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诉说范文

时间:2023-04-05 06:4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雨的诉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雨的诉说

篇1

你踏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似乎听到你的诉说: 你说大地富诗意,绵绵无尽期。 你说万物富灵性,何处皆春情。你说雨中的太阳,闪烁着清晨的思想。 你说雨中的城市,孕育着平和的灵魂。 这场雨,已经很久没有停息了。它时而淅淅沥沥,时而倾盆大作。在耶和华眼里面,这场雨只不过是给混乱的世界的一个小小的惩罚,然而在挪亚看来,这确乎是一场浩劫。 大地渐渐被雨水淹没,人类死亡之前的忏悔充斥着整个世界。这场灾难杀死了多少生命,然而却没有让一滴血留在世界上。

挪亚在想,是否当上帝让洪水退去时,这些可怜的人类的尸体会消失,是否上帝会允许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新的生命。挪亚望着方舟旁倒塌的房屋,望着乞求登上方舟的哀号的可怜人,望着被洪水吞噬的幼小的生灵,不由深深地陷入了沉思。雨水渐渐大了,它们如同复仇者一般狠狠地捶打这个世界,它们甚至希望将最高的山峰变成一座孤岛。 雨水无情地打在挪亚的苍老的脸上,对于这个唯一受到上帝垂青的老人,它们也充满了仇恨。它们于是唤来了狂风,希望将这唯一的方舟掀翻,它们嚷着,叫着,泛滥着。

然而挪亚却仍然沉默着,他任凭狂风将雨打在自己的脸颊上,任凭雨水嚎叫着恐吓的言辞。他一动不动,他甚至根本不去理会雨水的仇恨。他只是遥望着那片茫茫的洪水,滚滚的波涛夹杂着死亡、悲痛和背叛。人类就这样被自然所征服、压制。而这一切最初的起因又是什么,上帝又为什么要让人类遭此浩劫呢?人有过,天亦有过,为什么这些雨露不去惩罚耶和华,却来惩罚那些被耶和华所庇护的人类呢?纵然人类的身份低微,无法抗拒神灵的愤怒,可是为什么神灵就要将所有的人类都赶尽杀绝呢?为什么耶和华不忏悔,而要迁怒于他所创造出来的人呢? 挪亚的衣服早已经湿透了,他难以宽宥上帝耶和华的行为,纵使耶和华宽恕了他的罪过。

篇2

我在田野上轻轻的听你唱着那优美的歌声。

绵绵的,细细的,在山间你给那雄壮的山峰披上一轻薄的纱,使人们更加想要去探寻它。

在花园里你落到石狮子上,石狮子笑出了眼泪。你落到小燕上,小燕笑斜了翅膀。

你轻轻的飘下来,无声无息。

篇3

春姐姐来了,我化成千条丝万条线,轻轻地亲吻着、呼唤着大地妈妈,小草便偷偷地钻出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向我问好,花儿忙着整理衣裙,涂抹腮红,看到我钟情的目光,娇羞地笑了;树枝渐渐吐出绿芽,欢快的伸着懒腰,就连小朋友也蹦着跳着……

我在漫长的旅途中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顽强拼搏,夏季与狂风结伴,我茁壮成长,秋天与人们一同享受金色的季节,我变得更成熟稳重了。

到了冬天,我的旅途还未中断,天气严寒,麦苗盼望着拥有一床棉被,我不再后退,因为生活告诉我要敢于奉献,我把自己的心凝固了,冻洁了,化作洁白的雪,护卫着大地。看!万物笑了,这时我幸福极了。

篇4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文章这样开头。

自12岁起,范雨素辍学在老家做小学民办老师。因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她放弃了转正的机会,20岁那年来到北京打工,离婚后带着两个女儿生活。

你能想象得到,范雨素在北京打过各种工,搬过很多次家。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她也曾像所有小女孩一样做过梦。从六七岁起,范雨素就特别喜欢看书。想当文学家的大哥买的文学杂志,成了她的精神食粮。“我十二岁了,我膨胀得要炸裂了。我在屋里有空白的纸上,都写上了‘赤脚走天涯’。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不辞而别,南下去看大世界了。”她所谓的去看“大世界”就是逃票去了海南岛流浪了三个月,觉得没意思,又逃票回来了。

母亲是范雨素最敬佩的一人。对于她的种种特立独行,母亲都给予最大的宽容。自然,耳濡目染下,范雨素的女儿也特别爱看书。范雨素陆陆续续给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现在还放在家里。“我们条件很差,没有能力让我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范雨素说,现在大女儿已工作,“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

不少网友称赞,范雨素天生就是会写作的人。范雨素对此并不认同。在范雨素的写作史中,对她帮助最大的是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老师和工友们。2014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这个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晚7点,范雨素在文学小组听了整整一年的课。

当时范雨素正好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个8平米单间。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范雨素总是这样,很容易被生活满足。

在地铁上,范雨素曾看见一个流浪歌手在卖艺。有个人翻着白眼,傲慢地扔了一元钱在地上。范雨素觉得心里生疼。她在流浪歌手面前鞠了一个躬,把一元钱放在面前的盒子里。很快,旁边有两个年轻人,面带微笑也递给了这个男孩一元钱。“做好事可以感染人。”范雨素如此感慨。她常常去拥抱路边的乞丐,给他们微薄却又难得的温暖,她的女儿如她一样,下班后也会把单位发的一瓶果汁双手送给流浪者喝。

往常,范雨素每天六七点起床做小时工,活多多做点,活少少做点。回来之后,就待在家写小说。她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因为书多。她对国图和首图都很熟悉,两个月就必须要去一次。她说,生活很苦时,看书就能让自己什么也不想。“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只不过,这种宁静的日子终究被打破了。文章走红后,全国各地的媒体扑向皮村,记者、出版社的再三围攻,最终使得她躲进了深山古庙里,不愿再见任何人。

■热议锐评: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自由的灵魂、坚强的意志,看到了书本、网络之外的鲜活与惊奇。范雨素以及其他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人民网)

篇5

清风吹拂,春雨潇潇。整个大地都弥漫在斜风细雨中,小雨欢快地从天空落下,它们是春姑娘带来的天使,去履行它们的职守——酝酿生命,带来苏生!

雨儿们洋洋散散,落到小草的身躯上,落到树木的枝干上,落到干涸的土壤里。它们呼朋引伴,在空中跳着、跑着。渐渐地它们的伙伴多了,滋润着大地,带来了生机。小草在它们的冲刷下挺直了腰杆,青得逼人们的眼睛。田野在它们的滋润中,散发出泥土的幽香。空气在它们的洗涤中变得清新而自然。

它们不仅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更浸润了人们的心田。它们是爱的种子,是无私奉献的使者,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滋润了大地,更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在它们极其短暂的一生中,听到的只有欢声笑语,却没有丝毫的哀愁与抱怨。每滴雨水都带着爱和祝福,唤醒沉睡的种子,唤醒沉睡的大地。其实,在生活中,又有多少像雨儿一样的人呢!他们默默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虽然生活贫困,生命短暂,却从来没有任何的抱怨。倘若我们能像雨儿那样,有着平和的心境,旷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意识,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将多姿多彩,丰富而快乐。忘记忧愁与烦恼,作一个快乐的人吧!

篇6

1、山川河流可以使人与人互相阻隔,却无法将心与心阻隔,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我的心永远陪伴着你。

2、是怎样的缘份,指引我们相识?在生命的际遇里,牵连着你我的是丝丝真情搓成的红线。

3、我想你,我的相思就像缠树的青藤一样,在春日的雨露中飞长,而你,就是我心中那棵常春树。

4、回想我们在一起相聚的日子,我的心绪迷迷朦朦。你那充满朝气的身躯总是伴着月光入我梦来,让我牵挂不停。

5、思念中我一千次一万次地问鸿雁问明月问春风,愿鸿雁将我的眷恋捎给你;愿明月将我的问候带给你;愿春风将我的关切送给你!

6、我仍旧受着期待的煎熬,心中仍在把你思念。你的容颜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还是那么亲切、美丽,但却无法亲近,就像天上的星星。

7、无可奈何中,再重翻你往昔的情书,不禁泪落如雨!心中忍不住升起一阵愤恨,竟把它们烧成了纸灰,和泪吞下。倘若有一朝纸灰能复燃,请它把我那深藏着爱情之火的热心肠也燃烧成灰吧!

8、假如您心里还有一个微小的我,请你回我一封信,痴心的我,苦等着您的回信!只有您的信,才能把我援救。

9、整夜里我叹息,不得好睡,当膝陇的曙色升起,那燕子又绕着我的四周,絮絮不休。小燕子啊,静静吧,让我再睡一下,也许我会入梦,梦见她温柔的手臂绕着我。

10、无论在何地,千里或万里,无论在何时,十年或百年,我都深深地思念着你,疼爱着你。我虽然否认一切神灵的存在,但我要永远信奉你这个“新上帝!”

11、我恨,为什么我俩的灵魂不能同处在一个躯壳之中?

12、无限相思一个字,怎能诉尽缠绵意?

13、人生是这样矛盾和苦恼呵,我既然觉得配不上你,为什么心里丝毫不能平息,反而日趋热烈,爱慕的心怀,一天比一天增加呢?

14、我已经不下百次梦见你,几乎每个夜晚你的身影都会入我梦来。现在,我们天各一方,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想念你。我只有祈求上苍赐给我忍耐力,并且不要把我们重逢的良辰推得太远。

15、时间冲不淡真情的酒,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想你,直到地老天荒,直到永久。

16、不见你娇美的姿容已经一个星期了,真如七年一样。在这七天里,()你的倩影无时不刻在我心海浮现!

17、我现在觉得是上天害了我!为什么天公造出你又造出了我?为什么使我们相识而不使我们结合?

18、亲爱的,你不要问我近况如何?我憔悴得仿佛和这朵花一样。若是你见了它忍不住落泪,就请你把泪滴在花上。花儿得你眼泪滋润,枯槁的它也许会有复苏的一天。只是被遗弃的我,几时才能重受你的爱恋?

19、夜深了,我还伏在案头给你写信:天天掰着指头计算着你的归期,可日子像和我作对,踱着方步迟迟不肯离去。

20、你走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但,即使再不能见到你,有这份真情伴我也就够了。

21、你使我第一次懂得了思恋的滋味,第一次懂得了全身心的骚动和欢娱……

22、在一年的每个日子,在一天每个小时,在一小时的每一分钟,在一分钟的每一秒,我都在想你。

23、晚上,对着孤灯,我陷入不可名状的思念之中,实在排解不开时,我徘徊在我俩散步的海滩、草地,对着星星、月亮,声声呼唤着你!

24、随着天各一方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思念也越来越深,我很想找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或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把许多心底的惆怅、寂寞向你倾诉。

25、这几天,我真正知道什么叫坠人情网,那种思念那种渴盼那种迷乱那种不安,是怎样的缠人撩人折磨人啊。

篇7

关键词:苏童小说;江南文化;文学

苏童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烙有鲜明地域标签的作家。他的写作发散着显而易见的“江南气息”。王德威在描述苏童创作时说:“检视苏童这些年来的作品,南方作为一种想象的疆界日益丰饶。南方是他纸上的故乡所在,也是种种人事流徙的归宿。走笔向南,苏童罗列了村墟城镇,豪门世家;末代仕子与混世佳人你来我往,亡命之徒与亡国之君络绎于途。南方纤美耗弱却又如此引人人胜,而南方的南方,是欲望的幽谷,是死亡的深渊。在这样的版图上,苏童架构了一种民族志学。”张学昕则将苏童的写作称之为“南方写作”或“江南写作”。在他看来,苏童“以江南的类似于美国作家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的在地图上还不及邮票般大小的‘香椿树街’、‘城北地带’、‘枫杨树乡’为地域半径,创作出无数鼓胀着生命力的或传奇,或平静,或凄艳,或沉郁的故事”。

一、 苏童作品中江南文化的地域艺术

文学的地域性是文学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地域性使得文学有了更为鲜活的品相,同时也成就了文学的广度和深度。苏童在属于他的“香椿树街”上诉说具有独特人生感悟的“地域体验”,并将之转化为一种身份认同,由此建立富有个性风格的艺术创新指向。苏童的“南方写作”是江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对江南文化做了传承和诠释。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域性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球化最重要的文化学意义在于对普遍主义的终结,也就是说追求一种“差异中的共性”。这种追求对文学而言,显然有利于呈现出文学的丰富性,但同时也可能会给写作带来尴尬和陷阱。“即空间作为地域性的显现方式,在宿命般地馈赠给作家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会无情地剥夺作家的个性优势以及个人的独特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地域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我想,地域性作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属性,无论自觉与否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作家的创作。

二、苏童的江南文化与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江南文化一个传统特色,在解读苏童小说的同时很有必要来追溯一下江南文化传统。江南文化作为一种独立文化形式形成于东晋的永嘉年间,即历史上著名的“ 引起中国社会版块结构的变动”的文化大迁移时期。由于战乱,中原大批士人举族南迁江南,并把他们的学术思想带到了江南,植根于江南温润潮湿的土壤中。这些士人大多出自名门贵族,东渡后有地位、有闲暇、有情致,难免会带有文艺贵族的优越心理,用赏玩的态度对待文学,把文学创作当作是生活情调的自我表现,炫耀的资本,兰亭集会,便是一个好的例证。参加兰亭集会的文人所作的诗歌都是以标榜炫耀自己为目的,因而难免会过分注重形式,雕琢辞藻,追求唯美主义倾向。这种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审美情趣产生了重大影响,开启了中国文艺审美的一个新风貌,预示着江南唯美主义文化的萌芽。

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继续,到苏童这一代势头不衰,迫使他们去怀旧,去续写历史,去续写文化。在这方面苏童奇迹般地创造了一批“ 红粉”系列小说,凭借天才的想象力,在《妻妾成群》、《红粉》、《娴的故事》、《另一种妇女生活》等作品中塑造了一批女性形象。他以超人的敏感和纤细的笔法,勾勒出了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描摹出一幅旧式庭院里的阴郁女性散发出的美丽腐朽的图像。

三、江南文化与苏童的民族志

苏童虚构的故乡“枫杨树”,在人类学的视野里完成的是一个老中国江南乡村的民族志描述。从《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米》到《外乡人父子》、《奠基红马》、《逃》、《桂花树之歌》等小说,凄迷、衰败的江南水乡在他的小说中飘忽游走,一个个乡村的亡灵在水气迷蒙、雾障横生的土地上游荡。在大片的罂粟花地和水稻田里,枫杨树乡村的人们生老病死、奔走呼告。在枫杨树乡村,有特殊面孔的人群,有古老的宗亲仪式、鬼神崇拜,有属于中国南方土地上的亘古不变的固守与漂泊的生存方式。

在这片古老的江南土地上生存繁衍的又是怎样的族类? 苏童追溯的枫杨树人有相似的面相和生活习性。在苏童小说中,枫杨树乡村的人的面相与整个枫杨树乡村衰惫的民风和乡村命运是相契合的。慵懒的、麻木愚钝的神情,枫杨树乡村阴雨绵绵的天气、迷乱的罂粟花地、隐秘的萌动、衰微的生命力,一起构建出江南乡村阴郁潮湿、人心浮靡的图景。而苏童所追溯的童氏家族呢,在《桂花树之歌》,“据说村里的第一颗桂花树是我祖父的祖父种下的。那位先人大概长着童姓家族特有的方脸膛和浓密的胡须,受人爱戴。”《外乡人父子》中,村里人认为冬子和他的父亲不可能是童姓的后代,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血统的四方脸膛和平和舒展的眉目。”童氏家族的血缘和宗族后裔是以“方脸膛”、“黑胡须”、“舒展的眉目”出现在苏童小说中的,外表的相似是家族认同的主要依据,这是源自几千年的中国宗族文化的血缘亲情的延续。一个家族聚集的村庄、一群面目相似的族类、一种相似的生存方式,是对童氏家族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想象,是血亲和宗法社会地缘政治上的家族认同。

四、结语

苏童这位文学大师以其独到的思维和浑厚的艺术底蕴传承和发展了江南这个令人神往的文化符号,将自己的文学艺术有效的融入江南这幅唯美的书画之中,不仅给读者带来艺术的熏陶而且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

参考文献:

篇8

晚上,我在床上看电视,《人与自然》节目播放的是关于鱼的故事。

看着看着我睡着了,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活泼可爱的小鱼,穿着金黄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在清澈的河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感觉自己幸福的像个公主。

突然,我好像进了地狱似的,水变得漆黑。原来,从河边的污水管里,流出了大量又黑又臭的脏水。这时从对面游过来了一条小鱼,大喊着:“快跑吧,那里的水有毒!”。我们都连忙逃命去了。

以前我无论游到那里,水都是清澈见底的,岸上的花草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可是现在我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有毒的垃圾水。大家也经常喊着:“好臭啊!快逃啊!”然后捂着鼻子逃走了。

我们这群小鱼常常聚在一起,伤心地流泪。我们想对人们说:“亲爱的人们啊,水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生物生存。请别把咱们的水给污染了!还我们一个健康清澈的家吧!”

篇9

我是一只小鸟,从前我过着悠闲自在无拘无数的生活,而现在我要为我的生活而悲伤痛苦甚至苦恼烦躁讨厌。

我的悲伤由许许多多的事引起。你看,我的同类和亲人不是被宰杀就是被关在鸟笼里观赏,如果我们对调位置,把你关进鸟笼里,你也会不好受的。还有我们的居住地方,得搬到未来的world(世界)去,because(因为)城市里的卫生不好,垃圾成堆,臭味难闻,去乡村住吧,乡村的孩子调皮捣蛋,喜欢偷鸟蛋玩,我的botherandsister(兄弟和姐妹)本来有5个的,现在只剩3个了。

我多么希望乡村孩子不捣蛋,城市里环境好,不抓我们,小鸟也有生命,我多么希望我能自由,我能和同伴们飞翔,嬉戏。

还没决醒的人们,快觉醒吧!

来保护小鸟!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篇10

关键词:兴观群怨 大学生 人文素养

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歌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其提出的“兴观群怨”诗教说,千百年来一直作为阐述诗歌教化功能的文学理论术语而为大家所熟知与运用。“兴观群怨”一语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古人对此已作出了全方位的诠释。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可以兴”主要指诗的审美作用,意为诗可以培养人的想象能力;“可以观”是就诗的认识作用而言,意为诗可以提高人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的能力;“可以群”是就诗的团结作用而言,意为诗是人们交流思想、增强群体观念和凝聚力的工具;“可以怨”是就诗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意为诗可以反映社会问题,针贬社会弊病。孔子对诗歌教育作用所作的精当概括,在今天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兴观群怨”诗教说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半个多世纪以前,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深有感触地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个人智能最集中的表现和反映,直接关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下。可以说,离开想象力科学家研究不出新的成果,文学家创造不出好的作品。而一个人的想象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主要取决于人文素养的高低。诗歌教育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开拓形象思维的空间,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只有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诗歌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在诗歌阅读中我们也会跟随诗人思维的“野马”,纵横驰骋。如屈原《离骚》的幻境远游,上下求索;李白诗的变幻莫测、想落天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韩愈诗的笔补造化雄奇光怪的“冲风吹落破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李贺诗的诡幻斑斓、匪夷所思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以及苏轼的变化自如,陆游的恢弘雄放,还有历代的记梦诗、游仙诗等,皆能“心驰八骛,神游万极”,开辟出超现实的崭新境界。这些对于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启发。诗歌又是一门含蓄的艺术。它富有启示性和暗示性,注重言外之意。有限的字句给人留下联想、补充、再创造的空间,启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诗歌的这种表达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温总理和钱学森会面的时候,钱老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以后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温总理回答说:“您讲的很重要……可能就是艺术方面的修养,使您的思想更开阔。”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可以极大地开拓形象思维的能力。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含蕴丰厚,无疑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宝藏。

二、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类的观察力可以分为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力。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自然世界,江海湖泊,名山大川、蓝天白云、花红草绿等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无数的骚人墨客们“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为我们观察描摹了一幅幅如画的图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叶嘉莹先生说,诗歌有一种“感发的生命”,它由作者传达给我们读者,而且可以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你的心活动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诗的好处。”此言极是,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粗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命质量。相对于自然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读诗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即观民风、明是非,知得失。就爱国情怀而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不蕴涵着浓郁的爱国情怀。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个人生命的价值完全融入到国家民族利益之中,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弘扬的道德精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爱国主义作品都是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鲜活有力的教材。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丰厚的人生智慧和情商内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余秋雨所说:“这些古典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