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雪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1 21:2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雪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描写雪的好词
雪浪、雪景、残雪、雪粒、雪团、
雪片、雪雾、雪堆、冰雪、雪沫、
雪被、雪野、雪花、飞雪、白雪、
瑞雪 、风雪、积雪
大雪纷飞、瑞雪飞舞、 白霜铺地 、
雪花飞舞、 风雪交加、白雪飘扬、
雪花飘飘、银霜遍地、银装素果、
霜叶如火、白雪皑皑、雪飘如絮、
寒霜逼人、霜花洁白、鹅毛大雪、
大雪封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弥天大雪、冰封雪飘、冰雪消融、
飞雪迎春、冰冻三尺、雪窖冰天、
冰天雪地、堆银彻玉、粉装玉砌、
断桥残雪、漫天飞雪、江天暮雪、
雪花飞扬、大雪纷扬、冰雪封路、
玉琢银装、玉树琼枝、银装世界、
凌霜傲雪、风消雪停、白雪难和、
白雪阳春、蝉不知雪、饕风虐雪、
白雪飞舞、覆盖四野 、白雪纷飞、
粉妆玉砌、洁白素装、狂风暴雪、
大雪封门、大雪盈尺、瑞雪丰年、
漫天雪花、纷纷扬扬、铺天盖地、
银装素裹、白茫茫、白皑皑、
耀眼的雪花、洁白的雪花、
耀眼洁白的雪花、
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
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描写雪的好句
1、灯光下的雪最令人惊讶。强烈的光线照射在雪上,雪就像小镜子一样,闪闪发亮;又好像有许多许多的小眼睛在看着这神奇的世界。
2、雪花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飘飘摇摇,纷纷扬扬,从天空中洒下来。
3、看,那笔直的水泥路上已经盖上了一条长长的白地毯,那么纯洁,那么晶莹,看得真叫人不忍心把脚踩上去。
4、晶莹透明的雪花在天空飞舞,街道上洒满了雪,房屋上落满了雪,就连树枝上也挂满了雪,整个大地变成了银白的世界。
5、雪, 一团团像松软的鹅毛,把白日里被搅得一片混乱的沙滩,又铺成平展展的。
6、开始时,雪花依稀可数,隐约难觅,仿佛天上有位神人,漫不经心地撒落了几个细碎的花瓣。
7、世界,被厚重的雪包裹了。雪毯真重啊,把树枝压弯了腰,不时,一坨子一坨子的白雪散落下来,扬起一团雪雾……
8、大雪纷纷扬扬落下,那一片雪花在空中舞动着各种姿势,或飞翔,或盘旋,或直直地快速坠落,铺落在地上。
9、雪让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冷。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10、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
11、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
12、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14、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
15、马路边,白雪给人行道盖上了白被子,被子上又留下了人们一串串的脚樱白雪给树们披上了白披风,使它们变得更加威武了。
16、骤雪初霁,冬日里的太阳似乎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显得格外地清晰,格外地耀眼。但阳光的温度却好像被冰雪冷却过似的,怎么也热不起来了。
17、大片大片的雪花从银灰色的天空悠悠地飘下,像满天白色的蝴蝶在迎风起舞。
18、大地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千树万树好似开遍了梨花,块块麦田犹如盖上了银色的棉被,展眼望去,壮丽的山河多么雄伟壮美!
19、雪花,你是一群群展翅纷飞的玉蝴蝶;雪花,你是那来自上苍的天使,把洁白洒向人间;雪花,你是湛蓝天幕上的一颗颗闪亮的星。
描写雪的 好段
1、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美呀!
2、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3、初下雪时,往往雪片并不大,也不太密,如柳絮随风轻飘,随着风越吹越猛,雪越下越密,雪花也越来越大,像织成了一面白网,丈把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4、风越来越大了。那朵小云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浓云,慢慢地升了起来,扩大起来,渐渐遮满了天空。下起小雪来了。陡然间,落起大块的雪片来了。风呜呜地吼了起来,暴风雪来了。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切都看不见了。
5、雪下起来了。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6、哇,只见天地间下着细小而密集的雪花,并且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好像无数的仙女向人间播撒花儿,传达着春天的祝福。过了半晌,雪慢慢的停了,只见平台和长廊的栏杆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花盆里花的枝干和叶子上都托着一团团的雪,晒衣架上的雪像一条弯曲的小路,红瓦屋顶上的雪像一排排钢琴键,一排红瓦一层雪,排列得那么整齐,令人赞叹不绝。
7、雪景是美丽的。"下雪了!"孩子们把下雪作为好消息来报告。大人们也会忍不住放下手中的活,走到窗前,观赏大自然的恩赐物——雪。尤其是南方,雪景难以摄取,不少家庭不顾天寒地冻,抓住下雪的时机,在雪地里拍张合家欢,留个雪景纪念。孩子们则忙于堆雪人,捏雪球,打雪仗。可见,许多人都喜欢雪。比起人们遇到暴雨成灾、阴雨连绵、狂风大作、骄阳似火时的愁苦心情来,雪景是令人欢欣的。
8、我国女作家萧红在《生死场》中曾描绘过风雪之夜: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
9、俄国作家普希金在《上尉的女儿》中也曾描绘过一场暴风雪的来临:风越来越大了。那朵小云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浓云,慢慢地升了起来,扩大起来,渐渐遮满了天空。下起小雪来了。陡然间,落起大块的雪片来了。风呜呜地吼了起来,暴风雪来了。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切都看不见了。
10、严冬的大雪别有一番情趣。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像玉一样清,像银一样白,像烟一样轻,像柳絮一样柔,纷纷扬扬地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向下飘洒。树木、房屋都是银装素裹,地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把整个大地盖得严严实实。
篇2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因此很多的文人墨客为端午留下了很多的诗篇,你都知道那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1逢春记
楚风梳醒庭前柳,暖雨弄香垄上花。
旧燕津梁鸣正月,新鸿画舫恋茶家。
少东妙手煮陈酒,陌客清襟品鲜腊。
又是一年芳草渡,且听春语述铅华。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永遇乐端午
宋晁补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屈原塔
宋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21.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正月十五夜》
3.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宋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4.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鱼家傲》
5.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6.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
7.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十五夜观灯》
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9.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1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有关粽子的诗句_粽子的句子_端午的诗词有关粽子的诗句_粽子的句子_端午的诗词。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11.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秦观失调名《端午》
12.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宋苏轼《屈原塔》
13.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1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15.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宋祁《屈原祠》
1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17.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汴京元夕》
18.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宋高箸《重午怀旧》
19.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3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
北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同样是竞渡,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热闹与郁愤。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喊,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4花心动 宋 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 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 唐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描写端午节的诗词5端午游真如迟适远従子由在酒局 宋 苏轼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宋 苏轼
银塘朱槛曲尘波。
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 宋 苏轼
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胡为设方丈,养此肤寸舌。
尔来又衰病,过午食辄噎。缪为淮海帅,每愧厨传缺。
爨无欲清人,奉使免内热。空烦赤泥印,远致紫玉玦。
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
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报君不虚授,知我非轻啜。
浣溪沙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 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 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 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 黄裳
篇3
《立冬》
【唐代】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日作》
【宋代】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其二)
【宋】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篇4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
从宏观来讲,古诗词专题的考查,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向命题:
1.对于唐、宋、元三代作品的考查,要引起重视。就文学水平而言,在唐、宋、元三代期间,古诗词达到了一个顶峰,也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其中的典型作品,代表性的作家,虽然经历了千考万考的淘漉,但依然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2.对于“非顶级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要引起重视。所谓“顶级诗人”与“非顶级诗人”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出现在学生阅读视野中的频率以及学生对他们的熟悉程度而言的。
从微观上来讲,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又称为“炼字”题,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指定分析某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要求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要求考生指出某个句子中哪个词最具表现力,并对其作用进行赏析。从考查形式上看,单纯考查对关键词的语义理解的题目很少,它一般是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借助一字(词)领悟全篇的能力,具有透过一字(词)弄清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2.对意象赏析的考查。意象是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诗歌正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人生志趣、价值情感和思想取向的,所以只有把握作者选取某意象的意图,弄清楚作者在某一意象上的寄寓,才能清晰地看到意象的价值,进而能够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意境,领会整首诗的价值。
3.对景情关系的考查。对写景诗而言,景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作者通过状写景物传达情感,景物色调的晦与明、阴与暗,景物状态的动与静,景物现状的宏大与纤细,景物距离上的远与近等,都与诗人的情感取向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古诗词鉴赏中,历来重视对景情关系的考查,或着眼于整体设题,或立足于局部设题,或从意趣方面设题,或从写景特点上设题,灵活有致,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4.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阅读鉴赏正是要通过作者笔下的景物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审美上的愉悦。考试命题极为重视这样的题目,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对手法及语言的考查。作者写景、叙事、状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这样的手法同样能让鉴赏者获得美的享受。手法技巧、思想情感等离不开语言,对语言的赏析,在艺术层面上考察诗歌,能够检验出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
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2.多赏。要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优秀的鉴赏名篇。只要带着分析、批判的眼光去看,对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3.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自己坚持写一些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的评语,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考查语言
易: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难: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指出该字,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评价其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词统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小结:检测语言时,先解说表层含义,即从字面意义入手,描述该字所在诗句表现的景象;再分析深层含义,即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突出主旨;最后评价以上形式所具有的作用,也就是表达效果。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二、考查意象
易:确认意象的特点
难: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的画面,概括氛围特点(准确),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考查内容和情感
易:检测层次内容
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分别解析层次内容。
难: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四、考查表达手法
易:识断表达手法
难: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五、特别注意:以对比鉴赏的形式考查
易:有明确提示的比较
难:无明确提示的比较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或者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②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该。②垆(lú)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
赏析
这首词直写江南之美,曲写对家乡的思恋。首句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我”呢?没说。这一点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比较,就很容易察觉韦庄的内心之思。这江南的美是印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的,而韦庄只是听他人说的罢了。次句“游人只合江南老”,这游人是谁呢?当然包含作者在内了。“只合”含有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漂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唯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以下几句,直接夸赞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极写江南的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江南人之美。不过,江南是美,可那毕竟不是我的家乡啊。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急转直下,哀伤之情,感人肺腑。江南纵然美好,那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的心依然属于故乡。然而,现在是有家不能归,即便回家,那离乱的惨景,也会让人柔肠寸断。
就表达技巧方面说,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写江南之美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正面极力赞颂江南之美,实则衬托了作者滞留他乡内心之苦及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对家乡遭受战乱后荒凉惨状的哀伤。在修辞方面有比喻,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从人物形象描写方面说,有两个比喻,一是江南的美女,二是作者。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薰(温暖)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另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作者通过对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孤桐的赞颂,表现了自己正直不屈、磨难越多斗志越坚的品格,也表达了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首联描写了孤桐的茂密和孤高。这种特质虽是外在的,但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改变的。为颔联和颈联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颔联由外在的描写过渡到对其内在品质的揭示,突出了孤桐岿然屹立,伟岸不屈,虚心汲取的品性。“虚心”一语双关,既是孤桐内心空通的真实写照,也是自我品性的表白。
颈联继续刻画孤桐的本性,老当益壮,无所畏惧。岁月的磨炼更能彰显它的坚强,骄阳的烤灼更能表现它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
尾联卒章显志,借用典故表达心愿:即愿在清明之世,尽自己所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也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
整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孤桐,借孤桐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作者对孤桐的描写,既是写实,也是自比。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禅院幽静、空寂、和悦的美妙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佛门,厌世嫉俗的情怀。
首联使用白描的手法。一个“照”字,不但描写了光照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作者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所蕴涵的对庙宇的赞美之情。
颔联描写通向寺后禅院幽深的小路,禅房所处环境幽静迷人,这样美妙的意境,给人以纯净愉悦之感,唤起身临其境者的深切回味,让人惊叹、陶醉、忘却尘缘俗情。
颈联精炼扼要,含意深切动人。“悦”字突出了秀美的山色使鸟的性情为之欢愉,“空”字突出了潭水的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个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水光山色相应的纯净怡悦。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尾联以动衬静,以钟磬之声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幽雅、清静。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显然,作者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着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风格淳朴淡雅,构思精妙,寓情于景,意境幽远纯净,读来真的是“心也可以清”了。
■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云梦馆[注]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作者的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请简析本诗所营造的意境。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是如何表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的?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1.请对首联中的“嗟”字进行赏析。
答:
2.后四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
答: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请简析本词的人物形象。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 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本诗运用了 和 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翠绿的情趣。
2.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作者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
。《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 。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蕊的词和郑域的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①帆来重,冥冥②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①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②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1.诗的题目为《赋得暮雨送李曹》,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切题的?
答:
2.请简要分析颈联、尾联如何给我们营造出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
篇5
关键词:朱淑真;许兰雪轩;诗词;比较
朱淑真(约1079前后――约1132前后)[1](P844),号幽栖居士,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以诗词著称于世。许兰雪轩(1563―1589),名楚姬,字景樊,号兰雪轩,以号闻名于朝鲜半岛,是朝鲜宣祖时期的女作家,有“海东第一女诗人”之誉。[2](P44)在比较文学中,将朱淑真和李清照的诗词加以比较的论文很多,而涉及到许兰雪轩的却不多见。韩国朴现圭曾对许兰雪轩和李清照二人的生平、作品特征的异同进行比较;[3](P54)李承梅的《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不幸人生的真实写照》一文认为对朱淑真《断肠集》和许兰雪轩《兰雪轩集》“揭示了封建时代中朝知识妇女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风貌”,[4](P83)但没有对二人诗词的思想内容做更深入的比较。本文拟对其诗词内容的异同做一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异曲同工
朱淑真和许兰雪轩都生活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她们自幼聪明,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朱淑真“幼警慧,喜诗词”,[5](P775)且“才色冠一时;[6](P13)许兰雪轩自幼才华出众,7岁便写出了《广寒殿白玉楼上梁文》,被世人誉为“女神童”[7](P813)。两人的婚姻都极为不幸,她们的丈夫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感情上有共鸣的人,夫妻感情不谐,一生过着孤独冷寞的生活。她们对爱情的大胆描写,朱淑真被疑“不贞”,许兰雪轩的诗被说成“词”,因而朱淑真的作品在她死后其父母怕其“桑濮之行”辱没家门而“一火焚之”,[8](序)而许兰雪轩死后其作品也被“遗命茶毗之”[9]。朱淑真一生无子,据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言“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8](序)说明她的死非正常死亡,其尸首可能是父母因某种原因不寻或者寻不见,最终没能“葬骨于地下”,[8](序)极其悲惨。许兰雪轩夫妻感情不谐,遭受婆母虐待,后战乱中,二子夭折,其兄又被流配远谪,接二连三的折磨和打击使她27岁便离开了人世。
婚姻不遇、生活坎坷,相近的生活经历,使朱淑真和许兰雪轩的诗词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各有千秋。从朱淑真的早期诗作《春词》可窥探出她少女时期的内心世界:“屋嗔柳叶噪暮鸦,帘幕风轻燕翅斜。芳草池塘初梦断,海棠庭院正愁加。几声娇巧黄鹂舌,数朵柔纤小杏花。独倚妆窗梳洗倦,只惭辜负好年华。”诗中描绘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可诗人却“正愁加”,她的《羞燕》诗“花外飞来双燕子,一番飞过一番羞”透露了原因:在她感伤心迹的背后隐藏着她对爱情的渴望。
在她们大量的诗歌中,都流露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以及对婚姻的不满。朱淑真的《愁怀》:“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近人况周颐说此诗是“讽夫纳妾之作”(证璧集),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鸥鹭鸳鸯”是比喻诗人和她丈夫的,鸥鹭是一种海鸟,鸳鸯则生于淡水之中,“羽翼不相宜”却混于一池,形象的说明她和丈夫之间的不协调,表达了女诗人对自己婚姻的强烈不满。《舟中即事七首》道出了夫婿琴瑟不和的苦恼:“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舟中即事》其五),“颦眉独坐水窗下,泪滴罗衣暗断肠”(《舟中即事》其六),“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春日抒怀》)。诗人虽然和丈夫远游,然诗中所抒写的却是在丈夫身边的孤独。“心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冬夜不寐》),“独宿广寒多少恨”(《秋夜闻语》“杜宇能飞却不归”(《闻子规有感》)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她的丈夫常常不归,他不仅不了解她的才情志趣,甚至和她连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也没有。“梦回酒醒春愁怯,宝鸭烟销香未歇。薄衾无奈五更寒,杜鹃叫落西楼月。”(《春宵》)“香未歇”、“薄衾”等词形象的表达了诗人无限的孤寂愁怨,强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爱情婚姻的不满和悲哀。
二、各具特色
(一)内容侧重不同
朱淑真和许兰雪轩都没有象大多数妇女一样,用封建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她们试图挣脱封建枷锁,反抗命运。但同为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女性,在追求理想世界以摆脱现实的困境上,两人采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朱淑真敢爱敢恨,她的作品中有大量为当时世俗所不容的爱情诗词;许兰雪轩则逃避现实,寄情于仙界,因此她有大量的游仙诗,歌颂神仙自由自在的生活。
(二)表达方式不同
朱淑真在《元夜》中写道:“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歌吹闹春风。欣欢入手愁忙里,旧事经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功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宵佳节,五光十色的美景让人陶醉,但想到佳节明年可再重来,而情人约会到明年却未必相同,所以决心乘着这朦胧月色,前去赴会。“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元夕・生查子》)在这里,诗人决不躲闪任何隐讳,全然蔑视森严的礼教,大胆的说出与情人幽会之事,表白了对情人真挚的爱情及对情人的痛苦思念。另外,她还大胆描述了沐浴爱河的缠绵和甜蜜。《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词中抒写了沉浸于甜蜜爱情闺阁女子的心理活动。
(三)表现风格迥异
朱淑真敢爱、敢恨、敢反抗,但在强大的封建秩序下,她的反抗只落得孤立无援、“愁病相仍”乃至终日以泪洗面的悲惨境地。“愁”和“断肠”成了她后期诗词的全部内容,“远水愁”、“一段愁”、“愁人满耳”……“愁”字在《断肠集》中出现达90次之多。出现“肠断”“断肠”字样者亦不下20 处,“芭蕉叶上梧桐里,点点声声有断肠”(《闷怀》),“蓬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别》),她常常“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独坐小窗”、“独自凭栏”、“独自徘徊”、“独依泪偷流”,甚至在佳节之际,她也只能“独自频斟守岁杯”,这些“独”字、“愁”字、“断肠”渗透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天地无告的悲哀,[12]使她后期的词带上了浓浓的伤感。(作者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 诗词氛围 诗词鉴赏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一、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二、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宋代;田园诗;田园词;破体
中图分类号:i20722;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7017509
作者简介:刘 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 (江苏 南京 21001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破体”现象屡见不鲜,“凡是打破各种文体的疆界,超越比较材料的局限,移花接木,相资为用,造成渗透交融,蔚为新奇鲜活之美学效果者,皆谓之‘破体’”①。文体之间的相互渗透交融在宋代格外突出,王水照先生就曾经指出:“在两宋文坛上,‘破体为文’的种种尝试,如以文为诗、以赋为诗、以古入律、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赋为文、以文为赋、以文为四六等,令人目不暇接,其风气日益炽盛”②。而各种文体的互动中,诗和词的沟通又是最显著的,“诗与词是关系最密切、沟通渠道最多的两种文体。诗词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生发,是中国韵文文体关系中的最突出现象”③。宋代文学创作中诗体和词体相互借鉴、渗透、融通的现象已引起不少关注,既有着眼于一代词作的“以诗为词”或诗作的“以词为诗”,也有注目于个别作者的诗词破体或互渗④,但诗与词这两类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同一题材时,是如何移花接木,相资为用的,迄今却鲜有人论及。应该说相同题材的诗和词更值得我们具体地比勘和对照,本文即以田园题材为例,考察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中的“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以期深化宋代诗词破体现象的研究。
一
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破体主要出现在词的创作中。田园本是诗歌的传统题材,其滥觞于《诗经》,到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宗立派,经盛唐王维、储光羲等踵事增华,至中晚唐田家诗又别具一格,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艺术传统,北宋的田园诗创作正是承历代余绪而有所发展。而词作为一种娱宾遣兴、助酒佐欢的游戏笔墨,本为艳科,在唐五代时很少涉猎田园题材,现存仅有欧阳炯、李珣的《南乡子》偶尔写到一些南粤风土和女子的劳动生活,但未脱妍丽风调,孙光宪《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一首稍清新自然,被赞为:“《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栩庄漫记》,载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页。。但全唐五代词中也仅此一首。应该说宋词开始正式引入田园题材,计有约四十位作者,近百首田园词作。这种对诗歌传统题材的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破体的表现。在具体的写作中,早期的田园词也表现出鲜明的“以诗为词”的特色。
第一,北宋出现的田园词多檃栝诗句而成,或受诗歌的感发而作,在某种程度上堪称诗之苗裔和附庸。
北宋人创作的田园词有完全集诗句而成。如黄庭坚曾戏效王安石创作一首《菩萨蛮》:
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王安石的《菩萨蛮》描写退居半山的闲逸生活,词中各句分别集自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殷益《看牡丹》:“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王维《游春曲》:“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韩愈《南溪始泛》:“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方棫《失题》:“午醉醒来晚,
无人梦自惊。”(一作陈叔宝诗)李白《杨叛儿歌》:“何许最关情,乌啼白门柳。”《杨升庵外集》记载:“古乐府‘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蔵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李白用其意衍为《杨叛儿歌》曰:‘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情,乌啼白门柳。’”参见清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郭祥正《题人山居》:“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宋彭乘撰《墨客挥犀》卷十:“郭祥正,字功甫。有逸才,诗多新意。又曾题人山居一联云: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公(按:王安石)乃命工绘为图,自题其上,云此是功甫题山居诗处。即遣人以金酒钟并图遗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偶有一二字不同。黄庭坚的词则分别集自郑谷《柳》:“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韩偓《醉着》:“渔翁醉着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杜甫《西郊》:“无人觉来往,踈懒意何长。”杜甫《绝句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杜甫《可惜》:“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孟郊《怨别》:“君问去何之,贱身难自保。”其中也仅数字略有不同。王安石的另外一首描写闲居环境的《浣溪沙》“百亩庭中半是苔,门前古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黄昇《花庵词选》也标明为“集句”。可以看出,前人和时人的诗句是北宋人写作田园词的重要资源。
北宋的田园词还有受诗意感发而作。如苏轼《江神子》,其序云:“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戍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词云: 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馀龄。
词中以渊明自比抒发了归隐之志,情愫淡泊,景致清丽,与陶渊明众多田园诗意趣相通。
第二,北宋田园词在词牌的选择上,比较侧重齐言体式,接近于五七言律绝和六言绝句,在体制形式上保留着较为浓重的诗体特点罗漫在《词体出现与发展的词史意义》(《中华词学》第二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一文中指出中晚唐、五代与北宋初期的词,在体制上接近诗体,这一特点同样适用于早期田园词。。
如王安石有5首田园词,分别采用《菩萨蛮》、《渔家傲》、《浣溪沙》和《清平乐》4种词牌。上文所引的《菩萨蛮》上阕前两句为七言,后两句为五言,下阕四句均为五言,分别从五七言律绝诗中集句而成;被黄昇《花庵词选》誉为“极能道闲居之趣”的《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揉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清风扫”,上下阕句式相同,若各去掉其中的3个字,俨然是两首七绝;《清平乐》的下阕为四句六言,“丈夫运用堂堂 。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 逍遥自在无妨”,和王维《田园乐》“出入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蹀躞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形式上几乎无异;《浣溪沙》则上下阕均为三句整齐的七言,更接近于诗体。苏轼11首田园词中《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也采用的是《浣溪沙》词牌,上下阕均为七言三句;他在贬谪黄州期间则用《鹧鸪天》的词牌写了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体式比较接近于七律。
二
毫无疑问,北宋田园词的发展得到了诗歌的助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是宋代田园诗词创作从“以诗为词”向“以词为诗”转换的关键人物。他的《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以及《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等田园词,在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成功地开创了新的经典,被其后的田园诗词共同追摹,既促进了宋代田园诗词的初度融合,又拉开了田园词对田园诗发生影响的序幕。
一、经典词汇的锻造
俞成元《萤雪丛说》卷上曰:“诗随景物下语……于渔父则曰一蓑烟雨,于农夫则曰一犁春雨,于舟子则曰一篙春水,皆曲尽形容之妙也。”《说郛》卷十五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一犁春雨”这个语汇贴切地状出春耕时节最典型的景物——春雨和犁,使人联想到细雨蒙蒙
中或雨后初晴农人扶犁耕作于春野的情境,既有春意萌动的美感,又蕴含着恬淡质朴的农耕意趣,的确堪称“曲尽形容之妙”。这个形容农夫生涯的经典语汇最早出自苏轼《如梦令?有寄》词: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但是“一犁春雨”并非苏词凭空创造,而是借鉴了众多诗句而成。《如梦令》的末句就有从诗歌中衍化的痕迹,“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实则糅合了晚唐薛能《伏牛山》“不为时危耕不得,一犁风雨便归休”和五代蜀徐光溥《留侯受南唐节度使知郡事辟予为属以诗谢之》:“晋江江畔趁春风,耕破云山几万重。雨足一犁无外事,使君何啻五侯封”的诗意,在上两首诗中,“归”、“江”、“一犁”和“雨”的字眼均具备。而宋初诗人王禹偁《寄郓城萧处士》“夜踏月华三径小,晓耕秋色一犁深”,以及林逋《杂兴四首》:“拂水远天孤榜晚,夹村微雨一犁春”。成为“一犁春雨”更直接的语汇源头。显然,苏轼借鉴了若干诗歌语汇的精髓,经过锤炼锻造,定型为一个经典语汇,用于词的写作中。这个词汇以其新奇优美的艺术效果,受到其后词人们的拥趸,在田园词中反复地被采用。如毛滂《浣溪沙》:“本是青门学灌园。生涯浑在乱山前。一犁春雨种瓜田。”王炎《清平乐》:“儿曹耳语。借问何处去。家在翠微深处住。生计一犁春雨。”
同时,这一语汇又跨越了诗词的界限,受到诗人们的青睐,被借入田园诗的创作中。最早是苏辙《同外孙文九新春五绝句》诗云:“雪覆西山三顷麦,一犁春雨祝天工。”南宋田园诗也多翻之入诗,如范成大《致一斋述事》:“今朝麦粒黄堪麫,几日秧田绿似针。除却一犁春雨足,眼前无物可关心”。卢俦《石照劝农晚归有雨》:“十里好山供客醉,一犁春雨劝农归。”蔡戡《春郊即事》:“一犁春雨欲平塍,预卜今年穑事成。”赵葵《丰年》:“一犁春雨足生涯,黍稷桑麻已满略。”方岳《闻罢》:“一犁春雨平生事,莫与诸公作话头。”等等,直至宋末元初,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园杂兴》命题征诗,第一名罗公福诗中有句:“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也是“一犁春雨”语汇的简单变体。
二、经典句法的定型
苏词《浣溪沙》中有“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曾被《高斋诗话》誉为“奇句”《高斋诗话》:“东坡长短句云‘村南村北响缫车。’参差诗云‘隔林仿髴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秦少游云‘菇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三诗大同小异,皆也奇句也。”载(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45页。。它从听觉的角度侧面渲染出家家户户缫丝时的忙碌热烈气氛,以声写景,构思新警奇拔;“村南村北”即满村、遍村之意,以一个坐标性的名词“村”重复出现,用两个相反的方位词“南”、“北”连贯起来,句式简单而不失奇趣,节奏感和音律感很强,具有一种民歌的风味。
纵览文学史,应该说苏词“村南村北”之句式是受杜甫和白居易田园诗的影响。杜甫《客至》一诗中有“舍南舍北皆春水”一句,描写了村居周围春水上涨的盎然景象,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十六评曰:“村朴趣,村朴语”陆时雍:《唐诗镜》,《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它的句法独特,《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七注曰:“又是一体”。白居易的田园诗也借用这种句式,将字眼改换成“村南村北”,如《村夜》一诗:“霜草苍苍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个句式引起了一向讲究句法的宋代诗人的关注和效仿,王安石《临河道中》诗即有:“村南村北禾黍黄,穿林入坞岐路长”。黄庭坚《从人求花》诗中有:“舍南舍北勃姑啼。”《山谷外集诗注》注此句时即列出两句唐诗,“柳子厚《闻黄鹂诗》‘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杜诗‘舍南舍北皆春水’”《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五,《四部丛刊续编》本。。显然已经点出黄庭坚诗句和杜诗、柳诗的渊源关系。而苏轼首次将“村南村北”的句法阑入词中,用于描写乡村的声响,这一句法和立意由此而定型,对宋代的田园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轼以后的田园诗中有24首采用了“村南村北”句式,多数用来表现乡村的鸟鸣声、劳作声等。如范浚《春雪晚晴出西村》:“歩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陆游《小园四首》:“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冬晴与子垣子聿游湖
》:“村南村北纺车鸣,打豆家家趁快晴。”《秋思》:“村南村北鹁鸪鸣,小雨霏霏又作晴。”戴复古《乌盐角行》:“村南村北声相续,青郊雨后耕黄犊。”戴昺《五禽言》:“麦熟锻磨,麦熟锻磨,村南村北声相和。”方岳《农谣》:“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等等。另有27首将南、北二字调换位置,形成了“村北村南”的句式,始自南宋,如吴可《荒陂》:“荒陂终日水车鸣,村北村南共一声。”范成大《上沙舍舟》:“村北村南打稻声,竹舆随处款柴荆。”陆游《秋词》:“村北村南喧地碓,大牲如阜酒如江。”何子举《桐畈犁耕》:“村北村南布谷声,豳风歌罢足关情。”等等。由此可见,宋代田园诗对“村南村北”句法颇为偏爱,应当说,苏词对这种句法的定型以及在田园诗中的推广和运用功莫大焉。
三、经典主题的缔造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苏轼最出色的田园词。这组词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以诗为词”,既汲取了中晚唐王建《雨过山村》、王驾《社日》等田园诗的传统,着力刻画田园清丽的风光和欢乐的生活;同时也沿用了韦应物《观田家》、白居易《观刈麦》等田园诗的写作视角,抒发官员深入农村的观感。但这组词超越同期作品之处在于,它们并没有拘泥于对诗歌一味的模仿,字句上没有明显沿袭诗歌的痕迹,艺术构思也不纯粹受到诗歌的影响或启发,最为重要的是,这组词的主题富有原创的意义和价值。在唐代的田园诗中,诗人以官员身份深入乡间者,往往怀有惭愧的心理和悯农的情怀,如韦诗末云“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白诗末云“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与之不同的是,苏词确立的是全新的主题。其一是与民同乐的主题。目睹农村雨后种种欢乐场景,词人也完全陶醉其中,“旋抹红妆看使君”、“敲门试问野人家”等情节反映出官与民的融洽关系,“使君元是此中人”更是点明了官员生长于斯故能与农家心脉相通的基础。其二是经历宦海沉浮后思归田园故里的主题,这在末词中有所表现,“何时收拾耦耕身”的喟叹是其最直白的表达。莫砺锋先生曾经评论苏轼《浣溪沙》:“这组词最着力之处是在于抒写自己作为地方长官下乡劝农的所见所感,从而以充满泥土气息而在词苑别开生面。”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第11页。莫先生点出“地方长官下乡劝农”的写作背景可谓独具慧眼,苏轼这组田园词不仅因此在词苑别开生面,更是对南宋时期大量涌现的围绕劝农而作的田园诗产生重要影响。
自北宋后期始,朝廷命州县各级地方长官均兼一地劝农官,除岁时以劝课农桑为考课内容外,还特别要求守令在春耕时节必须深入乡间进行劝课。出郊劝农不仅加强了宋代州县长官对农业生产的实质性关注,也为他们创作田园诗提供了契机,围绕着劝农而作的田园诗数量激增刘蔚:《宋代田园诗的政治因缘》,《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综观这些作品,往往有一些固定的套数,即从官员的视角观察田园风物和农家生活,或抒发与民同乐的感受,或抒发思归之情,其中往往能看出苏词的影子。如张嵲《劝农》:“皇恩力本劝农耕,老稚争随刺史行。杨柳垂村麯尘色,殊乡时节近清明。”因篇幅的限制,这首绝句无法像苏词那样缓缓展开农村生活的一副副画卷,但是其中所描写的老幼争随刺史的场景,以及杨柳成荫、村酒渐熟等风物,仿佛是苏词的微缩,官民的和谐同乐之情更是与苏词一脉相承。再如楼钥《劝农》:“一番好雨润桑麻,和气欢声十万家。太守劝农才出郭,老农含哺竞随车。”徐鹿卿《护法寺劝农呈秘丞》:“犬吠柴门晓,牛肥草径鲜。殷勤觞父老,和气酿丰年。”都是一派官民同乐,欢洽融和的景象。此外王炎《劝农出郊三绝》其二、陈着《嵊县劝农途中示同寮二首》其一、江万里《劝农》、孟点《劝农即事》等作品都在描写桃红柳绿、桑麻沃若、人欢犬吠的田园景色后,不忘抒写仁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心意,如江万里诗“欲知太守乐其乐,乐在田家欢笑中”,孟点诗“长官元是扶犁手,乐与耕夫笑语同”,俨然是苏词“使君元是此中人”的翻版。而苏词中“何时收拾耦耕身”的感慨也总在南宋田园诗中回荡。如虞俦《石照劝农晚归有雨》、王十朋《芝山劝农》、范成大《四月十日出郊》、留硕《阳江劝农》、曾丰《假守晋康出郊劝农》、方岳《劝耕》其二等均表达了类似的思归主题
,尤其是诗末的叹归之情,分明是肇自苏词。如范成大诗云:“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方岳诗云:“归欤我亦耦耕人,麦陇桑畦意自亲。”因此,苏轼《浣溪沙》虽然在南宋词坛鲜有继响,但是却影响了田园诗的一种新的类型,尤其是主题堪称宋代劝农类田园诗的鼻祖。
苏词为宋代田园诗的破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元素,除上文所述的从语汇、句法到主题的广泛影响之外,还有诗人甚至直接翻词句入诗,如南宋时期王之道《夏日雨霁郊行次韵刘春卿》描写初夏久旱逢雨后的田园风光和耕作场景,其中“桑麻光似泼”、“簌簌花褪枣”等句很明显从苏词中《浣溪沙》化用。《按麦行和魏定父韵》中“问言豆叶何时黄”也是从苏词化出。利登《田家》:“小雨初晴岁事新,一犂江上趁初春。豆畦种罢无人守,缚得黄茅更似人。”前两句即是“江上一犁春雨”的扩版,足见苏轼词对田园诗的影响之大。
三
南宋时期,在“诗词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王兆鹏:《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田园诗词的互动也有了更为积极和多元的表现,一方面田园词仍然受着诗的影响,延续着北宋以来以诗为词的传统;另一方面田园诗也开始破体,以词为诗成为一种必然的创作趋势。 田园词的以诗为词在辛弃疾的创作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有十余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词作,这些作品也代表了南宋田园词的最高成就。仔细考察,其中渗透着不少诗歌的因子。辛词曾受陶渊明诗歌的影响,夏承焘先生早已指出这一点,他说:“他(辛弃疾)的农村词无疑受了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和启发”夏承焘:《辛稼轩的农村词》,《光明日报》1958年5月18日。。袁行霈先生在总结辛词与陶诗的关系时则更明确地指出:“(辛词)有的是全词隐括陶的某一作品;有的是明引陶的诗句、文句;有的诗暗用陶的典故;有的是借用陶的意境”袁行霈:《陶渊明与辛弃疾》,载《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并列举出《贺新郎》(题傅岩叟悠然阁)等数词,兹不赘述。 辛弃疾的田园词还受到了从汉乐府至北宋时期众多诗歌的影响。例如其颇富盛名的《清平乐》(茅檐低小),首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檐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91页。,实已点出了与杜诗的渊源关系。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们认为是参照了汉乐府诗的句式。乐府古辞《长安有狭斜行》中云:“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参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五“相和曲辞?清调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成为同题乐府的一个固定格式,如荀昶同题诗写到“大兄珥金珰,中兄振缨緌,伏腊一来归,邻里生光辉。小弟无所为,斗鸡东陌逵”,梁武帝同题诗写到“大息组絪缊,中息佩陆离,小息尚青绮,总角游南皮”。 杜诗也部分继承了这种句式,如《 最能行》“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较之杜诗,辛词句式模仿得更为接近,并把农家三子动作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故张侃《拙轩集》卷五《跋拣词》曾评:“古乐府有三息诗,杜工部用于诗,辛待制用于词,各臻其妙”。辛弃疾另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首句“明月别枝惊鹊”,即化用苏轼《次韵蒋景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下阕“七八个”两句化用唐卢延让《松寺》“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更富妙趣。《检校山园书所见》下阕“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也是演绎杜甫《秋野五首》“枣熟从人打”、《暂往白帝复还东屯》“拾穗许村童”等诗意。
关注家庭生活是晋唐以来田园诗的一个传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和郭主簿二首》“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自己家庭的天伦之乐。到了唐代,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描写了傍晚时分老人盼着放牧的孩子早点回家的细节,家人间互相关爱的亲情真切感人。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野老本贫贱,冒暑锄瓜田。……使妇提蚕筐,呼儿傍渔船”,也以家庭为单位,写到了一家人的劳动分工。《田家杂兴八首》其一“不能自力作,黾勉娶邻
女。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圃”,则涉及农村家庭的婚嫁生活。杜甫《进艇》“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都兴趣盎然地描写村居期间家人自在的生活。这一脉传统一直延伸到宋代田园诗的写作中。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旨在表现每个家庭成员的勤劳。陆游《丰岁》“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杂咏》“陵边人家丛竹里,灯火喧呼迎妇归”则反映出农村家庭娶亲的热闹场景。但是在田园词的写作中,很少有人承续此一传统,即便苏轼也没有对之深入发掘,辛弃疾首次把它引入田园词的创作中,成为其作品的重要题材。如《清平乐》(茅檐低小)中重点刻画了一家五口的劳动生活画面,其乐融融,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写到乡间女子开开心心回娘家的情景,桑间小路上洒满了欢声笑语。《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青裙编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则写到农家女趁农闲时去外婆家走亲戚的情形。《鹊桥仙?山行书所见》“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鹧鸪天?戏题村舍》“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也是描写了农村家庭的婚嫁、省亲之事,这些侧重家庭生活、天伦之乐的内容都是辛弃疾以前田园词中所未见的,应当说是借鉴了诗歌的艺术传统。
南宋田园词的以诗为词还体现在诗词兼善者的创作中。南宋出现不少既写有田园诗也写有田园词的作者,如刘子翚、冯时行、王炎、范成大、陆游、杨万里、韩淲、刘克庄、吴潜等。但是,应当看到,他们田园诗的数量远超过田园词,也就是说他们主要的精力多是写诗,偶尔作些词,因此诗的内容、风格、意象、表现手法等不自觉地蔓延到词的创作中来,所作之词“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载《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23页。。如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有《蝶恋花》和《浣溪沙》两首田园词。《蝶恋花》描写春日田园景象,“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与其田园诗《自阊门骑马入越城》“雪白鹅儿绿杨柳”、“村前村后东风满”,《四时田园杂兴》“五月江吴麦秀寒”、“谷雨如丝复似尘”等取景、措辞如出一辙。《浣溪沙?江村道中》描写秋日田园景象:“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我们对照其田园诗,可以发现饱满的稻穗、槿花、篱落、青黄的果实等意象与《竹下》诗中“稻穗黄欲卧,槿花红未落”,《 清江道中橘园甚伙》诗中“秋日篱落明青黄”高度重合,而首句句式与《髙景庵泉亭》诗中“万里西风熟秔稻”也颇为接近。
我们再以陆游的田园诗词为例说明。陆游晚年退居三山,创作过近千首田园诗,也写了《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太平时》(竹里房栊一径深)、《恋绣衾》(不惜貂裘换钓篷)、《采桑子》(三山山下闲居士)等7首反映田园生活的词。这些词俨然是诗歌的翻版。比如《鹧鸪天》上阕:“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不独诗意和其它多首表现淡泊情志的诗歌雷同,字句上也颇多相似。首句与卷三六《水村》首句“家住烟波似画图”诗意相近,末两句更是将卷八二《 夏日》“行穿密竹卧看山”中的两个动作拆开而成。《太平时》下阕:“临罢兰亭无一事,自修琴。铜炉袅袅海南沉,洗尘襟。”描写闲居清静无为的生活和心境,临帖、燃香的情景与卷十三《北窗》诗末:“破羌临罢榰颐久,又破铜匜半篆香”完全一致,“自修琴”和“洗尘襟”则截取自卷二一《到家旬余意味甚适戱书》“玉徽零落自修琴”和卷四四《开东园路北至山脚因治路傍隙地杂植花草》“金沙泉冷洗尘襟”。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在陆游笔下,其诗词在句法思想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连齐言体与长短句的形式都没有明显的区分,诗句与词句已完全趋于一致,表现出‘诗人作词,往往不能脱尽诗腔的创作现象’。”许芳红:《宋代诗词互渗现象鸟瞰》,载《唐圭璋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词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第717页。 的是,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经过了两百余年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它的艺术特质,逐步自立于诗歌,并反过来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者
张春义指出:“宋诗中确存在着一种不为人所注意的普泛现象,即在题材接近的领域内,宋诗往往凸露出某种‘词化’的痕迹。”张春义:《从“诗似小词”看词对宋诗的影响》,《宜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这比较符合田园题材创作的实际情况,至南宋时期,田园诗也开始破体,出现了以词为诗的现象。
南宋劝农类田园诗大量借鉴了苏轼词的艺术元素,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也是以词为诗的一个特例,上文已有所述,兹不重复。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情况是,词的一些特质如写景细腻、设色妍丽、情致婉转、风调柔弱、境界纤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渗入南宋田园诗的创作中。相对而言,宋以前的田园诗一般写景疏朗、设色清淡、抒情直白、风格古朴自然,境界浑成,如清人杨雍建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曰:“‘暧暧’四语极村朴,是田家野老景色”杨雍建评选《诗镜》十《晋第三》,载《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2页。。日本近藤元粹评之曰:“直吐露真情来,无一修饰语,而其间有无穷妙味。”近藤元粹评订《陶渊明集》卷二,载《陶渊明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页。明人王鏊评王维《辋川集》曰:“摩诘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王鏊:《震泽长语》卷下,载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第四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63页。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评孟浩然《过故人庄》:“此诗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35页。但宋代的田园诗尤其是南宋的作品,随着诗词之间的互渗,逐渐沾染上一些词的风味。如范成大,清人潘德舆就指出他有些诗作“生情婉转,微嫌近于词耳”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载《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8页。。试看其《春晚即事》:“屋头清樾暗荆扉,紫葚斓斑翠荚肥。春晚轩窗人独困,日长篱落燕双飞。”这首诗描写村居的晚春景致和人的闲适感受,柴门、桑葚、皂荚、篱笆、燕子等都是田园中普通景物,但是刻画细腻精巧,设色妍丽;后两句所写人之情绪慵懒,意趣清雅,也分明富有词的韵味。陈造《村居二首》其二:“卷书揩目小披襟,睡起初便茗椀深。一缕碧檀无与语,坐窗闲看竹移阴。”这首诗旨在描摹出村居时百无聊赖的心绪,蕴含着些许惆怅苦闷的深意,但诗中始终未点透一字,而是通过一系列消磨光阴的动作,曲折回环地表达出来,文心细腻,笔力纤弱,有如易安闺阁笔墨。陆游的田园诗风格颇为多样,既有古淡、平远、自然之作,也不乏婉曲、秾丽、精工之作。如《自诒》“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西村劳农》“片片飞花随步远,离离芳草上墙生”,《夏初湖村杂题》“嫩日轻风夏未深,曲廊倚杖得闲吟”等。贺裳《载酒园诗话》评陆游诗“惟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一诗中必有一联致语,如雨中草色,葱翠欲滴。间出新脆之句,犹十月海棠,枯条特发数蕊,娇艳撩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载《清诗话续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51页。。我们看“音节琅然可听”、“新脆之句”、“娇艳撩人”等评语多是用来评价词作的,贺裳用其评陆游诗,可见其诗所具有的词之要素。至于一些词人的田园诗更是明显带有词的痕迹,如姜夔《次韵德久》:“篱落青青花倒垂,避人黄鸟雨中飞。西郊寂寞无车马,时有溪童卖菜归”。篱笆、草花本是田园诗常见意象,但姜夔独用词人手法写出“花倒垂”,凭添了几分柔弱之气;第三句化用陶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寂寞”二字改变了平淡直白的风味,意境益显幽深静谧。张宏生先生曾评价姜夔“有意识地将词法引入诗中,使他的某些作品显得风姿秀逸,颇为别致”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12页。,我们从这首田园诗的写作中的确可见一斑。再如高翥《首夏》:“漾漾池塘碧染衣,阴阴草树绿成围。江村寂寞春归后,一点杨花不见飞。”诗歌写江村初夏的景色,首句即有词意,将池塘碧波贻荡之态刻画得细腻入微;诗中字里行间透露的淡淡伤春情怀,也为词中所常见,而非田园诗的传统格调。
余 论
综观宋代田园诗词创作的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其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但苏轼
篇8
古诗词教学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阅读:
一.同种题材的对比阅读
古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咏史怀古类、咏物言志类、羁旅思乡类、赠友送别类、边塞征战类、山水田园类、爱情闺怨类等七类。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在情感主旨、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有许多异同。
我们以赠友送别诗为例,在唐人赠别诗篇中,多以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见长,但也不乏慷慨激昂、乐观向上、出自肺腑的诗作。我们把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与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组诗放在一起赏析,就很容易体会他们在情感风格上的异同,从而对赠友送别诗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同一主题的对比阅读
不同题材的诗词往往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诗词的题材,大致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但即使表现同一主题的许多诗词,也各具特色,给欣赏者不同的体验感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采用比较法。
2010年湖北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1)就是很好的例子,要求把范成大《鹊桥仙・七夕》中“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句,与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作比较,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可见两词同是抒写爱情这一主题的,但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而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三.同一意象的对比阅读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诗词中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很多意象经过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从而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鉴赏古典诗词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某一诗词意象,可以找出几首具有同一意象的诗词,放在一起阅读,使学生对这一意象感知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时,对于梧桐这一意象的全面理解,可以借助如下诗词: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把这一组诗词放在一起细细品读,就可以发现诗人借助梧桐这一意象表达愁苦悲伤的情感,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四.同一诗人作品的对比阅读
欣赏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一个诗人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要真正深入了解一位诗人及其作品,就要把这个诗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找出来,进行对比阅读。
例如我们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时,可以再找出几首她写于晚期的词,并把这些词与她写于前期的《如梦令》《一剪梅》等词进行对比阅读,由此可以看出李清照前期作品多写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而后期作品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从而感知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
篇9
一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重要的艺术范畴,是组成诗歌意境的微小细胞,是构成诗歌大厦的基本砖石。《周易·系辞上》中虽早已出现“意”与“象”的概念,并提出“立象以尽意”的方法,但第一次将“意象”并提并引入文学理论的范畴,是南朝刘勰,其《文心雕龙·神思》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即作家先观照自然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然后开始动笔写作。按照现代文艺心理学的解释,意象是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外物的一种知觉方式,是有一定意义的形象。意是象中之意,象是意中之象,意和象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物我同一,主客交融的和谐统一体。作为审美意象的柳,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几乎是呈几何级数增大,它的含义也有一条历时性发展演变的轨迹可寻。《诗经》中言柳诗凡四首,基本上处于借物抒情的初级阶段,但已开诗中言柳之先河。《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借杨柳表达士兵的思乡恋亲之情,情景交融,堪为千古佳句。“柳”因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且易种好活,可以寓示远行之人落地生根,随遇而安,清人褚人获《坚瓠广集》卷四云:“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故在汉代又产生了折柳相送的民俗,流传至今的地理学著作《三辅黄图》卷六“桥”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乐府中像《小折杨柳》《折杨柳行》《折杨柳枝》《攀杨枝》之类的题目几乎被人们用滥了。魏晋时代,人物品评之风颇盛,柳又成了君子比德之物,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文化人格的象征。《世说新语·容止》曰:“有人叹王恭形貌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南史·张绪传》言武帝夸赞张绪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时。”这说明魏晋六朝时期柳的人格化对象基本上还是男性,并且是有美好品格的男性。这种用法在唐宋诗词中几乎绝迹。
柳文化内在的流变规定并制约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迁移。齐梁宫体诗以至初盛唐诗歌对柳意象的审美关注,除了在渲染离别情绪上胜前一筹外,从中又发现并赋予了更多的柔情媚意,人们惯于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与眼,用柳枝比喻女子们的腰与舞姿,用柳絮比喻女子的生死由人与情意无定,柳的女性化意味在逐渐增强。据有人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柳意象出现达二十九次之多,且大多与女性有关。清代诗评家程梦星评李商隐诗时即云,“唐人言女子好以柳比之”。中晚唐迄至宋代诗词中,柳意象又多与青楼女子相联,成为贱称女的贬义词。于是汉语词汇依附着柳意象殖生、扩展出一系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符号:贬毁女子轻浮为,讥讽男子为寻花问柳,女居住之处为柳市花街,甚至连性病也被称为“花柳病”。所以,柳意象经过长期积淀,逐渐成为一种凝聚着中国人特殊情感和思想的大众意象。
二
艺术的天敌在于重复、雷同,咏柳诗词数以千计,然而首首不同,各有妙处,这是因为不同诗人以不同的审美心境关照客体对象,使柳多方面的属性都得到了反映,也使诗人各不相同的情感得到了表现。只要想象存在,艺术将永远不会枯竭,所以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谈文学》中说:“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不完的”。据初步统计,《全唐诗》中咏柳诗约有四百首,每首立意各不相同,柳意象的蕴含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谜面。下面即以此为例略加绎述。
1.柳为自然之物,本无情感可言,然诗人吟咏,往往移情于物,化无情为有思。如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李商隐《二月二日》:“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皆言柳之无情而恼人。
2.柳寓示离情别绪。如王之焕《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雍裕之《江边柳》:“嫋嫋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正因为柳与留别相连,柳促人离怀,故与前此相反,诗人有时不愿攀折柳条,不欲柳条生长。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此可为情痴之语,非伤心之极者不能道此言语。
3.柳柔弱细长,多喻娇好女子。李渔《闲情偶寄》卷五说:“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故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九说:“柳比妇人尚矣,条以比腰,叶以比眉,大垂手、小垂手以比舞姿。”如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首联以楚王爱柳之典,写与美人的交往。颔联写美人的可爱,颈联写与美人的离别,尾联回忆昔日盛筵的欢乐,以反衬眼前离别的痛苦。正因为柳似美人,故唐代诗人往往因柳怀人。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傍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白居易《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4.柳作为春光春景,寓示着青春、欢乐与幸福。如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柳象征人的青春与欢乐,此时本当欢聚团圆,却要无奈分离,故曰“悔”、“愁”。后诗中的“杨花”与柳絮实为两种不同的花卉,植物学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故古人多混为一谈。
5.杨柳春荣秋凋,寓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诗中大有人世沧桑,美人迟暮之感。又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通过柳荣、枯的对比描写,融合着诗人对生命、政治与爱情的慨叹。
6.柳絮为素白之色,又是暮春的标志,故多以喻白发,寓示人生老迈。如白居易《柳絮》:“三月尽是头白日,与春老别更依依。凭莺为向杨花道,绊惹春风莫放归。”以柳絮之白比喻头发之白,别出心裁。雍裕之《柳絮》:“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是雪,莫近鬓毛生。”此诗绘柳絮传神逼真,呼之欲,由柳絮联想到白雪,再联想到白发,最后写到人的苍老,贴切自然,形态毕肖。
7.柳絮无根,随处堕落,这种飘荡无依、不能自主的状况寓示天涯游子漂泊不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生存状态。薛能《咏柳花》:“浮生失意频,起絮又飘沦。”薛涛《柳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二诗借随风飘荡的柳絮抒发作者俯仰由人,不能自己的身世之感。与此同时,柳絮因微小繁多,暮春漫天飞舞,撩人思绪,且 “絮”同思绪的“绪”谐音,故又寓示闲愁多而广。如刘禹锡 《柳花词三首》其一:“ 轻飞不假风,轻落不委地。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又如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处寻。”
8.柳絮随风飘荡,落入水中,化为浮萍,随波逐流,故多寓示女人的轻浮,谓之“风流之花”;又因柳絮的飞舞,极易让人想到小人的得意忘形和趋炎附势,故多寓示小人的轻狂,被贬为“颠狂之花”。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柳絮同桃花一样为轻薄之花,在唐诗中成为倡女的代名词。而李绅的《杨柳》则曰:“愁见花狂飞不定,还同轻薄五陵儿”,这里柳絮又是颠狂嚣张,得意忘形的小人的象征。
三
从上分析可见,柳意象是一种因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单纯说理或直接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意象赖以存在的条件是物象。其次,意象要求诗人不能对物象进行简单复制,甚至照相式描写,而必须运用审美经验对物象进行淘汰与筛选,以符合自己的美学趣味。两千余年来,柳意象被历代诗人反复地加以运用,由此呈现出诸多特点:
积淀性:历史从来就不是割裂的,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审美意象也是这样。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感染力很强的典型意象,一旦被某位天才诗人发现、使用,后来的诗人就踵而效之,反复沿袭,并将其类似的情感体验投射于审美意象中,从而稳定为经典含义,使之能为更多的诗人接受。内容积淀为形式,形式一经形成,就能唤起读者类似的联想。如上分析的柳意象,经过历代诗人长期使用,便已成为凝聚着具有较为稳定含义如离别、伤感、柔弱、漂泊、轻浮、轻狂的典型意象,尤其是在唐宋诗词中,柳意象蕴含的丰富与稳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再生性:诚如文化一样,柳意象亦具有极大的再生性。它经过历代诗人不断的使用,随着文化背景与社会现状的变化,该意象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柳意象在先秦时不过是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普通词汇,在魏晋时代多用于形容具有美好品格的男性,初盛唐则转而形容柔弱的女性,中晚唐迄至宋代又多与青楼女子与小人相联系,成为一个具有负面道德人格象征意味的贬义词。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不同,诗人的审美心境也有别,因而对同一客体事物便会赋予不同的情感,从而使意象的含义更新。其二,客体对象具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这些属性便会不断被人们发现并加以突出描写,从而导致意象的多重含义。柳意象的这一特点丰富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表情层次,使古代诗人的抒情方式趋向多元。
差异性: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诗人对柳意象的理解、运用有时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伤感的诗人可能会钟情于残花败柳,富有朝气与激情的诗人多着意于繁枝绿叶,阅历深厚的诗人会由杨柳而生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多情善感的诗人则会因之而联想到离情别绪与意中人。如身处高位的贺知章所写《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漂泊异地他乡的郑谷所写《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篇10
要分析景情关系,就要首先明白物——物象——意象——意境的关系。知道,自然界的物,进入人们眼界的,即看到的是像——物象;写入诗歌的物象,就带有作者本人主观的感彩,就称之为意象。几个意象组成的图画、氛围情景就构成意境。
古人创作诗歌时是十分注意意境的创设,努力做到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有机结合。简而言之,就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当然,情,就是思想感情;景,就是艺术境界。二者的结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二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正如古代诗词评论家所说的,情与境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够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但细致分析起来,就会发现作者描写之景和抒发之情有两种关系:
一是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这在古诗别常见。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光下落,乌鸦啼叫,寒霜满天,江边枫树,点点渔火,写出清冷的水乡之夜,让人感到清冷凄凉。而这正与诗人羁旅在外的孤寂心灵相应。再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诗人借秋夜将晓时星光寥落、归雁避寒、笛声哀婉和人倚危楼的凄清景象抒发了孤寂惆怅情怀。以乐景写乐情的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乐融融,暖色调,一派春光。生活多美好!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亦是如此。
一是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最典型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离妻别子春风里,征人那得不伤悲;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九死一生多苦难,忍饥受渴把家归。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征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再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情景关系从手法来说,都可以说是借景抒情,但细致分析起来,又可以分为:
1.触景生情,或称为缘境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诗歌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融合。如刘邦《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看到风起云涌而自觉的联想到功业,景情十分融合。再如黄巢《题》。
2.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例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许浑《谢亭送别》中“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末两句,上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结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3.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即古人所说的“有我之境”。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染有自己的感彩。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处的花也成了作者同感情一致的东西。
4.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这在词中比较明显。象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5.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例如王维的诗歌《鸟鸣涧》。
6.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景虽略了,但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