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的话范文
时间:2023-03-18 14: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主流的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非主流的便携类音箱源自笔记本音箱,不过纯笔记本音箱只是将音箱本身小型化而已,技术上没有创新,由于发声单元的变小,音质亦有所下降,所以市场反响平平。聪明的商家于是在小音箱上赋予了更多功能,成功地打开了市场。
多功能音箱因为其方便小巧、功能齐全而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元素,一般的便携音箱都具有FM收音、读卡、MP3/WAV播放,再加上内置电池,使其成为脱离桌面的便携音频播放设备,君不见在公园内有多少叔叔阿姨都在使用,背着大包出行的驴友更是人手一个。这其中分类很是不少,我们引述几位用户对于便携音箱的意见。
大力哥:我没事儿就喜欢出去走走,不管是爬山还是摄影都是一个人,能有个随身携带的小音箱很能解决无聊的问题,我不要求别的什么功能,电池(使用)时间长就行。
老杜叔叔:我今年57了,身边不少朋友都有个“手里炮”,我也想弄一个,最好动静要大一点的,能放收音机和(内置)歌曲的,电池只要够我一次晨练用就行。
小静姐姐:我觉得所谓音箱音质一定要有保证,要是能听歌的时候看得见歌词就更好了。
小宅:便携音箱产品贵在“五脏俱全”,我要什么功能就有什么是最好,上次去开会看见有人拿了个小音箱还带遥控器,播放完资料后又做起录音笔的工作,真是一专多能啊。
便携音箱要能播MP3
听完这几位用户对便携音箱的种种要求不难发现,MP3播放已经是默许的必备功能了。时下很多便携式小音箱也都主打MP3播放,但是你知道吗,要想将此项功能用得舒心,选购时有几点必须注意。
播放MP3的音箱最好能插卡。有些便携型音箱为了突出一体化设计内置了一定容量,卖家宣传时会说多么的一步到位,但拷贝歌曲时还要把音箱与电脑连接才行,而且容量再大也有用满的那一天。若是采用外接存储式的便携音箱就没有这个顾虑。而可外接存储型的便携音箱不推荐使用优盘播放。原因很简单,读取优盘数据耗电远大于普通存储卡,而且插上优盘“大尾巴”后的便携音箱就不便携了。
我们选购时不必纠结于是用哪种存储卡,SD卡和TF卡使用起来都一样,况且TF卡穿个马甲就是SD卡。而且不必多花钱去买什么高速卡,那种玩意儿若不用在视像录制上基本看不出什么优势,一般Class 2的卡绰绰有余了。而很多朋友问过笔者他的存储卡(优盘)在电脑上使用的好好的,到了便携音箱上就跟没插一样,很郁闷。其实这里要说明一下,现今便携式音箱主控芯片可识别的存储格式只有Fat,在电脑上使用的大容量存储卡若是默认格式为NTFS就无法用在便携音箱上。方法很简单,将存储卡插到电脑上重新格式化即可(别忘了做备份哦)。
显示屏最好是点阵式
若是室内使用较多的用户最好选择有液晶显示屏的产品,这其中要注意这个显示屏是数字的还是点阵的。简单说,数字显示屏就是只能像计算器一样显示0~9的阿拉伯数字,而点阵式液晶可以随意显示任何数字、字幕甚至图像。推荐点阵式液晶屏的产品,但是售价也会更高一些。
曲目要能任意播放
我们在使用便携音箱播放MP3时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下一首播放的歌曲是哪个。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下一首播什么我就听什么是大多数用户的心态,但是歌曲数量太多的话几乎听不到排在后边的曲目。这个纯是文件名列表的问题,在便携式音箱的播放列表中默认是以数字、字幕的顺序排列的,所以我们最好在电脑端将自己的歌曲名称前加个数字(例如01、02),这样等于告诉了音箱你要的播放顺序。
若是音箱的显示可以识别文件夹就最好不过了,这点没什么技巧可言,一般也没法在其宣传广告上找到,购买前最好自己准备一个分好文件夹的优盘当场测试一下即可。在测试的时候可以顺便看一下便携音箱播放MP3时有没有多种音效模式,这个功能外放时用得不是很多,但自己插上耳机当做随身听使用还是有必要的。
参考售价:199元
推荐理由:小巧易用,声音洪亮,液晶显示比较细腻,但电池不可更换。
小提示
很多歌曲在电脑上可以正常显示,拿到便携式音箱上歌曲名称就乱码了,何解?其实便携式音箱显示的歌曲名称是其标题名称,不是文件名。我们可以用鼠标右键打开歌曲的属性─详细信息下第一栏就是。这个为空的话在便携音箱上显示的就是乱码,我们自己把它填上去问题就解决了。
球迷怎能没有FM收音
中超联赛打得如火如荼,有多少球迷因为条件所限不能观看直播,而便携式音箱的FM收音机功能就是及时雨。不过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注明的是,便携音箱的收音效果跟芯片、喇叭之类关系不大,更多的取决于是否装有天线。有的产品在外部能找到可伸缩式天线,大多数便携音箱就算有天线也是隐藏式的,这就给注重这方面的用户带来了挑选上的麻烦。
现场挑选时打开此功能多调换几个频道,若是需要反复摆位置才有信号的产品多半没有内置天线,不过就算没有天线也不要紧,插上耳机后信号就来了(耳机线充当了天线的角色),不过不能外放只能自己欣赏了。以笔者的经验,音箱外壳采用金属体的收音信号非常好。
参考售价:178元
推荐理由:FM收音效果出众,续航时间长,音效不错。
AUX模式要有独立声卡
便携式音箱托生自笔记本小音箱,当然也会有机会用到电脑上,例如给电池充电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便携式音箱产品内置USB声卡,可以理解成电脑端的又一路声音输出设备。有了这个就可以让游戏依旧从电脑音箱输出,而所听歌曲通过播放软件从这个音箱输出,避免同一音源声音相互干扰的问题。这样玩游戏中远处传来的悠扬乐曲声很是自然。
重要参数:168元
推荐理由:设有USB声卡,无需安装驱动,音质细节不错。
不妨多备电池
既然叫做便携音箱,利用内置锂电池的续航替换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便携需求。细心的网友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便携音箱厂商的产品竟然都用着同一款可替换锂电池─BL-5C。相对于某些还在用4节AAA电池的产品,BL-5C型锂电池易用性更强,笔者极力推荐。这款电池可以很轻易地买到,外加座充30元左右就可以搞定。要是出门在外怕电池撑不住,再买一两块备着成本也不高。
音质取决于发声单元
便携式音箱的音质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发声单元,发声单元的大小和数目直接决定了其音量大小。例如1.5英寸3W喇叭的音箱,一个人在户外使用有可能觉得力不从心。而带有一对2英寸5W的小音箱开到60%音量对方圆3平方米内的其他人有明显的“干扰”(发声单元数目、大小不一)。当然这也不是盲目求大、求多就好,它与电池的消耗可是成正比的哦。若是想挑选音质好一些的产品,建议选择钕磁铁制造单元类的产品,音质提升很明显。
参考售价:179元
推荐理由:做工中规中矩,音质可圈可点。
非一人使用音箱
就像上文采访老杜叔叔减肥提到,在公园里便携式音箱很普及。但是很多产品只能供自己一人使用,群体实用性不强。这就需要我们选择这方面功能性更强的音箱。这种音箱继承了上文介绍的产品的常规性能,更在信号放大和外放单元上增加不功率,我们大可以粗线条发认为是便携式音箱的放大化产品。在挑选产品的时候优先选择高音单元性能强劲的产品。原因很简单,音箱的低音只要放大功率即可轻松实现,高音不好的话很容易被淹没在澎湃的低音里,而便携式产品普遍没有“主流音箱”的高音、低音调节旋钮,很多产品声音很大、量感很足,若是高音单元不给力就会出现开大声音却听不清其中细节的问题。我们在购买前可以准备一些高音低音杂糅在一起的电子乐,到了柜台站远一点一试便知。
非一人使用的便携式音箱选购时最好配有遥控器,众人一起欣赏时专门让一个人守在音箱旁边换乐曲、调试音响太不方便。这种产品的遥控器都是红外线产品,操控距离5米范围没有问题。
另外电池的消耗与之前介绍的便携式小音箱相比增大了不少,两块BL-5C电池能有4小时的使用时间(音量全开下)就算不错了,公园里使用多备两块电池没坏处。
参考售价:299元
推荐理由:造型可爱,声音洪亮音质不俗,功能全面,续航时间一般。
参考售价:399元
推荐理由:声音够大,适合多人聚会使用,音质不错,续航时间尚可。
户外旅行音箱
上文采访的大力哥是个典型的周末背包族,还有个通俗的名字叫“驴友”,这类人所需的便携类音箱就是户外音箱。经过细细了解,笔者总结了广大“驴友”的产品需求特点:必须便携,随手挂在包上、腰间;必须结实,能适应摔打等各种艰苦环境;好的传声效果,音量大。这里边貌似有没有液晶显示屏都被驴友们略过了,要符合上述需求还是要仔细斟酌一番。
首先看选材。由于户外音箱主要在野外工作,这就要求音箱要有抗摔、耐磨、抗震等抗击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箱体最好是金属材料,金属箱体更加坚固耐用,唯一的缺点就是重量,不过驴友们充沛的体力应该是不会过多介意这点配重。
其次看便携性。笔者还要提醒大家的是最好配有挂钩,这样可以随手挂在腰间,不占任何空间,挂钩的结实程度不好在柜台试验,不过具备减震隔层就安全多了最后推荐大家选一些有人性化设计的,比如市场上有一款户外音箱是配有照明灯的,这对于野外探路非常有帮助,不需要额外再带手电和照明设备,减轻了驴友们的负担。
参考售价:128元
推荐理由:作为驴友使用的音箱功能齐备,手摇电筒功能实用,续航时间长。
参考售价:299元
推荐理由:结实耐用,续航时间长,适合外出旅行(夜间使用),音质尚可。
导游音箱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公园里叔叔阿姨们使用的音箱很多是导游们跨在腰间的扩音器。这种导游音箱的好处是可以将自己的话语成倍放大,假日家庭出游时,带队人用这个发号施令很惬意哦。不过这个小功能衍生出了更多玩法,比较值得推荐的就是伴唱。
导游音箱自带的麦克可以将自己的声音输出,同时可以播放未接的存储卡音频,我们播放的时候就可以跟随着乐曲引吭高歌。笔者的妈妈经常在公园里领唱,把导游音箱播放歌曲的音量调低,扩音器的音量调高,让外放能起到提示自己的作用,这样永远不怕歌唱中途忘词了。
参考售价:218元
推荐理由:扩音功能实用且声音洪亮,穿透力强,播放功能齐备。
蓝牙音箱 手机点播好助手
手机、平板电脑等随身设备的周边扩展产品一直是另一个商业战场,由于产品本身的体积限制,这些设备在声音输出方面的表现一般不是很理想,这样就给配件音箱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手机、平板电脑应用程序的增加,用户对声音质量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从终端设备方面来说,蓝牙应该是目前最为普及的,因此蓝牙音箱在非主流之音箱中也有主流化的趋势。
蓝牙音箱毕竟和传统音箱不同,只要用户的设备支持蓝牙就可以和音箱进行连接,若是不支持蓝牙中的A2DP协议,立体声输出无法保证(不是太老旧的手机都支持)。经笔者测试,蓝牙音箱从开始搜索到设备连接成功,一般来说不会超过20秒,配对过程也不需要输入密码,属于全“傻瓜式”连接。而且第一次连接成功之后,以后再使用可以省去搜索过程,直接连接即可。 这样一来我们在外时手机插上耳塞就是MP3,进家门后就是媒体播放中心,蓝牙音箱看似非主流其实发挥空间很大。
参考售价:699元
推荐理由:外观设计很家居化,蓝牙连接方便可靠,音质不俗。
参考售价:325元
推荐理由:整体设计很时尚,蓝牙播放音质尚可。
只有喇叭的音箱
这是来自国产品牌麦博自主研发的净听技术,音箱本身没有使用箱体却得到了更好的音质。体积的减小给桌面几声了不少空间。笔者有幸亲自体验过一次,声音通透有磁性,饱受诟病的箱染问题被解决了。想要得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用户正襟危坐在音箱的正前方大约一米处,换个位置感受就会有所偏差。不过对于真正的音频发烧友来讲,这算不了什么。
参考售价:即将上市
推荐理由:没有箱体声音品质亦没有下降,桌面紧张的朋友值得关注。
真正非主流
其实以上产品广泛实用性很强,个性突出就不是特别明显了。我就是“非主流”的范儿在哪呢?别急,以下产品没准会让你眼前一亮。
闹钟音箱
闹钟作为手机的必备功能也被一些音箱整合进来,早晨到了起床时间,音箱自动打开播放存储卡的音乐,这点绝对非主流。既然说是闹钟,我们要注意音箱闹钟的提醒音量和提示时间。有些产品可以设置工作闹铃(周一至周五),很人性化。不过相对于主流音箱而言,音质还是稍逊一筹。
参考售价:399元
推荐理由:闹钟功能很有创意,系统也很人性化,兼具蓝牙功能,很有性价比,音质尚可。
与电源排插成功合体的音箱
电源插线板作为电脑必备周边谁没有呢?在上边设有可插卡播放的音箱绝对非主流。作为桌面设备的延续,或许不需要什么高音质,节省一份空间,多一份通用性更值得现代人反思。
参考售价:299元
推荐理由:把音箱和排插整合在一起,节省桌面很有创意。
是摆设也是音箱
笔者见过很多美眉桌面上摆放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小设备,其中音箱就有不少。它们大多把箱体设计得很隐蔽,功能性和音质也只是一般,但创意十足,绝对非主流。试问,工作场合能把有限的空间装点一番又能当做声音的输出设备,牺牲一点音质算什么呢?
参考售价:50元
推荐理由:外观设计别出心裁,音质一般。
参考售价:169元
推荐理由:外观霸气,音质不错,适合喜欢彰显自己个性的用户。
床上也有音箱 布娃娃很嚣张
曾几何时布娃娃型放音设备流行在淘宝网店,这种音箱提供一个AUX音频接口线,可接驳MP3之类随身听设备,再无其他花哨的功能,但已经足够了。话说此类音箱的音质还是不错的,原因是布娃娃的填充物起到了很好的滤除杂音的作用,若不是特别厚的那种(高音会发闷),听起来挺清新的。
参考售价:99元
推荐理由:外观可爱,可外接存储体播放,音质尚可。
篇2
如果说主流文化是刚性文化,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柔性文化;如果说主流文化是滚滚长江,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河川沟渠;如果说主流文化是参天大树,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鲜花遍野。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园,对于学校来说有其积极意义。非主流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应该起着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说主流文化是“大珠”,那么非主流文化则是“小珠”,我们追求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好境界。
一、非主流文化具有独特性,起着张扬个性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主流文化把握着大方向,来不得丝毫马虎。而非主流文化具有其独特性,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和点缀,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
当迈克尔·杰克逊风靡全球时,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崇尚的不只是他的独特声线和魔幻般的舞步,更有对他作为一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和慈善家品质的顶礼膜拜。学生效仿明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这样的非主流文化盛行校园,扬了学生之长,健了学生身心,让学生的生活五彩斑斓,趣味无穷,同时也是对学校德育的补位。
二、非主流文化具有愉悦性,起着宣泄自我作用
学校主流文化是一种正统文化,自有它的严肃性和方向性。学生在文化认同、文化选择、文化构建时,更有着悦纳自我、展示自我、宣泄自我的强烈需求,因而更需非主流文化的适时介入与合理调节。
我们不能因有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流连于荒诞小说而踌躇不前,就抹杀非主流文化的愉悦性,排除它宣泄自我、调节情绪的作用。我们也不能因有学生忘情于微信、微博而影响学业,倾情于影视、影星而停滞不前,就抹杀非主流文化的时尚性,排除它与时俱进、寓教于乐的作用。
当然,我们要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导点拨,正确把握社会期待与学生主观需求之间的差异,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做到既能进行学校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既能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又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交流和沟通,让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一主一辅,一唱一和,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发挥各自的作用与优势,合理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和审美鉴赏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既有情趣又有素质的现代中国人。
篇3
关键词:非主流;表现;主流文化;方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48-01
一、实验电影何以非主流
实验电影带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抽象难懂,在整个电影中,它会运用多种抽象的或具象的意象来表达整个主题。
实验电影其实对一般电影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它的一种自醒精神,它带给影像文化一种叛逆与创造,即我们所讲的非主流。实验电影大体上是没有完整剧情的,如电影《Un chien andalou》,通过各种生活中的意象的结合,将年轻人对当时宗教、传统文化的叛逆和与呐喊尖锐地表达出看来。它的叙事方式上和叙述内容充满了无厘头的感觉,将实验电影的非主流色彩充分凸显了出来。比如刚开始时磨刀霍霍,女人的眼睛、明亮的月亮、乌云,乌云遮月映照刀割人眼的动作,明月和白的眼睛也成相互对应,影片开始出现的这个画面已经成了实验电影的经典。还有,男人的手代表的是自己的欲望,男人凝视着自己的手是对欲望的一种渴求,手上的黑洞代表的是自己的本能无意识。这些意象一般都比较抽象难懂,也是实验电影区别于一般主流电影的非主流特点之一。还有在拍摄手法上,追求节奏的快节奏,追求画面的梦幻效果,追求一种联想,植入美学特征等(主要是因为早期著名的实验电影导演大多出自于文学和美学领域)。并且在叙事方式上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声音经常也会出现不同步,这就导致给人的视听产生一种非主流的感觉。
二、实验电影的非主流如何和主流文化接轨
(一)注重意象的融入
在我们见诸于荧屏表达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商业影片中,可能更强调的是故事情节的塑造和奇特绚丽视觉特技的渲染,而缺乏一种表意性的意象的植入。实际上,如果意象的选择精准到位并且巧妙融入进了这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伦价值观的大众化影片中,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那些有着亲身生活体验的人而言必将产生精神的共鸣感。也就是说,这类意象能够让观众产生联想和‘恰如其分’的身心体验,这势必有助于他们对影片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并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一部好的电影(并非主旋律电影)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在其影片中要显现出来,那么导演在拍摄时如果能考虑到意象的融入,对于影片精神的表达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故事情节的适度忽略
故事情节是一般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主线之一,但是实验电影所倡导的忽略情节并不与之矛盾。实验电影想要通过强调意象和画面所包含的寓意把导演想传达的精神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宣传主流文化的电影中将情节的适当忽略融进来,将实验电影元素与一般电影相结合,那么表现主流文化的电影就更好了。因实验电影与主流商业片存在一定的对立与排斥,所以我们需要将二者精华一起融进反映我国主流文化大众价值观的影片中,其中比如故事情节的适当忽略就可以作为参考之一。而目前为止,在宣扬主流文化的影片中,实验电影这种手法的运用几乎还未出现过。我想这是接下来电影人可以挖掘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三)拍摄手法的‘非蒙太奇化’
蒙太奇是电影语言基本元素呈现形式之一。然而电影蒙太奇在实验电影家手中却被颠覆了。在电影《DARK》中,一个镜头被以不同的速度重放了很多次,这与蒙太奇手法中的重复有着鲜明的区别,因为实验电影中这种重复由强调重复‘内容’变成强调‘重复’本身,这种叛逆的拍摄手法的运用让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一种完全站在叛逆面的实验电影,在探寻自身镜头语言时自然会有尝试出自己的‘实验性’电影语言。其实,这种追求新意、从一般电影夹缝中寻找其他电影语言表达方式的做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那我们在宣扬我们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导演亦可采用一些实验电影中的非蒙太奇手法去实现二者的统合,进一步完善电影语言。
实验电影运用的非主流的叙事手法和拍摄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导演希望给观众更多自由的联想空间。在这个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宣扬文化价值观的方式,应该更加拓展其表现范围和表达方式。实验电影作为一种有着很长历史的电影类型,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其合理之处,整合融入进入宣传我国主流文化的电影中。这不仅有利于实验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也是利用‘非主流’宣扬主流文化的一种大胆尝试和创新,应该引起电影界导演的重视和人们的进一步关注。
篇4
迄今为止,大多数城市人口的消费行为仍然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如注重商品的性价比;倾向于从他人那里获取购买意见;尽管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识,却没有足够的品牌购物经验,很难对某一品牌从一而终。随着收入增加,新主流消费群不断扩大,其人口数量将逐渐占据多数。这一改变目前已经开始,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情感因素的重程度视越来越高,比如越来越在乎购买的商品是否满足其对个性的追求,或是否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调查数据还显示,除了有较高的收入,这类消费群主要生活在大城市和中国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其年龄也比整体人口的平均年龄年轻。
鉴于这两个消费者群体的分化速度如此之快,企业需要尽快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战略,服务于这两个消费群体,以免在志在必得的战场上落了单。规模、速度和简单化在过去15至20年中是很多公司的关键成功因素,然而若想在未来10年赢得下一代消费者,确保企业产品和营销战略符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是重中之重。很多公司至今还是依靠打造消费者信赖的大品牌来占据有利市场地位,然而,眼下发展多样化的品牌组合以及小众品牌可能更为明智。这些品牌中有些将用于满足消费者对强大功能的需求,没有什么花哨的式样;而另一些则与消费者个性化的情感诉求“直接对话”。2012年调研还有其他一些重点发现:
中国消费者对未来的乐观情绪与2011年相比有所下降。然而,消费信心的下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增加的预期依旧持积极乐观态度,这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平衡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即越来越依赖个人消费而非商业投资。
中国人的储蓄率依然非常高。这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担忧,害怕自己的长期财务安全得不到足够的保护。然而,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不断增加各类产品的开支。例如,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中国人更多地倾向于购买方便即食的食品以节省时间。再如,消费升级,即购买更昂贵的产品和服务,依旧是推动中国消费者开支增长的一个强劲趋势。
消费者在电子产品等品类上更青睐外国品牌,而在个人护理用品等品类上更喜欢中国品牌。对国际性企业有利的一个趋势是,消费者越年轻、越富裕,就越热衷于国外品牌。
若想在未来10年赢得下一代消费者,企业就必须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技能以保证其产品和营销战略符合消费者的个人需求。诚然,规模依旧很重要。我们一如既往地鼓励企业在重点城市群深入发展业务,而非在中国所有地区全面铺开战线,但是此方法在未来的实施将与现在有所不同。目前很多企业将资源都投给旗下的某一个大品牌,随着消费群体的品味和成熟度日益不同,这种方式将越来越低效。
迅速崛起和分化的中国消费阶层
除了消费者的乐观情绪和消费开支增加的趋势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个更为持久和重要的趋势——中国消费者所表现出的一些消费行为越来越接近富裕国家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诉求愈加明显,同样他们对自己喜爱的品牌也愈加忠诚。显示出这些特征的消费者收入一般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与总人口年龄相比较为年轻;且主要居住于富裕城市(大多数是沿海城市)。尽管这个消费群的人口增长速度令人瞠目,他们的数量还是少于目前占绝大多数人口,还没有这些消费特性的大众消费群。这两种消费群体的存在使得很多公司不得不重新思考他们在这个巨大市场中的发展战略。
上述这些发展还处在酝酿期。 正如《“会面”2020中国消费者》(以下简称2020报告)中解释的那样,现在中国4/5以上的城市人口都属于“大众消费群”(“大众消费群”是指年均家庭收入在3.7万到10.6万元人民币、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者群体)。然而,在下一个10年开始的时候,很多属于大众消费群的消费者将进入新主流消费群阶层。新主流消费群的年均家庭收入在10.6万到22.9万元人民币,有能力购买私家车和一些其他奢侈品。诚然,如果中国如预测的趋势那样增长,到2020年主流消费群的人数将达到4亿,届时他们的消费模式将代表全国普遍的消费标准(见图1)。
相应地,随着新主流消费群财富的增加,我们发现了这个群体中有几个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新主流消费群的特征并不都异于以往。比如,中国消费者以其务实的消费观念闻名,我们认为,新主流消费群将依旧务实。中国人众所周知的购物行为还包括热衷于性价比高、物有所值的产品,对冲动购物的抵制,不惜时间、不厌其烦地进行购买前调研工作等。这些行为同样会在新主流消费群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我们也预测到,新主流消费群的消费行为将逐渐向西方消费者靠拢。我们甚至可能低估了这一转变发展的速度。
其次,消费行为中对情感因素的愈加重视也是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几年前,中国人还只是追求基本功能的初级消费者。比如说,他们会讲求服装的舒适度、食品饮品的口感以及电子产品的耐用性。近年来,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他们开始对商品的质量有更高要求,比如食物是否健康保健等。我们的研究显示,到2020年,诸如商品能否体现个性等情感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2012年的调查发现,消费者朝这些行为特征的转变非常明显。今年,37%的消费者坦言“愿意为自我享受而购买个人护理产品”,比2011年的25%有大幅增长。因为“能感到很好地照顾家庭”而购买相应家庭用品消费者比例为39%,比前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同样,坦言“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商品或服务犒劳自己”的消费者从2010年的38%增至2012年的43%。这个比例只比美国和英国低一点。
2020报告中预测的另一个趋势是对品牌的忠诚度将越来越高。尽管中国消费者钟爱品牌,但品牌忠诚度却远远低于西方消费者,他们喜欢从若干个钟爱的品牌中进行挑选。我们认为,在日益成熟的中国市场,随着企业增强情感营销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以及消费者开始真正懂得品牌的精髓,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必定会得到提高。2012年的调查表明这个转变指日可待。倾向于购买同一品牌食品和饮品的消费者比例从2011年的26%增至2012年的35%。在个人护理方面,对品牌的忠诚度增幅更快,从去年的31%增至今年的43%。今年的调查显示,1/3的巧克力的购买者都表示“只买最喜欢的品牌”,而2009年这个比例只有1/5。
2020报告还预测:新主流消费群用于店面购物的时间将越来越少,他们会采用其他渠道——尤其是网络 ——来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中国,购物被视为一种休闲活动,一家人通常可以逛逛新建成的大商场以享受购物的乐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购物娱乐的需求会慢慢减弱,部分原因是商场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不再具有新鲜感,且除逛商场以外,可供选择的休闲方式还有很多,以及日益繁忙的大城市消费者对便利性的要求越来越高。2012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对购物娱乐的喜爱并没有减少,40%的受访者称购物是他们“最喜爱的休闲活动”之一,甚至高于2011年的35%。然而,这并不能掩盖网购呈直线上升的事实。
这些日益国际化且个性化的消费者是谁?是什么将他们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在哪里找到这些消费者?对调查数据更深入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揭示这类消费群与仍旧表现出传统消费需求和行为的消费群之间的差别。
收入能够解释很多,但无法解释全部若按照收入级别划分中国城市消费者,我们很快就能清楚地发现上述新的消费行为是随着富裕阶层的增多以及消费品市场日渐成熟而出现的。相反,传统的消费观念, 如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不要太突显自己以及对商品的基本功能的重视,都是与低收入和初级消费阶段息息相关的。
由于收入更高,新主流消费群自然而然地比大众消费群在消费市场中表现得更加成熟老道。几乎3/5的新主流消费群购买了数码相机,而大众消费群中购买数码相机的只有37%。笔记本电脑的购买情况也非常类似,51%新主流消费群购买了笔记本电脑,而大众消费群的购买比例只有30%;在洗衣柔顺剂上,新主流消费群的购买比例为56%,相比之下,大众消费群只有34%。初次购买基本产品种类的情况大多发生于大众消费群。对于坦言厨房家电支出增加的消费者,69%的大众消费群是因为初次购买,而新主流消费群中,初次购买比例只有24%。
两类消费群对于什么样的商品才具有吸引力这一问题态度截然不同。大众消费群比较重视商品的基本功能。2/3的大众消费群将“耐用性”列为购买洗衣机的前5大购买因素,新主流消费群中持此观点的比例只有不到一半。在购买智能手机时,将“耐用性”列为前5大购买因素的大众消费群比例和新主流消费群比例分别为61%和36%。不出所料,“低价”是大众消费群经常考虑的购买因素,在购买洗衣液、 智能手机、方便面等商品时,将低价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大众消费群是新主流消费群的两倍。
那么,是什么刺激了新主流消费群的购买呢?调查发现,情感因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当被问及如何挑选洗发液或手机时,考虑“体现了我的品味”、“感到我的家庭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等因素的新主流消费群比例比大众消费群多50%(见图2)。
但是收入水平的不同以及因此产生的消费行为的不同并不是唯一分化中国消费者行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主流消费群和大众消费群对关键调查问题的回应还是相当类似的。虽然新主流消费群更有可能成为品牌忠诚度高的消费者,但并没有高出大众消费群很多;比如43%的主流消费群更喜欢买相同品牌的消费电子品,而这种类型的大众消费群比例为39%。
灯火通明的大都市 另一个关于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关键解释性变量是地域,也就是说消费者居住于什么类型的城市。这样的说法大概源于网络效应。当一个城市中大部分消费者开始具有新主流消费群的购买能力时,同侪影响、高质量产品的可及性等因素就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消费行为的变化。
应该说,中国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最高,它们为其他城市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提供了参考。正如预期的那样,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开支(尤其是在非生活必需品上的开支)更高。一线城市消费者每月外出就餐的开支比二线城市高35%,比三线城市高近50%, 比四线城市高77%。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在个人护理方面的开支比二线城市高30%,比三线城市高42%,是四线城市的两倍以上。在旅游方面也是一样:一线城市消费者的开支比二线城市高1/3,比三线城市高近乎2/5,比四线城市高4/5。
我们也可以分析消费者对有关自身需求和品味的调查问题的不同答案。情感需求和个性化诉求对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来说更为重要,他们中有21%将“体现我独特的品味”作为购买平板电视的关键购买因素之一,在其他城市,这个比例只有7%到11%。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有可能愿意为外观精美的电子产品支付更高的价钱。这表明设计新颖的产品在大城市较之小城市更可能受到欢迎,因为小城市的消费者不那么重视产品的外观,他们甚至更信赖一些设计简单的商品,因为其传递出产品的可靠性。
相比之下,对比一线城市的消费者,“物有所值”是低级别城市消费者更为重视的购买因素。比如说购买洗发液,2/3以上的受访者在低级别城市首要考虑的是全家人是否能共用这款洗发液;一线城市中,这个比例只有1/2。大城市的消费者中只有23%认为是否能全家共用是购买润肤霜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而在低级别城市中,这个比例在37%到44%之间。
在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明显高于其他地方。这些城市中2/5以上的消费者坦言自己只买喜欢的碳酸饮料;这个比例在低级别城市只有约1/4。在对于手机品牌的忠诚度方面,他们的回应也非常类似。
年轻人的嗜好 2020报告中的最后一个趋势是,中国的年轻人群与年长人群相比更具有富裕国家消费者的特点,尽管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没有不同城市群的差异大,但是在同样收入的群体中这种年龄造成的差距依然明显。在新主流消费群中,18-34岁的新主流消费群在购买时更愿意根据个人的喜好做决定:45%的35岁以下的新主流消费群出于追求自身的享受消费个人护理产品,对35-65岁的新主流消费群这一比例是37%。年轻的高收入人群较之处于同样收入水平的年长的人群更愿意为最好的产品支付溢价(分别为41% 和 31%)。
毫无疑问,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是将年轻和年长消费者区分开来的一个明显因素。排除收入的影响,在网上研究家庭和个人电子产品的年轻消费者的比例是年长消费者的两倍。33%的年轻消费者(年龄段在18-34岁间)这么做,而这么做的年长消费者(年龄超过35岁)只有18 %。
二分市场的两全应对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市场上的成功案例都是以规模取胜,即靠吸引大量秉持实用主义的消费者取胜。除了将目光集中在高端富裕人群上的奢侈品公司,在中国收益最大的公司还是那些可以说服消费者相信自己的产品最经济实惠、物有所值,并能够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特别是可靠性)的公司。很多情况下,它们在这个大的品牌伞下还会发展众多子品牌,即使这些子品牌的目标客户群属于不同的价格区间,它们所传达的基本信息是一样的:购买我们的品牌,你会得到实实在在、物有所值的好处。作为中国包装食品领域领先的制造商,康师傅就非常出色地执行了这个战略。它们在同一品牌下销售从方便面到饮料到饼干等一系列产品。宝洁公司, 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比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调自己的企业形象,它们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值得信赖且追求卓越的大公司形象,竭尽全力地让消费者放心并信任它们。
鉴于中国消费者行为和特征的变化比预期更快,很多公司亟需对自身战略进行全面审视。在中国,特别是在内陆和低级别城市中,巨大的大众市场依然存在,且利润仍旧丰厚,企业可以沿用过去的营销手段。但是只将眼光聚焦在这个客户群体将意味着放弃更大的机遇,这个机遇就存在于人口数量及成熟度都在经历跨越式发展的新主流消费群体中。
为了达到回报最大化,企业将必须投入巨大的精力及资源,同时兼顾大众及新主流消费群。尽管这对每个产品种类和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一套不同的决策和行动,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开发更加多样化的品牌以及子品牌组合。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消费市场的二分情形可能需要一个两全的方法:一方面要赢得快速增长的新主流消费群市场,另一方面是要巩固人口依旧众多的大众消费群市场。
在新主流消费群市场中取胜 由于新主流消费群群体追求个性化的需求增长如此之快,企业将必须快速采取行动,以能够与消费者情感需求“直接对话”的品牌制胜。企业的情感营销不仅适用于汽车等产品,对牛奶和洗衣液等大众化商品也同样有效。
对消费者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并进行细分将是重要的第一步,这样公司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底是什么使得消费者对于某类别产品如此推崇。下一步就是针对个性化诉求兴起最早的城市和城市群推出小众品牌和营销活动,寻求有效的方式为向其他区域扩张做好准备。企业需要用更加清晰的价值定位以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从而和不同的消费群体建立联系。不能与消费者建立强有力连接的品牌和子品牌应当被裁掉, 这样企业就可以调整品牌组合,给更加有效的新品牌腾出空间。近期一些企业建立了“本地”产品研发中心,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发展方案,使得已有的全球性产品能够适应中国市场,或者重新设计开发新的产品。这些公司需要壮大自己的地区团队,以便在产品上市方面,尤其是如何使消费者的诉求与这些产品建立情感连接方面,更具灵活性。
保持对大众消费群市场的吸引 尽管到2020年,大众消费群不再占中国城市消费群体的绝对多数,他们的人口占比仍将是36%,消费占比为23%。忽略这个细分市场将是一个致命的失误。
篇5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化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007
Observation of effect by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LU Yi.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Xinxi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 Xinxiang 45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clinical effect by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Methods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with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ngle CHOP regimen for chemo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0.63% than 71.88%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rituximab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provides precise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This method contains good compliance and slight adverse reaction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Rituximab injection; Chemotherapy;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Clinical effect
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是说一种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 代表了一组遗传学、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不同临床预后效果的肿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1]。最近几年, 患有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数量明显上升,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因本病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上升[2]。对治疗疾病时最重要的是实施有效、积极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主要为内科治疗, 通过对本病的化疗以及分子靶向进行研究, 很好的提升了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了复发率和死亡率, 进而提升患者的生存时间。本院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128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诊治的128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所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4例, 女54例;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39±5.21)岁;类型:74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42例为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12例为其他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性CHOP方案进行化疗, 具体为:1.4 mg/m2 d1长春新碱+60 mg/m2 d1多柔比星+ 600 mg/m2 d1环磷酰胺+100 mg/m2 d1~5泼尼松, 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每3周给予1次。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375 mg/m2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通过静脉滴注, 每3周1次, 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后,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3 疗效评价标准[3] 完全缓解:患者进行CT扫描未见直径>1 cm的淋巴结, 触诊未及淋巴结, 细针或者活检穿刺为阴性, 组织学或骨髓形态学检查恢复正常;部分缓解:所有测得的病灶缩小>1/2;稳定:所有测得的病灶缩小≤1/2, 或者增长≤1/4;进展:所有测得的病灶比治疗前增大>25%, 或者有新的病灶出现。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完全缓解38例, 部分缓解8例, 稳定10例, 进展8例, 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患者中完全缓解46例, 部分缓解12例, 稳定6例, 进展0例, 总有效率为90.6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淋巴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就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上多选择CHOP化疗方案实施治疗[4]。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运用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但相关临床实践资料表明,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运用CHOP化疗方案治疗时也会出现一定的耐药性, 同时也存在一定几率的复发可能, 因而, 为了弥补CHOP化疗方案中存在的不足, 在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时可以选择其他药物联合化疗实施治疗[5]。
最近几年, 临床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运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主要是用于治疗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型的基因工程抗体, 这种药物能够特异性结合B淋巴细胞上的CD20抗原体, 运用介导与补体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将B细胞清除[6]。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运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时的临床效果显著。同时, 患者对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而且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 不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而且还不会增加产生的毒副作用[7, 8]。
本文将所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运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及单纯化疗的方法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 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之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3%,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实施治疗时, 选择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同时患者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毒副作用不明显, 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康愫意, 周立强.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癌症进展, 2013, 22(2):542-543.
[2] 王谷云, 姚红霞, 林丽娥. R-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15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6(2):641-642.
[3] 陶晓明, 张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展.内科, 2011, 30(5):741-742.
[4] 李宝林.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6例结外器官大B细胞淋巴瘤.中国医药导刊, 2011, 20(6):254-255.
[5] 李D, 刘卓刚, 郝良纯, 等.中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行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循证医学, 2011, 30(2):94-95.
[6] 吴雪虎, 欧阳学农, 房文铮, 等.骨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告.实用癌症杂志, 2011, 40(4):210-211.
[7] 陈洁, 王健民, 杨建民, 等.不同细胞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合并HBV感染的临床评价.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 34(5): 854-855.
篇6
要做到不谈“非”色变,首先教师要对“非主流”有正确的认识。非主流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即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异端,人群中的异类等。非主流原本是一个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所以非主流与负面、错误没有关系。如今网络上的所谓“非主流”,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而是一种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肤浅的社会现象,非主流所体现的深刻的观念也被曲解为颓废、伤感、痛苦等一些现在部份年青一代十分喜欢的字眼。
我们对“非主流”正确认识后,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区分学生的表现,哪些是真正意义上的“非主流”,如与众不同的想法,不被多数人接受的观念;哪些是披着“非主流”外衣的不良表现,如故作颓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后者,我们教师容易发现,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辩论、个别谈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对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对于前者,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即使学生的想法不被教师本人认可,我们也要像呵护花朵一样呵护学生心灵。
九月份,笔者接手初一新生班,开学第二周我们举行“谈理想”的主题班会活动,有位同学说他立志要当一名百万富翁。他的理想出人意料,一说完就有同学小声议论,我也愣了一下,按照平常的做法,我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的“拜金主义”进行正确引导,说一些“挣钱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之类的听起来冠冕堂皇的话,可是我们对学生在进行这种主流价值观引导的时候,这位同学会不会因为大家的不赞同而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呢?
他会不会因为这次经历,下次就吸取教训有这种与大众不同的想法就不说出来呢?如果我的疑问答案是肯定的,这就不难解释在中国为什么我们听到的真话越来越少了。
篇7
一、高校非主流节日活动表现形式
(一)网络化。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塑造出一种与传统农业社会和近现代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网络社会文明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网络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发明与应用之前,人们走街串巷,穿堂过户,沟通你我;2G网络时代,人们用短信、电话交流感情,传递信息;3G、4G网络时代,人们用微博、微信分享同一时刻,用社交网络了解好友近况,用地理标签感受彼此的空间位移……诸多现象的背后,是网络带宽的加大、网速的提升、通讯技术的革新。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沟通交往方式的同时,也为非主流节日活动的盛行提供了极佳的传播平台。现在,每年5月20日网络情人节、11月11日网络单身节等活动都由为数众多的年青网民自发组织,他们通过虚拟网络传播搞笑类、祝福类短信、图片等信息,增强彼此联系,沟通彼此感情。这种活动在网络世界开展的同时,也逐步从线上走向线下,从虚拟走向现实,从社会走向象牙塔。
(二)数字化。
3月7日女生节,5月20日、5月21日情人节,8月3日男人节,8月18日八卦节,9月12日示爱节,10月10日卖萌节,10月11日萝莉节,11月11日光棍节,这些节日活动广泛流行于校园内。殊不知,这些看似热闹非凡的节日背后,总有一连串数字的意义指代。以网络情人节为例,每年5月20日和5月21日,被确定为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年轻人根据“0”和“1”音近或象形,将520寓意成“我爱你”,521寓意成“我愿意”的意思。这两天,青年群体通过网络或手机含蓄传情、大胆说爱,而此类节日在高校校园里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各类搞怪的横幅或标语。由此,数字化爱情在高校校园也迅速蔓延开来。
(三)小众化。
小众化是指同一群体内部或不同群体的一些人基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在这种圈子里,他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比较强,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员之间联系较密切。他们主要靠兴趣爱好识别“同类”。具体而言,他们从外部的服装服饰、装扮上来识别同类,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经常交流一些信息,看彼此是否对这些信息感兴趣来识别。相对于主流文化活动,高校校园里出现的一些非主流节日活动依然只是在一小部分群体中盛行。当然,随着互联网等外在媒介的作用,小众团体也有了聚合、互动、壮大并影响世界的土壤,并且这样的小众正逐步走向大众。
(四)商业化。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眼球经济时代,各种商家包装、炒作、跟风日益兴盛。一方面各路商家赚得金银满钵,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亦获得优惠。以2014年8月为例,8月1日,聚美优品推出4.5周年庆;8月3日,国美推出“男人节”;8月12―14日,苏宁易购推出“姨妈节”;8月14日―16日,唯品会推出“撒娇节”……仅仅8月份,各大网络电商推出的节日就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继淘宝推出“双十一”促销节日并取得骄人成绩之后,电商造节似乎成了一种风气。在一项随机电话访谈中,更多学生表示自己有网购经历,而且在节假日期间更突出。
总体而言,非主流节日活动在高校校园里正影响着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的加入,这些非主流活动正呈现出:消费走向、娱乐走向、庸俗走向的趋势。
二、高校非主流节庆活动盛行原因
高校非主流节庆活动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的共同集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相对缺位。
传统节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与集体文化记忆,然而,随着大众一味追求现实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忽略内在精神食粮的补给时,一个民族节庆活动也就随之淡化。而这背后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当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漠视时,一些在校大学生则更加失去了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公众人物的导向。
公众人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当美国加州宣布10月16日为加州的“乔布斯日”,以纪念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本应只是美国一个州的节日,但一批“果粉”(喜欢苹果产品的粉丝)纷纷对该节日表现出一份亲切感和归属感,认为“果粉”有了自己的节日。类似这种因为公众人物的导向而出现的非主流或者在高校校园也屡见不鲜,例如:在大学生中日益盛行的每年11月11日网络购物节、动漫cosplay等等。
(三)朋辈影响。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是群聚的高级动物,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朋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相似,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这些同辈群体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朋辈群体不仅给予在校大学生个体以群体归属感,并让他们感觉自己有依靠的团体,而且由于这一群体是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组成,所以他们更能够了解彼此的心境,谈论的话题也会更加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因此,当群体中的某一个或某一部分人开始涉猎新鲜事物时,其他个体也会争相相仿。
(四)外在传媒导向。
正如霍克海默所言,收音机和电影绝不亚机和枪炮的作用。新闻传媒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导向、潮流风尚引领方面的魅力更是无穷。生活中,各种媒体为用户提供了适时记录现场动态,表达个人情感的交互平台。这些用户中,不乏青年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是这些新媒体的铁杆粉丝团。他们利用这些平台、传播动态信息,围绕时事热点话题发表评论,针对感兴趣的话题畅抒己见。同时,这些动态信息被朋友圈相互转载,形成了如同核裂变式的传播效果。
(五)校园压力适度排解。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使最富激情的大学生们的思想受到了各种冲击,使他们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理承受了更大压力。人们往往只关注大学生身上闪耀的亮点,诸如知识丰富、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等,然而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其造成的种种困惑,对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所承受着的重重压力却关注不够。目前,大学生普遍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为此,不少大学生利用一些非主流节日活动来自娱自乐达到适度排解自身压力的作用。
三、高校非主流节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当前,非主流节庆活动正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这些节庆活动正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导向、心理坐标与价值选择。因此,挖掘非主流节庆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已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多元共生。
高校是青年学子聚集的地方,因此也是青年非主流文化最活跃的场所。面对各色另类的、非主流的节庆活动,需要抱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并利用非主流节庆活动存在之道去透视、折射出主流校园文化活动的困境和缺陷,发挥和转化非主流节庆活动的创造性元素,融合传统文化精髓,赋予高校主流校园文化活动深厚文化底蕴,并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文化认同。目前,在大学校园里,非主流节庆活动以其自成一体的表现形式,依靠独特的行为符号,以迅疾而广泛的方式在大学校园占据一席之地,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不能一味地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主流与非主流文化活动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才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要以客观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来对待非主流文化活动,要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和承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努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提高学生思考力、鉴别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精髓。
(二)坚持主流,寻找融合。
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一方面要坚持以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用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决抵制反主流文化和种种错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文化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采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他们更易于接受。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非主题文化;传播
一、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
在现今互联网网页的浏览中,你不难发现很多以“非主题”命名的文化现象,如非主题涂鸦艺术、非主题摄影、非主题诗、非主题创作、非主题营销、非主题服务、非主题活动,非主题环境创设、非主题空间、非主题爱情、非主题公园、非主题风景、非主题聚会、非主题系列、非主题变奏、非主题城市、非主题模式等,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播现象,“非主题”文化传播正在网络上悄然流行开来。
如何界定非主题文化。从字面理解非主题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主题文化相对的文化取向。虽然还没有人为非主题文化下过准确的定义,但我们从其表现特征上可以发现:非主题文化现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时提倡“回归”自然,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动、艺术创作、感情交流和景观。它是对社会过于单一化意识的一种反叛,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意识领域的一种表现。后现代主义从内容上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非主题文化继承了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这也是为什么非主题文化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罗蒂的反对真理符合论,也在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上成为很多人的理论依据。真理只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而已。所以不要让真理再压迫我们了。我们相信与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缚都要被打碎。
作为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就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所以善的、恶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恶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恋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个性的和没有个性的都能成为非主题活动的受邀者,德里达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也正是非主题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题活动取得了主题活动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当然,非主题文化核心还主要来源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奥塔,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则竭力主张用谈话、沟通、理解来达到不同人、不同群体的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这也就是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十分活跃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表现与特征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为非主题的即没有通过理性和论证的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是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进而实现共识的过程。在哈贝马斯理论框架中,他把普通语用学首先定义为关于理想的话语环境的学说,他认为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所有参与者无保留地追求加强语义的语言目标,以便达成共识,为各人所追求的行动计划能一致协调奠定基础。”“共识的范围越宽,合理性就越大。网络环境显然是哈贝马斯最佳的理想的话语环境。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网络构筑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而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里,意味着对于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可以有着一种与真实社会不同的放松的感觉、放松的心态,你的态度、你的兴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与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与共识,直接可以决定你有无数的聚合与分离,在线与离线,创建与删除等等情况发生。而另一面,该空间的开放性特征类似于对物理空间物象性的理解:我们似乎没有能力想象空间怎么会是有边界的。正是这种开放性它也为个性化游牧与对话创造机会和可能。只要愿意,网络就是一个永恒“自由”的互动过程。“自由”的牵引者一是兴趣,二是对话后共识和理解,这种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态,网民只有在这种心态中,才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才可以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才可以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范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达到这种区分;才可以使人们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基础达成共识;才可以达成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行修正。所以无论是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沟通理论的实施还是哈贝马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非主题文化传播,必然借用网络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纵观网络传播,从搜索引擎到网站、博克、论坛,从点击、链接、超链接无处不留下非主题文化传播的影子。网络空间不仅有冠以“非主题”名头式的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种类繁多的形式,还有很多隐性的非主题文化传播,譬如聊吧、网络小说、QQ、网络在线等形式,就是在这些虚拟交互空间里,网民通过聚会、对话、发图片、发帖子、作动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见个性化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戏谑、调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种非传统的另类表达呈现在网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诚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创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还可能是开放又带有个人狭隘,可是无论怎样,网虫们在互动交流中决不乏个性的展示,决不乏民众艺术的诞生,决不乏共识的达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装、社会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为面向网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沟通里,山寨版的《春晚》、《无极》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达成的共识中,“俯卧撑”、“林卡脖”、“刘内裤”、“杨不归”成为人们共同征讨的对象;而“打酱油”、“不怕雷到你,就怕?遄约骸庇直硐至巳嗣嵌酝?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网民“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赢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鸣;“很黄很暴力”小学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语,则将网络“新道德”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令广大公众思考。而诸如“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现象”、“正龙拍虎”、“不能太陈冠希”等网络流行语所构成的另类网络对话与文化传播,既是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表现又展示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类的表达、对话、沟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之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又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的网络艺术家在谈“非主题内涵”时,就明确反对创作时意义的导引和解读,他们认为“非主题内涵”躲避了“意义”的预设,从而让镜头“发现”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这也正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意义所在。于是我把纪实摄影的文本特征定义为——“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的读者把现当代梭罗《种子信念》看作为“非主题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们是这样评价梭罗《种子信念》的,作者所观察的植物以种子传播的各种情况,细致敏锐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纯真到了“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学家的著作,它里边的那种内在的闲静与飘逸可与陶渊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对于我来讲是非主题的、自由的和引发生命感的。读它让你做久违了的美梦,平和的、稚气的、慢节奏的、不隐藏着阴谋诡计的。读某些文化作品其实对人的精神无益,催人老;而读梭罗的书,让你复原,让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主题”创作是很难用单一的思维去诠释的,它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特点,如果我们非用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去诠释作品,只能是误读和无功而返。“非主题”创作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往往是情境、灵魂和归宿,是浑然一体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语言的,也是灵魂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网络成为“非主题”艺术创作传播的间接渠道,但同时“非主题”艺术创作又为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丰富了内容和改善了审美趣味。这也为“非主题化”文化传播迅速在网络走红奠定了条件。
三、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与走向
有人把“非主题化”放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地位,认为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个性的创作、态度和表现,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题化”文化。还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题文化看做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相对于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来说,非主流、非主题意味着对个性的强烈要求。其实人皆有个性,但是在弱化个性的现有社会体制中,一直表现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个环境,有一份勇气,甚至说有一份勇于孤独的勇气和魄力,那么网络环境就催发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绝大多数个性种子的生根发芽,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从虚拟世界走出来。来到现实世界开花结果。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在网络世界,也许每个人都会长出自己的“脾气”。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非主题文化是不具备他所谓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与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所认定的有效性即理论话语涉及我们命题的真实性,实践话语与我们行动的公正性相关,而审美的话语着重在我们能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他同时又说:规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题,这三个世界是我们意义的根源,也是科学、道德、法律、艺术的母体。从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构,他与其他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们是有着思想差异的,尤其对解构而不建构他是不赞同的。但另一面他为了建构使他又回到了他们所批判的工具论中来。
但无论怎样,哈贝马斯把非主题的世界看作是艺术的母体,那么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显然是屏弃社会人为功利心态的纷扰,屏弃单一意识的导向,回归母体寻找艺术之源的元态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其目的显然想找回被异化自我,找回原生态的创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当然,非主题文化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又衍生为有元生态氛围的非主题环境,有元生态感觉的非主题活动,有自然那种轻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题小说等。
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都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而网络空间正是创造力挥洒的乐园,今天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流行,就证明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还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篇9
就在最近,“杀马特强子”、“留几手”、“杀马特龙少”等微博红人,塑造了自己的“杀马特”形象。他们的微博用语中,东北土话等方言成为佐料,东北××屯、河南驻马店、北京二拨子村等是这些微博用户的一个假想来源地(而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是农民工流出地或居住地)。但显而易见地,这些迅速走红的博主并非真正的农民工群体,而是百分百的文化知识精英,只是借用或恶意使用这套语言与形象,用以嘲讽取乐,以制造网络狂欢,每一句话都将反讽进行到底,从而在文化尊严上,彻底贬低“杀马特”这一群体,强化了社会公众对于此群体的歧视与隔离。
被“杀马特”的青年们,与去年流行起来的“洗剪吹组合”形象一起,构成了当下中国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他们如何融入城市、被城市接纳 (现在是被嘲笑),如何完成自身的个人的现代化(现在是半现代化的惊悚穿着),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社会局势。特别是它与“小清新”的对比关照,能展示出中国文化多元化背后的文化区隔与文化歧视。
那么,“杀马特”到底是怎样一个文化群体,他们的存在对我们理解今日的中国社会又有何意义? 这正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
“杀马特”是怎样炼成的
“杀马特”群体,有许多可辨认的文化特征。在社会学背景上,他们多为农村出来的“90后”,中学毕业或中高职技校毕业。在其文化选择与喜好上,各种网络口水歌曲是他们的最爱。从生活方式看,他们的服饰是廉价的地摊货,使用的是国产山寨手机,然后用之自拍放到QQ空间,除此之外,他们的照片也有很多是在照相馆拍摄,背景通常是一块湛蓝色天空的幕布,或街头大头贴机器拍摄的大头贴。生活状态上,他们从学校走出后,直接离开了家里人,进入乡镇以上的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城郊,租住在价格较低的民房或地下室,且是多人合租。职业上,成为理发店员工、保安、餐馆服务员、富士康这类工厂的工人,是他们主要的就业去向—也不排除个别在一些“灰色”与“黑色”地带的工作。和父辈很多从事建筑业的苦活累活不一样,他们很难承受高强度的体力活。交际的圈子,也是同龄的老乡为主。当然,也延伸到网络世界,通过玩劲舞、QQ视频等,结识同龄的同兴趣爱好的网友。业余活动的地方,就是网吧、迪厅、路边大排档等。
倒推文化渊源,“杀马特”的“炼成”受到了2000~2010这10年间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传染,而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则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
但到了“杀马特”这里,这种青年亚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欧美国家标新立异、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属风格或哥特风格。相反,他们的这个形象,是试图接近主流的一次失败的努力。
“杀马特”们努力构建一个自己心目中理解的城市人形象,然后试图模仿之,在相似的群体中形成一种风潮。他们一直在试图接近城市文化,成为他们的一员,但是融入城市文化对于这个群体来说无疑太奢侈了。他们的经济能力无法让他们实现想象中的生活方式,于是,夸张的外形、廉价的服饰、国产山寨手机与网吧低像素摄像头的自拍照,塑造出了他们现在的形象。他们自认的流行时尚,在众多城市人看来,却是惊悚、夸张、“二逼”、土气,和穿着劣质西装配着运动鞋的农民是一个性质,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种乡土气息,是一群21世纪的“闰土”。结果,在这个消费社会,他们成为了审丑狂欢的消费品,和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一样,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与小清新的文化区隔
与杀马特迥然相反的是近些年持续流行的“小清新”之风,它在青年文化形态上,与之构成了一个两极化,各处一端,绝无交叉。它们二者的差距,并非嬉皮士与雅皮士之间的差异,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矮矬丑”的屌丝与“白富美”的女神之间的距离,而这距离是卖多少个肾也难以填补的,构成了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迪厄在《区隔》中所言的由“品味和趣味”区隔出的社会分层。
小清新是以接受过大学教育或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女生为主,同样具有可辨认的文化特征。着装上,热衷淡淡的清雅色系,布鞋、白色亚麻衬衫和长及脚踝的棉布裙子、无镜片眼镜、运动装;“武器”装备包括笔记本电脑、LOMO相机、单反、iPhone,然后照出且经过PS的唯美的、逆光的、暖色调的各种照片;生活方式上,喜好在校内网或微博上发状态、发美食照片、上星巴克、喝依云矿泉水、抱布娃娃,养宠物狗;喜好旅游,鼓浪屿、丽江、乌镇、港澳台、境外特别是韩日欧是她们心中的圣地;村上春树、安妮宝贝、陈绮贞、柴静、刘瑜是她们的文化偶像。她们鄙视粗俗的“杀马特”,也不鸟愤世嫉俗的愤青,还时不时地装个萌,发个嗲,也会对时事有些关心,但更多的时候,她们是沉溺在自己小圈子的世界里,“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人生若只如初见”、“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成为她们的黄金绝句。她们很多是前几年的“非主流”转型而来的,又成为 “布尔乔亚”、“小资”的后备军。
“杀马特”与“小清新”作为同时存在的文化现象,但其二者权力话语完全不同,这也造成了它们截然不同的社会待见。如果说“小清新”们日益被指认为主流的都市青年文化,如果说“旭日阳光”们被媒体包装成一种草根文化,那么“杀马特”们却是名副其实的“杂草文化”,他们长在人们无视的地方,长成后也是无人关注,不仅不被尊重和重视,甚至还可能面临被调侃、被消费、被迅速忘记的命运。
尴尬的“第三元”
改革开放之后,因社会流动的加剧,所谓的 “盲流”终于得以正名。最早进城的、生活改善起来的第一代农民工们,开始和城里人一样,穿起了夜市地摊上购买的衣服,也夹起了手提皮包,腰上也别上了手机。但社会并没有让他们真正地落脚城市。一转眼20年过去了,他们的后代也从农村走了出来,进入了城市。但命运又开了一次轮回的玩笑,他们的下一代,又在学习城里人样式,却成为了不农不城的“杀马特”。严格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已经不再是农民了,只是户籍依然将他们烙印在这个身份之中,城市的城门,对于他们已经洞开,但城门之后,还有一层厚厚的挡风玻璃在隔绝着他们。
篇10
渠道拥挤
“2011年基金销售的第一个忙季,比以往时候都要来得早一些”。从历史数据来看,1月份往往是新基金发行淡季,然而今年元旦过后的首周,就有15只新产品齐齐“抢滩”新基金发行市场,本周在发的新基金数量更是上升到25只。分析人士称,多通道审批制度的实施将使今后基金发行的淡季效应逐渐消褪,频繁发行或将常态化。
然而相较于基金产品的发行提速,销售渠道并没有相应拓宽,基金公司由此面临传统银行渠道销售能力趋向“饱和”的境况。“最近基金真的不好卖”,这是近期部分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某公司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银行卖基金,一要看你基金公司有没有打得响的“名气”,二要看你有没有谈条件的“豪气”,三要看你有没有错开高峰的“运气”,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才能发出个好成绩。
常来常“网”
在传统渠道销售遭遇拥堵困局背景下,不少基金公司转而开始在网络营销这种“非主流”营销方式上加大推广力度,以期在时下激烈的基金销售竞争中出“奇”制胜。
据记者了解,较为普遍的基金网上营销是在公司网站上针对基金理财推出各类营销文章。例如,大成基金公司在公司网站显著区域打出广告宣传正在进行的“秀出我的省钱经”营销活动,投资者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分享理财经验、给出建议三种方式参与,同时进行有奖征文;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近日推出“小钱大投资”的营销活动,宣传正确的理财思路,并配合该公司新基金宣传。
而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基金公司也逐渐将网络营销的触角伸向影响日益广泛的微博领域。据统计,目前至少有近一半的基金公司开通了微博,并尝试在该平台上市场观点、投资策略、业绩报告等内容。
此前,大成基金在去年底深证成长40ETF基金发行期间,利用微博进行宣传;鹏华基金同样在微博展开“鹏华债基大英雄喝彩亚运”、“激情亚运鹏华助兴”、晒新年心愿等活动陆续开展,粉丝跟帖踊跃;长盛基金更是推出“转发微博送基金份额”的活动。据介绍,长盛基金营销部出资购买1500份基金份额,设立一个奖金池。在活动期间,一个粉丝转发长盛基金微博一次,奖金池份额便增加0.1份,在活动截止日之后,长盛基金将统计奖金池里所有的基金份额,并从转发过微博的人士中抽取两名,将份额奖励给这两位转发者。
效果待检验
- 上一篇:描写日出的词语
- 下一篇: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