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范文

时间:2023-03-16 00:4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科升本科有几种途径

篇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评估;文献资源;采购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文献资源,图书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高校图书馆又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它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决定能否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所需文献信息,从而也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因此,各个高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文献资源的建设。

一、初升本时图书馆文献资源状况

新升本高校是本科院校中的一支新军。这支新军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由一所专科加几所中专合并而成。在合并前,一所专科或一所中专的办学经费十分有限,学校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投入的经费自然有限。以四川的绵阳师范院为例,该学院是在2002年由绵阳师范专科学校、绵阳市教育学院和绵阳丰谷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在合并升本前,合并主体绵阳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有各种文献36万册(件);绵阳教育学院有各种文献10万册(件);绵阳丰谷师范学校有各类文献7万余册(件);合并升本后,三处相加图书馆的各类文献加在一起,使升本后的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有各类文献53万余册(件)。量少且馆藏文献的质量和结构都很不如人意。其他类型的新升本院校亦同样如此,因为我国在院校合并升本方面,基本上采取的是 “合并同类项”的原则即类型相同的学校合并在一起升本。这种简单相加起来的馆蒇文献资源,无论如何也说不上“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结构合理”。自然无法满足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需要。另需说明的是,这种现象在新升本的院校中十分普遍。作为案例举出来的绵阳师范学院,在升本前,是四川十三所师专中排名第一的学校,且其所在地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示范城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相对来说应该算搞得不错。据对四川省其他几所合并升本的院校的了解,初升本时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状况不如绵阳师范学院的大有馆在。如四川达州的四川文理学院、四川内江的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宜宾的宜宾学院等。

二、“迎评”中的文献采购

教育部每四年进行一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尽管社会对此颇多异议。但正是因为这个四年一次的评估,为了让学校过“关”,政府及学校在“迎评”中不得不加大办学投入,从固定资产的土地、建筑等的投入到设备设施、文献资料等,凡在评估指标里作了要求的,都受益匪浅,狠狠地发了一笔“横财”。但是,根据对四川新升本的院校的调查,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虽然图书馆也在“迎评”中发了一笔“横财”用于文献采购,但这笔“横财”不仅给迎评中的文献资源建设出了难题,也给评估后的文献资源建留下了后遗症。原因何在?原因在于绝大多数新升本学校图书馆的这笔财并不是从升本后至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莅临学校这四年间以每年递增的形式发的,而是在评估时间即将到来的近一年内发的,这也是为什么要称为“横财”的原因。大多数新升本高校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在升本的最初几年里并不重视,投入较少,直到离评估仅一年时间了,眼见图书馆馆藏文献量离评估指标要求的生均百册相差甚远,这才大笔银子撒下来。比如,有的新升本院校在临近评估的这一年里下拨几百万文献购置费,比升本几年来所拨的总和还要多,来进行突击购书,而突击购书恰恰是文献资源建设的大忌!这还不算,即使给了这么多钱,能够采集回来的文献还是不能填补缺口,于是,买大量的打折书来凑数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笔者亲身经历过此事,同时也向省内外同行进行了解,为了“迎评”,这样的文献资源建设现象不仅在新升本的院校里很普遍,连一些老本科院校也存在。可想而知,这种突击购置加大量打折书所建设成的文献资源体系,无论文献质量还是馆藏结构,都实在不敢恭维。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迎评”期间所进行的文献资源建设,除了数量上增加比较大以外,文献质量不高、复本量较大,还破坏了馆藏结构。

三、评估后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评估结束后,大多数新升本高校都获得到了满意成绩,皆大欢喜。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一方面是必须要用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因突击购书搞乱了的馆藏结构,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评估一结束,学校给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购置费立即大幅度减少,有的学校甚至降低到升本初期的水平。面对这样的局面,新升本高校在评估后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缓解其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窘迫景况。

1.经费使用策略

在评估后,图书馆得到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大幅度削减,对经费如何安排使用,成为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策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于杯水车薪的文献购置费,应主要用于这三个方面:一是购买必要的数字资源。在购买数字资源上也要严加选择,比如,新升本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一般都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其实,这三种全文数据库都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中国期刊网”在公开发行期刊方面收得最全,但价格稍高,而“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有大量非公开发行期刊全文,价格十分低廉;至于“万方数据”则和“中国期刊网”一样,都有硕博论文专库,但“万方数据”的硕博论文相对于“中国期刊网”则更具价格优势。因此建议,在全文数据库方面,可选购买“中国期刊网”和“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根据我馆的实践,这两种数据库师生读者利用最多的), 硕博论文则买“万方数据”的;二是用于学校新开设专业所需文献资源的建设;三是用于修复被突击购书所破坏了的馆藏结构。

2.开发馆际互借协作单位,拓宽文献资源共享途径

打破文献资源各自封闭的壁垒,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使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界追求的目标。自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入信息管理领域后,人们更是对此加快了实践步伐。新升本院校在文献资建设经费匮乏的情况下,应加大该方面的工作力度,大力开发馆际互借协作单位,努力拓宽文献资源共享途径。在开发馆际协作单位时,思维要新、宽,不要局限于只和自己相同层次及相同系统内进行协作,要有大图书馆思想,进行多层次、多系统开发。

3.加强自建特色数据库

加强特色数据库的自建也是一种花少量的经费即可增加文献资源的好途径,而且,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一般都是根据本校内学科专业设置、重点研究方向及学校专业发展方向来建设的,甚至比一些购买的数据库针对性与实用性很强、利用率更高。新升本高校图书馆要组织馆内专业技术精深、文献信息检索、分析能力强和信息技术强的馆员,成立一个特色数据库自建协团队,专门从事特色数据库的自建。

4.网上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巨大的虚拟空间成为人们极为方便的信息交流、的广阔平台,使其用户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17日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 ,位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一年中国网民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报告还显示,接近2/3即1.38亿网民或者在网上发过帖,或者给互联网上传过内容。试想,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信息量!这样巨大的信息量里必然包含许多可利用的文献信息资源,如许多专业博客信息等,而这些文献信息资源绝大部份是可以无偿利用的。因此,图书馆对这种网上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使因经费问题造成的馆藏文献量不足得到部分补偿。

综上述,新升本高校评估后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必须根据其所面临的形势,认真研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设策略,并在此策略指导下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方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杨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07,(11):78-80.

篇2

【关键词】日本 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16-01

一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概况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倡导的是“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表明其高等职业教育要与世界接轨,其课程内容紧跟国际教育步伐,并且采用师生互访、互派留学生、办学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面向国际办学。“多元化”,首先体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即设立高等职业研究生院,其次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模式转化。“社会化”则主要体现在注重“产研学”和“产官学”合作方面。

为保持快速发展,日本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了加强与普通教育联系、扩大开放性、接受社会监督、进行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短期大学主要通过学分可与四年制大学互换,使得毕业生可升入大学继续学习。高等专门学校则让毕业生毕业后经过学位授予机构的审查,可获得准学士称号,这样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出路。专门学校倡导构建“柔软的”高等教育体系,给予修业四年以上的专门学校毕业生“高度专门士”称号,在日本“高度专门士”具有研究生的入学资格。

二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3+2学生(由职高生直接升至高等职业院校)、普高生(通过高考入学)以及单招单考(由招生学校自主命题)等几种形式。不管是哪种形式,来源都是理论知识掌握得稍显薄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课程改革中较多地应用了“够用、够学”的原则。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定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未来的工作标准是“蓝领”,即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工。为了适合这样的标准,国家倡导学校要“校企合作”。其优势是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与之配套的措施有“把企业教师引进来,把学校教师送出去”,前者是让企业的一线工程师到学校教学或者开展讲座,后者是通过“访问工程师”的形式让学校的老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获取项目经验,引入到未来的教学中。这样的形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企业的员工尽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教学经历,因此授课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学校老师到企业去参加培训,但毕竟一家企业的技术不能取代整个社会需要的能力,而一段时期的“访问工程师”往往都是在固定的企业完成的。

学校在办学中面临的压力是“就业”,因此一些省份会把专升本纳入到就业率中。而参加专升本考试并且最后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往往也是在该校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不管在学校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其高端目标还是要进入本科学习,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

三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困难及对策

1.高等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衔接不够

首先,我国的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兼顾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指向人的充分自由发展的非专业教育,具有基础性、准备性和知识广泛性,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从事未来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要与高等院校衔接的唯一正规途径就是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获取入学资格,而这样的学生在学校中属于凤毛麟角,因此,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脱节。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几个解决方案:(1)打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让国内部分有实力的技职类院校升格,打通从专科到本科乃至硕士、博士的学习路径,打造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2)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专业,从招生开始即按本科生的要求录取。(3)在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准本科学院,选录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就读该学院,经过一年的学习,直接能升入本科院校。(4)让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本科院校的下属学院,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高等职业学院学完所有的课程,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2.师资培训需要改革

改变“把企业教师引进来,把学校教师送出去”的政策,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发展,理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安排教师资源。基础理论课可由学校的教师完成,因为学校的老师往往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或学位,在高等院校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往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完全胜任高等职业院校的授课工作。而实验或实训课程则由企业教师完成,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通过课程教学可以将这样的经验传授给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当然,我们在选择这样的企业教师的时候,必须考虑他们的工作背景是否适合。

篇3

关键词 地方高校图书馆 讲座服务 学科服务 优化策略

分类号 G252.13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great reading activity and the new period of the active promotion of library service to the whole society, we need some calm thinking on how to promote nationwide reading furth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ur library persons' delicate, perfect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reading promotion and review activities, still can give enlightenment to us now. Librarians have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tasks which cannot be replaced by others. But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needs and desires, there is a big gap. That starting from taking the work of books review seriously and promoting librarians to do the work, perhaps is the effective direction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nationwide reading movement further.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libraries. Lecture service. Subject servic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图书馆讲座服务在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展得风生水起,如北大的“一小时讲座”、清华大学的“信息・资源・研究”专题培训讲座等。与这些高校相比,多年来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进展缓慢,形式落后,方式单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开展讲座之前缺乏与读者的有效沟通,他们没有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不了解读者真正的需求,讲座多是“一言堂”,讲座效果不甚理想。而学科馆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与对口院系之间进行联络,了解学科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和服务需求,并以最终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为目的。因而在开展讲座服务之前通过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读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实实在在地为读者“把脉”,然后有针对性地为对口学科读者推出“专题讲座”,这样将能有效解决地方院校图书馆开展讲座服务的“落后”局面,让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1 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讲座服务对象未作细致划分

讲座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也即读者类型的划分是做好讲座服务的基础。从身份上来看,地方高校图书馆读者类型至少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教师读者群、教辅部门工作人员读者群、研究生读者群、本科生读者群、专科生读者群。不同类型的读者群因面临不同教学及科研任务,其文献信息需求差别巨大[1]。同一读者群因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文献信息需求也有较大的差异。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讲座服务开展之前则基本没有对读者类型做细致划分,讲座内容页也没有做相应的规划和安排。所以发生在讲座过程中一些大家不愿看到的事情便时有发生。例如,一地方高校图书馆举办一场“CNKI数据库”使用讲座,本来图书馆已经和相关二级学院联系好了安排大四学生来听讲座,最后直到老师开始讲课时才发现零零星星的来了十几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通过和这群学生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学院的大四级学生这时都出去实习了,大二、大三的学生即使安排了也不会来,只有老实的大一级学生还比较“听话”,他们是学生科科长临时安排来凑数的。类似的现象在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中屡见不鲜。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你精心准备的免费“大餐”,因为目标市场定位错误,再加上时间选择不恰当,到头来很可能是还要“麻烦”别人来帮忙“完成任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1.2 讲座服务内容挖掘深度不够

因为缺乏对读者需求的了解,多数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内容仍然停留在围绕本馆购买的几个大型数据库(如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来进行,鲜有针对性的挖掘案例。以笔者从事学科服务的实践经验来看,因为没有名校的“光环”,地方高校读者中数量众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对各种类型的专业课学习资源的获得以及各专业的考级和考证是比较热衷的,同时对一些国家级的考试也是趋之若鹜,比如国家级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硕士研究生考试等,因为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各种证书或证件的获得将能为他们毕业谋职提供实实在在的砝码。但是当前多数地方高校图书馆对读者这些刚性需求是缺乏考量的,相应的在讲座服务内容方面并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挖掘。

1.3 讲座服务教师的遴选未作精心安排

目前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中主讲老师多数是由数据库商来安排的,这一安排不足之处显而易见。首先,数据库商会把宣传其数据库资源以及如何使用作为他们的主要任务,甚少考虑在座的读者是什么身份(年级、学科、专业等),他们需要数据库中哪些具体的文献信息、知识单元,同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数据库商不可能和读者有深度的交流和沟通,讲座培训服务更像是数据库商自己的“独白”。其次,数据库商安排的讲师毕竟不是专任的教师,讲课的方式和方法、读者心理研究方面与在校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有时数据库商讲师为了活跃讲课气氛,在讲课的过程中会用一些小礼品来奖励那些和他们积极互动的读者,但是整体而言,讲课效果与专任教师相比,差距明显。

另外,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老师是由文献检索教研室来承担。按说,文检课老师来承担讲座服务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前期与读者的联络,因而在把恰当的文献信息/知识单元在恰当的时间推送给恰当的人时,往往显得不得要领。

1.4 讲座服务与学科服务“失联”

学科馆员一项最基础的任务就是要经常与读者保持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学科服务能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但在地方高校图书馆中,由于缺乏整体安排,讲座服务与学科服务常常“失联”,表现的形式通常是学科服务与讲座服务各行其道,鲜有对接,更缺乏深度结合。讲座服务与读者的实际需求没有进行对接,讲座内容“单一,粗放”,一味追求“大而全”[2]。通常是一场讲座下来,由于灌注信息量过大,对读者有用的专题信息反而涉及不多,因而讲座的效果甚微。以江西省某一地方高校图书馆为例,学科馆员有30人,基本涵盖图书馆各个部门。而从事讲座服务的老师则主要由来自信息咨询部的5位老师兼职,在开展讲座之前,他们基本不会与学科馆员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每次讲座都要通过各种类似抓“壮丁”的手段让一些“不相干”的学生来听课,老师讲得难受,学生听课也是“如坐针毡”,等老师讲完课,被抓来的“壮丁”也基本逃跑光了[3]。

2 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的优化策略――与学科服务的有机契合

2.1 让学科馆员充当讲座服务的排头兵 精确定位讲座服务对象

学科服务是开展讲座服务的基础,讲座服务是学科服务的升华。学科服务能做到知己知彼便会有所成效,知己是对自我的认知,包括本馆有哪些文献信息资源、没有的从何种渠道获得、本馆开展了哪些服务项目等,只有将这些吃透,才具备了为读者服务的基础。知彼是对服务对象的了解和把握,若对方是学生读者,则应熟悉其年级、学科专业、教学计划、所开课程以及普遍的文献需求(比如一年级要学习英语,二年级要学习计算机,三年级要专升本,本科生四年级时要写毕业论文和准备考研等)[4],若是教师或教职工读者,则对方的姓名、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及研究方向等等是交流沟通和服务的基础,在熟悉的基础上再了解其文献信息需求,这样才能使学科服务有的放矢。

如前文所述,地方高校读者类型从身份可以分为这样一些类型:教师读者群、教辅部门工作人员读者群、研究生读者群、本科生读者群、专科生读者群。各专业的教师读者群一直以来是地方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但就是因为这样,学科服务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服务对象的个别化。把学科服务仅仅作为教授和研究人员的专利服务,而忽视了广大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读者,而后者恰恰是地方院校服务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容易产生效益的部分[5]。因此讲座服务的开展也要把重点放在这部分读者身上。学科馆员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这部分读者做好细致的分类,熟悉每一类读者不同学习阶段的文献需求情况(这通常跟他们开设的课程和面临的学习任务密切相关,所以从教学计划和课程变动方面也能获得不少有用的信息),为讲座服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2让学科馆员充当讲座服务的老师 精心挖掘讲座内容

学科馆员既能及时了解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对读者的一些普遍性需求做到了然于胸。因而让学科馆员充当讲座服务的讲师,同时精心挖掘讲座内容,将能使讲座服务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比如,笔者所在九江学院会计学院有位老师经常看外文期刊论文,学科馆员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经常关注的几种外文杂志是“美国会计学13种期刊”,但是苦于图书馆没有订购这些杂志而无法看到全文。学科馆员就把这一信息记录下来,回来后在CASHL系统里面查找,发现这13种杂志中大部分都可以通过CASHL系统检索获得。同时通过和会计学院其他老师进行交流获知,有相当部分老师对“美国会计学13种期刊”比较关注,学科馆员就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安排了CASHL之“美国会计学13种期刊”文献检索讲座服务,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对数量众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比较热衷的专业课资源、考级考证资源等则既要进行有目的的挖掘,还要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作适时的讲座服务推送。以笔者所在九江学院商学院为例,该学院精心遴选职(执)业资格证书近10个,包括:阿里巴巴电子商务专员、商务策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单证员、物流管理师等,一直以来,成为学生拓展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这些证书的获得需要系统地学习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负责商学院的学科馆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本馆中有关的文献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并按主题进行分类,适时地为商学院的读者推出相关文献资源获取培训讲座服务,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在每年都有近500余名商学院学生读者来图书馆参加相关培训学习。

让学科馆员充当讲座服务的主讲老师,将能逐步实现在“恰当的时间把恰当的文献信息/知识单元传递给恰当的人”这一目标,真正发挥讲座服务的功效。

2.3 利用现代培训讲课方式 提升讲座服务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为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大面积开展提供了可能。借助于各种新兴技术,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方式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将能有力提升讲座服务效果。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颠倒,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上课之前已经通过网络的形式被学生获取,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对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上课则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包括答疑解惑、实践操作及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6]。这和以实例演练、实践操作为主的图书馆讲座服务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谋而合。图书馆学科馆员在上课之前将相关课件做好细致的分类并挂在图书馆相关网页上(形成类似本馆文检“慕课”资源),然后让学科馆员通过多种方式(校园网、图书馆网、学科QQ群、馆员个人空间、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博客、视频网站等)以信息推送的方式告知相关读者,让有需求的读者先学习其内容,上课时老师通过案例的形式和学生互动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指导他们进行实践操作,从而达到提升讲座服务效果的目的。

2.4 借鉴先进的讲座服务组织管理模式 提高讲座服务效率

美国哈佛医学院等5所大学图书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讲座服务的教育职能,满足尽可能多的读者需求,对讲座服务模式进行了严密的组织和科学的安排:一是听课注册制,二是讲座定制化[7]。这两种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讲座服务的工作效率,值得借鉴。听课注册制是要求有需要听讲座的读者先进行实名注册,在预定的时间里,注册的读者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即进行开课的制度。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借鉴这种制度的同时需要对一些具体问题做到提前规范,比如,注册读者没有来听课怎么处罚,注册读者人数达不到开课的数量时怎么办:是直接取消讲座服务还是对这些读者进行面对面的单独辅导等。讲座定制化则完全是按照读者的要求(讲座内容、讲座时间和地点都有读者决定)开设讲座的一种形式,它很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中抓“壮丁”的现象,让学科馆员作为学科导航员的角色得到了“鲜活”的体现。

3 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既不同于知名高校图书馆,也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读者类型以及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多,他们在各方面差别也比较大,既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博士、教授群体,也有生源质量比较低的专科生群体,若让学科馆员主动为每一位读者都实行个性化的学科服务,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因而通过将地方高校图书馆讲座服务和学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科馆员充当讲座服务的讲师,同时细分讲座服务的读者群,深挖讲座内容,并借助于现代的讲座服务组织管理模式和培训讲课方式,将不但有利于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也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 1 ] 肖小勃,乔亚铭.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分类及服务[J].情报探索,2014(4):109-112.

[ 2 ] 楚存坤,孙思琴.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分层服务模型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50-52.

[ 3 ] 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战下高校讲座的境遇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2013(4):55-57.

[ 4 ] 朱礼红.新升本高校图书馆读者入馆人次变化特点研究:以安康学院图书馆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08(2):125-128.

[ 5 ] 吕元康,周频,陈远方.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若干误区[J].新世纪图书馆,2012(4):47-50.

[ 6 ] 任树怀,胡礼忠.新兴技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14-19.

[ 7 ] 朱伟丽,黄晴珊.美国5所医学院图书馆培训讲座的调查及其对我国图书馆开展文检讲座的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6):74-78.

篇4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社会是信息和知识总量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陈旧速度加快的社会,由于社会高度信息化,使得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可享受社会为其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而不受任何年龄条件、时空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这导致了教育对象的终生性和全民性。随着高度发展的信息科学技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渗透,学校教育面向社会化。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和知识成了社会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发达,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国际社会相互依存关系的日益加深,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将不可避免。为加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增进和平、友谊与合作,未来各国的教育还将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的责任。所以,信息化社会教育一定要做到国际化。

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师信息素养的特点

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素养,它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的内涵外,又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作为教师要能运用信息传播规律来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2.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

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其主要因素是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指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以及技术手段基本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现阶段教师急需具备和提高的主要能力。

3.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

科学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具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实用的媒体的能力。

4.媒体的整合能力

媒体的整合能力是指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作为职业教师,不但要善于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还要能够将教学媒体与教学各要素进行科学的整合,特别是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应该是职业教师具备的重要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加强对教师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是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创新教育的需要。

1.迫切性

为了迎接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建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建设了计算机校园网,远程学习等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不断形成和出现,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素质必须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必要性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学的目的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使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可见,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主要有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两种途径。其中在职培训是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目前,在职教师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专业进修

这种方式是指教师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或者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活动,包括各种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的专科、本科、专升本学历教育以及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

这主要是指由各大专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或师资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有计划、大范围、短期集中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活动。

3.校本培训

这是指各个学校利用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自行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活动。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时间可长可短,次数可多可少,形式灵活多样,或专题讲座、或计算机知识培训、或教学观摩等;内容较有针对性,强调实用性,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培训活动更具活力和效果。

篇5

[关键词] 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77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47- 04

1 新建地方高校的现状与转型发展

根据《中国教育年鉴》提供的权威数据表明,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迎来了扩招,一大批专科院校先后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不仅组建速度快,分布范围广,由于绝大多数办在省城以外的地区,所以又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这些大多从专科升格发展而来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扩大办学规模,增设新专业,加快办学转型,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国新建地方高校的蓬勃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它们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间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引导,也有经济层面的迫切需求,还有历史还原层面的欠缺补账。新建地方院校的产生带有明显的政策痕迹,普遍存在着发展规模过快、专业设置与地方脱节、师资结构不合理、科研能力弱、生源质量差等问题,它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地方财政成为高等教育投资,尤其是地方高等教育投资的主渠道,从而依托地方经济资源和实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服务目标的见证,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也更加突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模式下,正确理解和发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功能,无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新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作为新建地方高校的目标和定位,应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不仅是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也符合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高校只有以地方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才能实现自身发展。新建地方高校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担负着为地方发展服务的使命,因此不可能走老牌本科院校那种研究型发展道路,如何摆脱困境,走出一条独具学校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的转型之路,是这些新建地方高校的主要诉求。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价值,新建地方高校都进行了转型探索,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新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还不太理想,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引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地方高校的转型,需要从专业设置、师资提升、科研创新等方面配套实施,但加大新建地方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在地方高校与区域合作发展方面面临困境,表现如下。

2.1 新建地方高校的教育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脱节

王旭东认为,一部分地方高校仍未认识到社会服务对高校本身发展的重要性,上级教育部门对高校和高校教师也鲜有社会服务方面的硬性要求,社会服务的开展情况也未列入高校和教师的发展考评之中,对高校社会服务的关注也仅仅局限在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点上。

2.2 新建地方高校没有发挥高校教育的规模效益,地方特色不足

从社会需求来说,不同的大学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地方高校应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新建地方高校应承担起地方人员教育素质提升,企业员工培训的教育职能。然而实际情况是地方高校模仿重点高校,单一化、模式化趋势明显,盲目模仿、办学趋同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新建地方高校大多从师范院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设置重复度高,缺乏地域特色。雷同现象主要表现为专业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由于专业设置雷同,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导致地方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2.3 新建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创新度低,技术转移形式单一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科研成果的科技含量与市值被充分打上市场化的烙印。新建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度低,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大部分新建地方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转化体系,缺少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的专业队伍。产学研合作仍然处于规模小、单一化的模式,尚未形成合作发展和衍生发展的机制模式。由于产学研力量分散,地方高校主要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或简单的合作发展方式开展与企业的合作,而技术转化后只有10%的成果能取得较大效益。许多大型企业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存在担心,对来自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兴趣小,转而采取了购买现成设备的做法。

2.4 新建地方高校科研资金短缺,投入主体仍靠政府

新建地方高校大多处于经济不发达的中等城市,政策上的约束大,社会融资渠道狭窄,科研资金短缺严重,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2007年地方高校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为186.6亿元,其中,政府部门财政投入92.12亿元,是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仅为7.27亿元,资金规模较小,所占比例不足4%。因此,拓宽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资金渠道是激发地方高校活力、增强地方高校科研动力的重要问题之一。

2.5 新建地方高校与地方合作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亟待完善

地方高校与地方合作发展受现有环境条件下多重要素的制约。高校师生、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人员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互动机制。机制的良性运转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支撑。地方政府对当地高校的政策支持,高校服务地方的发展理念,需要实实在在的制度来规范。当前,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相关的制度还不完善,导致互动机制不畅。这也是我国新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3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模式分类及评价

大学发展的本质就是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新建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虽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但它们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寻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引领服务地方经济,地方高校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合作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类型。

3.1 基于不同主体的合作发展模式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体包括地方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这里的中介机构专指科技中介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科技中介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能快速在地方高校和企业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之间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基于主体的主导地位不同,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 地方高校主导模式

地方高校主导模式又称为“地方高校营销模式”,是“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以获取科研资源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目的,主动与产业界合作的模式”。然而,单独依靠高校的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这时就需要地方高校利用营销方式将自己的技术推广出去,积极寻求合适的企业与之合作。当前,高校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技术转让、专利出售、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

3.1.2 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是基于企业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从而导致对技术创新的迫切希望。随着国际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的发展,企业在面临激烈的技术竞争,技术的突破、新产品的开发、工艺设备的改造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企业在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利用高校的研发能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

3.1.3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又被称为政府推动型合作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府居主导地位,由企业、地方高校直接参与。优点在于:政府通过决策,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对全局进行优化统筹。在这一模式中,政府-高校-企业形成了“三重螺旋运动”,不断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合作的健康高校发展。

3.1.4 地方高校的科研、设计机构与企业一体化模式

地方高校、企业一体化模式是指研发主体和生产主体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独立实体,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这种模式类似于衍生企业的模式。衍生企业是连接科研成果与商品之间的桥梁,让不断衍生的企业间高度联系,形成了一条无形的创新链。

3.2 基于不同合作方式的合作发展模式

3.2.1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是指高校将其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卖给企业,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牟利的合作模式。包括两种情形:一是高校自身在科研中产生的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给企业;一是企业提供项目资金支持,高校进行研发,项目结项后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中。技术转让模式是一种新兴模式,从国内外技术转让模式的实践来看,成功率不到20%。主要原因有三点: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不合拍,和地方企业的需求相脱节;地方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吸收能力有限,科研成果转化的费用较高,企业无法承担;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技术转让这种合作模式的进行。

3.2.2 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模式是指地方高校利用自身智力密集、思想活跃、学术交流频繁,信息占有量丰富等优势为当地政府或企业提供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播、交流和运用等方面的服务。因这类合作模式简便易行,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3.2.3 委托开发模式

委托开发模式与技术转让模式都属于比较简单的技术转让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作为委托方,地方高校作为受托方,委托对象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一般由委托方提出要求并提供资金,由受托方研究开发。这种模式的特点:一般都是由企业提出要求,由企业推动合作的进行。企业提供开发资金,委托开发的风险和权属由委托合同规定。合同的内容包括权利归属、委托风险的承担、委托金等事项。委托开发中,受托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虽然企业在整个委托开发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但对于地方高校如何开发何时开发只能由合同规定,企业并不能直接干涉。高校对于企业将如何使用技术和如何转化技术也没有权利干涉,地方高校与企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主体。

3.2.4 大学科技园模式

大学科技园是依托科研型高校来设立的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面共同组成的组织群。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高技术密集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功能。这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二是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能促进提高高校技术水平。大学科技园对高校的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对于新建地方高校科研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来说,发展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新建地方高校可以牢牢立足地方,针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开展实用技术研究,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2002年周口师院从周口师专升本,是典型的新建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周口师院地处豫东大平原,农产品种植业发达,人口稠密。针对这样的地方特点,周口师院可以把研发重点放到农产品加工技术和人口卫生、医疗保健上面来。建立以此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区,并通过建设大学科技园,构建区域产业群,共同推动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

3.2.5 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科研基地模式

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科研基地模式是指地方高校与企业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人力和设备共同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这种基地实质上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中介机构,具有联系枢纽的功能。其简单的公式表述是:地方高校+企业=科研基地。地方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多赢局面的合作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合作方能够扬长避短,实现多赢局面;科研基地研发的技术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科研基地成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技术的中试基地。但是,共建科研基地也具有一些局限性:第一,对合作各方要求比较高,合作较难成功。因为科研基地不仅需要有效整合合作各方资源,还要顾及合作各方利益的平衡,再加上一般技术公关的风险,合作难度较大。第二,基地的运营和资源的调配难度较大。由于各方的领域和处境各不相同,面对的问题也不相同,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合作者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4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对策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而新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但成功的合作发展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地方高校自身的因素,诸如科研能力、区域归属、科研定位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双方合作能否成功,又有地方高校技术辐射范围内的地方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度、企业自身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企业的战略定位等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4.1 转变观念,注重应用性学科建设

地方高校应定位准确,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研究。注重应用性研究,加强实用技术推广,着重关注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技术需要,通过科研攻关、产品开发、专利许可、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努力提升地方高校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地方高校在进行应用型学科建设时,应积极聘请社会、企事业人士参与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科研计划制定等工作中来,转变观念,加快与地方经济的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2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合作发展模式

产学研属于不同的部门,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各有自己的目标、任务,但产学研三方的本质上存在必然的联系。地方高校作为学、研的主体,主要任务是传承知识和知识创新,产,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企业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产学研实质上相互依存,共融共生。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结合点就是产学研。因此,理顺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产学研的关键所在。在实际操作中,要以企业为中心,大力支持企业申请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联的高科技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带动地方高校以地方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地方高校自主创新,构建以地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发展模式。

4.3 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合作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多渠道吸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资金,是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资金非常有限,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融通功能,积极寻求潜在的市场投资主体。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1)财政拨款。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对市场前景预期良好,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的项目进行专项拨款。这种财政投入具有引导性质,可以起到以小带大的作用。为降低成本风险,可以考虑采取分阶段投入财政拨款的方式。

(2)税收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投入。

(3)融资担保。通过探索建立科技型的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新型融资模式、融资手段的研发和推广。制定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担保实施办法,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渠道。

4.4 完善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

在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中,除了企业、地方高校、当地政府外,还需要一系列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协调各方利益的功能。它们是双方合作中的催化剂,能更有效的促进企业与地方高校之间的产业联盟。加快中介机构的发展,首先要加强自身的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充实科技中介机构的人才队伍;最后,要加强行业自律,发展科技中介行业协会,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3]孙秀芝.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与形式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篇6

一、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一)学生就业特点分析对于机电专业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讲,由于更注重动手能力,所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也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文化课程成绩相对来讲较为薄弱,而实训课成绩则较为出色。各种数据显示,五年制高职第五年专升本录取率,女生远远高于男生,而绝大多数的男生毕业后选择的是直接踏上工作岗位。从往届学生毕业就业的情况来看,基本上有如下几种情况:家长、亲友、朋友介绍的工作单位;家族产业工作继承;应聘校企合作单位;自己根据各种就业信息寻找或同学引领;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等。虽然,就择业范围而言,男生可供选择的空间相对比女生要更广阔,但是,由于男生好强、冲动、缺乏耐心等性格的影响再加上家庭造成的溺爱,会出现频频跳槽或直接放弃工作的情况。

(二)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社会实践指假期实习或校外实习。社会实践对于高职学生个人成长来讲,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确认适合自己的职业,最终为进入职场做好各种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首先,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社会阅历;其次,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锻炼为人处事能力,提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勤劳踏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最后,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提升自我价值,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种途径与方法

就职业院校来讲,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在校期间的各种顶岗实习在当前各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笔者认为学校统一安排的顶岗实习,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锻炼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同凡响的。如果可能的情况下,把一个班级整体安排在同一实习单位,情绪稳定性可能相对来讲更高。因为,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存在一部分惰性较大、意志薄弱的学生,在以往的自由选择工作岗位中出现遇挫放弃的现象较多,而且有时对于班集体的其他同学还产生一定的消极负面的影响。如果学校有硬性的规定,实习结束才能修满学分,那么学生最终都将克服各种困难,去尽量完成这样一门特殊的社会实践课程。无论安排的单位是私企还是外企,让他们真正踏入企业进行一线的操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历练。尽管工作可能单调、辛苦,住宿较差而且收入也较低,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社会体验。这样也可以较好地避免发生学生一味依赖家长安排轻松享乐的“好工作”,或宁愿选择待在家里,到最后托关系伪造实习情况记录,实习变成走过场的情况。顶岗实习其实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是为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而做的准备。顶岗实习,对所有的实习班级的实习时间作了统一要求,并且基本上都是学校安排的单位,那么学生们就少了相互攀比,更能稳定就业情绪。另一方面来讲,对于首次踏上工作岗位锻炼的他们来讲,同学的陪伴和优良表现对自己也是很大的一种激励。事实证明,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克服困难,圆满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并从中受益。在专业比较对口的单位顶岗实习的学生过渡自然,心理更稳定。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也给自己上了一堂必不可少的、生动的社会教育课程。

(二)假期或课余时间的社会兼职五年制高职学生独立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缺乏沟通技巧,不善于情绪管理等问题。罗斯福曾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而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的社会兼职,则是个非常不错的锻炼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好方法。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的年龄基本为15周岁,第五学年安排实习,毕业后真正踏上社会的年龄为20周岁。在学校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将完成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角色转变,心智也将逐渐走向成熟。但是这样的年龄,相对于普通高校的专科或本科生来讲,还是偏小的。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学生的抗挫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行为能力等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群体基本都是男生,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家庭从小过度保护、溺爱自己孩子,在家里他们是老大,到了社会上就懵了。尽管在校期间,开展了各级各类的文体活动、学生社团、志愿服务,但是毕竟这些还只是打下一个基础而已。那么到底什么时间开始社会兼职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应分阶段进行。第一,不鼓励阶段。对于五年制高职的第一、二学年,在学生没有成年的情况下,不鼓励参加,应以在校的学业为主,不能过分分散精力。第二,不鼓励不反对阶段。第三学年开始,不鼓励,不反对,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要跟家长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展社会兼职。第三,鼓励阶段。第四年,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学习,已经获得各类技能证书。在这个时期,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锻炼自己。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可能存在的情绪问题在实习的前面半个月里,可能部分学生抱怨较多,心理不稳定的情绪较严重。主要反映在对岗位不感兴趣,无工作热情,认为劳动机械重复、住宿条件差、薪资待遇低、管理制度苛刻等。所以,实习期间的跟踪调查、定期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通过个别学生电话访谈、同学反映、家长反馈,把控班整体及个别特殊情况,及时稳定学生就业情绪,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可以把一些在工作岗位中做得较好的同学的事例说给他们听,一方面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去积极面对此次顶岗实习,摆正自己的心态,要求他们抱着锻炼自己的态度去参加此次实习,要从最苦最累的工作做起,不断磨砺自己。另一方面,学校也要根据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与公司做适当的协调工作,保证实习的顺利完成。

(二)对学习可能存在的影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兼职,除了考虑交通安全、工作安全问题外,还要及时关注它对学习可能造成的影响。实际的兼职过程中,个别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长时间在外工作,这样就造成休息时间太少,上课打瞌睡,学习懈怠,严重影响在校的学习。

(三)来自家庭的干扰不管是顶岗实习、社会兼职等各类社会实践,家庭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个别家长对自己孩子太过谨小慎微,不敢大胆放手让孩子勇敢尝试,不愿让孩子吃亏锻炼,太过呵护保护,而让孩子错失一次次自我成长的机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当同学们已经经过一次次的实践,使自己思想愈加成熟,为人处事更受欢迎的时候,他还停留原地,当大家已经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平稳过渡到社会工作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勇敢迈出第一步。碰到这种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召开家长会,邀请班内学生做成功经验的交流,让部分家长真实感受实践锻炼的成效,逐步解放自己思想,勇敢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得到锻炼。

四、如何更好地管理学生社会实践

(一)思想方面要重视相对而言,职业院校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成绩及技能考证,而对于各类社会实践,重视程度还不够。当然,一方面这与管理的难度和考核的难度大是有一定的关系;另一个方面,社会实践还涉及学校与用人单位、家长、学生交流沟通协调等,事情多而繁琐,工作很难彻底展开。而且某种程度上社会实践工作管理的成效比较隐性,比如学生的个人成长很难用具体的数据体现出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学生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上的一些表现,某种程度上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广告”,而且还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准备工作要充足实习前的培训、教育等准备工作要充分。可以通过开展班级社会实践的主题班会,让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实习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学校一定要做精心的准备。让学生转变观念很重要,社会实践就是让学生从学校的学习生活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实习是要抱着吃苦锻炼的心态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去磨练和增强自己的岗位责任感,而不是一味想着住高级公寓楼、吹空调、拿工资吃喝玩乐享受去的。

(三)协调、疏导工作要贯彻始终各类社会实践,基本是在生产一线的诸多岗位从事生产性劳动,因为企业不是学校,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生产岗位,所以原来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对口,甚至基本不沾边。而且对于学生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体验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换来报酬。所以,刚开始进入企业时,他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总体表现是消极怠工,甚至有的抵触情绪严重的感觉自己上当受骗,恨不得马上走人。学生一旦走出校园,发现现实远非所想象的那样时,就会感到困惑与消沉。这些都是比较正常的表现,关键要有效地疏导他们的心理,使其度过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班主任和系里相关的指导老师一定要紧密联系实习学生,对于学生的不稳定情绪要进行及时的疏导,重点做好学生的角色适应教育工作。经常下单位了解情况,经常电话访问,一旦遇到问题,马上协商解决,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实践。

(四)有关措施、建议1.适时安排实习生去一部分实习单位进行参观学生对于工作的环境、管理制度、住宿条件、所从事的工作有具体的更直观的了解,这样心理上也能提前准备起来。开始实习的一周内,部分单位的实习生抵触情绪严重,有不少人觉得单位的介绍和实际的情况不符,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虽然,学校已经邀请单位的负责人前来介绍单位的一些情况。但是有些问题,实际的表述与同学们的想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亲眼所见,再加上部分同学还是把一些东西想象得过于美好,所以,反差太大而不能接受。2.实习前期应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的辅导和学习两个月的顶岗实习中,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人际关系处理得当的学生更受欢迎。然而有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耐心和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自己的申请不能被批准而辱骂主管差点被开除的事件。也有的学生对实习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因此,实习前期应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对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辅导,对于即将踏上社会的学生来讲非常有帮助。3.精心准备、定期开展关于社会兼职与实习就业方面的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除了常规性地邀请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来校进行就业培训外,还有必要安排在校期间社会兼职和实习就业方面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以专业或班集体为单位,开展各类关于社会兼职与就业方面的主题班会。可以搜集列举各类实际中可能碰到的典型事例,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进行剖析讨论,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具有指导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