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国庆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6 10: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庆国庆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庆国庆的诗歌

篇1

敲锣打鼓炮声鸣,结彩张灯喜乐盈。

五岳欢歌讴盛世,三江起舞唱升平。

忠于使命民心聚,牢记初衷党性呈。

放眼云天通四海,伟哉华夏气豪宏。

2、七律·国庆吟怀(中华新韵)

言泊远

芳园招展笑音容,翡翠林中绿映红。

襟袂飘柔思岁月,笙歌婉转唱鹏程。

层楼入镜昔人梦,群老倾心今日情。

米稻金风忙画境,五花原野庆丰登。?

3、巴山育人

祖国华诞喜迎到,举国欢庆放长假。

百姓安居又乐业,繁荣昌盛人自豪。

4、七律?喜迎国庆

段志锋

欣逢华诞热情浓,盛世来临赤血融。

外斗强权频亮剑,内惩腐败缚贪虫。

千城笑语同欢庆,万镇高歌共喜荣。

篇2

祖国,

你走过了不平凡的x年,

像一个婴儿长成了壮年,

今日您正充满活力,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您有过磨难,也有过欢笑.

历经了崎岖坎坷,明天将更加美好.

55年来,

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的人民日益富强.

您的国力日益强大.

你凝聚了天下炎黄子孙的心啊!

您赢得了世界尊重的目光.

现在您正意气奋发,

走进了新的世纪,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篇3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篇4

关键词: 《诗经・国风》 爱情婚姻 诗歌

一、有关对《诗经・国风》的大致了解

风是《诗经》分类中的一种。风,就是音乐的曲调。国风,就是各个地区的音乐曲调。“国”有地方、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国风即全是以上地区的地方乐曲。豳风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了少数作品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皆出自东周。

《国风》中的作品主要出自百姓以及处在社会中低阶层人士之手,是描写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诗经》中最为出彩、最具历史文学价值的一部分。在《诗经》中,在数量上占有重大比例的有关于爱情婚姻的诗作就主要集中在《国风》里。

《国风》中的爱情婚姻诗作内容淆杂。其中,大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对男女之间相爱相恋的绵绵情意,怨妇诗,以及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的描写上,而对于其他内容进行描写的作品数量是则及其有限的。下面我对《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以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为序进行规整分类。

二、《国风》中爱情婚姻诗作的阶段性分类

(一)男子对心仪女子热烈的追求和款款深情。

表达这层内容的诗作在《国风》中可谓俯拾即是。这些类似于现代情诗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之间恋爱时真挚热烈的情感,当然,这些诗作从内容上看多以男子的角度来写,也可以说它们出自那个时代的男子之手,用以表达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专一执著的情怀。如《王风・采葛》就表现出一个男子由于热烈地思慕着令他心仪的女子,使该女子若是一日不与他相见,于男子而言便如三月、三秋、三岁而未见。从时间上的递延上,我们不难看出男子盼见女子的急切心情,以及对渴慕女子热烈的、发自肺腑的爱意。相思之苦,缠绵悱恻,如怨如诉。这种对爱情的执著而又热烈的情感在《郑风・出其东门》中还有更为深刻的表达: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虽说在东门之外,美丽的女子多如云、多如白茅花,但她们都不是这位痴情男子所牵挂的,他惟一爱的只有那位衣着朴素的女子。这篇诗作除了如上首似的表达了男子对心仪女子的爱慕,更多了一层对该女子的专一执著之情。

相反,如果男子对心仪的女子由于种种原因求而不得时,则表现为一种失落,如《周南・汉广》中:“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至多男子也只是停留在幻想已经与思慕的女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上,这一点在为我们所共熟的《关雎》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该诗通篇为幻想之作,其场景仅仅是男子与心仪的女子结交不成,所产生的已经与该女子结为伴侣的幻想。

而当女子由于家庭礼教或封建世俗的阻挠欲嫁情郎不得时,则表现出比那个时代的男子更为果敢、勇猛而又强烈的反抗精神。如《风・》:“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正是反映了在婚姻不自由的情况下生活的女子对封建礼教、封建贞洁观,以及封建家长制下婚姻需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铁的定律的有力反抗。有的女子甚至愿意抛弃为封建社会女子普遍重视至极的名誉与情郎私奔。如《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毳衣如。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日。

这短短几句,写诗的女子竟然连用了两个“畏子”,一是“畏子不敢”,二是“畏子不奔”,由此,一个在爱情上远远比男子更为勇敢、更为有魄力,也更为向往自由的小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若然谈到对爱情的执著,以我拙见,女子要比男子来得更为猛烈,更具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反抗精神。

(二)双方约为婚姻,女子待嫁。

当男女双方得到彼此及对方家长的认可后,那么就进入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订婚”阶段。这一阶段通常是用以给男子筹备迎娶,女子准备嫁妆之用,因此时间的持续并不一定会很长。《国风》在此阶段对女子待嫁时的心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主要集中笔墨描写女子期盼未婚夫早日登门迎娶的急切心情。如《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树上的梅子随时光的流逝纷纷落地,数量不断减少,进而引起多情的待嫁姑娘感叹起韶华易逝,年时不在,此时,她心中急切期盼情郎的迎娶,一个“迨”字(可理解为趁机、赶快之意)将她的焦急热切的待嫁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又如《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招招舟字,人涉否。人涉否,须我友。”一个在水边徘徊的女子,心念着河对岸的未婚夫,焦急地盼望他可以在河水尚未结冰之时来迎娶自己。

总之,女子待嫁的心情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一则曰喜悦,二则曰急切,三则曰担心。前两种心情不难理解,可她为何还会担心呢?原因就在于,待嫁女子担心未婚夫的迟迟不来迎娶会演变为永远不来迎娶,也就是说她会担心婚姻上出现变故出现诸如悔婚之类的事情。所以她的心请在此阶段应是喜忧参半的。

(三)迎娶。

在《诗经・国风》中,单独对平民阶层迎娶场面进行描写的诗歌比较少,而《著》这首诗歌却以一名即将嫁为人妇的女子的视角对自己夫婿前来迎亲的场面进行了描述,虽说该诗着力于表达这位女子对夫婿的爱慕和自己的喜悦之情,但从中我们也可对迎娶场面的隆重情景略感一二。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于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著》这首诗歌着重对女子夫婿充满喜庆色彩的锦衣华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透过对单一人物的形象叙述,实在不难想象迎娶仪式的隆重与喜庆,新郎的翩翩风度与轩昂气宇,以及初为人妇的女子之兴奋与欣喜。好一片欢欢喜喜的迎娶之景,写实性极强,以新妇口述之形式,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即使是千年之后的读者,读之也有一种身临其境、妙趣横生的感觉。

除此之外,《国风・召南》中还有一首描写迎娶贵族小姐的壮观场面的诗歌――《鹊巢》。

该诗为我们展示一位贵族小姐出嫁时隆重壮大的喜庆场面,“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通过对迎娶喜车数量之重的描写,着实表达出贵族阶层迎娶仪式有别于平民阶级的隆重、豪华和奢侈,也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婚嫁的另一场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也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差异。

(四)婚后或喜或悲的生活境遇。

在《国风》中反映婚后夫妻家庭生活的诗歌,根据女子所处境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夫妻之间生活美满,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琴瑟和谐。如《国风・郑风》里的一首《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琵琶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配以报之。”

这首诗歌以夫妻间对话的形式,夫妇二人一唱一和,脉脉含情的对话将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家庭生活的温馨欢乐,以及相约白首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国风・齐风》中的《鸡鸣》。这是一首妇人敦促身为大夫的夫君早起之诗。以夫妇对话的形式,一边是妻子的急切催促:“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表达出妻子的贤惠和对夫君事业的关心,从而使得一位细心贤良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而另一边却是丈夫的借故推脱:“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但丈夫不愿起身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天还未明,鸡尚未啼,真正使得丈夫不愿离开高床暖枕的因由则被诗中的“甘与子同梦”这一句所点破,真实一语天惊。夫妻间的相互恩爱、闲情小趣及依依惜别之感由此可以略见一斑。

但是并非所有的夫妻都是那么的情意深厚,可以白首相随。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夫权社会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极为严重,幸福而专一的婚姻生活对大多数女子而言仅仅是个美丽的幻想和愿望罢了。在《诗经》,尤其是在以描写民风民俗而最富盛名的《国风》里,表现夫君所抛弃的女子的悲惨境遇与寂寥心情,高唱不幸婚姻的挽歌的作品委实很多。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时代的真实写照,是身处夫权社会的女子凄凉处境与愤懑心情的真实写照,是多情女子对薄情夫君的无声控诉,是对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现实充满血与泪的无情抨击。

这种描述弃妇的诗歌在《国风》中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反映还维持着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义,处于失宠、幽闭状态的不幸妇女的命运”[1]。如《召南・江有汜》就写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夫权社会中,夫君另觅新欢,结发妻子因失宠而备受冷落。夫妻关系尚在,无力与夫权社会斗争的情况境遇下,她也只得翘首期盼,幻想这薄情郎有回心转意的一天。

另一类则是“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惨结局,抒发弃妇的愤懑不平”[2]。《邶风・日月》就把弃妇的这种愤懑与不平的一腔哀怨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字字是血泪,句句述无情。

除上述诗歌之外,《国风・氓》可谓是包罗群像,几乎是涵盖了《国风》中由恋爱、结婚直至女子被弃后又幡然悔悟的全过程。它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具有读一诗而解《国风》的作用,是当时社会民俗人情的真实再现,深刻揭示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境遇和坚强的斗争精神。

纵观《国风》,它的确包含了太多内容,爱情婚姻诗便是其中最为璀璨的奇葩。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篇5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的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篇6

一、中职语文教学目的从根本上决定了诗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中职语文教学目的

教育部明确规定了中职语文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体现的素质教育的目标,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无疑起着关键作用。智力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无疑是让学生走向“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成功之路。

2.诗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是指在语文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语文教育活动。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情感,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在中职诗歌教学中主要包括三大要素: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诗歌以及作为学习主体的中职学生,为了达到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我们就要认真研究作为学习主体的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作为学习对象和内容的诗歌的文体性质。在对二者特点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的有机联系,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际。

(1)中职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情感,这使他们易于理解凝炼的诗歌语言。

在我国,中职学生的年龄大约在15--19岁之间,这一阶段在心理学上被划定为青年早期。这一时期,中职学生的情感较为深厚,他们在接受了初中的教育后知识得到了丰富,心理更加成熟。所以中职学生的情感比初中生深厚,他们控制情感的能力也比初中生强。

诗的凝炼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字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在中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诗歌这一特点,引导中职学生体会诗歌言简意深,形象传神的特点。用心体会诗歌中吟咏的使人最为激动的生活事件,用情领悟诗歌中精心营造的审美意境;借助诗歌凝炼的语言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这种学生与作品之间情感的互动在思想开放,价值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对于中职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也是中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富有挑战精神的表现。

(2)中职学生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这使他们易于把握诗歌的跳跃性。

随着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中职学生求知欲望的加强,又促进了他们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中职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思维空间得到扩展,他们对诗歌结构跳跃性强的特性具有一种天然的本能把握。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诗歌中的动作、形象和图景之间的跳跃往往以断断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人以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这种思维流动的过程和情感流动的过程对于敏感,求新,想象力丰富的中职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又会激起中职学生的好胜心。如果教师能够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3)中职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论思维,这促使他们积极探索诗歌中蕴涵的哲理。

诗歌的划分有很多方法,它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但由于诗歌是对生活和思想情感的高度集中的反映,所以诗歌一定具有抽象性。抽象过程的本身就蕴涵着作者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所以诗歌中一定富有哲理性。英国著名湖畔诗人柯勒律治断言:“一个人,如果同时不是一位深沉的哲学家,他决不会是个伟大的诗人。”诗歌中蕴涵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中职学生具有的理论思维恰恰能够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这种双向互动的结果就是中职学生在探索哲理的过程中,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而理论思维的发展又会使中职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领悟诗歌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有利于促进中职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拓宽中职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水平。诗歌的这三个“有利于”是帮助中职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健全完善其人格的必由之路。这三个“有利于”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联系三者的重要纽带就是情感体验。

二、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篇7

亚洲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号:

马来西亚0060、印度尼西亚0062、菲律宾0063、新加坡0065、 泰国0066、文莱00673、日本0081、韩国0082、越南0084、朝鲜00850、香港00852、澳门00853、柬埔寨00855、老挝00856、中国0086、台湾00886、孟加拉国00880、土耳其0090。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国画艺术;诗歌情怀;表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66-01

从古至今,我国的文化底蕴都是由诗歌形式组成的,比如我国的诗经、宋词、元曲、乐府等等,它们都存在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此过程中也与我国艺术相融合。国画是我国的国粹及经典,理所应当也受到了诗歌艺术的影响。画家在创作国画的时候,是以创作为基础,将诗歌中的宁静、豁达等情怀赋予画中,使国画在精神及情感方面都与诗歌情怀相统一。解读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国画艺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浅析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

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主要指的是在国画艺术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诗歌情景和精神,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也是画家在对国画进行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受,是国画艺术中追求审美的最高境界。在本质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诗歌艺术与国画艺术是相互融通的,两者在互相影响及借鉴的过程中,在境界、内容及精神上已经逐渐合二为一了,优秀的国画都具备诗歌情怀。在画家创作国画的方式上分析,国画艺术与诗歌情怀两者的关系就像是水和鱼,两者在互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互生存与依赖的状态,画家可以通过诗歌来展现出自身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使国画艺术的主体更加明确,更能够体现出国画的内涵。在国画艺术内容上来分析,每一幅国画都是以人为主体来创作的,国画中的思想中心也是以人的情感来呈现的,画中的景象是情感的载体,运用诗歌情怀可以将传神的景象呈现出来,使原本没有生命的景象变得具有生命力,与受众群体思想相呼应。[1]

二、诗歌情怀在国画艺术中的意义

(一)情感的传递

画家在创作国画过程中的自然景观并不是客观的山间、草木,而是画家赋予它们特殊情感的一种意境存在,这也就体现了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比如郑板桥在描述他画竹的过程时[2],将自己置身于江馆中,早晨起来看竹,早上的烟气缭绕在丝竹之间,竹子的景象呈现在自身的脑海中,并不是眼前的竹。所以郑板桥就将此情景通过国画呈现出来,展现了郑板桥当时所看到的竹的景象。自然中的竹子激发了郑板桥等其他画家的创作欲望,在国画中的竹已不是自然界中的竹子,而是富含了画家情感的竹子。但是还有部分情感是画笔下的竹子所不能呈现出来的,但是通过诗歌情怀就可以将其充分表达,并且可以很好地突出其作品的精髓及灵魂。所以在国画艺术中运用诗歌情怀可以使受众群体感受到国画中的情感,使受众群体与国画有情感上的碰撞。

(二)主体的突出

国画可以抒发人们的情感,而诗歌在抒感和表现方面都是被美学所推崇的,在国画的创作中使用诗歌情怀不仅可以突出国画的主题,还可使主题进一步升华。比如在《芦花寒雁图》[3]这一作品中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意义。此作品是吴镇的国画作品,画中描绘的是一片苍茫的山,在绿树与石滩之间有一片芦苇田,在芦苇田上空飞过两只寒雁,一个年迈的老朽正在眺望着远方。从表面上看这幅作品只是一幅简单的风景,但是从更深的层面就可了解到国画中所体现出的内容。此画中表现了一种朦胧的诗歌情感,有可能是作家厌倦了现在的生活,对归隐山林的一种向往;有可能是作家离开家乡多年,寒雁南飞正是凸显作家的思乡之情;有可能只是作家在感叹深秋的情感。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国画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解读主要来源于画家在国画中创造的意境,这种意境就是诗歌情怀的一种体现,赋予了简单风景画生命,也使国画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内涵的丰富

一幅作品能够深入人心,不仅在于画家的作画技巧,画家的文化内涵及情感也是极其重要的,诗歌情怀的引入就丰富了国画的内涵。画家只有将自身的作画技巧与诗歌情怀相融合,才能够创造出完美的、具有艺术气息的作品。由于受众群体的思维决定了诗歌情怀文化,其自然而然就会将国画与诗歌情怀在意境上所连接,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感,从而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丰富了国画艺术的内涵。

三、结束语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国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国画中蕴含了我国人民的诗歌底蕴及对精神的追求,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文化修养及国民个性。在我国发展的这么多年的过程中,无数的画家及文人将国画与诗歌艺术一代代传承下来,对于当代画家来说,传承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是一种使命,这样我国文化才不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失传。

参考文献:

[1]王超.诗性的中国画[J].艺术科技,2015,(3):97.

篇9

关键词: 室内设计;设计风格;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室内设计主要指在现代建筑条件下,根据建筑物的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合理完善的建筑室内环境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它原是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后来因为时展的需要,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 在改革开放后室内设计在中国已有了近40 年的发展历史,在这40 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思想与风格的演变,呈现出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本文将对近几十年的室内设计风格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20世纪80、90年代室内设计风格——现代设计思潮的回归与民族文化的复兴

改革开放后,现代设计思潮在被隔绝了近30年以后再次涌入中国。我国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师们开始重拾各种现代的设计思想,希望通过努力探索把民族形式、地域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由于长期的对外封闭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彼此分离,我国设计师对于现代主义的理解与同期西方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现代与后现代风格的室内设计作品在我国处于一种流行状态,但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本土化的倾向。

1、民族形式的新探索

80年代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受西方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思想的影响,设计师将更多的现代技术与材料应用到对于民族形式的探索之中,在充分了解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使原有的民族色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例如1983年建成的广州白天鹅宾馆的中庭采用传统的水、石、亭布局手法,既有“峭壁寒潭,飞瀑谷鸣”,又有“山亭水桥,什树蔽天”,富有岭南庭园风格。室内的装饰、陈设、家具等强调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增强了宾馆的地方特色。

2、地域性风格

中国地域宽广,各民族有着鲜明的风土民俗文化特色。相对于民族形式的室内设计,地域性风格在设计上更加吸收本地的民俗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加以融合,很多作品在室内空间的结构构件上采用抽象化的装饰图案保持其民族色彩,同时用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陈设品来烘托整个室内气氛。

1982年,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在设计上引用了江南民居那种白墙灰瓦的主色调,体现了中国江南园林以及民居的地域文化特征,使人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南方建筑室内设计的高雅的文化品味。

3、现代主义倾向

新时期由我国设计师所设计的带有现代主义倾向的室内设计作品,基本是依照现代主义的设计语汇进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简洁的设计风格。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1987年建成的北京国际饭店,室内采用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传递传统与地方文化的信息,以简练的设计语言及特定的功能内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4、后现代主义倾向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多倾向性,室内设计的造型特点趋向繁多和复杂,设计手法具有很大的自由度。20世纪80-90年代正是中国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主张迎合了当时人们渴望民族复兴的社会心理。这一时期的设计很多是从古典主义和各种历史风格的装饰化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非常规运用来达到装饰和丰富室内空间目的。

二、21世纪初期的室内设计风格——消费时代的流行元素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处于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建筑作为特殊的耐用消费品,一种固定的人工环境,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间接地反应出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消费时代条件下人们的积极参与,使当代的设计文化走向了更民主,但也更复杂的道路。

1.“欧陆风情”

消费时代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当设计的目的中过多地掺杂了消费的成分之后,设计的形态和作用开始异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欧洲风情”就是消费时代一种特殊产物。

伴随着我国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热潮,大批的建设项目开始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开发商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在建筑的室内外,通过各种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及古典复兴时期的雕塑、壁画来迎合人们对西方神话的盲目追崇。

2. “简约风格”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媒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与世界交流的途径,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大众对于“欧陆风情”的追捧迅速降温,“简约风格”以其单纯的界面、简洁的造型、硬朗的线条迅速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简约风格”的室内设计延续了90年代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传达了新现代主义的原则与立场。人们在日趋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简约风格就以其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本能的理性的需求。

3.“loft”和“798”

在全球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文化内涵又有了新的要求,空间似乎退居为媒介的地位,其所负载的信息成了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消费文化从而进入了新阶段,“loft”和“798”这两个词汇如今在中国却已然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代名词。

“loft”风格延伸了工业建筑的功能主义同各种暴露的建筑结构与旧设备在同一种语境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如今,这种设计风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认可,向着更多的空间类型延伸。

“798”地处北京东北部大山子地区,在这里,入驻者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理解。这些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

三 、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居住的需求已经从生理层面提升到养生与体验生活的精神界面。室内设计风格发展到了今天的以人为本,成为引导室内设计观念的永恒主题。此外,人们更加强调绿色设计,开始关注节省能源的适度设计,改变了过去盲目追求时髦材料堆砌,而更注意安全舒适。

1.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室内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和生活,在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永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原则。设计人性化也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既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同时人性得到随心所欲的释放和满足。

2.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室内设计中的绿色方向,指的就是居室中的健康环保概念。在空间组织、装修装饰方面多地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材质,创造自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设计开发资源和材料的再生利用,按绿色建材的概念去设计室内,减少原生能源的使用,多利用可再生资源,让人们接近自然,使室内能源利用和审美景观的创造都能达到新的高度,这就是绿色。

3. 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的时代,室内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的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设计,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在今后的室内空间中,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将为室内环境的再造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

四.结语

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室内设计风格这近40 年的发展过程,传统与现代、追求与探索构成了贯穿的主线。目前中国的室内设计已经进入了创新阶段,取得了飞跃发展。度过了模仿东、西方传统室内设计和西方现代室内设计的时期,逐步走上了创新之路。一方面,很多作品科技含量比较高,创造了室内新的界面造型和空间形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和鲜明的时代感。另一方面,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艺术语言综合、重构,使简练的室内界面及空间形态蕴涵较深厚的文化神韵。可以预见,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下的绿色生态设计、信息时代的科技创新以及民族风格的继承与发扬将继续成为中国室内设计师追求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春滨编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01

【2】刘永东编著《室内设计》,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01

【3】张绮曼、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陈易编著《建筑室内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5】李砚祖主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郑曙旸著《舍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10

一、历史回顾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广电部)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协办的一项全国性声乐赛事。创办于1984年,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27年来,大赛以“繁荣音乐创作、推出歌坛新人、丰富电视荧屏”为宗旨,在社会各界特别是音乐界的支持下,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作品和声乐人才,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和音乐专家的肯定,奠定了全国声乐赛事之一的地位,其成功举办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7年,大赛升格为“国家政府奖”。

二、第八届以来的赛制改革

(一)增设团体比赛

增设了团体比赛是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新视点。这不仅突出了该赛的团体性,还呈现了以各个地域、各个代表队的形式进行比赛的独特风景,展现了其雄厚的声乐实力,同时提高了参赛者的团队配合意识,也进一步调动了各主办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二)素质考核效果良好、反响强烈

在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增设的综合素质考试颇具看点。

第一,大赛强调了“综合素质”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切中了当前一些艺术工作者不重视基本功的要害。

第二,通过增设综合素质考试,不仅增加了大赛的独特看点,也将整个大赛推向了一个更具魅力的新高度。

第三,更充分地发挥了电视艺术的优势。比如评委对参赛者的讲评、场内与场外观众的积极参与等,都在以后历届的比赛中得到了延续。

(三)鼓励创作、演唱新作品

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特色是,凡参赛者演唱新作品,一律加一分。因此,这次大赛涌现了大批的新作品。

三、关于新创作品的思考

比赛歌曲应具有传唱性。优美的旋律是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一首歌曲的价值所在、灵魂所在。从古到今,无数的国内外优秀歌曲都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不论其体裁属于艺术歌曲还是歌剧,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如《绿叶对根的情意》《黄土高坡》《拥抱明天》等等。这些歌曲以其动听的旋律,被听众所接受并传唱至今。从1988年第三届青歌赛中的《故乡之恋》(陈汝佳演唱)、《黄土高坡》(杭天琪演唱),到后来几届,由杨钰莹演唱的《轻轻地告诉你》、李琼演唱的《三峡我的家乡》,都是动听感人的好歌。毋庸置疑的是,当今参赛的歌手在演唱功力上确实是一届比一届增强了,可令人遗憾的是,给观众和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的好歌却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大概是参赛者只注重歌曲的难度、深度和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旋律的可听性。其实,在音乐艺术的表现上,“旋律”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与音乐艺术表现的其他方面并不矛盾。好听的旋律与其他音乐因素能够完美融合才是真正优秀的歌曲。例如《青藏高原》《那就是我》《长江之歌》等,都是很好的例证。歌手不能只为了表现实力,而忽视了音乐旋律的美。

四、评委眼中的青歌赛

从第十一届青歌赛开始算起,大赛就拥有了庞大的评委阵容。从评委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感受更真实。徐沛东说:“歌手们演唱的专业性很强,但在演唱表现的二度创作上缺乏对作品的理解和激情,缺少内心的感受。”词作家甲丁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评委们还没有发现具有真正歌者风范的、实力派的参赛选手。”歌唱家廖昌永对第十一届青歌赛美声唱法参赛歌手的评价是:“嗓音好、年纪小、形象好。”但是他也认为,大多数美声歌手在演唱外国作品时暴露出了“语言、节奏和识谱”都不太准确的缺点。歌唱家梁宁提出了两点要求:1.绝不允许用麦克等电声效果,这样更公正。2.歌手演唱咏叹调的时候,多使用钢琴伴奏而不是伴奏带。

结语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很多届,不但从赛制上进行了改进,还让观众参与了进来,使大赛更具有参与性,更具有亲和力。这些都是大赛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电视工作者也随之更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带着这些成功的经验,再去寻找缺陷与不足,会更快地为今后的赛事提供思路和方向。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们期待着它的再一次创新。

参考文献:

[1]曾淑雯.音乐基本素养之我见[J].福建艺术,1998(4).

[2]徐鲲.比赛歌曲也应该好听[J].音乐天地,1998(6).

[3]李长春.走进“大红鹰”杯[J].音乐天地,1998(6).

[4]段文.“大奖赛”后谈素质[J].当代电视,2000(S7).

[5]李晓贰.关于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多样化的管见[J].人民音乐,2001(5).

[6]孙焕英.质疑“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J].音乐天地,2001(1).

[7]张春阳.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疵议[J].音乐天地,2004(5).

[8]贾伟亚.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心理漫议[J].心理世界,2004(9).

[9]张子辉.从“通俗唱法”谈电视大奖赛[J].人民音乐,2002(9).

[10]蒋林.大赛评委谈大赛[N].广西日报,20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