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歌词范文
时间:2023-03-31 18:3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歌曲歌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通俗歌曲歌词 动植物意象 抒情 矫情
在当今开放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通俗歌曲通过各种渠道潮水般涌现,不计其数。许许多多的歌曲还未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就被淹没在滚滚歌潮里。为获取受众关注,取得轰动效应,通俗歌曲必须推陈出新,用创新的亮点打动受众。
歌词的创新尤为重要。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曲主旨的载体,是决定歌曲能否得到受众青睐、广泛传唱的要素之一。许多通俗歌曲歌词的创作都在出新出彩上狠下功夫,形式不一而足。近些年有很多通俗歌曲歌词把创新的立足点定位在运用动植物意象来抒感上,运用的动植物意象种类繁多,运用方式五花八门,抒情效果良莠不齐。有些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是歌词抒情的亮点所在,歌词因此拥有了强大持久的生命力;而有些歌词的动植物意象生拉硬扯、哗众取宠,虽一时引人关注但不久就销声匿迹。
当代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来抒感由来已久,但近几年扎推出现的现象引人注意,也令人思考。
一、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的成因
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求新求异的创作动机
在层出不穷的歌潮里,脱颖而出是通俗歌曲追求的目标。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词往往是通俗歌曲获得成功的法宝。为了达到出新的目的,有些通俗歌曲歌词借动植物意象来抒情,取得了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在此类通俗歌曲被广泛传唱之后,跟风之作频现歌坛。
2.抒情联想的特殊需要
歌词篇幅短小,容量有限。想要在有限的篇幅之内,生动、完整、深刻地表情达意,必须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来帮助抒情,运用动植物意象就是手段之一。另外,在词作者创作之时,基于表达需要所自然产生的以动植物为类比对象的联想也是歌词中运用动植物意象的一个原因。
3.动植物意象更具优势
动植物在客观世界里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为人所熟悉,因此,动植物意象相对于其他意象来说,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运用。
二、通俗歌曲歌词运用动植物意象的作用
通俗歌曲歌词准确而巧妙地运用动植物意象作比,或使用动植物意象象征,能够实现想象的转移与链接,可以超越一般的叙事抒情模式,构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获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分类举例阐述如下:
1.新颖不俗,引人注意
通俗歌曲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有的十分新颖、典型,符合受众的文化和心理需求,因而备受关注。例如玉镯儿作词的《白狐》:
我是一只修行千年的狐,
千年修行千年孤独。
夜深人静时可有人听见我在哭,
灯火阑珊处可有人看见我跳舞。
我爱你时你正一贫如洗寒窗苦读,
离开你时你正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能不能为你再跳一支舞?
我是你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
你看衣袂飘飘,衣袂飘飘,
海誓山盟都化作虚无。
……
这首歌几年前在茫茫歌海中一炮走红,得到受众的普遍喜爱和广泛传唱。它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词选用了“白狐”意象,“白狐”是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内涵,带有传奇色彩的动物意象。受到《聊斋志异》和民间传说的影响,“狐”成为中国人文化意识里一个特定的符号,有恶也有善。歌词里的“白狐”是一个善良贤淑、美丽痴情的女性形象,带给受众一种奇妙的虚拟联想,一种自我轮回的审美体验,“白狐”幽怨的诉说,充满悲情的故事唤起了听众的假想共鸣,深深打动了听众。
2.托物象征,富含寓意
通俗歌曲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有的被歌词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影射现实生活,抒情言志,寓意深刻。李宗盛作词的《我是一只小小鸟》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也许有一天我栖上了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
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
……
我是一只小小鸟,
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
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
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
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
世界是如此的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
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
这首歌作于1990年,至今已传唱了21年,博得了不同时代的广大受众的喜爱。歌词中“小小鸟”这一象征性的意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歌词借助“小小鸟”意象,犀利地反映出现代人奋斗的无奈、生存的孤独和内心的彷徨与期待,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存的严肃思考。意象鲜明生动,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不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抚慰并激励那些历尽坎坷、饱经沧桑却又矢志不渝、奋斗不止的理想追求者。
3.借物抒情,妙趣横生
有的动植物意象活泼可爱,歌词中用来抒情言志,妙趣横生。例如林建昌作词的台湾校园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得很哪,
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这首歌自面世到现在已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一直在广大成人及儿童受众中广泛传唱。歌词中憨态可掬、执着进取的“蜗牛”形象十分可爱。歌词借用“蜗牛”和“黄鹂鸟”两个动物意象,巧妙含蓄、简明生动地表现出歌词的主题,犹如一则现代版的托物言志寓言。
三、对通俗歌曲歌词频用动植物意象的观察与思考
综观通俗歌曲歌词动植物意象运用的实际效果,大体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巧妙运用动植物意象抒情,受到广泛关注。意象形式新颖,内涵丰富,成为歌词抒情的亮点,歌曲受到广泛喜爱和经久传唱;第二种,运用独特的动植物意象抒情,十分惹人注意。意象形式新鲜,歌曲受到广泛传唱,但为时不长;第三种,滥用动植物意象抒情,缺乏吸引力。意象牵强附会,形式趋同,缺少内涵,歌曲没能得到广泛传唱。
1.抒情的妙用
在众多运用动植物意象的歌词中,有一些新颖生动、内涵丰富的经典词作。
上文提到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蜗牛与黄鹂鸟》就很有代表性,此外比较经典的还有齐秦作词的《狼》和唐磊作词的《丁香花》等。
《狼》的歌词是在台湾诗人纪弦《狼之独步》的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歌词中塑造的“狼”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较原诗有所改变,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狼》的歌词如下: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凄厉的北风吹过,
漫漫的黄沙掠过。
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
报以两声长啸,
不为别的,
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歌词篇幅短小,内蕴丰富,“狼”这一意象颇具象征意义,耐人寻味。“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形象而又简明地刻画出“狼”的形象,数量短语“一匹”具有设喻功能,描绘出“北方的狼”高大凶悍的特征;“无垠的旷野”、“凄厉的北风”、“漫漫的黄沙”概括出“北方”的环境特征;“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点明了歌词的主题。这首歌曾经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传唱甚广。
《丁香花》的歌词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写给一个身患绝症、花季早逝的女孩的。歌词用“丁香花”作比,营造了浓重的悲伤气氛,抒发了强烈的怀念之情。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了,
留给我一生牵挂。
……
“丁香花”这一意象与歌词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身世有相似之处,意象鲜明典型。这首歌一经推出,风靡一时。
2.抒情的特用
有一些歌曲由于动植物意象的独特运用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不一定用得精当,但客观上的确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兴趣。比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和《你是我的玫瑰花》等。
《老鼠爱大米》的歌词用意象“老鼠”作喻体,构成一处非常另类的比喻。“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这样的比喻有些“语出惊人”,带有调侃的味道,着实吸引了不少受众的注意。
《两只蝴蝶》的歌词用意象“蝴蝶”直接叙事和抒情,“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我”和“你”以“蝴蝶”的形象出现,这种化人为物的写法给人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
《你是我的玫瑰花》的歌词用“玫瑰花”意象比喻“爱人”,“一朵花儿开,就有一朵花儿败,满山的鲜花,只有你是我的珍爱……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你是我的爱人,是我的牵挂……”,这一比喻不是首创,且极其通俗,还是吸引了为数不少的受众。
上述三首歌曲,不论歌词里的动植物意象用得如何,由于“新鲜”和“与众不同”,一时间都受到注意,得到了广泛传唱。但这些歌曲犹如昙花一现,流行不久以后就进入衰落期,甚至被众多受众所抛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歌曲歌词的意象只是迎合了受众一时的猎奇心理,歌词内容流于浅俗,不能满足受众心理和文化的深层需求。
3.矫情的滥用
有些歌词滥用动植物意象,要么是故意制造噱头,要么是跟风模仿,缺乏内涵,形式雷同,没能得到受众的普遍喜爱和广泛传唱。
比如《猪之歌》和《蚊子爱情进行曲》两首歌词里的动物意象就有故意制造噱头之嫌,《猪之歌》的歌词描写了猪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等,尽显“猪”的丑态,如“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感冒时的你还挂着鼻涕牛牛……”;《蚊子爱情进行曲》展现的是男女谈情说爱被蚊子叮咬却丝毫不顾的场面,语言混乱不堪,如“左前方三公尺有一男和一女,目前被爱情密集猛烈攻击,集三军的火力见目标用力吸,蚊子要胜利趁人类谈情说爱……”如此之动物意象运用,令人匪夷所思。此类现象不在少数。
另外,跟风模仿运用动植物意象的许多歌词,形式雷同,意象缺乏内涵。比如《××爱上××》歌名形式的歌词就有很多。《老鼠爱大米》和《狼爱上羊》出现得比较早,其中的动物意象多少还有些抒情效果,还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而后来陆续出现的《狐狸爱上熊》、《老鼠爱上猫》、《香烟爱上火柴》、《猫咪爱上鱼》和《当刺猬爱上玫瑰》等歌曲,歌词的命名和意象的使用已经雷同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很难再引起受众的兴趣。
注释:
[1]本文歌词语料以及歌词作者主要引自百度MP3・歌词和百度百科。
[2]举例所用歌词的标点是本文依据歌词句意所添加。
参考文献:
[1]张藜.音乐里的文章事[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
[2]尤静波.流行歌词写作教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3]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图形谱的使用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图像教学往往比文字教学的效果更好。教师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乐理知识水平,也需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性。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图形谱,一方面是由于图形谱相比于文字叙述形式的五线谱而言更加简单,从而便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使用图形谱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尽量选取简单明了、内容有趣的图形谱,从而进一步发挥小学音乐图形谱教学的优势。同时还可以刻意地进行图形形状或者颜色的变化,这就使相对应的乐谱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而便于学生对乐理转折的掌握。例如,在学习《森林水车》这首儿童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依照以下的图形谱进行学习: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一边播放《森林水车》的儿童歌曲,一边依照图形谱进行讲解:“同学们你们听,呜呜呜哗啦,现在歌曲中播放的是水车声,它的声音绵延悠长,是不是很像图形谱中的第一行曲线呢?听,是哗啦啦的声音,而且越来越大,我们现在一定是离小溪越来越近了。教师通过讲解图形谱上的图形与颜色变化并配以相应的歌曲,帮助学生接受并学习这首儿童歌曲的乐理知识。
二、图形谱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使用
教师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乐理知识水平,可以采用具体的图形谱教学法。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小学音乐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图形谱在教学中的使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以下是几种图形谱教学法具体的使用方法,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1.运用图形谱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学生小学乐理知识水平的提高,与其对于歌词的掌握程度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单词记忆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运用图形谱进行辅助教学。图形谱教学通过让学生观看其中的代表性图画并理解其所寓意的事物,最终连贯起来形成一句完整的歌词。这种新式的歌词记忆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在班级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记忆歌词效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小猫小猫你别吵》这首儿歌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图形谱帮助学生记忆相对应的歌词。
歌词:小猫小猫你别吵。喵,喵,小猫叫;喵,喵,小猫叫。小猫小猫你别吵。阿姨昨天上夜班,还在睡觉。小猫点点头,轻轻地,轻轻地,走掉了。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观看图形谱中前半部分的“闭着嘴的猫咪”,帮助学生记忆“小猫小猫你别叫”“轻轻地”等歌词。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观看图形谱中的后半部分“坐着工作的女人”,帮助学生记忆“阿姨昨天上夜班,还在睡觉”的歌词,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小猫小猫你别吵》这首儿童歌曲歌词的记忆。
2.运用图形谱帮助学生掌握节奏
儿童歌曲的节奏感也是学生自身乐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着重对此进行图形谱教学。教师在使用图形谱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歌曲节奏把歌词划分成相对应的小格,然后通过让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儿童歌曲节奏的目的。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儿童歌曲的理解,从而便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歌曲的节奏。同时在另一方面,图形谱教学法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小蜜蜂》这首儿童歌曲的r候,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并学习图形谱,从而达到尽快帮助他们掌握歌曲节奏的目的。
篇3
镜头一
又到音乐课了,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个个兴奋得如快乐的小鸟。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齐背唱上一节课学习的歌曲。琴声响起,学生劲头十足地唱了起来,可是唱着唱着,声音变小了,凌乱了……我很生气:“怎么不会唱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歌词忘了。”
镜头二
星期一的早上,刚走进校园,迎面碰上一位熟识的家长,她热情地跟我打招呼:“······王老师,我家孩子现在可喜欢唱歌了,昨天晚上还把新学的《小苹果》给我听,只是里面有一句‘长满了肉来吃一多’是不是应该唱成‘长满了肉来吃一口’呀?”我一听赶紧解释说:“哦,应该是‘长满了肉来汁液多’。怪我上课时只领着学生认读了歌词,却没有理解歌词的意思。”
二、问题的提出
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有的识字不多,有的一字不识,音乐书中的歌词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天书”,因此,认读、识记歌词成了孩子们学习歌曲的“拦路虎” ,那么如何帮学生巧妙地识记歌词呢?这对每一个一年级的音乐老师都提出了疑问。
三、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不相同,记忆的方法也各有巧妙。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总结出认读——理解——巩固三部曲,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弄清顺序,逐字认读是基础
大家都知道,因为音乐书中的歌词必须与每一行乐谱的音符相对应,所以,一首歌曲如果有多段歌词,那演唱顺序就会与平常读书的顺序不一样。不是一行一行按顺序往下读,而是要一行读过以后,跳到下一行谱子下面再读。教学中,我先教学生弄懂读歌词的顺序,让学生跟老师一句一句地读,然后让学生用手指着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认读了两遍以后,学生不但能基本记住歌词,而且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字能很快记住。这样一天一天,学生认识的字多起来了,认读和识记歌词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2.激发兴趣,理解记忆是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柯达伊也曾说过:“我们一定要在学校里采用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乐和唱歌,培养他们渴望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持续终生。”的确,只有培养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学习、借鉴、实践,我逐渐总结出以下几点,在这里与各位同仁共榷。
利用动画,吸引眼球。一年级书本中的歌曲和歌词虽然短小,但对于刚上学的几乎不识字,没有一点生活经验的小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不失为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能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则更加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教学完《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时,我向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Flas:美丽的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五颗金星一闪一闪,小学生站着整齐的队伍在向国旗敬礼。我指着红旗,学生兴奋地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我又一指国旗上的星星,学生接着唱道“金星金星照大地”,随后视频上小朋友想象自己变成一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吻国旗。这样,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整齐响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
结合游戏,寓教于乐。一年级小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根据这一年龄特点,把音乐与游戏融汇在一起,既能让学生愉悦身心,又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例如,在教学歌曲《传、传、传》时,我结合“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孩子们围成一圈,随着音乐,教师击鼓,学生边唱边传花,中间的间奏处,教师的鼓声停了,学生拿着花在想:把花该抛给谁?歌声响起,花抛给另一个人,游戏继续,唱到最后一句“传到最后一个就是你”时,花传到谁的手里,谁就站来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几轮游戏下来,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连平常几个上课特别让老师操心的小调皮都围着我说:“老师,今天的歌,我也会唱了!”
借助故事,激发想象。低年级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年龄虽小却能把一个个小故事讲得有头有尾。可见故事的作用之大。在教学中,有些歌曲歌词很长死记硬背效果不佳。本着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趣的教学理念,在唱歌教学中将一些情节描写的歌曲编成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记住歌曲内容,然后将故事转编成歌曲。如歌曲《守株待兔》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练习讲述有关的寓言故事;再比如歌曲《快乐的小木匠》教师也可以把它编成一个勤劳的小熊的童话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路边开满了美丽的野。有一只聪明又勤劳的小熊,他每天都努力的干活,沙沙沙沙、嚓嚓嚓嚓,他是一个小木匠,帮助森林里的小伙伴制作各种东西,大家可喜欢他啦……” 讲述故事时把歌词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并在讲述时强化记忆。这样的教学比起单纯的背诵,可谓事半功倍。
创编律动,边歌边舞。很难想象如果让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上完一节课,会是怎样的情形。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爱唱爱跳。根据歌词创编律动,不仅可以活跃学生身心,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歌词,进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在低年级教学阶段,这是常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学会歌曲《小猴子》后,先让孩子们联系书上的插图,回忆动物园里的小猴子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动作,请他们上台演一演,看看谁学的像,然后选取典型的动作,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唱边跳,尽情地表演。而对于具有某种民族特色的歌曲,律动时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该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例如在教学歌曲《亚克西,巴郎》时,我不仅让学生根据歌词一边唱一边做叠被子、刷牙齿、洗脸、洗手的动作,还在间奏处让学生做耸肩、敲铃鼓等动作,他们学得很快。总之,创编律动边歌边舞,既增加了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又让学生在表演中记住了歌词,可谓一举两得。
三、反复练习,加强记忆来巩固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存在着遗忘,学生学会了唱歌,还要不断地复习巩固,才能加深记忆。复习歌曲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让学生把新学的歌曲唱一唱,也可以在新课开始时先唱一唱前面学过的歌曲。经常性的复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记忆歌词,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情绪的把握。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歌曲;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44-01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音乐学习中,不仅有模仿、接受的需要,更有创造、发现的渴求。音乐教学理当担当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使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火花,扩大创造音乐美的空间,从而给音乐教学活动带来勃勃生机。下面我从师生互动参与的角度,谈谈对音乐"二度创作"认识、做法和体会。
1.提升素养,夯实"二度创作"的基础。教师要全面把握音乐作品的特点,尤其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1 深刻理解词意。一首歌曲歌词是灵魂,词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感情都是以文字方式凝聚于歌词当中。因此,要深入地诠释歌词以感动学生,就必须从认真分析歌词入手,乃至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的作用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音乐联想,激起他们歌唱的兴趣及热情,从而使歌曲得以再度创作。
1.2 深入把握旋律特点。要分析歌曲的旋律特征,掌握好歌曲的节奏。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激越、时而委婉的旋律线。一首歌曲的歌词再美好,也要通过音乐旋律对人们的心灵起到震撼的作用,才能触动人们的情感,打动人们的内心。
1.3 认真体验作品情感。要正确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对歌曲的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的把握很重要。如《义勇军进行曲》与《塞外村女》同是聂耳的作品,却是一个雄壮有力,一个温婉哀伤。原因就是调性上的不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典型的大调歌曲,进行曲式风格,表现中国人民不畏艰辛、勇于斗争,并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而《塞外村女》描写的是一位农村姑娘,在地主阶级剥削下,苦不堪言的心声。这些歌曲情绪上的不同与它们调式上的不同是分不开的,在拿到一首歌曲时,分析调式是很有必要的。
1.4 科学把握主题思想。 艺术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每一首歌曲必然会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貌和社会风尚等,歌唱者应挖掘歌词的内在含义。如《满江红》这首歌曲,是古曲与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所作的词结合而成的,歌中表达了岳飞对转战南北的艰辛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收复旧河山"的壮志,歌曲旋律音调醇厚,感情壮烈,所以演唱这首歌曲时要抓住时代特征,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2.示范引导,点燃学生"二度创作"的火花
2.1 唱出个性。教学歌曲旋律,仅是教学任务的一个环节,更重点的是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方面的引导。每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尝试着改变该歌曲的速度来演唱,如教学《踏雪寻梅》,先把速度唱得快一些,表现出主人公赏雪、喜雪的急切心情;再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体现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学者风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有发展个性的空间,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所蕴涵的感情,就能一样达到学习的目的。
2.2 演出特色。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来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老师应不适时机进行鼓励、示范。如教学《绿叶》一课时,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我载歌载舞,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带领学生自然律动起来。对于学生的律动表演,我既不规定标准,也不评分,重视的是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2.3 编出水平。许多音乐作品由于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演变中不断地有所更新,它的记谱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大胆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别具另一番风格。如苏教版第十二册歌曲《拔根芦柴花》的教学,当学生能够熟练地哼唱出歌曲旋律后,根据民间的演唱习惯,教师又给歌曲的第一句加了几个波音,并让学生听辨哪一种唱法更好听、更富有民歌的风格。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还能够触类旁通地在歌曲的其他几句上也加上了适当的装饰音。对歌曲的改造非但没有破坏歌曲原有的感觉,唱起来反而更是韵味浓郁,颇具风格。
3.参与尝试,充分体验"二度创作"的快乐
3.1 给歌唱加点个性。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歌曲的旋律唱会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应是重头戏。如教学《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这是一首新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学生在初听歌曲二三遍以后,大部分学生就是跟着琴声哼唱了。在唱会歌曲后,我放手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处理使这首歌的色彩更加丰富。在经过五六分钟的讨论后,学生会开始发表意见,答案的精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角度:一是从演唱形式上加以改编,前半段请"小百灵"领唱,后半段齐唱;二是改成童谣体的儿歌,在歌词"小小蜡笔"后加上衬词"咦","穿花衣"后加"哦"并分组进行演绎,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采用说唱的形式。前半段跟着节奏说,后半段齐唱并加上动作进行表演。这样一首短小的歌曲经过学生的改编后,色彩丰富多了。
3.2 给伴唱加点特色。给歌曲加一点伴唱能大大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丰满、更有亲切感。如《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篇5
关键词:多媒体儿歌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82-01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多媒体教学已经很好地融入到了幼儿歌曲教学中,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强调音乐教育应当从节奏入手,结合语言的节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挖掘童谣的潜在因素,让童谣在歌唱教学中起到更好的作用。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看,我们将童谣和歌曲的内在因素和特点作一个比较,你会发现:童谣和歌曲,一样有节拍,重音和节奏,也有声音的高低,力度和节奏的变化。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画,让幼儿歌曲能够完美地融合在儿歌当中。本文对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在幼儿歌曲中巧妙地运用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1结合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孩子学习歌曲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歌曲教学中具有很好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儿歌画面来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启孩子们的智慧。兴趣是孩子早期学习的原动力。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习童谣的兴趣,然后根据已经学会的童谣来学习歌曲,不仅有利于孩子感觉更好,更快地学习歌曲,也让孩子有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唱“我是小厨师”:在活动开始前,笔者先将歌曲歌词改编成童谣教孩子,然后教师在教授的时候,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动画画面,利用声音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随之跟着唱起来,孩子们顿时兴趣倍增。加上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中有小厨师中美味的佳肴,孩子们自然联想到自己平时吃过的各种菜肴,例如“青菜、萝卜、豆腐汤”、“番茄炒鸡蛋”、“冬瓜豆腐汤”等,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
2通过声像结合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
孩子喜爱童谣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它充满了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个节奏感正是歌唱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但是这样的传统教学仍然有它的弊端,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加地完善了幼儿歌曲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声像结合的模式来展示歌曲内容,每首歌都有它自己的节奏,教师编写童谣的时候,应该着重考虑如何让孩子把握这首歌曲所特有的节奏。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含有声音的动画画面,孩子们可以看到动画,听到音乐,受到这样的熏陶,孩子们也会跟着动画中的舞蹈跳起来,更能加强孩子们的节奏感,可以让舞步随着音乐的节拍更加协调,也提高了孩子对儿歌的学习兴趣,以及能更快更好地学习儿歌。
3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提高孩子的歌唱技巧
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很强大的教学工具,它有很多特点,在提高孩子的歌唱技巧中,起着很重要的鞭策作用,结合多媒体技术,分解音符,然后通过在屏幕上展示分解之后的音符,详细解析了音符的每一个休止符,教师在指导孩子联系休止符的时候,可以结合所展示的内容来让孩子们更加明白这些音符的含义。每个人都会唱歌,但能唱好就不简单了,尤其是年幼的儿童。在以前的歌唱教学,一节课让孩子们会唱就很不容易了,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掌握一定的技巧,只有等到下课再复习。将童谣融入教学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发展孩子的歌曲创编能力,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合进去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现代教学要求开发儿童的创意能力。无论是韵律,跳舞或唱歌活动,要求孩子们懂得如何创新,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启发了孩子们的智慧,使孩子们能够熟练地创编童谣,加上音乐就是一首歌曲。因此,教授歌曲之前应该鼓励孩子们创编儿歌,只有创编出流畅的儿歌后,才有可能成功地续编歌曲。随着孩子们的经验,词汇的积累和会唱歌曲数量的增加,大多数孩子会产生自编自唱的冲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画面来引导和鼓励。
例如,《颠倒歌》教学里,歌词是这样的:“小小老鼠树林里面称大王,大狮子害怕那个小老鼠,蚂蚁扛大树,大象没力气。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小小鱼儿飞呀飞在蓝天里,小鸟儿游呀游在大海里,公鸡会生蛋,母鸡喔喔啼,事情全颠倒,哈哈,你说多可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这首歌曲的视频,使动画和声音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孩子对儿歌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创编歌曲的行列当中来。当然,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运用童谣教学方法,让孩子先学会第一段歌词。在学习第二段时,可以引导孩子,看视频中的动画创编“什么动物飞呀飞在蓝天上什么动物畅游在海中”这样的句子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创编歌曲。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造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32-02
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是偏重传承的“模仿性”的音乐教育,它强调幼儿对现成音乐的模仿与再现,把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上,教师常常为儿童学得象而高兴,但儿童仅仅是眼里有教师的示范,耳边有音乐,心里却没有音乐,儿童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听着音乐就不知所措。而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是以"体验与创造"为特征的,不仅要求幼儿自由体验、大胆表达音乐,还鼓励幼儿大胆自由的创造,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奥而夫所说的: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1.创造性培养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根据二十一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从智育为中心转向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国家竞争需要创造型的人才,个性生存需要创造型的适应能力,创造性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都潜存着极大的创造性,幼儿期是创造性的萌芽时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奠基时期。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和形成过程,有着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对其整个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许多实践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从大脑功能分析来看,过去我们的教育偏重左半脑功能(逻辑、抽象的思维)的开发,而右半脑功能的开发则不充分。创造的第一步是想象,乃至幻想,因此,注意开发右半脑的功能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能够达到训练和开发右半脑功能的目的。儿童通过艺术活动,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
2.如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
2.1创设愉快情绪,满足幼儿兴趣,是发展幼儿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幼儿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直接受兴趣支配,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把激发幼儿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有了浓厚而稳重的兴趣时,他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大胆地探索,从而发挥主动创造性。
2.1.1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在活动中,结合乐曲的目标,内容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欣赏作品《摇篮曲》,教师就创设了星星闪烁,月高高挂,妈妈抱娃娃的音乐氛围中,边哼曲子哄孩子睡觉的浓浓亲情和母爱,使幼儿沉浸在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从而激发了幼儿兴趣,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另外,教师还可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中。
2.2潜心构思,以趣引入
2.2.1教材趣味化。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进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最后节奏是|×ььь|,显得过于枯燥,经过改编,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
2.2.2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学创编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教师扮演乌鸦妈妈老态龙钟出现在孩子中间时,孩子们哈哈大笑,乐不可支,随着音乐情节的深入,幼儿自觉地进入了情境,进入角色创编出一只只可爱的小乌鸦,与妈妈相亲互依的情景。这首歌表演基本是幼儿自己创作而成的,而且理解得特别深,在活动中,由于引入头饰,场景,服装等构思,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2.3多感官、多通道参与。心理学认为:人在认知过程中开始的感知通道越多越丰富,理解也就越深刻。在组织音乐活动时,教师要鼓励所有的孩子主动参与,引导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听觉、视觉、动觉等。例在小班的打击乐曲《大雨小雨》中,先引导幼儿对演唱的强弱处理,用不同力度演唱;其次鼓励幼儿自由随乐动作,边歌唱边用自由想象的形体动作表现;最后让幼儿选择打击乐器为大雨、小雨伴奏。这样通过多通道,多器官的参与,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去感受表现音乐。
3.在尝试活动中,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发挥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幼儿自主性的创作,充分地表现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3.1鼓励尝试活动,充分发挥幼儿潜力。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兴趣,教师在活动中,既要设置情景,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获取经验,从亲身体验中逐步得到新的经验,有利于幼儿自发潜力发展。在一次活动中幼儿对三拍子节奏获得初步感性认识以后,教师通过变换难度的方法,给幼儿创设新的尝试机会,教师给幼儿提供新的三拍子曲目,让他们自由选择相应的乐器,体验三拍子节奏强弱弱的性质,然后共同尝试不同乐器合奏的和谐效果,创编出最佳方案,这样,幼儿获得了成功体验。
3.2给幼儿自主,独立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幼儿期是个体主动性发展的良好时期,除了必要的示范外,更要注重引导幼儿自主进行探索和思考,教师要以发展幼儿创造性为目标,使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与学习者,鼓励启发幼儿自己去创造和发现各种玩法。如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只要求他们改编个别名词、动词或象声词,并有新词代替原歌词中的相应词即可。如《小猫》一歌中,可引导幼儿将“叫我洗洗脸”改编成“叫我刷刷牙”“叫我拍拍球”等等。在中大班的要求就适当增加一些难度,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在其他活动中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在创编歌曲《小动物的叫声》一课时中,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是怎样叫的,能不能编进歌词中,孩子们便想出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甚至有"小苍蝇嗡嗡叫",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小乐器也会唱歌,他们是怎么唱的?"小朋友在尝试操作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探索活动中,又续编创作了乐器的叫声。这里,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自信心也增强了。
3.3在既兴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等表现,培养幼儿的自觉、反应能力、想象力及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启发幼儿,让每个孩子能有机会,而教育评价则注意孩子在创造性过程中的体验,不以结果为标准。以胡说歌为例,这首歌曲歌词诙谐幽默、通俗易懂,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好笑,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幼儿的思维是规范的,如袜子穿在脚上,手套带在手上…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将一些古怪想法取代原有歌词,而且创作者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创作,沉浸在"自己的歌声"演唱中,表现出极大的满足。从近代儿童发展观的某些标准看出,这类活动顺应了幼儿自由探索周围环境的需要,在发展幼儿对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音乐意识上有一定的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的重大问题。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身上存在着创造力,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以新的教育观潜移默化的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真正的让幼儿走进音乐,融入音乐,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许卓娅.《幼儿园创造性歌唱教学》,《早期教育》
篇7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个性发展;改善
0引言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音乐又叫做情感艺术。当前音乐市场人才济济,而很多作词家作曲家都投奔流行音乐市场,而幼儿音乐这一领域进入低谷,这就导致了幼儿欣赏的音乐风格大都是流行歌曲,儿歌会唱的却不多。通过欣赏这一类的音乐风格,幼儿可以较快提高自身的乐感和音准,另一方面,幼儿也容易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将来的个性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正面引导出发,以期寻求一条发展幼儿个性的健康之路。
1幼儿个性发展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1.1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风格及幼儿形成的个性
由于幼儿所听儿歌的主要途径只有幼儿园的每周1―2次的音乐课上,在家庭和社会中接触的音乐风格基本都是流行歌曲,所以目前我国让幼儿欣赏的音乐大多数是流行音乐。其中吸引幼儿的,是普遍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并且在社会中传唱度颇高,例如《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
据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反映幼儿听的歌曲当中流行歌曲已占多数,这些流行歌曲由于旋律和歌词普遍比儿歌复杂,提高了幼儿的乐感和音准,但由于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露骨,导致幼儿心理普遍早熟。孩子听活泼欢快的旋律多了,性格也会受到影响,普遍性格外向,活泼开朗。
1.2家庭教育中的接触
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对音酚兴接触。本文将从这四种不同的家庭教育形式中分析孩子所接触的音乐风格。
专制型:专制型家庭的父母教育中给予孩子接触的音乐往往是成人刻意给孩子听的,认为是对孩子有好处的音乐,例如:贝多芬、莫扎特。专制型家长也会强迫孩子去学习家长自己喜欢的乐器。因此,专制型家庭中的孩子在学前阶段接触的音乐中流行音乐比例不大。孩子在这种强制性灌输音乐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音乐的厌烦和抵触,只有小部分天生热爱音乐的幼儿会提升音乐素养。
溺爱型:这是在中国比较普遍的一种。溺爱型家庭中家长往往不强求孩子听什么音乐或什么时候听音乐,可以说是和专制型完全相反的一种教育。这种孩子和专制型方式下的孩子比接触的音乐风格更广,也比较有孩子自己的个性。由于家长对孩子所听的音乐没有限制,孩子受部分流行歌曲歌词的影响,有出现早熟的情况。
民主型:民主型家庭中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家中孩子所听的音乐家长不会干涉太多,大多由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锻炼其独立性。但家长会留意是否适合孩子听,如果发现歌曲会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不良影响,会提前制止。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会观察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因此民主型家庭中孩子在音乐方面也会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各种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的音乐风格有所差异,但都会有流行音乐的接触。这些流行音乐有些是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
1.3同伴之间相互传递
幼儿同伴之间传递音乐的地点主要是在幼儿园,对象主要是班上小朋友,时间主要是在自主活动时间。只要是幼儿经常听到的,觉得好听的,都会成为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歌曲。幼儿正处于好奇好问好学好模仿喜欢交流的重要时期,在这时期,孩子之间会相互学习别人会的、或别人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流行歌曲。记得有一次晨间室内自主活动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唱起了流行歌曲《小苹果》中的经典歌词:“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另外一个小朋友听到了立刻也模仿着把这句话唱了一遍。可见孩子的模仿力是有多强。可以说流行音乐在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传递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传递非常迅速的一个途径。孩子之间传递的音乐风格很多,但由于部分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触到的流行音乐中有小部分是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所以同伴之间相互传递的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两面的影响。
2通过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引导的策略
2.1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
家庭是幼儿园注重合作、相互尊重、合作,教师正确理解家长,并支持帮助家长在教育能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谈,注意沟通技巧,用家长能够理解的日常用语向家长表达你的观点,并争取家长与教师观念上达到一致。在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的环境中最主要的就是幼儿园和家庭两大环境,因此为了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很重要。
2.1.1教师注重家长沟通
教师可以利用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委员会,放学后等时间由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向家长咨询幼儿在家庭中所听音乐的情况,与幼儿在幼儿园中所听音乐进行统计,之后教师向家长反映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以及幼儿现状。教师可以主动询问家长的意见,之后教师与家长的意见综合,并实施,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有利的影响。
2.1.2观察分析,改进策略
实施策略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一起记录幼儿个性发展情况,并在家长会中分享各个家庭中教育结果,如有问题,家长与教师一起商讨,及时将实施策略进行改进,共同努力,使当代流行音乐最大限度地形成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2.2改善家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儿童形成正面影响,必须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之前我们提到不同的家庭中幼儿接触音乐风格有所区别,但每种家庭教育中的孩子都会接触流行音乐,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下孩子接触的流行音乐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2.2.1学型家庭教育
教师应向家长提出目前流行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的问题,并用家长可以接受的语言向家长说明民主型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家长重视幼儿接触的流行音乐,对音乐进行监督,给幼儿听一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流行音乐,使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例如父母手机里有歌词过于成人的例如《爱你爱你爱你》就及时发现,避免幼儿欣赏。
2.2.2探究音乐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据研究证明:没有一个孩子不热爱音乐,音乐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因此,我们的家长只要做到对幼儿所听的流行音乐进行监督和挑选,那么我们的孩子可以在音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交流,让家长懂得音乐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使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充满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利的音乐。
2.3改善幼儿园环境
想要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的有利影响必须要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孩子在幼儿园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同伴的交流,还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很多接触流行音乐的机会,所以改善幼儿园环境应从多方面入手。
3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流行音乐而言,它对幼儿个性发展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因此,在全方位教育的今天,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重视流行音乐的作用,做好幼儿个性培养与发展。要想培养和完善流行音乐对幼儿形成正面影响,必须要做到家园统一思想认识,对流行音乐看法一致、改善幼儿家庭环境以及幼儿园的环境。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打造对幼儿健康发展有利的环境,才能让其形成良好的性格,逐渐成为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篇8
一、播撒正义的种子,传递正确的信息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亲子问题专家林红曾对家长强调: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孩子面前,再细微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到孩子,父母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勇于担当,孩子就会效仿。如果把学生看做孩子,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影响着学生呢?刚刚结束的高一必修二期末复习课上,一个学生跟我聊到微信,他问我:“老师,有人预测了今年的期末考试题,今年和田处理的暴力恐怖案件是不是国家在履行政治职能?”他来问我这样的问题,显然,他的关注点在网络信息上,我该怎么回答他呢?7月5日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如今却成了乌鲁木齐善良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四年前,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的烧严重暴力事件”(简称“7·5”事件)打破了这里宁静的生活,从此,7月5日变得不再平常。而今,还不到7月5日,全疆就已经接连发生几起暴力恐怖案件,一时间,流言蜚语四起,人们开始恐惧、抱怨、指责,空气中笼罩着惊恐的阴云,甚至有学生用手机由于局势紧张,期末考试取消的荒唐言论。作为老师和家长,我有恐惧的时候,但根植于内心的乐观、自信使我更加清楚我的责任,这个时候给他正确的信息,唤醒他内心正义的思想更为重要,正如心理学家所说:抱怨和指责是负面情绪,它们会传染。一位网友说得好:“真正恐怖的不是被人打破了头,而是被人操控了心。”“比暴徒更恐怖的是你我的言行。”三人成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次谣言转发影响的何止是三人,对于谣言,理性思考,明辨是非,用正义的力量去击破才更为重要,如果我们用动动手指的这一秒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转出去对大家有益吗?”当我们藐视极少数暴徒,辨别莫须有的偏执,保持头脑的清醒,担当自己的责任,重拾内心的宁静,人性的光辉就可以穿透狼烟,照耀众生。我把我手机上关于辨别谣言的信息拿给问我题的学生看,严肃地告诉他:老师相信这类题你能做对。随后问他:你选择相信哪些信息?学生开始了认真思考……
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家詹姆斯·多伯林提出“补强法则”,即当一个人的正面行为受到认可时就能逐渐摆脱自卑,不断激发自信心。政治课堂也是不断鼓励学生正面行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能量场,在其中,不断播撒正义的种子,传递正确的信息,才能收获正场强。
二、聚集正能量,叠加正场强
美国教育学家卡尔·桑德堡指出:“受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有生存竞争力。”不是因为挫折本身,而是因为他们在挫折中聚集了正能量,在千锤百炼中叠加了正场强,这也正是我的课堂所要注重的。例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一框题《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时,我先以热播电视剧结尾曲《正义之道》的歌曲歌词作为导课素材,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思考:歌曲中为什么反复歌唱:“正道的光,照在了大地上,把每个黑暗的地方全部都照亮,坦荡是光,像男儿的胸膛,有无穷的力量如此的坚强。”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说道:“在时期就是要不断地强调为正义而战。”“主人公葛二蛋在战斗中越挫越勇,坦坦荡荡,我们才喜欢,最后才胜利了。”“歌中反复吟唱的正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正义’。”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感受到了正义的能量场,然而现实有它残酷的一面,这是政治课不能回避、反而应当直面的地方。接下来我设计了一组反面情景,请学生进一步体会并思考:假如没有正义,将会怎样?情景:“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黄曲霉毒素奶或香精豆浆,吃几个蒸功夫毒包子;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或毒豇豆,加碗石蜡翻新陈米饭,饭后上盘催熟芒果片加爆炸西瓜条;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回到豆腐渣天价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就着炒尿素豆芽,吃个增白剂馒头,饭后抽跟高汞烟,得病还要吃毒胶囊的药,钻进黑心棉被窝,醒后我们还要坚强地活下去因为墓地又涨了!”通过情景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到底什么是“判断正义与否的标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在对比中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正义需要每个人呵护,也纷纷表示自己要加入正义的队伍,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每个学生心中竖起正义之剑,校园就聚集了更多的正能量,整个地区就会叠加更多的正场强,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正义的队伍。
三、升华道德境界,弘扬浩然正气
篇9
【关键词】倾听能力 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 听力训练
一、“听”的重要性
学生倾听的能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力排在第一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必修课程的表达与交流有明确规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敏捷应对,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占有先机,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听力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同一个老师授课,不同的学生收获不同,究其原因,除去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听”的能力在起作用。学生听力的高下决定着其对内容理解的深浅,进而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意识不到学生听力的差别,就难免会产生“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意对学生语文听力的培养。
最后,良好的语文倾听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其他各种语文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备较高层次的听力,才有可能增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学生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倾听,提高倾听能力,才能采撷到有用的东西。生活中,善听者善思;语文课堂学习中,善听者更要善思。真正的善听者,课堂上是不会“听者藐藐”的,他们将在语文学习中,走得更远。
二、“听”的现状及分析
听力是如此重要,可现状又是怎样呢?笔者在教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时,发现学生的倾听能力极为欠缺。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例,我是将这篇演讲稿作为听力材料来使用的。课前分别请三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以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文章,课堂上请这三位同学分工朗读,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并以课后“活动体验2”作为倾听效果的检查依据。结果,简单介绍完背景,第一位同学朗读1、2段后,班上没有一位同学能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第一,“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 ?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这一年有什么重大事件?第二,顾拜旦这里“详细阐述”的“不同之处”具体指什么?再听一遍,有人回答出了第一问的第二个问题。听第三遍,第二问的相关内容回答出了一些,一直听了四遍,“‘五年前’具体是指哪一年”这个问题还是无人能回答。其实抓住背景介绍和文章第一句话,很容易推算出答案。但由于学生听时抓不住重点,不能注意到前后关联,所以无法确定听到的具体内容。联系我们平时上课,老师在课堂上是“言者谆谆”,学生是“听者藐藐”。也难怪经常有老师发牢骚:这个问题我都讲了N遍了,怎么还做不出来,笨死了。这是学生笨吗?
面对这样的现状,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恐怕都该深思,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未能受到很好的听力训练。
我们一直希望我们的学生“能读会写”,却忽略了他们必须首先要“能说会听”,可能有人认为说话听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不着专门培养;也可能有人认为,语文听力不纳入升学考试,鉴于升学率是学校的命根子,所以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宝贵的时间。当然,有些老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去重视,想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却不得法,没有明显的效果,所以索性放弃,继续着“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课堂教学。这样,学生的倾听能力就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没有多大长进。
由此,若想改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更新观念,要有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意识;二是注意方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
三、培养学生语文听力的途径和方法
了解到学生语文听力的现状,认识到语文听力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动态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信息加工理论,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对学生语文听力进行了多种途径的训练、培养。
【课内】1.利用教材资料进行集中训练。如《白发的期盼》,直接听访谈录音,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训练:第一段录音,听完复述;第二段录音,听完概括;第三段录音,听完评论。
2.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训练。如由一个同学演讲,其他同学记录主要内容;听写字词语段,速度由慢到快,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课外】1.收看央视《新闻联播》和《百家讲坛》。
组织学生定期收看《新闻联播》或《百家讲坛》,要求学生在收看时,记录若干个重要词语,并记录5条新闻标题或人物主要事迹。收看之后,教师进行检查并答疑。
2.播放优秀影视作品。
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苏教版必修和选修教材,分时段向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以培养学生对各种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必修四时,组织观看戏剧《雷雨》,电影《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等。观看不同的影视作品,要有不同要求。看戏剧,欣赏戏剧语言美,有意识记录并评点;看电影,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情节的巧妙安排,同样看完后要对具体细节进行品评。这样的组织,就加强了高中生观看的目的性,既能加深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又对高中生的倾听能力进行了强化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3.选听各种类型的优秀文艺作品,将相声、小品、评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引入课堂,感受汉语的幽默、丰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语文听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听相声《虎口脱险》、《五官争功》、小品《不差钱》等,使学生对汉语言的谐音、双关、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学生在笑声中提高了听力。听过之后,模仿片段,布置学生写听后感。学生为了准确地模仿和深入地写作,就要对听得不清或不理解的部分回忆或提问,如此一来,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听力。
4.开设“对话”课。
从生活中选取热点话题,邀请相关教师当特邀嘉宾,从各学习小组中挑选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对话,语文教师充当主持人。
对话课的情景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仔细听、准确把握对方谈话要点并快速思考、灵活反应,使学生在交流和问难中增强了听力,锻炼了思维。
笔者所在学校是小班化试点学校,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学生参与面广,可以做到人人上阵,人人得到锻炼。
5.组织诗词吟诵、演讲比赛等活动。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了诗歌朗诵大赛、“挥洒青春,放飞梦想”主题演讲比赛、当代优秀歌曲歌词朗读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听力,培养了美感,提高了素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生活中也常有人说“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可见,善于倾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