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儿童诗范文
时间:2023-03-25 03:3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儿童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反复吟诵,感受儿童诗的音韵美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节奏感强。学生容易把握句子间停顿,读出节奏。同样,儿童诗语言优美,词语锤炼准确恰当,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音乐美。在教学中要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用饱满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在读准字章后反复诵读,读得有韵味、有节奏、有情境才叫吟诵、吟诗,才能真正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受诗歌字字机杼和丰富的内涵。
二、品析语言,感悟儿童诗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用凝练、形象、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形象。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取材于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内容浅显易懂,韵律感强,学生都喜欢,是儿童学习驾驭语言的良好载体。儿童在这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既丰富了词汇,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又得到美的享受。对于诗中的精妙之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品词析句,抓住诗中诗眼,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判断、比较这些关键词句的用法与妙处,从而深刻地感知诗的意境美。如: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通过对比写出战争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教学中就应该品词析句,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对比分类,感知儿童诗的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儿童诗,绝大多数是安排在第一学段,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减少,如在四年级上册只在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出现《雨中的树林》一首,四年级下册只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首。这样安排旨在通过这些儿童情趣盎然,想象大胆丰富,语言天真精粹,构思巧妙新颖的儿童诗将学生从幼稚的学龄初期逐步向学龄中后期过渡。如果从表现手段的运用方面进行分类,这些儿童诗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如果从押韵、分行的角度,可分为韵律体诗和散文体诗。如果从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上分,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等等。教学不同题材的诗,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如:柯岩的《帽子的秘密》抒情诗,这种诗往往不凭依人物行动或故事情抒发胸臆,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抓住情感浓厚的语言进行诵读,体会主人公直抒胸臆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又如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童话诗,是童话和诗的结合,是以诗的形式叙说富于幻想夸张色彩的童话故事。
四、激发兴趣,大胆创作儿童诗
篇2
关键词:儿童玩具 玩具教育功能 民间传统 玩具
玩具,几乎与人类文明历史一样久远,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孩子的“亲密玩伴”,它同时也蕴涵丰富的文化价值,同时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陶冶情操、勇于追求和创造方面有着积极的情感价值。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玩具在儿童发展方面的价值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现代社会对儿童玩具价值的冲击
(一)玩具传递民族文化功能的缺失
玩具文化与其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处于同一种文化生态之中,形态上互生共生,价值上相互印证。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无不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记载着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所使用的工具、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改造的成果,展现了各历史阶段的、道德观念、文化时尚、审美情趣、育人观念,以及不同地区、民族的风情习俗。在儿童操作玩具的过程中,玩具本身所携带着社会文化的特征,在儿童身上得以实现。
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一个民族不管你原有的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关键要看你现在这一代人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还有多少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心,这是最重要的。然而,当前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运用的日益广泛,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更加快捷;经济发展又带来了人们的流动性增强,在“地球村”时代,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纯地生存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何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随着传统游戏逐步淡出儿童的生活,民间玩具同传统文化一样处于弱势地位。据一项调查显示,现代儿童的游戏、玩具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当今儿童在游戏中使用和所拥有的玩具中,专门化商品玩具多,而相应的自然材料少,传统玩具、游戏日益减少。6岁组儿童中,传统游戏仅占17%;16岁组小时玩传统游戏的人数相对也较少,使用民间玩具的为17.86%;30岁以上组小时候则较多使用民间玩具,占30%。①与此同时,变形金刚、芭比娃娃、遥控飞机等现代的高新技术玩具及新潮的时尚玩具成为玩具市场的新宠,这些现代洋玩具虽然高科技含量大,但很难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而那些反映民间工艺和传统文化的玩具,除了仅有的几样(如风筝等),大都只能成为街边小摊上偶尔可见的“稀罕物”,与儿童朝夕相伴的玩具也不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再成为本民族的文化符号。
新时代的儿童生活在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风情,这本是件很有益的事情。然而,由于舆论导向、家庭生活方式及家长的价值取向、幼儿园的施教方式等原因,有的儿童在体验外来文化的种种不同之后,对本民族的文化变得冷漠,甚至瞧不起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洋玩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外国比中国好的思想,更为值得重视的是,国外进口的相当一部分与影视动画相配套的玩具,实际上巩固了体现在作品中的异域文化,可能其中还包括歧视东方、歧视弱者的文化暗示。②
(二)玩具教育功能的曲解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在《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指出:“教育玩具在幼儿教育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中、小学的教科书一样不可缺少”。玩具在促进儿童感官发展,激发儿童好奇心、求知欲,启发儿童想象等方面的价值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甚至有些玩具是专门进行思维训练的,儿童在使用玩具时需要积极地进行分析、记忆、比较、综合,手脑并用,进而发展幼儿的思维与创造力。
随着现代社会各国各领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并加大了教育投入,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除了注重技能学习,要求儿童参加各种特长班等,在为儿童选择玩具和引导儿童游戏时过分注重其益智功能。于是益智玩具带着能帮助父母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梦想的面具在消费市场上通行无阻、大行其道,如魔方、数学宝等。据相关调查显示,家长普遍重视玩具“开发智力”的价值,“学习”“开发智力”是家长买玩具理由中的高频词,如买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棋、牌,孩子可以在玩的同时又做了算术,开发了智力,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玩具可以开发孩子智力,调节和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等。③而游戏和玩具的最本质意义,即好玩、娱乐性、趣味性则被忽视了。一旦玩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儿童玩的兴趣会大大降低,玩非但不能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更会成为儿童厌恶的一项任务。
另一方面,教育的这种功利性、实用性倾向加重了玩具的工具性,而其所应具有的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文意义则在下降。玩具的教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更不否认玩具具有开发儿童智力的价值,但开发智力出于怎样的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智力?什么样的玩具能够更好地达成这种目的?对这些问题,很多家长并不清楚。智力有其丰富的内涵,并不单指认知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概念框架,认为智力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包括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等。而家长总是选择那些有助于小学学习的玩具,容易忽视儿童其他方面的优势智力。
(三)玩具精神培育功能的弱化
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玩具犹如艺术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采的形式吸引着儿童,促进儿童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力的提高,同时儿童通过玩具的各种玩法来表现美。例如儿童按照积木的长短按照顺序排列,体现心中的秩序感;女孩为娃娃梳理头发,穿戴衣服,实现自己内心对美的理解。儿童在制作玩具的过程中也体验到创造美的内心喜悦。
玩具是童年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幼儿对玩具富于积极性的玩耍,不良情绪得以平复与放松;儿童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谦让、理解、宽容等交往品质,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尊重他人的权益,轮流享用玩具。当有纠纷发生时,学习控制自己,妥善解决问题。活动结束后,收拾玩具,将物品放回原处,这又是责任感的训练。
近几十年来,社会环境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原先儿童宽敞的游戏空间被水泥文化所阻隔,家庭之外因素的复杂性与变动性导致不安全感增强,将儿童的游戏空间局限于家庭的卧室和客厅之内,儿童不再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只能在楼前空地、家门口、道路旁玩耍,或是双休日到公园游玩。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脑进入家庭,成为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调查的6岁幼儿,除了上幼儿园,在家中的大量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平时每天看1―2小时电视的占60%,许多幼儿双休日看电视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6岁幼儿中,平日回家后和双休日独自玩的占44%,能与伙伴一起玩的仅为16%。在16岁组和30岁以上组中,小时候常进行群体游戏的分别占55%和75%;经常在户内玩的分别为20%和23%。④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儿童普遍表现出游戏时间少,游戏群体性减弱,越来越多的儿童只能选择在家孤独面对各色玩具,儿童在一起嬉戏、玩耍,用自然界中的树叶、石头自制玩具,共同商量玩法的景象也消失不见。
在人类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玩具的开发和制作却只能说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商品。从玩具的材料来看,以金属、塑料为主,并且玩具的制作往往由机器来完成,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传统社会生活中自然材料俯拾皆是的情形早已不复存在。儿童的生活远离了丰富的自然环境,同时对它们也失去兴趣和想象力。从玩具的玩法来看,不论是机械装置、电动还是遥控玩具,只是将一个现成的技术成果呈现在儿童面前,以成人的技术剥夺儿童创造的过程,孩子们选择玩具、制作玩具、使用玩具的扣人心旋的过程被科技压缩,儿童只知享受不懂探求,这些玩具只能短暂的吸引儿童,却因为制作设计简单、玩法单一而无法激发儿童的审美感受。
同时,当前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周围环境中刺激过多、过滥,反而导致儿童情感淡漠,无所用心。有些家长不自觉地认为那些昂贵的、奢华的玩具才是好的。孩子也开始相互之间攀比玩具的大小、多少和贵贱。综上所述,现代生活使得玩具蕴涵的审美、德育、怡情功能不能得以实现。
二、玩具功能变迁引发的教育思考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过度人为、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等负面影响,这使得玩具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功能不能得以充分实现。改变现代化的进程不切实际,并且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我们只有正视问题,对社会发展趋势和教育有充分认识和把握,才能主动的改变现状,不成为潮流的附庸。
任何国家、任何文化的上一代向下一代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都是上一代人认为值得和应该传递给下一代人的,都确信对下一代是有好处的、有用的,不仅当下有用,而且对他们将来也是有用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培养孩子时,应面向世界,作为一个世界公民,在全球化浪潮袭来时,他什么都可以改变,但他的民族情感和特征应该永远不变。因此,玩具的生产与选择不应该只考虑从经济上谋取什么,还应该从民族的大局考虑儿童应该学什么,爱什么。传统文化会由于社会的发展而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兼容互补,而不是被外来文化取代。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生命力。”传统民间玩具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成人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民间传统玩具的价值,尤其是传统玩具在制作工艺,以及多样玩法上的优势,选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玩具供儿童玩赏,甚至是制作,如面人、风筝等,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儿童的游戏中得以延续。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强调完人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在体、智、德、美多方面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因此,我们提倡让教育多一些自然,少一些人为,将儿童从工业化中解救出来,将儿童的发展与自然融为一体,让儿童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游戏,让自然界中的事物成为儿童天然的“玩具”。让儿童在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学会诗意的生活和赋有激情的想象与创造;我们提倡关照儿童的生活质量,解放儿童,还玩具以“儿童亲密玩伴”的本来面貌,让儿童在自主的制作、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与玩具自然而然的互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在拆装玩具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学会合作与分享。让儿童获得快乐的同时,获得识“物”的能力与爱“物”的品格。
注释:
①张燕.现代化生活方式与儿童游戏[J].幼儿教育,1999.3.
②周慧之.作为社会规训的玩具[J].社会,2002.10.
③陈素萍.在园家长游戏观的调查[J].学前教育,2006.10.
④黄进.论儿童玩具的价值变迁[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篇3
关键词:爱尔兰传统音乐;现代复兴;叙事歌;西恩•奥•利亚达
爱尔兰传统音乐是爱尔兰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身份得以确立的重要内容之一。20世纪下半叶,它不仅在本土得到了全面的复兴,还活跃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爱尔兰移民中,并自1970年起,就在欧洲大陆和北美非爱尔兰裔的人群中流行。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发展取决于政治和历史两个原因:一方面政治环境鼓励民歌、器乐、舞蹈以及说唱艺术而不是视觉和造型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与西欧国家相比,爱尔兰的非工业、保守的传统农业社会存留的时间更长,素有“欧洲农村”之称,为传统音乐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一、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历史
1.古代
爱尔兰早期音乐完全是口头传统,相关信息只能依靠考古学和史学的推测,以及文学和其他各类文献的记载。9000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人类的踪迹,属石器时代中期或早期。爱尔兰的先民们学会了制作石器、骨器、木器和后来的陶器,但没有乐器留存下来。历经了一千年的岁月,农业和冶金技术逐步发展,一些早期的乐器也被发掘出来,这些乐器多为侧吹和竖吹的铜号,其中最早的属于公元前2000年,很可能用于祭祀。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7世纪,凯尔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公元元年起,战歌、赞歌和竖琴等凯尔特音乐文化就已出现在了爱尔兰。在此期间,除了那些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传统外,还出现了由贵族奉养的专业音乐家,这两种口头文化传统同时并存。
2.中世纪
公元5世纪,传教士带来了基督教音乐传统。9世纪,海盗和移民带来了斯堪的纳维亚的音乐文化。其中,骨哨就是公元1000年以前中仅存的见证物。12世纪当法国诺曼第人从威尔士入侵这个国家时,他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爱尔兰竖琴,它很可能是从更早的形态发展而来。直到17世纪,竖琴一直是爱尔兰的主要乐器,在器乐、歌曲、朗诵等表演中广泛使用,其旋律风格活泼生动,使用低音弦乐伴奏。除了竖琴,爱尔兰中世纪流行的乐器还有:“迪欧姆潘”(tiompán)――一种小型弦乐器,准确的形制已无人所知;“菲德利”(fidlí)――早期的民间小提琴;“奎什利”(cuislí)――口吹的笛管;“毕欧派”(piopai)――口吹的风笛,经常用于战争和娱乐,以及口弦。诺曼第人还带来了他们的舞蹈歌曲和表现宫廷之恋的歌曲,这类歌曲还留存于当代的爱尔兰语歌曲中,并影响了后来的英语歌曲和文学。《加林诺》(Callino)是此期的一支曲调,是现存最早的爱尔兰旋律记谱,保存于16世纪末的一本琉特琴的书中,见谱例1。
谱例1:爱尔兰早期的歌曲《加林诺》
3.近代
公元17世纪,爱尔兰传统音乐步入了近代的发展阶段,同时爱尔兰传统音乐文化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变迁。在这个时期,身为贵族的盖尔人社会逐步走向消亡,新兴的中产阶级和贫民继而成为了传统音乐主要的表演者和消费者,但贵族的诗歌、音乐和歌唱传统对他们的音乐影响至深。北爱尔兰和说盖尔语的苏格兰地区一直在文化上长期保持统一,但这种文化的统一在这个时代里宣告终结。英格兰人和说英语的苏格兰殖民者大规模地定居于阿尔斯特地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英文歌曲以及叙事歌的传播。虽然这个国家的主要人口仍说爱尔兰语,但英语文化和城市的现代文明逐步渗透进来。竖琴伴随着宫廷音乐的衰落而萎靡不振,口吹的风笛虽然消亡了,现代的小提琴却接踵而至。
流传至今的大量传统音乐曲目(包括爱尔兰语歌曲在内)大多产于公元18和19世纪。利尔(reel)和号笛舞曲(hornpipe)从大不列颠传到了这里,人们以这些新的音乐形式创作了上千支旋律。而更为古老的吉格舞曲最少在16世纪就开始流传了。用肘部鼓风的尤宁风笛(uilleann pipe)得到了发展,并逐步取代了爱尔兰代表性的古典乐器――竖琴。巴罗克的长笛走进了爱尔兰传统音乐文化之中,国外的音乐也在这个时期对爱尔兰传统音乐产生了影响,比如,意大利的器乐就受到了富人们的喜爱。城市里的知识分子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致力于传统音乐素材的搜集、保存和出版。19世纪40年代初,爱尔兰人口增长到了八百多万。随后的和移民出境却导致爱尔兰人口急转直下,五年内减少了近一半。音乐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直到19世纪的最后十年才恢复了生机。在这十年里,手风琴、六角手风琴、锡笛等乐器相继出现,建立在四对方舞基础的社交舞蹈也在这个国家里蓬勃发展起来。
自19世纪起,爱尔兰的侨民致力于在海外发展自己的传统音乐,特别是那些侨居英国和美国的爱尔兰人尤为突出。
由于录音机的发明,19世纪末以来数以万计的商业录音和田野录音活动应运而生。为此,盖尔人的文化的复兴始于19世纪90年代,这场复兴在传统音乐,特别是爱尔兰语的歌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时,尤宁风笛俱乐部的建立,将这门艺术从消亡的边缘挽救出来。竖琴得到了改良,虽不及以往那么重要,但获得了新生。学校的课程里增设了爱尔兰传统歌曲,国家也资助传统音乐集成的出版。一般而言,传统音乐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走下坡路的,往往受到海外移民和经济衰退的强烈冲击,但爱尔兰的留声机和广播却不息地传播着传统音乐,在城市和乡村里培养了一批新的听众。随后的电视、盒式录音带等新兴媒体又使爱尔兰传统音乐的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
5.当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尔兰政府和有识之士以各种方式推动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发展。1951年,爱尔兰音乐家协会(Comhaltas Ceoltóirí éireann)成立,这是一个致力于通过教育、表演和创作等方式全方位推动传统音乐发展的组织。20世纪50、60年代,传统的歌曲得到充分的发展,随后的70年代,传统器乐得到了复兴。演奏水平在艺术家们的推动下,不断提高。六角手风琴等乐器从地方生存的状态向全国范围扩展,乐器制造工业也飞速发展。全国上下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尤宁风笛演奏家,都柏林的雷奥•洛萨姆(Leo Rowsome)就是其中一员。今天,国际乐坛上活跃着几百位优秀的爱尔兰传统器乐演奏家。
二、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复兴
文化复兴一直是近年来爱尔兰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音乐固然是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复兴不是对过去的完全再现,因为历史不可能重演。这种复兴是以全新的面貌展现过去的音乐,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气息。
19世纪和20世纪初,音乐和舞蹈在处于农业社会的爱尔兰是颇受推崇的社会活动,传统器乐通常用来为舞蹈伴奏。那时群众音乐活动的场合主要是户外的十字路口和“塞利”(céilí)。在十字路口,风笛手或小提琴手为当地居民的歌舞伴奏。所谓的“塞利”(céilí),是指亲友邻居们集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讲故事的活动。传统的歌唱是无伴奏的,器乐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独奏,但偶尔也临时由三两人合奏的情况。
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传统舞蹈和乡村的“赛利舞”遭遇了严重的衰退。1935年爱尔兰的“舞厅法案”废止了十字路口的舞蹈,许多舞厅被迫关闭,失业在家的乡村音乐家和其他人一样离开农村去都柏林、伦敦和美国谋生。这种对传统舞蹈生存环境的破坏致使传统音乐在全国范围内的衰退。20世纪40、50年代,都柏林的风笛手俱乐部成为许多落魄的乡村音乐家的聚集地。
虽然舞蹈音乐传统在爱尔兰的乡村日渐衰落,但它在英美国家的爱尔兰移民社区中得到了新的演绎,城市背景中的“赛利舞”得到了重生。20世纪20至50年代,在流行舞蹈乐队的影响下,由菲德尔、长笛、手风琴、钢琴及套鼓组成的“赛利”乐队涌现出来,它的音乐呈现出了一种舞曲风格,在这种舞曲风格中节奏、和声以及合奏削弱了传统独奏音乐的装饰性。赛利乐队是爱尔兰合奏音乐的早期代表,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种乐队在爱尔兰本国和海外移民社会中广泛流行。
20世纪50年代,知识分子对赛利乐队的批评、商业性美国民间音乐的影响,以及60年代乡村经济的空前繁荣构成了爱尔兰传统音乐复兴的历史条件。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复兴共有四条途径:
第一,广播和唱片产业加大了对传统音乐的播放和录制。1947年,伊利安广播电台(Radio Éireann)在爱尔兰的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个移动广播台,并录制一些当地的音乐,这个电台早在1926年在柏林创立起,就播放一些传统音乐的节目。塞姆斯•恩尼斯(Séamus Ennis)、普罗伊西雅斯•奥•康路(Proinsias Ó Conluain)爱因等著名尤宁风笛手的音乐得到了录制和播放。
第二,赞赛事和器乐合奏乐队得到了发展。1951年,风笛俱乐部的成员组成了音乐家组织(Comhalts Ceoltóirí Éirenn)。它们组织具有竞赛性质的地区和全国的音乐节,激起了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演奏传统乐器,尤宁风笛、锡笛、音乐会长笛、小提琴、六角手风琴、按钮式手风琴都成为了他们的所爱。乐手们乐于聚集在一起参与一些非正式的演出,自娱自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合奏传统产生了,这就是“会晤式合奏”。在这种合奏的场合中,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界限是微妙的、可转换的,并且社交活动和音乐一样重要。在会晤式合奏中,音乐家演奏的曲目主要是舞曲,其中利尔舞曲占多数。但除了在某些乡村地区,大部分会晤式合奏是没有人跳舞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固定舞蹈的复苏使跳舞成为社交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第三,在美国民间音乐复苏的影响下,“巴拉达”(ballad, 叙事歌)得到了复兴。20世纪50年代,移居纽约的爱尔兰音乐家克兰西兄弟(Clancy)和托米•麦科恩(Tommy Makem),以一种类似美国乐队组合“Wavers”的方式在格林威治村的民间俱乐部里演唱爱尔兰歌曲。他们用吉他的班卓琴伴奏,以齐唱的方式演唱。这支乐队的成名和商业上的成功促使爱尔兰和苏格兰也出现了类似的组合,并且爱尔兰和大不列颠的酒馆和民歌俱乐部中的演出也活跃起来,称为“巴拉达演唱会”。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巴拉达”一词不再指学者们研究的叙事歌,而是民间音乐复兴者眼中通常意义的民歌。
第四,作曲家西恩•奥•利亚达(Seán Ó Riada,1931-1971)为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复兴开辟了创新之路。西恩•奥•利亚达曾受过很好的古典音乐教育,先后在伊利安广播电台和都柏林的阿贝剧院担任音乐编导和总监,后被“盖尔―林”(Gael―Linn)唱片公司所吸纳,这个唱片公司支持和鼓励爱尔兰语歌曲。1960年,为了支持比扬•麦克马龙(Biyan MacMahon)在阿贝剧院名为“铁砧之歌”的演出,他将传统音乐家加入到了乐队中,这支乐队后来被称为“库阿兰地区的音乐家”。经过他的改编,成功地开创了一种融合古典音乐和爱尔兰民间音乐观念的新传统。在对于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吸收上,利亚达非常注意吸收特龙•奥•卡洛兰(Turlough Ó Carolan,1670-1738)的竖琴传统和当代音乐家的曲风。乐队的乐器有:尤宁风笛、提琴、长笛、锡笛、按钮式手风琴、六角手风琴、拨弦古钢琴(他自己演奏)和宝斯兰鼓。他精心地配器,独奏和合奏交替出现,并通过突出个体乐手装饰性风格的方法加上复调旋律及和弦,形成了和塞利乐队迥异的风格。他复兴了卡罗兰的音乐,使其不再存留于口头的传统中,而是大量地整理、编辑并出版。他的乐队受到了都柏林中承诺阶级的欢迎,为“盖尔-林”唱片公司录制了几张很有影响力的专辑。在利亚大的推动下,风笛手帕蒂•莫罗尼(Paddy Moloney)领导的酋长乐队(Chieftains)诞生了,他们于1963年在克莱达格唱片公司灌制了首张专辑,后来作为爱尔兰音乐的代表而享誉世界。
20世纪70年代,一些知名乐队把传统乐器和爵士与摇滚融合起来,形成了复杂的乐器伴奏和难以驾驭的乐器技巧,这种传统发端于普兰克斯蒂(Planxty)、波西乐队(Bothy Band)、德•达纳(De Danann)和科拉纳德(Clannad)等乐队,并在20世纪80、90年代,由阿尔坦(Altan)等乐队延续下去。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各种比赛和音乐节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奏家和歌唱家。他们录制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唱片,加大了爱尔兰音乐复苏的势头。传统音乐和摇滚乐之间不断地互相影响,互相渗透。70年代,摇滚乐队“霍斯利普斯”(Horslips)吸收了爱尔兰传统音乐的元素。80年代,摩尔(Moore)和兰尼(Lunny)组成了“移动的心脏”(Moving Hearts),这支乐队融合了传统音乐和摇滚乐,并将萨克斯和尤宁长笛结合起来。90年代,酋长乐队和米克•杰格(Mick Jagger)、汤姆•琼斯(Tom Jones)、范•莫里森(Van Morrison)等摇滚明星合作录制唱片。从80年代末起,一些爱尔兰乐队和歌手在世界流行乐坛中崭露头角,比如,小红莓(Cranberries)、温室花儿(Hothouse Flowers)、伯格斯(Pogues)和U2等乐队。他们常常将爱尔兰传统音乐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赞誉为灵感的源泉,但实际上这些传统元素在他们的音乐中表现得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Hugh Shields, Paulette Gershen: “Ireland”, The Garland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um8: Europe (New York and London ),2000
[2]Harry White, Nicholas Carolan: “Irelan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Volume: 12. ( London),2001
[3]J. Porter: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Britain and Ireland: a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Guide (New York),1989
[4]Martin Stokes, Philip V. Bohlman:Celtic modern : music at the global fringe Lanham( Scarecrow Press), 2003.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荷兰馆;快乐街;人文关怀;儿童游乐园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032-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袭进世界各个角落,如学校、工厂、住宅区、商业区等各个区域。人类改造生活环境,同时环境也时刻影响、塑造着人类,当包豪斯的建筑理念传入各地,人们的行为以及思想也便被一个个的方盒子禁锢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减少了,取而代之是生活的枯燥、单一以及更多的冷漠。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名为“快乐街”的荷兰馆也坐落在上海世博园区。荷兰馆给别人的印象犹如荷兰这个国家给大众的印象一般,开放、包容、快乐和充满活力是它显著的特点。荷兰馆也更如它的名字“快乐街”一样,它是一条快乐街,一条能够带给周边所有人快乐的街道。
从色彩上看,荷兰馆的色彩极富冲击力,在外墙白色的基底上,步行道表面是鲜艳的红色,步行道两侧还布置有橙色的遮阳伞,郁金香花瓣拼凑组合成的贵宾室则是明亮的黄色。场馆广场根据荷兰圩田的样式进行设计,铺装有蓝色以及绿色镶拼的人造草坪,绿色象征着草地,蓝色代表水渠。建筑物内部使用同样的原色,透过玻璃,清晰可见。明亮鲜艳的色彩首先给人视觉的冲击和享受,打破了灰色建筑给人枯燥、乏闷的心理感受,代之以清新欢乐的气氛。荷兰馆其整体结构由一个螺旋上升的步行道、26个独立的建筑物及一个构筑物(饮水站)组成。螺旋上升的高架桥步行道宽5米,总长度约370米。步行道从地块东南角的地面入口开始,沿着约1∶12的斜坡上升,经过两个迂回的转弯后,到达最高点,然后再经过两个大弯下坡,到达地块北侧的地面出口。快乐街场馆街道排列成中国传统幸运数字“8”的形状,尤其以其醒目、有趣、开放的设计夺人眼球,充分体现了荷兰的特色。每个场馆都可看做是上海大都市下的小城市,展现了荷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倡导人文关怀的独特眼光。曲线桥面在中部横向水平连接。荷兰馆,这个看似平淡的建筑采用了钢结构体系,主体结构为步行桥。沿着这条空间曲线中轴,布置了巨型连续箱梁的单排钢管桥柱,组成了“简单”的复杂空间结构。桥面两侧悬挑出的钢平面台上整体吊装了一个个建筑物。建筑物采用轻钢框架制作,6个面用轻钢龙骨水泥板覆盖,表面聚脲喷涂。特别是所有的门窗都采用了钢门窗,在国内似乎只有在老房子和厂房中才能见到。“快乐街”没有大门。你可以从展馆的任意一个方向进入展馆,加入“快乐街”。它有序、高效、实用,又不失个性,透着典型的荷兰风格。到了夜晚,变幻多姿的灯光将“欢乐街”映照得如入梦境。
步行道的两旁插着五颜六色的旗帜,形式各异的建筑物墙面上,霓虹灯闪烁着缤纷的色彩。透过一扇扇玻璃窗,建筑物里的展览不断地变换,令人目不暇接。观众可以在街上漫步游览,可以在街道两侧特别设置的平台上休息和眺望,还可以在广场上、街道和建筑物下的阴影里享受荷兰的美食和冷热饮。
设想这是一个居民小区,弯曲的步行道以及交错的26栋建筑物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交流及休闲空间,这种漫游式的建筑进而还打破了现有的封闭式的民居生活空间形态,它给人一种自由、丰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然而说到现代建筑,人们首先会想到“少就是多”、“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宣言。随之想到的是光滑的白墙、大片的玻璃以及冰冷的、反自然的机器美学,人们被禁锢在一个个方盒子里,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自然人情味也逐渐消减。“快乐街”意指一个理想的城市。参观者可以在“快乐街”上参观各种造型独特的房子,体验荷兰的文化气息。每个房间形成一个卫星馆,都体现了荷兰人民在空间、能源、水利用方面的创新。荷兰馆是一个开放式的展馆,没有前门和后门,而展馆本身就是一个展览。漫步在“快乐街”上,参观者将经过一栋栋“小房子”,感受到从这些小型展馆传递出来的信息,那就是荷兰的创新、文化和持久性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将体验到追求更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快乐感。
典型的20世纪中晚期建筑依赖人工采光、取暖和空调,由于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资源的紧张,因此就要求设计以生态和可持续为方向。荷兰馆步行街两侧许多橙色的遮阳伞,上面都有高科技涂层及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吸收阳光并转化为可供展馆使用的电能。“快乐街”上的那个加油泵,实际是一个净化水装置,供口渴的你压水饮用。此外,荷兰馆不像现在的建筑一样打个地基再一层层的往上盖,其场馆及街道均由承重的大柱子将底部架空,下面呈现荷兰的自然风貌。种植草地,完全开放,并放置许多绵羊群雕塑,形态各异,在游客累了的时候可以坐在这些小羊雕塑上休息,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维持,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太阳能及空间环境的合理利用体现了当代生活“低碳”先行的流行时尚。
荷兰馆的设计师考美林所喜爱的设计风格就是简约、开放。它打破了传统城市的格局,像一条欢快多彩、建在柱子上的翻滚过山车。“快乐街”是考美林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件艺术作品,包容了他所有的艺术主张和理想。同时,“快乐街”也是一件简单的艺术品,因为考美林认为,要想生活得快乐,你就得过简单的生活。
荷兰馆的整体造型及色彩运用方面像极了一座属于儿童的城堡,一个儿童游乐园。这种儿童游乐园式的建筑其功能显而易见,即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场所。对于荷兰馆,有游客评价说:“这就像一个童话,而且对孩子们来说也很容易理解。”提到孩子,有一本书上曾提到,儿童与原始部落往往能够在表现艺术中做出非常杰出的成就。他们生活在半意识或潜意识却又是不可发现的世界之中,在这一方面他们超过我们成年人,而也正是在这种世界中,他们的欣赏有我们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效果。实际上,现代建筑的单一性这一方面就已经削弱了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能力。但是美学上说,空间更为卓越。建筑师用空间做模型,正如雕塑家之于黏土。它是作为一项艺术品来设计自己的空间的。所以,作为一个建筑的形态,荷兰馆营造的“快乐街”正是作用于人,给人一种积极、欢乐的感受,建筑作为一种媒介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人们,以创造一个积极空间,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荷兰馆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生活区、工作区、休闲区在该处都得以合理地划分,体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计划,以及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利用方面的创新,为中国现代建筑构造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和启示,要求人们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人们的交流及休闲生活多创造便利的空间环境。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赠与的宝贵能源,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达到生态的可持续,能够充分体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物流 JIT技术 流程再造
一、海尔背景及JIT介绍
海尔作为国内著名,乃至世界知名的大型企业,以“质量过硬服务到位”闻名于市场,在短短的16年时间里,从一家小型的电冰箱制造企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产品从白色家电,扩展到手机、电脑等生活电器。海尔以“先难后易”的战略,坚持打海尔品牌出口,实现国际市场拓展。目前海尔已经在海外先后建立发展了60多个经销商,形成一个具有3万多个服务网点的营销网络,遍布全球,产品出口到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主要经济区共90个国家和地区。
1.海尔的品牌战略
海尔以“一个世界一个家”作为其品牌战略的核心思想,长期以来坚持的是“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的产品质量意识。“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的品牌意识贯穿整个海尔集团,由上而下的灌输这种“追求品质”的企业文化,并以品牌战略为基础制定了各种经营战略。海尔的品牌战略,主要有以下两点构成:
(1)实施高品质的名牌战略
早在海尔刚刚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其核心就是产品的高质量。通过花巨资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海尔逐渐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并逐渐的把这种优势扩大,很快海尔便以高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可以说,海尔就是通过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管理
在海尔集团内部普遍认为,人是质量中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流的产品是第一流的人干出来的,质量实质上是职工素质的体现,抓质量应该首先从人抓起。
2.海尔物流难以满足国际化战略需要
海尔“创立世界名牌”的国际化战略目标要求其持续批量产出高品质产品。而要实现大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原材料供应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供应的数量、质量和时间上:在数量上要确保持续不间断的供应,对库存有着较高的要求。高品质的要求意味着采购范围的扩大,因为要从最好的供应地点挑选最优质的材料,对采购成本和配送效率有着较高的要求。时间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原材料供应要及时,另一方面要求能够敏锐地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新的原材料。
由于历史原因,海尔过去的物流状况不尽人意,与集团走国际化的总体战略存在着一定差距,物流重组势在必行。
3.JIT的内涵
JIT技术的中文意思是准时制技术,是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精确测定生产各工艺环节作业效率的前提下,按订单确定的时间对生产实行控制,以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为目标。
二、海尔物流改革及其流程再造分析
1.物流改革的指导方针
海尔集团针对企业内外部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竞争实力的分析,制定了总体的物流战略,并在此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了“两带一破”的物流改革实施计划,即“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突破”的方针。改革首先从零部件库为切入点,通过引进立体高架设备,建立现代化零部件库;以现代化库存来推动采购配送物流及车间物料配送系统的改革,逐步实现JIT采购和JIT配送;最后推广到集团各事业部,同时建立JIT分拨物流从而实现物流同步模式。
海尔现代化物流同步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流三网”,其中一流是指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指的是以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网络、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三网同步循环流动,从而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2.同步模式的优势所在
(1)依据订单进行采购,实现零库存
“一流三网”的同步模式对物资坚持采取按订单进行采购,真正实现零库存。在这种形势下,海尔的仓储不再是静态的储存物资,转变成一条流动的小河,按照订单采购生产必须的物资则都构成了这条小河,不断的向前滚动,从根本上消除了物资在仓库内闲置,进而消灭库存。
(2)具备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海尔集团建立的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使其具备了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提升了海尔物流以下三个方面的竞争力:①通过整合内部的资源,提升优化外部的资源;②与供应商建立公平、互动、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③实施并行工程,加快开发的速度,获得最领先的技术。
(3)配送覆盖面广,成本低廉
海尔所建立的全球配送资源网以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为依托,大量采用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识别技术、激光导引技术、RF 与 RFID 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辅以标准化操作、单元化流程、集装化技术、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搬运模式,实现了专业的全球配送能力。相比整个行业的物流平均水平,改革后的海尔物流是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3.海尔流程再造分析
海尔集团的流程再造首先从经营手段入手,把原来对上级负责的职能管理更改为对市场负责的流程管理,这样可以让管理更加贴近市场,有的放矢,从而依据市场快速做出反应。
(1)成立“三流”职能部门升级管理模式
针对市场负责的流程管理,海尔先后成立了物流推进本部、商流推进本部与资金流推进本部,在各流程的内部实施了市场链咬合的管理模式,注重整个流程最优与同步工程,消除企业内部与外部环节的重复、无效的劳动,让资源在每一个过程中流动时都实现增值。
(2)专业化和一体化相结合
在坚持事业部制的基本框架内对事业部制进一步完善和改造,通过将各事业部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剥离出来,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跨部门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三流一体”的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集团纵向职能管理和横向信息共享的有效结合。横向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化平台在整个企业是一体化的;同时事业部按照产品大类纵向分布在整个集团,代表了制造过程的专业化。因此,经过改良以后的事业部很好地实现了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专业化的有效结合,在企业内部避免了事业部之间的“大而全、小而全”,既节约了成本,又加快了反应速度。
(3)实行现代化仓储管理
海尔集团的物流改革以制约生产发展的零部件仓储开始,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系统管理。设立库内器材标准化、供应商供货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适度集中存储,加大垂直空间的利用,提高仓储效率,降低仓库管理费用。通过管理自动化和柔性化进行库存科学化管理,推动实施ERP系统,促使物流与采购订单的管理、生产计划内的调度和资金流的管理等方面相配套,实现仓库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
(4)建立标准化体系,提高物流效率
在物流内部引入标准化管理,包括物流容器标准化和搬运机械化措施。首先在仓库内使用标准化、单元化的容器,有利于运输和机械化搬运,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其次把一直使用的不规则部件都全部舍弃,引入标准统一的现代化仓储器材,加大空间利用率。最后在成品出库采用叉车和软包夹具,效率大大提高,并节省了人力。
三、海尔现代物流同步模式的核心——三个JIT
海尔物流的现代化同步流程主要是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的。
1.JIT采购体系
通过对准时化生产管理思想的演变,海尔建立了JIT采购体系,负责对整个海尔集团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实现把合适的数量、合适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中。
利用优秀供应商网络和遍布各个行业的数万家供应商的信息库,海尔JIT采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寻找到合适的产品。依靠其先进的零部件及整机检测系统,可以保证其采购产品的质量。最有其巨大的采购额大大增加其与供应商谈价议价的筹码,更加容易获得同行业最有竞争力的购买成本,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海尔JIT采购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为订单而采购,其目标是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在整个集团内部推行VMI模式,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资源互补,实现双赢。目前,JIT采购系统已经把50余个世界500强企业纳入到其供应商网络当中,开展全球化采购业务;同时也创新性的全面推进实施寄售采购模式。成熟、强大的JIT采购除了为海尔本身提供服务外,已经发展为向其他用户提供一站到位的第三方服务。
2.JIT配送体系
海尔的JIT配送管理体系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原材料配送的效率,其指导思想是“革传统仓库管理的命”来发展现代的智能库存系统。目前已经建立了两个现代智能化的立体仓库及自动化物流中心,对库存采取ERP物流信息管理手段进行智能控制,从而实现JIT配送模式。
海尔的JIT配送系统主要有车间物料配送的“看板”管理系统、定置管理系统、物耗监测和补充系统组成,通过对物流储存容器进行单元化、标准化、通用化的改革,物料运输实现全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仓库的效率,深刻体现了“以时间消灭空间”的管理指导思想。
目前,JIT配送已经在海尔集团全面推广,通过使用电子标签,条码扫描等国际先进的无纸化办公方法,实现现代的信息替代传统的库存。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物料出入库自动记账,达到按单采购、按单拉料、按单拣配、按单核算投入产出、按单计酬的目标。
3.JIT分拨物流体系
海尔整合集团内部的仓储、运输资源,以42个全国物流配送中心为基础,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和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创建JIT分拨物流体系。设立成品库存管理系统,装货系统、运输系统、卸货系统等建立物流操作平台,串联生产与销售的物流,实现统一信息化管理的分拨物流,成功的执行并满足了企业内物流的需求,成为海尔物流在新经济时代下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
在JIT分拨物流体系中大力推动信息化进程,设定信息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进措施。在分拨物流体系中同步推出无线扫描实现条码记账,一是避免人工出错,二是提高工作效率;推出条码库存,一是提高库存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加大记录的信息量。依靠先进先出,“三定”管理,最终达到“自己消灭自己”,实现零库存。
四、经营启示
海尔物流重组和流程再造无疑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成为别人难以复制再现的特色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组和流程再造以后的物流已经成为海尔集团的核心战略能力。海尔这种为订单牵拉而再造物流的模式,可以为企业及其管理者在企业改革、塑造核心竞争力中提供重要的经营启示。
1.供应链管理模式和观念
现代商务竞争将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海尔物流的JIT采购体系中的全球供应商网络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传统的商场与商场或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过时,与适当的合作伙伴结成经营联盟,共同竞争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要看到企业综合物流背后的供应链竞争,树立具有行业特色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和观念。
2.“及时制”理念应用到采购、配送环节
海尔物流在重组的过程中借鉴了“及时制”(JIT: Just In Time)的先进理念和运营模式,通过物流业务重组、组织结构重组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重组,把“及时制”理念全面应用到原材料采购、原材料配送和产成品配送过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海尔特色的原材料采购JIT 、原材料配送JIT 和产成品配送JIT。应用了“及时制”理念后的物流可以有效、快速地为生产、销售等环节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修:海尔企业文化案例及文化分析[J],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9(8)
[2] 张丽:海尔物流:家电下乡的即需即供物流网[J],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9(3)
篇6
[关键词] 视唱练耳 传统 现代化 教学模式
视唱练耳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独自识谱学唱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的识谱能力、音乐记忆能力以及视觉、听觉、动觉相配合的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试唱练耳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现就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数字教学模式进行简单比较。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部分,即技能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也就是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而现代化的数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技能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更主要的是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与朔照。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更能体现当代教学中的新观念,满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要求。
二、教学程序的差异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主要是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运用、评价这5部分组成。而且,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序进行的,是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好方法。数字化自学式与合作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及策略比较相似,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明确目标、练习、辅导、运用。但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这里的程序已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开展的了。例如,这里的教学目标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制定的;练习则包括自主练习和合作式练习,等等。
三、师生关系的差异
作为老师,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永远是教师做为主导地位出现的,开展怎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进行教学过程,这些都是由助教的老师决心定的。在数字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已经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者说是合作者,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这时的他们,不仅要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要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的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结合的。教师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这种环境里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
四、教学资源支持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的要求不是很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物质方面的支持,就包括钢琴,教学用书,一间教室。(2)教师方面的支持,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其中包括钢琴弹奏、音乐演唱、曲式、和声基础理论分析等能力。而现代化的数字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的不同特征,是采用了数字化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学和训练都运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进行。这里的多媒体教室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机、实物展示台、扫描仪、录像机、投影屏幕、音箱等设备组成。这种新形势的采用可以克服以往训练中的枯燥和盲目。同时,也丰富了训练内容,让检测方式更科学,最终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五、教学评价的差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因此这种模式的评价对象也就是老师,评价的内容也是围绕教师展开的,评价方法一般就是收集、整理和分析学习者的相关信息,用来证明教学的效果和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数字化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把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也就从教师转向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标准也从知识转向了能力,也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比较后的展望
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呈现出多元化,融合化的趋势,这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学模式的科学发展。而以教师为主导的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都片面地夸大了一方面的作用,忽略了另一方面的作用,所以现代化教学模式应是师生合作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向民主、协作的方向发展。合理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有效地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学,除了要具备相应的多媒体硬件以外,关键在于,教师必须快速掌握和提高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系统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优秀的视唱练耳课件,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不断地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灵活地设计各种教学模式,迅速适应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新变化;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直观体现,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中的大纲、计划、内容以及课程结构最终都是要通过教师掌控的课堂教学来充分体现的。因此, 教师具有怎样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是否有广博的基础知识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与许多相关的学科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所以,作为这门课的专职教师就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由于视唱练耳是音乐的基础课程,在整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主干基础课地位,它的教学应包括读谱能力、听辨能力、节奏感、音高感以及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力等内容,它是乐理教学的延续与深入。因此,它的教学质量与实现当前的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应加强对教育心理学、教育实践、音乐美学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有规律的理论去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听辨能力、音高音准把握能力快速提高,特别有利于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赋予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快捷有效地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希才.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研究[D].2007.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篇7
在担任担保公司总经理期间,利用审批贷款担保、核减担保费等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数额巨大。近日,湖南省郴州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依法批捕了郴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简称郴州担保公司)原总经理罗某。罗某妻子小晴,也因涉嫌共同受贿被逮捕。
据办案干警透露,罗某夫妇作案手段非常隐蔽。2007年,郴州市担保公司为刘某的房地公司代偿了325万元债务后,申请法院冻结了该公司一个项目用地。该公司董事长刘某连忙找罗某帮忙解封,承诺送50万元好处费。为了既能笑纳刘某的好处费,又不被人发现,罗某夫妇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高招”:由刘某向小晴出具一张50万元的虚假借条,约定每月支付利息1万元;罗某妻子小晴通过银行转账给刘某50万元,2天后,刘某再把这50万元暗地里退回给小晴。50万元在银行账户上这么一倒腾,便神不知鬼不觉地制造了刘某向小晴借款的“事实”。经检察院反贪部门侦查,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刘某先后分三次付给小晴“利息”28万元。
郴州市一矿长兼法人代表胡某,经人介绍找罗某“帮忙”,向建行贷款100万元,送给罗某该矿“干股”40万元。两人约定,“干股”的先期分红抵入股本金。为掩人耳目,罗某“如法炮制”,以儿子小罗的名义参股。于是,胡某让人先将40万元存入小罗的银行账户,转账完成后,又当场将这40万元转回来。40万元如此一来回,便形成了小罗参股40万元的“事实”。 截止案发,罗某收受的“干股”分得红利58.1万元。
此外,罗某在担任郴州市担保公司总经理期间,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了其他多人贿赂。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深挖中。
篇8
【关键词】 小班化 儿童诗 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6-076-01
一、审视学生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现状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台湾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那种对语言的天然敏感,决定了他们对语言文化接受的迅速。
但如今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现状,我曾在我校二至六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对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做了一个调查,发出500份问卷,回收500份,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 对儿童诗认识
表二 阅读和创作儿童诗的情况
这次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现状存在着以下这些弊端:学生阅读儿童诗时间有限;阅读面狭窄;阅读兴致低落;阅读质量低下;更为缺乏的是独立自主的阅读儿童诗能力。究其原因,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们的教学观念陈旧,很少引导学生去阅读与创作儿童诗。
二、基于“小班化”环境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立足于现状,优化教育,发展精品教育
结合我校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不容乐观的现状,当代教育改革注重人的充分发展,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符合世界性发展趋势的一种教育行为,在这种现代的教育理论引领下现今,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我校小学学年班学额减少,现有13个班级,630位学生,每个班级的人数基本上是在45人左右,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小班化教育结构。因而,实施小班化教育,这是最优化的教育方式,我校已经开始了在“小班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2. 结合优势,发展学生的需要
小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少了,空间大了,小班化的教学环境更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小班化”的班级氛围往往比较融洽,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比较到位,在这样的软环境下,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就为写出精彩的儿童诗打下了良好基础;“小班化”的教室布置也多是丰富而温馨,每一面墙壁都可以成为孩子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三、“小班化”环境的儿童诗阅读与创作教学探索
1. 培养教师对儿童诗歌的兴趣,提高教师对儿童诗的鉴赏能力的实施途径
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我们的诗教顺利进行。
2.营造诗意浓厚的校园氛围
2.1成立的儿童诗社,向全校招收诗社成员,发展诗社,培养苗子。为诗社配备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个月为诗社成员上童诗教学课,教学生如何写童诗。还在课余时间认真批改和辅导小诗人的诗作品。
2.2开辟班级诗栏。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而小班化班额小,这又为营造丰富而温馨的教室提供了便利。于是,可以在班级的黑板或墙报中开辟一角为班级诗栏,其上每天更换儿歌、儿童诗,要求学生熟记或有感情地背诵,让学生耳濡目染,走进教室看到它,有意无意吟诵它。
2.3布置童诗画廊和宣传橱窗。把儿童诗与学校的儿童画特色结合起来,用诗配画或画配诗的形式布置在走廊中,并且定期地进行更换,把这些诗画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制成光盘可以作为儿童诗与儿童绘本整合的素材。其次,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儿童诗诵读成果,如儿童诗书法作品、儿童诗美术作品、学生诗作等等。
2.4开设年级诗歌诵读擂台赛,定期举行以年级为单位的儿童诗诵读擂台赛,评选最佳金牌得主。
2.5制作儿童诗手抄报。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儿童诗手抄报评比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诵读儿童诗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6在小班化环境下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创作儿童诗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小结
金波在凤凰语文网组织的第三届读书会上,诚恳地告诉我们:“我就想,能不能做这样的比喻:儿童的诗是朵朴素的小花,沿着这朵小花找到一座花园。”那么,就让我们的小班化语文课堂“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以儿童诗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像、明快的节律来吸引孩子的眼球,打动孩子的耳朵,启迪孩子的大脑吧。
[ 参 考 文 献 ]
[1]《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新作丛书》王宜振著.湖北少儿出版社.2009-6-1.
[2]《儿童杂事诗笺释》钟叔河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3-1.
篇9
关键词: “儿童诗” 校本课程 实践 收获 展望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校经过多方讨论,于2009年将“儿童诗”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在一年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项课程不仅让学生增长了文化知识、深化了生活经验、启迪了心智成长,而且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并也因此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形成。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我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了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学创儿童诗的活动,得到了学校教师的响应。在大家的建议下,学校正式提出了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在讨论中,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教材《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
(二)课程改革呼唤诗教。《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我们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而且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的诗歌(包括古诗),约占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三)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这是毫无诗意的年代,儿童的想象不被呵护,青春的文学梦遭到嘲笑。大多的教育者和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成绩――可以量化的成绩,游戏、童话、诗歌离孩子渐渐远去。为此,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生活多一些诗情画意,让学生在学习、创作儿童诗中得到道德的熏陶,对宇宙、社会、人生多一份感悟,并树立更高远的人生理想,让师生享受诗意的生活。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实施儿童诗教学,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亲自主持了《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课题,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首先,我们找到“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著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其次,我们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的几位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几位诗人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作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最后,广泛搜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真正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童诗的一系列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学校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中调剂,另外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
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分年级成立诗社。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开展情况。
4.分别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校报。(“乐陶陶”源于学校始终坚持学习陶行知和叶圣陶两位教育家)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的诗教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校报,1―2册诗刊,并寄往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各刊登学生诗作的报纸杂志。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徜徉。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的诗教的顺利进行。为此,我校制订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如邀请著名诗人刘家魁等到校为师生开设专题讲座等;“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等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相互沟通等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不是感到心力交瘁,而是快乐无比。走进大兴小学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春天群卉争艳,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飘香,冬天白雪压枝。这里绿树映红楼,鸟语伴花香,漫步其间,微风在花草间穿行,阳光在树叶间嬉戏,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草坪如茵,绿树红花,夹道迎宾,园林小品与景观石铭文交辉,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诗意校园的静谧与淡雅……以红、白二色作为色彩基调的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跳跃的红,圣洁的白配以墨绿窗格,凸显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体现蓬勃活力,不仅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更给了他们以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校更加注重人文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让师生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在和谐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环境中。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儿童诗文化”,濡染着孩子们的精神底色。那儿童诗宣传栏、儿童诗墙,那孩子诵读不绝于口的《童谣集》、《儿童诗集》等,都让孩子们在“儿童诗文化”的浸润中明理修身,化育灵魂。
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用来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位老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及进行诗歌讲座。
四、“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从学校《乐陶陶》校报每期的来稿量来看,学生写诗的积极性一直维系着高水平。
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涌现了一批的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如六年级七班丁泽同学写的《喝醉酒的爸爸》:“喝醉酒的爸爸/就像一个不倒翁/他使我想起/儿时的玩具//喝醉酒的爸爸/总是歪来歪去/使我担心他会倒下/咦/爸爸不歪来歪去的了/是不是睡着了?”字里行间中展现着小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思考,也体现了小作者与爸爸间的亲密感情。更重要的是这样浓浓的人文气息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当同学间因为摩擦即将发生拳脚相斗时,不知是谁的一句:“你打我,我打你,其实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一声诗意的劝解,就化解了一场“战争”。
在教师层面,随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们的教研活动也随之展开。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沙龙、专家讲座,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前课堂中缺乏的诗意和人文关怀,开始漾荡在课堂。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有效结合,使这些学科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教师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这悄无声息中无疑体现了人的修养和品质,没有诗所带来的人文素养的丰厚,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五、“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展望
1.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在六年中要掌握4500个汉字的识字量,借助“儿童诗”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量,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通过学创“儿童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通过引导学生读儿童诗、抄儿童诗、赏儿童诗、悟儿童诗、背儿童诗、创作儿童诗,一方面打牢了学生们的文字功底,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的思想空间里多了一些浪漫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拥有了读诗、写诗的高雅爱好,增添了生活情趣。
3.通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相信学校一定会走出几位有影响的诗人、学者。即使学生不一定都成为诗人,但也一定会终身受益。
4.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我校“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灵动,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的教育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构想和主题命意,还是一个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诗意的教育理想、诗意的环境、诗意的管理、诗意的课堂等,无不折射出诗教的光芒,形成了我校所独特的品牌文化、特色文化。
“诗意校园”,诗意盎然,意趣无限,我们将始终追索着“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灵动,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的教育理想,实践着、探索着。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晓波.当代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少年儿童出版社.
篇10
一、猜测阅读
看到题目,先别急着往下读(读经典的文本,最好都能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如教学林良的《沙发》。读完题目,可以让学生想想诗人会怎样下笔;看到家里的沙发,你会想到些什么?……也许学生见到沙发的模样会说“请坐,请坐”,因为心中有一份传统美德;但我们万万想不到在诗人眼里,这居然是“抱抱你的/姿势”。在猜测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童诗的“意想不到”,而童诗独特的思维和视角,也就在不经意间和学生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二、整体观照
儿童诗歌一般都短小、有趣,忌讳割裂,不适合进行分析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宜从诗歌的整体入手,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中体会诗歌大意,在整体观照中领悟诗歌内涵与情感,最后通过整体诵读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学都是一致的。以五上的《最后一分钟》为例,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在通读全诗后,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最初的、最直观的、最真实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分钟?”由于学生个体原有文化积淀和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感受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最后一分钟是难忘的、激动的、高兴的,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感受;也有小部分学生感受到这是漫长的、崭新的一分钟,这是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感线,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气脉。有了整体观照为基础,就为深入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意象感知
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依托生动的意象完成诗意的传达。因为诗歌讲究含蓄和跳跃,所以有些意象并不那么容易为孩子所直接感知,教学时需要教师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意象具象化,通过想象,将静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声音、形象和色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体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非常生活化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体验,或开展游戏,或引导表演,都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雨后》一诗描写了一群孩子玩水的热闹景象,尤其表现了兄妹俩的快乐与矛盾之心。可以让学生趁雨后玩玩校园里的积水,体验丰富了,学生很自然地就把诗中的人物转换成他们自己,感情到位,朗读也就有声有色了。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类似的儿童诗歌比较多,如《比尾巴》《鞋》等,都可以采用游戏或表演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验,更好地学习。
(二)图像补充
有些诗歌的意象不是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就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领学生丰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如《最后一分钟》,香港百年的屈辱史是学生所陌生的,然而只有感受百年来曾经的痛苦,才能体会此时此刻的欢乐。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补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租界内中国人的种种屈辱,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当然,诗歌的想象是无尽的,适当的图像补充只是一种引领、一种载体、一种铺垫,而不能完全代替,更不能就此剥夺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阅读链接
当诗歌内容比较抽象时,可以引进新的阅读资源进行支持和补充。如在教学《最后一分钟》时,笔者就准备了关于和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虎门”“紫荆”等意象。
(四)诵读
儿童诗歌的朗读比起古诗来有更多的自由,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更多的是依情感的起伏变化而定,甚至有的儿童诗歌在分行时就考虑到其中的情感元素了。指导诵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边想象边自然地按自己体会到的节奏表达情感,童诗的趣味就流露出来了。
有些诗歌甚至可以有多种读法。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依着各自的理解读,反而更能读出童诗真正的趣味。如上海的卢雷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曾经谈到一首儿童诗的教学。“绿水草,红金鱼,小弟弟,数金鱼,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诗歌该怎么读呢?他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读。结果有一生读成“一二三/四五六/七——/”,理由是有一条金鱼藏起来又游出来被发现了。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就在这,虽然只有简单直白的几个字,却生动刻画出金鱼在鱼缸中游动嬉戏的情状。而朗读就是打开这首诗歌言语秘妙的钥匙。这也提醒我们关注童诗教学的另一重要任务——言语实践。
四、言语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儿童诗歌教学也同样要重视言语实践。
(一)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学生对诗歌的言语实践最重要的方式是诵读。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不同目标、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同样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在“初读诗歌、读通诗句”板块,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笔者安排了“读准短语,发现规律”这一环节。请学生读第一行词语:脊(jǐ)梁、悄(qiǎo)然落地、旗杆,在朗读中完成多音字正音。又请学生读第二行词语:风雨归程(chéng)、叩问(wèn)、嘴唇(chún)、伤痕(hén)、灵魂(hún)、沸腾(téng)、钟声,在朗读中扫清字词障碍,并且渗透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紧接着安排“送词回诗,读顺诗句”环节,将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的词语,送回诗行的末尾,再读诗歌,读出韵味。
(二)根据诗歌的表达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许多优秀的儿童诗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最后一分钟》一课中,诗歌的第二小节“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是这首诗歌中最具特征的诗歌语言形式。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引导他们发现诗歌的语言规律,感知诗歌的语言形式。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提炼诗歌的意象,尝试仿写,用诗歌的语言将画面定格。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言语实践
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共同点,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诗歌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同时,还可以适时进行中外同题诗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诗作、古诗和现代白话诗等的拓展比较阅读,在诗文比较中加深对诗歌艺术的理解和体会。
模仿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有了范本依托,学生容易通过模仿进行语言积累、内化和迁移。诗歌的模仿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视角的独特性。同一样事物,诗人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点?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如果让我们来观察,会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观察视角入手,把学生的思维打开,练习观察与思维的独特性。其次是模仿诗歌的表达形式。诗歌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体现在用词上,也体现在分行上,甚至体现在文字的排列上。通过让学生多读、背诵,体会诗歌形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引领学生适当模仿,从而提高表达质量。
儿童诗歌是唱着儿童心曲的歌。不管是儿童诗阅读、欣赏还是写作,都要用童心聆听,用童真回应,才能引领学生走进这美妙的世界,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种子,让他们沐浴着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快乐成长。
附:小学阶段教材内儿童诗歌(现代诗)统计 (人教版)
册数 课文 作者 国籍
一上 拼音4《轻轻地》 郑春华 中国
一上 拼音5《猜一猜》
一上 拼音6《在一起》 李秀英 中国
一上 拼音7《“过桥”》 邓元杰 中国
一上 拼音8《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上 拼音9《小白兔》 刘 御 中国
一上 拼音10《有礼貌》 李光迪 中国
一上 拼音11《月儿弯弯》 王清秀 中国
一上 拼音12《登山》 蒋文美 中国
一上 拼音13《彩虹》 程逸汝 中国
一上 复习四读读背背《秋叶飘飘》
一上 识字(一)课文第4课《操场上》
一上 课文第3课《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上 课文第4课《哪座房子最漂亮》 杨霞丹 中国
一上 课文第7课《小小的船》 叶圣陶 中国
一上 课文第9课《影子》 林焕彰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0课《比尾巴》 程宏明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东西南北》
一上 识字(二) 第1课《比一比》 杨福康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3课《菜园里》 寒 枫 中国
一上 识字(二) 第4课《日月明》
一上 课文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王宝柱 中国
一上 课文第13课《平平搭积木》 田 地 中国
一上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天上的小白羊》
一下 课文第1课《柳树醒了》 雪 兵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二)读读背背《鞋》 林武宪 中国
一下 语文园地(三)读读背背《小鸟》
一下 语文园地(五)我会读《人有两件宝》
一下 课文第25课《快乐的节日》 管 桦 中国
一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风吹》
二上 课文第3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二上 课文第5课《一株紫丁香》 滕毓旭 中国
二上 课文第9课《欢庆》 郭荣安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3课《假如》 白 冰 中国
二上 课文第26课《“红领巾”真好》
二上 选学课文第1课《四季的脚步》
二下 课文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下 课文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二下 选学课文第1课《春的消息》 金 波 中国
三上 课文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 毕国瑛 中国
三上 语文园地(三)趣味语文《花鸭和彩霞》 阮居平 中国
三上 选学课文第6课《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金逸铭 中国
三下 课文第25课《太阳是大家的》 薛卫民 中国
三下 选学课文第1课《山城的雾》 蒲华清 中国
四上 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雨中的树林》 金 波 中国
四上 选学课文第1课《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课《桂林山水》阅读链接《浓碧》 袁 鹰 中国
四下 语文园地(二)趣味语文《说“信”》
四下 课文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高洪波 中国
四下 课文第21课《乡下人家》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 戴望舒 中国
五上 课文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阅读链接《神奇的书》 艾米莉·
狄金森 美国
五上 课文第6课《梅花魂》阅读链接《故乡》 杨 牧 中国
五上 课文第18课《慈母情深》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 冰 心 中国
五上 课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中国
五上 选学诗歌第2课《斗笠》 王宜振 中国
五下 课文第3课《白杨》阅读链接《帐篷》 艾 青 中国
五下 课文第9课《儿童诗两首》
《我想》《童年的水墨画》 高洪波
张继楼 中国
中国
五下 选学诗歌第9课《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叶 浪 中国
六上 课文第6课《怀念母亲》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 黄 霑 中国
六上 课文第8课《中华少年》 李少白 中国
六上 课文第20课《有的人》 臧克家 中国
六上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太阳的话》《白桦》
阅读链接1《我们去看海》
阅读链接2《致老鼠》
阅读链接3《爸爸的鼾声》 艾青\
叶赛宁 中国\
俄罗斯
金 波 中国
阎 妮 中国
六上 选学课文第6课《我们的方阵》 吴 珹 中国
六下 课文第5课《手指》阅读链接《手》
六下 回顾拓展三 日积月累《囚歌》 叶 挺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链接《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刘倩倩 中国
六下 课文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 蔡桂林 中国
六下 毕业 依依惜别 4《同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