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事故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1 07: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伤事故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伤事故管理制度

篇1

一、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制度

(一)摸索阶段的股权激励制度 摸索阶段是指中国证监会2005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前的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的所有制理论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也有所突破,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在各地悄然兴起,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就源于企业内部职工股。1982年,沈阳一些企业开始吸收本企业的职工入股;1984年7月,北京天桥百货公司店面装修,为此企业向内部职工发行了300万元的内部职工股股票,不过当时这些投资并不是以规范的股份出现,企业也不是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此后,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了推行内部职工持股的队伍中,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也于1993年起草过《职员股份计划规则》。但由于当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且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存在巨大的价差收益,大多数的职工都在短期内抛掉自己手中的股份,并没有长期持有,从而丧失了股权激励本身的意义。

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企业内部集资管理的通知》对企业内部职工股的发行审批、额度管理等做出规定;1992年,原国家体改委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中明确了内部职工股的额度大小、转让限制等。后来,内部职工股因企业上市获得了较大的升值空间,一些本没有相应股权发行额度的企业私下发行股权证,造成当时整个内部职工股市场混乱。为此,原体改委于1993年与1994年先后两次发文,要求“立即停止内部职工股的审批和发行”,并禁止批准设立定向募集股份公司,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股的发行也不再出现,但围绕已发行的企业内部职工股的规范、清理等大量问题依然存在。

1994年,原外经贸委和原国家体改委颁布了《外经贸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企业试点暂行办法》,该办法确立了职工持股会的组织形式。1997年10月6日,民政部、原外经贸部、原国家体改委和国家工商局颁布《关于外经贸试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登记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正式确立了职工持股会的社团法人资格。职工持股会出现了,职工持股会是我国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过程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实施别容易导致职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协调,对企业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职工持股会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对此,2000年7月7日,民政部办公厅于印发了《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的函》,否认了职工持股会的法人资格,从此不再对职工持股会给予登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经营者的长期激励问题,MBO(管理层收购)模式引入我国。1999年,四通集团收购案成为我国成功实施且被冠名为“管理层收购”的第一个案例。此后,为解决企业激励机制难题,宇通客车、粤美的、深方大等企业纷纷推行管理层收购,引发了国内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热潮。然而短暂的火热之后,由于对管理层收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有效的监管措施,在实施中出现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非法融资、操作不透明、损害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在2003年以后先后被暂缓或叫停。

在经历了企业内部职工股、职工持股会、管理层收购模式之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对股权激励机制的探索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陆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股权激励方式。如仪电模式(期股模式)、武汉模式(股票期权模式)、贝岭模式(模拟股票期权模式)、泰达模式(激励基金购股模式)及吴仪模式(期权+股权组合模式)等较为典型的实务操作方式。在当时,由于有关股份来源、股份流通转让等棘手问题缺乏相关法规制度的全面保障,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只能通过各种“模式”在制度框架内进行变通和尝试,股权激励只能在观望与质疑中缓慢前行。

(二)初级阶段的股权激励制度 初级阶段是指中国证监会2005年12月31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之后的时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资本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日益规范,股权意识得以觉醒,再加上有关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从此我国股权激励终于进入了实际可操作阶段。但毕竟正式实施股权激励的时期较短,完善股权激励制度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而2006年至今也只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初级阶段。

在这一阶段,为了保证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保障。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清除了法律上的障碍;紧接着,国资委于2006年1月27日颁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财政部于2006年9月30日颁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些文件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顺势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激励的实施暗潮涌动,其中以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最为引人关注。2007年,为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我国证监会有关股权激励的备案工作暂缓。2008年,为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中国证监会陆续《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2、3号文件;2008年10月21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又相继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涉及到的所得税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

二、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现状

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日渐盛行,成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公司高管的行为、保障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整理国泰君安数据服务中心提供的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情况文件中的数据,得到从2006年至2011年间历年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如表1所示;历年通过股权激励的公司家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历年通过股权激励的公司家数变化趋势图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6年后规范化的股权激励得到了广泛认可。2007年只有10家上市公司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股权激励的步伐明显放缓。原因在于:证监会当年为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暂缓了股权激励方案的审批。2008年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结束,再加上股权激励3个备忘录及《补充通知》的陆续推出,股权激励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得以规范,促使更多的公司选择适时推出股权激励计划,23家公司通过了股权激励方案。

2009年股权激励的推行处于谨慎观望期,只有12家通过股权激励方案,主要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和股权激励政策趋紧的影响。2010年我国经济环境继续好转,股权激励制度经过了4年的实践和发展,不断的完善,社会各界对股权激励计划的认可度也逐步提升,2010年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的推广进入了黄金时期,到2011年,当年通过的股权激励公司家数已经达到了90家。

(一)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股权激励的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以业绩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和以股价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以业绩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包括:限制性股票、业绩股票、延期支付;以股价为基础的股权激励模式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虚拟股票。目前,我国常见的股权激励模式主要是: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及股票增值权。

(1)股票期权。股票期权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也最为经典的一种股权激励模式。依据该模式,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拥有在未来某一特定时期按预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预定的价格即为行权价,按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过程即为行权,股价与行权价格之间的差额即为激励对象的收益。这种激励模式不需要公司大笔的现金支出,因而该模式适用于成长初期或者处于高速扩张期的公司。再者,股票期权激励对象的收益和股价挂钩,因而这类公司股价升值空间大,管理层更有动力努力提升公司业绩,长期激励效果好,也有较强的约束作用。

(2)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是指上市公司按事先预定的条件授予激励对象不得随意出售的本公司特定数量的股票,在公司的经营绩效或激励对象的工作年限等指标达到激励计划预定的条件后,激励对象才能够出售其所持有的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益。该激励模式将公司的业绩与激励对象的收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目的是激励高管人员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某个或某些长期战略目标中,长期激励效果好,适用于成熟型的公司,激励对象更关注股票本身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股票升值的空间。

(3)股票增值权。股票增值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按预定条件有权获得特定数量的股票因股价上升所带来收益,激励对象无股票的所有权,不能享有所持股份的表决权与配股权,因而股票增值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股票,不影响公司股本结构。该激励模式操作方便、快捷,不需财政部、证监会等行政机构审批,经股东大会通过便可实施。不过,股票增值权需要公司支出大笔现金用于激励本公司的高管人员,现金支付压力较大,一般适用于现金充裕、经营稳定公司。

我国常见的股权激励模式从上市公司统计的数据来看只有前三种模式。2006年至2011年间历年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198家A股上市公司各自选用的股权激励模式统计数据,见表2;2006年至2011年6年198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分布图,见图2。

图2 2006年~2011年6年198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分布图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每年通过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同,但除2007年外都有一个总体特征,那就是超过半数的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模式,其次是限制性股票期权,而只有极少部分公司选择股票增值权,这可能是因为股票增值权模式不是证监会推荐的标的物形式。2010年以来,股权激励方案中选用限制性股票激励的公司占比有所上升,一方面这是由于限制性股票的行权价有可以相对于定价日市场价不高于50%的折让,较利于在熊市市场环境下行权;另一方面,激励对象将与股东共同承担股价下行的风险,在证券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从图2绘制的6年共198家上市公司各种股权激励模式所占比例来看,采用股票期权模式的共有138家,大约占总数70%;采用限制性股票期权模式的共计54家,约占27%的比例;选择股票增值权模式的共计6家,约占3%的比例。

(二)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来源,即“有股可授”。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定向发行,即向公司激励对象直接定向增发新股作为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二是回购本公司股票,即经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回购本公司股份作为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三是股东转让,即由现有股东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出让给激励对象作为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

2006年至2011年间历年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198家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统计数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股权激励的股票来源绝大部分是靠定向发行新股。在198家上市公司方案中,选用定向发行新股方式的就有182家,占总数量的91.92%;而通过向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的有6家,占总数量的3.03%;股东转让方式的有4家,占总数的2.02%,其他来源占总数量的3.03%。上市公司大多选择定向发行新股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定向发行新股是大多上市公司最为熟悉的操作方式,与向二级市场回购股票相比,操作过程简单,而且向二级市场回购股票容易引起股价的波动,激励成本也很高;其次,在2008年5月《股权激励备忘录2号》颁布后,采用由公司大股东转让股份作为激励股票来源的方式逐渐退出,这进一步加强了定向发行新股的首选地位。

(三)业绩考核指标 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往往采用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及回报等指标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的组合,绩效考核指标,每家公司的相似程度更高的选择,有牛群的形式。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考核指标往往采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其他指标组合的形式,各公司采用的业绩考核指标大多类似,没有大的差别。有研究表明:在2010年已披露激励方案的219家我国上市公司样本中,有27家选用单一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其中3家选用加权平均ROE,24家选用净利润增长率;有134家选用加权平均ROE与另一指标组合,有24家选用加权平均ROE、净利润增长率与另一指标组合,这两种组合方式共计占样本总数的72.15%,其余的采用其他方式。根据《股权激励有关备忘录2号》的规定,公司应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包括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尽管有少数公司开始尝试采用经营性净现金流与现金营运指数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但要真正建立完善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体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文:《股权激励法律实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篇2

为确保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发行前招股说明书的及时有效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现就有关招股说明书网上信息披露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除须按规定将招股说明书的书面文本备置在发行人公司住所、主承销商公司住所和拟上市证券交易所外,同时还应按照拟上市交易所的有关规定在其指定网站上披露,以供公众查阅。

二、股票发行前,主承销商须在刊登招股说明书概要的当日上午10∶00之前(但不得早于招股说明书概要刊登日之前)将招股说明书正文及部分附录和必备附件(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盈利预测报告(如有)、如公司成立不满两年的还包括资产评估报告)在拟上市交易所指定的网站上公布。

三、网上披露的招股说明书应当与中国证监会核准的招股说明书版本一致,出现差错的,中国证监会将对有关责任人和责任人所在单位进行公开批评。因主承销商工作失误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主承销商应承担全部责任,并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四、主承销商应指定专人负责办理新股招股说明书的网上披露工作。

篇3

在世界范围内,工伤保险制度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项目,因为已经建立一段时间,所以发展较为完善。而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形成完整的工伤保险制度,自从实施以来,切实保障了劳动者的自身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一些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危机劳动者权益,也阻碍社会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展开了分析,希望对有关单位起到一定帮助。

一、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的问题

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对工伤保险法中的原则不能充分掌握。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中的法律法规还亟待完善,再加上我国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欠缺,对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无法准确理解,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工伤保险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工伤保险补偿与雇主责任结合原则。②补偿不追究过错原则。③倾向于受害人原则。如果对上述原则不能充分掌握,那么工伤保险制度就无法顺利执行;其次,工伤保险制度不够完善,执行力亟待提升。由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起步较晚,所以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在遇到特殊情况时,无法对工伤事故进行有效处理。此外,执行力严重不足也是工伤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企业发展的目的是获得经济效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有意避免工伤事故的产生。对于劳动者来说,工伤保险制度是维护他们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但是如果企业按照相应制度进行事故处理,就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执行力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企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所遇问题的应对措施

1.充分掌握工伤保险法原则

(1)工伤保险补偿与雇主责任结合原则。按照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条例,企业在运行发展过程中,理应为企业员工、雇工等缴纳工伤保险费,对于没有缴纳工伤保险的员工,一旦发生意外,要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应费用。部分企业对工伤保险法中的雇主责任不是十分理解,想尽各种方法不去缴纳保险费用,这不仅违反了国家规定,也会对企业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发生工伤事故,全部的责任都由企业承担,严重者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说,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一定要对雇主责任充分了解,并按照规定缴纳相应费用,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给予企业员工一定的安全感。

(2)补偿不追究过错原则。在工伤事故发生之后,最应该做的是补偿受害人,这时如果再去追究企业或受害人的责任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企业要在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设备、办公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强整顿,于源头上预防工伤事故的出现。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3)倾向于受害人原则。作为我国社会法中重要的一部分,工伤保险法完全继承了社会法的精神和目标,重点关注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所以说,工伤保险制度更加倾向于受害人,这是其根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如果企业在执行工伤保险制度时遇到不确定是否补偿的情况,要采取就高不就低、就有不就无的原则补偿受害人。前几年,我国发生过以下案例,某职工在工作时被硬物击中头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该职工将熟睡中的妻儿杀害,并自己自杀。该案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却以没有证据证明受害人头部受害之后是否受到过其他伤害,也没有证据证明受害人在受害之前是否有精神病史,认定受害人的上述行为与所受工伤有关,判定为工伤。该判决充分体现了倾向于受害人的原则,对企业职工的个人权益起到了有效保障。

2.认真执行工伤保险制度

(1)及时申请工伤认定。根据《条例》中的规定,当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鉴定为职业病时,企业要在一个月内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申请,期间所产生的费用由企业全部承担。另外,在此规定下,企业还应该对事故进行认真分析,如确定为工伤,要上报所有材料,对于所存在的争议要及时咨询劳动保障部门。企业一定不要为了逃避责任,而存在侥幸心理,知情不报,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承担所有的费用。

(2)加强停工留薪期管理。在工伤保险管理条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企业中如有工伤或患职业病需要接受治疗的员工,停工留薪期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不能予以改变,企业必须按时支付。该规定充分体现出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对劳动者自身权益的维护,保障了劳动者在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但是,也有部分员工在受伤之后借以治疗的名义,申请长时间的休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员工停工留薪期的管理,提升排查力度,保障所有员工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说,停工留薪期大概在36个月左右,工伤治疗期间的工资改为津贴进行发放。近年来,我国对工伤保险制度的停工留薪期进行了重新规定,最长不能超过一年,如果有情况十分特殊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以及职工伤情而进行调整。如果员工需要申请超过一年的停工留薪期,要经过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同意,所延长时间也要在一年以内。另外,在执行停工留薪期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并处理好各个岗位之间的人情关系,以免发生职工矛盾,在实现达到复工条件的职工按时复工的情况下,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3)组织开展劳动能力检验。在职工工伤治疗结束,或者是病情趋于稳定之后,要组织开展劳动能力的检验,职工确定伤残等级之后会获得相应的赔偿。而对于企业而言,劳动能力的检验不仅能够确定职工的伤残情况,避免职工再次受伤而造成更大的工伤责任,还能详细了解超出停工留薪期但仍然需要治疗的员工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劳动委员会进行伤残鉴定,按照工伤待遇给予处理。

篇4

修订了《员工考勤管理制度》于09年4月29下发,制订了《食堂用餐管理规定》在09年4月23日下发、修订了《工作餐管理办法》在09年4月23日下发;

通过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监管部门对我公司2008年度的劳动年检,拿到了年检证;

融合《工伤保险条例》、××省出台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规定的重点,结合企业发生事故后的关键处理起草了针对内部的《工伤保险指导文件》,并通过工伤机构认定,下发到相关人员;而且邀请工伤科科长针对公司相关人员做了进一步的培训。

经历了工伤事故申报、工伤鉴定、待遇支付全过程;了解了工伤事故发生后申报办理的流程;

对公司保险一块进行了规范,启用月报管理,每月会同生产区进行数据更新,经核对汇总上交财务;

设计了适合公司统一使用的《离职手续办理表》,已经审批印刷下发使用,减化了繁琐的办理流程,达到了方便、实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广播站设备陆续齐全,广播组成员日趋稳定,广播节目质量比去年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二、目前存在问题:

招聘方面:

技术管理类人才难招;特殊岗位人才难遇(如:招投标主管);下一步考虑尝试启动专业人才网引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某些特殊岗位建议从公司内部选择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进行培养;

部门在招聘人员时未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填写《人员增补申请单》进行审批,而是随意的口头或电话通知,同时也未明确招聘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的描述,导致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不尽完美;

部门人员的岗位调动,与其它部门发生的人员调动不事先知会人力资源中心;

考勤:

考勤系统输出数据单一,只有原始记录,不能计入正常休假、出差、病假、公假放假等信息,部门上交的纸质考勤与考勤机统计的考勤经常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每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手动输入、核对;得不偿失。只能依靠指纹打卡,经常手脱皮的人员无法打卡。

离职办理:

部门未按照合同要求严格控制离职人员在试用期内提前三天,在转正后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的辞职报告,而往往是自行协商一致即时通知人力资源中心办理离职手续,造成人事部门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招聘人员到位进行工作衔/交接。

合同管理:

多数人员合同到期未进行任何处理,(集团定期处理不符合要求,生产区重视不够,经常不做处理);生产区存在只与劳动者签订一份合同的现象;存在入职手续办理时收取43元押金,一星期内不适应办理离职手续尚退还35元,一星期后办离职手续即全部不退的现象,而合同中未有规定,此举又是违反合同法的;

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在人员管理上监管困难;

员工手册未建立,对员工的宣传未达到一定的效果,员工的对公司的认可度、归属感较淡;

部门职责及岗位职责未修订/完善;工作内容不明确,造成忙得格外忙,闲得上班甚至玩游戏,公共环境下影响团队建设及员工心理平衡;

缺少激励机制,不能激起员工的工作热情;

岗位说明书及工作流程图资料不齐,下一步工作开展缓慢;

生产一区广播站未好好利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对所存在问题的建议处理措施及2010年工作计划

招聘、离职:落实所制订的综合的内容全面的《人事管理制度》,审批下发,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来规范各部门的人员招聘、异动、离职手续办理;监管各部门的考勤;

考勤:下一步考虑是否更换科学的考勤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考勤管理?

合同管理:针对以上现象人力资源中心依据劳动合同法,结合企业现状及查阅相关案例,制订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设计了《劳动合同到期通知书》、《劳动合同续签通知书》、《劳动合同解除通知书》、《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以及《劳动合同变更协议书》;下一步工作准备把以上措施制订成合同管理的制度或规定,形成文件,对集团和两边生产进行统一管理。

制度建设:成立制度建设小组,做出制度建设策划方案,明确制度制订、修订的流程、完成时间、主要负责人等,通过集中研讨、分期修订完善现有尚可用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新增为了适应企业以后发展需增加的制度,反复推敲意见一致后上报集团审批,统一结册、下发、执行。

员工手册:向集团明确既定的员工手册的建议/方向,特别考虑的环节,然后由人力资源中心牛淑凡、吴远群、李火生三人设定期限集中完成统一上报、经集团审批、进行下发。

部门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部门职责由行政总监做出限期,各部门经理修订完成;各岗位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由人力资源中心设定限期,各岗位人员自行起草,各部门负责人统一收集审稿上交人力资源。集团设立部门职责、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图统一建设小组,由人力资源中心进行初审,人力资源中心会同小组进行复审并终审,上交集团审批,结册、下发、执行。

激励机制:可由集团领导、行政总监随意暗访、调查听取“民声、民意”,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意见收集、统一,起草文件,纳入公司相关制度中执行。

广播站:广播站的一系列文件资料已经发往生产一区,后期将把集团设备赶快配齐后,同李火生到生产一区进行现场调查、共同协商,需要时进行指导。制订方法,争取把一区广播站办成和集团一样的效果。

2010年工作计划:

保险:结合2009年的保险缴纳费用做出2010年的参保人员、人数、缴纳规划;基本达到劳动与社会保障监管部门对我公司2009年的年审,以及基本可以规避或覆盖一些关键工种有可能发生的工伤事故对事故本人或企业造成的损失;预计2010年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在原128人基础上可增加30%左右,达到160-170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在原158人基础上可增加50%,达到237人。

人员管理:针对新入职的人员:采取培养、管理有机结合——新人入职后,要按《新员工入职手续清单》办理;每一个人都要通过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凭《到职通知单》转入部门,由部门安排工作位,部门领导委派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部门和人力资源中心进行试用评估考核!针对公司各部门的人员管理,建议在今年集团办和人力资源开展的述职会议基础上,结合既定的激励机制,增加对每个人考核机制,且多关心下属,分月或分季度的进行工作总结考核,时刻与之前对比,重视效率,重视成绩。从工作上看成绩,从生活体现关心。形成一种紧迫向前,扬优汰劣,互相尊重的环境。体现领导的仁、道。

表格管理:对人事方面的表格进行统一收集、分析,保留或精进适用表格,废止不适用的表格,增进适应企业以后发展备用的表格,统一集中成册,编号,下发各职能部门控制使用,以规范人事管理。

附:现有制度分析:

2009年修订并下发了《员工考勤管理制度》,《工作餐管理办法》,《食堂用餐管理规定》。

2006版下发的制度有29个,目前制度情况:

现有制度分析/分类

制度名称

废止制度

《员工考勤管理制度》、《电话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员工准则及实施细则》

不适用制度

《员工证件证书管理制度》、《上岗证管理制度》、《关于增补新员工临时管理办法》、《浴室管理办法》、《印章管理规定》、《员工考核制度》、《宿舍管理制度》

暂未用制度

《活动室、阅览室的管理办法》

修改待审批下发的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

目前运行的制度

《业务员差旅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制度》、《文件收发管理

需增加的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可修订《文件资料收发规定》),《员工考核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

其它

篇5

关键词:非煤矿山 安全管理 日常检查

非煤矿山生产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非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反映了非煤矿企业综合素质的高低。要想打造"本质安全型"非煤矿企业,必须提倡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创新安全管理方法,全面推进非煤矿山安全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具体管理措施包括:狠抓制度建设,实现标准化管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抓好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素质;转换安全管理思路,明确各级职责;实现现场安全管理法制化,促进安全管理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高质量安全监察队伍,提高安全监察效果。在近几年发生了一些事故, 但随着管理的加强和细化, 事故的发生有了明显下降。

一、加强安全教育

资料统计表明, 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工伤事故占工伤事故总量的80%以上, 所以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在安全教育中, 首先要做好“三级”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中要反复强调安全生产的意义和目的。让员工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爱惜生命,关注安全,我要安全, 安全为我的思想。

另外对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性问题认真讲解。如汽化燃料的爆燃性、炸药危害、工业粉尘的危害、安全用电交通常识等。简单的救护知识、消防知识、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明确职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责任和权利,尤其是明确他们的权利, 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对安全工作的关心,积极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防止违章作业。入厂后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入厂前三个月和假日期间更应该加强这项工作。经验表明, 新上岗期和假期是事故的高发期。

二、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非煤矿企业应当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实行全员、全过程、 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模式, 做到安全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重担。引入目标管理机制, 每年年初制定全矿安全生产目标。对完成目标的单位给予奖励, 未完成目标的单位给予处罚。提高了管理人员和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职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隐患及时上报, 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走向全员化。

三、加强日常管理

1.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

一般来说,非煤矿山企业环境比较差, 隐患较多。这就要求日常管理要跟上。安全检查是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做到班组每日一查,作业区每周一查,分公司每月一查,对查出的隐患下达整改通知限期整改。检查中不仅要对作业环境全面检查,还要对操作员的操作过程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

作业环境中的采光照明、噪音、温度、物料堆放、空气中粉尘浓度等都对作业者有影响。不良的作业环境容易分散作业者注意力, 消耗作业者的体力,影响作业者情绪, 诱发工伤事故。改善作业环境实行定置管理,加强技术改革, 改进操作方法是降低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环境是工业化生产目标, 但是因企业现有技术和资金能力问题以及不良环境导致的事故或职业病时有发生,只有不断改善作业环境才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按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也是防止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给企业员工配置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另外, 穿戴防护用品也是防止职业病发生的手段之一。

3.加强事故管理

在矿山生产中不免会出现一些事故, 正确对待事故,并从事故中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提高管理手段,增强预防措施,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根据这几年,统计了某非煤矿山事故分类情况表和有关职工工伤统计表,来加以说明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如表1,表2所示。

例如, 2009年某非煤矿山破碎作业区皮带绞死一名矿工,这个教训是沉痛的。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进行了严肃处理。

首先,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

(1)皮带机工和配电室电工违章作业;

(2)控制系统设计有缺陷;

(3)设备有隐患未安装防护罩。

其次, 进行了整改, 皮带加装了首轮、尾轮防护罩,对配电柜进行改进保证装置的安全性。

第三,在全矿开展一次为期15 天的“反思教育”。开展了“反违章、 查隐患、 促整改、 保安全”活动。

在经历这惨痛教训后,第二年该非煤矿山建立了小事故管理制度, 把未遂事故和小事故作为事故管理的重点。通过对小事故的分析整理, 及时发现隐患从而制定有效措施, 防止大的事故发生, 做到了防微杜渐。

四、适度经济处罚

为了杜绝违章作业就必须对违章作业人进行处罚,对违章员工的管理应当本着“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到多教育、多关心、少处罚。因为处罚力度过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安全管理。但不处罚又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还容易造成习惯性违章作业,不能有效杜绝违章现象,到发生事故时再处理事故责任者已为时晚已。通过多教育加上适度处罚最大限度杜绝违章作业。

五、结束语

在非煤矿山生产开采中, 实行系统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要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其次,强调“以人为本,适度经济处罚。以上措施都落实了,矿区人员事故、设备事故就可以降低到最小。根据以上某非煤矿山近三年来的安全工作实践证明, 深化安全管理是矿山提高企业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朝风.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J],山东煤炭科技.2010(3).

[2]方小慧.非煤矿山安全施工管理[J],中州煤炭.2010(1).

篇6

摘要:非煤地下开采矿山安全影响因素多,面临较大的工伤风险,需要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及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和风险利用等风险控制对策,来降低风险,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目标。

关键词 :非煤矿山 地下开采 工伤风险 防范

地下开采所面临的作业环境和影响安全的因素非常复杂,矿山职工不但面临噪声、废水和粉尘及放射性有害物质等一般性污染危害,同时地下开采独有的冒顶、片帮、地表岩移、安全出口、覆盖层、爆破、运输、通风等更会严重威胁职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发生工伤的概率成倍上升。因此,控制和防范工伤风险是地下开采非煤矿山的重中之中。

一、我国非煤地采矿山工伤事故现状

据统计,20 01~2010年,全国非煤矿山累计发生事故16791起,死亡21251人,平均年发生事故1679起,死亡2125人。2010年非煤矿山共发生较大事故43起,死亡179人。其中地下矿山发生30起,死亡130人,分别占较大事故的69.8%和72.6%。由此可见,规模和产值比露天开采低得多的非煤矿山地下开采,较大及以上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人数却是露天矿山的数倍。死亡和伤害事故是非煤地下开采矿山最大的安全风险和经营风险,需要引起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加强风险识别,针对不同矿山企业的特点,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并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风险应对计划,采取风险防范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使企业的工亡率、工伤率降至最低,实现安全生产和企业经营目标。

二、非煤地采矿山企业工伤风险防范对策

工作实践中,任何地采矿山企业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企业要做的是,如何通过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工伤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采取何种处理策略来减小工伤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为有效预防工伤事故,规避工伤风险,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工作条件和员工素质等情况,开展全员培训、预防、检查、监督、处罚、教育等多方面措施,并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以最大可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应针对非煤地采矿山企业的特点,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措施。

1.管理措施

(1)加强现场管理。地下矿山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每天、每班须有管理人员下井巡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要盯紧薄弱环节,彻底消除安全“死角”。另外,加强作业区建设,把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细化落实到班组。严格遵守循环作业制度,严禁超员生产。交接班时,严禁两班人员在现场交叉作业。对在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检测检修,严禁超期服役。各工种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履行安全生产职责,避免进行“三违”作业。要重点关注易发工伤岗位,可在事故易发点安装摄像头监控违章行为。

(2)完善出勤、出差管理。加强员工请假书面管理和出差人员的出行管理,有利于防止“伪工伤”事故的出现和避免企业成为“冤大头”,撇清不应当由企业承担的侵权责任,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劳资纠纷。要求员工请假申请必须由员工本人签字确认,人力资源部门留存原件。劳动合同中要明确约定员工在出差期间所能从事和禁止从事的行为。另外,对高工伤风险岗位尽量安排熟练工,对易患职业病的岗位采用轮岗制并定期对这类人员进行体检,以确保及时排除职业病风险。

(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指安全行为准则和安全价值的总和,体现了企业以及企业员工对安全的行动、思维及态度。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从长远看,能够促进地下矿山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矿山职工的安全素质。通过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借助安全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引发职工安全观念的转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杜绝“三违”,远离事故。

2.技术措施

(1)引进专家咨询。地下矿山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技术性极强。在事故预防及处理过程中,可采用专家咨询服务。一方面,专家可以弥补企业领导者知识、能力和经验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可在安全管理的各个阶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性、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咨询意见。

(2)推进技术管理。一是做好知识储备工作。在开展新技术和设备更新时,矿山管理者要及时组织学习,拓展职工的知识储备,提高其技术水平与能力。二是加强预防冒顶片帮和中毒窒息等措施。要制定和落实顶板管理制度,从采矿工艺、支护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冒顶片帮事故。还要制定通风管理制度、测风测尘制度,强化对井下作业人员防中毒窒息事故的教育培训,制定防范盲目施救的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3)建立更为先进的预警、应急救援体系。可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平台,对矿山环境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和评价,以便在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疏散、紧急救援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具体讲,就是找出冒顶片帮、尘毒、火灾、水灾等事故发生原因,按规定建立矿山救护组织,配备救护器材,还要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练,并总结每次的演练活动,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改进,以确保能够应对突发事故,从根本上提高矿山企业的防灾、抗灾能力。

三、经济措施

安全科学理论的“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严重事故都不是偶然发生的。如果平时肯在安全生产上花本钱,注意把保证安全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能防微杜渐,大可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以笔者所在的地采矿山为例,每月末按当月井下铁矿石产量10元/吨计提安全生产费用,在成本中列支,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实行专户核算。专门用于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和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支出以及完善矿山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支出,还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设施配置及维护保养支出,事故逃生和紧急避难设施设备的配置和应急演练支出等等。

四、风险转移措施

1.以商业险转移风险

企业除积极参加并为职工按时足额投保社会保险外,还应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如意外伤害险、雇主责任险等。作为替代支付途径,商业险补充了工伤保险基金未能涵盖的工伤待遇。一方面可以保障工伤职工利益不受损,另一方面合法地将赔偿责任转嫁给了商业保险公司,会使企业减少和规避工伤费用支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工风险和成本。建议为返聘、实习人员和试用期的未正式录用人员购买短期商业险,并在合同中约定保险赔偿金优先用于冲抵工伤赔偿费用。

2.选择合理的用工方式

用工方式按照法律属性划分,主要有劳动关系、民事关系和其他关系。企业首先应根据本单位内部岗位用工现状及岗位本身的工作性质、劳动条件、劳动强度、所担负的工作职责大小以及岗位所需人员资格条件等进行梳理、清查,严格区分关键岗位和辅助岗位。然后按照岗位分类,选择合理的用工方式。对辅助、一般岗位,与生产不紧密相关,未涉及企业核心机密和关键技术,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及苦累脏险、可替代性高的岗位,如清沟、封堵、守卫、放矿和撬毛等,首选与专业公司建立服务关系,由劳务派遣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地下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所以,在进行开采之前,一定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安全风险危机意识,利用科学技术对潜在风险进行辨识和预测,使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努力降低矿山事故发生率,实现矿山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需要建立成熟的工伤处理机制,这对于公司稳定员工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路增祥,孟凡明,蔡美峰.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的安全风险特征与防范[J].矿业工程,2013(9).

篇7

关键词:选煤厂;机电设备;故障;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D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选煤厂设备管理包括研究、设计、采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而且各环节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带来了一系列技术、经济、管理上的问题,因此,要求对现代化的设备进行综合系统管理。目前,我国企业设备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加上一些企业领导对设备管理工作缺乏经验,不重视设备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以至于产生各种问题。研究和解决现代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是机电设备管理工作重点。

一、选煤厂机电事故的特点

1.大多为零星单个事故,由于这类事故具有零星、多发的特点,且涉及面广,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往往被认为是难以避免的,而未能引起重视。2.同类事故重复发生,一方面说明机电事故虽然零散.面广,但也表明其有一定的重点和规律,因而也是可以预防的。3.机电事故中工伤事故多,设备故障事故多,维修和设备非正常运转情况下事故多,在对选煤厂安全检查中发现,很多机电工伤事故占总工伤的比例非常高。机电设备故障事故频繁,这说明在对设备维修和处理故障时,没有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

二、对选煤厂机电事故原因分析

1.从选煤厂机电设备看,由于机电设备较为复杂,品种繁多,因此事故发生的原因也各不同。

2.选煤厂机电设备在购置方面,随着机电设备市场的放开,大量劣质机电品涌入市场,给安全生产带来事故隐患。

3.职工基本素质不一样,有的不具备基本的安全保护技能,有章不循者大有人在,有的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和工作岗位的调整,也给安全埋下隐患。

4.设备预防性维修、保养不到位。机电设备日常的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相当重要,由于个别机电维修人员平时不重视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导致一些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5.事故发生后的处罚和教育不到位,职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分析和处罚教育不到位,没有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执行处罚,认为事故没有伤及生命或没有造成损失,不虚心接受事故教训,从而造成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6.电网触电事故原因分析:低压电网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一违章带电安装,带电检修,带电检查;二不执行停送电制度,停错,送错电;三用电安全技术管理有漏洞,如设备及电缆漏电,保护装置失灵而没有及时处理或更换。高压电网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带电清扫,带电检查,带电搬运,带电作业;二是没有安全措施,没有执行高压电网作业中停电、验电、放电等规定和要求;三误操作,误停送电,误认开关和电缆,没有执行作业监护制度,没有坚持“有人作业不准送电”警示牌;四是没有高压漏电保护。

三、选煤厂机电事故预防措施

1.选煤厂要建立稳定的安全投入机制,保证维修、维护机电设备及机电设备的辅助产品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选煤厂要对安全设备、器材、安全防护用品定期开展检验,特别对机电设备辅助产品要严把质量关,决不允许不合格的产品投入使用。

2.努力提高职工技术,加强对机电职工的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从业人员自觉习惯地遵守安全规定,彻底避免现有的习惯违章,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全为天的思想。

3.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必须对设备经常进行维护保养。

4.对各类机电事故认真分析,使职工受到教育。对发生的机电事故,无论时间长短、性质轻重、责任大小,都要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和当事人按照“事故责任倒查法”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和找出责任者,严格考核,奖罚兑现。

5.为避免触电事故发生,应做到:(1)对低压电网,不准带电作业,电缆不能有明接头接线,电器设备安装使用要合理。(2)对高压电网,不准带电作业:电器设备的检查,维护,维修和调整工作,必须是专职的电器维修工进行,要有作业证的施工措施;停送电的操作,要根据书面申请或其他可靠的联系方式,由专职电工执行,高压电器设备和高压电缆,必须分划编号,标明用途,并有停送电标志。

四、选煤厂机电设备完善管理策略

篇8

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省有关规定。建立保障能力相对较强、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工作程序规范、业务标准统一,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抗风险能力强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制度。

二、总体目标

分级负责”原则,按照“风险共担。通过建立工伤保险调剂金制度,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业务流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实现“六统一”即:统一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统一缴费标准,统一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康复,统一待遇标准及经办流程,统一基金预决算管理、统一信息管理。

三、统筹内容

(一)统一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

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社会团体、民间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均应参加工伤保险,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并为其全部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二)统一缴费标准

1缴费基数。工伤保险缴费基数应当按照参保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核定。参保单位职工工资高于或低于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或60%按照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或60%计算。

2费率标准。工伤保险缴费根椐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以及不同的行业所面临的工作环境、伤亡事故风险和职业的危险程度,分别确定不同比例的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缴费率,并按有关规定定期对费率进行浮动。用人单位初次参加工伤保险的由所在地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行业基准费率办理参保手续。

(三)统一工伤保险待遇标准

1全市工伤职工的待遇审核、计算统一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湖北省有关工伤待遇文件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2工伤医疗费用和工伤康复所发生的费用。就医、配置辅助器具实行定点管理。

按同一统筹地区管理。统一工伤定点协议医疗机构、工伤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管理制度和费用结算制度。参保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定点协议医疗机构从事工伤治疗、安装工伤辅助器具、进行工伤康复治疗。

3职工因工受伤。所需费用必须符合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诊疗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住院职工出院后仍需门诊用药的应报经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同意,可到指定的协议医院门诊取药;非住院的工伤医疗费,必须使用双联式处方;确需特殊医疗器械检查的一次性费用在300元以上)应报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同意。

(四)统一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康复

1工伤认定。市直工伤认定工作。由各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受理本区域内的工伤认定申请及调查、取证、核实并对是否工伤做出认定决定,年底统一报市局备案。工伤认定程序和时限按《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2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统一组织。

3工伤康复。工伤康复工作由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

(五)统一基金预决算管理和风险调剂金制度

统一组织编制。市级统筹采取基金预决算管理下的风险调剂金的方式。基金预决算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椐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有关规定。

主要用于弥补以后年度经批准的工伤基金收支缺口。市、各县(市)实行市级统筹前结余的工伤基金留存当地管理。

调剂金总额达到全市上年征缴工伤保险费总额的50%后不再上解。因发生重大工伤事故导致县(市)工伤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首先从历年基金结余和风险调剂金中解决,市级工伤保险调剂金由各县(市)按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征缴收入预算数的10%上解。仍有缺口的由同级政府垫付。

风险剂金不予调剂:未严格执行全市统一政策和管理制度;未完成当年预算收入和扩面征缴计划任务;擅自调整基金收支预算;因违规违纪行为造成基金重大损失;同级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未到位。以下情形造成的基金缺口由同级政府负责。

专账核算。风险调剂金筹集使用管理制度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共同制定。风险调剂金纳入市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六)统一信息管理。

各县(市)要适应工伤保险事业发展对数据精细分析管理的需要,工伤保险信息化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金保工程”要求统一规划。从采集参保单位基本情况、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伤职工的基本信息和工伤认定信息、工伤职工、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工伤保险待遇信息等基础工作做起,建立起从参保登记、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做到全市工伤保险信息化工作“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高效”

统一基金记帐分帐,各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统一制度、统一规范业务经办流程。统一各类业务用表、日常工作台帐,公开办事程序,建立内控机制,健全工作制度,实行科学管理,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增强工伤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更好地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明确职权责任。实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负责全面做好工伤保险扩面、征缴、稽核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及时拨付工伤保险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财政部门负责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加大对工伤保险事业的投入。

协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做好工伤保险的扩面、征缴和稽核工作。地税部门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的征收工作。

篇9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施工自身属于十分繁琐的工作,周期较长,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施工现场管理是为了把施工项目合同目标良好完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管理工作属于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系统工程的问题,安全管理中风险防控最为关键,减少安全风险,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性问题,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给予有效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提出了一些意见。

1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概述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下,城市的规模在持续扩张,建筑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安全生产事故时常发生,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为了可以达成预定的生产目标与经济效益,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提升现场安全管理能力。如此才可以掌控好安全生产的状况,预防建筑安全事故的产生。

1.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可以顺利完成的根基,也是审查施工现场管理能力的主要方法。假如施工管理当中存在安全问题,会提高项目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到施工从业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削弱建筑施工单位的工作效率,严重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名誉及效益。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提升施工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专业作业技术,能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

1.2.1国内现状。我国政府与施工单位均十分注重项目工程的安全生产。可是在国家经济的繁荣下,建筑企业逐渐增多,诸多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达到承建项目的标准,让未参与过正规安全教育培训、不具备安全防护意识的务工人员担任建筑施工现场作业的一线人员。1.2.2国外现状。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创建了多元化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严谨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条例,以免建筑企业追求最大化利益,忽略安全生产人员的利益,确保安全生产可以依照程序操控。安全生产法规融会于整个建筑施工生产当中,为安全生产的执行给予法律保护。根据各类施工作业人员的特征,建立专门的培训方式,从而进行现场技术操控。政府和安全生产相应部门应当创建全面的工伤保险制度,监管工伤制度,强制性要求建筑企业对所有从业人员参与建筑工伤保险。需要所有建筑企业均应针对预防工伤事故,制定出具备针对性与指导性的安全生产技术制度,对工伤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工伤事故的伤残人员给予妥善赔偿。

1.3建筑安全的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施工当中的安全事故时常出现,政府、安全主管部门以及建筑行业对安全生产需要更加重视,提升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筑安全事故的出现率与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结合,创建层次结构清晰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事故的责任主体,从而达到全面细致的管理。通过现代化智能体系给予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把最新的安全管理信息融会到建筑安全管理当中,通过建筑安全平台中大型的生产数据,创建一体化安全综合管理。

2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问题

2.1不够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透过经验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诸多相关法律法规随之出台,可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在当前现场管理工作当中,检查不到位、违章办事、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十分普遍,这些均不是透过制度、法规实施工作的结果。并且有些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前安全管理制度均趋于形式化,有些地区政府太过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略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2建筑市场紊乱,分包、挂靠状况普遍

透过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建筑市场秩序十分紊乱,诸多无资质单位与承包团队为了获得不法利益,挂靠在具有资质的单位中,以此完成越级承包工程,在这一状况中,会产生一些偷工减料的现象,还会酿成各类安全事故。最为普遍的状况则为把大型工程项目分别进行转包,欠缺安全管理机制,诸多各自为政的状况为建筑施工留下安全隐患。对于挂靠小承包队而言,其不具备施工专业管理团队、技术较差、制作粗糙,比如施工当中的钢索、缆绳不符合标准,安全防护网质量较差,在运用塔吊、升降机时,会酿成安全事故。

2.3建筑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大部分工程现场的施工人员均源于农村的农民工,这些人具有鲜明的特征,通过地缘、血缘、业缘等原因汇聚到一起,透过其亲友介绍而跟随包工头进行工程的承接,从而无法谈及高素质、专业施工技能等方面,对如此特殊群体而言,不但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并且就业状况也不够稳定。对于传统理念而言,农民工具有较差的安全防护能力,不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所以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通常会威胁到生命。

3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

3.1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的规范化

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临时用电规范化,则需做好以下工作:3.1.1运用好PE线,由于PE线通电当中的漏电电流通路,是确保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的硬件。如果PE线欠缺或出现问题,则较易产生触电问题。3.1.2将二级漏电保护工作做好,通常漏电保护设备均设定于总电箱或开关箱当中,其与PE线相互配合,一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给予保护。3.1.3将三级配电工作做好,最关键的为确保布设线路层次的清晰度,不但对后期维护与修理工作十分有利,还可以确保发生线路故障,从而确保其他分路的安全运转。3.1.4将四大保护功能做好,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电施工工作做好,对建筑工程临时用电的体系尤为关键,确保内核功能的正常运行,保障施工人员与用电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将建筑工程施工设备管理工作做好

透过当前建筑工程施工问题的分析,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当中,并未有效规划和掌控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运用时间,这是因为档案不够完善。通常来讲,对于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而言,需要归档的方面包含了工程机械设备的设计使用时间、机械设备在平时养护与工作操控是否符合标准、机械设备在工作中的运用强度、机械设备的级别乃至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拆装是否符合维修标准等方面。以上均会对建筑工程内的施工设备使用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忽视了这些数据的采集工作。对于以上问题,需要强化机械设备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选购一台全新的机械设备,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档案,档案中需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购销合同、制造许可证以及产品合格证;其次,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好养护记录、改造运行问题乃至做好定期维修记录;再次,生产安全问题的记录与隐患排查问题;最后,机械运转的次数以及使用方法。

3.3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监控工作

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强化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控制。首先,对一切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均需进行严格把控;其次,依照实际所需,创建较为全面的可行性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监控体系与制度,从而在施工当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最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监管现场的状况,且对监管记录以及汇报工作做好。可以通过设定条例的方法,提高对安全事故的惩处力度,从而有效控制违章状况,降低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几率。同时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通过科学的规划,在施工现场危险处设立警示牌,将安全防护工作做好。

4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的安全属于尤为繁杂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当前具有较大的安全管理难度,技术风险持续提升,在人员数量有限的状况下,将建筑安全施工工作做好,从而提升管理效率、在工作方法中投入较大的力量,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突出重点,加快安全施工整体能力,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去除行业内落后的传统施工管理方式,把经济利益与安全管理相融合,令相应人员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重视,打造出安全的工作环境,以此防范安全事故的产生,加快企业安全管理目标,为企业打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家展.关于建筑施工危险源安全评价及管理的方法研究[J].大观周刊,2013,(2).

[2]孙文泽.浅谈建筑施工机械设备日常管理中的不足及改进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3,(14).

篇10

【关键词】:施工安全;文明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安全,对于万物生灵来说,是一种存续的保障;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对于各类企业来说,是一种实力的反映。它体现着人文思想,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是一个永恒的、不懈探究的命题。在建筑领域,通过加强建筑施工人员安全方面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教育,加快建立安全机制,不断更新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完善施工安全保证保障系统,建设好施工安全管理体制,确实形成全体成员、全部过程、各个角度的施工安全管理,才能达到施工安全、效益的最佳效果。

1、安全管理的现状:

(1)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

(2)法律法规多而不全,执行力不够;

(3)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与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分开。

建筑施工企业更是要求尽善尽美,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2.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需要进一步落实;3.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缺乏安全生产保障; 4.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缺乏安全自我保护意识; 5.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针对安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显得很重要,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方针,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用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手段,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明确自己安全生产责、权、利的关系,以达到施工安全效益最佳的目的。具体做法:

2、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2)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3)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做好季节性施工准备工作;

(4)经常进行预防性试验,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

(5)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6)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3、 安全文明管理改善措施:

(1)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作业)体系。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不仅是管理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2)施工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文明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是相辅相成的,施工安全生产不但要保证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井然有序,改变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对提高投资效益和保证工程质量也有深远的意义。

4、 安全监督管理改善措施:

(1)预防职能。“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它也贯穿于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对生产过程做到实时监控,提前排除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找出安全隐患存在的原因,利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做到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将事故伤害和损失降至最小程度。 (2)补救职能。补救是要彻底消除已出现的安全事故对产品生产和使用的不安全因素,它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督促企业(项目)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用技术上有效、经济上可行的措施消灭隐患,排除产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和弥补因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

(3)评价职能。建筑生产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为企业(项目)安全管理提供标准方法和应达到的要求,使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达到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的。安全生产评价是综合评价一个企业(项目)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组织措施的完善性以及管理者和操作者安全素质高低等。

(4)教育职能。施工安全检查是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企业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安全生产的情况、劳动条件、事故隐患等所进行的检查。通过施工安全生产检查,使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推广正面的经验和吸取反面的教训。

(5)信息职能。建筑施工安全信息是政府和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一项十分宝贵的资源,一旦失灵,会引起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混乱。研究生产系统中的安全信息,及时向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部门提供,加强控制与反馈,实行动态管理,以提高施工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生产一直是安全意外事件和安全事故的高发段。这不仅使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还给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第一的方针,以专业安全知识为内容,用行政奖励、法律、法规为手段,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安全防范能力,明确自己安全生产责、权、利的关系,以达到施工安全效益最佳的目的。加强专业安全知识、技术的日常教育与培训,用安全典型事例和事故教训进行教育,对照法律、法规认真地进行分析、讨论,要遵循“按图施工”的原则,充分了解、掌握设计文件的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开展好事前班组安全教育,施工前的安全防护检查,并要树立“下一道工序开展前、安全防护已完善”的思想;做好各项安全防护及应力支撑系统的验收工作,如井支架、脚手架、各类支撑等;卸料平台等经常性活荷载受力的部位,要按照安全计算的模式进行搭建;掌握全程现场安全防护重点根据施工现场五个方面的主要危险点,采用行政手段,必须加大安全投入、宣传、检查和培训,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技术方案,层层落实岗位安全责任,认真执行“三级”安全教育,进行安全交底,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及标准,奖罚分明,约束人们的违章行为,从源头上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施工现场重点做好以下防护工作:①临时用电安全; ②高处作业防护;③内外架子及洞口防护;④作业面交叉施工及临边防护;⑤模板支撑系统、土石方开挖和现场堆料防倒塌; ⑥机械设备使用安全;⑦“三宝”、“四口”的防护。

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必须有日常针对性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