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30 14:1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月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宋代司马光的《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古诗词,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通过复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以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几种常用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理解动态描写。
二、核心素养
体会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体会诗中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学习景物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学习动态描写。
四、评价任务
背诵古诗词;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
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
(1)《四季之美》分了几个场景进行描述?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读了《鸟的天堂》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带引号,第二个不带引号?
(3)在《月迹》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寻找月亮的?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1.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如何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五)评价检测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旷(
)怡
翩翩(
)(
)
夜(
)降(
)
应(
)不(
)
2.补充句子。
(1)
,桃花流水鳜鱼肥。
(2)青箬笠,
,
。
六、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复习
动态之美
古诗词三首
四季之美
鸟的天堂
篇3
一、确定教学目标,发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中大都描写了许多美好的意境。而其中意境即诗人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而得到的独具特色、生动、意义深刻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人物形象。古诗的意境是通过其中的词句来表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类型的词句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感悟出古中的言外之意以及古诗的中心思想。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找准诗句描绘出来的意境,加上具体的语言表述,创建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被感染以及熏陶。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整首诗使用了生动逼真的词语,描绘出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表面上像是在写景,实际上是在抒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浪漫生动,体会出诗人看到壮观景象后的无比欢快,读来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教师如果可以在教学时找准这些特点,结合诗句来创建情境,自然而然就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二、反复诵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很动听,且整齐划一,这就让古诗拥有了音乐美的特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依据古诗的这个特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韵律及节奏中再次呈现出意境,让读者与听者都能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情境中,进而被艺术所熏陶与感染,提升教学效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整首诗押的是an韵,音调抑扬顿挫,平仄有致,读时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诗人通过诗中的描写将自然景物的美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沉醉在这样的美景中。再比如,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整体的格调是较为哀婉悲伤的。在诵读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读出诗中悲伤、低沉的格调来,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可以以一定的节拍来配合诵读,以凸显出低沉的韵律与缓慢的节奏,创建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会取得很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切情感,就会被牢牢地记在小学生的脑海中。
三、启发开展联想,感受古诗的艺术美
古诗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具有形象美。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教师要带领学生合理地开展想象,将语言描述中产生出来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进而让学生在形象美中能够受到更多感染、启发与教育。例如朱熹的诗《春日》,诗人找准了春天的特点,借助春天的各种景物,表现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画面,同时也体现出了自己在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特别是使用“春风面”来描写出来的春天,让全诗更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再比如郑燮的诗《竹石》,其中的诗句描绘出了竹子坚强的品质,不论经历再大的磨难,都不会放弃,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品格。通过赞美竹子的品格,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价值观。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期间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合理进行想象与思考,使其增强对学习的热情,积极融入课堂,更好地感受古诗的美,感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创建教学情境,回味古诗的融合美
古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描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古诗本身所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与形象美的特征,教师可以合理创建教学情境,根据景物描写来引发出情感体现,将景物描写转化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并紧贴读者心灵的情感体现,带领学生进入到优美的古诗意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形象及画面,感受并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能够使小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对其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以达成丰富其情感并提升其思维能力的目标。
篇4
有一天,外婆看着我背诗词,外婆要去买东西,我暗自高兴,心想:哈哈,外婆出去我就可以玩了,真是个好机会。外婆走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门关上,出去玩了。傍晚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脸色不好,就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外婆严肃地说:“今天把这几首背出来才能睡觉。”我乐极生悲,黄豆般的泪珠不停地滴落,可外婆一点也不怜惜。我真后悔中午偷跑出去玩。含着泪花,我在外婆严厉的目光中背完了那几首古诗,心里真是对古诗厌烦得要命。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我看到每一册书上都会有两三首古诗,而且有时候在试卷上和课外的题目都会有。顿时我醒悟了,明白了外婆为何在小时候就让我学习古诗词,我真感谢她。
渐渐地,我知道的古诗词越来越多了,后来我发现每一首诗的最后一个自都是押韵的,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光”、“霜”、“乡”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ɑńɡ”,掌握了这一点,我发现背古诗就容易多了。
篇5
【摘要】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古诗教学;培养语感;审美能力;情感融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里有一条“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如何让学生爱上祖国语文文字?从学习古诗文入手,是个绝佳的途径。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伟大的里程碑,它们犹如两粒璀璨的明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古诗词字简凝炼,意韵隽永,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词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古诗文又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比较难的一个领域。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更好地品读和感悟诗文的意境,是我一直不断探索的目标。每次的古诗教学,我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就我平时课上的一些片断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图文结合、初步了解
古诗篇幅短小,短短的二十字、二十八字却营造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幽然萧瑟的边塞哀歌,和平静穆的隐居生活,悲凉凄清的宫闱缠怨。就因言少意多,故白话文的差异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材中的古诗一般都编配了图案,学生可以通过对图的观察,在脑海中先形成一个轮廓,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图片,说说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黄鹤楼,万紫千红的花、绿意盎然的树,波涛万里的长江水,一只小船、还有人)。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画面大意,对古诗内容有个大概印象。再结合语文的诵读,进一步感悟。
二、诵读为主,加深印象
着手新授古诗,先不急于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翻译,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记得一次古诗教学课上,课题是《舟夜书所见》,学生自读两遍后,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的解释试着将古诗译成白话文。结果,学生是翻译出来,但译文令人啼笑皆非。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译成“月亮黑黑的,看见渔灯,孤单的灯光,旁边有一些萤火虫”。学生的译文只按照字面逐字翻译,但古诗的表达方式又与现代文有一定的差别,译文要有时要改变顺序,有时要加入自己的语言。如上文那句的译文应是: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点点亮光,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我认为,古诗应注重多读,熟读成诵,自然而然,读熟了就有了语感,理解就容易多了。人们不是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再者,古诗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朗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渲染出一种诗意氛围。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节奏高低起伏,读起来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韵脚字“按、流”读音低沉,与依依惜别的离情极为合拍。
三、改编诗文,深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此曰“情境”。情境是作者对人生娱乐愁怨的情感体验,学生该如何去领会呢?
我认为,根据古诗改编成现代文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熟读古诗,了解诗意的基础上,站在作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将其改编成现代文。因为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故而要融合心理活动描写,有助于学生深入作者的所营造的情境。在改编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还可以根据意愿加入一些情节。这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古诗改编现代文,学生的兴趣很高,个个非常积极。再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一个学生不单只把画面的景物生动地描述出来了,还增添“杨柳”的描写与人物的对话。他这样写道:薄薄的烟雾中,杨柳轻轻地摇曳着柔软的枝条,一阵凉风拂过,柳絮漫天飞舞。李白握着孟浩然的手,说:“浩然兄,你一定要保重!”等等。
四、描绘图画,情现于景
曾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江南春》画一幅图。这种练习对学生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诗意描绘图画,是学生对诗意感性认识的主观再现。但不少古诗都配有插图,所以在让学生画图的时候,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根据自己所改写的进行描画,让自己的无声语言转化于生动形象的直观图意流泻于纸上。课本的范图可供于参考,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一个原型。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课本的插图只是一幅以粗略手法表现的色彩画,花树皆以省略的手法表现,波涛汹涌的长江水也以单一的手法突现。有个学生说:“这幅画太简单了,连李白和孟浩然都看不见了。”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造。收上来作业一看,还真有些作品不错。前面所说的那个同学画得最好。他用水彩颜料作画,画出了五彩缤纷的繁花,绿意茵茵的新树,尤其表现了柳树,还用水彩的渲染技法表现烟花三月蒙蒙胧胧的似烟雾缭绕的效果,还利用水彩水色明净的特点表现了长江水的波光鳞丽与飘飘渺渺。他还添加了几只燕子,主人公李白、孟浩然放大了,作了细致刻画。
如此,做到了文字与图画的相互融合,加深了对诗意的感悟。
五、导情入境,情景合一
意境,是诗词的至高境界。每一个景物的描写,每一个情节的描述,无不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作者思想的凝聚,正所谓“情景交融,浑然合一”。
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教会学生从表面文字的描写去揣测诗内蕴含的真意。古诗词中作者常借用景物传达内心的情感。如浮云与思归,流水与伤逝,蓬莱与羡仙,杨柳与惜别等等,皆使用一个原型意象来表达某一个抒情母题。
篇6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见了,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这时候,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或明或暗,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3.加强诵读、提高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重要性。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此,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①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②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③借助想象
篇7
关键词: 古诗词 生物学知识 生物教学 价值 应用
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谱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描写植物方面知识的:如“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2.描写动物方面知识的: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描写生物与环境关系方面知识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二、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1.帮助理解生物现象。
如在学习七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等诗句,说出影响生物的某些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生物……
又如,学习七下“人体的神经调节”时,引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让学生体会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具有极佳的教育价值。
生物使自然界充满着勃勃生机,诗人们则借它们谱写出名篇佳作,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及对人生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小草不畏恶劣环境、勇于抗争的顽强生命力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于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借枫树等生物描写了生态系统的美,抒发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体会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的诗中关注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
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而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并不太关注的,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
三、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诗词导入,开门红。
用诗词导入新课,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如在讲八上生物学的第一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的时候,引用三个诗句“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描述的植物,引出课题“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回味古诗词,从而兴致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又如,在讲述青蛙的生殖发育时,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勾画诗词表现出来的意境,然后提出问题:①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环境?②蛙的鸣叫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③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基础。
2.诗词设疑,学新知。
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置如下问题: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又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3.诗词结尾,乐学习。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有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诗词结尾,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后,引用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丰年”与“蛙声”之间的关系,深化本节的主题,使学生更重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又如学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让学生辨析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从而获得成功的和学习的乐趣。
形象生动、隽永悠长的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
总之,古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的恰当应用,使得生物课堂诗意盎然,成为生物教学中的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加荣.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2]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生物学教学,2006(10):36-37.
篇8
一、品味语言,逐词解读
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可以说,每一个字词都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解读诗词时,不能遗漏字词,要逐字逐词,准确地去品味、解读诗句。
品味语言,首先要能翻译诗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明确诗中所写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的倒装,可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江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碧绿而茂盛”。由于声律的要求,押韵、平仄和对仗的工稳,此句中“历历”“鹦鹉洲”就运用了倒装的方法,在翻译时就要调整位置。要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要让学生先知道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尤其要注意词语的倒装与省略部分。
品味语言,其次要能进行充分联想和想象,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诗中,常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如音乐求弦外之音,又如绘画求象外之趣。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时不能够完全表达人们心中所想,所以古诗语言含蓄、丰富。联想与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诗意,对诗意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单独去看每一个词,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味,而联系起来看,其构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种十分浓重的凄凉悲苦的意味,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词语本身与所在语境、相关鉴赏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其在描写形象、运用技巧、表达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考虑其在诗歌结构、表达情感方面的意义。很多古诗,诗中都会有一个最能表现其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或句,即所谓的“诗眼”“词眼”。如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围绕“乱”字展开叙写: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因此,“乱”可谓此诗之“诗眼”,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诗歌是文学的,它除了讲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之外,还大量借助生动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并传达情感。因此,深入细致地辨明诗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读古诗的重要步骤。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为意象,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诗中,一些意象由于被众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来表现某种相似的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了具有相对固定意味的传统意象。这里,一般分以下三类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两类。辨析这类形象时,主要依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诗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如张口《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全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处指“咏物诗”中用以表现诗人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这一类形象,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思考,提炼事物特征,挖掘内在品质、精神。如杨万里《三花斛三首・右兰花》:“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干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诗中的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表现出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而不屑与之为伍,诗人以此含蓄地表达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写景抒情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个一个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个形象组成的画面、意境等。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句,兰、蕙、菊引自屈原《离骚》,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当然,对于诗中出现的意象,我们必须认真辨析,因为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传达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柳”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别的深情,与送别有关,但有时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表达的是对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通过描写春柳的风姿可爱和无人可属,尽显凄凉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此诗则表现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柳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达了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为了刻画形象,表达情感,诗歌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说,为了达到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所运用的所有手段都可归入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章法结构等方面的技巧。能否准确辨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评价考生能否深入解读一首古诗的重要标准。
表现手法,古诗中常见的有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如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具体而言,有描写方法,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如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词的上阕,作者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两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从抒情方式说,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通感)、拟人、夸张、借代等。如韦应物《秋斋独宿》中的“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第一句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而招兵问《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中的“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第一句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章法结构,指诗歌的结构技巧,如曲笔人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等。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中的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读古诗,辨析古诗的表达技巧,不仅要能够准确地指出运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骤。
四、体悟情感,综合揣摩
大多数古诗,其写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谓“诗言志”,“不平则鸣”。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诗歌的终极目的。因为,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把握诗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探寻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思想内涵。把握情感内涵,是解读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蕴含丰厚的情感内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类别而言,常见的大致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等。
篇9
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砺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题解说: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1)鲜明的主题性。提供一个默写的主题,要求考生围绕主题默写出三至四句古诗文名句。上述试题的主题是“传统节日”。(2)答案的开放性。此类题的答案是不唯一的、多元的、开放的,只要是符合主题要求的古诗文名句即可。上述试题的参考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这类默写题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平时的古诗文背诵中要进行相关专题的背诵,如“荷花”、“黄河”、“长江”、“水”、“和谐社会”、“关心民众疾苦”、“人生”、“爱国”、“诚实守信”等等,由一句而联系出相关的多句。(2)学会整合归纳,要善于把平时散乱的积累整合归纳成相关主题。
模拟练习:
1.在下面横线上默写出六句古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例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文化。同时,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和歌颂黄河的美好诗篇。请你写出四句描写黄河的古诗文名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请默写出四句体现作者宽广胸襟或宏大抱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疾苦的名句,请你默写出四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创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社会、家庭、自然等方面。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通过他们的诗篇生发了这种和谐思想(如社会稳定、人间关爱、家庭温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请你默写出体现和谐思想的古诗文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例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例二:“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请默写出古诗文中有关亲情的名句四句,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006年2月10日,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嫦娥奔月”开始启程。假如有一天,你乘坐“嫦娥奔月”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你能情不自禁地吟出四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水是地球的血液,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四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饱蘸母亲的乳汁写就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恋情。请你默写出四句描写长江的古诗文名句,并注明作者。(课内外均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常见于文人的笔下。请你默写出四句含有“舟”的古诗词,并注明作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篇10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针对能够融合自身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具体艺术描绘。从文学角度来说,诗词景物的描写,必须注重诗人写景状物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本文结合自身对文学诗词的认识,阐述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的表现形式。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面与侧面描绘的融合
古典诗词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实对比与变化的结合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具体地说就是景物的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意象与现实的体现。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去表现各种景物,实现借景抒情达意的文学艺术效果。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四、远近层次变化的结合
自然物象的再现,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远近、角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典诗词中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能够引导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全面、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诗中分别描绘了秋山远景与近景,生机勃勃,清新刚劲,给人一种视觉变幻的层次美感。
五、景物对象点面形体概括的描绘
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的点线面形体元素构成的概括性物象。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往往不单独表现主体景物,还运用点面结合的衬托手法,描绘出相关的景象,使主体形象更丰满。如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对人、鸟、孤舟的描写,烘托出千山、寒江的辽阔,运用了点面结合方式,刻画了诗人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六、声与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