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积累范文
时间:2023-04-05 16:4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句积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能让人知古鉴今,开启心扉,体味情趣哲理,涵养道德品行,能给人熏陶和滋养,使人终生受益。
古诗词名句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兼思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古典文化的精粹。对于这些名言诗句,如果仅仅为考卷上的8分而疲于诵记,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没有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古诗词名句的诵记和说话、写作活动挂起钩来,并运用于其中,完成诵记、理解和应用的一步到位。
然而,在古诗词教学的实际情况中,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朗读、理解、背诵三位一体的陈旧的教学方式,不仅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连过程方法都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被生硬移植。这还是好的,有的学校有的教师,甚至不曾正式、完整地上过一节古诗词的阅读教学,直接就告诉学生背诵默写,更不要说是否会用心设计教学,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魅力和传承民族传统经典的使命更是遥不可及了。
这种随意性极强或者老套的教学模式和以会背能默写的机械目标致使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因为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更不要说理解和运用并且养成良好习惯了。
下面是我多年来关于古诗词名句积累与运用的实践:
1.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因此,古诗词阅读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观念上,从对学生的引领上,从古诗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探索新路,改革和创新古诗词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提高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让学生形成自觉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习惯,让学生吸收并传承民族文化经典,让积累和运用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本能的习惯和自觉的需求。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积累和运用古诗词的习惯
2.1 要激发兴趣,多途径积累。
2.1.1 开发网络资源,广泛积累。每天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上网查询,寻找有关诗句。选择5至10句名言摘录到笔记本上。
2.1.2 开发课外书籍资源,看见感受深刻的诗句都摘录下来。
2.1.3 利用黑板一角积累。把黑板右下角留出一块,专门用来书写名句,采取学生轮值书写制度,按座号顺序上去书写,每天一人,书写的内容不能重复,既锻炼书写,又加强了积累。一年来,班上50多位学生每人都写了4句以上,单在黑板上出现,学生抬眼就能看见的名句就有220多句。例如: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
2.1.4 举行朗诵、默写、仿写古诗词名句比赛,刺激学生加强积累。在仿写比赛中,有的学生还写得特别好。如:仿写岳飞《满江红》句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勿虚度,废了年轻时,徒哀叹!”……
2.1.5 分类整理,方便记忆。如古诗词中关于春、夏、秋、冬、花、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春花秋月何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2.2 采用串联记忆法,高效积累。
采用串联记忆法,化“点”记忆为“线”记忆,在短时段内完成高效的学习。
2.2.1 教师示范,学生仿照。
课堂上,教师先作示范:每堂课定一个主题,选择4-6句名言,用一段话将它们串联成一则有意义的识记材料。学生在这过程中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相应的名言,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由背诵。由于目标集中,又已经具备对材料一定的熟悉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另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建议他们在下课后或者早晚读抽几分钟时间强化,其他同学也要在课余及时巩固。
2.2.2 学生写串联短文。
串联短文的写作主要在课外完成,上课前同学之间先互相交流,并进行修改,推荐出妙文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学生们也在展示自己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觉,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常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妙作出现。例如:
(1)绘月。在旷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在大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在密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在大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环保。眼下的环境恶化已经十分严重。由于空气污染,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噪声污染使我们难以进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林木被砍伐,植被大大减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地方难得一见,真怀念“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环境。
2.3 灵活运用,提升效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活学活用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优美词句,大胆地运用到口语交际中,尝试写进习作中。让学生在“主动积累——活学活用”的历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每次作文,学生习作中都不乏“引经据典”的佳作,如写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学生就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名言名句。名句的恰当运用,让学生的作文显得才情飘逸。
2.4 开展诗歌朗诵会、唱诗会、写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的引领和日常练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课,给学生展示学习古诗词成绩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的兴趣和自信心。在诗歌朗诵会上,为学生的朗诵编配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利用音乐和图片做背景,使学生的美的享受中感悟诗歌的情境。在唱诗会上,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伴奏音乐,让学生的音乐的引领下自由歌唱,学生唱得很有气势,也很快乐!
总之,古诗词积累与运用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教学,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培根: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2、牛顿: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
3、狄德罗: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
4、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篇3
一、与插图标题不匹配
图4-17这幅插图插图有太多的“孙子”等汉字字样(有几处是繁体字)。如果说这里的“孙子”字样是中文的话,那么何需翻译呢?后来在网上偶然发现了一个佐证。
插图4-17中,第二排左起第一、二本是《孙子兵法演义》(中文版)上、下卷的封面。《孙子兵法演义》是韩国著名作家郑飞石从现代企业家斗智斗勇的需要出发,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故事全面阐述《孙子兵法》的丰富思想,为韩国的企业家量身定做的著名畅销书。《孙子兵法演义》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中文版。
从插图中著作的封面看是中文版,作者郑飞石,陈和章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剪辑来下卷的封面(见左图)[1],以供读者查阅。
由此可见,姑且不论《孙子兵法演义》是郑飞石对《孙子兵法》的翻译,还是根据《孙子兵法》的再创作,仅插图4-17的标题“译成多种文字”就与内容并不匹配,说句玩笑话,陈和章翻译的《孙子兵法演义》(韩・郑飞石著)是出口转“内销”的作品。当然,其他作品的封页有待进一步查证。
二、与课本文字不匹配
在“古代科技的典范”一框中,图4-91《金刚经》插图内容与标题都需调整,以便与课本正文相匹配。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隋唐时期,人们受刻制印章等的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并广泛应用”这个知识点,特地配上图4-91。
插图所示的《金刚经》,于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共7个印张,是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2](见图:敦煌发现的《金刚经最后一印张》)。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通过比对,我发现图4-91是截取《金刚经》卷首扉画“释迦牟尼佛孤独园说法”与最后一印张的部分经文拼凑而成的。我认为不妨把卷首与卷尾两张合在一起,标题统一改为“图4-91《金刚经》(局部)”才合情合理。如果在旁边注明“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就更理想了。毕竟,课本是学生读物,不应人为制造阅读障碍。这样,学生对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时间点(隋唐时期)才会印象更深刻。
三、与内容真实不匹配
在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图4-26汉武帝有两处编辑失真。一为汉武帝似乎缺了两只手;二为错把右脚上的下裳褶裥当作“舄”上的饰物了(教材图4-26中汉武帝右舄上端黄色部分),使两只“舄”不一致。我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七上)中也有汉武帝像,细加比对,原来是图4-26少绘了两个托袖的近侍。这个版本的汉武帝画像是1959年李砚云参照阎立本《历代帝王像》绘制的,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3]。至于“舄”上的失真,两个版本都一样。关于“下裳褶裥与舄”(见上图),我们可以参考周锡保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便一目了然。[4]
参考文献:
[1]book.省略/13250/111711609.
[2]省略/note/22683519.
[3]省略/czls/js/tbjx/jsys/7s.
篇4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22-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1.积累名句,厚积薄发
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眼,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
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卡片法就是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
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应作为主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尽可能都找来阅读。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在引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
2.激发兴趣,快乐写作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想写作文,就应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刺激学生感官,创设情境激趣。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往往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在讲授古诗词时,便有意识地创设多种情境,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材料,使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我在讲授《寻者不遇》这首古诗时,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的内容和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写的情境,在音乐的伴奏中,由两个人分别扮演童子和寻者,按照诗听取内容进行表演,表演时,再配一段独白,其独白语言丰富,幽雅,对诗中呈现那种幽静典雅,群山起伏,云雾迷蒙,犹如人间仙境之境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让学生在音、动和优美的语言文学中感受美,在特殊的场景中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和兴趣。
另外还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鼓励,使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相信通过努力"我能行,我会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不同程度上获得写作的成功体验,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3.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4.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不少学生将写作当做负担,勉强完成任务后,不愿修改文章。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正如叶圣陶同志主张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他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作文认真的同学,大都有相同体会:文章写完后,细读一番,就会发现一些毛病;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会变得好一些。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篇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篇6
名作之所以“名”,一方面在于其蕴藏着真情实感和卓越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归功于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就培养作文能力而言,后者更有现实意义,需引起重视。因为要探究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对涉世尚浅的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有点勉为其难。这里,笔者谈谈如何从作文角度去阅读名作。
注意积累绝妙好句
这里的“好句”泛指名作中出现的哲理名句(名段)、写人状物名句(名段)、成语、熟语等。这些名句或有助于作文观点的阐述,或有助于人和事物的准确描写,都会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哲理名句、成语较熟悉,而对写人状物名句往往重视不足。
我认为,积累好句可以这样进行:先熟读作品并根据自己的悟性标识某些佳词佳句佳段,达到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参读较权威的鉴赏文章(如《名作欣赏》《百家讲坛》《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弄明白名句究竟妙在何处,并将其摘录到笔记本上,熟读成诵,也可进行仿句练习或在作文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长期坚持下去,作文语言一定会达到简练且富有文采的要求。
揣摩体会构思技巧
篇7
【关键词】文化作文;素材积累;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作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想写好此类作文,首先自身应该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看炊烟,应该想到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意象,看黄昏,应能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看雨要能感受到古典的雨像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在文化的视野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那么,具备了文化意识,又如何积累文化作文素材呢?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如何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美丽的细节,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它们现在仍影响深远,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以权利集中,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就行,重点是在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方面。这才是文化作文写作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
首先我们先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看看自然界那些花草树木、日月风云有着怎样的文化指向,这些文化符号就是意象。意象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读懂意象,文化才明明白白袒露心灵。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所以要积累文化作文的素材,首先掌握文化的符号:意象。
中国是诗的王国,从《诗经》开始,几千年历史由诗歌堆积而成,仅唐诗就达到九万多首。那么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积累和理解诗词,便于高效地引用和化用呢?一般说来最有效的是对诗词文化进行分类积累,记住诗句和诗人,如果同时还能记住作品名称当然更好。不过大体了解诗人作品风格、思想性格、人生追求等情况,对理解、背记和写作运用都有很大帮助。阅读背诵诗句时要有意识地运用诗词意象的有关知识,赏析重要名句意境,个性地运用和表达这些名句潜在的亮点。
另外,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文化作文素材积累的重点。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要事迹或相关轶事,主要作品内容、风格,表现其精神品质和艺术品位的名句等等,在文化作文的写作中经常综合运用,因此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掌握显得相当重要。一般说来要掌握他们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主要作品”、“重要名句”以及“名人评价”。对历史文化名人有了全方位了解,写作时可随意剪裁取舍,很快就会写出满意的文章。
篇8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传统文化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字、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绵延不绝的根文化。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古诗词也是初中语文考试中必定要考核的内容,为了更好地传承古诗词,也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初三语文古诗词第一轮复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其改进的
方法。
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背诵默写是历年中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可以推测:对古诗词的背诵积累仍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先来看2016年广东省语文中考试卷中的古诗词考题: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论语》)(1分)
(2)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1分)
(3) ,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
(4)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 ,
”的诗句,说明了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2分)
(5)请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4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
,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本题共5小题10组空格,每组空格1分,错、漏、多1字,该组空格即不能得分。
试卷分析:通过改卷发现,试题总体来看难度不大,但情况却不乐观,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从得分情况来看,2016年珠海市考生19211人,平均分为7.56,满分人数为3902人,零分人数为955人。试题的主要问题是:(1)古诗文的理解性默写能力较弱。(2)背诵不扎实,容易出现笔误。(3)默写不看出处,出现张冠李戴现象。根据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复习计划。
根据我省近年来中考语文遵循的“重视积累,突出读写,强调运用,鼓励创新”的命题思路,进入初三第一轮总复习阶段,我们就立足课本,根据考纲将课本中的古诗文提炼总结,将课本上要求考到的诗词整理,然后要求学生从读准字音、正确书写、掌握名句、浅易鉴赏等几个方面掌握。
一、读准字音
学生要想很好地背诵诗词,首先一定要熟练地朗读。但是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读音不准确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复习,总结下来,发现学生读音错误主要出现在形近字的读音、多音字的读音、容易误读字的读音。所以首轮复习要将诸如此类的知识点系统化地梳理w纳,反复强调,便于学生记忆掌握。例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这首诗中“窈窕”的正确读音为“yǎotiǎo”,“好”的正确读音为“hǎo”,《蒹葭》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坻”字学生很容易读成“dǐ”而正确读音是“chí”等。在首轮复习中,一定要强化学生读准这些字音,这样既是语文教学的必需,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正确书写
根据近几年我省中考试题的类型题,古诗词的考点就在诗词句的默写上。因此,在首轮复习中,正确默写是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的。通过统计发现学生在同音字、形近字、义近字几个方面容易
出错:
《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其中“竦”学生很容易写成“山”字旁;《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雁”学生容易写成“燕”;《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沧”容易写成“仓”等。所以,首轮复习时,必须要求学生书写正确,反复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记忆。要做到这样,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词,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引起注意,重点把握。(3)边读边写,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即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即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三、掌握名句
古诗文默写考查的重点是名句,不是名句则一般情况下不会考。比如《游山西村》是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首诗,而且几乎是围绕其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个名句做文章,其他的六句则很少会考。因此,要求学生在复习古诗词默写这个板块时,就可以侧重于对名句进行识记默写,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这些名句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高,而且一般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地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这种类型题既考查学生的背诵、默写,也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首轮复习的时候,就要让学生知道每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及根据名句而提出的问题。
四、浅易鉴赏
广州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都有对古诗词的鉴赏考查,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更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应引起我们的继续关注。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所以难度不大;二是考查的内容多是内容感知、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为此,我们平时诵读古诗词时要善于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做一些理解分析。
【复习方法】整理积累规律,学会方法,通过整理提炼,有意识地重温并积累一些古诗词鉴赏方面的规律,乃是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关键,也是对古诗传承的重要形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精彩的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练习举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简要回答。
篇9
2、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运用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等。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容易读错的字准确的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汉字的考查,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语法的考查主要是对病句的识别和修改。修辞的考查表现在试题中,有:常见修辞方法的识别、比喻句的仿写、排比句的填写和对偶句的改写或对句、口语交际中根据情境进行对话等。
常见的语言运用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内容,给报纸设计栏目,设计主题活动,对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另外,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试题,因为其具有内容的包容性、知识的综合性,值得关注。
3、认真进行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
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要求是以课外文章为主。学习中应该注意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整体理解感知。二是能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三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四是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要能读、能写、能翻译、能背诵。考试中,文言文阅读材料,往往是课内外相结合,考查的题目设计不仅有文言文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译,还有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还有与现代文相同的考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试题。
需要强调的是,对教材上列出的课外阅读篇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其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这些都是“拓展性阅读”的范围。
篇10
【关键词】语文 积累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23-01
语文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集合体,它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语文知识的积累不仅仅依靠课内的学结,更需要从课外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有价值的语文素材。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制胜法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以说,平时语文知识积累的厚度就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度。
刚从小学升到初中,多数学生可能会不适应,学习可能会感到吃力,那么初一语文知识该如何积累,如何提升语文水平呢?
一 语言的积累需进行
语言积累,不仅指对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的积累。近几年积累题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一定的比例,包括单独的古诗文背诵,也有成语运用考查,同时也有句子的仿写。
因此,教师应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加以重视。进行语言积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语文教学极好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通过“读”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新得和方法。”
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之一。背诵优美的诗文,是学生积累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首先要背会《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名篇和段落,做到默写时不增、不删、不错字词、不用错标点符号。
当然在日常的阅读中,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需要指出的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的运用。摘抄、做读书笔记是积累语言知识的方法。在初一阶段开学之初,老师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二 阅读的积累需加强
在课内阅读中要注重情感渲染,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使学生对其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在阅读中产生了兴趣,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林语堂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做出的文章亦有味。”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让他们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写阅读笔记。
三 文言文的积累需重视
对于在小学阶段很少涉及文言文阅读的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积累较为欠缺,因此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的积累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学积累工作。课内文言文一般是一些经典文章,因此要注重文本的解读,包括其中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翻译;同时在讲解课内文言文的同时,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迁移。课外应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如一些勤学苦读篇中的《程门立雪》《颜回好学》,盛德遗范篇中的《唐太宗罢朝》《不计人过》等,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四 生活的积累需增加
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根源于现实生活,文章才真能写通,写来才真有意义。”为了使学生写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教师要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增加学生生活的色调,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写生活札记,记下平时观察到的一些有意义的生活片段,持之以恒,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如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会让学生知道作家们的写作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然后让学生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写下亲情中温暖感动的瞬间。又如在《绿色蝈蝈》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从习性、外貌、食性等方面来描写叙述这类文章中,同时让学生课下认真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并试着以这种方式进行叙述。重视生活的积累,不仅是学习语文本身的需要,更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因为这些积累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
总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学生多体验、多积累,学生的积累丰厚了便会文思泉涌,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荀子.劝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上一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
- 下一篇:信息技术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