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霾范文
时间:2023-04-04 12:2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沁园春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千里朦胧,
万里尘飘。
望二环内外,
浓雾莽莽,
奥体上下,
阴霾滔滔!
车舞长蛇,
烟锁跑道,
欲上高架把车飙。
需晴日,
将车身内外,
尽心洗扫。
空气如此糟糕,
引无数美女戴口罩,
惜一罩掩面,
白化妆了!
唯露双眼,
难判。
一代天骄,
广场泉标,
只见底座不见腰。
尘入肺,
有不要命者,
篇2
关键词: 情境创设 思想政治课堂 高效教学
在市场经济中有这么一句话:商品,赢得市场就是好商品,如果把这句话套用过来,上课赢得学生就是好课堂。那么我们如何赢得学生呢?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应当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而传统政治课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给学生更多的是说教、枯燥、古板这样一些印象。传统政治课采取从观点到观点、概念到概念、原理到原理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如何赢得学生?如何改变思想政治课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思想品德课应追求案例情境教学所要达到的教育境界,即隐蔽思想道德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一定情境的感染下,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在自身生活体验和与同伴的交流中,不知不觉获得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使用案例呢?
一、创设“有笑”情境,注重趣味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激活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趣味十足的题材,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参与热情,使课堂一下子“热”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
如一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这一消费原则时,正遇上绍兴地区严重的雾霾天气,于是选择网上流行的词《沁园春・霾》为题材:“绍兴风光,千里雾封,万里尘飘。望运河内外,浓雾莽莽,高架上下,雾霾滔滔。车舞长龙,黑烟直冒,欲上沪宁把车飚。需晴日,盼大风吹过,北风狂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学生不出操,比南京北京,这里稍好;都市风景,全戴口罩。一代天骄,灵岩天平,只见山顶不见腰;俱往矣,想要活命者,赶紧外逃。”该词巧妙地改编了的《沁园春・雪》,又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幽默风趣,从而为探究活动的开展营造浓厚且不失诙谐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当然,所选题材在趣味性等方面不宜过度,以免喧宾夺主,冲淡探究问题本身。只有围绕主题,适度使用,方能增效。
二、贴近学生生活,强调现实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采撷生活实例,用心捕捉生活现象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现实又有吸引力的探究问题。这种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探究问题能引导学生真正回归到生活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开启学生思维,使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强调情境问题设置的生活性对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有直接帮助作用,使学生很容易“入戏”,很容易被“激活”,很容易被“感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如在讲“合理消费”这一内容过程中,首先,我问:“有哪些同学愿意上黑板把他一个星期的消费情况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表演欲望都很强,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因为这一情境是很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我邀请了几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黑板把他们一个星期的花费情况写下来,班上其他同学一起看看他们的消费情况。当学生看到黑板上的消费情况:买零食:10元,买学习用品:5元……这些和他们平时消费情况很相似的数字,觉得很亲切。接着我提出讨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合理消费呢?”这时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就应该怎样消费这一话题摆出自己的观点,我在结合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突出学生主体,体现真实性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日常教学中常看到一些老师在开展探究活动中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某市长、如果你是董事长、如果是你会……”似乎反映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从学生的回答看,很少有学生真正能够用“市长”或“董事长”的眼光和语言解决问题。他们针对此类“哗众取宠的领导型”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直接罗列教材观点,缺乏自身的真正思考。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设计探究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现实感受、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担当参与课堂探究,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往往只是“探究材料的观察者、思考者和分析者”,而非真正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巧妙转换,提高学生参与真实性,如还原生活经历的角色和情景模拟、动手操作等。
如教学《经济生活》“国家的宏观调控”时引入“近年来绍兴地区经常出现雾霾天气”这一情境材料,然后让学生讨论:作为普通公民,请你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就如何解决雾霾天气提出建议。学生就此开展探究讨论并提出很多有益建议。设问:如果你是市长,你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治理雾霾天气?尽管市长和普通公民在雾霾天气中“同呼吸,共命运”,但显而易见的是,相比市长而言,普通公民的角色更真实,因而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思考。
又如在一节优质课中一位教师在讲“劳动者的就业、择业和创业”内容时,在课堂上创设了情境剧表演环节:几个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不同经历。学生很感兴趣,积极要求上来参加角色扮演。几个富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赢得同学们的快乐笑声和阵阵掌声。接着顺势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就业和择业的误区?”由于学生在刚才情景剧表演笑声中意识到了这方面的知识,纷纷畅所欲言。
四、与时展同步,强调时代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分析和探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统一,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情境创设中应以国家大事时政为背景,科学地把握和引导,指导学生在实际的、具象的情境中接触知识、体验知识、应用知识,获知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合理性辨析,透过时政问题情境习得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学习情感,从内心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时政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在信息和素材选择上要力求最新,同时具有教育价值,便于学生多角度应用知识对其内涵和本质进行挖掘,感悟生活、感受社会,体验通过主动探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就感。如《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热议,人们看完纪录片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但面对现实生活,人们又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爆炸西瓜”等一系列问题真实存在。一方面是一个自然角度、人文角度、传统角度上的中国,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一个安全角度、商业角度、现实角度上的中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自媒体,都展现了舌尖上的两个“中国”:一个是“有味中国”和一个“有毒中国”。把这些内容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生动地解释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从《经济生活》角度探讨出现食品安全的原因,另一方面从《政治生活》角度探讨如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五、重视价值引领,凸显情感性
老一辈教育家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和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学情境既包括“境”(背景、环境、条件),又包含“情”(情感、态度、价值观),充满情感力量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响应,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以情生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能深入开展。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重激励、重道德的课堂“情感场”,以润泽学生柔嫩的心灵。但是,有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仅关注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态度的激励、情感的滋养和价值观的优化,表现之一是情境内容和呈现方式缺少情感,表现之二是情境呈现的是勉强、虚假甚至错误的价值导向。
如教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时,我援用历史故事:朱元璋的父母是农民,“田无半垄,地无半分”,靠给地主打工维持生活。朱元璋16岁那年,家乡遭遇天灾,之后又闹瘟疫,15天之内父母相继病亡,留下他与哥哥兄弟二人,可是他们连一块下葬双亲的地都没有。兄弟两个到地主家想讨一块地安葬父母,结果被地主骂着赶了出来。朱元璋的一个名叫刘英的好朋友,其父母同情朱元璋,送给他一小块地,父母才有了葬身之地。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当时雪中送炭的刘姓人家被世袭封侯。
为什么那个时代,一对夫妻给地主累死累活地当长工,养两个孩子那么艰难,死时穷得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生产关系”的概念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变得可感可知,继而鲜活起来。
篇3
关键词:学习动机; 情境; 注意力;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9-001
俗话说,“打鼓看第一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课的导入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地理课的导入是指教师进入新课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具有帮助学生激绪、带入情境、集中注意力和渗透主题的作用,巧妙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并为学习新的地理知识做好铺垫,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课的导入方法有很多,比如复习旧知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情趣导入法等多种形式,下面就情趣导入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有趣诗文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些新颖性的话题。新课导入时,如果能把学生学过的一些诗词从地理现象的角度做些改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导入时,我把当时网上流行的根据诗词改编的《沁园春・雾》配上图片展示给学生: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 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这首诗词既说到天气的几种现象,又很诙谐幽默,看完之后也很值得学生思考,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又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我以的另一首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导入,设下悬念:“坐地不动怎么能行八万里呢,这个地是哪里呢?”这个问题很快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优美歌舞导入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很多的歌舞都与地理现象有关。课前,老师如果能选择一首学生喜欢或耳熟能详的歌曲,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地球的运动――自转》时,上课铃声响起后,我边走进教室边唱《孤独北半球》:“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我望着满天星在闪,听牛郎对织女说要勇敢……”听到地理老师唱歌,学生情绪很高,教室里甚至有点沸腾。我没有制止学生,而是问:“这句歌词有没有问题,‘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学生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在讲《俄罗斯》《印度》时,我分别用芭蕾舞和肚皮舞做引子,均收到了很显著的效果。
在用歌舞导入时,我个人认为,不要用学生不熟悉或根本不感兴趣的一些曲目导入,否则与学生找不到共同语言,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热点时事导入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化的社会。对于社会热点,学生有了解的欲望,所以利用热点时事来设置情境,进行新课导入,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例如在讲《东南亚》一课时,当时“马航”事件正是牵制全国人心的热点时事。在上课之前,我就问学生:“今天是三月十号,星期一,我想同学们都知道三月八号发生什么重要事件了吧?”
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说:“知道,马航!”
还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油腔滑调地说:“飞机去哪儿了?”说完,他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很不应该。
我没有责怪他,而是追问:“那就请你说说飞机去哪儿了吧!”
“印度洋。”他还有点得意洋洋。
“请同学们就这个沉重的话题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我顺势说。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快乐猜谜导入
猜谜是智力活动,它的谜面生动有趣,谜底具有隐蔽性。利用谜语导入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智能。
如《地图的阅读》一课导入时,我先出示谜面:“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尽管他们通过提前预习知道谜底,但是不见一寸土的高山,不见一滴水的五湖四海,怎么表现出来呢?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和好奇心被瞬间激发。
五、寻味故事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