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3 01: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战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抗战诗歌

篇1

关健词:林徽因 1937--1945 诗歌创作

1937年“”,林徽因全家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八年抗战,舟车颠簸的无限悲楚,物价的飞涨,日寇的空袭,不断的“逃难”,每况愈下的生活状况,使林徽因肺病复发。“从天津到长沙共计舟车16次,进出旅店12次,为的是回到自己的后方。”后几经周转避难与空袭频繁的昆明,困守在贫穷而封闭的李庄。林徽因常年因病卧床,除了极少的消息来源,林徽因无从体会到村子之外的世界的精彩纷呈,灵魂深处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变得更加深沉,诗歌创作常常是苦涩的和忧郁的叹息。

一.苦涩的漂泊

1940年到李庄后,林徽因旧病复发。《一天》这首诗是贫病交加的林徽因在封闭落后的小乡村---李庄写的。在凄清病苦的日子里,她挣扎着,苦痛着,孤独的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的望着窗棍,阳光在上面变动着深浅不定的色泽,漫长的一天又从她的生命中溜走了。”屋外是凄冷荒芜的大地,屋内是流亡无依的学者,诗句从心底浮上来:“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的胸怀,黄昏却摄着脚,好奇的偷着进来!”“今天十二个钟头/是我的十二个客人/每一个来了/又走了!”作者把时间的刻度比作客人,把黄昏看做是起来安慰的朋友,都是直入人心的比喻。林徽因在《一天》里眼睁睁地看着这白天的十二个钟头消逝,心里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黄昏黯然/无言的走开/孤单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怀抱!”白天的煎熬寂寞过去了,而黑夜依旧,漫无止境。林徽因在流亡岁月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沉郁悲怆,甚至是苦涩的情绪在诗行的韵律中显得那么寂静。阳光的色泽在窗外的世界不断流动着,作者内心体验也随着夜的到来由期待,激动,骄傲而变得黯然。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从作者的心中自然的流淌,简单纯净。

持续的战争拖得人们奄奄一息,依旧无法走出李庄那封闭的生存空间。持续攀升的物价致使生活愈加穷困,在这狭小的李庄,作为一个受到高等教育曾游历过欧洲各国又善于交际的读书人,她的“气节心理”时不时萦绕在心头,纵使自己的心情,心绪异常糟糕,但她仍不断的自我调节,安慰自己,因此,写于此时的《忧郁》一诗是作者多篇诗歌中最“忧郁”、“绝望”的了。从通篇繁复,丑陋,苦涩的意象中,我们似乎又能找到不同寻常的韵味:在那冰冷的残酷的时间里,仿佛有着宿命的无奈。穿透语言文字,我们深刻感受到诗人远远超过于肉体痛苦的精神上的痛苦,体会到林徽因那终至无言的苦难遭际。

这个时期的林徽因在生活中“不断缝补那些几乎补不了的小衣和袜子......”但是,她的视界却并没有被这样的生活琐碎所禁锢。她的眼睛从这里穿了出去,穿过门窗,院墙,小村,穿过时间,病痛和战争,一直到达她所热爱的遥远的朝代和“现实的背面”。 1944年的《十一月的小村》,作者用一连串的联想和想象铺展在对着小村外的期待中:这十一月的小村外是由自然的“江,天,红叶,雾”组成的一幅淡泊清幽的图景,还是由山路绵延处的“青烟,茅屋,枯柴,歌唱之声,老农,耕牛,零落的牛羊”等乡村画面所铺展的动态乡村生活?于是作者拷问:“是什么做成这十一月的心/十一月的灵魂又是谁的病?”作者对村外景物的想象开始内转为对村内现实的叙写。由“野藤,老墙,青石,大门,水田,荒坟”所构建的乡村景象,在作者心中幻化成了对漂泊的思索。尽管流亡的现实极其残酷破败,但“它们永说不清谁是这一切主宰”。在乡村图景的流动中,作者满怀希望,虽然烦乱,但“云彩”总是环绕在这寂寞的乡村。于是用“柱枝”来丈量这代表着黑暗生活的“旧影”,用“微风”送来的“十一月的回答”来期盼这场残酷战争的结束。从村外到村内再到内心,作者所选取的景象组成了一幅苦涩的“小村”意象,在作者的笔端娓娓道来,饱含深情。

二.真实的关切

1938年,林徽因一家初到昆明,感受到了蓝天纯净,白云悠闲,暖阳自在的云南生活。不久梁思成病倒,一家生计处于困境中,她坚持爬几座山去给学生上课以赚取微薄的生活所需。虽然“生活的压迫似乎比以前更有分量了”,但她努力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能够体察平民生活,发掘出战乱时普通生命存在的意义。写于此时的《昆明即景》正是林徽因对生活的细微体验。《昆明即景》由《茶铺》和《小楼》两首诗组成。

《茶铺》以“立体的构画”,描写了昆明城市街头顺城脚下茶铺里的丰富生活,诗人写到了在茶铺中喝茶的人各种姿态:“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你年老或者幼小,只要端起一碗清茶,都放下了白天的忙碌于辛酸,惬意的让时间停滞于茶叶沉浮中,享用着那片刻里获得了安静与闲淡。在等待茶的余韵里,“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生命总有不可承受之重,倘若无法变更现实的残酷,何不安静的找找心灵的依靠?喧闹的“茶铺”意象,是闲暇汇聚的地方,象征着大后方不宁静中的宁静与温暖,这是一个可以让人暂时忘却战争,享受片刻宁静的地方。代表各种表情的人生姿态,“茶叶”意象构成了对生命的体悟,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这再普通不过的民众即使是在战火硝烟的岁月,自有消遣的乐趣:安静地享受着茶杯世界里那难得的闲淡自在。

《小楼》中则体现出了林徽因的专业的眼光(建筑),诗中有这样几句:“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夕阳染红/如写下古远的梦”当然诗句定稿后将“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改为“张大爹临街的矮楼”。其实林徽因很关注昆明的老房子的样式和神韵。

在上了年纪的张大爹的眼里这些都寻常不过,“不吟咏它好”。他不相信古老,宁愿“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由花,草,瓜,坛,罐组成的“小楼”意象渗透了林徽因内在生命感受与对“乡村”现实的观察。破旧的“小村”象征短暂易逝的生命;古老而又丑陋的“矮楼”,“破坛”,“破罐”象征被列强肆虐践踏的中华文明在现实的土壤里屹立不倒。张大爹这个生活在后方人民的典型,他可以毫不顾忌生命的短长,而愿意去追寻新的事物,抗战时期,林徽因在诗作中传递出普通人对这场战争地行动与思索。

三.沉郁的呼唤

1937年之前的林徽因,旅居英伦,游历欧陆,同时也受新月诗派的影响,诗歌大都是敏锐的生命感悟,但在这个抗战的特殊生存状况下,她的诗进入到对现实、个人、国家和时代的理性思索。

《除夕看花》一诗主要描写了春节来临前,人们用鲜花做装点,作者却因赏花而添了无尽的乡愁和国恨。以“异乡的口调”从花市上买来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茶花”,“雪白”,“红血般”的茶花在节日里本来是热闹的,却给异乡人带来麻木的伤感。“如果心头再旋转着熟识旧时的芳菲/模糊如条小径越过无数道篱笆/纷坛的花叶枝条/草看弄得人昏迷/今日的脚步/再不甘重踏上前时的泥沙。”心里所熟悉的“芳菲”在模糊的记忆里,在旋转,有着重重的忧患。往事不堪回事,诗人的心并没有在此停留,诗中,林徽因对社会时局的感触更深:“月色已冻住/指着各处山头/河水更零乱/关心的是马蹄平原上辛苦/无响在刻画/除夕的已不是花/仅一句言语梗在这里/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每个心头上牵挂。”林徽因这一时期对自然景物不再是简单的赞美,而是关注战争带来的阴影与伤痛,在写景中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对家园的思考。

在得知弟弟林恒死于对日空战中时,她悲痛万分,写下了《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这首书信形式的长篇抒情诗。诗中点出了烈士牺牲的意义。第二节写她沉重的悲哀,因为牺牲者太年轻,第三,四,五节写牺牲的原因――飞机太旧太慢,当年寄托这希望的盟军没有伸出援助的手......但作者没有悲观:“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在第六,七,八节中,诗人从对“死亡的回忆”转向了对“生的幻想”她劝慰弟弟,他的热血没有白流,同时也发出“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的感叹。最后一节,诗人自我安慰,烈士已献出了一切,没有留下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那无法抑制的悲痛,化为了掷地有声的诗句。林徽因虽身在大后方的一个封闭的小山村里,但她时时关注战争,用敏感的心体验着残酷的现实。此时,她已摆脱了单纯的个人情感的宣泄,以更开阔的视野及博大的胸怀转向对民族与国家的隐忧,让我们听见内心深处道德与责任的呼喊。

参考文献

1.张清平著:《林徽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2.林徽因著:《你是那人间的天》,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篇2

【关键词】城市;供热行业;发展;监管

城市供热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公众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稳定,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用性。

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非常关心居民的供热问题,把暖房子、菜篮子和米袋子并列为政府三大工程。特别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供热已不仅是单纯社会保障问题,更涉及到城市的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保障等重大社会管理问题。

乌鲁木齐市供热事业始于1984年,至今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并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市有36家大型供热企业,其中国有企业23家,占64%;股份制企业占8家,占22%;民营企业5家,占14%;其余二百多家均为微小供热企业。他们共同承担着我市1.585亿平方米建筑的供热任务。2012年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因燃煤而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对市区内所有燃煤锅炉房实施了“煤改气”系统工程。历经两年奋斗,目前共完成216家单位、322座锅炉房、1629台锅炉的改造,总计2、53万蒸吨,其燃气供热面积已达1、3亿平方米,占我市总供热面积超过80%。目前已形成了以热电联产和燃气集中供热为主,其他多种清洁能源分散供热为补充的供热格局。其中热电联产面积5000多万平方米,占总面积近30%,其余均为区域性独立供热,且各供热企业规模差距巨大,最大的供热面积约5100多万平米,小的供热面积才万余平米。这必然形成管理水平差距大,先进技术应用和投入参差不齐,供热矛盾突出,能耗高、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给供热行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也给政府留下了需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难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热行业能耗居高不下,能源浪费,环保压力巨大。

从供热企业来分析:

1、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由于没有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作指导,从热源、输送管网到换热站普遍存在设备热效率低下,系统热损失大,企业员工技术素养偏低,对设备的运行和系统的调节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发挥供热系统的潜力,能源浪费严重并污染环境。

2、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管理经验不够、管理不到位是大部分供热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且施工、运行管理随意性大,没有高效的监管,行业管理部门只重视供热质量,轻视工程维护、保养质量。

从热用户来分析:

1、建筑能耗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民用建筑耗能占全国商品能源总耗的约27%,其中40~55%为采暖能耗。由于监管不到位,建筑节能改造推进速度相对缓慢,用户积极性。

2、节能改造与室内采暖系统改造(含热计量收费)完全脱节,各自为政。造成“保温不节能,节能不省钱”。缺乏统一管理,责任主体不清。

3、整个社会缺乏节能意识,收费价格十几年未变,现有的收费体制更进一步抑制居民的节能意识。

(二)供热系统管理界限不清,相互推诿,供热矛盾凸显。

尤其是庭院管网和室内采暖系统的管理和责任主体不清,出现问题是用户没能力管、供热企业不愿意管,相互扯皮推诿,最终造成用户住房不热,产生供热纠纷,导致居民、政府不满,供热企业又感委屈,政府往往靠行政命令解决应急矛盾。

(三)供热行业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

供热企业如何运营、怎样运营?大部分企业是参照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有限的行业规范来执行,有很大随意性,对供、用热双方之不良行为的制约缺乏法律法规支持,更制约了供热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保证供热和社会稳定,政府只能行政干预,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四)对城市供热行业性质定位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供热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否完全市场化,有待于商榷。那么现阶段如何对供热企业进行定位?关系供热企业生存与发展。既要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并体现其公益性,又能促使供热行业走向市场,使其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杜绝垄断,使供热的公益性与市场化有效的融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供热价格的定价机制没有建立,供热企业成本不清。

现有的供热企业对其成本构成说不清楚,成本核算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供热成本到底含哪些项目,可不是简单的企业内部核算问题。热价不只是单纯反应供热成本,同时还要兼顾低收入群体的困难。但不能以牺牲企业利益为代价,应使供热企业有个规范的经营环境。国家八部委(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民政部、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环保部)提出“坚持环保、节能、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等四项基本原则,目的是“促进城镇供热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指导性纲领。

二、对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的思考

我市供热总体情况是好的,虽没有发生大的供热事故,但小的供热事故频发,居民投诉比例很大,且每年市财政对供热行业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因热费收缴难,企业经营日趋困难;因供、用热双方矛盾有扩大趋势,这成了百姓担心、政府忧心、企业闹心的事。这一切为建设和谐社会留下隐患。

(一)规范供热市场秩序,用制度促进节能减排

城市供热系统是市民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之一,有其自然垄断属性,垄断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点。供热行业的特殊性因制度缺失,就会带来过多的行政干预,无形中却助长了供、用热双方的不良行为,因此必须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建立和完善供热行业特许经营制度

规范供热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市场准入条件,规定市场准入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考虑成本、价格、经营方案、供热质量和服务承诺,特殊情况和紧急措施等因素,推动行业市场化的进程。

供热市场属公共资源,有其特殊性,引入特许经营制度,既体现供热资源的公共性,又能解决垄断行业市场化的问题。通过市场的有限竞争来解决公共服务质量较低,高污染和低效率的问题。

2、对热用户进行合理分类,体现热的公益性和商品的属性

按用热的目的进行科学分类。属居民生活必须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公益性,对公立设施和经营性场所体现公共服务和其商品属性。

采暖的公益性还应体现在低收入群体,供热企业应承担公益性任务,政府也应给予相应的补偿,但其商品属性是提高居民行为节能的思想基础。

公立学校、医院、政府办公同样是公共服务部门,其用热体现公共服务的成本并有利于提高其使用者的节能意识。经营场所采暖用热完全体现热的商品属性并实行阶梯价格,促使用热企业的节能。

(二)加快行业标准、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并加强对各方面的监管。

1、建立健全供热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的标准及监管机制

供热也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其供热工程的建设管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企业行为,应纳入政府监管范围,虽然其设计、施工、验收国家都有标准,但执行却是企业行为。企业为减少投资,会降低标准,以取得眼前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供热事故频发的根源之一。

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后,还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管体系,使其各项标准、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目前国务院颁布了很多供热行业的标准、规定,但由于地域性差别,各地方政府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有些标准、规范形同虚设,政府由此从指导角色变为行政干预,这都不利于供热行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供热计量管理办法的实施力度,强化质量监督管理

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既有建筑有50%以上是非节能建筑,平均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三倍以上。据了解在我国城镇供热系统中所损失的热量已占到全部供热量的30%,能源浪费严重,除供热企业要加强供热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外,建筑节能和人们的行为节能也是提高热利用效率、节能减排的关键,从供热企业角度讲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对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从设计、施工、监理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并明确了监管主体。但实施四年来建筑市场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各地政府缺少配套措施,监管乏力,并且建筑物内采暖系统与室外供热系统未有效衔接,形成了所谓的保温不节能、能耗不达标的情况。

供热计量收费是体现供热公平性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其改变了按面积收费的传统,热计量改革不单是装几块热表就能完成的事。2008年建设部印发通知,明确指出“供热计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筑设计节能、供热系统节能、计量器具监管、供热价格制定、收费制度改革等方面”。它同样涉及公平性、用户的行为节能,供热服务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且按面积收费其供热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控制,而按热计量收费则是一个实时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对现供热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目前供热计量收费还需我们在政策上、技术上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大管控力度,进行有序稳步地推进,切勿操之过急。

建立供热行业动态评价机制。对发现的供热质量、能源消耗及服务质量等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并将评价结果与特许经营权的授予相结合,以规范供热其经营行为。

(三)建立供热行业成本的监管和定价机制

热是特殊商品,其价格应纳入政府定价范围。但必须对供热成本进行科学考量后合理定价,让企业清清楚楚经营,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定价机制的建立首先应明确供、用热双方的投资管理界限和职责。科学合理确定成本的构成,结合行业标准能耗确定能真实反映行业标准能耗的供热价格。当价格与居民普遍承受能力相悖时或市场发生变化时,在成本规制法的指导下明确企业与政府的职责范围,以保证供、用热双方的利益。

为体现供热的公益性和商品属性,在定价时应实行分类热价。即Ⅰ类居民采暖应价格最低,Ⅱ类公立学校、医院、政府办公采暖价格次之,Ⅲ类经营性场所采暖价格最高,Ⅳ类特殊用热企业实行议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供热企业的压力,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又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同时有效提高热用户的节能意识,并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在分类热价的基础上实施阶梯热价,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同时建立热价与燃料价格联动机制,遵循政府定价,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权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明确企业和政府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供、用热双方提供一个平等的价格环境。

三、本人的解决方案:

1、市供热行业管理办公室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研究与制定,适时修订《乌鲁木齐市城市热力管理条例》。同时要加大对供、用热双方节能行为的指导、监督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切实建立有效的城市供热应急机制,确保城市供热安全、社会稳定。

2、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节能设施的质量,特别是热表的采购质量、安装质量,并明确热表的保修期与建筑节能分部工程一样,均为不少于五年。

3、市供热行业管理办公室应建立地方的能源消耗定额,对供热单位进行定期考核,促进其节能减排,降低成本,高效环保。

篇3

一、中国炉灶炕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炉灶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最早的炉灶炕查阅现存资料尚没有确切的记载。据传说火炕来源于原始时代的“火窝子”,也叫做“烧地卧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了用火,他们把农垦、耕作、游牧、狩猎获得的食物,常常在野外用火烧熟了吃。由于没有定居,便经常在野地上掘个土坑,坑内点燃柴草。使土坑受热之后,就在坑内铺上兽皮、干草、树叶等睡觉。这就是“火窝子”,既能取暖,又可防止野兽偷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后人们改为定居,这样“火窝子”也随着人们进入村舍。所以,历史上,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称为“坑”,直到人们会搭火炕才记载为炕。

据文献记载,在公元六世纪初,后魏时期就有了“观鸡寺炕”。那时的农民就用灶烧火做饭,用炕取暖。到公元七世纪中期,居住北方的高句丽民族一般居民使用火炕取暖,后来又有了渤海炕、女真炕。据说,女真炕就是现在东北炕的起源。

近几年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省发现了一种半地穴式房屋中有低矮的火墙,两端连接着火炕。在河南省淮阳县太吴灵出土的东汉陶炕就是一种二连炕,属于利用余热的改良灶。据测定:在汉代时东北已经发展了火墙、火炕了。在辽、金时代,火炕开始逐渐传入关内。

据现有资料考察,从“火窝子”演变到火炕,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灶炕的起源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先以垒土为洞,上边支撑着天然石板,可防止火星外溢,免得酿成火灾;第二阶段,将烧饭的简单锅灶与火炕相连接;第三阶段,发展成简单的炕体,并在炕的后端增设了烟囱;第四阶段,在炕内增设了“落灰膛”、“闷灶”、“狗窝”,为使炕内贮热时间长,又在炕内垫上一些炕洞土等。这样,经历了几千年的使用改进、延续至今就是现在的旧式灶炕。

火炕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技术状况,人居生活条件和需求,总的发展是:

(1)从古至今的旧式火炕都是复杂落地式火炕;

(2)现在改革的新式炕往简单架空式火炕发展;

(3)根据家庭生活需求进一步发展的火炕样式将是美观轻体移动的商品炕。

二、80年代炉灶炕技术的基本概况

1.推广意义及成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解决当时农村地区缺柴少烧、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由农牧渔业部负责开始在全国农村组织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炕技术。目前,全国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炕1.87亿台,其中省柴节煤灶1.34亿台,节能炕2050万铺、节能炉3342万台,直接受益农民达5亿人。如果按照以煤炭(不包括煤气)为主要炊事用能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26.1%计算,已推广的省柴节煤炉灶炕每年节约煤炭量折合标准煤191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76万吨、二氧化硫11.48万吨、氮氧化合物19.13万吨和烟尘28.7万吨。省柴节煤炉灶炕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也得到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好评。

(1)节能减排效果十分突出。据调查,农村地区使用的薪柴、秸秆、煤炭、电力、液化石油气和沼气等6类生活能源中,薪柴、秸秆和煤炭这三类传统能源仍然占据农村能源的主导地位。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卷)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地区以柴草(包括薪柴和秸秆)、煤炭为主要炊事用能的农户数量,分别占总普查户数的60.24%和26.06%,合计为86.30%。省柴节煤炉灶炕的推广,节约了大量传统能源,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对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热效率与传统炉灶炕相比得到很大提高,炉由20%提高到35%,灶由不到10%提高到25%,炕由30%提高到45%,每台(铺)炉灶炕平均节约燃料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假设推广的省柴节煤炉灶炕全部正常使用,年节能能力可达733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大同煤矿年产量的62.3%。

(2)农户厨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远看是黑云,近看是村屯,打开厨房门,不见烧火人”,这是过去农村使用传统炉灶炕的真实写照。厨房空气污染严重,CO、SO2、NOx和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明显超标,妇女做饭时烟熏火燎,导致眼病、呼吸道疾病等频繁发生。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调查,厨房污染每年夺去全球发展中国家大约160万人的生命,其中受害最深的是农村妇女和儿童。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指出,中国每年因室内空气污染所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1.1万人,健康经济损失达107亿美元,每年5岁以下儿童约有15万死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相关报告也表明,中国每年1.6%的疾病产生和家庭使用固体燃料有关,而省柴节煤炉灶炕的推广使用可使室内空气得到显著改观。据荷兰政府援助项目对四川省阆中市、南部县、仪陇县和湖北省恩施市部分农户厨房空气质量进行抽检,厨房使用省柴节煤炉灶炕后,CO、SO2平均浓度下降了60%和99%,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3)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缺柴地区的农民因打柴、运煤四处奔波,一年要占去四分之一的劳动时间。另外,一些地区山林植被大面积被破坏,土地退化严重。地方干部群众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形象地提出:“要想保山就得少砍,要想少砍就得少烧,要想少烧就得改灶”。省柴节煤炉灶炕的推广,有效地遏制了乱砍乱伐和浪费现象,改善了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在四川、甘肃、青海、宁夏和云南等五省(区)实施的“一灶一炉”温暖工程,以推广高效低排节能炉灶为重点,既解决了牧区“人草争粪”的问题,草场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巩固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又改善了农牧民的家居生活环境。

2.省柴节煤炉灶炕技术革新点

(1)省柴节煤炉灶革新点

①增加了底部通风道,可使空气通过底部通风道进入炉灶内,并通过燃料层与燃料调和均匀,提高燃烧效率。

②适当地缩小了添柴口、炉灶膛、进烟口及吊火高度,这样做可使炉灶火焰集中,提高炉灶膛内温度,使火焰在炉灶膛内停留时间加长,增大燃烧热辐射效果。

③增设炉灶门、挡火圈和炉灶喉眼插板,可减少从炉灶门处损失的热量,并使火苗稳定,而高温烟气和火焰在炉灶内形成缓流,并直接扑向锅底,增大锅底的受热面积,以延长火焰和高温烟气在炉灶膛内的停留时间,达到节省燃料、提高热效率的目的。

(2)高效节能架空炕革新点

在提高热能利用率方面:

①火炕底部架空,取消底部垫土,增大散热面积。旧式炕只有炕面散热,室温的提高主要靠室内的土暖气和取暖炉。而高效节能架空炕将底部架空,取消炕内垫土,使炕体由原来的一面散热变成上下两面散热,而且把旧式炕炕洞的垫土导热损失热量也散入室内,提高了室温,也提高了火炕的热效率。据实测,在不增加任何辅助供暖设施,不增加燃料耗量的情况下,高效节能架空炕比旧式炕可提高室温4℃~5℃。

②增加炕体获得的热量。高效节能架空炕由于采用较大面积的炕板,只有少数几个支撑点,取消了前分烟和落灰膛,使流通截面积增加了30%以上,有效地降低了烟气流速。实测表明:通过呈喇叭状的火炕进烟口(灶喉眼)高速进入炕体的高温烟气,由于无阻挡地突然进入一个大空间,烟气流速急剧下降,至炕体的1米~1.5米处时,可降至0.1米/秒。由于在无阻挡、无炕洞及无分烟阻隔的情况下,烟气能迅速扩散到整个炕体内部并与炕体进行热交换,保证了足够的换热时间,也保证了炕体受热均匀。

高效节能架空炕由于取消了前分烟、小炕洞,减少了支撑点,所以增大了烟气与炕体面板的接触,增强了烟气与炕体的换热。换热面积增加及换热时间的延长,使得换热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炕的热利用率。

③合理调节进、排烟温度。进炕烟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炕体温度;而排烟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炕体的综合热效率。以往改炕、改灶,由于追求灶的热效率,单纯认为灶的拦火强度越大越好,虽然灶的热效率上去了,但灶拦截热量过多,造成炕体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最终造成了改过来又改过去的局面。高效节能架空炕要求炕灶合理匹配,适当减少灶的拦火程度以保证进炕烟温在400℃~500℃,而炕梢控制排烟温度在50℃~80℃以使炕体获得足够的热量。

④通过炕面抹面材料厚薄调节炕面温度。炕头部位首先接触高温烟气,炕温就高于其它部位。为改善这一状况,可采取两项措施:

一是架空炕在搭炕底板时,使炕梢略高于炕头20毫米,而在搭炕面板时,又使炕头略高于炕梢20毫米,这样使炕内从炕头到炕梢就形成炕头空间大、炕梢空间小的一个等腰形的空间。由于烟气体积是随温度逐渐降低而缩小,所以不会出现不好烧的现象。

二是在抹炕面泥时,炕头抹面厚60毫米,炕梢抹面厚40毫米,平均抹面厚为50毫米,即可保证炕面温度均匀的效果。

在提高炕面均温性能方面:

①取消了炕体人为设置的炕洞阻隔,使换热过程在整个炕体内而不是在各个局部炕洞内进行,消除了炕洞之间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②由于消除了前分烟及各种阻挡形成的烟气涡流,仅在炕梢、排烟口前设置阻烟墙,保证了烟气充满整个炕体,使得炕面温度更趋均匀。

在提高保温性能方面:

①高效节能架空炕由于炕体内部为一空腔,由灶门、喉眼、排烟口和烟囱形成一个没有阻挡的通畅烟道,如不采取技术措施,停火后炕体所获得的热量就会以对流换热形式由通道排出。为此,架空炕要求一是要在排烟口处安装烟插板;二是要在灶门处安装铁灶门。当停火后关闭烟插板和铁灶门,使整个炕体形成一个封闭的热力系统。这样,停火后系统只允许通过炕体上下面板及前炕墙向室内散热以提高室温。炕面由于有覆盖物,所以炕面散热缓慢,也就保证了炕面“凉的慢”的要求。同时,炕内靠近冷墙部位,在搭砌火炕时又增设了50毫米厚的保温墙,减少了向墙外散热的损失。

②炕体保温蓄热性能通过抹炕面材料厚度来调节热容量的大小。炕体主体材料一般为水泥混凝土板或定型石板,其热容是固定的。如以砂泥为抹面材料,根据理论计算和实践经验证实,抹炕面厚度平均在50毫米为最佳,如太薄会出现火炕“热的快、凉的也快”的现象。所以,架空炕的炕体温度满足了用户日常生活的需求。

三、中国炉灶炕产业化发展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在房屋建筑及室内环境上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农村环境下,当前推广的省柴节煤炉灶炕先进技术要是再由技工进行手工砌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多种类型、美观大方、节能低碳、清洁卫生的炉灶炕新产品,将成为今后省柴节煤炉灶炕升级换代的新趋势。

1.节能减排目标为炉灶炕产业化指明了行动方向

2009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明确要“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农业部韩部长2010年明确提出要“筹划实施新一轮农村省柴节煤炉灶升级工程,推广高效低排放省柴节煤炉具,使热效率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这些行动纲领和重要部署为农村节能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并形成规划实施的巨大推动力。

2.技术人才储备为炉灶炕产业化提供了保障

虽然目前国家没有专项投入,但仍有一批科研和推广机构坚持不懈地持续开展研究和推广工作,使省柴节煤炉灶炕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产品不断推出,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开发并储备了一系列高效低排商品化炉灶炕。新型节能灶进一步改进灶膛结构,增加拦火圈和灶门,提高烟囱高度,设置灶膛开水器,热效率由25%提高到35%以上。生物质炉具进一步改进燃烧室结构,提高了对各种燃料的适应性,热效率由35%提高到50%以上。节能架空炕进一步完善炕体和内部结构,新开发了架空炕、可移动床式节能架空炕,热效率由45%提高到70%以上。同时,农业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省柴节煤炉灶炕的技术、产品和性能测试标准,将“农村节能员”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已培训36.8万人次,有4756人持有《农村节能员》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和人才储备都为“十二五”时期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3.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为炉灶炕产业化打开了需求市场

篇4

关键词:康熙时期;乾隆时期;皇家园林;造园史;造园风格。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64-02

中国古典园林自康熙以后兴起了一个皇家园林建设的,至后来到乾隆后期,中国园林的成就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自表一康熙至乾隆时期皇家园林造园简史可看出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期间,清朝不仅在经济、外交政策等方面有骄人的成绩,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上的规模和质量在我国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清朝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其他朝代的园林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因明、清改朝换代时,满人并没有像以往历朝历代更替时采取堕宫的行为,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毁坏前朝宫苑,而将其继续沿用下去的新王朝,这是明智也也是勇敢的,以往朝代更替产生的堕宫现象从一些角度来讲也是出于对前朝的畏惧,因此产生了这种“断其后路”的“保险”行为。不仅于此,清入关后厚葬了明思宗朱由检,这也显示出统治者的贤德与雄才,更有未雨绸缪之意。

由于清朝的明智之举,北京城保存较为完好,城市格局也没有较大变化,明朝的宫殿、坛庙都一一归到清朝的帐下,还包括明朝的皇家园林,如西苑三海、御花园、慈宁宫花园等等。康熙至乾隆年间对大内御园的修建大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无大规模的新建。满人不同于汉人的生活习惯与传统使得统治者不习惯在皇宫中居住,而更向往一些气候凉爽、自然风景优美更加宜居的环境,所以康、雍、乾三朝都在紫禁城以外寻找“避喧听政”之佳所,除有重大仪式等特殊情况返回宫中,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避喧听政”处。因此,在京师御苑、离宫别苑的建造上,从康乾盛世到历代后继者都从未懈怠过。

一、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从清朝入关,统治者就对农业表现出极大的重视,清初一直遵从农耕优先,劝农、先农,奖励农桑的基本国策,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表现在康、雍、乾统治时期耕地面积增大、水利工程兴修、种植技术的改进、新品种改良和引进、粮食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等。

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当是的园林景观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皇家园林中出现大量农耕景观。如中海丰泽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亲耕之所,一派田园风光。此外,当是还有大量记载皇帝劝农亲耕的耕织图流传下来。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冶矿业,煮盐业、制糖业、瓷器业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当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滋长,这种繁荣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最后在乾隆后期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繁荣。经济的发展给朝廷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与财富,使皇家园林的建造、发展成为可能。

二、皇家园林实例与分析

(一)大内御园

1、清西苑

即太液池,早在金代在此修建离宫大宁宫,元代建都把太液池归到宫城范围内,明代开挖南海,使太液池又有了三海之称(北海、中海、南海),并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它的营建更是尽善尽美。

2、紫禁城内三座御花园

清紫禁城内御花园的新建工作主要集中在乾隆年间,主要是建福宫西和宁寿宫花园,这两座御花园不再像明朝修建的故宫花园追求左右平衡对称,而是满足乾隆皇帝对于江南园林的喜好,建造时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非对称的处理手法,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显得灵巧、新颖。

(二)离宫别苑

1、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作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而存在的皇家园林。作为前往木兰围场的二十一座行宫之一。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这时,承德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战争的伤害与用一座宏伟园林代替城墙换来的和平与稳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这一阶段建设的重点集中在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等建筑,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题写四字“三十六景”。

康熙五十年御制《避暑山庄记》有云:“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由此可看出康熙的造避暑山庄总的规划思想、艺术构思在突出自然山水之美,但并不是朴素的自然而是经过匠心雕琢而成。无论辟湖筑洲,布置建筑,在以突出形胜为主题。即使构建殿屋轩榭等园林建筑,也为与环境相和谐而顶用灰黑筒泥瓦,“楹柱不施丹o,栋梁不施彩绘”,以纯朴素雅的格调为主。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这一阶段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重点集中在山区,同时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后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与康熙不尽相同,乾隆在营建园林上是有他个人特点的。康熙、乾隆祖孙二人都对江南园林有偏爱之情,而后者更甚,因此将所好江南名胜,仿其意而建置在避暑山庄中,成为苑中之园。乾隆恨不得“移天缩地在君怀”,如避暑山庄最南端有仿倪云林狮子林所建“文园狮子林”。

此外,乾隆在山庄内新建了不少工程浩大的建筑组群。有些建筑组群体量宏伟、色彩华丽,基本偏离了康熙年间要求自然素朴的风格,使整个山庄面貌有了改变。

(三)行宫别苑

北京的西北郊地区,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与山水景观,是名苑集中的地带。到乾隆继位后,大兴土木,形成了后来的三山五园。

1、静宜园

康熙年间(1662~1722),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

据乾隆御制《静宜园记》记述:“昔我皇祖于西山名胜古刹无不旷览游观……无丹o之饰。质明而往,信宿而归。牧圉不烦……” 可见康熙年间的静宜园是一座规制较为简朴的皇家行宫。

乾隆十年(1745年)借其名胜将香山扩建成以山林取胜的皇家园林,“佛殿琳宫, 参错相望……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静宜园记》)。乾隆帝的改建一改康熙年间要求自然素朴的风格,更显皇家园林之气派,改变全园面貌。

2、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西北郊平原的西北缘凸起的两座小山之一即玉泉山之阳。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静明园开始大规模扩建,把玉泉山、整个山麓和湖河地段全部圈入宫垣之内;十八年(1753年)形成"静明园十六景";二十四年(1753年)全部建成;五十七年(1792年)又对全苑进行多次修葺,后达到静明园鼎盛时期。

3、畅春园

康熙年间,利用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旧址,在其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喧听政”的离宫。畅春园在体形、尺度、色彩和装修等方面依旧符合康熙一贯的造园风格,较为朴素,尺度较小,与自然协调。

4、圆明园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G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第二年制定拓展原赐园总体规划,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等建筑,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营构费用达千万。此外,乾隆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5、清漪园

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1750年~1751年),前有借凭治水开拓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后借为母祝寿之名,开始建设清漪园。至乾隆二十年(1764九年)完工。

清漪园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造园艺术中反映出清中叶皇家园林建造的许多特色。第一,严整的轴线控制全园、琉璃瓦、彩画等装饰、大体量建筑等突出皇家气派与唯我独尊的意图。第二,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和许多景点设计是以江南园林作为蓝本而建造的。其总体布局仿杭州西湖,西堤仿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惠山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等。足以表明乾隆皇帝对江南园林的喜爱与肯定。

三、康熙、乾隆时期造园风格分析

康熙本人重农治河,体恤民情,珍惜民力,在皇家御苑建造过程中一直崇尚节俭,因此这一阶段园苑风格,多追求朴实,为与环境相和谐。

而到乾隆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第一水平,给皇家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一阶段园林建设风格不同于康熙时期,而是体形、尺度、色彩和装修等方面都较前期富丽堂皇,更显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在乾隆所改建、扩建的很多康熙建造的园苑中都能体现出祖孙二人造园风格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很多皇家园林还建造有具有中国地方造园风格的苑中园,造园风格的融合丰富了园林形式,使得这时期的皇家园林更具价值。

由于康、乾祖孙二人对江南园林共同的喜爱之情,这一时期的园林中常见仿江南名胜的各种景观置于园中,虽是模仿,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使之别具特色。

经历了元、明两朝短期的没落,到了清中期,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艺术设计都是中国皇家园林达到顶峰的时期,历朝历代的建筑技术与造园艺术在这时得到升华与统一,但它也是我国园林发展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此后皇家园林的发展开始进入尾声。

参考文献:

[1]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3]易军、吴立威.中外园林简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

[4]丁山.皇家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截至2014年12月31日,泰康人寿总资产近5300亿元,全年规模保费跨越900亿元平台,净资产超329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173%。泰康人寿在全国设有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山东、河南等35家分公司及285家中心支公司,各级机构超过4200家,同时在北京长安街、北京中关村及武汉光谷建设3个数据中心。

泰康人寿通过完善的个人保险、银行保险、团体保险、电话销售及经纪全渠道,为客户提供包括寿险、健康险、意外险、投连险、年金险等在内的丰富多样的保险产品。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致力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创新与开拓,整合线上、线下保险服务,提供普惠保险产品,全力打造“互联网保险”第一品牌。

泰康人寿协同旗下泰康资产、泰康养老、泰康之家三家子公司,全面推进“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的大幸福工程。

泰康资产是国内资本市场大型机构投资者之一,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7000亿元,是国内首家通过全球投资业绩标准(GIPS)验证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泰康养老作为国内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致力于为广大企业和员工提供员工福利一揽子解决方案。泰康人寿2009年经保监会批准,获保险行业首个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2010年,泰康之家应运而生,专业从事养老社区投资与经营,是以医养融合为特色的中国商业不动产投资商、开发商和服务商,目前已完成北京、上海、广州、三亚、苏州、成都、武汉经济发达地区养老社区战略布局。

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以“娱、教、医、养”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推动力。泰康人寿与国家鼓励医疗养老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相契合,致力于服务国家大民生工程,坚定实施大健康战略,打破传统观念,以打造“活力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终极关怀”四位一体“大幸福工程”为目标,整合全生命产业链,创新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经营方式,致力于改变国人的养老方式,提升中国长者的生命质量,打造中国医养产业领先品牌。

篇6

一、关于学前教育

过去十多年间,由于将学前教育列入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企业剥离办社会等原因,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缓慢,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7.3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省教育中的短板。近几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2011年,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到2013年底,全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98所,全省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比例由2010年的30.71%提高到47.47%,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82%,较2010年增加了20.26个百分点,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我省学前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省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高度肯定,三年内4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于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要继续建设公办幼儿园。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二要大力扶持公办性质幼儿园。全省现有企业、部门和军队办的幼儿园200余所。我们正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建立新的成本分担机制,保障这部分幼儿园健康发展。三要大力扶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我们正在研制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民办幼儿园增强实力和动力,提高办园质量。四要着力抓好公办幼儿教师编制落实和人员补充。

二、关于义务教育

我省于2007年完成了“两基”重大历史任务(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起,全省义务教育工作重点转移到促进均衡发展上来,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2011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与教育部签订了备忘录,与各地市政府、地市政府与县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时间表、路线图。截至2013年,全省已建成标准化学校2325所,有5个县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99.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以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但是目前我省义务教育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的总思路是:坚持普惠性,兜住底,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体现倾斜性,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要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性,缩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具体来讲,我们将着力抓好七方面工作。一要完善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对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督政”力度,把政策和经费落实到位。二要办好农村教学点。加大倾斜力度,着力改善村小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为那些最基层、教育最落后地方的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条件。三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推广牡丹江学区制、哈市香坊区集团化办学等改革经验,促进校际共建和资源共享,切实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真正回归义务教育强制、普惠、公平的本质属性。四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今年,全省90%的义务教育学校将完成宽带接入,60%的义务教育学校班级可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50%的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通过信息化实现均衡化。五要推进师资均衡配置。制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的意见》,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省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通过交流实现师资配备的均衡化。六要继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扩大省级“特岗计划”实施范围和规模,将大学毕业生输送到农村任教。着力抓好“国培”和“省培”计划,建立完善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和提高机制。七要继续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两为主”政策,即以流入地政府安排为主、以公办校接纳为主,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机会。

三、关于普通高中教育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普通高中的教育需求,我省大力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达标高中建设,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省、市两级示范高中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普通高中379所,在校生58.94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4.70%。为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我们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已在两个试验区33所高中开展试点工作,努力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格局。

当前,普通高中面临的最重要的发展问题是办学经费紧张。2012年起,国家大幅逐年缩减了“三限生”比例,今年降至10%,2015年将全部取消。这种情况下,学校政策性收费来源将很快被彻底取消,而我省普通高中学费标准在全国排在倒3名之内,加之我省冬季取暖期长、费用高,特别是个别地市把高中学费作为预算外收入管理,还要扣减一定的比例,使得普通高中办学经费难以维持正常运转,不仅制约了事业发展,还派生了补课收费等诸多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协调省财政等部门,切实保障普通高中健康发展。

四、关于中等职业教育

我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成各类实习实训基地近200个,专业实训基地拥有率70%以上,建成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2所、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所,组建了12个省级、6个市级职教集团,加快构建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省政府又与教育部签订协议,全面启动了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将集中力量抓好4项工作。一要贯通人才培养通道。立足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基本定位,建立和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和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着力引导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和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三要逐步健全与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相适应的省级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在落实国家12项制度基础上,建立完善我省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四要抓好省部共建农村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教育部把建设农村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放到我省,寄予了厚望、提出了要求、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规划设计好职业教育发展蓝图,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五、关于高等教育

200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高教强省的重大决策,着力建设“五个一批”、实施“五个服务计划”(“五个一批”,即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一批高水平人文社科基地、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五个服务计划”,即新农村建设服务计划,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服务计划,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服务计划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计划)。2011年作为全国3个省份试点之一,承担了国家教改项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了“1161”工程,扎实推进985和211工程院校、10所省属本科特色高水平大学、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和10所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高教强省建设和高教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主要指标、全省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科技人才有关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9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296个,均列全国第11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达到30个、授权点82个,列全国第16位;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列全国第10位;国家级特色专业74个,居全国第11位;国家级精品课程76门,居全国第13位;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15个,居全国第7位;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门,居全国第13位;国家级名师27名,位居全国第6位;国家级教学团队26个,位居全国第11位)。依托哈工大等高校建设的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几年来共研发64项,转化40项、产品二次开发21项,累计为企业创造产值240多亿元,为地方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世界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一定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实施综合改革,在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切实落实高校办学自,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加快高校章程制定,完善大学治理结构;继续推进和推广二级学院改革试点,实现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突破。二要继续加强分类指导。要重点建设3-4所特色高水平大学,力争在建设期满后,整体实力达到或接近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建设2-4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示范院校,力争5-10年内,这2-4所本科高校在全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排名达到前列,带动同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在这方面我省起步较早,2008年制定高教强省建设规划时,就着手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2009年,省教育厅批准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试点。2010年,提出实施“1161”工程,支持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目前,我省共有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和3所培育单位);重点支持3-5所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力争5-10年内,有5所高职院校排名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前列。三要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支持两大类共3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领域)项目,力争部分优势学科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形成一批新兴和交叉特色学科;支持15至20个左右优势和特色专业,确保有5个专业在全国领先地位,有10至15个专业在全国排名进入前3名。四要加快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依托高校资源优势,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地方政府,打造3-5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5-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我省传统装备制造业、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东北亚区域中俄战略协作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同时打造高校智库,培育一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询机构。五要以对俄合作为重点,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目前,我们正在与圣彼得堡大学等高校沟通,已与圣彼得堡大学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办学协议,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培养项目,每年支持100名战略后备人才、100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开展国际交流。鼓励高校与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解决重大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六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每年设立省级高校引进人才准备金3000万元,重点引进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推进长江学者后备支持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一批人才项目。

六、关于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199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民族教育条例,并于2011年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依法保障民族教育发展。近年来,民族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05、2009年我厅连续两次被授予国务院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篇7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实际景观,正是这样。只是诗论者们还没有加以发掘和总结,反而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的结论来。

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作

最先认为和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的,是大诗人艾青。1980年3月5日,他说:“在战争年代,诗首先成了武器。诗人就成了战斗员。情诗……为炮火让路,――‘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同年8月,艾青又说:“炮弹不会谈情说爱。”意思也是说战争年代不会有爱情诗创作。

隔不了几年,新诗史论家、诗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冕,也认为和时期没有爱情诗创作。他有这样的描述:“的炮火掩盖了、驱走了恋人们的轻歌。人们在战争的烽烟中,陷入了国破家亡的深重灾难。”“爱情诗开始了第一个零落季节。”“激昂的战声代替了个人情爱的悲欢之咏叹。”“大概是时代过于严酷,我们连战乱中的爱情悲剧的印痕也难觅到,更不说欢情曲了。”“三十年代后期直至四十年代后期,我们……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

艾青和谢冕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后来居然被一些新文学史家摄取并扩大化为:“抗战爆发后”,全部“情爱文学理所当然地进入了一个零落时期。在烽火遍地、国破家亡的灾难岁月中,大众的血泪和战斗的呐喊,掩过了作家们个人情爱的发抒。……激昂的爱国热情代替了儿女情长的咏叹。”而写进一部“以主题现象为中心构建文学史框架”编写文学史著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新文学史教材里去了。其影响范围之大,自不待言。

事实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且不说时期,也且不说爱情小说和爱情剧本,就只说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在笔者掌握在手的有限资料中就有下面这些:

《陕北情歌》,刘御(1912-,云南临沧人)在延安作于1939年,同年发表于延安某报刊,收入诗集《延安短歌》,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烽火情曲》,严杰人(1922-1946,广西宾阳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8月5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收入诗集《今之普罗米修士》,桂林今日文艺社1941年11月版;

《樱花曲》,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春,同年收入诗集《未来的春》,上海言行出版社1940年6月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寄慧》,穆木天(1900-1971,吉林伊通人)在粤北坪石作于1940年11月15日,同年12月25日发表于《现代文艺》第2卷第3期,见于《穆木天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恋歌》,(1903-1987,广东梅州人)在桂林作于1940年5月,同年12月5日发表于《中国诗坛》新6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奴隶恋歌》,何彬(1915-1941,湖北咸宁人)在湖北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0月6日,发表于1942年11月3日《解放日报》,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狱中歌声》,何彬在恩施监狱作于1941年11月,见于《革命烈士诗抄》,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版;

《爱》,侯唯动(1917-,陕西扶风人)在延安作于1942年1月8日,发表于1943年1月1日出刊的《诗垦地》第4辑,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诗八首》,穆旦(1918-1977,浙江宁海人)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作于1942年2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初版,见于《新诗选》第三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姑娘》,陈辉(1920-1944,湖南常德人)在河北涞涿平原作于1942年春,同年发表于4月出刊的《诗垦地》第2辑《春的跃动》,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诉》,严杰人在桂林作于1942年春,同年6月29日发表于《广西日报・漓水》;

《战斗情曲》,禾波(1920-,四川荣县人)在重庆作于1943年9月3日,发表于1946年8月出版的《诗激流》丛刊第2期,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出版;

《毋忘我》,林林(1910-,福建诏安人)离开桂林到香港后作于1943年,收入诗集《同志,攻进城来了》,文生出版社1947年9月版,见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诗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春天和蜜蜂》,穆旦在昆明作于1945年4月,收入《穆旦诗集(1937-1945)》,1947年5月初版,见于《中国现代新诗三百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据说,七月诗派诗人邹荻帆和长于爱情诗创作的阿垅,在抗战时期都写有爱情诗,但笔者未能觅到。

稍为涉及爱情的抗战时期的诗作,如艾青的《火把》、钟敬文的《今别离》等,都未计算在内,这里所列举的抗战时期爱情诗,便有21首之多。仅穆旦一人便作有9首。抗战时期“留下了爱情诗的空白”之说显得理由不够充分。

创作上列这些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时,年纪最大的是穆木天,他写《寄慧》时40岁了;年纪最小的严杰人,他写《烽火情曲》时才18岁。而且这里列出的他的两首爱情诗,都是那样出类拔萃、卓越超群,他真不愧为文学神童的称号。抗战期间,严杰人还有一首诗作《邱比得礼赞》,从题目上看,好像也是爱情诗,但笔者尚未见到这诗的正文,这里只能不加以评说。

这里列有作品的11位诗人,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新诗流派归属各不相同。属于延安诗派的是刘御、陈辉;属于以艾青为最重要成员的七月诗派的是侯唯动、何彬;属于中国诗坛派的是严杰人、钟敬文、穆木天、、禾波、林林;属于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是穆旦。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新诗坛上各个诗歌流派,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诗人参与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

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特点

常言道:“国家不幸诗家幸”。在中国多灾多难的时期,新诗的确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其中的爱情诗也取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艾青在《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一文中说过:“抗战以来,中国的新诗,由于培植它的土壤的肥沃,由于人民生活的的艰苦和困难,由于诗人的战斗经历的艰苦和复杂,和他们向生活突进的勇敢,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多少地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充实和更丰富了。”尽管艾青因为不关注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只是从理念出发想当然地得出抗战时期没有爱情诗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观点,但以他对“抗战以来”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估的精神来审视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创作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是合适的。

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其数量远远不如“五四”至抗战以前那段时期的多。那段时期,不仅有散见于报刊和诗集的大量的爱情短诗,而且还有湖畔四诗人的《湖畔》(1922年)、汪静之的《蕙的风》(1922年)、郭沫若的《瓶》(1925年)、李唯建的《影》(1933年)等一些爱情短诗集和爱情长诗集。然而,抗战时期爱情诗的质量之高和精品所占比例之大,与过去那段时期的爱情诗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抗战时期爱情诗,虽然不过21首,但其中可称之为力作、杰作乃至绝唱的,就有穆木天的《寄慧》、陈辉的《姑娘》、钟敬文的《樱花曲》、何彬的《奴隶恋歌》、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和《诉》,所占比例约高达三分之一。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有其独特的特点:过去的爱情诗,往往局限在知识分子个人情爱悲欢之咏叹上;抗战时期的爱情诗讴歌的对象,则拓展到了下层劳动群众的爱情生活上。过去优秀的爱情诗,充满着反对封建主义的信息;抗战时期优秀的爱情诗,唱出了打倒帝国主义的最强音。过去的爱情诗,感情浓烈而思想力度稍为薄弱;抗战时期的爱情诗,感情同样浓烈而且更具思想力度了。

抗战时期,穆木天夫妇都任教于中山大学,先从广州迁往昆明,后又从昆明迁到粤北坪石。情深意切、语言平实的《寄慧》一诗,是穆木天在坪石写给还滞留在桂林的妻子彭慧的。穆木天及其妻女途经桂林同住于施家园一段时间,然后他又只身先期到达坪石。穆彭夫妇在桂林滞留期间,积极参与文化界的活动和从事文学创作之余,还经常和朋友们在家里谈论国家大事,为国家担忧。有一次,他们动容动情的议论,激动了经常在旁边听大人议论的小女儿穆立立,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要上前线去打日本鬼子的口号。穆木天大受感动。这一作为穆、彭爱情结晶的爱女的举动,诗人写到了诗里:“如同朝雾笼罩在江上,/忧郁笼罩在我心里,/但如同太阳撕破江上的浓雾一样,/我要用忿怒的战斗的火,/烧破我的忧郁。/慧!请你叫立立大喊一声吗:‘爸爸!给我多吃一碗饭,/我一个人也要打日本鬼子去!’”这一结尾以幼童之语出之,卒章申志,韵味深长。全诗把夫妻爱情、父母亲情与抗日救亡的爱国之志融为一体,读之感人至深。“在月色里,/我渡过了琥珀色的湘江,/湘江之水真是美丽!/我想着这一道水流过你的家乡,/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诗中无一句直抒夫妻情意,而夫妻情意却已融化在两条江水的奔流里。穆木天是吉林人,故乡有松花江;彭慧为湖南人,故乡有湘江。诗人看到美丽的湘江流过妻子的家乡,想象着“如同松花江流在我的乡里”,又由美丽的湘江联想到祖国的锦绣河山“想到祖国的现在和过去”,并感叹道:“祖国没有得到解放和自由,/对着美丽的自然,/我永远是感不到欢喜和安慰!”把夫妻情意开拓为对祖国对人民的厚爱。诗里有诗人早年倡导的主、客观世界“交响”的余音,还成功地把象征主义的一些手法运用进去,增强了艺术表现的力度。毫无疑问,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的力作之一。

钟敬文的《樱花曲》,把诗笔刻画的对象拓宽到国际领域更大的天地里,写了战时日本国土上发生的一个爱情悲剧,表现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失去爱情失去幸福,造成深重灾难的巨大主题。一个名叫若子的日本姑娘,在樱花盛开时节,怀念着她那到中国来送死在战场上的情人。这首诗不仅在题材的选择上有其独到之处,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它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化我为他”的手法和魔幻主义的手法先后用到诗里去了。若子姑娘“对着霞彩般的樱花,/她做起白日梦来了”。她看见在中国“那笼罩着死底气味的原野上”的情人,“失神地在眺望,/眺望着他所来自的东方”,也就是他的日本故国。若子姑娘“本能地走前去,/那活着的年青人,/在不知道的瞬间/变成一具尸骸了,/口里仿佛还在低呤”,还以为他来送死是光荣的,真是死不觉悟。日本源于幕府时代的武士道精神流毒之深远,于此可见一班。这也正是许多战时日本姑娘失去爱情的时代原因的历史内蕴。诗的历史感是深厚的。这是抗战时期爱情诗中奇葩般的一首杰作。

革命烈士何彬的《奴隶恋歌》,如其小序所说:“奴隶们不是没有恋爱,而是有着更热烈更纯洁的恋爱。”诗篇通过恋人“我”来探监时对“你”的亲密备至的关怀,暖人心窝的体贴和殷殷勉励的生动描写,把一对革命爱侣无比高尚、无比纯洁、无比热烈的恩爱感情,尽情地宣泄出来。悲壮的探监画面,以柔美凄婉的情调勾勒出来,给人以崇高悲壮的美学感受。

严杰人的《烽火情曲》发表在《广西日报・漓水》上时,只是诗的第二段,全文于1941年6月20日发表在《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44期。第一段刻画了一个柔情似水般可爱的农村姑娘形象。她对着出征抗日正在前方为保卫祖国而战的情哥,唱出了缠绵深情的思恋之歌。和《烽火情曲》一样堪称绝唱的,是严杰人的另一首爱情诗《诉》:

“我是一个求乞者/你是一个施与者/我是那样谦卑/你是那样慷慨”

“我才是求乞者/你才是施与者/是我谦插/是你慷慨”

“不/我们互相求乞/我们互相施与”

“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用爱缠在一起

“在天愿作比翼鸟”/我们张开翅膀/向着光明/一起飞呀飞

严杰人学习民歌和古典诗歌,有他自己的特点和美学追求。他不像刘御及其《陕北情歌》等延安诗派诗人及其民歌体诗作那样,连民歌的句式言数也注重学习。严杰人则是撇开民歌的句式言数,而重在学习其表现技法。《烽火情曲》和《诉》,都运用了民歌的对唱格式,却不受民歌对唱格式两句对两句或四句对四句轮番对唱的局限。《烽火情曲》只用了对唱格式;《诉》第一段一、二两节是对唱,第三节是合唱,第二段又以合唱的形式出现,显得灵活多变。

中国历史上男尊女卑观念造成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下,女性知识分子少得可怜,致使有些女性只要略具少许文化或稍有一点姿色,便自以为是了不起的骄人资本。因此,婚恋中的青年男子往往成为爱情的“求乞者”,对方则成为爱情的“施与者”。这是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个普遍现象。

思想深刻、观察细致、感觉敏锐的严杰人,对这种不平等的爱情,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主张爱情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他希望青年男女的爱情,既是“互相求乞”又是“互相施与”的爱情。《诉》一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男女双方,在爱情问题上由认识不一致到认识一致,再到行动一致的诗意流程,写得诗意盎然。

三、抗战时期爱情诗的影响

“五四”时期“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湖畔四诗人,其爱情诗成就最高的汪静之,于1979年回忆说:“湖畔诗人把情人看成对等的人,彼此之间是平等关系,诗里只有对情人人格的尊重。”“对情人人格的尊重”,并不一定就能说明“彼此之间是平等关系”。那时期,汪静之有一首题为《不能从命》的爱情诗,首节这样写道:“我没有崇拜,/我没有信仰,但我拜服妍丽的你!/我把你当作神圣一样,/求你允我向你归依。”此诗收入《蕙的风》。诗中描写的男子形象,就是一个“谦卑”的单方面的“求乞者”的角色。

“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出自舒婷爱情诗名作《致像树》的警句。读者大都耳熟能详,发表在1979年《诗刊》第10期的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当时作者25岁),颇为引人注目,好评如潮,至今盛名不衰。《诗刊》副主编、编审、诗评家朱先树说:“舒婷的《致橡树》,由于所表现的是一种打破尊卑的勇敢,追求人的自我价值平等而受到普遍的欢迎。”著名诗评家谢冕说:“在爱情与婚姻受到严重污染的今日,舒婷这首诗否定了爱情的依附关系”,表现了“这诗的主人公”“对于独立的爱情和生活的渴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诗评家吴思敬还评论道:“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唤”,是“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这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这些评价是相当高的了。然而,晚了25年才面世的《致橡树》,其思想艺术境界,并未达到《诉》的水平。

创作于抗战时期的《诉》一诗,其第二段首节“‘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用爱缠在一起”,令人想起民间情歌“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末节“‘在天愿作比翼鸟’/我们张开翅膀/向着光明/一齐飞呀飞”,则更令人想起《驾新郎・别友》一词的结尾:“重比翼,和云翥。”两者都把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儿女柔情融洽地纠合起来了,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全诗写得这样深入浅出,这样意境高远。那即使是较为杰出的诗人,也难以做到。

作为九叶诗派代表性诗人的穆旦,他写于抗战时期的9首爱情诗,时代色彩最为淡薄,从字面上看,不能判断它们是写于抗战时期,经现代派诗歌鉴赏行家讲解,仍然嗅不到它们的时代气息。因为诗中用以表现其思想的,是人们大都不习惯的所谓“戏剧化”等现代派手法,让人感到十分难懂。“穆旦的《诗八首》是一组有着精巧的内在结构,而又具有深厚的哲理内涵的情诗。全诗以‘你’、‘我’和代表命运和客观世界的‘上帝’三者之间的生息消长的冲突推动着爱情和生命过程的发展为线索,展开各种矛盾斗争,并且由此构成张弛有度的内在节奏和浑然一体的戏剧性情境。”尽管有九叶派诗歌鉴赏行家作出如此解释,也还让多数读者对原诗感到朦朦胧胧,如坠五里雾中,有人说它们表现了爱情没有永久性。

总之,抗战时期的爱情诗,应该在中国新诗中占一席之地,后来的诗评家中,有人说它们哲学内蕴深厚,而艺术性更是高得不得了。其实“诗无达诂”,见仁见智,各自评说去吧。

参考文献:

1、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2。

2、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艾青谈诗》,花城出版社,1982。

3、谢冕《永不衰老的恋歌――论现代爱情诗》,《中国现代诗人论》,重庆出版社,1986。

4、冯光廉等《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冯光廉等《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编后记》、《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6、冯光廉等《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7、转引自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篇8

习作大家都很熟悉,实际上,办一张手抄报和完成一次习作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搜集并整理材料,接着对筛选出的材料进行谋篇布局,最后再进行装饰美化。一般来说,办手抄报大致可以分为六个步骤:总体构思―拟定标题―搜集资料―版面划分―内容书写―美化装饰。

先说“总体构思”,就像建筑设计师设计房子一样,办手抄报之前,你的脑海里要有这张手抄报办成之后大概的样子。还要想一想:要办好这张手抄报,需要准备什么?怎样去做?是独自完成还是需要他人的帮助?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办报之前想一想这些问题,会让你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事半功倍。

“拟定标题”应该是正式开始办报的第一步。人们常说:看报看题。可见报纸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给手抄报取一个好的标题呢?首先当然是要体现本次手抄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量让自己的标题鲜明、富有创意。比如,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手抄报评比中,有同学将手抄报的标题拟为“纪念胜利70周年”,还有的手抄报标题是“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和“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比较之后发现,后两个标题不仅告诉了我们报纸的内容,而且很规整,读起来很响亮,吸引人们注意,更为重要的是后两个标题还表明了办报人的一种态度。所以,在给手抄报拟题时,我们要让自己“脑洞大开”,根据主题取出恰当又吸引人的手抄报题目。比如:读书主题手抄报,我们不妨拟题“书卷飘香”;庆祝重阳节的手抄报,我们可以取题“爱在重阳”……

题目拟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搜集资料”了。和构思整张报纸一样,我们也要想好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当然,资料可以稍微多准备一些,在办报时进行筛选。

“版面划分”是办好手抄报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这就像习作的谋篇布局,中心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全靠“版面划分”。以一份较为优秀的纪念“抗战胜利日”的手抄报为例,这份手抄报分为四个版块,第一和第二个版块的内容分别是“的历史意义”和“抗战胜利日的由来”,这两个版块放在标题的左右两侧,占据主要的版面。中间是“回顾历史”版块,里面写“”“”“”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故事。右下角安排抗日小故事和爱国诗歌。这份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胜利的历史意义,所以这个版块放在比较重的位置,而爱国诗歌、抗日小故事作为整份手抄报的补充,是辅助内容,放在比较后的位置,字数也要少一些。这样,整张手抄报的排版就显得比较合理。所以说,对搜集来的资料如何处理、划分是办手抄报很重要的一步,把什么资料放在核心位置,哪些资料放在主要位置,哪些资料放在辅助位置,都要事先想清楚,做全面考虑。

篇9

关键词:戴望舒 波德莱尔 诗歌美学 象征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不同文化系统的文学艺术有不同特色,不同国家、民族的理论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不同文化系统的诗学、美学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①戴望舒与波德莱尔,同为象征派的代表,但却在各自民族的特定时期,用各自的诗歌实践了自己美学追求。

戴望舒的出名之作《雨巷》曾受马拉美音乐美诗学主张的影响。《雨巷》的风神在于烟雨迷离的巷陌、悲凉似梦般的丁香姑娘、低徊往复的音韵和清愁。丁香的凄美含情恰如美人憔悴的红颜、寂寞的幽馨,是形神合一的喻设,这一意象在诗中构成了理想之爱的氛围,更传达出一种浮动着的意绪,一种迷离恍惚的感觉,极富古典婉约的情致,很类似法国象征诗人魏尔伦的名诗《夕阳》,并有西方感伤浪漫主义的余音。“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淡出一幅细雨蒙蒙、情思隐约、怅惘错失的忧患水墨,带了深绻的思绪,轻落着爱的愁意,丁香伊人渐行渐远。②戴望舒借虚境向本体深入,泄倒自我心理,映现个体生存状态,是内化的高层关照。《雨巷》就像波德莱尔概括的,“美是这样一种东西:带有热情,也带有愁思,它有一点模糊不清,能引起人们的揣摩猜想。”

戴望舒于1937年3月写于抗战开始前的小诗《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他在思考自己的生命问题,也在思考自己的艺术命运问题。自己的艺术追求,被别人批判是贵族的,资产阶级的传统,是颓废派的代表,他用“蝴蝶”的意向,来暗示传达自己的真实信念。“蝴蝶”是庄子创造的意向,到晚唐李商隐的《锦瑟》里边,也用了这一个意象。“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几乎成为传唱千古的名句。戴望舒用“蝴蝶”的意象,传达他自己的生命和艺术的哲学。“蝴蝶”是一种美的象征。他的意思是说,“我思想,故我是蝴蝶”――“我”创造着,故“我”是美丽的,这是一种艺术生命自信的宣言,而“花”和“蝴蝶”是一种理解与被理解者的象征,是相互吸引的关系,“无梦无醒的云雾”是一种死亡的境界,诗人是说,即使“我”死了,“我”被遗忘了,但过了万年之后,只要“小花”轻轻呼唤,“我”就可以冲破死亡的境界,重新展示自己的美丽。他这是在里强调自己艺术创造的精神和艺术创造的成果,是具有永恒性的,是不会消失的,这是一种艺术信念的表述。以上只是从一个方面来理解的,当然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即抗战即将到来时面对人的死亡,人的生命考验的思考。

波德莱尔对美的看法是“那是某种热烈的、忧郁的东西,其中有些茫然、可供猜测的东西……神秘、悔恨也是美的特点。”“热烈的、忧郁的东西,其中有些茫然的、可供猜测的东西。……神秘、悔恨”等也成了他对美的定义。忧郁成为波德莱尔作品非常突出的特点,也成为破解他对美的定义的钥匙。他的诗歌美学观点更多地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只有通过对他诗歌创作的分析才能更多地理解他的诗歌美学观点。正如作品其名《恶之花》把社会的恶和人性的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使之成为诗歌的组成部分,诗人牢牢抓住了这位丑陋的缪斯,将墓地、恶魔、骷髅、死亡、心灵或身躯扭曲的人们收纳到意象的土壤让美开出了恶的花朵。波德莱尔在自己为《恶之花》草拟的序言中是这样论述诗歌的“什么是诗?什么是诗歌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分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让节奏和韵脚符合人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让风格适应主题,灵感的虚荣和危险,等等。”

“恶”作为人类深层的人性精神和社会现实的一部分,作为艺术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恶”要么只是作为美的烘托或是道德劝解所存在,从根本上受到否定。而波德莱尔在其诗歌中却将“恶”作为审美对象,作为借以发现美、感知美的客观对应物。恶作为美的存在形式出现在诗歌中,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恶来表现美,即“发掘恶中之美”,诗人认为恶是具有双重性的,邪恶的土壤也可以开出美丽的花朵。他在诗中展现出众多丑恶的意象,如腐尸、蛆虫、幽灵、、凶犯、乞丐等等这些意象是令人讨厌、恶心甚至不寒而栗的。如果说只是简单直接的应用,那这些“恶”的象是让人不能直面的,而从“恶”到美所需要的就是艺术家的“挖掘”。是透过恶的外在意象深入到本质中去感知一种特殊的美。《腐尸》这首诗大量富于感官刺激的意象并通过“通感”使感官作用移位,引起读者的官能刺激,借着象征的手法体味,挖掘人类心灵最隐秘的存在。于是,在诗的后面几节诗人笔锋一转竟由恶臭的腐尸联想到心爱的美人。生死轮回中“你的爱虽已解体,但你的情已永存我的心中。”寓永恒之灵于腐朽,铸永生之美于丑陋。于是“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转化为美,带有旋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喜悦”波德莱尔运用着这种艺术上的特权,把“恶”的物象转化为艺术的意象,点化人间所有的罪恶及人性的病态,使之变成具有艺术美感的花朵。

波德莱尔致力于探究人性之恶,认为人天生就是魔鬼,“人并不理解自己正一分一秒地走向完全的恶魔精神”。诗歌集中运用了大量的丑恶的意象、阴湿的环境描写,变态的人性抑郁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反叛,完全消解了传统诗歌理想化的审美标准。

戴望舒在接受象征主义的过程中,像其他中国新诗代表一样,立足审美体验,融合现实契机、东方因子、形成自己的象征诗学。在诗学和审美上,戴望舒追求和谐和质感的诗风,追求朦胧含蓄、诉诸情感、想象和经验,而波德莱尔在继承浪漫主义的二元论的同时,把“恶”提升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其对立面就是理想,就是难以企及的人生目标。诗歌中反复强调的恶,其实是在暗示、象征被现实生活所压抑的理想与美德。虽然两位诗人的审美意象选择不同,但都有类似的诗歌表现艺术手法,都为象征诗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希,《中国现代诗学范畴》,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陈红颖,《现代诗情的古典底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孙玉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 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评,《恶之花》插图本,漓江出版社,1992年。

[6] 潞潞主编,《另一种写作 外国著名诗人散文、随笔》,北京出版社,2003年.

注解

①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77页。

② 杜衡:《望舒草・序》,现代书局1933年版。

篇10

品着咖啡,听着音乐,我的心和书城的读者一样宁静,因为我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半个世纪以前,他以一首篇幅短小而美丽动人的诗歌《错误》享誉文坛,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尤其脍炙人口,数十年来,打动了无数华文读者的心弦。即使他出版的诗歌算不上多,但在台湾流传的程度,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等。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任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他,就是著名诗人――郑愁予。

夜色渐浓,在旅美作家、台湾著名诗人潘郁琦的陪伴下,郑愁予终于走进了这家会所。他虽年届77岁高龄,却依然硬朗,让人更添几分敬重。寒暄过后,我们各点了一杯咖啡,然后,便聊起了“诗”。

我是用潜意识写诗

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又随母亲转徙避难于大陆各地,这些经历深刻地烙印在郑愁予心里,也是最早激发他“诗性”的灵感根源。“我最早读的诗是《千家诗》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读时就想起和日本抗战的父亲。”

“我15岁就开始写诗。但真正发表的可能是《矿工》。那是我到北京大学一个暑假文艺班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到门头沟区看了个煤矿,回来就写了这首诗。后来老师觉得好,就登在文艺班的一个刊物上。”《错误》成名之后,其诗集《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被广泛传诵,而《郑愁予诗集Ⅰ》更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在80年代的台湾,他更曾多次被推选为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甚至被誉为“浪子诗人”。

何谓浪子诗人?“浪子诗人来自浪子情怀。一种为某一目的不在乎牺牲、不在乎吃苦的情怀。这种浪子情怀,在香港被称为‘任侠精神’。任侠精神,是把生命看作不属于自己的,而是为了某种公益的事情,宁可牺牲自己。这种任侠精神来源于人生的无常观。”郑愁予说,他的创作是受中国传统的任侠精神和人生的“无常观”影响。“正因感悟人生无常,而衍生悲悯心和任侠情怀。无常观是一种宇宙观,了解无常,而后自会产生悲悯心,有若高僧超脱;反之,若贪求无度的人生只会愈来愈痛苦、可怜。正因有无常观,就会努力工作,发达后就应出钱出力回馈社会。”

但让人无法相信的是,一个以写新诗出名的人,却说:“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感动的,不是五四以后的那些新诗,而是俄国第二十代小说家的小说。”他说,“虽然五四时期的新诗人其写作技巧个个高超,但我还是只用了三个学期,便将其全部看完。”他对同一年代的舒婷、食指、刘大白等还比较了解,看到海子的诗集,还特意从厦门买了一本带回去。但近代的新诗,他则是基本不看了。

提起自己的诗歌创作,他说:“我是用潜意识写诗,潜意识里叫你对哪一个场景集中,用你过去经验里的一些意象提供给你,然后你才自自然然都写到诗里面去了。”

中国传统的诗有它的基形

“中国传统的诗有很多基形,基形就是基本的形态,这是西方文学研究的一个术语,这种基形在唐朝形成,其中包括战争诗、闺怨诗、赠别诗、山水诗等,这是西方所没有的。”郑愁予说,“文化一直是延展下来的。文化在不同的积淀之中,在诗艺术这个方面,在表达诗人不同情绪、不同感情方面,就会形成许多形态。”

“但是如果从诗的体裁来讲,诗是一个艺术品。它作为一个文类,和戏剧是非常接近的,是可以重叠在一起的。但和散文却相反,散文可以说是反诗的一种东西。一个画家想画一幅画,和一个诗人想写一首诗,其情绪的感动是相同的。诗人碰触到一个场景,情绪非常强烈,非常集中;然后,从这个场景开始,把情绪投进去,变成一种情境;由情境,经过文字上的一种努力,一种形式的经营,才形成了意境。情和意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感情,一个是理智。这样的诗才有意境,才算为艺术品,和一幅画完成的过程是非常接近的。古诗写得好的,多半如此。”

诗人要具备三品:

诗品、人品、艺术品味

对于现代的诗歌创作,郑愁予认为:“新诗创作不是简单了事,而是要追求三品,甚至四品。第一是诗品要高,要关怀别人;第二是人品,目前世界上几大宗教,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他们有一个词是共通的,就是谦卑,只有谦卑的人品才能写出高诗品的文章;第三,是对艺术的品味,这个艺术的品味,越是有中若无,越是幽静禅静,就越具艺术的高德品味,禅趣自然就在里边了。当然以后还有四品,这要靠后人自己去探索总结。”

“台湾的诗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气质的,另一种是追求意象的。”他解释说,追求气质,就是追求与自然的灵性相接。所谓灵性,性是天性,灵是人和天交流的一种能量,有性灵的诗人写出来的作品,是放射出来的,和人交流自然可以合一。而追求意象,则是在语言上,在语词造句的使用上,造成一种意象效果。“意象追求是诗歌创作的主流;气质追求虽然从南宋到梁启超一直提倡,但在台湾却是边缘的。一个诗人,可以从主流的写法里取得一些窍门,可以锻炼自己,然后成为一个诗人。但在气质方面,有很多是天生的,是需要感悟的。”

只是,让他自己都觉得遗憾的是,他后来创作的诗歌,却没有以前那么受欢迎。“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我后半生创作的诗歌。”至于原因,他笑了笑:“每一个人都会经历‘游士’和‘济士’两个阶段。‘游士’的时候,我用一个漂泊的方式,来解除自己对无常观,对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存、苦难这样的慈悲观的理解。在我到了五六十岁了,到了能够把无常化为喜悦,像王底蕴的‘观尽画澜’,刀光剑影,但最后化成繁花,把无常变为美丽。‘游士’的诗歌受到很多人接受,到了‘济世’的时候,这些诗歌反倒不受欢迎,表示真正诗的本质是在‘游士’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