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的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21 01:2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决定的格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决定的格式

篇1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教师 角色定位

一、教师应是导演、编剧,而不是包办者、旁观者。

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包办,那么虽然采用历史展览台、历史小品、小组辩论赛、角色扮演、分组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历史课堂热闹起来了,但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只是被动参与或在执行教师各项指令,学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主动探索。

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上公开课之前将所有事情都布置好,指定学生背问题的精彩答案,指定学生背问题的精彩答案,从而使教学活动变成教师包办的单边活动。

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尝试做一个导演,或编剧,让学生去发挥、创造。

比如:我在讲解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时,为了让学生认清侵华日军的罪行。我先列一些书目和影像资料让学生自己查阅,当学生亲眼目睹日本的种种罪行之后,我在课堂上采用模拟历史法庭的方式,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进行审判,此时学生就举出大量反映侵华日军种种罪行的人证与物证。通过这一活动,既让学生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又对日本侵华的性质有了深刻理解,根本不用重复课本上的结论。

但是有些教师在理解新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所有活动都交给学生处理,自己成为旁观者。因此要做一个好的导演或好的编剧,教师应该在学生探索之前给学生提一些要求,或者给一些提纲;在学生探索、研究之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学生探索、研究之后,对学生探索、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并适当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二、教师应是思想者,而不是录音机。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使许多教师扮演录音机的角色,不断重复教材上的结论,同时使许多学生变成鹦鹉、留声机。学生不愿意思考,因为学生中那几个优秀学生会答就行了;学生也不敢思考,因为担心错误的答案会惹来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这样时间长了,就变成教师说一句,学生在下面“学一句”或“录一句”。几千年前的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教师必须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者,而不只是具有录音机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追求和研究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历史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造成一种悬念,使他们产生向往、探索和欲望。

比如:在讲解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节“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衣、食、住、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导演,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家宴请外商谈生意的场景,设计一个剧本。通过这个活动,既避免教师讲解带来的“枯燥感”,又从历史情境中掌握衣、食、住、习俗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2.教学中适当留有空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都是教师讲45分钟,那么学生是没有时间思考的。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根据一节课的内容适当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此外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结论性语言用得太多,学生没有办法思考。所以,历史教学中应该留一些空白,让学生主动思考。

比如:在讲解历史必修三专题七第四节“向距离挑战”时,对于因特网的利与弊这个问题,我没有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了解到的情况,谈谈因特网改变人们生活和交往习惯的利与弊。通过这样留有空白,给学生更多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历史教学中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表扬。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表达的观点可以是多彩的、富有个性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教师千万不可取笑学生,更不可以打击学生。

教师首先应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观点中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部分加以表扬、肯定、赞赏……当然要诚实。然后学生从教师的表扬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学习动力、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学生会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发现,享受发现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是片面的,在同学或教师的帮助下纠正自己的错误。通过这一过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教师应是配角,而不是主角。

如果把一堂历史课比做“一台戏”的话,那么长期以来都是教师扮演“主角”,甚至在有些时候教师还唱“独角戏”,一个人自说自唱。而大部分学生在历史课“这台戏”中只是扮演跑龙套式的“配角”,很少有机会走上三尺讲台,或仅在“这台戏”中发挥跑龙套的作用。学生对这样的历史教学很难感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很难得到锻炼。

面对课改的要求,要实现教师“主角”向学生“主角”的转变,真正尊重、落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育学角度看,“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可以教育引导的人,我们应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尤其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活跃,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快速接受新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与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他们的想法、做法,合理的、正确的应该给予热情的肯定,相“左”的要加以鼓励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积极思维。多一些启发,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授渔”,少一些“授鱼”,让学生在学习舞台上独立思考、讨论、归纳,使教学过程成为兴趣培养的过程,成为认知加深的过程,成为能力发展的过程,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训练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成功和被其他人欣赏的滋味。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布置学生预习范围和任务,然后根据学生预习和掌握的情况,策划角色扮演、模拟历史法庭、小组辩论赛、历史小品、历史剧本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角,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扮演“主角”,但要注意“主角”可以由一个学生充当,也可以由多个学生充当。

四、教师应是新课程学习的引导者,不只是被动接收

历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分享彼此感情和想法。

例如,在“成败”讨论课上,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寻找资料,了解最新相关研究动态,策划讨论课的具体形式和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讨论,应该在策划时以“导演”身份出现,实施时以“主持人”身份出现,总结时以“评判员”身份出现。关注学生准备和实施讨论的全过程,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必须指出历史教师对讨论结果应该予以必要总结。总结讨论课中基本观点,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态度和认真思维精神,同时指明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论从史出”,由此对照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要使学生明白讨论的要诀是“摆事实讲道理”。

教育学家维果茨基强调指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认知能力自行建构。”他认为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活动应取代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是过程导向而不是成果导向,教学设计是学习导向的,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经验,使他们在认知阶段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认知水平。因此,在构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师角色时,我们需要把关注教学转变为关注学生,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宗旨,以引导为形式”的崭新教学理念,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切实使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

五、对历史新课改的展望

篇2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5年第12期刊登了石先华同志《浅谈“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一文。文章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观点与长期以来'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的观点发生了矛盾,'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观点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在提法上更科学、更符合客观实际”。这就否定了政治经济学关于价值决定价格的基本观点。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特与石先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实际上是指市场形成商品的价格

首先,“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是针对以往“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不是针对“价值决定价格”而言的。石先华同志注意到了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五课中有关“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但却误解了这一提法的本来含义。教材第五课的“引言”中写道:“在1979年以前,我国的商品基本上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商品的定价权,集中在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手中。我国商品定价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讲资源配置方式时,教材写道:过去,我们“在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同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定价的范围太大,而且价格一旦确定,很少调整。技术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或产品用料消耗变了,供应情况不同了,价格却往往不变。这就使得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在讲价格改革的重要性时,教材写道:“价格改革是发展市场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办法,积极加以推进,尽快取消价格'双轨制'……”由此可见,教材虽然在好几处提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但都是针对旧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没有一处是相对“价值决定价格”的观点而言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与“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并不矛盾。

二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以至否定。文章说:“……事实上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会得出这一匹布的价值是5小时这一时间的,因为任何一种计算方法或计算工具也不能将这个时间计算出来。……人们看到的只能是商品的价格而不是价值。”文章接着说:“表现商品价值的价格是不确定的,……一定的时间里,商品的价格多高多低,既不是人决定的,也不是人计算出来的,它是在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由当时市场的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这里,石先华同志不仅否定了商品价值有量的规定性,而且否定了商品价值有质的规定性。是的,同商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商品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这并不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己的实体,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人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价值实体不外是而且始终不外是已经耗费的劳动力,——劳动,即和这种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无关的劳动,——而价值生产不外就是这种耗费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428页)价值实体凝结在商品体内,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当然,商品自身是无法表现其价值的,只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商品的价值才能通过交换价值(货币产生后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必须以价值为基矗实际上,我们正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发现了商品的价值,掌握了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决定的,而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众所周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可能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经典作家早有论述。石先华同志认为,”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是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不是靠人计算出来的。但是,商品交换的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商品,出现在同一市场上,社会只承认它们有同样的价值。教材指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只能是同样商品卖同样的价钱,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这充分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说过:“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2页)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石先华同志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用商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否定商品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从而否定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把商品价格的波动看成是一种纯市场因素支配的偶然现象,显然是不妥的。

篇3

一、到位不越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听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一直延续传统的“满堂灌”,生怕学生没听懂,不停地讲,不停地灌,内容总是面面俱到,连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比如,听一个老师讲《爱莲说》,一开始就翻译课文,从一字、一词,再到一句,然后到整段,最后用整堂课的时间也没翻译完这篇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总是不停地写呀、抄呀,不停地记笔记。我问了几个学生:“这节课学懂了什么?”他们无奈地摇了摇头。试想,有这必要吗?书上不都有注释吗?学生难道不会认字?好多句子他们都能翻译的,如果确实有不懂的,学生还可以相互讨论,实在都讨论不出来,老师再点拨也来得及。比如,针对莲、菊、牡丹它们对比的作用?文中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等等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再讲解。这样的老师,就是明显没能给自己定好位,没能把握好原则,有严重的越位之嫌。这样的做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心生厌倦之感。

二、参谋不代谋

按照新课程理念,老师只是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起引导作用,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但不能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否则,学生就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形成一种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面对问题,不爱积极思考,懒得认真思考,当然也就没有创造性。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学生根本就应付不了灵活多样的中考、高考。我们常说,当老师一定要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出现不爱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这种情况,多半都是老师造成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做一个参谋。

三、指导不诱导

篇4

1月6日,白糖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挂牌当天,5月期收盘价达到每吨4833元。此后国内糖价随国际糖价一路上扬,最高曾达到每吨6246元。

之所以国储抛糖事与愿违,没有达到调控的目的,其实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问题,即政府干预和市场运行的关系问题。作为政府来讲,是把价格当成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还是当成干预的直接目标,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国储这次显然选择了后者。

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价格都是随着供求关系等因素变动而变动的。本次糖价上涨的主要动因,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严重短缺。高企的油价,迫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对新能源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如最大的甘蔗生产国巴西,用甘蔗大量生产燃用乙醇,加剧了甘蔗原料的短缺,糖的需求因此骤然增大。据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统计:2005~2006年度,全球糖的供应缺口在500万吨左右,而我国的缺口大约在200万吨左右。国内外市场同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推动糖价的不断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国储局将储备糖投放市场是有道理的,但不能将投放的目标定在打压价格上,这样将会使价格信号短期失灵,给生产经营者传递错误的信息。

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让价格机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无论是企业的微观决策还是国家的宏观决策,都要尊重市场所产生的价格信号。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要建立在充分解读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市场完全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应进行干预,干预的目标也不应是价格信号,而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如果国家将价格信号本身,作为调控的直接对象,那么,这个信号就将失真,带有浓重的人为意志色彩,直接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的作用。这次国储抛糖,政府明确地对市场价格说“不”,试图设置一个价格上的“涨停板”,这一出发点就违背了期货市场运行的自身规律。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迅速国际化,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变动方向逐渐趋于一致,联动性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价格习惯性的干预很难达到其初衷。例如糖,两次拍卖无异于抱瓮灌畦,根本没有达到平抑价格的目的。相反,却起到了扰乱国内市场价格信号、影响生产经营者的决策等负面效应。这种直接的行政干预,既达不到目的,又使市场价格信息发生紊乱,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经过了2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们不得不又回到了一些最初始的经济学讨论之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们目前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生活当中,有关部门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运用一些非市场的手段直接干预市场价格的形成,让人为的定价来代替市场客观运行所产生的价格。这种干预市场的方式,是有待于商榷的,也是应引起人们深思的。政府应如何正确引导市场,合理资源配置,将是经济学界长时间思考和研究的命题。

篇5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带有典型的美国精神的书。书中讲的道理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都带着闯劲和拼搏精神。全书中的重点的7个习惯: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习惯五:知彼解己--将心比心交流的原则,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这七个习惯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积极主动"也就是常说的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一切成功的前提。积极的人是主动的改变者,他们依据原则作出决定,敢于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消极的人总是轻易说出"我不行",这种语言完全体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结合实际,我们在做后勤支撑工作时,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各部门、班组保持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对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我们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做到"没事找事",尽可能及早地完成该项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被动地让事情来找我们。

二、"以终为始"指人应该要树立一个始终如一的人生目标和行为准则,才能在纷繁的事务中把握前进的方向。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需要有始有终,一定得有目标和方向。并向目标不断的努力,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严谨、细致、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这种好的作风,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好的工作习惯才能养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态度,始终如一坚持良好的行业行为准则,"干一行,爱一行",按章办事,踏实工作。

三、"要事第一"也就是把时间分配给重要的事,而不是紧急的事。不管每天被紧急的事情如何缠得无法脱身,也要抽一点时间来干自己重要的事情。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永远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每天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妥善安排,分清主次,其原则就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所以我觉得书中提出的事务分类表非常的好。我们可以按这个表来进行每天的工作安排。列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这四大类再进行综合排序。这样可以做到事事有条理,从而不会忘记最重要的事。这种工作习惯,对于一个管理者或是基层员工同样重要,工作安排的有轻重缓急,才能够理出头绪,做好本职工作。

四、"统合综效"通俗的说就是既不按照我的方式,也不遵循你的方式,而是通过合作创造出更好的办法,达到1+1>2的效果。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合作性的原则。团结就是力量,"合作"也就是我们常强调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忙,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的每个同事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老同事工作经验丰富,年轻同志思维活跃,我们需要发挥大家的长处,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大家综合讨论进行解决,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五、"知彼解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的熟悉词语。古代兵书《孙子·谋攻》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其实在生活中是没有或者很少有敌人的,更多的是朋友,同事,"亲人"。我们常常把"彼"理解成为自己的对手,忽略了去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和同事。靠自以为是的了解去判断事物,去评价工作。这样的低效率的沟通情况下,集体的效能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注意常常设身处地的替其他工作岗位的同事,还有我们的"亲人"来考虑一下。如果我们大家都学会换位思考,以此来加强团队战斗力和协作精神,关键时候就能够打硬仗,齐心协力,通过每个人的切实努力,把我们**邮政做得更好更强。

六、"双赢思维"通俗的说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了,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是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可以听到一些人在集体利益面临损失的时候没有"积极主动",而是说"无所谓"。如果只是简单的发发牢骚,倒也无可厚非,但要真的这么想那就是背弃了"双赢思维"。在一个集体里面,只有集体好了,个人才能好,每个个人都要尽力去维护集体,最终受益的也还是个人。反过来也一样,集体利益受了损失,我们个人也会受到损失。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每个人出色的完成好每天的工作,并且给身边的人有一个提醒,互相检查工作的质量,共同讨论,一起提高,在整个集体中建立浓厚的"双赢思维",我们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更"积极主动",让**邮政不断的去赢,我们个人也就能不断的赢!

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经贸委(经委),各区域电监局、城市电监办,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

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经济增长放缓、高耗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情况,部分省(区)自行出台措施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这种做法,造成电价政策的混乱和价格信号的扭凸,不利于促进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各地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进行清理,同时推进电价改革。现通知如下:

一、坚决取消各地自行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开展对国家电价政策执行情况的自查自纠工作。凡是以发、用电企业双边交易等名义,擅自降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或用电企业销售电价,对高耗能企业实行优惠电价措施的,3月15日前应全面停止执行,并将自查自纠情况于3月底前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电监会。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大型工业企业,用电电压等级在110kV及以上的。可以按自愿协商的原则,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电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同时按国家规定的输电价格支付输电费,并缴纳随电价收取的政府性基金与附加费。各省(区,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市场化原则,按程序上报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方案,经批准后实施。具体实施办法国家将另行下达。

三、合理调整峰谷电价等需求侧管理措施减轻企业电费负担。2008年降水充沛,冬季来水较好且水电丰富的地区可适当延长丰水期电价执行的时间。以降低用户实际负担的电价水平。各地还可以依据电网负荷特点通过合理调整峰谷分时电价结构,鼓励高耗能企业用电削峰填谷,减轻用电负担,提高电力工业整体效率。具体由省级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后实施。

篇7

一、“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实际上是指市场形成商品的价格

首先,“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是针对以往“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不是针对“价值决定价格”而言的。石先华同志注意到了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五课中有关“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但却误解了这一提法的本来含义。教材第五课的“引言”中写道:“在1979年以前,我国的商品基本上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商品的定价权,集中在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手中。我国商品定价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讲资源配置方式时,教材写道:过去,我们“在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同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定价的范围太大,而且价格一旦确定,很少调整。技术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或产品用料消耗变了,供应情况不同了,价格却往往不变。这就使得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在讲价格改革的重要性时,教材写道:“价格改革是发展市场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办法,积极加以推进,尽快取消价格‘双轨制’……”由此可见,教材虽然在好几处提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但都是针对旧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没有一处是相对“价值决定价格”的观点而言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与“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并不矛盾。

其次,教材一再强调商品交换要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要遵循价值规律。教材写道:“为了维护企业各自的物质利益,客观上要求各个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互相转让产品时实行等价交换。”“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共同属性:凡是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都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凡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地方,价值规律都要起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计划的实施也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关于“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非但没有否定价值决定价格,反而是以价值决定价格为基础的。我们认为,“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是从商品价格的根本决定因素和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的关系上讲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则是从商品的市场价格要反映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的角度讲的。考察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两个结论的个别字眼相同,就轻率地断定它们是矛盾的。石先华同志把“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理解成“市场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以致否定了价值决定价格的正确观点。

二、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以至否定。文章说:“……事实上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会得出这一匹布的价值是5小时这一时间的,因为任何一种计算方法或计算工具也不能将这个时间计算出来。……人们看到的只能是商品的价格而不是价值。”文章接着说:“表现商品价值的价格是不确定的,……一定的时间里,商品的价格多高多低,既不是人决定的,也不是人计算出来的,它是在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由当时市场的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这里,石先华同志不仅否定了商品价值有量的规定性,而且否定了商品价值有质的规定性。是的,同商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商品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这并不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己的实体,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人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价值实体不外是而且始终不外是已经耗费的劳动力,——劳动,即和这种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无关的劳动,——而价值生产不外就是这种耗费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428页)价值实体凝结在商品体内,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当然,商品自身是无法表现其价值的,只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商品的价值才能通过交换价值(货币产生后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必须以价值为基矗实际上,我们正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发现了商品的价值,掌握了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决定的,而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众所周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可能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经典作家早有论述。石先华同志认为,“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是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不是靠人计算出来的。但是,商品交换的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商品,出现在同一市场上,社会只承认它们有同样的价值。教材指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只能是同样商品卖同样的价钱,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这充分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说过:“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2页)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石先华同志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用商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否定商品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从而否定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把商品价格的波动看成是一种纯市场因素支配的偶然现象,显然是不妥的。

三、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出了商品价格的“供求决定论”。文章先是承认“价值起决定因素”,接着就以假设的例证否定了这一点,说“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

不可否认,市场供求关系会对商品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趋于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趋于下降。但是,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如果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长时间内居高不下,该种商品就会被大量地生产出来,从而迫使该种商品价格降低;如果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长时间内只降不升,该种商品的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减少供给,从而迫使该种商品价格回升。可见,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市场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必然会产生:①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价格不会无限制地上涨,也不会无限制地下跌,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②每一次交易不一定恰好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符的,因为上涨的部分与下跌的部分可以互相抵消。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仍然是相等的。价值决定价格有其客观性,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价格终究是由价值决定的。石先华同志所言“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从理论上也讲不通。果如其言,价格岂不成了供求的货币表现?供求关系使价格不断地背离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不仅不是对“价值决定价格”的否定,恰恰相反,正是“价值决定价格”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用“价值决定价格”的表现形式来否定“价值决定价格”本身。恩格斯指出:“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15页)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还提出了商品价格的“合力决定论”。文章认为,把价格看成“是由价值、供求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合力即市唱—这一统一体决定的更为妥当,更符合客观实际”。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说不能把价值与供求等因素一起归入“市唱—这一统一体”,因为流通或交换不创造价值,退一步讲,即使“这一统一体”存在,我们也不能将价值、供求对价格的作用等量齐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在决定商品价格的“这一统一体”中,价值与供求究竟哪个因素是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这是“合力决定论”所回答不了的问题。如果承认价值是主要矛盾,石先华同志提出的“供求决定论”与“合力决定论”会不攻自破;如果承认供求是主要矛盾,就会导致“价格现象反映的是看得见的供求本质”这一荒谬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合力决定论”的观点似乎很全面,其实,它恰恰否定了价值对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否定了价值规律的存在,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讲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因素引起价值的变动是缓慢的,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是轻微的。”我们认为,这不符合实际。100多年前,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宴请宾客时,宾客都用银碗,唯独他自己用铝碗,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如今,全世界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铝制餐具,却很少有人能用得起银制餐具。对此,不知石先华同志该作何解释?在我国,80年代后期以来,手表、化纤衣料和某些家用电器的价格普遍下降,难道这些商品的降价不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结果,而仅仅是供过于求的缘故?

四、价值决定价格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总趋势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价值决定价格是从商品交换的总体上讲的,是指价值决定价格变化的总趋势,并不是指每一次具体交换价格一定要与价值相等。关于这一点,石先华同志的文章有两处明显地存在着误解:一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说“供求因素的变化却是经常的、多变的,对价格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明显的”。接着,以西红柿的价值、价格与供求的变化为例,证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文章虽然强调“就整个社会而言”,实际上恰恰是用具体的、个别的商品交换现象来看待价格与价值、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从而得出了与价值规律相悖的结论。二是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分析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时,生搬硬套形式逻辑的公式。

价值决定价格是指价值决定价格变化的总趋势,而石先华同志却违背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混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用某些具体的、个别的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去对照形式逻辑的“全称肯定判断不能有一例为假”,从而否定了价值决定价格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价值决定价格要通过商品交换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反映本质,但不等于本质。我们必须透过现象去认识和把握本质,而不能把现象与本质混为一谈,更不能用个别现象去否定一般规律。例如,对自行车的价格,应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从社会总体上来看,从价格变化的总趋势上来看,而不能孤立地看一次次各不相同的交换价格。目前,一辆上海产凤凰自行车的价格一般在400元左右。因时间、地点不同,它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有时低于400元,有时则高于400元,甚至上下浮动的幅度还比较大。但是,无论怎样低,它不会低到一枝普通圆珠笔的价格;无论怎样高,它不会高到一辆桑塔纳轿车的价格,更不会高到一架波音747民航飞机的价格。原因何在?是因为自行车供过于求,抑或供不应求?显然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理解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必须把握商品价格变化的总趋势,而不能被纷纭复杂的商品交换现象所迷惑。

至于某些特殊商品和买卖对象的高价交易,则完全是商品货币关系的派生物,已超出了正常的商品交换范畴,它们的价格是一种“虚幻价格”,同表现商品价值的价格有着质的区别。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某些不法商贩贩卖假冒伪劣商品并漫天要价的欺诈行为,更应另当别论。五、价值决定价格是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

篇8

    一、国家公务员(含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工作人员)实行国家现行的退休制度,暂停执行《海南经济特区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退休的国家公务员的退休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国家公务员(含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工作人员)不再执行《海南经济特区城镇从业人员失业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

    二、根据国家规定,调整本省养老、失业保险费率。养老保险费,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从业人员月工资总额的20%缴纳,从业人员按其月工资的5%缴纳;失业保险费,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从业人员月工资总额的2%缴纳,从业人员按其月工资的1%缴纳。

    三、社会保险费改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具体办法由省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02号

现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的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施行。

总理

二七年七月二十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的决定

国务院决定对《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做如下修改:

一、第四条修改为:“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减按5%的比例税率执行。减征幅度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二、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扣缴义务人在向储户结付利息时,依法代扣代缴税款。”

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前款所称结付利息,包括储户取款时结付利息、活期存款结息日结付利息和办理储蓄存款自动转存业务时结付利息等。”

三、第十三条修改为:“本办法所称储蓄机构,是指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

四、第十四条修改为:“储蓄存款在1999年10月31日前孳生的利息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在1999年11月1日至2007年8月14日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20%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在2007年8月15日后孳生的利息所得,按照5%的比例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此外,对个别条文的文字做了修改。

本决定自2007年8月15日起施行。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根据本决定做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

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

(199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2号根据2007年7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2号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储蓄机构取得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应当依照本办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三条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纳税人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第四条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减按5%的比例税率执行。减征幅度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五条对个人取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专项储蓄存款或者储蓄性专项基金存款的利息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前款所称教育储蓄是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开户、存入规定数额资金、用于教育目的的专项储蓄。

第六条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按照每次取得的利息所得额计征个人所得税。

第七条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以结付利息的储蓄机构为扣缴义务人,实行代扣代缴。

第八条扣缴义务人在向储户结付利息时,依法代扣代缴税款。

前款所称结付利息,包括储户取款时结付利息、活期存款结息日结付利息和办理储蓄存款自动转存业务时结付利息等。

扣缴义务人代扣税款,应当在给储户的利息结付单上注明。

第九条扣缴义务人每月代扣的税款,应当在次月7日内缴入中央国库,并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税款报告表;代扣的税款为外币的,应当折合成人民币缴入中央国库。

第十条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

第十一条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税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扣缴义务人应当积极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十二条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本办法的规定负责征收管理。

第十三条本办法所称储蓄机构,是指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

篇10

关键词 格式条款 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F 418

文献标识码:A

一、格式条款的界定

(一)法律条文。

我国《合同法》第39条第2款对格式条款的定义是: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订立合同未与对方协商是其基本特征,格式条款指不能协商的条款,假如当事人一方在能够协商的情况下不与对方协商,或放弃协商的权利,则不能认为未协商的条款因此成为格式条款。

(二)法律特征。

1、提供者的单方事先决定性。格式条款一般由一方当事人事先确定,实践中多由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提出。这些提供方一般具有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2、潜在的不公平性。由于格式条款的一方在经济上具有优势,使其有可能将预定的格式条款强加于对方,从而排除或降低双方就条款进行协商的可能性,因此具有潜在的不公平性。

3、事先制定反复使用。这说明强调格式条款是在订约前就已经预先制订出来,而不是在双方反复协商的基础上制订的。另一方面,重复使用不是其本质特征,因为有的合同仅使用一次,而没有多次使用。

(三)格式条款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1、格式条款与个别协议的区别。而所谓的个别协议,指的是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谈判达成的协议。格式条款与个别协议互为对立物。如果当事人双方就格式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实际商议,达成了一致意见,格式合同便成为了个别协议。

2、格式条款与示范合同的区别。示范合同,是指根据法规和惯例而确定的将之以示范使用的文件。但是它只是当事人双方签约时的参考文件,对当事人无强制约束力,双方可以修改其条款形式和格式,因此它不是格式条款。

二、格式条款的存在意义

英国的迪普洛克勋爵曾指出:“这些合同的定式条款都是在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活动而固定下来的,他们由那些能够代表某一行业的经常从事此类交易的人士制作,经验证明,他们能够促进贸易的发展。”豍具体来说,格式条款的价值在于其效率。

1、节省缔约时间与费用,降低成本。经营者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在细节的协商上。它精简了传统的要约承诺反复商讨的过程,节约了缔约的成本和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2、事先分配风险。格式条款由专业人员制订,风险的承担具有效率性。

3、促进企业合理经营。使企业部门的调整变得容易,将风险的决定贯彻到最基层的人,节约了逐个说明的成本,强化交易的进行

4、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法律规定的合同类型较为有限,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以参考。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合同内容。因此,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利用格式合同将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因此能补充法律规定的不足。

三、我国规制格式条款的立法现状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格式条款的规制体系,既有一般规定,也有各单行法规的特殊规定。这是我国立法者在注意到格式条款的缺陷后的调整。首先是我国在1999年通过的《合同法》对格式条款使用了格式条款的概念,并作了完整的规定。其次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4条有对规制消费者和商人之间格式条款内容的概括规定,与《合同法》的规定基本相同。最后在其他领域如海商法、保险法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其中在立法及实践中仍存在缺陷

(一)第39条规定存在的问题。豎

该规定缺乏法律后果的不完整法律规范。该款只规定了格式条款提供方在确定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时应该遵循公平原则以及提醒义务,但是没有规定格式条款提供方违反义务时应有的制裁措施。而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条第一款有说明:“违反公平原则的格式条款无效。格式条款提供方未履行提请注意和说明义务的,该条款未订入合同。”其次格式条款提供方提请对方注意并需应其要求予以说明的条款范围过于狭窄,只有在免责条款订入合同时,格式条款提供方才需要履行提请当事人注意并应要求予以说明的的义务。而对于其他的格式条款,无论是含糊不清还是语意矛盾的,条款提供方都没有义务提请对方当事人注意并予以说明。但可能在司法实践中会因为格式条款所涉及的条款不公平程度的不同,提请注意的程度也不同,但这种规定还是不合理的。最后是没有区别格式条款订入消费者合同或商业性合同的不同规则。本应适用不同的规则,但由于没有区分致使权利义务分配的不均。

(二)实践中的误区。

我国的行政机关利用强制手段将许多本不具有约束力的条款冠以法规的名目,拟定了不少格式条款作为订约的基础,如铁道部将涉及铁路货运的规则制订,强迫消费者接受。而一般消费者误解其具备法律效力而被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