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美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5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亲情的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亲情的美文

篇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李白)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作者:张娴)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作者:法·罗曼·罗兰)

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作者:木村久一)

篇2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化 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跨国贸易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转贴于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篇3

学生虽然层次不同,但实际上智力没有太大的差异,之所以会有成绩的优劣,最主要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意志等。因此,要找准契机,推动学生情感的车轮。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要以攻心为上,不间断地给他们“洗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借助文本中的美文,开展阅读训练,对学生施以思想影响。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比较经典的篇目,文中所表达的拳拳情谊曾感动了无数的人。利用学习文本的契机,让学生回忆往事,体会、感悟亲情,进一步理解父母的不易,从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动力。

语文的专题复习,一直都是在枯燥中进行,可试着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

例如,将“孝情”“感恩”和“父子交流”,借助一堂材料点评课――“咱也来说说这个理”,围绕“孩子与父母”的话题,设计一组点评题,让学生在做题中明白道理:

A.“重庆晚报1月19日报道:近来,丰都县城的人们纷纷议论着这样一件事:位于丰都县城丁庄码头的星火学校校长,在全校的家长会上,当着1200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面,给母亲下跪洗脚,意在以身示范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会感恩。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请就上述新闻发表你的看法。”

B.某景区竖起悬赏牌:“你给父母磕头表谢意,俺免门票做奖励。”当日下午,有97家、450名晚辈给长辈磕头,获得免费门票。此举引发热议。有人称赞这么做有深意,能让孩子记得尽孝;也有人认为这个创意只是徒有形式,有“作假炒作”的嫌疑,对此,元芳你怎么看?

C.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该书介绍了蔡美儿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女儿最终脱颖而出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登台表演钢琴。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了美国关于中美教育的大讨论,美式教育是不是要败给中国“虎妈”了?你赞同“虎妈”的教育方式吗?

读完材料,有的学生脸上呈现的是一种不以为然或司空见惯的表情,麻木冷漠,让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本来有N个答案要展示给学生,希望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

1.我为校长当众给母亲洗脚鼓掌。校长当众给母亲洗脚,无疑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教育方式,身教胜过言传,我想它比单纯的道德说教,要强一百倍。而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德育,要么将其忽略,要么流于形式,而现在校长当众给母亲洗脚,让孩子学会感恩,这样做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这正是为人师表的真正体现,值得肯定。

2.校长作秀为哪般?这是在作秀。为母亲当众下跪洗脚给人以沽名钓誉之感,除了赚取眼球炒作自己和学校外,指望用一场为母亲洗脚的表演唤起感恩的心,似乎太简单了。另外,郑校长在考虑培养孩子感恩心的时候,想到过母亲的感受吗?寒风中,让母亲要众目睽睽下坐着洗脚,当心让老人伤了身体又伤了心。

3.行为可取,方式有待改进。用不经意间发现洗脚的方式会更好,“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通过自己诚心去感染身边人的行为非常真诚,值得肯定。但种这方式更适合情感比较单一的小学生,对中学生而言,他们有自己一定的思想和见解。试想,如果校长的同事将部分感恩情感相对缺乏的学生,不经意地带到校长家里,发现如此感人的一幕,相信教育效果会更好。

4.跪拜之礼,孝亲之始。不必以跪拜论孝道,“磕头免门票”措施是可行的,这种感恩的形式载体可以唤醒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利用免门票,让游客意识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弘扬了孝慈文化,传递了正能量。当然,“磕头免门票”也可能是一种打着亲情牌的广告宣传,此活动看似惠民,实则是以小恩小利,给景区增加潜在的人气和财气。

篇4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心中有爱,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着对学生的深深关切,工作着,忙碌着,幸福着。回首看看自己十年的教书生涯,不敢说桃李芬芳,但我敢言,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许多纯净而透明的日子是难以忘怀的。

还记得,初次带一年级,那年冬天第一次给学生生炉子的情景:我早早来到教室打开灯,不禁被瞥见的一幕惊呆了:干净的炉盘上整齐地摆着两把筷子粗细、一乍多长的柴棒,旁边还挨着几块早已窝成团的废纸。前一天我只是告诉他们,天冷了,我明天早上给他们生炉子,但并未要求他们去拾柴。这些一年级的小可爱们,他们想到老师生火的不易,悄悄地在放学前做好卫生、拾好柴火,就连引火要用的废纸都想好了。想到这里,我的心一点一点地温暖了,湿润了,被他们这幼小而又纯真澄澈的心灵感动了:多可爱的孩子们呀!

在教学方面,我更是潜心阅读业务提高、专业成长方面的书籍,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课堂教学上,更是找方法、想路子,思考着每节课自己怎样上,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使我教有所乐、教有所长。利用闲暇时间,我查资料、制作课件,从中找出最为适合的方法,久而久之个人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学生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记得孩子们刚上三年级学写关于亲情的作文时,我除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梳理单元中几篇关于亲情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之外,还特意搜集了大量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心理的词语和句子,并在课余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要求孩子们谈一谈和父母在一起感人至深的事情,想一想我们又该如何回报父母。情到深处,班里的孩子们都流下了滚滚热泪,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要在今后孝敬父母,珍视亲情。孩子们在拥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又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写起作文来自然思若泉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少数民族乡任教期间,尤为喜欢自己带过三年的一班学生。少数民族的血统赋予他们能歌善舞的天赋,我非常喜欢看他们唱歌跳舞,因为他们,自己渐渐喜欢上了那些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了唱几曲简单的裕固族歌曲。虽说自己所带的是语文、数学,但每天在课的伊始,我总会抽几分钟,和他们一起唱唱歌,和着简单的节拍学做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有时为了打破练习、复习课上的沉闷,我会以学生做题的情况,奖励他们爱听的童话故事。所以,我课上有歌声飞扬和绘声绘色的故事是不足为奇的。相反,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我给他们上课。同时,和孩子们共同渡过的课余时光,也点点滴滴地积累成了一条幸福欢快的小溪,一路欢歌向前方流去。

而我,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喜欢和他们共享自己听到的悦耳动听的音乐、看到的感人至深的精品美文、学到的巧妙聪慧的手工制作。有时,我们共同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有时,我们一起被动人心弦的文章所感染,获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体验;有时,我们在牺牲不少休息时间、共同用双手设计、剪贴美观的教室里享受着手工带来的乐趣。

我喜欢看到班里那个生性内向、不苟言笑的孩子笑得眉眼弯弯,喜欢看到班里那个最调皮的男生认真劲头十足、忘我地做着作业,喜欢看到那个失去双亲的女孩子被我梳洗一新时俊俏清丽的小模样,喜欢看到上好一节课时学生闪着一双双求知若渴、闪闪发亮的眼睛,喜欢在操场上和孩子们手拉手地做游戏……

那些简简单单的日子,因为那些幸福快乐的事儿,变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给予孩子们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就是给予了自己一份幸福快乐的心情。有时我心情不好,课间站在窗前发呆时,他们总是主动走到我身边,小心翼翼地问问我:“老师,你怎么了?”随即你一言我一句地围着我,给我讲讲平日里发生在家里、社区里的趣事,让你深深感到:孩子们的心是多么的纯真、美好。也许前一分钟你还在课堂上批评他,但是后一分钟,他可能会给予你的是一张纯真无邪的笑脸。而那个笑靥如花的脸庞,清楚地写着他对老师的尊敬和关爱。

节日里,他们给我画画、送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风铃。尽管有的孩子稚嫩的画笔会将我画得有点走样,贺卡上那歪歪扭扭的祝福语会出现别字,但每当看到一页页画、翻开一张张贺卡、听到窗前那叮咚作响的风铃声时,我依旧笑得很灿烂,因为未泯的童心最美,拥有这么多可贵童心的老师更是心中盛开着一朵朵散发着暗香四溢的花朵。

如果说我们用三寸粉笔在孩子们那一张张纯洁无瑕的白纸上书写人生,那么也可以说孩子们的白璧无瑕、天真烂漫也在荡涤着我们纷扰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又拥有了那份返璞归真、纯朴未泯的童乐。

篇5

《梦境、幻想与记忆》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人文”的一种。本书系以出版国内知名学者和作家自选集为宗旨,意在展示其不同凡响的学术水平和创作理念。自2008年至今,已经出版了诗人萧开愚的《此时此地》、耿占春的《破碎的叙述》;翻译家陈众议的《游心集》、汪剑钊的《诗歌的乌鸦时代》、程巍的《隐匿的整体》;学者党圣元《返本与开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阐释》;先锋小说家刘恪的《耳镜》和墨白的这本《梦境、幻想与记忆》。

从篇目选择上,《梦境、幻想与记忆》隐隐透露出了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认知。等通读这部50余万字的自选集后,我认为我的判断还是准确的,这部集子确实能体现出墨白的创作成就和风格。关于这部集子,我想粗略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第一、关于“颍河镇”的建构。“颍河镇”是墨白有意建构的一个精神空间。“颍河镇”不能仅仅理解为通常意义的故事场景,而是充满丰富意味的精神空间。“颍河镇”的独特建构和复杂隐喻,使墨白小说获得了鲜明个性。第二、强烈的苦难意识。“颍河镇”是“乡土中国”的隐喻。墨白的乡土没有沈从文的田园牧歌情调,充满了黑色苦难和忧郁情绪。读过《幽玄之门》这篇小说,我突然感觉到,苦难构成墨白小说世界的底色,强烈的苦难意识正是打开墨白小说世界的一把钥匙。墨白的苦难抒写具有忧郁的抒情风格,有一种诗意氛围。这是他与其他作家苦难书写的不同之处。第三、对父亲形象的诗意建构。读过《父亲的黄昏》之后,为作品的“父亲叙事”与“父亲情结”而深深打动。“父亲”的无奈、沉沦与悲凉,隐喻着乡土的沉沦命运,既有对乡土苦难本质及苦难中人性扭曲的审视与反思,也有“我”对“乡土”、“父亲”、“大地”爱的情感的深沉抒发。第四、对人性或国民性的深度透视。这种人性或国民性的反思与审视,在《局部麻醉》、《光荣院》、《讨债者》特别是《梦游症患者》里得到非常艺术、富有深度地表现。这几篇小说情节、人物一方面具有写实性和细节的真实性,但同时却又充满强烈的隐喻色彩和象征意味,这构成墨白与其他先锋作家不同的独特品格。墨白小说的“先锋”是不拒斥“写实”、“细节”的先锋。他的小说的“先锋性”是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叙事情节、故事情景中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几篇小说的名字本身已包含隐喻色彩和反讽意味。《局部麻醉》的“手术”、“手术台”,隐喻疾病与诊治,但给病人作手术的医生白帆自己却是“病人”,最后自己把自己送上“手术台”;《光荣院》中的“光荣院”本身也是对“社会”的一个隐喻与反讽,本来作为奖赏的温暖的养老之地“光荣院”不但被漠视,而且里面充满敌视、仇恨、倾轧与冷酷;《讨债者》中的“讨债者”最后在冷漠的颍河镇的大雪中死去,隐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缺乏诚信、关爱,这种人性的冷漠才真正是这个社会所欠之“债”。《梦游症患者》对人性的探讨更为深入,通过把人物置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作者探讨了颍河镇人人性之“恶”以及可怕的奴性人格。正是人性中的“奴性”与“恶性”使他们一个个变成“梦游症患者”。而文宝的“傻子”形象又与颍河镇的“正常人”群体形象之间构成鲜明反讽与巨大张力。文宝形象的设置出自作者对“乡土中国”深情的悲悯、关爱与守望。

最后我要说的是墨白别树一帜、独具一格的“批评文体”。笔者在读《三个内容相关的梦境》、《洛丽塔》的灵与肉》、《博尔赫斯的宫殿》的过程中,时时废书而叹,为墨白“文学批评文体”的独特写法而击节称赏、赞叹不已。我把“批评文体”加上引号,是因为墨白的这些文章虽然本质上是文学批评,但却丝毫没有一般批评文章的抽象、枯燥与匠气。墨白的诀窍是通过赋予研究对象以生命,使已逝的古人出场直接与自己对话交游、促膝谈心,在对谈中,自然而然使研究对象的义旨显露无遗,同时也使已逝大师的性格、面容生动逼真地浮现出来。通过与已逝大师的“对谈”,墨白把“文学批评”戏剧化、小说化、散文化,从而使大师作品的内涵生活化、现场化、故事了,使抽象的理论文变身为好读、耐读的“美文”、“妙文”。他这种写文章的意匠与慧心,颇值得学院派的研究者一试。——但同时也不要忘了他是作家!如我等循规蹈矩的学究,已被过多过滥的规范所限所累,怕是想学也学不来的吧。

篇6

关键词 日记;生活;学生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长的阶段,他们有欢乐和苦恼、向往和梦想,这些都需要倾吐和交流。写日记,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因此,我想方设法构筑日记生活化平台,促使写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写作水平稳步提高。

一、以阅读为起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面,熏陶情感,培养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才不会熟视无睹,写起日记来才会言之有物。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很多学生阅读时蜻蜓点水,不注重深入思考,不注意采“花”中之“蜜”,因而不能“酿出蜜来”。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周读2篇美文,并以日记的形式做简单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包括文章题目、作者、主要内容、我的感想、写作特点、精彩语句几个方面,促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学生通过长期大量的阅读,拓宽视野,积聚情感,积累语言,写作能力逐步增强。

二、以教材为依托

现行教材的内容和编排都很接近学生生活,只要教师灵活使用,就能帮助学生从无话可说的境地中解脱出来。除了读教材的美文写简单的读书笔记,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如:学了《鲁滨孙漂流记》,谈谈对学会生存的看法;学了《詹天佑》,谈谈学好本领与报效祖国的密切联系……此外,仿写课文精彩片段,续写故事性强的课文,与故事中主人翁对话,写写综合性学习的收获,记录口语交际课的过程和收获,甚至可以把课后的“小练笔”、个别单元的习作与日记整合起来。总之,依靠教材,活用教材的点点滴滴,定能帮助学生丰富日记的内容,使其从苦涩的表达中解脱出来。

三、以活动为载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尝试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生活,使学生的日记写作有“源头活水”。活动范围从学校、家庭到社会,活动的形式有游戏、兴趣小组、辩论、实验、展览、家务劳动、参观访问等,指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世界,感悟生活,培养美好、充盈的情感,并化作涓涓细流绵绵流淌于日记中。例如:一次夹玻璃球游戏,学生明白做事要讲求合作和技巧;一次“啄木鸟”行动,学生懂得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一次家务劳动,学生体验到父母的艰辛,感悟家庭的温暖;一次培育豆芽菜的小实验,学生学会观察,了解自然的奇妙……“积沙成堆,积水成河”,通过长期的体验和积累,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逐步提高,生活的感悟逐渐充盈,日记也会多彩多姿。

四、以节日为契机

无论传统节日,还是现代流行的节日,都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书写生活的极好契机。张晓宁老师说过:“学生的习作激情,首先要来源于生活的激情,习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应割裂开来。一个成功的教师,有责任把学生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习作,把学生作文的激情点燃。”

每逢节日前夕,我指导学生搜寻关于即将到来的节日的资料,了解节日的来源,了解不同地区在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我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为自己、为亲友庆祝节日,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及时记下成长中的一颗颗绚丽的“流星”,使之成为成长宝库里流光溢彩的珍珠。长期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下面的两则日记可见一斑: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阴

看烟花

尽管下着零星小雨,但这并不阻挡我们膨胀的热情。“十二点啦!新年的钟声敲响啦!”不知谁喊了一声,紧接着就是一阵欢呼。没等我回过神来,天空已传来连绵不断的震耳欲聋的响声。原来,人们手中的烟花,早已按捺不住喜悦,一个劲儿窜上了广阔的天空。一朵朵“大花”,带着人们的希望,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一起在空中绽放了!

爸爸连忙举着相机拍摄。这时,你可以随心所欲一按快门,一簇簇色彩缤纷的“”便留在相机中。我们看着,跳着……(六年级 廖峻)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阴

今天是清明节,家乡人都去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还可以借此机会与亲人团聚。家乡像有许多风筝,那一只只风筝,就是远道归来的亲人,牵着风筝的手是故乡,风筝线就是亲情、故乡情,这根“风筝线”永远不会断……(六年级 谭炜锋)

五、以赏评为手段

及时准确的赏评,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表达欲望,提高表达的水平。学生一旦爱上写日记,日记就成了他们驰骋情感的草原,中肯的赏评犹如快马加鞭,促其跑得更快、更远。

篇7

新课标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传统的教育过于依赖教科书的作用,对教科书的理解也十分狭隘。在新教育课程体系中,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英语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大量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和条件。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渠道是当今广大英语教师的责任所在。

新课程标准要求校本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又不能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在充分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地设置选修课程,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可能。选修课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校条件,逐步开设和完善,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虽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但由于地处农村,学校从企业移交地方以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农村学生数量剧增,而他们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英语教学难度也随之加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说英文,即使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讨论发言,他们也会转用汉语进行。学生的听说训练仅局限于课本,而且课本设置的听说任务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很难完成。大多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其他形式的听说训练。在整体的英语教学中,听说教学严重滞后于读写教学,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也影响了学习英语的效率。

因此,我选择开设以动画电影视听说为题的校本选修课,以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听说技能有一定帮助。

1.动画电影具有以下特点

1.1语言相对简单、发音标准。由于大部分动画影片的受众是儿童,影片故事相对简单,对白也比较浅显易懂。另外,为了制造舆论效果和提高电影的影响力,制作方在选择配音演员时都是精挑细选,有时甚至会用国际知名影星做配音,他们清晰、标准的发音往往也是动画影片的一大看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动画影片的视觉效果可以说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不仅给予人们高质量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更展现逼真的生活场景和传递各种文化信息。

1.2内容清新、题材丰富。近年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赏需要,动画电影制作方也打破了专门针对儿童观众的传统,创造出了一部部老少皆宜、题材丰富的电影。但同时,动画影片仍然保持着其一贯的健康、清新、向上的主题风格,虽然故事较简单,却同样将做人、处事的道理寓于其中。通过观看这些电影,学生在练习听说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洗涤。

1.3主题鲜明、文化色彩浓厚。相比较中国文化中的稳重、内敛、含蓄,西方文化则更强调自由、奔放,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使用。动画影片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音乐优美动听,引人入胜。如《狮子王》中,既有对爱情的追求、执着,有亲情的责任与无私,有一个父亲对儿子真诚无私的爱。辛巴与朋友一起最终打败刀疤,展现了友谊的力量。在课堂上选用此类电影,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更能使他们体会到人生的道理。教书的同时做到"育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追求的使命。

2.本选修课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电影借助它精彩的剧情,唯美的画面,人物的刻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集文字、图片、声音于一体的英语电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2增强跨文化学习意识。在观看英文原声动画电影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篇8

【关键词】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 培养

人文素养的语义不很确定,人们通常把它和人文精神等同起来。普遍的理解是,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统一,简单说是指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人文精神。它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人的理想的人格,是对人的关怀及人的和谐发展。语课标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拥有开创事业、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传授、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形成个体人的精神面貌,获得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故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但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那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以教材为本,鼓励学生探究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具有人文成分,教学中教师对此要加以点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特别是一些展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篇章,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感悟人的内心世界,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如表现亲情的《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关于生命价值和感悟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把牢底坐穿》,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松鼠》《国宝-大熊猫》等等,教师要从这些课文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言语中传达出来的对亲情的依恋,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同类型作文的写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类生活中美好的感情,崇高的感情。这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立身之本。

二、诵读名家名篇,感受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大家之作,历来为人所传诵。不仅在于作者写作的一种“大家”风范,更在于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学中除了细细品味文词的艺术效果,还要深入揣摩深藏文中的人文蕴味,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三、注重传统文化,吸纳人文精髓

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完善,成为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人文素质。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说:“人类想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向孔子吸取智慧”。世界尚且如此,我们孔孟之后岂能与传统文化相背离?未来的社会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思想道德的进步。我们要通过孔子语录、孟子文章的阅读,批判地吸收儒家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如儒家的“天下为公”、“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以及为正义事业献身的精神。

四、缅怀英雄人物,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语文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长城、赵州桥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献身的使命感;更要让学生学习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树立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尊严,建设伟大祖国的雄心壮志。学习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理想执着的追求,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的情操。学习杜甫“终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大庇“天下寒士”要求变革现实的理想。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学习民族英雄文天祥历尽磨难而矢志不移的炽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精忠报国,为振兴中华甘洒热血。

五、关注时文阅读,培养奉献精神

篇9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 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篇10

一、因文生情,沉浸在自己的故事中,远离文本和学生

以情为主的文章自然要求老师引导学生真正地入境,课堂结尾沿着文章情感发展的脉络,作点渲染,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情感的浸润,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结尾方式。但是,有的老师渲染过度,课堂结尾成了一种私情的泛滥。

一位老师执教泰戈尔的《金色花》,课堂结尾安排学生以“母爱”为话题说一段话。对学生说话的内容,老师并未做评点,而在每个学生回答后反复点化,“妈妈,妈妈,你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课堂上充斥着老师高分贝的对“妈妈”的声声呼唤。而老师这样渲染的目的在于引出自己原先准备好的一段文字:

妈妈,妈妈,我亲爱的妈妈,想起几天前,你来为我带孩子时,脚上还沾着棉花地里的泥巴,女儿的心中就有着万千的悄悄话;妈妈,妈妈,我亲爱的妈妈,记得我小时候,你坐着木盆,在河里为我捉起小鱼小虾,那时我是多么的惊讶;妈妈,妈妈,如今你的头上已布满霜花,岁月在你的皱纹间留下了年华。妈妈,妈妈,如今我也成了一位小女孩的妈妈,妈妈,妈妈,我的妈妈,无论风雨,无论坎坷,你都是我温暖的家,我也是你最幸福的小丫!

如果我们再回视一下课文,就可能感觉到,这段抒情独白与原文情感基调是有较大出入的。《金色花》通过几幅富有情趣的画面,表现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同时,从孩子的眼中,妈妈那沐浴后披肩长发的线条,那祷告与读书的造型是多么优雅。孩子是一位天使,妈妈也是一位天使,诗篇是美与爱的结晶,而不是“妈妈,妈妈”式的歇斯底里。

另一位老师执教鲁迅的散文《风筝》,结尾要求学生说说曾经触动自己的故事,体会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老师在象征性地提问了几个学生之后,就随着一段柔美的音乐,很抒情地叙述自己的故事:

我,一个农村女孩,家里有两个哥哥,当年父亲力排众议,让我上大学。毕业后,我走上了讲台,父亲自然很高兴。以后,我成家了,想调动工作。父亲怕我一人在外面吃苦受累,强烈反对我调动工作。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一个下雪的早晨,外面雪花飞舞,我打开窗户,看到远处一个老人站在雪地里,缩着手,哆嗦着身子,他的身边,放着大大小小的蛇皮带,那是为我准备的鸡鸭鱼之类的过年用品。那一刻,我泪雨滂沱,那是生我养我的爸爸呀!那是我朝思暮想的爸爸呀!我的父亲是全天下最普通的父亲,也是全天下千千万万个父亲的缩影,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百善孝为先,奉养父母,是子女天经地义的事,向全天下的父母致敬!(随即转身向台下听课的老师鞠躬)

看得出来,这段话是执教老师精心准备的,融含着自己的真情。但是,用这段话结束课堂教学的问题在于:第一,这段话表达对父爱的感激,与《风筝》的情感基调不吻合,引申不合理。第二,老师情感过于投入,以至声音哽咽,不能回到正常的教学情境中,忘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二、由古及今,胡乱联想,推衍的内容有严重的“恶搞”倾向

对课文内容作合理的推断或引申,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但是,这样的推衍,必须要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随心所欲。

有个老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一个“猜”字来串起教学的主线——猜时代背景,猜字音字义,猜背诵技巧,猜诗歌主旨……且不说这种“猜”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单说说结尾“猜今日陶公”就让人匪夷所思。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陶渊明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可以当什么社会角色?请展开你的奇思妙想。

我们看看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点:

生一:陶渊明如果生活在今天,今天的环境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他没有隐居之所。他应该到中央党校去当讲师,因为他清廉,可以主讲反腐倡廉。

师:很好,陶渊明能当大学讲师,并主讲为官之道,你很有政治头脑。

生二:陶渊明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可以去当豆农,因为今天的粮价很高,种豆可以使他致富。

师:很好,你很有经济头脑。

生三:陶渊明如果生活在今天,可以到自然环境保护区当环保宣传员。

师:很好,你很有环保意识。

生四:陶渊明如果生活在今天,可以去当公务员,因为他知识丰富,文笔又很好。

师:很好,你真知人善任。

因为完全脱离了文本,学生思维很活跃,回答貌似很精彩,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对文本的歪曲,更是对古人的恶搞。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反而有如下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给陶渊明作了合适的安排,如果让他当官,他能够为人民服务;如果让他经商,他能消除贫富差距;如果让他当农民,他能带领农民勤劳致富;如果让他当作家,他还为人民写出更多的好作品……陶渊明如果生活在今天,能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做时代的弄潮儿。

呜呼,陶公当时代的弄潮儿,与《归园田居》表达的情感不啻有十万八千里!

三、由读到写,写的内容与课文不能作无缝对接

读写结合,以写来收束课堂,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选择恰当角度,进行写作训练。比如,于精彩处仿写,于空白处补写等。但是,我们发现,有些老师设计写作训练时,不能做有效的引导,写的内容与课文相去甚远。

一位老师执教莫怀戚的《散步》,在课堂的结尾,老师安排了一个仿写训练:

家可以很小,螺蛳壳是蜗牛的家;家也可以很大,

在老师不断的启发下,学生有如下的回答:

家也可以很大,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宇宙是地球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大海是鱼儿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天空是鸟儿的家;家也可以很大,天空是云朵的家……

如果是专项的语言训练,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但是,如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散步》叙述的是家庭生活,主题是表现亲情的。而老师给的示例,包括学生仿写出来的句子,只是变换着视角,来审视家的“大”与“小”,这与《散步》的主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另外一位老师在《散步》教学的结尾,先有这样的小结:“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章最后一段,再次在《散步》精致对称的语言中,感知和谐美满的亲情。”接着安排了一个“拓展迁移”: 试着用对称的形式写一组句子,描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孩子的眼睛”。

因为已到下课的时间,老师匆忙展示了自己准备的内容:

孩子的眼睛,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

我们分析一下,老师精心造出来以总结课文的句子,是有问题的:将课文中的“亲情”变换为“孩子的眼睛”,内容与课文没有什么关联;从形式上看,也不能体现文章最后一段于整齐中见错落之美的特征。这样的写作训练,放在任何一节语文课的结尾,都没有什么区别,怎么能体现“读写结合”呢?

四、由文及道,背离了文学鉴赏,变成了空洞的思想说教

“文以载道”,文学作品中融含着道德教化的因素,但是,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而有些老师在课堂的结尾,生硬强加道德教育的内容。一个老师在执教《杨修之死》的结尾,有这样的设计:同学们,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启示?

下面是学生的问答:

生一:做事要稳重,不要耍小聪明;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生二:做人要低调,做事要周全。

生三:为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

生四:要把才能用到该用的地方。

如果说,学生的回答,还差强人意,那么,老师的总结,则有空洞说教的嫌疑:

做人不能侍才放旷,要审时度势,韬光养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上级要尊重,对朋友要爱护,对规范制度要遵守。将自己的才能用在合适的地方,不要耍小聪明,而要拥有大智慧。

同样,一位老师执教《范进中举》,在结束时进行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范进中举》,知道了范进在成功时的表现。请同学们记住,我们成功时要看得起别人,失败时要看得起自己;成功时要淡然,失败时要坦然……

应该说,《范进中举》的本意不是谈人生的成功与失败。范进的笑也是含泪的笑,得意并不是他的真性情。据此引发关于“成功”“失败”的人生态度,是不恰当的。这种忽略本体的拔高、升华,使原本处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扭曲成了粗糙的说教,只能让学生与语文越来越远。

五、由课内到课外,作业成为一种虚假的点缀

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学生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或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布置作业应该具有针对性,也有可操作性。但是,有两种作业,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点缀。

一是作业过大,有专业研究的倾向。一位老师执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布置的作业:课外阅读王永照《苏轼传》,林语堂《坡传》,东方龙吟《万古风流坡》。

这样的专题阅读自然是有价价值的,但是,能做这样阅读的也许是大学教授或是专门从事坡研究的学者,作为初中学生一节课的课后作业,显然大而无当。类似的还有教《智取生辰纲》则读《水浒》,教《杨修之死》则读《三国》……

二是作业过虚,有非语文化的倾向。一位老师教完《金色花》后留下的作业:生活中,我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请用行动回报母爱。晚上回家,请给妈妈端上一杯茶/给妈妈梳一次头/给妈妈唱首歌………

另一位老师也英雄所用略同,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后,布置了如下作业: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趴一会,回想一下小时候父母背自己的情形,然后轻轻为他们捶捶背。再仔细观察一下,父母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