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家乡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9 15:0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家乡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家乡的诗歌

篇1

幸福主人公:钟舒漫 28岁 香港女歌手

家庭成员:

爸爸 妈妈 妹妹钟舒祺(27岁 香港女歌手)

厨艺高超的老爸

和爱着急的老妈

香港地区歌手钟舒漫出道后的第一张专辑里,有一首歌叫做《乖女仔》,当问到她对乖女仔的认识时,她摇了摇头说:“我从来没有刻意去给这个词下过定义。”她对“乖”的体验很简单,“当妈妈对着我说:‘我女儿真乖。’的时候,我就是乖的啦。”

选择做艺人,就意味着选择了“漂泊”的生活,不能像普通的儿女一样,每天按时上下班,有很多时间在家陪父母。比如这次来内地宣传,钟舒漫就必须和父母分开好一阵子。在休息时间,只要有条件上网,钟舒漫就会泡到网络上,跟妈妈和妹妹聊天视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妈妈怕影响女儿工作,不敢给钟舒漫打电话。“我说,你可以发短信啊,其实我心里挺难受的。”后来,女儿教会了妈妈上网。

钟舒漫是通过参加歌唱比赛出道的,说到底,很像是内地参加选秀比赛一战成名的普通女孩,有着普通的家庭,和一颗喜欢音乐的心。“我妈常说,在你的事业上,父母确实帮不上你的忙,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把你和妹妹的身体照顾好。”在香港时,但凡遇到通告、录音或拍片,妈妈总会炖上各种十全大补汤到各个现场探班,这些汤补到什么程度?钟舒漫曾经喝得流鼻血!当女儿比划着给妈妈表演喝汤喝到流鼻血的“盛况”时,妈妈便突然变得很紧张,一个劲儿地说:“不煮了不煮了,以后不煮了。”下一次却又依旧提着汤按时到达。“我妈就是个特别容易紧张的人,可能在我和妹妹看来丁点大的事情,在她那儿,就是世界末日。”

相比妈妈,爸爸在钟舒漫的眼中是一个“无聊的人”。“他太闷啦!”而“闷”并不是老爸唯一的特点,钟舒漫的爸爸是家里的首席厨师,厨艺堪称一绝。每逢节日,钟舒漫家都会举办小型家宴,主厨永远是爸爸。“爸爸一边煮饭一边嘲笑妈妈,你做的是什么饭啊,你做的饭哪有我做的好吃啊。可他的眼睛里,满满的全是幸福。”

你傻不傻啊?

“这是我妹妹。”

为了不想妈妈担心,如今工作上有个什么事儿,钟舒漫都“藏”起来不告诉她,或者和同为艺人的妹妹钟舒祺讨论――互相掩护,这是两姐妹从小就形成的默契。比如,两姐妹从小在画画上都很有天赋,而妹妹经常被姐姐以“多画画练习”为借口,委托其帮她完成美术作业。

从提到妹妹开始,钟舒漫的嘴里出现了一句频率极高的话:“我说,你傻不傻啊!”乍看是个贬义句,其实全是亲昵。在2009年参加比赛出道后,妹妹已经独自在台湾地区呆了3年,钟舒漫还记得妹妹离家时的情景,“她一个人,背着背包,提着一个箱子就去了。下飞机走在台北大街上,就开始哭。”对于从小在香港长大的钟舒祺而言,台北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而就在她决定参加比赛前,她在姐姐钟舒漫的眼里,还是一个“你是个天才哎,可你到底有没有目标?”的傻姑娘。画一幅画,钟舒漫需要严格按照绘画的流程来,底稿、修改、上色,而妹妹从来不在乎这些,总是直接就画,“却也画得很好。”可是,她并不想做画家。“从小到大,我问过妹妹很多次,你想要什么?你将来做什么?她好像没有想过。她一直很依赖我这个姐姐,甚至有段时间曾对我抱怨:‘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呗。’”

好在,妹妹终于清楚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艺人,做一名有个性的艺人。如今她所有的演出服都是自己设计制作,还即将推出自己品牌的潮服,而她仍然保持着对姐姐钟舒漫的依赖,姐姐不在身边的时候,也常常开着网络摄影头,体会姐姐就在身边的感觉。“她很奇怪,开着视频,也不理我,也不和我说话,一个人在那边修眉啊,剪指甲啊,玩儿啊,也开心得很。我就说,你傻不傻啊?她还是自得其乐,哈哈。”

说妹妹“傻”的钟舒漫其实是开心的,她并不觉得亲妹妹也做歌手对自己而言是压力,相反,她觉得这是对这个家庭,尤其是对母亲的一种慰藉。钟妈妈是一个非常喜欢音乐的女人,从姐妹俩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很舍得花钱送她们去学习乐器,希望一双女儿能够进入交响乐团,巡游世界。姐姐学钢琴,妹妹学习中提琴――可与姐姐相反,妹妹钟舒祺对乐器毫无兴趣,常常翘课。有次钟妈妈请假到妹妹练琴的学校搞“突击检查”,想看看钟舒祺练习。可妹妹当天下午根本没有去上课,妈妈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空空的板凳,幻想着妹妹坐在那儿弹琴的样子,眼泪就一个劲儿地往下掉。这段煽情的往事,是全家人在为妹妹钟舒祺拍摄家庭MV时,妈妈对着镜头讲出来的,充当摄影师的钟舒漫差点当场就哭了出来,“妈妈还说,妹妹,你终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梦想,我为你开心。”那一刻,妈妈真正放下了自己关于交响乐团的梦想,全心全意支持两个女儿的梦想。“当妹妹偶尔在电话里对我抱怨工作里的辛苦时,我就会装得很凶地说:‘你傻不傻啊,这算得了什么!’”

我也会

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因为妹妹去了台湾地区发展,钟舒漫一家人已经有几年没能在一起过春节了。龙年春节,钟舒漫和爸爸妈妈一起飞到了台北,和妹妹过了一个团圆年。过年期间,台北大街小巷的商店都是大门紧闭,一家4口在小屋里度过了快乐的几天。“睡觉睡到自然醒,醒了就晒晒太阳,抱着薯片看电影,很简单,却也很满足。幸福是什么?不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么。”

而父母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看到儿女成家立业。就快28岁的钟舒漫也曾遭遇过妈妈的“警告”。有段时间,妈妈老是在自己耳边唠叨,快结婚,快生小孩。“我开玩笑地回了句:‘妈,你哪儿是在乎我结不结婚,你其实就想要我的那个BABY吧?’”竟一句话把妈妈呛了回去。当时的钟舒漫对婚姻,还没有一丝半点的想法。

可这半年来却不同了。即使钟舒漫依然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扛着巨大的压力,可她突然对婚姻有了强烈的期盼。“我想要有一个由自己创立的家庭,有爱的人,有可爱的孩子,我想要学着去经营一个家庭。”80后钟舒漫将爱情和婚姻看得很通透。

就像她在第一张国语专辑《我可以》里重新改写的那首《给自己的信》的歌词一样:“写一封给自己的信,写下来给自己鼓励。我要敞开我世界,打造我个性,我要恋爱,一定找到爱我的人。”这个“爱人”也许已经出现,也许她还在寻找,好在钟舒漫已有一份好心境,祝愿那份属于她的缘份早日到来。

幸福问卷

Q=《成都女报》 A=钟舒漫

Q: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觉得最骄傲?

A:我从小到大性格都很男子气,很多朋友说和我相处觉得很舒服,无论男女朋友,遇到任何事情都愿意且喜欢和我聊天,我觉得很满足!

Q:你的画画得非常不错,没有想过做画家?

A:在14岁以前,我的理想都是做画家。可后来慢慢又迷恋上了音乐,直到入了行。我曾经以为画画和做歌手的两个爱好也许永远不能兼顾,但其实可以的。今年6月,我会在香港开一个个人画展,是一个策展人朋友主动联系我的。你看,只要你热爱,机缘总是在的。

Q:你有后悔的事情吗?

A:以前有,但现在不觉得这是多后悔的事情了,生活里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成长。

Q: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驾驶咯!很可惜我一直没有时间去拿到驾照,但我觉得女生开车真的非常帅啊!

Q: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A:要很搞笑,幽默。

Q:现在觉得幸福是什么样的?

A:有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家庭。

篇2

紧承上句“问君何能尔”,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人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怀。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今译:长安街头的霏霏春雨,像酥油一样滋润大地。远眺那春草已有一片绿意,但近看却又什么也看不出。

这是一首赞美早春的小诗。“草色遥看过却无”句,是全篇的绝唱。早春二月,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经过春雨的滋润,春草的芽儿渐渐萌生了。透过薄薄的雨幕远远望去那草色已有绿意,但当你走近细看时,却反而不那么明显了。这不下是初春草色的特点吗?诗人的高超诗笔,犹如一架摄影机,通过兼摄远近,把这种极难描摹的色彩摄了下来。真是一句一幅画,虽非绘画,却胜似绘画。

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篇3

关键词:海子 诗歌 母亲形象 分析

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海子的诗歌是胜多的。研究者更加重视诗歌中创造的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如麦子、水、太阳等丰富的意象。在谭五昌的《海子短诗中的重要意象浅析》一文中,统计了关于“母亲”这一词在诗歌中的出现次数高达36次。对母亲形象不同的侧重点,可以多角度解读诗歌中母亲的形象。

一、诗歌中“母亲”形象的表现形式

(一)真实的生命个体

海子的诗歌里,他以人性与亲情这两个角度来诠释母亲。《给母亲 雪》:“妈妈又坐在家乡的矮凳子上想我……我知道你日渐衰老。”①塑造了一个温柔宁静并且坚强的女性形象。另一首《给母亲 风》中,家中破旧的门,遮住的贫穷,母亲很美。母亲的形象永远以一个温暖的样子烙在心中――“在查湾村口,母亲泪流满面”。15岁的查海生考进北京大学,村子为之沸腾。于是母亲迈着小脚,挨家挨户地送上她连夜蒸好的白糕,为之庆祝。1983年毕业后,留在北京,一次母亲从家乡怀揣着50枚鸡蛋去看海子。临走时,海子借了300元执意要母亲带走。而那300元,母亲没舍得用。诗人用心呼唤真爱,带着坦然且感恩的心去看待清贫的家中始终给予温暖的母亲,这是一种伟大的赞美。无论环境多不利,诗人都有一个寄托,有包容的平和的母亲。

(二)派生的集合体

首先是将母亲喻为了一个载体,置换成“村庄”的形象。写于1984年的《村庄》,这个被童话、神话的村庄,寄予着对母亲的感激。“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②村庄托着少年纯洁的梦,母亲衬着儿子的成长。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静静的抚慰让在外漂泊的诗人没有畏惧感。如此将母亲这一形象上升为生命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园。

诗人苇岸这样说过一句话,海子是来自大地深处的,含着泥土。海子自然地将村庄――养育他的土地,作为艺术的源泉。身处在都市机械轰鸣、耸立的楼群、淡漠的人情交汇的困境中,同时又远离恬静的家园,他的灵魂栖息地倾向于那片乡土生命,由此,笔下的村庄糅合了温暖的母亲的角色,充满柔美静谧的美。如《夜》中,宁静、幸福的村庄,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有着祥和的氛围,悄悄在海子心中扎根,一切显得无比的完美,让人充满了向往。在诗人心中“村庄”成了温柔多情的母亲。

其次,象征着乡土文明的形象。海子抱着对现代文明排斥的态度,有意识地对乡村田园中生命的灵性与淳朴状态进行描写,避开都市的介入。写于1987年的《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西安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代表着中国农业文明。显然,海子不愿意被拥挤的都市所束缚,在追求着自由,愿生存在平静的村庄里。他对个体幸福有着无限向往,这点也是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全部精神追求的出发点与目的地。然而海子的理想与现实冲击,越愿在精神上构建梦想。

作为贫乏时代歌唱的海子,用诗这个堤坝来建设人类的美好精神与人性的纯真。如《土地》中,海子清晰地认识到现代文明导致的人欲横流――“土地死去了,用欲望能代替他吗?”③那些丧失了土地,漂泊无依的灵魂最后用“欲望”来代替。“土地,故乡景色中那个肮脏的天使,在故乡山岩对穷人传授犯罪和诗”。③“人们把你放在村庄,秋风吹拂的北方,神从四面八方而来,往八方而去,经过这座村庄后杳无音信。”③这座无神的村庄,“中国”这一个巨大的“村庄”,在逐渐消失。他在这些生命深处的神性呼唤里,寻找并且构想那座恬静的村庄。《给安庆》,显露出种种不安,能体会到那种荒凉、痛苦、悲哀、失落、惆怅,却也凝聚着强烈的乡土情结,他无畏地带着爱、痛苦和生命进行追问。“五岁的黎明,五岁的马,你面朝江水,坐下,四处漂泊,向不谙世事的少女,向安庆城中心神不定的姨妹打听你,谈论你……”④因此这里的“母亲”已经超越现实的概括,实际成了一种对母性的乡土文明的遥远想象。《两座村庄》是一首挽歌,那个诗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居地,正被文化层面所遗弃,村子的影子在中国社会工业化的道路上消失。他努力在诗中让村庄获得重生,继续和谐的原样。虽说是“沉默”、“孤独”的村庄,但他依旧在孤寂的创作中回忆构建着。

《在家乡》用超现实的事物、人物,如家乡里的羊群、女人和房屋,是对村庄的再现和指认,在此中寄托着理想。然而“在危险的原野中,落下尸体的地方,那就是家乡”,⑤眼中的家乡充满着沉重的失望,他却在脑海中渗透着矛盾认识的家乡。《春天的夜晚和早晨》中隐藏着大地母亲的深情。诗人在其中像孩子般沉醉,在童心的境界与心界中感受着。然现实的生活,却让海子想到《重建家园》,用屈原的泪水来浇灌家园,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其中也点到了宿命的因素,已经窥破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对人类生存的现实有着准确的认识。“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⑥似乎是看清人类生存的局限,用平定的心情去接受,实际却也在表明不能得到自由飞扬的痛苦。一名农家子弟,对大地天生有着超级强的悟性。“风吹着炊烟,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⑥散发着大地一般厚重、幽深的气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个呈现出多位一体的母亲形象被海子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二、海子诗歌中母亲形象形成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环境塑造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成长与两个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生存的大环境即社会;二则是小环境,包括家庭、朋友等。海子的小环境里(家庭)虽然有着痛苦的生活经历,成长在处于矛盾重重之中,他的一生也与清贫相容。刚出生满两个月时,轰轰烈烈地开始,那是个精神、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海子的童年就在仓促的时光中度过,年幼的他,为此,在物质与生存方面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使他节俭一生。自1974年上了初中,面临着学习生活的压力。尽管如此,从安徽那个乡下走出来的他,来到大都市北京,也没能改变物质上的清贫。

(二)自身因素

在性格上,海子是孤僻的人,生活贫困,不会自理。海子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献身于诗歌事业。从农村考上大学,并且钟情于写诗,在家乡,几百年都没有诗人的出世,他刻苦写诗,博览群书,渴望得到诗坛的承认。海子显得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 ,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著。因此他有着沉思的个性,沉思是一种品性,属于一种境界。而到后期,他出现了严重的幻听症,在遗书中可以得知,致使他陷入混乱中。

(三)文化背景的因素

首先,当时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在开始加快工业发展的节奏,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朦胧诗群逐步瓦解,第三代诗人迅速崛起。在多元的环境下,一些写作流派在萌芽,向着更广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工业的文化背景中,“城市”列为一个元素被提出,而整个第三代诗群却没有人将“农业乡土”这一概念注入诗中。充满着神性,赋着浓厚文化的主题渐渐被解散,甚至出现一些诗人迷失在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

海子和骆一禾则在濒临危险的角落,始终用朴素、真诚、孤独的乡村元素来写作,表现着土地与底层乡村人民的生活。当时轰轰烈烈的各类诗歌中,无法寻到海子的影子。纯粹的歌者,被遗落在浮躁的社会,海子所创作的诗歌仅只有几位好友聆听,无人欣赏,因此他努力地在诗歌中探索。

其次,北大诗与北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骆一禾、戈麦、海子为代表的北大出身的诗人,有着“泛滥的抽象批判和狂热的终极关怀”。在海子身上体现的应该是狂热的终极关怀,“狂热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伟大的、崇高的、超越的、不朽的、绝对的等等一类事物,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热情”。在北大,一些学生将这当成一种信念,成为很多群体的情绪状态。这种关怀却使人振奋,拥有这种关怀,仿佛就生活在高贵的充实的境界,最后转化为一种激烈的、偏执的行动。然而受狂热的终极关怀的影响,容易变得自我膨胀,在一个方面表现很优秀,就产生虚夸的使命意识――自己能够做得很好,不需考虑下一步的进展。由此,北大诗人表现出“一种天才的自负”,即“忽视生活经验自身的酝酿和生命现象的客观展示对于诗歌激发作用,夸大诗歌创作的神秘性和对天才的依赖”,并且认为在短暂的时间里能经历人生的一切体验,探寻到生命的至深至极的真理,到达诗歌的顶峰。

综上所述,在海子的诗歌中母亲的形象与村庄、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更新的角度去理解,能更加仔细地解读海子的诗歌及他的生活。

注释

① 海子.给母亲(组诗)[A]//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② 周易.村庄[A]//海子的诗[M].北京:中国书店,2007:5.

③ 西川.太阳土地篇[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41.

④ 海子.给安庆[A]//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⑤ 西川.在家乡[A]//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346.

⑥ 金肽频.重建家园[A]//海子诗歌读本[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62.

参考文献

[1] 金肽频.海子纪念文集评论卷[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金肽频.海子诗歌读本[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西川.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4] 高波.解读海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5] 陈青山.浅论海子诗歌中的女性意象[J].文学教育,2009(8):146.

篇4

关键词:海子;抒情短诗;解读;家园之歌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89-01

海子及其诗歌生涯被视为20世纪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传奇。作为一个年轻的用生命歌唱的诗人,海子的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静心倾听。尽管诗人自称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却创作了二百多首高质量的抒情短诗。他的诗歌风格清新隽永,浪漫而梦幻、纯粹而真挚,塑造了一个饱含着生命的颤动和生存的深刻体验的奇异世界。通过对海子抒情短诗中意象的解读,让我们走进海子抒情短诗的精神内核并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去倾听诗人对生命的歌唱,去认识一个更为丰满立体的海子。海子抒情短诗中的家园意象,是由“土地和村庄”、“麦子和麦地”等乡土中国意象构成,诗人唱响了一曲诚挚的家园之歌。

诗人对于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土地是海子抒情的开端,作为农民的儿子,海子与土地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脉之情,他了解土地和人类的依存关系。“生存无须洞察M大地自己呈现”(《重建家园》)如同神示般召唤着诗人一头扎进大地的怀抱。对于海子来说,土地容纳了生命与死亡,万物在土地上生长、成熟、死亡,土地包含了一切生存的状态和一切生存的秘密。土地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土地上的一切都昭示着生存的坚韧。诗人对土地的关注与赞美,表达的其实是对生命的关注与赞美,对一切生生不息的生命沃土的赞美。在他的抒情短诗中有大量关于麦地和土地的诗,像《麦地》、《亚洲铜》、《土地》等。他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依恋之情,展现了一个生动的乡土中国。如诗人成名作《亚洲铜》“亚洲铜M亚洲铜M祖父死在这里M父亲死在这里M我也将死在这里M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人在大地面前如此卑微和渺小,诗人将自己当作了泥土本身,诗人虔诚融入永恒的大地之中,将土地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融合在了一起。他“单纯、敏锐、富于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1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M收麦这天我和仇人M握手言和M我们一起干完活M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M此刻我们心满意足地接受”(《麦地》)这是诗人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博大厚重的黄土地可以承受一切,包容一切,接纳一切乃至化解一切。在这个技术化的时代,机器的轰鸣使得我们早已经无法回望自然之美。海子乘坐他的诗歌之马,“只身打马过草原”。诗人深刻明白“诗人并不飞翔凌越于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安居。”2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里谈到对大地的认识:“在这一首诗《土地》里,我要说的是,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漂泊的无依的灵魂必得寻找一种替代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 3海子诗中大地,是他生命中的故土,是他精神上的家园。漂泊在都市里的诗人有着一份刻骨的大地情结。农家出身的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诗人的成长经历跟乡村密不可分。海子深刻的乡村记忆,为其提供了独特的意象材料,而海子的诗歌创作中最打动人的也是他那些饱含乡愁的诗歌。海子诗歌呈现出来的乡土性和本原性,使海子诗歌显得质朴而深邃。当土地失去生机,当生命的歌咏遭遇工业化的冰冷时,“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自然风光一去不返;“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生命哲思不再重现;“矮纸斜行闲做草,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幽静已成绝响。海子却“从来不是一位田园诗人,不是一位牧歌诗人,他来自乡村,但并不是一位乡土诗人。”4海子感受到了大自然景观后面的大生命的呼吸,村庄作为原始古朴的栖居地,和人类的生存达到和谐共存,诗人领悟了生命及存在的关系。

海子抒情短诗意象中最为重要的是一系列“麦子”意象,因而诗人被称为“麦地诗人”和“麦子诗人”。麦子作为物质的粮食,其生命之光熠熠生辉。它闪耀着金色质地,它散发着太阳一样金属般的光泽。它不仅是“养我性命的麦子”的单纯的粮食,更是诗人的精神食粮。有人评价说“体现海子个性与人格魅力的意象就是麦子。‘麦子’意象之于海子,犹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荒原意象之于艾略特;是深具价值的独特创构。”5“家乡的风M家乡的云M收聚翅膀M睡在我的双肩M麦浪M天堂的桌子M摆在田野上M一块麦地” (《麦地》)海子歌唱丰腴厚重的大地,灿烂盛开的花朵,广袤无垠的天空,歌唱生命中的一切动人之处。诗人以其非凡的悟性倾听原始生命本真的召唤,在诗人眼中:麦子乃是神的无处不在的显现,充满“神启”之光。麦浪流动,麦香四溢,如同“泉水”般的生命力“白白流淌”。诗人用他炽热的激情、诗化的幻境、飞翔的想象带我们进入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月亮下M连夜种麦的父亲M身上像流动金子M月亮下M有十二只鸟M飞过麦田M有的衔起一颗麦粒M有的则迎风起舞,矢口否认M”麦地在此时此刻显得温暖迷人,麦田里少年眼中的月下麦地,宁静和谐而神圣。这个美丽的流动着金属光泽的梦幻般的世界下面却隐藏着现实生存的挣扎与苦难,甚至丰收后巨大的荒凉和空虚。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谦卑地在土地里日复一日地默默耕耘,怀揣着对生活的期盼,挥洒着辛勤的血汗。农耕民族的质朴沉默映射出生命的质感,海子不是自我陶醉的抒情,却是热烈的生命意志的燃烧。生命粗糙、神秘、原始的张力击打着诗人敏感的心灵。麦子既是生命,同时又饱含着死亡气息,它是诗人思想的锋芒。诗人敏锐嗅到了繁茂生命下面死亡的味道。当麦地变得贫瘠荒凉时,透射出生存的无奈艰辛。诗人渴望用诗歌去感受并证明存在,企图融入自然之中,与永恒进行对抗。因而诗人迷恋着梦幻般的生命实体麦子,却在努力寻找生命存在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洞察了生命在本质上的绝望虚无。在永恒面前,代表着自然和生命力的麦子也最终成为了“绝望的麦子”。如同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的“死亡不是空洞无物的虚无,而是洋溢着真实生命的充盈丰满。”

“土地、村庄、麦子”,三者构成了诗人描写乡土中国的三个维度。“土地”是生养诗人的家园和归宿,“村庄”是诗人居住和成长的村庄,“麦子”是诗人“养我性命的麦子”。它们厚重的乡土气息温暖着诗人漂泊的灵魂,是诗人对乡土中国最深切的依恋。这些元素蕴藏着农耕文明背景下生命的坚韧,生活的艰辛,甚至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它们是海子对乡土中国精神和灵魂的把握,带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诗人将自己浓郁的乡土情结化作了一首诚挚的家园之歌。

おげ慰嘉南祝

[1]海 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2]崔卫平主编.《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3]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2年.

[4]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5]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6]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224页.

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5月,第93页.

3海 子.《诗学一份提纲》转引自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84页.

篇5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为生活。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综合性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家乡景物特点和乡村生活的各方面情况。(2)学会说、写有关家乡景物和生活情况及对田园风光的感受或活动过程的见闻。

2、过程、方法目标:(1) 学会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2)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田园景物特点。(3)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老师带领孩子们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自己是一个乡下孩子而感到无比庆幸,无比自豪,去搜寻乡村的美,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活动重点:1、学会说、写有关农村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或活动过程的见闻。2、学会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课时安排:1、第一课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围绕主题的综合性学习。2、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综合性学习。3、第二课时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课

教学准备:1、教师了解学生对田园的认知情况,设计建议学生活动范围和形式;并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指导。2、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中了解各方面田园资料,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并收集资料。3、准备表演汇报时的各种用品。

活动过程: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交响乐──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会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眼下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当我们看到大地绽放的第一抹新绿,闻到春日里的第一缕花香的时候,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纷纷走出家门,走进田园,开展了一次《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综合性学习活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分享美丽田园带给我们的乐趣吧!首先有请我们的主持人闪亮登场!

小主持人:

1、我喜爱“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我向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我佩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我渴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1老师们,2同学们,

合:下面我宣布 “奏响一曲动人的田园交响乐”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会现在开始!

这次活动我们分成了四个乐章,它们是:

第一乐章 田园风光无限美

第二乐章 谁不说咱家乡好

第三乐章 乡村生活趣事多

第四乐章 田园诗歌齐分享

第五乐章 你写我画赞家乡

二、展示活动:

1、田园风光组:(田园风光无限美)

这是我们小组收集整理的家乡美景图片,请大家欣赏。

小主持人:观看了图片,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咱们农村美如画,做一个农村人,天天都生活在大花@里!

2、农家作物组:(谁不说咱家乡好)

我们小组收集了许多农家产品,请同学们一睹为快吧!

小主持人:家乡美,家乡好,家乡的水果蔬菜真不少!田园里果蔬飘香,酸甜苦辣应有尽有!感谢这个小组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积累!

3、趣味生活组:(乡村生活趣事多)

我们小组给大家带来的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小玩具!

小组成员(齐):大家觉得我们小组的玩具好玩吗?请把你的农家玩具和我们分享吧!

小主持人:在乡村生活的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信手取材于大自然,总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创造和惊喜,这样的童年才是最有意义的!

4、诗情画意组:(田园诗歌齐分享)

小主持人:我知道诗情画意组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习古诗,还收集了很多关于田园的诗和我们分享呢! 下面掌声欢迎他们为我们表演“美丽的田园我的家园”诗文朗诵。

背诵《24节气歌》和农谚。

小主持人:诗情画意组的表演真精彩!

5、手抄报小组:(你写我画赞家乡)

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手抄报,并作简单的介绍。

小主持人:我们的汇报活动即将接近尾声,下面请谢老师对我们的展示活动做一小结吧!

三、总结活动,回归文本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丽可爱,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的人民。她是孕育和哺育我们的母亲,她是我们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的摇篮。家乡的一草一木,无处不飘逸着可爱的情丝。家乡的蓝图更是绚烂多彩,我们谁不为此骄傲自豪!让我们勤奋学习,练好本领,立志为家乡的腾飞贡献力量吧!

(板书: 热爱乡村)

四、在演唱《我们的田野》歌声中结束活动

本次“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但我们亲近自然、探索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止,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次活动!

板书设计:

田园交响乐

篇6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学理念;意象

一、引言

华兹华斯生于英国坎伯兰郡的水乡科克茅斯。家乡的山水美景,花草树木,鸟语花香陶冶了华兹华斯高雅的情操和对艺术特有的敏锐,也成就了其日后创作必不可少的背景意象和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正是因为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和某种神秘的力量,给予华兹华斯以浓重熏陶与透彻感悟,并缔造浪漫主义运动中伟大的诗人,为英国风格迥异的诗歌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自然总是有无穷无尽的魅力,从这个角度上讲,华兹华斯是幸运的,他凭借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深邃的思考,在年轻时便锋芒毕露。他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经历艰辛漫长的学徒时期,1798年他同柯勒律治合作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集》。那时他虽不过28岁,却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向前期流行的古典主义发起挑战。他完全自信且毫不避讳在诗集的第一版指责前人诗歌用语,进而在诗集第二版的长序里,他向古典主义旧诗歌全面宣战。

二、诗学理念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不是游戏,每一个文学艺术作品都要用心对待,有感而发,而绝非儿戏。他指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并且这种感情是在“经过宁静中追忆的”。他意识到英国更广大的是普通的劳动人民,而诗歌就应该是接入地气而非高耸云端。只有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诗歌,才能更加体现诗歌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于是,他摈弃了达官贵人所喜欢的一套浮华的东西,去除了新古典主义高深莫测,古僻生涩的华丽词藻,而选择日常普通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情景意象,采用民间简单朴素、生动传神的诗性语言来直接表达感情。同时华兹华斯又凭借着自己天赋的才华,做到了鱼和熊掌兼得,他虽在讴歌普通事物,却能使普通事物散发“想象力的色泽”。他认为诗是有灵性的,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像人心一样永垂不朽”。正是它赋予诗歌意象所特有的灵性,成就了他诗歌得永恒。华兹华斯诗歌主题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把自己描绘为“大自然的崇拜者”,人们也常称他为“大自然的祭司”[1]。

华兹华斯在其具体诗歌中,不断贯彻着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而最诗人把自己的诗学理念运用的尤其精妙的莫过于诗歌《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了。它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被大自然的神奇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诗中诗人饱含热情,努力搜寻记忆中渺茫信息,以简单的物象,流畅的短句,丰富的想象,情与景的融合,书写自然,书写情感,书写心灵。在华兹华斯卷帙浩繁的诗篇中,《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地位非凡它以独特的审美意象和意象光环下所带给人类的思考深深吸引读者。诗人情真意切,寥寥数笔,便使诗歌意境高远,历久弥新。

三、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灵魂。就诗人创作的过程而言,美的意象能否熔铸诗歌的内在精神,关系到诗歌价值的大小。意象在本质是诗人主观特有的情感和客观现有的物象的审美契合。什克洛夫斯基在《词语的复活》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要给诗歌感觉甚至是艺术感觉下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就必然是这样的:艺术感觉是我们在其中感觉到形式(可能不仅是形式,但至少是形式)的一种感觉”。而意象便是诗歌感觉的血液,是联系诗人思想的纽带,破译诗人情感的密码。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中,诗人用对自然特有的敏感,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表达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同样诗人并不例外。诗人以充沛的感情,奇妙地构思,虔诚拥抱着他所钟爱的大自然。他把自己想象成一片流云,孤独而寂寞地在空旷的天空中,漂泊无所依,找不到一片可供孤独排遣,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然而,当诗人突然看到“golden daffodils”(金灿灿的水仙花)这一灵动的意象,便仿佛找到治愈心灵伤口的灵丹妙药。“daffodils”(水仙花)便具有独特的意义了,它是一方净土之上的精灵,是在浊蚀的社会,浊蚀的心灵中,没有被涉足,没有被侵犯,神秘而干净的自然奇观。生意盎然,翩翩起舞的水仙花熔铸了诗人内在情感,是诗人心灵的寄托,灵魂的皈依。

四、审美意象的建构

诗歌以意象为载体的。即便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也要借助语言来超越语言,凭借概念超越概念。意象是诗歌语言和概念的灵魂,透过灵魂的窗纱便可隐约窥见诗人情感起伏的脉象。“只有当诗人具有把日常语言中抽象和普通的名称投入他诗意想象力的坩埚,把它们改铸为一种新的形态才是可能的。他由此便能够表现忧伤和快乐、欢愉和痛苦、绝望和极乐所具有的精巧微妙之处,而这却是其他所有表现方式所不可企及和难以言说的”[2]。而诗人正是把在湖畔日常所见投入尽情想象的海洋,建构意象,传递情感。水仙花在“Fluttering”“dancing”“as the stars that shine”(像繁星般灿烂)“twinkle on the milky way”(在银河里熠熠生辉)“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无边无际)“in sprightly dance”(轻盈飘舞)“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比闪闪发光的浪花跳得更欢)“I gazed”“They flash upon”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神兼备,幅度由诗人构造的意象到诗人,跳跃性的情感有若隐若现到激情洋溢,意象鲜明,尾句直达情感“And dance with daffodils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诗歌一连串意象从细微处传达出诗人心路历程。诗人的心境像一条河—起初狭小,把自己禁锢在幽深、彷徨的峡谷,然后偶然机会,冲破防线,冲下悬崖。河流越来越宽广,水流越来越平静,最后和大海融为一体,而诗人心灵的伤痛得到治疗,与自然中的水仙融为一体。

五、结语

华兹华斯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的精神完美契合。正是这种高度的契合,使大自然并不单纯的是诗人生活的环境,它还是治愈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是“最纯洁的思想的支撑,心灵的保姆,引导和保护者”。《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中,诗人捕捉鲜明的自然意象,刻画自己心灵成长的过程—从深刻的思想危机到想象力和单纯的乐趣恢复,诗人感悟到生命中存在的“时间之点”。“当一个诗人真有深刻的思考而且善于表达这种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达到什么样前人未曾攀越的诗歌高峰”[3]。华兹华斯就是把对生命的思考融入客观的大自然,与自然的意象达到心灵的共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不愧是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参考文献:

[1]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4》[C],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篇7

(一)

家洋和我一样,都来自那片“去不得”的土地――纳雍,又先后来到省城贵阳。很多年前在纳雍时就熟识,现在又是经常聚在一起喝酒聊天的好朋友,所以,我对家洋的了解是很深的。家洋受父亲的影响,对文学早就情有独钟。读初中时开始写诗,读大学时写诗写得更加执著。现在许多曾经写诗的人不写诗了,家洋还在写,而且诗歌日益精粹。翻读家洋那一沓厚厚的诗稿,我发现其中比较好的作品都是1992年后所写的,可见家洋不是逐潮流的人,不因诗歌的辉煌而狂热,也不因诗歌在20世纪90年代走下了崇高的殿堂而放弃诗歌。对于诗歌,家洋是平心静气的,也是锲而不舍的。

除了诗歌,家洋有两大嗜好,一是热爱朋友,二是热爱酒。因此,家洋常把朋友们召集到他家里,用不同的方式喝不同类型的酒。酒到酣处,家洋和朋友们便重新记起诗歌,在酒精的催动下谈论诗歌或朗诵诗歌。近来家洋又多了一个嗜好,那就是唱歌。家洋唱得最好的是俄罗斯民歌。在朋友们经常持续到深夜两三点的歌声里,当数家洋唱得豪迈而有激情。

家洋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在他的身上,兼具了乡村人和都市人的特点。穿西服、打领带,拿手机洒脱地走在都市大街上的家洋,是不露任何破绽的都市人;而“卷起裤脚,敞开胸膛”,到乡下去的家洋,无论是情感或外表,又都是完完全全的乡下人了。

(二)

解读家洋的诗,我不敢草率行事。厚厚一沓诗稿摆在案头,反复翻读,用红笔在诗稿上写了许多类似批注的心得体会,仍是不敢轻易动笔。评好朋友的诗,尤其不能胡吹乱捧一气完事。评好朋友的诗,尤其要讲真话。要讲真话就不能讲套话、空话。谈诗歌潮流或趋势是空话,讲诗歌大道理是套话,都是我在这篇短文里要极力避开的。讲真话只能是读家洋诗歌的真感受和真体悟。

综观家洋的诗,最能打动我,使我细细品味的是乡土诗。乡土,永远是诗人们生命中最温暖、最厚实、最沉重的部分。作为被乡土养育成长的诗人,家洋对乡土的歌唱与感恩是真挚而深沉的。

故乡的对立面是异乡,乡土的对立面当然是都市。站在都市的高楼上,目光透过丛山的影子和远逝的白云,美丽而贫穷落后的家乡,善良而不幸的故乡人,时常闯入家洋的心里,化作泪,化作血,再化作诗歌。“面南而立 / 我看到正午的阳光成粒状 / 和老家的土地 / 亲切交谈”(《面南而立》)。这是家洋面对乡土的一尊特写剪影。面南而立,我看到诗人家洋的心与情都在和老家的土地亲切交谈。由此我发现了家洋乡土诗的第一种写作视角:遥望乡土。

遥望乡土,家洋首先看到的是村庄。村庄里有老屋,有井水,有炊烟,有粮食,有日思夜想的亲人。村前有神树和神树的根,村后有血脉及其坟山。更主要的是,村庄是游子梦的归宿,是乡土诗人的情感沉淀处。“怀念村庄 / 怀念我远逝的亲人 / 他们在泥土的底下/ 在种子的底下 / 我们看不到他们 / 却看得到那些春天的青草”(《怀念村庄》)。这是带着沧桑感的遥望。亲人远逝,村庄依旧,只有春天的青草几度枯荣。诗里流露出几多凄迷、几多无奈的情愫。“怀念村庄 / 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 / 令我的诗句逊色”(《怀念村庄》) 。这是带着辛酸感的遥望。对父亲身子张力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其他许多无法说出的东西的 悲悯和感叹。

遥望乡土,情感的最终归结点必然是那些可敬、可怜、可叹的父老乡亲。家洋对父老乡亲的赞美是无以复加的。为此,家洋不惜写下光彩闪烁的诗句:“揭开来路的石板 / 我先是看到:星辰和父老乡亲 / 然后才看到:阳光和爱情”(《秋天》)。在这里,阳光和爱情都没法和父老乡亲相提并论,诗人首先看到的,是闪烁的星辰与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这是多么崇高的颂赞!灿烂的乡情,美丽的乡情,神圣的乡情,都在这短短的几行诗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遥望乡土,诗人常产生怜其不幸的感情:“多少年了,无论建筑群怎么向天空努力 / 也改变不了你的本色”。但同时,在诗人的笔下,故乡也是质朴而美丽的:“我瘦形的弟兄,揭开酒瓶盖子,就看见 / 你清澈的内心”。在这首以《纳雍》为题的诗里,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故乡贫穷但美丽、落后但质朴、蛮荒但善良,诗人在诗里说出的东西太少,无法说出的东西太多,最终也只能竭尽全力地喊出一句:“天热的汉子啊! / 你和我的诗歌一起受苦。”

遥望乡土是通过怀念和追忆对故乡进行诗性抚摸,是一种远距离的、高高在上的审视和冷静从容的反观。因此,所产生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士大夫的歌吟情调,难以透彻地凸现出乡土所包含的深广内涵,比如血泪与苦难,感恩与福祉,神圣与古老,永恒与蛮荒等。因此,远离乡土的诗人们就忍不住或身体力行,或灵魂旅行,或倚托于梦境地逼近乡土。对于这点,家洋也不例外。于是我又发现他乡土诗写作的第二种视角:重返乡土。

诗人们重返乡土的情结,当然主要是缘于对故乡和泥土的思念和渴盼。在社会逐步进入高度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时期,诗人们常把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或灵魂的避难所,使心灵在乡土之中得到暂时的安顿和宁静。所以曾经一度,中国的各路诗人都集合起来,浩浩荡荡地重返乡土。家洋也重返乡土,但他的“重返”具有更高一层的理性意蕴。

一般的诗人是在思念乡土、怀念乡土、渴盼乡土的情感驱动下重返乡土,家洋则能跳出这一种套路,站在乡村与城市、自然与文明、本真与异化的哲学高度来理解重返乡土这一过程。这就是:人类走出乡土、走出村庄后,必然要进入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而紧接着,由于城市里的日益加剧的文化污染、商业污染和环境污染,使都市人的心灵和灵魂日益紧张、焦虑、躁动不安,因而都市人必然要逃出都市,重返乡土,回归自然。家洋就是从这样的高度出发去“重返”乡土的,所以,家洋的“重返”也就超出偶然的个人行为和情感形为,而具有某种必然性。请读《黄道吉日》:“找来镜子,搬来凳子 / 我们坐在春光下,坐在 / 老家的山水里 /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屋后的小树,越长越高 / 在树影里选几滴漏洞 / 我们安居乐业”。那么,为什么要郑重地选择黄道吉日,搬出都市去呢?因为,“寻找一点宁静多么 / 不容易!城市的上空 / 弥漫着口香糖的叫卖声……”。而另一首《到乡下去》则把回归乡村,回归自然的意识表现得深刻而充分!“离开那些深不可测的表情 / 及口红 / 弟兄们,走!我们到乡下去 / 那儿的天空一尘不染 / 那儿的流水清澈见底 / 卷起裤脚,敞开胸膛 / 我们便成乡下人了 / 我们就成好弟兄了”。尤其是最后几句更是令人深思:“弟兄们,看啊!我们的身后 / 一大群人 / 跟上来了”。这首诗的诗意所在,无疑就是试图揭示这样的诗性真理:重返乡土、重返自然,是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踏上了“重返”这一历史性行程。

家洋乡土诗的第三种写作角度是:深入乡土。只有深入乡土,才能更深刻地逼近乡土,才能更透彻地体悟乡土,才能更完整地把握乡土。写作时也才能透过血泪看到骨质、透过情感看到精神、透过纷繁的意象看到纯粹的诗境。“脚趾间冒气的氛围 / 令四肢激动不已 / ……/这些 / 站在田坎上的人无法感受”。同样,远远地遥望乡土,或浮光掠影地重返乡土的诗人也是不可能写出下面这些诗句的:“为一粒种子的走向 / 你常常废寝忘食 / …… / 我们常常怀想粮食经历的风风雨雨 / 不亚于一场殊死的战争 / …… / 汗水和泪水 / 常常压得我们喘不过气”(《献给父亲》)。“他们的袖子比手巾还好/早晨才穿上的新草鞋还没有到太阳落坡就磨破”(《谷垛》)。这些诗里包含的分量,是乡土上千百年来的艰难与沉重的积淀,只有那些把根深植于乡土、泪倾洒于乡土、血浸透了乡土的诗人才写得出。

(三)

除了乡土诗,家洋的爱情诗也写得真挚感人,奇妙不俗。家洋的爱情诗都是他青春的精彩投影,都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只要是熟悉家洋的人,都能将他的爱情诗与他的某些人生经历对应起来。因而读这些爱情诗时,我就不仅仅是读诗,同时也在读家洋的一个个浪漫的人生故事。家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写爱情诗,要让女人看了流泪。据说家洋也曾把他的某首爱情诗给某个女孩看了,果然差点使那个女孩流泪。“我要将一支深入民歌的花朵/ 移进屋内 / 阿丽,你弱小的身子 / 让我想起一支蜡烛 / 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 / 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 / ……阿丽,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出土 / 你美丽的小嘴 / 露珠欲滴”(《给阿丽》)。家洋的这类爱情诗想象奇妙、境界空灵,而又深情饱满,读来诗味无穷,感人至深。

家洋的笔触也常涉及“诗人”这一主题。时至今日,“诗人”这一字眼在世人的眼中几乎褪尽了昔日的光彩与辉煌,而变得暗淡无光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也日益尴尬。诗人们也就无可奈何地拿起笔来咏叹和解析“诗人”这一主题。家洋对“诗人”的透视既有普视性的把握:“把大地上的碎片拾起 / 贮放在生命中最明亮的地方 / …… / 串连起闪光的泪珠 / 挂置于爱人的脖子 / …… / 将自己的骨头一根一根抽出,然后 / 安装在诗歌的窗户!”(《诗人,诗人!》);也有对写诗的朋友们的严肃审度:“你们把文字熬成 / 一剂好药 / (用来医治心灵和灵魂)…… / 而肉体和骨头 / 你们侧重后者 / (诗人们都是傲骨铮铮,重气节的)…… / 写诗的朋友们 / 你们没有棉衣和鞋子 / 只有头颅”(诗人追求和礼赞高贵的人类精神,而不在乎物质享受)(《写诗的朋友们》)。家洋对“诗人”这一主题的探讨还落脚到对自身命运的思索上来:“为了诗歌 / 痛苦之后,便是兴奋 / 为了诗歌 / 兴奋之后,便是痛苦 / 有谁知道,南方,有一个人 / 在作冰层下的游鱼 / ……/ 好多年了 / 仅凭一把火,维持自己的生存”(《青年诗人》)。读这首诗,我看到的是意志的挣扎,是人格的自我救助!当然,家洋的这首诗写于多年前。目前,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作为普通人,家洋的心境都是愉悦、祥和与宁静的。家洋的诗歌也涉及自然主题。关注自然,歌唱自然,这是一个很老的题材,然而在家洋的笔下,却能写出新意。“……梳理羽毛。枪口在暗处 / 你在明处 / 枪口在暗处痛苦万分 / 你在明处放声歌唱”。这首以《鸟儿》为题的诗,写出了自然对人类暴力的不屑与无视,将人类的暴力写得何其渺小,将自然的天性写得何其高洁。而《动物园里的鸟》则把自然和自由放到同一个层面上来礼赞。

(四)

理论是灰色的。对于家洋诗歌艺术上的成败得失,我不想用苍白的理论去演绎和界定。我只想谈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家洋诗歌的纯粹。

一是节奏的纯粹。节奏是诗歌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形式。一首诗的诗味是否浓郁、意境是否空灵优美,某种程度上都取决于节奏。说白了,诗意和意境是由节奏激活的。节奏的激昂澎湃与舒缓自如、沉郁顿挫与宁静闲适等,都可导致不同风格的诗。家洋诗歌节奏的特点是纯粹。也就是说,家洋诗歌中流动着一种干净澄明的语义链,有一种近乎无形、无声、无迹的语感在诗意中延伸。如《动物园里的鸟》:

这些鸟,假如没有翅膀

我就不会提起这支沉重的笔

就不会想起蓝天和大海,日月和星辰

也就不会久久掂估这些鸟语的分量

这些鸟,假如没有翅膀

我就不会恨命运、恨池塘、恨井

也就不会为那些逝去的火

以及它们的源头,久久出神

这些鸟,这些被地平线久久拦住的水

这些不甘沉沦的云朵

在动物园里,成为人类百读不厌的寓言

除了我,还有谁注意过它们的眼睛

还有谁能为它们落下真诚的文字?!

这些鸟,这些本该属于大自然的精灵

翅膀开始僵硬,甚至退化

却仍然保持着飞翔的姿势。而这些

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这首诗之所以意境浑朴、诗意盎然,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诗的叙述方式的独特,得力于那一种别具一格的陌生化的诗歌节奏。我这里之所以把全诗引出来,是因为这首诗从节奏上来看,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任何分割和断开都必然破坏它的美感和完整性。

二是语言的纯净。家洋诗歌的语言有一个从驳杂到纯净的发展过程。较早的诗歌语言比较朦胧,甚至有点晦涩难懂;1992年后的诗歌语言已趋于澄明,开始注重对语言的精神品质和诗意的内向度的创造,语言从表面上看来越来越明白、简单、质朴,但创造的内涵却越丰富,意境却越深远,整体上呈现出纯净的审美效应。 如:“把脚伸出去(门外) / 天空就立即落雨 / ……把脚缩回来 / 雨就停了 / 来,干杯 / 路 / 在杯口张望”(《门及其他》)。这首诗看似简单,读来却意味深长;看似随意,却写出了某种必然,诗人潜伏在创造里,只提供一种简洁的语境,只出示一种纯粹的审美向度,读者却能获得最大限度的阅读享受。又如:“我饥饿,你给我粮食 /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 / 尝出粮食滋味的人 / 我流泪,你给我擦干 /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 / 要把泪水吃下的人”(《山那边就是平地》),将一种深深的痛苦写得如此透明而干净。

三是意境的纯净。纯净是意境的高境界。意境浑浊的诗毫无疑问是坏诗,意境朦胧的诗也只能是比较好的诗,只有意境澄明、纯净的诗才是成功的诗。“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天有大美而不言”,都是推崇一种至清至明的意境。读家洋的诗,常被那种单纯、深刻且透明的意境所征服。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家洋的诗已是第一流的好诗,我只想说,家洋在意境创造方面已经有比较自觉的文本意识。以《一滴露珠》为例:“这是一滴荷叶上的露珠 / 晶莹、透明、令你睡不着觉 / 对于这样一滴露珠 / 你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 / 更不能把手伸出去 / 远离城市的地方好宁静!”这首诗的意境几乎是玲珑剔透的!你看不见它,抓不住它,只能用感觉和心灵去深深地呼吸。

篇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l、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熏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处处充满春的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

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篇9

在我们这个农村边际小县城里,有这样一座洋房,大家都很少见。星期天,我带着好奇心和爸爸一起去观赏“四方花园”,我们穿过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进了美丽的四方花园。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小朋友在草坪上嬉戏、打闹,一阵微风吹过,小草们就像波浪一样荡漾开去。

四方花园的四周像仙境一样,前面是一条美丽的绿荫小道;后面是一座又高又大的假山。假山上有一个乘凉的小雨亭,亭子里雕刻着一些诗人,好像在吟写着赞美大自然的诗歌,又好像在观赏那美丽的景色;半山腰上,还雕刻着一个挑夫,正挑着沉重的货物,好像很累似的;左边是一个美丽的荷花池,荷花池里的荷花像“穿”着一件美丽雪白的衣服;右边是一个花坛,花坛里有月季花、一串红、牡丹、山茶、丁香、玫瑰……让你数也数不清、看也看不够。我想摘下一朵,可我知道这些花是供大家观赏的,不能这样做,我立即收回了手。

穿过绿荫小道,有一个状如半月的小拱桥。小拱桥下面的水池里有一条条小金鱼,正自由自在的玩耍,好可爱,我不禁拿出食物来喂它们,小金鱼立刻聚拢来挣强,就像一朵,合拢又打开,好玩极了……拱桥的栏杆上有一些人民英雄的雕像。

篇10

一、朗读可帮助学生领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虽有抒情诗和叙事诗、新体诗和旧体诗之分,词虽有许多不同的词牌,但创设艺术境界,以情感人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优秀的诗词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和丰富真挚的感情,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柯岩的《,你在哪里?》,全诗以步履匆匆地寻找为线索,采用新颖奇特的构思,创造出一个极其深沉而又壮阔的背景,学生们朗读时随着诗句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感人的艺术画面,仿佛随同诗人与亿万民众一起踏遍神州大地,一起深情呼唤:“,你在哪里——”,继而由朦胧到清晰,逐步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是人民无限怀念的深厚感情。古诗中这样的诗句也很多。岑参的《逢入京使》通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就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无限眷念之情。孟郊的《游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句诗讴歌了春天阳光般崇高博大无私的母爱。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描述的是一幅绚丽的春景:春暖花开,彩蝶娇莺在花丛中轻歌曼舞。这样的美景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感官上的愉悦。朗读中仿佛自己走在千年成都郊外的小路上,和诗人一起享受那明媚春光所带来的视听上的美感。再如: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更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借描绘江南水乡美丽春光中渔翁在雨中垂钓的图景,借白鹭展翅飞翔,鱼儿自由游弋来寄托隐逸之情,可谓景中带情,情中带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既是一首抒情诗又是一幅风景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年轻人。流光易逝韶华难留,只有争分惜秒,积极进取,才有美好的前程。否则将一事无成,抱憾终身。

学生通过朗读,想向诗中的画面。勾勒诗中的形象,因为它和谐的音韵。体会它的感彩,是能够理解寓藏在诗句中的深广的思想感情的。

二、朗读可帮助嘘声体味诗词语言的将脸和形象

诗词的感人力量,遣词造句之抄,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朗读来体味诗人的炼字、炼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包含着积极丰富的意义。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历来传诵的的名句,炼字的典范。月光如水,鸟儿栖宿,一个“敲”字以动衬静,音韵响亮,营造出一个万籁俱寂、恬美静谧的夜晚的迷人意境,倘若改用“推”或其它字,就起不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了。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的“潜”字,它不仅活化了春雨“知人意”的性,还传递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可谓一字之用,意境全出。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把我们带到辽阔无边的塞北大草原上,骤然一阵疾风吹过,只见草浪翻滚,此起彼伏,肥壮的牛羊时隐时现,出没在绿色波涛之中。草因风吹而“低”,牛羊因草低而“见”,这一“低”一“见”,的扫前面给人的空旷苍凉之感,全诗顿时充满生机活力,令读者思接活野,浮想联翩。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这句写景诗借春风吹绿大地,春意正浓的景象,比喻新法实施后给国家带来的新气象。传说在草稿上,这个“绿”字原曾是“到、过、人、满”等字,最后才定为“绿”字。这个绿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把春天的江南美景和春风的关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可谓反复锤炼、妙手偶得。古人常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诗人写诗也是讲究语言的精炼,形象的。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其中“抓”、“贴”两个富有力度的动词运用非常精当,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诗人珍爱革命延安土地强烈感情。

诗词是语方艺术,因此历代诗人都十分注重文字的锤炼,追求一字之工,也产生过一字之师。这样的事例在浩若烟海的诗词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诗人们这种字斟句酌、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严谨创作态度,当然不能只靠课堂上有限的理论说教,主要还得通过学生自己的反复朗读前有学习体会。

三、朗读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

诗歌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又有丰富的形象感,能在读者面前展现生动的画面,激起强烈的共鸣。朗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视觉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更为具体深刻、细致入微的感受,孩可以帮助他们去分析理解诗歌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由于诗歌形象的集中和凝练,而诗人创作时的浮想联翩又使得诗歌的篇章结构常常不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按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所以诗行与章节中往往省去某些过程,出现急剧转变和巨大跳跃,学生通过朗读循着诗人的感情脉络就能理清诗词的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