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7 18: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钱塘江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钱塘江的诗句

篇1

一、揭示课题,引出“奇观”

理解“观潮”的意思,知道这里的“潮”指钱塘江大潮。如有学生曾见过钱塘江大潮,可请他们做做介绍;如学生都没有见过,则让他们说说想象中的钱塘江大潮。接着借视屏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进而引导:“同学们,比起钱塘江大潮,我们常见的潮水根本不值一提,宋代诗人苏轼曾这样赞叹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古往今来,很多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墨客,在饱览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后,都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今天,我们就凭借课文,跟随作者到浙江海宁,欣赏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并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向人们展示这天下奇观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观”

1.自由朗读,读出形象。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在读中思考:读了课文,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些画面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自读想象后,引导学生交流并梳理画面和感受:一是写“潮”的画面:潮水之快,潮位之高,潮声之大,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二是写“人”的画面:大堤上人山人海,潮来时人声鼎沸,可见钱塘江大潮堪称天下奇观。

2.浏览课文,梳理形象。为使课文描述的形象给学生清晰的印象,在学生交流后可让学生浏览课文,理清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别从“潮”和“人”两方面展示形象,突出“奇观”。

三、品读想象,领略“奇观”

在课文中,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表现了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促使学生具体领略大潮的壮观奇特,深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可引导学生阅读想象,再现形象;相机拓展,创造形象;设身处地,自由表达,以求情感熏陶与语言发展的融合。

1.品读写“潮”的句子,入境想象,感受景观之奇。课文第3、4自然段,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具体介绍了大潮来临时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千万匹马“齐头并进”……大潮越来越近,响声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蔚为壮观。为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大潮的气势,可让学生朗读想象,还原形象,步入情境,观其潮,感其形,闻其声,进而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1)由声音感受奇特。让学生找出写声音的句子自由朗读,借助语速、语气、语音的变化,显示出潮水的由远而近,潮声的由低而高,从声音之大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接着让学生借助视屏,感受“好像闷雷滚动”和“如同山崩地裂”的潮声,然后启发引导:读了句子,看了视屏,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潮声的宏大,感受大潮的奇特。进而以“作者是怎样描述潮声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使学生明白:“好像闷雷滚动”,说明潮声很大,但由于在远处,因此不是太响;“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说明潮水已到眼前,声音震耳欲聋。作者借助形象的比喻,具体真切地展现了潮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过程,凸显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2)由形象感受奇特。在文中,声音与形象的变化有机联系,相得益彰。为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引导默读课文,画出写潮水样子的句子,并借助朗读再现形象,然后分别引导品读想象。如“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一句,可这样引导:“一条白线”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江潮比做白线呢?以使学生明白:“一条白线”,形象地写出潮水从天际间向这边涌来的情景,那宽阔的潮头激起的白色水花,对于江面来说,犹如系在腰间的飘带,此时的整个钱塘江,如同手持雪白的飘带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此刻,可相机介绍杨万里的诗句:“海潮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第4自然段写“颠峰时刻”大潮的句子,可先引导自由朗读,想象形象,然后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闭目想象,进而让学生自由描述那壮观的场面,叙谈自己的感受,老师相机介绍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的诗句,使那以江面为舞台,手持“白练”尽情狂欢的潮头跃然学生眼前,荡漾学生心间。进而再播放视屏,让学生在想象形象与实际画面的联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随后品味写潮水形象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并陈述理由,以使学生从“一道白线”“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齐头并进”的“白色战马”等描述中,看潮水推进中形象的变更,看作者描述中比喻的精妙,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品读写“人”的句子,拓展想象,感受景观之奇。课文还以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突出大潮的奇特。对此,可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还原和拓展,借助人们的所见和所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可让学生反复朗读写人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启发想象,让他们设身处地,表述形象:(1)如果你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一路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在其间,能说说为什么前来吗?引导通过人们扶老携幼前来看潮情景的描述和自我心理的叙述,感受奇特的江潮对人们巨大的诱惑力。(2)大堤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大家昂首东望”,如果你置身其间,环顾四周,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引导描述人们“昂首东望”时的动作、神情,揣摩人们的焦急而又耐心,兴奋而又激动,从人们对大潮的期待中体会其“奇特”。(3)天际间出现“一道白线”、眼前出现“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会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环顾四周,你看到人们怎样的表现,听到人们怎样的话语?引导通过自己和人们表现(欢呼、摄影、赞叹、留影……)的描述,体会奇特的大潮在人群中产生的强烈反响,可重点描述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人对大潮的赞叹,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四、创设情境,赞美“奇观”

为使钱塘江大潮永远在学生心中奔涌,让精彩的语言永远在学生仓库贮存,可以课本为蓝本,或借助插图,或运用视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对“观潮”过程作“现场直播”,借助具体形象的语言把“钱塘江大潮”和“观潮的情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以培养学生合理想象拓展形象、转化语言灵活表达的能力。可这样引导:同学们,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又如期而来,电视台对现场进行直播,让你担任现场解说,你想如何将那壮观的场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描述呢?(引导说说“直播”要求,教师适当提示: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描述所见、所闻和所感;语言要力求具体、生动和形象;还可借助动作、神情和语气加强效果,吸引观众。)让学生自行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凭借插图或视屏,进行“现场直播”。最后,教者绘声绘色地进行示范,让钱塘江大潮再次在学生心中“掀起波澜”:

各位观众:你们好!

我是××电视台的记者××,今天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我在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向大家转播。现在是上午8点钟,距潮来的时间还有5个小时,可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翘首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大家看,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现在江面风平浪静,越往东越宽。

…………

现在是午后一点,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时,人头攒动,不少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欢呼起来:“潮来啦!”

观众朋友,你们听到了吗?潮水的响声越来越大。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天边泛起一道银线,若隐若现。那条白线快速地向我们移来,远远望去,宛如一群洁白的天鹅排成一线,展翅翩翩飞来,又像一条闪亮的白龙向这边腾飞,好壮观啊!近了,近了!汹涌的大潮如受惊的雄狮,惊吼跃起,声如山崩地裂。刹那间,壁立的潮头近7米,仿佛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着席卷而来。游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和欢呼声:“太棒了!”“太壮观了!”(对人的描写略)

篇2

产生潮汐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农历一个月中,朔日(初一)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时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引潮力,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时间内,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虽说月球比太阳小,但是离地球比较近,其引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内在联系,他们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响,大潮出现的时间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农历初二三或十七八这几天,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地理条件千差万别,所以不同地区的潮汐周期也不同。常见的有一个太阳日(或一地点月亮连续两次升起或落山的时间间隔,大约24.5小时)内完成两个周期或一个周期的,还有半个月;1个月、1年、8.85年甚至18.61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就我国而言,在大连、青岛、连云港以及厦门可以见到半日潮,在南海的北部湾可以见到全日潮,由于古时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关于半日潮的文字记载比较多,比如早潮才罢晚潮来就是古人对半日潮的忠实记录。最令人叫绝的,是书写在山海关上的那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将潮水的涨落和浮云的生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玩味无穷。

潮汐是一种十分壮观的自然现象,当潮水从深海向岸边涌来时,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据测定,钱塘江潮的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24千米,即每秒钟6.7米。古人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读了这些诗句之后你可以想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潮水露出一线,可是你的手刚一指点,它就到了眼前,可见速度之快。当潮水涌到岸边时还会形成很高的潮头,例如我国的钱塘江潮由于受喇叭形河口以及江底水浅且有沙坎阻挡等因素的影响,前面的浪跑不快,后面的浪又赶上来了。如此后浪推前浪,一浪赶一浪,浪头一层一层地叠加在一起,潮头到达海宁时达到,形成一道道高3至10米的水墙,只见江中白浪滔滔、波涛汹涌,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翻滚的潮水还发出巨大的声响,据说在方圆26千米的范围内可以听到波涛翻滚的潮水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其景非常壮观,其势锐不可挡,真可谓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诗人李白也发出了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感叹。

潮汐如此壮观,堪称佳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我国的钱塘江潮,近几年来每到中秋节前后,慕名前来观潮的人每天数以十万计。钱塘江观潮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赞颂江潮的诗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在这些美丽的诗篇中人们喜爱的是宋代文人潘闻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番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词中的弄潮儿指的是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是本地的游泳高手,常常上百人一群,手持彩旗在惊涛骇浪之中腾身起舞,其场面之惊险是可想而知的,诗人在梦醒之后仍觉胆战心寒。

1、什么是潮汐?古人是怎样解读的?

2、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3、正确朗读文中对联(把音注出来,节奏划出来):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4、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诗文来解读潮汐,请具体谈谈其作用。

参考答案:

1、是指海水有规律地合起来叫潮汐古人称之为大海的呼吸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月亮形成大潮,其它时间内形成小潮。而月球是形成的因素。

篇3

(一)

丁叔叔开着小汽车,带我们去杭州游玩,一路上风景可真美,经过了不少城市、乡村,还有一些丘陵、山包,尤其经过长长的隧道时,特别刺激。天空中白云瞬息万变,刚才还像一只小老鼠的云朵,还没等我看清楚,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麒麟。可是我一会儿就困了,躺在妈妈身上“呼呼”睡大觉了。

终于到了杭州了,杭州可真远,把我肚子都饿扁了!到了宾馆吃了饭,我们去游夜西湖。

首先到了苏堤,我知道苏堤是为了纪念苏轼而起到名字,长度大约有2公里多呢!走在苏堤上,听着蝈蝈的叫声,树上小虫子在飞,湖边有些灯光,游船在湖面飘荡。苏堤终于走完了,我淌了一身汗,但是感觉不太累,最近锻炼还真进步了呢!

出发,回宾馆睡觉去喽!

(二)

今天骄阳似火,一出宾馆就出汗了。幸亏丁叔叔的车里有空调。今天再去看白天的西湖,开车到了白堤边,爸爸说白堤是为了纪念诗人白居易而命名的,长度只有1300米左右,这下肯定比昨晚轻松,我吃着冰棒边走边看,西湖上银光闪闪,一边是荷花池,碧绿的荷叶,衬着粉红的荷花,真美!我还和爸爸一起背诵有关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阳光下的西湖和昨晚的夜西湖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哦!

走到白堤的另一头,租了一条小船去湖上游玩,小船漂在湖面上,摇来摇去,远处可以望见雷峰塔和六和塔,听说白娘子就曾经被压在雷峰塔下面。听着船工的介绍,不知不觉到了湖心的小瀛洲,上了岸,走在小瀛洲上,经过九曲桥,桥下水塘里长着睡莲,还开着漂亮的莲花,小瀛洲上有些古迹,不过很多介绍的字我都不认识,所以也不感兴趣,天太热,还是回到小船上吧。坐着小船围绕小瀛洲转一圈,很快看见了著名的三潭映月,爸爸像导游一样给我讲,之所以叫三潭映月,是因为晚上月亮出来时,三根柱子能把月亮映在湖面上,就像三个月亮一样。这时湖面上起了大风了,我们赶快上岸了。

吃完午饭,我们就去了灵隐寺,听说那是济公住的地方,不过我可没看见济公,倒是看了飞来峰,钻山洞,洞里还有一线天,山洞外流淌着小溪,溪水可真清,妈妈说这水是自然形成的,是活水,不像人工造水,还有污染。最难忘的一件小事是在路边休息时,看到路边一条蚯蚓就快被太阳晒死了,我把它放到潮湿的土地上,这是一件“好事”吧。

回市区的路上,特意从钱塘江大桥走过,看一看著名的钱塘江,听说涨潮时,潮水能把人打到江里,真可怕!不过现在不是涨潮的时候,我们可看不到潮水。还是回去吃饭睡觉吧,今天可真累!

(三)

今天要去岳王庙,据说岳飞就被埋在那里。进了庙里,第一眼就看到了岳飞的雕像,爸爸说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在岳飞墓前,看到了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想起来了,我们语文书上也有。边上就是四个害死岳飞的佞臣:秦桧夫妇、万俟?l、张俊,他们都跪在地下。

篇4

我斟满一杯酒,一饮而尽。天地一色,水月互相弄影。幽静的夜笼罩着幽静的江,也笼罩着幽静的亭子,这亭子没有半点夸耀和表功,默默地陪伴人们等待着潮魂的到来。我又斟满一杯酒,送到嘴边又放下了,不知道该把这酒敬献给谁。

“来了!潮来了!……”人们惊叫起来,翘首东望,乱云飞度,白光微微地泛起,有细小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嘤嘤的如同蚊蝇嗡叫,是真的!人们左呼右喊,携老扶幼,跳的,跑的,滚的,爬的,一起涌到江边。啊!黑蒙蒙的水天之间,一条雪白的素练乍合乍散的横江而来,月碎云散,寒气逼人,人们惊叹未已,潮头已经挟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地来到眼前惊湍跳沫,大者如瓜,小者如豆,似满江的碎银在狂泻。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沙鸥惊窜,鱼鳖哀号,好像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像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像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像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天地间三分是水,三分是云,三分是阔大的气派!我解开衣襟,让江风吹入胸膛。突然,我觉得我的身躯在散开,我的心胸的升华,大江冲进了我的胸膛……

两岸的观潮人齐声叫好,许多人追着潮头狂奔,欢叫,腾跃,有人点起了纸团,挂在芦秆上投入江中,火光随着流水飞也似的去了,一会儿被抛向空中,一会儿又被沉下深渊。黑漆漆的夜空中,点点火光跃跃沉沉,飘漂浮浮,好像江底泛起了许多闪光的夜明珠……

浩瀚的钱塘江沉浮起伏,一喷一吸,我知道:这是潮魂在呼吸。四望皆空,我把满满的一杯酒酹入大江,算是对大江的安慰;人间已擒得饿虎,将满腔的冤气化为倾盆的泪雨。秋水秋风,我的心在江上盘旋;潮魂呵,这故事虽然老,却也新鲜……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语文也在学地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在前面”告诉学生语文与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地形描述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描述各种地形的名家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写出了庐山的雄奇秀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描绘了阴山脚下河套平原的坦荡辽阔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写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岖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道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种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二、古诗词中的气候

我国的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大江南北景观各异。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就描述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众多山脉阻隔,使之不能到达我国内陆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反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地景观的垂直变化。有时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解释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三种降水类型中对对流雨的形象写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也可解释海陆间的水循环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三、古诗词中的水文知识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L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以从中看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向我们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我们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岁月生,江水应春生”“绝岸愁倾履,轻舟故溯洄”等则展现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能量巨大,若能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四、古诗词与天体运动

关于天体运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更替景象。“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则写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诗词言清四季变化,万物轮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五、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

篇6

“原始沧桑几度留,距今难计千万秋。”半月形青山夹持下的凸形海角伸向正门海,悬崖下即是山钦湾,为早期古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地貌。也许是火山喷发产生的岩浆遇到海水被冷却凝固的缘故,海滩上布满黑色玄武岩礁石。千万年的海蚀作用使得溶岩海岸千奇百怪、怪石嶙峋,勾勒出一种山海天合一的原始沧桑之美。

远远望去,海天浑然一体,湛蓝的天,流淌的云,海水翻起如雪浪花,激起冲天银雨,响起雄威涛声。这豪壮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跳下海湾拥抱这大海。山钦湾排排涌潮,腾雪拍岸浪洗涤;九鲸石垒垒突兀,饮浪醉海峙峥嵘。山钦庙幽幽显灵,香客虔诚祈福礼;燕子洞巢巢险陡,扑朔迷离燕飞空。如此丰富绝美的景致与湛蓝色的海水、雪白色的浪花、金黄色的沙滩、墨黑色的礁石,以及遍布沙滩上的绿色“蔓京草”,搭配得十分巧妙,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绵延舒展,美轮美奂。

像山钦湾这样以大自然巧斧神功雕琢的美丽海湾,在海南的海湾里却是独特的。这幅画卷里,最令人陶醉的是山钦湾里千姿百态附有灵性的礁石,拟人拟物栩栩如生。有的似巨龙闹海,有的似镇海石狮,有的似石龟探海,有的似仙女下凡,还有那崖边的大、小“石屋”可无偿为数十人避雨藏身。尤其那只硕大的黑母鸡抱窝于滩上,为了一个千年的承诺,宁愿坚守一份最后的等待。面对这景物天成的绝美景色,不由觉得用刘白羽赞颂武夷山的诗句“鬼斧神工亦壮哉,天公造化费疑猜”来描绘山钦湾也相当贴切。

登顶观海黑石礁,坐颠听涛天地遥。喜欢玩海的,莫过于观涌潮激浪,听拍礁涛声。登上高高的熔岩礁石,面朝大海就地而坐,零距离体验惊险刺激的涌浪拍礁情景,享受观海听涛的激情。既刺激耳目感官,又触动心灵的净化与境界的升华。

风平浪静时,天边的海波闪闪地款款而来,温婉美丽,含蓄得只闻其声。当见其形时,海波已变成排排滚涌的潮水由远而近,鸣声渐强,转眼奔来眼前。温顺的涌浪鳞光四溢,发出哗哗的声响,有节奏地拍打溶岩海岸,激起万斛珠玑,宛如七仙女抛撒万朵洁白琼花。

风起潮涌时,连天的海潮滚滚地翻涌奔来,势如万马奔腾。伴之以隆隆的涛声,酷似闷雷滚动。临近方显风助水势,浪借潮威。汹涌澎湃的浪涛怒吼般地向岸边的火山熔岩冲击,与礁石撞个满怀。霎间迸发咆哮惊吼,好似山崩地裂,撼人心魄!骤然间,涌浪似发威的雄狮顺势升腾跃起,激浪千重,凌空爆碎,浪花冲天飞溅,如海龙女吐出的冰魄银珠。阳光下,溅落的银雨纷纷点点,折射出晶亮的泽光,蒙蒙轻扬的水雾随风飞舞纷扬……

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 引导 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6-01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涵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课堂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学会推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能迅速吸引住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品味。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好像未经炉火而已达到了“纯青”。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和谐,极能调动读者的情感。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捡来搭配在一起,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整散相间,雅俗溶于一炉,酣畅淋漓,隽永优美。笔者引导学生朗读、推敲、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在诗歌教学中,音乐美十分突出。平仄相间、讲究押韵,句式整齐匀称,句内节奏感强,这些都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具体体现。如何感受到音乐美呢?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感。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些诗句,让学生体味音乐描写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这些描写用十多钟声音来比喻四根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表现了旋律的发展变化,“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我们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虽终,余音绕梁。经常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有利于净化和美化学生的语言,增强他们的语言感染力。

3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的图画美

好的文章如同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让人爱不释手。在学习这些文章时,笔者引导学生依据优美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如《我的空中楼阁》,笔者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图画,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赛。同学们积极动手,或简笔勾勒,或搭配色彩,一幅幅《我的空中楼阁》展现在师生们的面前,笔者还建议学生把优秀作品送到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参展,结果还获了奖。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又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

4 引导学生捕捉线索,体会文章的构思美

精巧的构思给文章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遇到优美的文章,笔者就引导学生来抓住线索,细细品读,领悟文章的构思之美。如《永远的蝴蝶》,在学习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寄信,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构思之美。小说围绕寄信而写,正因为寄信,才有了樱子丧身于车轮之下的惨剧。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了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这句交代不仅照应了上文,并于此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这种构思的文章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过目不忘,并久久不能忘怀。

5 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感悟,体会文章的立意美

篇8

画意

且读下面这段文字: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这段文字,极有画意,其用色丰富而不失雅洁,深得丹青妙趣。请看作家的用色:芦花之白,桕子之白,红叶之红,乌桕树之黑,草色之赭,草根之绿,青天碧落之青碧。色彩丰富,然而并不凌乱,而是比率适宜、搭配和谐、布局有序。以天空的青碧色为基调,以芦花的白色为背景,以枯草的赭色和草根的绿色为衬托,以红叶的红色和乌桕树的黑色为点染,多种色彩有机地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丰富,但并不艳。作者以“色彩”作为视角,准确地表现了江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色。这种景色与北方雄浑肃穆的景象迥异,也与两广的温暖舒适不同,江南的冬景衰败中蕴藏着春天的生机,静默中潜伏着生命的喧闹。作者通过色彩,准确地表现了江南冬景的地域特色。

当然,这种色彩及构图,并不完全是原生态的,而是经过作家眼睛的过滤与裁剪的,是合乎画意的。这种以色彩来表现景物的写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比如王维的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居易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甫的诗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于在古典文化浸日久,郁达夫举笔之间便自然地流露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所以郁达夫的散文,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画家刘海粟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是很有道理的。

诗情

且看以下这段文字: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

写散文,并不是翻拍生活,而是将生活艺术化。生活是本色的,也是芜杂的,而进入文学之后的生活,必须是有序的,合乎审美要求的。“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清・吴乔《围炉诗话》)和绘画艺术、摄影艺术一样,散文在表现生活的时候当然也是经过了视角选择和素材裁剪,去除了那些芜杂的部分,留下了合乎画意的部分。而取与舍的标准,便是作家的“趣味”。郁达夫热爱江南,他心目中的江南是可爱的、温暖的、有情趣的、风雅的,于是他将江南美丽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彼时江南农民的生活未必过得诗情画意,贫穷和饥寒的苦恼恐怕比诗意的悠闲多得多,但进入了文学,他们便成了“画中人”,成了艺术家眼中的风景,漏雨的茅屋也成了风景,昏暗的油灯也成了风景。一切都投射出悠闲的情致,产生了和谐的氛围。

读这段文字,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画家吴冠中的系列作品《江南水乡》。吴先生对江南水景有着浓厚的深情,他笔下的水乡流露出情真意浓的雅致与灵秀。画面简约大方,意境悠远,清丽古朴,耐人寻味,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完美地表达了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

趣味

这里面包含了自然风貌的生趣,民俗生活的情趣,文人墨客的雅趣。

《江南的冬景》是文学画廊里的小型画展,它主要展出了三幅图画:第5段可称为“寒郊冬景图”,第7段可称为“微雨寒村图”,第8段可称为“江南雪趣图”。这三段文字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是最值得品读欣赏的段落。三段文字并不是处于同一层面的,也不是同一视角的,而是变化的、深化的。“寒郊图”描绘的是自然的江南,以植物的形与色来表现江南冬天的山川风貌;“微雨图”表现的是生活的江南,是从人文视角观察到的,以市民的生活表现江南的风情世故;“雪趣图”表现的是文化的江南,是从古典诗词、古典文化视角联想到的江南古雅的文化情趣。作者在描绘每一幅图景时,都不忘用人物的活动来点缀画面,景物中因有了人的活动,那原本可爱迷人的景色便有了生活气息,这也是这篇文章与一般写景状物散文的最大不同。三幅画,从自然到生活再到文化,由实入虚,腾挪变化,层层深化。如果说整篇文章娓娓道来如同一条涓涓细流,那么这三幅画便是激起的三朵浪花,姿态各异、风情万种。

篇9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而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师的―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以严谨的教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创设良好的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师表形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教师严厉呵责的氛围中,学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也不可能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的。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压抑、不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作为地理教师,笔者坚守地理课堂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相长,不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尊重他们对地理教学的看法和观点。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中,笔者发现对某道题目讲评有误,马上坦率地承认失误,并解释道:“老师不是圣人,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并帮我改正。”教师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地得到调动,学生就能在愉快而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

三、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感情,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理殿堂。同时,中学地理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极有吸引力的。

如七年级上册地理,讲到陆地地形的类型时,笔者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鬼斧神工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让学生不禁发出阵阵赞美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如七年级下册地理,介绍美国、巴西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方面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心”,激励学生树立奋发勇为、报效祖国的志向,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如讲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笔者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形成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笔者说:“中国的风景文化名胜数不胜数,有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这样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他们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于学习。

四、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教师上课要让学生紧随自己的思维行动,将他们完全置身于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隋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这一节时,笔者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笔者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再如,分析冬夏季风示意图时,紧紧抓住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的规律,采用动画效果,很直观地使学生明白了冬夏季风各自所属的发源地、风向及海陆走向的情况。

五、兼顾其他学科,发挥诗词、歌曲、趣闻的怡情作用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他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都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激发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笔者在讲授“台湾”之前,让学生听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讲亚洲区域时,让学生听一曲《亚洲雄风》;在讲长江时,让学生听一首《长江之歌》;在讲青藏地区时,让学生听―首《珠穆琅玛》。这时,学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识到这堂课讲的知识内容,注意力也集中。记得笔者讲“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前,用罗文的歌曲《狮子山下》导入新课,一听到熟悉的流行歌曲,几个活跃分子带头跟着罗文的歌声一起唱,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感染。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流畅,师生相互影响,情感相互交融。

再如,讲到南极企鹅时,可以描述一下企鹅憨态可掬的形象,然后介绍一些企鹅奇特的生活习性。如企鹅的绅士风度、摇摇摆摆的独特的走路姿势,这是它的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

利用诗词、歌曲、趣闻的确能起到激兴、怡情作用,但需注意切忌喧宾夺主,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篇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美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10

所谓美感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它可以使人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并改造社会,从而促进鲜活个性的张扬和发展,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目的。美感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那么,怎样让美育渗透于课堂中呢?其实美就在周围,四处可见。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精彩的文本,丰富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可资可鉴可创的审美客体。

一、借助文学作品感知艺术美

审美教育属于美学范畴。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产物,是人化了的自然,是情景的契合统一,富有图画美。在热烈明丽、盎然蓬勃、凄凄惨惨、温馨静谧的意境中无不或展示了诗人昂扬奋进的精神,或透露了作品落寞感伤的情怀,或表现了作者恬淡宁静的志趣。对于作品,笔者认为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品味情境交融的意境美实在是一个妙法。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人从全境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一个“何”字,一个叠词“澹澹”,表达了诗人惊讶、赞美之情,情境交融,给人一种壮丽的享受,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出一个开阔宏伟的意境,更是雄壮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让人深受其熏陶,感受到雄伟的力量、壮美的魅力,从而给人以生活的热情,学习的动力。可见,通过作品画面的赏析,可以将无形的词句变化成有形的图画,通过想象,学生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诱发他们深厚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品味自然、社会、人生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凌云壮志。

还有教学的《我的母亲》片段,可以这样安排,先出示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2.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格?3.对‘我’有哪些影响?”接着学生阅读课文、查资料、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本文写了母亲三方面的事:(1)对‘我’的管教;(2)作为当家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3)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师:“从这些事情表现母亲什么品格?”生:“这些方面表现母亲严格、仁慈、宽容又刚气的品性。”师:“你们认为母亲对作者有哪些影响?”生:“有深远影响,让作者在以后的茫茫人海中学会管教自己,善待人,宽恕人,体谅人。”通过让学生阅读作品,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感受这位母亲的伟大之处,那无比深挚的爱,学习这位严师慈母的高尚品格,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领略人性的光辉之美。可以说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成功地培养儿子成才,真是农村母亲作家儿子。我们知道作为母亲让儿子长高长胖就不难,但培养儿子成才并不是一件易事,而且是在这样一个既是23岁就失去丈夫又是当家后母的家庭中,这种生活的痛苦,作者说:“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见母亲遭受的坎坷与痛苦实在太多了,也见母亲的意志力之坚韧,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痛惜和敬爱之情。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感受母亲这种仁慈、坚韧、刻苦、宽容又刚气的美(因为现在好多学生心理脆弱吃苦精神差),这种善待别人、体谅别人的好品性。

作品的美是一种潜在的引导力量,初中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审美客体,这些审美客体既有美的也有丑的。如多情的梧桐,笔直的白杨,缠绵的杨柳,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富贵的牡丹,没有文化却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的阿长,坚韧不拔照亮人类精神殿堂的盲聋哑人海伦・凯勒,启示世间真理、给人以深切关爱的莎莉文老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浩然正气、视死如归的文天祥,纯朴厚道的中年闰土,尖酸刻薄的杨二嫂,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或美或丑,作者或讴歌或鞭挞,无不留下美的丑的艺术。教师正应借助这些或美或丑的客体,进行正反对比,实行有效的美感教育。

二、借助语言品味意境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就曾说过:“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文学的语言是与思想内容完美统一的。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展示给读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能加深学生对语言丰富内涵的感悟,从而内化在他们的语言世界中,于潜移默化中被感染、被熏陶,“如春风解渴,如和气消水”,最后化为泉源,自然流注于笔调之间,而且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和语感。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在诗人的笔下承天寺的月夜显得格外的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当诗人“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庭月光所 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看清 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运用之妙,意境之美,令人惊叹不已。月影之真之美如诗如画,跃然纸上,月色之美,令人“惊异”,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感情尽在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个“闲”字反衬出别人是忙人,更点出作者此时的旷达心境。这种意境,如果没有诗人细致入微的体察、感悟,是难以摹状的,真是语言美,意境更美。还有,在周密的笔下,钱塘江的雄奇壮丽尽显:“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作者正是由远及近地观察,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种雄壮美。在教学中正是要渗透这种美感教育,让学生在多次的品味中领会、理解作品语言的丰富内涵,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熏陶,从而增强审美体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这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的感悟中进行审美体验。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美是一种潜在的引导力量,这种引导力量能够影响和改善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令人陶醉其中,这些美的事物,只有当阅读者通过深入感受、切实体察、终于发现的过程后,才可能化为他的审美情感。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逐渐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并产生情绪的激动和感觉的快适,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三、让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汲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