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04-04 15: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浒传歇后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周通)
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刘高)
3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阎婆惜)
4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潘金莲)
5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
6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王婆)
7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作者)
8披麻救火——惹焰烧身(第21回作者)
9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作者)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作者)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蔡福)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军校)
13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作者)
水浒传的歇后语2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李逵断案——强者有理
李逵敬酒——非喝不可
李鬼劫路——盗名欺世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林冲雪夜上梁山——逼的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王伦)当寨主——不能容人。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母夜叉)撒泼——惹不起。
(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
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
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时迁报警——(贼喊捉贼)。
时迁进牧场——(顺手牵羊)。
时迁照镜子——(贼头贼脑)。
张天师捉妖——(拿手好戏)。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石迁偷鸡——不打自招
宋江的绰号——及时雨
宋江的军师——吴(无)用
林冲买宝刀——哪知是计
林冲误入白虎堂——祸从天降
三拳打死镇关西——痛快
李逵卖煤炭——黑对黑
潘金莲熬药——暗地里放毒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不怀好意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篇2
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3、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
4、花木瓜——空好看。
5、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6、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7、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8、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9、飞蛾扑火——惹焰烧身。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
13、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
14、老虎扑食——三股劲。
15、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16、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17、林冲上山——。
18、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19、石迁偷鸡——不打自招。
20、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21、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22、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23、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24、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2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26、贼去了关门——迟了。
27、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28、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
29、花木瓜——空好看。
30、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
31、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3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3、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34、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35、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
36、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
37、佛面上去刮金——刻薄。
38、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
39、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篇3
虎歇后语在中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虎有关,如“照猫画虎―――差不离”、“老虎头上拍苍蝇―――没那么容易”、“老虎的头发―――没人理”、“墙上画老虎―――样子凶”、“虎口拔牙―――好大的胆子”、“纸糊的老虎―――吓不住人”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虎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不少成语与虎相关,如“燕颔虎颈”、“虎口逃生”、“两虎相斗”、“如虎添翼”、“狼吞虎咽”、“虎落平川”、“虎背熊腰”、“狐假虎威”、“放虎归山”、“骑虎难下”、“虎视眈眈”、“谈虎色变”等。这些成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虎谚语民间流传着不少与虎有关的谚语,如“人凭志气虎凭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怕心齐,虎怕成群”、“一虎可敌千羊”、“前门进虎,后门进狼”、“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虎诗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一些咏虎的诗句,如唐代岑参的“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南宋范成大的“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宋代黄庭坚的“车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宋代陈师道的“相逢今已晚,同府尚经年。众口不成虎,诸公更荐贤”、清代赵翼的“危崖石裂藤络罅,老树皮皴虎磨痒”等。虎年来临,低吟高哦几首咏虎诗,别有韵味。
虎谜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虎”字,如谜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打《水浒》人物名二(谜底:童威、童猛);谜面为“虎子”,打《水浒》绰号一(谜底:母大虫);谜面为“形状像老虎,口中念弥陀,白天呼呼睡,晚上忙捉贼”,打动物名(谜底:猫);谜面为“缚虎容易纵虎难”,打四字口语(谜底:抓住要害);谜面为“狼吞虎咽”,打食品名(谜底:快餐面)。而有的谜底与“虎”字有关,如谜面为“猜灯谜”,打《水浒》绰号(谜底:打虎将);谜面为“此谜棘手”,打花名(谜底:虎刺);谜面为“身穿皮袄黄又黄,深山老林把身藏,呼啸一声惊天地,百兽之中堪称王”,打野生动物名(谜底:虎)。虎年之时,猜猜虎谜,也颇为有趣。
虎联在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对联,别有一番情趣。如:“虎去雄风镇五岳;兔生瑞气秀三春。”联语清雅,颇具情趣;又如:“水月观鱼跃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联语上下相对,自然流畅,可谓珠联璧合;再如:“华夏虎年虎添翼;神州龙诞龙腾空。”联语构思巧妙,对仗工稳,字里句间洋溢着盛世的勃勃生机,读来令人振奋。
虎画古今有不少画家喜欢画虎,如大画家张大千为使所画的“虎”形神兼备,曾自己养虎,细心观摩,被传为佳话。国画大师张善子,人称“虎痴”。他所画的《十二金钗》图,以虎拟人,将12位花容月貌的女裙钗画成神韵各异的斑斓猛虎。把猛兽和美女这全然对立的东西统一在绘画里,显露了独到的艺术见解。现代著名画家刘奎龄一生画过不少虎,所画的《虎威图》、《虎啸》等,早已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虎戏在戏苑中,有的戏与“虎”字有关,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由古代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素为人们津津乐道。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篇4
有一天,喜鹊姐姐正在分报纸。青蛙看到了,连忙喊:“喜鹊,麻烦你每天给我送几份报纸来,可以吗?”喜鹊姐姐毫不犹豫说:“当然可以了!”
第二天,喜鹊姐姐当真送来了3份报纸《人民日报》、《社会新闻报》、《晚报》送给了青蛙,青蛙见报后,连忙对喜鹊姐姐说谢谢。喜鹊姐姐笑着飞走了。
青蛙坐在井里,把报纸上的每一个字都背得滚瓜烂熟。连接这样一年过去了,青蛙在井里看报纸,而小鸟却在外面快活。
青蛙觉得自己学的知识增长很多,见识也广多了,认为自己差不多能赢小鸟了,要出去跟小鸟比试比试,于是青蛙通知了所有的动物,在森林里开展了一场智力比赛。
激烈的比赛开始了,大象伯伯宣布比赛规则:双方抢答,答对了就加十分,共十道题。小鸟在心里自言自语地说:“井底之蛙,也想跟我斗。”而青蛙却胸有成竹,信心百倍。比赛正式开始,大象伯伯问道:“我国什么球五连冠”小鸟沉思考虑的时候,“叮咚”青蛙想出来了。“我国女子排球五连冠。”“正确”大象伯伯一声大叫。他接着问:“我国四大名著分别是什么?”一、二、三、开始,大象伯伯一声令下,这次是骄傲的小鸟抢到了,小鸟说:四大名著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答对了,给小鸟加十分。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最后是青蛙以80比20过了小鸟,从此没有人瞧不起青蛙了。
篇5
【关键词】阅读;名著;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9-01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不再对神话和传统故事感兴趣,他们的兴奋点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索,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憧憬,对未来技术的幻想等。所以,出现了科幻热。随着出版市场的活跃,供给现代中学生的读物选择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所以,现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多元的。但是,中学生对我国的传统名著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淡薄,如何激活中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这样的经验:
首先要化整为零,由浅入深。因为现代的许多中学生喜欢读图,看漫画,现代快餐式的阅读使学生惧怕读大部头的图书,为了不让学生拿起书来就害怕,所以要先化正为零,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
怎样化整为零呢?
首先由问题入手,设计几个简单的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入门。简单的原则是:耗时不多,学生只要用少量的时间就能完成,最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觉得有意思,自己愿意主动去读去做。学生只要读入了门,以后的其它问题,即使你不去问他们,他们也会来找你来问个究竟。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引狼入室”。
例如:我在让学生读《水浒转》时,学生不满地说:“电视剧都看了一百遍了,还有什么好看的?”我就说:“那好,我来考考你们,请你们说出水浒一百单八位英雄的绰号分别是什么?一百零八位英雄各有什么本领?他们分别使用什么兵器?有几位是女将?……”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全的。到了第二天,有几个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把水浒中一百零八将的绰号全都找到了,同时也把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名称也全都找出来了。”我问他们:“有意思吗?”学生高兴地回答说:“非常有意思。”
以上问题都是表层的,只是为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已。接下来,就应该抓住良好的开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的阅读。也可以叫“诱敌深入”法。可以这样设计:说出你喜欢的梁山好汉的长相,找出几位语言上有特点的人物,他们上梁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这样几个问题,很快就会读完这部名著,并不觉其苦,而是自得其乐,饶有兴致的去读。
其次,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成语、歇后语、俗语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三国演义》是一部文言小说,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易接受。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如: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等。刘备的天下――哭来的,扶不起来的皇帝――阿斗。让学生根据自己找的俗语来读书中的有关章节。那么学生在读有关章节的时候,为了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他就会去看相关的情节。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学生就会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会读完这部小说。
第三,从戏剧入手,以引起兴趣,领学生看《空城计》、《草船借箭》、《诸葛亮三气周瑜》、《武松打虎》、《杀惜》、《白帝城托孤》等戏曲表演。然后让学生比较原著内容与戏剧所表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使学生逐渐对原著产生兴趣,以达到“引狼入室”的目的。学生一旦被吸引进去后,就会欲罢不能,就能自觉主动地去阅读了。这样就能达到我们诱敌深入的目的。
第四、局部阅读法,根据小说的结构特点,可以让学生采用专题阅读法。如:《水浒传》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完全可以像读人物传记一样来阅读此书,如,读有关林冲的章节,读有关武松的章节,读有关宋江的章节等,读有关李逵的章节。专题阅读的好处是:能够对一个人物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可以减轻学生阅读的心理负担。殊不知,所有的故事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当你关注林冲时,你就不得不关注鲁智深,当你关注宋江时,你就不得不考虑李逵的结局。另外,学生在阅读中,对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命运始终的关注的,这样,尽管是专题阅读,但是,阅读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你所规定的范围。
第五、采用比较法阅读。如:林冲与杨志的比较,柴进与鲁峻义的对比,武松与鲁智深的比较等。诸葛亮与司马懿之比较,林黛玉与史湘云比较,刘备与袁绍比较等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的理解人物。比较阅读的方法,尽管缩小了阅读的范围,但在理解的层面上加深了。
篇6
1、先组词,后选词填空。
精:(精彩)(精心)(精美)
(1)肖欢的竞选演讲非常的(精彩),赢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2)妈妈在医院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于昨天康复出院了。
(3)教师节前夕,王老师收到许多同学送给她的(精美)的礼物。
2、按要求写成语或四字词语。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刻舟求剑)
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滴水穿石”的近义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绘声绘色
(有声有色)(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娓娓动听
(滔滔不绝
)(彬彬有礼)(
井井有条
)
3、用“—”画出句中错别字,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我做完作业,迫不急待地座到电视机前,观看全国象声大塞。(及坐相赛)
4、用√选择加点字正确的字形、字义或读音。
(暮
)春
云(绵)
(震)惊
迫不(及)待
奋笔疾书(快
)
凶相毕露(完全)
不足为奇(值得)
痛悼(dào)
机械(xiè)
鸟栖(qī)虫居
5、按要求改写句子。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种好事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做?(改成陈述句)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种好事我们应该去做。
我躺在海面上,细浪在我耳边回响着。(改成拟人句)
我躺在海面上,细浪在我耳边唱着悠扬婉转的歌声。
修改下面的病句。
(1)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嘹亮的歌去秋游。
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唱着嘹亮的歌去秋游。
(2)李玟学习非常勤奋,被光荣地评为“十佳学习标兵”的称号。
李玟学习非常勤奋,被光荣地评为“十佳学习标兵”。
关注生活,活用语文。
1、暑假中,黎明小学的同学为远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书籍……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新的、贵的,却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这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填歇后语)
2、读说明书,回答问题。
盐酸哌仑西平片
[适应症]
本品为选择性抗胆碱药,能抑制胃酸的分泌,减轻胃酸对胃肠壁病灶的刺激,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亦可用于应激性溃疡。
[剂量]
口服一次50mg(2粒),一日2次,或遵医嘱,饭前半小时服用,4~6周为一疗程。
[注意]
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贮藏]密封遮光、干燥处保存。
〈1〉、哪些疾病可服用“盐酸哌仑西平片”?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
〈2〉、这药怎么服用?
口服一次50mg(2粒),一日2次,或遵医嘱,饭前半小时服用,4~6周为一疗程。
〈3〉、吃剩的药能否放在阳台上?
不行,
密封遮光、干燥处保存。
先把下列歇后语、谚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填在括号(填序号)。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4)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
(5)师傅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元旦联欢会学校要举行文艺节目汇演,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呢?几个班委在一块商量,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这正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领到节目的同学刻苦排练,因为他们知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元旦那天,节目既精彩又丰富,有的演课本剧,有的演小品,有的搞诗歌朗诵……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这几句话用诗句来表示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达友情的诗句你知道的还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个故事出自古典小说《水浒传》。由这部小说你还想到的故事有
(风雪山神庙)、
(误入白虎堂),联想到的成语有
(逼上梁山)、(
武松打虎)。
第三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贾岛反复推敲《题李凝幽居》中的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2.韩愈认为用“敲”字更好的理由:一是“敲”表明你是个懂礼貌的人
;
二是“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3.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文中的姐妹分别叫
(程思爱
)和
(程思晴
),请用横线画出表现她们家生活艰难的句子。破铜烂铁和废纸张残器具随处可见,一个女孩忙着将各种废品分门别类地码整齐。
2.文中的“奇特的妙计”具体指的是
,(姐妹俩轮流上学),“每张奖状最初只有一个名字,另一个名字的字迹歪歪斜斜”这是因为(
奖状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要补上另一个人的名字)。
3.“思晴的脸瞬间红了,她低下头,将脑袋埋进两膝间”,此时思晴心里可能在想(因为家里穷,需要姐妹轮流上学)。
4.读了这篇文章,请你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们要像文章中的姐妹学习,不怕辛苦,勤奋学习。我们的学习中的困难要有勇气去克服。
篇7
[关键词]民间说书 通俗小说 评话 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7-0132-05
我国古代的通俗小说是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民间说书。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明代已有《三国》、《水浒》等成书,晚期并有《三言》等成书。所以明代的说书,大抵是根据文学作品再加发挥的”,“到了清初,《水浒》、《三国》、《说岳》、《西游记》等渊源于说话的长篇小说,《三言》等渊源于说话的短篇小说,早已广泛流传;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出版后,《红楼梦》也接着问世。这些,都为说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1] (P614) 既然民间说书多以古代通俗小说作为取材或演说的对象,那么它们对于通俗小说的传播与推广,就必然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古代通俗小说的普及得力于民间说书的传播
清末黄人在《小说小话》中说:“平话别有师传秘笈,与刊行小说互有异同。然小说须识字者能阅,平话则尽人可解。故小说如课本,说平话者如教授员。小说得平话,而印入于社会之脑中者愈深。”[2] (P267) 此言甚是。潘建国在《明清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一文中曾指出,明代民众的识字率还不足百分之一,而识字量能达到阅读小说的水平,并且买得起小说、有兴趣和时间阅读小说的,更是寥寥无几。[3] 可现有文献资料却显示,明代的“愚夫愚妇”对通俗小说竟然耳熟能详。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4] (P883) 清人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也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些“村哥里妇”、“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为何竟能熟知“小说演义”呢?其实,主要就是靠民间说书和戏剧的传播与推广。解|在《觚庵漫笔》中就指出:“《三国演义》一书,其能普及于社会者,不仅文字之力”,同时还“得力于评话家柳敬亭一流人,善揣摩社会心理,就书中记载,为之穷形极相,描头添足令听者眉飞色舞,不肯间断。”老舍《制作通俗文艺的苦痛》一文也指出:“有人说《三国志演义》是最伟大的通俗作品。是吗?拿街头上卖的唱本儿和‘三国’比一比,‘三国’实在不俗。不错,戏班里,书馆里,都有多少多少以‘三国’为根源的戏剧,歌词,与评书。可是这正足见‘三国’并不易懂,而须由伶人,歌者,评书者,另行改造,替‘三国’作宣传。‘三国’根本是由许多传说凑成的,再由不同的形式宣传出去,专凭它本身的文字与内容,它绝不会有那么大的势力。”[5](P10-11)《三国演义》如此,其他小说在民间的传播也不例外,下面以评话(评书)为例,来探讨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传播的关系。
二、民间说书对古代通俗小说名著的宣传与推广
《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明中叶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因而很快便成为民间艺人争相演说的对象。徐渭《徐文长逸稿》卷四《吕布宅诗序》即说:“始村瞎子习极俚小说,本《三国志》,与今《水浒传》一辙,为弹唱词话耳。”钱希言《戏瑕》卷一《水浒传》说:“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袁宏道游无锡时,听朱叟说《水浒》,认为其所说“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并赋诗赞曰:“一语快西风,听君酣舌战。”[6] (P353) 李延昱《南吴旧话录》卷二十一“寄托部・莫后光”条云:“莫后光三伏时寓萧寺,说《西游》、《水浒》,听者尝数百人。虽炎蒸烁石,而人人忘倦,绝无挥汗者。”可见,艺人演说的《三国》、《西游》、《水浒》等,颇有艺术感染力。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还举例说:“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其实,不光“里中儿”如此,甚至就连明末一些义军首领居然也会被说书艺人宣扬的忠义思想所感化。陈康祺《燕下乡脞录》说:“明末,李定国初与孙可望并为贼,蜀人金公趾在军中,为说《三国演义》,每斥可望为董卓、曹操,而期定国以诸葛。定国大感曰:‘孔明不敢望,关、张、伯约,不敢不勉。’自是遂与可望左。”[7] (P616-617) 有些义军首领还曾从艺人演说的《三国》中汲取了丰富的军事智慧。刘銮《五石瓠》卷五说:“张献忠之狡也,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7] (P563) 明末清初著名说书大家柳敬亭,则以擅长说《水浒》、《隋唐》、《三国》等而名噪一时,张岱、钱谦益、吴伟业、冒襄、黄宗羲等即对其精湛的说书艺术倍加称赞。
清代民间说书更为盛行,尤其是扬州、苏州一带,民间说书可谓盛况空前。康熙时费轩《扬州梦香词》即说:“扬州好,评话晚开场,略说从前增感慨,未知去后费思量,野史记兴亡。”并具体记述:“评话每于午后登场,设高座,列茶具,先打引子,说杂家小说一段,开场者为之敛钱。然后敷说如《列国志》、《封神榜》、《东西汉》、《南北宋》、《五代》、《说唐》、《西游记》、《金瓶梅》种种,各有专家,名曰正书。煞尾每云:‘未知去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8] (P81) 可见,当时扬州评话多以小说作为敷衍对象。乾隆初,董伟业《扬州竹枝词》说扬州地区是:“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9](P188) 诸明斋《生涯百咏》卷三《说书》也说:“一声尺木乍登场,滚滚滔滔话短长。前史居然都记着,刚完《三国》又《隋唐》。”[9] (P193)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虹桥录下》则更具体地记载了乾隆时扬州的说书情形:
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云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蛇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
在这些著名的说书艺人中,吴天绪演说的《三国》独占鳌头。李斗还举例说:“吴天绪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惟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这种以形传神的表演技法,真让人匪夷所思。
与李斗大约同时的清凉道人,在《听雨轩笔记》卷三《余纪・评话》中,也对浙江杭州地区流行的评话有所评介:
小说所以敷衍正史,而评话又以敷衍小说。小说间或有与正史相同,而评话则皆海市蜃楼,凭空架造,如《列国》、《东西汉》、《三国》、《隋唐》、《残唐》、《飞龙》、《金枪》、《精忠》、《英烈传》之类是已。
据此可知,评话《列国》、《东西汉》、《三国》、《隋唐》、《残唐》、《飞龙》、《金枪》、《精忠》、《英烈传》等,皆由“敷衍小说”而来。评话与小说之不同在于,“小说间或有与正史相同,而评话则皆海市蜃楼,凭空架造”。
乾隆以后,演说小说名著的评话艺人,更是名家辈出。如生于乾隆后期的邓光斗,即以“跳打水浒”闻名,而宋承章演说《水浒》则以口锋泼辣见长。后来,王少堂继承邓、宋两门书艺,兼取各家之长,致力刻画历史人物,描绘三教九流,借助丰富的生活积累来塑造形象,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变革、发展,形成说表细腻、神采夺人的艺术风格,成为扬州评话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咸丰、同治年间,李国辉则以擅长演说《三国》而享誉书坛。时人桃潭旧主《扬州竹枝词初稿》赞之曰:“粲花妙舌吐珠玑,《三国》评词李国辉。”① 著名的“康派《三国》”创始人康国华即是其高足。康国华擅说以诸葛亮为中心的“三把火”,即《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他以其精湛的艺术功力说活了孔明,形成了独特的“康派《三国》”艺术,他本人也被誉为“活孔明”。其传人有康又华、康重华等。与李国辉同时的说书艺人任德成,谙熟《三国演义》,博览汉魏诗文,并在说表艺术上有所独创,成为“任门《三国》”创始人。蓝玉春则是“任门《三国》”最有成就的传人。他于《后三国》中增加了不少“刀马书”,如《葭萌关》、《定军山》、《汉中大战》、《独挡斜谷》等,着力渲染和烘托打斗的精彩场面,因此自成一家,人称“蓝派”。清末至民初,在扬州常有数十人同期演说《三国》。与扬州评话《三国》相映生辉的是苏州评话《三国》。同治、光绪年间评话艺人许文安,演说张飞,神态活现,有“活张飞”之称。其徒黄兆麟则有“活关公”、“活赵云”之誉。黄兆麟之徒张玉书,以评说为主,重说表,擅组织关子,描述人物形象细致,注意人、情、理的结合,因此成为苏州评话说《三国》的杰出代表。
与南方评话艺人遥相呼应,北方的评书艺人也爱说《三国》、《水浒》等小说名著。清代北京说《三国》的艺人,已知最早者当推康熙、雍正年间的王鸿兴。清末张岚溪,曾专在皇宫内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说《三国》,在评书界甚有影响。后来,吴阔瀛在鼓楼市场说《三国》,长于变口,如摹拟关羽时用山西口音,摹拟司马懿说话时用河南口音等,皆饶有情趣。[10] (P92) 说《水浒》的著名艺人,则有双厚坪、高胜泉、徐坪玉、蒋坪芳等。双厚坪长于说“武(松)十回”,能够巧妙地传达人物神韵,对原著情节多有丰富、发展。其说书沉稳细腻,一段“挑帘裁衣”,即可说上半个月,仅王婆为西门庆设计勾引潘金莲的所谓“十分光”就能说两天。[10](P673) 安太和为评书界说《西游记》的掌门,因学孙猴儿惟妙惟肖,故有“猴儿安”之称。其弟子恒永通,“每演《西游》,不论大小场口,坐客满堂,真有追着听的座儿”,[11] (P155) 其演说猪八戒最佳,当时观众有“见者如观真猪八戒”的评价。
由此可见,正是借助于民间说书的传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代小说名著才得以家喻户晓,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曾说:“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处处为梁山之盟,所谓‘大碗酒,大块肉,分秤称金银,论套穿衣裳’等思想,充塞于下等社会之脑中,遂成为哥老、大刀等会……。呜呼!小说之陷溺人群乃至如是!”[12] (P7) 其实,如果了解《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下等社会的传播途经,那么就不难明白“小说”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实际上是与民间说书的大力推广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的。
三、民间说书对古代通俗小说名著的充实与加工
说书艺人在演说古代小说名著时一般都不会照本宣科。著名评书艺人连阔如就说:“他们说的书和本儿上要是一样,听书的主儿如若心急,就不用天天到书馆去听,花几角钱在书局里买一本书,几天能够看完,又解气又不用着急,谁还去天天听书,听两个月呀?”[13] (P267) 因而,有经验的说书艺人往往都会结合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在演说的书目中融入丰富的生活细节、风俗民情和民众的爱憎情感,从而使其所讲的人物故事活灵活现。大致说来,他们对古代小说名著的充实加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小说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书目的故事性、传奇性和连贯性。我们看扬州评话《三国》,就会发现艺人们只以曹、刘、孙三方面的龙争虎斗为主要线索安排回目,敷衍故事,刻画人物,故而其情节冲突就更紧张激烈,结构也更为紧凑连贯。如《前三国》只从关羽《土山约三事》讲起,小说中官渡之战前面的内容就舍弃了,而接下来的关目如《身在曹营》、《斩颜良》、《诛文丑》、《挂印辞曹》、《五关斩六将》等,又都紧紧围绕关羽展开,与关羽无直接关系的情节也都被摒弃或简化了。《中三国》只围绕《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做文章,以曹操、周瑜等为陪衬,重点突出诸葛亮的过人才智。苏州评话还围绕赤壁之战,改编出“东吴十条计”:周瑜叫鲁肃送“安营图”给孔明修改,欲借孔明改图犯法杀之,为“诱人犯法计”;周瑜令孔明至铁聚山劫曹军军粮,欲借曹军之刀杀孔明,为“借刀杀人计”;周瑜于三江口设宴请刘备,欲杀掉刘备倒掉孔明依靠的大树,挖掉孔明生存之根,为“倒树寻根计”;蒋干盗书为“反间计”;周瑜欲借造箭未完成任务为由杀害孔明,为“挖坑逮虎计”;周瑜打黄盖为“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为“连环计”;周瑜派兵封锁孔明南屏山借风返回之路,待东风一起即杀孔明,为“瓮中捉鳖计”;孔明在南屏山以周瑜之弟周济为替身,自己乘赵云早就准备之船逃之夭夭,为“金蝉脱壳计”;刘备招亲为“美人计”。这十计中原作只有五条,另五计为艺人增添。十计环环相扣,关子特别抓人,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开打交战丰富多样,故有“大书之王”之称。由此可见,艺人在改编小说时,总要煞费苦心地围绕主要人物与主要矛盾来设计关目,经营和组织扣子,以便使故事情节既惊险又曲折,一环扣一环,使听众欲罢不能。
其二,对小说原著既有继承又有丰富和发展。继承,主要是从原著那里获取“书梁子”(主要人物故事和情节框架),以便根据原著提供的故事情节和叙事脉络来加以演说;丰富则主要是在原著情节叙述的空白处或粗疏处增添了大量的生活化细节,使情节血肉丰满;发展是指根据原著提供的情节逻辑,进行合理的虚构和拓展,增加原著所没有的故事情节,或对原著的某些故事情节予以改动、矫正,使其更符合生活情理。其中,细节描绘的丰富细腻,可以是民间说书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前文曾提及北京评书名家双厚坪说潘金莲“挑帘裁衣”,能说半个多月,仅王婆为西门庆设计勾引潘金莲的所谓“十分光”就能说两天。当然,这与他们喜欢节外生枝有关,但说表之细腻,无疑是极重要的因素。老舍曾说,评书艺人善于“从四面八方描写生活,一毫不苟,丝丝入扣”,他能“把书中每一细节都描绘得细腻生动”。[14] (P418) 比如,“说武松喝酒,便把怎么喝,怎么猜拳,怎么说醉话,怎么东摇西摆的走路,都说得淋漓尽致。他要说武松怎么拿虱子,你便立刻觉得脊背上发痒”。[5] (P44-45)(老舍:《大众文艺怎样写》)那么,艺人们为什么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大量增加细节呢?这显然与说书艺术规律的制约不无关系。说书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它对听众意识的刺激是短暂的,必须立即奏效。因此,只要是应该交代的事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要一一交代,不能遗漏,而且它还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造成形象、可感的画面,才能使听众“听得到”,“看得见”,心里头明白,所以它不仅要叙述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要不断地说明人物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至于人物的善恶、美丑,事情的来龙去脉等,也都要交代得一清二楚,来不得半点马虎。艺人行话即云:“交待不清,如钝刀杀人。”“表书不清,听客不明;衬托不到,听客直跳。”[8] (P639) 这样一来,其细节描绘必然会大幅度地增加,在文字上自然要比小说显得“噜苏”一些。说书艺人往往还会矫正小说原著中的思想局限。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能借东风,是因为他“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能呼风唤雨”,这就把诸葛神化了。而扬州评话《火烧赤壁》则把诸葛借风,归因于他熟习荆襄一带冬天的气象规律,说他借风是蒙人的,是为了分散周瑜的注意,趁机溜走。这就比原著合理多了。
其三,说书艺人还喜欢在演说小说名著时加入当地的风俗民情。如扬州评话《水浒》演说的武松、宋江等人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北方,但是艺人却有意以扬州的市井小民为对象,描绘和塑造书中当时当地的各色小人物,诸如衙役、书吏、丫环、使女、贩夫、走卒、堂倌、屠夫等等,无不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呼之欲出。另外,它在描绘书中环境时,也大量地插入当时扬州的建筑设施、民风习俗,赋予书目内容以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时代气息。苏州评话艺人说《水浒》,也在有关回目中敷衍了江南的人物风情,《武十回》中王婆、乔郓哥、何九等,均被描绘成苏州式的市井小人物;《宋十回・初会牡丹亭》中对琵琶亭、浔阳江的描写都体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景色。这样做,显然容易让当地听众倍感熟悉亲切,恍若身临其境;同时,也可以赋予书目以生活实感和时代意义,使书目常说常新。
其四,说书艺人在演说小说原著时一般都要千方百计地强化或增加人物、故事的趣味性,以便调剂书情,活跃氛围,迎合听众的审美口味。各地行艺口诀中都有“无噱不成书”的说法。研究扬州评话的著名专家陈午楼甚至说:“趣味性是扬州评话的命脉,幽默感是扬州评话的个性”,“要求处处有科趣,时时见幽默,且用精湛的扬州方言表现出来,这是扬州评话最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15] 不过,说是“地方特色”,不够确当,因为对趣味性、幽默感的强调和追求,是许多说唱文学共有的特点。所以,老舍说:“提到趣味,通俗文艺或者比任何种文艺都更聪明一些,仿佛它早就晓得‘沉闷是文艺的致命伤’这一句话。”[5] (P20)(老舍:《通俗文艺的技巧》)那么,说唱艺人是怎样来制造趣味的呢?一是利用人物言行与情节冲突来生发趣味,艺人谓之“肉里噱”,如张飞、李逵、程咬金、猪八戒等,就是说书艺人用来生发趣味的喜剧性人物;二是艺人穿插在书中的趣闻、笑话和科诨等,艺人谓之“外插花”。评书大王双厚坪即精于此道,他“当场能抓现哏,诙谐百出,真有‘翻堂的包袱’。什么叫翻堂的包袱哪?江湖艺人,不论是哪行,在台上把人逗笑了,调侃叫‘抖包袱’。多好的书料也不如好包袱有价值。……若能把全场的书座全都逗笑了,那调侃叫‘翻堂的包袱’。”[13](P266) 可见,趣味性是直接关系到书目能否叫座的重要法宝之一,故艺人才会常说:“噱乃书中宝。”
其五,说书艺人在演说小说原著时,还存在一个如何将小说原著的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话语的问题。因为故事主要是讲给复杂而众多的听众听的,书面语尤其像《三国演义》那样“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听起来不容易接受,所以说书艺人就不能不把书面语转换成听众所熟悉、了解、欢迎的口语甚至是方言俚语来讲,这样才能保证不识字的文盲也能听得懂。如此一来,改编本的口语化色彩就要比原著浓厚得多。例如,扬州评话《三国》就是以口语方言讲述的,甚至还经常活用当地流行的俗话、歇后语,频繁地使用语气词、象声词(常见的就有:啊、噢、嗯、哎、呔、嚯、、喳、嘘、啊哟、嘿嘿、嗨嗨、嗯咳、呜呜、哦哦、咦喂、噗咚、咕噜噜、哗啦啦、嚓嚓嚓、咚咚咚咚、哈哈哈哈等),故而当地群众听来就亲切易懂。这也可以说是说唱文学区别于原著的一个重要特色。
总而言之,民间说书对古代通俗小说名著不仅起到了宣传和推广作用,同时还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艺术加工,正因如此,它们才能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为民众喜闻乐道。侯宝林等所著的《曲艺概论》说:“实际上,刘备、关羽、诸葛亮、武松、李逵、鲁智深、唐僧、猪八戒、孙悟空,这些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所以能够家喻户晓,说唱艺人显然立下了不朽功绩。在劳动人民还不掌握文化的旧时代,是曲艺和戏曲艺人使这些英雄形象变成群众的亲密朋友。”[16] (P116) 因此,当我们谈到明清小说名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时,不能忽视民间说书对于小说名著的宣传推广、充实加工等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士莹. 话本小说概论[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黄霖、韩同文选注.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潘建国. 明清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J]. 复旦学报,2001,(1).
[4]丁锡根编著.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老舍. 老舍曲艺文选[M]. 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
[6]袁宏道. 听朱生说《水浒传》[A]. 马蹄疾. 水浒资料汇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朱一玄、刘毓忱编.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中国曲艺志(江苏卷)[Z].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
[9]周良编著. 苏州评弹旧闻钞[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10]中国曲艺志(北京卷)[Z].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
[11]张次溪. 天桥丛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夏晓虹编. 梁启超文选(下)[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3]连阔如. 江湖丛谈[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4]老舍. 谈《武松》 [A] . 王派《水浒》评论集[C]. 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90.
[15]陈午楼. 从长篇小说发展到长篇评话[J]. 扬州师院学报,1985,(1).
篇8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积累;语文学习;开源;导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卡莱尔说:“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虽然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书本。人们从书本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外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老师教授的课堂学习,另一种就是通过课外的自学,即课外积累。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积累对中学生作文写作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课外积累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积累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积累比课内教学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积累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积累。”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环境的扩大,日益意识到课外阅读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基本上都阅读过这些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阿衰漫话》、《豌豆》、《世纪门槛的足迹》、《七年级开窍作文》、《中学生限字作文》、《淘气包马小跳》、《菁华阅读》、《少年文艺》、《中学生天地》、《少年儿童必读的小故事大道理》、《智慧故事三百篇》、《十万个为什么》、《学海风暴》等。丰富的读物,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更是提高了他们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作文写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开源与导流作用
二、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口语听说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掌握这一交流工具。通过对课外的阅读积累,学生可以掌握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成语、歇后语等经典词句,这对课堂阅读有着很大的帮助。
成语作为一种传统悠久的固定着的语言形式,其简洁、具有较强的变现力,而且很多成语还关系着一连串的经典故事。如果中学生在课外积累中掌握了大量丰富的成语、歇后语等词句,无疑会给他们的课堂阅读与语言表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一些注重成语积累的学生,90%的学生都在口语听说中表示自己见过这个成语,对这个成语也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某校1班学生在上课时遇到这么一个成语——七月流火,老师询问下面学生这个成语大概是什么含义,很多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进一步询问,你们听到这个成语后,觉得是温度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当时很多学生都说温度上升了,可有一个同学却说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老师让这位学生解释,学生就说在学完《诗经》节选后,自己看了其他的节选,其中就有《诗经·国风·豳风》,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当时对于七月流火进行了注释。由此可见,课外积累在语文阅读学习和口语听说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外积累可以增加中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全国各省都没有把文学常识列入高考语文考纲之内,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了解却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教材中作者的相关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某校经常性开展文学常识竞赛活动,各个年级的学生纷纷报名,并且非常认真专心地准备,一些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还被送往各大电视台参加一些常识答题之类的节目,比如江苏电视台的《一站到底》等节目。
四、关于加强中学生课外积累的建议
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中学生课外积累的范围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聚焦到了电脑荧屏之中。然而,很多中学生对课外积累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被调查的学生中70%无课外阅读计划;1/4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没有一个学生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这种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将无法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课外阅读量。在读物的选择上,存在盲目和随大流的现象。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从学校的视角来思考
本文笔者认为,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育校园课外积累文化。在校园显眼的地方贴上“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等读书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四季园”安放木质长条凳,以便学生在此静心读书。鼓励学生利用午休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到长条凳上手捧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二)从语文教师的视角来思考
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室后墙上建立班级图书角。课外读物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压岁钱、零用钱每期至少添置一本课外读物,这样一来班级图书角的书就会逐渐增加和更新,全体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读物。
(三)从中学生的视角来思考
作为践行者,学生首先就要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然后在积累过程中慢慢掌握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桂娇.让我悄悄地爱上你——浅谈课外积累兴趣的激发[J].陕西教育(行政),2010(3):43.
[2]艾比布拉·热合曼.浅谈如何把课外积累与写作相结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
[3]杨梅.巧 “链接”,促积累[J].考试周刊,2011(46):74.
篇9
关键词:活跃阅读;教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21-01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 “活”是语文教学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如何活跃阅读课堂教学,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快活的流连于奇山异水之中?笔者的切身体验就是——活动激趣
刘国正先生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爱好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把活动引进课堂,让语文与生活零距离接触,是活跃阅读教学的首选。
一、课前快乐对对碰活动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离不开扣人心弦的导入。每节课开课前3分钟,掌声有请若干学生轮流上台进行说话训练——快乐对对碰,不仅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还可以活跃气氛。说话内容可以是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名言警句、古诗对联、也可以是路上见闻、电视见闻、可以是说同学、说自己、说老师、说身边的人;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内容;可以朗读自己的得意作品,还可以猜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情感的涟漪随着话题激荡起来了。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让学生以生活中熟悉的“花”为话题,说含有花的词语、谜语、诗句、或歌名等,学生或组词,或吟诗,或唱歌,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教师话锋一转:“看到花我们想到美丽,诗人想到圣洁,可是一位双腿瘫痪的作家,想到的不仅是这些,还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课中穿插竞赛活动
教育家魏书生说:“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高,即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当小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感到疲劳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活跃思维。如教学《世纪宝鼎》1、2自然段,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限时写出有“鼎”字的“成语大串连”竞赛活动(或成语接龙活动)。教学《燕子》中描写春景美的语段后,让学生写出描写春天的古语或古诗擂台赛,学完课文,还可以写出含有“燕”字的成语。教学《第一场雪》中“瑞雪兆丰年”可以让学生进行收集谚语比赛。教学《草船借箭》中讲到黄盖,可以给学生说出含有人名的歇后语,学习《匆匆》,可以来个“时间名言警句大家说”等,让学生在激烈的竞赛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浩如烟海,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三、适机组织辩论活动
篇10
作者: 樊社刚
单位:宜阳县白杨镇漫流学校
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水平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本文从学会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和通过提高阅读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两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有效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有效方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现阶段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讨厌作文。究其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的缺乏导致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爱好写作,而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呢?笔者经过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1.学会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这些只有靠实际观察才能获得、积累和掌握,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观察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重视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据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了写好武松打虎,曾经翻山越岭去访问老猎户,请他们介绍老虎的生活习性、动作神态,以及老猎户与老虎搏斗的详细情境,全部记录下来。施耐庵还不怕危险,带着干粮,亲自到深山中去寻觅老虎的踪迹。一连几天几夜不见老虎影子,但他不灰心,终于在一个夜里,他听到老虎狂啸,看到老虎飞奔而来,老虎的奔腾跳跃,他看的真真切切。经过这样耐心细致的访问和观察,施耐庵获得了生动可靠的第一手素材,写出了扣人心弦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来。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小学生更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和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这样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
学生的观察也需要进行明确的引导。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時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
例如,我在作文教学时,引导孩子们种植植物。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后,孩子们留下了许多优美而有质感的文字并经历了一次的心灵蜕变:“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老师要发什么。有的同学收拾桌子,准备充分;有的同学东张西望,焦急等待;有的同学安安静静,等待老师。终于,老师发下来第一包,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黑黑的,小小的,圆圆的,中间还有点凹陷进去。有点像缩小版的芝麻,又有点像蚕籽。一开始,我们小组里都以为是蚕籽。所以都推三阻四,倒给别人。后来老师说,这些是花种,同学们才得以安心。”
“小芽儿依偎在一起,像是在说悄悄话;风儿吹过的时候,像是在跳舞;阳光照耀时,像是在享受温暖的阳光浴……”
“多肉的生命力顽强,无论如何对待它们,它们都从未放弃生命。向上舒展着,舒展着。植物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我们经历的坎坷是学习中的难题。而它们的坎坷是阳光的暴晒,风的躁动和雨的击打,它们或许哭泣过,但过后便一笑而过。在多肉面前,火热的内心变得平静,伤心的哭泣也变成了内心中无限的动力与快乐!”
2.通过提高阅读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而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思维方式与富于生命力的语言句式,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因此,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
课外阅读的引导首先要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
(1)自觉阅读指学习的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
(2)动笔阅读指阅读过程中随时动笔圈、划、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素材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
(3)多形式阅读,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素材。同时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以及成语、歇后语等,在阅读欣赏之后,还必须反复吟诵,琅琅上口,达到熟练背诵。到写作时,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成为锦上添花的习作素材。
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