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冬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6 10:5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冬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园;古诗教学;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它的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意境优美,它是我国民族文化、思想的积淀,令人百读不厌。幼儿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诵读古诗,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呢?
一、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新颖的、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有助于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因此在幼儿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古诗非常注重情感抒发,它的核心就是情感,诗人通过对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爱憎和感叹,比如喜悦、伤感、悲愤等情感,因此,要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导入部分把诗中体现的意境展现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有兴趣进入到古诗学习中。比如,在教学古诗《梅花》时,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记忆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由于问题贴近幼儿的生活,他们都积极发言。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幼儿展现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冬天的寒冷,紧接着又出现了美丽的梅花傲然开放,与冬天白雪皑皑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课堂导入学生对“梅花傲然雪中”意境有了初步的体会。这时,教师趁机说道:“我国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也看到了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的情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梅花》,今天我们就与王安石一起走近梅花,领略梅花的风采。”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入到了本课的学习中,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出真情。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应当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始终。但是这种诵读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出诗句,而是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句隐藏的情感,进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这样的诵读才是生动的、感人的,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诵读。学生学习古诗,除了要靠教师的讲解理解其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文所传达的精神。每个诵读者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同,对古诗中所体现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许多古诗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以上情形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古诗诵读提供了空间和条件。由于没有固定的朗读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可以在不破坏古诗情感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诵读,比如对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高低快慢等进行出灵活的处理,体现出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感,既具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要提高幼儿古诗教学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通过想象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为古诗具有语言简练、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丰富的特点,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对于只有几岁的幼儿,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幼儿要想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勾勒出美妙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江上渔者》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鲈鱼的情形,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对捕鱼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篇2
我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春天,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我喜欢读春天有关的诗,因为这些诗能让人感受到美的意境,让人觉得,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高高的柳树像用青绿色的宝石装饰成的,像千万条绿色丝带随风飘摇,是二月的春风剪出了这细细的叶子。多么优美的诗,多么美丽梦幻的景色啊!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又读了许多与春有关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哦,春天的美丽景色是关不住的。瞧,那枝红杏不是从墙里探出头来。我吟诵着这首诗,仿佛置身在园外,闻着“逃”出来的花香,看到了杏花出墙的那一暮,多么浓的春意啊!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又好像让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春日映照的江山特别秀丽,春风又送来了阵阵花草的芬芳。冬天结冻的土变得湿软,正适合飞燕筑巢,暖和的沙地上正睡着一对鸳鸯。
.......
诗,是文章的浓缩,好诗能让我们终生受益!
诗中的“冬”
小时候,我跟妈妈一起读诗,妈妈读一句,我跟着读一句。那时候,我只觉得诗很好听,而对诗中的含意与诗人的思想感情却一概不知。
记得第一次读诗是一个冬天,那天还下着小雪,妈妈教我读柳宗元的《江雪》。也许是那时记忆力好,也许我对这首诗特别感兴趣,读了两遍,我就会背了。走在大街上,吟诵着这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来许多过路人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这诗的意思,我一点儿也不懂,还在胡乱猜想,舟也会孤单吗?雪也能钓吗?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读了许多与“冬”有关的古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渐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见了洁白的六瓣雪花飘进窗户,坐在窗前赏雪,只看到青翠的竹枝渐渐变成白玉雕成的一样。多么美丽迷人的冬景啊!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仿佛看到了在大雪纷飞的一天,一对朋友正依依惜别,一个将跟着南飞的大雁离去,朋友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啊!
篇3
一、通过看图,展示观察的个性
古诗《咏鹅》配有一幅生动优美的插图,教学时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形象化的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因此,在初读古诗之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中画了些什么?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细细观察之后便纷纷举手:
生:图上画了几只大白鹅,有红红的脚掌,它们在水中高兴地游。
生:图上画了一棵绿绿的柳树,很好看。
生:图上画了山,多美啊!
师:绿绿的柳枝细细长长的,真美;湖水又清又绿,多漂亮;远处的山坡一座连着一座,像波浪一样,也很好看。谁能说说大白鹅哪儿美?
生:白白的羽毛美?脖子长长的、弯弯的,很美。脚掌红红的,真漂亮。
师:大白鹅伸着脖子在干什么呀?
生:在说话;在唱歌;在游玩。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用心,说得真是棒极了。
通过以上学生的发言,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观察中所展示出来的个性。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不同,观察的感受也就不同。我们要珍惜、培养学生的这一独特个性,创造机会,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通过阅读,展示理解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研读课文时,我们往往要启发学生去提炼课文的主线,然后开门见山地提出研读问题,以便学生充分地展开有选择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研读的质量。如,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这课,我先让学生看课文听录音后,问:“你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什么吗?”学生在我的追问下,才搬用书上的语句来做答:“青蛙、刺猬、熊、蛇都不见了”“满天飘起了雪花”“湖面变成了大玻璃”“人都变胖了”。对话呈一问一答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以“你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变成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你瞧,学生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思维活跃,对话得以较好地展开。
生:我知道,冬天这位魔术师会把青蛙、刺猬、熊、蛇变没啦。它们都跑到洞里睡觉啦。
生:这叫冬眠。冬天来了,天气很冷。一些动物就一直躲在洞里睡觉,一直睡到春天才醒。乌龟会冬眠,蝙蝠也会冬眠。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乌龟》时,问爸爸什么叫冬眠。爸爸告诉我的。
师:你能学着读课外书了,真好!谁接着说?
生:为什么这些动物会冬眠?
生:因为它们没衣服穿怕冷躲到洞里去睡大觉。
生:唉,把动物变没了,树林里就不热闹了,真没意思。
生:不会,还有小松鼠,它不怕冷。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贯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才会让学生有了真正的内心感触。
三、借助想象,展示积累的个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让我们遵循“性由天成,促其发展”的教学策略,让孩子们用童稚的心去体会,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用充满想象的儿童化语言去创造吧。低年级的学生感情丰富,天真烂漫,但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识不深,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难以深层次地加以领会。教《小小的船》这课,在学生看图、品读诗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意境,激发想象,发展个性,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师:同学们,请看这美丽的夜空(出示夜空图),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想一想,这“闪闪的星星”像什么?(播放《小小的船》乐曲)
(学生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
生:星星像灯。
生:星星一闪一闪的,像萤火虫。
生:星星像眼睛。
生:星星像饼干。(学生都笑了)
师:怎么说星星像饼干?
生:妈妈给我买了一包饼干,一个个饼干都像星星,可好吃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你真有心!猜猜丁丁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
生:可以看到星星和天。
师:对呀!那么,假如是你坐在月亮上,你想看见什么?(学生踊跃发言)
生:我想看看天上的白云,摸一摸它。
生:我想看看看天空是不是真的很大。
……
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四、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的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教完《太阳》之后,我提出:围绕“月亮和太阳”这一单元主题,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
生:我想画太阳。
生:我要背有关太阳和月亮的谜语,回家考考妈妈。
生:我想学会唱《小小的船》这首歌。
生:再找一些写太阳的儿歌读一读。
通过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展示其设计的个性,由课内到课外,尽可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4
一、整合作品,拓展思维
(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文。题材相同,诗文各异: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二、发挥想象,融情于景
(1)运用多媒体,引导想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理解“潋滟”一词描绘的西湖画面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夏日里,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坐在西湖的凉亭中,迎着徐徐的微风,惬意地举起了手中的酒杯。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在让学生感受雨中西湖画面时,我让学生观看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再让他们想象:“雨中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紧扣古诗内容,发挥想象。对于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又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诗人在松树下会问童子什么问题?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积极性高,想像力丰富,还伴有动作表演,生动再现《寻隐者不遇》的寻访场面,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为此我也想到了:在古诗的教学中,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作品的剖析、理解上,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从而使学生能“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型学生。”
三、注重诵读,凸显情趣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1)传授方法,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
(2)展开想象,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四、汲取精华,读写结合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读写结合,效果明显:以读导写,由收到放,有本可依;从仿到创,有章可循。以写促读,个性切入,悟得深刻;多元解读,想得深远。读写结合,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篇5
下面就介绍拓宽思路的诀窍:借助联想。
联想在写作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和运用不同方式的联想,可以使写作思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进入广阔的天地。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联想,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围绕既定的中心展开。
技巧点拨一:从相关的方面展开联想
相关联想就是根据提供的题目或材料,联想相关的现实事物,畅想有关的未来事物。如从“一”字可以联想到“一滴水”,联想到由无数的“一滴水”汇聚而成的大江大河,以至浩瀚的海洋;可以联想到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一度电、一两粮食……汇集起来将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还可以联想到今天学一个英文单词,解一道数学难题,日积月累,将来就能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这就是由字面触发的相关联想。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但不论联想到什么,这种联想的关键在于它们之间应具有相关点。找到了这一切入点,既可以从时间的传承上谈古论今,也可以从空间的归属上说东道西,还可以按因果关系、从属关系顺藤摸瓜,甚至还可以按事物本身特征的内在联系进行一系列联想。请看下面的佳作:
合作之美
吴 锐
“自小生来好抚琴,高山流水觅知音”,铜官两湖之侧,子期与伯牙相逢,共谱一曲《高山流水》,留给后人以和谐之美;绿茵场上,各个位置上的球员紧密合作,智慧与速度碰撞,给人以力量之美;科学领域,各条战线上的人们为圆华夏千年以来的“飞天梦”,互助合作,给人以精神之美。
合作产生美,无论何时,无论何处……
一
无边的草原上,火势蔓延,火舌似乎要吞噬一切。在滚滚的浓烟中,一群蚂蚁滚成一团黑球,呼啸着冲出火海,火无情地燃烧着,噼里啪啦的声音惊心动魄!表层的蚂蚁刹那间化为灰烬,蚁球逐渐变小,但最终冲出了火海。无数弱小的生命携手合作,以自己的牺牲换取了种族的延续,那是一种伟大而又惊心动魄的合作之美……
二
你们是九天下凡的仙女,还是传说中敦煌的飞天女神,抑或是千手观音再生?在一片炫目的金光中,21位舞蹈演员仙女般舒展纤纤素手,在雅典残奥会上,在古典的梵乐声中,将爱与希望洒向人间,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无声的世界里,你们亲密无间的合作带给世人视觉美的盛宴,相信即使观世音菩萨也会为你们倾倒……
三
外国教育家的眼眶湿润了,她没有想到在中国,这个实验竟然成功了。有一个简单的游戏,一个窄口瓶,3只彩球,瓶口小,每次仅能通过一只球,绳子握在3个孩子的手上。假设瓶子是一幢失火的楼房,彩球是屋里的人,只有在规定时间内逃出才能生存。哨音一响,只见3个同学一个接一个抽出彩球,仅用了3秒钟。合作使所有“生命”得到保全,如果互不相让,结果会怎样呢?合作,彰显了生命的至善至美。
《后汉书》有语:关舆共驰,同舟共济。在现代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应加强合作,因为合作产生美!
【简评】
合作的意义何在?作者避而不答,却巧妙地联想到“美”:精神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创造之美。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从他所精选的故事入手,以叙事的方式解读,使议论方式别开生面。其间,作者通过联想把相关的事和物串在一起,于是一切事实和思想都腾飞起来。
技巧点拨二:从相似的方面展开联想
相似联想一般是先寻找与题目或材料相似的人或事,有的是由眼前事物联想到更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使所写事物的特征更形象突出,更易于被人接受。《水浒传》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就运用了相似联想:第一拳打在鼻子上,“便似开了个油酱铺”;第二拳打裂了眼眶,“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作者从味、色、声三方面展开联想,妙笔生花。
下文的小作者就是由眼前的一场雪,联想到以前爸爸离家时的一场雪,从而写出了一个家庭离散的哀伤故事。
无雪的冬天
张 琳
是否有过无雪的冬天?如果以前没有,那今年会有吗?如果有,那该多好啊!望着窗外,思绪飘得很远很远。我在心里勾勒着一幅令我心动的画面――一个无雪的冬天。正想着,一个冰凉的物体落在脸上。回过神来一摸,原来是雪花。啊,下雪了!
四季中,我不喜欢冬天,特别讨厌有雪的冬天。可能是我不懂得浪漫吧,看着同学们在雪地里欢呼雀跃的样子,我总是有些伤感。下雪,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那只意味着更加寒冷。“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一些同学在吟咏古诗词赞雪。他们真的懂得欣赏雪吗?我总认为,这纷纷扬扬鹅毛一样的雪令人烦躁不安,也使我忍不住忆起往事。
那年冬天,一个飘雪的早晨,爸爸拎着旅行包跨出家门。幼稚的我不知道爸爸这一去再也不会回来,以为他只是出差。冒着大雪,我跑到爸爸跟前,拉着他小声问:“爸爸,您什么时候回来?”爸爸轻轻甩开我的手,抬头望望飞舞的大雪,面无表情地说:“哪年的冬天不下雪,我就回来。”说完,他就走了。望着爸爸渐渐消失的背影,我久久没有离去。
篇6
一、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园区中各国展馆千姿百态,“美轮美奂”便成了媒体描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但常常错写成“美仑美奂”或“美伦美奂”。这一成语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其中的“轮”含义为“高大”,写成“仑”或“伦”,都是别字。
二、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局,“黄浦江”因此成为世博报道中的高频词语,但因为“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往往错成了“黄埔江”。“黄浦江”相传和战国春申君黄歇有关,故名“黄歇浦”,简称“黄浦”,“浦”义为水滨或水流交汇处。“黄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因历史上成立过黄埔军校而闻名。
三、统计数量时经常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止下午5点,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截止”应为“截至”。“截止”的意思是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如“活动已于昨日截止”;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四、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这位小将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成绩离世界纪录只有1秒,令人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瞩目”之类的词语。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它和“瞩目”完全是两回事。
五、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广州亚运会报道中曾有这样的句子:“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宁波选手广州亚运囊括10金。”其中的“囊括”明显用词不当。“囊括”的意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昼。“昼”是“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书”(书)或“画”(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这都是因为认错了繁体字“昼”。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精”本指经拣选的好米,“粹”则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精”“粹”都是名词,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八、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里把“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是错误的。“无时无刻”是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不同,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篇7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本身 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 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成为学生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关键。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 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为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 的情绪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情绪良好,可以使全体学生心旷神怡,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而不良情绪却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导致教学中学生角色的附庸化。所以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 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和蔼慈祥的目光覆盖全 体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关注的,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情感的迁移,从 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综观许多优秀课的实例,无不说明了优化教学氛围的重要性。请看一位教师教学背诵古诗《草》的片断:
师:老师要求小朋友回家后把这首古诗《草》背给家里人听,他们一定会夸你能干。如果你回去背给奶奶 听,该怎么说?我来当奶奶,好吗?
生: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草》,我背给您听,好吗?
师:(扮奶奶)我孙女儿真乖!草,干吗不写花要写草?
生:因为野草顽强,不怕风吹雨打大火烧,头年死了,第二年又会发芽生长。
师:噢,怪不得要写草。(生背)
师:什么叫“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
生: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意思是说每年冬天的时候好像枯死了,春天又会旺盛地长出来了。
师:噢,孙女儿真能干,这么小的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真高兴!(众笑)
课文背诵是语文的常规训练,形式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往往是带着被检查的心态,惴惴不安地接受训练 。这位教师将它作为模拟家庭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来处理,气氛活跃,师生平等,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在这样的 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学生想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 学科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 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 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 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 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 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 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 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 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 的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 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 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和学习语文的 方法体系,制定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 体步骤,切不可机械、随意、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的课文可用迁移式。像《可爱的草塘》一 课,学习“草塘”一段,师生共同将写景学习方法归纳成“读课文——抓特点——明写法——相画面——悟情 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学“小河”一段。以后碰到写景文也可用此法迁移 。有的课文,学生一下子不易说出用某种方法学习,教师可用“教后悟法”,即结合总结课文,帮助指导归纳 学习方法;有的课文可结合教学,抓准最佳契机,画龙点睛,留有余地地点拨学习方法等等。总之,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通过读、圈、划、议、评等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让学生自己会学。
篇8
激情导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诗人及此诗的资料,诵读古诗,初知大意……课按照我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我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想象这位母亲在儿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注意透过画面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并揣摩内心。”
思考几分钟后,有学生站起来说了自己的想象,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说要是能把神态、动作刻画得更细腻些,再写写人物的语言就更好了。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却说从图上可以看出是“夜深人静”,儿子正在灯下“专心致志”地读书,母亲怎会忍心去打扰儿子呢?他这么一说立即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同感。“就是,就是。我晚上做作业,妈妈给我端牛奶或削苹果进来,都是轻手轻脚地放在我旁边就悄悄出去了。”“我学习时也是这样,妈妈总在一旁陪着我,她要么看书,要么织毛衣,一言不发,除非我有问题请教她。”我觉得孩子们说得非常有道理,并意识到这是一个教育良机,便追问:“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沉思了一会儿,一个学生说:“因为妈妈们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文中的母亲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给儿子缝制衣服,为了不影响儿子看书,甚至不敢弄出一点声响。”
“说得太精彩了!”我不由得鼓掌道,“此刻,我们来写写这幅图如何?”
几分钟之后,张秋声情并茂地读道:“寒冷的冬天,夜深人静,四周一片漆黑。可此时一户人家的窗户还透出朦胧的光。尽管屋外寒气逼人,可屋子里却如春天般温暖!孟郊——这位即将出远门的诗人,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专心致志地看书。而她头发花白的母亲还在为他缝补衣服。母亲眼睛不好了,但她仍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光线虽然很暗,但母亲却还是那样细心又耐心地缝着,缝得是那样密。她是担心儿子久久不归,在外衣服破了挨冻啊。多么伟大的母亲!她哪是在缝衣服,她是在用针线缝织母爱的网啊!”一个小学生能写出这样一段话,实在不简单。教室里掌声一片。然而我却发觉坐在第二排右边的陈琰皱着眉头。我说:“陈琰,你似乎有不同意见?”陈琰看了看后边听课的老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鼓励他:“你不用顾忌,就像你平时上课那样大胆说就行。”他说:“老师,我觉得张秋刚才的描写虽然很棒,但却有一个严重的不足!”全班哗然。我问他棒在何处?不足又在何处?他说:“棒在他从图中人物的衣着看出了是冬夜,以及对人物的刻画生动逼真、富有感情。不足的是图中母亲的动作是穿针,而不是缝衣,所以应该添上一段描写穿针的话。”这个陈琰,别看他小小年纪,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我鼓励他帮助张秋添上一段穿针的话。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篇9
幼儿园十二月工作计划【1】
一、本月工作重点:
1.培养幼儿在一日常规中的良好习惯,加强幼儿常规意识.迎接园部领导的小班常规调研。
2.利用午间、音乐游戏活动时间组织幼儿排练歌曲、舞蹈,为“迎新年才艺展”做准备。
3.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加强幼儿身体素质锻炼.组织幼儿参加园内举行的幼儿亲子冬季运动会。
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家长的积极性,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5.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加强幼儿身体素质锻炼。
6.组织并参与园部的角色游戏观摩活动。
7.做好手足口病、流感等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严格午睡室、活动室的空气消毒。
8.填好《宝宝成长记录》并按时发放。
9.做好学期结束工作。(综合素质评估、写好汇报单、写好总结、资料归档等)
10.整理好班级物品,搞好卫生。
11.对幼儿进行假期安全卫生的教育。
二、本月开展以下主题活动:
主题名称《小不点儿》
主题目标:
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与成人、同伴的互动中成长着,体验成长的快乐,并逐渐形成自我而又独立的意识。使幼儿在关爱、温馨、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逐步形成乐观、自信、向上的意识。
主题名称《冬天来了》
主题目标: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人们衣着变化及探索冰雪形成等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发展。并通过对冬季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让幼儿积极勇敢、充满欣喜地迎接冬天,培养幼儿积极参加户外运动的兴趣,增强幼儿的体质。
三、家长工作
1.在家中尽量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并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体验“我长大了”、“我真行”等感受。,
2.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大”和“小”的事物以及由小变大的事物或过程,比较感受大小的相对性。
3.引导幼儿观察冬天周围环境和人们衣着的变化,多带孩子到阳光下活动。
4.和孩子自制冰块,带到班上放置科学区内。
5.鼓励孩子天冷也要坚持早起上幼儿园,并坚持参加户外锻炼。
四、环境布置:
1.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中不同大小的事物,比较、感受大小的相对性。
2.墙面布置一组幼儿从小到大成长变化的照片,使幼儿清晰地看到人的成长过程。
3.让幼儿自制灯笼、 贺卡、小礼物等挂饰布置新年活动室环境。
4.下雪时,讲自制的小雪花贴在室内玻璃上。
5.张贴一些有关冬天的图片。
6.墙面布置:冬天场景,主体人物为身着夏装的一家三口。引导并帮助幼儿自制“冬衣”粘贴到人物身上。
幼儿园十二月工作计划【2】
一、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我喜欢我自己,因为我会……”讲述自己的优点,幼儿园二月工作计划范文。
2、发准近似音“鼠、虎、树”,能口齿清晰地朗诵绕口令,并在熟练的基础上加快朗诵的速度。认识字词:松鼠、老虎、树。
3、能正确认读、书写数字1~5,根据字形进行联想。
4、学习新学期晨间操。
二、行为习惯的培养
1、生活习惯: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愿意展示自己独立做事的技能。
2、学习习惯:(1)坚持每天按时入园,能独自完成作业。
(2)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3)能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3、游戏习惯:(1)能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活动,按自己的方式游戏。
(2)会使用游戏操作材料,并能整齐地摆放游戏用品。
(3)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自己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游戏。
三、环境创设
1、结合我班的班级文化,用蒲草垫和废旧的席子布置主题墙,用绳子编成网子供幼儿悬挂作品。
2、和幼儿一起制定班级游戏的内容和规则。
3、布置家长园地,让家长了解我班近期的工作安排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活动安排:
第一周
1、语言:我喜欢我自己
2、语言:鼠教虎爬树(绕口令)
3、数学:数字好宝宝(一)
4、健康:我的名片
5、科学:七彩太阳光(科学探究)
6、音乐:名字唱出来(歌唱活动)
7、拼音:学习
8、体育:学习幼儿广播操(一)
9、美术:手形画
第二周
1、语言:宽街(续编故事)
2、语言:天(故事)
3、数字好宝宝(二)
4、科学:会变的颜色
5、音乐:狮王进行曲(音乐欣赏)
6、体育:学习幼儿广播操(二)
7、拼音:学习
8、拼音:学习
9、美术:制作小虫子
第三周
1、语言:一去二三里(古诗)
2、语言:小花籽找快乐(童话)
3、数学:整理学习用具
4、健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自理)
5、科学:会变的树叶
6、音乐:拉拉钩(一)(歌唱)
7、体育:在身上滚球(体育)
8、拼音:学习
9、美术:螃蟹
第四周
1、语言:孙悟空打妖怪(儿歌)
2、语言:小花籽找快乐(童话)
3、数学:班级物品清单
4、科学:蚯蚓
5、音乐:快乐的脚步(音乐活动)
6、体育:摘果子
7、拼音:学习
8、拼音:学习
9、美术:名画欣赏《梦》
五、晨间活动
第一周:分组活动:1、器械组合:轮胎、沙包、滚筒、圈;2、小单车;3、滚环;4、皮球;5、跳跳球;6、粘贴球
第二周:分组活动:1、跳绳;2、小单车;3、滚环;4、皮球;5、羊角球;6、粘贴球
第三周: 分组活动:1、器械组合:轮胎、沙包、滚筒、圈;2、小单车;3、滚环;4、皮球;5、跳跳球;6、粘贴球
第四周: 分组活动:1、皮筋;2、小单车;3、滚环;4、皮球;5、跳袋;6、粘贴球
六、家长工作
1、 每天坚持按时送幼儿入园,有事事先向老师请假,工作计划《幼儿园二月工作计划范文》。
2、 召开新学期家长会。
3、 帮助幼儿养成独自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提醒和督促幼儿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9月份蒙氏和五大领域教学计划
9月份蒙氏教学内容五大领域教学内容
第一周名称:线上活动——寂静游戏
目的:身体平衡能力、听力、观察力。音乐活动:我的朋友在哪里
名称:串项链
目的: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控制小肌肉、细心、耐心、审美能力。美术活动:手指玩色——手指点画
名称:粉红塔
目的:视觉辨别大小的能力科学活动:一天要吃三顿饭
目标:对事物简单的数、量、形以及时间和空间特征感兴趣。
感知认识早晨和晚上。
第二周名称:带插座圆柱体
目的:训练幼儿视觉能力,学会一一对应。美术活动:我陪小动物一起住
名称:打招呼
目的:日常生活、礼仪培养语言活动:幼儿园的一天
名称:夹的工作
目的:小肌肉的灵活性健康活动:小蚂蚁搬豆
名称:语言课《咕咚来了》
音乐活动:可爱的小兔
名称:苹果分类
目的:视觉辨别大小美工活动:送给老师的花
目的:对美工的兴趣并认识教师节
第三周名称:我要好好洗个澡
目的:讲卫生的好习惯语言活动:讲卫生的好宝宝
名称:画水波线
目的:让孩子大胆绘画并学会自然的画水波纹。体育活动:小猫捉鱼
名称:红色圆柱体
目的:感知彩色圆柱体的不同特征,并观察与带插座圆柱体的不同。数学活动:香蕉可真多啊
名称:物归原位
目的:培养幼儿物归原位的好习惯音乐活动:快乐的幼儿园
名称:安静活动——走线
目的:幼儿平衡能力的培养科学活动:我的小脚会说话
第四周名称:感官领域——长棒
目的:视觉辨别长棒的能力数学活动:大球和小球
名称:认识树的各部位
目的:知道树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延伸:制作树的小树美术活动:我的月饼
目的:了解中秋节
名称:制作水果沙拉
目的:学会分享的礼仪体育活动:小蚂蚁搬豆
名称:听指令做动作
篇10
第一,借信息技术之风,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每个语文老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都带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但单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已经不太能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播放《彩云追月》等具有云南风情特色的歌曲,再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西双版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它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西双版纳的美,再通过文字的表达去描绘文中展现的云南美景,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借信息技术之风,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果。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来教学,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也学得筋疲力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将课文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并配以声音、图像,直观形象,这样既做到了重点突出,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能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而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对诗歌的把握就更加困难。如在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冬天时节,激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兴趣。我运用多媒体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配以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导入教学时以一张带有古风韵味的幻灯片呈现诗歌内容,在古筝曲的伴奏下,请学生尝试配乐朗诵,激起了孩子的学习热情,竞争意识,让课堂活跃而有序。在把握诗意时演示课件,当漫天白雪缓缓飘落,风挚红旗金戈铁马的场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借信息技术之风,拓展学习空间,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当遇到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时,应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进而加深或者拓宽对阅读素材的理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提供资源环境,可以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的,感性的学习空间。
教学《草》一课前,我建议学生课下搜集有关的章节,详细阅读中有关故事,以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同学找到了过雪山,过草地……有了这些准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同学们就可以将自己获得的课外信息穿插到文章中,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整个故事的详细情形,并能更深刻地了解。如果没有课外资料的补充,我想再精辟的分析也是苍白的,只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而对深度及广度而言更无从谈起。
利用现代化教学的影视功能,收集与语文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在阅读欣赏课中进行播放,开拓学生的文学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给学生播放《百家讲坛》中康震教授对于苏轼的解读,了解他少年得志,一朝被贬的经历以及他与其弟苏辙的深厚情谊,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与分析理解诗歌。
第四,借信息技术之风,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很多时候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倦怠,影响学习的效率。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在讲授《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时,我发现学生对封建体制下的科举制度了解不多,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因此就要求学生回家上网查询。以科举制度的发展为线索,了解历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沿革,以及它对当时读书人的影响,从而去体会孔乙己和范进的悲惨命运。面对电脑,学生自由的搜索选择对自己学习有帮助的知识信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