射虎,我印象很深。”朱颖说:“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第九册《亲近母语》中要背的,经过五年级复习考试,我们都记住了。而且与王昌龄的《出塞》区分很大,不会混淆。”

我又追问:对于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词》诗题相同,如何使诗人与诗句相对呢?陈睿说:“《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对玉门关,huàn,guān,押韵,顺口。我这样记。”大家赞同。可是用同样的方法,怎么也找不到“王翰”与诗句中有押韵顺口的支撑点。同学们都在抓耳挠腮。忽然王瑞说:“‘王翰’的‘王’与‘琵琶’有部分形状相同,我准备这样记。”大家一看也不错,也算一种方法。就在大家认为差不多了,准备结束时,陈世奥惊喜地说:“老师,老师,‘王翰’的‘翰’与‘醉卧沙场’的‘醉’合起来就是‘醉翰’(醉汉),喝醉了酒的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啊!好一个“醉翰”,同音谐意,非常巧妙的发现!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我高兴地说:“陈世奥,感谢你的‘醉翰’,让我们记住了两首《凉州词》!”

【反思】

篇3

到了唐代,依旧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依旧是“战场拼杀真男儿,可怜白骨无人收”。于是,反映戍边征战的诗歌成为时代的旋律,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的传统,或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或书写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或抒发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到了宋代,国势衰弱,外侮不断。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是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悲叹。尽管诗歌中仍旧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但与盛唐时代的边塞征战诗相比,则更多了一些惆怅,更多了一些凄楚。

所以,我们在解读鉴赏边塞征战诗歌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关注作者,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边塞征战诗是时展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将大有裨益。

初唐、盛唐时的边塞征战诗普遍带有勇敢豪迈、一往无前的激情,即使是战争残酷,也壮烈无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惋伤。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而到了两宋时代,尤其是“靖康之乱”后,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国难当头,于是,在征战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风格,挖掘诗歌内在意蕴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加品味,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时代不同、内容不同,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一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以杜甫的《前出塞》为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歌前四句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之要领。两个“当”字,两个“先”字,妙语连珠,廓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如总结战斗经验。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突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诗人认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了诗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思想主张,体现了诗人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方言里谚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艺术张力。

三、 找准意象,弄清景与情的关系

戍边是艰苦的,征战是血腥的。单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因此,诗人们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下面我们以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为例,说说如何鉴赏边塞征战诗: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当年,命题人直接设计了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显然,最能说明“戍边生活”的依据是“马策与刀环”。而“地名”一说过于笼统,严格地说,只有“玉关”是地名,“黑山”、“金河”、“黄河”是边塞自然山川名,“青冢”如是用王昭君之典故则是古迹名,如果指一般的长满青草的坟墓则是“事物名”。故答案为:诗中提到了“黑山”、“金河”、“黄河”、“玉关”、“青冢”等边塞山川、地名和古迹(事物)。大多考生都能够答到“边塞地名”,但漏落“戍边生活”,这说明他们对“边塞诗”的内涵还不得要领。边塞诗不仅是写边塞风景,更主要的是写戍边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很多边塞征战诗甚至都不描写边塞风光,而是直抒胸臆。如果单写边塞风景充其量是写景诗,而算不上边塞征战诗。

命题者设置的第二道题目是: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这道题的回答,首先也应该抓住“边塞征战诗”这一牛耳,抓住题目中的“征人”、“怨”,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然后再根据题干的提示“句句有‘怨情’”,便可组织成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初试牛刀: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4分)

(2)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诗歌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6分)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穷边词(其二) 陇 西 行

姚 合 陈 陶

将军作镇古州, 誓扫匈奴不顾身,

水腻山春节气柔。 五千貂锦丧胡尘。

清夜满城丝管散, 可怜无定河边骨,

行人不信是边头。 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4分)

(2) 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 (1) 诗的前两句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凄冷景色。远望回乐峰前沙地如雪;近看受降城外月色皎洁,犹如秋霜。

(2) 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共有的绵绵乡愁。

解题步骤:

纵观全诗,可以从诗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考生必须掌握常用的手法,并能准确分析。

2. (1) 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篇4

《出塞》教学旨在通过吟诵诗歌─意会情境─以诗解诗等,引导学生体验、理解诗人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和饱满情怀,感受并体会诗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战争中的灾难和不幸,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体会边塞诗的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学、文字(书法)的热爱。

三、重点和难点

通过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诗导入,共享诗情明月中

1.出示课件《月夜》《咏月诗廊》,提问:你能想起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小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轮明月,照耀了古今中外多少诗人。他们借月寄情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传唱的优秀诗篇,真是“千古诗情明月中”(板书)。

3.今天我们学习的便是王昌龄的《出塞》,他在诗中向我们描绘了一轮怎样的明月?表达了怎样的诗情呢?

4.自读诗歌,读通,读透,运用已学知识如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歌。

[赏析]赏读激趣,重意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意境”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自然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张老师课始就利用课件营造“月夜”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辽远沧桑的意境,让学生步入“咏月诗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情感积累,让学生体会“月”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千古诗情明月中”, “在这首诗里作者描绘的是怎样一轮明月,表达的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教师如此巧妙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深入理解诗意,意会情境作好了铺垫。

(二)感悟苍凉,一弯月色照九州

1.我们沿着时光隧道一路飞驰,穿过漫漫历史长河,来到大唐,来到边塞,此时,一弯月色照九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身临其境,你看到了什么?

(明月的苍凉,雄关的冷峻,边塞的萧条,战场的血腥……)

引读:是啊,还是这明月,还是这边关,它们见证了多少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让我们读出时空的辽远和沧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2.一弯月色照九州,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胡笳的悲凉,战马的长嘶,戍卒的梦呓……)

引读:千百年来,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凝望明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胡笳的悲凉,更添戍边将士的乡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3.一弯月色照九州,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厮杀的惨烈;离别的缠绵;家人的守望……)

引读:是啊,“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最真切、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试着把这些感情读出来,一吐为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4.讨论:抽身事外,我们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引导、鼓励学生搜索记忆,师补充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5.小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的苦难,最终由人民来承受。诗人通过边疆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描写,流露了对征人――“万里人未还”的深切同情。其实,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请看看历代诗人对于战乱的描写。

[赏析]情景交融,重想象。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需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张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歌中那些文字的东西转换成画面,让学生进入“一弯月色照九州”这么一个场景中去想象、体验、感受。情景交融,身临其境。

(三)体察寸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1.播放音乐《胡笳十八拍》,小组读课件《战之殇》。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师(小结):连年征战,多少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君不见闺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君不见“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君不见“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多少个思念的夜晚,月照中天,可是亲人却不在身边,这是多大的伤痛啊!真是“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伤心五处同”!

3.诗人王昌龄面对这一切,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景和冀望?

(四)呼出冀望,同吟龙标家国梦

1.怎样解释“龙城飞将”“胡马”“阴山”?

师1:借代手法的运用及举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师2:简介抗匈名将卫青、飞将军李广等英雄事迹。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读出了什么?

(对良将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对朝廷用兵的质疑,对祖国的赤诚。)

3.让我们一起同吟龙标家国梦!

[赏析]品悟入情,重诵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之法”。《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学生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张老师把画面的想象和语言的品味以及情感的朗读,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品味语言来想象,通过想象来品味语言,通过诵读入情,然后通过想象入境,可谓独具匠心。

(五)言诗边塞,一样豪情古今同

1.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憧憬!这样的梦,我们一直在努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此前赴后继!

2.先说说边塞诗派。(你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及名句?)

3.再说说古今仁人志士。(你知道哪些爱国名句?)

4.最后说说王昌龄,再吟龙标家国梦。(你还知道王昌龄哪些名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5.小结:不管是边塞诗人,还是古今仁人志士,他们的骨子里流着同样的血,一样的梦!这是强国的梦,这是和平的梦!

[赏析]以诗解诗,重积累。

小学古诗词教学主要是积累。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那么他们对古诗词的感受就深了。张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并没有过分地把诗歌分析嚼得过细、过碎。因为有的诗歌,学生在这个年龄层次里,不一定能够理解得很深,过了一段时间或者过了若干年之后,他们回过头来就能理解了。张老师以诗解诗,引了一些诗,有关明月的、边塞的、爱国的名句,这样一些比较的方法、拓展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学生入手,不要跳到文本外面去,不要重外轻内。

6.课文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出塞》,诗人遥对边关山月,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将一腔诗情留与千古明月!寄托了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可以说,是明月成就了王昌龄,是王昌龄丰富了明月!不知不觉,我们也写下了一首诗,让我们吟吟看。

咏王昌龄《出塞》(板书)

千古诗情明月中,七绝圣手家国梦。

言诗边塞与英雄,一样豪情古今同。

[赏析]吟咏创新,重文本。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些优秀的诗歌遗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液与生活。听张传根老师执教这首诗,意外地看到他的吟咏创新,深深地感知他的深度解读,课堂上所提供给学生的信息,使《出塞》这首诗的教学有了另一层深远意义。我一直在思考,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中国古典优秀诗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应该是一个语文老师深度的思考和广度的吸纳,更应该是对语文、对诗文的一种传承与热爱!

篇5

[关键词]李白;月亮;意泉

[作者简介]陈洪清,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42-0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秦晋之缘。自先秦故人在《诗经・陈风・月出》中触景生情发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咏叹始,历代文人墨客,目睹美妙月色,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咏月诗篇。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二、月的情爱意象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三、月的边塞意象

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

为数不少。一个以飘逸风格著称的诗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女子、战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绘出人间最牵肠挂肚的思念,如果这个诗人他自己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对下层民众的关心,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

李白的边塞诗有的宏阔豪迈,有的幽怨缠绵,但隐穿其中的却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纷纷世事的观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正是作者明月边塞意象的丰厚内涵。

四、月的时间意象

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伤感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太阳的光辉使人想到朝气蓬勃的生命,而出现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候的月亮引起人们的则是对生命易逝时间难留的惆怅与伤感。不管一介平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摆脱不了生死循环的自然界限。那一轮苍茫明月,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沉反思。情感丰富的李白同样如此。他笔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忆古怀史,显示了诗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把酒问月》可谓是李白所塑造的时间月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人以笔下的月亮,抒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语言出之,曾经引起了千秋万代无数文人的共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令月曾经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诗中,诗人因明月而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的明月,就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当歌对酒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这可说是诗人在对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劳劳亭歌》同样也是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月意象,甩“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篇6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篇7

一、 评价思想情感类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可见,诗歌是诗人心志情感的产物,抒情言志是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因而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正是基于这一点,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成为中考古诗鉴赏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今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有很多这种题型,如盐城卷《雁门太守行》: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承德卷《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河南卷《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有很多方法,如抓住主旨句、关键词进行分析,从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从诗人的情感倾向、生活志趣进行分析等等。其实,只要我们了解常见的诗歌题材,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主题,这类题目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古诗从题材角度看有这样一些类别:爱国诗、送别诗、思乡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等。唐宋爱国诗人的代表是唐代诗圣杜甫和南宋诗人陆游。爱国情怀在不同时代诗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杜甫是忧国忧民,陆游以及很多南宋诗人则是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送别诗一般表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种情感之中往往还夹杂了对友人前程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伤,“惜友”的同时其实也是“惜己”。“思乡”是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主旋律。古人常借助于对“归雁”的描绘抒发这种情感。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抒发诗人对壮丽河山、自然以及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边塞诗则是通过描绘边塞独特风光以及将士戍边生活表现渴望建功立业、孤苦寂寞、思乡伤怀等复杂情感。除上述题材外,古诗还能表现其他丰富细腻的思想情感,如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物是人非的感伤失落、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等等。

二、 描绘艺术形象类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其实揭示了诗歌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用形象抒情。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主体形象和客体形象两类。主体形象即诗人自己,客体形象则是山川日月、花鸟鱼兽等自然景观。

今年这一类题目也多次出现,如黄冈卷《春望》: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南通卷《书湖阴先生壁》: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陕西卷《西归绝句》: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解答这一类题要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尤其是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南通卷描绘《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的画面,句中“排闼”的意思即“推门”,如理解不当则会失分。第二,充分展开想像,将诗句中的形象补充还原成完整的自然生活场景。要避免的误区是将这类题简单理解为“翻译”。第三,融入诗人主观情感。诗歌中的形象因为渗透了诗人的情感而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物象,这种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不同意象彼此交融构成“意境”。描绘画面从本质上说就是描绘诗歌的“意境”。第四,语言形象生动。遣词造句时要注意选用形象生动、有感染力的词语,同时还可以适当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果赏析抒情主体即诗人的形象,还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进行。

三、 品味诗歌语言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讲求“炼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因而留下了“一字师”“推敲”等文坛佳话,很多诗句更是传诵千古。品味语言因而理所当然成为了中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题型。

今年各地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也屡见不鲜,如连云港卷《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杭州卷《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成都卷《菊》: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这类题目一般有两种类型:品味词语和赏析名句。品味词语要求体会出诗人炼字的妙处。答题时先解释该字的含义及表现的特点,再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此外,还可运用“替换法”辅助理解。以连云港卷为例,题目要求赏析《使至塞上》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的好处。可先用“升”来替换“直”,用“红”来替换“圆”,这样就可以体会出“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在独立分析了两字的含义特点之后,再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名句赏析要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辨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双关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虚实相生、衬托(以动写静、以乐衬悲)等。第二,概括诗句内容。名句大多为写景、抒情、言志类,写景类要对景物及其特征进行概括,抒情言志类要用直白的语言将其内容表述一番。第三,点面结合,对精妙的用字作单独赏析。第四,揭示诗句蕴含的情感或哲理。

篇8

一、常见题型

1.选择题,所占分值为2—3分

以赏析型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诗词曲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创作方法,对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分析、评价、鉴赏等。

2.填空题,所占分值为6—8分

直接型填空题:主要是默写诗词曲的上、下句,作者的朝代、字号,作品的体裁及出处等。

理解型填空题:主要是默写有关诗词曲的写法、感情、主旨等关键性句子。

迁移型填空题:主要是默写与诗词曲相关、相对、相似的名句。

3.简答题,所占分值为4—6分

概括型简答题:即概括诗词曲的要点、层意、画面内容等。

赏析型简答题:即品味词句、分析写法、品析情感、感悟哲理等。

开放型简答题: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分析、评价诗词曲,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二、解题技巧

1.注重积累,能背会默

学习古诗词,一定要进行大量的背诵积累。不仅能流畅地背诵,还要能无误地默写;而且,记诵得多,才能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2.整体感知,掌握内容

阅读古诗词,要有整体意识,要对全诗整体把握和理解,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每一首诗歌的创作,都有作者的特殊情感,都离不开特定的背景。阅读古典诗词,一定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背景,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

4.探究修辞,重视审美

古诗词常用比喻、拟人、互文、象征、对比等手法,使诗词显得生动形象而又委婉含蓄。阅读时,要勇于探究,仔细斟酌,反复品味,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复习指津

1.吃透考纲考卷,把握考查走势

复习期间,要认真研究考纲和各地出台的《考试说明》,并对当地的中考走势进行详细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针对考点归纳方法,精讲例题

要针对考点,精讲例题,以点代面。要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对常考题型如默写、炼字、炼句、描绘画面、概括主旨、理解情感、领悟哲理、生活感悟等,要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要领。

3.优化使用中考例题,举一反三

教师要钻进题海,广泛收集各地古诗类中考试题,取其精华,优化使用。训练题目做到少而精,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类题透视

1.选择题:选出对王之涣的《凉州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这一题考查了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其朝代、诗句的理解、修辞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内容,考查全面,但难度不大,只是考查了作者的年代,很显然,答案为A,作者所处的朝代应该为唐朝。

2.填空题:以2009年盐城市中考试题为例:

(1)采菊东篱下,______。(陶渊明《饮酒》)

(2)潮平两岸阔,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7)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8)总书记会见主席吴伯雄率领的大陆访问团时,引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_______,_______”的诗句,期望双方再接再厉,努力发展两岸关系新局面。

这是一道10分的默写题。在试卷中所占份量还是不小的,但整体难度不大,除了第8题考查的是小学阶段的内容外,其他的都是《课程标准》中规定背诵的篇目。1—6题都是直接填空题,写出上句或下句。在默写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悠”、“与”、“庇”、“赢”、“生”、“身”等。第7题是理解性默写,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审题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比喻”这个题眼,容易填写成主旨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简答题: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A.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篇9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有的讴歌壮丽河山,有的抒发爱国情怀,有的描摹四季景物,有的感叹悲欢离合,有的赞颂亲情友谊,有的反映人生百态。这些古典诗歌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培养、道德境界的提升有巨大作用。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阅历、经验有限,因此对古典诗歌的接受还是比较困难的。尽管入选小学课本的古典诗歌相对较为浅易,可是很多学生还是未能读懂,更谈不上进行赏析。因此,老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怎样让学生读懂一首古典诗歌?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首先,看诗人与时代。诗人写作一首诗歌,其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与他本人所处的时代和他自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的。在一定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诗人和什么样的诗歌。面对一首诗歌,我们切不可忽视对诗人与时代的了解。比如,教学王昌龄的《出塞》,如果学生知道诗人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又知道盛唐的社会气象和精神风貌,读懂该诗就没那么吃力了。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蓬勃向上。奋发进取,建功立业、追求自我实现就成了盛唐诗歌的主旋律。王昌龄和同时代很多诗人一样,青年时代就志存高远,漫游四方,西出陇西,远出玉门关。亲身体验了边塞军中生活。他的诗作多描写和抒发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与英雄气概。与高适、岑参等人成为边塞诗派的领军诗人。学生明乎此,阅读《出塞》一诗就很容易体会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传达的情感了。

其次,看标题和注解。注解是对诗中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或典故做解释,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注解,这不必多说。而标题每每是诗歌内容或主题的概括与揭示,决不能等闲而视。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相信,学生还未具体阅读就知道该诗所写的内容了。教师在教学时只需提两个问题就能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其一,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其二,这个节日在我国民间有什么习俗?当学生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时,老师进一步提问:诗人在这一天登高忆起哪些人?这说明此时诗人身在何方?如此,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有了七成的了解。再如杜甫《春夜喜雨》,标题中的一个“喜”字透露出当时诗人的欣喜之情。诗中写夜、写雨、写花,无不渗透着喜悦的情绪。至于诗人为什么对夜雨如此欣喜,在进入具体阅读时,老师稍加点拔,学生就能心领神会。又如《游子吟》、《示儿》、《别董大》等诗作,标题都直接呈示诗歌的主题。

再次,看诗歌类型。古典诗歌根据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只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而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阅读,就会对诗歌有更为便捷、更为准确的理解。比如咏物诗,它是以某一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托物言志”;写景诗则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这叫“借景抒情”;而以凭吊古人或遗迹为内容的怀古诗,则多半表达诗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惆怅。此外,还有送别诗、怀人诗、叙事诗、说理诗等等。一般情况下,我们从诗歌标题就可知晓其类型。如《别董大》的标题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有的则需从诗句中得知,如李白的《劳劳亭》。确认了诗歌的类型,我们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意向。教学《别董大》一诗,老师需要特别提醒学生的是,这首送别诗与一般送别诗所表达的依依难舍、缠绵悲伤的情感不同。它表达的是诗人对友人的劝慰,有乐观豁达的情怀,这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看出。例如《竹石》显然是咏物诗,是“托物言志”之作。《竹石》是通过对竹石形象的刻画,表达诗人自己愤世嫉俗的心情和正直倔强的性格。而像苏轼的《题西林壁》,便是说理诗,重在理趣。老师只需让学生着重玩味后面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可。

篇10

一.鉴赏意象类

  1.分析意象的特点

  一般问题:诗中意象表现出什么内涵?

  变式问题:为什么这是一首什么诗?请结合诗歌说明。

  答题对策:了解古诗常见意象的特点

  例1.0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抒写的是征人的戍边生活。

  2.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答题步骤:(1)描绘画面(2)氛围特点(3)思想感情;二要掌握基本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2.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案】(2) 渲染了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心情。

  3.分析形象

  一般问题:简析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

  变式问题:作者塑造的形象有何寓意?作者笔下的某一意象有何特点,象征了什么形象(品质)?

  答题对策:一必须熟悉和了解一些诗歌意象的基本寓意;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明了形象类别(景、物、人)(2)分析基本含义(3)指出作用或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本诗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江苏高考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这个类型,因此,要予以特别关注并注意强化训练。

二.鉴赏内容和情感类

  1.分析层次内容

  一般问题: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析之。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具体几个层次(2)分别解析概括出层次的内容。

  例3.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 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合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分析主旨情感

  一般问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何种思想感情?

  变式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对策:一要掌握答题步骤:(1)表述观点(2)原诗证明;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我认为(),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例4.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冷落心情。

三.鉴赏语言类

  1.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一般问题:诗中某词或某句是什么意思?表达出什么情感?

  答题对策:知道基本答题步骤:(1)字面意义(2)景象或情感。

  例5.0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炼字型

  一般问题: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题: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歌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知道答题步骤:(1)字面意思(2)句中景象(3)情感作用;二要掌握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例6.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3.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问题: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变式问题:诗以某词开头,请结合诗歌具体说明。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内容上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2)形式上在结构、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例7.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2)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4.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

  变式问题:诗中有一联写得很感人,请作分析。

  答题对策:一要了解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点明特色(2)结合分析(3)表现情感;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情感。

  例8.06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原词见例6)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激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鉴赏表达技巧类

  一般问题: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对策:一要熟悉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这三大类表现手法;二要掌握答题步骤:(1)指出手法(2)具体阐释(3)分析效果;三要掌握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例9.05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原诗见例6)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五、对比鉴赏类

一般问题: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问题: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对策:掌握答题步骤(1)确认角度或找出相关比较点 2、结合原诗中分别分析,分条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