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祖国的诗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5: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颂祖国的诗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歌颂祖国的诗文

篇1

部首:页

笔画:10

五行:木

繁体:頌

五笔:WCDM

基本释义

1、颂扬:歌~。

2.祝颂(多用于书信问候):敬~大安。

3.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

4.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祖国~》。

篇2

【关键词】文学语言诗文歌谣谜语美称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文学语言是其中的一支艳丽奇葩,包括有被喻为“人类文学宝库奇珍”的诗歌,有通俗易懂的谚语,还有言简意赅的成语等。将其中富含旅游地理知识的文学语言巧妙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中,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在运用有声语言配合无声语言教学时,使学生从中获得艺术美感。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中丰富的地理知识。并将其恰当运用于旅游地理教学之中。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爱学,最终达到学会。

1.古诗文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我国有许许多多流芳不朽的诗篇,其中对地理事物的描写不仅丰富而且全面。虽然不少描写是服务于文学创作的需要,并非自觉的地理行为,但其中能清晰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地理科学内涵的诗作不胜枚举,另外部分诗作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规律,反映了当时社会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地理科学价值。

中职学校旅游地理教材中《华东旅游区》一章的教学内容,就诗文的巧妙引用,加以举例: 本区内的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歌颂的对象,苏轼将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诗中这样写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虽然寥寥数语,却让学生在诗人描绘的西湖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再如,在给学生介绍长江这一黄金旅游线时,开篇可用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来引入。

在讲授江西风景名山庐山时,不妨把大诗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时所作的《大林寺桃花》加以巧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其中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庐山的垂直自然带。当给学生介绍庐山瀑布时,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到了瀑布的壮观。

此外,在旅游地理课堂上给学生介绍到我国的季风气候这一知识时,学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但在课堂中通过引用他们都较熟悉的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冬季常有风雪降落,可以用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描述。也可引入在《沁园春?雪》中的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我国古代诗词的作者绝大多数是当时的士人、学者、僧道、从整体看他们是具有社会最高水平的知识群体。他们因为赴任、征战、迁徙、游历或流放等原因,足迹遍及海内,所以对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地理事物有了较多的观察、了解或研究。因此,在旅游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地的恰当引用诗句,即可增进教学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歌谣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歌谣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艺术形式。众所周知,旅游地理知识包罗万象,要想使学生掌握这么既多又杂的知识点,使用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课堂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如此。现就旅游地理教学内容,试举几例加以说明:为便于学生掌握我国的十大旅游胜地。教师可将内容编成如下歌谣教给学生:“故宫长城避暑庄,兵马鏖战三峡上。苏州园林映西湖,黄山日月好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大胜地美名扬。”

要完全掌握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是学生记忆的一个难点。但是,如果将其编成歌谣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运用歌谣如下: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渝蒙海台北上天,港澳早已把家还。”

再如讲到我国宝岛――台湾,将其富饶的特产编成如下顺口溜教给学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森林山中富,盖世推樟树。稻蔗蕉菠菜,盛产在西部。山区金铜硫,西部煤石油。 浅海石油气,渔场盐仓著”。实践表明,歌谣法在旅游地理教学的使用过程中,不仅受到学生欢迎,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谜语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人们常说谜语是文学语言中的一种文字游戏,但当我们在游戏之余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谜语在启迪人们智慧的同时,又培养和锻炼了人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如果将其运用于旅游地理课堂教学,起到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并达到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妙处。同时又利于学生对个别知识的记忆,现举如下几例:我国的一些地名,可猜成如下谜语:

船出长江口---上海 风平浪静---宁波 太阳落山―

圆规画蛋-----太原 银河渡口------- 天津 海上绿洲 ----青岛 等等

4.美称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美称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特定称法,其表达的特征显著而丰富。通过在旅游地理教学的实践运用中结果表明,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有利用对知识的准确掌握。现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森林被喻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江河被喻为“地球的血脉”等等。

又如中国有许多旅游名城,它们有着生动的别称,我们不妨这样总结给学生:哈尔滨被称为“冰城”;齐齐哈尔称为“鹤城”、广州被称为“羊城”、苏州被称为“园林之城”和“水城”、昆明以“春城”著称、而“泉城”早已成了济南的代名词,拉萨也是众所周知的“日光城”等等。学生得此启发,纷纷上网查找、收集古今中外的地名乐此不疲,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中职教师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理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丰富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语言更加形象化和艺术化,教学手段更加新颖和多样化。旅游地理教师巧妙使用文学语言,从而改变以往“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沉闷旅游地理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适时的引用学生所熟的诗文、歌谣、美雅称等汉语言知识,既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祖国名胜美的熏陶中又全面提升了中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此举,不愧为打造魅力旅游地理课堂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胡新天.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1):25-26

[2]胡新天. 试谈唐宋诗词的地理价值[J].《地理教学参考》,1987,(2):22-23

篇3

一、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从“……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故诗词诵读”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对培养学生品德,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感受性强,倾向于模仿周围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人和事,他们仰慕先进,易受英雄行为感染。”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千年,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我校地处农村,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了,这些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而为了迎接现代科技挑战,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提出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通过对现状剖析,我们认为只把道德品质教育推给少先队,推给思品课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浓厚的兴趣,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使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认识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树立远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在学清照的《绝句》,文天祥《过零丁洋》,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古诗文诵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进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气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如学习陆游的《示儿》可以利用作者的遗虑、遗愤、遗言、遗憾几个问题,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在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四、古诗文诵读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篇4

【摘 要】很多学校认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功能,在学校内积极推广,确实,经典诵读给学生的德育功是强大的。介绍了如何利用经典诵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经典诵读;渗透;德育

一、开展经典故事会,促进学生诵读

很多经典诵读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比如,《三字经》是一本小学启蒙读本,它包括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而且趣味性强,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三字经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有很多学生在小学前的幼儿园就已经接触过,但是,他们仅是限于机械的背诵,而对其中所包含的故事却了解甚少,如果我们把其中所蕴含的故事挖掘出来,让学生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或者教师给学生提供故事,在课堂上请同学们讲三字经故事,在学习故事、讲故事中了解《三字经》里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就能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创设经典诗文小环境,创设德育大环境

创设学生学习诵读的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荡漾着经典诗文的气息。当进入校园的时间起,学生已经进入了具有浓郁品德教育气息的环境。学校里优美的环境能给孩子以美的教育,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那些健康活泼的经典诗文作品与一句句寓意深刻的格言,都像一朵朵绽放的小花一样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学生回味无穷,感受到阵阵的香气,也感受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气息,从而对自己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的宣传栏或者黑板报上,张贴学校教师的名言警句,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们,起到示范作用。操场的围墙上一首首小诗并配有图画,如孔融让梨的画面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学楼的走廊上,贴满了同学们自己亲手编制的经典诗文小报,小报的制作本身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提升作用,他们也会在经过走廊时关注其他同学的小报,从而让同学们的辛苦劳动换来对自己的德育教育。班级也要定时更换经典诗文的学习内容、黑板上的激励性的诗句、立志做人的名言等,比如,“冠必正纽必结”“轻声慢步过走廊”这样的警句既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也是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当他们长期得到这种警句提示时,就会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三、从《弟子规》中吸取良好品德教育的精华

大多数学校都学习《弟子规》,这里的“弟子”特指学生,“规”是指规范。《弟子规》的内容出自《论语·学而篇》,其中第六条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形成顺口押韵的《弟子规》,《弟子规》规范了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家、在外、与人的交往、礼仪、学习等出外、待人要做一个行为举止规范的好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弟子规》时,要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四、从唐诗宋词诵读中形成热爱祖国的胸怀

在唐诗宋词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让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对自己产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让学生重复诵读的同时,多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走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的思想。比如,可以组织春游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时走到大自然当中,当他们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时,心头便呈现出一首首古诗。当学生看到则则发芽的柳枝时,就会想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看到一只只小燕子从自己身边飞过时想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学生在美丽的景色中想起了诗句,在诗句诵读中想起了美丽的景色。

五、在古诗词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友谊

很多的小学生喜欢与同伴一起交往,但他们的交往很简单,只是感觉高兴,还是不明白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我们要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很多古诗中,都有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一段段友谊有如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在学生面前浮现,他们的这种情感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那么珍贵。

六、在古诗中体验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一类古诗是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类古诗有很多,比如,在《静夜思》中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又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有《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诸如这类古诗有很多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每一个诗句虽然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产生这种思乡之情,就根据作者不同的背景而教,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思乡之情又有不同的味道。

是的,读书能给人知识,同样,小学生诵读经典,也能受到各方面良好的教育,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我国的历史悠久,古诗更是博大精深,尽管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只要他们能牢牢记住这些名篇佳作,一定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将会受益无穷,最终后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从而提高他们的涵养,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经典诵读的教学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德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1(01)

[2]田永梅.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3]周吉群.巧借“经典诵读”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下).2011(01)

篇5

一、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

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要求教师对学科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将国学教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有机渗透国学教育,努力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瀑布》一文,就可把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瀑布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的诗词歌赋,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我国数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有其特色,具有世界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以具体事实说明中国历来是数学大国。这样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有好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思想品德内容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和典型案例。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

艺术学科主要着眼于通过演奏、绘画、欣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歌(乐)曲和国画等教育手段来进行。美术课,老师让学生们欣赏古代名画;在音乐课,让学生聆听古典音乐,体育课上则让学生领悟中国功夫的神奇。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以诗词设立情景导入,诗词中的科学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像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

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学生手抄报作品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新颖,每份手抄报均由学生自编自绘。这些作品,虽笔墨稚嫩,但构思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地展现同学们在国学教育活动中的泪水和收获。

篇6

寓教于学找契机

1、在导言中渗透思想教育。好的导言,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给学生上《理想的阶梯》一课时,就用了这样的导言:“我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有的想成为科学家,去探索尖端科技;有的想成为名医,救死扶伤,为人民解除病苦;有的想成为将军,去指挥千军万马……那么你知道登上理想之巅的阶梯在哪吗?我可以告诉你们,马克思、诺贝尔、鲁迅、巴尔扎克们都是靠刻苦勤奋,珍惜时间和迎难而上来实现理想的。你们实现理想的阶梯也只能像他们一样奋斗,别无它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理想的阶梯》一文是怎么样说的吧!”通过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我们懂得只有理想不去奋斗是不行的,许多世界名人都是靠奋斗才实现理想的。在此思想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课文就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2、在朗读中受到思想教育。善于诵读,既有助于增强诗文的品位意境和感染力,又有助于读者感受和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那么老师就要抓好诵读这一环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课前我只放了一遍录音就感动得有的学生不停地掉下眼泪;接着我就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深入诱导,使学生仿佛亲身经历了那真挚的父爱,从心底唤起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课后有的学生对我说:“我过去不太了解父亲,今后一定要好好地爱我的父亲。”同时,学生在朗读中也可以自我欣赏,自我陶冶,所以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在分析课文中贯穿思想教育。分析课文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有些课文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熏陶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恰切讲解,抓住契机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还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那几句动作描写,抓住那几个动词“穿、爬、攀、缩”。向学生提问:“这几个动作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年纪大,行动艰难。)教师接着问:“尽管如此,他为什么还要爬过铁路去买了几个桔子呢?”这样一问一答,就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有助于消化课文内容,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增强他们对父母、对他人的爱心。此外,在分析课文中进行思想教育,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和启发性,而且要有把思想教育融于分析之中的能力,并且不留下说教的痕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4、在作业中注重思想教育。一般来说,平时我给学生留的作业大都是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等内容,较少有德育内容,其实那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我认为利用课外作业也是对学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好途径。例如,结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写歌颂英雄人物雷锋的观后感,写关于家乡变化的调查报告,写歌颂家乡变化的诗歌、散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诗、好文章。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先进思想的启迪,受到榜样力量的激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及艺术的感染。

组织活动见成效

其实,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力量的感染,只是一种理性的东西,而要把它们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还注重抓了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认识在深刻的反思中得到升华,把升华后思想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如我组织的课外朗读小组排演了一个配乐诗朗诵《祖国需要我》,就收到了极好的成效。在课外,我还经常组织读书报告会,思想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我的教学得到了校领导及全体教师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作者:李明 单位:鸡东县第一中学

篇7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诵读意象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全诗意象内涵丰富,歌颂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我爱这土地》是艾青作品中爱国主义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一首,诗体自由奔放,情感深沉炽烈。在教学中我采用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解读意象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思想。

一、诵读贯穿教学过程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自由体的新诗,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要首先范读,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指导同学们注意用心体会,初步感受诗的韵味。学生自由诵读2―3分钟,注意把感情体现出来。请几个学生分别单独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通过听读、自读,归纳朗读应注意的方面: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分别用“/”划分诗歌的停顿。(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同学们都能把诗歌的字词句读对,还要把一些诵读的技巧恰当地用上去,例如读重音、语速的急缓变化、语调的上扬下降、语音的延长等等。作为现代诗歌的名篇,本诗情感真挚动人,文字优美易懂。因此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比比看谁背得快。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诗意层层递进。在诵读背诵中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与作者共鸣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1.诗人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就像一只杜鹃,声声啼血,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2.“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暴风雨打击”――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历史,这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所遭受的列强的入侵蹂躏。“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表现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这两个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诗人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这是一块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是我们的家园。所以诗人艾青才会深沉地爱这土地,爱得这样执著、毫无保留。

篇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古诗词是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不但韵律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诵读经典,对于帮助小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厚实文学功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诵读经典,激发爱国情怀

中国经典古诗文内容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等名篇,诵读经典古诗文,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认识,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时,教师若能巧妙引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想象,定能加深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比如在引导学生诵读《望庐山瀑布》时,为加深学生对祖国有这样大好河山的炽热之情,在学生反复吟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入情入境,口头改写《望庐山瀑布》。下文为一学生改作:

一天,大诗人李白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庐山。

到了庐山后,李白看见了庐山的优美景色:树木郁郁葱葱,花儿争奇斗艳。李白心想:庐山果然名不虚传呀!李白边走边赏,忽然听见了清晰可辨的“哗哗”的水流声。他循声望去,只见一条壮观的瀑布,还隐隐约约地看见了瀑布下有许多游人。李白走到瀑布脚下,见瀑布就像一条竖着的河流,从山顶飞泻而下,不禁赞叹道:瀑布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啊!

李白看着看着,为美丽的瀑布所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诵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通过口头改写,古诗中描写的各种美丽的景色更加清晰可见。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油然而生。

当然,在古诗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十分丰富。除了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外,还有无数文人骚客,历尽无数沉吟把他们的铭心感悟宣泄在字里行间。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爱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王昌龄在《从军行》里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中不还。”何等豪迈!爱国诗人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引导学生诵读时,我们要讲清时代背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

二、诵读经典,弘扬传统美德

当前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自私自利等问题,这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让小学生从小接触古诗文,必将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将帮助他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使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

比如在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时,我采取了三个“一”的做法:1.每日一读。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明确学生每日的诵读量。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读,在家中学生和父母共同读,用各种形式,确保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背诵。2.每周一查。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对照诵读内容,每周开展一次检查活动,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师生之间的互查,以纠正自身和周围不恰当的言行举止,班级、学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以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推动活动开展。3.每月一评。制定详细的《弟子规》学习考核细则,每月对各学生进行一次考核,以考核评比促进你追我赶局面的形成。通过诵读《弟子规》,学生学习并践行了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记得一次读书交流会上,我问:“读了《弟子规》,你受到了什么教育?”有的同学说:“入则孝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有的同学说:“我们不仅要入则孝,而且要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有的同学说:“每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段时,我感到自己做得很不好。有一次,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惫。刚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让我给她倒一杯水,而我却看书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却没什么行动。事后,爸爸批评了我,我忽然间感到很惭愧,感到无地自容。父母为我们可以倾其所有,可我却连一杯水也不肯为他们倒,这件事令我羞愧难当。”

有的同学说:“读了《弟子规》,我懂得了‘衣贵洁,不贵华。’所包含的道理,意思是说,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

有的同学说:“《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形象地点明了讲话也需要懂一定的礼仪,才能让人们听了你的话之后,觉得你是个懂礼貌的小孩子。”

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诵读经典,培养健康人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富裕了,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随之产生,诸多因素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因此,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敢于成功而不骄傲,“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面对挫折不气馁,不灰心,敢于接受挑战,不惧怕竞争,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和优点,不猜忌别人,能宽容他人。诵读经典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

1.感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溺爱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孩子的成长可谓“一帆风顺”。但生活中怎么会没有挫折?所以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理解古人在逆境中表现的积极乐观思想,培养学生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诗人陶渊明一生四次做官,三次被贬,其仕途不顺,人生挫折是很多人难以承受的,他却悠然自得,乐观生活。“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宁静闲适,悠然自得,轻松愉快的生活写照。《饮酒》一诗,让学生深入领悟了陶渊明的坚毅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受挫力。“诗仙”李白,其仕途更不顺畅,多次遭谗言而被罢官,他才华横溢,满腔大志却壮志难酬。然而,在苦闷的境遇中,诗人却表现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行路难》中,诗人抒尽苦愁情绪后道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坚信人生光明一定会到来。引导学生诵读、欣赏这类诗歌,学生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习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

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进我耳,入我心”。通过诵读古诗文,让学生领悟古诗文中古人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以此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比如,诵读曹操的《龟虽寿》时,我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当时诗人已到暮年,统一全国大业的政治抱负尚未实现,但他却一点不泄气,仍然不服老,依旧为人生理想而奋斗。诵读杜甫的《望岳》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杜甫少年时代十分刻苦学习。《望岳》抒发了诗人立志奋斗、勇攀高峰的人生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发奋努力的精神,学生争相学习效仿。

篇9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成诗却在1976年。无论是诗人的写作时间,还是发表时间,都在我国从动荡走向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这使得这首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内涵。诗中没有全部在歌颂,作者不但没有否认祖国母亲曾经有过的灾难与贫困的现实,反而在经过刻骨铭心的反思之后,真情呼告了祖国母亲即将呈现的新生希望和光明未来。

全诗共36行(苏教版),出现了16个第一人称“我”字,如果加上承上省略的地方,达20处之多,这是作者留在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符号,是在微风中不经意扬起一角的巾幡,指向柳暗花明的渡口。

“我”是什么?“我”做了什么?“我”想了什么?“我”是谁?“我”是一组隐喻意象的本体。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文本具有明显的诗体特点。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得名。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作者也使用了隐喻和象征手法,在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水车、矿灯、路基、稻穗、驳船、贫困、悲哀、理想、希望、胚芽、花朵、起跑线、黎明”等近20个意象的组合,看似凌乱庞杂,实则自成系列,如果仅仅去关注这些意象本身,意义并不明显,但只要慢慢品味这些意象前面特定的修饰语,我们不难发现,“我”这个隐身于意象背后的本体,是时间和空间里高度浓缩的一个符号,是祖国母体中一个充满爱与哀愁的“胚芽”,是作者用心在摸索母体的每一个细节,用爱在亲吻母体的每一个晨昏。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祖国曾经经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体现的是祖国在经历过漫长岁月后,依然在“淤滩上”艰难前行的可贵。以“我”为本体,全诗以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也叫复唱或反复)的艺术形式不断冲击读者的视觉,撞击读者的心灵。在这里,“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固定的隐喻本体,而是一组流动的、凝重的画面。

“我”一直是一个描写的主体。全诗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无一字议论。掩卷沉思,我们都会被作者深沉激越的情感洞穿,但“我”却一直是一个冷静的叙述者、描绘者,所选择的意象既独特又很贴切,如“‘飞天’袖间……的花朵、古莲的胚芽”,既朴实又鲜明。在选择这些意象时,因为“我”的存在而显得独特、鲜明,而“我”的存在却是因为“我”对祖国母亲的百般情感,封存于心,如同久别故乡的游子,机缘巧合之下,他乡偶遇故知时,千言万语难以猝发或者无言拥抱都是情理之中的随,绝非有意而为之。所以,“我”在文本中一直是一个描写的主体,是作者情到深处的自然而然,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故意。文本共分四小节,都是从“我”的视角出发,随着时间、逻辑的推移,自然成篇,情感的空间和厚度也自然升级,由悲哀到低沉,到欣喜,到高昂。因此,从结构上来看,“我”虽然一直是一个描写的主体,但作者的血肉灵魂,依次呈现,情感跌宕,涌动在字里行间。

“我”是一个客观的思想者。诗歌创作虽然需要丰沛的情感养分,但单纯的情感往往容易陷入虚无和空洞,在情感的背后,需要一些有力的支撑,什么样的支撑才更有力呢?毫无疑问,是客观的表达和理性的思考。通俗地说,如果我们只喜欢一个人的美貌和财富,这种喜欢很容易被替代,真正的喜欢和爱是包容对方的瑕疵甚至是缺点,也只有如此,才会爱得深沉和持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自然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儿女对祖国母亲现状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朦胧诗体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结束后的人们大多处在迷惘、徘徊、怀疑、焦虑的情绪中,尽管已经阳光普照,但人们心中的阴影依旧存在。兴起于斯的朦胧诗体,既承载了对“”前后特殊历史反思的使命,也积极回应了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中一脉相承的文人的自觉意识;既宣泄了对个人命运的一些诉求,也张扬了诸多精神贵族的高贵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作者作为其中成功的代表者,奏响了朦胧诗文学价值的最强音。在诗歌中作者不只简单地表达出对祖国的爱,更将这种伟大的爱赋予了内涵和基础,即尊重历史,尊重客观,没有回避祖国母亲曾经的贫困和悲哀、曾经的积弱和艰难,更没有隐讳作者对母亲的复杂、纠结的情感因素。虽然母亲以“伤痕累累的”让“我”“沸腾”,但也让我有过“深思”和“迷惘”。所以“我”是一个客观的思想者,我对祖国母亲有着不会更改的“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炽热的爱,也有着悲怆、忧患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的哀怨,甚至还有对祖国母亲委婉的批判。

“我”是小我,也是大我。小我代表着个体,描写了个性化的意象和感受,抒发了一代人共同的内心情感;大我是祖国母亲,是刚刚走出历史阴影的伟大女性,正以不屈的传统的形象站在“雪白的起跑线”前,用“挂着眼泪的笑涡”迎接“正在喷薄”的“绯红的黎明”。全诗运用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在第一节中,作者反复使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第二节中,作者从精神层面表达了“小我”和“大我”的共同遭遇;第三节,站在崭新的历史当下,“雪白的起跑线”前,无论是“小我”,还是“大我”,都在等待着解放和发展;最高昂处的第四节,“我”和祖国融为一体,“我”既是“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既然祖国用“伤痕累累的”喂养过我,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用“血肉之躯”换得祖国母亲的“富饶、荣光、自由”呢?情到深处,行文于此,前三节结尾的轻叹“祖国啊”到了第四节的结尾,如同交响乐的华彩篇章,骤然变成不可抑制的热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法指导

现代诗的阅读

所谓现代新诗,是和古典诗词相对应的概念,即用白话文写作的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形式上一般分行排列,内容上多用生活中的一些个性化的意象和想象的手法,情感上注重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对于刚接触新诗的同学来说,理解诗中的思想情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创作者一般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诸多的意象来呈现,这对理解新诗是一个较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要破获新诗中常用的一些使用意象的手法,从而获得阅读新诗的愉悦体验。

新诗意象采用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传统意象的重复借鉴,这和古典诗词有相通之处;其二是现当代生活中的一些新采用的意象,这往往和创作者的特殊经历和生活体验有关,需要关注创作背景和作者个人的情感喜好,一般情况下,要通过广泛地阅读来增加自己的经验积累。如臧克家的作品《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第二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臧克家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其中“牛”“马”的意象,自然会让人想到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工作的形象,再与“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作对比,就更加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诗中表达的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也就非常明白了。

其次,我们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创作技巧,比如隐喻、象征、通感、矛盾修辞和反讽等。

隐喻其实是比喻的一种,直接说出喻体,增加诗歌内容的空间,赋予读者想象的美感。如顾城的诗歌《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这里面的“小巷、旧钥匙、墙”等都使用了隐喻的手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去体会其中的多义性,获得审美愉悦。

矛盾修辞,也是新诗中常见的手法。如苏教版必修一读本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中,就运用了具有代表性的矛盾修辞:

篇10

关键词: 古诗词; 熏陶作用;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89-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我认为学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二)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二)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三)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