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花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10 00:4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花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2、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3、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
4、虽然不及幽兰品,百亩齐栽愿亦奢。
5、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6、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7、兰花不是花,是我眼中人。难将湘管笔,写出此花神。
8、兰香不是香,是我口中气。难将湘管笔,写出唇滋味。
9、许多含蓄意,不肯露春情。待过清明后,精华入夏清。
10、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11、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与我共幽期,空山欲归远。
12、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痗。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13、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凉风动夙夜,佳人惠然求。
14、荆棘以慰其根,风露以畅其神。素心不形喜怒,众草亦沾余春。
15、淋漓如此写芳菲,只少盆栽与石围。记得春风散幽谷,蕙花如草趁樵归。
16、雨过深林笔砚凉,女兰开处却无郎。柔笺骈穗多纤态,不数金陵马四娘。
17、冰根碧叶杂荒芜,晓露近晖缀宝珠。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
18、迷离萧艾露风寒,千古英雄泪不干。搁笔沉吟谈往事,横琴未必调猗兰。
19、青楼人去笔床空,往事西州说谢公。犹有秦淮芳草色,轻纨匀染夕阳红。
20、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当户已愁锄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21、丐得骚人笔下妍,玉池清照影骈娟。一从弱质辞空谷,冶叶倡条尽可怜。
22、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兰离披,兰有香,松枝拂之松风长。
23、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
24、秋兰一百八十箭,送与焦山石屋开。()晓月敲门传简贴,烟帆昨夜过江来。
25、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26、山顶兰花早早开,山腰小箭尚含胎。画工立意教停蓄,何苦东风好作媒。
27、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
28、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29、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30、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门径有芳还有秽,始知佛法浩漫漫。
31、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罢,薄罗裙系怯君看。
32、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
33、西江绝妙赣州兰,曾买盆花几上看。画里不知还得似,故乡风露未全干。
34、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
35、昨日寻春出禁关,家家桃柳却无兰。市廛不是高人住,欲访幽宗定在山。
36、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
37、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盆中兰蕙枝,繁蕊争开修禊日,游人正是到家时。
38、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39、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篇2
关键词:古诗文 女性美 分析
古诗文中的女性美的描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描写女性美的时候能够刚柔并济,能够将女性美的不同角度都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得丰满。
一.《诗经》中的女性美分析
中国的古诗文在展现女性美的时候,在《诗经》中展现的比较多,在《诗经》中,在描写淑女的时候,一般都是借助水为背景,在《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塑造了一个美人的形象,在《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述了美人在水边的场景,从而展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在《周易》中,就将水与火比喻成阴柔之物和阳刚之物,“水”在古诗词中常常和女性联系在一起,从而展现女性的婉约之美。
在古诗词中,常常描写淑女,在《诗经》中,女性美不仅仅体现在阴柔之美上,而且,也能够展现出女性的静好之美,在《周易》强调“至柔至静”,在女性美中,“柔”与“静”是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诗经》中不仅仅描写淑女,而且会描写静女,《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在片段中,主要是描写静女的形象,体现出女子娴静之美。
在《诗经》中,淑女和静女的描写都表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同样,在《诗经》中也能够展现出女子的动态之美,在《硕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展现了女性搔首弄姿的动态之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展现出的是女性的阴柔和娴静之美,在阴柔之美的基础上,融合了女性的阳刚之美,在以柔之美中配以阳刚之美,在女性的静好之美中融合了动态的美感。在《诗经》中,不仅仅描写了女性的面部等静态的内容,而且描写了女性的动作,动静结合,使女性的美感能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写作手法上称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在中国古诗文中,如果仅仅是描写女性的静态之美,则女性美展现不出独特的一面,如果仅仅是描写女性的动态之美,又显得女性形象过于轻薄,只有将而且结合,既能够展现出女性的静态美,又能够展现出女性的活泼之美,才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得丰满。
在《诗经》中,描写女性之美,常常将女性与“玉”这一意象联系在一起,将美人比作美玉,美玉本来是士大夫佩戴的,用来形容美人,可以展现出女性的高贵之美,在《秦风》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我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玉”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象征着勇敢和洁净之美,这些美德在君子身上能够体现,同样在描写女性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展现女性美。
二.其他古诗文中女性美描写
不仅仅在《诗经》中展现了大量的女性美,在我国的唐诗和宋词中也充分展现出女性美。在杜甫的诗歌中有“新人美如玉”的诗句,表达了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展现出女性外表的美和品德之美。在姜夔的宋词中,有“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展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体现出女性的洁净之美。
在我国的古诗文中,也可以展现出阳刚的女性美,在《罗敷行》中,“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展现出罗浮骑马时的英姿飒爽,具有了男性的阳刚之美,通过描写剑、马,从而能够象征出女性的阳刚之美,将我国古代女性的刚烈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古典主义小说中,也处处可以展现出女性美,而且能够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结合起来,在《水浒传》中,在描写燕青的时候,先描写燕青的身材之魁梧,然后描写燕青的衣着,其穿着兽甲,展现出燕青的阳刚之美,然后描写燕青头戴簪子和花,展现出燕青的阴柔之美,从而展现出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将燕青的刚柔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燕青既有魁梧的身材,同时又有插画的阴柔之美,其眼神比较犀利,气宇轩昂,从而展现出一个女性英雄的美感。
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处处都能够展现女性美,不仅仅有阴柔之美,而且还有阳刚之美,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可以展现女性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而且,在描写女性美的时候可以刚柔并济,使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又不显得轻佻,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中也可以展现女性的美感,将女性描述成英雄形象。
参考文献
[1]石瑞.中学语文古诗文中女性价值观的发展和女权思想的酝酿[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蔡雪妹.从先秦两汉诗文看时人的女性审美观[J].新余学院学报,2015,01:73-76.
篇3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两首小诗,按要求答题。
(甲)(乙)
墙角的花!空中的鸟!
你孤芳自赏时,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天地便小了。你自有你的天地。
3.这两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4.选择其中一首,作简要评析。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仿写。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 意(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②席:竹席。
6.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7.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8.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欣赏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朵野花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0.阅读全诗,简要说说诗中的“野花”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并简要谈谈欣赏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张 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12.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9.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然后答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16.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写出了词中女子等待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17.“_________”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极度痛苦和哀伤。
(九)阅读下面词作,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8.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_。
19.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春晚(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2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二)3.冰心
4.A.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B.言简意丰,蕴含哲理; C.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5.示例:(甲)a.墙角的花!/你迎风摇摆时,/忧愁便抖落了。b.田里的谷穗,/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乙)a.空中的鸟!/何必羡慕飘浮的云呢?/你自有你的灵性。b.地上的蜗牛!/何必与壮硕的水牛比力气呢?/你自有你的能耐。
(三)6.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梦(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答出两点即可)
7.清凉。
(四)8.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9.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五)10.平凡,乐观,自信,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11.略。(理由符合诗意即可)
(六)12.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3.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意思对即可)
(七)19.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1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八)16、梳洗斜晖
17.肠断
(九)18.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19.破、鸣、点。
20.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亲近、欣赏、流连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十)21.吟余小立阑干外。
篇4
一、将“朗读”手段作为教学线索
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朗读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教学线索,巧妙地设计,精细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既简化教师的讲析,又增加思维训练的力度。
如《荷塘月色》中一个段落的朗读教学线索设计: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师:这一段是对荷塘的具体描写,请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和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同学们自由朗读,细细品味。教师点拨:作者面对荷塘,仔细地观赏荷塘并按顺序分别刻画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下水波”)
师:这段文字先写静态,后写动态。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上加以区别。女同学读静态描写,男同学读动态描写。(分别朗读,加深感悟)
师:段中精雕细刻了荷叶柔美的形态、荷花婀娜多姿的情态,请读出这些句子,要求句子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同学们朗读全段,深入体会荷叶和荷花的外部形态美)
师:这段文字通过三个巧妙的比喻,逼真地描绘了荷花,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同学们读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教师接着点拨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同学们又开始动情地朗读)
二、将“朗读”手段作为一种鉴赏过程
朗读不同于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心智去感受欣赏文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只有如此,朗读过程才能成为一种鉴赏过程,一次审美体验。
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和捕捉美文片段,尤其是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文章或精彩片段,更要强化朗读和吟诵,以达到在朗读中鉴赏的目的。
一是深刻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要反复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学生通过在朗读时准确把握语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文章结构精巧而又疏密有致,感情浓郁而又不露痕迹,语言细腻而又朴素自然的特点,体会文中所描绘的秋风秋雨、秋果奇景等一幅幅秋的图画所表达出的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品味作者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忧郁、落寞和孤独的心境。
二是直观地领略文章的音乐美。文章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特点,通过朗读可充分感受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古诗词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式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词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古诗词的美学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篇5
要准确鉴赏古诗词,可以肯定必须读懂整首诗或词反映的思想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而后加以一定的想象联想。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切入,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
一、从体现诗词反映的季节或时间的词切入
把握诗词所描写的季节或时间,对鉴赏诗词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这些词语有助于理解诗词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能体现季节或时间的词有:“宿”“暮”“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推知诗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二、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切入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2003年高考试卷考查的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
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三、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切入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然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舍,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酣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篇6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4、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6、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7、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9、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0、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11、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篇7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fēng jǐng hū xī yǔn xǔ jì shù jiǎn dān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正确的打上“√”(4分)
(1)小明都是自己背(bēi bèi)着书包上学校。
(2)他非常热情好(hào hǎo)客。
(3)大雨过后,空(kònɡ kōnɡ)气非常新鲜。
(4)本学期就要结束了,署假(jiǎ jià)就要到了。
3.比一比,组成词语,要认真呀!(10分)
脸( )扛( ) 脑( ) 秘( ) 烧( )
捡( ) 江( ) 恼( ) 密( ) 挠( )
4.选词填空(8分)
象 像
大( ) 好( ) 景( ) 画( )
时 识
( )间 知( ) ( )字 ( )常
5.查字典(4分)
“勤奋”的“勤”按音序查字法,先查声母( ),再查音节( );
按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
6.仿照例子,写句子,用上画横线的词语(4分)
(1)这些花里,有好看的杜鹃,也有清香的兰花。
(2)如果你们谁没有逃出来,这个人就被淹死在井里了。
7.照样子,把长句子的意思简单写出来(4分)
例: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学生)完成了(作业)。
(1)小朋友们想办法取出了那个掉在深深的树洞里的皮球。
(2)聂耳是我国杰出的音乐家。
二、阅读感悟(37分)
(一) 古诗(12分)(错两个字去一分,不负分)
1.默写《登鹳鹊楼》,没要求会写的字,用拼音。(6分)
2.再默写你喜欢的一首古诗,不会的字用拼音。(6)
(二)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5分)
1. 我最喜欢的是月季花。月季花的茎细细的,又特别长,上面长了许多小硬刺,摸摸它,它会狠狠地扎你一下。月季花的叶子是椭(tuǒ)圆形的,边上有许多小齿。最美丽的是月季花,有很多颜色,红的、白的、淡黄的。各种颜色的花开放时,非常美丽。
(1)这段文字共有 句话,是围绕第 句话来写的。(2分)
(2)月季花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3分)
2.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2分)
蜻(qīn qīnɡ)蜓 扇着(shān shàn)乘凉(niánɡ liánɡ)
捉住(zhuō zuō)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4分)
漂亮——( ) 喜欢——( )
(3)照样子写一写。(4分)
亮晶晶
(4)用“”在文中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4分)
(5)抄写短文中的比喻句。(4分)
。在这个句子中把 比作
。
(6)非常喜欢大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了?
(2分)
三、表达应用(19分)
(一)口语交际(4分)
你想用橡(xiànɡ)皮。但没有带,你要向同桌借(jiè),想一想,你该怎么说,同桌会怎么说,把它写下来。
你自己:
你的同桌:
(二)写话(15分)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34-01
在古诗词中,意、象是完整有机的统一体。诗人、词人在创作诗词时,已然将自己当时的情感寄寓其中,语文学科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托物言志”或“寓情于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抒情时,必然依托实际可感的事物完成表达。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准确地引导学生捕捉意象,感悟意象之美,有利于学生沉入作品,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一、捕捉具有营造情境作用的意象
诗、词、曲中的一些意象具有营造情境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具体的诗词意象,促使学生的情感、思维都进入意象所营造的诗词情境中。
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意境十分唯美,而产生这一效果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大量意象的运用。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从全曲中找到作品中描写的所有具体事物,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等。接着,笔者又要求学生从结构上解析这些词语。如“枯藤”可拆分为“枯”与“藤”两个词,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名词。诗人通过精简的词语,不仅写了藤,还描写了藤的状态――枯,与“游子思乡”的主题相串联,其意义更为丰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对其它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解构,并提出对意象的独特理解,从而对诗词意境有了更深入的感知。
二、捕捉具有表达作者情感作用的意象
古诗词意象的运用服务于诗人的情感,捕捉能够表现诗人、词人情感的意象,是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的综合系统性探讨。古诗词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教师可以重点从情感阐释上入手,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中意象所蕴藏的情感,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中《春望》一诗,作者杜甫通过明确的情感表达,利用“破”“深”来写春的另类特征,利用“烽火”“家书”等来写战争的残酷。由此,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悲世伤时的情感不言自明。教师讲解时,必须首先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诗词背后的情感线头。同时,通过朗读体会意象所带有的情感色彩。此外,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重点品味。在学生品味诗词时,教师可视具体情况作指导。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语言艺术瑰宝。因此,一些意象具有固定的意义,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中的大雁是亲人联系、情感寄托的载体;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柳树成为亲友作别、悲伤相赠的载体。还有如松树的坚贞忠诚、梅花的冷艳自傲、牡丹的美丽富贵等,都是诗词意象情感固定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意象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准确的定位。
三、捕捉具有艺术表达作用的意象
在表达过程中,诗人一般都会采用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这些艺术化的诗句往往成为千古佳句,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读来朗朗上口,诗中实景与虚景的交错融合则让整个场景富有动感与情感。笔者在进行此诗的教学时,首先对该诗的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PPT模拟了诗中描绘的自然之景。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与品味,对“大漠孤烟直”一句进行重点赏析,分析大漠、孤烟、长河及落日等具有代表性的边塞景物在诗中起到的表达效果。最后从修辞的视角,让学生体会对偶手法的艺术运用。再如,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的尾联中,直接以“故乡水”“行舟”这两个意象来借代送行者与自己,巧妙地完成了个人情感与景物的融合。教师通过对所用艺术化表现手法的解析与释疑,帮助学生自然感觉到此时所写“故乡水”之多情,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诗词中类似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并不在少数,有一些艺术表现套路。如李白在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等诗作中就体现了其惯用的夸张手法;杜甫则在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中体现出其在对比修辞运用上的娴熟。教师可引导学生循其习惯而知其修辞,快速而准确地品味诗词的写作艺术。
篇9
关键词:意象的内涵;古诗的解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我们徜徉于诗的王国,穿行于词林诗苑,那充满灵气、富于美感的句就会纷至沓来。沉浸其中,细品慢赏,就会感受到古代诗歌无比惊艳的美。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我们熟悉这些常见意象,就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帮助,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不舍之情融合在一起。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最著名的地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借杨柳表达一种离愁。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又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都借长亭表现深厚的离情。
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大多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美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用深邃美妙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鸿雁,每年秋末奋力回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后人又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借以表达思乡之苦。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多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又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些词人,都借梧桐表达一种寂静凄凉的心境。
流水。水在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东流之水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载不动流不尽的是连绵的愁绪。
杜鹃鸟。周朝末年蜀君杜宇,被迫让位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苦,竟至口中流血,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正如唐代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于是古诗中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它的啼叫容易触动客子的乡愁乡思。
篇10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么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由眼睛开始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另用听觉刺激,利用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学生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一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一般引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古诗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的香炉峰此时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