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妈妈的爱的短语范文

时间:2023-03-17 07:2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达对妈妈的爱的短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题目:永远的歌声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请用“××”代替。

(2008年吉林省中考作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命题作文题。题目直截了当,没有设置审题障碍。要写好这篇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准确把握命题意图。题目中的“歌声”很容易理解,即“唱歌的声音”,但在副词“永远”的修饰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歌声”也因此有了新的内涵: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如汶川大地震中大家团结救人的场面;可以抒写一种情感,如亲情之歌、友情之歌、师生情谊之歌;还可以是对历史的追溯,撷取一个历史画面或赞美一个历史人物,畅述一首悠远高亢的历史之歌;也可以读一部文学作品,演绎其中悲欢离合的情感;当然也可以还“歌声”以本来面目,具体展现生活中值得永远怀念的歌声,如音乐课上的歌声、告别晚会上老师的歌声、赈灾义演晚会上演员们的歌声、电视剧中或昂扬或凄婉的歌声等等。

二、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永远的歌声》这个题目,在语言的表达上适宜采用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在形式的表达上。可以采用题记、小标题、日记、书信等多种形式,这样会更好地增强表达效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吸引读者的眼球。如:运用题记,以精练的语言概述“永远的歌声”的深远意义,以此开启全文;运用日记的形式,记述“赈灾义演”活动中自己的深刻感受;运用书信体形式,向老师、父母倾诉自己对某事某人的看法等等。

三、巧妙展示情感的“永远”。写作《永远的歌声》这个题目,很适合在文中展示人物的情感。可以在开篇设计排比句,在行文中设计排比段,在结尾处再设计排比段;可以在开篇引用歌词,全文围绕这首歌来展开等等。无论如何表现。都应把“歌声”之“永远”的情感作为文章的重点表达出来。要合理运用一些描段,综合运用直接、间接描写的方法,以及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把人物写活,把事情写具体,把情感写深刻。

永远的歌声

打开历史的画卷,拨开历史的烟云,走进历史的长廊,踩着历史的脚印,让我们去倾听那永远的歌声。

悠然采菊东篱下

苍翠挺拔的高山下,清澈见底的溪水边,一问茅草屋,5棵大柳树。屋前繁花似锦,屋后绿草如茵。你提着酒瓶,面对着,背对着夕阳,伴随着小鸟的鸣叫,正在投入地吟唱着你的心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潜。你这种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是深印在历史长河中的永远的歌声!

举世皆浊我独清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汹涌澎湃的汨罗江畔,一个孤独的背影默默伫立着、凝望着。弥蒙的乌云遮挡了他的视线,污浊的江水打湿了他的裤管,望着遥远的都城,眼前仿佛金戈铁马在奔腾,楚国的百姓在呼喊。“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面对着残破的国家,你大声吟唱;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没有惧怕,而是义无反顾地跳了下去。污浊的江水吞噬了你,可你的《楚辞》、你的《离骚》、你一心为国的人格魅力却为历史的音乐长廊留下了永远的歌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

巍峨的宫阙,精美的食物,香气入鼻的美酒……面对皇权贵族,你敢让高力士为你脱靴,你敢让杨贵妃为你研墨,还有什么是你不敢做的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多么铿锵的乐音,这是多么豪迈的诗句,这是多么坚贞的气节!你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潇洒浪漫、传唱不朽的诗篇,你被人们尊称为“诗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旷达乐观的人格魅力让历史记住了你永远的歌声!

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无数具有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曲曲永远的歌声。谁都会相信,这些历史人物,他们的人格魅力将一直伴随着炎黄子孙,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谁都会相信,这永远的歌声,他们的音符和旋律,将一直激励华夏儿女,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亮点透视]

作者借用3个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巧妙地演绎了“永远的歌声”这一主题:陶渊明,超然物外;屈原,义无反颈;李白,旷达乐观。他们的人格魅力永远昭示着世人,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他们留下的是永远值得珍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音乐长廓中永不磨灭的歌声。作者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大胆合理地发挥想象,把人物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点真切地表现出来,极大地唤起了读者的共鸣。另外,用3个小标题精练地概括出每个历史人物的品性,使全篇很富有层次感和结构美。

“小宝贝快睡,外面天黑风又吹;小宝贝快睡,妈妈唱个摇篮曲……”这是留在我心中永远的歌声。这首歌,写满了妈妈对我的爱,写满了妈妈对我的情。

说实话,妈妈是个五音不全的人。无论别人唱起来多么好听的歌,到了她嘴里就完全变了样,歌不成歌,调不成调。可是。妈妈就是爱唱歌,尤其是那首自编的《摇篮曲》,她整天唱个不停。

从我记事起,妈妈几乎每天都会哼唱“小宝贝快睡,外面天黑风又吹;小宝贝快睡,妈妈唱个摇篮曲……”我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也不知道这首歌的曲作者是谁,只知道这首歌的演唱者是妈妈。

每次听到这首歌,我总会说:“妈,别再唱了,我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妈妈听我这么说,只是淡淡地一笑,然后接着做她的家务去。我真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就这么喜欢这首歌。

有一次,妈妈又唱起了她自编的《摇篮曲》。我笑着问奶奶:“奶奶,你知道我妈为什么这么喜欢唱这首歌吗?”奶奶叹了口气说:“你这丫头。还不都是因为你。你刚满月那会儿,整天哭,不论白天晚上,哭了整整一个月。你妈怕你哭坏了嗓子,就一天天背着你,一边干活一边唱歌给你听。说来也怪,只要一听到你妈自己编的那首《摇篮曲》,你就不哭了,有时甚至还会笑起来。但只要歌声一停,你就又开始哭。现在你妈还是整天唱这首歌,可能是那时养成的习惯吧。”

听了奶奶的话,我才意识到,这首并不怎么好听的歌原来是源自妈妈的心啊。这首歌以妈妈的心为曲调,以妈妈的爱为歌词,是比音乐家唱得还动听的歌,是我最应该珍视的一首歌才对。可以前呢,我却总是觉得它难听、刺耳,甚至心生厌烦。不过,从今以后,我会和妈妈一起唱这首歌:“小宝贝快睡,外面天黑风又吹;小宝贝快睡,妈妈唱个摇篮曲……”

妈妈的这首歌陪伴我度过了15个春秋,妈妈的这首歌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母爱,妈妈的这首歌还将伴我走过青春,走向未来。

[亮点透视]

篇2

一、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朗读教学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朗读第1节的环境描写,领会这清冷的景色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为下文奶糖的融化作了伏笔。因为“立春”了,大地回暖,但“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在春寒料峭之际。这种气候只是即将回暖中的一丝逆流,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远吗?”朗读时在平缓的语调中蕴含些深沉。接下来4个小节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那位妈妈在等待孩子时的热切而又焦急、期待而又失望的情态。这一部分人物心理波澜跌宕。朗读有较高的要求,由等待的凝重,到希望在即的欣喜、激动,到热切地寻找,到期望破灭陷于失望、惆怅,而语音、语调则由平缓转为急促。

文章6―18节,主要刻画一位离异母亲的形象。中午放学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说说笑笑中走出了校门,唯独她看不见自己的孩子。她为儿子才过八岁,中午放学了却没有回家吃饭而震惊,她是那样地焦虑、悲痛、无奈。这一情节中她情感表达不能自己,以致言语羞涩,答非所问,显得断断续续、急急巴巴。由于人物极度悲伤,朗读时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语调、语气,要把母亲痛苦后的木呆,掏糖时的悲咽,回话时的茫然这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从中体会这位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这里是朗读的重点和难点。

看门的老头是陪衬,却为人间之爱“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作了注脚。他因身份的关系,说话的语气、语调、速度与小亮妈是不同的,朗读时也需要注意。

小亮的学校生活,朗读时要轻快些,以体现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甜蜜的快乐;他埋奶糖时很低沉,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欢快转入害怕,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出小亮生活在特殊环境中受压抑、痛苦、欲寻求解脱的心理特征,应低沉、慢些。

课文的最后3节,王小亮精心设计“埋”下的奶糖,却被“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他非常珍视过去的妈妈给他带来的幸福甜美,被一夜之间的寒冷化为乌有了,他“忍不住滚下泪来”,这种伤心、悲痛,着实令人同情、感动。这些内容在朗读时要求显得低沉些。然而小说出人意料地化悲为喜,从“一会儿”起到文章结束,从神态、动作、心理上表现王小亮豁然开朗,他用舔泥土的方式来再一次感受妈妈的爱,在晦涩中给读者以亮色,显示作品的意义,应读得轻快、高昂些。

有感情地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深情的朗读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领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领悟作品的深刻意义。

二、体会构思艺术,赏析重点句子

小说以“奶糖”为线索,从“送奶糖”发展到“分奶糖”,是“埋奶糖”,前面显示的是悲剧。然而这“奶糖”经过小亮“放在舌尖上”的“舔”。主人公感觉到的是“甜”,是“笑”,这一细节完成了小说由悲剧到喜剧的过渡,我们可以把本小说当作正剧来处理。这体现了作家缜密的构思,它如同欧・亨利的作品一样,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最后一句――“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甜的。”是全文最重要的句子。这十个字,独字句和短语句的综合运用,竟用了四处标点符号,在短促的语言里表达了主人公此时独特的感受。

如果把第一个逗号去掉,语法重音在“笑”上。加了逗号。一方面突出了小说的主人公“他”――王小亮;另一方面又显示他此时的神态――“笑”。其实,“他,又笑”这三个字,都应该读重音,因为“又”在这里是逻辑重音,强调再一次。这里的“又”,不仅是上面文章中出现“笑”的“重复与继续”。而是表示“转折”,“又”还应理解为“却”。因为它紧承上文“哭”,是在他“凝视”后,“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时,此时此地他的真实表情的流露。冒号起提示、解释的作用。他为什么“又笑了”?,因、为此时的他只能通过舔泥土,才体验到母爱。“那泥土”,是苦涩的,然而在王小亮的感受中,却是“甜甜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母爱是博大的,她已感化了泥土,不是吗?这里既交代了笑的原因,又点明照应了题目。值得玩味的是,作者将“甜甜的”这一定语置于“泥土”之后,突出了泥土的无处不有,这种甜甜的感觉也应无处不在。

三、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品意义

学习本文,应认识母亲对孩子的拳拳之爱和深切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因此,“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应是文章的主题。原先的妈妈爱小亮,老师、同学爱他,门房的老头也爱他,为什么爸爸和后来的妈妈不怎么爱他呢?他们是小说悲剧的根源,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是最需要人们关爱的弱体。这样的父母也应该爱他才对啊,我们都应该关爱像小亮这样的孩子。你看,小亮多么聪明、乖巧,他乐观、自立、懂道理,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天真地创造了凄美的“埋糖”,使读者震惊,又使情节悲喜交织,这里寄托了作家希望小亮们的生活能像糖一样甜的美好心愿,所以,教学中应强调“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乐观处事”,“在自立中求自强”。当然,八岁的小亮也许未必想到自立、自强之类,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其教育意义是显然的。为此,课堂上适时地进行献爱心活动。设计“我给王小亮献份礼物”,可以激发学生的送温暖、献爱心的热情。

篇3

关键词:认知 预设 图形―背景 理想化认知模式 心理空间

一、引言

预设(presupposition 或译作“前提”“先设” 用作动词为presuppose)是语言世界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是语言哲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预设最先是由现代逻辑学的奠基人弗雷格(Frege)在哲学领域中提出的。他在1892年发表的《论涵义和所指》一文中指出“无论断言是什么,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是:被使用的专名,简单的或复合的具有指称。所以我们断言‘开普勒悲惨的死去’,那么就预先假定或预设了名称‘开普勒’指示某人,并且这个人是存在的”。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学者对预设这一现象越来越重视。自1970年起预设一直就是语言学界激烈争论的话题(Bussmann 2000:379)。学者研究预设的角度主要有两种即: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前者主要是从命题的真假来研究预设,后者主要从话语在真实的语境中的使用情况来研究预设。近几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Fillmore(1985)Fauconnier(1985 1997)和Lakeoff(1987)开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预设。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和心理空间理论分别研究预设的产生,形成原因及其功能。

二、认知视角下的预设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律。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自然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反映和结果。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等心理过程,并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过程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人的认知活动,语言并不是客观世界最直接的反映,而是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间接反映。认知活动将语言这种抽象的活动语客观世界及人类的具体活动连接在了一起。预设作为会话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与人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研究预设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它为预设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1.理想化认知模式(ICM)下的预设

Lakeoff(1987)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简称ICM)”来研究认知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ICM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涉及的是各种相关认知域里的背景知识,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些领域里的经验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所谓理想化是指这种模式是各种不同情境概括抽象后得出的最普遍的模式,而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包括“反映在心智里的物质世界的各个领域,如时空领域实体的物质属性领域等,还包括特定言语社会中的人与环境互动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领域,人的心理状态,文化结构,社会制度等领域”(张敏1998:61).ICM主要有两个功能:第一为言语理解提供背景;第二激活与理解话语相关的概念和知识。Lakeoff认为预设是语言使用者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的经验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由预设触发语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激活的概念和知识构成的一种认知环境,在交际中表现为双方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例如:

奶奶:你大清早上哪去?

孙子:去请人家上咱家给我杀病毒。

奶奶:我的小宗宗,你不要命了,有病不上医院,怎么能随便请人到家里来杀病毒。

孙子:我是说给计算机杀病毒。

奶奶:啊,计算机有病毒千万别碰它。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出现了误解,在交谈双方意识中同一个文字形式“病毒”指代的内容是不同的,交际双方对“病毒”预设是不同的。在听话人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病毒”指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害病原体。而在说话者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病毒”指的是一种电脑中的破坏程序。因此交流的时候只有双方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一致的时候交流才能顺利的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误解导致交流的中断。

2.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预设

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此后完形(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这一理论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的组织方式。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被分为两部分即 图形与背景。图形是看上去高度结构的,被只觉这所注意的那一部分,即在某一认知过程中凸显的部分,是注意的焦点,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直接对象;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应的相对模糊,不容易被注意的部分,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在背景中认识到图形。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一理论也可以解释预设现象。

语用学认为任何交流的话语所传递的信息都可分为两部分:预设信息与新信息,前者是话语中已知的信息或者说话者假定听着已知的信息,是谈话顺利进行的共同背景知识;而后者则是话语中的未知部分,是话语的焦点信息。图形背景理论可以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交际中,预设是交际者的一种认知环境,起着背景的作用;而陈述部分则是话语表达的主要对象,是注意的焦点,在共同的认知环境中图形更加凸显。

问:以色列发动对巴勒斯坦的侵略已有11天了,期间260人被杀,2700多人受伤,其中三分之一是儿童,伤亡数字要达到多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会采取行动阻止这一侵略行径?

答:中方对连日来巴以武装冲突扩大加沙地区人道主义危机加剧深表关切和忧虑,我们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武装冲突,避免造成更多无辜贫民的伤亡,从而为恢复谈判通过整治渠道解决有关争端创造条件。中国政府连日来做了大量工作。…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有关各方立即停火缓解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为巴以问题重返政治解决的轨道作出努力。

此例是2009年1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招待会。记者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特别是中国没有对巴以冲突有所作为作为背景信息,将“伤亡数字要达到多少,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会采取行动阻止这一侵略行径?”作为焦点信息。面对记者的提问,发言人用大量的事实对记者预设的背景信息予以驳斥。

钱钟书的著作《围城》中褚慎明总喜欢拿几个外国哲学家的回信到处炫耀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有一次他和方鸿渐等人一起吃饭。

方鸿渐:philosopher这个词很妙,是不是先生用自己的头脑想出来的?

褚慎明:这个字是有人在什么书上看见了告诉Bertie,Bertie告诉我的。

方鸿渐:谁是Bertie?

褚慎明:就是罗素了。

世界有名的哲学家,新袭勋爵,而褚慎明和他亲近的连他的乳名都叫得出,连董斜川都羡服了…

这段对话中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即预设部分是罗素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这是背景。而褚慎明却没说出罗素的名字,而是将罗素的小名“Bertie”放在预设中,作为背景不经意的带出。这使得大家把注意力集中褚慎明和罗素的关系不一般上来,使得这一信息成为图形而凸现出来,而他自己也通过对话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抬高了身价。

3.心理空间理论下的预设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心理空间理论可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如可能世界中的语义,会话中的歧义,翻译现象等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中》探讨了心理空间理论与预设的关系,并认为心理空间理论可以解释预设现象。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语言理论。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表达中相关信息的“临时容纳器”(temporary container)

心理空间通过“空间构建词”(space builder)来构建虚拟场景,空间构建词是指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空间或回指篇章中介绍过的空间的词语。空间构建词构建一个与现实空间相对的心理空间或可能空间。空间构建词可以是介词短语副词连词或主谓结构短语。心理空间理论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提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是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中的指称关系。一个心理空间可以衍生出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子空间,也可以和其他心理空间在概念层面上融合,从而形成心理空间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正是由于心理空间的这一性质使得各心理空间之间可以互相转移。例如

妈妈(摇摇头):你这只小猴子。

儿子:我这只小猴子不可爱吗?

这上边这段对话中在妈妈的心理空间里说儿子是小猴子,预设的是小猴子淘气,不听话的特点,而在儿子的心理空间里小猴子预设的是可爱的信息。再如

男:请问,您跳舞吗?

女(站起):好的。

男:那太好了,我可以坐在这儿了。

在这段对话中男士问女士是否跳舞,其预设的信息是:她跳舞的话位置就可以空出来。而女士认知心理空间中则认为在这种场合,男士说这类话往往表示邀请。因此才会误解对方的意图。

三、结语

预设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对交际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中的任何现象归根结底都要从人类的认知思维中找到答案。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及心理空间理论对话语中的预设的产生、理解进行了探讨。为预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途径。

参考文献:

[1]Coulson & Fauconnier Fake Guns and Stone Lions: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Private Adjectives. In Cognition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C].edited by Babara A Fox .Dan Janrafasky Laura A Michaelis,CSLI Publication 1999:143―158

[2]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Lakeoff ,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Saeed J.I.Seman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Ungerer, F &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匡芳涛,文旭.图形一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 2003 (4)

[9]刘宇红.预设投射研究的Karttunen模式与Fauconnier模式[J].外语学刊,2003 (2).

[10]王文博.预设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3(1).

篇4

心灵的阳光

李弈影

黑暗了……(开篇突兀,让人莫名所以,虽然隐隐觉得可能与标题有关,但是交代太简洁,导致隐晦,不符合应试作文要求。)

当我看见桌上的纸条,上面写着期中考试的成绩,我的眼前便倏地一片黑。嘴边仍保持的微笑渐渐略显尴尬,这毫无预兆的打击让我措手不及。我甚至能够感觉到脸部的肌肉在松弛,渐渐回复到面无表情的状态。耳边仍不停地回荡着我刚刚的笑声,这开朗的笑声让我此时感觉有无数的巴掌向我的脸挥来――我的脸火辣辣的。而我的眼睛一直狠狠盯着那个名次,狠狠地,似乎这样就能够让我努力克制住眼泪。可是,眼前的数字越来越模糊。我索性闭上了双眼,此时,这个世界一片黑暗。(这段心理描写细腻真切,符合一个深受考试压力的中学生的实际状况,缺陷在于铺垫过多,语言相对于首段来说显得嗦了。)

中午教室的人都走光了,我终于站起了身,拖着像被拴上了镣铐的双脚,一步一步走出教室。我害怕遇见任何人,我害怕他们说话,因为我觉得他们一张口就会问我的考试成绩,他们一定会投来轻蔑的目光。正午的阳光无比强烈,照射在楼下的每个人的脸上、身上。他们昂着笑脸,彼此有说有笑。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一定在说期中考试的事,看起来,他们都考得很好。我躲在角落里,阳光无法照射进来,我紧抿着嘴唇,牙齿重重地压在上面,我感觉很痛,但这种惩罚会或多或少地减少我内心的罪恶感。阳光无法照射进来,任何人也不会看见我此时的狼狈。(又一处细腻的心理展示,再次渲染内心黑暗,作者对受到打击后的状态体会深刻。这里已经是第三自然段了,前三段不断强调心理,但是基本没有“阳光”,要知道“阳光”是题眼,是文章的重心与中心,所以在详略处理上作者没有把握好。)

这一天,我始终把头埋得低低的。我在逃避,逃避老师的眼神。无论是责备、疑惑,还是安慰,我都不想要,我只想谁也不要去提起这件事,我希望时间走得快点,让这件事快点成为所有人的无法想起的记忆。(这一个过渡段是必须的,它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应该是下文转向“阳光”的起点。)

然而,无论时间走得快不快,这一刻还是会不可避免地到来。我坐在她的身后,回家的路上我什么也没说。我想,她一定也已经料想到了。刚到家,我便匆匆忙忙跑进浴室放水,水哗哗地落下,打在浴缸里发出啪啪的声响。我终于还是忍不住大哭起来,然而没关系,水的声音可以掩盖住我的哭声,没有人会知道我的脆弱。

许久,我才停止了哭泣,擦了把脸,便开门拿换的睡衣。而她,眼里噙满泪花,手里捧着我的浴巾和睡衣,见到我突显局促,此时正站在我的面前,沉默了一会儿,她不安地笑笑,轻声说:“忘了拿衣服!”我埋下头,深深地,泪水一颗接着一颗地掉进黑暗。我无法控制住自己突然抽泣起来,她拍拍我的背,什么也没说。

后来,我躺在床上,眼睛因哭泣而感到酸痛。我渐渐眯起眼,门轻轻打开,屋外的灯光倾泻进来,恍惚中看见一个人影,她悄悄地走进来,插上了防蚊灯,然后又轻轻地关上了门。(这里三个自然段讲述的是妈妈对“我”的影响,情理上来说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但是最关键的“阳光”二字没有体现。文题中的“阳光”是喻体,而本体是抽象的却应是实指,但文章写到妈妈的关照、理解、安抚等等动作行为后,却戛然而止,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没有点到。实际上这里依然对自己的伤感渲染较多。)

黑暗的房间渐渐亮出柔弱的蓝光,如同一束柔和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记叙文以这样的情景结尾是一大亮点,远胜口号式、抒情式、议论式,有“篇终接混茫”的意味,显得余韵袅袅,隽永有味。)

升格策略

1.注意审题。“心灵的阳光”是一个暗含比喻的短语,审题时要准确理解照亮“心灵”的“阳光”的含义,作为喻体的“阳光”在文中应找准与之对应的恰当的本体。这束“阳光”可以理解为诸如善良、宽容、坚强、乐观、关爱、理想、希望、信念等等,而这样的“阳光”又可以来源于两个方面:人内心的固有的美好的品质或执著的信念;外界给予的,能给人心灵以深深触动的力量。本文显然着眼于后者,即来自母亲的关爱与期望,但原文的这种展现是模糊隐晦的。

2.注意详略。必须紧扣“心灵”写作,不能变成“生活的阳光”“人生的阳光”,原文注意到了“心灵”二字。但文题中的“阳光”是题眼,是文章写作的重心,更是文章主题的体现,而原文在这方面显得轻重失当,详略不当,心灵的黑暗与阴霾大肆渲染,浓彩重墨,阳光则蜻蜓点水,似有若无,甚至到文末才明确点出,这在应试中是大忌。

3.注意技巧。写作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更不是生活的复制,它需要适当提炼,需要适当表达,需要有技巧的表述。比如,对准标题,开头尽快切入是保证不走题跑题的重要方法;文末点题,既是点标题,更是点主题等等。

升格佳作

心灵的阳光

李弈影

你的心里藏着一个阳光匣子吗?只要一打开,便能够散发出一束光芒,通过血液循环,瞬间温暖了全身,最终从瞳孔中折射出来,眼前的天空便亮出了一道斑斓的彩虹。

那个黑暗的早晨,我正与同桌谈笑,一张纸条飘落桌上。我的眼前倏地一片黑,嘴边仍保持的微笑渐渐尴尬。耳边回荡着我刚刚的笑声,但这笑声让人感觉有无数的巴掌向我挥来――我的脸火辣火辣的,而眼睛一直狠狠盯着那个名次,似乎这样就能够克制眼泪。可是,数字越来越模糊,这个世界一片黑暗。我默不作声,拒绝一切安慰。我的心灵紧闭着,不让人轻易靠近;我害怕它一旦打开,奔涌出来的是泪水却不是阳光。

中午,教室的人都走光了,我终于站起身,拖着像被拴上了镣铐的双脚,一步一步走出。我害怕遇见同学,害怕遇见任何一个熟悉的人,害怕他们一张口就会问我的考试成绩,他们一定会投来轻蔑的目光。正午的阳光无比强烈,照射在楼下的每个人的身上。他们昂着脸,有说有笑,他们都考得很好。我躲在角落里,紧抿嘴唇,牙齿紧咬,我觉得痛,但这种惩罚或多或少会减轻内心的罪恶。阳光无法照射进来,任何人也看不到我此时的狼狈。

时间不快不慢地走过,夜幕终于来临。我正埋头于作业,窗外一声叫喊让我浑身颤了一下。我抬头,啊!她!

我惶恐不安地走出教室。昏黄的灯光斜射在她的身上,看起来那么消瘦,那么孤独。

她拿着我的外套微笑地看着我。“天突然降温了!给你带了外套,快穿上吧!”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低着头走过去,把手伸进袖子里,手背碰到她的肌肤,冰凉冰凉的。眼泪便猝不及防地一颗一颗地落下来,我咬着牙根,竭力抑制奔涌的酸痛。她帮我整理好衣服,手轻轻地把被风吹到我脸上的发丝拂到耳后,我感到她的手微微颤了一下,随即又拍拍我的脸,自然地擦干我的泪痕。“走吧。”她用恰到好处的力道扳过我僵硬的身体。我沉默地走进教室,内心的波浪翻涌不停。

我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手上的笔久久悬空着,我反复地回想着刚才那一幕,它有种让我恍惚做梦的不真切感,然而身体逐渐由内而外的暖意却提醒我身上的外衣。我悄悄抬起头,瞥了一眼窗外,以为她还站着,沉默地微笑着。然而那里只有一束昏黄的灯光,依然照射在她刚刚所站的地方,灯光所散发的热量渐渐蔓延到教室里,蔓延到我的位置上,悄悄地冲进我的胸膛,温暖了心脏……

苏打绿有首歌这样唱到:“人们是如何遗失了在起点的初衷,正午阳光来自远在最黑暗的宇宙……”我知道,我的幽暗的身体深处也藏着阳光匣子,它时常会迸发出温暖的阳光,只为明年6月的辉煌,只为那一下叫做感动的触碰,那一束名为爱的阳光。

升格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