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19 16:2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经爱情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自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百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源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百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度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教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
篇2
诗经里住着许多的爱情
有着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
我曾经在漫天星光的夜晚
追寻着星星的足迹
猜测着这些古老故事的来龙去脉
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是哪一年的事了?攀过豆蔻梢头,嗅青梅,撷红豆
月明如画,风凉似水,暗香浮动月妖娆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江南的杏花烟雨一点点抚开了我的眉眼
似有幻觉翩然而至,忖度片时,心往神痴
古典的水墨诗赋一寸寸绽开了我的心蕾
比如: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最是那低眉情思,亦梦亦幻,饮醉千年风姿
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旷野,照着我纤弱的身子
比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一世深情,只为千年一梦
上古时,淡淡地氤氲着千山外云深处的一抹雾影
寻你在踏歌声声,我以莲叶为舟
在心尘消然停伫,寻你在四季轮回,我如那抱香枝头的瘦菊
比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寻你在花前月下,我把相思横在风中
将日日夜夜的等,消逝在轮回的冬夏中
如诉,如怨,如慕,那荡气回肠的歌声
将人带入古典忧伤的空灵之中
诗言志,但我说诗也言情
诗经<;国风>;中有大量描写恋爱婚姻生活的诗歌
这部分诗大部分意境优美耐人寻味
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几乎已经是公论
《诗经》中的诗有很多是平民的爱情诗
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它来自于3500年前的《诗经·邶风·击鼓》
其实,诗经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被后人不断的整理成现在这样
书籍中多将之翻译成“说定、约定”之意
大意是:“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
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
2。
人海茫茫,脚步无数
两个人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好遇到了
红尘有爱,心灵震撼
爱情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事情
初恋——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情
暗恋——世界上最隐蔽的事情
热恋——世界上最糊涂的事情
痴恋——世界上最麻痹的事情
苦恋——世界上最遥远的事情
失恋——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爱情或许就是一种情感的轮回
开始时具有一种懵懂的魅力
慢慢的就变成一种痛苦的毒酒
中了它的惑的人然后从痛苦中解脱
经过千经百炼最后走向永恒
3。
在我们平凡的生命里
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琼瑶式的一见钟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其实说的是另一种爱情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
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诗从出征南行写起
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
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
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
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
“契阔”二字《毛诗》训成“勤勉”
一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是别离,契为聚合
活,是相会之意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感慨相隔遥遥,无法兑现自己的誓言
这个誓言是给心爱的妻子许下的白头偕老的信
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
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
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
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
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无论生死聚散
都要和你结下誓约
悦者,说也
握着你的手和你一同到老
你想到了了吗
这么名垂千古的名句
竟然会是因为战争而写
只读这几句会感动的热泪盈眶
可是读过整首诗歌
一种伤感遍布全身
这好似战争的生死离别啊
并不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
一对有情人不能在一起
很可能是这一次离别就是永远
是生死的告别仪式
总是觉得这一首应该划分到反战诗歌行列里
4。
击鼓进军是古代的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
战争在那时候占据着生活太大的空间
悲叹战争的哀怜
在诗歌中频见不鲜
《击鼓》只是一个士兵小小的心声
无关乎国家社稷
只因为心中的情节
人最本能的思念
远离的是亲人和爱人
走不上的是回家的路
当是“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而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许多人都用这句话
表达爱慕之情,牵起你的手
今生与你白头到老的意境
也算是一种活用吧
爱是缘分爱是感动
爱是习惯爱是宽容
爱是牺牲爱是体谅
爱是一辈子的承诺
5。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
毛《传》训“契阔”为“勤苦”
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
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
‘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
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
不管遇到什么危难
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
“《笺》甚迂谬”
又指责其“穿穴密微”
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
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
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
断为“情境略近”
“共著”,“同眠”
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
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6。
听一曲“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直到我们老得哪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这首歌唱出了我认为最浪漫的情怀
所以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优美舒展的旋律带着人的思绪
无限的游走到了未知的地方
那里有潘多拉的盒子
你许下的每一个诺言都会慢慢的实现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
没有那么多一见钟情
没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梁祝式爱情故事
于是我们开始从虚幻的世界走向现实的世界
我们开始不再向往那么多的山盟海誓
篇3
如今的语文教案,可谓百家争鸣,各种观点和教法向我们扑面而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拨开云雾,我们要针对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思路和方法,保留达成共识的内容,然后形成个性教案,这也就是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教材,也要揣摩学情。同是教学《香菱学诗》,参阅教案中没有把“了解《红楼梦》及其作者”当做教学重点,可能是因为这位老师的学生已经有了了解,但是我的学生没有系统地了解过这些知识,我就应把这一点当做教学重点,才能为讲授正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参阅教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教学目标有自己的认识,以“有效教学”为前提,把握住自己的原则。具体做法,我认为可以在参阅教案上直接用笔增删,一切以实用为主。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讲课也如此。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不同,因此教学风格也各有风采。知识是共通的,但是教学方法未必相同。
如,《致女儿的信》,难点是理解爱情真谛。参阅教案用了三个现代故事解决这一难点。这种方法很好,现代故事和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容易接受,在感动中体会到爱情真谛。但我特别喜欢古诗词,而且我的学生有古诗词积累。因此,在解决这一难点时,我让学生用古诗词名句来诠释爱情。学生因为有知识储备,所以积极性很高。从《关雎》中体会到爱的坦诚真挚;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认识爱的深沉执著;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明白爱是心灵相通。温庭筠的《梦江南》学生也联想到了,从中品味到爱有时是一种苦涩而甜蜜的思念。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诗歌独特魅力的感召下,解决了爱情真谛这一难点。回想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背诵诗歌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中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这节课学生受益良多。
由此可见,我们在用参阅教案时,在教法上不能盲从,不要相信哪个名师的教法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教师自己认真研读教材,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来的。在具体做法上,我采用在个性教案上写出自己的教学步骤,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解答则完全可以用参阅教案,教师不必再浪费精力。
二次备课时还可以增加参阅教案上没有的资料。主备人把自己整理的资料给每个老师发一份,用来拓展和加深备课内容。如,《香菱学诗》一课,我们增加了“金陵十二钗”判词,讲授现代诗歌单元时,增加了舒婷、海子等人的诗歌。钱理群说:“阅读就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通过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作品,民族传统文明、人类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孩子的精神之中,他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我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原则对参阅教案进行补充,这对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 爱国情感
诗歌的源头,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诗经》,它是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歌咏爱情,展现热烈欢快的劳动场面,表达对国土的热爱,这些生动形象的题材,都是当时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写照。其中《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全诗是这样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重章复唱的形式,它生动的表现战士们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厉兵秣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是秦地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赞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反复诵读,除了加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两千多年前的秦地人民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尚能以大局为重,团结友爱,协同作战,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为了捍卫神圣的领土,抵御外族的侵略而英勇参战,无私无畏。今天,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境外一些国家对我们是觊觎已久,磨刀霍霍,不断挑起事端,诸如问题、。所以我们要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共同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除了《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风格,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诗里诗外洋溢着的高山仰止,千古生辉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阅读他的诗,就是要学习他满腔的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坚持自己理想的不屈信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人民疾苦。坚持正义,坚持节操,敢于同腐朽集团进行不屈斗争。屈原的诗篇,对祖国充满热爱,对人民寄予无限同情。
《楚辞》和《离骚》,是屈原诗歌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千古名句表现了自己对楚国前途、人民生活的忧虑和担心。一个强大的秦国正在北方崛起,可是楚国却在节节败退,而楚王又是如此的听信于小人,这不能不引起屈原深深的幽思和忧虑。脍炙人心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坚持高洁,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生命的精神是其苦苦探索与追求的最深层次的表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一种憎恶黑暗,嫉恶如仇以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屈原诗篇中爱国主义的精髓。虽然屡次遭流放,他依然爱国忠君,当秦国的大军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时,屈原彻底绝望了,他毅然以身殉国,负石自沉,投汩罗而死!
屈原的诗篇,千古不朽;屈原的人格,永不磨灭。它们“沾溉万世,泽被苍生。”屈原永远与日月同辉,与地齐寿!
到了唐代,由于国家太平、山河海晏,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与国内、国外的交流、融合频繁进行,所以唐朝在早期形成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两个恢弘的鼎盛时期。诗歌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它的巅峰时刻。层出不穷、类型迥异的诗篇,群星璀璨,风格不同的诗人,都倾尽自己的情,来扮靓百花盛开的诗坛大花园!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可以说,杜甫的诗就是中华名族的一部血泪史。杜甫的诗始终植根于现在的土壤,植根于人民。“忧国”即使忧民。他心怀苍生,悲天悯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崇高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从而教育、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和爱国者。
从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望春》为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沉,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浓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诗人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风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唐代边塞诗也唱响了爱国主义的正气歌。“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育玉门关”这些边塞诗洋溢着宋观主义的豪情,写出了边关将士渴望建功立业,勇歼来敌,捍卫国土的爱国精神。赤诚之心,殷殷之情,戎马倥惚,马革裹尸。
北宋后期,由于宋金对抗,外族入侵,统治者的无能,致使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宋的历史就在屈辱中草草谢幕。到了南宋,统治者依然奉行俯首称臣,投降求和,割地赔款的卖国政策。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的黑暗,经济的凋敝,金人铁蹄践踏下的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现实的悲凉,战争的灾难,人们的苦难,不断撞击着有志之士和大量诗人特别是词人痛楚的心扉,他们力主抗金,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即使是烈士暮年,依然壮心不已。除了用笔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外,他们甚至愿意投笔从戎、上马杀敌。陆游、辛弃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词人。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篇5
一、政治诗
凡是反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叙写民生疾苦的诗歌属于这一类。这当中有代广大人民群众发抒不平,抨击统治阶级的讽刺诗,如杜甫《石壕吏》、白居易《卖炭翁》等,也有借叙事抒情反映当时政治、社会情况而加以批判的叙事诗或抒情诗。如杜甫《羌村》、李白《行路难》等,特别珍贵的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那些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诗歌谣谚, 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等。这一类诗歌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确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爱国诗
凡是诗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的,我们称之为爱国诗。其中有歌颂民族英雄的,如屈原《国殇》,乐府民歌《木兰诗》,有歌唱国运强盛的,如岑参的《走马川行》,有抒发亡国之痛的,南宋的遗民诗大多属此,如谢翱《过杭州故宫》等。这类诗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学这类诗歌可以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操。
三、山水诗
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造成封建文人中隐逸之风大盛,这样,山水诗也就应运而生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风景名胜,文学史上把他看成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继他之后,谢、何逊、王维、孟浩然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山水诗的创作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教学此类诗篇,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田园诗
在山水诗开始形成的同时,陶渊明创作了许多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反映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节操。陶渊明之后的一些田园诗作者,有的讴歌田园生活的“静穆”、“平和”,掩盖了农村的矛盾斗争,有的则幻想回到单纯简朴的古代生活中去,表现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当然,也有不少田园诗的作者写出了一些内容健康,语言清新的好作品,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等。
五、边塞诗
边塞诗盛行于唐,它是唐代边塞生活的反映。它的主题包括民族矛盾和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也包含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文学史上称为“高岑”。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一般选本的必选之作。王维的《使至塞上》也是课标规定必背的篇目,这类课文的教学,必须讲清写作背景,说明守卫边疆的正义性。
六、咏史诗
歌咏历史人物的咏史诗始作于西晋诗人左思。原来晋自武帝即位以来,边患不绝,左思就借咏史表达了他要为国立功,“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宏伟抱负。咏史诗或借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或借过去人物的活动来表示自己的行藏,或对史事进行评价阐明自己的政治社会观点,往往起着以古代人物或事件为借鉴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历史题材,不少作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写,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这就给后人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作,杜甫有《咏怀古迹(其三)》,白居易有《王昭君》,王安石有《明妃曲》,欧阳修有《明妃曲和王介甫》等。
七、怀古诗
这是一类特殊的咏史诗,往往是先从地理引出史事,然后再抒发作者的感情。就题目而论,属于地理的范畴,就内容而言,与咏史诗相类,属于这一类的作品,有李白《越中览古》、杜甫《蜀相》,刘禹锡《金陵五题》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属于“怀古词”和“怀古散曲”。这类诗篇或借古讽今,或托古言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作的深邃的内涵。
八、爱情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有大量的爱情诗作,我们认为,广义的爱情诗除了包括男女互相倾慕的情歌外,还应该包括夫妻离别后互相赠答的“怀内”、“寄内”诗与“闺思”、“闺怨”诗,也应该包括刻画宫廷妇女受压迫生活,反映她们爱情上的悲剧的“宫怨”诗。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诗人往往明写爱情生活,暗写政治遭遇,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不少《无题》诗就是这样。于是,对于具体的一首爱情诗究竟有寄托无寄托往往引起注家无休止的争论。教学这类诗歌,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美好的情操,但同时也应提醒同学们:“不要硬充其中的角色”。
九、咏物诗
吟咏描绘某些具体物件的诗歌称为咏物诗。咏物诗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至日月山川,小至书画花鸟。清代俞琰选编的《咏物诗选》将咏物诗按天、地、人、物为纲分为三十个部类。从写作上看咏物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地,精雕细镂地去描绘某一物件,如唐代骆宾王的《鹅》;另一类是即物起兴,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感慨抱负,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六朝的庾信、沈约,唐朝的杜甫,宋朝的王安石、黄庭坚都写了不少咏物的佳作。另外,唐代以来,有一些咏物诗题写在图画之上,它又有一个特定的名称――“题画诗”。对于这一类诗歌,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并领会诗人常用的托物寓意的手法。
十、赠答诗
古人亲友临别之时或离别之后,往往吟诗赠答。诗中或叙惜别之情,或抒怀念之意,表现出对亲友的深厚情谊。古典诗歌中,这一类题材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友人》都被选为中学教材。此外,有一种怀念逝去的亲友的诗作,称为“悼亡诗”,也可附属于这一类。这类诗往往写得情真意切,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吟咏,以体味作者的感情脉络。
十一、咏怀诗
这是一类自述身世遭际和怀抱的诗歌。三国时期曹魏的诗人阮籍是写作咏怀诗最有成就的作家,他作有《咏怀》八十余首,反映了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的政治态度,感慨深刻,格调很高,为后代诗人所效法。当然,咏怀诗的思想内容相当繁杂,既有吟咏个人升沉、叹老嗟卑的,又有抒发关心民生、济世报国怀抱的。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词,算得上是咏怀诗中的上乘之作。教学这类诗歌,应当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人格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作者人格的陶冶。
十二、生活诗
古人往往喜欢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入诗中,就像记日记一样。这些诗有些可以归入上面的十―类中,有些难以归属,姑称之为“生活诗”。这些诗当中,有的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感情与生活的情趣。它们虽与重大主题无涉,却能牵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孟郊的《游子吟》等,都是人们所传诵的佳作。教学这类诗歌,不必求之过深,硬要挖出深刻的人文内涵,只要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就可以了。
篇6
关键词:《诗经》 贺婚习俗 文化意义
一.赞美婚姻
结婚是人生的大喜事,参加新人婚礼的亲朋好友都会在婚礼庆典上为新人送去自己的诚挚祝福和美好的祝愿。作为《诗经》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就是赞扬婚姻合乎礼仪、夫妻和谐美满的。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子民,故《关雎》就冠以风诗之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配君子,才合乎身份礼节,就像童话故事中的结尾“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一样,是一种对他们婚姻的做赞歌;诗中歌唱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之。”中荇菜是用于家族祭祀时用的一种植物,能食用。祭祀先祖在先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只有这种有德行、知礼仪的“窈窕淑女”才配为“君子”的家族来采集,也才配君子“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诗歌赞美了新婚夫妇遵守夫妇之德,夫妻关系和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家庭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
《周南・桃夭》是赞美美满的婚姻的。诗歌首先把目光聚集到惊艳四座的新娘身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花的妖艳来比喻新娘姣好的姿容和靓丽的风采,为什么时人独选桃花来比喻新娘的面容呢?清代经学家姚际衡先生认为:“桃花色最艳,故取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美人之祖。从此,桃花和美女结缘,后代诗词中就常见到“面如桃花”、“人面桃花”、“艳若桃李”的句子,都是受到《诗经》的影响,我们今天说的某个男子撞上了“桃花运”,也一定和《桃夭》有一定的干系。《召南・何彼矣》同样是描绘结婚的盛大场面:“何彼矣,唐棣之华!曷不肃?王姬之车。”诗中赞美了王姬出嫁时车服的豪华奢侈和结婚场面的气派、排场;接着描绘了新娘面如桃李和新郎的光彩照人;最后是赞扬男女双方门当户对,“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祝福他们婚姻美满,其中的一些对新婚的赞誉之词一直影响到今天。
《召南・鹊巢》是祝贺新婚的一首赞歌,它歌颂的是婚礼本身。“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喜鹊筑好巢,鸠住了进去,这是二鸟的天性。《齐诗》曰:“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鸠因成事,天性然也。”那么,姑娘出嫁,住进夫家,这种男娶女嫁在当时被认为是人的天性,如鸠居鹊巢一般。方玉润说:“鹊巢自喻他人成室耳,鸠乃取譬新昏人也;鸠则性慈而多子。《曹》之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凡娶妇者,未有不祝其多男,而又冀其肯堂肯构也。当时之人,必有依人大厦以成昏者,故诗人咏之,后竟以为典要耳。”(《诗经原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渲染婚礼上使用车辆之多,赞美婚事的排场大、场面之隆重,新婚喜庆的热闹场景。
二.祝福新人
婚礼上把美好的祝福和吉祥的话语送给新婚夫妇,可以讨到好的口彩利于家庭的和睦和夫妻关系的和谐,这样的婚俗由来已久。早在《诗经》时代就有这样的祝福新人的歌曲,《周南・木》中唱道:“南有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木,葛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木,葛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葛是蔓生草植物,具有攀援而生的特点,决定了它终生依靠其它物才能生长,符合女子嫁到夫家依靠丈夫才能平安幸福的生活的观念。诗中用“累”、“荒”、“萦”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葛依靠木才能生长的郁郁葱葱;以葛缠绕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以木的得到葛缠绕,比丈夫常得福禄相随,夫妻恩爱缠绵永不分离。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我们仿佛恍然置身在三千多年前一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看到众宾客心间油然升起的对新人祝福之情,也领略到我们民族淳朴、古老的婚礼祝福习俗。
《小雅・鸳鸯》也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鸳鸯,毕之罗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诗中以鸳鸯起兴,描绘一对五彩缤纷的鸳鸯,雌雄相伴,两情相依,情有独钟,在遭到捕猎的危险时刻,仍然成双成对,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并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不但能够同甘而且也能共苦,暗喻夫妻二人爱情甜蜜、和谐幸福。诗中以鸳鸯比喻夫妻,很贴切自然,其形象逐渐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原型,为后世所普遍接受。祝福的话说了四遍:“君子万年,福禄宜之”、“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君子万年,福禄艾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敬祝君子寿万年,鸳鸯白头永偕老。郎才女貌,男女般配,感情专一,家产丰裕,对理想人生、美好人生的由衷礼赞。
在诗经里还有一首吟咏新婚的诗《小雅・车》,以男子的口吻对妻子的德行来赞美和祝福“匪饥匪渴,德音来括”、“辰彼硕女,令德来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人常用“高山景行”表达一种仰慕之情的最好意象,遂成千古名句,来比喻某人行为正大光明、有崇高的德行。“依彼平林,有集维”由林莽中成双成对的野鸡,想到了车中的“硕女”,再加上她美好的教养和品德,更使诗人情怀激荡,信誓旦旦:“式燕且誉,好尔无射”,我爱你终生不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男子对女子情真意切的倾诉:我家虽没有美酒佳肴,我也没有崇高的品德,但却有一颗与你相亲相爱的心。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冲口而出,感人至深。“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中“析其柞薪”是当时的婚俗,就象《齐风・南山》中的“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由《七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一句,可以确信“其叶兮”是赞美新妇的光彩照人的。“四牡,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蕴含着诗人对婚后美好和谐生活的祝福和向往。
三.祝贺多子
先民们认为人多力量大,人是一切财富创造的源泉,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因此“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就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诗经》中新婚的祝词中,祝福新人多子多福的贺辞成为当时的主旋律,一曲《周南・螽斯》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指蝗虫,是一种害虫,但因为其生殖能力强就被认为是生殖神。陈子展在其《诗经直解》中说:“螽斯害虫,以为比兴,虽若美之,实含刺意,不可被民间歌手瞒过。”相传螽斯一生能生育九十九个幼子,上古时期的人们在劳动中看到振翅飞翔在田间的蝗虫,想象子的子孙如果能象螽斯一样繁多该多好呀!于是用“诜诜”比喻男女的结合,而子孙多如“振振兮”的祝贺,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掬。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历来说法不一,我们采用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钞》的看法,他说这首诗赞扬妇人硕大丰腴,健康而多子的诗。粗大虬曲的花椒树,枝叶繁茂,碧绿的枝头,结着一串串鲜红的花椒子,阵阵清香,随风飘动,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采摘下来,足有满满的一升。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女子,一定会使夫家人丁兴旺,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
夫婚,万事之嗣也。娶妻生子,多子多福,因此祝贺新人多子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情理中事。在传统文化的光环的照耀下,今天的婚礼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婚俗的遗踪。在婚礼中,我们看到人们供在礼桌上的一般有花生、枣、桂圆、栗子等,取其谐音“早立贵子”、“早生贵子”;“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都要生。”在司仪和亲友的祝贺词中,听到最多的也是“白头到老”、“早生贵子”,其实这种贺词是源远流长的。
另外,婚恋习俗也根植于生育的要求。《诗经》中的男女在互生爱慕之情后,多以赠物结情,赠品不一定昂贵,但一定是与生育有关的。《陈风・东门之》中“视尔如,贻我握椒”男子赞美女孩儿好像荆葵花,送我花椒一大束来表白感情;女子以花椒赠男子,取其多子,暗喻男子是自己心仪的对象,可以托付终身,结婚后让男子的子嗣兴旺。《卫风・木瓜》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中的木瓜等果实是多子的植物,赠给心上人这些植物来表示自己的心迹是“永以为好也”,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繁茂,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
贺婚习俗顺应了民众生活的其他需要逐渐丰富而完善, 婚礼上祝贺新人的内容页随着时代的发展,今人赋予古老习俗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功能, 使之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 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姚际衡.诗经通论【M】,顾颉刚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吴存浩.中国婚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方玉润.诗经原始[M].李先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篇7
关键词:经典阅读;高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指导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25-0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其中精神文化的建设更为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受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影响,本来就问题颇多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更是令人担忧。表现在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金钱、权力、功利的顶礼膜拜,对价值追求的急功近利,以及对学习风气的浮躁甚至道德取向的迷失。如何建构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推进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时,提倡的经典阅读不仅成为教改的根本出路,也可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一个基点。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主要是以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和艺术教育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现在的高职校园文化普遍流于浅、散、繁、俗,没有真正将大学的灵魂凸显出来。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在:领导有“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博襟;教师有厚德载物,学高为范的气度;学生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校园环境美妙优雅,活动丰富多彩,氛围温馨和谐,学风端良。作为文化传承的经典名著,可以在文化濡染的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使很多人发生气质上的变化,一所校园的精神风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校园阅读现状
考察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状况,首先要调查其读书的情况,笔者在2009年对我院1000名师生进行了经典阅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师生不太明晰经典的概念,普遍认为畅销书即经典;(2)多数教师的阅读材料就是报纸杂志或专业参考资料;学生主要阅读口袋本、日本漫画、三流杂志;(3)网络的普及使得大批师生沉溺于网络,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不到半小时,即便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将注意力转为网络原创阅读。
笔者在调查中还得知,学生所知的名著基本在以前中考、高考时试题的范畴内,对名著的具体内容则一问三不知。同时,普遍对经典不感兴趣,认为距离现在生活较远,曲高和寡。而教师的阅读现状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因为工作生活所累,一方面,没有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仅注重大环境下提倡的艰涩不实用的各种教参,忽视学养积累,自身成长日渐萎缩。师生整体阅读状况不佳,势必影响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
经典阅读的价值
何谓经典阅读?从字面意思看,“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指那种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而反复被引用、被阐发的文化资源。简言之,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古语说得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当然要读最好的书,那就是经典。
从经典中寻求精神家园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展史。目前,高职教师由于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岗位幸福感带有普遍性的缺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教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向自身优势的反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看,学生道德价值体系混乱,是非观念不强,具体表现在消解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兴载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双刃性。网络文化使得大量信息得以普及,可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许多打着文学网站大旗的原创网站,实际是艳俗低级小说的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学生本体而言,经典阅读无疑可为其重塑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在精神的原野自由驰骋。
从经典中获取人生智慧经调查得知,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因为考试只是突击了四大名著之类的习题,“题典”取代了原著。我们读《诗经》可以深刻感悟爱情;读孔子可以懂得爱的博大;读庄子可以学会冷静理智;读孟子可以感受浩然正气;读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可以品味人生态度。古代圣哲的名言警句可为我们前行指明方向,其博大丰厚的知识思想也可为我们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鲜活的源泉。
从经典阅读中寻找原型经常有人说:“经典离我们太遥远了,读了也没有什么作用。”马克·吐温也有句被奉为经典的话:“所谓名著乃是每人都希望已经读过的一本书,但是无人想去读它。”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却是曲解。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思维依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感情,如生之喜悦和生之忧苦也没有变化。现在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的艺术作品很多都取法于经典,所以就有“引经据典”一说。如许多歌词源于经典诗词,如电影《夜宴》就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而成,戏剧的模式大概都有原型。如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来自于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更不用说现在的文学创作,借鉴自然从经典中获得更有分量。就是学生喜欢的原创小说,也不是无源之水。从诗词中汲取养料,从小说中借鉴描写,从哲学中归结人性。所以经典阅读为我们寻求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的意义巨大,建造经典阅读工程,引领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篇8
【关键词】流行歌词 创作 古典诗词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现代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但不可否认的是,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流行歌曲中又沉淀着唐诗宋词的文化基因。据称,在一次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评委随机抽取1000份作文进行统计,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词被引用了24次。周杰伦歌曲《台》《青花瓷》等中一些颇有古文韵味的歌词,被频频摘引,用来“装饰”行文。考量周杰伦的歌词,其中确实潜藏着几分传统文化的基因:《台》中的“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与宋祁的“且向花间留晚照”相合。而《青花瓷》中的“帘外芭蕉惹骤雨”,与杜牧的“听夜雨冷滴芭蕉”意境相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阐述看到,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和唐诗宋词有着不可割裂的根源和发展的关系。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
流行歌曲有很多是歌词是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最有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上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再者,被许多歌手传唱的《独上西楼》,直接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另外,有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的歌曲是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电视连续剧《岳飞》的主题曲《满江红》,《屈原》的插曲《橘颂》;谢晋导演的影片《牧马人》主题曲《敕勒歌》。这些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有的流行歌曲往往借用古典诗词的好语句,甚至只是化用了一点诗意。大陆著名词作家陈晓奇的《涛声依旧》是很具诗意的流行歌曲。她继承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同时,在意蕴上又有创新。《枫桥夜泊》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涛声依旧》中“月落乌啼真是千年的风霜”,在时空承继上顺流而下,顺理成章。“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与《枫桥夜泊》同中有异:写的都是愁绪,但愁的对象大不同。张继抒发的是故乡之思,亲人之念,漂泊异乡的客愁;《涛声依旧》抒写的是由于时间隔膜,恋人能否接受的“恋愁”。“旧船票”“客船”是一个完全翻新的创意,一个全新的意象。“旧船票”意指过去的一段情感,“客船”则是抒情主人公的“另一半”,由于时空的断层,“另一半”能否接受过去的那段恋情、续上旧情,尚是未知数,抒发主人公的忐忑不安,爱情旅程前途难卜,这一些抽象的情绪,物化为两个密切相关的具象“船票”“客船”,诗意盎然。再如早年流行的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其中两句来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乱我心者,昨日之事不可留;弃我去者,今日之事多烦忧。”被幻化成“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更加通俗却保留了那种意境。许多现代的流行歌词作者,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写成歌词,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种借古诗词的影响力来表现歌曲的感染力的创作方式,往往会收到极佳的或意料之外的效果。台湾的琼瑶,在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诗词中的名句,使歌曲古典婉约、富有诗情画意。琼瑶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些古诗词名句置于整首歌词中而浑然一体,丝毫不显拼凑的痕迹。相应地,即使不刻意在歌词中插入古典诗词,琼瑶也能让自己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色彩,如下面这首《环珠格格》插曲: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销。梦也渺渺,人也渺渺,天若有情天亦老。歌不成歌,调不成调,风雨潇潇愁多少。
无论是叠字手法的运用,还是整首歌词的结构,都与词的文体特征十分吻合。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虽出自唐代李贺诗,却几乎让人觉察不出。
三、雕栏玉砌应犹在
许多流行词作者更是希望借助古典诗词的故事或素材加以现代化的演绎,从而提升其主题的广泛性。较具代表性的仍是台湾作家琼瑶的词作。如《在水一方》(琼瑶词、林家庆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再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她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派女子形象十分吻合,一派诗情画
意,不食人间烟火。
四、前度刘郎今又来
有些流行词作家受到古典诗词创作的启发,进而模仿与借鉴古典诗词的语言格式与风格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
香港的流行歌词作品中古典诗词的渗透显而易见。老词家黄的词风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沧海一声笑》),再如《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邓伟雄的作品多写情事际遇,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代的词风。如《万水千山总是情》:“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作品:“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卢国沾也是创作这类歌词的高手,他总是背负着家国情重,作品中吐露很浓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评判的味道,这正是诸多唐宋名家为世人所景仰的品质。如《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许冠杰也善用诗词典范来描绘世态人生,如《沉默是金》“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等。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多关注风花雪月,比如小虫的一些作品,也都表现出古诗词中的浪漫情怀。如《红楼梦》:“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伤心往事上心头/今晨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此外,罗大佑的《追梦人》、黄舒骏的《雁度寒潭》以及姚嫌的一些作品等都带有深重的古典气息。在大陆,陈涛的词作也极具典雅风韵,他的《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挡住绵绵情痛/看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精忠报国》:“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极富画面感。这些创作,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无论是有意的借用古典诗词还是无意的借用,甚至没有借用,在那些歌曲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气息,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无形影响。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宝贵的营养。借用马克思评价希腊神话的一句话来评价我们的古典诗词那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武库也是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张海明著《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史知识》刊名[J]2007年,第三期
[2]庆振轩著《唐宋词研究与欣赏》, 兰州大学出版社
[3]北大中文论坛 省略 中国古代文学 诗词
篇9
关键词:道德文化 回归 中职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40-02
作者简介:张国英(1979―),女,浙江桐乡人,本科学历,桐乡市高级技工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笔者服务于一所高级技工学校,技工教育格外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技能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似乎是一对孪生姊妹,削弱其中任何一个的营养去满足另一个的成长都是不合常理的。事实告诉我们,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孪生姊妹是可以共同健康成长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技能素质的提高完全可以不相互矛盾,甚至可以相互促进。
一、时代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呼唤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且被认为属于次等教育,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大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中职学生,这不光是因为成绩欠佳,关键还是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不值得人们信任,这也许就是中国职业教育不能被正视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其实,从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来说,职业教育本身就有培养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的要求,而一些传统道德文化也确在潜移默化中对职业学校学生品德修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应切实担负起这份责任,让传统道德文化回归中职语文的课堂,让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感受人格的魅力,让生活在中国这个世界级文明古国里的每一个中职生,在这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里,时时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润泽,处处沐浴传统道德文化的光辉。
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的现状
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在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方面是不尽如人意的。有的学校为了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擅自砍削语文教学课时,甚至停开语文等人文类课程;即便是开设了人文类课程的学校,其也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考,以应试为主要教学目的。因而,教师不重视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学生自然对传统道德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受到的熏陶也就更加微乎其微。这种教育上的功利主义行为,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严重偏离了正常轨道,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者是高技能低素质,或者是因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导致技能也一塌糊涂。
三、传统道德文化回归中职语文课堂的实践
中职教育中,技能素质的培养和道德文化的提升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任何偏废都将有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行走在教育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应该以倡导者和引领者的身份出现,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走上讲台,为传播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之精髓,提升学生传统道德文化素养尽心尽力。
(一)让传统道德文化浸润课堂
1.培养晨读习惯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道德文化经典,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能背上几段的寥寥可数。传统道德文化中有很多讲究道义和励志的话,放在今天就是经典名句,不仅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理论根基。
中职学生学习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有时大有强行灌输的必要。笔者以为,中职学生一进学堂,“从娃娃抓起”,不管三七二十一,仁义礼智信,必须先让他们读起来。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从一入学开始就培养学生晨读的习惯,而且每周都要规定晨读的内容。一般学生对古代文化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即听得多但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印发一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料,当然这些资料的出发点要明确,即既有语文方面的价值,又能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
2.重视课堂渗透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传统道德文化的因素,让传统道德文化充分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屈原列传》中的屈原受奸臣诋毁,遭楚王贬官,报国无门,跳汨罗江殉国;《左忠毅公轶事》中的左光斗,酷刑之下不忘己任,激励学生奋发图强;还有《指南录后序》《曹刿论战》等课文中的精忠报国思想,无不是我们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好素材。《论语》中不少篇章是弘扬仁爱思想的佳作;《孟子》和《墨子》中也有不少宣扬社会和谐、人际和睦的内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很好的材料;还有《游子吟》体现的崇扬母爱、提倡孝道的传统美德,《触龙说赵太后》以独特的角度演绎的人间亲情等。在当今倡导和谐发展的社会中,职业中学的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汲取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不能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要让学生积极收集身边或课本之外与道德文化常识有关的信息,并学会鉴赏、加工、再创造,使这些文化知识烙上学生个性或特色的印记。接受一种文化的熏陶,靠老师的说教总是收效甚微,学生必须通过主动接受熏陶、引发共鸣、体验情感,才能汲取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逐步修成正果。老师在这期间必须做好引导者,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去创新,而丢掉了文化中有价值的传统成分,做到慎取活用。
(二)让传统道德文化走进生活
教师应该学会把传统道德文化内涵延伸向现代生活,也只有这样,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才算是完成了一个从“知”到“行”的飞跃。
比如教学《游褒禅山记》,重心应放在课文主题的挖掘上。但是,职业中学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延伸,不懂得联系生活实际,因此老师要能结合本文主旨并整合传统文化中富有内涵性的内容,深入发掘课文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部分,要让课文主旨浅显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引起他们的反应和共鸣,最终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有理想、有目标、有自身的努力才能走向成功。从而为学生的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上好生动的一课,更为以后学生形成为实现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月亮;中国古诗词;审美;艺术
月亮,是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可是中国古今作家却把它当作一个个艺术典型,披上了美学的外衣,使这个普通的形象显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上可追溯到神话传说里《淮南子》:“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之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这是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而下可延于今天,成为人们抒写“爱情”的意象物,当代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因此,月亮成了中国古今作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借代物,是具有文学深度的艺术典型,它丽质而清新的外表,圆而明亮的形态特征都给古今作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综观中国古诗词,赏读有关作品,笔者认为月亮这个典型具有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
一、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有许多不同称呼,具有丰富的名称之美
唐代诗人李白《古朗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诗人将神话传说中的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创造了月亮朗宛若仙般的美丽景致,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文化习俗中“把月亮称作白玉盘、瑶台镜、玉兔、蟾宫”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就连封建科举及第也称为“蟾宫折桂”。除此之外,南宋词人辛弃疾《青云案》中颂元宵节盛况词写道:“东风夜放花干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于龙舞。”文中用“玉壶光转”来描写月亮的皎洁、清光晶莹,把月亮美称为“玉壶”。陆游(宋代大诗人)《桂花》:“丹怡绿叶郁团团,消得嫦娥种广寒”,月亮又被称为“广寒宫”,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又有了“婵娟”的美称。晚唐诗人李商隐《霜月》中,把月亮的仙姿仙态写到了极致,显得风姿绰约,晶莹剔透:“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诗中的“素娥、青女、霜冷”又成了月亮的代名词。“宝帘闲挂小银钩”你看,月亮又被叫做“银钩”,一弯新月多象女子弯弯秀眉,人们也称它为“娥眉”……
这些对月亮的美丽的称呼,勾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在人们心里构起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怪不得古代诗人要日思夜盼月亮,魂牵梦萦月亮。月亮有了这样多美丽的称呼,当然成了诗人们的构作灵魂。
二、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成了友人游子情人相思的寄托物,具有魂牵梦萦的思念之美
我国的中秋佳节,人们都有赏月的习惯,月亮寄写了月圆团聚的意蕴。唐代文学家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中有“一年明月今霄多”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情怀;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文用叙述的形式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月亮为意境烘托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由于月亮是“思念”的寄托物,自然也成了古人表达爱情的媒介,古代诗人把月亮与恋情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了闺怨思妇诗的独有景致。《诗经?陈风?月出》:“月出胶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意思是:“明月皎皎啊,我心上的人儿多美好,她从容闲雅姿态窈窕,我心忧愁又急躁啊。”从比喻角度看“用皎皎来喻妇人的肤色”活画出一个“肤如凝脂”般的美人形象,怎么不僚人心乱呢!而从意境角度来看:把美人安排于月光之下,月光、美人相互映衬,俊美的秀容融入清辉的月色之中,给美人增加了一层神秘感,一种朦胧美。增加了主人公的思念和爱慕之情。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此诗“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深,接着转入抒情“天涯共此时”点题“怀远”。此前有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有苏轼词《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同构成抒写月亮的名句,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此女子随时间推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只得默默对月独寄了。白居易从长相思中有“月明人倚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些诗词都借明月抒写恋情或相思之苦,形象具体,意蕴浓烈。
月亮高悬空中,俯视人间,多情默视,似解人意,又常成为诗人孤独寂寞的知己,抚慰感伤心灵的佳友,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把天边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和自己梦幻成三人,举杯共酌,使清冷的场面就热闹了。月亮成了作者形影不离的朋友,慰解自己孤寂的心灵。苏轼《酹江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一场浮空梦,只有你我最相知,你孤独,我也孤独。给月亮斟杯酒寄托自己的情怀。岳飞《小重山》:“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诗人夜不能寐,心事难排,只有月亮为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