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名诗范文

时间:2023-03-15 03: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杜甫的名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唐诗选本;李白;杜甫:接受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019-7

“作诗非难矣,选诗难”,诗歌选本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方式之一,始终为世人所重。其不仅关系到选诗者的才能和见识,而且可见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思潮嬗变发展对收录作家作品的影响,它既保存了许多古典诗歌的原生态,又广泛流传并影响后人,唐诗选本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例。唐朝是古典诗歌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历代唐诗选本很多,诸家选本见人见智,异彩纷呈。作为唐朝诗国星空“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唐诗选本更像一个个活化石,虽历经岁月风霜,但依然熠熠生辉,折射出历朝对于李、杜评价的诸多信息。

一、推崇李白的唐人选唐诗

唐人选唐诗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不仅反映出选家们各自不同的选诗标准,而且呈现出唐代总体时代风貌和审美趋向。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记载唐人选唐诗共有50多种,惜多亡佚。现存的有《唐人选唐诗十种》,今人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搜辑共13种,较《唐人选唐诗十种》,增加了初唐许敬宗等撰的《翰林学士集》、崔融编的《珠英集》中唐李康成的《玉台后集》。现据《唐人选唐诗十种》所存选本,参之《唐人选唐诗新编》,将李、杜诗歌人选数量(单位:首)列表如下:

十一种唐人选唐诗中,李白入选四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河岳英灵集》、《又玄集》、《才调集》)共88首,杜甫入选的仅一种(《才调集》)7首。结合王维入选五种(《河岳英灵集》15首、《国秀集》7首、《极玄集》3首、《又玄集》4首、《才调集》2首),共31首,王昌龄入选五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17首、《河岳英灵集》16首、《国秀集》5首、《又玄集》1首、《才调集》5首),共44首比较,亦可见杜甫在唐人选唐诗中的不被重视。

唐诗选本多选李诗,少选或不选杜诗,有其深层原因,比如选家选诗标准,当时诗坛风尚,社会政治影响,诗歌自身发展变化。敦煌残卷本《唐写本唐人选唐诗》共选李昂、王昌龄、邱为、陶翰、李白、高适六家,总选李白诗43首,居诸家榜首。李白是唐代乐府大家,书中录李白古乐府24首,并有意单独编为一类,可见李白乐府在当时就已流行,这既符合李白诗歌成就实情,也为后世重视学白乐府奠定了基础。在入选六家中,唯有李白诗一首未遗失,李诗在当时受人欢迎程度可想而知。李白生前作品就倍受世人青睐,多有崇拜者,王屋山人魏万就曾千里迢迢,不辞劳苦,从河南长途跋涉到江浙寻找、结识李白,据魏万说李白刚出川时,在江陵遇见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受其褒奖后激情写下的《大鹏赋》,当时天下“家藏一本”,这年李白刚26岁左右,李白成名之早和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现存杜甫1400多首作品,约有1300首写于安史之乱后,不录杜诗原因似乎很明显。但杜甫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有千余篇”,不仅未入选敦煌残卷本《唐写本唐人选唐诗》,而且编选时限为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的《河岳英灵集》,选24位作家230多首诗歌,也未见杜诗。敦煌残卷本“似为抄录”(傅璇琮语),恐像敦煌曲子词一样,出于民间传抄。李白高选,杜甫不录,更能说明李、杜诗在时人(尤其百姓)心中的地位高下。

纵观写诗褒扬杜诗的唐人,在杜甫生前仅有三人:郭受“新诗海内流传遍,旧德朝中属望劳。……春兴不知凡几首,衡阳纸价顿能高”(《杜员外兄垂示诗因作此寄上》);韦迢“相逢缆客船,大名诗独步”(《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任华“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之所为。……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杂言寄杜拾遗》)。仇兆鳌注在郭诗题下注:“公(杜甫)必先有诗寄郭,故受作此以答。”韦迢写此诗同时,杜甫有诗送别,亦系唱和类。从其唱和角度,郭诗、韦迢的赞颂多少有交往中的惯常回答、奉承之嫌。至于任诗,多为后人诟病,考其为伪作。也即杜甫生前“百年歌自苦,不见有知音”(《南征》)。

与敦煌残卷本的百姓传抄不同,《河岳英灵集》与选者殷瑶的诗学思想关系密切。殷瑶虽赞美盛唐诗“声律风骨始备”,强调为诗要“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挟”,并说“不可不知也音律”,但他对“专事拘忌,弥损厥道”之诗尚多有不满,从而提出“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可见其选诗更重风骨和古调。李白作诗重古体,多古调,《古风五十九首》多从陈子昂《感遇诗》而来,殷瑶选诗标准与陈子昂、李白诗歌主张一脉相承,故选录李诗高达13首。而杜诗多重律体,喜欢苦吟,追求技巧变化,不被殷瑶重视已属自然。这里面不仅有个人爱好,而且折射出安史之乱前,李白复古革新,是盛唐时代的代表。

后蜀韦毅《才调集》选诗重视“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故韦选李诗28首,不选李飘逸自然、雄奇奔放之作,多选其写妇人之诗。《才调集》是现存唐诗选本中选诗最多的,它多选中晚唐律诗,虽韦毅在叙中称赞杜甫,但却未选录律诗大家杜甫,而李白虽不擅长律诗,但却是人选诗量最多的盛唐诗人,也是全书选诗超过二十首的八家之一,这与韦毅偏居安逸蜀地,喜近体诗,及中晚唐诗歌发展趋向有关。杜甫诗和写女性诗篇几无,故不选。而李白集中还有此类作品,正如舒王讥讽李诗“词诗十句,九旬言妇人、酒耳”,虽言之有过,但却暗合了韦毅的审美趣味,入选诗歌放弃他类,仅录妇人之诗就不足为奇了。这既反映出李、杜诗歌取径之别,也从侧面透露出李白在蜀地和五代仍有很高的威望。

篇2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4、《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篇3

J·C·陈多尔导演的《失去一切》一反传统动作电影的基本制作方法:影片选择有限的场景,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对话,主人公凭着他的航海技巧成功地存活了下来。不像这艘被取名为弗吉尼亚·珍的帆船,他没有名字,没有过去,没有亲人,也没有敌人,甚至当他回到家时,都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多尔给观众和主人公出了一道相同的难题。观众将通过主人公所做的事情和他的饰演者——罗伯特·雷德福来确定他的身份。1980年,罗伯特·雷德福拍摄了导演处女作《普通人》,该片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奖。雷德福最具影响力的事迹是,80年代中,他创立了至今成为国际上极有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展——圣丹斯电影节。1992年,他和布拉德·皮特出演的影片《大河恋》又为他赢得了好评和观众的欢迎。1994年,陈多尔导演影片《机智问答》也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失去一切》将于今年10月份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该片时长105分钟,尽显海上航行所遇到的挑战和冒险,使主流观众在为之着迷时又为之担惊受怕。同时,该片也使得他们狂热追求片尾中被称赞为“我们的英雄”的主人公。而且,它也是一部制作独特的故事类影片。该片不仅是影视上的创新,也惊心动魄地证明了“行动胜于一切”这一古训。

其他影片中也有描写一个男人独自在船上的:斯宾塞·屈赛在《老人与海》中扮演古巴渔民,但在该片开端和结尾,待在岛上的还有其他人。1963年,日本导演市川昆根据一位男子从大阪航行到旧金山这一真实故事,拍摄了《孤独的太平洋》。该片以倒叙的手法阐明他为何开始这一壮举。最近,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少年乘着木筏在太平洋中漂流的故事,该片前40分钟介绍了他的家庭以及陪伴在他身边的老虎……而《失去一切》中没有陆地、朋友、倒叙和老虎,主人公不会自言自语,更不用说他会和排球说话,他以自己为伴已足矣。另一方面,他的扮演者是罗伯特·雷德福,凭这一点也足够说明一切了。

在银幕上,雷德福意味深长地凝视着电视屏幕上的娜塔莉·伍德、简·方达、芭芭拉·史翠珊、菲·唐娜薇、梅丽尔·斯特里普以及早期优秀演员保罗·纽曼他们那善于接受的眼眸,他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中又不乏自我满足感。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都有人相伴左右,但并不是说他需要有人相伴。在电影《下半生赛跑者》的斜坡上,在《猛虎过山》的山间里,在《马语者》的农场,雷德福所饰人物无不是与孤独相拥;即使在人群中,也可以独自一人生活。这位来自加州的金发男子深谋远虑且独立,雷德福是另一世界的人,或许对凡人琐事会感到不耐烦。

篇4

关键词: 生命活力 语文阅读教学 开放式

在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全身心投入,不仅能掌握作为工具的语言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而且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释放张扬的个性,品味人性的灿烂和魅力。探讨怎样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学习兴趣,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充分准备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要让课堂活跃,首先,教师就要细心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情况;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认真备好课,其中应包括课文中的生字词、内容中涉及的时代背景、生活常识、科技知识等;要制作好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师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其次,学生要进行充分的预习: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在书上圈划、标注(好词佳句、疑难问题、感受体会等),甚至查找有关的资料,做到有的放矢,自主学习。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必要的准备,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快乐合作

在实施新课标后的课堂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只是学生的同行者、领路人,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参与,去品尝探索其中的乐趣,去感受与人交流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参与合作的机会,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变单向的交流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经常用“谁有不同意见?”“谁有补充?”“谁发现了什么?”“谁能表现得更精彩?”等语言点燃他们逆向思维的火花。还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如以小组、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不仅当观众,而且当演员,更争当主角。在这种和谐、融洽、愉悦、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也深深体验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三、多彩活动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被动的接受式教学为主,学生是一个被灌输者。特级教师于漪说过,传统的教学“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新的课堂要富有生命力,就应该以活动为主线,通过活动出能力,挖潜力,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角,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阅读教学课堂上活动形式很多,首先是自主学习。课堂中,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后,可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习,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师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和个性化表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后,教师可帮助学生进行筛选,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其次是朗读活动,教材中不乏适合朗读的美文,经常开展朗读活动,如分男女生读、打擂台读、配乐读、欣赏读、分角色读等,用美文本身熏陶学生,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是提高学生语文感受力的有效手段。

最后是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勤于写作、搜集信息和动手制作。

四、善用评价

赞可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带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语文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出生命活动呢?

教师适时适地地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可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教学引入创新机制,能有效地改变机械、沉闷的课堂气氛,激活课堂教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就能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总之,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师生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创设,其中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要创造机会,搭建舞台,让学生多活动、多体会、多表现,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各项业务技能,成为其心目中的良师益友,成为其成长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典范与楷模。

参考文献:

[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73.

篇5

    夫妻以一方名义投资设立独资企业的,人民法院分割夫妻在该独资企业中的共同财产时,应当按照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一方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后,由取得企业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二)双方均主张经营该企业的,在双方竞价基础上,由取得企业的一方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

    (三)双方均不愿意经营该企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篇6

〔关键词〕山西平阳;尧帝庙;全真教

〔中图分类号〕K928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154-06

① 2000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举行了“海峡两岸尧文化学术研讨会”,主要讨论了唐尧时代的社会行政和帝尧的历史地位,尧的主要活动地区和尧都与古唐国地望,以及“尧文化”涵义的界说、历史渊源、研究方法等问题。另外,尧帝庙所在的临汾市地方政府在宣传尧都时,主要将研究时段定位于上古时期,如2007年临汾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会,开设了“尧文化网”,将研究的视角主要放置在对上古时期尧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上。无论是研讨会还是尧文化的研究会都将研究的时段设置在上古时期,其协办单位为“中国先秦史学会”。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知识考古学’方法下的明清以来华北移民发源地研究”(09YJC770046)

〔作者简介〕乔新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06。

位于今天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尧帝庙,唐显庆三年(658年)创建于平阳后,延续至今,历史久远,同时由于庙中所祀的主体对象――帝尧“其仁如天,其功大而无所不至,为万世人伦之极”而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尧帝庙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

和大多数庙宇一样,尧帝庙空间建筑的创修和历代建筑格局的变化是学者探讨尧帝庙的一个重要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张藕莲在《临汾尧庙庙制沿革考略》(1)一文中,对尧帝庙庙制沿革、历代重建重修情况进行了大致的梳理,这类研究大致属于建筑史,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及艺术内涵是其研究的立意所在。同时,尧帝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意义是历代统治者着力阐发的思想资源,因而也就成为现今学者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尧文化”的研究(2),不过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将视角投向上古时期尧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阐发尧文化内涵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与祖国统一事业中的作用。①从学术理路来看,尧帝庙的空间格局和文化象征意义既相互联系,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但是,已有的研究却将尧帝庙的空间格局与象征意义作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在主观上割裂了二者之间的固有联系,使得我们很难对尧帝庙历史有一个动态而连续、具体而生动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力图顺着时间脉络,把尧帝庙从创建发展至今的长时段历史进行福柯所谓“知识考古学”的探究,在重新翻检正史文献,并辅以多次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碑刻、文集等资料基础上,意外地发现元朝时全真教曾对尧帝庙空间格局有过较大的重修,儒道共处或亦儒亦道的空间格局背后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但这种格局在明正德年间再次扭转,大规模增修尧舜禹庙的同时彻底拆撤了老君、伯王祠,尧帝庙再次恢复了儒教独尊的象征意义,却也使我们难以察觉元朝时全真教曾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一、儒道共处:元中统至明正德以前全真教与儒学的关系

关于尧帝庙确切的创建年代及情节,囿于文献的缺乏,已不易考。在对尧帝庙早期历史的考证和争论中,学者根据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下诏曰:“帝尧树则天之功,兴巍巍之治,可祀于平阳” (3)的记载,并以《水经注》中的记载“平水北侧有尧庙,庙前有碑”为佐证(4),认为平阳尧帝庙晋代已有,北魏时期仍在。至于那时庙址究竟何在,没有确凿的文献可供具体探究,只是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推测出庙址有过从汾水西岸向东岸的变化。〔康熙〕《平阳府志•祠祀》(山西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8年)记载“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之东,原上有尧神屋石碑,庙在城南八里,旧址在汾西。晋元康中建汾东”。相较来说,唐显庆三年是平阳尧帝庙有确切记载的重要年点,不仅在其后的碑文中有明确记载元至元六年《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记载:“平阳府治之南,有尧帝庙,李唐显庆三年所建”,此碑现存临汾尧帝庙内。下引该碑铭并序皆同出此碑。,而且庙址从平阳府城西南迁移到了府城南――即今天尧帝庙的位置所在,本文探讨的即是自唐显庆三年在今址创建以来的尧帝庙。

限于文献记载的缺乏,我们对唐宋时期的尧帝庙依然知之甚少。一直到元朝,由于庙内留存的碑文等资料,为我们详细探究尧帝庙历史提供了可能。元中统至元年间,也即唐创建后的600年,尧帝庙迎来了其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立于尧帝庙内的元中统四年《元世祖圣旨碑》这样记载:“今为靖应真人姜善信,平阳临汾县创建尧庙,已令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知太府监,于断没平阳李毅地内,拨地壹拾伍顷,以资营缮。仍仰禁约:蒙古、汉军并诸人等,并不得纵令头疋,于前项地内蹂践苗稼,损坏桑果。准此”。元中统四年《元世祖圣旨碑》,碑存临汾尧帝庙内。重建后的规模“为地七百亩,为屋四百间,耽耽翼翼,俨然帝王之举。殆与所谓土阶三尺,茅茨不剪者,异观也,经始于至元元年之春,落成于至元五年之八月”,而且政府“赐白金二百两,良田十五顷,为赡宫香火费”。

然而不幸的是,至元年间修葺一新的尧帝庙在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府八级大地震中遭到破坏。20年后,即泰定元年(1324)尧帝庙再次重新修复,并将至元时的碑文重新镌刻立石。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时人有感于庙貌规模日益扩大,撰写《光宅宫田宅之记》并刻石:“迄兹将百年,其增置者,日益以广……田之倾亩四履,宅之区域间架,则具图于碑阴”。元至正十七年《光宅宫田宅之记》,碑存临汾尧帝庙祭祖堂。

以上是有元一代尧帝庙历次修建的基本概况,如果不仔细分析碑文字里行间透露的意思,再加之我们今天对尧帝庙文化象征意义已有的定论,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一时期的尧帝庙无疑是儒家文化主导下的国家正统庙宇。但是,当我们一旦瞻前顾后,从元代留存的碑文和后来明正德年间的记载来看,明中叶以前的尧帝庙,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纯粹的儒家正统文化,儒道共处或亦儒亦道可能是尧帝庙该时期的真实状态,以下详述之。

首先,从尧帝庙“倡修者”的身份和日常管理人员来看,有元一代尧帝庙蕴含着浓重的全真教色彩。赵世瑜指出,“我们判断围绕着某一所寺庙进行的信仰活动属于何种宗教,通常要看所供奉神所属神统,要看所举行的是哪个宗教的仪式,要看信众和神职人员的身份。”(5)值得注意的是,元中统至元年间尧帝庙的倡修者即是一位全真教著名掌教人――靖应真人姜善信。

《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记载“平阳府治之南,有尧帝庙,李唐显庆三年所建。岁年深远,室宇敝漏,……有全真道师曰靖应真人姜善信,愿以道众行化河东,更择爽坛,重建庙貌。请于朝,上嘉其深远意”。据《敕赐靖应真人道行碑》记载,姜善信(1198-1275年),字彦诚,“自童间,已有超俗之志。及长,白诸父母,求其所师者。寻又走商彦,为季父所追,迫令还家。未几,复辞去。亲知其不可留,听其所如。闻莲峰真人靳道元住王刁洞,志操为门其纳之,授以相术诸阴阳韬略之学。戒云:道家者流,以清净虚无为体,谦恭慈为用,不为嗜欲所汨,不为尘俗所染”。其主要活动则为奉命南伐和修复龙门大禹庙和平阳府尧帝庙,“见禹庙倾圮,慨然以修复为事。……庙成,上褒其功,因问禹以所行之道,公引《尚书》‘世犹古之世也,陛下诚能思

①至元二十六年《敕赐靖应真人道行碑》,李修生《全元文》第2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此碑文亦收录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山右石刻丛编》卷27;此碑亦为山西省河津市博物馆收藏。

②陈垣在《道家金石略》中收录了《敕赐靖应真人道行碑》,不过,陈先生没有弄清姜属于哪一教派,就把他归入金元时期“归属不明者类”。王宗昱在《全真教和地方宗教之关系》一文的注释中也谈到“王盘还有《重修尧庙记》,都是讲姜善信在山西平阳修整尧庙的事迹。王盘称姜善信为全真道士,但是没有材料证明他和全真教团的关系,所以我没有把他的材料归在全真之下”。收录于Florian C. Reiter ,Purposes,Means and Convictions in Daoism,Harrassowitz Verlag,2007。

③樊光春:《全真道传承关系研究刍议》,收入丁鼎主编《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王志忠《道教龙门派源流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2期。

④元至元六年《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碑存临汾尧帝庙内。

⑤元至正十七年《光宅宫田宅之记》,碑存临汾尧帝庙祭祖堂。

⑥明正统十二年《尧庙重新记》,碑存尧帝庙内。

⑦明弘治四年《重修帝尧陵寝碑记》,碑存临汾尧陵。

⑧明正德九年《增修尧舜禹庙碑记》,碑存临汾尧帝庙内。此碑为砂石质,因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不清,县志中记载的碑文不全,临汾市档案馆所藏的拓片是十年前的,仍然有多处不清晰。本文所引的内容系三者相互补充而成。

政求贤,即今之尧舜也’。上悦而从之。官方辐辏,勤亦至也”。①不仅如此,通过翻检和比对资料,发现姜善信并不仅仅是一位普通的道士②,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论述龙门派兴起于华山、得名于黄河龙门的观点时,认为丘处机有弟子名靳贞常(道元),隐修于华山王刁洞,传道法于姜善信。姜善信后赴黄河龙门复兴大禹庙,元世祖敕封建极宫,自后形成龙门派,又称王刁派。(6) 法国学者Esposito在对全真龙门派地理分布的研究中指出:“丘处机一度到过华山,并收了一个徒弟叫靳贞常,靳传姜善信,姜后来根据靳的指示,去了龙门山王刁洞。去龙门王刁洞的姜善信,后来被元廷封为靖应真人,在龙门建立建极宫”。(7)樊光春也详细考证了姜善信与全真教的师承关系③,由此可以确定,倡修尧帝庙的姜善信是金末元初北方全真教龙门派一位重要的掌教人,因为其师从的莲峰真人靳道元是丘处机的弟子。

不仅尧帝庙的“倡修者”是全真教著名掌教人,终元一朝,尧帝庙的重要庙务和日常事务多由诸多道士来主持并参与其中。如大德七年地震后,泰定元年尧帝庙的重修就是在道士李志和主持下完成的。“泰定元年四月,功德主本宫提点李志和重建,大都采石局把作提领本县东祭里卫宁刊”。④至正年间为尧帝庙立碑时提点张志德要 “集羽流议论”⑤,说明在尧帝庙的日常事务中,道士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直至进入明朝正统年间尧帝庙新修,庙成后,“择道士之素谨愿者主之,俾守且耕食于其中,为永久计”。⑥明弘治四年,《重修帝尧陵寝碑记》中记载有“‘平阳尧都,既有其庙,陵何在乎’,访诸故老,询于名士,而守庙羽士杨希泰暨义官靳严,悉有德于乡邦”。⑦为了寻找尧陵旧址,得到了“俾守”尧帝庙羽士的回答,这间接说明,至少在明弘治以前尧帝庙的经营是由道士进行和掌管的,尧帝庙中的神职人员主要是道士。

其次,从尧帝庙的整体空间格局和奉祀人物来看,尧帝庙在元朝时可能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称呼――“光宅宫”。至元五年修整一新的尧帝庙,诏赐其额曰“光宅之宫”,殿曰“文思之殿”,门曰“宾穆之门”。更重要的是尧帝庙内除了熟知的尧殿外,其左右则分别是老君祠和伯王祠,后为玉皇阁。明朝正德九年《增修尧舜禹庙碑记》记载“以舜禹二祠配于尧殿之后,殿之左为老君祠,右为伯王祠,祠之后为玉皇阁,皆肖像其中”⑧,明人朱国祯在《幢小品•尧庙规制》中也提到“帝尧庙在平阳府汾水西,后徙于东南。唐显庆中,徙府城南。有地七百亩,屋四百间,中为文思殿,前为宾穆门。左祀老子,右祀楚霸王,后祀玉皇,总曰光宅宫”(8)。刘凤云据此更认为,“平阳汾水河畔的尧庙,占地七百亩,房屋四百间。这座祀老子又祀玉皇的尧庙毫无疑问是属于道教的”。(9)由此来看,尧帝庙的象征空间较我们下意识的猜测要复杂许多。

有元一代,尧帝庙内为何祀老子又祀玉皇?这应该与金元特殊社会时期儒学的变化与全真教的兴起有密切关系。关于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北方的兴盛,学界已有许多讨论(10),大致认为金元统治时期,一方面,北方儒学有一股援佛道以入儒的思潮,同时又有一股后来被名之为“全真教”的社会思潮,儒学与全真教二者之间曾有过一段较为复杂的关系。对此,师道刚指出:“全真教原本是作为北宋遗民士流敌视女真贵族的一种民族意识的反映,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儒学的浸润和佛学的柔化,逐渐蜕变为讲究众生平等的民族融合的纽带。在形成统一民族的过程中,通过宗教这一纽带使政治的统一得以强化,这是当时政治统治的意图。三教合一这股思潮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深化,逐渐成为全真教的思想基础”。(11)全真教道士们利用儒人文士以宣传其宗教主旨,确实是其在北方兴盛的一个原因。但直接借用并改造一座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尧帝庙则是较为特殊的,从尧帝庙的个案中,我们主要看到了全真教对儒学的主动吸收和利用。所谓“当世祖皇帝握符御极时,则有若方外之臣、靖应真人姜善信者,能以尧舜思政求贤之道,上称帝心,实奉命新修之”。元至正十七年《光宅宫田宅之记》,碑存临汾尧帝庙祭祖堂。元朝正是利用了全真教三教合一的思想基础,实现了其政治统一的目的。从尧帝庙的个案中,我们既看到全真教的主动努力,也看到一个国家正祀庙宇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儒教独尊:明正德至清雍正时期尧帝庙空间格局与象征意义的转变

明朝正德年间,大规模增修尧舜禹庙的同时彻底拆撤了老君、伯王祠,尧舜禹殿构成“三圣庙”,让我们隐约看到尧帝庙内儒教与道教力量此消彼长的博弈。嘉靖、万历年间,伴随着庙内神明配置的变化,象征儒家正统文化的执中阁、光天阁意义日益凸显。清康雍时期,撤商汤庙改建万寿行宫,四并立,终使尧帝庙再次恢复了儒教独尊的地位,这一现象不仅仅是神明配置的变更,更重要的是其中所暗含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转变。

首先,光宅宫易名三圣庙、玉皇阁改为执中阁、商汤庙改为万寿行宫,这一系列空间格局的变化让我们隐约看到尧帝庙内全真教与儒教力量此消彼长的博弈。

明正德八年(1513年),山西巡按周伦经过平阳,认为尧帝庙内的空间建筑格局不合祀典,需要重修。第二年重修完成,此次重修动作很大,撤掉了代表全真教的老君、伯王祠,将尧舜禹三圣并祀,这一重大变化渐渐让人们对这座以尧为主祭对象庙宇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过去叫光宅宫,正德以后渐渐改称三圣庙了。正德十六年,致仕户部尚书洪洞人韩文为此次修建撰写了《增修尧舜禹庙碑记》,主要内容如下:

巡按侍御昆山周伯明公伦按临河东,偕孙、魏佥宪,率府卫官僚,恭诣展拜,徘徊顾瞻之余,惜其殿宇门庑等处,率多倾漏,且以舜禹二祠配于尧殿之后,殿之左为老君祠,右为伯王祠,祠之后为玉皇阁,皆肖像其中。乃谋诸二宫曰: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位亲相授受,天下之大事也。况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平阳支郡。今置二圣于殿后,不得专尊,于礼弗称。彼老君、伯王,皆祀典所不载,于礼不经,诚有未宜。而玉皇即上帝也,惟天子得以祀之。今置老君祠后,渎莫甚焉,悉命撤而正之。 更老君祠为舜庙,伯王祠为禹庙,阁则三圣并祀,其上仍榜尧殿曰放勋,舜殿曰重华,禹殿曰文命,阁曰执中。名分秩然,礼法详备,使吾人于千百载之下,讴歌击壤,得以遐想陶唐、虞夏之气象,如亲见之者,岂不休哉!明正德九年《增修尧舜禹庙碑记》,碑存临汾尧帝庙内。

根据碑文分析,正德年间山西巡按周伦认为尧帝庙内的空间建筑格局不合祀典的理由是:尧舜能够将王位禅让是大圣人,禹则治水有功,是值得后人歌颂和学习的,这些是天下的大事件。况且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是尧都平阳的支郡,属于王畿之地。这样尧、舜、禹三圣不论在世系上还是在都城的位置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平阳尧帝庙内对三圣的供奉应该按照尧舜禹三圣的先后顺序来列位。而老子和楚霸王与尧舜禹似乎不存在世系的联系,地位不及尧舜禹,又不是儒家士大夫所提倡之神,但现在老君、伯王二祠地位高于舜禹,有损尧舜禹形象,是礼法不合,祀典不存。再者,玉皇大帝只能由天子来祭祀,放置于老君祠之后,同样是不合礼的,所以在尧帝庙重修时,一反过去,将太上老君和西楚霸王的祠庙撤除,将舜禹的地位提升到与尧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形成尧舜禹三圣同堂异室、并祀于尧帝庙之中的格局。此外玉皇阁改为尧舜禹三圣并祀,并改名为执中阁,经由这么重修,这座庞大的庙宇在人们眼中就是“三圣庙”了。《临汾县志•祀典》(《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46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也记载“尧庙在城南八里,明正统间重修。正德间巡抚周伦修额,正广运殿祀尧,右重华殿祀舜,左文命殿祀禹,后为光天阁,右丹朱祠,祠左娥皇女英祠,东为三圣考庙”。

对于正德年间庙内建筑格局和祀神的变化,参与其中的人认为重修后尧舜禹三圣庙的格局“名分秩然,礼法详备”。正德十六年,翰林院侍读同修国史经筵讲官顾鼎臣应同乡周伦之请为尧帝庙撰写的《三圣庙碑》中认为:“巡按监察御史周君伦瞻拜兴嗟,毅然以修饬厘正为己任,……代腐以坚,易缺以完,革其渎,斥其邪,合于典法。乃于尧庙之右改老君祠为舜庙,伯王祠为禹庙,别创门堂以表之。”明正德十六年《三圣庙碑》,碑存临汾尧帝庙内。在他看来,将道教神灵与儒家圣君尧帝放在同等位置,是对尧舜禹的极大不敬,尤其是对帝尧的不尊,既“不合祀典”又“不合礼仪”,重修后尧帝庙从过去“于礼弗称”达到了现在的“名分秩然”。

继正德年间撤老君、伯王祠后不久,因“万历甲午滥烟妄起,阁炀而为烟”,明万历十三年《重修光天阁记》,碑存临汾尧帝庙内。该碑文也收于李维祯:《大泌山房文集》卷5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51集,齐鲁书社,1997年,602-604页。于是又在其南面重修光天阁。山西按察使李维祯在《重修光天阁记》中详细记述了此次重修。伴随着庙内神明配置的变化,象征儒家正统文化的执中阁、光天阁意义日益凸显。(详后)

清朝康、雍时期,尧帝庙的建筑格局和祀神又有过局部的调整。康熙三十四年(1695),平阳地震,尧宫俱毁。四十二年康熙西巡,驻跸平阳,拨国库银两重修尧帝庙,主要是在商汤庙址新建万寿行宫及御书阁、御书亭等建筑,自此,四宫并峙,巍峨壮观。(12)之所以在尧帝庙新建万寿行宫,是认为汤王不是禅让而王,不宜与尧舜禹三圣并祀。于是,在原汤王庙基址上建筑了万寿行宫,以展现康熙尊崇尧舜,行尧舜之道的圣君形象。雍正时,平阳尧帝庙又一次重修。这次重修将三大殿的神灵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前移娥皇女英的地位,将其与舜并祀于舜寝宫,前移帝尧之子丹朱、商均地位,祀于圣考庙之中。雍正《平阳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44册)中记载,“雍正七年重修,缘日久损坏,工程浩大,……规模仿旧,而略为更易三殿,如前移娥皇女英并祀于舜寝宫,移丹朱商均附祀于圣考庙”。(13)此外还在尧帝庙内兴办义学,讲授儒学,《临汾县志》载“每岁季春官绅诣祭,仓圣祠祀仓颉,祠内两厢一为崇文会馆,一为培英义庄,昔年收学租与乡会试,宾兴皆聚于此,并随时致祭焉。”(14)这时的尧帝庙不仅仅是供奉儒教圣君的庙宇,更是培养儒学人才的场所,尧帝庙的儒家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与此同时,从尧帝庙重修者的身份来看,明后期更多的是各级官员和士绅,道士的身影渐渐淡出。

晚明至康熙的四次主要重修中,上级官员周伦、李维祯、巡抚石暨等都是积极的倡导者。在具体的事务中,如撰写碑文等,则有更多的知名士绅参与其中。如前述正德十六年顾鼎臣为尧帝庙撰写碑文《三圣庙碑记》,而顾鼎臣当时是翰林院侍读,国史经筵讲官。

从明正德到清康雍时期,光宅宫易名三圣庙、玉皇阁改为执中阁、商汤庙改为万寿行宫,这一系列空间格局的变化让我们隐约看到尧帝庙内全真教与儒教力量此消彼长的博弈。儒教意味很浓的三圣庙代替了光宅宫这一道观名称,可能是双方力量博弈的最好解释。

其次,伴随着尧帝庙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奉祀神灵的变革,与之相随的是尧帝庙象征意义的改变。以尧帝庙之变重建儒教正统、以“圣人之道”导“百姓日用”大概是明中后期尧帝庙被赋予的新的象征作用。

对于此间尧帝庙象征意义的内涵,时人文集和《光天阁记》作了最好的阐发和解释。归有光为周伦文集作序时提及,“先生之才之趣,大抵出于天成,而尤根于理学。观其在新安建静修书院,以教学者。在平阳创尧舜禹三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因河清而论春秋,不书祥瑞空开侈心。疏止乌思藏番供与宫中佛事,以辟异端廓如也。”(15)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周伦在平阳、新安以及在朝廷之上的一系列举动,正是在晚明时期,士大夫重塑儒教正统地位的责任所在。

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似可理解万历十三年(1585)尧帝庙碑文中为何出现大段的儒教经典内容,如在解释尧帝庙内各个空间格局位置时,《重修光天阁记》载:“执中何以易光天,又为后殿也?大人之学,先明明德,而后明明德于天下。孟子论道统祖尧舜,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其传道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一执中者,克明俊德也。光天下之明,明德于天下也。凡天地之气,翕聚西北,而敷扬东南。执中为体,故以名殿居北,光天为用,故以名阁居南。”明万历十三年《重修光天阁记》,碑存临汾尧帝庙内。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一执中”这十六个字一直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最为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平阳尧帝庙在晚明时期的变化,也可视为“宋元以来,儒家思想重新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并发生了从‘重治’到‘重教’的转变,开始了用儒家道德控制社会秩序的努力”(16)的反映。当时作为地方官的李维祯,适应国家宣扬儒家道德思想的需要,适应地方社会重建儒家学说正统性的需要,参与地方庙宇的重建,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注重儒教思想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这正如葛兆光所言:“一些怀有某种意图的士大夫,试图改变明代弥漫在世人中间的那种从心所欲的风气,希望通过重组儒教学说,来整理知识与思想秩序并清理社会秩序。”(17)

正德十六年,翰林院经筵讲官顾鼎臣在碑文中题道,“夫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击壤之民,亲蒙帝力,犹曰:何有于我?矧数千载而下,去圣迹愈远,苟非上者作而起之,他日遂移于异教而忘圣人之功,未可谓无也。周君是举,合道揆适时宜,不费公不厉民。故告成之日,四方来者莫不迁志改视。君子谓得其礼,小人谓得其情,赞颂归向罔间遐迩。”明正德十六年《三圣庙碑》,碑存临汾尧帝庙内。在晚明时期 “异教日崇”的情况之下,如何才能使圣人事迹不被各种思想和民间宗教淹没?如何才能使平阳百姓铭记尧帝“击壤”之功绩,保持圣人对百姓生活的引导作用?御史周伦拆撤道教神明,提升舜禹地位,以及功成之后“君子”、“小人”的“赞颂”,来者“迁志改视”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诠释。

这时的地方官员在尧帝庙的重修中,更加注重通过对庙宇的新修,达到教化的目的和作用。百姓参观之后,无不景仰先圣,改弃对杂神异教的信奉,转而尊崇尧舜禹三圣。尧帝庙在正德年间的变化,显现出圣人功绩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因为“许多地方神与特定的地方历史或地方传统密切相关,都希望利用神的力量强化地方社会秩序。”(18)正德九年周伦的改撤神位,易道而儒的做法,达到的效果就是地方民众,以及其他瞻拜者纷纷改变信仰,普通民众都能够“讴歌击壤”,“迁志改视”,深得“其礼”、“其情”。(19)尧帝庙配置神明的变更,儒教地位的独尊,不仅起到了弘扬尧舜禹三圣功绩的作用,而且将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信仰以及整个民间社会纳入到儒家的伦理道德范围,说明了儒家士大夫希冀利用对地方正祀庙宇的整饬,达到对社会秩序的整合,实现“圣人之道”引导“百姓日用”的目的。

结 语

通过对山西平阳府尧帝庙从其创建发展至今的长时段历史进行福柯所谓“知识考古学”的探究,发现了尧帝庙历史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情节。元朝时象征儒家正统的尧帝庙和全真教曾有过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儒道共处或亦儒亦道是尧帝庙该时期的真实状态。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王朝更迭,尧帝庙的“去道教化”日趋明显,经历了明朝正嘉万的逐步变革,到清朝雍正时期尧帝庙再次恢复了儒教独尊的地位,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尧帝庙象征意义变化的考察,既提供了一个元明时期全真教在北方盛衰的鲜活个案,也看到了一个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的历史脉络和传承轨迹。

〔参考文献〕

〔1〕张藕莲.临汾尧庙庙制沿革考略〔J〕.古代园林技术,1997,(1).

〔2〕 王春元.关于尧文化的研究与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朱士光.关于尧文化与尧都研究的几点初步意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2);赵玉钟,张玉勤.论尧文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3〕〔北齐〕魏收.魏书:卷108,礼志(一)〔M〕.中华书局,1974.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6〔M〕.陈桥驿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4.

〔5〕〔18〕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三联书店,2002.56,41.

〔6〕长春道教源流〔A〕.藏外道书:第31册〔C〕.巴蜀书社,1994.

〔7 〕张雪松.法国学界对全真龙门派研究管窥〔J〕.道学研究,2007,(1).

〔8〕〔明〕朱国祯.幢小品:卷19〔M〕.上海中华书局,1959.433-434.

〔9〕 刘凤云.明清传统城市中的寺观与祠庙〔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6).

〔10〕陈垣.新道教考〔M〕.科学出版社,1958;蔡美彪.读陈垣编《道家金石略》书后〔J〕.历史研究,1991,(3);王宗昱.全真教的儒教成分〔J〕.文史知识,2006,(12);师道刚. 金元之际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1992,(4);杨晓国.金元时期全真教在山西活动探索〔J〕.晋阳学刊,2004,(4);李洪全.全真教与金元北方社会〔D〕.吉林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

〔11〕 师道刚. 金元之际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1992,(4).

〔12〕山西省临汾市志编纂委员会.临汾市志:下〔M〕.海潮出版社,2002.1296.

〔13〕(康熙)平阳府志:卷10,祠祀(二)〔M〕.山西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8.

〔14〕(民国)临汾县志:卷2,礼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46册〔Z〕.凤凰出版社,2005.

〔15〕 归有光.贞翁净稿•序〔M〕.周伦.贞翁净稿〔M〕.四库全书存目存书:集51〔C〕.齐鲁书社,1997.

〔16〕 邹春生.神灵入典与毁禁祠: 略论国家对客家民间信仰的控制――简论国家权力在客家文化形成中的作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篇7

小时候,我竟鬼使神差地迷上了诗和诗人。

这或许不得不归功于我那爱好文学的姐姐。是她,教我一首一首的读诗,一首一首的背诗,诗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生活中最精致的组成部分。

夏日之夜,我躺倒在卧椅上,仰望着天上满天的星斗,不由得轻吟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诗句来,对诗和诗人总有种说不清的向往。

上学后,语文老师将我引进了唐诗宋词的天地。从此,我的生命里似有一种与诗割舍不开的情结。无数个夜晚,我面对深邃的天空,开始萌生了当诗人的梦想。

不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我希望能像李白那样浪漫飘逸、桀骜放浪。希望像他那样,拥有一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也希望像他那样,拥有一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更希望像他那样,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如能遂愿,我将以浪漫之笔挥洒淋漓地写出我盛世中华的华丽诗篇。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我希望能有杜甫那样沉郁顿挫的诗风。希望如他一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诗去刻画世态炎凉;也希望如他一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诗来传达忧思感伤;更希望如他一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诗去济世安民。如能遂愿,我将以现实之笔愤世嫉俗地抒写出我对虚假恶浊世风的强烈愤懑,以震撼人们心灵。

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诗人,像郭沫若那样,胸中燃烧着对祖国无限虔诚的爱,对新生活的无比向往;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诗人,像汪国真那样,诗里流动着青春的血液,跳动着青春的脉搏,涌动着一股清纯的气息。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最好是成为一名钢琴诗人,像肖邦那样。尽管他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可我总喜欢将他归入诗人的行列。他的音乐本身就是诗,每个音符都是美丽的字眼。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我思故我行,我将效法前人,用自己饱蘸激情的文字去讴歌时代之美,让华夏诗坛再展盛唐时的风采。

这或许不得不归功于我那爱好文学的姐姐。是她,教我一首一首的读诗,一首一首的背诗,诗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生活中最精致的组成部分。

夏日之夜,我躺倒在卧椅上,仰望着天上满天的星斗,不由得轻吟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诗句来,对诗和诗人总有种说不清的向往。

上学后,语文老师将我引进了唐诗宋词的天地。从此,我的生命里似有一种与诗割舍不开的情结。无数个夜晚,我面对深邃的天空,开始萌生了当诗人的梦想。

不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我希望能像李白那样浪漫飘逸、桀骜放浪。希望像他那样,拥有一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也希望像他那样,拥有一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更希望像他那样,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如能遂愿,我将以浪漫之笔挥洒淋漓地写出我盛世中华的华丽诗篇。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我希望能有杜甫那样沉郁顿挫的诗风。希望如他一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诗去刻画世态炎凉;也希望如他一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诗来传达忧思感伤;更希望如他一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诗去济世安民。如能遂愿,我将以现实之笔愤世嫉俗地抒写出我对虚假恶浊世风的强烈愤懑,以震撼人们心灵。

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诗人,像郭沫若那样,胸中燃烧着对祖国无限虔诚的爱,对新生活的无比向往;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诗人,像汪国真那样,诗里流动着青春的血液,跳动着青春的脉搏,涌动着一股清纯的气息。

篇8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阁夜》;创作背景;“人事”;“音书”;“寂寥”

一.《阁夜》尾联内涵之争

诗圣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尾联的注解存在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解释存在严重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教材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另外,我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

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我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相关文献,也由此激发了我对科研探索的兴趣。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1673—1769)在《唐诗别裁》中给出的解释是:“[阁夜]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沈德潜1998]。

我国著名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被誉为“汉学伟人”的萧涤非(1907~1991)等人在《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萧涤非等1983]。

《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2003年,岳泽和在《语文月刊》一文中认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诸葛亮(卧龙)和西汉末年“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跃马)这些在历史上曾煊赫一时的人物,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了吗?我们这些人又何必为自己的得失而挂怀呢?至于人事和音书,就任其寂静无声吧!”[岳泽和2003]。

2004年,仇桢在《语文教学之友》发表文章,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仇桢2004]。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2011年寒假期间,我通过网络版《全唐诗》查阅杜甫所有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杜甫的用词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对《阁夜》尾联进行了初步的解析。于2011年2月在《文学教育》上撰文,对“人事音书漫寂寥”作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人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音书”),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寂寥”)[曹天璞2011]。这一解释与其他作者的解释截然不同!

本文是在上述论文基础上,结合最近我的新的思考而写成。在本论文中,我进一步从《阁夜》写作的社会背景分析、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杜甫全诗用词统计分析等角度,进一步全面深入地解析《阁夜》尾联的深刻内涵。

二.《阁夜》创作的社会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肃宗时,杜甫担任左拾遗。晚年曾入蜀,在友人的推荐下,杜甫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杜甫一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韩愈高度赞美杜甫和李白诗词的艺术光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元稹赞誉杜甫至极点:“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由此可知杜甫对当时诗坛地位,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杜甫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56岁的杜甫在古时已经属于老年人,已经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这年是公元766年唐大历元年的春末,他来到四川夔州。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766年冬天西阁之夜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超然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四川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仿佛听到悲壮的鼓角声;诗歌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战乱的悲伤,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全诗虽有感时悲壮之情,也藏历史超然之愫。

三.从多重角度分析“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内涵

我首先分析“人事”一词。基本方法是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在线版《唐诗三百首》(网址省略/)搜索含有上述词语的诗词,然后从中总结出《阁夜》中“人事”的内涵。

3.1 杜甫关于“人事”的基本内涵

通过检索在线版《全唐诗》(网址省略/),我发现,杜甫还有以下12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参见表1。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根据上述表中的诗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除了第8行外,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在诗词创作使用“人事”一词时,其内涵基本一致,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作为补充,我查阅了在线版《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那么,能否由此确定《阁夜》中的“人事”也可以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而不是如人教版教材给出的含义“交游”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2 杜甫关于“音书”的基本内涵

下文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参见表2。

从上表可以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在使用“音书”一词时有以下规律:除了《阁夜》外,杜甫的“人事”用法和其他诗人基本一致,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静不来”、“稀”、“滞”、“断”等,形成“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并且,“音书”的含义比较明确——基本含义为“音讯、书信”之意。

那么,能否就采用上述基本内涵来解释《阁夜》尾联呢?本文第4节“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中将给出答案。

3.3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为了便于把握杜甫关于“寂寥”的基本内涵,我们先来探讨“寂寥”一词的起源及其基本内涵。

3.3.1“寂寥”的起源

“寂寥”一词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的《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名论著,是我国历史上首部最为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来源。传说中,《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写,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共计81章。后人将前37章归为《道经》,后43章归为《德经》。

在《道经》第25章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上述断言的大意是:有一物混然而成,它存于天地形成之前;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阔,它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歇;它为万物的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为“道”,勉强给取名为“大”。…

从上述解解中不难看出,“寂寥”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涵:“寂”,无声;“寥”,无形,空阔。但是,“寂寥”在此毫无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

“寂寥”一词也出现于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编辑的《楚辞》中。刘向在《楚辞》中收录了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以及刘向本人的作品《九叹》,计十六篇。刘向编写的《楚辞》现已遗失。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对《楚辞》进行了增补、注解,形成了《楚辞章句》。

刘向的《九叹》中又包括《逢纷》、《离世》、《怨思》、《远逝》、《惜贤》、《忧苦》、《愍命》、《思古》、《远游》。

在《惜贤》篇中,刘向有诗句“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其中按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的注解:“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据此,“声嗷嗷以寂寥兮”可以理解为“[屈原]向这一世界大声呐喊,表述自己的高洁与忠贞,但是没有任何人回应——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回应,一律都沒有,就象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人一样。”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寂寥”的最基本内涵有两点:(1)“寂静而空阔无形”,(2)“空无人民”。

另外,《四角号码词典》对“寂寥”也有“寂静而空阔”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寂寥”有“寂静;空旷”的解释。这些解释类似于(1)的含义。

在此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寂寥”的基本内涵中没有现代人们所说的“内心寂寞空虚”之意。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现代人对《阁夜》尾联解释有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3.2 杜甫关于“寂寥”的内涵

除了《阁夜》之外,杜甫在其它诗词中也使用了“寂寥”一词。通过对在线《全唐诗》的检索,我搜到了含有“寂寥”的诗,共计15首,最后整理成表3。

表3关于“寂寥”的含义是我查阅资料所得到,第10行《阁夜》中“寂寥”的内涵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用问号标记。

* 源自的先后次序与《全唐诗》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阁夜》外,在杜甫诗词中,“寂寥”内涵共有四种:

1) 寂静无声;2)孤单空落;3)冷落萧条;4)死亡。

同时也可以看出,“寂寥”在杜甫诗歌中的演变十分复杂。这很可能就是导致众多学者对《阁夜》尾联下句给出不同解释的一个重要原因!

3.3.3 从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以及诗友中寻找“寂寥”内涵

我们能否根据3.3.2节的分析认为,《阁夜》中的“寂寥”一定是表3中四个解释之一呢?或者说“寂寥”在杜甫的认知世界里还有其它可能解释吗?

直接回答上述问题是困难!本节试图通过“人物影响关系分析”的思想,从影响杜甫的前辈诗人和诗友的诗歌中获得线索。从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先前时代诗人的传世不朽诗歌对后世诗人具有重要影响,同一时代的诗友之间也有相互赠诗的“传统”。根据这一认识,我查阅了杜甫大量的诗词文献,从杜甫自身诗词中,我整理了可能对杜甫有影响的前辈诗人和同代诗友的列表。然后,再从这些诗人的诗词中找到出现“寂寥”的诗词,并且分析它们的涵义,以此来回答本节开始所提出的问题。

图1总结了杜甫诗词中或赞美或讴歌的10位著名诗人的姓名,也给出了杜甫的相关诗词名(其实还有其它诗词,图1仅列出一首,其它部分相关诗词在下文中略有提及)。下面对这些诗词一一分析,并且分析诗词所提及的诗人的作品中出现的“寂寥”一词。

3.3.3.1杜甫《解闷十二首》其七

杜甫在叙述自己的作诗经验时,写下一首诗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其中,“二谢”指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大诗人谢灵运和谢朓,“阴何”是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著名阴铿、何逊。该诗反应了“[杜甫]欲以大小谢之性灵而兼学阴、何之苦诣也”(《石洲诗话》云)。由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创作受到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的极大影响。

事实上,我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获知谢灵运、谢朓、阴铿、何逊在当时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位。

谢灵运(385—433年)为南朝宋代著名诗人。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脁(464—499年)为南朝萧齐文学家。出身世族,母亲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唐代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阴铿(约511-约563年)为南北朝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写景见长,尤善描写江上景色。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指李白)有长句,往往似阴铿。”足可见阴铿对后世的影响。

何逊(约477—518年)为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他诗情婉转,意境隽美,深为后世诗人杜甫等赏识。梁代天监间,他曾为建安王萧伟的水曹行参军兼记室,有咏梅佳诗《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何逊一身寂寞苦闷,寄情于梅花,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以上四位诗人含有“寂寥”的诗句在表4中给出(参见第3.3.4节)。

3.3.3.2杜甫《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首联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足见庾信对杜甫的影响。

庾信 (513—581年)为南北朝诗人。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诗人,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直接影响着唐代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唐诗的先驱。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表达了对庾信的赞美。

庾信对后人的影响也是至深。例如,宋祁的“庾信真愁否,仍能用斛量”(《秋日四首之一》),张耒的“已老冯唐犹不遇,思归庾信正多愁”(《归马二首之一》),黄庭坚的“庾郎三九常安乐。使有万钱无处著”。

庾信共有三首诗中含有“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3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讲述了与高适的友情:“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

高适(约702—765)为唐代著名诗人。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甚密。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他曾游梁宋,躬耕自给,因此其诗歌反映的层面较广阔。

高适有两首诗出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4杜甫《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

杜甫在《寄岑嘉州(州据蜀江外)》一诗中有诗句:“不见故人十年馀,不道故人无素书”,其中因岑参曾任嘉州刺史,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岑嘉州”。

岑参(约715—770)是唐代著名诗人。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渐困。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岑参写了不少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思乡之情的诗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隐逸思想在诗中多有体现。

岑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一词,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5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极深,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杜甫三十三岁。在东都。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曾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745年(宗天宝四年),杜甫三十四岁。再游齐﹑鲁。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杜甫与同游,感情甚密。

杜甫写了许多反应与李白友情的诗篇。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到:“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情真意切。除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包括《寄李白二十韵》、《赠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梦李白二首》、《冬日有怀李白》等。

李白(701—762年)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的性格是高傲的,他有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醉累月轻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

李白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6杜甫《陈拾遗宅》

杜甫对陈子昂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赞赏有加,在《陈拾遗宅》写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杜甫本人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陈子昂(约661—702年)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历任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现存诗共100多首,其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陈子昂还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100多首传世佳作。

陈子昂有一首诗用到“寂寥”,参见表4(请见第3.3.4节)。

3.3.3.7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 (约645—708)为初唐杰出诗人。唐高宗咸亨进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查遍杜审言诗集,未见含有“寂寥”。

3.3.4 杜甫诗中“寂寥”可能内涵的总结

根据3.3.2和3.3.3的分析,我总结了一张表格,给出了影响杜甫的诗人以及他们诗歌中出现的“寂寥”诗句。

根据表4,我推断在杜甫诗歌中,“寂寥”一词除了四种可能的内涵外,可能还会有“寂静空阔”、“寂静空阔无形”的内涵。因此,结合3.3.2节的分析,我认为,杜甫在使用“寂寥”一词时,其可能的基本内涵有六种:

1)寂静无声;

2)孤单空落;

3)冷落萧条;

4)死亡;

5)寂静空阔;

6)寂静空阔无形。

这一结论为解释《阁夜》中的“寂寥”一词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阁夜》中的“寂寥”的内涵应该为上述六种内涵之一。下一节将详细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深刻内涵。

四.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慢寂寥”新解

前面,我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和“寂寥”的可能内涵。结合对《阁夜》全诗的人事,我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我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随它去”似乎不当,也与全诗完美的对仗性——“催-霁”、“声-影”、“闻-起”、“终-漫”——也不相称。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也不是如“远地音书”的意识。

第四,根据从多重角度对“寂寥”分析的结果,“寂寥”在《阁夜》中没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点与大多数学者的注解完全不同。结合“卧龙跃马”一句,将它解释为“寂静无声”、“寂静空阔”或“寂静空阔无形”更加贴切。

综合上述四个要点,我得出以下结论:

(1)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不相称。我认为,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将“人事”理解为“人世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愁和失意之事”。

(2)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清代诗人沈德潜得解释等截然不同。我认为,应该将“音书”理解为“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情感”。这一理解更加准确。

(3)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与未来。

(4)借助“卧龙句”可以看出,作者在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因此“人事句”应该对这种感慨进行回荡,从《阁夜》全诗可以看出,前三联的上句反应了现实的“阳”、“悲壮”和历史的“强人”等力量的一面,下句则回荡着现实的“阴”、“柔”、“弱”的一面。因此,我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理解应该尊重这一对仗的规律。

终上所述,《阁夜》尾联中的“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本文从社会背景、对杜甫有影响的历代诗人的作品、“寂寥”出处考证等角度,运用归纳分析、类比分析、相关分析和诗词对仗分析等思想,对诗圣杜甫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和“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我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声无形”(而不是指“寂寞”)。

通过上述分析,我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遁入无声无形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我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感慨,对百姓的忧伤,也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超然。

参考文献:

[1]沈德潜(清):《唐诗别裁》。岳麓书社出版年,1998年。

[2]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4]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5]岳泽和:《杜甫律诗五首》注释辨误,《语文月刊》,2003年12期,第40-41页。

[6]曹天璞:杜甫《阁夜》中“人事音书漫寂寥”新解,《文学教育》, 2011年3月,第84-86页。

[7]《汉语大词典》 见 cd.省略。

[8]《全唐诗》 见省略/。

篇10

诗鬼是唐代诗人李贺,李贺是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后裔。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