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语录范文

时间:2023-03-16 23: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南怀瑾语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南怀瑾语录

篇1

1、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4、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5、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6、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7、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8、如果要问,世界啥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呢?我说,人类也许永远不会实现。假使人类真有这么个社会出来,就是宇宙毁灭的时候。

9、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10、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11、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12、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可怕,还可以复活,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13、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这就是学问。

14、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15、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16、我们都常听说“得意忘形”,但是,据我个人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还要再加上一句话“失意忘形”。有人本来蛮好的,当他发财、得意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得当,见人也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连人也不愿见,一副讨厌相,自卑感,种种的烦恼都来了,人完全变了。

17、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

18、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19、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20、全世界都是钱做主,以钱来决定贵贱,没钱就没自由。没有真正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修养、学问修养,有的只是乱七八糟的所谓个性张扬和向钱看。连科学研究、教育、学术都在听钱指挥,没有精神支柱,一旦失业,就像天塌下来一样。

篇2

全书共四大板块,即《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和《我的教学语录》。王崧舟老师把自己的从教经历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第一个五年,算是“崭露头角”的五年,被评为绍兴市教坛新秀,被任命为上虞市实验小学教导主任、上虞市百官小学副校长;第二个阶段是“孤独沉潜”的五年,埋头教书,埋头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一鸣惊人”阶段,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声名远播;第四个阶段叫做“开创流派”阶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派语文教学风格,并在中国小语界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

王崧舟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实用,很管用。如情境填空法,他举了个例子,于永正先生的《新型玻璃》,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第一种是“夹丝网防盗玻璃”,第二种是“夹丝玻璃”,第三种是“变色玻璃”,第四种是“吸热玻璃”,第五种是“吃音玻璃”。

师:说得多清楚,多有条理!不过,能说得再简洁一些吗?请你考虑一下。(这个学生面有难色,想坐下去)

好,到这个地方,你就得打住了,你不能再往下看了,你要做情境填空了。假如你是于永正先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境,你怎么办?你带着这样的想法看那个实录和光盘,你缺什么就补什么。这招很管用。我们来看于永正先生怎么做:

师:你先别坐下去,请你沉着冷静地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再好好想想,我们不着急。

“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这句话很重要。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我看这个就是。但叫我上呢,叫我来个应急处理呢,我肯定到不了这个层次。这么一比,就比出差距来了。什么叫大师,什么是庸师,这不明白着吗?接着看:

生:(想了一会儿)课文一共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分别是:“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好,赶紧打住,你别看了,情境填空,你什麽反应?在这里定格,你想:如果是我,该怎么反应?看实录最怕无所用心、一泻千里啊!看于永正先生:

师:(竖起大拇指)说得妙,妙就妙在“分别是”三个字上。有了它,你就可以少说整整十五个字,下面只说名称就行了。你真了不起啊!如果刚才你坐下,不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吗?孩子,这样的机会可不多啊。

这就是大师级的人物啊,他怎么跟孩子进行对话的,这个就是情境填空法。机智、通变、智慧,就是这样炼出来的。

还有实录还原法、微格解剖法、课感积淀法,都很实用,很管用。

王崧舟老师还认为语文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比如,读流行的书,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不流行的书,如汪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杨成寅的《太极哲学》;入世的书,如台湾傅佩荣的《哲学人生》、卡耐基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出世的书,如六祖慧能的《坛经》、南怀瑾的《如何修证佛法》、索甲仁波切的《生死书》;教育类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和《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田正平的《中国教育经典解读》、石中英的《教育学的文化性格》;非教育类的,如范曾的《吟赏风雅》、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语文课程类的,如王尚文的《语感论》、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非语文专业的,如兰色姆的《新批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学术类的,如朱光潜的《诗论》、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国学经典类的,如王阳明的《传习录》、熊十力的《体用论》、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西方经典的书,如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汉默顿的《思想的盛宴》。等等等等。王崧舟老师始终觉得,对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的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

王崧舟老师认为,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的人生大概有着这样四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叫功利境界,我通过教书、通过上课来挣钱,这是功利境界。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归结到一个词语,叫“责任”,很多优秀的老师,很多有理想的老师,就处在这样的道德境界中,他们为了教育、为了事业、为了孩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这个时候,你不是为他人活着,你是为学问活着。科学境界,使你在职业中重新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做学问的趣味。第四重境界叫生命境界,在这个境界,你会迎来一次次生命与生命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美丽邂逅,到这个时候,你不是在上课,你是在享受上课。

王崧舟老师认为教师要练的第一个真功夫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外乎这样三种姿态,第一种是“作者崇拜”姿态,第二种是“读者崇拜”姿态,第三种是“文本崇拜”姿态。三种姿态各有利弊,各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而且在具体的文本细读实践中,三种姿态往往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挥作用和影响。

第三大板块“我的语文实践”实录了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二泉映月》、《两小儿辩日》、《鱼游到了纸上》和《慈母情深》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师素养 “问课” 师生关系

“高效课堂”是指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一节课内最有效、最优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不仅在知识涵养上有超常收获,并在道德人格方面获得突破性成长。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效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已成为每个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理想。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一、教师必须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

当今世界,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迅猛,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我学科专业素养,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广泛的阅读,笔者大胆得将《〈论语〉选读》的十篇课文用一个图形全部概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点化,并作为贯穿全书教学的暗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个图形的第一次呈现是在学生思考《克己复礼》课后第一个习题“礼和仁”是什么关系的时候。

教参的答案是“礼并不是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礼的本质是仁,礼仪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仁的追求;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而不是无差别的无等级的博爱;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是带着仁爱的心去执行这些规范。”教参的答案如此冗长复杂,不要说是学生,即使是作为教师的笔者看了都晕头转向。如果这样的答案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那么“高效课堂”根本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不是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与理解,是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如何把这个既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得说明,又能引起全体同学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呢?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给‘仁和礼’”画一个图形,你会选取什么图形呢?为什么是这样?”这个问题抛出后,全班同学兴致高涨,下面这些图形就是课堂上学生画的(图1):

学生有些说“仁”与“礼”的关系内仁外礼,仁是本质,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图①);有些说“仁”和“礼”地位是相等的(图②);有些则和第一种观点相反(图③);还有说“仁”是“礼”的基础,“礼”则是“仁”的目的(图④);更有甚者画出了太极图,说“仁”和“礼”乃是如同道家的阴阳调剂,矛盾统一得存在(图⑤)。

这个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调节了课堂气氛,连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也都踊跃得参与了激烈的争辩。最后,笔者则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该题的参考答案(图2):

在对学生的第一种的说法表示赞同之后,笔者因势利导,结合这个图形将整本《〈论语〉选读》教学的脉络呈现了出来(图3):

此时,笔者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孔子思想的核心乃是“仁”而“仁”则是仁义、孝梯、谨信、忠恕等内心的原则;“礼”则是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制度以及诸如“守丧婚嫁祭祀”等礼节仪式。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大同社会”和“恢复周礼”,只有人人都能坚守内在的“仁心”,社会才可能表现出外在的和谐与安定。

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改变了《论语》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了化烦为简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高效课堂”。

总之,要达到“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对课文的内涵和外延做到烂熟于心。只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诲人不倦”。

二、教师必须养成课前“问课”习惯

“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求学生、同行、家长的建议与意见,对自我教学设计进行反复思考和深度加工,以达到改进方式、获得最佳课堂效果的教学形式。

1.问自我

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前要问自我如下内容:教学知识是否易被学生接受;是否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是否营造了良好的情境氛围;提问是否合理。

《沂水春风》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感受孔子师生间平等和谐气氛。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孔子为什么“喟然与点”。这个问题显得相对抽象,学生可能无法入手,即使入手之后也难抓住重点。因此需要设计子问题。基于笔者任教班级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脱离文本的夸夸其谈,笔者设计了第一个子问题:联系本文,谈谈曾皙与其他三子之异。目的就是能让学生立足文本去思考。

另外,《〈论语〉选读》是语录体散文集,知识体系庞大复杂,名句名言零散错落,但在内部的结构上却具有草蛇灰线的伏笔和“形散神不散”的特质。南怀瑾先生认为,《论语》全书不是分散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在它貌似散乱的背后,其实有一个最根本的核心,那就是“仁和礼”。《〈论语〉选读》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旧知识点进行查找、对比、整合,才能有“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彻悟。

《沂水春风》一文中,学生应该会注意到“礼”(《沂水春风》里孔子明确提到了“为国以礼”),但却忘记前面课文中所提及的“仁”。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著名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记忆后开始时间遗忘较快,其后遗忘逐渐减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两种相似材料,前后间隔短,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等。

因此笔者设计了第二个子问题:联系前文,谈谈曾皙与孔子之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框架跳出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概括能力,从而不断得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在所学课文里仔细寻找“蛛丝马迹”以论证自己观点。那么,学生会找到哪些句子呢?笔者事先制作了相关图表,清晰地呈现出学生可能提到的观点(图4)。

上图中,学生应该能找出体现孔子志向的语句,却未必能概括出曾皙的志向?为此,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前作业:尝试描绘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具体情景。这也是课后习题一。笔者认为这个题目不仅落实了文言翻译,而且锻炼了学生文笔。

文言教学,只有首先解决学生对文本的认识问题,才能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只有在充分的朗读、翻译、扩写的过程中,学生对曾皙的志向才会有独立自主的认识,才会有精准确切的概括。

教师在新课教学前要“问自己”,是否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的切入点,是否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去发展。只有经过这样的“问自我”,教学设计才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上所碰到的困难,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问同行

一个只会闭门造车的教师在教学上只可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教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工作。教师要“走出自我”的那片天地去“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多倾听同行和领导对自己教学设计的意见,才能便于自己将来的教学扬长避短,才能有创造性的收获,才能及时改进教学设计。

对于《沂水春风》一课,笔者曾精心设计了二十张幻灯片的课件。但经验老到的前辈告诉笔者,四十分钟的课堂,一节课的课件内容不能过多,课件里过多的参考答案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且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预设越多,留给课堂的弹性空间就越少,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回旋余地也就越小。相反,只有给课堂留了足够的弹性空间,学生思考、领悟问题的时间才有了充分的保证,学生的合作度和参与度才能得到有效增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认为,“问同行”除了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否恰当外,还可以问同行自己教材的处理是否得当,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课文中心问题的设置是否有效,课堂教学的容量是否合理等。“问同行”的形式可以是对话、书信或问卷式,也可以是模拟情境式。

“问同行”是从专业的角度获得建议。这种建议科学性强,含金量高,有的放矢,便于教师改进教学。当然,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相互间坦诚交流。只有博采众长,虚心好学,且敢于向同事征求意见和不足,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知识智慧、审美情趣、性格特征都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能有效引导、启发学生的个人魅力。

3.问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生为本”,时刻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要做个耐心的倾听者和虚心的请教者,去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希望教师如何教学的意愿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为了上好《沂水春风》,笔者曾以“你看过《沂水春风》后有什么困惑”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孔子不是主张礼乐治国吗?为什么前三子都讲到了礼乐,惟独曾皙没有;孔子不是一直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为什么到晚年流露出归隐的思想,难道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吗?

对问题解决满怀期待的学生,势必会在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合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耀出探索的光芒。

与此同时,笔者还深入与学生谈心。笔者曾问班里一个学生,为什么最近《〈论语〉选读》课堂有点沉闷。当时该学生激动地跟笔者说了这么一番话:《论语》的知识点不容易掌握,有点脱离现实生活。其实你要说明一个苹果是怎么样的,最好办法就是拿一个苹果过来,而哲学的东西则太深奥太抽象。

这段话对笔者的启发非常大。如何运用具体的图形化解学生抽象的问题呢?笔者在备课的时候再次运用了《克己复礼》中的那个图形: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呢?其他三子观点其实也是礼乐治国。曾皙的话,可以理解为归隐,也可以理解为入仕,但都呈现了一种快乐逍遥的画面。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所以礼是体,仁是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有所追求,有所信仰,才能从容淡定,进退自如。因此,与其说《论语》是教我们如何为政,不如说是教我们一种处世的哲学,一种守望心灵的哲学,一种寻找快乐的哲学。

至此,教师才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从旧的知识点上衍生出新的知识点,又梳理了《论语》的知识体系。而教学中,“同心圆”图形的创设,也清晰地阐释了全文的中心问题,更深刻得理解了孔子“仁礼”思想,更深入地走进了孔子的精神世界。

教学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但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许多“败笔”。因此我们不能老是在课后进行反思,做一些“亡羊补牢”之举,更应该在课前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这不仅需要教师必须努力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更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养成课前“问课”习惯。只有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随意之间皆为文章。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帮助教师准确得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理清教师的上课思路,使教师的教学更好改进,教学艺术逐步完善,使教师能更稳健有力得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严永金.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