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6 19: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节日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节日的古诗

篇1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2

日坛小学在现代社会的理念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重温传统节日,重温传统文化,倡导学生爱中国、爱中华民族、爱科学,树立新风尚,进一步发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扬光大其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发“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编排了系列教材和活动,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节日活动,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1.民族体育课程,张扬中华斗志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深远,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以让学生“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为契机,把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利用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清明、端午、重阳、中秋、春节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比如赛龙舟、蹴鞠、放风筝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由来以及参与方式,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又如,学校利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帮助学生认识这项活动,并教会学生抖空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这些节日活动,既了解节日文化,又激发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民族文学课程,抒发中华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和内涵,课程中加入了有关节日诗词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对不同节日、以及反映同一个节日的不同描写,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深对节日的认识,比如清明节的古诗词诵读中就涉及了有关祭扫、踏青、传统体育活动、寒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如学校根据清明节习俗将清明诗歌进行分类,编印了《清明诗单》。

3.民族音乐课程,表达中华情感

在音乐方面的课程中也融入了节日的文化特点。比如在低年级让学生学习《赛船》,通过学习和表演唱,让学生感受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中年级通过学习祭英烈的歌曲,学习前辈的英雄事迹;高年级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体会各地春节的喜庆气氛。另外,还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一些体现节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圆》《八月十五月儿明》等,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加入一些节日的民族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氛围。

4.民族民俗课程,体味中华底蕴

针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的情况,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诠释节日文化。比如,详细介绍了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赏灯习俗始于汉代。又如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还会介绍有关节日的饮食文化,比如为什么在端午节包粽子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5.民族美术课程,表现中华风采

学校开发了节日绘画系列课程,让学生动手画出节日的画面,从色彩、形态方面直观认识节日的场面和气氛。比如画敬老爱老图、画龙舟、制作小挂件等,还给一些古诗进行了诗配画的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节日文化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落实“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中华传统节日分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日坛小学的“中国节日培育学生民族情结”的教育内容中涉及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五个传统节日,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所有的节日内容均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比如,讲节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让学生吟诵节日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节日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介绍人们在节日中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体会节日的气氛;讲解节日活动,指导学生如何过这些节日。比如介绍春节时,就详细介绍了从腊八节的腊八粥和腊八蒜、小年的祭灶吃糖瓜和饺子、三十守岁、逛庙会、“破五”的饺子,一直到元宵节的元宵和花灯,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春节活动和文化。

2.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行为

在校本课程中,通过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参与到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进一步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

篇3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文化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所流传下来的精华,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与精神所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教师在授课时,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重视文化传承,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开发课本素材,渗透传统文化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也是让学生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1.鉴赏古诗文,发掘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展示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归园田居》时强调诗人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代表了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在教《劝学》《师说》时阐释勤学好问、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操陶冶、心灵熏陶,更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要求,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

2.品味现代文,挖掘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现代文是重要的构成部分,间接或直接地阐明了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掘现代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如生活习俗、传统节日、忠孝观念等,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巧妙渗透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三、开展课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开展校外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因此,要全面运用课外时间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综合素养。

1.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请相关专业老师来进行讲授。

2.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比赛

比如举行诗歌朗诵大会,让学生积累知识,并能从中锻炼自己;开展古诗词默写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而古诗词书法比赛中的获奖作品也可以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用来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一举数得;开展成语故事比赛,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自己所了解的成语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故事背后寓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3.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电视节目

用电视媒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向往之。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观看《朗读者》,享受经典文化视听盛宴。

四、借助节日习俗,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延续这些传统。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也可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弘扬民族文化。

篇4

关键词:课本资源;媒体资源;亲情资源;传统节日资源

一、创造性地处理课本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学习思维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按照课本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但爱好学习的学生早就自学过,再来学习就缺乏“味道”了,笔者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避开这种现象,对编者的意图进行创造性地改编,果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也可把改编教材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黄河,母亲河》,有同学说:“黄河我们没见过,隔我们太远了,能不能把内容换一下?”我一听这不正好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究吗?便爽快地答应了学生,结果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科代表和班干部把一套精心编排的节目《长江之歌》搬上了讲台,台上学生妙语连珠,台下学生热情高涨,他们自己利用地域特征对长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把“长江之歌”的旋律久久地回响在班级的上空,课后还主动地写下了很多与河流相关的日记。这样同样的内容范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充实学生的学习源泉

现代社会,变化多端,学生感受颇深的虽说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但是各种网络、书籍、电视等媒体同样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平时,笔者就喜欢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记得前面学习的《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很多学生难以完成,笔者就想起《还珠格格》里边穿插的歌曲正好是这篇课文,学生最喜欢看,于是就把这段相关的材料收集起来,在恰当的时机穿插出来,真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这堂课上,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现代网络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源泉,只要能合理地利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留心大自然,关注社会发展,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的源泉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可以磨炼毅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本学年所学习的很多课文就是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如《三峡》《短文两篇》等,结合课文内容,让他们亲自聆听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把学生带出教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学习的源泉,学生有了生活的真实体验,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会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出来。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浓浓的亲情,感悟生活真谛

家庭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库,家里的生活是丰富的,也是感情的载体,但学生常常是提笔写不出来,即便是写出来了,也缺乏真情实感。笔者平时喜欢给学生布置一些古诗词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相互交流。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说明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交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建议学生经常写日记,把他们在家里、学校的有趣事、开心事、有意义的事等用真情实感写出来;每学期要求学生看几本名著、好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骆驼祥子》;把一些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积累在本子上,有必要的可以适当地记忆下来,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地运用。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学会把家庭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学生要经常和父母沟通交流,懂得亲情的可贵,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借助众多的传统节日,让学生轻松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深的渊源,通过传统节日传递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比如: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秋节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些传统节日的诗句穿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在传统的节日期间,用相应的古诗词表达出来,既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强化了我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篇5

1、寒食古诗描写了传统节日寒食节。

2、《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3、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4、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10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向学生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而是直接把这部分内容当成一个单一的语文教学知识点来对待。其实,中国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对学生道德修养和个人良好品质的形成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教学应是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

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更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孩子们没有兴趣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比如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感受汉字的有趣。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了解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然后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教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看图,说说像什么?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重点指导“羊、鸟、兔”这几个字演变的大致过程。让学生知道上面这些字叫象形字,这是汉字最初发展阶段,之后逐步从象形走向符号化,从笔画较多走向笔画简单,使书写更加快速便捷。通过这些让学生对汉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汉字的感情。

二、小学语文的阅读是学习历史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古诗词,意境优美、内容丰富、语言精练、思想深远,反映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石灰吟》、《竹石》、《墨梅》,都展现出了做人的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也让学生知道“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增加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趣味性

寓言、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人们耳熟能详,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都是经典的寓言和传说故事。寓言往往通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寓意诙谐幽默,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历史故事则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礼节、习俗、节日。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就能体会出很深的文化内涵。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所以,利用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教育的学习更有趣味性。

四、要在古诗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历史文化

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到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船已经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此番送别,情谊依依,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为了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教师要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不仅要把送别的场面生动再现出来,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诗的意境,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味,感受到古代诗人的聪明才智。

感受诗歌反映的节日文化之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氛围。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词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

篇7

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是民族情感的载体。如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就落到年轻的一代的肩上。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当前青少年对传统文化都缺少认知。在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呢?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

学文识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教学会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可以逐步培养学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如在学习“云日”这两个字时,教师可以开展猜字谜游戏,利用谜语为教学注入生机:云字的谜语是“这字没人不会”,关于日字的谜语是“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结合谜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字的结构,进行汉字偏旁拆分,体会汉字的趣味性。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些谜语,让学生猜字,如“一点一画长,一撤到东洋,东洋两棵树,长在石头上”,(谜底,磨)“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谜底,秋),“说千不是千,两撇挂两边,日头落地下,够你猜半天(谜底,香)让学生结合谜语的字面意义去思考、联想,直至学生得出谜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讲述传统的汉字谜语文化:谜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谜语主要分为事物谜和文义谜。许多谜语都是以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存在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谜语,进行趣味学习这样将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质,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各学科课程中都适量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挣脱教材、教室对阅读教学的束缚,充分整合各种适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文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在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成语文化教学活动,由教师借助图片“讲述”故事,让学生猜成语。或者教师用肢体动作表演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表演猜成语。如教师在讲台上捂着耳朵,鬼鬼祟祟地去偷一个挂在(画在)别人门口的铃铛,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演可以猜出教师在“掩耳盗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写出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自己熟悉的成语,并用成语造句。如自欺欺人,我不喜欢吃蛋糕,那是在自欺欺人。然后,由教师讲述成语的语言文化价值和作用:成语是国之瑰宝,是汉民族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成语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耐人寻味,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故事,都有脍炙人口的顺覆。我们在学习、使用成语时,要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理,还要继承和保护成语文化,从成语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教训,行善向善。这样借助课堂活动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受到启发,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三、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篇8

闲暇教育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闲暇教育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能使青少年迈上科学思维的道路,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目前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较少,又没有课余自学的愿望,但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闲暇技能,不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让他们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他们将这些闲暇时间都用在上网、睡觉、阅读庸俗读物上。这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由他人传授的外在闲暇观念和由个人思考形成的内在闲暇教育组成的综合闲暇教育理念也就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育的重视。

众所周知,中职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性人才,语文知识的积累仅仅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而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中,闲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闲暇的信息资源,并去开发闲暇教育资源,以让中职语文课堂具有特色。

一、利用传统节日等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进行闲暇教育:搜集与该节日相关的中华名人的故事;搜集与节日相关的诗词典故;参加节日有关活动,写下最感动的那一刻……具体可以分三步做:

第一步,运用教材,挖掘内涵

仔细翻阅语文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了解家乡在这些节日里的传统习俗,然后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交流。例如教学《边城》一课,讲到湘西的百姓端午节闹龙舟、抓鸭子,那么我们这里在端午节要干什么?让学生谈谈,教师再结合语文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节日的来历、风俗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第二步,有效连接古诗

有很多古诗词是描写传统节日的,教师可及时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并尝试进行分类。比如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可以做这样的梳理归类:按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这几个主要节日进行分类。与春节有关的《元日》(王安石),《田家元日》(孟浩然)等;与元宵有关的诗有《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等;与中秋有关的有苏轼的《中秋月》、《水调歌头》等。接着,可以让学生去熟读、背诵这样的经典诗词,感受诗歌之美。

第三步,开展活动,提升认识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诗歌诵读、小抄报……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活动——又是一年端午时,要求学生活动前一周分小组去搜集有关端午的历史、习俗、食俗、诗词、歌谣、民间活动。然后花三节课展示,要求学生可以通过ppt、画板等各种形式,在具体展示时请他们派代表用语言流利地表述他们的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利用流行歌曲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流行歌曲是很受学生喜欢的,而流行歌曲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也是重要的。优秀的流行歌曲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视为特殊的诗歌文本,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谨慎而积极地开发流行歌曲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文化心理需求,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强理性批判能力和文化免疫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语文课程中的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适当张力,有助于建构学校语文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环境。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将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古典诗歌进行比较学习,通过专题研究体验阅读诗词的快乐与成就,开拓诗歌鉴赏的新角度,感受音乐之美,诗歌之美。比如说开展《挖掘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歌元素》活动时,教师可以分活动准备、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整合拓展四个阶段。活动准备阶段:创设情境(诵读诗词、欣赏歌曲)、组成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小组研究:各组根据计划搜集资料,专题研究(比较欣赏、专题阅读、展示准备);成果展示:展示以及相互评价;整合拓展:资料汇集,课后推广学习。整个活动下来学生兴趣浓厚,对诗歌鉴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师多进行这样的活动,学生在课余欣赏歌曲的同时也会细细品味歌词,慢慢会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利用广告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现在一打开电视,或漫步街头,时不时会看到广告。广告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现代都市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而学生更是在广告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广告语对当今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他们的日常交谈和作文中会不自觉地引用广告,“我们一直在努力”,“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前段时间,陈欧体很流行,学生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你只看到我的省份却没有看到我的县名。你有你的高楼我有我的太湖。你嘲笑我以小长兴为荣,我可怜你不懂太湖明珠的自豪。你可以轻视长兴,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长兴的崛起是注定不可复制的旅行,路上总少不了质疑,但那又怎样?哪怕世界都不懂长兴话,我也要说得漂亮。我是长兴人,我为自己代言。”既然学生喜欢广告,那教师也可以把广告作为课程资源引入中职语文课堂,从广告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文字的应用,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学习语言应该是最有效的。具体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教师教会学生鉴赏。美妙的广告语言来自于撰稿人的语言修养和灵感,但广告语言到底还是可以窥见语法规则或某些修辞手段的。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经典广告语的环节中,能使学生更深入、更生动形象地关注和了解修辞的相关知识,自然而然地掌握修辞方面的知识。而“广告语中的谐音”则使学生更深入地关注和了解了谐音(双关)的相关知识。在了解修辞、谐音等知识之后,再让学生整体分析广告词吸引人的原因。

第二步,学生自己去收集和分析。学生了解广告的一些撰写技巧后,就可以动手操作。比如,开展“浪漫语文之旅”广告语主题学习周活动,要求学生分七天完成一系列关于广告语的综合学习活动:第一天搜集各类广告语50条;第二天选出我最喜欢的几则广告;第三天选出我最讨厌的几则广告;第四天分析广告语修辞手法运用;第五天尝试为家乡的某一土特产制作广告语;第六七天完成作文《广告教会我……》。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看到广告,不仅会觉得某些广告词经典,而且可能会说出为什么经典?

四、利用手机短信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都有手机,都是“拇指一族”,也是“短信一族”的主力。由于手机短信的编写,是多种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它既属于语言实际运用的范畴,又属于写作训练的范畴。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健康的短信文化,并把它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这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在开展短信教学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步,利用赏析短信进行语言教学

手机短信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和较强的情境性。一般而言,手机短信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简明扼要;主题突出;语言得体、有文采;构思创意。将一些喜阅乐读的短信摘录下来,引导学生体味和欣赏其中的绝妙之处,便能让学生获得许多相关的语言知识:这则短信用到了各种修辞,那则短信用了古典诗词;这则用到设置悬念法,那则又用到欲擒故纵法。赏析方法,学以致用。

第二步,利用创作短信进行写作训练

生活中的短信一般较多用于节日祝福、情感联络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构思新颖,富有文采。修辞的大量运用,使短信充斥着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文采飞扬的精辞妙语。教学中通过分析、仿写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后,可以设定情境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上学期期末笔者布置寒假作业,让春节的祝福短信学生自己编写,相互发送,其中不乏精彩。“新年佳节到,向你问个好,身体倍健康,心情特别好,好运天天交,口味顿顿妙。最后祝您‘蛇年好运挡不住,蛇年财源滚滚来。’”“烟花,绽放的是新年的喜庆;美酒,承载的是满满的祝福;春联,抒写的是久久的平安;问候,融入了真挚的情谊。蛇年吉祥。”学会了短信写作,让学生也可以借短信之“他山之石”,攻作文写作之“玉”,让文章写得新颖。

五、利用通俗小说资源进行闲暇教育

中职学生课余喜欢看一些通俗小说,而现今的通俗小说数量繁多、良莠不齐,而学生涉世未深,文学素养有限,识别能力不够,难以鉴别优劣。教师不加指导,由学生跟着感觉走,易走入误区。因此,对中职生课外阅读通俗小说,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的自由,但更有必要向其推荐其中的精品,定期开展一些读书会,让漫无目的的“漫读”变成定向择优的“选读”。因为在保持兴趣的前提下,欣赏好的文艺作品,无疑是培养艺术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是开展闲暇教育的主要渠道。职业教育不以升学为目标,使得中职语文教学可以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实现真正的语文学习,促进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就应努力开发和利用闲暇资源,借源源不断的生活之水,为语文教学提供鲜活的资源,使教育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王艳华.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闲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0,(5).

[2]朱佳芳.闲暇教育视点中的高职语文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07,(11).

[3]章媛.新大纲视域下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构想[J].职业技术.2010,(08).

[4]郑淑玉.利用影视拓展中职语文课程资源[J].职业技术教育.2010,(05).

篇9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于2017年在全国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已经实现了全学段覆盖。根据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相关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词的编选,数量上达到112首之多,不仅远远超过原人教版,而且比课标要求的75首,还多出37首。除了数量上的增加,统编教材在古诗词选编及教学设计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导向,这些变化主要是教学栏目设计的完善、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倾向,新诗编选等三个方面,体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1栏目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采取了分层次、分学段的编选原则,依据学段和教学栏目,设计古诗词教学。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小学低年级,1-2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高年级,3-6学段,则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规定了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积累,对于刚刚接触诗词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诗歌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诗词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音韵之美,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为初中段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据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12首古诗词分别编排在两个教学栏目中,一是作为课文出现,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简单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基本内容;二是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作为学习资料,意在使学生接触更多古诗词。小学阶段新增的古诗则均匀地分布于这两个教学栏目中。小学一二年级只编入一部分内容浅近、生动活泼的古诗,如《咏鹅》《画》《风》等,使低年级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近亲古诗,想象古诗中的画面,感受诗词之美。小学三到六年级则在助读系统和课后习题上做一些稍微复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古诗,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比如“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涉及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这些习题的设计分别从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古代文化常识等角度出发,有助于高年级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内容。

2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形象化

除了分层分学段教学,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突出诗歌题材的儿童化和形象性,贴近儿童心理和儿童生活。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儿童诗、谜语诗、咏物诗,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熟悉古诗,优化了古诗词的教学适应性。教材编选诗词的儿童化倾向体现在:一是以儿童形象、儿童活动为题材的古诗,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所见》《稚子弄冰》等,这些古诗刻画了儿童的心理、动作、情态,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儿童形象活泼可爱、灵动有趣,与日常生活紧密贴合。二是符合儿童思维和认知特点的形象性较强的古诗词的增选。咏物诗和写景诗的选编,突出了古诗词的形象化和画面感,这些古诗语言清新明快,状物细腻逼真,易于小学生诵读和接受,有助于发展学生形象化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比如,《咏鹅》《画鸡》《蝉》《墨梅》《雪梅》《竹石》等。最后,低学段编入的谜语诗也增加了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比如《画》《风》,这两首诗是咏物诗,也可以看作是谜语诗,诗中并未直接出现“画”或“风”字,而是巧妙地通过自然风物的描绘,启发学生思考,猜测谜底,使古诗词学习更有乐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写应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相应,这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原人教版教材诗词选编就倾向于低学段古诗的形象化和儿童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完善了这一设计,使古诗编选的儿童化主题更为凸显。除了选用原人教版教材中已有的《咏鹅》《画鸡》《池上》等篇目,又发掘和新增了多首儿童诗、咏物诗,比如《稚子弄冰》《采莲曲》《蜂》等,这些古诗有益于学生亲近自然万物,了解传统文化,领略古典之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使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及传统文化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篇10

《绘本中国系列――年》

这是一本与传统说法略微不同但充满温馨和趣味的与“年”有关的好书,包括:《年》、《家树》、《屠龙族》、《小石狮》、《泥将军》、《灶王节》、《兔儿节》7本。《年》主要讲的是:“年”从一个孤独聚集成的大怪物,慢慢地被快乐的小朋友化作为一个快乐的怪东西,从此它不再孤独了。《灶王爷》讲的是在炉灶上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张灶王节的头像,在大家的心目中,他的那双大大的眼睛好像时时刻刻都在望着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两个人一发生争吵,想起灶王爷正在看着自己,也就有些不好意思了,这样俩人就重新合好了。

别看这些书里字少画多,但是却用生动而又简短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很多道理。《年》告诉孩子:邪永不压正;《灶王爷》则告诉孩子:我们心中都有一双眼睛在看着自己;《泥将军》告诉孩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成不了才。

《绘本中华故事・传统节日:春节》

这也是一本介绍“过年”由来传说的绘本。书中语言简洁明快,读起来押韵朗朗上口,情节引人入胜,适于学前孩子阅读。内容取材于中华传统民俗故事,一个个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分解成一个个点,通过这些知识点的辐射,来发现“只有中国才有的文化美”。每一个节日故事,都附一组中华民俗知识点,富有知识性、教育性和启发性,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根植于孩子内心。

整套图书在插画、文字以及设计上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加入易于孩子理解的创新元素,在形象设计和整体风格上比较温馨可爱。图书的插画非常中国化、民族化,图片大气、色彩鲜艳、造型温馨可爱,可以让孩子领略与初探艺术之美。

《传统节日》

春节的热闹让孩子们开心,可是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中间又有什么故事?连爸爸妈妈们也不一定清楚吧。中国原创图画书系列之《传统节日》,可以带你和孩子一起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精彩。

这套绘本将中国传统节日依次从除夕一直介绍到腊八节,由12个传说构成。里面介绍的“三月三”这样的传统节日,不要说孩子们很少知道,大人们估计也不太清楚。对每个节日的介绍包括简介、典故以及一首与此节日相关的著名古诗。在叙述故事的同时配了精美到位的插图,不论水墨或者剪纸的插图,都带有非常浓郁的中国特色。

《团圆》

团圆,属于你我的节日故事。团圆,是一种情感的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维系;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圆融;是心灵上的大满足。

《团圆》讲的是过年的故事。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要过年了,爸爸回家了,他为家人带来了快乐和温暖。故事中的“我”享受着爸爸特有的关爱,去高高的屋顶看龙灯,在汤圆里包入一枚好运硬币。可是,很快爸爸就要离开了,短暂的团聚之后又是长长的离别。“我”郑重地把好运硬币交到爸爸的手中,期盼着下一次的团圆。一直以来,母亲的爱洋溢在不同形式的书中,然而,我们不能漠视如山般厚重的父爱,尤其是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斗年兽》

过年时,孩子会领红包、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但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斗年兽》正是一本由中国传统故事改编而来的绘本,绘者是俄罗斯画家,画风独特,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