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12 10: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元宵节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元宵节的古诗

篇1

青玉案·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京都元夕

元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元宵

元 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 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 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

清 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

清 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篇2

关键词:哈代;《远离尘嚣》;故事情节;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85-01

《远离尘嚣》讲述了巴思西巴与三位追求者的故事。巴思西巴是一个美丽、自负、非常骄傲的女孩,她非常自恋。加布里埃尔・奥克对她一见钟情,下定决心去追求她,布料却遭到巴思西巴的拒绝,但是她非常高兴,因为有人被她迷倒。此时巴思西巴的伯父去世了,她赶去威瑟伯里去继承伯父的农场,于是加布里埃尔失去了追求她的机会而不得不去找工作。很意外地,巴思西巴雇佣他作为她的羊倌。这样加布里埃尔就有机会接触巴思巴西,所以他很高兴。他一直爱着巴斯巴西,在农场里总是给与她很多实用的帮助。但是由于巴斯巴西的自负和骄傲,一封情人节情书给她造成了后来的悲剧,这封情书使得另一个农场主伯德伍德爱上了她,给她带来了很多麻烦。虽然这封情书只是巴思巴西的一种消遣,但是农场主伯德伍德却当了真,并要求她嫁给他。巴思巴西为自己愚蠢的行为感到抱歉,因为她没有许诺去嫁给他,所以她只是想当然的以为不要给加布里埃尔希望就可以了。与此相反,可怜的加布里埃尔相信自己会得到她的青睐的。就在这个时候,军官特洛伊出现了,巴思巴西和特洛伊之间彼此有好感并被彼此迷住。为了得到他,巴思巴西很匆忙的与特洛伊结了婚,因为特洛伊常说还有一个更漂亮的女孩也非常爱她。当然,知道这件事后伯德伍德非常伤心,加布里埃尔也不高兴,但是加布里埃尔更担心的是这场婚姻是否稳定,他始终如一的帮她料理农场,在她有问题时给她客观公正的建议。事实证明这场婚姻并不幸福,军官特洛伊在农场里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玩、花钱。后来,另一个叫做范妮・罗宾的死彻底毁坏了这场婚姻。范妮・罗宾是特洛伊的前任女友,在书中只出现了四处,她在故事中的形象非常模糊。但她与她的小孩的死给巴斯巴西造成了很沉重的打击。范妮・罗宾死之后,军官特洛伊离开了家,后来听说在河里淹死了,但是没有证据说他已经死了,巴斯巴西也不相信他死了。

特洛伊的死虽然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情,但是伯德伍德先生还是很高兴,应为他希望得到巴斯巴西,就像书中说的“一种奇怪的希望之火点亮了伯德伍德先生的眼睛,他的脸由于不可名状的压抑的兴奋而燃烧着”。事实上,军官特洛伊并没有死,在圣诞节晚会上他再次出现了,它的出现再次打破了伯德伍德先生的梦想。伯德伍德先生被完全激怒了,于是用枪杀死了特洛伊,之后他到警察局自首,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然而,自从这次枪杀带来的震惊之后,巴斯巴西意识到她再也离不开加布里埃尔・奥克了,因此巴斯巴西来到奥克的房间请求他来娶她。最后加布里埃尔高兴地与巴斯巴西秘密的结了婚。

故事中还有很多悬疑和巧合,这些都是民间故事的创作特色。在去沃伦的麦芽厂的路上,为了找一个栖息地,加布里埃尔在树后面遇到了一位瘦弱的女孩问他巴克工厂的一些情况。后来有消息说一个叫范妮・罗宾的女仆逃跑了。那个时候,加布里埃尔还不能确定他遇到的女孩子是不是范妮・罗宾,后来范妮・罗宾给他来了一封信以感谢他的帮助。后来,伯德伍德先生来找巴斯巴西并告诉她一些关于范妮・罗宾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巴斯巴西正在收拾整理她的伯父的遗留下来的仓库,里面不满的零碎的东西,她正在忙得浑身脏兮兮的,不想见伯德伍德先生。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她能简单的整理装扮一下去见见伯德伍德先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因此巧合的安排是引领悲剧发生的线索,正是在这一因素的作用下故事才得以往下发展。

哈代的个人经历对故事的深刻影响:

托马斯・哈代出生在多塞特的伯克汉普顿,他的出生地也成了哈代小说和诗歌中描述的威塞克斯的一部分。他的父亲是以为建筑工人,教会了他弹小提琴,这使得哈代有能力经常可以在乡村地区周边旅游,为舞会演奏,因此这些乡村经验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日后大都出现在了他的作品中。童年时代,他的祖母、妈妈经常给他讲些民谣或民间故事,于是从小他就收到了民间故事框架和结构的熏陶,因此不难想象他的作品中出现很多民间故事的创作特色。从他的自传中我们可以得知,哈代过去喜欢在笔记中记下各种各样的故事,日后会把这些故事编进他的小说中。后来证明,从祖母和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乡土民间故事和传统昂对他的写作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有人说,《远离尘嚣》的女主角巴斯巴西的原型是哈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人,有真人真事作为基础。

总之,从童年时代带来的这些民间故事在哈代的小说中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哈代创作了《远离尘嚣》中引人入胜的人物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些民间故事具有哈代生活时代的乡土特征。

参考文献:

[1]Hardy, Thomas.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Great Britain: Clays Ltd, St Ives plc, 2000.

篇3

关键词:桡远骨折 郑氏正骨手法复位 小夹板外固定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车辆的增多,时间概念的增强,使车祸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而发生的外伤性骨折越来越多,而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7%[1]。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掌或手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手掌或手背上传;而身体的重量则由上臂向下,二者互相撞击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骨折。20岁以下是的患者由于骨骺尚未愈合,损伤后常致骨骺分离。而直接暴力造成损伤比较少见,亦可见于“摇柄骨折”。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有手掌撑地史,手腕环形剧痛,外形呈餐叉形或枪刺形,X片明确诊断。共55例,男21例,女34例,年龄4~78岁,平均49岁,粉碎性骨折27例,波及关节面的骨折10例,合并下尺桡关节或桡腕关节脱位18例。采用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临床愈合期最长7个月,最短4W,经3个月到1年随访,无功能障碍。

2 护理方法

2.1 复位前护理。骨折病人因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骨折致骨断筋伤气滞血瘀,主要表现为疼痛和功能障碍,所以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担心无法痊愈留下终生残疾,特别是靠手做精细活生活及家庭主力军的人们,往往对医护人员抱有过高的期望,要求用新技术,新药物的治疗,一旦医护人员的治疗方式与其主观愿望不符时,便会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消极态度,被动接受治疗或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应当耐心向病人解释骨折转归过程,教育病人预防因骨折而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取得病人对护理的信任,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早日康复。当病人来到医院就诊时,就应该给予及时的关心,帮助,让病人体会到医护人员是关心他的,已经在尽力为他救治,可给予简单的前臂悬吊帮助患者减轻一部分疼痛,监测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采集病史建立患者病历,询问患者进食、水的时间,以便为患者实施麻醉后行郑氏正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禁食、水时间到时应该检查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预防麻醉中及复位中发生意外。

2.2 复位后护理。患者进行郑氏正骨手法复位后使用缓冲包裹垫齐腕包裹,放置相应骨位垫片再以桡远夹板、中立板固定,屈肘90度胸前悬挂。这段时期应指导患者抬高患肢,以利于肢体肿胀的消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如有剧痛、严重肿胀、青紫、麻木或者水泡等,应及时处理;夹板固定4W或5W,固定期间分别于首诊后第3天、10天、17天、27天、35-42天进行复诊,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皮肤清理、张力性水泡处理、更换缓冲垫与骨位垫,保持有效固定,以免骨折再次移位或压迫血管神经。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关心、体贴,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和需要,日常生活中给予必要的指导。①整复后当天应摄片复查骨位情况,告知患者整复当天患肢肿胀的必然性及注意事项,应90度悬吊于胸前,夜间睡觉时可把悬吊患肢的三角巾取下,把患肢放在床的一侧用被子或枕头垫高以利于血液回流。②整复后3天,摄片了解骨位有无移位,观察肢体肿胀及皮肤情况,有无张力性水泡出现,如有大的张力性水泡出现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消毒覆盖无菌纱布,小的张力性水泡让其自行吸收。根据患肢的肿胀程度调整束带松紧度。③整复后10天,摄片复查骨位情况,观察皮肤、肢体情况,治疗进展是否符合预定程序,有无导致骨位变化的原因,详细记录,指导指、腕运动锻炼。④整复后17天,摄片观察骨位,观察骨痂生长情况,有无引起治疗时间延长的情况。⑤整复后27天,观察骨折生长及关节活动情况,判断能否解除中立板/小夹板。⑥整复后35-42天,拆除小夹板。

2.3 饮食指导。老百姓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吃啥补啥,骨折了就应该多喝骨头汤才有助于骨痂的生长,可是补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及时机,应选择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注意钙磷的补充。多饮水和食用含纤维素高的蔬菜、水果等以保证创伤修复的需要和大便通畅。①骨折早期(1-2周)散瘀消肿,可用月季花(开败的)3朵洗净加水煎汤,冲冰糖30克搅匀温服,每日一次,连服15-30日。②骨折中期(2-4周)去瘀生新,接骨续筋,利湿健脾,可用猪骨头1-2斤洗净剁成块,黄豆一斤或半斤,加水共炖至烂熟,放葱、姜、盐适量调味搅匀,吃豆饮汤,每日一次,连服90-100日。③骨折后期(4周以上)养血益气,补肾壮腰强筋骨,鸡爪炖章鱼,章鱼80克,红枣5枚(去核),鸡爪6对,生姜少许。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的治疗原则,多吃排骨汤及动物的肝肾等滋补之品,加速骨折愈合。[2]

3 功能锻炼指导

功能锻炼是使患肢迅速恢复功能,避免发生关节僵直、肌肉萎缩或粘连,而且能促进肿胀消退和骨折愈合,为了患者做好功能锻炼,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其积极性[3]。我们医护人员应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功能锻炼的护理计划,按一定的方法循序渐进;复位固定后立即做手指关节的屈伸运动,要领为尽量伸直、尽量屈曲,尤其是掌指关节的活动度要到位,每次屈或伸10秒,5次-10次为1组,每天3组-6组[4],此阶段主要是外固定范围以外的关节活动和固定肢体的功能锻炼,主要是肌肉的舒缩运动;2周以后,继续加强伤肢未固定关节活动及固定段在内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主动增加主动活动范围和次数,加大活动力量,指导患者练习伤肢推磨动作,以活动肩肘关节,防止关节粘连;骨折后期,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摄X片后视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则加强患肢各个关节的主、被动活动锻炼,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洗外涂药物,指导其充分练习腕关节的屈伸及前臂的旋转活动。

4 讨论

通过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远骨折辅以针对性的护理及功能锻炼,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针对患者的畸形程度,对疼痛的主观评价,患肢的背伸、尺偏、旋后、掌屈、桡偏环形运动、下尺桡关节疼痛度的客观评价,有无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最终结果55例病例中,33例恢复优,20例良,2例差。对于恢复差的患者给予持续的功能锻炼,8周后腕关节屈伸30度以内,前臂旋转16-30度。所以郑氏正骨手法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远骨折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姜保国主译.创伤骨科核心知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0,142

[2]刘莹.股骨颈骨折中医护理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2):78

篇4

金溪小学202班

陈丽红

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活动过程:

一、初读感知

窗外月儿圆又圆,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二、解释“元宵”的含义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2、有谁知道“元宵”一词的含义呢?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三、了解元宵节的由来

那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一起分享两个小故事

1、点彩灯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四、知晓元宵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

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五、关于元宵节的一首古诗

元宵争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元。

-----(宋)姜石白

六、畅谈元宵节的意义

1、同学们,你们将如何度过这次元宵节呢?

2、学生畅谈

七、搓元宵汤圆活动

篇5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篇6

一、“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年少时”在诗词古训中领悟珍视时间的意义

高校学习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习阶段。电脑网络的盛行,游戏中虚拟世界已成为大多青年学生释放压力,消磨时光的重要手段。昔日的天之骄子,今日的一事无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青春一去不复返,时光亦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鲁放的诗《人生灯语》中写到:“若使年华虚度了,到老空留悔恨心”“少年辛苦终身益,莫向光阴惰寸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清朝钱鹤滩的《明日歌》中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

诗句中蕴含着对时光的珍视与对蹉跎的悔恨,如今读来依旧感悟良多。“桃花珍春与珍命,志者惜时若惜金。”若真能做到珍时与珍命同语,惜时与惜金同列,那样的人生将何其丰富多彩,那样人的心胸将何其坦荡无限。

二、“十月怀胎重,三生抱答轻”在诗词古训中感恩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生辰之日,即是母难之时。我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获取最初的智慧,在父母的臂膀中酣睡,在父母的搀扶下走路,有了上学的机会,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一切顺理成章的背后,我们又好像忽略了什么…… “感思孝道是珍惜生命无愧良心的生活态度,更是接受爱、培养爱、传承爱的人生哲学。”【2】学会感思,尊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是一种无尚的美德。

《弟子规》中写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勿缓”、“勿懒”、“敬听”、“顺承”的道理很浅显,却需人用一生去坚持。《孝顺歌》中道:“母氏怀胎十月时,高低踏步恐伤儿。子将此意终身记,正已尊亲两不亏。”“父母倘然烦恼处,也须百计去承欢。怒来吓鬼与惊神,一见孩提全面春。”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似无形绳锁将儿女牵引。“百善孝为先”是感恩教育的出发点,青年学生应重视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并以此为基础尊敬师长,感恩社会。“七尺躯儿世生存,终天难报二人恩。”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一生坚守的信条。今日子女,明日父母。常与父母联系,多找时间陪在父母身边,切莫应了那句:“劝君尽力生时养,死后悲啼总是空。”

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在诗词古训中坚定学习信念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事物的最佳黄金期,并有了学习新事物、新理念的良好环境。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想学什么、要什么、爱学什么。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及其产生的挫败感、精神萎靡,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学生经历过这种心理体验,有的人惧怕了,灰心了,而有的人则会调整心态,重新应战,坚定学习的信念。

宋代诗人刘生的《书院》写到:“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秽时。”意是说学习如农夫耕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学习还要讲究方法,戒匆忙、要仔细,同时还要懂得抓重点。宋代陆九渊写过题目为《读书》的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此外,通过学习在书中积累的知识是可以抵金钱万物,可为日后前途铺路。正如宋真宗,在《劝学篇》中描述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如此美景看来只有读书破万卷后,用积累的知识才能实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一条很长的路,可能和人生一样长,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坚定学习的信念,不言放弃,坚持到底,才能不枉此生,必有所成。

四、“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在诗词古训中培养美的情操

古代诗词含有丰富的语言智慧,以语言营造意境,以意境表达感情,美感强烈,思想深邃,呈现出一幅幅炫丽多彩的美景,表达着一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四季如画,壮丽奇景,柔情似水,爱恋缠绵,人生放歌,豪情满怀,各种炫丽的画面,真挚情感在诗词短小精炼的语句中得以体现。这与现代文章叠词垒句,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大相径庭,但其所表现出的意境却更为精准、深远。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春的生机;“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是夏的葱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是秋的清凉;“燕山雪茫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是冬的豪迈。有谁不想领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奇观,谁不想拥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势友谊·男子总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常叹“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别天明。” 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两情若是长久,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的这般灵动与隐约、含蓄与坚守实在值得现代青年人好好体会。

古人两袖清风,却依旧豪情万丈;现代人物泽丰厚,却时常愁情满怀。生活困苦,前路慢慢,何不用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勇气去面对生活;路途坎坷,一事难成,何不让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态度去驱除苦难;追名逐利,勾心斗角,何不效仿“一曲高歌一壶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的心境去释放自己。诗的意境包罗万象,世间哲理尽在其中…

中国是诗词古训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汉赋再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诗词古训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蕴含着人类的智慧与高尚的情操,而这正是教人育人的良好载体。高校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继承传统文化、振兴中华的重任。“可用诗教的道德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怀、道德理念,塑造高尚的人格。”【3】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就让诗词古训教育成为校园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让书香雅韵之风吹进校园,将诗词诵读、创作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开创一片崭新、特色的校园文化,成就一批又一批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戴艳军.杨波.赵海艳.辅导员肩负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A】.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

[2]余大芹. 在文学经典中汲取生命的力量【A】.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

篇7

关键词:诗文教学;节日;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85-01

一、语文教学应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十分丰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节等。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了解所有的传统节日,而是选择那些在传统节日中那些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适合孩子们学习探究的语文素材,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悟民族精神。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清明节指导学生收集古人描述清明时节的诗词,如唐朝杜牧的《清明》;并且让学生向父母了解清明节民间的风俗习惯,理解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每逢清明节怀念先人的习俗;结合元宵节组织学生猜灯谜,创作灯谜,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结合中秋节感悟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情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寻找中国的传统节日,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况。

春节:《元日》(宋)王安石

中秋:《水调歌头》(宋)苏轼

清明:《清明》(唐)杜牧

元宵节:《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

端午节:《端 午 》老舍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精华,通过一首首优美的古代诗歌,学生们既了解了古代百姓的生活情况,也了解了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了解并发扬光大这些传统文化,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又好象我们儿时唱的儿歌一样“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种中国独有的思想,会深入学生的脑髓,假以时日,会显示它独特的魅力。

二、语文教学应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

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所以语文教师责任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古往今来,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有志报国的人。

三、语文教学中应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初中学生年龄小,但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利用这个特点,每到一个节日,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把自己融入到节日中去。结合我的实践,把我的做法归纳如下。

(一)向学生简单介绍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意义等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中秋月亮最圆,最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人们一般在中秋节里赏月、吃月饼、赏、赛龙舟等等的纪念活动。……

其他几个传统节日的介绍也如此。

(二)让学生背诵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

与中秋有关系的古诗词:李白《静夜思》、苏轼《水调歌头》、李白《月下独酌》、王建《十五夜望月》等。与重阳节有关系的诗词:的《采桑子·重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与春节有关的诗词:王安石的《元日》、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等。与清明有关的诗词:杜牧的《清明》、宋之问的《途中寒食》等。与端午有关的诗词:唐代文秀的《端午》、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等。

篇8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浸出液;石墨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汞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105-02

固体废物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不再需要或没有利用价值而被遗弃的固体或半固体物质,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工业废渣等。国家标准GB 5085.7-2007中规定了危险废物的鉴别程序和鉴别规则,其中固体废物浸出液中重金属汞的鉴别是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采用HJ/T299-2007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来提取固体废物浸出液,用石墨消解仪对固体废物浸出液样品进行消解, 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消解液中总汞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所用玻璃器皿先在20%硝酸溶液中浸泡过夜,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去离子水荡洗晾干备用。

1.1.1 仪器

1)R-Agitator翻转式振荡器(美国Milipore公司);

2)ED36石墨消解仪50mL 聚丙烯消解管(LabTech公司);

3)XW-80A微型旋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

4)AFS-230E型双道原子荧分光光度计(北京海光仪器公司)。

1.1.2 试剂

全部实验用水均为18.23MΩ去离子水。

1)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及氢氧化钠为优级纯;2)固定液:称取0.5 g重铬酸钾(优级纯),溶解于1 000mL 硝酸溶液(1+19)中;3)汞标准溶液标准值:100±2mg/L,编号: 103005,20mL安瓿瓶装,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样品研究所;4)汞标准使用液100μg/L:临用前用,用固定液对100mg/L汞标准深液逐级稀释;5)5%KMO4溶液:称取50g KMO4(优级纯),溶于水并稀释至1L;6)5%K2S2O8溶液:称取50g K2S2O8(分析纯),溶于水并稀释至1L;7)20%盐酸羟铵溶液:称取20g盐酸羟铵(分析纯)溶于水并稀释至100mL;8)载液(V/V):5%盐酸(优级纯);9)2%碱性硼氢化钾溶液:称取5g氢氧化钠(优级纯)溶于300mL 蒸馏水中,再称取20g硼氢化钾(分析纯)溶于上述溶液中,最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mL。

1.1.3 仪器条件

PMT负高压280V,原子化器高度为10mm,空心阴极灯电流为15mA,载气氩流速:300mL/min,屏蔽气流量900mL/min。测量方式:标准曲线法;读数方式:峰面积计数。其它参见使用手册[1]。

1.2 实验方法

1.2.1 固废浸出液的提取

按照HJ/T299-2007标准《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使用翻转式振荡器,在室温条件下以30r/min连续振荡18h,静置[2]。

1.2.2 浸出液的预处理

量取10.00mL浸出液(可根据汞的浓度调整取样量)于消解管中,加水定容至25mL,分别加入1.00mL(1+1)硫酸(优级纯)、0.50mL(1+1)硝酸(优级纯)、 2.00mL 5%KMO4溶液、2.00mL 5%K2S2O8溶液,在旋涡混合仪上混匀,充分反应15min。如果样品不能维持紫色,需添加2.00mL 5% KMO4溶液。石墨消解仪温度设为100℃±5℃。将样品放在石墨消解仪上消解2h后,移开样品,冷却到室温。将消解管放在旋涡混合仪上逐滴加入20%盐酸羟铵溶液,使紫色褪去,用去离子水稀释至50mL标线,摇匀,静置。同时做空白试验。

1.2.3 实验步骤

1)吸取浓度为100μg/L汞标准使用液0.00mL、0.50mL、1.00mL、2.00mL、4.00mL、5.00mL分别置于50mL消解管中,加去离子水定容至25mL,所加试剂与消解方法同(2.2.2)浸出液的预处理。制成浓度分别为0.00?g/L、1.00?g/L、2.00?g/L、4.00?g/L、8.00?g/L、10.00 ?g/L的汞标准系列溶液;

2)标准曲线和样品的测定:开启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点火,按(2.1.3)设置参数,预热至仪器稳定。按设置的进样位置分别将标准溶液和样品置于自动进样器上,测得各标准溶液和样品的荧光强度,仪器自动绘制校准曲线,并自动计算固废浸出液中汞浓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按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对汞标准溶液和样品进行测定,测量结果见表1,校准曲线方程为If=382*C-6.74(If为原子荧光强度),r=0.9999。

标准溶液

2.2 检出线

根据仪器给定的检出限测定程序,连续测定消解后的标准空白液和标准系列的荧光信号,仪器自动算出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2μg/L。

2.3 精密度

分别对浓度为1.55?g/L的固废样品和浓度为4.00?g/L的标准样品消解后进行重复测定11次,测定结果见表2。

样品

2.4 准确度

准确移取两份已知浓度的固废浸出液样品各10.00mL,依次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前处理与样品相同,测得样品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见表3。

样品

3 结论

原子荧光法测汞的过程中消解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本方法研究采用石墨消解法对样品和试剂用量进行优化。操作过程中使用旋涡混合仪,能有效避免由操作不当引起消解管中溶液溅出造成的损失,同时使样品混合均匀、反应完全。同时样品消解后直接在消解管中定容减少了样品在转移过程中的损失。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石墨消解法对固体废物浸出液进行消解,操作方法简便,仪器使用成本低;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消解液中的汞检出限低、测量范围宽、重复性好,完全可以满足固废浸出液中总汞的测定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古诗词;主题阅读;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诗词杰作。这些古诗词浓缩了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是历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处在记忆力发展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大量地阅读、积累古诗词,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站在时代的讲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有效引导小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上,而应该延伸到课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g里,获得更丰富的古诗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呢?在探索、实践与反思中,我将古诗词阅读活动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

一、主题阅读进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编者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这样的主题编排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古诗词的积累与学习可以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沟通学生课内、课外的横向学习,连点成线,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文本研读定主题

在浩淼的古诗词长河中,有许多诗歌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抒发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长或讴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为例,安排了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在研读文本之后,继而从主题出发,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拓展阅读《赠汪伦》、《别董大》这两首表现送别之情的诗歌。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词时,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当然,灿若繁星的古诗词,主题的归类也是不胜枚举的,有思乡诗、山水诗、边塞诗、爱国诗等题材。在教学中,如果能以点带面,拓展同一主题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需要教师能够以《新课标》为指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课堂实践。

(二)传统节日觅诗情

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春节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这些节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学习蕴涵着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同时大力借助古诗的学习,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让学生感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了解古人扫墓的习俗;七夕节,学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中了解七夕的传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给我们展示了古人在重阳节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中秋节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张九龄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欢度节日之际,我们亦可以开展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等,并重点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重现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同学们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于屈原诗词中体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在这样入情入境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

(三)春夏秋冬赏诗境

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经典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带领学生开启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聆听、诵读着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欣赏柳树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聆听春天的歌声;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乐。

在热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孩子们一睹西湖盛夏的风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让孩子们领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远辽阔的秋天,学生读杜牧的《山行》,品王维的《山居秋暝》,诵刘禹锡的《秋词》,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动人的诗篇中。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无需老师再做过多讲解。

二、多种方式促积累

(一)日常活动作保障

1.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两诗,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我们的具体方法是:将教室黑板一角辟为诗词园地,每周一抄上两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诵。

2.开展“课前一诵”活动。每节课上课前学生诵读古诗词一首(两遍),课任老师负责。

3.放学路队诵诗词。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时,各班学生在教学楼前排好队,边诵读古诗词边走出校门。

(二)趣味实践展收获

篇10

一、古诗中的传统节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距离都接近了。学生所接受的洋文化日趋增多,他们不但知道圣诞节,还能说出许多外国的节日。平时,他们有印象的节日,也只不过是“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如果问:什么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知道的很少,回答更是五花八门。这些现象的背后,说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古诗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先来说说是什么节日,谁知竟有学生脱口而出是“教师节”,令人有些哭笑不得。也难怪,古诗的九月九和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的是不同的概念。于是,就要借助日历,比较直观地向学生讲解农历的有关知识,并告诉学生,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诗的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见学生似懂非懂,我又借助多媒体引出另一首诗,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通过诵读,了解诗篇大意,更是让学生知道正月就是农历的一月,正月十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家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同学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果然,许多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业”,他们彼此交流,不仅更清楚了农历的概念,还知道了传统佳节多数用农历计算,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是除夕,而子时之后也就是“大年初一”了,“五更分两年”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不计较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古诗的内涵,延伸了学习古诗的外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二、古诗中的琴、棋、书、画

不管是前人还是现代人,如果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么他们在人们眼中就是才子才女。因为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然而如今这个年代的价值观,电脑和外语更显得实在和实用,在许多方面能体现出你的人生价值。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身上还是需要这样一些民族气质,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我们下一代身上传承这种气质。

其实,古诗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意境体会,其精练的字词,平仄有序,讲究韵律,让人眼前有画,耳边有曲,心中有感。只有中国的古诗是无法用外语来翻译的,因为这种艺术境界其它语言是无法达到的。所以,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诵读的平仄,更要根据每首古诗本身的特点,配上与内容、情感相符的乐曲,以古筝和琵琶奏曲为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我们的民族乐器。如,王维的《竹里馆》第二句“弹琴复长啸”,让人耳边响起了一曲娓娩的琴声,在诵读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仿佛听到诗人的弹奏,从而体会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为诵读古诗奠定了基础,一种渴望学习古诗的欲望被点燃,这既是激趣,也是搭建。

同时,古诗与书法、国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首古诗用一手和书法来演绎,其意义深远;一首古诗配上一幅意境深邃的国画作品,更是不同凡响。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更要注重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让三者巧妙地融于一体,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品。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美景,但学生看到心中所描绘的景象,就会深切地体会到诗的优美意境。

三、古诗中的调色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内涵

古诗、诗在色彩运用方面,特别看重不同自然色的协调与对比,明确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影响。暖色让人感觉华丽,橙色是最暖色,红、黄是暖色,红紫、黄绿是中性微暖色,而冷色给人感觉朴素,紫绿是中性微冷色,蓝紫、蓝绿是冷色,蓝是极冷。诗人习惯调动的色彩,基本没有冷暖两极,主要是色调之间的协调与对比,这是“中庸之道”影响诗人色彩审美趋向的最好印证。两种类似的调和与搭配,会营造出平静安详的生活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客路青山绿水前。”(王维的《次北固山下》)同写途中所见,波澜不惊,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

四、古诗中的民族气节

古诗中多寄托诗人的一份情感:爱国的、思念的、悲愤的、顽强的、悠闲的,引导学生品味诗句,体会诗人情感,把握古诗中的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学习的意境。

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雪大作》一诗,先让学生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尽管已经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啊,但仍然盼望为国尽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月入梦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国情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