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11 06: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战争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战争的诗词

篇1

2、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李白《发白马》

3、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张玉娘《从军行》

4、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

篇2

内容摘要:世界各国针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刺激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全面进入后危机时期;各国迫切需要一套既能确保经济复苏成果,又能有效防范通胀风险的退出战略。本文以后危机时期为背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全球各国的退出政策,分别从中国退出战略的面临困境、退出时机和退出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提出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退出的具体时机和方式,并探讨了中国退出政策的分阶段目标。

关键词:后危机时期 刺激政策 退出战略

当前,通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普遍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始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正在逐步企稳复苏,呈现V型拐点态势,全球进入了后危机时期。经济刺激政策,应当是金融危机的特定时期的产物,它势必有一个退出的问题。此时,世界各国的决策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从阶段性的经济刺激政策干预中“全身而退”。过早的退出,将导致金融行业的再次动荡,实体经济会复苏乏力,整个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过晚的退出,则因为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面临通胀的风险。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纷纷研究退出的战略,试图迈出退出的步伐,这又将引起金融市场反响渐趋剧烈,投资者信心再现低迷(金三林,2010)。在此全球视野下,有必要前瞻性地研究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战略。

本文以后危机时期为背景,立足中国国情,结合全球各国的退出政策,分别从中国退出战略的面临困境、退出时机和退出策略三个方面分析,提出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退出的具体时机和方式,并探讨了中国退出政策的分阶段目标。

后危机时期中国退出战略的困境

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后,各国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中国政府坚决果断地出台了四万亿成龙配套的的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同时辅之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之前将基准利率由4.14%调至2.25%,对应此时的CPI,相当于负利率,促进了大量的消费和信贷;央行使用了各类非常规政策工具,使资产规模飙升到历史高位。在财政政策方面,推出了各种规模空前的支持政策和投资计划。在金融政策方面,采取了向银行机构注资、提供债务担保、强化政府干预等措施。在此巨大推力下,2009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8.7%,实现了“保8”的目标。由此,中国同世界各国一起,为共同抵御金融危机作出了巨大努力和突出贡献,举世瞩目。

相应地,现阶段中国的退出政策应该是上述政策的反向操作。从技术角度来说,中国政府并不缺乏退出的工具和措施,但是退出的时机、退出的方法和退出的次序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退出序幕已经拉开,由此产生的影响还难以判断。面临的主要风险:退出时机过早,不仅葬送已经获得成果,还有可能导致经济二次探底。退出时间过晚,导致市场过度扭曲、通货膨胀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退出的方案不当,人为造成市场动荡,增大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退出步伐不一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出现新的摩擦,严重影响市场秩序(陈卫东,2010)。

以加息为例。如果中国不能与全球加息的步伐同步,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当前,澳洲央行已经连续6次提高基准利率,以色列央行和挪威央行也上调了基准利率。中国2010年4月份CPI涨幅为2.8%,创下18个月来的最大升幅,而4月份出口增长,提高了中国央行作出加息决定的可能性。国际炒家正把目光移向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拟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国际热钱等着中国央行提高基准利率,利率增高会传导到汇率,这会为国际炒家带来运作的空间,随后再看空中国市场与资产的泡沫,获得双重利润。由此可知:利差是影响汇率的重要因素,利率的不同步调整必将带来货币汇率的极大波动,中国的外汇市场也会高度波动;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类组合投资或热钱,将会抓住一切机会,狙击中国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必然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国的资产价格严重泡沫化,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也将不可估量,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增大。

中国退出战略的时机选择与考量因素

此次中国刺激政策协调有序地退出,其难度与风险远远大于金融危机期间的救市举措。因此,把握好退出的时机就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讨:

(一) 准确考量支持退出的关键因素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的救助措施是否需要退出,主要依据有三点:中国内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财政收支的健康状况。上述三点是判断退出时机的必要标准。如果其中一项得到确认,那么为达到此目标而推行的政策可以进行调整,具体的可以根据达到的程度进行调整。比如,中国的经济结构性调整从单一的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发展转型进展顺利,或者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同时,金融体系的风险大幅减少;那么,就可以把长期的政策压缩为短期的政策,短期的政策则可以依据情况暂时取消直至完全取消(刘满平,2010)。

(二)退出的政策需具备相当的灵活性

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重要。金融危机过后,市场相当缺乏信心,而政府不当的政策将会引起新的混乱。因此,退出政策必须具备相当的灵活性,切不可一次敲定,立即执行,长期实施。退出政策灵活性必须首先要满足确保前一阶段的既有成果,同时,当出现风险的苗头,金融市场重趋紧张时,退出政策必须能够进行反向的调整。

(三) 区别退出次序、退出工具的特殊性

由于危机中各国具有完全不同的经济基本面,经济结构和资源要素禀赋的差异也很大,财政与金融的稳定性,因而应对危机时推出的救市政策,在救市力度、选择工具,实施范围上就存在很大区别。特别是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与其他地区表现出巨大的差异。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发达经济体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这些国家公共开支剧增的同时税收锐减,导致公共债务上升,而对这些国家来说,即将到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退出”,必然给政府改善财政状况带来掣肘。如果美联储在2010年晚些时候开始加息,那么美国庞大的债务负担必将更加沉重,发生像类似希腊的债务危机也未可知。据中国财政部于2010年6月11日的最新数字显示,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实现了30.8%的高增长,而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长11.9%。因此,在退出次序、退出工具的选择上,中国应当从自己的基本国情出发。

(四) 保持政策退出的协调性

一国政策的变化,有如蝴蝶效应逐渐作用于全球市场,影响力的只在于该国全球化的程度。各国退出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对国内大众,国际金融市场,乃至第三国经济的影响。因此,尽管退出政策的实施具有特殊性,但仍要加强政府与民众,政府与市场,政府各部门,各国政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例如,中国人民币汇率升值显然就是一个涉及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中国政府与中国企业,美国政府与美国企业等多个主体的问题。

(五) 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合理界限

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市场的过度放任和监管疏忽,在中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存在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危机过后,中国政府需要继续考量适度行为,乘势纠偏,进一步提高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后危机时期中国的退出策略

中国退出战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退出的时机。未雨绸缪,提前分析研究,方能把握退出战略的最佳策略,转“危”为“机”,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胡晓鹏,2010)。

后危机时期中国的退出策略,主要从四方面考虑:

财政政策的退出策略,重点应调整支出结构和中长期的财政政策。包括控制国债规模和逐步缩小财政赤字;国债发行规模需比照GDP的规模与增速,同时还要配合赤字率继续控制在3%以下的要求。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促进经济恢复自主增长;目前中国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策的推动,单一的扩大公共投资无助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出台相应的政策拉动社会投资,引进民间资本,和提高居民的收入,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消费才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合理掌握对不同产业、产能和不同政策工具区别对待的取向。由于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显著的结构问题,在退出时就有必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性质的产能区别对待,促进其实现结构调整(刘浩,2010)。

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主要应包括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回收市场的流动性。能够继续促进金融市场稳定、持续为家庭与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政策工具,加强金融监管后,应延长使用;央行通过反向回购协议,扩大票据发行、调整准备金率等手段,逐步回收流动性,实现货币的供求平衡;采取松紧结合的策略,对农村等金融资源薄弱地区加大支持力度,收紧过剩产能行业、过热地区的信贷标准和信贷额度。尽管通过结束低利率状态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是一方面采用加息的方式缺乏政策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将更加艰难且成本增高,抑制经济复苏的势头。

高度关注世界各国政策退出的发展走向,动态调整流动性。当前,欧美等国家或多或少开始了回收流动性的步伐,参考评估其退出政策的时机、效果,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很有必要,但具体的政策,还主要取决于中国国内因素,包括经济基本面,扩大内需和通胀水平等多种因素。

深入研究中国退出战略的具体阶段。可考虑第一阶段是政策从过度刺激向正常刺激转化。在此阶段,继续保证财政政策的稳定性,重点调整政府支出结构,进行适度的减税等。货币政策是本阶段调控的重点,主要从管理通胀预期,控制资产泡沫入手。房价变量是导致资产泡沫的重要推手,我国不应选择格林斯潘式“事后救助”的想法,央行应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范围内,确保资产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能反映到退出政策中。第二阶段是经济刺激政策的最终退出。财政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控制投资的结构和增长的节奏。货币政策将信贷增量调回历史正常水平,可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多种工具。整体的宏观政策趋于中性,确保经济内生性的增长动力。此阶段需防止由于政策彻底退出后经济的二次探底,刺激政策的退出需配合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王光宇,2010)。

结论

退出战略需要更多地关注资产价格的信息内涵,在调整结构性政策上有所作为。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放任资产价格过度膨胀,从保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必须引以为鉴,加强资产价格泡沫形成与发展状况分析,研究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可能产生的影响很有必要。金融监管体系的缺乏,也是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来看,监管经济中的系统风险,加强对基金和信贷评级机构的监管很有必要。由此,中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套由资产价格预警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也更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金三林.“后危机时代”的重大机遇与2010年中国经济走势[J].开放导报,2010(01)

2.陈卫东.全球政策退出的困境与中国的出路[J].财经•金融实务,2010(04)

3.刘满平.经济刺激政策应该何时退出?[J].经济研究参考,2010(18)

4.胡晓鹏.“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J].财经科学,2010(01)

5.刘浩.国际金融危机视角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调控效应[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02)

6.王光宇.后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方略[J].银行家,2010(03)

篇3

关键词:政府采购;NGO服务;慈善事业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071-02

中国人口总量达13亿人,而且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发展格局差异很大,季节性和突发性的灾害频发,由此形成的弱势群体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在这些人中,主要依靠政府或民间慈善机构救济的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果失去外部的援助,他们的生活将难以维系。虽然有各级民政部门履行政府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职能,但体制官僚化,缺乏活力,救助的模式和途径单一,救助的范围有限,使得各级政府在面对人数众多、情况复杂、需求独特的救助对象时,显得捉襟见肘。

近些年,以服务弱势群体为主体的NGO的出现,大大地缓解了政府救助工作的压力,而且各种NGO有细分的服务救助对象,比如服务“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儿童村,服务软骨病儿童的“瓷娃娃协会”,等等。这些救助机构同时拥有健全的工作体系和专业的工作人员,相对于政府而言,他们对特定弱势群体的救助更有效,更到位。

因此,如何把政府开展的救助工作和NGO进行的救助活动相结合,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效果,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社会救助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中国NGO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NGO,英文全称为“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意为“非政府组织”,通常是指以非营利为目的,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具有一定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的民间的社会组织[1]。目前,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包含三种类型,分别是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NGO的存在,对于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主体的官方救助体系形成有利的补充。另外,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NGO涵盖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本文着重探讨的“救助弱势群体”等类别。

近些年,NGO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无论是救助的范围还是救助的水平,都有显著的进步,并且一部分NGO因其作出的突出性贡献,已获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政府的认可。比如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主要救助对象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从2003年成立至今,先后代养过30多位服刑人员的子女,因其具有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目前已获大连市委批示,在大连市民政局注册成为正式的民间救助机构[2]。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目前,NGO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缺乏社会公信力、获取资助的途径单一等一系列困扰NGO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虽然自身特质决定NGO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时更为便捷、更为专业,但从目前已获救助人数占需救助总人数的比例上看,NGO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因此,中国的NGO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种种限制因素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斯蒂格列茨的“政府经济学”思想

在现阶段国内的大背景下,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开展,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具有官方背景的社会公益组织负责。然而,活动于中国慈善救助事业最前沿的NGO不但在规模上与这些组织无法比拟,而且应该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也难以落实到位。比如,特殊教育用地政府应该无偿划拨却难以落实。

不仅如此,我国现行的捐赠法律还规定,只有中华慈善总会、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五家公益组织享有公益捐赠减免税的特殊待遇,企业只有向这五家公益组织捐赠时才能享受减免税政策。这就制造了一种新的特权,造成少数公益组织通过特权垄断了捐赠资源,而不是通过良好的信用和服务去竞争,大量的NGO公益组织公平竞争捐赠资源的机会被剥夺。

NGO作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群特殊的主体,在行动灵活性、服务专业性、救助广泛性及工作高效性等方面有着政府难以匹敌的优势,政府不应该忽视这一力量的存在,应该从对待新兴产业和支柱行业的角度去规范与引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提出的“政府经济”新命题,为研究政府与NGO的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该命题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经济学原理,政府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而将非营利性组织与营利性组织作比较,最显著的差别是成本效率不一样。政府由于其特定的职能和性质,可以作为“公共物品”的购买者来体现其职能,从而摆脱直接生产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让非营利民间组织去生产“公共物品”,同时,政府可以依靠市场的规律,选择价格低且质量高的“公共物品”提供给社会。

政府向NGO购买服务,既帮助NGO解决社会公信力缺乏、筹资渠道单一等发展障碍,又能使政府从各个具体的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中抽身,避免“全管型政府”,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专职做好社会公众整体的公共服务。

三、有关政府向NGO购买服务的规划设想

(一)制定工作准则,建立行业规范

中国民政部应作为主管单位,颁布《政府采购NGO服务管理条例》,中华慈善总会作为召集人,颁布《NGO行业基本准则》,各地区根据基本准则和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准则,准则规定的内容应包括申请政府采购NGO资质要求、资质认定、申请流程、工作计划、财务预算、成效评估等项目。

(二)纳入政府的采购范围,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进行购买

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需要的NGO服务,将其纳入政府的采购范围,使用财政的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资质优良的NGO进行资助。其中,对于申请数量较多的NGO服务领域,政府作为采购一方应该按照标准的项目招投标方式对NGO进行选拔,以实现“优中选优”,保障救助工作高效有序;对于申请数量较少的NGO服务领域,当地政府应该从外地引进,或根据国内外先进的NGO运作模式,扶持多个NGO团体,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直到其具备提供相关服务的能力。

(三)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定期进行财务审核

获得资助的NGO每一个工作年度都应该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比如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状况和款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提交当地人大全体会议,向政府和人民进行汇报。

四、结论

政府、NGO各有所长,但都属于经济学中“非营利组织”的范畴,因此,运作起来都存在高成本低效率,但不代表没有其他的利益诉求。对政府来说,利益是用最少的行政成本和财政资源为社会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对NGO来说,利益是如何持续的获取外部的支持,将救助活动不间断地开展下去。而通过“政府采购NGO服务”这一模式,建立一个共同的市场,把双方的利益联系到一起,通过市场自发的调节,毕然会形成政府降低社会救助服务的行政成本、同时优秀的NGO在政府的资助下不断壮大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唐咏.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J].社会工作,2010,(3):153-154.

[2] 王刚义,盛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问题研究――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的个案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Influence on China Charity for the Purchase of NGO's Service by Government

LIU Zhen,ZHAO Jia-peng,YANG To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elogy,Dalian116024,China)

篇4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掌握情况、把握规律、打开思路、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各级领导的一项基本功。思想政治研究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和部署,围绕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来确立研究课题。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推动发展 研究

景德镇市是江西省的老工业基地。全市国有集体制产业职工约11万人,其中以陶瓷工人为代表的大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有效贯彻中央精神,推动瓷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把握要求,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思想工作的,可以说,它是在精神层面搞建设、思想领域抓工作。新的形势、新的实践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落实8.19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在8.19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在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的导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还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领域发展和改革作出纲领性部署。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工作实践、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迫切需要,对于不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领会理解,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了人们思想意识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反映到思想道德领域上,容易出现思想道德失范,诱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表现在企业上,引发了诸如企业事故、矿难事故、三聚氰胺、剖胸验肺事件等问题,损害了公众利益,危害了社会稳定,影响了企业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有长久生命力的。一个没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是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二、明确目标、把握重点,着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抓住中央支持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突出凝神聚气,突出提振精神,突出化解矛盾,力求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上有更大作为,在加快瓷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上有更大作为。

篇5

关键词 诗歌 积累 阅读 类型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鉴赏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考试中必不可少的考试题目,虽然分数不是太多,但因为诗歌鉴赏类题目范围比较广、考查的面比较宽,所以在复习时让考生往往很难抓到重点。这样导致许多考生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白白地丢掉了一些分数,实在令人可惜。其实,只要考生们利用空闲时间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多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掌握这类题目的规律和技巧,就会在考场上发挥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 注意日常的诗歌积累

高考的科目内容比较多,而考生由于时间有限,可以放在语文上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果把所有学过的诗词再背诵温习一遍,不太现实也没有那个必要。一般高考出题时,往往会选一些经典诗词或大家较熟悉的诗词来考。所以,在语文复习时,对于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常见诗词平时一定多读、多背,积累在心,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诗词,也要尽可能地有所了解,增加自己的诗词知识库,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素质。在生活中,可以利用起床、吃饭等空闲时间,背上一两首诗词,日积月累以后,记住的诗词数量就会相当可观。同时要多把这些诗词中的精华部分或经典部分记熟吃透,并且体会这些诗词的运用手法,表达思想及修辞方法,品味诗词的创作意境,了解词语运用的妙处。这样,在考场上一般题目都可以能够应付自如。

2 注意常见的诗词类型及特点

在高中语文中,一般诗词都比较适合学生来读,也不是太深奥难懂。归纳起来主要分为送别类、怀古类、征战类、田园类、抒情类、明志类、归隐类、说理类、思念类、悼念类等等,考生们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观察所读诗词的类型,然后按该诗词的类型进行分析、品味其中作者表达的意境。如送别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类型的诗词一般是送别时叮嘱亲朋好友,表达的是依依不舍的感情。再如征战类:“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一般来说,此类征战诗表现战争场面、英勇作战、建功立业这样思想的比较少,更多的表现是对长年无休止战争的厌恶,对远离家乡以及亲人的想念之情。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如果能够准确把握住各类诗词的类型、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抓住诗词的中心思想,对作者表达的意思就能大概了解到七八分了。对于时间宝贵的考生来说,这一条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法。

3 注意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特色

通过一个作品可以大致了解一个人,包括了解这个人所处的背景、时代等等,可见“读文知人”,是诗词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其实所有的诗歌创造都离不开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者的内心感受、人生理想、审美观点、所处背景时代、政治气候等等都往往体现在其诗词作品中,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到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处境、人格品性、作品的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这些方面内容,考生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分析了。比如说李白的轻狂不羁的性格,所写的诗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等诗句,正是其人生性格的写照。而陆游是具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人,才能写下“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名句,不同作者的生平及不同的作品特色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认真地总结概括,抓住作者本身特点这根主线,对其作品的了解才能更加透彻和完整。

4 注意了解诗人的主要思想情感

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理清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不同诗歌的作者因为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其在诗歌中体现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作者,也会因所在的生活环境不同,在作品中所流露的主要思想情感也会不同。因此,不同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也就会大不相同。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考生们就应抓住陶渊明厌倦世俗,喜欢归隐的田园生活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并结合他(下转第所写的其它诗歌,理解他的这一主要思想情感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更好地鉴赏、理解他的作品。

5 注意积累诗歌中常用典故

中学课本的古代诗歌,常常会运用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往往可以起到“寓情于事”“烘托”、 “渲染”等作用。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时对典故要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典故原意并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的现状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主线。典故运用的好处是:借前人之事或诗句,用极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借他人之口,说自己之事”是典故常常起到的作用。复习时,对比较生疏难懂的典故可以少读,对常识性、经常在文中出现的一定要注意尽可能多掌握、积累。

6 注意把握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在诗歌中还会经常运用意象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用特定景物和对象来表现对应的情感和事物,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意象”。在诗词中所写的景物、所咏扬的对象实际上为客观想表达的人或物,正所谓借景抒情、睹物思人。把握这些经常使用的意象的作用,在做相应试题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具有一定的传统性,不同作者运用时所表达的意思基本都相同,如:“明月”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松柏”往往表达的是高风亮节的人格;“梧桐”则表达了作者看到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感叹身世的孤苦凄凉等。熟悉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传统含义,对我们理解诗歌非常有帮助。

7 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

考生在复习诗歌时,还要注意掌握诗词常见的表现技巧。一般的诗词作品主要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三个层面来表达作品内容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等。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运用了对偶、夸张等技巧。诗词中表达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句中,诗人借用生于南国的红豆,间接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对比、衬托、象征、渲染、比兴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所运用的渲染等。考生复习时多注意从这三个层面来分析作者写作时所运用的表现技巧,透彻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

总之,鉴赏诗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地阅读诗歌,只有多读、多想、多问、多悟才能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平时读得不多,那么积累的也就少,对诗歌感悟也就少,鉴赏诗歌的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充分地了解教材中的诗歌,并扩充自己的诗歌阅读范围,掌握好诗歌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为高考语文能够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上文中所提到的几项注意点是在考生宝贵的复习时间中,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几个方面。如果考生能够在复习中,在打下坚实基础后,再从这几个方面认真地去复习,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就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复习效果和语文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 候文同.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复习方略[J].语文天地,2008(7).

[2] 石岩.高考古诗词命题趋势及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5).

篇6

1949年4月23日,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政权的终结。当时住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现在香山公园内)的得知这一喜讯,兴奋异常,诗兴盎然。他当即泼墨挥毫,在宣纸信笺上一气呵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关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摄影家徐肖冰回忆说,接到进驻“总统府”的电话,一宿未睡的兴奋得仍无睡意,在院子里踱着步,嘴里喃喃吟诵着他即兴创作的《人民占领南京》。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号外,说南京解放的捷报出来了。“主席接过报纸,坐到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起来,报纸上‘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显目。我正好在场,为了不惊动主席,悄声连续地拍了三四张主席审视、阅读‘南京解放’的报道,留下了这历史的瞬间。”徐肖冰所说的就是4月24日他为拍的一幅很有名的照片。照片上的身著笔挺的中山装,脚穿一双布鞋,双腿并直,坐在双清别墅六角凉亭的木椅上,左手拿着一份印有特大字号“南京解放”的《人民日报》号外。这就是创作这首七律的历史背景。

写完后,觉得不太满意,就随手把诗稿扔进身边的纸篓里。秘书田家英是个有心人,他小心翼翼地把这快要攥成团儿的诗稿重新摊平,如珍宝一样地保存起来了,还高兴地对夫人董边说:“这是纸篓里捡来的‘国宝’。”

1957年1月,《诗刊》创刊,主编臧克家代表编辑部写信给,希望能在创刊号上发表他的诗词。把经过他亲自审订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寄给了《诗刊》。随后又在《诗刊》、《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若干诗词,均无这首《七律・人民占领南京》。看来并没有留底稿,似乎忘了它的存在。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欲为的诗词结集。在编辑《诗词》这本集子时,田家英拿出14年前从纸篓里捡来的诗稿交给核实。自己都不记得写过这首诗了,他读后如旧友重逢一般,哈哈大笑道:“哦,我还写过这么一首诗?写得还可以,收进去吧。”这在他12月5日给田家英的信中也有说明,信中说:“‘钟山风雨’一诗似可加入诗词集,请你在会上谈一下,酌定。”另据中央档案馆的张景堂证实,档案馆保存的诗词手稿多有重件,惟独这首七律只有田家英保存的这一件。看来的确“忘了还有这一首”。

这本《诗词》的“出版说明”上说:“本书收入诗词三十七首。以前发表过的二十七首,这次出版时经作者作了校订,另外十首是没有发表过的。”这没有发表过的10首诗词中的第一首就是《七律・人民占领南京》。随即《人民日报》(1964年1月4日)、《红旗》(1964年第1期)、《人民文学》(1964年第1期)竞相转载,总题为《诗词十首》。

篇7

作者简介:胡思宇(2001.3-),女,满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17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90-01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体悟其内涵无论是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还是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在语言研究方面也有突出的意义,另外,诗词中的意象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概括,所以分析解读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文化内涵。就诗词研究来看,诗词当中的动物、植物形象十分的普遍,而本文就动物形象进行重点的分析。

一、“马”的形象解读

“马”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寓意十分丰富,其作为我国十二生肖当中的一员,在诗词中常常会表现出两种相反的文化意义。

第一是“马”作为追求者、奋发者的意义。在成语当中有“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用法,从这些成语的意义解读来看,其表现是积极的、正面的,体现了一种前进的情怀。在诗词当中,“马”的出现与战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比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这诗词当中,马都是作为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形象出现的。在战场上,勇于冲锋陷阵的都是英雄,而“马”充当这一形象,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的英雄情怀,也表现了面对战争,将士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

第二是“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形象在诗词中表现羁旅情怀。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平时代,人们的出行主要靠马匹,所以在诗词中有马出现的时候,要看马所处的环境,如果在路上,那么整个诗歌的基调便不会积极,因为其要表现浓浓的思乡情绪和羁旅情怀。就“马”的这一形象意义,体现最为彻底的是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诗里的“马”不仅在路上,而且突出了“瘦”字,浓浓的羁旅情怀扑面而来。当然,除了马致远的“瘦马”有羁旅的情怀表达,其他人笔下的“马”也有这样的意味,比如李白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比如岑参的“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二、“牛”形象解读

“牛”和“马”一样,同样是中国十二生肖当中的一员,其文化形象也十分的丰富。就一般的解读来看,“牛”这个形象的出现也有两层意义,不过这两层意义具有相关性。

第一是“牛”具有踏实、勤劳的文化寓意,所以在诗词当中着重用来表现高洁的品质。比如南宋李纲在《病牛》中写到“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首诗详细地写出了老牛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的美好愿望。这种得福天下人,受累我一人的理念正是李纲通过“病牛”这一形象进行体现的。除了李纲,北宋孔平仲也有“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的诗句,这些诗词都是借“牛”这个形象进行品质的表现,所以说“牛”这个形象的出现,往往会体现一种勤劳的品质。

第二是“牛”具有平静生活的寓意。“牛”是田园生活的重要装饰品,是一种淡然的田园风光的体现者,所以在许多表现田园自然生活的诗词中,往往可以看到“牛”的出现。比如“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比如“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等,这些诗词描写,大都是比较舒适的生活,所以说“牛”的出现,根据整首诗词的环境描述,可以将其作为生活安定、闲适的形象进行解读。

三、“鸟”的形象解读

在古典诗词当中,“鸟”的形象出现是比较频繁的。从具体的诗词分析来看,不同的“鸟”具有不同的含义,下文就几种比较常见“鸟”的形象进行解读。

第一是大雁。在古典诗词中,大雁的形象主要流露出的是浓浓的思想之情。之所以说“大雁”是思想情绪的代表,主要是因为有“鸿雁传书”的存在。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对“大雁”这一形象思乡寓意的最典型表达。

第二是黄莺。在古典诗词当中,此鸟的出现一般表现的都是一种自然的美好,换言之,黄莺的出现多在一些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当中。比如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比如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都是对自然的美好讴歌,所以说黄莺的寓意多为美好的事物。

第三是白鹭、鹤。白鹭这种鸟的特征是孤傲,而且其颜色洁白,能飞入青天,所以白鹭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志趣的高洁,另一方面体现远大的志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黄鹂”和“白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再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中的“鹤”就有凌云之志的意思。

篇8

一、巧上首课,激发兴趣

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在学生刚接触高中地理学科时至关重要。

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可以开设一节专题课:“听地理老师侃地理”。与学生聊一聊诸如一年四季为什么更替,天气为何阴晴不定,我们当地为何以种植水稻为主,我们当地可以发展哪些优势工业;也可以谈谈当下热门的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物种减少、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实质。让学生知道学习地理不仅可以揭开生活中的许多奥秘,也能为将来经济建设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利于正确观念和意识的形成。

二、巧选导言,激发兴趣

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导言可采取的素材很多,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球现象、时事政治、诗歌、歌曲等等,都可以设计为导言。如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时,教师可以采用这样一则素材作为导言:近十年,美国进行了三次战争,阿富汗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以及利比亚战争,后两次战争中萨达姆与卡扎菲都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被俘获或击毙,但本・拉登一直隐藏,直至十年后才被发现击毙,这是为什么呢?一下子,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巧用诗词,激发兴趣

我国许多古今诗词、谚语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在分析锋面时,可以引用宋代赵师秀《有约》中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六七月份江淮地区的准静止锋,引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来说明春雨是由暖锋形成的天气。而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是形容冷锋下的暴风雪天气。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的巧妙运用,使课堂增彩添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四、巧用谐音,激发兴趣

在地理的学习中,记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区域地理部分,记忆量大,而逻辑性不强,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就会产生兴趣,提高记忆效果。如在按顺序记忆长江流经的11个省份时,可这样进行记忆:青藏(杖)川(穿)云渝(鱼),鄂(呃)湘(香),赣(干)皖(完)苏(舒)沪(服)。

五、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时,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很凌乱,这时可以采取“化繁为简”的方法,巧设一个探究活动:有三个好朋友在沙漠里迷路了,身边只有一壶水,他们如何才能做到共同走出沙漠呢?

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七嘴八舌地探讨起来,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水要三个人匀着喝;水要省着喝;三个人要互相帮助;身体好的人要少喝,多帮助别人。

这时,教师再适时总结,匀着喝说明要公平;省着喝说明不能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做到持续发展;互相帮助表明要共同合作;“身体好的人要少喝,多帮助别人”则是表达不同的人处在不同阶段,所尽的责任和义务也不相同。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以及阶段性”则跃然纸上。

六、巧用活动,激发兴趣

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常见的自然灾害――以洪水为例》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化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的洗手池里分别放上干、湿两大块海绵,让学生自己动手,看什么情况下水会漫出洗手池。通过活动,学生很快发现水龙头开得太大、水池豁口放置湿海绵、下水道阻塞、下水道弯曲时水容易漫出。洪灾的形成原因也就迎刃而解。接着再让他们想办法怎样不让水漫出,有学生疏通了下水道,有学生拿盆把水舀到一边,还有学生拿手堵住豁口,甚至还有学生清理洗手池上的垃圾。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了洪水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巫谢香.浅谈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2009(4).

[2]张志宏.兴趣是学习地理的原动力[J].考试,2011(11).

篇9

曾几何时,我拥有了你——文学。

伴随我走过这几年的,是你——文学;教会我明白人情冷暖的,是你——文学;让我学会自强的,是你——文学!

我挚爱你,一点儿也不假,尤其是你的诗词!

喜欢与李白畅谈诗文,和苏轼把酒临风,更喜欢与泰戈尔讨论人性的伟大。

因为你的诗词,让我明白了事理。我听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白了珍惜时间;听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白了自强;听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明白了亲情。

同样的,我也挚爱你的名著。

在宁、荣二府理,我看到了封建时代的悲哀;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我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在梁山泊上,我更被梁山好汉的壮志豪情所吸引;在战场上,我为战争而平白无故死去的人感到悲哀!

我着实欣赏你的散文,有一种韵味美却不失外表美。

沉浸于朱自清的《背影》,为他的父亲声声叫好;陶醉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羡慕他幼时的乐园;徘徊于梁衡的《夏感》,体会夏天特有的景色与毫不逊色的底蕴。

拥有了你,心突然变得明亮起来,也开阔了许多。文学,你的魅力,感染了我,使我快乐起来;你也是不折不扣的魅力之神,用文字感染全世界!

篇10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