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景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30 18:4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景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此句出自白居易的诗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篇3
一、 在评价中反思,变浮躁为踏实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课改中,教师要想快一些提升自己,寻找同伴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课堂教学之后,请同事评价,从评价中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既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又可以总结自己的教训,对于改进课堂教学和发展自我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在活动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我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行“说春词”“对春联”“唱春歌”“画春景”活动。课堂上热热闹闹,可谓是“书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我使出了浑身解数,才把异常兴奋的学生拉回到课文中来。满以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的要求,没想到评课时,一位同事提出了这样疑问:“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呢?”
是啊,这句话不亚于一个响雷震醒了我。语文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文能力为内容,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这个教学环节花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表演、汇报,而并没有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探究到语文知识,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了。这样的设计虽然没有走题――离开语文,但事实上只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关于语文”的内容。明显是浮躁的,热闹背后是空虚的。反思及此,我立即对这个环节重新进行设计。让学生欣赏春景(课件播放),然后让学生试着用上描写春天的美词佳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颂春景。同样,学生热情高涨,畅所欲言。“看到这满园春色,就想到我家门上的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我一看到这洁白如雪的梨花,就知道春天来了,不是有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吗?”“春天是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季节,我看到清晨的朝霞映红了大地,绿叶、青草、野花正贪婪地吮吸着甘露。”“我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雨染绿了柳丝,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田野里五颜六色的野花。我真想投入它的怀抱里。”……孩子们精彩纷呈的描述为课堂增色不少。他们不仅用所学过的知识再现了春天的美景,也在表达过程中训练了语言能力。
二、 在感悟中反思,转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吟诵春诗”这一环节时,学生激情四溢地吟诵完诗歌后,我让学生模仿古代大诗人也来创作一两句赞颂春天的诗。本以为这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结果却使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学生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也没想出令人满意的诗句。课后仔细想想,其实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我自己,是我一下子先给学生套上了一个圈子――模仿古代大诗人的作品。试想,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州》时,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反复斟酌了好多次,我们的小学生怎么能在几分钟内想出什么绝妙的诗句呢?一个要求把学生逼到了死角。“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预设必须以学情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一节课,教师都应该根据学情备课。在课堂上,有时候教师一句话说不对,就有可能让学生陷入困境。
感悟及此,我让学生在吟诵完描写春天的诗歌后,激励学生:“想不想也来露一手,用我们自己的诗来夸夸我们眼中的美好春色?”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各小组的同学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交头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组①:两只燕子鸣柳枝,一群布谷促播种。
组②:花艳蝴蝶飞,花香蜜蜂舞。
组③:春天在哪里?在那流淌的小河里,在那嫩绿的小草里。春天在哪里?在那鸟儿欢快的歌声里,在那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里。
……
尽管孩子们的诗远不如古诗的意境美,但也真实地再现了他们眼中春天的美好景色,抒发了心中对春天的美好感受,表达出了对春天的美好愿望。其实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一句话的差异。但对孩子们来说意义却完全不同。他们感觉到限制少了,活动地位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就不同了。所以说,教师及时地对课堂进行回顾,在感悟中做反思调整,才能把预设转化为生成精彩的动力。
三、 在批评后反思,化尴尬为动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学会聆听课堂上的声音,少一些批评与否定。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并巧妙地予以解决,让授课与听课在思路和情感上始终保持一致。教师应变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使学生哑口无言,而在于开通思路,启迪思维,并让学生取得认识上的一致,使之心悦诚服而产生内化反应。
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奖励课上合作好、表现优异的小组,我特意奖励优秀小组一本《小学生日记》,本意是想借这个奖励,让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谁知,我刚奖励完,就听到有学生起哄:“一本作文选给谁呀?不如一人撕一张!”随即,那个学生被我批评了。但那一刻的尴尬,让我难以平静。著名的“德西效应”表明:当学生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我的奖励不正是这样吗?但在课堂上如果我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机智,随即引导那个优秀小组说说使用方法――和全班同学们共同学习,汲取日记写作的知识,自然而然地就会生成课后去观察身边的春天变化,撰写成日记。那样就不再是尴尬,而是水到渠成地产生新的学习动力。
篇4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篇5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浪淘沙》。
1.学生分小组,按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形象感受意境。
学生观看黄河倾泻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引导入境,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补充典故资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读,诵读悟情。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四)学习《江南春》。
1.指名读古诗,听范读,划分节奏。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生说说对杜牧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选择补充:①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圈画景物,读一读,想象画面。
出示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互相交流。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美景,学生形象感受美丽,体会诗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两句写莺鸟鸣啼,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吗?
明悟“千里”,体会特点。
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什么?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丽。
讨论:诗的后两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背景,体会深意。
学生交流对杜牧所处时代的了解,联系背景,体会诗句深意。
明悟:借古讽今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明诗题,知诗人。
指导理解“书”、“湖阴先生”
2.生说说对王安石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3.检查朗读
指导正音,读好“畦”“闼”
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指导朗读。生展示读。
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苔:青苔。
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4.赏析悟情。
学生自主学习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净的?
师指导,结合江南夏天的气候特点帮助理解。
“成畦”写出了什么?
引导想象画面,感悟深意。
交流: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体会对偶的修辞,引导回顾其他诗句中对偶的写法。抓重点词句体会修辞,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风光景物的诗句来读一读。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同时体会了诗中用典和对偶的写法,对之后的古诗理解提供了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古诗,表现风光景物的美丽。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17
古诗三首
描写:黄河
蜿蜒曲折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夸张
浪淘沙
想象:银河
牵牛织女家
向往
对黄河气势宏大的赞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莺
啼莺
绿树
红花
晴朗明丽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热爱赞美之情
寺庙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之景
忧国忧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书湖阴先生壁
院外:一水
两山
田园美景
恬淡心情
护田
篇6
有人说,春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一花一草中,划下一横一竖;在一蜂一蝶中,点上一点一捺。春是个诗人,将一笔一画的春色写在了一双双急切的眼中,写在了孩子们的心上,写在了那汇聚一团的祈盼上。春天的到来,在人们的心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春天是独特的,那种由衷的欣悦心情,无论哪个季节,都不能像春天一样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春天的诗,不像夏天那般热情似火,慷慨激昂;不像秋天那般感叹抒情,酸酸愁愁;也不像冬天那般冰冷生硬,呆板晦暗。春天是如此地惹人欣喜,害羞腼腆、优雅生动、活泼可人,如同一位美丽的淑女,羞涩又生机勃勃。
这位淑女也并不是完美无暇的。她是那样的娇气敏感,小任性的她心情不好的时候,招招手唤来几声响雷,使坏地将满天的白云吓哭,将睡得舒舒服服的小花小草吵醒,然后听着人们的道谢,摸不着头脑。春天就是这样子不讲理,却依然能让人对她生不起气。
早在几千年以前,春天便被个个时代的诗人寓予了美好的象征,为春披上一件又一件的华丽光环。描写春景的古诗密密麻麻的誊写在春的笔记本上,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只增不减,对写春的诗歌乐此不疲。春天的名字,在诗人们的诗集里,在后世的诵读传阅中,被咏成了一部不朽的传说。
春是一首诗,一首永恒千年的散文诗。她早已被铭刻在历史的石碑上,随着时间的洪流,湮没在人们的心上。初一:妖妖微凉
篇7
【关键词】春日;朱熹;解说;存疑
这些文字明确的告诉读者朱熹诗中所游览的地方是山东曲阜泗水之滨,曲阜泗水又是孔子讲学之处,编者自然联想到“寻芳”是追寻圣人之道。
朱熹是南宋人,他在世期间,山东省曲阜泗水流域尚在金国的管辖地带,他怎么能去金国统治地去寻芳?教学用书上的解说依据是什么?如果不是山东省的泗水,又是哪儿的泗水?如果不是山东泗水,那“寻芳”之解便有失偏颇。
查阅一下宋朝历史事件及年代结合朱熹的生平,就会发现诗人根本不可能在山东泗水边游玩。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王朝南迁,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向金国称臣,划淮水至大散关为界分而治之。朱熹出生在1130年,已经是金国灭亡北宋3年之后,宋金划线分治11年之后,所以他根本不可能到金国地界上去游览,更别说山东曲阜已经是深入金国腹地。
朱熹是南宋大儒,盛名远播。就在朱熹晚年,金国的统治者还在关注、打探着朱熹的消息“南朝朱先生出处如何”(《婺源县志》)朱熹会不会作为两国交流使者去泗水讲学呢?假设朱熹真的到金国统辖的山东泗水去讲学,那必定是惊动两国朝野的事儿,可宋金交往史上并无记载。查阅朱熹生平事件也并无去泗水的记载。
由此可推断,《春日》所写泗水寻芳绝对不是山东省的泗水。那么诗中所说“泗水”到底是哪里呢?
查阅朱熹生平,“朱熹,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他虽然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但其祖籍在婺源。另有资料记载朱熹曾两次回婺源省亲祭祖,分别在绍兴十九年(1150年)和淳熙三年(1176年)。
古人有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非常重视。早在汉代,在朝做官的严延年,每逢清明,要不远千里“还归东海扫墓地”(《汉书.严延年传》)清明祭祖也得到官方的肯定。“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旧唐书。玄宗纪》)魏朝官府允许官吏请假祭扫,并且时间极长:“任事之官,吉凶请假,定省扫拜,动辄历十旬。”(《魏书.高阳王传》)
朱熹两次在清明时节回婺源祭祖,在季节上与《春日》所写季节是对应的。只要证明婺源有河流名为泗水,就能佐证《春日》是在婺源泗水所写。百度搜索会查到,在婺源县思口镇有一条小溪,名为思溪,原名为泗水,但是由于住在这里的村民大多姓俞,俞的谐音为“鱼”,而泗水的谐音为“死水”,鱼儿不能活在死水里呀,所以改名为“思溪”。另外俞氏家谱中也有泗水字样,(“泗水俞氏於同公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综上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朱熹《春日》所写寻访之处,必定是在祖籍婺源。
既然诗词中所写泗水为婺源的泗水而非山东曲阜之泗水,教师教学用书把“寻芳”解释为“寻访圣人之道”便有些牵强了。试想朱熹清明时节荣归故里、祭奠先祖,正值江南百花盛开、花团锦簇之际,作者漫步于泗水之滨,陶醉于春日美景,描绘一下家乡美景,也是对回乡省亲的一种纪念。非要因为“泗水”之名而产生孔门之道的联想,难逃主观臆测之嫌,甚至是一种误读。
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春日》解说中说“东风面”指的是春风的面貌。理由是“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依据编者的想法,那夏天的风也可以称之为东风。但查阅古诗典籍目录中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很少有古诗谈到风说是“东风”。可见东风为写春天的诗词所特有,即为春季所特有,可以推想“东风”代指的就是春天,“东风面”指的是春天的面貌,而不是春风的面貌。古人善借细微处代表全体,如: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李清照。《p字木兰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前句一枝花便代表了整个春天,后句一枝红杏便代表了满园春色。
再者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他说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到泗水边寻找春景。第二句便是对春景的整体感觉“无边光景一时新”,我虽没有到过江西婺源,但从网上查阅婺源思溪(古称泗水)的图片,看得出在晴朗的春日里,溪水倒映蓝天,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所以作者所写应该是这种令人炫目的明亮的春景。这只是作者虚写春天给自己的感觉,但作者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于是在第三句感叹“等闲识得东风面”,他说我轻易就认识了探寻到了春天的面貌。“等闲”说明寻芳很容易便寻到了,“识得”也是说已经认识到了、已经见到了。这是对“寻芳”结果的一个交代,也表现了当时已是春意盎然。既然是寻春,也寻得了,就要描述一下春景的样子。作者想到了四个字来概括“万紫千红”,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寻春-----感受春-----写春扑面而来-----概括春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个结构顺序。这样一分析,就与“东风”无关了。“东风面”不是指春风的面貌,而是代指春天的面貌。
其实好多对这篇《春日》赏析的文章,都是这样解说,说只有在看到万紫千红的景象后,才能感受到春风的力量,好像这首诗借写春景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产生这种解说不足为怪,一来因为宋代开始出现大量的说理诗,二来朱熹头上被后人冠上了一顶“理学家”的帽子,他的诗更得“说理”了。
篇8
如今,春季已到。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带给人生命力,带给人希望。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稍纵即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
是谁在和鱼儿玩耍?
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每当到了春天,春姑娘就和我们一起 玩耍,一起成长……
每当到了春天,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刻。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篇9
我们试图建立的开放式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其主体构架是:(阐述中以《找春天》作文指导课为例)
一 让学生动眼,启迪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为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课堂上,我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投影,多媒体软件提供音乐、图像、影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看春景。让学生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听《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观察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春天画面。画面按地点的转移,依次出现小河边的柳树,田野的小草,果园的桃花。先让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找出春天植物的特点。
2.看小品。让学生继续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欣赏本班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冬眠初醒的动物》,让学生懂得春天动物的特征。这样就为后面说春天提供感性知识。学生就能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思考具体的说出春天的特点。
二 让学生动手,促进思维
“如果要培养学生成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们做锻炼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动手中启迪思维是体验春景的基础。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画春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春景,发挥想象,画一幅赞美春天的图画。我设计教学环节如下:1、构思画面。学生闭眼听音乐,构画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 让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学中,要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思考活动,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高思考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因此,要让学生把观察、思维、表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思维,把观察所感知的画面形象转化为语言材料,储存在大脑之中,为表达做好准备,进而提高作文能力。我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了我来到(哪里),看到(什么)。这个句式说话后,要求学生想想春天还可以到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到什么,并展开充分合理地想象,为后面写春天做了铺垫。学生也就以颂春天为主题,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将具体的形象思维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让学生动口,体现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体现,也是思维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将他们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按“春天,我来到_ 看到_。”这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把景和物融为一体。最后让学生吟诵学过描写春天的诗文《绝句》、《春晓》、《咏柳》等,把赞春天,爱春天的情感融在其中。
五 让学生动笔,再现思维
这一步中,重点是帮助学生由说到写,顺利实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实现说、写转换不要人为设置许多障碍,应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快递的将说的内容笔录下来。笔录时,先不要去多考虑语序、词语等问题。
六 让学生朗读修改,完善思维
笔录下说的内容后,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改。读改分两个层次,一是常规性的读改,包括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等等;二是重点读改,主要是对照作文训练要求,重点读改。
建立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篇10
【关键词】诗歌;巧辞;语言;特质;抒情
作为文学四大样式之一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尤其以语言的概括性和形象化为特质。历来的美论中,对诗歌语言也有很高的要求:“信,辞欲巧”、“意常则造语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诗歌语言在不断更新中,特别重视修辞手法的变新,有人说“诗是形象化的修辞学,是魔幻的修辞学”。
诗人为了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把自己真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传达给读者,常常在“巧辞”上下功夫。因此,在诗歌语言的变异酿造上出现了许多特种修辞方式,用以表达诗人细密的情感骚动和款款心曲。这里略举如下三种:
一、潜喻
潜喻,是对普通比喻的一种变异。它通常是用某种特顶替喻体与喻指,而暗示能指一种比喻。凡略去喻体,直接将本体与跟喻体相关的动词直接焊接的方法,就是潜喻。它的主要特点是不出现喻体,而只用喻体的行为动词去连接本体和宾词,让读者在对行为结果的语义推测中去构筑比喻的桥。这样一来,它比一般的比喻就更加深沉而富有意趣了。例如:周邦彦《解语花》中“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一语,尤其“桂华流瓦”四字境界极秒。因为在比喻时,词人将本体“桂华”(月亮)与“流”直接搭配,略去了喻体“水”,用语新奇,逼真地表达了诗人对月怀人的幽然情思。具有了浓郁的抒情美质。再如“月浸葡萄十里”,“太阳的光,洗着我早起的灵魂”等句子都有这样的审美妙趣。
二、列锦
列锦,是近来美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被界定为:指将一系列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语言艺术。它的审美心理来自突破时空观的散点透视;它的哲学蕴含正在简远的风致之中。汉语的句子思维不是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形成独特的流水句的格局。这种语言特质与中国画的透视很相似,我们古人其实很早就懂得焦点透视的方法,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然而,古人认为这种方法在艺术思维上受到很大限制,山川形胜,变化无穷,他们希望从整体上把握偏于平远、深远、高远,以景外鸟瞰与景内走动的思想使千里之景收于一幅,纷繁的人物、情节纳于同一画面。因此,创造了一种移动视点的运动透视法。它不是用物理的空间眼光,而是用心理的时间眼光,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画面上出现不同视域的景物。这种语言思维的核心在于“动态”滚动。这种语言思维的特征常常在汉语流水句的散点铺排中得到典型显现。在诗歌语言中展示,就更加浓化了诗意的深度。将不同视域的景物堆叠在同一画面上,以表达绵藐的意绪。这种语言的散点铺排,诗歌修辞中称为“列锦”。它的审美心理来自突破时空观的散点透视,它的哲学蕴含正在简远的风致之中。列锦一旦进入诗行,便会给人一种卧游天地、言简情蕴的无尽美学趣味。如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最后一句是列锦,把三个不同的地名排列在一起,在时空超越中,诗人对自己“平生事业”作了精炼的概括。仕途沉浮,万端感慨,尽在这六个字的归纳之中。温润含蓄,意味深永,表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列锦的审美特征就在于简远。用简单的笔墨营造深远的意境,给读者以赏玩不尽的悠悠情味。这种效果的取得,正在于名词排列后所产生的语义张力。名词铺排常常会使短语系列升格为句群,把极度扩张的思想容量纳入音节短促,节奏轻快的句子框架,因而显得情思袅袅,韵味无穷。又如白朴《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园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小令由十四个名词或短语构成,呈散点式排列,诗人从不同空间层次来展现眼前的景物,一幅融融春景尽收眼底。这些短语之所以能唤起人们对春景的记忆和联想,是因为它们在排列组合的间隙中有一种联想的张力与弹性。
三、移用
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之海的多变精灵。在短短的诗行中要表达诗人主体的感知、情感、情绪以及对生命的体验,是很困难的。因此,诗人们在表达难以言传的情绪和感觉的时候,常常把用于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实物以增大词语的联想度,让诗的符号意象具有一种包容性和反射力。这种反射力越强,情感的表达就越逼真;心灵的投射就更深切。这种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称为移用,又叫通感或移觉。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可以彼此交通,眼、耳、舌、鼻等各个官能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诸如此类,在诗歌语言里经常出现。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格,恰当的运用移用往往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审美特质就在于将抽象事物或情感形象化、直觉化。往往是语简味长,境界深远,情韵袅袅。如诗人丁可在《春的掌声》中“这么多舒展的掌叶/都轻拍着/掌声真嫩”。诗人用描写春天树叶的“嫩”移用来写“掌声”。这样,无边的春色和万物复苏的生气,在“嫩”的“掌声”中欢快而至,趣味盎然。再如杜甫诗句“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他将声音诉之于湿度,这样,不仅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直觉化。同时。又出乎常理常情而又反常合道地抒写了一种特定的氛围与情境,使后世读者也能在抽象的情绪演绎中进入具象的直觉体验。物我同一,情象迭现,从而表现出一种丰富而强烈的生命力内涵。
移用的特质就在于抽象的直觉化。这种直觉表达,它不是把概念性的东西形象化,而是指诗人在强烈的主观感受下发生的直觉幻想。所以,移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词语滥用,它是合乎“表情”需要的审美选择。
由上述可知,诗歌语言的美质来自对常规语言的变异,变异是语言美感的前提,也是实现新的范式的必经手段,事实上,诗歌语言的美氛资质更多的是通过修辞格的变异显现的,通过这种特殊的变异,可以使每一个修辞自成一类,使它比没有得到另一特殊变异的表明同一思想内容的讲法更生动,更令人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