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评课稿范文

时间:2023-04-07 03: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评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评课稿

篇1

一、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将学生摆在信息技术评价的主置,通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来完成对信息课程教学的评价。高中信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方面的评价。教师在教学高中信息课程时,其教学主体也应该发生改变,即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摆在教学的第一位。

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后,能够自己对自己的信息学习进行评估打分,还能在其中发现自己的短处,从而获得对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发展改进的机会,突出信息技术学习的平等性。例如,在教学信息集成课程时,教师已布置学生分小组将视频、音频等集中到一起制成网页进行成果展示。在给这项作业进行打分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评分,然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分,最后由教师对网页进行评分。最终将学生、小组和教师对网页的评价综合起来,对网页呈现出的最终效果给一个综合分数。这样就摆脱了过去只由教师对网页进行打分的模式,将学生放在了信息教学评价的主要位置上。

二、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教师可使用各种评价方式,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要多侧重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然后用建议书或报告的形式将结果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促进其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少用定量性质的评价方法。所谓定量,就是通过一个数字来形容某一物体的性质。传统的打分制度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但是使用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信息课程中的学习情况。教师可用评价操作过程的方式对上机结果进行评价,这样能对学生在上机过程中的操作和态度等进行考查;还可设置一些特定的任务或作业,如设计上机处理任务等,完成对上机过程的教学评价。必修信息教材的第五章对音频、视频和图片进行处理的部分需要学生实际上机操作。在学习这一章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将给定的一段音频或视频,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处理,并在课程末尾时展示作品。这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可以应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在操作期间的态度、操作熟练程度、理论掌握程度、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最后的成果等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综合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也能在评价报告中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目前常见的评价方法有设置任务法、测验法、成长档案袋法以及轶事记录法等。各种方法各有优劣。教师应灵活使用评价方法,或者综合采用几种方法,要注意不论应用哪一种评价方法都要提前对评价标准进行详细制定,有时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决定评价标准,以期评价方法能够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25-02

1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改变这种状况,大部分高中学校普遍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为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契机,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有效的课外延伸教学。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已经迫在眉睫。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体系的严重置后,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影响了教师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积极性。

湖州市第二中学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经历经数年,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但是目前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有些地方还是空白,严重阻碍了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制度的建设。如学校以信息教研组为核心,开发和开设多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包括VB编程精典实例、电子商务、动态网页制作等,但是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课程内容完成以后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学生学得怎么样和教师教得怎么样,都是通过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来体现的,没有科学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就不知道“教”和“学”的实际效果。

2 信息技术x修课程的评价内容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本身的评价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信息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信息课程。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本身的评价中,要重视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科学性和学校的特色。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要贴近学校特色,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如根据对学生的系统分析,对学校区域办学功能定位的广泛探讨,对学校办学过程的科学分析,学校确立了办学定位。其中“市内领先、省内一流”为学校的目标定位,“人文底蕴深厚、科学精神见长”为学校的特色定位。目标定位基于学校当下的办学基础和现状,特色定位基于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成效。在湖州市第二中学,学校校长本身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他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建树颇深,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作为学校的优势特色课程被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开发和开设多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课程本身的评价包括教师对选修课程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和家长对选修课程的评价三个部分。

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反思性评价强调的是教师对于自身已有的课程理论与假定的质疑与批判。教师对选修课程的反思性评价可以实现教师对选修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完善。如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要求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师填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反思性评价表,对自己的教学形为进行总结性反思,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内容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

学生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其实早在他们对选修课程进行选课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对于自己感到不满意的课程,有权做出放弃的选择,这应该是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最为直观有效的评价方式。

最后,家长对选修课程的评价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开展,学校也可以组织家长现场听课、评课,对选修课程提出改进意见。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 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者和开设者,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实施效果。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多个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等等。因此,校方应该对教师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以保证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可以采用建立教师档案袋的评价制度。如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之前,要求教师编写完整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纲要;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每次上完课之后必须上传教学设计、学案、课件等;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所有教学任务完成以后,要求教师撰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总结报告;在学生学完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之后,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

湖州市第二中学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对教师的评价这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任务完成以后,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表、教研组同事对开设教师的评价表、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表等。这些评价表通过网页的形式收集评价数据,评价结果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给予反馈。另外,学校要求每位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教师每一学期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进行日常教研活动。通过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者的评价,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受教者的评价 学生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受教者,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既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也要注意总结性评价。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参与态度,包括参与积极性,做到不旷课,听课认真,作业完成及时等;另一方面要看学生的成果展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操作性特点,学生成果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操作示范、竞赛、评比等方式展开。

如笔者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对学生的评价就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分值为60分,其中包括出勤30分,课堂评价30分(要求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比如积极发言、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等);总结性评价分值为40分,包括平时的作业成绩与最后提交的作品成绩。

3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的注意事项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特色是一所学校个性的体现,是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的独特标识。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选修课程可以由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通过自主开发充分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特色要处处体现选修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

如湖州市第二中学的办学特色是卓越教育,所以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上要体现这一办学特色。笔者所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关注了这一方面,在给学生的作品打分上设置了一个卓越奖,特别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获得卓越奖,获得卓越奖的学生最后的总成绩可获得10分的附加分。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可操作性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简单可行、操作性,最好是制定各种量化表格,进行量化打分。如笔者开发和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VB编程精典实例在选修课程的评价上就制定了各种量化评分表,包括教师考核评分表(由学生填写)、学生考核评分表(由教师填写)、信息技术选修课程随机调查评分表(由学校对教师和学生作抽样调查)等。各种量化评分表在总的课程评价中所占的比例由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 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这种激励性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另一方面是对教师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师开发和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鼓励主要体现在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化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内容,提升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质量。

湖州市第二中学在对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要体现激励性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学校推荐参加各种省市的比赛,鼓励学生学好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学校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会,每年都有教师开发的选修课程在省市获奖,一些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获得省市精品课程。

4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已经在大部分高中学校全面展开,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发和开设的始终。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只有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调整,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才能体现学校的发展特色,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每个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评价方面的交流,为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制度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与策略[J].校外阅读,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

0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为基础,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2003 年 2 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并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新课程。我省于2010年也相继实施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已有4个年头了。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已具备课程改革的理念。但通过对我省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还存在一些弊端:

重“教”轻“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讲解、技能的培养,却轻视了教学评价的作用。

重“形”轻“思”。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评价的环节,但并未实现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功能。

重“形”轻“法”。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已具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比较重视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是评价方法单一,不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要求

1.1 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教师在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时应多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尽量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弱化评价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功能。[1]

1.2 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应发挥在信息技术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评价促进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小组评价,在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2]

1.3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同时,高中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3]

2 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

2.1 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建立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价值观的基础上,以促进和保障教育创新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把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创新素质的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目标。[4]多元评价要做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

2.1.1 评价目标多元化

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2.1.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上,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活动的人除教师以外,还可以是学习伙伴、家长、专家、学生自身等。重视自评、专家评议、小组评价、互评等的作用。

2.1.3 评价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学习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这九种基本智能,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从学生智能结构的各个方面对学习者进行综合的评价。

2.1.4 评价方法多元化

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可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应用与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的进行教学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5]

2.2 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课程改革中必修的一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是实践操作性很强,所以不能以最终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掌握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案。笔者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进行系统研究后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评价方案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评价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对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评价时应根据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目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一系列的评价活动并整理分析评价结果,评价主体将评价结果反馈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修正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教学评价活动。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不断地将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6]学习者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即习得知识的过程,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意义建构完成的。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时,一方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构建,另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评价类型时,既要重视总结性评价,也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图2是笔者建立的高中信息技术多元化评价方案。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情况,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基本知识,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7]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学年或学期,也还可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活动开始之前实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查看以前的相关成绩的记录

在学年或学期开始时,教师通过查看学生以前的相关成绩的记录,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必要条件,设计出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

(2)摸底测验

测验是为诊断服务的常用手段,其题目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课堂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对学生进行观察,从表情中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并及时的调整教学。

(4)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迅速地收集到相关信息, 为教师逐步形成诊断意见提供足够的数据。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8]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电子档案袋评价

巴莱特教授将电子档案袋概括为 “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9]在电子档案袋中可以包括学习日志、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反应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作品、学习成果、作品的评价标准等。教师通过电子档案袋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科学公正地评价。

(2)量规评价

量规评价是指教师为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设计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供学习者对照检查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用的指标体系称为量规。学习者通过使用量规,可以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10]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学习评价量规。课堂学习评价量规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四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认真、积极、自信等情况给予学习态度的评价。判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从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

(3)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是由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给出解决该类问题的典型范例,学习者可以参照这些范例中解决问题思路、方法,对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教师所提供的范例可以是教师或他人的作品,也可以是学生的作品。[11]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来展开教学。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可以是一些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失败的案例。成功的主案例中要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分析失败的案例时,教师要找出解决问题时所犯得的典型错误。

(4)实践报告

新课程要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师生互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可在特定单元的学习后,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实践课题,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做好实践报告的记录工作,探究后以作品展示的形式汇报探究成果并完成实践报告的撰写。以小组成员自评、小组间互评的形式为主,教师在评价活动中主要起到辅助作用。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方案的设计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以对评价者所取得的较大成果做作出全面的鉴定、区分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方式来实现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学业水平的主要题型有两种:试卷测试和上机测试。

总之,合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多元评价法,才能有利于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过程性发展情况的掌握,不断地修正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4]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5][6][7][8][12]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篇4

【关键词】Moodle平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设计

Moodle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模块化对象动态学习情境)的简称。它是一种开源、免费且功能强大的课程管理系统,以其教学方式生动、课程内容丰富的特点,迅速成为教师建设课程学习平台的理想选择。引入Moodle平台,并结合电子教室管理软件,能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优化教学效果。

一、Moodle平台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优势

首先,Moodle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平台能以各类软件,比如文本文件、PowerPoint、音频文件等为载体,为学生提供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学生感受到来自视听觉的刺激,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Moodle平台模块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自由组合,也可以将教师所需要的有关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资源整合到Moodle相应模块中,有效地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还可以保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今后教学所用,作为后来教师教学的参考。再次,Moodle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与学生、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学生在平台上不仅可以学习课本知识、下载相关资源,而且可以在课程学习平台上与同学协作完成某些任务。Moodle平台搭载了聊天室、讨论区模块,成员之间可以共同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最后,Moodle平台具有很好的学习评价功能,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也可以查看上传的成果,进行互相评价。此功能可以记录每名学生登录次数、在线时间及阶段性学习报告等,便于教师根据追踪结果,为每名学习者安排个别化的学习资料和活动。综上所述,Moodle课程管理平台是拥有全新教育理念,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组织、呈现、跟踪、管理和评价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功能,所以选择此平台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以及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Moodle平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流程

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及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设计流程方案。1、整体设计。按照Moodle设计要求,安装要简便,且能支持多种类别的课程,更应重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教学应用平台的界面设计应贴近高中生,具有简单、高效等特点。可选一台CPU为3.0GHz、硬盘容量为500G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运用win7系统操作系统。2、网站管理。Moodle平台的管理工作是由初始设置的管理员负责,管理员可以添加多种网站颜色、字体、版面等。用户进入平台后,可选择字体、颜色等,拥有自己风格的界面。3、用户管理。为注册用户建立一套系统的在线档案,记录学习者登录时间及学习次数,如果未登录时间过长,管理员可以通过相关记录取消其注册信息。设定独立的登录密码,并通过安装验证插件,支持验证机制,保障用户隐私。4、课程管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分为两个子课程:信息技术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使用户有不同体验,课程版式可设置不同呈现版式、课程活动等,同时提供论坛、日志、测验等文件下载。5、任务模块。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编成任务模式,每个任务都有完成期限和等级。设置作业提交时间,迟交或不交作业,系统会自动进行统计,发送至教师的客户端,使教师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监控。6、聊天室及论坛模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聊天室进行流畅、同步的文本交流,也可以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向教师和同学求助。7、检测模块。Moodle平台提供检验模块,对用户操作及管理措施进行检测,如果操作出错,将会发送错误报告,从而提高用户的操作技巧,保障平台的安全使用。结论: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卓见成效,但是如何将其真正地融入高中教育却一直处于瓶颈。Moodle平台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拟合度高、交互性强,将会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清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9.

[2]唐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网络平台的设计[J].信息与电脑,2009(11):163.

篇5

课堂评价之本是评价主体的确立,长期以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老师。老师在评价过程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老师安排好的工作并静待评价。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架构跟当下新课改理念有着较大的出入,同时也跟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调动机制,反思回馈机制向背离。皮亚杰先生的认知发展的体系中详细的介绍了认知的几个关键理念,他认为知识的汲取跟如何评价学习过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认知有新旧知识进行内部对比,并自主做出类似性关联掌握新内容的,在这种掌握机制中,自我评价的作用较为显著,有相似知识进行对比汲取知识的,这就得依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来起到促进的作用。而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主观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又重视全体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并且具备一定自我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构建的核心则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原有单一评价机制的基础之上引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甚至社区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促进学生在面对评价的时候不仅仅关注评价本身,同时也能够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反思学习的问题。为落实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网页超链接》一课中,笔者就巧妙的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进行了回顾之前几节知识并引入超链接的概念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自主找链接,动脑想概念”的课堂环节,促进学生自发的到因特网上去观察去体验超链接的各种类型、链接源、链接目标,然后采取小组间竞争评价的方式。通过激烈的组间评价,学生们在自发的总结出网址链接、书签链接、电子邮箱链接、本地链接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也学会了探索新知识的方法。随后笔者又设计了“舌尖上的中国地图”一个环节。笔者给出了一幅中国地图和很多的美食页面,要求学生能巧妙的按照地图把各省的美食按产地进行链接,同时注重链接的规划以及整个网页的布局等问题。最后将学生们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同时在网页上预留了打分入口。所有访问网页的客户都能够从美观、链接合理性、实用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引入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他们想进一步的挖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收获知识。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对待各种评价的时候更为理性,很多之前看到对老师单一评价不理解的现象逐渐的消失也进一步拓宽了自身信息汲取的渠道。

二、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要注重评价的目标指向。这个评价目标也应当跟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合,简单的说,就是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信息基本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最基本的目标,所以整个课堂评价体系的指向方向也要以此为基准。课堂多元评价的目标在围绕这个大目标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综合目标指向的多元化。

三、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是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传统习惯的评价以静态性评价为主,比如说我们最常用的考试、布置作业、以及提问反馈等等。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多元学业评价则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采取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定位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客户;服务;9559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用电量也与日俱增,供电企业与电力客户交往日益密切。一般供电企业少则管理15万户,多则能达到30万户,为客户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故障维修、现场抄表、录入核算、电费回收。在这四项任务中,每项都是费时费力。由于我们参与这些工作的人员有限,而且抄核收这三项工作是在短时间内(3-5天)内集中完成的,难免出现差错和服务不到位而引起客户的不满。而且还还很难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

为了提升优质服务水平,树立供电企业“大营销、大服务”的工作意识,要尽快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畅通工作流程,缩短内转时间,完善供电营业服务、建立快速反应的客户服务体系。对于客户的现场抄表、电费回收等环节,越来越成为我们的管理瓶颈,无形中制约了我们服务水平的提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让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变的简单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传统的工作方式,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变烦为简的可能。下面简单从五个方面来说说。

一、实现95598客户服务系统深化

客户服务系统在解决故障报修、电话咨询、用电查询等方面确实给老百姓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客户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用户不再仅仅满足于以上服务要求,有些用户提出电话业扩报装、电话缴费、短信查询、网上营业厅等诸多功能。

客户服务系统功能要更多更全面,要成为电力系统对内对外的中心。

客户服务中心应该知道所有关于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是真正的“信息”中心,客户来电询问任何事情,原则上坐席人员就能直接给客户满意的答复,因为这里是“信息”中心,他这里的信息就是最新的最全面的,不能给客户回答:“您稍等,我等会回复你!”,即使你很及时的回复了客户,作为客户也不一定就很满意,因为这回复并没有直接回答更好。

如何使客服中心变为信息中心,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信息汇总的机制。客户要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客户电量、电费和停送电信息。停送电信息比较复杂,分为计划停电、故障停电、临时抢修停电。计划停电的信息容易汇总,故障抢修停电的信息不容易汇总上来。因为管辖面积大,台区维修停电相对频繁,当然可以要求维修人员打电话通知客户中心,假若停电这个台区没有一个客户拨打95598问关于停电的事,那么维修人员就觉得这个电话打的有些多余,而且也会占用坐席人员的时间。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有维修人员配备pda,无论到哪里进行维修,都需要打开pda输入: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开始时间和预计完成时间。该pda具有gps和gprs功能,输入完毕后,pda自动上报信息到客户服务中心,坐席人员在需要时就能查询到这些信息。

二、实现大客户抄表、核算、收费自动化(95598实时监控负控终端,及时催缴预付电费)

对于用电量比较大的客户,投入资金实现负控。以为这部分客户不是很多,并不需要投入太大资金。实现抄表、核算、收费日常化,不再确定固定核算日和收费日。选择成熟的软件和负控厂家。实现收费和负控装置联动。

收费工作在营业大厅进行,每天都可以进行收费,收费信息保存在营销mis中,负控中心根据每小时抄回来的电表度示自动核算电费,并对于营销mis中的收费信息判断该户是否欠费。并能按余额比例提前发送现场报警和催缴短信。若客户欠费能自动或者手动进行停电处理。

三、实现居民用电抄表智能化(95598监督抄表轨迹)

对于广大的居民,抄表问题一直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能够实现集中抄表当然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因为户数比较多,投入资金很是巨大。对于资金充裕的供电企业,可以采用集中抄表,对于不想投入大量资金的企业,可以采用pda实现移动抄表。

抄表员手持pda作为抄表器使用,该手机具备手机的gprs功能和gps卫星定位功能。当抄表员进行抄表时,手机屏幕上会自动弹出当前位置的客户,录入完毕后直接上报中心,中心可进行电费核算。并能准确记录抄表员的行进路线。

篇7

怎么把这样一节内容简单的课上出新意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特别是作为一节高级职称评定参考的课. 第一天的下午知道课题,第二天就要上,只有几个小时的备课时间,在这样紧张又有限的时间里,怎样才能准备一节能吸引陌生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课呢?怎样取得最好的效果呢?教学过程怎样展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找了一段2分钟的篮球比赛视频,其中篮板个数和球员个人得分是本节课研究的数据. 接着将统计好的表格做一个处理,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姚明得分的平均数,这是算术平均数,体现数据的一般水平. 接着用刚才计算出来的公式去计算篮板个数,然后得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其次是两类平均数的运用和相互比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这类题目可以很好地加以挖掘,有很多东西在里面,是以后一些习题和计算的基础,体现了数学公式和变形的思想,这个时候需要的是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在下面的练习,最后是小结.

这位老师第二天去上课,自我感觉不好. 其实,我也一直在想,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这样的课堂是否真正有效?怎样的课堂才是立足于学生,基于学生能够理解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想法一直在脑海中浮现,但是就是找不到好的办法或者设想,后来我参加了宁波市农村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听了宁波市江东区的教研员潘小梅老师的讲座以后,深受启发,才真正找到解决困扰了我好久的问题.

每当我们备课的时候,放在老师们面前的最主要的是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其次呢,还是要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确定教学的“切入点”. 就“平均数”这节课而言,学生的“知识起点”就是小学里学过的平均数的计算,这些都是他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 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就是加权平均数,“切入点”就是老师如何动脑筋,运用适当的提问,把学习生长点建立在起点上,围绕着几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才真正有效.

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片断,关于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引入、提出、剖析、运用.

问题1:

在期中测试中,八年级1班的数学平均分为81分,2班的数学平均分是83分. 你能计算出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期中测试中的平均分吗?

这里会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把81和83加起来除以2就可以了,计算出平均分为82分,当然也会有同学认为不能这样算,因为每个班有多少人是不知道的,所以这个平均数是一个不确定的数. 如果一定要计算出这两个班的平均数,必须事先确定好具体的人数. 在这里可以根据所在班级的人数作为参考数据,进行计算. 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班所有学生在这次测试中的平均分除了与每个班级的总分有关,还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有关,为“权”的产生营造声势. 接着提出这种形式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班级人数表示各相同数据的个数,称为权. “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

问题2:

如果这名工作人员负责策划工作,假如你是广播站站长,你将如何确定人选?“诞生权”. 问题中给出的小明与小亮的三项成绩总分、平均分都相等,让学生体验确定人选的办法,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来挑选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必须建立新的标准和方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人为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场景,引出比重的概念.

因为要招的是负责策划工作的人员,所以可以考虑在综合平均分一样的情况下,将比重放在最后一栏——创意设计上面,那么就可以顺利地选出工作人员了.

问题3:

篇8

关键词:偏远农村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18-01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偏远农村初中的学生也不能落后于时代,必须掌握这一门技术。作为一名偏远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如何提高偏远农村初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教学水平,使学生掌握这一手段,我个人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将才有助于提高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1 丰富偏远农村初中计算机软硬件,让已有的设备得到高效利用

增加投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是提高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物质基础。虽然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学设施落后的局面,还不能在很短时间得到根本性质的改变。偏远农村初中计算机数量严重不足,每校只有三十台左右,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们需要两人挤一台机子,一周才每班只有一节课,也只能轮到一次上机操作的机会也只有短短的10分钟,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很强的课,效果可想而知。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学生一人一机,真正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另外,就大多学校来说,我们是国家“农远项目”学校。我们拥有光盘播放系统;卫星教学收视系统;服务器一台、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硬件设施,并且我们接入了光纤上网及卫星接收系统接收的教育资源。整合好这些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信息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2 为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专业教师和维护人员

影响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提高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师资问题。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很少,在我们这县区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也找不到一位具有中级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由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目的是凑满工作量。因此,这些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上而在所谓的主科教学上。连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得教师都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怎么能够让学生去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呢?要想真正提高偏远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就要尽快建立一批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另外计算机年久失修,硬、软件时常出现不正常的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上机效率;教学网络设备落后,教学过程中时有网络掉线,不能同步的情况发生;计算机数量有限,学生有意无意的破坏严重,学生有意无意的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破坏很频繁,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出现了这些情况,只能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加以维修,如果一旦上课时出现了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上课效率,甚至延误上课或不能上课,为微机室及学校计算机系统培养专业维护人员,让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有时间备课,充分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3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信息素养,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关键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更是一门技艺,一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工具,所以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找到更适合学生进步的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展性。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模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4 搞好校本教研

那么在偏远农村初中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呢?我认为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学校要制定公正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制度,激励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研究活动方面,学校可以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鼓励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本人应该积极参加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学习,努力探索提高课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又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手段和途径。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农村中学,只有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应用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寻找和探索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适合学生素质和技能有更大进步的教学水平和方法,这样才能使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研 网络电子备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76-01

一 网络电子备课,构建多主体教研

在网络电子备课中,教师作为教研主体参与教研。首先由网络研究小组首席确定备课主题,并进行备课分工,制订好备课计划,然后进行主题学习。每位老师在主题自我内化的基础上,和小组成员交流探讨,探究内涵,为研究教材和备课作准备。然后开始各主体的网络备课,紧接着请大家提交平台,探讨互促,进行交流,并共同丰富主题内容的资料,形成教师课堂设计的共识要点。再由教师代表表述设计意图,交流统一意见,修改形成定稿,存储备用。基于学生和情境的不同,教师可以在共享的备课稿的基础上,针对班情和学生情况再作润色,使它更符合自己班级的需要。

联合备课的整个过程是基于网络进行的,而学校对于教师联合备课的管理也是通过网络化实现的。网络使得结合点最大化,过程深层次介入,成果最大限度地网状共享,讨论与研究最大限度地高频率。教学过程的管理随时处在“展开”“透明”的状态下,为促进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打破了教师的个体备课方式,使教师的备课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共同的。实现了全员参与的制度化管理。

二 主题论坛交流,搭建跨时空教研

老师们在主题贴吧上根据教学实况,以教学感悟和教学疑点的形式在网上发帖、跟帖交流。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究竟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为论坛主题。语文学科诸如“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积累”“学生该怎样培养语感”,数学学科中的“走进数学课堂的对话教学”,信息技术的“如何应对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而在线专家——区市各教研员的纷纷加盟让讨论更有了专家的引领,活动气氛热烈。在自由民主的平台上,让老师们找回了话语权,就教学工作中真实的、感兴趣的、需要解决的、有能力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而这种交流不受校际空间的阻隔,不受时间的牵绊,这种合作研究和平等对话,使得学科观点得到了碰撞、整理和升华。其次,教师还可以将说课、评课、磨课置于论坛中,让网络教研激活课堂纵深。具体做法为:

第一,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等。然后在校园网上公布消息,并把教学设计上传到论坛中。

第二,围绕主题进行听评课。评课时不是交流各自的听课笔记,而是由听课的老师在论坛帖子间写自己的听课体会,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和上课的对话、切磋。

第三,对本次主题听课评课活动进行小结,提出整改意见。现场听课,网络论坛说课、评课、磨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面对权威的拘谨和水平差异过大的压抑,减少了面对面的窘迫,彼此就教学中的问题畅所欲言、针锋相对。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主体能力,促使授课教师在研究自身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在网络参与的潜移默化下,重新认识教学,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认识在讨论中更澄清了,教学的思想在碰撞中更明晰了。

三 开放教育博客,实现大众化教研

为了给教师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可以充分运用校园网,把网络作为教师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升华信息、内化信息的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所得在“好课大家谈”中转载、上传专家或自己对各种课例的评课意见;也可以围绕一个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使网络成为实现互帮互助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部分教师利用博客个性表达、更新简单、链接便捷的特点,认真记录教学日记,拓展教研的时空界限。通过整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形成了研究合力,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利用网络伸展了新的触角。它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帮助与支持,使网络成为从“精英研究”走向“大众研究”的重要载体。

看着激情绽放的网络家园,聆听着网络扎根日常教研清脆灵动的声音,相信,只要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网络,教研将会振翅飞翔。

篇10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简单来说,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手段体系。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地理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有益的引导。使学生真正走上自主、独立和个性化的学习道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现实的地理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一、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信息技术革命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中学地理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的整合。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领域,对于改革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地理学科仅仅停留在幻灯片的使用等较浅层次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阶段,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重视程度不够,数字化资源建设不足。虽然,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学科教学这一时代趋势得到了大多数学校的承认,大多数学校也很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然而,在我国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学校对于地理的重视远不及语数外这些学科,很多学校只是把地理当做高考学科中的小科目对待。

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相关的人力资源和数字化设备资源的分配是不足的,因此地理教学能不能得到相应资源使用就是一个问题,由此也或多或少的打消了地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中学地理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而言,是非常匮乏的。在地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方面还有很多要做。

(二)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足,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难于改变。很多老教师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多,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一时难于改变,他们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此外,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钻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一些新教师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足,对教材和地理教学大纲的掌控力不够,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理解不够,教学技能的运用不熟,教案课件等相关的教学资源储备不够,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效率。还有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图片、动画等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没有很好的信息素养的地理老师很难真正的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地理学科教学之中。

(三)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评价机制死板。传统的地理教学形式利用粉笔、黑板进行的班级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多为教师主动口授,学生被动的接收。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只是把学生当做灌输的对象。学生的学业成绩成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在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对新生事物(如: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等)难以接受、甚至抵触,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对于地理教学死板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广大地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积极性。原有的评价机制一般是对于手写教案的教学检查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地理教师疲于应付教案的检查和督促学生提高考试分数,势必减少了地理教师学习和开发信息资源的时间、精力。

二、 优化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实现表述方式灵活、动态地揭示地理规律的地理教学,而这些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手段就是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加强相关信息资源网站的建设,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资源,进而给中学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二)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地理教师除了要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才能在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只有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评价机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实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过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成为开发学生智力、获取与地理课堂相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

此外,应改革学校的备课检查的评价机制,使其由书面形式的检查到课堂听课的检查、学生的评课检查;由单纯的知识点检查到多想法子促进学生思维学习的课堂检查中去;由书写备课到灵活的现代备课的检查中去。如电子备课的习题、新典型题、创新题题库和课件等教学的检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