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燕子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6 20:2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燕子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5、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
6、燕子楼头燕子回,何年鹤去见归来。
7、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
8、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
9、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10、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1、莫巢孀妇家,孀妇怨孤坐。
12、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
13、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西。
14、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
15、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
16、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17、燕子与百劳,一西复一东。
18、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
19、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
篇2
鉴赏诗歌时,要依据具体诗句的描绘,调动起平时的生活积累,以达到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参悟情感、乃至辨析技巧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域的不同、知识面的差异,诗句所表现的某一生活现象,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曾经体验过的直接生活现象,而对另外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间接的生活现象了。尽管如此,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直接与间接生活体验之分。本文对生活现象直接、间接体验的分类,只是为了说明调动生活积累时要注意不同的方面而已,不必在分类标准是否科学上刻意纠缠。
一.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
诗句所表现的内容是我们经历过的、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时就可以借助直接体验的生活之态来准确解读诗句的含意、情感。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
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
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
近来乡梦不多成。
【问题】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解析】从题干而知,该诗句就是表现生活情趣的。结合题目“早兴”以及“犬上阶眠知地湿”(春天到来时因解冻复苏,大地潮气会上升,敏感的犬儿会感知到),可知初春到来,随着天气转暖,人们自然会脱下厚重的冬装而换上相对轻薄的单衣,当然会感觉身体轻盈了许多。
这种直接的生活体验,每个人都会有的,只要你调动你的直接生活体验,就可以顺利解答问题。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间接体验的生活之貌
由于生活范围的局限,我们不可能对诗句所反映的生活都有直接的体验。从书本、从他人的介绍中,也可以了解生活的真实之貌。在鉴赏诗句中,也要注意调动起这类间接的生活常识积累。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题】诗句的后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该诗的后两句包含了一个生活常识:燕子今年在某处筑巢,明年还会到此暂住,不会改变。在《乌衣巷》中,作者刘禹锡要表达的意思是:房舍是没有变化的,变化的是该房舍的主人。即燕子所飞到的这个地方,旧时是王谢堂,而今是寻常百姓家。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燕子了,更不用说燕子的生活习性了,他们看到诗句后,恐怕会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先飞王谢堂,后飞百姓家)吧!
【答案】作者借助奇思妙想,来抒发对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的深长叹息。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子夜吴歌·秋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问题】“捣衣”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解析】在洗衣机盛行的年代,在衣料越来越柔软的今天,捣衣的生活画面恐怕只存在于人们遥远的记忆里了。
“捣衣”就是洗衣过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由于衣物比较厚重,浸水后更加难以揉搓,所以要借助棒槌的敲打,来除去衣服上的污渍。
“捣衣”是为了远方征人能够尽早换上干净衣服,实则是表达思妇对征人之思念,对征战之怨愤。“晚上捣衣”说明白天还有其他事情要做,晚上“捣衣”更见思妇生活之艰辛,亦可见思妇感情之强烈。
【答案】“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三.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
如果没有直接与间接的生活体验,就要结合诗句的描绘,利用类似、相反的生活真实,试着想象生活中的事理,来达到准确鉴赏之目的。
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问题】该诗中间两联写景,请简要说明“颈联”所用的写景手法。
【解析】颈联中的“碧峰出山后”就比较费解:碧峰如何从山后又出来了?这时就要想象真实的生活:雨后新晴,原来笼罩在碧峰中的雨雾渐渐散去,碧峰就随之出现在前面山峰的后面了。“碧峰出山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颈联也就是描写景物的动态。
想象真实的生活之状,其实也要调动起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城市里的学生,对雾锁高楼、雾开楼现的体验肯定是有的,这时不妨相似联想一下。
【答案】颈联描绘动态景色:田野外边,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的波光,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与颔联的景物描写一起,构成了一幅明媚的雨后山水图,表达了作者野望中的喜悦之情。
又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诗后的问题。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问题】结合全诗所展示的画面氛围,简要分析三、四两句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解析】三、四两句诗描绘牛蹄声打破了沉寂。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伫立着寒鸦,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衬,动静相衬。
但是,相对于全诗的意境来讲,牛、鸦动静相衬的画面是为了衬托出小村的宁静氛围,所以结合全诗看,三四句写景技巧就是以动衬静了。
而这宁静氛围就需要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反向想象:怎样的情况下寒鸦就要飞走了呢?那就是有了人的干扰。如此,画面就不再是宁静的,而是热闹的了。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69-02
什么是创造呢?我想,简单来说就是在探索知识中,凡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见能够建立新理论的,凡是有新意图、新方法、新设计,能够做出新成绩或造出新东西的都可称为创造。创造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等。小学生的创造力依靠老师的创造性教学来培养。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只有教师引导得法,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学科也是思维学科。语文教学在创造性教学中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来简述一下语文课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点滴做法:
1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增进创造新思维能力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有了想象,才有创造。探索是创造的门户,不去探索,何来创造。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一个想象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充分利用描写卢沟桥的石狮子形态的“有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发挥想象,说出你心目中石狮子的样子。学生的想象五花八门,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对日本帝国主义愤慨,还有表现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既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又使学生对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认识。爱伊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表达和容忍不同的意见
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学生成才在于创新。创新思维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融入学习之中,时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教学《燕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小燕子的到来增添了春天的生机,学完描写春天景物一段时,我手持“小燕子”(剪纸)引用最富有诗意的当代诗人金波的诗句:“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了!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黑板画的景物里“飞”来“飞”去,诗的意味美与课文的描述美结合,给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想象的境地。
接着我请学生们到黑板前,手持“小燕子”用金波诗句,也可以自己描述或引用其他诗句来创造性地描述课文。学生们的思维踊跃起来,有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有的引用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小燕子不仅在“课文”中“飞”,还“飞”到人家的屋顶上,告诉人们:“春时耕种夏时耘,粒粒颗颗费力勤”,及早动手做自己想做的事;还“飞”到小朋友的肩膀上,让小朋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以其固有的特质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意识,成为创新思维的生成阵地之一。
再比如教《白杨》一课时,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那坚强不屈、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奉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崇高精神,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已经久远,是当今学生理解的难点。那么,怎样将这类思想内容比较强的文章讲好呢?让学生不脱离语言文字去感受新疆建设者的崇高精神呢?我想还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把学生带入到那种入情入理的境地里。我没有按照正常的课文描写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在黑板上画了棵高大的白杨树,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说出白杨树的特点。学生说的与课文描写的并无差异,再让学生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特点的,然后把白杨树“放”在荒凉的大戈壁里——学习描写大戈壁的内容,通过对大戈壁环境恶劣的增补内容的介绍,让学生说出当你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你想说点什么?紧接着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白杨树,当风沙肆虐地吹来时,你会怎样?当雨雪下起时,当干旱来临时,当洪水到来时…….学生在想象中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抓住契机,深入探究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先设计导语“同学们,当我读完这篇课文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细心人,他能够通过观察种桃花心木的人种树的过程,而总结出道理来,你们知道那个道理是什么吗?”这样直奔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找出后,不急于解答,在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的。由此,不仅作者产生了疑问,学生也产生了疑问,当在学习种树人说的一番话时,我没放松“种树人笑了”这一细节描写,让学生设想一下,他笑时,在想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产生的疑问,回答出:“他在想作者对种树的知识不了解;他在想你是不是认为我很懒……”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站起来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联系实际深刻地谈了感受,这样难点教学以不攻自破。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也不再仅仅是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延伸,那就是孩子思维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对于孩子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磨砺而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反映,也是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得好:“应该让文章的思想感情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田。”语文课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描写心情不好的句子
天若有情天易老,人若有情死得早
心情不好的诗句 形容心情不好的诗句 表达心情不好的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常圆,春*易为老。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
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
不是春来偏爱酒,应须得酒遣春愁。
愁绝桑阴春欲暮,一痕浓绿上眉端。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酒力不能久,愁恨无可医。
老去渐知时态薄,愁来惟愿酒杯深。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
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忆从前,一点东风,风隔着垂帘,眉儿愁苦。
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
.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谁寻。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
篇5
关键词:杜甫 成都诗 夔州诗 气候描写
一、引言
在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的1458首诗中,按地域分类有长安诗、秦州诗、同谷诗、梓州诗、阆州诗、成都诗、云安诗、夔州诗、湖湘诗等,其中成都诗和夔州诗的总数为707首,占他诗作总数量近一半。学界对杜甫的成都诗和夔州诗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地域特色、深远影响等方面,但是对两个地域的有关气候描写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即从两地气候描写这个角度对杜甫成都诗和夔州诗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求对杜诗的这一侧面有更加细致深入的了解。
总体来说,成都诗写“春”出色,夔州诗写“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实际生活了三年零九个月,正如《去蜀》一诗中所说:“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这让他有足够多的机会和时间来感受成都温润的春天。此外,还因为他在成都生活时心境比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岁月里,成都时期可以说是他唯一一段衣食无忧、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温馨的岁月。心态淡然和乐,自然诗兴也比较浓厚,于是他把对成都独特的气候环境的真切感触融入诗歌细腻的描写里。但是夔州时期的杜甫,已经五十五岁,身体状况逐渐变坏,被肺病、风痹、眼暗、疟疾、消渴等疾病缠身,身体十分虚弱,所以他面对静默流逝的光阴和秋日光景,面对国破家亡乱世动荡的时局,心情异常地沉重悲凉,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深沉的忆旧怀乡之情和“江湖满地一渔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独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动他的思绪,给予他写诗的灵感,激起他的诗兴。所以成都诗中写春是一大特点,而夔州诗中写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诗中的气候描写
关于成都的气候,杜诗是这样描绘的:一是春季多雨湿润。这是杜甫成都诗气候描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且不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单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尽了成都春雨的绝美。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诗不知被多少人解读了多少遍,然而脍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诗总是让人常读常新:这是描写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开篇就用“好”字赞美雨,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们说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见诗人对雨的喜爱,并且赋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节,它就适时地来了。颔联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它“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的“潜”字和“细”字用得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细腻,真可谓神来之笔。接下来一联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径”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独”形成对比,反差强烈;尾联的“红”字瞬间把鲜明的画面感描写出来,而“湿”和“重”字却立刻提高了画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体现了老杜极高的炼字功力,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换。正如《杜臆》中说:“‘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2]有学人研究说,这首《春夜喜雨》,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题为“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准确、细致、形象地描绘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成都春雨的独特感悟和喜爱之情。成都诗中不仅写春雨写得甚美,写春日其他光景也写得甚好。在《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前九绝是写桃花、春莺、春燕、柳絮、荷叶、凫雏、柔桑、细麦,在春光中各自滋长变化,以诫人生不应虚度、辜负春光。有诗句云:“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这应是九绝的主旨;后七绝写作者爱花惜花由江滨起一路寻去,到黄四娘家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俗话说:“醉酒见真情。”春风沉醉诗兴颠狂,这两组绝句,在梦幻般的春景和艺术折光中泄露了诗人灵魂深处的真情,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胜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写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鹭、弦月:“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绝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诗中描写春色的名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成都的春日温暖,并没有如今的“倒春寒”现象,有诗为证:“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晒阳取暖,足见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惬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梅雨》)因着夏季多雨和气温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江河泛滥的现象。杜甫的《江涨》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这一特色景象:“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
篇6
《归园田居》诗,直承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内容题材上一反玄言诗的空洞说教,在艺术手法上一反绮丽的形式主义诗风,创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诗风。当我们读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时,不只觉得作者的身心复得返自然,而且觉得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上也都复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一个原因。这在陶诗中是很突出的,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脱口而出,不粉饰,不做作,有什么说什么,把坦荡荡的胸怀和盘托出。完全是久别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谈心的口气,不像道学家的谈玄说理、莫测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讲学的掉书袋,更不像形式主义诗歌的卖弄才华。难怪历代不少评论家都说陶公非写诗,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图画般的写景是形成陶诗自然美的第二个原因。陶诗一反当时诗人的绮丽雕饰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选择地罗列到读者面前,这点很像杜诗“穿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那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似大匠运斤,不留痕迹,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给人以负重若轻、事半功倍的感觉。他写村落的远景,没有从具体的颜色、形状、地势、大小等方面去着笔,只用“暧暧”这个重叠词加以修饰。写墟里烟,也没有状其颜色,只是用重叠词“依依”去描绘。这还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因为村落和墟烟的颜色原本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是作者对桃李榆柳描写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桃红柳绿是极鲜明的颜色,桃红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称,柳树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这是比陶为晚的唐人名句,比陶为早的有《诗经》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都从颜色着墨。陶诗却没有写颜色,只是写出了桃李榆柳的位置及其和房屋的关系,这不有点反常吗?这是反常,也是独创。比如一幅素描画,没有五颜六色,浓墨重彩,只有几笔淡淡的素描线,但是由于画工技艺高超,画出了素描对象的神韵和生气,这就使欣赏者受到感染和启发,调动自己过去的感受经验,从这无颜色的画面中看出颜色来,从而加深了对画面的了解,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读上面几句陶诗,眼前就浮起了比诗句字面所写要广泛得多的画面,村落那远离繁华的荒凉景象,背山傍沟的地势,房屋墙院的颜色等都透过“暧暧”这昏暗的字眼,经过联想而清晰地显露出来。青蓝色的墟烟徐徐上升,郁郁苍苍的榆柳,娇艳妩媚的桃李也都历历在目,甚至那浓郁的桃花的香气也似乎闻到了。这犹如一幅好的素描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再创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回头再看原诗句时,更觉得它是那么的自然朴素。
篇7
为了探讨国学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国学经典,我们到饱学诗书的黄益庸老爷爷家拜访。
此次采访是以“您是如何爱上诗歌并走上文学之路的?”这个最常见的话题开始的,不料想,黄老的一席回答却让我忍俊不禁……
黄老的家乡在广西玉林,那里有一种传统小吃,叫“米粉肉丸”,非常美味。黄老小时候,经常有小商贩随街叫卖,两个铜板一小碗。那时候黄老正是“龆髫垂发”的时候,当然对好吃的东西垂涎欲滴了。每次听到叫卖声黄老就缠着父亲给他两个铜板好去买米粉肉丸。父亲倒也不小气,可是给铜板是有条件的――每天让他背诗。背好了,才能给两个铜板。于是,黄老为了每天能获得两个铜板买好吃的,就认真地背诗。起初背诵的是比较短小的,如《千家诗》,后来渐渐地开始背诵如《燕诗示刘叟》《卖炭翁》等这样篇幅长一些的。不知不觉中,随着对这些描写百姓疾苦、鞭挞社会黑暗、赞美祖国河山、抒发凌云壮志的古诗的理解,黄老沉湎其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教育。上中学后,黄老有了理想抱负,就情不自禁地开始写诗抒怀了。
黄老说:多学习、咏诵优秀的古诗词,好处多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优秀古诗词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小读者们提高文学修养。这些经典诗篇都是先贤智者们字斟句酌的文学精华,多读多思,你就会出口成章,连说话都有文采!还有,学习优秀的古诗词还可以陶冶小读者们的道德情操。
篇8
描写春天的对联10副落花满地春光晚;
芳草连云暮色深。
【赏析】北宋徽宗赵佶,在位时荒腐朽,却又是颇负盛名的书画家,书法“瘦金体”,自成一家;工花鸟,能诗词,又善对联。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初,徽宗被金人俘虏北去,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仍然雅好赋诗做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就是徽宗所出,下联是莘王赵植所对。
千条嫩柳垂青琐;
百啭流莺入建章。
【赏析】北京颐和园的宜芸馆对联。这里“青琐”“建章”都是借指宫殿。
芳堤十里新晴,春态苗条先到柳;
翠叠万山如绣,点缀风流却欠梅。
【赏析】此联是明朝进士邵锐所题。上联用细长柔美、婀娜多姿,最早变绿的柳丝,来描绘明媚宜人的春光。
下联“翠叠万山如绣”,更进一步美化了上联描绘的锦绣般春光,同时又急转,“点缀风流却欠梅”,一下子便把意境推向了另一境界:指出春景虽美,但却无梅。
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莺穿柳树,恰似金梭织翠丝。
【赏析】上联以“铁剪”比喻“燕子”,以“红锦”比喻“桃花”;下联以“金梭”比喻“黄莺”,以“翠丝”比喻“柳树”,生动贴切。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旁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赏析】解缙是明代大学士,这副对联的上联是解缙的朋友所出,下联是解缙所对。联语表达了清净悠闲的情趣。
东风吹开花千树;
占断春光唯此花。
【赏析】这是著名的咏桃花对联,下联源自唐代白敏中写桃花的诗句:“千朵秾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云淡枝头春意闹;
风轻墙外杂花红。
【赏析】这是咏杏花的对联。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所以说“杂花红”;花落时变成纯白色,所以说“云淡枝头”。
绿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赏析】这是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对联。桃源县的桃花源相传为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记载的地方,也是我国最负盛名的桃花胜地,这里桃花满山遍坡。
桃花飞绿水;
野竹占青霄。
【赏析】“青霄”指青天、天空。这是江苏扬州瘦西湖的蒸霞堂对联。扬州历来都是江南繁华形胜之地,瘦西湖更是胜景中的胜境。在瘦西湖畔植有不少桃花。
水滴花溪,洗净一穷二白;
篇9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歌鉴赏 教学方法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不论是哪个时期的诗歌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因此学生对古典的诗歌理解比较困难,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参字字解释,每句翻译,缺少对诗歌意象、意境的整体理解,因此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感到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品味到古诗词的博大内涵、优美的意境,感受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扣人心扉的美感,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以下是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古典诗歌欣赏的几点看法。
一、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要想全面正确把握某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需要理解作者的生平,如: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家庭出身与成长经历、政治抱负与理想追求等,以及理解诗歌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是因何写这首诗歌的,这些对鉴赏古典诗歌很大的作用。
二、读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在古代诗歌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遗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读准节奏的目的。读准节奏的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来感知诗情画意。节奏的划分,一般视作者的情感而定,即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三、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与像完美统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就为我们描绘出个漂流天涯,孤独、哀伤、凄凉的游子形象。这就要求我们记住在诗歌中常用的一些体现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景物,譬如松柏、翠竹、冬梅、、白云等,多用于描写性情孤傲,与世异流的高洁隐士;杜鹃古道、落日、沙漠、边关等往往让人联想到思乡的愁绪。芭蕉、梧桐、秋雨等往往让人联想到凄风和苦雨;溪流、细雨、微草、燕子等常用来描写春天的美景。
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情调
典型的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艺术的美的形象,表达作者的人生理想、思想感情。要么借景抒情,要么融情于景,我们要分析并感悟出来,让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对其思想上的局限,也要加以鉴别,避免学生受到消极的影响。
古典诗歌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思想感情等,而这些与作者的生活时代、阶级地位、阶级立场、个人经历、道德情操等分不开的,因此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与庸俗、豪迈与颓废之分。因此我们应引导和提倡学生阅读和欣赏那些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优秀作品。
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以景生情,是作者面对有关的人物、事件和现象等所表露的、爱憎分明的态度,如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
(2)间接抒情,又一分为二。一种是借景或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另一种植寓情于景、寓情于物、情景相生。作者对某种现象或可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此情此景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表现手法
(1)渲染衬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与主题相关的情景,以便使所要表达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2)用典。在诗歌中引援事实,这样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寓意深刻,说理透辟,增添作品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邻”二字为用典,《周礼、大司徒》载:“五家为比。”《周礼、遂人》载:“五家为邻。”
(3)虚实结合。这也是古人诗歌写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好处是可以使作品结构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4)象征。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意义,使抽象的情理想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加含蓄和深刻。
(5)列锦。是指诗歌句子不用动词,都用含义隽永的名词罗列。
(6)换位。即换位思考,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亲人思念自己。如李白的《关上月》中的“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中的最后两句。
篇10
一、我诗中的春天
(课件播放一组优美的《春之声》美景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交际表达欲望)
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描写春天的儿歌、古诗。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句和儿歌,能说给大家听吗?
生1: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画,我记住了上面写的一句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2:我在自读课本上读会了一首儿歌:“春天的花,香喷喷,春天的苗,绿油油,春天的山上鸟儿飞,春天的水里鱼儿游……”
师:从小朋友们收集的古诗和儿歌中,我们闻到了春天的花香,听到了春天的鸟叫,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生齐背《春晓》。
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以一组优美的韵文为导语,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把平时积累的知识充分地展示出来,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二、我歌中的春天
师:春天多么美好,刚才同学们所读诗中的情景真让人流连忘返,如此美景中我多么想放声歌唱。只是老师不知道哪首歌能赞美春天。你能用美妙的歌喉唱唱春天吗?
生1:老师,我唱《小雨沙沙》行吗?(全班鼓掌)
生2:我为大家献上一首《小燕子》,希望大家喜欢。
生3:我唱一曲《布谷鸟》。
师:听了大家的歌声,我也有点忍不住了。给老师一次机会,为大家唱一曲《春雨漾漾下》。(师生同拍手,生小声跟唱)
师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在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暂时受阻时,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示范,为学生搭建一个敢于上台阶的扶梯,让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歌声中,体会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语文学习方式各式各样,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挥各自所长。
三、我眼中的春天
师:在小朋友们的歌声中,我们领略到了春天的生机,愿不愿意做个小小解说员,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1.提示:(1)可仿照歌曲《嘀哩嘀哩》的格式,加进自己想说的内容。(2)也可介绍自己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2.学生自由练说,然后小组内互听互改,老师参与学习,帮助学生梳理语言。
3.展示交流,争做“金话筒解说员”。
生1: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窝里,装着红的花,装着绿的草,还有一只会唱歌的小燕子。
生2:春天来到校园里,小朋友们换上了漂亮的毛衣,草坪里小草钻出来了,它在听我们读书呢!
生3:我收集了一张图片,上面画着:春天到了,柳树绿了,两只小鸟在歌唱,我还会背图片上的一首诗一《咏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的渠道,从仿到说,逐步深化,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有信心地表达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我画中的春天
师:我们班有这么多金嗓子歌唱家,金话筒解说员,还有许多神画笔小画家呢,拿出你的画,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中的春天。
1.要求:(1)说清楚自己画了什么?(2)小组内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讲得好。(3)说的同学尽量把话说清楚,听的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再提出修改意见,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2.小组内互讲互评,教师参与学习,互相指导。
3.小组推选代表,向大家展示介绍自己的画。
生1:我画了一张画: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树枝发芽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
生2:我在这幅图上画了:春天来了,小鸟在树枝上叫,小朋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放风筝。他们玩得真高兴。
生3:老师,杜明星同学的这幅画和我读过的古诗《村居》有些像,我来背背这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大家鼓掌)
4.评一评谁画得好,谁说得好。
5.给优胜者发给“快乐春天小天使”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