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8 23:2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景物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景物的诗

篇1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方式有: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与实的结合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再比如欧阳修《踏莎行》正是运用“虚实相生”艺术中“虚”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离别气氛,更好地抒感。上阕写实,通过仲春之融怡明媚风光反衬“行人”之离愁别恨。下阕写虚,想象描绘出一幅楼头思妇图:柔肠寸寸,千绕百转,晶莹的泪珠流过粉妆的双眼,画楼太高,且不要凭倚而望,行人在春山之春山外。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像来写愁思。妻思夫,夫念妻,画尽人间悲欢情。

四、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仰视、俯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五、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诗人没有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寓情寓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千古绝唱。寒蝉、长亭、兰舟,这些景物通过白描勾勒出离别的不舍,离别时的心理冲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道尽了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别情。自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言出离别甚于常时;而冷落凄凉的秋季又是白描手法的妙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六、声与色的结合

篇2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山雪景图。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山雪景图。

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与前几年相比,眼下经销商的日子颇似秦琼卖马,过得很有些凄惶。生意越来越难做,钞票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经销商已经开始一点点向外赔,萌生了剥离、撤退的打算。这光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经销商是厂家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上帝”过不下去,厂家也难以安生!如何快速让经销商的经营思路与时俱进、如何让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开拓创新、如何让经销商学会向市场要钱(而不是向厂家伸手要钱),成了厂家的当务之急。

于是乎,厂家以“救经销商于水火”自居,堂而皇之地开始对经销商做深度“改造”,“管理输出”隆重登场,成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造运动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所谓“管理输出”,就是厂家把自身认为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工具,输送到经销商的肌体中,期望能够帮助经销商逢凶化吉、枯木逢春、浴火重生。

各厂家的“管理输出”各式各样,输出内容也不尽一致。粗略汇整,大致有三类:

1、观念类。

包括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市场要效益观念、为下线用户服务观念等。

常见命题:经销商的归宿和命运、经销商该向厂家学习什么、经销商如何获得厂家支持、如何做个受欢迎的经销商……

常见输出方式:经销商大会高层宣讲、厂家员工耳提面命地传道解惑、集中举办经销商培训(包括针对经销商的员工培训)、经销商参观工厂、选派经销商参加行业大会。

2、方法类。

包括管理学中有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各种管理方法和技巧。 常见命题:经销商如何成功转型、经销商建立新型盈利模式的方法、经销商如何完善产品结构、经销商如何掌控终端、经销商如何激励和领导员工、经销商财务管理难题及破解术、经销商如何博弈商超、经销商如何管理下线客户、经销商采购和库存管理……

常见输出方式:同“观念类”的输出方式。

3、管理工具类。

主要包括一些规章制度、管理表格、业务流程、合同范本、财务软件、分销系统软件等等。

输出方式:大多无条件免费提供,偶尔象征性地收取一定费用(或者设置一个较低的门槛值,只要达到条件就赠送)。

“管理输出”为何屡屡失效?

与经销商相比,厂家自然都是见过“大世面”的,输出的内容也不乏精华。但以笔者所见所闻,厂家的“管理输出”常常只见风雨难见彩虹,一阵浮嚣之后又很快归于死寂,真正管用的很少,遑论救经销商于水火!

个中原委,主要有三:

1、厂家的“管理输出”。大多从书本出发。重理论轻实际。重宏观轻微观,与经销商的实际需求不能对接,禁不住实践检验。

一家国际级大牌企业,一度向经销商输出“员工绩效考评办法”。经销商原先考核员工办法,一般是“底薪”加“提成”(比如底薪400元/月,然后每销售1箱提成0.1元)。土办法虽精细不足但简单有效,行之有年。

但这个方法被厂家批驳得体无完肤,认为忽视了业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过程管理”。于是厂家要求经销商将办法改为“底薪”加“过程指标奖金”(与生动化、拜访率、成交率等过程指标挂钩)。

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一方面,过程考核需要相当多的配套管理工具(后勤、财务、信息反馈等管理支持),甚至要增加组织层级(营运管理或者稽核),尤其要考验经销商的管理耐心和细节功夫。这让绿林出身的经销商极度不适应。没过多久,员工还在苦苦坚持,但经销商老板率先缴械投降不干了。

另一方面,过程管理的结果,是员工工资没有少发,业绩却下降了不少。原因很简单,没有过程必然没有结果,但有了过程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尤其一些二、三线品牌,没有业绩捆绑的驱动力,光靠业务员“文过饰非”的过程,简直自寻死路。

类似这种从本本主义出发、根本不能落地生根的“管理输出”,这几年在业界比比皆是。比如,经销商“全面e化工程”、分品类核算财务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终端分销系统等,这些都是颇具科学性的东西,但它们要么加大了经销商的管理成本,要么与经销商现实的、落后的生产关系相抵触。这些东西在大多数中小经销商那里,都无一例外成了烂尾工程。

2、厂家居心叵测,外衣是“管理输出”。内胆却是“和平演变”。

在输出过程中,厂家是主动的施力者,经销商个体弱小,是被动的受力者。厂家往往 “管理输出”前面鸣锣开道,随后就是政治唱戏。

某知名食品企业在2007年上半年,曾经为经销商输出一套“KA双丰收专案”,教经销商如何在卖场实现销量和利润的有机平衡,这等好事经销商自然照单全收。

但实施结果呢?

销量成长不假,经销商利润却深度“套牢”。颇具黑色幽默的是,该企业在一级城市都有KA直营所,自个儿经营KA的会计利润同样亏损累累(厂家一般会接受自身经营的KA亏钱,美其名曰赚到了广告费用。但经销商做KA亏了钱就只有自己担,厂家是不可能给你支付广告费的)。

试想,厂家足智多谋、兵强马壮,尚且难逃亏损命运,却把这样“己所不能”的方案输送出去,说穿了就是想“忽悠”经销商做商超,带有明显的政治动机。当然,厂家也没有好果子吃,KA大量退货、一大堆扯不清的烂账导致厂商反目成仇。经销商输了,厂家似乎也没有赚到什么。

业界还有很多忽悠式的“管理输出” (很多厂家擅长此道),其实质只不过是在经销商内部争抢优势资源,玩此消彼长的游戏,并不能带给经销商整体利益。其表现就是“输出管理”的厂家销售增加了,但其他厂家的销售却下降了。这些“管理输出”都着眼在某一个厂家的一己私利,忽视了经销商全局利益。对于这种管理输出,经销商最多被忽悠一次,厂家的信用就赔光了。

3、厂家的“管理输出”经常撞车,让经销商无所适从。

据笔者调查,仅以分销系统(SDS)为例,在快速消费品业界就有五六个厂家在推行,这些厂家的版本各不相同,各自的外延配置也不相同(比如,订单格式、输入方式、输入内容、分析报表……),互相排斥、互不兼容。

可以设想一下,一家多品牌的经销商,碰到几个厂家都来兜售分销系统,如何是好?个中还有小秘密,分销系统一般与厂家的中央处理器相连接。换言之,厂家不仅可以自由查看自身的数据,还可以无偿调看经销商的其他品牌销售数据,难怪各厂家互不相让,为之不惜大打出手。

类似撞车的“管理输出”还有很多,尤其是各厂家输出的“一揽子市场解决方案”,彼此矛盾,让经销商在资源运用上左右为难。比如,甲厂家说开发乡镇,乙厂家却说固守城区;甲厂家要开发终端,乙厂家却要

主攻流通;甲厂家要扁平二批,乙厂家却要广设次级分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建立真正的营销利益共同体

笔者丝毫没有全盘否定“管理输出”的意思。平心而论,“管理输出”作为一种改造工具,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管用与不管用之别。至于什么东西管用,不妨借鉴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路,厂家在自家一亩三分地开辟试验田,管用就推广,不管用关了就是。

不管用的东西,如果厂家要霸王硬上弓,射出的可能是一个回头箭,伤的不是别人,正是厂家自己。

失败是成功之母。笔者以为,“管理输出”要想取得满意成果,必须恪守“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不可或缺。

1、一个中心:与经销商建立真正的营销利益共同体。

没有强大的经销商,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厂家。双方必须建立真正的营销利益共同体,这是先决条件。尤其是作为改造主体的厂家,管理输出必须是无私的、是实心实意帮助经销商提升经营水平而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厂家必须意识到,经销商作为一个独立的利润组织,如果改造方案不能让其获益,那么被改造者产生的抗拒力就会远远大于改造者的输送动力。那些打着“管理输出”旗号,行“演变”、“忽悠”之实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被改造的不应该是经销商,而是厂家自己。

2、两个着力点。

■与经销商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失败的“管理输出”有很多种表现,但归根到底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与经销商的实际需求没有对接。这就要求厂家必须深潜市场,从经销商中来,再到经销商中去。

经销商的经营规模和实力参差不齐,软硬条件也迥然不同,需求自然千差万别。这就对厂家的“管理输出”提出更严苛的挑战,需要厂家将经销商分成不同的层级,给予针对性、系统性的管理输出,甚至“一户一策”(一个经销商制订一套输出方案)。

■激发经销商内生的改造动力。

改造必须有动力,而且必须有来自于内部的动力。只有内生的动力才能克服经销商多年来的“路径依赖”,勇于打破陈规陋习。

其实,经销商的问题最终还得经销商自己来解决,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厂家没有必要非要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不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让经销商变为改造的主体(非被改造的客体),变“要他改”为“他要改”,肯定比厂家的霸王硬上弓的效果好百倍。

知易行难,怎样才能做到?

篇4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中的文字。课后练习第5题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由编者意图可见,引领学生品味写景文字并学会仿写是教学本课的核心目标之一。

写景文字只有区区两句,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独特的表述洋溢着盎然的诗意,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从内容看:

所写景物只有四种:“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但有山有水,可以引发我们无穷联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时还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这些景物无不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代表的出场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描写景物的词语只有8个:“那里”“ 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但它们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对景物的特点分别予以介绍,和而不同。

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句耐人寻味的妙喻又将景和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形式看:

这段写景文字先介绍景物的主体山冈,然后再介绍局部的松林、溪流、竹林。在描写这四种景物特点时,采用“什么的景物怎么样”的句式,整齐优美,朗朗上口,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

一、亲近美景 感悟意蕴

1.师:同学们,《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详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充分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的人物描写让我们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我们再来读读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发现它虽然只有区区64个字,却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2.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样景物?它们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生答,师板书:山 水 松 竹)

3.师小结: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人还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山和水的背后分明隐藏着一个人,这人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这里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仿佛又暗示了这位世外高人品性的高洁。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

二、破解密码 积累内化

1.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文中的这些词语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物的呢?

2.师小结:描写景物的词语虽然只有“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等8个,然而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 师:4处景物,8个词语就让我们浮想联翩,身临其境。其实妙处还不止于此,描写山冈、松林、溪流、竹林的句式还有共同点呢,你发现了没有?

4. 师:最后一句“景色秀丽宜人”也不简单,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

5.师:如果老师把这些景物和描写它们的词语去掉,你还能把它们回忆出来吗?

三、链接生活 仿写迁移

1. 师:这样的句式不仅可以描写隆中的美景,也可以描写其他地方的景物,比如山冈、湖泊、田野、小溪……拿起笔来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2.阅读交流学生的仿写片段。从有没有选取代表性景物、有没有抓住不同的特点、用词美不美等方面评析。

篇5

一、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作文功底

一个有丰厚文化内涵的教师,往往热爱写作、重视作文,并能时时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教学之中。例:《家乡的桥》,第三节介绍桥的千姿百态。在众多对桥的描写当中,对“过户桥”的介绍,文章只用了一句话: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这样的描写何其简单。为何?内容简单:搁(造法),连(作用)。内容的简单决定语言形式的简单:过户桥,一搁一连,仅此而已。把过户桥与单拱桥去比,写法有什么不同?结论是:简单的事物简单写,复杂的事物就要按一定顺序从几个方面去写。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一定明白这“详略”之中的奥秘了。

二、教学生善于积累材料、善于模仿写段

在学完《家乡的桥》后,有学生模仿“桥的造型”的写段:最简单的是单色喷泉,喷来喷去一个颜色;最漂亮、最引人瞩目的数彩色喷泉了喷出来的造型酷似一只巨大的毽子,被踢上了天空,色彩缤纷,一会儿黄,一会儿蓝,一会儿绿……天女散花般落下来,又升上去,仿佛看到了神话般的色彩,使人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这风景跟音乐相称相应,又平添了几分雅致。

三、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作文

“文贵以真”作文应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心里怎么想,就该怎么写,不用掩饰更不能装腔作势、无病,要用自己的嘴巴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和感受。

四、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写人文章

形神兼备,凸显个性。写人文章最重要的是多方面突出人物的个性。“相由心生”,人物的外貌、神态与其内在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写人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形神兼备。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但要注意不要写得千人一面,“不――不――”的公式是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的脸谱同样也不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定的品质,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行为和习惯。所以,“形”与“神”应该和谐统一起来,通过形象描写和神态描写,人物的个性也就凸显出来了。

通过言行,体现特点。 “一言一行总关情”人物的语言描写不能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的动作,既要写出人物做了什么,更要写出任务是怎么做的。首先,要精选动词,把动作写准确具体;其次,要写出人物的连续动作,展现出人物的动态情景;然后,尽力写出人物的动作细节,反映出个性风采。

精选事例,突出个性。事实胜于雄辩,写人,没有典型事例可不行。人的个性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一个人是急性子,那么他在吃饭、穿衣、干活、走路上,都比别人快一些。可是,是不是所有的表现都可以写呢?不行。我们得找那些最能表现这一个性的事实来写,这样的事就叫“典型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突出的。

2、叙事文章

精心选材,力求真实和新鲜。写事最好选择自己熟悉的、真实的、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而又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习作的材料,这些事情包括自己做的、看到的、听到的……而且,选择的材料还要求新颖,最好要写别人没写过的。另外,还要表达新鲜活泼的内容,使文章具有独特的魅力,避免一般化。找到动情点,触发作者的情感。叙事的文章侧重表现真情,所以特别感人。这一类文章要想以情动人,就需要在叙事中凸显“动情点”。它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根白发;也可能是一排大雁、一间老屋、一朵鲜花;还可能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动情点”只是一个出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涌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境的真实表现。细致描写亲生经历过的事情,抒发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写景文章

定点定景,集中笔墨描写景物

定点定景,写景的时候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景物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谓定点定景就是观察点不同观察景物相同。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笔墨把这景物详细的描述出来

定点换景,找好观察点描写景物。为了获得不同的感受还需要第二种方式――定点换景观察的角度要选好,我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会随着视线的移动而观察到不同的景色,因此需要,“定点换景”。

观察的时候角度要选好,景物变幻的顺序也要合理,不要颠三倒四的,这样才能层次清楚。值的注意的是,运用“定点换景法”,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在具体描写时,是不要随意改变观察点。

定景换点。只从一个角度观察事物,不可能看到事物的全貌和特征。大诗人坡的诗《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可以不改变所要观察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而是变换观察点,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所要描绘的景物。换点要在文中交代清楚,如果交代不清楚,就会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既没有整体的感觉,也影响了写景的效果。

移步换景,全面而有所侧重地写景。大多数时候,我们观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事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我们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注意描绘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从而更好的展示景物的全貌。这种文章是以游览的顺序写的,写出来的文章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写景时应注意详略的问题。应该把最具代表性、最使自己激动、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当作主要内容进行详细描述。次要景物可略写或不写,这样重点就突出了。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你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文章的字里行间,丰富文章内涵,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观察文章

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外形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物品,我们要观察一种物,首先要观察它的外形。每一种物都有它的外形,写出它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是我们认识它们的开端。

写物的外形的时候,我们要用描写的手法来写。如果是植物,就要写出花、叶、茎的颜色和样子,以及他的果实的样子。如果是动物,就要写出他的眼睛、鼻子和皮毛。如果是物品,我们就要写出它的造型或者构造。

语言要生动活泼

生动有趣的语言,对于状物的文章尤其重要。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段话,看你有什么感受。

这天清晨,天才蒙蒙亮,蚂蚁们就出动了。第一只工蚁伸出小脑袋想四处张望,然后它把手一挥,后面的搬家队伍便从洞口出来,像它们选定的新家的位置前进。工蚁抱着小蚂蚁,吃力地趴着。

小蚂蚁们很可爱,行动起来跟人一样。这是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拟人的效果。我们写物就要把它们写得有感情、有美感、有个性,同时也带出自己的感情来。否则,文章就会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篇6

㈠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㈡把握古代诗词类别:

①写景抒情诗:在高考中大多写景诗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诗。鉴赏山水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方法:第一、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第三、要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

②咏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一首好的咏物诗具有的特点为: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追求贴切逼真,要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不但要形似还要神似;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着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再次要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一般来说,咏物诗从整体构思上看,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显的客观咏物,往往采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不融合到描写的对象中,此外,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③边塞征战诗:在高考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唐代的边塞诗还要关注宋代的边塞诗。赏析边塞诗,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反映的时代风貌。

在唐代,初唐时期写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写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写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了一些凄厉,更多了一些惆怅。

篇7

一、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础知识

关于诗歌的知识很多,首先要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古代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种形式,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鉴赏和理解的角度、内容,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写景的诗一般要对诗中的景色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一般要鉴赏诗人的思想等。词一般要鉴赏词的意境等。因而,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类别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要简单了解一些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等知识。虽然我们并不需要对古代诗歌进行过深的专业研究,但简单的古代诗歌常识,如押韵、平仄等,还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基础知识。一般来说,对于古诗押韵的基本规律要掌握一些,对于平仄知识,了解一些即可,不要做深入的研究。

二、区别两个概念――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事物。进行诗歌鉴赏时,首先要明确诗人是怎样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一首诗,诗人可以描写一个意象也可以描写几个意象。例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这个意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就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十几个意象的连缀,表达羁旅人的愁苦孤独情感的有机融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真切、意境深远的艺术境界,即这首诗的意境。

三、把握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写景诗在古代诗歌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因此,在鉴赏这类诗歌时,一定要清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一般来说,古人写景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借景抒情,即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即包含诗人的感情。如:韩愈的《春草》,写得全是景色,而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都蕴含在诗句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了。

四、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主要是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因而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结合、对比映衬、铺叙比兴、联想想象等。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抒情、描写等。

(三)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双关等。

五、了解不同风格流派及其特点

由于诗人在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相同风格的作家又形成同一流派。例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宋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等等。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作,鉴赏的角度和要求也不同。

六、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是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它的语言凝练、准确、生动,富有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品味诗歌的语言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点有:

(一)清新:诗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贺知章的《咏柳》,语言就具有这个特点。

(二)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诉,或用白描手法,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白居易诗作的语言就是典型代表。

(三)绚丽:表现在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四)明快:语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五)含蓄: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描写,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此而意它,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会。

(六)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言志”古代诗歌都注重情感的抒发,因而鉴赏时首先要把握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作的思想内容。例如:有的诗悲婉凄凉,有的诗悲壮豪迈,有的充满喜悦欢乐,有的诗则蕴含孤寂落寞等等。

八、明确鉴赏的基本内容

一首诗,鉴赏时从哪里入手,鉴赏哪些内容,应做到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感到无从下手,就是鉴赏起来也会思维混乱,一塌糊涂。鉴赏的基本内容有:

(一)对诗歌词句的理解。主要是分析诗歌字面上的意义,以便于理解全诗。

(二)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古人是非常重视锤炼语言的。诗歌的语言凝练,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所以品味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基础。鉴赏语言,应侧重于语言的表达效果。

篇8

1、首先把古诗的大概意思讲给孩子听,这首诗是描写了什么季节什么景物,诗人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可以最开始给小孩选择一些写景物的诗词,可以先从李白的诗学起,李白的诗词大都直白简单,最适合诗词启蒙。比如《静夜思》,简单易懂,朗朗上口。

2、接下来带着孩子整体读几遍,然后告诉孩子每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孩子对诗词的整体有个印象。

3、如果有很难懂或古今不同义的字词,要给孩子解释清楚。

4、抓住每句诗中的关键词,串联起来,加深记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先景后情,景为情设

就是说一首诗先写景再抒情,景与情的句数并不固定,只不过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才是写景的“目的”。如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的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怀。写景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有意布设一个“清幽安闲”之境引出“闲适”之情。又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写景时诗人精心选取了夔州江边八种典型景物,借此营造肃杀、悲凉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悲、忧国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景后情,景为情设典型的例子还有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闺怨》等。

二、开门见山,起笔抒情

这种情况类似于散文的开门见山。因为情感非常强烈,有点抑制不住,所以起笔就抒情。如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起笔就盛赞江南风景如何之好,抒发作者无比喜爱之情,接着特写江岸春花之红艳、江水之碧澈,面对如此景致(和北方初对比),作者情不自禁地反问,呼应开头。再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魂梦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起笔突兀掷出“恨”字,恨之深,直入梦中。梦中昔日游上苑的情景何等气派,何等威风,可眼下只能以泪洗面。作者无须再说下去,读者已被这种扑面而来的彻骨之恨揪住了心。

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分别时分,正当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异乎寻常。

三、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古诗结尾的方法颇多,只就情、景说,有以抒情结尾的,有以写景结尾的。以情结尾属常式,更普遍一些。但若要论艺术感染力,恐怕写景结尾的要强得多。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如夏完淳《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这首诗情景各半,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是一首先情后景的“非常规”诗。作者开首直抒胸臆,愤慨之情跃然纸上,与前面的《忆江南》、《望江南》、《无题》等起笔方法一致,但艺术上稍逊一筹;最后一句,颇得王昌龄《从军行》结句“高高秋月照长城”之神韵,因此一句,境界全出,大大提高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此外,类似的还有刘长卿的《酬李穆见寄》、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许浑的《谢亭送别》、秦观的《浣溪沙》等诗词的结句。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诗虽然句末写景,但前面并不全是抒情,有的或叙事或议论,由景而情只是其中的一种。

四、融情于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通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

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妙合无垠。

张继《枫桥夜泊》也是这样一首典范之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把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以及半夜里传出的寒山寺钟声,有选择地加以组合,看似没有一句抒情,却句句都在写羁旅人飘泊异乡的孤茕寂寞的心境。属这类的名作还有杜牧的《江南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以上举例是就通篇而言。当然,融情于景的例子不限于整首诗,古诗中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融情于景、情景合一。可以说,凡是写景的诗句,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情和景是难以分离的,只不过景是外显的,情是内隐的而已。

景与情是诗歌创作的两大要素,两者不可分离,古人在这方面谈论得很多:“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向背”(谢榛),“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麟),“情境名为二,实不可离”(王夫之),“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

篇10

一、走进自然环境描写,欣赏美

进行自然环境描写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 “入景”是欣赏自然环境描写的第一步,只有走进自然环境描写,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才能受到自然环境描写的熏陶。如我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为了让地处西北的学生准确理解老舍先生笔下那山、那水、那雪的独特魅力,先让学生走进文中所写之景,在熟悉课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环境描写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透过字里行间读懂它的美,,再加上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启发,运用具体的入景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课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美。下面我就简要的介绍三种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入景法。

(一)诵读法

俗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渲染气氛,激感,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

(二)直观法

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然环境描写的能力。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这样画面与语言文字相结合,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描绘法

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自然环境描写,因此,教学时就得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让其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鲁迅的《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根本无法直观表现,再加上学生也缺少这种人生体验,仅靠解读,很难理解到位,这就要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去描绘课文所写景物的内涵,让其景再现学生的眼前,理解此景所表达的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准确解读蕴含其中的独特美质。

二、跳出自然环境描写,感悟美

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环境描写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描写,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环境描写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环境描写的能力。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 ”,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本质。

根据自然环境描写的特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总是把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时,如何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呢?

(一)由景理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况周颐也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作家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常把“景”作为动情点。许多时候,作家是触景生情,通过对景物细腻、传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这时候,“景”被作者赋予了鲜明的感彩,呈现出与作者思想感情协调的特征。阅读时,只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找到情与景的对接点,体悟“景”中蕴藏的作者的心境、情绪,就可以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由景品人

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如周庆元所说“自然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如《行道树》、《爱莲说》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赞美人的精神品格。因此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三)由景悟义

“义”是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中。如《孤独之旅》中用大量文字来描绘无边的芦苇荡、变化无常的天气、不断成长的鸭群,这一“被抛”的少年所经历的无助、怀念、狐独、寂寞、绝望、成长,通过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中一夜之间发生了神奇的转变,变的明亮又坚强,主人公长大了,成长的主旨也就明了了。

三、表达自然环境描写,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