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5: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生德育工作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尤其是电脑和网络改变了这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冲击,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从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一时期正是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往往是把“双刃剑”,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中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中职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无形之中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中职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互联网在中职院校中的盛行和传播,使很多学生往往难以自控,很多缺乏自律的中职学生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网络,沉溺于网络之中,致使其在现实中容易丧失自我。
二“、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管理学生
1.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实施制度管理的同时,切实开展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来进行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要将自己最慈爱的一面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汲取动力和勇气,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勇敢、自强不息,强化自己的责任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家的温暖。
2.形成职业导师制度。职业导师制度在中职学校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大部分在毕业后要直接进入企业,在这个年龄阶段又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职业导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剖析自我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努力发展自己的价值取向。只有这个方向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才会更有目的性,这个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路上更好地前行,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中职学生也希望在学校或是今后的企业中发挥其聪明才干,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学校或是企业的认可。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该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得到更好的展示,帮助学生树立其自信心。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一切条件,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切实地行使应有的管理权利。每一个人都希望在学校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得到学校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多看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一切方便,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多种形式,使其能切实地行使应有的管理权利。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动脑筋,找到解决的办法。通过动员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的方式,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学校的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公开的竞争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尝试、发挥、冒尖的机会,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和他们的专业有机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化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不断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篇2
论文摘要: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出现,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一种捉襟见肘的窘态,这就让我们做学校德育工作的人不得不去重新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所在。我们通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可以从走进学生心里来强化教育,并在营造一种氛围中,加上日常礼仪教育等方面来对农村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志农村中学教育环境,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这里主要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些思考,与同行们商榷。
一是用倾听走进学生内心里实施有效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运用倾听,对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思想现状的了解得谅能依据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从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运用倾听,也可以了解到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使教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个性的尊重和人格的关怀,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为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倾听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他们的要求和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谐的辅导关系,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倾听并非仅仅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不仅要明了当事人通过语言、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知晓当事人在交谈中所忽略的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正确的倾听要求教师以机警和同情的态度深入到当事人的烦恼当中去,细心地注意当事人所做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何谈论自己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所遇问题做出如何反应,还要注意当事人在叙述时的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二是正负强化是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
在德育中适度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批评与惩罚的实质是负强化,负强化会造成客体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批评与惩罚要适度运用尤其不能经常使用,只有善意的切中要害的,就事论事的和恰如其分的的批评与惩罚才能将暂时的心理挫折变为一种激励力量。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丧失信心或习以为常、满不在乎。同样,表扬与奖励的实质是正强化,若过多运用就不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容易使学生不重视,视为无足轻重。在德育中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依据学生的特点,特别是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选择能最大限度地起到惩恶扬善的方式。适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是班级管理和师生交往中实施德育
德国著名教育家涂尔干说过:“一个没有纪律的班级一定没有道德”。从进校起班上就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建立班上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如学习、纪律、品德、劳动、卫生等各项奖励制度和严禁打架、抽烟、喝酒、赌博等管理规定。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对严重违纪学生除写出书面检讨,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抓好班委、团支部的建议,注重培养“小助手”,锻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如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爱惜粮食、节约用水电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另外,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与帮助。?一般说来,后进生具有成绩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自信心等特点。?如何正确对待将要走上歧途或已走上歧途的孩子,这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难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点。班级可以开展“教师与后进生交朋友”活动。可以对班级对表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分析排队,找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由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与各科任教师结对交朋友,并建立帮教联系本。对帮教活动、帮教过程以及谈话记载、转变情况、均做好记载,以便对学生进行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是加强传统礼仪实施德育教育
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班级要把礼仪教育作为本班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一入学,就将学生分礼仪学习小组,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并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竞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教育,使学生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礼貌习惯不断增强,学生见到家长、长辈、老师都能自觉打招呼。不文明言辞不断减少,不文明行为正成为历史。
总之,新时期农村中学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德育工作者应力求从根本上改变重智意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的现象,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这样才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与坏,从个人来讲,影响到学生一辈子,从长远、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讲,又是影响到国家将来与社会和谐的大事情。因而,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这一工作位置,除了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高度重视在德育工作上的投入,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王东莉.论思想教育的人文关怀[j].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4).
篇3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
我校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调查规划阶段。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以及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了解适合时代特征的道德教育新途径,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实施方案。
小范围实验阶段。学校成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验小组,组织“明礼诚信”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将课题研究的活动和实验渗透到平时的学校、班级工作之中;同时,我们在初一(10)班和初一(12)班两个实验班率先开展活动。
实验扩大阶段。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明礼诚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决定将原实验对象从初一(10)班、初一(12)班拓展到全校。
实验反思与改进阶段。根据我校制定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实证性研究。我们依据“科学性、实践性、渗透性、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教育方案的落实,比较实验与实践效果,反思研究策略,及时进行经验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明礼诚信”道德教育研究之风。
交流推广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后,我校举行了福建省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课题市级示范结题报告会,来自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各兄弟实验学校的近15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我校展示、交流的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受到广大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实践提高阶段。本阶段课题研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明礼诚信”的道德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实践“明礼诚信”的自觉性及这方面的动力和能力;验证学校诚信教育层次性目标与内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适当调整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形成适合我省中小学生“明礼诚信”教育的系列活动方案。
成果总结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整理、出版“明礼诚信”课题研究系列材料等。
二、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道德建设“明礼诚信”研究》课题成果是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各种优化的社会资源创新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法,构建新时期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立、健全多途径、多方位的养成教育网络,转变认知型的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化、具体化、系列化,并将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构建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品德培养体系,积极创建学校行之有效的全员育人、活动育人的德育模式及保障机制,提高学校整体德育水平,推进学校德育内容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建设。
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中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形成其探索能力。这让学生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共同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等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三主两渗透”的教育方式。“三主”指的是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队活动的特有教育功能;“两渗透”是指道德教育要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去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效果
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是一支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队伍,他们以教书育人为使命长期不懈地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找准“明礼诚信”教育的切入口,目标明、过程实、效果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初步构建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我校的《城东中学学生一日规》《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学生“明礼诚信”道德规范层次要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习惯养成要求。这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提高了教师对“明礼、诚信”教育的信心。
组织编写《“明礼诚信”主题班会优秀教案选》,指导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无论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还是对教师的为人师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质,对其学习、生活、交往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不但注意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明礼诚信意识,也注意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师生互相鼓励,共同提高认识,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开通《城中论坛》《德育之窗》《教师主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强大优势实现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
收集汇编“明礼诚信”教育的优秀案例、“明礼诚信”课题研究论文、学生小论文若干本。这些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生动材料,为学校深入开展“明礼诚信”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明礼诚信”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获得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德育的三个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不但注重在校内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而且还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以至达成共识,努力实现家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我们把三方面(学校、家长、学生)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家长会、班队活动、讲诚信故事比赛等形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使德育效果更加显著,家庭教育也更科学了。
2002年3月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先后获省、市级以上荣誉共25项。泉州市达标中小学校对我校开展的“明礼诚信”课题研究成果也予以充分肯定:城东中学该课题研究成果丰富,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开发的“明礼诚信”学习材料,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青少年道德建设教育“明礼诚信”研究》课题是在学校德育工作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文明行为在新时期的具体内容,中学生养成习惯教育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的实践探究。探索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构建信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模式,创立“三主两渗透”的教育方法,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理论和学生道德发展与形成理论的研究,为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观念和新思想。课题研究成果如“明礼诚信”的国旗下讲话、班会教案、养成教育活动设计、“班网”、《学生行为规范考核细则》等对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篇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扮演着班级管理工作舵手的角色,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主任不但起着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沟通并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日常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可以说工作是繁杂而至关重要的。但不管班主任的工作多么繁杂,都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1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减少对父母看护和管理的依赖,但是尚未达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能够完全自立进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调动起班主任队伍的德育工作积极性,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种以初中青少年学生为主体进行参与的德育方式,才能实现德育观念转变,完成德育工作改革。
2理解学生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上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中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能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2.1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2.2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3加快推广渗透教育理念
有效的德育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其他教学课程交流配合完成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顾及到了各门学科的特点,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诚信、善良、踏实和稳扎稳打等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初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正处于性格不稳定、浮躁的青春期,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玩的同时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例如,组织各种网络竞赛、讨论活动,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讨论怎样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而又不沉迷于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寻找材料,开展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这样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又能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
4德育工作是系统性工程
班主任针对学生有效地执行德育工作,就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它和各位班主任本身的性格、理论知识水平、德育工作理念以及教育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班级活动、学生自身品德有着直接关联。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它就要求在整个系统环节里各个方面都要有科学性,要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效力。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4]严金洪.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漫谈[J].新课程(中学),2013(03):8-10.
篇5
以县教委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本学期工作目标为指导,以首都农村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贯彻《北京市德育整体工作纲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校园礼仪和和社会礼仪为重点。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有机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设适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积极创建追求实效,育人为本的德育校。
二、工作目标
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确立自信心和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为养成教育和理想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明礼仪的合格中学生。
三、工作思路:
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以育人为工作中心;以全体学生为活动主体;以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校训、校歌、校徽等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奥运年”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活动,从奥运礼仪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在参与中发展。
四、本学期常规工作
1.落实市县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观念的更新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开展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以和谐班风促优良校风。
2.落实全员德育,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主题,面向全校教职工开展教育论文和成功教育案例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
3.加强学校德育信息化建设,创设校园德育网页,发挥网络德育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构建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平台。
4.加大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力度,加强问题研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管理,落实帮教活动,开展不良行为学生转化研究。
5.加强住宿生管理力度,使住宿生管理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使住宿生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6 .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培训,提高班、团干部的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向教育性、愉悦性方面发展。
8.加强常规管理,促进养成教育。
(1)继续加强班级量化管理,推行月红旗班、进步生、优秀生、及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评比活动。
(2)继续办好“知心信箱”和“面对面”的咨询工作,提高学生的咨询率、面询率,注重实效。
(3)坚持和完善家访制度,深入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4)严格升降旗制度,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5)办好广播、板报、橱窗,充分发挥宣传作用。
(6)规范班主任素质工作手册的使用。
五、本学期重点工作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及《密云且中学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规范化管理。
(2)开展“学生最爱戴的教师”评选活动,促进形成全员德育工作氛围。
(3)以我县开展的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契机,充分发挥县、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的作用,加经强验交流和表彰,以推进我校班级管理再上新台阶。
(4)进一步推进新型班集体文化建设,加强对班干部、团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班干部、团干部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1.以“3.5日学习雷锋”活动为为契机,组织全体中学生成立学雷锋小组,开展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公物、团结互助、文明礼仪等方面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与班级文化建设为相结合,以“清明节、劳动节、科技节、青年节、母亲节”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和品德教育。
(三)以“情系奥运,做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内容,抓实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
1.拓展学生“十个文明习惯”的培育形式,帮助学生认知美、丑,形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提高文明素养。
2..以活动为载体,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1开展校级“奥运项目观赛礼仪知识”竞赛;(2)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我班的奥运项目”活动,丰富学生的奥运知识。 共2页,当前第1页1
(四)加强法制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通过落实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每两周一次举案说法制度和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光盘、录像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2.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1)建立学校不良行为学生的总体档案和个体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2)进一步明确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职责,从思想、行为、学习、交友、家庭环境等各方面了解学生的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本学期进行成功案例征集与评比。
(3)贯彻县教委《关于加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意见》(XX年11号文),认真落实六项制度,即:不良行为学生不到校追踪制度,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制度,学期转化情况上报制度,法制校长定期讲座制度,帮教人和政教处定期与不良行为学生谈话制度,定期案例评析制度。要严格学校、年级和班级三级管理,明确各自职责。在发挥导师帮教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同伴帮教的作用,对极个别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还要确定民警帮教人,不断增强转化效果。
(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做好学生个体、不良行为学生、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
面向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个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征集、评选活动。
(六)做好县级三好学生推荐工作。
篇6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探讨
0引言
现代学校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也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教育,因此德育教育成为目前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班主任作为初中学生集体的带头人,自然而然担负起德育工作。然而由于时代变化快、教学思想改革发展迅速,学校教育和社会都要求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德育工作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1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现状
1.1 德育工作的内容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除了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性格、人格、情绪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基本内容包括两方面:学生的美德教育和学生的心理教育。
1.2 德育工作的形式
纵观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从初一到初三,德育教育都以说教的方式居多。班主任不仅担负班级管理工作,还担负教学任务,日常工作十分繁忙,要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和品德进行关注实在是力不从心,因此,大对数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是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候才进行的。
1.3 德育工作开展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的学校教育中已经由来已久,可以说从孔子收弟子办学开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一直贯穿在教学过程当中。但是就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尽管班主任使尽浑身解数规范班级的班风,但还是不能阻止问题学生的出现。
2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之所在
2.1 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需要创新
目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主要方法是说教,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候进行“围堵工程”,拿校规校纪约束学生,说教无益、班规校纪“治理”不了学生,就通知学生家长过来,连学生带家长一起接受“德育教育”,虽然事情解决了,但是问题学生的良好表现也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当班主任将德育工作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处理问题”上,就不得不忽视了班级集体的班风建设。这样的德育工作方法是防守型的,并非激进性的,也就是说,德育工作对学生心理和品德发展的主动性没有展现出来,德育教育的效果也不能说是好的。因此,班主任应该改善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在德育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改变被动教育的现状。
2.2 德育教育主体变化需要创新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要求改善教学思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发挥,从尊重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德育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项主要工作,单纯在知识能力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和品德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会使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短板。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学生是德育教育主体”角度出发,针对学生的心理、人格、道德发展需要,创新德育工作。
2.3 社会环境要求德育教育创新
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和人格发展状态特别重视。西方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在从业人员选拔过程中加入心理测验一项,以确保职员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符合工作的需要,中国也从本世纪开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也是心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结果会对他们以后的人格发展和对社会的适应程度产生巨大的影响。社会要求公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水平提高,也就对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效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初中班主任必须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履行“育人”的责任。
3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创新的方法
3.1 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3.2 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篇7
关键词 :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职业教育质量。2009年6月,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会议在天津召开。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以德育课为主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转变为学生内在需求。本文通过对农村中职学校德育现状的简要分析,提出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几点意见。
一、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1 德育对象成绩差,素质底。
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招生后的线下生,质量普遍比较差,生源质量差不仅体现在在校学习的成绩比普通高中学生差,更体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较低,影响了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这是目前农村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1.2 教师授课质量低。
尽管目前中职教育正得到不断重视,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但是相对应的软硬件条件却迟迟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必要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低等都影响到中职教师的授课质量,不仅学生不主动学习,部分教师也敷衍了事,不重视中职课程的教授。
1.3 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学生德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其他文化课和实践课并没有多少区别,要科学地判断学生在德育课中到底收获多少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多少,达到了怎样的教育效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依据可供参考。
二、对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建议
2.1 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中职教育机构都在加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的提高,盲目扩招和争抢生源给农村中职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在农村地区,学生和家长“闻中职招生色变”,大大影响了农村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变农村中职学校的招生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改变招生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首先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职学校招生程序的规范力度,遏制中职学校招生的乱象,提高中职学校办学门槛,制定一定的软硬件考核指标对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进行衡量,清理那些以经济利益为追逐目标的学校,还原中职教育的良好初衷。其次,中职学校招生人员资格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任何人都有机会从事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招生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是农村中职招生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部分不法人员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学生和家长,败坏中职教育的声誉,严重影响农村中职教育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招生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规范招生行为。
第三,对中职学校自身来说,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就是要制定与实施相应的中职招生规划,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在明确自身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制定相适应的招生管理办法,确保招进来的每个学生都能在优秀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学习。
2.2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上课热情。
德育课教学具有不同于中职学校其他学科的区别,其特殊性在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如何,很难通过单纯的考试来进行衡量,要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的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革德育的评价体系,应该不单纯以考卷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对中职学生和教师来说,德育课的评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已远远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进一些新的理念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德育教学评价需要对中职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行为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这并不全面;德育教学评价应该产生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德育教学评价还需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德育教学评价在对学生德育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应该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在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改革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总结德育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总结出全面的的考核方法,尽快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科学的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达成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3 改善授课方式,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授课方式一般比较落后,受制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知识单向流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德育教学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的“教与学”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习惯,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德育教学中,结合智力、非智力因素,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建议在农村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注重和完善下面几种教学形式:
首先是进行“对话教学“。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教师答疑为主,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性地提问。德育课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进行圆满解答,这同样也是教师个人提高德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还要加强课堂讨论。任课教师要做好讨论话题的调研,为课堂教学准备有实际意义的讨论题目,议题应该包含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中职学生关心的就业、工作现状等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还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因材施教。
再次要加强辩论。将辩论的教学方式引入德育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对弈中快速吸收知识。辩论不同于讨论,面不应太广,抓着某一点,深入展开,通过辩论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最后是采用小论文进行考核。采用布置论文作业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的德育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分析,通过论文最终真实地反映学习成果。论文的着眼点要注重实效性,可以考虑对国内外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帮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使德育教育更生动、直观,并且养成注重自我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4 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交流。
德育课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中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差距,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却并不比其他学生差,甚至在农村中职学校中,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这就对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德育课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德育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并不在于德育课程本身,而是注重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与学生进行课程之外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认为老师是他的朋友时,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德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强,因此,德育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切忌不分场合训斥谩骂,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要善于发现不良学生的优点,适当地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还要加强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里波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关心帮助,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化来挽救一些落后的学生。
周济说,没有爱就没有德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德育,农村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2]徐凯.新时期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3]曹秋梅.小议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换[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篇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手段已广为人知,但是让“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现状及困境、困难的探讨,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拉近德育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辩析力,让“研究性学习”撑起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片天地,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
研究性 学习 学校 德育
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第三次全教会也提出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推进德育,因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启动、发展和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状况。但是,当今中国的公民道德水准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某名演员竟身披日本军旗拍照以为时髦;光膀子挤公共汽车的大有人在;造假售假者多如牛毛;张口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又为司空见惯。这也是中国德育面临的尴尬局面。一个重视德育的国家,公民的道德素质却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于是就疾呼: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那些人何尝不是从娃娃过来的,何尝没有受过严格的德育教育。一面是学校强大的德育攻势,另一面却是公民道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德育变得如此脆弱,不能不让人深思。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德育工作,但是,纵观当今中小学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哪些问题,该如何走出学校德育的困境,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极为关注,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求为学校德育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学校德育工作模式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德育工作以灌输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德育离不开灌输,但灌输一旦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只能算是一味地灌输,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我们的德育往往是重课堂教学,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虽然我们也强调德育的“知情意行”,但大多数情况下,“知”仅仅是教师告诉学生该懂得什么道理,“情”仅仅是教师把自己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身上,在这种德育模式下,“意”和“行”就不难想象了,学校德育就变得很脆弱,很多学生在老师面前是“乖乖儿”,而回到家里却成了“小皇帝”,走上社会后往往就成了“问题儿(脏话、随地吐痰、闯红灯等等)”。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现象呈现开放性、民主性和多样性特征,这种离开学生主动参与的德育灌输必将陷入困境:其一,被动接受教育,德育工作过于简单,教师告诉学生多少,学生接受多少,一旦离开教师,学生就丧失辨别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离开教师等于离开了监督力,缺乏自制力;其三,学生在情感上对德育内容缺乏共鸣,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以至这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今天说了明天又忘记了”的现象。老师说了一遍又一遍,但学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
2、以说教为主,缺乏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培养学生辩别是非提高道德能力的摇篮,如果德育工作不能立足于社会现实,缺乏社会实践,那么这样的德育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把德育实践简单化,把它定位在看展览、听报告、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其实,判断是否是德育实践的标准不是地理方位(并非校内外之分)和搞那么几次活动,而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践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感悟,以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而当今的学校德育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只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让说教代替德育实践或把德育实践做成说教,不重视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一旦受到社会不良习俗的冲击,我们的学校德育还留有多少痕迹呢。
二、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
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德育方式如仍沦于传统的模式,那么必将拖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解决德育工作的困境,本人认为,其主要途径就是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学校德育工作。“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作为各学科的科学的学习手段已广为人们接受,但是,“研究性学习”不该是学科教学的专利,“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在德育等更加广泛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德育工作领域虽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它的“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摘自《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等等正是德育工作要解决的问题,将“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解决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困惑的问题。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关注道德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去调查、分析、理解和剖析,最后获得道德评价。为此,本人曾作过尝试,如针对当前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现象比较严重,我不急于评价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带来的不良后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给学生两周时间去“研究”中学生泡网吧(游戏机室)现象及其后果,同学们兴趣非常高,组成了几个“研究”小组展开“研究”。两周后,各小组都拿出了各自的“研究”报告。有从经济角度去分析的;有从泡网吧(游戏机室)学生个例泡网吧(游戏机室)前后学习成绩对比去分析的(泡吧后学习成绩明显滑坡);有从泡吧者的爱好兴趣角度分析的(泡吧者的兴趣爱好由原来的比较广泛变得非常单一,除了泡吧,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有从泡吧者的精神状态的角度去分析的(平时想睡觉,精神状态较差,学习时精神恍惚);有从泡吧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角度去分析的;个别泡吧“瘾君子”更是“以身讲法”,最后大家对泡网吧(游戏机室)的危害性形成共识,大家一致约定,拥护学校决定,远离网吧和游戏机室。实践证明,让“研究性学习”走入德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角色转换,让学生告诉你。教师不要处处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要学会做聆听者,最佳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告诉你。如针对诚信问题,本人不再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做一个聆听者,让“研究性学习”发挥其效能。因为让学生告诉你诚信是多么重要和让你告诉学生诚信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的效果有天攘之别。诚信对我们到底有多大意义?诚信离我们有多近?学生们行动起来了,有的同学走访了银行,探讨了信用卡的透支问题及其诚信基础;有的同学“研究”了某商场的发展史,揭示了诚信在商场发展中的作用;有的同学“研究”了诚信在邻里之间、同学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存在的意义等等。然后组织同学们交流“研究”成果,同学们认识到,社会需要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诚信,诚信使人与人之间有了信任感,最后,同学们发出倡导: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3、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德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能否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研究”的主体地位的关系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在德育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明确,在德育中教师的“导”与学科教学中的“导”有所不同,德育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学生“研究”德育现象时,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既不能让教师的思维捆绑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对学生的“研究”放任,教师的主导主要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研究”的兴趣;正确把握价值观和道德观;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方法;把握道德现象的价值评价等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德育领域中运用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要根据德育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运用,其特点是重过程,不重结果,但是德育不同,不仅要重过程,同时重结果。过程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道德辩析力,而结果是德育的目标,是道德评价,学生所得到的道德评价如果脱离社会正确的价值取向,那就偏离了德育目标,那将是失败的德育活动。所以我们不能照搬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根据德育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2、要预防和及时纠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是让学生关注道德现象,并非让学生以身试“德”。因此,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在“研究”道德现象时在行为上是否恰当,要做好导向工作。
篇9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思想、道德、品格、知识、气质、能力等,它是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锻炼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力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人的本质力量”。对于新时期人才“高素质”要求,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而国民整体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历来倍受重视
一、目前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学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如何做人的历史任务,因此,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着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完善
虽然,一场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现实中就出现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已成为我们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走过场、搞点缀,流于形式。
(二)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人在教室心在外……虽然这些只是少数的个别的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分阶段抓“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成教育实质就是修身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比如以初中学生为例,初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集体意识、荣辱意识,为他人着想意识等,初二,因为这时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此,培养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等,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或社会就业,所以培养其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使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方式的学习锻炼。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抓养成、教做人,重修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话中指出:“要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而且,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一定要培养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远大的前途理想报负,强烈的事业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课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
2、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爱学校爱什么,怎么爱”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明确,爱学校就要爱它的荣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辛勤的老师,爱每一个学生,遵守它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把爱国主义同爱校爱班相结合,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四)抓师德,重身教。
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主导力量是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特别要教育教师下大力气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转化档案和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开展“假若是我的孩子”讨论,教育教师要对后进生做到热情、耐心、小事“忍”、大事管的教育方法。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实效有成效。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学校要大张旗鼓地树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讲文明、讲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以校为家,勤政廉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从而对教师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其四,教师在进行工作时,要有机动性和分寸感,要珍惜并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只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篇10
一、我们在教师中开展敬业奉献教育、努力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全校性的德育教育氛围
在我校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很多体现敬业奉献精神的动人事迹。如有的教师为解决学校工作安排的困难,长期承担超出规定工作量一半以上的超负荷工作而无怨言;有的教师在喉咙嘶哑、发音困难已有数天的情况下,为不影响任教课程进度,也为不给学校工作带来困难,忍受极大痛苦,坚持上课;有的教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承担工作极端负责任,甚至亲自动手去干那最脏、最苦的活儿。我们利用这些好的典型,一方面大力表扬,宣传这些教师的优良作风和师德,让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另一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向先进人物学习,尤其是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看齐。这样,教师言传身教,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二、我们着重建立一支善于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合格的班主任队伍
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合格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也决定了校风建设的成败。我们把建立一支在德育工作上信得过的班主任队伍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从班主任的选择、使用到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评估,每学期均有周密的考虑,并有具体计划,且已形成若干制度。
学校规定: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期初、期末分别上交班级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位班主任必须在期初制订好班级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标准,并在班级予以公布;每位班主任必须于每星期三下午上好每周一节的思想教育课,学校领导也经常下班听课;每学期每位班主任要开三堂主题班会课和一节思想教育汇报课。为了不断地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探讨班主任工作特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还要求每位班主任学期末要上交班主任工作方面的教言论文,每年一次召开班主任工作专题经验交流会。
三、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努力形成德育教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每学期初,学校就制订出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下发各班,各班结合本班实际,分别制订出以德育工作为主导内容的班级工作计划。每学期,我们坚持在全校各班之间深入开展“四赛”活动(赛纪律、赛卫生、赛爱护公物、赛两操),并将此活动作为贯穿学校全学期德育工作的主线。在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一开学,学校就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动各班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省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暂行办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制订出各班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并将此定量考核作为学年度学生个人三级定性考核的重要依据。
2、认真落实学校有关奖惩方面的规章制度。每学期期中,学校经常性地公布学生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材料,并于每学期末或新学期初,大力表彰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工作、学习积极分子,使学生学有榜样。
3、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每学期,学校部把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通过集中教育,进行个别谈话,写思想汇报等办法,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4、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尽量使教育落到实处,力求收到较好效果。每个学期,学校根据德育工作计划,都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并分步实施。如三月开展“学雷锋、讲奉献”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四月份为开展爱家乡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及勤奋学习教育活动。五月份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六月份为考前教育等等。学校每年度还举行一次校田径运动会,校革命歌曲演唱赛,校时事和其它有纪念意义的演讲报告会。
5、重视在广大共青团员中开展“党建”教育。学校从一九九四年起建立了校业余党校。由党员教师担任教员轮流兼课。通过学生个人自愿报名、团委推荐、党支部批准方式,吸收有志团员青年入党校学习。至今,业余党校已开办二期。
第二期报名参加学习的有三十六位同学。通过学习党的有关理论知识,使这些同学进一步认识了党,进一步激发了热爱党的感情,从而增强了自觉跟党走的信念,并在全校学生中发挥了榜样作用。上学期,又收到了七份入党申请书,并吸收了一位高三学生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