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冰心范文

时间:2023-03-19 16:0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纸船冰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四平八稳,但是这样的教学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灵魂式的东西――文学的味道。单从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来看,“亲近文学”并没有在这节课里得以体现,这明显背离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回到文学教学的正道上,找回文学教学的味道呢?

一、比较式诵读,引导学生初步品析文学之味。

任何作品的赏析都是由诵读开始。但是在具体过程中,不少教师要么是任由学生自主诵读,要么仅仅满足于音频范读。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前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诵读的问题,后者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

在诵读方面,比较式诵读是可取的方式。第一种诵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诵读的比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将各自真实的文学诵读状态原生态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真实记录学生的诵读情况,特别是错误的地方;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比照自己与老师之间诵读的差异,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诵读错误点。第二种诵读,是学生与音频材料之间的比较。音频中的诵读大多由专家录制的,一般较为标准,教师要组织学生倾心听读,在比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反复听读、跟读的方式,最终学会契合文学节奏的诵读方法,读出文学的味道,进而喜欢上文学诵读和鉴赏。

二、探究式精读,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学之义。

如果说比较式诵读仅是从浅表层面理解诗歌的话。那么,探究式精读则是更深层级的鉴赏,是进入文学殿堂的深度体验。

首先,应引导学生探究冰心选择纸船作为情感寄托物的原因。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叠纸船是作者在当时情境中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那时,她远离家乡、母亲,孤身一人去海外求学。在船上,她关联性地想到了用儿时叠纸船的方式寄托自己复杂的情感。另外,作者选择的纸船都是很小的,就像当时的她一样是孤弱的、处于旅途的风雨飘摇之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纸船与作者重影,这两者之间是相似的,甚至可教育学生将其画上等号去理解。

其次,对本文主题的探究。有的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的副标题“寄母亲”中获取启示,得出思念母亲这一主题。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鉴赏、解题指导意义。但是,对主题内容丰富性的理解,就可能因为这种快捷而“流失”了众多有效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到对母爱的讴歌,本文表面是在抒写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实则内蕴着母亲对自己女儿的眷念之情。其实,这个是比较好理解的。女儿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爱她;母亲能够在梦里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是因为她白天一直在牵挂着远行的孤女。于是,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解析出母爱的主题。如果仅有母爱主题,这首诗歌似乎就显得单薄许多。教师可引导学生研习冰心叠纸船,希望其入母亲的梦这个系列活动。从常理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是一种虚妄的幻象;但从心情来看,这是童真的体现,正因为这种童真使得诗歌的表达具有了想象的张力,使得情感的表达既真又幻,使得母爱主题的深沉性得以巧妙彰显。

三、交流式悟读,引导学生多维碰撞文学之光。

每一个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都是有局限性的。有人的理解处于浅表层面,有人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人的理解比较片面,有人的理解比较全面。对于文本解读,每一个学生乃至其与教师的交流式悟读是不可缺少的。只有经由多层级的思维、思想碰撞,文学之光才会灿烂,深入人心。

第一种交流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当前文学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少有深度研习文本的好习惯,大多满足于一次性的阅读与理解。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潜心于咬文嚼字的工作。

第二种交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事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表达自己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第三种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对诗歌文本的理解自然要高出学生一个层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显得相当必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可过早地表露自己的观点,不然会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会处于教学的弱势地位,习惯性地生硬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篇2

李恩杰:2013年,中国剧协举办了“中国历代文化名人戏剧创作工程”剧本征集活动,《屈原》让我们眼前一亮。作者是文化部戏剧处处长吕育忠,他酝酿了十几年,创作出这部剧,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从北京京剧院来说,创作的选题应该和剧院的地位、剧院承担的责任相统一。我们认为北京京剧院的戏应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应是大气蓬勃、输出正能量、能够立得住的戏。通过立戏,延续和提升剧院在京剧发展当中的作用,并且锻炼演员队伍。《屈原》这个剧本与剧院选题的方向、要求比较吻合。

北京京剧院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组织了当今京剧创作方面最权威的专家,选择了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的青年演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把他在舞台上展现,让更多的人通过看京剧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

当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应当提升,北京京剧院要发挥文艺院团应有的作用。我们希望《屈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树立做人做事的追求方向。

记者:5月6日、7日,《屈原》在梅兰芳大剧院公演,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很多观众对剧中舞美、音乐、人物扮相等方面的创新印象深刻。在坚持传统和创新之间,如何把握这个“度”?

李恩杰:《屈原》公演后,总体感觉初步达到了最初的设想。屈原是中国的文化巨匠,剧本承载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观众对这部戏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观众观看之后评价说,这是一部多年没有见过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戏。

《屈原》在传统京剧的基本框架之下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今天的京剧到底应该做成什么样?既保留传统,又要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不了解传统京剧的观众――能走进剧场。怎么做?完全按照传统老戏的方式去排,那是不行的。想要创新,必须弄明白哪些是符合规律、能被观众认可的;哪些偏离了京剧的本体。《屈原》一剧的唱念做打尽量保留传统京剧的精髓,而在服装、人物造型、舞台样式、音乐上尝试创新,总体效果还是挺好的。我们还会在听取多方面意见之后再作调整。

创新和改变怎样才能不违背京剧的基本规律,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一点。《屈原》公演后,我们连续召开了若干个研讨会,邀请戏曲界最权威的专家、戏迷、票友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京剧院内部还要开展演员和主创的座谈会。6月3日、4日将迎来第二轮公演,我们要提前拿出整改方案。《屈原》具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起点,今后要不断打磨、提升。

记者:对于京剧本体的把握一直是排演新戏的重点难点,《屈原》一剧在这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李恩杰:京剧的本质特征是虚拟、是程式。在《屈原》的舞台设计上,我们坚持尽量避免采用过多的实景。但是不是就非得回归一桌二椅?按照老戏的模式?这就是我刚才谈到的既坚持传统又勇于创新。这部戏有强烈的现代感,但是空灵的、虚拟的,并未脱离京剧的本体。舞台设计使用了T形架,上面吊装着屋顶造型,根据需要产生变化――这个组合关系表现宫殿,另一个则可代表监狱。这种虚拟和一桌二椅从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北京京剧院每年都会推出不止一部原创剧目,始终走在各大京剧院团前列。新戏的创排也意味着要克服更多内在和外在的压力。

李恩杰:只有新戏,才能真正与我们今天的观众和时代对接。只有创作越来越多的新戏,才能产生好戏。要允许失败,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佳作,这才是真正的规律。我们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京剧创作更为宽松的环境,以更适应今天观众的需要。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张永和先生提出:“对老戏要严,对新戏要宽。”现在我们正好反着来,谁要拍一部新戏,往往会被批评淹没。但对经典老戏,随便演、乱演的情形屡见不鲜,大家见怪不怪。老的经典毁了,新的经典出不来,京剧不能这样下去。

篇3

为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有效防控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传染病信息报告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各县、区卫生局和市直有关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传染病报告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持续性,成立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严格按照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报告制度,细化工作措施,明确专人负责,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质量。

二、规范程序,及时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临床医生的报告能力和水平。传染病病例的发现、登记、填卡、通知、疫情信息管理人员要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首诊医生发现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病例后,要进行认真登记,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与医疗机构疫情信息管理人员沟通信息。首诊医生不能排除是法定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尽快组织专家组会诊。传染病管理人员要及时收集传染病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网络直报。严禁因临床医生和传染病管理人员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协调配合不力等原因造成传染病病例缓报、漏报和乱报、瞒报现象的发生。

三、严密监控,及时审核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传染病网络报告的审核工作。审核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每天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传染病信息浏览5次(白天上、下午各2次,夜间1次),认真审核辖区内各医疗机构上报的每一例传染病信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或聚集性病例,重大传染病疫情,如霍乱、非典等以及暴发的不明原因疾病,要立即核实。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必要时,要向当地卫生局汇报,以便及时有效处理。要注重做好节假日期间的审核工作,严禁因审核不及时,导致集中审核现象的发生。

篇4

【关键词】中国青少年 长期的心理压力 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厌学 紧张的人际关系 健康心理培养 并重

2006年5月24日的泉州晚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辽宁省桓仁县一个重点高中的尖子生王家兴忽然惧怕上课铃声,1994年即当年高考前夕“临阵脱逃”休学。原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他休学后回家竟发展到不想听见人说话,不想见任何人。只好躲进山里,成了一个连家人都很难接近的怪物。后来,又发展到了一天24个小时都要在四肢上套上塑料袋,成了一个可怜可笑的“袋中人”。这位袋中人被诊断为患有强迫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现有的心理研究显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有调查显示,青少年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大多数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长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时,容易导致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全球化的中国人民处在一个吃喝不愁的和平、稳定时期,为什么中国的青少年会有“长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呢?

笔者试分析如下:

根源:高考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作为我国升学考试制度之一的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确实对调动中小学积极性,监控基础教育质量,对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为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渠道,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公开,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77年中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比例是21∶1。如今这些人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检讨中国高考制度》新华社 《环球》杂志)

可是当中国走进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从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德性’到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再到今天的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就是金钱’,知识越来越为科学所专用,越来越与人的德性和品格相脱离,即知识越来越成为纯粹理智性的计算和操作性的工程技术。”(卢风《知识与智慧:现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教育必然地在这追求知识、技术、实用技能的世界现代化洪流流动过程中异化为纯功利性的训练。中国教育制度之一高考制度也违背了弥补人才断层的“不拘一降人才”的设立初衷,异化成了“人生第一考”“一考定终身”的状态。高考分数自然而然被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统一的高考制度用同一标准选拔学生,严重扭曲了我国社会的人才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念。由于这个制度是国家推行的,在人们心中具有权威性,因此,家长和社会用这一标准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门用它衡量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优劣,家长用它要求子女。然最终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教育的对象--学生。统一的高考制度严重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幸运地跨入大学门槛的大学生也由于长期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再增添强大的就业压力,自然没能幸免心理疾病的侵害。

1.严重的厌学情绪

高考,考的不仅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对整个教育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小学、中学,甚至幼儿园的教育,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为高考进行的各种考试在当代的中国青少年眼中成了一个魔鬼,它吞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青春、理想和梦,留下是一个会死记硬背的躯壳,学生成了只有知识、技能而无生气、活力的“知识动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世人的眼里,高考的失败就是人生的失败,考试能决定的东西太多了。而家长、老师一味地强调考试更加重了学生的厌恶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有三份之二的学生感到考试压力很大,66%的学生认为“分数对一个学生很重要”,58%的学生认为“考试对自己的压力很大”,而50%的学生对于“现在的成绩不好没关系,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的说法持否定态度。老师为考而教,整齐划一的教材,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学生为考而学,整齐划一的个性,整齐划一的创造色彩。

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缺少求知的激情,学习由此成为了一种劳役。当代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的强,他们觉得学习就象一个恶魔在缠绕着他们。据《中国妇女报》1999年8月8日的报道,对北京等10个省市300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明,高中生仅有4.3%是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我厌恶上学。因为永无止境的大小考,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庞大的作业量使我吃不消,因为来自老师家长及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我难以承受。我不喜欢这些,不喜欢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天天起早贪黑的去受折磨,不喜欢天天穿梭在老师的脸色和家长的责备中。(《北京晚报》1998年3月22日)

不堪巨大的学习痛苦和精神压力的青少年有很多选择自杀、杀父、杀母、杀老师以使自己从重负和绝望中彻底解脱。1992年11月16日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小镇,5个女孩(三个9岁,一个8岁,一个10岁)因感到读书太难和满足不了家长的“望女成凤”的愿望而集体上吊自杀;1997年2月20日,贵阳市以为名叫李渊的中学生因忍受不了老师“差生”的侮辱和不让上课的惩罚而自杀;1998年3月23日宜昌市五中14岁的初二学生周付宇因忍受不了班主任的侮辱和刁难而从19层高的楼顶跳下身亡;1998年4月2日,牡丹江市十一中的初三学生李非因考试没有考好,害怕妈妈的责骂,亲手把爸爸妈妈杀死在自己家里;1999年3月28日北京市19岁的高三学生朱宇因不服母亲的严格管教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把镇静剂放在母亲的感冒冲剂了把母亲害死,并伙同其同学把尸体肢解抛入公园的湖中;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17岁的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学习成绩排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木柄榔头把母亲砸死……血淋淋的事实在说话,过分地强调考试成绩,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易造成青少年性格的扭曲,使得他们仅仅获得了认识外部世界的知识、技能而忘却了认识自己的内在心灵。本来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被培养成了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被异化的人。“剥夺了权利,剥夺了自由,剥夺了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我们不就成了一种机器了吗?一种让家长、让学校,让一个最先进的那种模式制造出来的一代吗?这就是大人们天天说的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吗?再说,当我们一个个变成考试机器后,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创造、我们的灵智,还有我们的爱情都泯灭后,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可以吸引我们生命活力的源泉?”(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紧张的人际关系

存在主义哲学家赫舍尔在经典之作《人是谁》中指出:“现代人的悲剧在于是这样一个存在:他竟忘记了‘人是谁’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人制造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人是什么。”正如弗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造就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青春期原本是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一个新奇、激动,富有浪漫幻想而又充满不安、躁动、困惑的时期。老师、家长原本应从科学的角度传授青春期方面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帮助青少年料理自己的生活和处理青春期的躁动和不安。可是呢?“从对6092例中学生和3360例大学生的调查得知,他们大部分对父母和教师在这方面不够信任。我们曾经问他们,‘你认为谁对你传授的性知识最丰富,有用?’回答是父母占9.1%,是兄弟姐妹占3.8%而回答是同学、朋友的却占80.7%”随着生理的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芽、觉醒,最突出的就是我们所谓的“早恋”。处在青春期的男女中学生彼此之间发生爱慕、爱怜、爱情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情。遗憾的是,老师和家长高喊着“一考定终身”的口号,不以为然地“学生知道什么爱情”没能正确地理解和指导青少年,反而误解禁止。据调查,在家长、老师对待学生早恋的态度上,“理解同情”的家长占30.9%,老师占25.5%;“不过问”的家长占4.4%,老师占26%;“反对或压制”的家长占64.7%,老师占48.3%。竟有64.7%家长,48.3%的老师旗帜鲜明地反对并压制“早恋”。这一对青少年独立人格的不尊重及无原则强调考试、升学,造成了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的关系紧张。

据《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1日的“教育新闻调查”表明:在新时期的中国教育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的倾向性问题是教师的高压,学生的厌学,师生感情产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在缩小。有40%的学生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时无所谓开心不开心,12%的学生不大开心和很不开心;对班主任老师不大喜欢和很讨厌的占13.2%,说不清的占23.8%;认为所有学生都信任自己的教师占1.3%虽然61.3%的教师很愿意和所有的学生交朋友,但最想找班主任老师的或找某个老师说心里话的学生仅有4.8%。4.8%的信任率闪着信任危机的红灯。当学生不信任老师,怎么会向老师请教人生的意义,做人的道理和行为规范?又怎么会向老师诉说人生的失意、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和精神的困惑?如此情况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何塑造人类的灵魂?

另外,据四川省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最亲近的是同学,其次是爷爷奶奶,认为家长(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只占18%。18%只能是同4.8%一样再一次警示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不信任家长。

学生不信任老师,孩子不亲近家长,满头的压力,满腔的苦闷,满腹的烦恼,如何得到正确的疏导。青少年们只能是更加的苦闷,更加的烦恼、更加的无助,进而造成学习压力过大,心理紧张,情绪无常。

从上面分析来看,高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公平不需要完全依靠花钱买的,不需要完全靠权势占有的,相对来说是靠能力,尽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必须是人人有机会),但只要是想读书的人,都能设法得到读书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实在找不到比高考更为科学合理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式。而且事实证明,推行高考制度的20年里通过高考的确向高校输送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因此现行的高考制度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高考,这一由国家包办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地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和选拔人才,使得社会统一地用这一个标准来衡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能上大学,也只有统一地用这个标准来要求学校和子女,正如一位旅美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而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考生’,而不是‘高素质的学生’。”(《检讨中国高考制度》新华社《环球》杂志)

这便导致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只能用统一的规格型号、统一的技术性能、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和要求青少年,把学校异化成一家培养“标准件”的工厂,把学校教育异化为一种培养考试机器的手段。在这种手段的理性支配下,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特长被扼杀了,青少年的天性、灵性、悟性被泯灭了,青少年的理想、憧憬、追求被窒息了。

然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曾讲过:“青少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也指出的:“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形成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的时期。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时期,容易出现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

因此中国教育在注重知识的传授时,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尤其是在高中教育,切不能忽略教育的另一方面的功能――精神追求和人文精神养育。

由于中国特殊国情,要改变现行的教育状况,改革高考制度,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并且艰巨的过程。我们可以先从学校教育着手,把健康心理培育与知识传授并重。正如李国杰院士指出的:“一个人的素质象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只是一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等等。成小事者主要靠业务本领,成大事者靠德行和综合素质。”

另外,如果仅仅把高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把考试成绩作为一种参考,将减轻学校和教师对以升学率和教学成绩为主的考评落后的担心,进而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学生的长期学业压力。如复旦大学2005年采用的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优秀创新人才选拔新机制的举措,便值得广泛地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

[2]《环球》之《检讨中国高考制度》

[3]卢风.《知识与智慧:现代文明中的二律背反》,《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

[4]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篇5

实地考察俺放心

黄鹤清今年65岁,家住江苏省无锡市,曾两次当选江苏省人大代表,离休后在家做过养殖,办过科普展。2006年下半年,黄鹤清通过《现代营销》了解、认识了宏福康,几年发展,宏福康已成为中医药界的一个品牌。2009年年初,黄鹤清打算去宏福康学习。原本定好2月18日去莱西市,可后来他转念一想,还是自己先去看一看实际情况,考察一下再定。于是,黄鹤清改签了车票,2月22日才来到莱西市。到了宏福康,黄鹤清直接去了二楼诊室。当时,诊室里有十多个患者在治疗,还有6个学员在为患者做渗透治疗。黄鹤清向在治疗的患者一打听,他们是经亲戚朋友介绍来的,在这里治疗效果都很好。在门诊的学员告诉黄鹤清,于老师的医术很有特色,我们每天都在门诊听课、学习,跟随于小轩医师亲自为患者治疗,只要用心学就能学会。

2月22日下午,黄鹤清见到了于小轩老师。于老师仔细询问了黄鹤清的实际情况,向他介绍了宏福康的特色疗法和治病原理。听了于老师全面的介绍,黄鹤清心里有了谱。宏福康的技术和宣传是真实的,值得学!第二天,黄鹤清就开始了学习。

门诊授课门诊实践

交流多技术进步快

从十步整神经法,再到骨骼的基础知识,摸骨查病法,正骨复位法以及绿色渗透疗法,PD矫正法等,黄鹤清有点应接不暇了。

每天上午,于医师先给学员授课,让学员认真做好笔记。授课以后,学员就在门诊观察实际治疗情况。于老师为患者治病,学员们就在旁边观察手法、做治疗记录,结合于老师的讲解自己琢磨、体会。学员在门诊亲自为患者检查、治疗时,于小轩医师更是手把手的教,让学员能正确的运用手法,有准确的体会。学员可以去理疗室,在于医师指导下为患者做渗透理疗。期间,学员可以同患者进行仔细的交流,了解患者感受,跟踪治疗情况。遇到问题,于老师随时解答。

到了晚上,学员们在一起整理学习笔记,交流学习心得。“因为每个人接触的患者症状各有不同,大家分别讲一讲自己的体会的手法和要领。我们来自天南海北,文化程度高低不同,有文化程度低的学员就拿我的笔记做补充,大家取长补短,技术得到了巩固和进步。”黄鹤清说,“大家都不清楚的地方就去找于老师请教,于老师都会耐心解答,集中出现的问题还会在第二天的授课中提出来,系统地讲解给大家。”

学习期间,黄鹤清体会颇多:“于老师对风湿骨病的治疗方法很有特色,开始听课时觉得听不懂。但到了后来慢慢掌握一些知识,对于老师的技术就有更深地理解。不同于其他一些疗法,于医师的疗法有自己绝对的独创,简单实用,疗效特好,很科学。于老师独创的绿色渗透疗法不打针、不吃药、不针灸、不推拿按摩,采用正骨技术和专利的1、2、3号外用药给病人病灶部位做渗透理疗,治愈率达到95%以上。2008年,于老师创新性的提出了‘1+5’治疗新模式,使治疗风湿骨病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学员也受益匪浅。”

特色疗法疗效好

有扶持创业信心足

学习期间,黄鹤清遇到了一位特地从上海赶来的患者。他来时浑身疼痛,走路不是很方便,在当地几家大医院光检查费用就花去了8000多元,医院建议他做手术。考虑到经济能力和手术风险问题,他不想开刀。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了宏福康找到于小轩医师治疗。“他来宏福康的时候,我还在学习,于医师为他做了检查、用正骨技术和1、2号药物为他做了治疗。我回无锡之前,他治疗还不到一个疗程。我问他效果怎么样,他自己感觉腰椎没有那么疼了,而且走路也轻便多了。”黄鹤清说,“来宏福康的风湿骨病患者,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病情比较严重、在其他地方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是腰动手术的。还有一个医院的医生患有要椎管狭窄,四处求医没有治好,慕名来到宏福康找到于老师治疗,现在治疗效果也很好。相比大医院,宏福康的治疗费用人人都能接受,治疗方法独特、效果好。”

在黄鹤清学习结束前几天,有黑龙江、四川、江苏的四个学员来到宏福康学习。回到家,黄鹤清决定先通知周围的朋友们过来体验。这段时间在家附近找门市,准备把店开起来。黄鹤清说:“学点本领能为当地风湿骨病患者带来健康,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治病救人,造福一方,也是于老师告诉我们的从医真谛。”

相关链接:于小轩医师多年来一直在治疗风湿骨病领域内探索,他重实效、不虚夸,注重让疗效说话,并一贯坚持:“作为一名医生,只有患者说好才是真的好!”他始终坚持为患者着想,为学员分忧,诚信为本,健康人生的经营之道。

于小轩医师正骨绝技主治范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急性腰扭伤、落枕、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椎管狭窄、膝关节积液肿大、网珠肘,韧带骨化、钙化,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无菌性早期坏死、脊柱侧弯,以及神经性头疼、神经衰弱、失眠等。

学员学习:要求身体健康,心地善良,有无基础均可。学习时间25天,学完后可实习,实习时间根据个人掌握能力自行安排,学员一次性收费6500元,免费住宿,免费办理全国通用的康复理疗师证,学习结束后赠送部分药物。为切实保护学员利益,每县级市只授一名学员。

地址:山东省莱西市青岛路北端422号宏福康骨病康复中心(青岛路与北京路十字路口北70米路西)

篇6

1.掌握冰心及其作品,掌握意象、意境和托物言情的写作

手法。

2.在欣赏图片、配乐诗朗诵及音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教师由手上的一张白纸,引出《纸船》后,学生齐读。

2.教师介绍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3.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1923年夏天,23岁的冰心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到美国留学。离开上海后10天,在船上,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大海上,女诗人冰心写下了这首诗《纸船—寄母亲》,以表达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初次感知】

学生朗读这首诗。

教师播放网上下载的配乐诗朗诵《纸船—寄母亲》,学生听完后会觉得朗诵者读得非常的深情和投入,而自己却读得淡而无味。于是教师让学生再一次朗读。学生再一次朗读时就比第一次朗读得更有感情了。

【深入感知】

(一)投影:第一幅图(近景:大海轮船人物一张白纸海面上的几只纸船第一节的诗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一节。

问题:

1.这一节主要写“我”在干什么?(叠纸船、抛纸船)

2.哪些词语突出了“我”的感情?(从来、妄弃、总是、留着)

3.这些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对母亲的思念与执著)

(二)投影:第二幅图(远景:海水轮船人物很多纸船在船头和海面第二节的诗句)。

学生齐读后讨论:

1.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继续叠纸船、抛纸船、纸船被抛出后的不同情况)

2.哪些词再次强调“我”的执著?(不灰心)

3.“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这句话的含义(内心的执著;寄托思念的方式;排解忧愁)

(三)投影:第三幅图(母亲睡在床上月亮和星星梦中梦见了白船第三节的诗句)。

学生齐读后讨论:

1.①找出这一节的人称代词

你:母亲 他:纸船 她:冰心

②投影

2.“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的含义是什么?

爱是对母亲的思念。

悲哀是指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对母亲的思念。

3.归纳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想象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中。

【深入探讨】

教师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小组讨论这首诗中纸船的象征意义:

纸船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

【真情回味】

1.总结全文:

篇7

今天研读了清华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纸船》教学实录,不必说王君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不必说王君老师的才气,也不必说王君与孩子们沟通的方式,单是王君老师为学生搭建阶梯的方式就深深地折服了我。

“诗歌评改会”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也就是王君所谓的“无名小卒”改享有世界声誉的冰心先生的作品,无论多么优秀的初中生都难免心生胆怯。但学生在王君的一层层的巧妙的情感搭建之下,学生的评改热情犹如泉涌。

为了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给学生树立自信,王君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三个有力的情感阶梯。

首先,以杜撰的诗歌评改邀请函引入。原文如下:

又寄小读者

我亲爱的小朋友们:

得知《纸船》将选入初中语文新教材,我很高兴。如果这首小诗也能像《寄小读者》和《小桔灯》一样能触动朋友们心中的一些美好情感,那于我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写《纸船》的时候,我还非常年轻,写作经验不足。而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变迁,诗歌中更有许多字词句等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愿望:如果能就此诗和小朋友们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就以这封短信作为邀请函吧!小朋友,我相信,因为有了你的努力,《纸船》一定会更加优美动人。

此致

敬礼

你们的冰心奶奶

1999年1月

读着王君杜撰给冰心奶奶的邀请函,孩子们兴高采烈,兴致盎然。

接着,王君又用自己富有煽动性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加油:

师:冰心奶奶是世界上都有声誉的大作家,我们却是无名小辈,修改她的作品同学们怕不怕?

生:(兴致更高)不怕!

最后王君又用自己的教学名言来激励这一群“蠢蠢欲动”的孩子们:

师:同学们是好样的!送大家一句王老师的名言。

(多媒体课件激情展示:我就是我,我的观察与见解与众不同)

(学生意气风发连读两遍)

通过以上情感搭建,孩子们的情感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便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评改会。

在进行另外一个写诗环节之前,更是做足了铺垫,孩子们的创作小诗的激情一发不可收拾。

首先,王君做了个情深义重,诗味盎然的示范:

师:我最喜欢诗歌的末一句。你们看:纸船是有形的东西,而爱和悲哀是无形的东西。有形的纸船怎么能承载无形的情感呢?这本来就说明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但我觉得还不够美,还不够形象。有同学对我说,老师啊,我想妈妈想得要命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流泪。于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改呢?载着归去(老师故意延长语调等待)

生:(恍然大悟)载着泪水归去。

师:一滴泪水?

(生笑)

师:两滴?

(笑声更大,终于有学生忍不住站起来)

生:一船泪水!

接着,王君老师又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以前学生的小诗创作:

师:妙!同学们,这就叫作诗了。来,我们来欣赏几句王老师以前学生的创造。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动情朗诵)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船泪水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无数个思念的梦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腔愁绪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一颗温柔的心归去。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这首流泪的诗归去。

(此起彼伏的“万水千山”的诵读声,让课堂由热烈渐趋平和柔美)

接着,又用富有亲情的教学语言唤起孩子们心中的爱:

师:同学们,因为大家有一颗热爱母亲的心,所以你们读懂了冰心奶奶对母亲的爱。那么,除了爱着母亲,你们还爱着一些什么?

生:我爱爸爸。

生:我爱我的姐姐。

生:我爱爷爷奶奶。

生:我爱我的集体。

生:我爱足球。

生:我爱我的家乡。

生:我爱我的祖国。

……

最后,又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孩子们加了一把劲:

师:冰心奶奶把诗歌折成了一只纸船,那么同学们,你们又可以把你们的爱折成什么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让它们来表达你们心中的爱吧!

之前,总把学生定为课堂气氛不活跃的罪魁祸首,总责备学生没有学习语文的热情,总以为课堂的死气沉沉都是学生自己造成的,甚至更有时候特别偏激地认为课堂气氛不活跃和这一群孩子的性格有关。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等待磨砺的玉。学生本身并没有错,只是自己不善于打磨而已。今天看了王君老师的《纸船》,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这一点。

篇8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 要】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RT-3DE) 对小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artery lsion,CAL)应用价值。方法:2011 年2 月~ 2014 年,医院共收治KD 患儿184 例,按常规护理应用超RT-3DE 诊断、随访。结果:2 周内冠状动脉扩张率30.4% 高于3 个月3.3%、6 个月1.6%、1 年0.5%、2 年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周后并发CAL 患儿动脉内径低于3 个月后、6 个月后、1 年后、2 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3DE 可作为KD 并发CAL 诊断、筛查与预后评估手段。

关键词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图

我国KD 发病率约为15 ~ 60/10 万,其中5 岁以下儿童约占84% ~ 86%[1]。冠状动脉损害是KD 常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 ~ 20%,CAL 是KD 患儿死亡最主要原因,KD 并发CAL 现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KD 并发CAL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病史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某院以超声心动图诊断KD并发CAL,评价KD转归、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 年2 月~ 2014 年,医院共收治KD 患儿184 例,其中男110 例、女74 例,年龄3 ~ 13 岁,平均(4.4±2.4)岁。不完全川崎病43 例。初诊均检出冠状动脉瘤,出现4 例冠状动脉扩张。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抗体阳性28 例、柯萨奇B 病毒抗体阳性6 例、EB 病毒抗体阳性10 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阳性9 例,腮腺炎病毒阳性5 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31 例、心肌酶异常26 例、蛋白电泳异常21 例、免疫活性异常7 例、胸片异常14 例。

1.2 方法

急性期, 每隔8 ~ 14 日检查1 次,出院后6 个月内,每隔1 个月检查1 次,6个月后每隔3 个月随访1 次,至少随访24个月。菲利普超声诊断系统,具有RT-3DE功能,频率1 ~ 3MHZ。患儿安静平卧,连接胸腔3 导联心电图,行四腔心切面左、右冠状动脉扫查,测量内径,诊断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诊断CAL。

1.3 观察指标

2 周内、3 个月内、6 个月内、1 年、2年,CAL 发生率,与CAL 内径。

1.4 CAL 诊断标准参照Anorak 标准诊断CAL,将冠状动脉扩张分为0-3 级[2]。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spss18.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若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周内,冠状动脉扩张率高于3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2 周内, 并发CAL63 例, 患儿动脉内径(4.54±1.04)mm,3 个月后(2.75±1.00)mm,6 个月后(2.70±0.74)mm,1 年后(2.69±0.81)mm,2 年后(2.68±0.38)mm,2 周后并发CAL 患儿动脉内径低于3 个月后、6 个月后、1 年后、2 个月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RT-3DE 可清晰的测量冠状动脉内径,动态监测,可反映内径变化,以此评估冠状动脉扩张程度,诊断冠状动脉扩张。RT-3DE 诊断CAL 要点:

(1)宜及早开展,获取基础数据,已并发CAL(特别是冠状动脉扩张)应用RT-3DE 易误漏诊,Anorak 标准反映年龄与冠状动脉内径关系,但对于年龄较小、原内径较小后并发冠脉扩张者,易误漏诊。

(2)选择合适的频次,减量数据库,以动态评估冠脉扩张情况。

(3)细致检查,多检查几次,以寻找赘生物、各段冠脉内膜增厚,有报道称RT-3DE 对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等处冠脉扩张误漏诊率较低。

(4)为提高诊断效用,可分析CAL并发高危因素,特别关注高危患儿。近年来,双源CT 在诊断CAL 中的应用价值逐渐受到肯定,但检查具有创伤性,价格相对昂贵,不建议作为急性期诊断方法,可作为高危儿童诊断方法[3]。

参考文献

[1] 杨晓东, 黄敏. 川崎病诊断实验室指标及其临床价值[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28(7):491-492.

篇9

小时候的我,常常静静呆在小溪旁边,溪水静静地向前流淌,风也轻轻地在我身旁流淌。记得那时候的我十分爱折纸船,我折了好多只放在岸边,然后在一个一个放到河里,接着便跟随着它们奔跑。大多数纸船不久就会沉下去,而我还是不停地跟随着最前面的那只纸船奔跑,纸船仿佛是载着我美丽的希望,漂流着寻找港口——梦想的彼岸。但是,纸船在5分钟之内就全部沉没了,我也就失望地停下了脚步。这时,我才会转移视线,望望湛蓝的天空,又看看脚下踏过的足迹,似乎心有所得,又似乎失去了某种东西。

童年的时光像纸船一样很快的消失了,我也不再折纸船。

某一天我读到了冰心写的《纸船》:我从不肯妄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向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篇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下简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进一步使肺功能障碍加重,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肺动脉压更趋增高,促使了肺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后导致右心衰和呼吸衰竭[1]。笔者近4年来应用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年间所有病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共120例,其中合并冠心病40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随机按1∶1分两组,对照组给予持续低流量给氧,控制感染,祛痰平喘,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川芎嗪注射液120 mg入5%葡萄糖液250 ml内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以10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方法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咳嗽、咳痰、气喘及肺部??簟⑿墓δ芎脱??治?/a>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均值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明显缓解,肺部??粝?Щ蛎飨约跎伲?O2上升≥7.5 mmHg,PCO2下降≤7.5 mmHg,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有所改善,肺部??艏跎伲?墓δ芨纳?级;无效:治疗后病情无好转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 对照组60例,显效21例(35.0%),有效26例(43.3%),无效13例(21.7%),总有效率78.3%;治疗组60例,显效36例(60.0%),有效20例(33.3%),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 见表1。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见川芎嗪导致不良反应。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3 讨论

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持续缺氧,高碳酸血症,继发红细胞增多,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引起血液黏度增高,处于高凝状态,在急性加重期由于严重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致使肺动脉痉挛,肺循环阻力增大,而加重肺动脉高压,加重右心负荷。因此,注重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降低肺动脉高压,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肺循环等治疗有较高的治疗意义[3]。川芎含苯酞衍生物、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其生物碱主要有川芎嗪,川芎嗪有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负荷,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同时川芎嗪有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作用[4]。从而减轻右心负荷,改善右心衰竭及低氧血症。

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过程中,积极控制感染,改善肺通气,纠正低氧血症的同时,应用川芎嗪注射液辅助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方法之一,且川芎嗪注射液价格低廉,在临床使用观察中,尚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谭新洪,吴震东.现代内科治疗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151.

2 贝政平.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