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爱国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0 12: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爱国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爱国的诗歌

篇1

关键词: 《诗经・国风》 爱情婚姻 诗歌

一、有关对《诗经・国风》的大致了解

风是《诗经》分类中的一种。风,就是音乐的曲调。国风,就是各个地区的音乐曲调。“国”有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国风即全是以上地区的地方乐曲。豳风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了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皆出自东周。

《国风》中的作品主要出自百姓以及处在社会中低阶层人士之手,是描写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诗经》中最为出彩、最具历史文学价值的一部分。在《诗经》中,在数量上占有重大比例的有关于爱情婚姻的诗作就主要集中在《国风》里。

《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内容淆杂。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对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绵绵情意,怨妇诗,以及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的描写上,而对于其他内容进行描写的作品数量是则及其有限的。下面我对《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以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为序进行规整分类。

二、《国风》中爱情婚姻诗作的阶段性分类

(一)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和款款深情。

表达这层内容的诗作在《国风》中可谓俯拾即是。这些类似于现代情诗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恋爱时真挚热烈的情感,当然,这些诗作从内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来写,也可以说它们出自那个时代的男子之手,用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专一执著的情怀。如《王风・采葛》就表现出一个男子由于热烈地思慕着令他心仪的女子,使该女子若是一日不与他相见,于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岁而未见。从时间上的递延上,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见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渴慕女子热烈的、发自肺腑的爱意。相思之苦,缠绵悱恻,如怨如诉。这种对爱情的执著而又热烈的情感在《郑风・出其东门》中还有更为深刻的表达: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虽说在东门之外,美丽的女子多如云、多如白茅花,但她们都不是这位痴情男子所牵挂的,他惟一爱的只有那位衣着朴素的女子。这篇诗作除了如上首似的表达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爱慕,更多了一层对该女子的专一执著之情。

相反,如果男子对心仪的女子由于种种原因求而不得时,则表现为一种失落,如《周南・汉广》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至多男子也只是停留在幻想已经与思慕的女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上,这一点在为我们所共熟的《关雎》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该诗通篇为幻想之作,其场景仅仅是男子与心仪的女子结交不成,所产生的已经与该女子结为伴侣的幻想。

而当女子由于家庭礼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挠欲嫁情郎不得时,则表现出比那个时代的男子更为果敢、勇猛而又强烈的反抗精神。如《风・》:“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正是反映了在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生活的女子对封建礼教、封建贞洁观,以及封建家长制下婚姻需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铁的定律的有力反抗。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社会女子普遍重视至极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日。

这短短几句,写诗的女子竟然连用了两个“畏子”,一是“畏子不敢”,二是“畏子不奔”,由此,一个在爱情上远远比男子更为勇敢、更为有魄力,也更为向往自由的小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若然谈到对爱情的执著,以我拙见,女子要比男子来得更为猛烈,更具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二)双方约为婚姻,女子待嫁。

当男女双方得到彼此及对方家长的认可后,那么就进入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订婚”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是用以给男子筹备迎娶,女子准备嫁妆之用,因此时间的持续并不一定会很长。《国风》在此阶段对女子待嫁时的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主要集中笔墨描写女子期盼未婚夫早日登门迎娶的急切心情。如《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随时光的流逝纷纷落地,数量不断减少,进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叹起韶华易逝,年时不在,此时,她心中急切期盼情郎的迎娶,一个“迨”字(可理解为趁机、赶快之意)将她的焦急热切的待嫁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招招舟字,人涉否。人涉否,须我友。”一个在水边徘徊的女子,心念着河对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他可以在河水尚未结冰之时来迎娶自己。

总之,女子待嫁的心情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一则曰喜悦,二则曰急切,三则曰担心。前两种心情不难理解,可她为何还会担心呢?原因就在于,待嫁女子担心未婚夫的迟迟不来迎娶会演变为永远不来迎娶,也就是说她会担心婚姻上出现变故出现诸如悔婚之类的事情。所以她的心请在此阶段应是喜忧参半的。

(三)迎娶。

在《诗经・国风》中,单独对平民阶层迎娶场面进行描写的诗歌比较少,而《著》这首诗歌却以一名即将嫁为人妇的女子的视角对自己夫婿前来迎亲的场面进行了描述,虽说该诗着力于表达这位女子对夫婿的爱慕和自己的喜悦之情,但从中我们也可对迎娶场面的隆重情景略感一二。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于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著》这首诗歌着重对女子夫婿充满喜庆色彩的锦衣华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透过对单一人物的形象叙述,实在不难想象迎娶仪式的隆重与喜庆,新郎的翩翩风度与轩昂气宇,以及初为人妇的女子之兴奋与欣喜。好一片欢欢喜喜的迎娶之景,写实性极强,以新妇口述之形式,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即使是千年之后的读者,读之也有一种身临其境、妙趣横生的感觉。

除此之外,《国风・召南》中还有一首描写迎娶贵族小姐的壮观场面的诗歌――《鹊巢》。

该诗为我们展示一位贵族小姐出嫁时隆重壮大的喜庆场面,“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通过对迎娶喜车数量之重的描写,着实表达出贵族阶层迎娶仪式有别于平民阶级的隆重、豪华和奢侈,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婚嫁的另一场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差异。

(四)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在《国风》中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诗歌,根据女子所处境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夫妻之间生活美满,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琴瑟和谐。如《国风・郑风》里的一首《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琵琶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

这首诗歌以夫妻间对话的形式,夫妇二人一唱一和,脉脉含情的对话将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家庭生活的温馨欢乐,以及相约白首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国风・齐风》中的《鸡鸣》。这是一首妇人敦促身为大夫的夫君早起之诗。以夫妇对话的形式,一边是妻子的急切催促:“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表达出妻子的贤惠和对夫君事业的关心,从而使得一位细心贤良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而另一边却是丈夫的借故推脱:“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但丈夫不愿起身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天还未明,鸡尚未啼,真正使得丈夫不愿离开高床暖枕的因由则被诗中的“甘与子同梦”这一句所点破,真实一语天惊。夫妻间的相互恩爱、闲情小趣及依依惜别之感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但是并非所有的夫妻都是那么的情意深厚,可以白首相随。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极为严重,幸福而专一的婚姻生活对大多数女子而言仅仅是个美丽的幻想和愿望罢了。在《诗经》,尤其是在以描写民风民俗而最富盛名的《国风》里,表现夫君所抛弃的女子的悲惨境遇与寂寥心情,高唱不幸婚姻的挽歌的作品委实很多。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是身处夫权社会的女子凄凉处境与愤懑心情的真实写照,是多情女子对薄情夫君的无声控诉,是对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实充满血与泪的无情抨击。

这种描述弃妇的诗歌在《国风》中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反映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1]。如《召南・江有汜》就写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夫权社会中,夫君另觅新欢,结发妻子因失宠而备受冷落。夫妻关系尚在,无力与夫权社会斗争的情况境遇下,她也只得翘首期盼,幻想这薄情郎有回心转意的一天。

另一类则是“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2]。《邶风・日月》就把弃妇的这种愤懑与不平的一腔哀怨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字字是血泪,句句述无情。

除上述诗歌之外,《国风・氓》可谓是包罗群像,几乎是涵盖了《国风》中由恋爱、结婚直至女子被弃后又幡然悔悟的全过程。它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具有读一诗而解《国风》的作用,是当时社会民俗人情的真实再现,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境遇和坚强的斗争精神。

纵观《国风》,它的确包含了太多内容,爱情婚姻诗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奇葩。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篇2

一、结合语文课的内容,开展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

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很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还结合了其他别的学科的知识,这些熟悉的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教师上课的时候,往往只是想着解决课文中的所谓知识点、难点,而给学生再现感受生活的情景,动手去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师讲得多,学生动手少,因此就忽略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就扼杀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更让学生失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体验和感受为主的,它更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语文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初中语文课本上增加了很多语文综合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上《天净沙·秋思》时,在让学生充分读懂诗歌的情景,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主人公的心境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的境遇,用记叙文的形式记下来。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诗歌,还能让学生运用自己平时最容易表达的形式来表达诗歌的情感。教学《恐龙无处不在》这一课,飘移学说对于学生很抽象,为了印证这个学说,我叫学生找来一张世界地图,把各个洲大陆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慢慢地拼上去,看是不是很吻合。结果学生发现非洲、南美洲的大陆边缘是比较吻合的,因此明白了原来大陆是结合在一起的,是由于板块的漂移而分离开来了。

二、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的课堂往往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更多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是随着教师的思维进行的,他们很难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时刻记住以学生为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而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因为课文比较适合表演,学生们也较感兴趣,我就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我把学生分成角色,让他们对号入座,扮演各种角色,结果学生很有兴趣,并进行了评比。《变色龙》这一课,人物性格很容易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表现出来,我让几个学生认真准备,当做一次演出来对待,上课时让他们到讲台上来表演。这样一来,课文中的内容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扎了根。通过表演,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综合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今天我们谈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是很难生存的。因此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在上完八年级上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是这样说的,人们常常用世外桃源来表达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请大家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园是什么样子的,并把它写下来。有的学生根据学习的经验和体会,用学过的课文来表达理想的生活,如《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天上的街市》的美丽街市,有一位学生说我的理想家园就是“大同社会”。我还没有上《大道之行也》这一课,他一定是预习了,我对他这种“创新”精神大加赞扬,并解释了大同社会的意思,就是天下太平,公正,没有饥饿,没有犯罪,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这样一来,更多学生用学到的诗歌来形容自己的理想家园。于是,这节课就变得富有诗情画意了。学生们描绘的理想家园都很美好,有喜欢小桥流水的清静,有喜欢草原的广阔,有喜欢大海的明净与神秘,有喜欢大城市的热闹繁华,有喜欢宫廷楼阁的豪华……表达出了学生们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各自的价值观。这时,我趁机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请学生谈谈对课文中家长的做法有何看法,结果学生有的赞同,有的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在很危险的情况下,爸爸应该直接把孩子抱下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让孩子一步一步自己走下来。之后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们认真细读原文,各自找出自己观点的理由。这是一次很好的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通过讨论,学生对父母如何关爱孩子和接受父母的关爱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让课后的作业更具有实践性

篇3

一、用好教材,搞好教学,提高课外练笔水平

好的语文教师,教学一定会有针对性,能解决学生课外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尝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甜头,练笔兴趣就越来越浓了。教材中告诉学生要学会观察和感受,学会想象与联想,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学会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老师的责任是要用心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通过文本,让学生去发现和感受,例如针对学生不善观察的问题,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我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观察,体会作者用怎样的材料写出自己对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的感受,让学生懂得仔细用心观察,调动五官,摄取外界信息,捕捉内心微妙的感情波动,并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写好课外练笔的关键所在。进行诗歌单元的教学,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诗歌的音韵、节奏、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凡是课本上的诗歌,尽量让学生都读完,这对提高鉴赏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彭某在自己的练笔中写到:这个学期学诗很多,我本来对诗没有什么好感,但学习后我的看法改变了,因为读诗,让我懂得了许多千古名句里的哲理,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我体会到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悲凉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歌,用仅有的字数,让人们展开妙不可言的联想,在读诗时还能领悟许多的人生哲理,所以诗歌是我们不可缺少的阅读文体。这个案例表明,用好教材,搞好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外练笔的质量。

二、提倡民主、做到宽容,创造课外练笔的良好条件

课堂作文由老师给材料,限字数限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外练笔没有以上要求,学生反而感到无所适从,经过了解,发现部分学生所谓找不到可写的,主要是放不开手脚,顾虑重重,是不愿向老师敞开心扉所致。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指导和批阅及评讲练笔时,教师一定要有民主作风和宽容态度。尽量减少课外练笔中对学生的束缚,提倡学生大胆地表达,尽量写出个性,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于漪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过:“作文不只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内心必定要充实,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这番话点明了“做人”与“作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写好课外练笔应首先重视的问题。

在批阅课外练笔中,我发现一些个性鲜明的学生爱发表“奇谈怪论”,常常让老师感到难以理解和对待。例如在学习了台湾高振东校长的讲话后,有学生在练笔中并不认可他的爱国言论;有的学生在练笔中表示自己想当警察是为了能正当地去杀人;有的学生认为人生就是一种宿命;有的学生认为金钱就是万能的……应该看到,学生能真实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应十分珍视,老师要以民主和宽容的态度接纳,对学生的奇思怪论对练笔中的过激或错误的认识,一定要正确引导。我的做法是绝不打棒子、戴帽子、上纲上线,而是进行个别交谈。这种交谈是朋友般的推心置腹,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以允许学生想不通,保留自己的意见,否则老师一句不得体的话,可能会扼杀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才。实践证明,老师这样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蔡向学是一个很有个性,喜欢思考,十分聪明的学生,他在练笔中这样写到:“从高一到现在,我变得很喜欢写周记,因为自从来到这个班之后,我终于觉得我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我可以不再去为了要将一些名人名言套在周记中而将一些本来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删掉,我可以不再为了要将自己写得伟大、写得无私而将一些本来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删掉,我可以不再为了考虑一些政治、道德、品质因素而将一些本来想表达出来的东西删掉,我所要写的就只是我想的东西,不用管字数,不用管体裁,所以写出的不再是虚伪的,而是一件件真实的事,我真的很高兴,自已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吐露自己心声的地方,谢谢老师让周记变得如此自由”在这篇练笔的最后,该生说:“对不起!老师,我的很多周记的内容都比较过激,也涉及到一些不爱国的内容,感谢您能够忍住心中的怒火烧完。”这篇文章让我感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

三、交流范文,学会欣赏,激发课外练笔兴趣

篇4

一、“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理论现实依据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温总理2009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35中学听课后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因斯坦说:“人类真正进步的取得,依赖于发明创造的并不多,更多的是依赖于人的良知”。

教育的本质和关键是人性教育。人性,最主要的应该是善良、仁义、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关爱教育,从大的说就是要教育学生爱国、爱人民,小的则是关爱父母、兄弟、老师、同学。延展开来,则有关爱弱势群体、自然万物等等。教育学生要充满爱心,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在教育过程中要能体现这种爱心。

寄宿生这些特殊群体学生人数仍处于上升趋势,他们大都缺少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心理发展不健康,养成许多恶习、陋习等,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向他们伸出关爱之手,关注他们的成长。

近年来,学校师生的爱心及责任感有所缺失,培养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的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爱是做人准则,更是教育方法。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个性教育都是爱的体现。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言行表达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也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尊重,并懂得关爱。关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能力,可以说关爱是教育的根本。

二、特色主题的定位与确立

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内涵发展现状,结合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和国家对当今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确立学校特色创建主题。

特色主题: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

办学理念:用爱心育人,育有爱心之人

校训:博爱、尽责、诚信、厚德

校风:勤奋、严谨、仁爱、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创造

学风:自主、合作、探究、感恩

三、“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几点做法

1. 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扩充爱心专栏,实时更新社会人士对家乡捐资和献爱心的报道等内容。利用各班海报等形式来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我们美丽的校园,离不开别人的关爱和奉献。

(2)在校园的墙面、楼梯或多处可以利用的地方,悬挂、张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3)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和每周三大队委红领巾广播台中开展以爱为主题的演讲或美文朗诵活动。并利用红领巾广播台播放《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世界充满爱》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们对父母、老师、祖国、家乡的感恩。

(4)在校园网上开辟“爱的教育”专栏,持续报道该主题教育和活动。

2. 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通过挖掘学科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文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轻叩诗歌的大门”组织学生去搜集描写家乡的诗歌,然后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或演讲会激发热爱之情。音乐课可以学习爱祖国爱家乡的歌曲,在音乐中进行爱的熏陶等等。美术课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画家乡、画心中的爱来引导学生体会爱并学会表达爱。思品课可以通过课堂的学习并结合讲故事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对爱的感悟。

3.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各类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等感恩活动。并且通过“雏鹰争章”这个载体,开展“学雷锋”、“爱心义卖”、“手拉手”等面向社会的全校性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回报社会。

4.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主题家长会、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5. 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6. 创编感恩校本教材。结合本地区的区域文化特征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选择,目的明确地自主开发,编辑一本趣味盎然,可读可感,引思引行的校本教材,在校园内传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懂得知恩感恩,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7. 坚持三个关爱。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分类建立留守儿童、特殊学生、贫困生信息库。主要包括学生的住址、父母的联系地址、电话、委托监护人等有关情况。

(1)关爱留守儿童。首先,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中队辅导员具体抓的三级联动责任制。各中队辅导员每天辅导一次作业,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再次,学校为留守儿童选配教师与他们结对,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在生活上给他们给予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同时选配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成为知心朋友,邀请留守儿童做客,为留守儿童过生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2)关爱特殊生。特殊生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教师对特殊生管理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些逆反心理强的“特殊生”大多害怕或抵触与教师交流沟通,因此,要求教师对待“特殊生”要有更足够的耐心,与他们谈天,交朋友,成为关爱“特殊生”的基础环节与关键点。其次“特殊生”因为种种原因,常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老师的冷落,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地对待“特殊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多给他们创造展示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增强“特殊生”的班级责任感与归属感。第三,教师要有深厚的爱生之情,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感去激励、感化、引导“特殊生”,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呕心沥血,给其以慈母般的爱。第四,要求教师在“严”字方面下功夫,爱中寓严,把握好严格的度,注意好连贯一致,注意要求的层次性,阶段要求的合理性,当学生改掉了缺点之后,及时提出新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做到循序渐进,使“特殊生”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摆正航向,积极进取。

(3)关爱贫困生。我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还有一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在校生活过得很清贫,为让这些学子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在校过得快乐,生活无忧,由工会牵头,确定帮扶对象,多渠道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

四、“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特色学校成效

通过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干劲足,学生爱校如家,学校各项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1. 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道德情感不断优化。“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的文化实践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爱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爱的品质,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实践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们知道了爱不应停留于口头,而应是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精神境界,更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另一方面,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家庭、社会都受到爱的感染,从而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形成社会各方合力,使之成为引导少年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形成道德认知的有效载体。在校内、班级中师行之间、学生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1)学生的心理素质迅速提高。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愉快或想法,可以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诉说,有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家庭、与同学老师相处等矛盾到班主任等处得到解疑,随着爱心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心理比以前成熟多了。

(2)学生的爱心主体意识明显加强。只要教师、学生、社会有难,全体师生立即自觉行动,纷纷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在教室、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敬老院,你每时每刻可以看到“爱心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我校四(2)班的陈同学自小患残疾,双腿行走不便,多少年来,她所在班级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为她服务,扶他上厕所、扶她上下楼梯、为她端茶送水……同学们争着为她付出爱。

在实践中,学生走进敬老院,走入社区,向社会展示了我校学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风貌,得到了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县媒体多次对我校相关“爱心育人”德育实践活动与成效进行报道。

2. 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于学校组建一开始就倡导“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使广大教师深深体会到学校对教师的关爱之情,更激发了教师的爱校之情,热爱教育事业之心。

(1)教师的思想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我校教师争做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廉洁从教、勇挑重担的榜样;争岗敬业、任劳任怨、知难而进、乐观向上的榜样;争做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榜样。他们能自觉抵制唯心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2)教师的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以爱育爱,构建温馨家园,使馆小人更具人文情怀和精神动力,涌现出一批批“学习型、研究型、奉献型”优秀教师。他们中有20多人次受省市县表彰,多名教师在市、县教学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3)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锤炼。我校教师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们以爱的光芒真正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前进的道路。他们信任学生,以爱服人;他们理解学生,以爱待人;他们尊重学生,以爱治人;他们关心学生,以爱感人。他们以爱生如子的真情,胸中装着学生,心中想着学生,以灵活的教育方式服务于学生,真正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

3. 特色学校创建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统一办学思想,用爱心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在各个层次上做好宣传工作,要从全局出发,求大同,存小异。通过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广大教师认识到:大家为了同一事业相聚在一起,应该珍惜这个缘分。由于思想认识上得到逐步统一,教职工把学校的事情作为份内事,不再分你我。

(2)明确办学目标,用爱心激励人心。校领导抓紧“爱心教育”的契机,提出了更高的办学目标,广大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虽然目标定位较高,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达到。

篇5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知道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祖先传承下来的极具价值的精神遗产。青铜鼎上的铭文,龟壳上的甲骨文,凝聚着几千年前祖先的智慧,散发着远古原野间的迷人的气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百家,纵横捭阖,恣肆,更是中华文明之轴心时代;《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引领着后世人风雅之传统;及至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离骚,更是穿越古今,为后世人所想见。而后,文明的长河一路蜿蜒向前,有汉赋的厚重典雅,奇文丽采,有曹操的古直苍劲,沧海横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有将进酒,杯莫停的李太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工部。有宋一代,苏辛豪雄,秦观婉约。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众所周知,小学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重大。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首先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三千多年前,《诗经·小雅》里就有描述父母生育和抚养孩子艰苦辛劳情景的动人诗句,认为这种恩情,是像高远深邃的苍天那样无穷无尽的。

关于孝敬父母,《论语》记载了一个著名故事。孔子学生宰予曾经抱怨说:“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宰予退出后,孔子叹息说:“宰予不仁啊!孩子出生后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三年守丧,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予对于他的父母,难道连三年的爱心也没有吗?”这个反问,其实也是对天下所有人的告诫。儒家就是这样通过自然性血缘关系原初情感,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

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并没有想着孩子如何去报答他们,这是人类最朴素、最无私、最自然的感情。孝敬的根源是爱,是子女回报于父母的爱,同样也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我们必须感恩父母,铭记父母的养育、支持、鼓励,感恩父母无私的爱。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去爱他人,才会去爱自己的祖国。

其次要感恩师长。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孜孜不倦的教诲,这里饱含着深忱无私的爱。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古代,老师是“天地君亲师”五伦中的重要一伦。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就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说,尊重自己的长辈,进而尊重别人的长辈。这种感恩师长的情感,根源仍然是爱。

还要感恩社会。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故事不胜枚举。社会和祖国给予了我们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当从学生本体出发,从小处着眼。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应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比如: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关心国家时事,争当“环保小卫士”。关爱同伴,牵手同学,共同进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向灾区捐款献爱心,清除公路边的垃圾,清扫街道,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6

我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扎实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让课外阅读,撑起课堂教学的另外一片天。

一、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

苏霍姆林斯基自从事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为精心选择读物而操心。因为有成千上万的书籍,它们中有一些是平淡无奇之作,甚至还有一些是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本书。在向学生建议读什么样的书时,教师要研究他们的兴趣、志向和才能,应以学生的年龄、心理接受程度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将帕夫雷什中学的十个年级分为三个学段:低年级(一至四年级)、中年级(五至七年级)、高年级(八至十年级)。他为低年级提供的大多是故事、童话、诗歌、寓言、神话,为中年级提供的大多数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为高年级推荐的则主要是文化格调较高的书籍。而我们现在正在推行的儿童阶梯阅读中,新教育实验为我们的儿童挑选了大量的经典国内外童书,如反映诚实和成长的《木偶奇遇记》,体现长大、游戏、信念的《彼得.潘》,在自由与出名之间选择的《时代广场的蟋蟀》,反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友谊的《夏洛的网》等,高子阳老师多次强调小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量来丰富自己的贫乏的童年生活。

二、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

首先,快速而用心地阅读。这种阅读,要求学生“通过目视和心想去领会句子的一部分或不长的整个句子,眼光离得开书本,口头说得出记住了的东西,同时还进行思考——不仅思考所读的内容,而且思考跟所读材料有关的情景、形象、观念、事实和现象。”

其次,做读书笔记。提纲式——写提纲能训练思考的能力,即阅读科学著作时把主要的、关键的、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罗列出来,建立起所学内容的逻辑“骨架”;摘抄式——把书籍、报纸、杂志中与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抄下来,把有意思的词汇或不懂的词、喜欢的短语和各种句子等摘抄下来;心得式——在书的页边上写下一些有关的批语,好像在跟作者进行争论。这些方法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学生的喜好单一或者综合地使用,目的是用来记录那些一闪即逝的思想。

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价指标。他说:“评价里包含着刺激,应当使儿童在这种刺激的影响下确立一种要学好而不要学坏的意向。”评价是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并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者的一种惩罚。课外阅读评价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实现程度,而且还是为了完善指导计划,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过多的评价会降低它的教育价值。为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课外阅读评价的指标体系: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能够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能够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能够区分所读内容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会思考,通过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会写作文。这七项指标涉及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也涉及到学生课外阅读中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只是一个程序。一个学习普遍知识的和普遍适用的方法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发挥出他的辐射功能。四十分钟的课,是前期接触性阅读以后的一次温故,也是后续阅读的一个开始。课前,学生可能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他们掌握了必需的知识,锻炼了表达的能力,获得了一定的方法,懂得了鉴赏,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但更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课堂的学习,在课后,欣欣然于继续深入探究,进行阅读与思考。给学生带来可持续的阅读的动力,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

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有一位老师强调,中国文人总有一种“不遇”的情结,常常把“不遇”后的感受写在诗中,并举出了许多例子,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碰到很多“不遇”的情形,但凭着个人不同的经历与心境,必定能在“不遇”中遇到各自的“美丽”。然后发下了一些“不遇”情结的诗文,供学生继续品读。有的老师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会祖国》后,拓展有关爱国的的成语和名人名言。学完《黄山奇松》以后,出示了一些描写黄山独特风光的文章,供学生迁移阅读。年级高一点,比如学完《变色龙》,推荐阅读《少儿百科知识(动物篇)》,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对杜甫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研究其杜甫来。

不但如此,教师还可以发自己的创造性,借助与课文类似的内容,通过主题阅读的的形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地进行整合。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使用的整合功能。总之,语文课堂,还必须给孩子们留下点什么,一首诗,一本书,一种精神,一份乐趣,一个继续学习的动力等等。为了弥补课堂必定存在的不足,在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时侯,要让学生看到可以持续阅读的痕迹。当然,教有常法,教无定法,妙在得法。教育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律,教育从来都是这个教师——这个班级——这个学生的一对一。

篇7

老当益壮、无私奉献

社区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的联结点。为了搞好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街道关工委充分调动社区“五老”的参与热情,根据“五老”各自爱好和特长,搭建各种舞台,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白下区六干所的徐炳昕同志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老人,他退休后的生活非常充实,每天上午风雨无阻地爬一次紫金山。在多年的爬山锻炼中,自编了健康养身操和人体经络穴位保健按摩操,受到很多“山友”的好评,还被南京几家电视台和报纸报道。街道关工委根据徐老的特长,聘请他担任富丽山庄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每年暑假,徐老都要组织孩子们开展游泳夏令营活动。开营之初,他要给孩子们进行知识讲座,一边讲解游泳的技能,一边对照由他精心制作的一套动作分解图,让孩子们掌握游泳要领和水中自救常识,还自己出钱复印分解图发给大家。徐老不仅当教练员,带领大家做热身准备运动,还要当救生员,保护孩子们在水中的安全。游泳夏令营至今已坚持了六年,经徐老培训的孩子达220人。六年来,孩子们的游泳场地都是在徐老努力与自己原退休单位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协商沟通后由学院免费提供的。每年寒假,徐老都会带领孩子们攀登紫金山,有一次登山前,突然飘起了雪花,在徐老的鼓舞下,同学们不惧凛洌的寒风和飘舞的雪花,热情高涨,绝不言弃,从崎岖的野道上山,大家唱着革命歌曲互相鼓励互相扶持,一路上充满欢声笑语,完全忘却了爬山的疲劳。登山活动,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体魄,磨炼了他们勇于攀登高峰不畏艰难的品格意志,更增进了他们的集体主队合作精神。

石门坎社区“假日艺校”负责人雷毓陵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党员。2007年10月,在她首倡和努力下,在街道和社区的关心支持下,石门坎社区“假日艺校”诞生了。在她的辛勤浇灌下,“假日艺校”走过了五年的风雨,越办越红火,百余名学生经过艺校的学习,身心得到了锻练,爱好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得到了进步。她的事迹多次受到省、市电视台、电台、报刊采访报道。

卫桥南航社区的欧阳科谕是南京二十九中退休语文高级教师,今年已经72岁。深深的教师情结把她引领到社区关工委这个和孩子息息相关的岗位。每逢寒暑假,她都要精心策划并组织社区乃至全街道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参观南京博物院、下马坊遗址公园、明孝陵博物院等,让孩子们触摸历史的脉搏,观赏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参观江苏科学宫、江苏省档案馆、南航大无人机研究所、南航大飞机库等,让孩子们与现代科技近距离接触;聘请科普专家作科普知识讲座,让孩子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她制作成套的卡片,组织街道孩子参加“趣味成语游戏”;她开设“汉字的奥妙与纠正错别字的秘诀”、“以我手写我心”等讲座,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她组织孩子们开展“南京紫金山地区蝶类生态环境初探兼及蝶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让孩子们接受科学的洗礼和人文的滋润。

欧阳老师倾心于关工委工作的八年,对她来说也是充满艰辛的八年。她的老伴是位大学老师,患有帕金森症(已患十六七年)、冠心病(已做过支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身边离不开人。(子女各有自己的小家庭,虽然都很孝顺,但工作繁忙,老俩口也不愿多打扰他们)欧阳老师却经常要忙碌于关心青少年成长事业,又要出入医院、药店,求医购药,分身乏术。老伴克服种种困难支持欧阳老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没有报酬的关心下一代工作。2012年初夏时节,欧阳老师策划的大型课题研究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她的一名家庭成员突遭不测,街道相关负责人上门慰问并让她把手头的工作放一放,但她流着泪轻轻摇了头,说“我有责任把工作坚持做下去”,她强忍悲痛,多方查找资料,一丝不苟撰写并修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蝶文化”讲稿,还千方百计查找有关蝶文化的资料,并费尽周折找到1953年放映的彩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珍贵的影像资料,坚持出席街道布置暑假工作的会议并作重点发言,发言时几度哽咽,但她尽力调整情绪直至讲完才离开。她在散文《感谢生活――回望我和孩子们共同度过的五十年光阴》里由衷地感叹:“感谢生活,给了我一份永葆青春的职业;感谢生活,让我和孩子们结下了一世的情缘;感谢生活,给了我无价的精神财富,铸就了我一生开朗豁达的性格。”八年来,欧阳老师满腔热忱地投入关心下一代事业,打造出了“彰显社区人文特色,营造‘绿色心灵家园’”的育人品牌。

搭建平台、开展活动

街道关工委于2010-2012年相继成立了九个社区的校外教育辅导站和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各社区关工委以校外教育辅导站的阵地建设为抓手,创新特色、打造亮点,如石门坎的“假日艺校”,月牙湖的“爱心妈妈”,金泰社区的“金泰讲坛”,卫桥南航的“绿色心灵家园”等,一居一特,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外教育活动。2010年、2011年暑假,两次组织孩子们走进江苏省档案馆这扇“有益之门”开展“档案伴我成长”和“档案中的红色记忆”夏令营活动。活动前,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档案”、“档案馆”是什么地方、它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个远离自己的神秘禁地。但是一天活动之后,他们的反响相当强烈。于是,街道关工委趁热打铁与江苏省档案馆结成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将“走进档案馆”作为街道暑期常规活动,让孩子们学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加切实、生动地接受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爱自然、爱亲人、师长、朋友等大爱教育。

街道关工委结合建国、南京解放60周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演讲比赛;组织接到学生参加市、区关工委举办的《葵花朵朵向太阳书画展》和诗歌比赛,陈知墨同学的书法作品、刘思明同学的诗歌《南京、南京我的家》,分别获得南京市一等奖;组织街道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四个一”活动,28所社区的徐睿丰同学《等待生命的绽放》参赛作文获得南京市一等奖。

街道关工委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为青少年举办《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自我防御能力》等讲座,组织社区青少年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防御未成年人犯罪法》、《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教育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2012年暑假,街道关工委将喜迎党的十胜利召开,与“学雷锋、知党恩、讲品德、见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听身边的党员讲故事》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弘扬雷锋精神,进行党史教育,在励志、树德、成才方面为他们开启健康之路。积极参与市关工委举办的《雷锋在我身边》网络征文投稿,李婉雪同学的《物以善小而不为》荣获一等奖,宋疏影同学的《雷锋在我身边》荣获二等奖。

街道关工委十分注重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充分利用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这一科技阵地开展“四个一”活动。2012年,卫桥南航社区关工委申报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基金会专项课题“南京紫金山地区蝶类生态环境初探兼及蝶文化研究”,该项课题研究活动历时四个多月,其间共组织了五次较大的集体活动,参加的孩子达102人次。这次活动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家长们的普遍赞誉,家长们表示:“作为卫桥南航社区的居民是幸运的,作为这个社区的孩子更是快乐幸福的”。这次课题研究活动,由于目标明确,中心突出,定位较高,收到了显著的成果,荣获2012年度中国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优秀活动二等奖。

关爱少年、扶弱济贫

月牙湖社区有一支“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多年来,这支志愿队队伍人员一直坚持到南京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每次都自费携带千元以上的食品和日用品赠送给孤残儿。

28所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结对帮扶社区单亲、癌症患者史悦同学,每逢史悦的生日,她都和社区关工委的同志一起给史悦同学送去生日蛋糕,还专门请了义务家教来辅导她,帮助她战胜了病魔考入大专学校。

富丽山庄的朴藤一是一位来自韩国的老人,他想为所在社区做点善事,找到社区关工委,表达想资助两名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愿望,经关工委牵头,落实了两名受助孩子,他们分别来自单亲家庭和母亲患重病家庭。朴老每月各给他俩人民币300元,一年共资助7200元,直到完成全部学业。

篇8

小学是一个人的知识大厦的地基,并且语文对于人生至堪重要,语文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不论学习什么,都驾轻就熟,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1.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的场地,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2.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教师要关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培养人的工作中,了解儿童,创设师生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有宽容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失败,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完整人格的发展,不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潜能开发,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人格、有良好道德修养、自强、自立、自信、自尊的人,解放他们的大脑和双手。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3.1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这种以活动形式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在分组活动时,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大小适宜,难度较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影响活动结果,又会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过于简单,容易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样的活动失去意义而流于形式。问题一般都接近于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标。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合作探讨的发展动态,看准时机给予适当启发和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3.2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头。"趣味性"是语文课程活的灵魂。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语文趣味教学的形成环境,教师要以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包括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独特语言,师生的平等对话等等,有了这样的前提,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才能彰显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4.重视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课本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范本,文化素养包含其中。教师在讲读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感悟。这样学生才能从课文中收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脑中储存下来,长期积淀。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文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们要采取以下几条措施:

4.1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含蓄隽永的诗歌、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却为数不多。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一些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运用于片段练习。

4.2 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是否积累了好词佳句,是否把所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当地加以应用,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4.3 教学中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没几天学生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用于积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写上去,每一课结束时留十多分钟让学生自由积累好词佳句。每一周抽一节课给学生交流积累所得。

5.重视合作学习

5.1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学习目标、合理选择自学任务,并做到及时评估,及时予以肯定、鼓励、点拨、耐心帮助,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被尊敬的滋味,最终尽快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5.2 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为能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学校建立了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互助合作的良性的评价机制。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⑴节节评价。每上一节课,我们在黑板上的专栏内设有: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学习效果等项,根据课堂上学生表现、小组展示等方面的学习情况,合理加分,当堂评选出最佳发言优秀个人,合作学习优秀小组;⑵每周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三个优秀小组,九个优秀个人;⑶每月评选出两个优秀小组,并在月评比中给获得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的组加及记2分。

6.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实质是人文教育。多媒体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多媒体有声有色,绘声绘影,学生津津乐道,趣味浓厚。多媒体情景交融,突破时空,活灵活现,十分适合小学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意义如下。

6.1 多媒体满足求知欲,添点快乐。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难有持久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个特点,给予所需,"投其所好"。多媒体画面逼真,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不要说引导学生,就是一播放生动的画面,学生早已经安安静静、聚精会神、不错眼珠地注视着画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