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31 00:3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夏天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暑热、热浪、滚热、灼热、炙热、炽热、火热、沸热、炎热、酷热燥热、毒热、闷热、烦热、湿热、热腾腾、火辣辣
二、描写夏天炎热的成语
挥汗如雨、烈日当空、暑气蒸人、骄阳似火、流金砾石、赤日炎炎、烈日当空、夏日炎炎、酷热难忍、三伏暑天、热不可耐、夏阳酷暑、闷热难当、热浪滚滚、郁热沉闷、烈日灼灼、大汗涔涔
三、描写夏天炎热的句子
1、夏天里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热的让人无处躲闪。
2、那些铁器,被夏天的太阳一晒,就像一个个烤熟的红薯,让人不敢碰一下。
3、今年夏天,热的让人走在街上,就像进了蒸汽浴室一样难熬。
4、夏天来得那么的急,没几天人们便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酷热难耐了。大街上的柏油路在太阳的炙烤下变的软软的仿佛踩在橡皮泥上;街边的梧桐树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给伞下的市民带来一丝可怜的阴凉时,自己也泛着耀眼的绿光;整个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蒸锅,城市里的人们便在蒸锅里哗啦啦的淌着汗,觉得自己随时就要熟了。5、我喜欢,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6、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一切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7、太阳刚一出头,地上像已着了火。
8、天气是那样炎热,仿佛一点星火就会引起爆炸似的。
9、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10、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
11、大清早,蝉就高声大叫,告诉人们又一个火热的日子开始了。
12、夏日炎炎,小鸟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着头;小狗热得吐出舌头不停地喘气。
13、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着令人烦躁地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14、夏天,草木特别茂盛,冬青树的叶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树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阴。
15、夏日里,
清清的小河成了孩子们避暑的好去处,你看,他们在水中嬉闹着,一会儿打水仗,一会儿扎猛子摸鱼,玩得十分开心。
16、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炉,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
17、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个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
18、静止的柳条上,知了一动不动的趴着,沉闷的空气中,它的叫声好象在不停的说:热死了——热死了——
四、描写夏天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篇2
【关键词】古诗词 想象力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篇3
一、美美地听,激情地读
实践证明,教学古典诗词时,引导学生美美地听、激情地读是我们运用古典诗歌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前提。因为,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美美地听,学生才会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设施播放的音画视频的引导和感染下,情不自禁地加入那饱含深情、抑扬顿挫、节奏鲜明的诗歌朗诵行列中,大声地诵读诗歌文本。让学生参与到诗歌诵读的艺术氛围中,并在专注倾听和激情朗诵诗歌的过程中快速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能够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的语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比如,在教学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五言绝句时,由于在长期的诗歌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地读、愉悦地听的训练,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诵读这首诗歌的语感。学生们大声地、快乐地、有表情地、节奏鲜明地诵读了起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听到学生们抑扬顿挫的具有音乐美的琅琅诵读声,我喜上眉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诵读《渔歌子》的行列中。可见,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美美地听、富有激情地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诗歌的探究性学习,还可以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二、丰富地想,大胆地说
教学中,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古典诗词大致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对古典诗词中蕴涵着的凝练优美的意境或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等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充分的艺术加工。如此,一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二则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高度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语音清晰、普通话标准、表意完整的口头表达能力,并达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促进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目的,从而为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有位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对这首词的意境进行了大胆的、富有创造性的激情表述:“在一个夏天的傍晚,诗人流连忘返于家乡附近有山有水、稻花飘香、丰收在望的田野小径中。当时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了乳白色的月光,惊飞了青翠浓郁的树枝上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拂面,蝉的鸣叫声也随之飘进了诗人的耳际……正当诗人在优美的田野小径中流连忘返时,突然,山前下起了小雨,顿时就有那么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诗人的身上。这一来,刚才还充满闲情逸趣的诗人不禁加快了脚步,赶紧寻找避雨的地方……”他的精彩表述还没结束,教室里早已响起了一阵热烈而又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快乐地写,激情地画
要达到培养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目的,还必须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导、鼓励学生对原作进行改写、补白,或者用绘画的形式将原作进行文图转化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在远古的时空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并在这种美妙的沟通与交流中,为作品的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人物形象等增添更加美丽的色彩。
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七言绝句时,在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美美地听、激情地读、丰富地想、大胆地说之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快乐地写、激情地画。如何写?即在诗歌原作中加进诗人在黄四娘家欣赏迷人的自然风光时无限惬意和流连忘返之动态、情态和心理活动等描写。如此,一方面可以让诗歌的内涵显得更加丰富,让诗歌的画面显得更加富有立体美、动态美、人情美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充满诗意的补白训练,达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潜能的目的,让学生逐渐具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当然,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手中的画笔将古典诗词中所展示的美的人物情态、美的意境、美的自然景观等艺术性地再现出来,以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
篇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天来了,大地回暖,气温开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白雪虽作飞花,春寒仍旧料峭,但草芽已依稀可见。韩愈在另一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里,以准确的语言进一步描写早春的物候特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蒙蒙,细雨霏霏,滋润万物,小草探出小脑袋,远看如茵,近看却稀稀疏疏。仲春时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风拂面,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蝶飞蜂闹,满眼都是明丽的景象与蓬勃的生机。春意阑珊时,“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曹豳《暮春》)。柳树也由早春的“绿柳才黄半未匀”“万条垂下绿丝绦”,而飘飞生命之絮:“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夏天如约而至,“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夏天果实开始结子、成熟:“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题榴花》);“梅子流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来临,“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霜草苍苍虫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并不吝啬,百草衰落的季节,却独自绽放,元稹忍不住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则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题》),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个“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迎面扑来。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气温下降,花木凋零,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这时北雁南飞,昆虫匿迹,寒冬里只有那些耐寒的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植物在述说着大自然的语言,动物们也依时而动,毫不逊色。作为物候现象的另一类代表,动物在古诗词中登堂入室,并且占着重要地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成员,首先感觉到气温的变化,放开歌喉,叽叽喳喳,歌唱之声此起彼伏,呼朋引伴,开始生命的新歌。如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早春天气的预报员,鸭子最先感知到春江水暖,嬉戏水中。燕子、黄鹂也不甘落后,纷纷登场,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新社”即春社。按古人习俗,一年中有两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过后第五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这时,燕子翩然归来,黄鹂清音啼啭,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藓翠绿,少女野外斗草(一种游戏),一派勃勃生机。“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曹豳《暮春》)暮春时节,林间,莺儿停歇了歌唱,池塘处传来响亮的蛙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青蛙聒噪不休正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莺儿、蛙儿、蝉儿,你方唱罢我登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篇5
一、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教育目标确立中,力求做到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积极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符合纲要精神。因此,幼儿园古诗文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喜欢参与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祖国灿烂的古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展知识性、艺术性、文学性,陶冶性情,完美人格,开发幼儿多种潜能。因此,可以把中班幼儿学习古诗文的目标定位于:
1.乐意学习咏诵经典古诗文,初步感受古诗文作品的语言丰富和优美。
2.咏诵古诗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用表演、绘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创造性表现古诗文作品,充分体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健全人格。
(二)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古诗文内容
《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战性”,教育内容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材,就应该注意由浅入深的原则。如中班幼儿正在认识数字,就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有关数字的古诗文让幼儿学习,如《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类诗文将数字从一到十,巧妙地嵌入诗歌,结构精巧,使诗歌形式奇异,吸引孩子的诵读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有独特的风格。
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童趣的内容,幼儿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很容易懂。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亢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的《咏柳》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引人入胜的风景,也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吟诵、赞美。随着季节的变化学习古诗可以拓展自然知识,加深幼儿对每个季节景物的印象,幼儿更能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因此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冬天:《冬景》《江雪》。
另外,一些描写传统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的诗词,洋溢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和浓厚的情感。如:在春节来临之际学习《元日》,清明节时学习《清明》,重阳节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幼儿在学习这些古诗的同时可以感受中国的特色文化,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趣味性的挖掘,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多领域渗透法。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现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许多描写景色和以景抒情的诗作,不但是诗,更是一幅隽永的画,如《敕勒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江南》等,诗里面描写的景色比较完整,所以比较适合幼儿表现。记得有一次,在绘画《池上》的时候,有位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只是简单的画了一条小河,河面上画了几条线。和同伴那些有小船、荷花、小娃娃的丰富画面相比,简单粗糙的多,有趣的是,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的时候,他振振有词的回答:“诗里不是说‘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嘛,小朋友偷摘了荷花,当然要藏起来了!”多么可爱的解释,你能说他的画面不合诗意吗?恰恰相反,我觉得正是在充分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才能够让这个孩子大胆地“投机取巧”!
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可以从网上搜集《江畔独步寻花》和《绝句》的配乐,教会幼儿唱。找不到现成音乐的。也可以用流行音乐来配唱,比如用《两只蝴蝶》的音乐来配《小池》,用《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来配《出塞》,由于旋律熟悉,幼儿掌握起来得心应手,在家里也乐于哼唱。
让幼儿运用身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鹅翅膀,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咏诵了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语言活动,可以经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让诗词在幼儿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如在《三字经》的学习中,我讲述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通过一个个幼儿喜爱的小故事口耳相传进行语言的传递,学习咏诵古诗文。
2.亲子共阅法。家园共育是开展经典古诗文教育活动的一条有效路径。在幼儿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中,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古诗。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活动,对家长进行“古诗文教学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亲子共读的必要性。让家长了解经典的古诗文文化对于幼儿的人格培养是很好的精神营养物质,我们不要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运用,儿时积累的东西会像雪山一样慢慢融化,滋润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平时可以要求家长花一点时间,留意张贴在家园联系报的古诗文内容,及时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也可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幼儿在家庭、幼儿园里都得到了古诗文化的熏陶,孩子接触天地更为广泛,进步必定也快,家园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沟通。
从幼儿学习后调查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可以看出:家长支持并经常配合诵读教学的幼儿,诵读古诗文兴趣非常浓厚,对古诗文有渴望学习的要求,也会把诵读古诗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后来这些孩子学习要求提高了,不仅重视学习方式多样性,还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持续性短,对教师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家园共同指导下,孩子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3.环境陶冶法。《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每周一诗”栏目;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诵读古诗的舞台,投放了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的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认读诗句中的字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篇6
关键词:古诗 多媒体 生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6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能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意境比较优美,能陶冶人的情操的,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的点滴体会。
1 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古诗词文章一般都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在古诗下面对难理解的词语标了注释,学生借助工具书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描写古代的文章,如《七律・》一文,学生对二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前,我通过班级的白板播放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铁索桥的惊险悲壮视频,以及过草地,过皑皑白雪的覆盖的雪山,让学生目睹的艰难,体会越过岷山的喜悦心情。再如,教学《天净沙・秋》一词,前两句诗描写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图景,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把这六个图景一一展示给学生看,使抽象的诗句变成直观的图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有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泊船瓜洲》写出了王安石远在他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诗人送别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等。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联系生活,体会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游子吟》一文,文章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对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根本没穿过破衣服,更别说是缝缝补补的了,孩子们对伟大的母爱领悟成了一个难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想母亲每天起早摸黑地照顾我们的生活,风雨无阻地带我们上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甚至是下雨天,我们坐在教室里,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多等一分钟,她们宁愿自己在学校门口等上十分钟、半小时,甚至是一小时,任凭风吹雨打、太阳炙烤,她们无怨无悔,为我们默默地付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这伟大的母爱,为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天回去都帮父母分担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至少完成一件,孩子们基本上做到了,我觉得这才是对这首诗真正的领悟。
3 改写古诗
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尝试过让学生仿写或改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通过改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古诗也不例外,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对古诗也比较容易接受了,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写古诗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后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改写,将古诗用自己的话改写为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有学生写道:55岁的北宋诗人王安石,应皇帝之招,赴京上任为官,晚上,他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边,远望家乡南京钟山,虽然瓜洲与京口仅一江之隔,而京口与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借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乡,这次上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4 吟诵古诗
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写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表达的意思不是熟能生巧。在教学中,“读”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古诗不像现代文这么通俗易懂,学生普通对古诗有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心理,如果让学生自愿吟诵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古诗流露出来的深刻含义。
5 表演古诗
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或许每位教师都尝试过,但大家未必尝试过分角色表演古诗。表演是一门艺术,要想表演的好,首先要对“剧本”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把古诗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引导两位平时关系十分密切的同学来表演李白和孟浩然,表演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将李白与孟浩然临别前那依依惜别的情景表演出来,通过此次的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终身难忘。
6 即兴作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古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把古诗背下来并默写,其实学习古诗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为古诗作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古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读和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画能力,为古诗来个即兴作画。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描绘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可以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引导孩子们想象大人们男耕女织,孩子们喜爱劳动,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场景画下来,学生在作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融合了知识、哲理、情感于一炉的传统文化精华,教材中的古诗中,荟萃了我国历代诗人的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写景状物、咏人抒情等。传统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对古诗文字的背诵,轻视对古诗思想感情的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响应新课标的号召,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借助学校的有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迟子建,中国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她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为题材,感情细腻又不乏豪爽之气,从不矫揉造作。创作风格朴实大方,文笔简练而流畅,不张扬,不拖泥带水。她常常借物喻人,借助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人与社会的诠释视角独特,给读者许多有益的人生启迪。
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她还曾多次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和冰心散文奖,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各种奖项。她的散文《灯祭》被选入语文教材。
枕边的夜莺
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火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氛围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刷拉拉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刷拉拉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园田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着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温庭筠、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圣经》。
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等等,这些人的书和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选自《黑龙江日报》)
有人认为“作家迟子建写散文,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皆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更是文字表达力的语言功夫之体现”,本文即是这一观点的有力注脚。作者叙述自己读古典诗词的历程,描写自己读古典诗词的感悟,着实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情感的共鸣。
泥 泞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篇8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①忽西落,池月②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③卧闲敞④。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⑤无知音赏。
感此⑥怀故人,终宵⑦劳⑧梦想⑨。
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他未曾入仕,因而又被称为孟山人。生于盛唐,早年有志入仕,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隐居田园。他和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远不如王维诗的境界宏大,但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注释:①山光:山上的阳光。②池月:池边的月色。③开轩:开窗。④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⑤恨:遗憾。⑥感此:有感于此。⑦终宵:整夜。⑧劳:苦于。⑨梦想:想念。
参考译文:山中的太阳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地升起来。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落,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在一旁欣赏。在这良宵生出感慨,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苦苦地思念。
赏析提示:此诗写的是诗人夏夜在亭中纳凉时清爽闲适的感觉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月亮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浴后纳凉,表现闲情逸致。五、六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由境界的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此诗不过是要表现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没有十分特别的思想内容,然而诗人对各种感觉的表现细致入微,使得全诗诗意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中间的六句似对非对,具有朴素的形式美,诵读起来“有金石宫商之声”。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有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句,当属纳凉消暑之佳句。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①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③一院香。
诗人简介:高骈(pián),字千里,唐末大将,生于禁军世家,是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历任天平、西川、荆面、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
重点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②水晶帘: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③蔷薇:一种观赏性植物,茎长似蔓,需搭架供其攀援生长。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馨香。
参考译文: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的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时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晶莹剔透的珠帘,满架的蔷薇散发出清香,整个庭院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析提示:这是一首描绘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起句平平,但仔细品味“阴浓”二字,可知其不独状树之繁茂,且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只有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还有深浅之“深”意,即树阴密而且深。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里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十分清晰。这个“入”字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就能感觉得到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察觉到有风吹过,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再写“水晶帘动”,那就让人感觉味同嚼蜡了。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中时,忽然飘来一阵花香,沁人心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和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还巧妙地照应了上句的“微风起”。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人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他自幼嗜学,尤喜读《春秋左氏传》。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工作。
参考译文:初夏四月,天空在下过一场雨后刚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着太阳开放。
赏析提示:这首诗寓情于景,状物抒怀,托物言志。诗的语言浅显,描绘的画面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清和雨乍晴”“当户转分明”,作者用我们熟悉的景物表现出初夏的清新。“乍”“转”“起”“倾”等词,使景物显得鲜活生动。紧接着转到写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将“柳絮”与“葵花”对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被称为“”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意即对国家忠贞不二。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
纸屏①石道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②。
诗人简介:蔡确(1037~1093),字持正,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1059年(嘉四年)中进士。历任知制诰、御史中丞、参知政事。1042年(元丰五年),出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宋哲宗时,转左仆射。元年间(1086~1094)被贬,赴陈州,后转任安州、邓州。
重点注释:①纸屏:纸糊的屏风。②沧浪:本指水的青苍色,此处指代江湖。
参考译文:夏日在亭子里纳凉,躺在用纸屏遮挡的竹方床上,头枕着石枕,翻看着诗书,感到有些困倦,随手把书一丢,渐渐进入了梦乡。梦醒之后,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不觉莞然独笑,忽然听见湖上传来阵阵渔笛声。
赏析提示:这首诗写于诗人被贬之后,表现了诗人的闲散之态,表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用藤皮茧纸制成,屏上常以梅花、蝴蝶等图案装饰。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神清气爽;看到“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的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信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睡起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做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想起昔日自己曾是布衣平民,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处,如同做了一场大梦。诗人“莞然独笑”,是在梦中有所悟,领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而一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当听到了“数声渔笛”时,他归隐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了。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①软齿牙,芭蕉分绿②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③,闲看儿童捉柳花④。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任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重点注释:①留酸:啖梅酸牙的感觉。②分绿:形容芭蕉叶的浓荫,暗示反光投影到纱窗上。③无情思:指日长人倦,小寐起来,显得很懒散。④捉柳花:状写儿童专心嬉戏的情景。儿童的天真浪漫与作者的羡慕之情跃然纸上。
篇9
教师若能贴着儿童阅读诗歌的现实,捕捉诗中自有的童趣、童真,然后从儿童认知水平、心理需求、能力发展出发,进行适度、适时、适宜的拓展,定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在诗海中寻得一个浑然天成的“儿童”,让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课堂。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也是诗人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诗歌宝库。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这些田园诗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组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入选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是“夏日杂兴”中的一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有初夏时节农村中常见的生活场景,但也写得颇有特色:先以“昼耘夜绩”“男耕女织”直接描绘了农村男女各自的劳动场面,然后以孩子们不懂耕不懂织却也不愿闲着为由,描绘了儿童在茂盛桑阴底下学种瓜的画面,读来意趣横生。透过“学种瓜”这三个字,儿童的天真以及天真中散发出来的朴实与勤勉跃然纸上。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归田园,带月荷锄”的晚年生活。当你细细捧读这六十首田园诗时,哪怕只是浏览,也能读见“山童”“儿孙”“小童”“童子”这样鲜活的词,这样鲜活的生命。这些小童都在做什么呢?八百多年前的这些小童和如今的这些孩子,他们之间有几分相近,又有几许相远呢?
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何不与孩子们一起走进那个遥而不远的山野田园,寻得一个本该属于他们的自由且自在的童年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重读教材内的一首首诗:《村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夜书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再由这一首首诗读开去,你会惊讶地快乐地合不上嘴,你读见了一个个“儿童”,你读见了一个个“自己”!春天的时候,你在“追黄蝶”,你在“斗草”;夏天的时候,你在“捕鸣蝉”,你在“学种瓜”;秋天的时候,你在“挑促织”,你在为“小虫”“解围”;冬天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由此,一个群诗主题教学的蓝图在脑海中慢慢清晰起来……
基于以上解读,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聊读回顾《所见》等三首诗歌,聚焦童年游戏。
2.以“自由朗读”“对比问读”“小组素读”等方式,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六首),体会诗歌表达的童真、童趣。
3.通过诵读,感悟“儿童”的特殊意义。
围绕以上目标,我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聊读圈词,寻得童趣
1.聊读《所见》。诗题是《所见》,你见到了什么呢?圈一圈,读一读。
板书:牧童 捕鸣蝉。
2.聊读《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儿童 追黄蝶。
3.聊读《夜书所见》。
板书:儿童 挑促织。
4.小结。读板书,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山野田园寻童趣。
[设计意图:儿童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唤醒、不断前行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复习而复现,那么,这样的“温故”自然少了很多“知新”的乐趣。在这个板块中,聊读三首分别来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歌,慢慢地见到“儿童”,想起“自己”。在“异中见同”的分分秒秒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了一次全新的经历。这样的聊读,既是课堂的引子,也是儿童情趣的起点。]
第二板块:品读田园,再寻童趣
1.读题《四时田园杂兴》。你能从题目上寻得一点点“童趣”吗?
2.读诗,正音,圈词。说说你会在黑板上留下哪几个字?
预设:童孙 学种瓜。
3.问问读读,了解诗意。
预设:
儿童靠近桑阴干什么呢?朗读――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为何靠近桑阴学着种瓜?朗读――童孙未解供耕织。
谁在耕来谁在织?朗读――村庄儿女各当家(男耕女织)。
何时耕来何时织?朗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昼耕夜织)。
4.小结。对比阅读板书,你发现这几个词虽同样散发着童年乐趣,但“学种瓜”里多了一点什么呢?
[预设意图:“顺藤摸瓜”是针对儿童的一种基本的学科阅读方法,也比较符合儿童学习时的心理逻辑。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顺着“儿童”这根“藤”,摸到了一只真正的“瓜”――学种瓜。再借助“问问读读”的古诗阅读方法,让他们既读懂了诗的大意,也读出了天真之中散发出的几分朴实与勤勉的“童孙”形象,丰富“儿童”意象。]
第三板块:素读田园,寻童而去
1.夏日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指名读诗。
2.读读田园的色彩,读读田园的虫儿。
预设:田园有怎样的色彩呢?田园有怎样的虫儿呢?
3.激问:诗中说“无人过”,儿童去哪儿了呢?预设:学种瓜。
看图背诵《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板书:山野田园寻童去。
[预设意图:此处引入同是“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的其中一首,其目的一是带着学生慢慢走近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大的“田园”。二是激发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体验田园的夏日景语:或许是缤纷,因为金黄的、酸酸甜甜的梅子c杏子,可以让孩子直流口水;或许是自在,因为飞舞的蜻蜓与蝴蝶在自由穿行;也有可能是孤单,因为如此纯美的画面里却“无人过”,这是一份多么与众不同的孤单啊!三是顺势而背、借图成诵。]
4.追问:儿童还会去哪儿呢?推荐另外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5.小组学习素读另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①自选一首,读读圈圈。
②小组分享:我知道儿童去哪儿了!
6.朗读板书,读懂“儿童”。
预设:
假如没有了这一个个“儿童”,范成大的田园将会少了什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为什么会有着如此相似的“儿童”呢?
[预设意图:在这个板块中,选取的四首《四时田园杂兴》,分别是“社下烧钱鼓似雷”“静看檐蛛结网低”“雨后山家起较迟”和“乌鸟投林过客稀”,以小组素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的乐趣,印证“儿童”这一诗意的存在。最后在复沓回环的朗读中,思考与发现“儿童”的真正意义,体现群诗主题阅读的课程价值。]
第四板块:画读田园,复归儿童
1.诵读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回味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2.作业超市。
①自选一首喜欢的诗,书写,诵读。
②自选一首喜欢的诗,书写,画插画,做成书页。
篇10
这个暑假,我并没有打算要读多少多少书,因为我知道以前读书时,总是讲究数量,却忘了质量,所以,这个夏天,我只读了一本书,但是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就是《红楼梦》。从电视剧“新版《红楼梦》”,到白话文的到古文的,层层递进,这让我有了许多收益。
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贱”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 , 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包含着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掌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