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12 15:2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月亮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月亮的诗词

篇1

其实,“两种实践”的思想根源来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论述。也就是说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在探讨“词曲”的关系问题。在这本著作里,提出和谐和节奏应该追随歌词,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在和谐、节奏和歌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歌词是第一位的。可是在后来几个世纪的音乐实践中,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到了16世纪对“歌词与音乐的关系”的讨论已经开始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即“歌词的清晰可闻”和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歌词的情感表达”。

一、要求歌词的清晰

格利高利圣咏是一种歌词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声乐形式。在词曲关系上,强调歌词的一个音节对一个音(尽管也存在其他一些形式),以平稳的同音反复为主?熏具有朗诵性,目的是为了防止因旋律过于花哨而影响词的清晰度。因此当时圣咏的音乐要依附于歌词,“音乐仅仅是为了衬托出体现和宣扬某种教义的诗词的附属物”,“音乐的全部作用应是烘托出诗词的崇高,引起歌者和听众的全部关注,绝不可以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音乐”③。也就是说,早期的格利高利圣咏作品其实也倡导音乐服从于歌词,但这种服从完全不同于蒙特威尔第旨在推崇的“音乐应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而仅仅只是为了让会众听清楚歌词,为了“宣扬某种教义的诗词”。

但是,格利高利圣咏中多声部奥尔加农的出现却改变了“音乐和歌词”的这种关系,它预示了西方音乐将逐步挣脱依附语言的单线条思维传统的束缚?熏进入追求音乐性的多声形式发展的新天地。但与此同时,复调音乐的发展及日益复杂化使音乐中的歌词无法辨认。格里高利圣咏的节奏本来是由拉丁文歌词的节奏和语感来决定的,但当奥尔加农上方声部花唱式旋律的音符成倍增加,定旋律声部的每一个音符都拉得很长,圣咏歌词被肢解成一个个长无止尽的音节之后,拉丁文原有的节奏感也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会众对歌词理解上的困惑。复调音乐此时的状态已经完全背离了音乐在教堂中的作用。

也正是基于复调音乐的这种“不良的态势”,在16世纪中叶的“特兰托会议”上甚至有人会提出应该在宗教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废弃复调音乐。但是教会内部的一些当权者否定了这个提案,只是做了一个笼统的声明“凡腐化或的东西”必须排除,以便“教堂可以名副其实地称之为祷告的场所”④。但是在“特兰托会议”中只强调了复调音乐中歌词要被唱得“清晰可闻”,并没有强调歌词情感在音乐中的表达。当然,在当时教会权威人士还不赞成世俗的情感在教会音乐中过多地体现,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做会亵渎上帝的圣洁。

二、歌词情感的表达

15、16世纪,也是文艺复兴运动迭起的时代。古希腊、罗马的重新发现和其他领域的繁荣,促使人们对音乐也进行了反思,他们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像古希腊音乐那样以人为本,以现世的、世俗的价值标准看待世界,以人的意志、人的情感来决定人的行动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宣扬宗教教义的工具,更是揭示人性、表达人类内心活动的特殊手段。人文主义对音乐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使音乐与文学艺术结下更为紧密地联盟。

在这个世纪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有两种现象令人关注:一是音乐与文学、诗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是单旋律风格开始兴起。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基于对同一审美理想的追求,那就是用音乐来准确、清晰而有效的表现和打动人的情感。面对文艺复兴的新的审美理想,“歌词和音乐的关系”也开始有了质的变化。音乐理论家和作曲家开始意识到歌词不仅仅像特兰托会议所要求的“清晰的歌唱”,歌词的意义和情感也要在音乐中予以明显的体现。

16世纪的理论家、作曲家扎里诺(Gioseffe Zorlino,1517―1590)已经对这一审美理想做出反应。他渴望复调音乐以一种新的秩序使曲调“尽可能流畅、尽可能表现词的意义和内容。”⑤在他1558年出版的《和谐的规则》一书中,他除了制定了一系列规则,详细叙述了复调音乐作曲的程序、技巧等,还“第一个抓住吟诵调的全部含义并为它做出典范的解释;他也是第一个按照三和弦而不是按照音程来谈论和谐”⑥,并且赋予三和弦不同的感彩。他同时也认为音乐的审美首先是依赖于耳朵,听音乐的耳朵能够在感官上发现诸如大三和弦的愉与小三和弦的悲痛感之间的对比,他所谈的“在音乐上尝试自己的力量”,就是将音乐审美中人的快乐情感体验与音乐情感表现的对应视为对自身力量的肯定,证实在音乐审美中,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融对审美“和谐”感获得的积极意义。在对音乐表现情感的追求上,他要求和声(笔者注:其实只是“和音”不同于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和声”概念)与节奏在感觉上适应歌词题材的总的富有表情的调子,“扎里诺认为词曲结合的适当,就能打动听众的心灵。”⑦

扎里诺是“第一个试图阐明一种新的和声科学(笔者注:此处的“和声”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所理解的概念)的人文主义者。”⑧但是由于他所受的作为一个作曲家的训练,已经把他限制在当代的对位实践中,所以尽管他也意识到歌词在音乐中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对于歌词的情感表现上没有蒙特威尔第的“第二实践”或者伽利略和“卡梅拉塔会社”所推崇的那么充分。

伽利略(V.Galilei,1520―1591,科学家伽利略的父亲)在他1581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著作《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对话》当中,叙述了新音乐风格的基本规则。同样是基于对古希腊音乐的热衷和回顾,伽利略和他所领导的“卡梅拉塔会社”的成员坚信“歌词的情感表达”在古希腊音乐文化中曾经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他们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种集文学、诗歌、音乐乃至戏剧众家艺术之妙于一身的艺术形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潜心研究古典修辞学和雄辩术,探索音乐的旋律与语言修辞方法之间的相似性。伽利略还要求作曲家到现实生活中去注意倾听各种人物的语言音调。

为了使音乐同语言更加贴近从而在加强情感表现的明确性,“卡梅拉塔”大力倡导“单声部歌曲”⑨(monody),并声称这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在形态上与古希腊早期的音乐相近似。他们进行实践上的尝试来找回他们所认为的古代希腊音乐和音乐理论的精神。

所有这些愿望看起来都集中到了“歌词和音乐之间、文学文本和旋律线条之间的关系。”⑩这种关系的体现,他们认为最好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单声部歌曲”,因为他们认为古希腊的柏拉图所描绘的音乐就是如此,歌词、和谐、节奏和为一体,歌词是最重要的,音乐要为表现歌词的情感而服务。1600年,“卡梅拉塔会社”的成员之一佩里(J.Peri,1562―1633)的歌剧《尤利迪希》上演了,在这部歌剧里他找到了一种新的歌唱方式,即“用歌唱来模仿说话”,他称之为“宣叙方式”,并相信这就是古希腊戏剧的传统。佩里采用了一种“比平时说话高雅,没有歌唱中单纯旋律那样公正的、介乎两者之间的音乐形式”,“因此,我让迄今为止我们听到过的任何一种别的歌唱方式都统统靠边站,而完全致力于这种对语言的模仿。”???

在这种背景和观念之下,伽利略和“塔梅拉塔会社”的成员们极力反对复调音乐,认为复调音乐“从来不适合表达任何诗歌和演讲者所想要表达的观念。”???会社的成员之一卡契尼(G.Caccini,1545―1618)就曾说:“这种音乐(复调音乐,笔者注)不让人听见歌词,消灭了思想,破坏了诗词,时而拉长音节,时而缩短音节,以便适应把诗歌弄得支离破碎的对位。”???而伽利略本人也说:“当今的复调音乐对通过歌词表达内心激情没有太大的价值,他只对管弦乐器有价值,人耳……只能从中得到各种和声(和音,笔者注)的悦耳享受……。”???伽利略和“塔梅拉塔会社”的成员们显然对待复调音乐的态度有些偏激,但是也正因为他们的理念和对单声部歌曲创作的坚持,使得17世纪主调音乐作品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事实上,16世纪以后复调音乐的辉煌渐渐淡去,而无论在声乐还是器乐方面取而代之的是主调音乐,到了18世纪器乐的主调音乐就已经成为作曲家创作的主流。

在伽利略和“塔梅拉塔会社”的成员们美学观念的支持之下,扎里诺便成为他们首要攻击的对象,伽利略的那本《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对话》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场激烈的争论也就不可避免地在16世纪后期发生了,争论的焦点是复调音乐与单声音乐孰优孰劣的问题。扎里诺作为复调音乐的捍卫者,对单声音乐风格采取了抵制的态度。而伽利略同样也攻击意大利复调牧歌所例示的声乐对位理论和实践。他认为16世纪牧歌中常见的歌词描绘和模仿叹息声等,都非常幼稚。扎里诺说:“为歌词谱曲的正确方法是应用一条独唱旋律来强化优秀演说家或演员语言的自然抑扬顿挫。”???蒙特威尔第的理念却似乎介于扎里诺和伽利略之间。在伽利略所反对的复调音乐中开始实践一些新的作曲技法,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歌词的意义及情感。在这一点上蒙特威尔第似乎既不同于扎里诺也不同于伽利略。

蒙特威尔第的所谓“现代作曲手段”或者“第二实践”是相对于扎里诺《和谐的规则》中的一些规定而言。蒙特威尔第认为要在复调中要更好的表现歌词的意义及情感,扎里诺的那些规定会让他们觉得太过平稳和温和。但是伽利略所崇尚的“单声部歌曲”蒙特威尔第似乎也不是非常喜欢,虽然它能较好的表达歌词的情感。而蒙特・威尔第却“一直热衷的是创作复调音乐的牧歌而是单声部歌曲。”???事实上,在“单声部歌曲”开始盛行时,很少创作这类音乐作品。在1605,1614,和1619年他的三本牧歌集中收录了约50多首曲目,“这些作品中只收录了唯一的一首独唱牧歌Conche soavita(1619)”。???

虽然,蒙特威尔第和“卡梅拉塔会社”的成员们都认为歌词比“旋律”中的另外两个因素更重要,但是他们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差别。罗曼・罗兰就曾经说过:“他(蒙特威尔第,笔者注)不同于贝里和卡契尼???,其中存在着一个威尼斯艺术家和一个佛洛伦萨艺术家之间的整个距离;他属于富于色彩的作曲家。”

蒙特威尔第虽然也和扎里诺一样不喜欢“单声部歌曲”,而更重视复调音乐的写作,但是他仍然认为为了表达歌词应该可以有“第二实践”,虽然这些作曲技法可能违反了扎里诺的一些既定的规则。???

在扎里诺、蒙特威尔第、伽利略的美学理论概念中,都提到对“歌词的情感表达”,他们的美学观念所依据的古希腊的理论也是同出一辙,但是三个人对柏拉图“旋律”的理解各持己见。扎里诺在承认音乐应该表达歌词的情感的同时,似乎对更强调音乐作品整体的“和谐”,所以他的歌词对于情感的表现,有时候会受制于“和谐”的需要。但笔者请读者们注意一点,这并不表明“第一实践”的作曲家就根本不注意歌词及情感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实践”的作曲手法并不是完全让歌词服从于音乐,而是词曲结合的适当,就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而蒙特威尔第“第二实践”中“违规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歌词的意义及情感,认为“那些规定会让他们觉得太过平稳和温和(音乐不仅仅是用来指出歌词的原意,它还应该表现得更深刻)”,蒙特威尔第在扎里诺的对位原则的基础上对作曲法有了新的尝试,有了更多的关于“歌词情感”表达的技法,这一点超出了阿图西所推崇的扎里诺的“和谐”的范围,所以引起那段著名的“阿图西和蒙特威尔第之争”。“两种实践”的概念,并不是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只是对“和谐”实践程度的不同,这个结论和当代国内通用的很多西方音乐史书中对“两种实践”的解读的定义和理解是不同的。

“两种实践”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伴随着整个音乐史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从宗教音乐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到世俗音乐的蓬勃发展时期的过渡,也验证了人性解放的漫长过程。16世纪对歌词和音乐关系的争论和探讨也直接影响到了17、18世纪音乐发展的方向。歌剧、拥有完全不同的人声和器乐声部的牧歌、和弦概念的产生,这一切也都是源于人们对歌词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新态度,源于对音乐表达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情感的渴求。

参考文献

?眼1?演张前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眼2?演?眼美?演朗・保罗・亨利《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杨燕迪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眼3?演?眼美?演格劳特・杰・唐纳德《西方音乐史》,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眼4?演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眼5?演?眼法?演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眼6?演?眼德?演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刘红树译,湖南文艺书版社2005年版。

?眼7?演沈璇、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①唯有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中译本将第五本牧歌集的出版日期定为1606年,见该书252页。这与其他史著包括格罗夫辞典上的说法是不一致的。而格劳特也没有给出其说法的原因。

②?眼德?演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005页。

③丹《音乐与诗》,《音乐艺术》,2006年第2期。

④?眼美?演格劳特・杰・唐纳德《西方音乐史》,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⑤何翰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⑥同⑤,第229页。

⑦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⑧?眼意?演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修子健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⑨单声部歌曲包括:《17世纪初演唱的宣叙调》、《埃尔曲和牧歌》(这里指独唱牧歌,笔者注),第328页。

⑩同⑧,第98页。

同⑤,第45页。

同⑧,第105页。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演亚伯拉汉・杰拉尔德《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同④,第327页。

Denis Arnold,The New Monteverdi Companion,Faber and Faber,1985,p184.,p186.

佩里和卡契尼二人也是职业歌唱家。

篇2

月亮一直是古人诗词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它不仅可以寄哀思,还可以歌物志。中国古人尤其是唐朝都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词呢?小编为你整理了30首歌咏月亮的经典诗词,一起来品味中国古诗词中的月亮之美。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

6,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7,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8,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0,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1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郎》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1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14,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朱淑真《秋夜》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1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

21,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2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写怀》

2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2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苏麟《断句》

27,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2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9,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篇3

又是一个中秋节了,天文学家说今年是名副其实的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下一次要等到2021年。我可不想不想错过这几年一遇的机会。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迫不及待地坐在阳台上吃着月饼赏月。

虽然天不作美,不像往日那般的皓月当空,却让我欣赏到了月亮的另一种美。起初月亮还只是一个小月牙,慢慢地从云雾中露出半边脸,像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月亮慢慢的移动,云雾遮住了月亮,顿时觉得天空空虚起来,心里也不免有些失落,以为今晚要和月亮“失之交臂”了。不想一会儿工夫,月亮又出现了,仿佛是重新梳妆过的小姑娘,更皎洁,更明亮了。我呆呆的望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还在对着我笑呢!

我正对着月亮发呆,爷爷对我和弟弟说:“你俩来比赛背一背关于月亮的诗词吧,一人一首,看谁背得多。”“这还不简单!我先来。”弟弟抢先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也太小儿科了!”我不服的说,“看我的!”接着我就背起了这学期刚学的那首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弟弟又背了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接着我又背了一首。就在我们背得起劲的时候,爷爷说该睡觉了,于是我们就上床睡觉了。

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着月亮从一开始的圆缺到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圆盘,中间它努力了许多,我又想到了正在茁壮成长的我们,也是经过老师和父母的教诲后不断的成长,才能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之才。

初一:快乐abc2002

篇4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的审美意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以月亮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乐观,热爱生活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二、以月寄托思念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

三.借月渲染凄清的气氛,表达诗人寂寞孤苦的情怀

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李白的《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与冷月相对,形影相吊的寂寞与孤独。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月在此,功不可没。

四、借月表达志向的高洁

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表达了"诗仙"想飞上九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这不仅是酒酣之时的兴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真实流露。再如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写道: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玄晖"指的是南齐诗人谢眺的字。诗人描绘的是一幅空灵洁净的月夜之景:白云、城垣倒映在江中,清清的露水像垂珠似的从月光中滴洒下来,走进其中让人身心涤荡。诗人借月下之景透露出自己喜爱洁白、仰慕谢眺、追慕高远的情怀。

五、由月引发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

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这种心态中,在诗人的诗歌中,明月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迁的永恒见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由月而引发的对宇宙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类个体命运稍纵即逝的慨叹。江月年年相似,个体的人的存在相比之下却如此短暂,诗人将两者浓缩于同一个画面,使人由人类的个体命运想到了人类整体的命运。人类何时来,又何时去,这一问,问了千古,成为关于人类命运、宇宙命运终极意义的永久命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篇5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声,红领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 本期广播站为您安排的是中秋节趣话专题栏目。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10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中秋节的歌曲吧!

《花好月圆》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篇6

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有这样的一个综艺节目,叫做国学小名士,不知道大伙看过没有。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1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四言诗经,五言古风,唐诗宋词,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壮丽的景象;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清词丽句,恢弘奇伟;遨游诗海,美不胜收。

古诗是什么?要让儿时的我来说,那就是一些稀奇古怪,难以理解的句子。而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考卷上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在低年级时,背古诗对我来说是最复杂不过的了,背个诗简直比登天还难呐!可当我今天看了《国学小名士》后,我看到各位哥哥姐姐们那脱口而出的背诗速度,实在让我惊呆了!他们口中那一句句优美的古诗,都是祖先留下的财产,这一份份财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灿烂文化的启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古诗热爱的激情。

古诗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的描写风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还是隐藏在诗句里的深层意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诗句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时间是不会倒回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告诉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强,顽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告诉我们做凡事都须艰苦锻炼,不断磨砺,才能取得成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诗是劝告我们小时候要努力,不然长大了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古诗句的意境也很多,读着读着,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在下真是佩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妙哉!妙哉!

可是自从有了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后,人们有什么问题就会使用它们查询,可以搜到很多的满意答复。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变得很少去通过书籍查找资料。那就更没有多少人会去在意故事词了。

我通过看《国学小名士》对古诗词加深了理解。古诗词已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了,古诗词是每个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文化,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祖先的智慧。

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从古人说的文言文到现在说的白话文,文言文现在也成了学习的一种,它们都被挖掘了新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无价的。

我对《国学小名士》里的哥哥姐姐们都赞不绝口,我要向他们学习,多积累古诗词,多了解祖国文化,多看些好书,多储存有用的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向祖国的璀璨文化走去吧!让我们向古诗词的方向前进吧!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2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像璀璨的颗颗繁星,令人耐人寻味。它们又是煞丽、无穷无尽的瑰丽财富,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领我们开启国学的道路。

观看《国学小名士》时,我不禁佩服起诗句语言的鬼斧神工,更佩服寥寥诗句所散发的青草般的细腻芳香,选手们机警应对、学富五车的才艺更令我叹为观止。

第一轮是说“国”与“家”。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我们只有事事关注我们的国家,把握住未来,学好每一堂课,未来才会发出光芒。

第二轮讲述的是“亲”与“情”,我国绝大多数的诗歌赋词都是抒情用事,它们使我们的情感流程得到了升华,进步。陶冶了我们对亲情的情操,更把它们表达的淋漓尽致。如同“妙笔生花”。

看完后,我对国学诵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懂了它的真谛。这个节目让我更想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而且让我陷入了沉思:中国有无数的唐诗宋词,它们都是我国绮丽的瑰宝,引领我们去熏陶、认识。只有不断的阅读与积累,探索文化结晶,才能成为真正的“国学小名士”!

中国人一向是勤奋好学,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我们应努力拼搏、完善自我,勤奋向上,以新的姿态迎接每一次的挑战,争取开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摇曳在群山之中。

我们尚还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朝气蓬勃的我们像金光闪闪的太阳,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精力。我们应该把美好的花样年华好好地利用起来,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观,让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栋梁,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学习经典文学塑造文明社会,为未来的良好基础做好铺垫。

在以后漫漫的求学之路上,我们应当把中华美德的精髓传承下去。积累更多的古代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修养,让我们与文学诗词为友,畅游古诗天地。用自己的知识点缀祖国的万里大花园,以高标准、高素质的目标要求自己,领略中华蕴含的文化奥秘!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3顿挫抑扬的诗韵,优美又带有灵性的诗句,悠久而又璀璨的国学文化。这是让我们后人为之感叹,钦佩不已。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分别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字——日,月。国学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记载了许多关于日和月的诗句和词。古人们总是借皎皎月光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关于月亮的诗句总是透着悲伤,凄凉的情感。

我很喜欢描写月亮的诗句,因为这样的诗句会让我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心情。

《国学小名士》这个节目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增长了许多见识,还真正理解了古诗中的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其中有一项环节是“美德大考验”,我很喜欢,在我的理解中,即使没有文化,也要有正能量。知识量再大也不能温暖人心,可是,正能量多起来却可以把冷却的心温暖的融化掉,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在“美德大考验”里,有些选手没有通过“美德大考验”,却靠自己真心的忏悔和积累的国学知识, 以及口齿清晰的表达能力赢得了老师们的心。可有一些选手通过了“美德大考验”却因为表达能力不好,而且又没有使用一些国学知识,这个问题让评委老师们起了争议。

我感觉不管怎样,只要做好自己,认真回答问题,保持自然状态就好,就像我们平常考试一样。

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美德好少年,学习国学中的知识,弘扬国学璀璨耀眼的文化。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4由于没有从一开始看《国学小名士·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我便从网上搜找出来了,便开始看了起来。

首先是主持人宋磊介绍莅临本次大赛的几位重量级评审——石玲、刘悦坦、魏新、杨波、董姝。紧接着,选手们个个登场:一号选手王梦忆、二号选手孙荣忆、三号选手任家豪、四号选手周子靖、五号选手于皓凡。他们的介绍各不相同,都富有诗意。而且,他们的形象也是彬彬有礼、不拘小节。

进行第一轮比赛:我爱记诗词。规则为:根据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词,选手依次背诵包含关键词的古典诗词、名句。每次答题限时五秒,答错即出局,依照出局顺序,5位选手分别得到5分、10分、15分、20分、25分,本环节共两回合。关键词为“风雨”,选手们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的好记性呈现在我眼前。可不幸出现了,一号选手王梦亿因重复了而没有及时作答,Out。紧接着,三号选手任家豪也因为这个原因Out。剩下的3位选手出拼搏着。然而,五号选手暂时想不出来,也被out。只剩下2位选手了,二号选手差一点没有答上,但还是作答了,但4号选手重复作答,out了。第一轮坚持到最后的是——二号选手孙荣忆!

之后,石玲老师给五位选手解释了“风雨”的意思,评委董姝非常欣赏二号选手,因为她在差一点点就被Out的时刻中回答了,她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好。

下一组关键词:江湖。先Out的是三号选手任家豪,然后是一号选手王梦忆out,再然后是五号选手out,又剩下两个人了。最后,四号选手失败,二号选手获胜。

第二轮:名家对对碰。

一号选手开始作答,然后答对了。接着,三号选手也答对了,可是五号选手却不幸的out了,四、二号选手也不幸out。

第三轮:美德大考验。

“汉宝”哥哥介绍完之后,五名小选手与导演一块吃饭,在这个房间里有不少“眼线”,究竟哪个小选手会礼让出自己的那一份食物呢?

考研开始,还没入座,周子靖、孙荣忆就表现出互相谦让的举动。然后,于皓凡子大家都坐定以后,主动给每一个同学倒上一杯水。大虾端上来后,王梦忆发现只有五只大虾,而有六个人。周子靖与孙荣忆相后谦让,之后大家都开始谦让了。之后,开始分鸡蛋,五个人开始谦让,侯磊导演表扬了他们。吃饭结束后,每个人的碗里都有剩菜。最终,大家总结了一下今天的表现,自己要努力去改正缺点。

《国学小名士》给了我很多道理,比如我们要节约粮食、要注意餐桌上的礼仪、懂得谦让......而且,我们要多记一些古诗词、名言名句等等,要遵守着中华传统美德,不能只说,要去做,继承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美德好少年!

国学小名士观后心得5《经典诵读》是我们学生必背的,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两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国学小名士》,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国学小名士电视诵读大赛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

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倍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我要多看书读报,来丰富我的知识。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领悟:应未雨绸缪――我无论做何事都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魅力的法宝。经典诵读中所含的国学文化须牢记。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共同面对的问题,然而45分钟的课堂却是有限的,教师怎样在短暂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所谓的“有效”,就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进步应当是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学习方法得到改进。一堂语文课,想让学生全部吃饱很难,同样的问题,学生需要受到多次启发,所以,教师应当跟随新课改的背景对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教学。

一、营造和谐气氛,创造快乐学习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在和谐的环境之下能够让学生更具有学习的欲望,教师也能够借助学生的动力更加有效的进行教学。《快乐学习法》这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巴甫诺奥在书中说应当对快乐学习赋予更多的含义,他表示,学习知识应当建立在快乐学习的基础上,快乐学习应当是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现在的学生往往都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每天都在教师的督促下被动学习,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更不用说快乐学习,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下,教师很难达到高效的完成任务,语文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效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前提应当是能够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体验学习语文乐趣。宽松有序的课堂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用很多方法。

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在课前可以通过播放一小段插上音乐的视频,视频内容涉及到济南每一个角落冬天的样子,在课前就给学生一种轻松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更愿意接受下面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思想,在看完济南冬天的视频之后,就请几位学生起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让观赏过济南冬天的学生谈谈感受。教师也不要仅仅限制在教师之内,多媒体的使用也是为了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适当的走出教室,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观察力,疲惫之时,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给学生创造快乐的学习空间。

二、以学生为主体,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实现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进行落实。在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应当充分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知识的探索。语文课堂,并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高超,而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提高的空间和场地,所以,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怎样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呢?

比如,在学习《古代诗歌五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一一进行朗诵,朗诵的过程并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朗诵才华,而是能够在朗诵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朗诵应当掌握的技巧。通过教师对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以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有感情朗读,学生会对诗词理解的更加深入,无论怎样展示,教师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提高,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再比如,教师如果一直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的卖弄学问,不管学生的兴趣如何,这都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很难达成。

三、挖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够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本身,初中语文是基础性的教学科目,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当以培育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上。

篇8

一、导入别致铺垫心境

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它的完美竣工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一般说来,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心境的第一步工序。导入既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基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别致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就能唤起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情景的激情与动力。

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导入古诗词的文本之中,借助想象、体验和感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适当营造审美氛围。具体做法可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有下面几种:谈话;猜谜语;讲故事;音乐渲染;诵读旧作,导入新作;感性话题导入;抒情语言导入,寓氛围营造于阅读环节中,可直接朗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诵,也可把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艺术化。上述方式更可以进行综合运用。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由于选取的两首古诗与一首词都是描写童年童趣的生动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便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可这样引导:“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试试。”这样就可以简洁明了地进入课文的主题,同时又营造了一个以童年为背景的如诗如画的阅读心境。

又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教师也可以这样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还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由此,从已学过的与“月”有关的诗词导入,通过对古诗词的回顾,教师继续用抒情的语言叙述道:“是呀,从古到今,提到月亮,总是能让人情不自禁地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从而营造一种淡淡的思乡情感,引导学生渐渐贴近作者的心声,以营造一种与本课古诗相协调的审美心境。

二、语言示范传递情感

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能在教学过程中,将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体验这种情感时产生属于自己的更加独特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而感情的传达,首先要借助的便是语言。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语言情感基调。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所作,先是写了诗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则是写想象中的家人在思念自己,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苦,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千古名句,贴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时语言的表述也应透露出微微的惆怅与伤感,基调要深沉,通过自己的动情来引起学生的动情,以进入一个与古诗相契合的审美心境。在讲到“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一句时,对一个“独”字与两个“异”字就要稍微加重语音,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与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并将这种寂寞的心情传达给学生,很自然地为下面理解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在讲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时,应特别留意“倍”字,它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所以在读时语气应该微扬并拉长此字的吐音,以强调诗人的思念之深。

三、朗读指导营造氛围

朗读对营造审美心境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人们对事物的鉴赏总是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开始的,而对一首古诗词,首先是对语言符号的感知。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声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青少年儿童的认知特征。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激起审美欲望,因而朗读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古诗词审美心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朗读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把古诗词的无声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把诗人静止的感情变成了朗读者与古诗词文本之间一个动态的情感交流,并借由朗读者将这种感情宣泄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诵读把学生潜移默化地带到了古诗词的文本情境之中,让学生毫无障碍地接受了古诗词内容的感染熏陶。

小学生对于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特别喜欢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背诵古诗词。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朗读时兴趣很高,发音标准,也能比较正确地运用语言技巧,可他们的诵读却总是少了那么一点神韵,无法让人动情。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音标准度,加强语言表达技巧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如《独坐敬亭山》一诗是诗人李白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此诗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知己一般的轻松感。这样,通过朗读,营造氛围,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尽快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在朗读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快进入对作品的审美感知状态,除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外,还要求教师善于营造浓郁的审美氛围,由此引导学生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使之逐渐转化为较为稳定的审美心境。

四、音乐适切激绪

自古以来,古诗词与曲就有着分不开、割不裂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与古诗词内容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能烘托课堂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心灵之声。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所学古诗词的含义、情感,更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理解该古诗词的效率,大大改变课堂的枯燥面貌。

有调查显示,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古诗词学习方法之一。根据所授古诗词的内容,选择或幽静或伤感、或激昂或悲愤、或欢快或急切等曲调形式的音乐,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相关思维,帮助学生随着音乐的情感基调进入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营造出能够贯穿课堂首尾的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学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中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开这一段,可以让学生一边听《别亦难》的乐曲,一边想象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江水东流,李白目送小舟离去的情景,让淡淡的离情、惆怅在教室里回荡。然后,教师趁势引读课文:“‘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们看,老朋友终于还是登上了船,那白帆随着江风――消失在――可是李白依然――凝视着――分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幕幕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仍在眼前浮现,一缕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弥漫着。只见一江春水――”让课堂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送别的气氛中,学生恰如其分地感受到一个神情忧郁、孤孤单单伫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李白的形象。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可以驱动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意的语文课堂。

五、图片精彩引发遐想

古诗词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图片能将古诗词的文本转化为一幕幕真实、生动、立体的画面,以利于学生站在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在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的内容、意境。

可以利用课本中已有的插图。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基本上每首古诗词都会配有相应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教师应充分将这一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如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山写水,写鸟写人,写船写雪,是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课文中的图片就很直观地展现了诗中万籁俱寂的世界,严寒肃杀的江面,孤舟独钓的画面。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读着《江雪》这首古诗,自然而然就感受到诗中描写的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可以想到渔翁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可以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迅速而准确地针对所教古诗词绘出简笔画,可以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同样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古诗词进行简单的画图想象,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简略地画出诗中的景物或意境,这对于学生掌握、背诵、理解古诗词都将大有裨益。如《望洞庭》这首诗,诗人刘禹锡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教学这首古诗时,插入学生小组合作绘图的环节,让每个小组画一句诗的画面。借助画简笔画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营造审美心境。

篇9

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范文一

大家上午好! 红领巾广播站又与您相约在周三上午。我是***。昨天我们介绍了端午节,今天我们再介绍一下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期红领巾广播到此结束,再见!

中秋节红领巾广播稿范文二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6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话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乙: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甲: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乙: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嘉徘。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甲: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乙: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中秋的习俗吧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吃月饼呢!

乙:说到吃月饼,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我们如何在赏月、品尝月饼的同时注意健康吗?

甲:专家提示:月饼应与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腻;若与汽水、可乐或果汁搭配,则不利健康。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月饼,仍然不能多吃。专家还指出,老年人和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差,过多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潜在的糖、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问题,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样,少吃月饼为宜。

乙:哦!谢谢你给我们讲的的月饼健康吃法。相信大家会注意的。中秋佳节快来了,我们将要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最后,我们再为老师、同学们送出祝福,怎么样?

甲:好!请听我们的美好祝福吧!

篇10

明月山地质素以松散的花岗岩为主,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与明月山的地貌自然景观形成,创造了先天条件。松散的花岗岩,易于植被根系生长,植被繁茂,带来充沛的水源,滋养着明月山的万物生灵。

秀甲天下的明月山,终年常绿,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西明月山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江西明月山导游词1明月山地质素以松散的花岗岩为主,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与明月山的地貌自然景观形成,创造了先天条件。松散的花岗岩,易于植被根系生长,植被繁茂,带来充沛的水源,滋养着明月山的万物生灵。

秀甲天下的明月山,终年常绿,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在这方圆136平方公里的土壤上生长着高等植物1100多个树种。而南方铁杉、红豆杉、青线柳、银杏、银鹊以及全缘叶红山茶,竟是国家一、二级珍稀树种。进入深山密林,我们将看到两株落叶华木莲,世界罕见。那花,有碗口之大;那色,粉白如玉,清纯无比,那果,大如石榴,种子鲜红似火。山中,还有1000多种野生动物于此栖居,短尾猴、野羚羊、娃娃鱼等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徙栖于此,造就着一个灵性的世界。

这里蕴育着浪漫的月亮文化:

明月山因“月”而名。月亮,是明月山之灵;文化,是明月山之魂。

这里柔美、圣洁的月亮与生态、绿色相融,山上有个月亮湖,山下是个月亮湾,沿途都是月亮景,处处都有月亮情。月亮湾里您可欣赏十个景点:明月广场、云姑沐月、竹林月影、咏月碑林、新月桂园、荷塘月色、二泉印月、月柳黄昏、生肖闹月、月亮街。浪漫爱情之旅里您可倾情体验月亮情怀:明月广场相遇、荷塘月前相识、咏月碑林相知、竹林月影相约、晃月桥上相牵、抱月亭中相恋、浸月潭边相印、月下老人相系、拜月坛上相誓、梦月山庄相拥。

江西明月山导游词2四星,在这捧月;文化,在此交融:情月相融、泉月相印、禅月相通、农月相趣,人月共与欢。

游客朋友们:在这里,你可尽情享受山之神美、水之神奇、禅之神秘、农耕之神怡,月亮之神圣。柔情似水的月亮文化概括为八个字即是:团圆、和谐、浪漫、美好。朋友们,走进这里,你将在“月亮情之旅”中开启爱情新航,重温初恋旧梦,在人月共欢的意境中,与天地对话,和精神往来。“月在山中行,山在月中明”,这是一种山月相融的绝妙意境!好了,我们的行程马上就要进入明月山潭下景区了。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一站“明月广场相遇”,广场中心的这个雕塑有一个很美的名字:云姑沐月。云姑就是成恭夏皇后,关于云姑,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云姑,小名明月,家境贫寒,靠打柴种田维持生计。云姑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心灵手巧,插秧、打柴、织布、编竹器,样样精通。夏云姑16岁那年,恰逢皇帝派人到全国挑选美女入宫。有一位姓张的公公被派到宜春来负责选美工作。在选美途中,张公公决定不要任何人带路,连马的缰绳都解掉,走到哪算到哪里。马径直就往明月山方向走来,当经过夏家里的一座石拱桥——跪马桥时,马突然跪在桥上,张公公差点跌下马来,用鞭子抽了几下,马还是不起来。张公公纳闷,自言自语:“莫非这里有皇娘?如果真有,你这死马赶快给我站起来,且要长嘶三声”。说来也怪,话音刚落,马“唿”地站了起来,并且仰天长嘶三声。这时,张公公发现河边有一位放鸭子的姑娘,穿着补丁叠着补丁的衣裳,戴着又破又烂的斗笠,忽然间,一阵大风吹过,吹掉了姑娘的斗笠。露出了云姑美丽的脸膛。张公公问到:请问姑娘叫什么名字?夏云姑笑着答道:“我的小名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叫什么吗?对了,答案就是——明月),张公公见这女子不仅貌美俏丽,且机智伶俐,便选入宫中。初进宫时,云姑被皇太后看中,选作贴身侍女。在太子赵昚登基前一年,皇太后把身边这位聪明漂亮的侍女嫁给了太子。次年,赵昚登基称帝,云姑随即成为正宫娘娘,封为成恭皇后。

江西明月山导游词3“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这可是恋人们相识的地方,到这儿,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意境,叶儿如少女的衣裙,花儿如碧天的星星,月光如脉脉的秋波,流水如悠扬的琴声,在这“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的雅境中,您和恋人可以抛却一切,共享这一塘荷香月色。再看那荷塘里的红锂,成双成对,定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游客们,心诚意真者可以向荷塘中心的许愿池投币许愿,祈福圆满,沾上喜气福气亨通之气。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三站“咏月碑林”,这是爱人们相知的地方。碑林上收集的是历代咏月、颂月的诗歌,由全国知名书法家撰写、雕刻而成。如“咏月碑林”就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所题。在这里,大家既可以欣赏书法,又可以共同体会古圣贤哲写下这些名句佳作时的心境,甚至可以找到能够表达您此时心情的佳句。有情人可在此吟诗咏怀,谴词达意。我们这一直有个说法,两个相爱的人能一起将这些碑上的诗词从头读到尾,就能白头偕老,相伴一生。衷心祝愿有情人都成眷属!

告诉大家一个信息:碑林旁的小木屋里出售竹简,您可以想好心情话语,让竹匠师傅帮您刻好带回家珍藏,也可自已购买风铃,将誓言用带月的诗句或以其它方式写在许愿纸上,放入“心语”风铃,系于碑林里和景区内的树枝之上,让风神把您的心愿各诉上天,保佑你们的爱情天长地久。小木屋里还将碑林里名家的书法收集编印成册出售,装裱古朴、文化底蕴丰厚,用于馈赠亲朋,意义非凡。

月亮情之旅的第四站“竹林月影”到了。这是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境,这里常是爱人们相约的胜地。竹林里共有9999绺翠竹,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永久。园内有毛竹、方竹、罗汉竹、凤尾竹、鸳鸯竹等20多个品种,品种繁多,年岁不一,幼老并存。祈福着有情人的爱情如竹子一样节节高升,相约到老,世代缠绵。

游客朋友们:你们听,茶馆里传出悠扬的古筝声,正欲为您伴奏,邀您细品用明月山泉水沏出的清茶。一杯茶,可品人生沉浮;平常心,可造万千世界!让我们沉浸在这寂静竹茂的竹林月影意境中,以茶会友,因茶立德,以茶怡情!

江西明月山导游词4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悬索桥,是月亮情之旅的第五站“晃月桥上相牵”。人行桥上,月随桥晃,故名“晃月桥”。“晃月桥”建于20___年,全长66.8米,好一个66.8!愿您“路路发”!您看,桥上两边的铁索,环环相嵌;您猜,一共有多少个?5999个,愿您相恋永久。好了,大家可以在桥上留下您美丽的倩影。大家看,桥下清澈欢快的溪流,正从大大小小的石缝间各不相让的挤过;抬头看,四面环绕的群山,那气势不同、形态各异的瀑布,从各个山头奔泻而下。好山好水,与您相约;灵山性水,与您相拥。

游客朋友们,竹径通幽之后,爬了几百步台阶,现在大家已是气喘嘘嘘,大汗淋漓了。那就到“抱月亭”中稍作休息吧,这是月亮情之旅中的第六站,也是有情人相恋的地方。当我们登临这一悬空的六角小亭,看山泉淙淙流过,赏落花戏追流水,听山风喜逗竹梢,相恋于此,释怀情意,自然而恬淡。

亮情浪漫之旅的第七站。月下老人,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是专管婚姻之神。沈复《浮生六记》中:“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于非烟非雾中。”说的就是“月老”。

关于月下老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贞观初年,有位名叫韦固的少年,经人介绍他与前任清河司马潘防的小姐议婚,讲好次日早晨在店西边的龙兴寺门前与对方碰头。韦固求婚心切,天刚蒙蒙亮就跑去了。这时,月儿将落,但月光还明亮,只见一位老人靠着背袋坐在台阶上,借着月光儿检视文书。身边有一个装满红绳的袋子,就很好奇地问老人看的是什么书,装的是什么绳?老人笑答:看的是姻缘书,装的是姻缘绳,只要被绳系住的男女,不论是何人都能结成姻缘。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妇人抱着一个三岁的女孩,老人告诉韦固那个女孩将是他的妻子,韦固见此女年幼,长的又难看,以为这老人家在嘲笑他,于是大怒,就派了家奴去杀这女孩,家奴不忍下手,刺了一下女孩的眉间就跑了。许多年后,韦固找了一位刺史的女儿成亲,妻子长得俊俏可人,只是她的眉间有一道疤痕,问过由来后,才知道此女就是当年的三岁女孩,此时才不得不对先前的老者生出敬畏之情。韦固的故事传开后,人们就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间的婚姻,只是不知他姓甚名谁,只好称为“月下老人”。

各位游客朋友,您注意到月老的身旁各有一块神奇石头吗?这可是神奇的月老石哦!据传,老人左手边的为“阳石”,右手边的为“阴石”。正好对应了世上男为阳,女乃阴,此乃天成。月老石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月老会把两块石头用红线系了从天空抛下人间。在坠落的过程中,红线隐身,石头自然分离,降落在世间不同的角落,化身为人。那根红线冥冥中会牵引着彼此走到一起,结成夫妻。现在,大家可以摸摸这两块神奇的石头,也可以在旁边这棵树上系上一条红丝带,愿求得一份天长地久的好姻缘。

江西明月山导游词5历经艰辛,我们来到了月亮情之旅的第八站“浸月潭边相印”。请大家在旁边的台阶上坐下稍作休息,我给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浸月潭水由于地势的原因,在水量充沛的时候,水纹呈游龙状,让这一潭清水显得尤为灵动。大家随我手指的方向看,那有一块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石伴潭而生,“浸月潭”因此而得名。站在观景平台上仰望山体,遥看云谷飞瀑,近观石壁流泉,在听泉小屋相衬下,您会感觉到这是明月山的绝佳景观。若在晚上,恋人站在潭边可以看到清水中一汪明月,水中的倒影与月相融,潜心捞月,便把心印在了潭中。潭下村一直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每年中秋的晚上,恋人若能在潭边找到一对外形相似的潭石,就能得到月老的祝福,幸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