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之传范文
时间:2023-03-30 04: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陈庆之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沉香树,是一种热带及亚热带常绿乔木,为世界少有的珍贵药用植物。树皮暗灰色,几平滑,纤维坚韧。小枝圆柱形,具皱纹,幼时被疏柔毛,后逐渐脱落,无毛或近无毛,时有时无。喜欢生活在低海拔的山地,丘陵,以及路边阳处疏林中。
四川地区注意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亚热带常绿乔木生长。此外四川地区多山地丘陵,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四川地区的气候和地形适宜沉香树生长。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阳极振打 阴极振打 故障原因 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83-01
一.阳极振打位置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产生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电除尘阳极振打装置在阳极板的最底部,而阳极板的高度躲在10~15m,尽管在设计上采取种种措施,用以保证振打力的传递性能,使振打加速度值能够均匀分布,达到理想的清灰效果,但实际运行的结果表明:这种振打装置的布置方法使得阳极板上的粉尘在振打之后的残余粘附粉尘厚度从下往上逐渐增加,从下部的1mm逐渐增加到最上端的3mm甚至更多,在阳极板长度超过14m时清灰不彻底现象更为明显,这种现象经常在粉尘浓度较高的第一、二电场产生。
2.原因分析
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极振打装置的振打锤布置在阳极板的最底部,其振打力和振打加速度值随阳极板从下向上的传播过程中逐渐削弱,当传递到阳极板顶部14m以上高度时,其振打力和振打加速度值已经微乎其微,其阳极板表面积附的粉尘层已不能被有效振落。
3.出现问题的后果
阳极板上清灰不彻底不但增大了荷电粉尘放电电阻,而且使实际阴阳极之间距离缩短,导致电场频闪增加,二次电压和二次电流下降,除尘效率降低。当闪频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应的电场短路报警导致跳闸。对于较长的极板为了达到清灰彻底的目的,通常采用加大振打的速度或缩短振打周期这两种措施。加大振打加速度,振打力过大会将阳极板下部粉尘击碎,形成粉尘二次飞扬。过大的振打加速度和缩短振打周期容易使阳极系统和阳极振打装置产生疲劳损坏,缩短阳极板和阳极振打装置的寿命。
4.解决办法
为了改善阳极板面振打力已经振打加速度的传播效果,当阳极板长度超过14m时,阳极板振打装置可仿造阴极振打装置分段振打方式,采用两节振打装置同时振打,即在阳极板最底部现有振打装置的基础上,在阳极板的中上部安装一排振打装置,以实现两节振打装置同时振打的设计思路。由于阳极板振打有效长度的缩短,就可以达到改善阳极板面振打力以及振打加速度的良性传播效果,实现阳极板面彻底振打清灰的目的。改用两节振打装置后,可以使用较小的振打加速度和较长的振打周期,这样又能减轻阳极系统和阳极振打装置的疲劳损坏,从而极大地延长了阳极系统和阳极振打装置的使用寿命。
二.阴极吊挂防尘罩内外壁深度粘结积灰问题及解决办法
1、产生的问题
绝大多数电除尘器在机组检修过程中经常发现,阴极吊挂下部的防尘罩内外壁存在深度积灰现象,如图1所示,内外壁粉尘厚度可达30mm左右,发生深度积灰现象后便会在防尘罩内外壁粉尘层表面产生爬电现象,造成二次电压和二次电流下降。
2、原因分析
阴极吊杆与高压电源相连,吊杆上具有高压电流,阴极吊挂下部的金属防尘罩就像一个圆圈形的阳极板,在吊杆与防尘罩之间形成了一个小的电场,阴极吊挂区域内的粉尘被荷电并向防尘罩内表面方向移动、沉积。由于阴极吊挂又处于整个电除尘的顶部,粘附的粉尘较细,很难自动脱落,会越级越厚。阴极吊挂下部的防尘罩内径为426.75mm,吊杆的直径一般为146mm,也就是说在阴极吊挂的正常情况下阴极吊杆与防尘罩内壁的间距只有140mm左右,发生深度积灰现象后使其间距进一步缩短,间距的缩短使防尘罩内外比积灰层所受的电位差增大,当电位差增大到一定值时,便在防尘罩内外壁粉尘层表面产生爬电现象,造成二次电压和二次电流下降,导致除尘效果恶化。
3、解决办法
虽然电除尘的设计厂家也考虑到了阴极吊挂的防尘罩的积灰问题,在阴极吊挂盖上设计了清灰用的孔,但由于阴极吊挂是安装在保温箱内部的,想要真正做到彻底清除灰尘很困难,使用厂家也不可能经常停机进行清灰。即使每次停机清灰,由于灰尘在防尘罩内壁结块,日积月累直至除尘效率下降。为了克服积灰现象,如图2所示,在绝缘套管的顶端安装2-4个脉冲喷头,脉冲喷头的入口处安装一个电磁阀,电磁阀的动作信号来自于每台电除尘器所设置的一个自动控制装置,可根据需要为设定脉冲吹扫时间,以实现各个阴极绝缘套管下部防尘罩的自动吹扫。这样既减轻了维护的劳动强度,又保证了阴极吊挂的工作状态稳定,从而提高了电除尘的整体性能。
结合清水川电厂电除尘系统的实际情况,引起无法升压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绝缘子及防尘罩内壁积灰引起爬电现象,因此我们还可以尝试在防尘罩与电除尘室间加一层隔板,用于阻挡粉尘进入防尘罩。从厂家对本厂所用的电除尘器的特性介绍上我们得知在烟尘中设备并没有运动部件,所以阴极振打在振打过程中不会使阴极线钢架与除尘室顶部(即阳极板)产生很大的相对位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一种能在温度达到200°C以上且空气污浊环境下能够耐受7.2kV以上直流电压的材质对防尘罩进行密封。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阴极线与阳极板在最短距离的位置由于粉尘产生爬电现象(如图3所示)。还可以在阴极线吊杆外表面附着一层绝缘硅橡胶自粘带。这种材质的特性可以满足在污浊高温环境下耐受7.2KV直流电压。可以有效的防止吊杆表面积灰,抑制阴极连杆与阳极板之间的放电现象。
三.结语:
造成静电除尘器内部短路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电场内部积灰严重导致阴阳极板间放电间隙过小,所以应对症下药,尽可能抑制上述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因为清水川电厂采用的是干式静电除尘器,所以还应保证各个电场内部干燥,避免因为电场内湿度过大造成积灰现象。高效的除尘效果会对烟气达标排放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所以应重视静电除尘器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当然学术界非宗教界,尤其藏学界一无门派之别,更无门户之见,王尧先生及其研究成果历来为海内外藏学家并广及大众所共享。祝寿晚生中,就有像我这样的非“嫡传”弟子,但编外学生的受益程度,也许不下于在场的许多人。王尧先生的重要著述《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文史考信集》《文史探微集》一一读过,还是反复查阅的案头必备;对他多年来主编的《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和《贤者新宴》等丛刊也多有涉猎。相关内容、学识大都转化为自己的积累,有些已转述在本人拙著中。此刻,当我为编辑出版这部《贤者新宴――王尧先生八秩华诞藏学论文集》,通读了两代学生的论文,不啻一次检阅的同时,忍不住想要加盟参与愿以编辑手记形式献上一得之见。这里我不打算罗列先生贡献,文集中自有再传弟子任小波悉心整理的《王尧先生论著目录》,另有陈楠教授由文及人的解读《王尧先生学术成就评述》,兼有学术性、个性化表达的则有沈卫荣教授的《汉藏文史研究的新思路、新成就――从王尧先生的谈起》,而其他二十余篇虽属文论,均可视为向师尊致敬之作。本文标题原拟为“假如没有王尧”,略嫌唐突,来自祝寿聚会上的一个闪念:假如没有端坐上首的这位博学而谦和的长者,中国藏学将会怎样?也许敦煌遗书中吐蕃古藏文文献的译注工作将来会有人做,但当下的中国藏学界肯定少了许多风景;在场者也许有人仍会从事藏学,但显然不会有如此阵容。假如没有先生,这一天我们不会走到一起正是因为有了,至少这一群人的命运被改变了;至于先生对于当代中国藏学事业推进的力度和程度,则是显而易见又是难以量化的。
具体到个体受益人,笔者作为文学转述者,潜移默化方面且不论,实实在在被植入新作《风化成典――文史故事十五讲》中的内容,就支撑起吐蕃部分的大半;吐蕃之后还有一些,最突出的一例,是先生在海量藏文史籍中查访到的南宋少帝赵显其人踪迹,让这个汉地失踪者以藏传佛教高僧大译师面目再现于历史视野。这些转述而来的故事为拙著增色出彩,不乏高光部。另有部分内容来自先生弟子们的研究领域:从陈庆英先生藏译汉的《汉藏史集》中撷取了令人拍案惊奇的若干片断:从陈楠教授对于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的论著中归纳出大师生平事迹;从谢继胜教授所经营的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中获知了古代内地传播的线索;最后是沈卫荣教授在对书稿的审读中,多有订正之外,建议将陈寅恪先生所称誉的“吐蕃玄奘”法成法师单列一节,这位曾在汉藏文化交流史上值得铭记的人物由此熠熠生辉……直接间接得自于先生教益的这一切,不期然体现了一连串的因果和缘分。
仅仅说明对于研究成果的借助是不够的。令我深受感动和感染的,是王尧先生对于毕生从事之业的敬重、对干古今人民毫无保留的大爱之情。这一情怀来自深度的了解和理解,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道德基础,因而格外坚实和博大。以前对于唐蕃时期的藏汉关系,或战或和仅是一知半解,经先生提点,方才得知有激烈冲突的一面,更有空前繁密的文化大交流一面,有那么多具体生动的事例可资佐证:佛经的同译互译、汉文古籍的藏译,双方阵营的互动以及相互投奔……凡此等等,先生的案头书卷中,自有千军万马,自有文脉奔流,有声有色,激荡人心,均为中华民族岂敢忘怀的往事经历。新资源、新材料对于学科进展的作用已是常识,敦煌遗书的发现开创了一门国际敦煌研究即是明证之一。就王尧先生对于吐蕃古藏文文献包括金石简牍的译注一项,就对藏学研究的大步迈进做出了难以估量的卓越贡献。
藏学应被涵盖于大国学或日广义国学之中,本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之所以现在才想起需要概念上的确认,是因“国学”一词沉寂有年,随着近年间的加热升温,一经有人琢磨这门“中国的学问”,忽然意识到原有概念的狭义性。通过先生和一大批藏汉各族藏学家们的工作,我们看到大国学原来早有传统,且源远流长,方块汉字所体现的以外,至少在唐蕃时代,即有藏文方式的加入,相继加入的不乏其他文种。近年问,不仅在多所民族院校设立了藏学院系,先生的学生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在首都师大也各自创办了藏学机构,其中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就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即是率先垂范的标志性事件。
篇4
关键词:元代邮驿史;区域性;通史性;邮驿驿路;邮驿专项职能;牌符;出土文书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6004908
邮驿是封建统治者控制的一种交通机构,历朝都十分重视。元代作为第一个非汉族大一统的政权,其邮驿有自己独特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与元代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文化、法律以及交通密不可分,一直作为蒙元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其研究涉及元代通史性邮驿、元代区域性邮驿、元代邮驿驿路、元代邮驿专项职能、元代牌符、黑城出土文书等方面。为了使研究者更好地合理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本文对相关邮驿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归纳总结, 希望能促进元代邮驿史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元代邮驿史研究状况回顾
(一)元代通史性邮驿研究
元代邮驿不仅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且其兴衰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联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元代邮驿的研究首推日本的羽田亨,他在1907年发表了《蒙古驿传考》(《东洋协会调查部学术报告》第1册补正版),1937年由何健民翻译后在《国立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6卷的3期和4期刊出,连载发表了其中《元代驿传杂考》抽印本。该文对永乐大典收录的站赤资料、元代驿站的管理以及站官、递铺和海青牌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一直是研究元代邮驿必备的资料。
我国关于元代驿站设立与管理的研究和介绍性文章,较早的是李梦瑛《元站及站赤考释》,发表于1944年5月《东方杂志》第40卷第9号,对站及站赤的意义进行了详尽的考释。建国后研究元代邮驿较早的有潘念慈《关于元代的驿传》[1]、黄才庚《元朝驿传初探》[2]和陈高华《元代的驿站(站赤)》[3],这几篇文章主要是对元代的驿站和急递铺作了全面的介绍。陈得芝、施一揆《“关于元代的驿传”一文的资料问题》[4],则针对潘念慈的文章在引用资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孙志平《规模宏大的元代邮驿》[5],通过对成吉思汗与蒙古站赤、元代驿站的规模、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介绍,描述了元代邮驿的宏大规模。
默书民博士论文《蒙元邮驿研究》[6],上篇对于元代驿站的职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重点论及驿站的使用和管理,对急递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下篇则对一些驿站路线进行了具体的考释,较为清晰。沈乾芳硕士论文《元代站赤研究》[7],通过对蒙元时期站赤的概况、分布,中央政府对站赤及站户的职能管理、对站户的影响及站户的最终消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探讨了元代站赤的整个发展历程。
叶新民《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8],认为成吉思汗时期的驿传制度还处于草创阶段,到了窝阔台时期,才得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并对这一时期驿站使用牌符、驿马以及饮食饲料的规定作了具体的论述。默书民《大蒙古国驿传探源》[9],对大蒙古国驿传在成吉思汗时期的建立进行了推测和研究,指出大蒙古国驿传是在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窝阔台时期得到规范。党宝海《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10],从察合台汗国驿站交通的创立、使用情况入手,以畏兀儿地区为中心,介绍了元朝在当地的驿站建设,并以乘驿公文为中心,分析了察合台汗国驿站的运行特点。党宝海《蒙古钦察汗国的驿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传播的个案研究》[11],对钦察汗国驿站的建立、建设、饮食、住宿等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与钦察汗国有比较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默书民《大蒙古国驿传研究二题》[12],则研究了其驿传制度的建立和使用,指出蒙元站赤建立中蒙古游牧民族生活传统因素所起的作用,并对大蒙古国时期新汗即位后对驿站的整饬和商人乘驿问题作了讨论。
(二)元代区域性邮驿研究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关注程度、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以及元代行省制度的划分,决定了元代邮驿有自己独特的区域特点,也决定了元代邮驿史区域性研究的必然。目前所见研究区域主要以西部各省多见,其他地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贾洲杰《河南元代站赤交通及意义》[13],对元代站赤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河南省在元代时所设的驿站驿路进行了描述,对其兴衰变化和路线进行了研究。白晓清《浅谈元代黑龙江地区的站赤》[14],对元代黑龙江地区站赤的设置及五条驿道和沿途驿站进行了研究,并对站户及其作用、乘驿的牌符也作了介绍。吴小红《元代江西驿站及站户考》[15],从地方史研究的角度,对元代江西驿站的设立、分布以及站户的数量等情况进行了论述。瞿大风《有元一代山西地区的站赤交通》[16],对河东山西的元代站赤设置、驿道路线、驿站管理及其运行困境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对漠北及西北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和对后世的交通影响进行了探讨;该文也被作者作为一个章节,收入2004年南开大学博士论文《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中。李之勤《熊梦祥〈析津志・天下站名〉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考》[17],由于《析津志・天下站名》一书,站道次序紊乱、前后不连接、或缺首少尾,又因传抄中诸多文字讹误和积时日久、地名更迭,因此特将该书中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进行考订,以备《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时期》入图使用。
李之勤《元代陕西行省的驿道和驿站》[18],介绍了元代陕西行省驿道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指出除东通中原和北通河套的路线外,西南联系四川、云南的主要驿道,不取以往褒斜、子午、傥路的故道,而选用连云栈道;向西北联系河西、青海的主要驿道不取南北两道,而选用宋金以来新兴的长安、平凉、兰州一线,为现今西兰、川陕公路所沿用。蓝勇《元代四川驿站汇释》[19],在作者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对《经世大典・站赤》和《析津志・天下站名》二书中,元代四川盆地及对外交通驿道上的沿途驿站做了考证,以补史志之不明。
涉及西北驿站交通的有田卫疆《元代新疆“站赤”研究》[20],该文对元代新疆地区驿站的设置背景、职责和作用以及其沉重的经济负担作了概述,并作为一个章节收入作者1995年出版的《蒙古时代维吾尔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地区在元代设置的站赤,有多位学者撰文考述,洛桑群英、陈庆英《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21],蔡志纯《元代吐蕃驿站略述》[22],均认为元代在吐蕃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和设置驿站,对于加强和巩固国家的统一以及在政治、军事上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也起到良好的作用。祝启源、陈庆英《元代地方驿站考释》[23],通过元代在设置驿站的政治背景、驿站的方位和特点,说明元代中央政府总是把加强对的地方管理与治理地方驿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关于云南地区的邮驿,方铁作了系列的研究,《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作用试探》、《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其作用》[24],对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其在云南设置驿传的作用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元朝的驿传制度和元代的社会情况。《元代云南站赤设置考》[25],则根据《析津志》、《经世大典》古籍,对云南行省八条重要驿道及沿途驿站进行了考证。
(三)元代邮驿驿路研究
虽然邮驿驿路研究与交通学的研究密不可分,但是本文只选取专门的驿路研究进行分析。
关于元代邮驿驿路的研究,国内学者较早的研究成果是岑仲勉《天山南路元代设驿之今地》,发表于1948年《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现在20世纪后半期,并对元代的邮驿驿路考释,有了数量可观的成果问世。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26],对联结中原与漠北的帖里干、木邻两道进行了考述,并论及和林通往吉利吉思和西域的站道。李云泉《蒙元时期驿站的设立与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27],根据现有资料,对该时期驿站的设立,特别是中西陆路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及其发展变化作了概括性分析和论述。
80年代以后对元代驿站交通路线的研究考释更加深入具体。叶新民《元上都的驿站》[28],考察了大都至上都,上都至辽阳行省,上都至岭北行省的驿路并论及驿站的管理和站户的情况。台湾学者袁冀《元王恽驿赴上都行程考释》[29],对王恽赴上都的行程进行了考释。此外,很多元代研究书籍也都涉及到了元上都驿站这一内容,如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30],书中的第二章,就两京之间的三条交通路线考察和路线的维护作了研究。
王、祝培坤《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31],对元代湖广行省的陆路和水路驿道驿站作了考释。李之勤《元代川陕间的驿道和驿馆》[32],根据《经世大典》《析津志》等古籍,对元代川陕间的驿站名称和驿路里程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胡小鹏《元代甘肃行省诸驿道考》[33],对于元代在甘肃行省设置而史料记载又较模糊的驿道,进行了考释,该文在2004年被作者胡小鹏收入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北民族文献与历史研究》一书中。庞琳《元代入藏驿道考述》[34],就元代在地区设置驿站的起点及驿站的设置、管理以及入藏驿路的走向作了阐释和考订。邵星《蒙元时期内蒙古阴山地区站赤交通概述》[35],对蒙元时期内蒙古阴山地区的站赤交通进行了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阴山地区站赤的分布及驿路交通进行了分析研究。
方铁《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通道和驿站》[36],通过有关资料,对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岛和不缅国、安南、占城、老挝、八百媳妇国的道路及所设置的驿站情况,做了初步的探讨。王《元云南行省站道考略》[37],对云南行省的驿道进行了详尽的探讨。陈庆江《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广驿路的变迁》[38],对元初数十年间,云南通四川、湖广驿路的较大变迁进行了介绍,当时乌蒙道、建安道、普安道并行,改变了云南以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有利于加强云南与中央政府及内地的联系与交流。
对于东北地区的驿站和驿路的考述,有郭毅生《元代辽阳省驿道考略》[39],对部分驿站的遗址进行了实际的踏勘,并采用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其考述详尽,另参考明代通往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的驿路,对于元代没有留下确切地点记载的“狗站”进行了复原。
颜广文的《元代粤西驿站驿道考略》[40],对元代广东西部的驿道、驿站加以详细考证,勾略了元代塔刺海哈驿路开辟的图景,并对元代各任官员修补粤西驿道、驿站的线路设置、规模和里程做了总结梳理,分析了其开辟的历史背景。《元代隆兴至潮州新驿道的开辟及对赣闽粤三省省界开发的影响》[41],在详细考证了新驿道的线路设置、规模和里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驿道开辟的原因以及开辟后对潮州区域中心形成的影响,并评价了新元代网络的地位。而陈泽芳《南宋蒙元时期潮州古驿道建设的政治功能》[42],除回顾宋代以前和宋代潮州古驿道外,还介绍了蒙元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潮州古驿道的建设,加强了对偏处岭东一隅的潮州的统治,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这一历史事件。
(四)元代邮驿专项职能研究
元代驿站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人对其在传递公文、提供驿马驿船以及供应首思和相关的邮驿法律都有研究涉及,对于站户生活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李云泉《略论元代驿站的职能》[43],对元代驿站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陈朝云、淮检利《试论元代官员的乘驿接待制度》[44],对驿站在乘驿官员提供食宿条件、提供驿马驿船等交通工具、乘驿符牌,通过严明的纪律加以约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亚东・达瓦次仁《浅论元代藏区的茶马互市与驿站》[45],探讨了元代藏区的驿站制度及其对中外文明通道――茶马古道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包桂芹《元朝文书驿传机构简述》[46],对驿传组织从性质上分为三类的普通驿站、急递铺、海青站等分别加以介绍叙述。丁忱《元代文书驿传制度述略》[47],对元朝文书驿传机构站赤、急递铺进行了介绍,研究了其公文封装形式、使用、牌符标记、收况等。邱树森、默书民《元代官府公文传输的几个问题》[48],考察了元代急递铺设置的目的、过程,揭示了它与宋、金国旧制的关系,指出道路的选择以方便文书传递为依据,与驿路并不统一,在不通驿的州县也有传输公文的急递铺这一设置。
关于站户的研究有陈高华《论元代的站户》[49],作者对作为亓代诸色户计之一的站户,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该文论及站户设立的时间、站户的签发、应役,站户、站官的封建义务以及驿站泛滥造成的严重后果等诸多方面,指出站户的管理和站赤的管理有所不同。另外还有叶新民的《元代统治者对站户的剥削和压迫》[50],通过介绍站户的一般情况、封建义务――供应首思、提供和补买铺马,繁重的站役和杂泛的差役而日渐贫困的社会现实,探讨了对站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五)元代牌符研究
对元代牌符研究较早的文章应该是日本箭内亘的《元朝牌符考》[51],洋洋洒洒对元朝以前的牌符和元朝的牌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引经据典,尤其对元朝牌符的种类、牌面文字、牌符的佩用以及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元朝牌符与以前各朝牌符的异同也进行了分析总结,成为研究元朝牌符必读之作。
我国论及牌符问题的论文较早的应该是丁毅博《元代牌符考》(《中华文史论丛》1963年第4期)。郝苏民《对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圆牌的译释兼论其意义》[52],对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在废旧铜器中发现的一枚元代八思巴蒙古字圆牌进行了介绍、译释,并将前人对此类牌符的记述与研究进行了比较观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蔡美彪《元代圆牌两种考释》[53],对于60年代扬州、兰州发现的二枚圆牌种类、形制、文字、行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并将做为官底的牌子和遣使的牌子做了区分,同时还根据《元典章》的记载指出遣使的海青牌在至元七年以后,已改为蒙古字虎头圆牌。郝苏民、刘文性《扬州出土元代圆牌之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再释读》[54],在蔡美彪一文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从语言和古文字本身对扬州出土元代圆牌进行再释读。
史树青《成吉思汗圣旨金牌考》[55],对1999年12月河北廊坊发现的一枚成吉思汗圣旨金牌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论述。包祥《新近在内蒙古发现的元代八思巴蒙古语金质圣牌》[56],对已发现的元代牌符进行了回顾说明,并对新发现的索伦金牌,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其牌面文字进行了蒙古文转写并作了汉译,同时将其与此前发现的元代牌符进行了比较。李晓菲《元代牌符文献探微》[57],论述了因为牌符的使用涉及了元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语言文字资料等诸多层面,所以牌符文献已经成为今天研究元史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史料。李晓菲《新发现元代金牌及元代牌符文献研究》[58],对2000年4月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索伦镇发现的元代八思巴金牌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元代牌符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元代的牌符制度、功用、管理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陈永志《蒙元时期的牌符》[59],对目前国内外发现的17枚牌符的行使职权范围、管理机构、牌符渊源及牌符上的文字等进行了具体研究,指出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构成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宝海《蒙古帝国的牌符――以实物为中心》[60],介绍了在中国、俄国、乌克兰等国境内陆续发现的13至14世纪蒙古牌符共20面。根据文献资料,对这些牌符的制作年代和实际用途进行了研究,指出这些牌符分属乘驿牌、职官牌、夜禁牌和民间私造牌。照那斯图《内蒙古科右中旗元代夜巡牌考释》[61],对1985年内蒙古科盟右旗发现的一枚元代夜巡牌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将其与同类的几个牌子进行比较,探讨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特征。照那斯图《释蒙元时期长方形圣旨牌文字》[62],对已发现的四面回鹘式蒙古文银质长牌、三面八思巴蒙古语银质长牌、两面八思巴蒙古语金质长牌上的文字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与以往研究的不同看法。
门岿《论元代的符牌系列――兼论“圣旨金牌”上的汉字之谜》[63],对符牌系列――长形牌、圆形牌以及牌面上的文字、符牌的功能做了具体介绍,并对发现的元代牌符做了总结,同时还对符牌上汉字编号的来源和意义进行了探讨。蔡美彪《叶尼塞州蒙古长牌再释》[64],对1846年俄国叶尼塞州发现的蒙古字长牌考察源流,对其使用和佩戴进行了探讨,并对牌面蒙古字重加译释。齐木德道尔吉《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元代蒙古语八思巴文牌符释读及其他》[65],在介绍首次发现的西南大学博物馆藏元代八思巴文长牌及圆牌的同时, 对所载八思巴了全面细致的语文学解读, 重点对元代语词aldaqu 提出了新的解释, 进而对元代刑罚专有名词“按答奚”的音义发表了新的看法, 最后对西南大学八思巴文铜质长牌和圆牌谈了自己的认识。
(六)黑城出土文书研究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3年和1984年在黑城进行了两次发掘, 所得文书3 000余件, 其中汉文文书数量达到2 200件, 经过初步整理, 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了《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其中收录汉文文书760余件,涉及军政、农政、驿站等事务,详尽地勾勒出了元代及北元初期亦集乃路的历史概貌, 具体而又全面地反映了亦集乃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 也成为研究元代站赤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李逸友《黑城文书所见的元代纳怜道站赤》[66],利用黑城出土的当时有关驿站使用和供应等记载的文书碎片,对经过该地的纳怜道站赤作了考释。陈高华《黑城元代站赤登记簿初探》[67],对《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元代两件文书进行研讨,从而探讨元代站赤应情况及河西蒙古宗王的史料,并考证其产生于元代后期。宁夏大学王亚莉先后《黑城文书所见元代两份整点站赤文书考释》[68]和《元代亦集乃路“蒙古八站”考释》[69],前者通过对黑水城发掘的《至正二十四年整点站赤文卷》中的F116:W578和F116:W570两件文书进行释读,对官员在落卜站整点时采取的措施、背景和文书中存在的很多疑问,作了初步的研究;后者根据黑城出土文书,对元代纳怜道上亦集乃路八个蒙古站赤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设置状况及构成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探讨。王亚莉在宁夏大学毕业的硕士论文为《黑城出土元代站赤文书研究》[70]针对亦集乃路提调站赤、签补站户和整点站赤三大问题进行研究,肯定了该路未设急递铺这一事实,对站赤反映的民族问题等也有所论及。
杜立晖《黑水城F116:W434元末签补站户文书释疑》[71],对《黑城出土文书(汉文文书卷》中F116:W434文书进行了研讨,研究了元末站赤管理机关的运行、站户签补和替下站户、复业站户的处理等内容。许伟伟《黑城所出收付契文书Y1:W201考释》[72],对收付契文书Y1:W201中的铺马制度、铺马出借行为进行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甘肃行省站赤消乏状况及相关社会面貌。
(七)其他元代邮驿研究文章
上述文字主要是探讨邮驿与文化之间研究的联系,相对来说,这些研究要弱于唐宋和明清时期。后代对唐宋诗词与邮驿的研究已经形成规模,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值得元代邮驿研究者探索学习。
关春明硕士论文《蒙元驿站信息传播研究》[73],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蒙古汗国时期驿站的基本建设和信息传播情况,剖析了驿站系统的传播要素、属性和特点及社会控制,论述了驿站信息传播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张俊硕士论文《蒙元驿站与信息传播》[74],研讨了蒙元驿站信息网络的逐步建立与分布、信息职能及其管理强化和影响因素,以及信息网络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信息网络的补充――急递铺也有所论及。闫俊丽《漫谈元代戏曲中的邮驿》[75],指出元代戏曲反映了元代邮驿的种类、建制、功能以及驿吏的生活等种种状况,反之驿站对于元代戏曲的创作,尤其是情节的开展、矛盾的激化、内心世界的展示也有重要的作用。王永梅硕士论文《蒙元时期驿站习俗研究》[76],由导论、蒙元时期驿站概况、驿站习俗与规则、驿站社会功能、结论构成,其中驿站组织、驿站信息传达、骑用驿马等构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习俗;可惜本文由蒙文写成,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只能是望文兴叹了。 默书民《塞外元代驿道及其当代旅游开发刍议》[77], 指出由于元代皇帝多次往返上都和大都之间,而塞外蒙元驿道又地处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自然风光雄奇秀美,同时又处于政治中心地带,因而具有历史遗迹众多,名胜古迹遍布,文人墨客题咏丰富等优势,并就如何把这些优势和旅游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值得关注。
二、元代邮驿研究之不足与展望
以上分析介绍了元代邮驿史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其研究不仅涵盖了邮驿研究的诸多方面,而且有学者对元代邮驿的个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钻研,甚至进行实地考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些都是元代邮驿研究值得肯定的。
成果固然令人欣喜,但是受到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元代邮驿史的研究与唐宋、明清邮驿史研究而言,相对滞后,有些研究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
其一,元代邮驿史的研究并不平衡。从时间上来说,虽然有叶新民《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默书民《大蒙古国驿传探源》、党宝海《蒙古钦察汗国的驿站交通》等专家对于早期成吉思汗、窝阔台时期以及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进行了研究,但聊聊几篇,相对应洋洋大观的元代邮驿研究来说,实在有点杯水车薪,这与史料不足有着一定的关系,仍然需要大家多做探讨。从空间上来说,无论是对驿站进行研究,还是对各地区之间的驿路交通进行探讨,都偏重于西部各省以及新疆、蒙古等地,而河北、海南、安徽、福建等省份的研究文章很少,这都需要有志于元代邮驿史研究的同好进行不断的努力。
其二,元代邮驿史的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缺乏统一性。具体而言就是各地区邮驿史研究缺乏有效的链接,导致了区域性和时间上的割裂,人们很难在阅读时,从整体上认知到元代各地区驿站的继承、发展和各自的特点。如白晓清《浅谈元代黑龙江地区的站赤》,对元代黑龙江地区站赤的设置及五条驿道和沿途驿站进行了研究,并对站户及其作用、乘驿的牌符也作了介绍,虽然系统全面,但相对而言,每一项内容都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也是值得学者注意的。
其三,元代邮驿史的研究,与所有古代邮驿史研究一样,着重于叙述,以古籍中的史料或者某些原始资料堆砌,而缺乏对这些资料的考证、整理和分析,因此难以通过引述的资料线索来归纳总结,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知。而李之勤《熊梦祥〈析津志・天下站名〉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考》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对《析津志・天下站名》一书中,江西、江浙行省因为站道次序紊乱、前后不连接、缺首少尾,以及传抄中诸多文字讹误和地名更迭等原因造成的站名错漏进行了具体的考订,十分难得。
其四,对元代邮驿史的研究,一些细节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证和斟酌。元代邮驿研究应以真实为原则,征引的史料必须真实可信,行文的逻辑要严谨,得出的结论要科学。综观整个元代邮驿史的研究,尤其是区域性研究,地域观念和乡土情节等主观色彩比较浓厚,对于史料理解的准确性有待商榷。蓝勇《元代四川驿站汇释》,作者在实地考察的情况下,对《经世大典・站赤》和《析津志・天下站名》二书中,元代四川盆地及对外交通驿道上的沿途驿站做了考证,以补史志之不明。
其五,在元代邮驿的研究中,一些邮驿研究的领域始终没有或者较少涉及,亟待开拓。比如:元代邮驿物资的运送、驿馆的建设等问题还没有专门的论述;在对区域通路线和驿站的研究中,多注重对驿路和驿站的考释,而对驿站路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中的作用论述较少,对于驿路交通的变迁也较少论及;对于元代的邮驿制度也没有充分利用史料进行系统研究,尤其对于元代的急递铺制度,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作为一个古代邮驿史研究的爱好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求有助于元代邮驿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不当之处,也请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同好批评指正。
第一, 研究内容需要继续深入和扩展。元代邮驿史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强、系统性高的学术工程, 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 蒙元各时期以及各区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未触及的领域,或者可进行更深一层的开拓,即便对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值得继续深入的空间。只有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联系并深入扩展, 才能在元代邮驿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上保持和谐统一。如研究较为深入的四川,可以进行探讨的内容仍然有很多,比如当地驿馆的建设、接待以及和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等。
第二, 研究资料需要继续追寻和剖析。邮驿史的研究不应只是史实的陈述和罗列以及现象的简单描述, 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纷杂的现象中发现线索和规律,从而向高层次的史论发展。诸如前述的“黑城出土文书”的相关邮驿研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研究体系,其实这样可供研究的古籍史料还有很多,需要各位学者进行相关挖掘,使其成为研究的“臂膀”。
第三, 研究思维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元代邮驿史研究要打破单一型的思维模式, 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重关系进行创新,以虔诚的史学态度和创新的史学思维,从多个角度提出设想, 继而通过科学论证得出新结论、产生新成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如默书民《塞外元代驿道及其当代旅游开发刍议》,就将古代邮驿与当前的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视角独特。
三、结语
对于元代邮驿史的研究,由于各地、各人的研究视角、侧重点不尽相同,其研究成果也各有所异,甚至有时还会有相悖之处,但只要不断进行阅读、比较、借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运用古籍图书、文牍史料,元代邮驿史的研究一定会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潘念慈.关于元代的驿传[J].历史研究,1959(2):5984.
[2]黄才庚.元朝驿传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1984(2):122126.
[3]陈高华.元代的驿站(站赤)[J].文史知识,1985(3):6770.
[4]陈得芝,施一揆.“关于元代的驿传”一文的资料问题[J].历史研究,1959(7):5766.
[5]孙志平.规模宏大的元代邮驿[J].中国邮政,1985(2):2123.
[6]默书民.蒙元邮驿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4.
[7]沈乾芳.元代站赤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8]叶新民.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驿传制度[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3):3642.
[9]默书民.大蒙古国驿传探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4(1):2023.
[10]党宝海.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J].西域研究,2004(4):1522.
[11]党宝海.蒙古钦察汗国的驿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传播的个案研究[EB/OL].(20120413)[20120520].http:///1p-761405754161 31/html.
[12]默书民.大蒙古国驿传研究二题[J].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2002(15):91100.
[13]贾洲杰.河南元代站赤交通及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9398.
[14]白晓清.浅谈元代黑龙江地区的站赤[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3):7981.
[15]吴小红.元代江西驿站及站户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3(3):144151.
[16]瞿大风.元朝统治下的山西地区[D].天津:南开大学,2003:147157.
[17]李之勤,熊梦祥.《析津志・天下站名》江西、江浙行省部分站名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25(1):140147.
[18]李之勤.元代陕西行省的驿道和驿站[J].西北史地,1986(1):19.
[19]蓝勇.元代四川驿站汇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5360.
[20]田卫疆.元代新疆“站赤”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1):3035.
[21]洛桑群英,陈庆英.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驿站[J].西北史地,1984(1):6675.
[22]蔡志纯.元代吐蕃驿站略述[J].研究,1984(4):5256.
[23]祝启源,陈庆英.元代地方驿站考释[J].民族学院学报,1985(3):2637.
[24]方铁.元代云南驿传的特点及作用试探[J].思想战线,1988(1):6369.
[25]方铁.元代云南站赤设置考[J].史学论丛,1987(3):6675.
[26]陈得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G]//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元史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81697.
[27]李云泉.蒙元时期驿站的设立与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1(3):8994.
[28]叶新民.元上都的驿站[J].蒙古史研究,1989(3):8087.
[29]袁冀.元王恽驿赴上都行程考释[G]//大陆杂志史学丛书大陆杂志社编委会.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三辑第三册:宋辽金元史研究论集.台湾:大陆杂志社印行,1970:372380.
[30]陈高华,史卫民.元上都[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3258.
[31]王,祝培坤.元湖广行省站道考略[J].历史地理,1983(3):166177.
[32]李之勤.元代川陕间的驿道和驿馆[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1):153162.
[33]胡小鹏.元代甘肃行省诸驿道考[J].西北史地,1997(4):4046.
[34]庞琳.元代入藏驿道考述[J].研究,1999(4):4853.
[35]邵星.蒙元时期内蒙古阴山地区站赤交通概述[J].黑龙江史志,2011(5):3637.
[36]方铁.元代云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通道和驿站[J].思想战线,1987(3):7379.
[37]王.元云南行省站道考略[J].历史地理研究,1990(2):312324.
[38]陈庆江.元代云南通四川、湖广驿路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2):142149.
[39]郭毅生.元代辽阳省驿道考略[J].北方论丛,1980(2):8997.
[40]颜广文.元代粤西驿站驿道考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1):2230.
[41]颜广文.元代隆兴至潮州新驿道的开辟及对赣闽粤三省省界开发的影响[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2):1118.
[42]陈泽芳.南宋蒙元时期潮州古驿道建设的政治功能[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014.
[43]李云泉.略论元代驿站的职能[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3538.
[44]陈朝云,淮检利.试论元代官员的乘驿接待制度[J].中州学刊,1997(4):146149.
[45]亚东・达瓦次仁.浅论元代藏区的茶马互市与驿站[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22(3):3638.
[46]包桂芹.元朝文书驿传机构简述[J].历史档案,1990(1):126128.
[47]丁忱.元代文书驿传制度述略[J].文教资料,2000(2):156158.
[48]邱树森,默书民.元代官府公文传输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4,24(3):176179.
[49]叶新民.元代统治者对站户的剥削和压迫[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4):6576.
[50]陈高华.论元代的站户[J].元史论丛,1983(2):125144.
[51]箭内亘.元朝制度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31186.
[52]郝苏民.对元代八思巴字蒙古语圆牌的译释兼论其意义[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1020.
[53]蔡美彪.元代圆牌两种考释[J].历史研究,1980(4):698709 .
[54]郝苏民,刘文性.扬州出土元代圆牌之八思巴文和波斯文再释读[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94101.
[55]史树青.成吉思汗圣旨金牌考[J].收藏家,2000(4):4546.
[56]包祥.新近在内蒙古发现的元代八思巴蒙古语金质圣牌[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2(3):3032.
[57]李晓菲.元代牌符文献探微[J].教育资料与图书馆学,2001,39(1):8589.
[58]李晓菲.新发现元代金牌及元代牌符文献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3(12):6568.
[59]陈永志.蒙元时期的牌符[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5(1):3037.
[60]党宝海.蒙古帝国的牌符――以实物为中心[J].欧亚学刊,2004(4):183204.
[61]照那斯图.内蒙古科右中旗元代夜巡牌考释[J].民族语文,2004(4):1114.
[62]照那斯图.释蒙元时期长方形圣旨牌文字[J].民族研究,2007(4):6569.
[63]门岿.论元代的符牌系列――兼论“圣旨金牌”上的汉字之谜[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6):116121.
[64]蔡美彪.叶尼塞州蒙古长牌再释[J].中华文史论丛,2008(2):126.
[65]齐木德道尔吉.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元代蒙古语八思巴文牌符释读及其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6270.
[66]李逸友.黑城文书所见的元代纳怜道站赤[J].文物,1987(7):3640.
[67]陈高华.黑城元代站赤登记簿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5):4956.
[68]王亚莉.黑城文书所见元代两份整点站赤文书考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1):2732.
[69]王亚莉.元代亦集乃路“蒙古八站”考释[J].西夏学,2009(4):133138.
[70]王亚莉.黑城出土元代站赤文书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08.
[71]杜立晖.黑水城F116:W434元末签补站户文书释疑[J].宁夏社会科学,2010(4):113117.
[72]许伟伟.黑城所出收付契文书Y1:W201考释[J].西夏学,2010(6):7578.
[73]关春明.蒙元驿站信息传播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7.
[74]张俊.蒙元驿站与信息传播[D].长春:吉林大学,2008.
[75]闫俊丽.漫谈元代戏曲中的邮驿[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2335.
篇5
[卷首寄语]
[本刊专稿]
把握核心环节推动武术发展
――李杰谈加快武术发展步伐问题洪耀(1)
游三亚市学太极拳
――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欢迎您
首届太极拳健康大会组委会(2)
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印象谭大江(6)
[挖掘整理]
太极“十三硬架”陈庆国(1)
太极八式大架闻宇(1)
武当绝命剑对练(上、中、下)金文侠郭树璞(2、4、5)
《修真图》指南:金丹九转密持法云烟散人(2)
武当松溪派专号游明生赵蓉(3)
武式玉环桩李兆生(4)
武当玉环桩李兆生(5)
武当玄门五形拳・拳势古谱录(一、二)蔡星生(5、6)
武当真宗丹派功理功法系列:丹道真诀云烟散人(5)
七仙形秘拳1~5高翔(6、7、9、10、11)
七仙门擒拿术(上)高翔(12)
武当混元功云烟散人(6)
伏魔棍1~4李荫华张金铭(6、7、9、10)
寒山内功七式李兆生(7)
武当壬九门武功专号仇保平(8)
武当绵拳(上、下)安在峰(9、11)
武当拳十八式(上、下)蔡星生(10、11)
李式太极拳五星锤精炼套路(1)马金龙(12)
[太极大观]
应重视和式太极拳的挖掘与研究任盛旺(1)
太极推手走向“从心所欲”
“所向无敌”之路马原年(1)
浅说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李正(1)
现代太极推手的发展历程张山赵顺同洪丽(2)
太极推手之我见翟维传(2)
简易太极推手四法祝大彤(2)
追根溯源话推手刘嗣传(2)
班侯拳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运行方位王革勋(2)
动静:习赵堡郑悟清拳法(赵堡小架)的体会郑钧(2)
太极拳分类为好周关华杨培伍(2)
太极行健
――太极拳学的养生观及
其健身原理(上、中、下)王志远(2~5)
简化武当八式太极拳蔡星生(4)
犹龙派太极拳内涵初探闻宇(4)
循规蹈矩遵道而修
――我练太极拳的体会祝大彤(5)
怎样练好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张天绪(5)
学习经典・把握本质・练好太极陈钰骅(5)
太极拳是道教适应社会的最佳产物刘嗣传(6)
李亦的太极拳论源自赵堡和有禄和定乾(6)
太极拳推手八要素祝大彤(7)
教学生练太极拳的方法于春岭(7)
谈太极拳脚下功夫祝大彤(9)
解“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翟维传(9)
谈杨鑫荣老师太极拳教学特点王玉林(9)
浅谈《太极授秘歌》中的“尽性立命”胡克禹(10)
太极拳技击精妙杂谈祝大彤(10)
太极拳“以形制形”的实践与体会张宝银(10)
太极元功拳张德学(11)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释王志远(12)
循经太极拳操修原则李兆生(12)
太极“凌空劲”辨析陈惠良(12)
[八卦集锦]
八卦连环腿实用剖析(下)史明(1)
怎样学史式八卦掌狄兆龙(6)
浅述五行阴阳八卦学(上、下)张耀忠(7、9)
简述八卦换手剑黄鑫(7)
浅谈八卦掌刘世忠(7)
我识八卦掌12张全亮(9、10)
定势八卦掌的“三节”运动特点王玉松(11)
略谈八卦掌萧功卓(11)
八卦散手十八招史明(12)
武当秘传拳法:八卦掌单贵文(12)
[形意博览]
秘传心意六合拳速成练眼法阐秘马雷石等(1)
形意拳通医合道释疑李金波孙根新(2)
形意拳术本末体用与练法打法李金波(4)
尚氏形意母拳――鹰捉李文彬杨维(5)
形意拳经录(上、下)刘宇(6、7)
尚氏形意五行拳
――劈拳李文彬杨维(7)
河南邓州秘传心意六合拳源流马雷石(9)
秘传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精解一、二
马雷石(10、11、12)
[武当论坛]
浅论套路与散打原宝山(1)
本正源清我武方兴
――一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2)
概念不准何以论经
――二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4)
主观臆断编史书现代框架造体系
――三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5)
武舞不分是非难明
――四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6)
少武当无少林武术真宗何处寻
――五评《中国武术史》于志钧(7)
这是学术讨论吗
――简析于志钧对拙稿的
三篇评论文章12周伟良(7、9)
武术技击功夫失真失传缘由分析车星辰(10)
直言散打王武兵(10)
对陈式太极技法体例的批评刘步尧(11)
武术健身的三大内涵董如军周永祥(11)
《中国武术史》的缺憾李师融(11)
王宗岳不是王宗李师融(12)
[武当武话]
史籍中的武人武事陈流沙(1)
颜紫元中伤余洪亮应公开道歉王继振(1)
太极拳源流别说安子(2)
万籁声先生说明了什么路迪民等(4)
对传说“吴公仪力败王芗斋”质疑李师融吴铁荣(5)
天垂法象经太古千变万化存精神
――第二届循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侧记
邓岩研路世宁(7)
追根寻源话蒋发任盛旺(9)
传统武术应与现代散手结合秦广文(9)
也谈万籁声偷袭杨澄甫棉山草(9)
中国武术人物短评司马平(10)
呼吁举行武林大赛蒋文(10)
武舞真义顾志君(10)
有感《太极拳源流别说》闫建国(10)
日本《中国武术》专门杂志社
到邓州考察心意拳崔伟(10)
中南内家拳搏击学院成立陈泽勤(10)
中国传统跤法李国兴(11)
少林武术之根竟在古都安阳岳峰(11)
杨班侯怒打雄县刘郝金祥郝宏伟(11)
从“怒气”谈起刘洪伟(11)
为弘扬武当拳法奉献一生
――怀念李天骥老师赵廷铭(12)
王芗斋先生的超越蒋文(12)
话说杨式太极拳郝金祥郝宏伟(12)
[实战搏击]
戳脚精趟(中、下)武兵(1、2)
镖师功夫精选(上、下)张凯(4、5)
传统实用腿技刘世君(6)
武当玄真十脚搏击术(上、下)贺春林谭威(7、9)
刘焕军与他的击拳道韩庆浩(7)
自然拳破招法(1~3)杜飞虎(10~12)
[名拳荟萃]
轨迹拳学的身法运动舒红云(1)
自然门刀术杜飞虎(1)
峨嵋派小字庄诀图说(二、三)朱修林(1、2)
甘凤池拳法
――红孩拜观音胡振国(2、4、5)
峨嵋缠丝拳保宗祁美娟(6)
小九天李正(9)
八极拳五截手双操
张连富阎长河(10)
八极拳渊源又一说喜平(10)
武当流通门绝学:天罡死穴凌召(11、12)
[练功体会]
循径求道天助神授(1)
[气功园地]
侠门坤道筑基功――断龙秘法李国兴(1)
侠门内功秘法第二部:周天功李国兴(4、5)
侠门内功秘法函授解答李国兴(5)
道家采日精月华归己法陈逸思(6、7)
江湖骗术揭秘张胤锋(6)
浅谈修行睡眠功祝华英(7)
王安平与浑圆内功张东宝(9)
通“周天”与丹经武学李兆生(11)
自然门换气法冯武(11)
浑圆门宗师王安平先生谈内环境修炼黄飞华(12)
八卦吸魂掌邱丰献(12)
[仙学之门]
张三丰金丹诗二十四首注解(5、6、7)孔德(1、2、4)
张三丰《玄要篇・下》注解(1、2)孔德(5、6)
张三丰丹经注解:
《九皇丹经・龙虎铅汞论》孔德(7)
《丹道要旨》十字心法任赵恩(7)
“人天本一”与“天人合一”之异同
――对刘晓东同志的答复孔德(9)
上品丹法与一乘顿法胡章群(9)
中国龙虎山正一道龙虎功修炼法邱宇翔(9)
吕祖百字碑注(上、下)孔德(10、11)
[释疑解难]
怎样使后天呼吸向胎息迈进孔德(6)
[张三丰丹经注释]《玄要篇・下》仿古二章孔德(12)
因出偏额头发紧、头痛,怎样纠治
如何停止这种气泄孔德(10)
打坐应掌握的要领
――答南宁马驰原二问孔德(11)
绝症患者练功有否收益孔德(12)
[玄海窥真]
读《金华宗旨阐幽问答》领会(31~40)
虚静(1、2、4~7、9~12)
谈内丹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胡孚琛(4、5)
十二经络运行规律揭秘祝华英(10、11)
阴阳两界探奥秘文摘(12)
[养生之道]
浅谈站桩养生法张桂珍苗运武(1)
“老年病”年轻化及其防治(涂才江)
我国“生活方式病”日趋严重
“富贵病”三大成因文摘(1)
四时养生法刘祥(2)
修真之钥――慧命桩徐金龙(2)
春季摄生要义车星辰(2)
素食是延长寿命的有效方法郑华金(2)
药补不如食补,谨防花钱买病(刘芳远征)
早餐应添点蔬菜(刘训)(4)
自己动肩肩自愈(常乐)/体内垃圾六排法(吴人)
春季宜饮银芪茶(肖国兴)
药食兼用话樱桃(胡江清)(4)
济世良谷话绿豆/站挺胸,坐翘腿
饮啤酒过量影响思维文摘(5)
酷暑当防热中风/炎夏补钙正当时文摘(5)
多吃营养药危害健康/食品添加物有害吗文摘(5)
用剩下的药该留?该弃?/小心家具“下”毒文摘(5)
肥胖的简便疗法/中医治疗细菌痢疾
亚蜜姜瓜治哮喘/药粥防治老年人便秘
冰糖陈醋治咳喘/补肾药粥
帮你恢复活力(亚明)/药补不如食补(施蕾)
叩击足三里,妙招自身找(羊群)文摘(6)
怎样治疗近视眼孔德(7)
睡前饮奶最宜时/茶水煮饭好陈继英(7)
夏季防暑祛病食“六瓜”/老年人
早晨三部曲/盛夏谈出汗文摘(7)
四时与养生玄光(9)
青少年驼背矫正操诚北(9)
运动――益智健脑的良方蒲昭和(9)
书画养生法/写字与养生文摘(9)
书剑参悟话养生胡立忠(10)
扳手指可治心脏病(冰凌)/揉腹健身祛病
补肾强身保健法(朱斌)/秋燥鼻干巧按摩
怎样解“秋乏”文摘(10)
中老年健生养生法陈训忠(11)
宽心谣/冬季进补当选红枣/冬日生活禁忌文摘(11)
简易健身养生妙法张嵘(12)
梳头保健养生黄文仁(12)
老子文化思想与养生阎海(12)
[医药验方]
点穴救急症刘祥(1)
祛病强身药酒吴靖(1)
感冒的辨证与简易治疗熊征(2)
中医药美容验方尚儒彪(2)
中药浴足疗病(孙红)/花疗歌(修生)
四季药枕消疲劳(陈永)/茶疗十方(木子)(4)
涌泉足三里,健身显功力(张大华)
自我按摩治牙痛(张俞)
慢性腰痛的自我按摩(李国庆)(4)
治疗各种头痛/西瓜的药用价值
结肠息肉的防治文摘(5)
老年哮喘的家庭简易疗法
呃逆的简易治疗/降压山楂粥文摘(5)
治伤五验方黄小琼(6)
感冒的辨证处方熊征(6)
治疗打鼾的方法/蜂胶――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良药文摘(6)
老年人怎样保护肾脏/摇扇健身
五种急症的家庭对策/茶疗高血压文摘(7)
中医治疗老年性便秘/治疗老慢支的药膳文摘(7)
网球肘的治疗/何为漏肩风
12类疾病患者高校不录取文摘(7)
武当道医治疗高血压病验方尚儒彪(9)
疗水火烫伤经验神方祝华英(9)
可降血压的中草药黄怀(9)
国外戒烟新“招数”李五洲(9)
跌打伤验方武兵(10)
武当民间杂验方姚柏森(11)
橘子的药用/白果的药用与食补陈继培(12)
硬气功辅助药方李伟明(12)
[武当纵横]
第四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康戈武(1)
武林故事中的启示皮治洪(2)
青城派重现青城山
――记青城派武术总馆乔迁庆典徐文剑(4)
武当山主峰呈玄龟图像周鸿猷(4)
吴云青不朽肉身现安阳务真子(4)
李杰答记者问:如何加入国际武联
传统武术委员会武宣(4)
笔墨官司不尽兴,真技实战有新闻
――颜紫元寻于志钧、王继振
交手纪实(上、下)龚政吴翩(5、6)
武当山首次发现记载明代炼丹抱对韩继斌(5)
武当山麓恐龙蛋化石群揭秘纪昌荣(6)
漫话武当山邮票郑义明(7)
金庸武侠剧回顾任嫣(7)
邓州心意六合拳历代人物小传马雷石(9、10、11)
张三丰祠在辽西黑山县落成张奇(9)
太原、文水两地的一次太极流张钰(9)
文化奇葩当春生发
――回忆初期湖北武术挖整工作陈流沙(10)
任向荣与苗刀武德巍(12)
中国古剑术四法王强(12)
[史海钩沉]
宋派八卦掌历史点滴(下)郑志鸿(1)
流通门武学渊源述真凌召(2)
[武当文苑]
尹喜隐修武当山/陈抟武当修炼文摘(1)
文武同宗道演良工
――李真阳对联赏析云烟散人(4)
徐霞客游武当朱道琼(5)
武当山金顶奇案侦破记梅明康朱江(5)
娇娥情仇录(1、2)范克平(7、9)
武林轶事录(上、下)张峻立(10、11)
绝招柯云(11)
[读编往来]
相见恨晚武当情朱立忠(2)
[名流风采]
艺高技精黑土地上播太极
――回忆武式太极拳技击家霍梦魁李新芳(2)
德显执著义度众生
――记武当龙门派五形养生功
传人刘德义欧阳真(2)
文魁武举德艺双馨
――访合肥市神行太保武功学校
校长盛吉琛若愚(4)
武当情深
――著名太极拳家刘会峙先生侧记朱道琼(9)
文坛怪杰武林奇才
――程庶人素描魏亦农等(10)
[武大夫信箱]
(读者来信解答)打座后为什么会出现大趾、
次趾间麻木/踝关节习惯性扭伤的
治疗方法/何为跟腱及周围炎(5)
肩关节脱位的诊断及脚蹬复位法/腰椎间盘
突出症为什么会出现下肢麻木
糖尿病人运动性低血糖的防治(6)
[武当风流]
武当陶翁无为而至郭占柱范学锋(5)
汲传统法乳演文武之道
――记武当太乙铁松派传人李兆生先生刘泽南(6)
中山梁挺―将武术播撒五大洲赵锡雄(7)
[武当揽胜]
神奇的武当山古建筑群朱道琼(6、7)
[武当风情]
武当山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大观雨禾佳(9)
吕家河民歌神韵丁力先(9)
武当山民间传统文体活动:牛抵战、占方雨禾佳(10)
仰望金顶杨立志(11)
《西游记》中的均州唐兰才(11)
武当民间文体活动:赶蛋雨稚(11)
武当民间文体活动:绷对/下绷子雨稚(12)
[道教知识]
斋醮施食的宗教涵义周作奎(11)
[武当人物]
台湾太极拳名师郑曼青漫忆张章(12)
篇6
关键词:唐朝;吐蕃;甥舅关系
“甥舅”本是形容亲属间的称谓,将“甥舅关系”用于用于唐朝和吐蕃两个政权间的关系不仅更加准确的描述两个主要民族的关系而且还升华了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唐朝和吐蕃的主要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都是一家人,用“甥舅”来形容两个民族间的关系更能体现出民族间的亲情。第二,唐朝和吐蕃都属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用“甥舅关系”形容两个政权的关系更能体现两个政权间的亲密关系。
1唐蕃“甥舅关系”的历史承袭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x戎。忍季父n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是记载有关藏族的最早汉文文献。根据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藏族的祖先为古羌人,而藏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交往和联系。
在吐蕃政权建立前,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这最好的证明就是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时所走的道路即唐蕃古道。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唐朝时的都城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拉萨(即吐蕃政权的都城逻些)。在相关史书上并没有看到文成公主入蕃前唐蕃古道建设的具体记载,也就是说这条古道并不是专为文成公主入蕃而开辟的,而是千百年来往来两地的人民所探索发现的,这更加证明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一直是紧密的。因此,可以说吐蕃政权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并不是吐蕃时期开创的,而是吐蕃政权承袭、发展、升华了两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2吐蕃王朝的建立与唐蕃“甥舅关系”的缔结
公元633年,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634年(唐太宗贞观八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入唐。唐太宗遣使冯德遐回访。“见唐朝使者,松赞干布大悦。听说突厥及吐谷浑皆与唐联姻,得尚唐朝公主,乃遣使随冯德遐至唐,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并未答应此事。”而当时传闻由于吐谷浑的原因唐太宗并未答应,因此松赞干布迁怒于吐谷浑,发兵攻打吐谷浑以达到向唐朝展示其军事实力,促成唐蕃联姻的目的。
640年大相禄东赞受命至长安献礼迎亲。641年(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松赞干布十分重视这一大事,亲率兵至柏海(扎陵湖)迎接。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即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及与公主归国,筑城邑,立栋宇以居。”文成公主入藏的所走的唐蕃古道横贯中国的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唐蕃古道有助于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增进民族间的感情,故亦有丝绸之路南路之称。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促进了唐蕃甥舅关系的缔结,奠定了地方与中原关系的基础。文成公主入蕃开启了吐蕃与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的新纪元。
3吐蕃王朝走向兴盛与唐蕃“甥舅关系”的确认与深化
继文成公主唐蕃联姻后,金城公主于710年嫁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唐朝以左卫大将军杨矩为护送使者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唐中宗亲自送至始平县,在那里设帐为金城公主饯行,并命大臣以唐蕃联姻为题作诗,将始平县改称金城县。金城公主入蕃不仅使唐蕃甥舅关系得以确认和升华,还促进了唐朝、吐蕃两地的密切交流。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赤德祖赞写给唐玄宗的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中间为张玄表、李占知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构斗乱,令舅致怪。伏乞垂察追留,死将方足。前数度使人入朝,皆被边疆不许,所以不敢自奏。去冬公主遣使人娄众失力将状专往,蒙降使看公主来,外甥不胜喜荷。谨遣论名悉猎及副使押衙将军浪些纥夜悉猎入朝,奏取进止。两国事意,悉猎所知。外甥蕃中已处分边将,不许抄掠,若有汉人来投,便令却送。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从吐蕃赞普的信中可以看出在两位公主和亲期间,吐蕃与唐朝虽有摩擦但总体依然以交流为主,唐蕃之间的甥舅关系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认可。
而706年~822年期间的唐蕃之间进行了八次会盟,以及据不完全统计,自634年至842年,唐朝、吐蕃频繁通使290多次,其中吐蕃遣使至唐280多次,唐遣使至吐蕃100多次。唐蕃的多次遣使交流以及会盟是对唐蕃“甥舅关系”最有力的诠释。不仅如此还有唐蕃会盟碑等历史文物也是有着重要的文化含义,位于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其材质为石制,而对于历史上的藏族来说有着石崇拜的传统,用石制成的会盟碑更能体现出藏族人民对唐蕃会盟的认可。
4总结
从唐蕃交流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唐蕃甥舅关系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活唐蕃两地的人民通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促进了两地关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唐蕃甥舅关系不仅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更为元朝时期青藏高原地区正式归入中国历史版图以及藏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打下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M],1965年
[2]陈庆英、高淑芬,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后晋)刘d,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
[4]吴逢箴:《论构成唐蕃友好关系的四个因素》,《中国藏学》,1988年3期
[5]恰白・次旦平措(著),何宗英(译):《以友好为主流的唐蕃关系》,《中国藏学》,2008年第1期
[6]顾祖成:《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总体演进与归属的历史形成》,《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作者简介:
篇7
2014年底,在县教育局领导及校领导关心下,我们学校在詹永飞校长的引领下,成功立项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写字指导策略的研究》。多么来之不易呀!因为这是首个真真正正立项且实施的市级课题,因为这表明了上级领导对我们的殷殷期望,因为这凝聚了校领导、老师共同之心血。
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我惶恐不已,因为能力有限。幸运的是,遇到了詹校长和夏主任这样的领导,遇到了占面雷、毕良华这样的老师,幸甚至哉!
以下是我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内容方法以及开题后我们所要做的工作的简要叙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语言文字,因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形体美。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这些书法家之所以名垂千古、名扬中外,皆因为汉字形体之奇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也是其语文基本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我们石桥所在的大公圩地区外出打工者众多,学校留守学生比例超过半数,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已成为一线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留守学生情况特殊,这部分学生的书写习惯及姿势已影响到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把留守学生的写字指导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写字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展留守学生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留守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对本校的校本研修有重大的价值。
2.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提高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是对汉字书写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弘扬和发展。
3.规范汉字的书写,首先要求学生有正确的姿势,这对预防小学生的近视、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具有很大作用。
4.认真写好汉字,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水平。
5.学生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研究背景(现状)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字体,它传达着悠久的中国文化和五千年文明蕴涵,是我们彼此间交际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书写能力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众多,80%的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母抚养。我们虽处于鱼米之乡的江南,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父母为了孩子们能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四处奔波。孩子们只有和祖父母相伴,而耄耋老人只能解决孩子的衣食住行问题,对于孩子的学习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别说指导孩子写字了。据我们课题组调查,目前我校在校生1360人,其中留守学生563人,近乎总人数的一半。而留守学生的写字现状更令人担忧:留守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习惯差、基本笔画和书写规则错误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加强留守学生的写字指导,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了解留守学生的写字现状,分析问题成因。
2.分学段进行写字指导,编写各学段留守学生的写字指导手册。
3.进行案例分析,形成有效的农村留守学生写字学习指导模式。
4.探索家庭、学校结合的留守学生写字监督指导途径。
5.开设午间30分钟课堂,加强指导训练,培养留守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主要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展示评比法、个案研究法。
终于在2015年3月14日进行了开题报告,会上詹校长作了开题报告,县教研室主任吴祖欣老师、县教科研负责人陈庆军老师等专家对开题报告作了认真修改,对往后的课题实施工作作了指导,我们如醍醐灌顶,收获颇丰。
往后,我们课题组准备主要做以下工作:
对影响留守学生写字水平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学段开展留守学生写字指导,编写各学段留守学生的写字指导手册;探索家长、教师、学生三结合的留守学生写字监督指导网络;开展书法评比展示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兴趣;对研究阶段的经验、策略进行总结,撰写论文,形成论文集。
在往后的实施中,詹校长作为这个课题的负责人,犹如轮船上的总指挥,他负责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方案的制定等,兢兢业业,付出了全部心力。夏主任、占面雷老师、毕良华老师也功不可没,低、中、高学段的三位负责人单开锁、周小艾、李青三位老师是实施者,他们制订学段计划,制订各种表格,不辞辛劳。
综上,“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我们课题组一定会踏实地做好课题,实实在在提高留守学生的写字能力,精诚合作,争取结题。
篇8
谬论一:“大师若真的神通广大,早就成为国宝,享受高级待遇了,哪里还用得着千方百计地去抠学员几百几千元的学杂费、拜师费、小费?”
此论看似有理,实则有些夸张,荒谬在于“享受高级待遇”一词。请问“高级待遇”是什么概念?于芗斋先生神功盖世,其弟子李永宗、王斌魁等,哪个不是武功出神人化,他们享受了“高级待遇”吗?王芗斋晚年在河北省中医院推广“站桩功”时,每月工资60元。王斌魁晚年时是收发室的临时工:李永宗先生更是晚景凄凉,含冤而死!王芗斋先生曾有明言:“从来独抱绝学,为社会谋福利之士,社会鲜有谅解!”“高级待遇”是不能和“高级武功”划等号的,更不能以是否享受“高级待遇”来判断某人是否有武功。就是说,享受“高级待遇”的不一定有武功,有武功的不一定能享受高级待遇。
谬论二:“大师的神功经过何种权威科研部门检测、证明?”
我相信,该大师的武功的确没有经过任何部门检测、证明,原因是:我国并无专门检测武功的“权威科研部门”。请问韦泉先生,你要“某大师”上哪里去检测?我倒知道,近十年来,国家推行武术段位制,但主要是针对在编的武术教练(即国家干部指标),民间武术家获段位的较少。这个“段位”也只是头衔,没确待遇。关于文中提到的学杂费、拜师费,在我国,不管你学习哪一门技术,不管你进入哪一所学校,包括小学、幼儿园,你都得先交学杂费。不管你读小学还是大学,绝对没有中途退学能退学杂费的!学文如此,学武当然也没有退学就退学费的理由。试想一下,假如一个中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或不想学了,要回家,要求学校退学杂费,会要得回来吗?
至于学费的多少,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以我所在的广西贵港市农村小学为例,上个世纪70年代,一名小学生一学期的学杂费仅几元;而上世纪90年代后,一名小学生一学期学费要二百多元;现在则需要三百元。
谬论三:“大师的神功绝艺是经不起推敲的。”
韦泉先生以该大师遇蛇呼救一事否定其武功,是没有道理的。会捕蛇的不一定会武功,会武功的也不一定会捕蛇。《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不是也怕蛇吗!文中说“面对学员的多次质疑发难,要求演示些小技,大师总是闪烁其词”。要知道该大师是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他有自己的原则,也就是60岁以后不表演,主要是以养生为主。该大师五十多岁时,我并没有要求他表演武功,他高兴了,便露了一手:双手一摸我双腕,我便飞起来撞到墙上。当时只有我们两人在场。如果每个学生都要求老师露一手,老师怎能应付得过来!韦泉先生文中的“某大师”不愿表演,其实另有原因。
谬论四:“几个月完全可以掌握的内容,让你几年还搞不懂”
若练套路,普通人只需几个月完全可以掌握好几套。可有些拳术没有套路,只有不断下苦功方可精进。以大成拳浑元桩为例,要说学会,10分钟就可以办到。可这只是“形”,要领悟其中深意,没有几年功夫办不到。
谬论五:“学练此功法,可以说有种瓜得豆的收获就不错了!”
韦泉先生以陈庆志等人挑战南昌大学散手队失利一事来否定一门武功也是没有道理的。中国散打队与泰国泰拳手比赛,如用散手规则,中国队大多获胜;如用泰拳规则,中国队则多有败绩。可见胜负有规则、地点、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一场胜负来判断一门武功的优劣,更不能以一次胜败来论英雄!
谬论六:“时间长了,才发觉……不过是普通拳术,那些长年修炼者根本就没有一个练出神功绝技,反而连大成拳都未练好!”
这段话有两处错误。错误一:是把所学武功看作普通拳术。不知韦先生的“普通拳术”是什么概念?错误二:“那些长年修炼者根本没有一个练出神功绝技”。不知韦泉先生是否挨个与那些修炼者切磋过。另外,用大成拳没练好来评价另一门武功更没有道理。
谬论七:“那些花了上万元大价钱和花了几年时间或更长时间的人,是否学到一流功夫?他们离开山庄后,在社会上凭什么立足、就业?”
求学不是花了钱和时间就一定能有成就的。武汉市有一位学生,家里花了五十万元送他出国留学,他却因学不好英语,三年学业期满后,一事无成。西安一位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本科生,因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小贩!
可见,要学好武功,必须心诚、敬师、勤奋、持之以恒,还要有耐心,有悟性,缺一不可。就算练成武功绝技,在当今社会要想找份工作也是不容易的!
篇9
下海
2004年5月16日,在四通集团庆祝成立20周年大会上,已经69岁的陈春先又见到了创办《科技之光报》,并多次采访他的老友齐忠。面对庆祝会上的社会名流和众多成功企业家,老人自嘲地说“人老了不中用了,看看在座的各位老板,我是最不行的。”这是这位中关村布道者一生中第一次示弱。两个月后的8月9日,老人在北京病逝,他生前创办的最后一家企业“陈春先工作室”网站的更新时间停留在2004年10月21日。
“中关村第一人”是人们给予陈春先最多的称呼。1980年10月,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的他为了复制美国128公路技术扩散区,进行科研技术转化,与7名科技人员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服务部所在的地址为中科院物理所东北角的一间堆积实验室废旧物资的小仓库,主要业务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扛着当时科研体制的极大阻力和压力,在原北京市科协副主席赵绮秋的数次帮助下,服务部存活了两年。直到赵绮秋将服务部的创业情况写成内参上报中央,获得中央的认可后,中关村才真正迎来了科技下海的。
到1985年底的短短两年内,“两通两海”已经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公司。其中最早下海的是“科海”,由中科院与海淀区在1983年5月合办,是民营官办企业,创建人为中科院物理所的陈庆振;同属民营官办的还有1984年挂牌营业的“信通”,两者的主要业务都是采购和销售微机、汉卡。
“京海”和“四通”则是地道的民营科技公司,“京海”在1983年底成立,它的第一桶金是帮助那些购买了计算机的单位建机房,当时戏称叫“鸡窝”。创建人王洪德是中科院计算所里负责机房建设的工程师;“四通”采用了与当时全国有名的海淀四季青乡合作,利用私人关系解决了开业资金和场地问题,它的主要业务是为科海配套打印机,由于正确地选择了能打印汉字的日本兄弟牌24针打印机,四通第一年就有了盈利。王辑志就是在这里发明了四通打字机。 一位亲历过那个时代的IT人这样描述当初的繁荣:那个时候中关村有一个酒楼,叫宜宾楼,一楼是肯德基,2-5楼全是公司,e世界门口东北方向斜对着科贸,北面就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四通集团。再北面是计算所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当时的四通集团是四个硕大的铜质招牌,每天下班,一溜的西服在路边等小车,非常牛。
这些曾经辉煌的公司,除了柳传志创建的联想外,现在大多已不复存在。在中关村,只有一栋四通大厦还能让人偶尔想起当年的激情岁月。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最艰苦的岁月里,陈春先、崔文栋、纪世瀛、刘春城,还有多次为服务部力挽狂澜的赵绮秋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或许不是精明的商人,却是中国PC产业火种的播种者和培育人。
MC评论:“科技人员走出研究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那是一个陈春先引领的文化人下海的时代。
信心
1985年,尽管“两海两通”以及与之附属的小科技公司已经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雏形,但并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子卖场概念。直到四海市场推出,中国最早的IT卖场雏形出现,中关村走向成熟。四海市场在2000年拆除。1983年,政府为减少蔬菜流通中间环节,四季青公社在今天中关村一号桥西侧北四环路的地方建立T--个超级市场,其实就是个菜市场,面积约300多平米,但仅开了一年就失败了口当时中关村电子市场一条街刚刚兴起,四季青公社就将这个市场从自己经营转为场地出租。两海、两通都是曾经的租户。上世纪80年代,市场最兴旺的时候,租户有100多家,面积超过3000平米。一群农民最朴实的改变,造就了中国IT卖场的鼻祖,这给当时的电子一条街带来了信心。1987年下半年,原海淀区供销合作社在电子市场一条街内建了一栋三层大楼,商家们开始云集于此――它就是海龙的前身。1992年,一个刚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的年轻人就在这里用小太阳键盘见证了1990年代中关村的盛况。
那一年,在中关村电子市场一条街,人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一位年轻人:他穿着简朴,讲话声音洪亮,拉着手推车给各家整机商送小太阳键盘,因为为人耿直,“每只键盘只赚5块钱”。爱国者冯军“冯五块”的绰号就是这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关村还没有DIY,也没有个人用户,用户都是单位,如科研机构、机关、铁路系统等。对电脑的概念只有286、386,品牌虽然也有,比如IBM、AST和康柏,但也是进散件自己组装,所以是不是原装也不一定。一位当年的商户回忆,“我在中关村门面里坐着,每天都有很多生意。人来人往,像百货公司。”大家都没有固定的客户,来看机器的一般都是单位,一次购买几十台上百台。各商家也不杀价,门口用大字牌写着电脑的价格。“比如海华写25000元,我可以涨500元卖,我告诉他我用的TDK软驱,质量好,客户认同,也不杀价。”
整机如此,配件却是有固定客户的,那就是各整机商家。冯军当年的小太阳键盘就是给联想和一些高端商家供货的。“即便是只赚5块,价格都比一般的键盘贵”,冯军回忆说,但当时选择小太阳键盘有一个好处,就是防摔。那阵只有铁路货运,货物装卸十分野蛮,一般的键盘到客户手中,键帽基本都散架了,而小太阳键盘防摔,没事。就这样,发展到最后,部分客户会指定装机用小太阳键盘。坚持换来了以后的成功。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刚取消了计划经济的凭票供应方式,计划经济时代不需要做市场,垃圾都能卖出去。因此国人对国产的东西特别没有信心,改革开放让崇洋情绪达到了巅峰。PC产品也一样,小太阳火起来之后,出现了很多仿冒品,为了抵制这种现象,冯军被迫创建了一个新品牌――爱国者,这是由“华旗”的英文patriot翻译过来。“当时这个名字土得掉渣,选择它一是因为我自信,同时也是因赌气,看你还仿不仿,还能不能打类似商标的球。”冯军如此诠释“爱国者”品牌的来由,也因此开始了自有品牌的销售,直至最后成就了今天的爱国者品牌。那个时代从中关村走出的公司,几乎都是以这样“贸工技”(贸易工厂技术)的方式起家,当今如日中天的联想也是。
MC评论:90年代是中关村由贸向212转化最昌盛的时候,由贸易向制造的转变给了当时国内PC行业极大的信心,并促成了DIY时代的繁荣。
DIY
DIY这个词来自我国台湾省,在1997年
被《微型计算机》引入内地,并创造了DIYer一词,推动了整个中国PC和DIY的发展和兴起。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广州已经开始有了DIY的概念。最早的五山科技街就因此而闻名,在21世纪初之前的那些年,全国的DIY配件几乎都来自于此,更形成了标杆性的广州CPU报价。
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型网络公司老总的老陈,1992年和他的两个拍档在五山科技街2栋开店,靠装机、炒货过活。白天从别人那里调货来卖,下班前就去各个公司“派钱”,剩下的就是自己赚的。五山科技街的兴起源于本地的口岸优势,毗邻香港,进口、走私的电脑配件都在广州卸货,然后分发到全国各地。在那个年代,电脑配件走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CPU、内存基本都是走私货,渠道信息比中关村要超前15天到1个月,有人从中关村去五山科技街跑一次,背上十块硬盘,就能发笔小财。
快速的配件流通在五山科技街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交易形态――先货后款。卖家可以先到货主处提货,卖出去后再结算,这就是老陈他们所作的“炒货”和“派钱”。由于那时还没有形成专门市场,需求大,货源少,利润很高,外地人睡在宾馆等你的货,钱就直接打进账上。所以基本上不存在卖不动的情况,货主与炒货商家的结算也都很快。一位当年在五山科技街的送货工回忆,印象最深的是他所供职的公司有一天就达到了100万元的营业额。当时是送货上门,近的地方把装好的电脑抱着给客人送过去。远的地方,就找一个人力三轮车,一天要跑十几趟,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在那个万元户都不多的年代,100万元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由于五山科技街的配件便宜,全国各地的电脑卖场都来这里采购配件,在这里装一台电脑利润可达5000多元,搬到中关村,利润可以上万。当时这条全长不过450米的三栋两层楼平房,集中了250多家兼营机电产品和电脑配件的商铺。
五山科技街的红火带动了整个广州天河地区。1994年,太平洋电脑城在石牌西与天河路的交界处矗立,科技街的商户开始向它转移。随后的电脑城几乎开一家火一家,在天河石牌一带,最忙碌的是从东莞、佛山、中山等各地前来提货的经销商们,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前后。
MC评论:如果没有广州天河的PC集散地,国内DIY的发展会怎样?这是一个伪命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内地DIY和PC的发展不会如此迅猛,电脑的普及或许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水平,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你可能用万元也无法买到一台个人电脑。
蜕变
2005年元旦,惠普在北京马甸大中卖场的第一家体验中心揭幕,现场为消费者进行签名售机。活动结束后约十分钟,一名女性拿着签名卡让时任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的邱秋良签名,表示刚刚从电脑城那边转完,那里的价格比大中高。“如果中关村和大中的价格一样,你会在哪买?”“大中,这里我更放心,服务又好。”消费者毫不迟疑。这一年,对中关村、天河电脑商圈以及中国所有电脑城卖场都是转折性的一年。家电卖场对IT的入侵,让以前“买PC到电脑城”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
同年,冯军在中关村成立“民族品牌联盟委员会”,呼吁中国高科技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打群架”,因为“日前中国的国际化品牌还很少,靠一两家企业单打独斗是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中关村开始由贸易型的电子卖场向研发、服务和科技公司孵化以及企业总部靠拢;此时,南边的广州天河5年前就已开始筹划广州天河软件园,向拥有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软件领域引导。
篇10
关键词:用者付费;优缺点;深入思考
1用者付费释义
在公共政策领域,用者付费被学者们当作一种政策工具。国内著名学者陈庆云认为:使用者付费是税收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创新应用形式,是管制和市场两种政策工具的结合体。政府不用禁止或限制某种行为,只需设立收费的水平,运用市场力量来控制这种行为的数量。国内著名学者陈振明认为:用者付费是政府对某种物品、服务或行为确定价格,由使用者或行为者支付这种费用,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
根据上文两位学者对用者付费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用者付费具有三大基本特征。
一是用者付费这一工具的对象是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所谓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变化而变化。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不能使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状态;靠个人之间的直接交易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一般需要由政府提供,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
二是用者付费是由使用某种物品或服务而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代价,即使用的人要付费,不使用的人则不需要付费。
三是政府在用者付费项目中的作用是设定收费水平并为了保障收费的实现而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设施并配置相应的人员。政府已不是用某些手段或方法直接禁止或限制某种行为。
2用者付费的优缺点分析
2.1用者付费的优点
(1)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所导致的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免费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往往会导致使用者不珍惜,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自我利益出发去思考问题。而用者付费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并收费使得人们消费变得更加理性,这就有利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节约。
(2)通过付费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政府的财政危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原理就是政府集中公民或纳税人的财力去做大家都不愿意去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但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且用途是广泛的。在有限的财力下,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往往比较滞后且达不到消费者所需求的水平。用者付费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有效提高公共物品或服务提供的数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3)用者付费可以使价格成为信号灯,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到有效运用。政府通过对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进行定价来调节消费需求者的数量,使消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群体与未消费群体之间变得相对公平。
2.2用者付费的缺点
(1)收费水平难以准确确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特征就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周期长,消费具有非排他性,但它可以被重复使用且使用周期长,使用追加的边际成本比较低(几乎接近零)。正是这样的特征致使对公共物品和服务定价比较困难。如何去准确地对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进行定价成为用者付费这一政策工具使用的困惑。
(2)增加了管理成本且管理较为繁杂。政府对公共物品定价就需要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去实现收费,而且还需要建设相应的控制设施来保障收费机制的运营。这些都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使得很大一部分收费损失,不能有效弥补财政压力。同时,因为消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人员不确定且数量大,这就使得政府的管理比较繁杂,增加了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压力。
(3)用者付费使得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一段时间后的收益性,这就会使得私人资本参与某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竞争。因为提供公共物品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并能够获得一定的社会权力。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对于某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控制显得较为困难。私人资本为了能够尽量在短期内实现投资回报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违背了公共物品提供的初衷。
3用者付费的深入思考
用者付费被作为政策的一种工具,其具有它的独特的优点,有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但使用这一工具需要解决一些前提问题。作者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对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政府应该首先科学地界定用者付费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范围。西方经济学理论根据社会产品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物品划分为四种类型,包括私人物品、纯公共物品、公有资源和自然垄断物品。私人物品收费是很正常的,这是市场的结果;纯公共物品既不具有竞争性也不具有排他性,如国防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样的物品也无法定价,免费提供这样的公共物品是政府的职责;那么政府收费的是公有资源和自然垄断物品,我们称之为准公共物品。政府应该根据其所提供的物品特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合理界定用者付费的使用范围,并以一定的形式确定下来以限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滥用。
(2)用者付费的收费水平确定需要科学化、多元化、合理化。现代民主理论认为,社会公众应该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既然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原理是集合公民的财力来做大家想做而不愿意去做的事,那么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收费水平就应该由多方商议来共同确定,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政府“经济人”这一角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在用者付费项目上,政府、专家、投资者、社会公众代表都应该在定价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某种公共物品或服务投资成本收回后该如何处理收费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政府是不能以盈利为目标的。
(3)需要建立一种制度或机制来约束收费后的资金使用,使所收费用的使用合理化、透明化。一般情况下,用者付费项目的使用周期长以及使用者数量大的特征使得该项目收费数额巨大。那么多所收费用的使用监控则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资金只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才能有效建立政府的信用,同时保障付费者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收费的使用透明制度,保障资金使用的畅通和合理。
(4)用者付费会使得某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变得有利可图,这就使得私人资金会进入这些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实现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提供,就会允许私人参与提供,并以协议的方式确定私人提供这些物品后可以获得的利益。政府为了实现协议所规定的内容,可能将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在一定阶段内的经营权和收益权交给私人,这就会影响公共物品会服务的提供。所以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约束机制,规范私人的运营和收益行为,保障公共物品或服务消费者的利益,因为这些物品的根本是公共物品,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康之,李传军.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上一篇:春夏秋冬的诗
- 下一篇:感谢老师辛苦负责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