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2 22: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争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李白《发白马》
3、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张玉娘《从军行》
4、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
篇2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科技投入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技投入可以说是科技进步的动力和能源,科技投人的数量和使用效果直接影响科技水平和科技竞争能力,同时也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进步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定量测算科技投入对各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各产业经济增长对科技投入的影响,是现在许多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不同的地区,科技投入的方式和结构的不同,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是完全不同。因此。研究不同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优化各省科技投入结构,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 运用协整理论、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 利用1990~2010年度经济数据, 分析江苏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与各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将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科技决策和财政政策,对江苏省的科技兴省战略及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证分析
1、变量确定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各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S1,S2,S3)反映经济增长情况,选取江苏省财政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的支出(T)反映江苏省的财政科技投入。为避免数据太大波动以及数据的异方差,分别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记LNS1,LNS2,LNS3和LNT。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单位:亿元)
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在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前必须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时间序列LNS1,LNS2,LNS3,和LNT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LNS1,LNS2,LNS3和LNT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只有LNS1变平稳。但二阶差分后全部变平稳,他们变成二阶单整序列,可进一步检验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根据上面平稳性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为二阶单整,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对协整检验主要采用Engle和Granger提出的E-G两步法,对财政科技投入与各产业经济增长关系而言,意味着只存在一个线性的协整关系。
首先对财政科技投入与各产业经济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他们之间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得到回归方程:
LNS1=4.850521446+0.4294239547*LNT
R2=0.985474 R2=0.983658 F=542.7313
LNS2=5.098093452+0.7146706118*LNT
R2=0.941528 R2=0.934219 F=128.8183
LNS3=4.390028148+0.7698714208*LNT
R2=0.976598 R2=0.973673 F=333.8503
从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看,模型的拟合度和修正的拟合度较高,各项检验参数不为零,F统计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统计性质良好。
然后,检验残差e的平稳性。通过该方程式计算的残差序列e并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
从表中可知,各残差是平稳的。也就是说明江苏省财政科技投入与各产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看,财政科技投入对第一产业的弹性为0.4294,第二产业的弹性0.7147,第三产业的弹性为0.7699。即财政科技投入增长1%,第一产业将增长0.4294%,第二产业将增长0.7147%,第三产业将增长0.7699。可以看出财政科技投入对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比较显著。
4、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上面的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江苏省的财政科技投入与各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也就是是由于财政科技投入引起各产业经济的增长,还是各产业经济增长带动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利用1990-2010年度的江苏省财政科技投入与各产业数据,对LNS1和LNT,LNS2和LNT,LNS3和LNT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S1与LNT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财政科技投入是第一产业发展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LNS2与LNT之间确存在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LNT与LNS3两者之间也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财政科技投入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单向granger原因。
三、政策建议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一项科技财力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进步、振兴经济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的财政科技投入的多少,往往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与水平呈正相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它在技术进步中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是江苏省市实现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政策举措。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财政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投入是引导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在引导科技发展上起着基础保障,引导和调剂作用,也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因此财政在科技上的支出要处理好各类科技计划的关系,优化科技经费的投入方式。当前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科技计划,科研项目,工程研究种类繁多造成了资金利用效率低。优化财政科技投入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复投资有着重要作用。
2、加强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整体科技水平,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政府科技投入资金管理机制,保证科技资源流向富有活力和最有效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不断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政府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3、是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财政科技投入对象的局限性是影响河南省财政科技投入的配置水平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投入是一种创新性的生产性投入,应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建立由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等构成的多元化的投入主体。对于公益性的科技活动,以政府为主进行投资;而对于非公益性的科技活动,应以鼓励企业和民间投资为主要投资主体。
4、是完善科技投入的政策法规,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的结构。要建立、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把财政科技投入纳入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关键就是对公益性科研活动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合理配置财政科技经费, 明确各类经费的功能,实行分类管理,避免重复交叉。
参考文献:
[1]吴宇军;王丽;王峰;彭华涛.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09.
[2]刘战伟.河南省财政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关系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1,07.
篇3
就这样,电视剧与网游狭路相逢。要知结局如何,请先跟随小编一起,对游戏进行一次全方位评测。
游戏画面写实考究
一款游戏吸不吸引人,画面第一眼的感觉极其重要。
与其他同类网游相比,《水浒无双》走写实的画面风格。官方工作人员向小编透露,为了完美展现水泊梁山硬派大气的场面,游戏研发人员曾到梁山故里山东梁山县驻扎一个多月时间,获取大量第一手实景素材。
经过精心周密的素材准备,再加上成熟3D引擎技术支持,《水浒无双》画面呈现出硬朗、大气的气韵。目前,《水浒无双》画面最高支持1680×1050像素大小,给人带来纯正高清画质享受。
纯粹水浒角色扮演
小编试玩后认为,《水浒无双》这款游戏最具市场吸引力的,应该是它的水浒角色扮演玩法和卡牌系统。
在中国,梁山泊108好汉替天行道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水浒无双》采用剧情副本的形式,将众多为人所熟悉的场面,包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斗杀西门庆”、“武松醉打蒋门神”、“武松血溅鸳鸯楼”、“众好汉江州劫法场”等故事再现出来。
在游戏里,小编达到10级的时候,就进入了第一个剧情副本“武松景阳岗打虎”,分别扮演武松、西门庆、武大郎、潘金莲等人,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游戏研发团队还将植入独特的卡牌系统。据了解,这一系统最初的灵感来源,是90年代末在各大中小学校风靡一时的小浣熊方便面水浒卡牌。《水浒无双》的卡牌与小浣熊卡牌有异曲同工之妙,玩家在使用卡牌之后就会变身为不同的梁山好汉,如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等,甚至还能使用各自的专属兵刃和武功,整个游戏玩法也会因此变得妙趣横生。
国战、水战全都有
与同类网游相比,《水浒无双》的战争系统极其完备,不仅有帮会战、万人国战,还有国王争夺战、夺船战、水战等具有水浒特色的大规模战斗玩法。
据官方介绍,游戏研发团队深入研究了小说中“高太尉征梁山”,梁山“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征方腊”等战争描写,加入了众多全新内容。例如在梁山水寨争夺战中,小船、箭塔等攻防被广泛运用,而到了国战中,火炮、投石车等攻城器械又给战争带来更多变数和刺激。
篇4
【关键词】语境 第二语言词汇学习 多媒体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00-01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基石,词汇学习贯穿英语学习的始终,词汇能力在言语交际中举足轻重。但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词汇习得研究却一直被忽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如何促进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才成为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
语境条件与无语境条件是两种最为常见的词汇学习条件。在语境条件下,第二语言目标词汇不是单独呈现的,而是将它放人由该种语言构成的上下文情境(通常是句子、语段或篇章)中推测目标词的含义。无语境的学习指以词表的形式单独呈现第二语言词汇,除目标词外,仅呈现由第一语言对该词的翻译、解释。
本文重点分析近几十年来国外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将有所涉及,旨在对语境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研究动态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研究回顾
近几十年来,语境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问题:不同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差异,语境条件与词汇记忆效果的保持。
(一)在语境条件与无语境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差异
语境条件下的学习更注重对语境中意义的理解,强调第二语言词汇的输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上下文情境一同出现的。Krashen 在1987年提出的监控假设理论(Monitor Hypothesis Theory)强调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输人以及充分的交流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受这一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比较倾向于语境条件下的学习。
Beheydt认为脱离语境来学习单词是荒谬的,因为孤立的单词无法显示其多义性,根据语境变化词义是单词的一个基本特征。Schouten在她的著作中也强调了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重要性,她说:“在有意义的文本中呈现单词无疑更可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减少了混淆的机率。语境和孤立的单词或者句子不同之处在与它提供了语言和心理的现实环境。”
国内外有些学者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1988年Li Xionglong调查了语境线索在推断和记忆目标词汇的效果。他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认为在语境条件下学习目标词汇效果比无语境条件好。
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与 Krashen的监控假设理论并不相符。他们的研究表明两种方式的学习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无语境条件的学习效果好于语境条件下的学习。
Cohen &Aphek研究了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希伯来语词汇的情况。研究发现,只有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的语言水平时,语境才会发挥其作用。当学习者语言水平较低时,这两种学习条件在学习效果上无显著差异。1982年,Pickering的实证研究发现翻译的学习条件能让受试者更容易地学习单词。
(二)语境与词汇记忆效果的保持
许多学者认为以无语境方式学习的词汇由于在学习者的记忆中缺乏认知的基础而非常容易遗忘,而语境条件下的学习词汇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地加工,因而有助于学习效果的保持,进行长期记忆。
Kan在韩国汉城的一所小学开展了实验,考察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情况。研究发现在即时回忆单词定义、听力理解、知识转换三项测试中,语境学习显示了明显的优越性。因此他认为语境学习在词汇的长期记忆中有着重要作用。
也有一些学者对语境条件下学习词汇有利于词汇的长期记忆这一观点提出质疑。Mondria &Wit-de Boer对法语学习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他们给受试者提供了八种语境,每个句子中都包括了目标单词,让受试者学习。结果表明根据语境猜测词义和单词的长期记忆没有相关。
二、思考与展望
从以上国内外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可见,国内外研究者就语境条件与无语境条件孰更有利于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争论尚未达成共识。思考这一争论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语境与学习者自身。
(一)争论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语境方面。语境条件在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中固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第二语言构成的语境有时难以提供足够的信息,学习者由于词汇量和语言背景知识小,无法根据语境做出正确的推理,对于初学者和年龄较小的学习者更是如此。
第二是学习者自身的原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学习习惯、逻辑推理及记忆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语境条件下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语境
如上所述,语境条件可以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深度的加工,因而在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便捷,多媒体语境学习条件将成为语境与无语境这两种学习条件之间的桥梁,既保证学习者利用语境对语言信息进行深度的加工,推测目标单词的含义,又能使学习者对推测结果进行核实,避免错误的推测,从而促进第二语言词汇学习。
与常用的文本语境相比,多媒体语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大量自然、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及与之相匹配的情境信息,能够使学习过程更为灵活,更具适应性和趣味性,使语境学习的优势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严重缺乏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然而基于多媒体的语境学习恰为学习者提供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方式,因此多媒体语境下的第二语言词汇学习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应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多媒体语境条件下学习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如目标单词的难易度、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者的兴趣、学习策略)等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7.
[2]Beheydt, L. Vocabular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J].Dutch Crossing, 1987,32:3-25.
[3]Schouten-van Parreren, M.C. Vocabulary learning through reading: which conditions should be met when presenting words in text[J].AllA review, 1989,60:75-85.
[4]Li, X. Effects of contextual clues on inferring and remembering meanings of new words [J].Applied Linguistics,1988,9:402-413.
篇5
论文关键词:预算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 企业预算 预算指标 企业发展 管理观念 三个层次 管理特征
一、传统预算的概念及管理特征
传统预算仅指用货币来量化,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所涉及的经济资源予以有效配置,并以计划的形式具体地、系统地反映出来的基本工具。传统预算是企业明确战略目标、落实责任、考评绩效的工具以及管理信息生成的基础。具有以下特征:
(一)预算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引导企业从“现实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科学的战略和强有力的执行手段是企业成功经营的两个基本方面。战略解决的是公司定位与目标:执行手段包括实施战略的路径选择和运营管理模式的确定。而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执行手段特别是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预算指标的确定与分解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实过程以及围绕战略目标进行的资源配置过程。战略是企业长期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予以阶段化和具体化,这就是要根据战略目标制定经营(年度)计划,经营(年度)计划再分解为具体的(年度)业务计划。而预算则是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年度)计划的细化和实现的有力保障。
(二)预算管理是一种量化管理,引导企业从“感觉管理”向“数据管理”转变。预算是计划的数量化、价值化(以下简称“量化”)的表现形式,这里的“计划”既包括配合长期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每年年度经营计划,也包括企业每年具体的业务计划,如销售、生产、采购计划、技术改造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
计划指标量化具体直接.便于设计、收集、计算和评价,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预算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就是要对计划目标的所有指标予以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施、控制、业绩考核、评价和激励,这也是预算优于其他管理工具的一个显着特点。
(三)预算管理是一种理性管理、人本管理,引导企业从“即兴管理”向“理性和人本管理”转变。从预算编制的方式来看,如今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更多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多次循环”的形式,该过程实质就是预算各项“量化”指标及其具体实施内容的理性回归过程,大到战略、经营(年度)计划,小到具体业务计划乃至每个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制定,以及整个预算编制、执行、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都必须建立在信息资料广泛的收集、分析基础上.也建立在整个经营管理团队及广大员工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基础上。预算管理将人置于管理的中心地位,使企业日趋理性并进行人本管理,一方面将大大增加企业各级员工对预算指标及其具体实施内容的认知度.有利于提高预算整体执行效果,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盲目决策、武断决策等即兴管理方式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大幅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有赖于员工的创造力.其经营更要求理性管理和人本管理的紧密结合,这也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四)预算管理是一种资源整合管理,引导企业资源分配从“无序”向“有序”转变。预算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优化配置企业有限资源的过程。预算可将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从而可以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和统筹运作,并对其运作实行监督、控制和考核。通过资源的整合和集中运作,有利于加强各部门、各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强化企业对资源的控制与管理,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扩展预算(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及管理特征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算和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制度安排。它是将业务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与资金流整合于一体并进行优化的管理系统。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全员(部门)参与、全过程管理、全业务涉及、全资源控制的企业管理模式。它引导企业从“无责任管理”向“全面责任管理”转变。预算管理能协同各种业务活动和管理方案。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均能统筹规划、协调行动,有效地聚集各项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使之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有序的集合。同时作为一种管理机制,兼具预算规划、编制、执行、控制.业绩考核、评价、激励等功能,成为落实责任和分权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与第一层次的预算相比.全面预算管理除包含第一层次预算的所有特征外,更加完善了预算的系统性.丰富了预算的管理功能。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闭环管理,引导企业从“开环管理”向“闭环管理”转变。现代企业管理强调“闭环”管理.“开环”管理是不受控的,无法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闭环”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能够有效地根据自身管理活动的特点,将业绩评价结果与奖惩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全程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予以管控、反馈、激励并及时滚动调整,已成为企业全面闭环管理的有效工具。
(三)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全面预算管理结合市场状况,将企业管理的职能化整合为企业管理的整体化.讲究联合管理、联合行动.可大大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增进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全面预算注意把握市场的特点和变动,分析市场规律.并在实际工作中较好地运用这一规律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概念及管理特征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仅包含狭义及扩展层次预算的各个方面,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寓战略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三位于一体的闭环管理体系,引导企业从“三线管理”向“一线管理”转变,使战略规划、全面预算和绩效管理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并通过三者的高效互动,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完善和实施必须有企业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实施也会对企业文化形成影响.促使企业自发形成了契约化、数量化、透明化、程序化的企业文化。所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已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步入文化管理阶段的金钥匙。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促使企业一些管理观念的改变,使其更契合企业文化的精髓。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引导企业从“责任管理”向“承诺管理”转变。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由于其是三位一体的完整强大的管控体系和功能,将促使企业全面遵循其既定的考核、控制和激励的“游戏规则”,形成人人争先、积极主动的良性竞争、合作的氛围,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被动做”为“主动做”,而且是全力以赴地主动去做。
(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引导企业从“个人治理”向“制度治理”、“文化治理”转变。企业创业时一般是遵循“个人治理”的经验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创业初期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但到了企业发展与扩张时期,就会存在很大问题.该阶段基本谈不上科学管理,也更谈不上预算管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它的运转就只能靠精心设计的机制、流程、程序、制度,它不会因个人好恶而轻易偏移方向.这种“制度治理”管理模式就是把企业各有机组成部分规范化、制度化、使企业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确保企业实现飞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阶段相对应的是狭义和扩展的预算管理。“文化治理”是企业管理在法治模式基础上的升华,是以人为核心,以文化为支撑,以制度为基础,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处于“文化治理”阶段企业的员工必然越来越趋向于自我管理,并在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下发挥创造力。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篇6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网络英语;构词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69 [本刊网址]http:∥
一、网络英语新词的定义
一般来讲,网络语言有两种分法,分别为狭义和广义。广义定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同网络专业词息息相关;二是为网络联系的特别语言,也可以看做是网络蓬勃发展派生出现了新语言;三是在BBS和聊天室聊天时所运用的语言。在本文中,我们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是和网络相互联系的所有表达方法和词汇。
二、网络英语新词构成特征
(一)网络英语词汇构成中的变异性
1.词义变异
利用提喻、借代、隐喻等方法让词义变化,或者让词义出现降格、升格、缩小、扩大等方法都能够实现词义变异。例如,“menu”正确的释义应该是选单、菜单等,而现在却被看成“菜谱”,两者的意义大相径庭。再如“bug”意思是昆虫,而在网络中却被理解为“故障”。究其缘由,原来起初的计算机故障就是小昆虫所致,让先前的电子管计算机被迫中止工作,所以才有了“故障”一说。
2.词性变异
转变词性的现象,我们称为词性变异。例如,“Google”一词转变较为流行,“I googled you”和“Let me google that”的意思是“我在网络上搜索你”,“让我上网搜索下”。类似以上说法显然都在日常英语中有所展现。“google”一词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加直观的表现。
3.合成变异
把两个词语合成也能出现新的解释。针对合成词有很多方法,例如简缩法、引申法、比拟法、说明法等。合成词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根据现有的语言来进行合成。类似合成词在网络英语中更是多如牛毛,例如“login ID”、“login name”意思是登入用户的姓名和登入网站的用户姓名。“online transac-tion”、“cyber cast”、“cy-ber cash”分别为在线交易、网上播放、网络货币等。
(二)网语语体的个性化
1.拼缀法的巧妙运用
有的时候,新词是另外单词中部分词组合而成的,此种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就是拼缀法。他们的形成过程具有特定的规律,也被看做是形态规则。许多计算机词汇就是这样形成的,利用这些形态来构成新的词汇。拼缀法的构词方式较为简单,且词义更是简单易懂,例如informercial=informa-tion+con-mercial,翻译成汉语就是商业信息电视片。
2.派生法的功能凸显
前中后缀就是词缀的三种方式,他们共同构成了派生。而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前缀和后缀,“re-”重新,rehi:hi again又来了,“-ware”软件,free ware免费软件;share ware共享软件等。
3.缩略语的大量涌现
为了迅速获得应有的目的而出现了一种语法就是缩略法。此类词语一般截取的是每个单词的首字母,例如NZ:New Zeal-and;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等。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词汇的意义较为固定,也容易受到大家的认可。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英语的发音,把不发音的词汇给省略掉从而出现了新的缩略语,thot=thought;nite=night等都较为典型。
4.别具一格的替代现象
第一,数字代替拼写。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数字较为直观便利,所以在网聊中应用的较为普遍。例如somel=some-one。同性恋者如果想要表达时,也会隐晦的用数字来表示419()。
第二,同音字代替拼写。一些词汇和单词采用一样发音的字母,CU:see you回头见,IC:I see明白等等。此类词汇大多都是编撰的,含义更是多种多样,所以运用时要根据情况而定。
(三)网络语言的超文本化
网络语言的出现并不是仅仅和语言相关,还使用了键盘上面的各种符号,另外网络图片和超链接也应用的恰如其分。网络英语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被看成一种混合语言。其中,里面的表情符号更是被大家认作为“现代象形文字”,这在英语中获得了很大认可。例如“:-)”符号的意义是微笑。在以“Z”为例子,三个“Z”就构成了睡觉的意思。哭的表示字母为“TT”,其实“tear”的第一个字母就是“T”,用它来表示更加的形象具体,我们可以看到泪水从脸上流下来的样子。
三、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英语新词将会继续增加
社会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因此,网络英语词汇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变化进步、经济技术的日益发展、文化的促进、国际间的融合等等。从某种方面上来讲,网络英语新词能够更加准、明晰的反映社会发展的变更。新词的出现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全新词反而出现了更多,旧词也会在新时代赋予新的意义。
(二)网络英语新词向求简方向发展
语言能够呈现出社会特征,简单化将成为语言发展的最终出路。网络英语出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往,交际过程需要更加的简单化。用最简单的字符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网络社交发展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旧词、缩略语在表面上看来意义差不多,表达上两者对等,然而旧词更加正规化,缩略语反而过于随便。缩略语得到更多的认可度,英语词汇的简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用法也会变得更加灵活,一词多义、一次多功能的现象将会出现。
(三)网络英语新词向趋繁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交流平台的帮助下,网络文化开始不断影响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最终出现很多派生品。要想快速地用语言来表达新事物,反映事物的存在特征。语言就会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把原有词汇进行重新整合加工,最终出现一种新词,更加的确切的表达现在的意义。所以说,将来很多很多的旧词慢慢地也会演化,实现组合、叠加,从而让新词赋予新的含义,呈现出繁琐的特征。
(四)网络英语新词向多语化方向发展
无论是何种语言都不能孤立无援的存在,大家在交流过程中,不得不从另外的语言中汲取新知识,获得新进步,英语也应该如此。由于网络跨文化的交际一直存在,交流更加快速,由此就会出现很多的英语用语,并出现更多的碰撞。英语广泛地吸收了新词,不仅仅让新词有了新的解释,也让外来词具有更多的含义。如mao tai(茅台酒),su shi(寿司),他们大多都走进了词典和字典中。同时,网络交际的出现让英语更加的本土化,英语变体也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例如韩式英语、日式英语、中式英语等。由于具有强烈的本土化色瓷,导致拼写、语法、词义和发音等收到母语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例如,blur的本意是非常模糊,污痕等,慢慢的、困惑的成为新加坡英语的解释。Skin ship原意是友情、皮肤,而在韩式英语中则被看成、握手等。在中式英语中,long time no see,drink tea分别为意为很久不见、喝茶。No Noising,Welcome to take my taxi,Welcome to use ATM service等中式表达更是大张旗鼓的出现。跨文化交际让我们的网络英语变得更加兼容并蓄。
(五)网络英语新词向重应用方向发展
网络本身就是虚拟的,大家在这个交际平台上交流。由于空间很宽松,所以网络新词就会出现很多个性化特征,这和传统语言不一样。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规范,变得更加开放和实用。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便捷都能拿来使用。所以说,网络新词变得更加随便,完全脱离了语法的限制,单词拼写更加的简单等。另外,网络英语新词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语体交叉。口语和书面语混合使用,缩略语、字母词、词性、字母词等交相使用,各个领域的词汇混合在一起等。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信息传播的越来越快,交流变得更加简单、随意和精准。面对未来,网络语言更加重应用化,这将成为发展的必然走向。
篇7
关键词:分形理论;不规则动词,自相似性
一、引言
在古英语向中古英语再到现代英语的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英语从综合性结构的语言逐渐变为分析性结构的语言,呈现不断精炼、简化的趋势,词形变化由多到无,词序也大大固定。本文以英语不规则动词的演变为例,以混沌学的观点审视这一变化。
二、分形理论与英语演变
混沌学的分形理论把在结构、功能和信息等方面具有自相似性的研究对象统称为分形,分形内部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都应是整体的再现和缩影。分形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自相似性,就是跨尺度的对称性,它意味着递归,在一个花样内部还有另一个相似的花样;二是结构精细,即在任意小的尺度内部都包含整体特征。分形之间及分形与整体之间存在“同构”关系。
以分形思维看,英语的演变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系统,呈现明显的混沌特质。英语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其语言各个构件的发展趋势具有自相似性。古英语具有综合性语言的显著特征,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往往一个词形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名词、形容词、动词、代词等均有复杂的词尾变化,如古英语的名词有性、数、格的词尾变化,名词的性分阳性、阴性、中性三类,sunne(=sun太阳),heone(=heart心脏)属阴性名词;wifmann(=woman妇女)属阳性名词;wrf(=wife妻子),eild(=child小孩)却被看作中性名词。这些特点在现代英语中都不复存在了。英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大地削减了词形的变化,逐渐接近汉语的词形无变化的特点。英语的句法结构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古英语中词序可以不同定,词序倒装和半倒装的现象经常发生,词序的语义功能不很明显,到了中古英语时期语义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词序。现代英语中则以S(主)+V(动)+O(宾)的词序为主了,这正是分析性语言的特点。
以上所述,英语的整体发展走向深刻体现在英语的各个语言层面,就英语的不规则动词的历史演化来看。也有相似的特点。
三、英语不规则动词的演化
现代英语动词的基本形式――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构成有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两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原形加-ed形成,不规则动词却不以加-ed的方式构成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这些动词的数量不多,《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不规则动词表录入的为283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新英汉词典》不规则动词表录入的不规则动词为343个,但较为常用。不规则动词并非绝对不规则,它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最初的形式相比,已面目全非了。
(一)古英语中的动词
据李赋宁先生的划分,古英语时期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12世纪中叶为止(450-1150)(李赋宁1991)。古英语动词分弱变化动词(weak verbs)和强变化动词(strong verbs)两类。弱式动词只有词尾变化形式,其特点是给这类动词的词干加上一个齿音辅音[t],[d]或[(d]的词尾来形成过去时,如:walk,walked[w(:kt];fear,feared[fi(d]。弱变化动词在现代英语中叫做规则动词。强变化动词相当于现代英语的不规则动词。古英语共有约300个强变化动词,保存在现代英语中约有60个。超过2/3的古英语强变化动词已完全消失了。有的动词根本没有流传下来,其他的都变为弱变化动词了。古英语强变化动词的特点是:动词的词干元音在动词的四个主要部分的形式中都发生内部元音变化,即元音交替:如动词singan(to sing)的四个主要形式:不定式singan;第一、三人称单数过去时sang;第二人称单数过去时sungest和各人称复数过去时sungon;过去分词sungen。两类动词的词尾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化,均担负着人称、数、时态等各种语法功能,它们都有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不定式等形式。以cepan(keep)为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古英语中两类动词的词尾变化形式基本是一致的。
(二)中古英语的变化
中古英语时期(1150-1450),英语的语法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屈折形式(即词尾变化)的逐渐消失,大约到15世纪时。古英语中的300多个强式动词差不多有1/3消失了,使得多数动词变为规则动词。如,古英语helpan(to help),healp(I,he,hekped),hulpon(we,ye,they helped),从14世纪开始,这个动词就以采用过去时和过去分词的弱变化形式helped,古英语中不定式以-ian结尾的动词的现在陈述式单数第二人称的词尾是-ast,单数第三人称及复数个人称的词尾是-a(而不定式以-an结尾的动词的相应人称的词尾则分别是-eat和-e),但在中古英语里这些词尾都统一变为-est和-eth了。
在古英语向中古英语的演化过程中,动词形式的变化并不是突然实现的,在二者之间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些动词通用两种动词形式,help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hold和helped两种,helped这种新形式在一些人中很流行,而holp这种旧形式也许在保守的乡村绅士中很通行。但发展的最后结果是helped淘汰了holp,强式动词climb尽管在13世纪变成了弱式动词,但它的强式同时还在使用,因此我们还可以在乔叟的作品中找到“clomb”的书面形式。动词过去式stope(跨步;踏)与stepped,rewe(划运)与rowed,clew(用爪子抓)与clawed等,也并存使用一个世纪有余。英语中沿袭下来的不规则动词有13个动词同时保留两种变位形式。这正是动词系统运动的混沌性质,代表着演化的不稳定状态,是无序和有序的对立统一。
(三)现代英语的变化
早期现代英语(1450-大约1700)时期,英语的屈折形式继续消失,在中古英语的基础上,早期现代英语的动词也发生了一些演变。首先,动词一般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的词尾形式已从-eth演变为-e.15世纪开始出现的-s词尾形式。16世纪得到推广并与-eth并存,到17世纪在书面语中取代了-eth。同时,动词一般现在时复数第三人称形式有时也用-s词尾,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这样写道:Whose ownhard dealings teaches them suspect the deeds of others,其次,早期现代英语中另一个特点是:强变化动词继续向弱变化动词转化。动词bide(等候;忍耐),crow
([公鸡]啼),crowd(挤;挤满),flay(剥…的皮),mow(割;刈),dread(惧怕),sprout(发芽),wade(趟水)等都是这个时期转化为弱变化动词(即规则动词)的。
在后期现代英语中(1800-)英语不规则动词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许多名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下列句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近一两个世纪中,又有许多动词朝弱变化动词转化:
1、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where bunt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sung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ang”)
2、A King sate on the rocky brow which looks oversea-born salamn,(sate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at;sea-born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ea-borne)
3、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shook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haken)
4、He was at good as his word:for he rode immediately to his house and the most valuable furniture stole out of it,(Tom Jones)(stole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tolen)
5、They received it with deep flooding silence but spake never a word and left the room without a bow,(Elizabeth Celghorn Gaskells)(spake相当于现代英语的spoke)
6、Seven year,my lord,have,nOW past since I waited in your outward rooms,(Samuel Johnson)(past相当于现代英语的passed)
篇8
摘 要: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媒体已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并正在渗透到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众多方面,“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优先主题。当前随着数字媒体应用的广泛化和深入化,数字媒体理解面临着媒体对象复杂性、媒体数据规模化、应用需求多样化等挑战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媒体应用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必须研究媒体内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类媒体认知的计算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并且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需要重点解决3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媒体认知具有的层次性、整体性,构建符合媒体理解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理论框架;针对媒体对象固有的多义性、多态性,发展刻画媒体对象多义性和多态性的表示体系;针对媒体计算应有的协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约媒体处理协同性和高效性的技术瓶颈。该研究围绕该项目的三大科学问题之一――“媒体认知具有的层次性、整体性──如何符合媒体认知的特点”,开展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从视皮层细胞与网络水平的信息加工机理、双光子成像手段、理论建模、计算机仿真等几个方面研究视皮层神经机制是如何支撑视觉认知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建立模拟视皮层神经机制的算法模型,研究如何在算法层次实现认知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神经科学与计算科学在视觉问题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并进行实验验证,为提高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媒体 视觉认知 层次性
Abstract:Digital media is the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in current world, and it influences the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Thus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 in 973 projects. When more and more digital media is provid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information become a huge challenge, as well as a bottle neck, considering it complexity, data size, and diversified need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set up an eff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to highlight the speed of computer, and integrate them together. It is highly demanding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1)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reflect the hierarch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visual system.(2)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objects.(3)To break the technical bottle neck for more effective comput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irst scientific question, by using multiple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photon imaging,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ion. In detail, we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retina to visual cortex, how the top-down feedback and bottom-up feedforward projections work as a whole, how a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es this process, and how this computation improves the feature representation. Importantly,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will be compared side by side, to speed up this well-integrated project.
Key Words:Vision;Hierarchy;Top-down;Bottom-up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0117&flag=1
篇9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起承转合;四格漫画;融合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发源,历经汉魏六朝的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即使是元明清时期,亦颇有佳作传世。其所描述的内容涉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离情别绪、伤春怨秋、吊古讽今等方方面面,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不可或缺的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诗词对于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文拟从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出发,探讨其与四格漫画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方式。
一、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讲究开端发展结局的特点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结构章法之一。这种结构章法并非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意为之,而是后代研究者在广泛研究前代诗人的创作后的理论总结。从先秦开始,各个时代各种体式的诗歌中都有应用。正如傅若金《诗法正论》云:“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古诗长律亦以此法求之。《三百篇》如《周南・关睢》则以第一章为起承,第二章为转,第三章为合。《葛覃》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章为承,第三章为转,第四章为合。《卷耳》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第三为承,第四为转合。《湍尽贰扼斯》《桃夭》《兔D》《]q》《汉广》,则每章四句自为起承转合。《汝坟》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章为承,第三章为转合。《麟趾》每章则以第一句为起承,第二句为转合。”(傅若金 9-11)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律诗绝句中使用起承转合是常见的,就是在《诗经》中,也有起承转合的使用。
简单讲,起指起句,一般讲究开门见山,直接扣题;承,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伸深化,要从容;转,转句,要变化,既是结构上的转折,也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合,合笔,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讲究渊深隽永,作为情感和主旨的聚焦之处,结句一定要浑然圆融,婉曲蕴藉,戒言尽意穷,索然无味。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所云“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即是此意。
而四格漫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四个画面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非常相似。四格漫画的特点有三:短小精悍;简单有趣;轻松随意。也就是说它更着重的是点子创意,画面不需很复杂,角色也不要太多,对白精简,让人容易轻松阅读。
要使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变成可能,重要的是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所讲究的发生、发展、、结局对应起来。王昌龄《出塞》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诗歌的内涵极为丰富深厚。作为一首绝句,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可做分析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起),万里人未还(承)。但使龙城飞将在(转),不教胡马度阴山(合)。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起,是开端。这一句起得非常高妙,以明月照边关代称战争,以具有特定含义的时间名词秦、汉,将眼光投向深远的历史中。“万里人未还”是承,是发展。在深远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战争的最主要的要素还是人。因此承句是对于起句的延伸深化。起承两句,塑造了具有历史厚度和空间广度的群像,这一群像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如何用四格漫画表现这种比较抽象的开端和发展,值得深思。
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两组四格漫画据此诗而来。起承两句的画面分别如下:
图一两格包含起承二句之意,第一格忠实地画出了明月照边关的意象,画面非常精美,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战争的表现过于含蓄;第二格是一个特写,撷取千千万万远征之人遗留在后方的妻子儿女间的对话来表现承句之意,尤其突出了妻子含泪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不足之处在于概括力,诗歌所呈现出的群像的震撼力没有得以表现。
反观图二,第一格画面中,既有明月照边关的意象表达,也有战争的必须要素战士奋战且死伤遍野的画面,这一画面所交代的内涵与原诗之意非常吻合,且对于原诗句是有具体诠释的。
图二之二,更有震撼力,一排排荷戟带刀的征人正前仆后继奔赴前线,毋须多言,那种视死如归义无反顾自然蕴含其中。战争的义与不义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至于生死也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他们只需在战争的旗帜下浴血奋战即可。这一格与图一的第二格堪互为表里。这是表,那一幅是里。结合起来看,所揭示的内容有更丰富有力。
起承两句渲染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的残酷性已经到达极致,“但使龙城飞将在”是转,这一转,是面对无望的战争找寻仅存的希望,既然鹫不可避免,那么但愿有良将守边,可使百姓免于水深火热。“不教胡马度阴山”即是此意,这是合笔,是结句。但转合两句,却也有另一层含义:“龙城飞将”自是良将,但古往今来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战争中却是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庸才。这两组四格漫画中,对这两句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图三两格中,第三格是一个伟岸的背影,便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画面简洁有力,将军的坚毅果敢可视可感。第四格是将士拼杀卫国的身影,画面中规中矩,但对于主题的表达稍有欠缺。窃以为,第四格有平和安详的要素为佳。
图四之一,其中身着红色披风的将军,并非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而是泛指历朝历代战争中数不胜数贪功冒进的庸才。披风的鲜红喻指的正是:将军的赫赫战功,是多少士兵的鲜血染红的。可知画作者对于此诗的解读有进一步深化:能体会到本诗所要表达的对于战争的谴责更多于对于忠臣良将的思慕。这一幅与图三第三格亦可互为表里:此为里,是对原诗翻出一层的理解;彼为表,是对于原诗的忠实表现。合而读之,此诗境界可全然而出。
图四之二,画面中持戈背面的是侵入的胡马,正面的那个虚化的形象则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画面的优点在于,在那个虚化的“龙城飞将”的身后,是得以保全性命的士兵与士兵们身后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这个画面背后的蕴含令人赞叹。
这两组漫画作品,各有优劣,可反复斟酌补足之。通过这种实践分析,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适合用四格漫画来表达。
二、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有其势在必行的必要性。原因有二:
(一)中国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1.偏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是确定的,有一些作品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其长久以来的传播过程中,纸媒几乎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已经遍地开花的时代,其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时代差异造成的文字阅读障碍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字――文言文。文言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高度的凝练性,寥寥数字即可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随着时展,语言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许多内涵丰富的文言文逐渐变得艰涩深奥,难以读懂。而这种阅读障碍的产生,必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困境。
3.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介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少人已经习惯于将手机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媒介。手机阅读有着非常卓越的优越性,这是事实:一来,手机的普及性使得阅读这件事情变得门槛很低且非常方便。网络上的电子图书,一般来讲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不用抱着厚厚的沉重的书本,一部手机就可以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作品装进去,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二来,各种读书类的APP,更使得这种阅读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这,对于传统的阅读和传播方式产生的巨大冲击不难想象。如何在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也纳入到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体系中,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4.网络流行的各种恶搞行为所导致的对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的误读
曾经风靡一时的“杜甫很忙”风潮,将中学语文课本中诗圣杜甫的一幅画像当成了恶搞的对象。有论者说此举可以舒缓各种压力,还可以开拓思维,不必过于紧张,但是作为天天与青年学生打交道的教育者,却深深知道,这样的风潮对于诗圣杜甫及其作品在学生中的普及并无任何作用。在我播放了“杜甫很忙”的视频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杜甫是何许人也,代表作品有哪些,学生照旧不甚了了。
网络上还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唐诗基本可以总结为: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宋词基本可以总结为: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这样的总结,究竟有何益处?对于了解唐诗宋词的人,自然知道其中的某些话或许有些许的道理,可大部分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对于不了解唐诗宋词的人,对堪称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两颗明珠的唐诗宋词会误解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还会有人对这样的作品产生兴趣,探究阅读吗?
在笔者任教的课堂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次讲汤显祖的《牡丹亭》,请学生谈谈对于其中人物的看法。有学生提到,《牡丹亭》其实就是讲柳梦梅这个潘咳绾文嫦最后终于娶了杜丽娘这个白富美的故事。不能不说,学生的说法有趣又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帮助理解则可,若是出现在书面文字中,不免又减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悠长韵味。
综上所述,陷入困境的中国古典诗歌传播必须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寻找更多的传播途径,使其传播效果最优化,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便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二)二者融合可以促进四格漫画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对于四格漫画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丰富和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而且为了配合中国古典诗歌这个特殊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会有相应的发展。
一般而言,四格漫画在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叙事,以短短四格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而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等等,其融入,必然会导致其内容的拓展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三、融合方式初探
在二者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要学会用现代生活情景演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桥段,巧妙嫁接或引用当今的一些热点事件、词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四格漫画感兴趣。在保证四格漫画的基本格式的前提下,内容、形式、风格等都可以灵活多变,最终归结到“感染力”上。要吸引读者看下去,作品必须有亮点,或者叙事好、或者构图设计好、或者创意好、或者画面好、或者搞笑有趣味,或者发人深省等等。与此相反,平铺直叙,过于书面、说教则不可能有生命力。
(一)根据诗歌侧重点不同,采用适合的方式
1.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诗词,重在内容的讲述,在进行四格漫画创作是可以改编,向趣味性方向发展,在情节安排创新上可以大胆一些,情节和表现形式只是一个载体,把故事中要传达的道理讲明白就行。哪怕用现代人生活情境和事件去演绎故事都可以,只要能准确生动的传达出诗词故事内涵就可以了。
2.对于“情感性”较强的诗词表现,通常注意处理两个极端:
其一是覆和破坏,有恶搞的意图,反传统观念,有寓教于乐的意思。不过这个“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恶俗现象,扭曲愿意,失去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其二是深挖故事内在的情感,走情感路线。抒情,唯美是很好的表现形式,尽量用情感唤起读者的心理认同,使之产生共鸣。日韩 漫画风格很具代表,用绘本漫画表现手法效果会很不错。对白(独白)可以通俗易懂一些,要真切,有发自内心想说的话的情感状态。
3.对于“意境性”很强的诗词,可以参考中国古代诗画名作,会有很大启发,这里是通过四格漫画创作把虚幻的意象转成具象的图景。这里难度最大,需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把自己体会的虚幻的意境表现出来,用插画的形式表现可能更能感染人。
4.对于注重“吟唱”诗词,要尽量保留诗句原貌,这类诗词中大量的经典诗句是需要原文朗诵、吟唱才能体会其意义和价值,不能强行的改编,会很大损伤诗词的原文学意味。建议尽量保留诗词原貌,直接配图,能准确客观表现诗词的原意就行,只做书籍插图 配置,起到辅助认识的作用即可。
(二)构建系列作品
在进行足够的练习、自由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系列作品。前期的联系和自由创作可以为后期的系列作品创作提供参考、积累素材甚至是后续的模板。然后统一角色、统一风格,分期推出系列作品。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是双赢的,既可以很好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又可以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意义重大。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为引玉之砖,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傅若金:《诗法正论》.国家图书馆藏明代胡氏文会堂刻本.
[2]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3]毛翰.诗歌押韵与起承转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16卷第1期80-82.
[4]吴正岚.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和“起承转合”的形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40(2):114-120.
篇10
历史的文化积淀,足有五千年之久。即使倾尽一生去博览群书,恐依不能知解庄子之逍遥何为自由,依不能揣测出鱼玄机狠心挞死宠婢内心所涌动的情感纠结,依不能体味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辛酸苦闷。世界很大,可以包揽百态仍是平静无言地停留,世界很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可以“天涯若比邻”般的相近。古老的文明延续,不知晓在如何的境遇中,让它的涵养和蕴藉渐渐地淡化在人的浮躁的心底。想深根究底地追觅那遗失在每个人心灵最震撼的一幕,让每个人都能满怀热忱为历史的洪流增添一抹彩虹。
古诗词,中华的文化精粹,曾经风靡的文字盛典,却在繁华的喧嚣中销声匿迹。亦或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程序,一些诗词还能在一群孩童口中耳闻能详,作为平时打闹的情趣。然则,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如何平仄,如何对仗,如何用韵。网络风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均是利用平庸粗杂的话语。若是谁运用古诗词与人交流,似乎就变得“奇珍异兽”般受到来自四方的睥睨眼神。在文化瑰宝面前,作为中华名族的一份子,岂能不肃然起敬?没有学会如何作词写诗,最好还是封笔。在浅显地赏阅了古代文人骚客如何作词写诗时,神色顿时由红变紫而又变白。内心不住涌动着失落,惊慌,惶恐。一首好诗的促成,不是学会了几个令人觉得生僻精美的诗词,胡乱的堆砌就可以自诩为佳作。在诗词的构造中有许多我们需要掌握的入门要领,也正因为要领的繁琐冗长,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空闲时间用在研究如何用诗造词上,让诗词走出人们的视线。
传统文化习俗的延承。“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纪念屈原的端午等等。不能遗忘的传统,也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不管是因为洋节更令人生气盎然,还是无心过节,但是作为中国人是应该对于自己的东西决不能放纵地让别人拿来炒作,为自己的国力增添一份外力而利用曾经与中国有过瓜葛,就明目张胆地挑衅。追古溯源,中国的文化精髓怎别人就一言两语将我们遗落的作为自己追捧的对象,还乐此不疲地大肆宣扬。这是一种文化的窃取,这也是中国的悲哀。
那些曾经的战争历史,那些曾经的英雄事迹,那些曾经的边声角起,那些唯美赞歌。还有多少人去拾遗,还有多少人去叨念,还有多少人会聆听。如今的有关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已经缀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虽可以赚足观众的眼泪,但是又怎能以经典著称,深刻地烙印在人的心口。在历史教科书的授成,我们能学到的只是漫天星辰里微弱的一颗,还有这之外的,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去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