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梅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5 17: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咏梅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从教腊雪埋藏得,却不怕春风漏泄香。”――《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
江南岁成多几风雪,也有红梅泄漏春。――《红梅》
“泄漏春”三字形象确切,春天来临信息的机密被梅香、梅花泄漏出去了。王安石首创的这个语汇和意象,为后世诗人不断地模仿,反复地借用。
数花黯读带寒烟,漏浅春光辞屋边。――宋吴龙翰《久客买舟西还》。
漏浅春光洛水旁,紫云名字袭人香。――宋段克已《乞梅》。
是中天趣哪能识,惜被东风漏浅春。――元僧明本《梅花》七之五。
以描写《早梅》而闻名于世的诗作甚多,最早咏《早梅》诗的大概是南朝梁代的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①
南朝・梁何逊
兔园标物序②,惊进最是梅。
衡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③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④
朝洒长门经⑤,夕驻临邛杯。⑥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⑦
注解:①扬州:今之南京市。齐梁时扬州治所在建康,故称建康为扬州。建康即今南京市(见《谳史方奥纪要》卷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今“扬州”称为“广陵”或称“江都”。法曹:汉代当管邮递正务的官署。隋以后称为“功曹”。
②兔园:即梁园,汉建安王所构筑的园名,是其游乐和接待宾客之所,故地在今河南商全一带。此处或指建安王在扬州(南京)的官部花园标物序,标志时序、节候的变化。
两句意为,而最令人惊异的就是梅花――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③拟:向,对着迎着。两句:梅花凌霜傲雪,在路边迎着寒风开枝。
④枝横:描写梅花枝条横斜的风姿;花绕:喻梅花之繁盛。却月观,凌风台,皆为扬州观(楼上赏月平台)台之名。此用宋徐湛之事。《宋书徐湛之传》广陵城北有被泽水扬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翟宝,招集文士尽游说之,适一时之盛也。“此亦为泛指二句为梅花盛开,风姿阿娜,点缀看观台的风景。
⑤长门:汉客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谪居于长门寄宫,悲然幽思。曾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武帝,幸其回心转意。比喻央宠立人。
⑥临邛:汉县名,今为川邛崃县。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饮酒弹琴,与其女卓君私奔。两句意谓:梅花盛开时,既能引发怨女的悲思,也能拨动钟情男女的情肠。
⑦上春:孟春,指正月,《初学记》卷三果元帝《筹要》“正孟春,亦日上春”。
二句谓:梅花知道自己飘落时间早,所以赶在正月(早春傲寒时)就开花了。
清乾隆江日方《何永部集》刘本在此篇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府会有梅花一株,日吟其下,赋诗云说。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科傍徨,终日不能去。
此往转引内宋人伪托苏轼之《老杜事实》亦见《分门集往杜工部》卷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引苏轼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老杜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若无扬州事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果梅诗》说: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合观名尔。近时有安人俘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解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又明扬慎《升庵诗话》卷六亦对此说加以辨析。《临汉诗话》(见《复斋漫录》)引《三辅央录》说:逊在扬州,官梅乱发,赋四言诗,人争传写。可知:一何逊确曾在扬州事,传来载其事乃史缺失耳;二何逊除此梅花外,或另有四言咏梅诗,但已失传耳。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诗,通过赞美梅花凌风傲霜的坚贞品质,表达诗人贞洁自恃孤高脱俗的情怀。“惊时”二字,点出一个“早”“衡霜”二句赞扬它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品性,是点晴之笔。“枝横”二句描绘了它的风姿远解“朝洒”二句,以典展示梅花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情致;“应知”二句与“兔园”二句遥相呼应,揭示其“早”之原因。此篇在南朝咏梅诗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乙见寄》
“平生东阁风流在,何逊而今塘欲丝。”――金・站迎《梅花》
“遨头词伯今何逊,一笑诗成字字香。”――金・李献能《上请官梅》
“扬州一树春多少,殒得何郎瘦不禁。”――金・仇远《梅》二之二
再谈南朝诗人谢燮的诗:
早 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紧扣一个“早”字,以拟人化手法,通过“疑”和“畏”两个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生动地刻划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六朝以后,有唐代张僧、柳宗元、齐己、之人的早梅诗多首,明人遂源的一首,近代宁周元的一首,王适的《红滨梅》可算是写早梅代表作。
东亭送客逢早梅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逢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然。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文催人自白头。
[说明]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正值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幽清调,别有风神。诗虽非专咏梅花,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看不出痕迹,咏物而至此,故前人赞为“古今咏梅第一”。
[解释]①原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与杜甫有唱和之作。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见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即写了此诗和他。
②东阁:即东产。观梅:亦作官梅。何逊:梁朝诗人。为建安王记宝时正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咏早梅》行。故杜甫将裴迪比作何逊在扬州之咏早梅。
③雪:梅花色白如雪,故喻。赠春:指梅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开象征春来,故言赠春。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者简介]张谓(约公元711―780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少时读书在嵩山,青年时其曾从军十年,稍立边功。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进士第大历间官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与李白等交好。他的《早春》诗,收进《唐才子诗》卷四,称其格度严密,语政精深,多有击节之音。《全唐行》录其诗一卷。
时尚的流放礼郎途经此地,故友重逢,兴与李白饮于江城南阳。席间张谓读诗为做命名作诗。见李白《泛两州城南郎官湖》。
[说明]通过对梅花凌寒独开风姿的描写,赞美它倔强的性格。突出其“早”,风格清俊。笔致灵妙,以残雪喻早梅,可谓别出心载。语意隽永,构思颇新。
[解释]①白玉条:梅花盛开的枝条犹如白玉似的。②迥(音炯)临:远临。傍(音蚌):临近。③发:怒放。⑤疑:怀疑。前两句意为,如果不是知道近水的花草先知春的话,人们误认为是冬雪未曾融化,仍然凝结在梅树枝头上呢。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大诗人、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家”。
[说明]此诗作于永州司马会上。后人以梅花自喻。前部分写早梅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英姿;后部分写梅花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以寄寓自己被贬后的若闷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斗志。
[解释]①楚: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湖南、湖北等省,这里泛指江南。②朔吹:北风。③滋:益加。④“欲为”句:即南朝宋陆凯《赠花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万里:指永州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⑤杳(摇)杳,遥远的梅子。⑥寒英:指梅花。坐:空使,徒然。销落:凋谢。
江滨梅
王 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江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作者简介]王适,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武则天时,与刘宪、司马铂、梁载言糊名考选,相次入第二等。圣历(公元698―700年)中,曾参与修撰《二教珠英》(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晚年谪居蜀中。陈子昂未成名时,王适见其《感遇》诗,惊叹说:“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
[说明]早春时节,诗人漫步在汉水之滨,忽然瞥见寒梅正在展枝吐艳,一朵朵晶晶莹洁白的花蕊,怀疑是江滨二妃在摆弄珠玉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梅花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首吟咏早春寒梅的绝句。首二句点题,说明寒梅生长的地点。三四句联想发挥,因汉水之滨而忆弄珠解佩之神,本地风物,信手拈来,可谓神来之笔。用典叙事,使人不觉,盖增诗情画意。明人杨慎赞其”一首是传“(《升庵诗话》)卷二)当非过誉。
[解释]①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②弄珠人:指汉水神女。《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江,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原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离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神女弄珠于汉江之曲,王适的《早梅》引用了此事。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释]①应律:顺应季节时令。春台:指春天游赏胜地。《老子》有云:众人照之,如享太平,如登春台。杜甫《王十五前阁会》就有“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若说齐己的《早梅》诗是一首富有“唐调”的佳作,倒是十分确当的。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着意描写一个“早”字。它不是孤立的、片断的描写,而是多镜头、多方位、有侧重、有层次地逐步展开的。
[说明]首先从树木本根入手,以同类比照落笔,意在说明梅根复苏之“早”,天寒地冻,季节环境相同,而生态迥异:一面,自然界的动植物还在冬眠沉睡,一面回春的暖气已在地心开始涌动;一边是百草凋零,万木摧折,一边是梅根得风气之先,恢复了生机。“万木摧折”与“孤根独暖”这是多么强烈的比照。它说明丁梅树有与众木不同的特性,表现了梅花耐寒的品格;“孤”“独”二字的点逗,更突出了它的生命力。唯有此花,无遑有他,已暗伏一个“早”字。结构上,它既照名题旨,又开启下联。
领联紧接首联,深层地写出寒凝大地,雪满村野,玉树一枝,凌雪怒放的奇异景象,展现了一幅“梅将雪共春”的美丽画图。此情此景,前人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如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三四句:“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一枝秀”“斗雪开”辞义虽同,而意境迥别。元稹的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齐己诗则清健质仆,自然流畅。宋诗以叙述议论见长,齐诗以描写比照见意,境界清远,富有美感。清人纪昀说齐诗“起四句极有神力”当非过誉。“一枝开”是此诗独开,诚见其早;“一枝”又先于众枝、群梅更显其早。
颈联承“一枝开”着意写梅花的风姿和神韵以及人们对它的神往。风传送着梅花的清香飘向远处,鸟窥见到梅花的素艳芳洁被吸引而来。诗人从梅花的色、香两个方面加以描写,而从“风递”、“禽窥”这个侧面突出其“早”“禽窥素艳来”令人惊服,叹赏和倾慕偏说禽鸟为之吸引倾倒;对鸟的情态刻划愈细致愈真切,而人情的雅趣和情味也就愈浓烈。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颈联亦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情趣与此相似,疑即受齐诗的启迪。
尾联诗人撇开眼前现实,展开想象翅膀,就“幽香”“素艳”期望明春先发,仍然紧扣一个“早”字。赏识“前村”的孤梅,只有“风”与“禽”,已显得孤单和冷落,有负于早梅的一片诚意。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明年若能应时发,梅花与春台必定辉映成趣,供更多的游人观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梅、慕梅、与人共乐的思想情怀。
全诗处处扣题,句句照应,虚实相间,旨趣盎然。语言清丽、笔触含蓄、梅花的品性和风韵跃然纸上,故为当时禅林诗友所称道:“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唐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据陶谷《五代史补》记载,齐己写了这首《早梅》诗求教于当时著名诗人郑谷。领开头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梅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不如改成“一枝”为佳。齐己佩服,称谷为“一字师”,遂传为诗林佳话。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舒人家。
诗人从“色”、“香”、“影”三处着墨,赞扬梅花耐寒、早发的品格。“香闻”二字,意境清幽,饶有韵味。
2.梅花的诱人特色是它的色与香
凡是咏梅花诗,总离不开对它的色、香的描写。
白梅,在梅花中是最可见的,最有光彩的,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题材。
金代诗人段克己有《梅花十咏》的第四首为证。
探梅
虢国夫人约素身,不教脂粉天真。
一斑曾向春前见,颜色如今更可人。
以虢国夫人不抹脂粉来形容白梅之洁白。又,第九首《浴梅》以杨玉环在华清池温泉洗澡出水之姿喻梅之洁白。
洗尽铅华见玉环,肌肤冰雪照人寒。
临风脉脉娇无力,轻哀香罗来未开。
而麻九畴《红梅》等喻红梅之俏。范成大的“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描写梅花的色彩的更是别具风韵。元王冕《墨梅》更是脍炙人口,请看: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写出墨梅之墨色,而且写出墨梅之性格和品质。
还有许多诗描写梅花的香。香是梅花最明显的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梅花的香有多种多样。因为,梅花的香是惹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1)幽香:“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唐僧齐己《早梅》“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宋蔡襄《十一月梅花盛开》)“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仙。”(宋陆游《再赋梅花》)
(2)清香:“引我江头梦,清香忆满衣。”(宋晁端友《探得早梅》)
(3)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清香全与江梅似,只欠横斜照水枝。”(宋吴永斋《腊梅》)“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元刘秉忠《江边梅树》)
(4)冷香:“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宋王琼《梅花》)“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痕轻补未光。”(宋萧贞《落梅诗》)“疏影冷香题不到,梦惊烟雨暗西湖。”(金刘仲尹《墨梅》)
其他或则写馨香、凝香、夜香、寒香、残香的诗也不少。如:“雪里吹放香,繁霜滋晓白。”(唐柳宗元《早梅》)“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香。”(北周庚俗《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咏梅》)以上均写梅花之香,却别有一番情韵。宋代诗人张道治《咏梅》诗尾联有说:“何须问探春消息,自有花香梦里通。”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去探听春天几时到来的消息呢?梅花的清香正在梦中与春天幽会,息息相通,呼唤着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比喻堪称绝妙。在这里,梅香成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春的信息。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代表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本来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开放,根本没有与春天斗胜之意,“无意”二字突出,梅花不愿意与百花争芳的高尚品格。纵使梅花凋零,化成尘土,碾成尘埃,它的芳香是永不消失的。“只有香如故”一句它所赞美的不仅是梅花的芬芳,而是升华为梅花的精神、气概和意志。这“香”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崇高永生的精神之美,亦是诗人崇高人格的体现。
3.耐寒是梅花的本质特征。
这是诗人们最乐于歌颂的主题。以雪来形容梅花,这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手法。
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刘方平《芳梅》:“莫将辽海雪,来比中。”
这只是一般性的描写,尚未将雪、梅形姿体现出来。而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就写得很有特色,前已分析过了,此仅就雪梅关系解释一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临村路的不溪桥边,一株早梅凌寒傲立,洁白如玉的花朵盛开一树,初看还以为这是经冬的白雪积压在枝条上,还没有消融呢。疑心怒放的梅花为一树积雪,这“疑”字,不仅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这望梅花似雪非雪的恍惚迷离之感,而且也以妙笔再现梅花的形姿,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诗,可谓反张谓诗之意而用之。远远望去,知道是梅不是雪,因为有阵阵的幽香飘送而来。这不是以雪喻梅,而是借雪、梅之喻突出梅花之香。
宋代另一诗人卢梅坡写有二首《雪梅》颇负盛名。其第一首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通过对梅、雪的品评、比较,阐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有雪无梅哪有春意可言,如果有梅无雪也会索然寡味,只有两者共存共处才能装点成早春的美景。故其第二首即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雪,突出其白,绘梅,突出其香。将梅雪都写得极有个性。
南宋陈亮《梅花》诗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两句刻画了梅花为传递春天的信息,不惜被冰天雪地所埋藏,敢于向冰雪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描写“梅格”,即描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是诗人们共同所求的主题。正如池仁冠所概括的那样:“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三首》之一:“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元段克己《忆梅》:“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徐谓《王元帝例枝梅画》:“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这里的“梅格”、“标格”、“高格”,都是指梅花的风度、品格和精神。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桑然,花中节气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白东君更乞怜。
篇2
注定沉醉在有你的季节
于是
开始坚持用思念去品味
品味我们在一起的那份温存
你如玫瑰花一样
炽热我心中每个地方
浮沉一段段不可磨灭的梦
鲜红的花瓣
是你美丽的唇
触动一种爱的纯真
相逢的喜悦
百度回眸的微笑
还有你无尽的温柔
制作一份爱的神奇与魔力
写在诗里
只求一个永远——-
篇3
论文关键词:湖南时尚词语方言词语社会心理
近年来,受到湖南电视、广播传媒飞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湖南方言特色的时尚词语非常流行。这些时尚词语有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力,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传媒也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竞相使用,为它盛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湖南时尚词语的性质
语言要素中变化最频繁、最迅速、最活跃的因素是词汇。从词汇的生成来看,反映最灵敏的又是时尚词语。什么是时尚词语呢?时尚词语是指具有很强时尚感,在一段时期内频频在新闻媒体亮相的流行词语,并具有新的词义的词汇,它使新事物、新现象与语言符号很快地发生对应关系,从而准确的反映社会现象。(于红,2004)例如《三湘都市报}2003年9月23日笫13版有标题《汪涵碰大兵,有理“策”不清》。其中的“策”(声调是长沙话的阴去55)就是一个表示“调侃地说”的方言时髦词语。可惜我们在《长沙方言词典》和《长沙方言研究》中都没有查找到。《长沙方言词典》根本没有“策”。《长沙方言研究》第70页有“策(ca人声)”。但是没有读阴去声调的“策”。从同音的“择”文读是人声,白读是阴去来看,读阴去的“策”应该是白读声音。
时尚词语又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比普通新词语更加直接也更加敏锐地反映着当代城市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由于在一个时期里使用极其频繁,所以,和普通新词语相比较,时尚词语具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湖南时尚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时尚词语。其中不少词语具有浓厚的湖南方言色彩,而且来自日常口语,口语色彩较强。往往是来自长沙方言,又是湖南其他方言共同或者接近的词语。由于是混合在普通话中使用,往往在语音上做了适应普通话语音系统的适当调整,又为了方便一般读者看懂,我们没有采用国际音标注音,而是折合成普通话语音用汉语拼音注音。
二、湖南时尚词语举例
三、湖南时尚词语的特点
1.形象性
形象性是时尚词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性。用通俗的比喻引申意义,立意新奇、新颖生动、富于表现力,具有形象性。湖南时尚词语中有很多是运用比喻产生新奇效果的。例如:“吃了铁”用吃铁比喻做事情的胆量太大。“捡篓子”用拾到篓子比喻得到便宜。“提篮子”用空篮子比喻空手赚钱。“扯麻纱”把纠纷比喻成像一团乱麻一样扯不清。
2.通俗性
很多时尚词语从内容上来说,大多表现日常生活,是表达当今流行的和老百姓所关心的事物和现象。首先只通行在一文化层次较低的阶层,后随扩散,成为地域方言中的流行语。因此,湖南时尚词语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不同地域的流行语常能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再加上创造者和使用者主要是市民阶层,所以时尚词反映的主要是社会下层文化,其褒贬色彩体现的主要是市民阶层的趣味和价值观,具有日常口语色彩,非常通俗。
3.流传性
时尚词语是在一段时间内人们喜闻乐用的词语,它一经产生并流传开来,就具有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力,被大多数人接受。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频频出现,甚至传媒也会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竞相使用,为它的盛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确实”、“那确实”、“的确”等具有方言语音特色的词,通过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在普通话中偶尔插入又反复使用,已经成为湖南街头巷尾使用最为频繁的口头禅。甚至还出现专门用长沙方言表演的节目。
四、湖南时尚词语反映的社会生活
1.反映湖南人交际的时尚
表现新时期新的人际关系。例如:“装文”(讲客气)、“了难”、“撩别”(做事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在遇到麻烦,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都说:“找人了难”。又例如:“这个讶子是专门吃了难饭的。”这说明经济发展时代杜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经济秩序出现不正常现象,使一些非正规组织或者个人有时具有比正规单位和组织更加有效地解决间题的作用。
2.反映湖南人称呼的时尚
表现人际关系更加随和,人性化。例如:“满哥”、“大哥”、“老弟”、“靓妹”、“帅哥”、“美妹”、“细妹子”、“的哥”、“青年哥哥”等等。“满哥”是对年轻男人的一种昵称,例如:“几年冒看见。三份子长成哒小满哥”。“满爹(满爷爷)”是对中年男人的一种昵称。
3、反映湖南人经商的时尚
表现经商过程中的一些新现象。例如:“来米”(给钱)、“带笼子”(卖主设圈套引诱顾客上当)、“拣篓子,’(占便宜)、“提篮子”(自己没有本钱,买空卖空)等。“提篮子”是经商中用得最广泛的一个新词,例如“那几年真的是全民皆商,连退休老娱她都去提篮子”。
五、湖南时尚词语折射的社会心理
语言中受到社会文化心理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词语。语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照射了经济、文化、心理素质各方面的特征。社会文化心理是潜藏在人们意识深层的价值和在长期历史中积淀的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观念。文化心理观念主要来自本土文化传统。例如湖南的湖湘文化及独特的心理特征等会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这种独特的区域文化直接影响人们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大量新词语的出现说明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又用相应的文化心理接纳这些新词。湖南时尚词语的产生折射出这样几种心理特征:
1.求新的时髦心理
人类追求新颖的共同心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力求变化创新的心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经常有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要求个人语言更能适应不同语境交流的需要,往往不愿意使用一些用久了,用烂了的旧词语,而喜欢别出心裁地采用一些代表时代性的新词。这一点在湖南新词语的创造和使用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例如商品经济中出现的一连串时髦名称:“辣妹子”、“老干妈”、“辣翻天”都是湖南特产辣椒酱的新名称;“叭叭车”(旧词)经过一段时间的流行已变成“摩的”(新词)、“踩士”、“慢慢悠”,它们都是指的是同一种交通工具。这些新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湖南人求新的趋时心理。
2.求异的个性心理
新时期,人们在求新的基础上追求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独特的杜会心理比以往强烈多了。正是个性意识的突显催生了一大批新颖别致的新词新语。创造时尚新词的群体中,以城市青少年群体创造的流行语最惹人注目,绝大部分时尚新词是人们在扎堆聊天中脱口而出的口头禅,既带有鲜明的个性又能合乎时代的潮流。例如:“酷”、“酷毙”、“酷呆”、“帅呆”。
3.从众的群体心理
湖南人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大多具有鲜明的湖湘群体性格特征,就是那种“蛮横”、“倔强”、“刚烈”的群体性格特质,而这种群体性格又很好地通过湖南的时尚词语反映出来。例如:“霸蛮”、“蛮有味”、“蛮劲”、“蛮巧”、“蛮绊筋”、“扳俏”、“叼搔”、“硬是”等词语都体现了湖南人“蛮横”的共同特点。
篇4
关键词:
网络热词 报纸媒体 新闻报道
在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已超乎人们的想象。一个紧跟着一个横空出世的网络热词已成为社会热点新闻和新观点、新知识的高度点睛之笔,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带着一种“调侃”的意味,同时也反映着广大网民对于事件的一种看法。当今,网络热词已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广泛地影响到社会现实生活,形成了一种醒目的网络文化和社会现象,其影响力不可低估。本文就传统纸媒如何正确应用网络热词进行探讨,这里主要以报纸媒体为主体对象。
一、网络热词描述
网络热词,是指一切由网民在网络上创造的并具有一定范围的公认性的新词汇,它与一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紧密联系,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与盛行的热门词语。[1]2003年,我国公开网民身份并鼓励大家以网民的身份通过互联网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开始成为表达民情、畅谈民意的重要渠道。[2]于是,2004年就出现了“做人要厚道” “94”“沙发”“偶稀饭”等诸多网络热词。而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网民的日益活跃,网络热词更是井喷:“山寨”“躲猫猫”“欺实马”“被XX”“给力”“坑爹”“卖萌”“hold住”“羡慕嫉妒恨”等等,构成了独特而又蔚为壮观的语言风景,并以强大的磁性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目前,大部分网络热词已不再是网友最初单纯的自娱自乐,而应称为一种社会热词,绝大多数与社会热点事件有关联。[3]网络热词也越来越被报纸媒体认可,并逐渐为报纸媒体所广泛应用。
二、网络热词进入报纸媒体
当网络热词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的作用日益显露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网络热词就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报纸媒体的“关注”。网络热词进入报纸媒体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报道网络热词事件。2010年2月,“最帅最有型乞丐”走红网络后,“犀利哥”事件被全国几十家大大小小的报纸乃至国际著名报纸跟进报道。如中国《新京报》的报道是:不要迷恋“犀利哥”;英国《独立报》的报道是:英俊中国乞丐吸引“无家艺术”粉丝;意大利《共和报》的报道是:中国当代波西米亚主义偶像。以上国内外报纸传媒对“犀利哥”事件的广泛报道,使网络热词“犀利哥”频频见诸纸媒。
2. 单独应用网络热词。单独运用,指的是将某一个网络热词单独应用到报纸媒体之中,而不是将整个网络热词事件进行报道。如《人民日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2010年11月10日),《农民日报》:中国农科院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给力种业(2012年8月6日),《人民法院报》:“蒜你狠”背景下的金乡涉诉风险预警(2012年7月15日),《潇湘晨报》:中国电影很傻很天真(2008年2月26日)等,分别在新闻标题中单独应用了网络热词“给力”“蒜你狠”“很傻很天真”。
3. 套改网络热词。套改,意思就是说依据报纸新闻媒介的内容、表达需求等把现有的网络热词进行改动,使人对这个热词产生一种既相识又陌生的感觉。例:主题:“后羿,湖南人民喊你来射日”副题:对于38℃的高温天气,网民发帖调侃(《潇湘晨报》2010年8月4日),这个标题就是把网络热词“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进行套改而来;又如:哥吃的不是夜宵,是风情(《潇湘晨报》2010年7月14日),由网络热词“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的句式套改而来;再如:信阿联,得逆转(《潇湘晨报》2010年8月2日)的原型句式是网络热词“信春哥,得永生”。这里,新闻标题是套用了网络热词的“外形”,而具体内容随表达需求改变了。
三、网络热词在报纸媒体中所起的作用
网络热词,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活力,也为报纸媒体带来新的语言元素,其在报纸媒体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
1. 增加了报纸媒体新闻报道的生动、形象性 。报纸媒体采用网络热词作为新闻语言,往往能使新闻报道更生动、形象,且平添不少时尚韵味。如“柜族”,表现出了网民对“蜗居族”的苦笑和无奈;“豆你玩”“蒜你狠”“油你涨”等系列热词则是网民们对物价上涨的调侃和不满;而“躲猫猫”“俯卧撑”“楼歪歪”“桥裂裂”等,更是表达了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讽刺与鞭挞。这些网络热词的话语结构中,含有不少插科打诨、嬉笑巧骂的成分,或“大话精神”。网络热词应用为报纸媒体的新闻语言,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更生动、形象的效果,而这正好满足了报纸读者的娱乐化需求,给他们带来“欢愉爆米花”。[4]可以说,有了这些网络热词,报纸传媒的报道方式、语言特点和节奏都有了更多的变化。
2. 拓展了报纸媒体语言使用的自由度。网络热词在报纸媒体中的应用,拓展了报纸媒体在语言使用方面的自由度,这主要表现在报纸媒体可选择更多的新词汇来为新闻报道服务。于是,新闻报道既可按常规运用传统语言来行文,也可有效地应用清新、幽默、轻松的网络热词来点缀,这就使报纸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范围更加广泛,语言文字使用的自由度得到了拓展。譬如《徐州日报》的“网客”专版、《洛阳晚报》的“网友大本营”专版,其发表的文章大都直接来源于网络或是富于网络风格的文章,就更多地采用了新鲜活泼的网络热词。
3. 强化了报纸媒体的舆论监督效能。网络热词由网民在网络上创造,体现了广大网民的舆论监督意识。网络热词应用到报纸媒体无疑将使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能量聚合更为有效,从而强化了报纸媒体的舆论监督效能。如引起公愤的杭州“富二代”胡斌飙车撞人案,在广大网民对杭州警方车速“70码”的表述普遍不信任且不满的情况下,迅速催生了网络热词“欺实码”。报纸媒体对“欺实码”这一事件迅速跟进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使这一事件在社会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促使杭州警方不得不澄清事实,并对数据失实进行公开道歉。
4. 使报纸媒体赢得了更大的读者市场。随着网络热词社会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应用网络热词以吸引广大网民对报纸媒体的注意力已成为报纸媒体争取读者、扩大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报纸传媒广泛应用网络热词将使广大网民在关注网络的同时也把注意力转向传统媒体,这将自然而然地为报纸媒体赢得更大的读者市场。如以下网络热词在报纸媒体中的应用就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潇湘晨报》:APEC反贸易保护,美国“打酱油”;《潇湘晨报》:主题,红绿灯“贪睡”,后果很严重,副题,推迟开启11分钟,交通秩序一片混乱,市民提议开启时间尽量提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是影片《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数不清的网友大肆转载跟帖,使这句台词风靡全国。如果能在报纸媒体中把“群众基础”深厚的热词套改,那么读者肯定会很乐意接受这样的报道的。这些熟悉的网络热词在报纸媒体中的出现将毫无疑问地吸引住网民们的注意力。
四、报纸媒体应用网络热词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不难发现,网络热词大在对传统语言进行偏离的基础上产生,很多对传统语言进行偏离的网络热词,已逐渐被传统语言所接受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网络热词对传统语言的偏离是晦涩、低俗与奇异的。因此,报纸媒体在应用网络热词时,绝不能来者不拒,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草率、浮华和浅薄。
1. 规范使用。报纸媒体新闻报道的语言以规范汉字为基础,因而,新闻报道在应用网络热词时应注意规范化。如今的网络热词有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大多词语热得快冷得也快,网络热词的这种不稳定性,严格来讲是不符合我国传统语言文字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5]那么,如何将那些不符合规范的网络热词过滤在报纸媒体之外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应注意使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以及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并被社会公认的网络热词,这些网络热词已被大众广泛认可和接受,报纸媒体就可以直接采用,如“90后”“权力寻租”“带病提拔”等。
2. 避免“三俗”。报纸媒体使用的语言文字对社会能起到强大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因此,报纸传媒在应用网络热词时须注意用词健康,避免庸俗、低俗和媚俗。这是需要掌握的“分寸”,也是需要把握的“度”。在泥沙俱下的网络热词中,有的其实是对现有语言文字的颠覆和曲解,它破坏了语言文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表现出了庸俗、低俗和媚俗的倾向。因此,对凡涉嫌“三俗”的网络热词要做到坚决不用。
3. 加注解释。报纸媒体应用网络热词过程中,对那些不为大众认可或熟知的网络热词,可在文字和语法规范的基础上对网络热词加上引号,并在其后用括号加注简单明了的解释,将词语交代清楚,让读者便于理解并避免产生误解。例如:“油菜”(有才)、“”(尴尬)、“杯具”(悲剧)等等。
结 语
网络热词是幽默、讽刺、真实的民意表达,也是对纷繁芜杂现实的折射,不啻为观察社会心态的“集成”影像的窗口,它蕴藏着深厚的民间智慧和法治理性,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时代精神,是当前网络世界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但由于网络热词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全凭新奇得宠,报纸媒体在应用网络热词时应“批判性”地接受。因此,本文在分析了网络热词在报纸媒体中应用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之后,提出了报纸媒体应用网络热词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铁锤.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概念差异辨析[J].传媒观察,2012(4):23-24.
[2] 杨丽娟.网络热词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2(6):46-47.
[3] 戚庆燕,刘璞.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年轻编辑所拟[N/OL].2010-11-13,扬子晚报、新华网.
[4] 李耿源.报刊如何正确对待和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J].中国记者,2009(8).
篇5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文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的美德,她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更是广大中学生精神成长的宝贵财富。古诗词是很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的,通过鉴赏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受到多个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灵活,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味,学得有效。在教学实践,我就适时尝试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法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效果较好。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领会和把握,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理解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进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深刻理解诗歌主旨。
1运用多媒体进行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借助多媒体来再现古诗歌意境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形象,更全面,更深刻理解诗歌。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绘初春景色的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可以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丽图画: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学生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可通过多媒体视频影像置身于诗人生活的“烽火连三月”的乱世,目睹百姓“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的处境和长安失陷后“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之中,自然会生出忧愁悲苦的“心境”。这时盛开的鲜花会让他潸然泪下,鸟儿的啼叫也会让他感到心惊。通过这种画面再现,让学生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这样,诗人的感情就化成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教学效益。
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我先制作一个课件,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这首散曲的画面,并配上乡愁的曲子。之后,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欣赏。首先我让学生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的学生这样再现本首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这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就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运用多媒体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滁州西涧》这首诗的画面,特别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情景。我当场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把握好诗歌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们根据画面,结合对诗歌的理解,他们纷纷动手画起来。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长长一条烟雾,渔人神情悠然自得;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小鸟很乖伏着,身子随着水流在微微晃动着……
篇6
关键词:新闻媒体 新词语 稳定性 冲击
在当今信息多元化时代,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物、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作为信息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是传播新闻的主要媒体,而这些新闻媒体为了能够快速、准确、鲜明、生动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眼球,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也紧跟时代的潮流,频繁地在新闻语言中大量使用新词语。新闻媒体使用这些新词语是语言动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而新词语又是人们社会语言生活最直接、最真实、最生动、最急需的反映和记录,从某种程度上看,新闻语言与新词语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但还要正确地处理好新词语与语言相对规范稳定的关系。
新词语的界定及类别
新词语即新词新语(包括词、词组、句子),是指近年来迅速大量产生且能够反映新时期新观念新事物的词语。关于新词语的界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间、标准、对象不同,界定的概念范围大小就不同。早在1984年,吕叔湘先生就发表题为《大家都来关心新词新义》,他提出新词语包括“词语的新构成、旧词新义和北京口语新词”。①与此同时,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发表了《关于新语条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指出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②他们对新词新语的开创性研究,引起语言学界众多学者开始重视新词语的研究,研究成果丰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创新。但究竟什么是“新词语”,还难以界定,因为语言在不断变化。
在当今新闻媒体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各种新颖特殊的流行语、新组合大量出现,如“秒杀”、“躲猫猫”、“艳照门”、“被就业”、“经济适用男”等,引起更多不同领域学者的极大研究兴趣,但对新词语的界定和归类还是不尽一致。邵宜先生认为比较中庸的提法是把《现代汉语词典》最新修订本没有收录到的词语都统称为新词语,并且从语素义的组合关系把新词语分为新造汉字词、复活的旧词、意译词、音译词、半音半意译词和字母词。③其中流行语和网络词语包含在新词语中。我们赞同此观点。结合近年来新闻媒体使用的新词语,我们认为新词语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在这个特定时代、特定的语境以及特定的人群中迅速传播、流行的词汇,是被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新闻媒体出版使用的一种社会语言变体。但我们认为新词语不等同于流行语,新词语是流行语的基础,流行语中有一部分是新词语。新词语重在“新”。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新词语包括流行语。
对于新词语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我们把主流媒体使用的新词语作为主要语料,参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近几年的媒体年度用字用语调查结果,根据语言的结构组合方式,结合语音和语义,可以看出媒体新词语主要包括旧词新义词、生造词、仿造词、缩略词、外来词、方言词、字母词及一些新兴的特殊格式。如“”、“下海”、“宅男”、“蚁族”、“粉丝”、“神马”、“给力”、“甲流”、“PK”、“B超”、“炒鱿鱼”、“富二代”、“范跑跑”、“艳照门”、“被就业”、“福娃”、“北京欢迎你”、“我爸是李刚”等都被各大主流媒体所使用。
新闻媒体使用的新词语特点
新闻媒体语言必须符合新闻学的特殊要求,满足“新闻为了更好地报道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是不得不借鉴于文学的语言、修辞、逻辑以及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富于人情味地、趣味生动地反映社会、服务社会的”。④由于新闻传播语言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新闻媒体使用的新词语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传播性、泛义性、渗透与互动性等。
近年来新闻媒体使用的新词语除了具有上述新闻语言的特点外,还具有汉语词汇本身固有的基本特点,同时还表现出当代汉语动态变化的一些新特点。邵敬敏先生就认为,“大批新词新语、新的组合、新的格式的高频使用,促使现代汉语在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向当代汉语转型。中国当代汉语呈现出三大动态特色:多变性、互动性和自补性”。⑤因此,我们认为这些新词语还具有更强的能产性、结构组合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语法语用上的创新性、语义的泛化性、不稳定性及选字用词的随意性等。下面介绍几个突出特点:
类推仿造的能产性。这里主要是指一个新词语或类词缀一旦产生,能够很快产生庞大的词族或语群。如“超”(超女、超男、超级稻)、“网”(网友、网恋、网银)、“男”(宅男、牛奋男、经济适用男)、“裸”(裸奔、裸婚、裸捐)、“被”(被就业、被代表、被时代)、“粉丝”(铁丝、钢丝、萝卜丝)等,以“领”、“秀”、“族”、“类”、“度”、“男”、“女”、“奴”、“门”等为类后缀和以“老”、“新”、“热”、“炫”、“裸”、“被”等为类前缀形成的新词族很多。这也是词汇学研究的新课题。不管是新词语还是新词缀,只要有一个产生,依据类推、修辞、仿词等手段就会仿造大量新词语,其产生速度和数量让人惊讶。
结构组合形式的多样性。在新词语中组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可以突破汉语固有的结构组合方式,产生一类新词族。近年来在新闻媒体语言中不断频繁使用一些新兴组合形式,如“粉丝”系列、“山寨”文化、“给力”族、“门”事件、“被”字族等。
1.“山寨”一词见《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⑥。原指设有围墙不受政府管辖的山中营寨,现用于形容具有模仿或抄袭嫌疑的人和事,由本义为名词迅速被媒体传播而发展壮大成为形容词,尤其是《新闻联播》(2008年12月3日)对山寨文化进行报道之后,令这种来自草根的语言词汇概括的文化现象,很快闯进人们主流文化的视野。有关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山寨行为的新词语层出不穷,由最初的仿名牌电子产品,衍生到对各种文化现象行为的模拟,都被称作“山寨××”(山寨手机、山寨经济、山寨明星),甚至还出现了“很山寨”、“被山寨”等特殊的组合形式。媒体用例如下:
(1)《“山寨春晚”:草根挑战者的狂欢》(《南方都市报》2008年12月30日)
(2)《台州“猥亵案”处理方式很“山寨”?》(人民网-网评2008年12月15日)
2.“被就业”见《中国流行语2010榜》⑦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⑧。“被”字族,是近期媒体涌现出的一大批新兴的“被×”格式,新兴的“被×”词族“被动”、“处置”的意味明显减弱,而“非自愿、非自觉”的意味明显增强,“被”逐渐成为一个类前缀。这些新兴的“被×”有两类:一是原先没有,新近才产生的组合;二是原先已有,但表义有变化的组合。⑨这种组合可谓“被时代”空前庞大的词族,如“被自杀”、“被结婚”、“被全勤”、“被小康”、“被培训”、“被救济”、“被就业”、“被增长”等,这和汉语中表“被动”且与不愉快的事情组合相背离,确实是“被时代”的无奈。但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对“被×”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举几个媒体的用例:
(1)“被”事件已成为今年的一大热门。“被自杀”“被就业”“被死亡”“被钓鱼”之后,又出现了郑州高校学生的“被医保”事件。(《人民日报》2009年11月9日)
(2)某网站近日也做起“被全勤”现象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网友没有享受过带薪年假。(《光明日报》2009年8月21日)
语义的泛化。新闻主流媒体使用一个新词语,就会很快产生多个语义,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不同的语体色彩,甚至达到了泛化的程度。这迎合了当今部分年轻人的心理需求,追求自我,求新、求异、多变、善变的心理被放大了。这样的新词语有的是由旧词引发了很多新语义;有的是新词灵活表达多种语义。如“”、“雷”、“秒杀”、“粉丝”、“给力”、“寂寞党”、“我爸是李刚”等。如“给力”就是一个新产生的词,有着非常浓厚的新颖色彩,有更活跃的组合,所以语义就有点泛化。既可以作动词,相当于“给予力量、加油”等意思,又可以作形容词,类似于“牛”、“酷”、“很带劲”等很多场合都可以用“给力”来形容。现举例如下:
(1)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1日)
(2)朋友们,你们看这个节目给力吗?(CCTV-1《2011年春节文艺晚会》)
新闻媒体应用新词语对语言稳定性的冲击
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但稳定中也有变化。新词新语的出现就体现了语言的动态变化。近年来,新闻媒体应用新词语给语言的基本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当代汉语的动态变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永远存在于应用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新词语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广大人民所接受,那么它就会给汉语词汇系统补充新的“元素”,这是信息时展的产物,必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很多新词语在经过时间和语言使用者实践的检验后,逐渐退去“新”的外衣,进入词汇的大家庭,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产生的新词“电脑”、“克隆”、“手机”等;近年来使用的“节能减排”、“网恋”、“信用卡”等就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很多都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打破了汉语固有的语法系统。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是变化最快的,而语法从古至今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使得语言的语法系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原本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用法,现在却可以批量产生,而且运用得灵活自如、恰到好处。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主体词变化最大,还有少部分虚词,如“被”、“很”等。例如名词一般不可以受副词修饰,但现在却出现了很多例外,如“很阳光”、“很传统”、“很淑女”等;再如“被”多用来表示被动的意义,与及物动词搭配,而新兴的“被×”打破了传统,发生了变异,可以跟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搭配使用,如“被就业”、“被自杀”、“被代表”,它表达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被动意义,还带有主动非自愿的语法色彩。
语用修辞更加灵活多样。从语用的角度看,大量新词语都富有较浓郁的语用修辞色彩。使原本不具有修辞效果的语言,一旦运用新词语就顿显光彩,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如“秒杀”、“给力”、“浮云”、“粉丝”以及“忽悠一把”、“火一把”等新兴词语,有着更加形象生动的语用表达效果。
汉字符号的选择更加随意。大量新词语的产生使得汉字符号的选择与使用更加随意。新词新语最初流行的时候,媒体通常会误用新词,甚至模仿生造词,出现了大量不规范用字、英汉杂糅的词语及少量异体字等。像“神马”本来是“什么”的谐音词,但媒体却纷纷效仿,无论什么语境都可以用“神马”,使得语言缺失了严肃性。
新时期语言正在不断地变化,其中有很多新词语还不稳定,有待规范化。因此,新闻传媒运用新词语,必须注意慎重选择,不能滥用。新闻媒体不但要及时迅速发现新事物、新现象,还要敢于迎接新挑战。一些给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的新事物、新现象,要通过新闻媒介正确的引导,借助语言文字的传播使之规范、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注 释:
①吕叔湘:《大家都来关心新词新义》,《辞书研究》,1984(1)。
②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2页。
③邵宜:《近年的新词语研究》,《学术研究》,2004(9)。
④李白坚:《中国新闻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⑤邵敬敏:《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语言文字应用》,2008(3)。
⑥邹嘉彦、游汝杰:《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⑦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编:《中国流行语2010榜》,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
⑧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年下),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⑨刘云:《新兴的“被×”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5)。
篇7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材中,仅目录中推荐背诵的篇目就有60余篇,还有阅读教学中的古诗词内容,合起来共有一百多篇。这些古诗词既有其典范性,也有其独特性。那么能否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品味这些脍炙人口、充满激情的诗词歌句时,深刻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真切地表达出古诗词的韵意,而不在让学生感到古诗词距离遥远与陌生;从而体会作者的意境不在只限于肤浅的、表面的。就要重新唤醒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就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融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于一体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等在去感受诗境,领悟诗寓,表达诗意,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古诗词教学开辟一个新的教学天地。
一、运用多媒体,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词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即懂。优美的古诗词,与作者所处的年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作为当代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有的学生对古诗词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变畏学为乐学了。而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了解作者写这首古诗词初步的情景后,我们迅速的利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直观易懂的背景资料、丰富有趣的话题导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古诗词产生强烈的兴趣,使课堂妙趣横生、充满生机活力。例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通过荧屏的切换去扩宽界面,使近景、远景、全景、多方位看到景色交替而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秋风萧杀,海浪翻滚,一个人立在碣石旁边,东望大海,再配以适当的音乐当堂深情朗诵,学生立刻在这些图像音乐的感染下朗读诗文,感受诗中的美景和韵味,引感的共鸣,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盎然而生。
二、运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再现美丽情境。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光亮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也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想象诗歌的诗情画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这诗情画意中,在愉快美丽的意境中,在活跃舒适的气氛里,进而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江春行》,它是一首描绘杭州西湖美丽初春景色的诗歌。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是很难体会诗歌中如同仙境的美丽情境,更无法体会作者游览时的细腻情感。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用多媒体呈现出一副伴有此情此景的画面与轻音乐伴奏的诗歌朗读,接着从多方位展现出这首诗歌所体现出的春天仙境之美的图画:那青翠的青山,与湖水相连的白云,如因的青草,如烟如雾的柳枝,堤岸灿烂的春花,上空的莺歌燕舞,马蹄的轻快,牧笛的悠扬,荡漾的碧绿……将学生带入那美丽的西湖畔,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蓬蓬勃勃的早春之中,使学生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像在梦境、在仙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诗歌描画出适合的画面,放感情的朗读诗歌,虚实相称,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踏入古诗歌的美丽意境中。
三、运用多媒体,配乐朗诵,展音乐渲染美。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离不开朗读;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与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词中的“情”化为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批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教学白居易《忆江南》这首词时,我配上舒缓悠扬的古筝触动学生的心弦,让那古典的韵律将学生带入美不胜收的江南水乡,如临其境。此时,和着悠扬的古曲播放词句的朗诵磁带,读音准确,感情充沛,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情感更能渗人心脾。接着,关闭音乐,让学生自己朗读,阴阳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自己体会词中的绝妙情境。
四、运用多媒体,体悟扩展,培养学生诗性。
篇8
关键词:陶瓷灯具;古代;实用;审美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60-0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其漫漫文化长河中灯的艺术流光溢彩格外引人瞩目。制作精巧的青铜灯、造型生动的陶瓷灯、以及装饰华美的宫灯都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其中陶瓷灯具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使用时间和广泛的普及范围,在文化艺术领域可谓一枝独秀,自陶瓷灯具出现,历经朝代变化新的样式也层出不穷,其中所蕴含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展示了先人们的创造智慧。
两汉时期陶灯是最常用的照明工具,燃烧油脂而起到照明的效果。陶灯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灯盘、灯柱和底座。灯盘一般做成如同杯盏、小碗的形状用来盛放燃料,灯柱是为了拿取方便同时增加灯身的高度,底座则是为了摆放稳定。这种造型与古代常用的食器“豆”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在原有的陶豆造型基础上装饰变化,或以人俑持灯,或对自然界的事物加以变化,题材多样意趣天成,是实用与审美的综合体现。如洛阳涧西七里河出土的东汉连枝陶灯造型如一颗通天神树,顶端放置一只朱雀造型的灯盏,圆柱形灯柱分为三层,每层各伸出四只曲枝分别承托一个灯盏,亦装饰有飞龙和羽人;灯的底座向上隆起状如一座仙山,山上塑有仙人和形态各异的动物。从这件陶灯的众多灯盘可以看出是为了增加照明度,而从它繁缛华美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则说明它是用以彰显财富,亦可看作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瓷器以坚硬、润泽、美观以及耐高温等特点逐渐盛行于世,另外由于固体燃料蜡烛的普及使用,出现了新的灯具形式——烛台。烛台的形式十分多变,有的以莲瓣为托数根烛管横列其上,既增加了照明度也丰富了外观。另外有一些充分发挥了创造者的想象力,以动物或人物为原型将烛台塑造的惟妙惟肖,插蜡烛的孔洞则巧妙地安排在烛台塑像的中空部分。如西晋的人骑狮形烛台,灯体塑造成一名胡人骑狮的造型,狮子昂首挺胸体态肥壮,骑狮者端坐在狮子背上,头戴一顶高高的筒帽,帽筒中空上无封顶恰好用于卡放蜡烛。流行于西晋东晋的一种青瓷羊形烛台,外形为敦厚可爱的卧羊,双目圆视,微微昂首,申请温顺惹人喜爱,羊头顶部镂一小洞用以插放蜡烛。这种妙趣横生的设计将灯具作为照明工具的实用性和用于表达意趣的审美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以前更加丰富。反映在陶瓷灯具上,无论是在品种数量还是造型装饰上都超越了前代,体现出大唐的气派和风采。灯具在外型上更注重形式美感,工艺上更加细致精良,且出现了绚丽的三彩陶灯。进一步将陶瓷灯具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融为一体,寄托了一种时代的审美理想。如唐代著名的邢窑白瓷莲瓣烛台,灯座浮雕莲瓣,灯柱细长束腰饰瓦棱纹。烛台的造型优雅富有形式美,比例协调,变化统一,坯体密薄,胎质细腻,釉色透白匀净。体现了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和极高的审美理念,也表明了灯具在日常中的装饰作用越来越重要。
宋代是瓷业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各个窑生产的瓷器也是各具特色。陶瓷灯具随之进入繁荣发展时期,不仅在制作工艺和造型外观上更加精良,并且融入了科学的实用性,将陶瓷灯具的发展推向。在宋代流行一种造型美观且可以省油的灯,也称夹瓷灯。省油灯的结构原理即把灯盏做成夹层,中空可以注水,以降低灯油的热度减少油的挥发,从而达到省油目的。这个时期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辽金也烧造陶瓷灯具,尤其以辽代瓷灯独具特色。如取材印度神话中摩羯鱼形象的油灯,造型为一条活跃的鱼,鱼尾上扬,鱼身插翼,鳞片舒展,鱼身内有夹层,注水后可减少油的挥发。工艺家匠心独运,创造出造型优美,结构精巧且科学实用的省油灯,可见古人已将节约能源看做十分重要。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走向极盛,手工业繁荣发展,各种制造工艺日臻成熟,陶瓷灯具在品种和数量上也更加丰富。瓷烛台在明清两代非常盛行,最为瞩目的要数青花烛台。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瓷,白底蓝花,明净典雅。此类烛台的主题纹样为缠枝花,构图疏朗,纹饰线条流畅。罩以白中泛青的透明釉,色料融进釉料之中,清新明快,自然豪放。明清时期还流行一种瓷书灯,书灯顾名思义是读书学习时所用的灯,清代科举制度蔚然成风,因此书灯十分流行。书灯的灯盏做成小壶形,下方连接盘状底座,壶身把手向下延伸连接底座。此灯具有美观,实用,省油,清洁等特点。
尽览我国古代灯具发展史,无数匠人艺人所创造的陶瓷灯具不论在功能与结构还是在造型与装饰方面都显得格外瞩目。历数古代经典的陶瓷灯具无一不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巧妙构思,为灯具注入审美情感,使之既成为日常的照明工具又成为具有情致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篇9
氨基酸洗面奶是不是没有泡沫 是有一些泡沫的。氨基酸洗面奶中含有的是氨基酸细腻泡沫剂,这种泡沫非常细腻,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没有泡沫,其实,手法也很关键。取少量氨基酸洗面奶放在手心,加少量水,用手指腹快速打圈,就可以出泡沫了。普通洗面奶之所以能打出很多泡沫是因为里面加入了泡沫剂。泡沫剂是碱性的,而人体皮肤是弱酸性的,会有损皮肤。
氨基酸洗面奶清洁能力怎么样 对于氦基酸洗面奶,自身是具有一定的清洁力度的,而且采取天然成分为原料,还采用了弱酸性的界面活性剂,因此温和和亲肤,刺激性也很小。而且,氨基酸本身是呈弱酸性的,很好地切合了自身肌肤的酸碱度,因此不会对肌肤的酸碱度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将氨基酸作为表面活性剂,对于肌肤的刺激也是很小的,亲肤性也很好,洗净能力适中,不会很弱。在使用之后清洗很方便,无残留,避免了洗面奶等残留物质会对自身肌肤的保护层造成伤害。
氨基酸洗面奶每次用多少 一粒花生大小。使用洗面奶时量不用过多,每次在手上挤一颗花生体积大小的洗面奶即可,然后滴几滴水在手掌揉开,揉到起泡之后再上脸,这样既能起到很好的清洁效果,同时又能避免洗面奶直接接触皮肤而对皮肤造成的刺激。但如果觉得脸上油脂分泌比较多的话,可以适量多挤一点洗面奶,具体还建议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定。
篇10
文/王志明
忘服漏服 有些病人用药不按时按量,忘服、漏服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的病情稍有好转,就不想再用药;有的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药不便而忘服。这种不规范用药,使血液中抗生素浓度忽高忽低,在药物水平低时,细菌便有机会继续繁衍,产生耐药性。
见好就收 疗程未完就自行停药,导致体内一部分比较顽强的病菌会在停药后重新活跃。并且,残留的病菌重新生长时,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多药并用 一部分病人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采取多药并用,认为可以达到防治兼顾的目的。然而,盲目地多药并用,必定会搅乱人体正常防御功能,易引起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结果,或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毒副反应,有时甚至会产生并发症使病情加重,有时掩盖病情症状,延误对疾病准确诊断和治疗的机会。
小病用“大”药 许多人觉得价钱越高,药就肯定越管用,于是盲目地选用高价位的新型抗生素。从心理上来说,用药理作用比较强的抗生素好像总比用价格低的药品好一些,花了钱就肯定能治好病,这是患者用药的一个心理误区。每一种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抗菌谱,如选用不当,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产生耐药性和耐药菌群。而所谓高级的抗生素,就是针对细菌对低级抗生素的耐药性开发的,其抗菌谱越来越广。如果病人是从低级抗生素用起的,那么,当它失效时还可以换用高一级的抗生素;而如果一开始就用高级抗生素,以后选择的机会就少了,生了大病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重磅炸弹”用药法 有人把用药的量与打架用的力相比,认为用药量越大,作用就越大,对治病越有利。于是在服用抗生素时,不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自行加倍服药,直到出问题。抗生素产生疗效是有一定的剂量范围的,并不会因为盲目增加剂量而提高疗效;相反,剂量过大还会产生毒副作用,对身体造成损害。
自诊不明,东施效颦 有的病人自诊不明确,见“炎”就随意应用抗生素,或感到某种疾病与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药,却忽视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人同病不同,病同人也是不同的。根据其致病菌种、症状性质、急缓程度等不同情况,所用药物也就必然不同。同一药物对于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同一药物对同一病人在不同时期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每天3次”指间隔8小时
文/王雨
药品说明书和处方中经常在用法处写着“每天3次”,很多人以为是指跟着一日三餐的时间服用,其实这么做会影响药效。
每天3次是指24小时内服用3次药品,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应该在早、中、晚时段服用,每个时段间隔8小时,例如第一次吃药是早上7点,后两次的时间分别为下午3点和晚上11点。如果严格做到8小时一次有困难,也应使服药间隔尽可能均衡。
多数人的用餐时间集中在早上6点到下午6点之间,如果服药的时间跟着用餐时间走,就会使药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在白天完成,于是,白天血中药物的浓度会比较高,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加;而夜间由于长时间没有药物进入体内,血药浓度过低,会影响疗效。
抗生素 如果血中的药物浓度忽高忽低,不但影响疗效,还会诱发细菌耐药。
抗癫痫药和治疗震颤药 药物浓度过高时,毒性增加,而浓度过低时,病情得不到控制,可能引起震颤麻痹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