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花范文
时间:2023-03-23 03:0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之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哪里避暑成瘾,百年的大树矗立在房屋周围,山清水秀,傣家的竹楼就于中间,趴在窗户上,一切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清脆的鸟叫,嗅到花泥土雨露的味道。正方形的竹楼别致又落落大方,牲口关在下层,站在正中间,望着可爱的牲口,一切多么美好。
傣族那里还有好吃的水果,你走进随便一家,年轻的姑娘就会和你打招呼热情的招待你。桌上摆着许许多多的水果:香蕉,西柚,特别是菠萝蜜,你可以随便的大吃大喝。当地还产一种“百香果”,色泽鲜亮,美味可口,一定会让你垂涎三尺。
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当然是泼水节了,在泼水节那天,人们起得很早,不管是什么人,都穿上新衣,脸上绽放着笑容,每个人的手里端着一盆清水,喜气洋洋,大家统一聚在一块,互相泼水,泼出去的不仅仅是水,是祝福,是快乐,是每个人挚诚的心。这个节日一般持续3到7天,这是关于水的盛会,既然是水,那肯定排出不了赛龙舟了,在这天人么都在岸边边驻足观看,龙舟手们头上绑着红布,个个跃跃欲试,他们手上的青筋暴出来,随着一声口令,选手们劈涛斩浪,勇往直前。泼水节,人们都很快乐!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班主任工作;方法;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61-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对应的少数民族学生也从小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该民族学生的特点展开,班主任肩负着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教育的双职责。一名优秀的少数民族班主任应做到爱生如子,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为学生指引方向,这样才能赢得少数民族学生的支持和拥戴。
一、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班主任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也是班级学生的管理者,作为一名初中少数民族学生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最基本的课程教学工作,而且还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课后活动的组织、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等工作。作为班主任,必须了解并掌握所教育、管理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与管理方法。
1.尊重他们的。少数民族多有自己的,我校以畲族学生居多,他们的主要是祖先崇拜,道教为主,本地神兼容佛教。畲族每三年举族大祭一次,典礼甚为隆重;男子年满16岁,要举行祭祖仪式,祭祖多在冬季举行,家里祭过祖的人愈多,愈受人尊重。初中学生恰逢16岁,因此每年的冬季12月份左右,班里特别多男生请假回家办“成人礼”,对于他们说是非常隆重的礼节,班主任必须要了解并掌握畲族学生的宗教文化,尊重并支持他们的自由,借此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
2.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正是因为生活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这其中包括:饮食习惯、服饰衣着习惯等,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畲族学生在生活习惯上通常较为随意,班主任必须在尊重他们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
3.理解他们的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区域较为落后,大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他们居住在山区和农村,经济状况较差,父母文化程度偏低,职业多为农民或外出务工人员,学生的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均偏低,他们无论在思想观念、学习劲头上都有些偏弱,学习方面普遍基础较薄弱,竞争意识不强。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带着理解、关怀、关切的心情去开展自身的工作,用耐心和爱心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重视家校联系,使他们逐渐转变思想、提高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培养他们为民族争光的远大理想和志向。
4.他们更懂得感恩。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的农村,朴实、善良、感恩是他们最大的优点,一次交心的谈话,一粒糖果的赏识等都是他们进步的动力。因此班主任应该了解他们的特点,将赏识、感恩和励志教育合为一体,引导他们奋发图强,教会他们感恩母校,感恩亲人,以优异的成绩和优良的品格回报和感恩一切需感恩之人,做到将感恩教育升华。
在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这些特点的基础上,班主任要本着尊重、理解、宽容、引导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学习并掌握一些特别的技能,听懂少数民族语言,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与生活工作中同学生及家长做好沟通和交流,促进班级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一视同仁,营造和谐环境
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公平程度往往会最大程度地引来学生的关注,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健康成长。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思想成长的关键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思想导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师德素质,对待所有少数民族学生,不分学习优差、不论家庭贫富都采用统一的眼光和标准进行教育引导,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公正、平等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平衡感、自信感、自我效能感。
三、科学激励,创造良好班风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一个班级的环境、风气、学习劲头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班主任必须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风,让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风气的熏染,能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形成同学间的相互监督。班主任可以制定一些符合班情的班规,每周二班会课作班级情况总结,对一周以来发生的好人好事给予公开点赞,与时俱进与地与学生分享一些具有激励性和励志性的视频,如刚开学时针对学校布置的主题班会《节水・节电・节能》给学生观看有关环保的热点片子;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作者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相反,对于一些不良现象则要进行适当的批评。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寄宿生,我们应该做到“以生管生”,对于问题学生应做到“动之以情、巧之以礼”,形成一种团结友善、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氛围,让所有学生都自觉接受班规,打造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四、尊重理解并帮助学困生
学困生是每一个班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班主任必须正确地理解并认识学困生问题,从思想上彻底杜绝抵制学困生、放弃学困生的念头,而是要站在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看到学困生的问题。
“一个都不能落下”是班主任的信念,学困生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劲头、增加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最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这其中需要班主任掌握科学的战略和方法。首先,思想上的正面教育与引导,要建立对学困生的尊重和信任,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尊重他们的人格,本着多鼓励、多激励的原则来加强对学困生的引导和教育。多给学生推荐及奖励他们一些励志和传递正能量的书籍:如《做最好的自己》《靠自己去成功》《学会自己长大》等等,让他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心灵上都产生一种备受重视的认知感,这样才能为他们的转化奠定思想基础。
其次,增加对他们的辅导教育,要全面认识到学困生的学困原因,从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课上增加提问次数、课下进行额外辅导。我校大多数都是寄宿生,班主任应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倾注精力帮助学困生转化。同时,还要通过营造和谐互助友爱的班风,将优秀学生与学困生融合在一起,形成同学间互相帮助、师徒帮带的氛围。
最后,班主任应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许多寄宿生基础比较薄弱加上不大好的学习习惯,班主任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及习惯给予正确引导,给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和目标,也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由于初中生都具有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的心理,班主任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真行!”“你太棒了”“你真聪明,我的好孩子”等等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五、丰富课外活动,营造积极的文化气氛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优点,善于为学生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多组织一些课外文艺活动,鼓励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打造出一个充满朝气、活力、生机盎然的班集体。例如:班主任可以密切关注不同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每学期利用周末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家长喜欢唱畲歌,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许多学生汉化,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特别的节日氛围,同时让少数民族学生多学畲语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传承。
同时,通过这种课外文体活动也能有效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转换心境,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通过课外文体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能增进交流、增进感情,对于和谐班集体的营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担任我校寄宿生学生的班主任很累,但是,当你走上讲台,看到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当你看到你的学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转变,当你被学生围着快乐地谈笑,当家长打电话来告诉你:“孩子变了,变得懂事听话独立了……”班主任的那份快乐是从心里往外涌的。
六、总结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又艰巨的工作,教师要加深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了解本校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他们的优点,使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与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宏宝.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13).
[2]梁元星.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高教论坛,2004,(4):100-102.
篇3
一八八团医院是一个由汉、哈、回等几个民族职工组成的大家庭,游梅经常组织医务工作者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他们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为了更好地为民族同胞服务,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游梅带头向科里的哈萨克族同事学习他们的民族语言。多年来,她要求医护人员坚持用真心、爱心、责任心去呵护每一位民族患者。
游梅脚踏实地,为促进民族团结办实事、好事,赢得了各族群众的爱戴和赞扬。自2006年开始,她组织医护人员在每年牧民春季上山、秋季下山的时候,行程五千余公里,携带检查设备深入阿勒泰地区农牧民家中,为牧民上门免费义诊近万人次,免费发放药品近万元,深得农牧民的好评。去年3月,富蕴残疾人联合会送来一位56岁的哈萨克族患者,有20年的精神病史,双足冻伤溃烂,卧床1年,从未洗过澡,更没有换过衣服,各种污物与衣裤沾在一起,再加上双足的烂肉的臭味,难让人靠近。入院后,游梅协助护士为她剪了头发和指甲,然后用剪刀细心地剪开了她的棉裤,小心地为她洗了澡,换上干净的病号服。每天还给她喂饭,倒大小便,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双足长出了新鲜的肉芽,并能下地走路了,见到她就说谢谢。
自2006年开始,游梅都会利用每年的助残日实施特殊政策,到乡里的敬老院为民族同胞开展助残活动,几年下来,累计为困难民族残疾人减免住院费用和生活费用达到十几万元,义务义诊千余人次。
篇4
【关键词】民族音乐 授之有物 授之有法 授之有道
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鲜明的民族代表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审美文化,具有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舒曼说过:“要留神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睛,让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因此,只有让学生接触并学习民族音乐,才能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完美的人格,让民族音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扎根。
一、提高自身素养,让民族音乐“授之有物”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占了“音乐欣赏”的绝大部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祖国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又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上面的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自身民族音乐教学的施教能力。教师除了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熟悉各种民族乐器以及代表作品,此外,还必须加强自己全面的知识积累,因为民族音乐都是在漫长岁月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并积累形成的,在音乐中可以找到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人文风貌,这些对于民族音乐的教学都非常重要,了解和掌握得越多,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民族音乐的内涵,也是进行民族音乐教学必须的准备。
二、创设良好条件,让民族音乐“授之有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之想学
相对于通俗音乐的浅显易懂,无数岁月的积累沉淀赋予民族音乐丰富的内涵,要让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认识民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基本动力。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兴趣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钥匙,也是孩子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翅膀。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使之想学。对小孩子来说,学习音乐最大的难处就是声音是抽象的,无法给他们直观具体的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中影、音的充分结合可以很好的弥补声音的这个缺陷,提供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更加直观、生动。例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时,我用一块多彩的布围成一条漂亮的裙子装扮在身上,跟孩子们说:“今天老师要跳一段舞蹈,是学一种小动物的动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猜一猜是什么动物?”音乐伴奏开始,我还没跳到一半,已经有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是孔雀,甚至有一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兴致勃勃地舞动着……曲子放完,我提问:“大家都说老师学的是孔雀的动作,那么有哪些动作让你们觉得像孔雀呢?”学生们立即做出他们自己认为最像孔雀的动作,我适时加入优美的音乐,大部分同学都模仿我刚才跳舞的动作跳起来,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多媒体设备上出现了漂亮的孔雀图片、美丽的傣族风光,以及杨丽萍的《孔雀舞》,这些生动直观的感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傣族音乐、傣族舞蹈浓厚的兴趣,也打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接下来的新歌教学,我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变得特别融洽。优美的旋律,配上形象的舞蹈,学生们一下子就掌握了,这节民族音乐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唱上口动听的民歌旋律,使之易学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作品即使是对于专门的研究学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繁复的课题。小学阶段的民族音乐将要求只停留在欣赏上,就是让学生多接触、多积累,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唱上口好听的民歌旋律是一个好方法。
每一册音乐课本都有一课《环球音乐之旅》, “音乐之旅”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我都会让学生先听这个国家最有代表性、最为人熟悉的旋律。例如英国的《友谊地久天长》、澳大利亚的《剪羊毛》、日本的《樱花》、韩国的《桔梗谣》等等,当这些脍炙人口的旋律响起时,就会有学生非常兴奋地说“这首歌我听过”、“这首歌我会唱”。对于小孩子来说,老师上课的内容如果是他们会的或者接触过的,都会令他们特别兴奋,这种兴奋的状态也会让其他同学不甘示弱;加上这些歌曲朗朗上口,旋律非常地吸引人,只需听几次同学们就基本会唱了,“又学会一首新歌”的这种成就感让他们学习情绪分外高涨,接下来再学习教材中其它的相关内容,也就变得事半功倍了。
3. 自制简易乐器,使之乐学
自制简易乐器,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用善于观察的双眼,结合生活实际,自己制作成可以发出声响的乐器(如在用过的塑料瓶子里装上米或沙子,就是一个简易的沙锤),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自制乐器伴奏对于非歌唱性旋律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时,这一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敲击各种打击乐器,在课前准备时,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寻找合适的材料制作打击乐器,上课的时候带到课堂上来。等到上课了,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超乎我的想象,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自制乐器,除了简易沙锤之外,还有用嘴吹可以发出声音的折纸,玻璃杯里装水可以敲出悦耳的声音……在欣赏《金蛇狂舞》时,我让学生分组设计节奏型,为旋律进行打击乐伴奏,这一环节课堂的气氛空前地热烈,同学们用着自己创造的“乐器”,敲打着自己设计的节奏,那种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玩”得不愿意停下来。这样一来,很难掌握的旋律,孩子们在自己的动手创造中记住了。
三、播种爱国情愫,让民族音乐“授之有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的祖先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其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深远文化中璀璨夺目的明珠。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5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职学校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09-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续本民族的历史,并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但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衰退、变异,甚至消亡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有效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倾注了很多精力;而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历来都在起着主渠道作用,在这场守护精神家园的战争中,学校这个主阵地应该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创建于1978年,是桂西唯一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百色市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是滇、黔、桂三省区中心城市,是中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近年来,依托百色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办学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的生源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由原来的绝大多数生源来自本市,变成了现在的本市生源稳定,两翼(云南、贵州)生源数量不断增多、比例不断加大的局面,目前云南、贵州两省户籍的学生已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6个世居民族,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26个世居民族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创造了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贵州是民族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8%,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这些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成就了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广西则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另外有25个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广西各族人民既有着相似的生活热情和命运轨迹,也有着基于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繁衍过程、不同族群基因而各自形成的独特文化,它们和谐共存却又不丢失自己的斑斓个性,让美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在八桂大地上。可以说,滇、黔、桂三省区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共同铸造了西南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大景观。而生源主要来自这三个地区的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其实就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一个小缩影,以此作为对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调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本文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研究。本次问卷调查以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580份,收回问卷3580份,回收率100%。下面将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并以此为经验在同类学校中推广。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共有3580名全日制普通中专在校生接受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62名,占12.9%;女生3118名,占87.1%。被调查者来自广西、云南、贵州3个省区的不同民族,其中汉族学生783名,占21.9%;壮族学生2340名,占65.4%;瑶族学生114名,占3.2%;布依族学生198名,占5.5%;苗族学生104名,占2.9%;其他少数民族学生39名,占1.1%。
二、调查问卷具体情况
(一)被调查者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被调查的3580名学生中,有218名学生表示很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占总数的6.1%;有2068名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占总数的57.8%;有36.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总共是1294名学生。
被调查学生的家乡节庆日主要有什么活动这方面,有749名学生回答以祭祀为主,占20.9%;有819名学生回答以戏剧表演为主,占22.9%;还有1774名学生回答以邀请亲朋到家作客为主,占49.6%。
(二)被调查者对民族文化意义的认识。为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态度,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两个涉及以上内容的问题。
对“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本地区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多年的文化,你怎么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呢”这一问题,有3370名学生认为有其积极意义,大多都值得学习,占总数的94.1%;有61名学生认为大多都不值得学习,占总数的1.7%;还有149名学生表示不知道,占总数的4.2%。
对“你认为传统民族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有影响吗”,有1212名学生认为很重要,占33.9%;有1713名学生认为有些规范作用,占47.8%;有273名学生认为有消极作用,占7.6%,有358名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占10%;还有0.7%的学生认为完全过时,这部分学生共24名。
(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喜好。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认识,问卷里特别设置了“你更喜欢过民间节日还是现代节日”这一问题,试图从这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差异。
共有2047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传统节日,占总数的57.2%;1533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现代节日,占总数的42.8%。
(四)被调查者对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态度。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配合。而学校教育一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学生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次问卷调查有两个问题主要针对上以内容而设置。
在回答“你认为当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护吗”这一问题时,有1452名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占40.6%;有2053名学生认为有必要,占57.4%;有75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占2.1%。
在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前景问题上,有908人认为很乐观,占25.4%;有1589人认为比较乐观,占44.4%;有302人认为不乐观,占8.4%;有86人认为很悲观,占2.4%,还有615人认为很难说,占17.2%。
(五)被调查者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技能和本民族语言的情况。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她们是民族传统文化技能和民族语言的直接接触者,那么,在现代文化猛烈冲击的今天,她们是否还掌握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技能、是否想学习这方面的技能、是否会听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呢,这也是这次问卷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回答“你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吗”这一问题时,有2520名学生表示没有,但很想学,占总数的70.4%;有665名学生表示没有,暂时还不想学,占总数的18.6%;回答有民族文化特长的学生共395名,占总数的1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般以本民族的地方方言为沟通用语,但在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到外地入学等情况的影响下,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次调查问卷特地设置了“你会讲会听本民族的语言吗”这一问题,有2673人表示会讲会听,占74.7%;有522人表示只会听不会讲,占14.6%;还有385人表示不会讲也不会听,占10.8%。
三、分析
(一)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识主流是正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一些民歌、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习俗被废弃,甚至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也变得漠然。以上这些状况,致使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灭亡,如何对其实施保护,这是我国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令人欣慰的是,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一事的认识上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对当下社会有重要影响,这一点为我们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比较强。因为西南地区各省份的经济相对中东部省份落后,来自这些地区的广大同学,她们所处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这让她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有条件直接或是近距离接触到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正因为这样,她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着良好的根基和土壤,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也比较强,比如在回答“你认为当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护吗”这一问题时,有98%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选项。
(三)部分学生认同现代文化的同时削弱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尤其是各种现代快餐文化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有一些青年学生更乐于选择现代文化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比如在回答“你更喜欢过民间节日还是现代节日”这一问题时,有1533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现代节日,占总数的42.8%,这个比例跟回答“更喜欢传统节日”的比例很相近,可见在现代文化面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被削弱了。
(四)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存在困惑,不知道从何做起。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族文化事业的氛围也正在形成,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尽个人之力,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学生也显示出困惑,比如有2520名同学不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技艺,很想学,占总数的70.4%。
四、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早在1951年,国家就明确指出,民族教育应当采取适合于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1981年又重申了民族教育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政策,并于1984年将这一方针政策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近年来,乘着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和基层卫生事业的东风,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新成绩,目前共有全日制普通中专在校生6000多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另外,由于办学社会效益显著,吸引了云南、贵州两省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多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家庭。学校领导者应该抓住这一显著特点,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到“提升学校品质”的高度来认识,在着重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之与其他的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要解决切实解决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中(下转第21页)(上接第10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培育全校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任务的良好校园氛围。
(二)达成共识,加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广大教师则是传承工作的引导者。为此,应该先在教师队伍中达成思想共识,让教育者们明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进行相对应的统一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帮助广大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主动、自如地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渗透。
(三)真抓实干,精心组织,将传承民族文化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和深化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机制,将其渗透在各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民族文化艺术思想深邃、源远流长的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突出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师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并切实培养和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要安排工作人员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定期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策略、计划,并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只要这样真抓实干,精心组织,这一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
(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深入人心。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因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原因而变得很大,所以,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不可能经常大规模性地开展集体活动,只能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可以先在每个班级选拔出一名民族文化宣传员,进行集中的规范培训,然后由这些民族文化宣传员负责带动和指导班里开展相关的学习和活动;还要确保“民族文化进课堂”这一载体真正得到落实,每周安排1~2节课组织各班同学学习民族文化知识,通过这些有力措施,促进整个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全面开展。
(五)善于总结,积极推广,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发现好的做法要及时收集,及时汇总和完善,并在校内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也可以带着这些好做法到同类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形成各学校之间互动和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和当地负责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部门多沟通、常联系,让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与社会接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篇6
—— 编者按
忠之意
忠,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
古文解“忠”意
《说文》敬也。《玉篇》直也。《增韵》内尽其心,而不欺也。《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诚也,又不贰也。《诗?邶风?北风笺》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又厚也。《周语》忠非亲礼。《注》厚也。《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
“忠”之言
君子以为忠。——(宋?司马光)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也。
——(清?魏裔介)
忠诚是人生的本色。
——(清?黄宗羲)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
“忠”之事
篇7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即重知识轻文化。知识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而文化是指人的综合人文素质。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拿到四六级证书,考试能过关拿到毕业证书就行了,认为人生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找份好的工作。对于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的意识相当淡漠,反映在音乐艺术领域则主要表现在对于古典的、严肃的、传统的艺术作品知之甚少,如古今中外经典的歌曲、器乐曲、歌剧、交响乐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崇尚时尚,紧随潮流,对于流行音乐趋之若鹜,对于传统音乐则敬而远之,对待艺术作品缺乏兼容并包的审美标准和情趣。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加之我们周围具有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诱惑和欲望以及面对滚滚红尘中的物欲横流和喧嚣繁杂,许多人在思想行为上表现为浮躁肤浅、偏于功利,只看到眼前利益,对人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对生活缺乏深层次、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思考。对待专业知识的研究浅尝即止,缺乏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在人际关系上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和合作,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准则呈下滑趋势。
二、掌握民乐———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手段
1.有利于自身修养的培养和良好道德观的建立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它是我们的祖先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沉甸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民族乐器及其作品的产生是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积累并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当代大学生学习民族乐器,其意义不仅仅是掌握民族乐器的演奏,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领悟民乐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进而萌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和创新的信念。伴随阵阵悠扬的民乐,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也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大学生的心田,油然而生的是激情涌动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的情怀。民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许多民乐如《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同时也是诗、词、境的综合体现。琴棋书画、梅兰竹菊、松荷酒茶、剑玉扇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古人研究艺术、品味生活的标志,更是古人从容潇洒、含蓄有礼精神品格的表现。感受民乐的那份淡然、优雅、恬静,让浮躁的心渐渐静下来,远避尘世的喧嚣,感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领悟人生之真谛。唯有宁静的心灵,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为摆脱了虚浮、繁杂的困扰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就能自由地翱翔。世界上真正的大师都是与寂寞为伴,与孤独共舞,心无旁骛,潜心专研的智者。即使他们取得了成功也会选择避开浮躁喧嚣的尘世,静心治学,甘于淡泊。在这一方面,居里夫人就是一位成功的典范。居里和居里夫人成功发现了镭,当面临是否将镭申请为专利,可获得巨大的财富来改善寒酸的生活时,夫妻二人却一致决定,放弃把镭申请为专利。居里夫人说:“如果我们申请专利,那我们会获得巨大财富。但那会改变我们宁静的生活。难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要的吗?上帝已经赋予我们很多了,我们不需要更多。更多的金钱不仅不会给我们所需要的任何财富,反而会打破我们简单而饱满的生活。”始终保持宁静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过程中的得与失。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事业为之奋斗。安心做事,体验生活的从容,实现人生的理想。只有静下心来多看书,多一些独立深刻的思考,多一些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体会读书的乐趣,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灵魂得到升华,才能使陶冶性情这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充分、完美的体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精神的发源地,两千多年来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道德观。“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培育人才的基本内容,其中“礼”字放在第一位。在现代社会里,“礼”是有关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关键。只有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的人才能更好的领悟传统民族文化中提倡的优秀品质和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才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笔者认为孔子在音乐审美标准及对社会产生的功能上曾经提倡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这一古代审美标准及对社会的影响在当今的灯红酒绿、充满太多的迷茫和彷徨的社会环境下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推广。
2.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俗话说“看一看,听一听,不如做一做”、“看一看,听一听”都有可能忘记,只有“做一做”才能真正理解记住。这就如同大学开设的音乐欣赏课一样,许多民乐听过后,很容易忘记。只有亲自动手、动脑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对作品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而谱写成的。《十面埋伏》集中了传统琵琶曲最多的指法、手法技巧,达到技巧运用和音乐表现的高度统一,具有极大的音乐感染力,成为琵琶曲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练习此曲既能熟悉琵琶各种演奏指法的灵活运用,继承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又领略了此曲以叙事曲的体裁来表现楚汉之战完整严谨的结构形式,同时对历史典故又做了一番深刻的了解和回顾,文化底蕴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和拓展。作品由不会到会再到熟练,进一步熟能生巧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最终达到对作品准确完美的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演奏及艺术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有效地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3.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组建大学生民乐团,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民乐作品进行定期的排练和演出,对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乐团的合奏不同于各乐器的独奏,不同乐器间的组合,乐器与乐器之间的过渡衔接,旋律的起伏强弱变化等直接影响着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民乐团大规模、有组织的训练中,随着学生对民乐合奏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民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表现方式的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意义领会得更加全面深刻,这对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在艺术实践当中加以合理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民乐团定期的训练和演出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强化记忆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民乐合奏中强调的统一协调,配合默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是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
1.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同志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段话里面“文化的发展”就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成了无比绚丽的民族文化,这份弥足珍贵的财富需要后人去继承并发扬其精华,创造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乐的一代宗师刘天华就是一位敢于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中西合璧,对民乐进行大胆革新的先驱者。在中学教音乐时,他组织了军乐、丝竹两支乐队,并不断向民间音乐家学习丰富自己的民乐知识,后来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等高校任教期间,还向俄国音乐家学习小提琴和西洋音乐理论。由于他同时通晓民乐和西洋乐的作曲理论及演奏技巧,因此,他大胆把二胡作为民乐创新的突破口,不仅将西洋器乐的创作理论与演奏技法运用于二胡的演奏,还借鉴了琵琶、古琴的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使二胡在古代这种并不受人重视的伴奏乐器成了现代的独奏乐器,并成为大型民乐演奏的主力军。刘天华对民乐做出的卓越贡献源于他不断地完善自我,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因此被后人誉为“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2.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影响深远
如何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征和审美需求,对民乐进行创新,创作出更受大众欢迎的民乐作品,这不仅是专业民乐工作者肩负的重担,也是我们大学生在各类民乐活动中,应该积极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开展的民乐艺术实践活动,从目前意义来看,对在校大学生会起到宣传民乐及民族文化,拓展人文素质的作用。从长远意义来看,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前不久听了一部分高校的民乐演出,喜忧参半,感触颇深。有的高校演出的作品不仅有传统民乐或将传统民乐经过综合技术加工处理的民乐,还有把流行音乐作品改编成的民乐等,虽然整场演出大多数由非民乐专业的大学生(有的仅仅只学过一年)来表演,但演出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不仅代表中华民族重要文化传承标志之一的———民乐后继有人,而且从乐曲的表现形式、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表演等各个方面都能深切的感受到演奏者丰富的文化素养。但遗憾的是有个别高校的演出状况却令人对民乐发展的前景而感到担忧。整场所谓的民乐演出几乎全是用民族乐器演奏的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单一,有强烈的一味迎合大学生盲目崇拜流行音乐的倾向。同时舞台旁的LED屏不停的出现庸俗无聊与现场的表演毫无关联的字幕,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嘘声,演出场景喧哗,躁动不安。据笔者打听得知,举办方怕民乐太过传统,不时尚,没人来观赏,因此用这种方式吸引年轻人前来观看演出。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即将走向社会,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这类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公民,他们专业知识强,见识广博、精通各种高科技的运用,他们的个人文化素质、行为道德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观等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结语
篇8
所谓中国音乐,指的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存繁衍的各民族,基于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所创造的音乐,它们是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将这一概念拓展,凡是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均可属于中国音乐的范畴。民族音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几千年文明的长河中,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民族音乐体系,其包括民歌、戏曲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文人音乐、说唱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族乐器等,是价值丰富的音乐财富。
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音乐构成。五声调式是中国音乐的基础,而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七声调式就是基于五声调式发展起来的。一般情况下,传统音乐包括五个音乐,如民歌《五哥放羊》《茉莉花》等,器乐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第二,音乐表现。中国民族音乐通常采用的单旋律方式,较少运用和声,而合奏音乐则通常用在大型场合,如宫廷典礼、迎神赛会等,而西方音乐注重和声效果,其与民族音乐有着较大的区别;第三,与舞蹈、诗歌关系密切。在古代,舞蹈与音乐通常是不分离的,如戏曲音乐就是舞蹈与音乐的充分结合。而诗歌在古代也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在时展中分化了其功能;第四,演唱方法。中国民族音乐的民族特色鲜明,与中国人欣赏习惯相符,讲求声音甜美明亮,感情质朴、语言生动、咬字清晰,以真声演唱为主,强调对气息的运用。
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实现
民族音乐有其所属的历史背景,正因为如此,不同的风格、体裁想继产生。而对于同一体裁的民族音乐,因历史时代的差异性,也会有别样的时代特色,而这恰恰就是其文化价值的生命力所在。文化价值与受众的肯定与支持是不可分离的,其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有力证明。在民族音乐的发展遭遇瓶颈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广域文化的塑造,来为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条件。所谓广域性,指的是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实现途径的开辟,来使民族音乐既包邮其历史文化特征,又能够获得动态的变化发展,从而在新时期乃至未来环境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
(一)在当代文化元素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中国民族音乐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既有一定的历史稳定性,又兼具一定的动态发展潜能。所谓动态发展,指的是以不同历史时代为根据,以既定音乐体裁为基础,来进行新曲目的创作。就中国民族音乐来讲,其均有与之相匹配的曲风和乐器要求,但在素材上却别具匠心、不拘一格。在很多文化领域当中,当代与古代的彼此结合均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此,在民族音乐中融入当代文化元素来进行新曲目的创作就成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政府方面,应对各地名族音乐的创作给予积极的鼓励,如提供创作扶持基金,新作品评选等活动,来拓展各地区民族音乐的影响力。
(二)落实文化生态旅游
文化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对当今社会人们精神需求的满足。传统旅游当中,对于人文景观、客观自然的欣赏是重点内容,而生态旅游则是基于持续发展理念的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旅游过程当中很多游客能够欣赏到别具一格的人文风光,而舞蹈与民族音乐的配合恰恰能够创造一个愉悦、新鲜的氛围。如可每年在不同地区举办民族音乐文化节,来创造一个民族音乐的大狂欢,这将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实现的一个有力助推。
(三)尝试与其他文化载体的融合
电影是时下受到广泛推崇的文化载体,将民族音乐与电影载体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借助画面和声音将作品内涵传递给受众,在故事线索下,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进行了解。其他载体与民族音乐的融合,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实现了自身文化价值的彼此烘托。如在电影《寻找刘三姐》当中,就融入了广西民族音乐,从文化内涵视角下用画面对其文化价值进行了诠释,给人深刻印象的基础上,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真谛的解读也上升了一个层次。
(四)强化东西方间的文化交流
文化本身是没有国度界限的,只要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发挥,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借鉴。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哪怕是全球化的今天,东方文化仍有许多尚待交流,其中民族音乐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而相应的,国外民族音乐也会被传播至东方来,这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造将会是无限资源。因此,政府、企业及民间组织等均应致力于民族音乐交流机会的拓展上,通过交流来保证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实现。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百年品牌 民族文化 品牌精神
在过去的年代,不少人知道,在上海买首饰要去老凤祥,拍照片要去王开;到杭州买剪刀要去张小泉;在北京买绸缎要去瑞蚨祥,还有“全聚德”与“同仁堂”……老字号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经久不衰的高品质,同时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深长回忆,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辉煌。
在当代,打开国门的中国面对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大量的世界一线品牌引入中国。路易・威登创建于1854年的法国品牌LV(Louis Vuitton),从产品的品质到设计随处可触悟到的是典雅与精致,年代虽变迁,人们的追求与审美观念也随之变化,但是品牌所独具的个性十足的魅力依存,声誉卓然。客户购买的除产品本身之外更多的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态度、时尚品味和品牌的历史文化。以雀巢咖啡闻名的雀巢品牌,鸟巢图案的标志极易使人们联想到待哺的婴儿、慈爱的母亲和健康营养的雀巢产品。品牌名称与图形的完美结合使消费者产生了较强的感召力。雀巢产品图案根据不同年代市场行情与目标客户审美情趣的提高而经过几次更新,保证了产品形象在国际市场上长盛不衰。温馨鸟巢的品牌故事和以“优质食品、美好生活”对人类的生活有所贡献的品牌精神在经历了近150年的历史后依然流传至今……。我们在舒适的环境里欣然地了解和接受了这些代表时尚、又有历史底蕴的文化生活理念,惊叹于这些世界一线品牌自身不同凡响的成功背后体现的品牌价值。
中国现在很少有可以突出本国文化的品牌立足于国际市场。例如,国际上许多服装品牌都是在我国企业贴牌生产的,以自主品牌出口的能力却不突出。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但近些年调查显示,50%的服装为来料加工后出口,30%以上由进口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来图来样加工,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一项调查显示,外商更熟悉中国企业的名称,而非中国品牌。外商对中国企业的认知度远高于对中国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就好比世界知道龙井茶而我们没有中国的雀巢咖啡。我们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品牌代表着国际形象与综合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加工与制造只能流向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而品牌则流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
我们也在学习别国的咖啡店经营模式,倡导体验消费。但出发点只是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和如何运用营销手段去抓住老百姓的胃口,获取商业价值。任何国际品牌的建立都是基于本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国际品牌最终被世界广泛认可,是基于品牌最终体现的特有的文化魅力。国际品牌的自信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如果我们没有对本国文化的深层理解和基于这种理解的自信,没有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追求,便失去了品牌的内涵。这就是我们现在虽然开了无数个咖啡店与茶馆,却几乎没有一个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国的品牌应体现我们本民族的文化与情感。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更能了解在这片热土上生长起来的中国人的情感需求与心理需求呢?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构建具有我们民族文化特色的企业品牌,关键是找到企业定位与民族文化的结合点。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 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同修仁得,挤世养生是其企业精神,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是其企业目标。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指引下,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同仁堂”商标设计,图形是同仁堂的工人饱含着对同仁堂历史文化多年来的了解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深厚情感而亲手绘制出的,用简练的笔法创作出含义深刻的图形。标识为圆形,象征中药剂的代表――“丸”;而图形正中的“同仁堂”三个字为著名书法家启功之笔,神气横溢而又朴秀清旷,表示出药效精湛和使顾客放心的品牌承诺;字两旁是艺术化的“双龙”,龙体为草叶形,似龙似草,亦龙亦草,寓意为龙与中药同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优秀精神和传统文化;双龙头之间一颗明珠,既喻示同仁堂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又寓意同仁堂所生产的中药如同珍珠一样宝贵。在我国老字号普遍衰落的今天同仁堂依然雄风不减,很大的原因是其深厚的民族文化融入到品牌的创建中,以此作为支撑。老字号企业应对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充分运用本企业独有的文化去营造品牌、宣传品牌、丰富品牌、弘扬品牌,以文化创新树立品牌形象,并以独特的品牌个性魅力区分于同行业的其他品牌。这将是老字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的载体和内涵;我们需要努力将自己成为自己,挖掘文化精粹,以我们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做根基,以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来构筑品牌的立足点,才有可能设计出不局限于表面中国元素的作品,才可以使民族品牌不仅是抽象的形式表现,而是赋予了丰富的生命力与情感。品牌才能立足百年。
我们可以研究国外的品牌,了解别国文化,可以海纳百川。但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探求自我内心的土壤,丧失民族灵魂的作品,怎能经得起时间的历练。百年的品牌,无不始于本国深厚的文化基础之上。坚持自己的风格,挖掘本品牌自身的价值,体现社会价值,挖掘与寻求最为本真的人类需求,立本之后,才可使受用者认可并惊叹于品牌的伟大。
“瑞蚨祥”、“全聚德”、“同仁堂”……那些经过多次修建的店面设计,虽残尤珍,唤醒了人们对过去岁月的记忆。看一种文化是不是活着,就要看它是否与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创建我们今天的民族品牌,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色。见证我们现在的历史,凝聚我们民族的精神,那么我们现在的品牌将会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承载民族文化的辉煌。
篇10
谈及剪纸中的色彩,人们脑海里首先闪现的是红色的或者绿色的单色剪纸,而库淑兰的剪纸色彩却非如此。由于她身处穷乡僻壤,加之经济拮据,所以,她的纸张是有限的,纸张的色彩种类也不过是那仅有的几种,而每一种色彩在他的剪刀下都将成为一种意外,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惊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库淑兰的剪纸在色彩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但凡见到她的巨幅作品的人,没有不被这种强烈、艳丽的色彩所打动、所感染的……”的确如此,那些颜色再普通不过了,经过她的加工和创造,竟然变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缤纷斑斓、辉煌灿烂和华丽富贵的艺术作品。
(一)色彩艳丽脱俗,繁复有序
库淑兰的剪纸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花团锦簇、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绚烂夺目,而这些琳琅满目的色彩中又不乏秩序性和条理性。作品《采花调》中似乎有尽其所有色彩装扮点染之意,各种花的颜色,衣服的颜色,都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应有尽有,这些颜色虽为作者随心所欲的拼贴,但绝非任意的摆放,都各归其位,各尽其责。
(二)色彩对比强烈,色调和谐统一
库淑兰的剪纸虽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但却蕴涵着现代色彩学的理念。她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中色相的对比、明度的对比、面积的对比,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色彩的联想、色彩的象征等色彩心理的作用,把民间色中的大红、大绿运用到了极致。这种色彩的强对比是建立在色调高度和谐的基础之上的。作品《牡丹》一、二,两幅作品主题和手法相同,色彩相异,这两幅作品中的牡丹花上的颜色都用了明度的对比,而树和叶中的红与绿、黄与蓝紫又恰巧都是互补色的对比,两幅作品看似花花绿绿,而通过背景色大面积的衬托,又使画面色调统一和谐起来。
二、构成
剪纸是二维平面的艺术,任何复杂的、多面化、多视角的主题,在剪纸艺术中都只能以外轮廓的形式体现在平面上,然后在轮廓内部加以修饰,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大多数的剪纸作品都是以点、线、面的平铺来构架的,库淑兰的剪纸却在于点、线、面、色等元素的繁复叠加和巧妙的组合。
(一)以虚实相映的手段使作品主体突出、主题明确
作品《狮子娃》《里面拨灯外面明》在构图中以主体物为中心,再补充添加各种动物、植物、器物等。先确定主体的色调,再着以辅助的点缀,整个画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题明确。
(二)画面力求完整与圆满,使作品内容充实饱满
《十兄弟、五姐妹》中有22个人物、18种花卉、36个小动物,另外还有各种蔬菜和道具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其所想,集多种形象元素在一起,力求画面的尽善尽美。这一点和吕胜中先生的审美理念非常相似,他的作品《小红人》把传统文化中的圆满、完整、对偶、硕大体现得更夸张。
(三)多种平面构成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表现语言
在库淑兰的剪纸中处处渗透着对称、均衡、重复、发射、渐变等构成学中的形式美法则。《青枝绿叶白牡丹》表现了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江娃拉马梅香骑》《无人敬我太阳星》等作品中都运用了发射、重复、渐变的形式美,而《空空树》《》几乎融合了对称、均衡、重复、发射、渐变、二方连续等所有的形式美法则。
三、内涵
艺术源于生活,不同的生活体验造就了艺术家们不同的创作灵感。库淑兰生存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是她创作的土壤,也正是这方沃土给予了她作品中独特的艺术内涵。
(一)人神合一,万物有灵
“命运的悲苦,生命的惨淡使库淑兰对虚幻的极乐世界充满向往,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只有依靠虚构的幻想来给自己以精神安慰。”所以,她“剪出了生命的吉祥美满,剪出了人情的多彩多姿,剪出了一个幸福的世界”。她把自己居住的一孔普通的窑洞打扮得神奇富丽,色彩斑斓,别有洞天,仿佛一座神圣的殿堂。她认为自己是神派来世间做“剪花娘子”的,所以,她在作品中多次塑造了无所不能的“剪花娘子”的形象,既是自我心象的写照,又是人神合一的化身。而在她《石榴树树开红花》《空空树》等作品中,又表现出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作品中的形象犹如圣洁的生命之树,充盈着生机与活力,象征着人类繁衍生息这一永恒的主题。
(二)女性生存与文化
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农村,贫寒与闭塞使乡民们疏于外界的交流,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礼教代代相传,墨守成规。女性时刻被男尊女卑、相夫教子等封建礼教束缚着,加之繁重的农耕劳作和琐碎的家务劳动使她们的生命中充满了艰辛与劳苦,但勤劳善良的妇女们并没有抱怨和失望,她们充分发挥女性心灵手巧的天性,运用刺绣、剪纸、编织等手工艺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慰藉自己的灵魂,而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这些手工艺品恰好也可用于她们的日常生活。库淑兰的剪纸就是这样一个社会环境的产物,她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女性生存意识,更是女性文化的一种展示。
(三)通过宗教色彩进行真、善、美的发扬
库淑兰之所以没有被生命中的险遇和苦难所打倒,是因为她心中有“神佛”,她的作品中以“剪花娘子”的女神形象为代表,又出现了门神、灶神、财神、土地神、送子娘娘等。她的作品是对神灵的供奉,她把创作的过程当做对神灵祭拜的过程,所以,她投入了朝圣般的虔诚。
四、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