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母亲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14:0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母亲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来源:王建《短歌行》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来源:黄景仁《别老母》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来源:佚名《蓼莪》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来源:蒋士铨《岁暮到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源:孟郊《游子吟/迎母漂上作》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来源:佚名《蓼莪》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来源:蒋士铨《岁暮到家》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来源:王冕《墨萱图·其一》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来源:与恭《思母》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来源:王建《渡辽水》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来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来源: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来源:白居易《母别子》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来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来源:李白《豫章行》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来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来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来源:杜甫《石壕吏》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来源: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来源: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来源:欧阳修《画地学书》
篇2
一、课前诵读,精彩纷呈
课前的诗词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借助诗词的优美意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诗词的语言特色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一个“诗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诗,一个星期内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都需反复诵读这一组诗。同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七天划分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读阶段;周五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并要求利用周末两天巩固记忆;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并在对方的诗文采集本上给已背过的诗词贴上红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在班上开展“诗文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诗文导入,情趣横生
导入新课时利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来创设情景,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在导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齐背《游子吟》,然后让学生说出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理解。在学生回答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母爱是春夜的小雨,物细无声;母爱是三月的阳光,静静地奉献。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唐代的孟郊用了这首《游子吟》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他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也一定会被这份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这样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触动了学生心底对母爱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三、即兴穿插,加深感悟
在学习课文时,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一门教学艺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浓浓的充满诗意的氛围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如沐诗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在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时,我以小草的口吻说:“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因为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时,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同学们,听了我这株小草的自述,你们能想到用哪一首诗来赞美我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结课延伸往往是教师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在这时渗透经典诗词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余音缭绕”,可让诗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课堂上流淌,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1. 学文引诗点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让学生诵读一些珍惜时间的诗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学生在古诗的声韵里接受了诗词的熏陶,在诵读声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今天。
2. 以诗带诗展思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学完这首诗后,我又出示了其他的一些送别诗,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惜别之情。
篇3
魏欣然
今天,我们和崔老师到黄河外滩,到了那里,我看见了湛蓝的天空,碧绿的小草,犹如一片绿色的地毯。我眺望远处,那滚滚的黄河水,好像在欢迎我们呢!
老师说:“黄河大桥长1350米,宽20.8米。”
我们的爸爸、妈妈给我们铺上床单,我们脱下鞋子,坐在单子上,拿出自己带的食物,和小伙伴一起分享。
老师建议我们开一个盛大的联欢会。我们双手赞同,联欢会开始了,老师教我们表演,第一个荆韬表演的节目,他的山东快书《痤大姐》,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接下来是庄世龙对着我们所有人的母亲—黄河,大声朗诵了一首赞美黄河的古诗,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接着,解佳雨、杨梦璇表演《感恩的心》。最后,宫易飞表演的《我和你》。我们正在那津津有味地吃着、看着……
联欢结束了,我们都一一不舍地离开了黄河外滩。
篇4
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画面,体会诗人孤独、苦闷、彷徨而又顽强不屈的精神,初步感受“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对“景语皆情语”意境的体会;(2)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江雪的画面。
一、情境导入,诵读积累。
1.师描述:同学们,冬天虽然是寒冷的,但是大自然却赐予我们一件美丽的礼物,那就是——雪(引出雪,播放图片)。多美的雪啊,古往今来,赞美她的诗可不少,咱们今天也来个咏雪诗会。
2.生吟诵相关古诗,积累有关写雪的诗歌(如《白雪歌》、《沁园春·雪》等)。
设计意图:不着痕迹地积累,让学生引入情境,并感悟语言,习得语言,水滴石穿、熏陶渐染、文火慢煮,这就是语文的积累的重要性。
二、检查预习,理解字词。
1.过渡: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和雪有关的诗歌——《江雪》。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
3.交流预习中明白的问题,理解“蓑笠”、“蓑笠翁”、“千山”、“万径”等,理解夸张的手法,积累含有夸张手法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等)。
设计意图:课堂上真正“以生为本”,交流已懂的,解决不懂的,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复习检查,同时又让学生理解古诗中常见的“夸张”手法,积累相关诗句,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
三、“诗中有画”,读出画面。
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你看到怎样的画面,自由读诗和同桌交流。
2.师生交流,学生叙说画面。(我仿佛看到了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鸟儿都飞走不见了,千万条小路上根本没有人的踪影。除了雪,还是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师相机小结:这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相机板书:寒冷、凄凉)
4.指名读,感悟其寒冷凄凉。
四、“诗中有情”,情景交融。
1.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再品味古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2.生体悟,相机交流。
3.出示柳宗元的背景资料(投影出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情。)。
4.交流、小结:遭人迫害,母亲离世,生活困难,所以心情(相机板书:孤独、悲愤)。
5.再次体会景和情,你发现了什么?(结合景色的萧条肃杀和人物内心的孤独凄凉不谋而合,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五、“诗中有志”,诗言志。
1.再读资料,诗人是否会屈服妥协?
2.生默读思考,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3.感受诗人的“志”,相机板书“顽强不屈”。
4.师小结:短短二十字融入了景、情、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再读经典,请学生吟诵。
设计意图:“诗中有画,诗言志”,在此环节中,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体悟诗人心境,体会何为“情景交融”。并结合史料,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再读诗歌,感悟自然“更上一层楼”。
六、走进诗歌,感悟境界。
1.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江雪中的情与景。
2.生书写,师巡视。
3.反馈。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情感溢于言表之时,趁热打铁,设计的“读写训练”让学生发散思维,既是对文本的一个感悟升华,又领悟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语文能力。
七、拓展阅读,对比升华。
1.师:古往今来,写垂钓的诗有很多。出示《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和《江雪》比较,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从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同去把握)。
篇5
一、粗读诗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诗词,他们自己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我国的古诗词意蕴深长,内容上蕴含深刻的哲理,形式上充满着美感,尤其是节奏美在朗读中最先体现,多朗读,能够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在初步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和对文字的感悟,甚至能感受到作者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存在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因此,在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中的“衰”在现代汉语中念作“shuāi”,但是在该句中则应念作“cuī”。再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在现代汉语中念作“xié”,但是在此应读作“xiá”。学生在最初的朗读中也许不能读出正确的读音,但是在朗读的过程中会意识,到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则会造成诗句音韵的不和谐,即不押韵。遇到这种状况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粗略的多读几次,当他们能够体会到诗词的音韵美时,自然会选择古代汉语的读音。
二、精读诗词
准确掌握古诗词的读音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基本意思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课文都会配有注释,将重难点的字词解释出来,没有标注的部分基本为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是与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人教版的课文中设置了四个注释,分别是潋滟、空蒙、奇和西子。在这四个注释中,既有对词语的解释,又有对背景的扩充。所以,当学生看过注释后,了解到潋滟是波光闪动的意思,空蒙是云雾迷茫的样子,奇是奇妙的意思,自然而然能够明白“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含义,也能够将诗句内容用现代汉语说出来。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一句一句的翻译,通过个人发言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完成句子的翻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也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精读诗词的环节中,学生还应该试着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方法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在确定一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抑扬顿挫、重音、节奏等方式来表达情感,进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的内容与诗人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课后作业中,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原因。
三、研读诗词
(1)了解背景,体会情感。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均在字里行间渗透了丰富的情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首先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时诗人的生活境况。
以“送别”为主题的古诗词为例,送别之情各有不同,有的是描述自己为友人送别的情形,有的是描述友人为自己送别的情形,有的表达的是离别带来的伤感,有的表达的是贬谪带来的壮志未酬……如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描述了友人以歌送友,表达了友人与自己深厚的友谊;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则描述了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以长江之水喻自己的绵绵情意,表现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在田园诗一类中,高鼎的《村居》、袁牧的《所见》以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都描写了孩童在田间玩耍的景象,不仅描绘出孩童玩耍时生动的神情,还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向往与对孩子的喜爱。
因此,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孟郊的《游子吟》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母亲的动作与神态,以及母亲对子女那种无法割舍的爱。
(2)研读词句,激发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力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古诗词向来以凝练、简短却情感丰富、意味深长著称,学生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作者使用的意象体会诗词所描写的意境,通过联想补充诗词中描绘的景象,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古诗词,有助于其日后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后,脑海中应该形成游子在夕阳下落寞的背影,这样的想象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描绘的情景及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3)增强联系,改变意识。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宽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是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辅助教学。例如,一年级所学的《咏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鹅的外形及在水中的动态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将感受到的画面记录下来。再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魅力的江南风光的图片或是视频,让学生们真实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让他们由内而外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诗人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古诗词的年代和背景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是我们所具有的感情和思想是相近的,诗人通过短短几句简洁、凝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必定能够找到共通之处,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通过了解古人所思,传承华夏文化,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有裨益的。
篇6
四季各有各的特色:鸟语花香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秋高气爽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在轮回的四季中,令我喜爱的是春天!
春,绝对是一桢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布。 新绿、嫩绿、鲜绿、翠绿,满眼的绿色呀,温柔着我们的视线。还有那星星般闪动的一点点红、一点点黄、一点点粉、一点点紫呀,也惊喜着我们的目光。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步。 踩在她松软的泥土上,才知道生命的温床可以如此地平实。只要季节的老人飘然而至,所有沉睡的种子,都可以在这里孕育,并赋予生命一种变换的姿态。
春,绝对是一幅饱蘸着生命繁华的画卷。 无论是破土而出的,还是含苞待放的;无论是慢慢舒展的,还是缓缓流淌的;也无论是悄无声息的,还是莺莺絮语的,只要季节老人把春的帷幕拉开,他们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里汇演自然那神奇的活力。 于是,开始在春天漫游。 披着柔媚的春光,让略带甜意的风,从身边掠过。就会领悟到春的气息里,其实包含着一种最令人感动的柔情。也会觉得大自然就是一位奇特的母亲,她竟选择在万物萧条的冬的尽头,将千姿百态的生命孕育而出,让它们踏着那最为柔媚的第一缕春光,相拥而至,把无限的生机带给人世。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篇7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贯彻义务教育理念,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学习情况。
(一)以阅读教学为主,共完成六个单元共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每个单元一个主题,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1)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2)加强了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3)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
(4)学生了解了民生和民间文化。不仅感觉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体会到了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5)在优美的古文中漫步,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了语感。
(6)在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了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了理解。
(二) 完成了六次综合性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献给母亲的歌
(1)通过活动,让学生多侧面地认识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 让学生学会了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2. 寻觅春天的踪迹
(1) 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3.科海泛舟
(1)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2)引导并帮助了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3)培养了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4.古诗苑漫步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了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完成了八篇习作,完成情况良好。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主要教学经验与体会。
1、建设教学方式,建构课堂活力
教学课堂始终应当重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激活对前人所积累之经验的生活体验,激发求知欲望。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本人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各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引进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以实施课程改革的高标准为出发点,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研究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及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 ——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运作方法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作为探究的心得,本人也撰写了教学论文(札记)。
3、优化教学手段,强化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
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教学中,我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4、扎实多样训练,务实语文技能
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 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由是,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 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篇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在对文章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可以使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思考性、有深度和个性的阅读,学生会逐渐在阅读中找到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给学生批注阅读的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会读书。学生通过有感想而发、有疑问而注、有心得而写,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1.符号式批注。即对文章中基础性知识的圈点勾画。阅读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品味,一边勾画,画出本课生字词,并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在阅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边动笔,用符号圈点勾画,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分层次,写出感想,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等。如用单横线表示比较重要,用波浪线或双横线表示特别重要,加着重号表示关键词语,惊叹号表示精彩等等,必要时还可以变换不同的颜色。各种符号及表示的意思教师要统一规定,以便相互交流和探讨。
2.文字式批注。这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阅读批注,是边看边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天头”“地脚”等空白处。
(1)记下读文章时的理解感受或者收集相关资料的收获。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读文章时,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阅读《两块糖》这篇课文时,有的同学批注:“陶行知校长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这种奖励的方法使学生王友发自内心地承认了错误,如果用处罚的方法,那个学生不会真心悔改。可见,陶校长不但有好的教育方法,还有一颗宽容的心。所有老师都像陶校长这样教育学生。那该有多好啊!”由此可见,文本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2)对文章内容或语言等写出自己的评价。如学习《母亲的账单》一课最后一段: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围裙口袋里。让学生对本段中词语的运用作批注。有的学生这样批注:“羞愧万分、蹑手蹑脚、小心翼翼、走近、藏进、塞进”用得恰当,写出了小彼得悔悟到自己的错误,也写出了小彼得的可爱,他真是个知错能改的好孩子。
(3)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词语写出赏析类文字。如《麻雀》第四自然段有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象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我让学生用“落”字作批注。学生批注:句中的“落”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表现了对孩子的爱;真是勇敢的妈妈;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通过批注,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儿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这是问答式讲授不能达到的。
(4)写下由文章而联想到的文外知识。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这首诗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古诗,将知识迁移、拓展到文外。
三、交流批注,珍惜学生的点滴进步
篇9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写作的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悯(m!n):同情。
1.给短文第三段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按文中“”所划分的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绅写《悯农》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人们说李绅写《悯农》诗“字字皆辛苦”的原因是:____
4.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2.第一段:李绅家境贫寒,却聪颖好学,因此在15岁就可以作诗。第二段:李绅很爱写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写诗。第三段: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第四段:人们认可了李绅,赞颂了他的诗。
篇10
1.研究问题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训练表达
2.研究策略
2.1联系上下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2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3反义词对比:通过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体会情感。
2.4补充教材,扩阅读量。
3.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梅花魂》)
3.1激感,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梅花图,初步理解梅花的品性。】
同学们,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呢?(梅花)
谁见过梅花,老师这有几张梅花的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他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呀,别的花大多是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得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揭题,齐读,板书。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3.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读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概括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前后位讨论,课文围绕着梅花都写哪了几件事,分别起个小标题。(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送梅图 送梅花巾)
3.3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来体会。】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设计意图:通过反义词的对比体会外祖父对于梅花的钟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板书: 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相机指导朗读。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格外珍爱)
【设计意图:反问句的设置,进一步感受外祖父的情感】
在这里面有一句反问句,你能找到吗?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这是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外祖父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同学们在外祖父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就能够体会出他对于梅花的这份钟爱,所以当看到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批评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梅花是那么的洁白无瑕,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你来读(……),
就是因为外祖父对于梅花的感情无人能知,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斥责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这梅花是不能够玷污的,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通过外祖父的话语让我们更进一层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珍爱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中体会不同语句的多层含义】
但是,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出示第13段)
当外祖父再给我说这段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是外祖父明知道孩子听不懂,却仍然这样认认真真的说,,难道仅仅是对孩子说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外祖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层: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轮读:所以外祖父这么钟爱梅花是因为(一组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同样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二组读几千年来……这梅花一样)更因为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精神。(全班读最后一句)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精神!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当作者要回国时,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文中,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描写了外祖父对于祖国的思念,大家一起找一找!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思乡的诗句和典型事例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茶是故乡浓 酒是故乡醇,常年游居异国他乡的人们,不能够回到故乡,心中总是无限惆怅,忆及故乡的人或物时,难免会暗自落泪,我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课文一种讲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都是什么时候?(三次)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船快开了……的梅花"
这三次落泪都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呢?
第一次:默默流泪。第二次:放声大哭。第三次:泪眼朦胧(朗读)。
虽然他们的时间、地点、所处环境、状态等等方面都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怀念故乡之情)
这是作者所看的三次流泪,那他的外祖父就仅仅这三次因思念故乡而流泪吗?你认为他还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4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1)还记得在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疑问梅花怎么会有魂!现在你知道了吗?这里的"魂"指的是什么?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