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4 19:0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杜甫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 宋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江畔独步寻花 》宋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4、《春望》宋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篇2

>> 谈大空间的空气调节的设计与温湿度控制 全数字温湿度仪的设计与实现 浅谈温湿度与燃气检测机的设计 温湿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棚温湿度远程监控的设计与实现 空气负离子与长寿 大棚油桃温湿度的调控 温湿度控制仪的设计 基于Arduino的XBee与Yeelink结合的温湿度监控网络的搭建 基于单片机的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单片机的环境温湿度实时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对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效果的思考与探究 机房温湿度远程监控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HT75温湿度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 温湿度实时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 烟草车间生产温湿度控制与设备使用养护的探究 基于CC2530的大棚温湿度无线采集节点设计与实现 温室大棚温湿度环境监测系统的主控电路研究与设计 基于温湿度测量的露点仪设计与应用 库房档案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空气负离子与温湿度的关系 空气负离子与温湿度的关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研究了在自然条件下温度、湿度和温湿度同时改变时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湿度对负离子浓度有明显作用,随温度逐渐升高(相对湿度10%-80%),负离子浓度从200个/cm

升至8000个/cm

以上,负离子浓度上升的幅度随湿度增加逐渐增大;负离子浓度也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在5―40℃之间);温湿度同时变化时,负离子浓度变化率增大关键词:空气负离子;相对湿度;温度中图分类号:X16

篇3

独特的定位

《幸福魔方》虽没有先发制人,却棋高一着,立足台内,博采众家之长,将自己定位在“魔方式”的幸福类节目的位置上。独特的空间设计、明晰的板块构造和真诚的话题讨论,以及最终的幸福结局,令人耳目一新,一睹为快。《幸福魔方》像大多数的情感类节目一样,内容上也侧重故事性,但是形式上却更加新颖,风格也比较鲜明。比如,栏目中魔方式的视觉感受正好迎合了观众喜新厌旧的心理,使其在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因此,独特的定位是引起收视率提高的一个制胜法宝。一句话,你是把你收割的“草”抱给读者,还是像奶牛,把草咀嚼反刍后,将牛奶献给大家。这也是《幸福魔方》让大家像着了魔一样被吸引在电视机前的原因之一。

“煽情”是这种节目的独特手段。《幸福魔方》立足百姓生活,民众感情。利用媒体这个平台,关注大众生活,捕捉大众心灵,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对公众进行公开的安慰、排遣,满足他们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欲望。

《幸福魔方》的精神核心是展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弘扬人世间的真善美。节目中的主角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老百姓,着力展现的是普通人的精彩人生故事。小故事大主题,小人物大感情,小事情大道理,小舞台大人生。独特的选题

《幸福魔方》里讲述的故事都是围绕“真人真事”这个主题,把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故事、情感冲突以最原生态的形式真实反映。在每期节目中,主持人都会和一名心理专家一起分析事件。主持人主持节目,心理专家帮助释疑解惑,以深度的视角关注不同寻常的人间情感故事,真实反映原生态的情感冲突,让观众真真切切地被人间的真情实感所感动。

《幸福魔方》关注的就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的生活。主题总是围绕着亲情、爱情、友情,多数都是以我们关注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为题材。像目前已经播出的《游戏婚姻》、《我的时髦妈妈》、《我的上司老公》、《隐婚》等。

《幸福魔方》采用“真人秀”的表演形式,老百姓的故事由老百姓自己讲述,故事性很强,但是《幸福魔方》又不是单纯地讲述故事,它摒弃了“故事+悬念”的模式,采用“魔方思维”。《幸福魔方》的着重点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当事人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完全沟通”的那种努力、那种尝试和那种突围的态势。可以让观众朋友真正地介入其他人的生活感情经历和曲折人生。《幸福魔方》通过公开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营造一种视听,在这种视听中完成叙述故事、传递信息、表达意见、传送观念等。在这一点上,《幸福魔方》不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而哗众取宠、单纯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而是为了传递给人们一种生活的态度,为那些有相同生活经历的人打开心灵的窗户。

《幸福魔方》通过独特题材的选择,不仅为大众提供情感沟通的平台,弘扬人间真情,更为大众提供人文关怀,让观众感到有看头、有意义。同时疏解人生苦闷,发挥电视媒体心灵抚慰的功能,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独家新闻素材,这又很好地体现了媒体竞争力的作用。

《幸福魔方》没有将别人的隐私暴露得淋漓尽致,甚至蓄意加以强化和渲染,更多的是将之与主流文化价值要求相一致的方面展现出来,通过开掘私人感情事件中的真善美感染人们,通过批判假丑恶让人们受到教育,通过与当事人的交流让人们都能敞开心扉。

《幸福魔方》的内容颠覆了故事的结构,呈现给大家的不再是“正反两个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件事情的发生。节目不再纠缠于一个场景的细节再现,更关注当事人和关联人对于未来幸福所做出的一种努力,这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关怀。《隐婚》这期节目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两个人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女方是领导,男方是个小职员,女方为了自己升迁的便利,向公司所有人隐瞒了自己婚姻的事实,造成了两个人的误会。误会让两个人越走越远,而《幸福魔方》的目的不只是把这个事情告诉大家,而是让两个人敞开心扉,把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化解两人的误会,最终让两个人走向幸福的大门。这样做并不是一味地去揭开别人的私密,而是用交流沟通打开人们尘封的对话,用彼此心中还未消融的爱再次感染对方,感染整个社会。这样的交流给人生活的勇气,给人寻找人间真爱的勇气,给人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转贴于

独特的节目形态

《幸福魔方》突破原有演播厅的单一形态。东方卫视首度将这种“魔方智慧”导入电视节目,首创“魔方式”的幸福类节目,独特的空间设计、明晰的板块构造和真诚的话题讨论,以及最终的幸福结局,令人耳目一新,一睹为快。

《幸福魔方》,顾名思义,就是用“魔方智慧”来寻找到全新的幸福之门。电视的优势主要在于依靠视觉形象,也就是画面传递信息、表现主题。画面是电视反映事件本身最重要的手段和最主要的元素。《幸福魔方》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画面语言视觉功能作用,具有丰富内涵的画面,可以给观众传递真实、动人、可信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把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运用得更加到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节目质量和电视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此外,《幸福魔方》在现场还设置了九宫格网友和心理咨询师。九位精心挑选的网友,代表了一种数理之间所呈现的理性判断,往往能够在“当局者”方寸全无、茫然无措的时候,给他们提供最直接、最简单但又最有效的一种辅判断,帮助其在决断上摆脱困局,最终作出一种最恰当的决定,他们是最贴心的启发者。而所谓的心理疏导师,就是心境的开启者,甚至是当局者此刻的心境构建者。心理疏导师是智慧指路人,她能精辟地运用各派心理学理论,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实用的生活技巧。这也是《幸福魔方》的创新之处,不仅让现场观众参与其中,网友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建议。这样不仅扩大了受众的参与层次,同时也使节目形态更加多样化。心理疏导师的设置更能体现栏目的精心设置,主持人毕竟是主持人,不是心理医生。但是在这里不叫心理医生,而叫心理疏导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心理测试来缓解讲述者的心理压力或者是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这更能体现节目的人性化。

一座“透明玻璃屋”、一方“网友九宫格”、一个“心理疏导师”、一位“知性主持人”和一扇“幸福回归门”,《幸福魔方》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画面,一幅幅富有独特视角的画面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元素。通过不断地变换镜头,关注事件发生的变化,人物情绪的起伏,受众的反应,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立体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电视节目的说服力和表现力,并构造出节目整体的宏大感。

独特的主持人魅力

普利策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作为主持人,陈蓉在节目的现场时刻保持着清醒和睿智的头脑。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前,陈蓉深入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为进一步的采访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和环境。在十年的主持中,陈蓉逐渐形成了大气、稳健、知性并具亲和力的主持风格,在各种主持场合能够把握节目进程,掌控节目节奏,带动现场气氛,并与嘉宾、观众达到良好沟通,实现最佳演播状态。而这样的主持风格和能力,无疑给栏目增添了一份筹码。玻璃屋内,陈蓉敏锐地捕捉“当局者”的一点一滴,沉稳地调动各方元素,淡定地将一切娓娓道来,最后,为“当局者”构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氛围……

篇4

    虽然在法律层面仍然缺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规范,但国家政策和地方立法出现了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演变。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的示范社中,联合社超过1/5。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后公布的多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中,均有一定比例的联合社。2009年,中国银监会、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将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合作社联合以获得更高信用等级和开展贷款联保,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农业部会同发改、财政、科技、水利、商务、林业等部委出台《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推动一些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申报项目支持。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配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法规、规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预留了空间。农业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依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重点围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生猪、奶牛、禽类、淡水养殖、农机等10大行业培育100家联合社,扶持其做大做强,进一步指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从地方来看,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法规,如北京、重庆、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南、四川等省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都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组成联合社,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无论将其看作独立的企业,以集体或联合行动存在的联盟,还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其积极作用都被众多学者证实。Sexton认为,合作社能获得大量的经营业务以达到规模经济[1]。Nourse认为,合作社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力量,农民只有通过建立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才能恢复力量的平衡[2]。Bijman和Hendrikse(2003)认为,农民合作组织能形成反市场垄断的力量,可以减少营销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外部性的影响,保护专用资产投资免受机会主义行为的侵害。Tennbakk也指出,农民合作组织能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改善市场失灵[3]。还有学者指出,农民合作组织能帮助农户节约交易费用(Staatz, 1987; Cook, 1994; Royer, 1995; Bachev, 2008),并在农产品营销中起到积极作用,确保农民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国内众多文献也表明,农民通过发展合作社,提高了组织化程度,提升了话语权,改善了市场地位,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合作社有利于整合社员资源,形成规模优势,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农产品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流通环节对农民的盘剥,降低了经营风险,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尽管现有文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广泛研究,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文献比较少见。张晓山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发展[4]。方玉媚等、方凯等分别对四川果旺果蔬联合社、云南蒙自甜石榴产销联合社进行了分析[5][6];孔祥智和蒋忱忱(2010)对四川省井研县联合水果合作社的治理机制进行了分析;苑鹏(2008)以北京市密云县奶牛联合社为例,剖析了联合社的产生、运作以及优越性,分析了联合社的发展空间。王艺华、王树恩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可以对接大市场,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进程,增强自我服务功能,提高对社会资源的承接和利用能力,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7]。这些文献主要通过研究合作社联合的典型案例,探讨联合社的作用和发展趋势。综合来看,理论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探讨,尽管远未达到条分缕析、引领实践,但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过程中自发出现的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联合社已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这种情况下,阐析其制度变迁特征,寻求其成长的内在根据,探讨其绩效和治理机制,可以为联合社的规范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依据。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框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诱致性变迁,但强制性变迁的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诱致性变迁的结果。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源于合作社制度的不均衡

    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从而改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格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在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但是,下的农户小而散,需要独自面对市场竞争,分散农户和现代经济体系的脱节,导致其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高,经济效率低。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越来越具有市场导向性,农民逐渐转向专业化生产。虽然农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但在一定条件下,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提升他们的市场抗衡力。因此,农业专业化的过程,也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同一产业或同一地域的农户只有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专业化分工才成为可能,且在专业化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中,只靠市场进行农业分工会使其协调效率受到限制,需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来进行农业分工和协调,提高交易效率,以获得更多专业化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介于市场与科层之间的制度安排,没有市场组织较高的市场交易费用,又保持着市场的灵活性;没有科层组织高昂的管理成本,又具备科层组织配置资源的优越性,从而很 好地契合了农产品交易的特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技术部门包不下来、农民单家独户办不起来的困难,使小规模分散农户与市场之间、农业与市场之间,形成一种以经济联系为纽带的组织网络。

    虽然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施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但家庭承包经营、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绝大多数合作社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存在着合作社普遍资金困难、带动力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现行合作社制度的不均衡,而制度的非均衡,也就意味着出现了新的盈利机会,进而导致了制度变迁的必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联合社的预期净收益

    从农户和单个合作社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外部效益”,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

    通过把若干同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组成联合社,可以扩大加工或产品营销服务的规模,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通过统一组织生产、运输、冷藏和销售,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等,降低了基层社的生产经营成本,也使得购销业务大大集中,购销规模明显扩大,实现了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也有利于农业现代技术、组织方式和资金的投入。因此,只要农业生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合作社规模的不均匀性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联合的必要性。

    2.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利润

    联合社比分散的单个合作社具有更强的市场谈判能力,整合资源的力量更为强大,通过搭建联合社、基层合作社和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销售商的平台,既能加强合作社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了合作社之间的不良竞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又能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提升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从而打破了原来基层社和农民被动接受企业单方给定的质量等级和价格的市场格局,可以分享更多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

    3.克服风险厌恶带来的利润

    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与长周期性,无法通过内部控制及时扩大或缩小规模,加上农产品的可贮存性差,使农业成为一种冒险事业。而农户大多数是风险厌恶型,在风险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下,风险厌恶无疑会大大消减经济活动,克服对风险厌恶的制度创新能获得潜在利润。联合社通过内部协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规模经济性,降低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内化农业经营风险;通过契约安排,转嫁一定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使得基层社抗风险能力得到提升;通过推广种植、养殖保险,可以更有效地帮助成员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4.交易费用的转移和降低带来的利润

    合作社的联合所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扩大了单个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和资本规模,实现了资金、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集中调配和使用,提高了要素的使用效率,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联合社弥补了单个专业合作社销售渠道窄、信息来源少等问题,进一步整合了资源,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对接能力和竞争力,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

    (三)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情况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迅猛发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以弥补单个合作社势单力薄等不足。但各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发展情况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以东西部差异最为明显。

    1.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总体情况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快速增长,多数合作社存在的生产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服务领域狭窄、市场品牌不响、带动能力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通过合作社进一步的联合来解决单个合作社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矛盾。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自身积累资金的增多,将逐步形成设立联合社的能力和愿望;某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也可能希望设立联合社开展经营活动。近年来,全国大多数省市已经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组织,并在联合经营、开展信息交流和维护合作社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表1(见下页)可以看出,虽然从全国来看,单个的专业社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但联合社的比例已接近7%。

    

    在农民合作社联合组织中,不乏由地方政府依托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这一类政府主导安排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而组建的联合社或合作社联合会。例如,河北省、福建省、浙江省及温州市等地供销合作社(总社)筹组成立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这类联合社(或联合会)以横向联合为主,将主要职能定位为政府和合作社之间的沟通平台,承担向政府反馈合作社的意见与需求、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培训、营销推广、对外交流和行业自律等工作任务,带有很浓的行业协会色彩。与政府主导的联合社制度安排不同,民间自发的诱致性联合社制度安排,以同业联合为主。这种民间自发的联合社制度安排,以承认合作各方的“私人产权”和“私人利益”为基础,其组建而成的联合社,并不仅仅是合作社成员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蕴涵了深刻的变化,是合作社制度的深化和发展。目前,农民自发组织的联合社,占了现有合作社联合组织的90%以上。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发展存在区域差异

    我国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发展,是在国家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主要由外部利润诱导的自发创新,因而呈现出自发性、异质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各类联合社可以大致分为由同类专业合作社组成的联合社和由特定地域内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组成的联合社两种类型。同业联合和地域联合的联合社在职能定位方面存在差异。由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缺乏明确而统一的规定,即使是同业联合的联合社,在不同区域之间,其业务经营范围、治理结构等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见表2)。对此,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各省、市的地方性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规定大不相同。另一方面,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联合社都对经典合作社原则有不同程度的修改,但不同区域的联合社的修改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西部地区往往要求基层社具有较大的种植、养殖或营销规模;东部地区更加注重资本报酬,股份化倾向更加明显,而且合作社的管理者逐渐从社员向拥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经理转变。

    从联合社的数量来看,东部地区联合社发展最为迅速,联合社在全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所 占的比例最高,为9.9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联合社发展较为缓慢,联合社在全部组织中所占的比例最低,仅为2.59%,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联合社发展相对较为平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部地区联合社在全部专业社中所占的比例为7.99%,东北地区联合社在全部组织中所占的比例为8.25%(见表3)。从四个区域平均数据比较可看出:中部地区合作社数量最多,平均每个省有829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62.8个联合社,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合作社数量最少,平均每个省2982.5个,77.1个联合社,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一步分析表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虽然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的绝对数量并不领先,但联合社占合作社的比例最高,表明东部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较快,质量管理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无论是平均每个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量,还是联合社的数量,都比其他三个区域明显偏多;西部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的数量比其他三个区域明显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合作组织的发育程度与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紧密相关。

    二、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诱致性联合中的作用及其边界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诱致性联合过程中,政府充当着重要角色。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制度供给力度,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一)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诱致性联合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往往也需要用政府的行动来促进变迁过程。一方面,制度变迁需要人们自愿的联合行动来完成,但集体行动常常面临高成本壁垒。为提高制度供给水平,需要引入政治资源来促成诱致性制度变迁。另一方面,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创新主体来自基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发展的变革过程,所需时间长,难以全面实行,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政府,推动力大,但社会震荡大、风险高。二者组合的制度设计能较好地避免一方单独行使的缺陷。加之我国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突出之处是政府力量强大,因此,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由普遍性市场行为到强行性规则的程式转换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范畴主要在两个方面:

    1.政府对联合社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

    政府是制度的最终供给者,任何正式制度都必须经过政府在政治和法律程序上的确认,才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扩散和推广。即使大规模的市场制度创新需求转变为市场的制度供给也需要最终得到政府参与。因此,诱致性制度变迁大致包含两个阶段:首先是市场主体突破既存制度,自发响应获利机会,形成普遍性市场行为;然后是政府进行制度供给,对普遍性市场行为的合法性加以追认。在我国,尽管单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和自身实力的限制,依然摆脱不了抗风险能力差的困境,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有着进一步联合的制度需求。但联合社面临现行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联合社是多个合作社作为成员,联合成立的新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合作社。从法理上说,设立联合社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成为合作社的成员。根据合作社法的规定,“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显然这一比例几乎无法满足设立联合社的要求。因此,从现有法律规定看,尚无合作社联社存在的法律空间。另外,在现行法律框架下,虽然仍可以通过社团法人登记、组建公司或吸收合并等方式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张和联合的需求,但是和一般意义上的联合社仍存在本质区别。社团法人登记虽然解决了联合社的法律地位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联合社的业务范围,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成立公司无法享受合作社享有的各种扶持政策,且由于对股东有最高人数限制,使得联合社的发展和规模都受到制约;而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等手续较为繁琐,设立成本较高。因此,应推动立法机关尽快修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联合社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

    2.政府对联合社给予扶持,解决联合过程中市场主体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西方合作运动大多“自下而上”,即先有基层社,待基层社发展数目已多、有联合的必要时,才共同组成联合社。由于集体行动的内在矛盾,合作社联合往往存在巨大的协调成本,同时,合作社作为弱者的联合,与企业的竞争在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上有可能处于劣势。故在各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总是扮演积极角色。在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细碎化的缺陷,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集体行动方面存在高组织成本,单纯依靠农民在逐利动机驱使下自发行动并不能完全实现诱致性变迁。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迟缓,农村合作金融不发达,农业投资不足,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应将民间创新主体的自发创造与政府推动相结合,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社成长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自组织的基础上,政府适时地进行制度供给,提供核心制度安排,协助民间主体实现制度创新,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加强合作社成员的合作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

    (二)政府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程度

    1.政府参与程度总体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制度供给滞后,影响了联合社的发展

    在有限理性、信息高度不对称、传导反馈的时差性等因素约束下,制度供给会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作为制度环境的核心因子,法律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时滞。立法者有时也会主动地保持缄默,为前瞻性的市场参与者提供试验甚至试错的机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制度供应明显滞后,也使联合社在运行中遇到一些困境,影响了联合社的治理。

    第一,无法形成与联合社相匹配的有效治理结构。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是在“能人效应”、外部力量带动下成长起来的,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都不尽完善。30多年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逐步让农民“原子化”,农村 优秀人才流失,留守农民普遍素质较低,缺乏自我组建合作组织的能力。与一般合作社相比,联合社成员之间在资源禀赋、参与目的以及承担角色等方面的异质性明显增加,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突出。联合社的核心成员多为兼职,自身精力有限,而随着联合社规模的扩大,成员参与管理的能力不足和兴趣减弱,合作社由成员民主控制转向专家控制,出现了类似IFOs的委托-问题。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权被限定在合作社合约框架下的提供惠顾的群体之中,合作社成员很难促使经理人员的运作符合成员们的利益,成本明显偏大。

    第二,基层合作社和联合社的民主管理体制难以建立。基层社和联合社之间经济实力对比悬殊,联合社有充分的定价权,加之各基层合作社大多直接由农民组成,资本普遍稀缺,其角色一般是生产者,而产前和产后的环节由联合社控制,这样,在制度供应滞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产前和产后环节的利润多与多数基层合作社无关。由于联合社的股权比较集中,如果制度约束缺位,联合社运营过度依赖大的基层社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内部人控制的倾向更加明显,极易造成联合社组织结构及其决策机制的不正常,从而使联合社变成了少数股东的“富人俱乐部”,联合社全体成员特别是农民成员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公平保护①。民主治理局面的实现与否基本上也就决定了联合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成员合作社的主流民意,进一步而言也就决定了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合作社农民成员的主流意见。

    第三,联合社有排斥小规模合作社和兼业农户的倾向。联合社普遍为入社成员设定门槛。从调查情况来看,同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组成的联合社,主要是以从事该种农产品生产为主业的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的专业农户的联合,并不欢迎小规模的合作社和兼业农户。这样,联合社的发展明显有利于更具有企业家特性和境遇较好的农民来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但创造一种机制来保护甚至增进弱势农民的利益越发困难。

    第四,产权不明晰,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大部分合作社在政府部门引导下组建,常常受多个部门单位支持,在组织资金、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得到多方资助。合作社的联合,进一步使联合社与基层社之间、基层社相互之间以及合作社与农民之间财产关系模糊不清。立法粗陋,产权界定不清晰,加之合作社的新、老成员享有同样的投资和惠顾权,不可避免会激发了外部人攫取动机,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行为。

    2.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制度供给,明确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进行扶持的职责,促进联合社规范发展

    过去50年,各国农业合作社企业的集中趋势加速。荷兰1949年供应饲料和肥料的合作社有1160个,1998年只剩36个;牛奶加工合作社从426个,降为6个。联邦德国1950年共有23842个农村合作社,而到1998年这一数字缩减到4221个。但同期的社均成员数则由137个增加到711个,规模明显扩大。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政府推动合作社联合的重点是对合作社进行培训和规范,主要是建立稳定的合作社培训机制,规范联合社的各项职能、制度和组织架构,整合农委、农办、科协、农业局、供销社等涉农部门的资源,明确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更好地推动合作社联合发展。在治理机制上,联合社应当坚持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对成员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民主管理,惠顾返还、资本报酬适度,以及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等基本原则。虽然联合社可以不完全拘泥于国际“合作社原则”,需要从实际出发,适度放宽对资本权利的限制,以利于吸引资金,鼓励联合社向公司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方向延伸,并赋予联合社内部治理机制一定的包容性,但不能改变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征。

    3.政府应当避免对合作社联合进行不恰当的直接干预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可能超越阶段、跨越式地发展。在规制联合社的法律规范缺位的情况下,寻求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但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可能影响合作社的自主性和生命力,最终合作社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调查表明,政府不恰当的干预使一些合作社的联合出现异化。在政府的制度供给过程中,政绩往往被作为一个重要变量而引入了政府的效用函数。在进行联合社制度设计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村市场资本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的刺激下,以实现政绩为预期,过度干预合作社的联合和发展,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异化,结果一些联合社的定位不准,职能不明,体制不顺。有的联合社是“公司十合作社”,以套取政府的优惠政策;有的是假借联合之名义,投资大量资金入股控制合作社;更多的是供销社为完成工作指标,导致联合社只是形式上的表面文章,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扶持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推动合作社联合,同时,要求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凡是市场能做好的事,都由市场来做,政府不必干预;即使政府有必要干预,也应更多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是从一种制度均衡状态向更高的制度均衡状态转化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社成员对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层次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合作社有必要走向联合,实现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的合作经营。这不仅仅是因为鼓励联合是国际合作社联盟确定的合作社基本原则,更是因为合作社的联合存在明显的“外部利润”。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合作社的交易成本、提高议价能力,扩大合作社的业务范围,解决合作社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第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的区域差异,表明了同一制度安排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具有不同的比较效用。联合社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绩效,说明制度安排的移植不仅会受到非正式制度环境的约束,而且也会受到产业特性的约束。而经济组织的绩 效,既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也取决于组织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因此,联合社的制度安排是否有效率,不仅取决于该项制度安排是否满足制度需求,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实现他们功能的完善程度。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了对制度变迁进行引导和控制的必要。

    可见,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健康发展,并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应加快制定推动合作社联合发展的法律规范,即设立发展联合社的制度装置,帮助实现诱致性变迁。这些规范应从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且高度均等化这一基本农情出发,对合作社联合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基层社与联合社之间的民主管理,土地的集中投入和使用等,通过联合社治理机制的创新来努力解决。

    第二,坚持诱致性制度变迁,关键在于基层社是否存在联合的需求,在于联合社的运行能否坚持独立、自治、民主的合作精神。政府参与联合社的创建隐藏着风险,应当通过宣传、教育、示范等方式培育人们对新制度的需求,如果合作社的联合并非基层社社员的要求,高昂的阻滞成本可能使制度变迁得不偿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就整体而言,不是政府推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是农民在逐利动机驱使下自发创新的诱致性变迁。制度的设计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不是政府强制推动。

    第三,政府只扮演一个基本行为规范的保障者和制度变迁合法性的最终确认者角色,从而保证市场创新主体在一定限度内有足够的自由进行制度创新,并通过仿效、接受或拒绝的方式对其试验或加强。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

    注释:

篇5

1、此短信吸千年寒玉之精华,聚极地冰川之寒气,乘四季风雨之滋润,具清凉解暑之功效,可解大暑烦闷之热气,冰箱冷藏后阅读口味更佳。

2、大暑到,艳阳高照,事业攀高;白云飘飘,忧愁散掉;百花传香,爱情甜蜜;微风徐徐,清凉带到;祝福深深,心意传到。愿你大暑无烦恼。

3、骤热的天气,问候化作雨。淋湿你的烦躁,抚慰你的心地。忙碌的日子,愿你收获彩虹;平淡的日子,愿你收获快乐。大暑天,愿健康属于你,幸福也属于你!

4、大暑到了,山还是那座山,别名改为火焰山;水还是那片水,摇身一变温泉水;星还是那些星,蓝蓝天空冒火星;人还是那群人,黄土地上热心人!保重身体!

5、大暑到了,我用祝福的鼠标,轻击你内心的屏幕;用快乐的闪烁,删除你酷暑的忧郁;用开心的修复,补正你烦躁的思绪;用健康的复制,粘贴你内心的深处。短信一到,幸福无数。

6、大暑即将来临,太阳热辣辣,人汗滴滴哒。温馨提醒:大家注意防暑,多喝绿豆汤、多吃水果,远离医生,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开心永展露你脸上!

7、大暑节气未到之前就已经热得够呛,今天大暑到来,层层的热浪扑面而来。让我们一起呼唤雨神萧敬腾,为我们带来清凉的雨水,萧敬腾萧敬腾!

8、大暑来到,我送你三个愿望:财源滚滚“暑”不尽,想干啥就干啥;快乐吉祥“暑”不尽,想笑就笑无烦恼;梦想成真“暑”不尽,有啥愿望还不提?

9、大暑时节已来到,炎炎烈日当空照;蚊子整天把你绕,热情问候少不了;蚊帐隔离了骚扰,好运出头无烦恼;快乐风扇紧拥抱,清凉惬意任你笑。

10、大暑天气,天气怪,心生戾气,天生燥气,水里冒着热气,心里烦着脾气,受不了老大的阴阳怪气,却还是忘不了送你福气,祝你静静心情万事生和气,做事淡淡生活聚财气。

11、大暑天气多变,不变的是祝愿。阳光炙烤的,是融融的情意;狂风席卷的,是深深的惦念;炸雷横扫的,是你淡淡的愁怨。一切终将云开雾散,祝你快乐无边!

12、稻花香,说丰年,大暑的问候送上前;听蛙声,知了鸣,大暑的祝愿一大片。夏日的热风吹动我的思念,对你的牵挂永不变,一片真情天可见,只想真心对你说:大暑到了,珍重身体!

13、放一抹清静在心间,清凉自然在身边,拽一丝快乐入心头,清爽围绕身清柔,收一条短信入眼帘,祝福不断乐相连,大暑,愿你清爽相伴,清凉自在,大暑快乐!

14、芬芳空气“暑”于你,温柔你的心跳;凉爽清风“暑”于你,抚去你的烦躁;荡漾碧波“暑”于你,轻盈你的奔跑;灿烂阳光“暑”于你,照耀你的微笑。大暑到,愿快乐“暑”于你,扑进你怀抱;好运“暑”于你,丰满你荷包;健康“暑”于你,消除你疲劳;幸福“暑”于你,陪你直到老。

15、骄阳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热情洋溢,大雨只管乱七八糟的暴戾,炎热的天气送去我清风般的心意,祝你万事红火比天热,事业突起比雨急,大暑节气里雄鹰展翅,轻扬万里。

16、骄阳似火大暑到,我的祝福彩信报。缓摇荷扇清风吹,柳荫花香清凉抱。送你冰糖葫芦汁,清凉爽甜伴暑期。阵阵清风惬意悦,祝你大暑好福气。愿暑天怡心健康。

17、连手机都热得烫手的大暑节气,我为你发来了祝福的短信,一字一句都是我炽热的真心,只为了祝你大暑快乐,不要太感动哦!

18、时节至大暑,一日热三分。惦记也升温,情谊也升温。一片冰心传问候,愿你调节好心态,心静自然凉。工作不要太疲惫,累了就休息;出门避开酷暑,小心防护;顺应天气变迁,加强饮食调养。大暑送上大大关爱,愿健康“暑”于你,幸福“暑”于你,快乐也“暑”于你!

19、暑天虽热,但是天空依然很蓝;太阳虽强,但是明媚耀眼;暑天风雨虽多,但是会带来清爽。在这个炎热的“大暑”,保持一份乐观你将收获不一样的凉爽。愿你大暑有大福。

20、太阳照,火在烧,大暑时节最煎熬;思在走,雨乱飘,驱走暑热透心浇;风卷浪,浪滔滔,绵绵情意不动摇;果累累,花昭昭,满园收获盼你笑。大暑快乐!

21、大暑节气又来到,天气闷热使人燥,不如清爽冲把澡,吃片西瓜睡个觉,合理饮食很美妙,饭后最好慢慢跑,身体健康最重要,祝你大暑快乐,百事可乐!

22、大暑节气到,酷暑热浪涌;防暑最重要,清淡饮食好;多喝白开水,蔬果菜多吃;严防烈日晒,健康“暑”第一。愿“暑”不尽的好运吉祥幸福快乐天天陪伴你!

23、大暑气温高,五谷丰登好,生活安康妙,幸福满屋飘,好运头上绕,青春又年少,吉祥好预兆,未来步步高,前景无限好。祝你大暑快乐。

24、小暑过后大暑来,热情洋溢向未来,卖的都是热门货,遇的人是热心肠,妹的感情火辣辣,哥的心里热呼呼,幸福见你很亲热,健康吉祥把你爱,财神赶来凑热闹,大暑里面发大财。

25、大暑到了,愿你的热情如艳阳似火,不怕瓢泼大雨浇;愿你的事业如烈日高升,不怕乌云笼罩;愿你的生活蒸蒸日上,不怕雷电交加。大暑快乐!

26、今日是大暑,快乐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好运挡不住。六七八九十,烦恼都拦阻。西瓜甜,水果香,清凉消你暑。快乐送,平安祝,幸福伴你度。今年运气不太多,发个短信来弥补。

27、 时至大暑,火火的天气,送上我火火的祝福。愿你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越来越美的心情,越来越顺的日子,越来越好的身体,越来越宽的前途。大暑快乐!

28、 大暑来到,酷暑严烤,防暑注意,着重饮食,多喝白水,蔬菜多吃,防晒意识要增强,养生知识谨记了。祝大暑节气快乐无忧、乐得逍遥。

29、 骤热的天气,问候化作雨。淋湿你的烦躁,抚慰你的心地。忙碌的日子,愿你收获彩虹;平淡的日子,愿你收获快乐。大暑天,愿健康属于你,幸福也属于你!

30、 大暑到来,天热炎炎,强身健体做好保健;空调降温,请你牢记,过度吹冷不可取;度数莫低,应该适宜,二十六度是最低。瓜果蔬菜,合理膳食,适度补充淡盐水;祝福深深,加强友谊,愿你健康快乐大暑天里!

31、 愿大暑点燃你的热情,事业红火;燃烧你的激情,万事如意;照亮你的前程,一马平川。大暑里的祝福,祝你清凉一夏,百事可乐!

32、 大暑来到,日子“暑”服了,惬意逍遥;生活“暑”爽了,幸福无限;身心“暑”展了,自在无忧;人生“暑”坦了,美好无限;事业“暑”心了,精彩连连;爱情“暑”畅了,甜蜜美满。祝你大暑开心,乐不思“暑”!

33、 大暑到,送你一把“快乐扇子”,扇走烦恼与忧愁;送你一台“财富空调”,八方进财贵气在;送你一条“幸福短信”,愿你大暑透心凉,幸福每一刻。

34、 在祝福里放片绿叶,便会给你带去一方绿茵;在问候里放缕清风,便会让你感觉清凉一夏;在短息里放朵鲜花,便会图你世界多姿多彩;大暑到了,注意防暑快乐过。

35、 大暑到了,好运进入生长季,日新月异;快乐进入发育期,悄然崛起;顺心进入黄金月,天下无敌。愿你开心美丽!

36、 抬头见喜,乐悠悠的白云在空中写下:好运无“暑”;开门见喜,甜蜜蜜的微风在眼前写下:浪漫无“暑”。大暑到了,愿你处处见喜,快乐无“暑”;时时见喜,幸福无“暑”!

37、 大暑到了,愿你好运无“暑”,乐悠悠的样子谁都挡不住;甜蜜无“暑”,喜滋滋的感觉永远不停步;幸福无“暑”,笑的样子让人好嫉妒。祝你开心哦!

38、 大暑气温颇高,短信送上祝福:发挥大暑的热度,让霉运消散;传递大暑的温度,让烦恼归零;寄托大暑的祝福,让幸福倍涨。祝你大暑拥抱好心情!

39、 大暑天,烈日炎,酷热地,请离远,静心田,清凉伴,防中暑,水常伴,瓜果蔬,食不厌,大暑到,气温高,忌烦躁,祝你好!

40、 温馨提示:大暑天,昼夜温差比较大,天黑睡觉要关窗,受凉要伤风,流清鼻涕不好看,感冒打喷嚏不雅观,祝福你永远健康美丽漂亮,动人心魄。

41、 大暑天里,我要送给你一碗用真心真意熬的绿豆粥,请你喝了它,清凉快乐的听我给你“数一数”你的福气,数你帅气能吃苦,年轻又力壮,数你……样样你都第一名,大暑天里数你最棒,祝福你永远人见人爱。

42、 大暑到了,愿你舒爽节节飙升,笑得眯着眼,喜不自胜;开心天天看涨,乐得咧着嘴,笑逐颜开;幸福一日千里,甜得乐开花,如饮琼浆!

43、 大暑到了,天气酷热,注意中暑,果蔬不减,防止暴晒,起居规律,午后小憩,朋友祝福,送你冰爽,生活幸福,快乐一暑。

44、 烈日当空照,好运把你绕,清风传问候,热情少不了,大暑节来到,开心无烦恼,快乐风扇摇,惬意任你笑。祝大暑吉祥,清爽每一天!

45、 大暑高温不退,短信送来安慰:出门记得防晒,预防中暑意外;多吃水果蔬菜,保持身材体态;早晚锻炼户外,保持精神愉快!祝你大暑生活更精彩,身心健康乐开怀!

46、 大暑到,清凉欲与炎热试比高——愿你饮食,多吃清淡少吃辛辣,防热降火;愿你心情,时常笑口常开少点烦躁,心静自然凉;愿你出门,带上雨伞多行走在阴凉的道路上,与强光绝缘,保护皮肤身体好——祝你大暑有清凉陪伴,生活愉快!

47、 大暑节气来到,短信送去祝福,钞票“暑”不胜“暑”,吉祥如意可劲“暑”,多吃瓜果蔬菜更“暑”服,愿祝福终归你所“暑”。

48、 大暑节气至,气温直上升,防暑和避暑,饮食很重要,平时多喝水,多食瓜果蔬,饮食宜清淡,辛辣要少食,不要去暴晒,小憩去疲乏,一道祝福深,快乐常相伴,祝你大暑乐,时刻乐逍遥。

篇6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 由于流动性大、工作环境多变、服务对象素质良莠不齐等原因, 门诊护士在工作中往往面对很大的压力, 从而影响门诊护理工作的质量。门诊护士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对于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 了解两者的关系, 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门诊护士的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 为稳定护理队伍, 改善门诊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门诊工作1 年以上的护士80人。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工龄、婚姻状况、编制、职称、受教育情况。

1.2.2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订制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于评价受试者对于幸福的陈述。该研究共有33个条目,前18项得分总和代表总体主观幸福感, 女性常模为(71±18)分,得分与幸福感呈正比。此外, 还通过6个量表用来衡量幸福感的6个因子, 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

控制、松弛与紧张。

1.3 工作满意度指数量表 IWS是目前公认的用于反映护士在实际工作所获得的收入、自主性、组织决策性、职业地位及互动合作的满意度。该量表采用Liket5分评分法, 共44个条目, 每个条目得分1~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1分)、部分不同意(2分)、不确定(3分)、基本同意(4分) 以及完全同意(5分), 得分越高表示受试者的满意度越高。采用调查问卷法, 发放问卷80份, 第2天统一回收,回收76份, 回收率95%; 针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最后选择符合要求问卷71份, 有效回收率93畅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畅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门诊护士与女性常

模的总体幸福感得分比较采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 1 一般资料

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23~54岁, 平均(31畅37±5畅48)岁;本科及以上14人(19畅7%),大专22人(31畅0%),中专35(49畅3%); 已婚55人(70畅4%), 未婚25人(35畅2%); 主管护师及以上39人(54畅9%), 护士32人(45畅1%)。

2 2 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状况

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77畅23±12畅61)明显高于女性常模(71畅00±18畅00)(P

2 3 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状况

见表2。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各项目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被认可、与同事关系、家庭与工作的平衡、管理、工作本身、个人成长与发展、工作负荷、工资与福利。

2 4 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与工作满意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

3.讨论

3 1 门诊护士的总体主观幸福感较高

本调查显示,门诊护士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女性常模,考虑是因为护士工作专业性强、相对稳定,社会保障较好,并且相对临床工作,门诊护士工作时间较为规律,无需上夜班,可以正常休息和照顾家人,因而主观幸福感较高。但本组门诊护士中高于女性常模者只有66%,仍有34%低于女性常模,考虑可能的原因有:①对健康的担心。可能门诊护士长期与各种患者接触,深知疾病危害和健康重要性,常担心工作过程中感染疾病。②当前医患关系紧张,而门诊人口流动大、环境拥挤、嘈杂,门诊护士每天要面对形形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容易受到患者及家属不满、悲伤等消极情绪的影响,这导致门诊护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

3 2 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本调查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 说明门诊护士工作满意度水平有待提高。在工作满意度各项目中,工资及福利得分最低, 其次为个人成长与发展得分。护理工作风险高、强度大, 应当享有合理的薪酬分配, 但与其他卫生专业人员或不同行业同年龄人员比较, 其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薪资报酬与劳动强度不成比例。此外, 门诊护士工。

作专业性要求相对较低, 医院提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较少, 缺乏职业归属感, 个人成长与发展前景较差。

篇7

[关键词]政府会计变革;新公共管理;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9)01-0008-05

20世纪末,各国政府转变了各种管理控制方法,包括组织结构、财务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其它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例如,很多政府进行分权、私有化活动等,并引入产出和结果导向的计划与控制、顾客导向、引入竞争、质量模型和多维度绩效评价等。所有这些改革即所谓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本文关注其中与政府会计有关的一些改革。

新公共管理被认为是一种功能主义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增加政府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为了理解政府会计变革,不能从单一的视角去理解(Hopwood andMiller,1994)。本文主要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政府会计变革,包括引入的各种原因、变革的过程和效果。在分析组织和变革过程时,制度框架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维度(Greenwood and Hinings,1996)。

一、新公共管理与政府会计变革

新公共管理(NPM)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而使它更有效率和效益,并且在传递商品和服务时更具有经济性(Hughes,1998)。胡德将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概括为:向职业化管理转;明确的绩效标准与衡量指标;更加注重产出控制;实行部门分权;引入市场机制,强化政府内部竞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方法;强调资源运用上的克制和节约(朱仁崎、彭黎明,2003)。经合组织(OECD)1995年度公共管理发展报告《转变中的治理》把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8个方面:转移权威,提供灵活性;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灵活性;改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技术;改善管制质量;加强中央政府指导职能(赵景来,2001)。德国学者GemodGnming指出,新公共管理的确凿无疑的特征至少包括20种(朱仁崎、彭黎明,2003):削减预算、VOUCHERS、绩效责任、绩效稽核、民营化、顾客观念、分权化、战略规划,管理、生产和供应的分离、竞争、绩效测评、管理风格变革、签约外包、自主管理(弹性)、审计的改善、人事信息管理(诱因)、使用者付费、政治和行政的分离、财政管理的改善、技术的更多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和政府的内部管理。从与政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说,宏观层面的宏观经济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等和微观层面的公共部门管理、公共部门财务管理将对政府会计信息产生更多的需求。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其信息来源不仅包括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包括政府的相关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也间接的来源于会计信息)。公共财政管理更依赖于政府会计信息,公共财政管理主要体现在财政收支管理和公共预算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绩效管理等,这要求政府会计能够提供有关预算、成本、绩效等信息。新公共管理强调结果和管理者的责任,故政府会计的新公共管理需求观是站在政府管理者的立场上,他们需要政府会计信息为其公共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更加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资源,履行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因此,他们需要管理取向的政府会计模式。

20世纪80年代前,各国政府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投入和过程,政府通过财务预算和管理程序来控制。采用产出导向的计划和控制是在20世纪末的政府革新。这是由于各国面临预算赤字,在社会任务和政府功能上出现危机。随着新公共管理的推进以及应计制在政府会计的逐步推行,各国引入产出导向的计划和控制,如预算和中期与年度财务报告。

二、制度理论与政府会计变革

(一)制度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改变控制是为了提高绩效,增加经济效率和效益,但组织变革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效率和效益,组织内外环境和制度也对管理变革起到重要作用。而制度理论强调社会结果和组织环境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如规则、知识、权力、利益、标准、特定群体和社会的习惯)对组织的影响,组织也反过来影响它。相对于功能理论,制度理论拓宽了组织的范围,考虑了组织环境。

旧制度经济学关注组织形式和它们的特征,尤其是效率,也关注制度的影响和其它社会和文化方面。通常,旧制度经济学表明“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是组织变革的重要因素。制度理论不仅关注组织,也关注组织内的个体,即制度理论关注经济角色、社会文化问题、个人和组织、环境和它们的相互影响。总之,制度理论的范围很广。

社会制度经济学没有关注改革的原因和经济效率与效果。社会制度经济学主要关注模仿(为什么一些组织跟随趋势、模仿其它组织、为什么存在变革的固定模式与同构组织)。该领域的学者认为变革有时仅仅是为了满足外部的规则与预期,例如为了满足外部法律的规定。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绩效衡量的影响、竞争逻辑、进行变革的理性原因等。这表明组织及其个体关注社会理性和社会效率,也表明制度经济学关注理性和效率概念,包括社会和其它问题。

(二)制度理论与政府会计变革

Houwarrt(1995)认为,当新公共管理被引入时,新公共管理被作为各国政府应对环境变化的一个工具,如预算压力(经济因素)等内部因素、预期和正式规则(如外部制度)的外部改变。内部管理者不满足于传统、阶层制、投入导向工作方法等,也是一个因素。

如前所述,制度观也认为财务困境、正式规则、预期组织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管理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使组织更加企业化和增加经济效率和效益,而且在面对新的内外需求时显示出敏感度(做好准备或漠不关心),或者正式完成新的需求和预期。另外,制度理论关注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例如,一旦引入新的会计系统,它不仅影响组织的效率,而且影响内外预期、组织和个体的利益与习惯。

Bum和Scapens(2000)基于旧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个政府会计变革框架(scapens,2006)。他们定义规则(roles)、惯例(routines)和制度(institutions)作为解释会计变革的基本概念。在他们的框架中,规则(rules)是正式陈述程序,而惯例(routines)是实际使用(Bums and Scapens,2000)。Burns和Scapens认为,会计背景下的规则作为正式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被写入操作手册,而惯例是实际使用中的习惯和会计实践。规则通常不会经常改变,只在某些时候改变。但是,惯例作为日常工作方法的改变可能逐步改变。惯例的改变可能来自于现行工作方法的经验、规则的改

变或社会压力要求改变(来自于组织内外不满足于某种实践和绩效,社会价值的新发展,某群体增加相对权力,或其它组织内外制度的改变)(Oliver,1992;Greenwood and Hinings,1996)。虽然惯例可能受规则影响,但惯例在某些方面通常不同于正式规则。一个正式规则的改变并不必然意味着管理者、其他员工的实际思考和工作方式将马上按照规则进行。在可以观察到的实际思想和行动改变之前需要一段时间。

Burns和Scapens认为,制度规范了个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程序。反之,制度也是日常行动和工作方法的结果(Bums and Scapens,2000)。制度使组织趋于稳定,或者趋同于某一组织,但它们不是不变的。广义的社会制度构造了组织的外部制度环境,而特定的内部制度规定了内部制度环境(它与外部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内部制度环境包括各种实践,如各种被长期认为是习以为常的惯例(Scapens,2006)。组织文化是内部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强烈影响参与者的信念、价值观和实践。

惯例植根于组织的历史,被相对稳定的制度定型,可以预期,惯例通常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改变。但是,当一个组织或其环境经历了一个巨变时,如政府进行私有化改革,某些惯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转变,这可能是因为员工知道组织的生存面临危机(Scapens,2006)。

制度理论和Bums和Scapens的框架可以作为分析和理解引入新公共惯例后会计的变革过程。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理解组织的会计改变过程,包括引入的原因和效果,制度理论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框架来分析政府会计变革。制度分析也可以显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的效果与新公共管理思想所倡导的相一致。

迄今为止,有少量的实证研究用制度理论解释政府会计的渐进式变革(Nor-Aziah and Scapens,2007;Ter Bogt,2008)。制度理论(如社会制度理论和Burns and Scapens的框架)能提供一个基础来理解和分析政府引入新公共管理导向会计变革的原因、变革的过程及其效果。它主要通过关注3个方面的问题:(1)政府会计变革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经济因素和其它制度影响在引入会计变革中是否起重要作用。(2)如果起作用的话,哪些作用来自于执行正式会计系统的主要变革。(3)从长期看,这些变革是导致了组织功能的更加企业化,还是它们引入只是为了遵守外部环境中的法律规定,因此其效果主要是象征性的。

三、政府会计变革的原因

旧制度理论认为经济的和其它制度原因可能导致组织改变。社会制度主义者认为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模范、外部法律等。Btog(2008)详细讨论了会计变革的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很难严格区分组织会计系统的改变与其它新公共管理变革,如引入新组织结构、质量管理、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他们认为大多数变革实际上相互作用,也是政府长期变革过程的一部分。

很多学者认为会计变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组织的经济效率和效益(Bogt,2005)。20世纪末的各国预算削减,导致了各国引入增加效率和效益的各种技术。除了经济合理性,社会,政治合理性要素也对引入变革起重要作用,例如,为了将来拉选票和获得政治支持。引入变革也是社会、政治和政府部门绩效的结果。由于很多投票人对政治和政府丧失信心,或不满足于政府绩效,导致了20世纪末很多西方国家投票率的急剧下降。这将加速变革,尤其是引入分权和产出预算以及相关的计划和控制文件。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社会原因导致变革,但它们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例如,在某种程度上,引入某些变革是受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一种时尚或趋势去跟随新思想,担心被其它组织的同事认为是一个落后者,或来至于外部咨询者的建议,或来至于经验教训。

四、新公共管理下政府会计变革的影响

会计变革的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些影响只是逐步可见,需要一个过程。本部分讨论引入一些主要会计变革的影响,如应计会计、产出预算、绩效预算和基准。

(一)应计会计

20世纪70~80年代引入应计制意味着政府会计人员需要一些额外的培训来适应这个新系统。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国逐步从传统的现金制转向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系统,使得编制资产负债表成为可能。而且,要求年底报告应付和应收数额也使计算应计支出和应计收入成为可能(Bac,2002)。

严格地说,引入应计会计到现存系统基本上不冲突,也很难引起严重问题,尤其是因为通常引入应计会计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变革。组织继续关注财务信息而不是产出和结果,这意味着受托责任过程没有根本改变(Bog and Helden,2005;Mol,2006)。

由于应计会计的引入是一个渐进过程,很难在短期内看出其效果。但总体而言,应计制有利于经济决策制定和组织功能的实现。应计制是一种更企业化的方法,首先它具有财务意义,但逐步地它将渗入组织的一般管理和他们的思考方式。有些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没有应计制的引入,就不可能编制产出预算并提供信息给活动和产出的单位成本。在应计制下,能获得预算和作业成本的及时记录。

(二)产出预算

在新公共管理导向下,很多国家在20世纪末引入产出预算。以前的研究认为产出预算及其绩效信息,以及相关的中期和年度报告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些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最初,新公共管理思想看起来很吸引人,但细想起来很难执行。新公共管理很可能是一种好的思想、一种实用主义和企业化的方法,但在政府中实行并不容易。绩效衡量,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很难执行。但总体而言,新公共管理有利于计划和控制,尽管它只是提倡产出导向。新公共管理导向有利于部门和活动的成本结构的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财务预算和报告的质量。在产出导向下,很少有组织超过他们的预算和支出不足;即使他们超支,中期报告也会提醒他们。这表明新公共管理导向有助于改进组织的财务管理。产出预算能使政府会计人员更多地关注产出和绩效,有助于定义任务和明确责任结构,变得更加专业化和企业化。新公共管理和产出预算也影响会计实践,尤其是组织文化(从投入和过程导向变成产出导向)。另外,产出预算的引入通常与分权相结合,分权后组织层级更少,灵活性增加。分权组织的任务、产出和结果导向和透明度也将逐渐增加。通过这种方式,组织文化将逐步改变,组织制度也跟着改变。

编制产出预算也将影响非财务人员。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员需要预算和控制信息,也参与到生产这种信息。这主要是因为预算和控制信息在本质上并非严格的财务信息,而是内容导向。这意味着生产和解释预算及控制信息不再是财务人员的专利,内容导向的雇员也开始关注财务信息。

总之,引入产出预算意味着市民服务和政治家的活动(如定义和讨论政治领域的内容)已经逐步变得更加关注。比以前更频繁的是,特定政策领域正考虑更广的政策项目内容。在有些领域,更多的政府人员开始参与产出预算。

(三)绩效预算和基准

绩效衡量、新公共管理、引入产出预算和基准密切相关。事实上,绩效衡量是一个基本概念,它在引入所有这些会计技术变革中起重要作用。它与会计和会计变革的技术方面紧密相连,将改变组织管理的其它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文化),也评估和控制管理者的活动。

有些政府管理者反对绩效衡量。但大多数管理者认为绩效衡量很重要。基准提供了一个相对绩效标准。而且,如今绩效信息的收集采用平衡计分卡或者质量模型(如INK模型和EFQM模型)。很多政府管理者担心政府绩效衡量的恰当性,这确实不是新技术能完全解决的。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基准能逐步提供更有效的可比性绩效信息。基准能提供计划和控制信息,并提供一个相对绩效。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和绩效的透明度。

政治家更需要关注绩效信息,因为他们要直接面对公众和媒介的评论。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很多政府越来越关注绩效和绩效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基准使绩效信息逐步在控制政府组织和提供更透明的信息给外部利益相关者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入产出预算也有助于政府实行绩效导向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将影响内部制度,也影响外部制度。很多政府开始关注信息的透明度、绩效和绩效信息,开始将工资水平与绩效评估相连。这不仅出现在组织的高层,也出现在组织基层。

新的和现存的绩效信息将逐渐变得更加重要。改进和正视这些信息将增加它们的使用,这将促进更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的发展。而更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通过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也促进绩效信息的使用。

五、基于制度理论分析新公共管理下的政府会计变革

旧制度理论及其代表如Greenwood和Hinings(1996)认为经济和其它制度因素将导致变革。经济问题如预算压力,在引入各种会计变革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多改变被引入是因为它在其它地方获得了成功,看起来更加现代化,这是某些利益相关者所预期的或者被强制要求的。很多因素,如在社会制度经济学中提到的模仿和外部法律,也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制度理论和Burns和Scapem(2000)框架,各种会计变革可能被认为是规则的改变。这些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变,如预算削减和有义务引入应计会计和产出预算,也可以被认为是规则的改变。这些外部改变影响引入各种管理改变到组织革新,包括引入新的会计系统。当执行新的会计系统时,可能出现某些技术难题,这说明宣布一个规则的改变和只是纸上谈兵时相对容易。

组织的参与者是否能完全理解和遵守规则的改变,如在多大程度上他们将改变惯例,很多政府会计人员认为新的会计系统和信息在刚开始或很长一段时间很难使用。根据制度理论,惯例持续的表现为日常经验和发展的结果的轻微改变,但它们植根于组织的价值和传统。

经过一段时间,惯例能够制度化,因为它们变成了制度的一部分,例如,制定了组织内外的思考方式(Hopwood,1990)。各种因素可能影响制度和作为制度一部分的惯例。各种政府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由于政府及其绩效可能显著的影响外部制度,价值和预期将会改变。由于政府的低效和不灵活导致了内部的不满足,内部制度将改变。制度的改变将刺激规则和惯例的改变。而内外价值的改变通常是逐步发生的,而不是惯例的剧烈的大改变的结果。

惯例的稳定性、改变的渐进性和组织历史的影响也显而易见。新规则,如新会计系统,已经引入但没有很好的理解,或者生产的信息被认为是无用的(例如,由于系统的不完全,不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由于人们没有学会如何使用)。新会计系统的信息可能很难用于控制组织,参与者继续使用现有惯例。这并不一定是他们抵制改变。很多政府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决策和控制继续基于传统的投入和过程导向信息(Scapens,2007)。这些传统的工作方法来至于文化和以前的关注投入和过程的培训。另一个导致继续使用旧系统的原因是新会计系统的规则还没有与其他规则和系统(如绩效评价系统)保持一致。但是,惯例在多年后将逐步改变。这将增加实际绩效信息的使用、服务导向、根据产品和效果思考(Modell,2004)。这些发展可以认为是与新公共管理思想保持一致的变革。

除了绩效信息,还有很多规则逐步改变的例子,如质量和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制度(如组织文化)(Busco et al,2002)。也就是说,从组织内部看,高质量绩效、保持一致、顾客导向等比以前更加强调和重视。这也是年轻的政府会计人员,在他们的专业培训时接受了新公共管理思想的熏陶,所提倡的。变革不仅由于预算削减和新规则所致,外部社会和政治压力也会导致变革,如生产率的下降、更多的市民批评等(Abrahamson,1996)。由于社会和政治因素,政府不仅需要引入新规则(如产出和结果预算),而且要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他们的惯例(如在控制组织时更加关注绩效)。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改变决定放弃过时的和不成功的工具和工作方法是对各种压力的合理反映。

篇8

【关键词】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忻府区

一、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概况。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纬383′~381′,东经1127′~1128′,东西49公里,南北41公里,总面积1987平方公里,东连定襄、西邻静乐、南靠阳曲、北依原平,地形西高东低,逐步倾斜,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部开阔平坦,为忻定盆地的主体部分。忻府区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种近30种。主要有铁、锰、铜、金、铌、钽、铀、长石、石英、云母、蛭石、花岗岩、豆砂等。近年来,忻府区的经济一直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2.研究方法。(1)数据来源。文章中选取的是忻府区2009年Landsat-TM遥感影像图作为信息源。利用忻州市1:50000的地形图为参考坐标,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使像元误差不超过1个像元。运用聚类统计和去除分析,把小于最小面积的图斑归并到邻近图斑,得到分类结果图像,随后使用实地调查和人工交互解译的方法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得到遥感影像分类图,作为分析过程中所需各类信息的提取和计算基础。(2)景观分类。根据忻府区城市景观的特性,参照建设部199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中的城市用地分类体系,考虑到研究区域的特点和资料获取的可能性,将忻府区内的城市景观类型划分如下:一是居住景观,主要指村庄、建制镇和城区的成片居民区;二是工业景观,主要指采矿用地;三是道路交通景观,主要包括各级公路、铁路和乡村道路等;四是绿地景观,包括各种生产防护绿地、有林地、园地、天然牧草地等绿地;五是农业景观,包括旱地、水浇地、果园、人工牧草地、设施农用地等农业用地;六是水体景观,主要指河流、坑塘、内陆滩涂、沟渠、水库等水面;七是其他景观,主要指裸地、荒地以及风景名胜用地等。 (3)样带的设立与景观指数选择。文章中为研究忻府区景观格局的城市化梯度特征,设立了经市中心的沿东西方向的一条样带来进行梯度分析。自西向东样带长45km,宽9km。在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时,采用移动窗口的方法,移动步长为3km,这样样带就被划分为15个3kmkm的样方。

本研究主要利用FRAGSTATS3.3软件,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共选取了8个景观格局指数。在忻府区景观的总体特征描述中,选择了景观类型比例(PLAND)、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MPS)、最大斑块指数(LPI)进行计算。在样带的梯度分析中又分以下两部分:类型水平的梯度分析选择了景观类型比例(PLAND)、斑块密度(P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面积(MPS);景观水平的梯度分析选择了斑块密度(PD)、面积一周长分维数(PAFRAC)、聚集度指数(CONTAG)、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

二、结果与分析

1.忻府区城市景观的总体特征。由图2可知,从忻府区景观结构中各景观类型的比例来看,绿地景观的面积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忻府区的西部地区,占整个景观类型的50.23%,由大片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天然牧草地等组成。农业景观所占的景观类型比例也很大为40.01%,分布在忻府区的东部。居住景观、水体景观所占比例分别6.49%、1.72%。工业景观和交通道路景观所占的比例最小,为0.31%和0.52%。可见忻府区依然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代表城市化进程的居住景观、工业景观和道路交通景观所占比例甚少。

从斑块密度来看,最大的是农业景观为25.63个/hm2,其次是居住景观22.35个/hm2、绿地景观18.53个/hm2和水体景观17.17个/hm2,接下来是道路交通景观7.35个/hm2、工业景观3.17个/hm2和其他景观3.68个/hm2。居住景观主要包括建制镇和农村居住用地,它的景观类型比例只有6.49%,但斑块密度却位居第二,可见其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大。从景观分类图中也可清晰地看到众多的居住景观斑块镶嵌在绿地景观和农业景观两大基质之中。最大斑块指数是指斑块类型中最大斑块面积占总景观面积的百分数。忻府区农业景观和绿地景观LPI高达34.74和40.53,远远超过其他景观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可见研究区域有大片相连的农业和绿地景观。而其它景观类型的最大斑块指数都很小。平均斑块面积指数中较大的依然是绿地景观217.11hm2和农业景观156.14hm2,居住景观、其他景观、水体景观、工业景观、道路交通景观依次降低。从这一指数中也可以判断出农业景观和绿地景观的斑块聚集,其余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高。

图1 忻府区景观的总体特征

AG农业景观;GR绿地景观;FA工业景观;RE居住景观;TR道路交通景观;WA水体景观;OT其他。

2.类型水平的梯度分析。如图3所示,在景观类型比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建成区的范围大概在33km~39km(样方11―13)之间的位置。样带自西向东,绿地景观逐渐减少,而农业景观却正好相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12样方呈“v”字型陡然降落,随后又逐渐上升。居住景观的峰值正好出现在第12样带,以建成区为中心向两边逐渐减少。工业景观主要集中在样带的东部,水体景观自西向东无明显的变化。

图2景观组分在样带上的变化

在斑块密度图中,绿地景观和农业景观的斑块密度最大,在样带中都大致呈“M”型。在样带的西部,农业景观大于绿地景观;在样带的东部,绿地景观大于农业景观。可见在样带的西部,农业景观的分布非常零散,这与西部山地丘陵地形相稳和。总体来看,西部斑块密度大小的排列依次是农业>绿地>居住>水体。从第八个样方起我们划为样带的东部,8-10样方斑块密度大小的排列依次是绿地>农业>居住>工业>水体。在第12样方,居住景观呈“V”字型,这主要是因为在研究中将建成区列为整个一个斑块来分析。从平均斑块面积来看,绿地景观在样带中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这与斑块密度的涨幅趋势正好相反,可见绿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在靠近中心城区的过程中,斑块向着小而分散的趋势发展。农业景观正好相反,自西向东平均斑块面积逐渐增加,在第14个样方达到峰值。水体景观和工业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可见其是零星地散布在其他景观之中。景观形状指数是对景观大小起调节作用的总边界或边界密度的标准量度,同时也是斑块聚合或离散程度的量度。当景观中只有一个正方形斑块时,LSI=1;当景观中斑块形状不规则或偏离正方形时,LSI值增大。样带中水体景观的斑块的几何形状最不规则,其余景观类型差异不大,变化趋势也较平缓。

3.景观水平的梯度分析。如图3所示,在景观水平上,斑块密度在样带上的梯度表现出和类型水平相似的规律,在样带中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达到峰值又逐渐降低。

图3景观水平上的格局指数沿样带的变化

面积周长分维数揭示出景观中各个组分的边界褶皱程度。 该指数的应用条件是某类型景观斑块数量不少于10个,本研究所取样方符合该条件。分维数在第1样方中为1.27,随后逐渐增高,即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在第9样方中开始滑落,在12样方处跌入低谷,这是由于处于12样方的建成区格网化现象明显,城市斑块以规则的多边形人工景观为主。聚集度指数反映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非随机性或聚集程度。如果某景观有许多离散的小斑块组成,其聚集度的值较小;当景观中以少数大斑块为主或同一类型斑块高度连接时,其聚集度的值较大。而多样性指数(SHDI)则是对景观中各类斑块复杂性和变异性的度量。如图4,聚集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一直处于波动之中,且两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前者增,则后者减,反之亦然。

总体来看,忻府区绿地景观、农业景观在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斑块面积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说明在忻府区的景观类型中,农业景观与绿地景观为优势景观。绿地景观主要分布在忻府区的西面,此处的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和丘陵。农业景观分布在忻府区的东面,此处为忻定盆地的主体。居住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很高,散布于绿地景观和农业景观之中。水体景观的斑块密度也较高,主要是忻府区境内云中河、白马河、牧马河和滹沱河以格网状穿插于其他景观类型之中。工业景观零星地分布在忻府区东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东北部的南铺村、后淤泥村、前淤泥村、泉子沟村和南高村中的采矿区;中部的尹村和河拱村采矿区;靠近建成区的逯家庄采矿区;东面北胡村的采矿区。

从类型水平的梯度分析中,再一次验证了忻府区绿地景观和农业景观为优势景观。从景观类型比例、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三项指标中沿中心区(12样方)左右延伸可以看到一些沿城市中心的梯度变化,但不够明显,与典型的大都市样带梯度变化差距较大,可见忻府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中心区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它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学科服务;高校图书馆;读者参与

随着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都陆续加强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建设,发展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国内的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学科服化的服务模式日渐形成,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积极借鉴。

一、读者参与的必要性

读者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要对象,如何做好高校的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就要从读者这一主体入手,认识到读者参与的重要性,并积极发挥读者的参与的积极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构建日益合理的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

(一)读者参与可以适当减轻学科馆员工作压力

近年来,学科服务已经成为高校的图书馆发展的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问题及重点问题。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也都陆续开展学科服务工作,但是高校的图书馆中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数量十分有限,一个学科管理人员负责多个学科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学科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繁多,涉及到院系之间的联络、学科方面的参考咨询、图书资源的建设等等,工作任务较重,其真正进行学科管理的时间与精力都十分有限,而引入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之后,读者可以适当的参与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中来,适当减轻学科馆员的工作压力,解放其在繁杂事务中的工作精力到学科服务中来。

(二)读者参与可以适当拓宽师生的学习视野

高校的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往往覆盖各个学科、各个专业,接触到人文、社科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图书馆的读者多是高校的师生,他们的思维较为活跃,创新能力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都较强,积极的动员他们参与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中来,一方面会给高校师生提供一个接受新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良好平台,另一方面,师生本身作为读者,比图书馆馆员更加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读者参与可以适当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来看,高校的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中时,多是负责数目的推荐与采购、勤工俭学、进行读者参与调查等方面的工作,参与工作涉及面较广,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读者参与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改善学科服务现状。

二、读者参与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若干模式分析

就目前国内高校开展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情况来看,多是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

(一)高校教师的视野分享模式

高校教师是为同学们传道授业的重要角色,往往更加了解对学生有益的阅读资源,高校教师的视野分享模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该模式多是表现为由教师在图书馆的公共区域进行书推荐书籍活动,高校图书馆则根据学生们对于推荐书籍的反映程度进行采购,如此不仅可以将图书馆的图书、视频等资源辐射到整个学校,还能更好的促进不同学科类别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专业人才的培训分享模式

在传统的学科服务工作中,存在着一个学科馆员负责多个学科的窘境,学科馆员在工作压力巨大的同时还肩负着用户培训重任。在专业人才的培训分享的读者参与的模式中,高校动员院系的教师或是学生为用户提供基础培训,师生作为专业性的人才,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实用的体会及技巧,也可以为用户介绍前沿的咨询,其效果会比工作精力有限的学科馆员进行超负荷工作时更好,切实促进图书馆的快速发展。

(三)技术高手的创新带动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要想保证高校的学科服务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图书馆就必须及时构建起相应的创新服务平台及创新服务机制,而学科馆员受制于繁多的日常事务,未必能够及时了解各种创新技术及手段,更难以判断哪些是读者需要的。读者参与模式就可以积极吸纳高校中的技术高手,发挥其创新触角及带动作用,为高校的学生提供更加新潮、更加实用的创新咨询,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三、促进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建议

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模式是新时代对于高校的图书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读者对图书馆学科服务提出的新课题,更是图书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高高校综合素质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要做好读者参与的图书馆学科服务,一是要深入分析学科用户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用户对学科信息的需求多元化与多样化,分类考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阅读需求,制定服务计划,充分实现学科服务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加强图书馆的学科资源建设,要根据学科建设的要求,制定学科的文献资料建设方案,充分考虑师生的文献使用需求,及时摸排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料,按照学科进行有序整合,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学科服务。三是要充分发挥读者参与的积极效应,要充分调动各类读者主体参与到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中的积极性,灵活运用读者参与的各种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总结

高校的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切实认识到读者参与对于高校的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读者参与力度,切实发挥读者在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为高校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初景利、张冬荣.第一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图书情报工作,2008.

[2]王群、江淇.浅论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

篇10

作者单位:110001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通信作者:刘志,Email:

【摘要】目的 探讨服毒-血液灌流(HP)时间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收治的进行HP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服毒后HP开始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服毒-HP时间

【关键词】血液灌流;百草枯;中毒;预后

Influence of the length of time elapsed from ingestion of paraquat to hemoperfusion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Liu Xiaowei, Li Xiaofei,Pei Pei,Liu Zhi.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u Zhi,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length of time elapsed from ingestion of paraquat to hemoperfusion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retrospective analysis.A total of 303 patients with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were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2.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time between ingestion and hemoperfusion,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Group A: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ingestion and hemoperfusion

【Key words】Hemoperfusion;Paraquat;Poisoning;Prognosis

急性百草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人类接触到中毒剂量的百草枯(主要是经口服自杀)后即使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也常常会危及生命,因此在服毒早期加速毒物从体内清除是治疗的关键[1]。目前主张在服毒后尽快洗胃、活性炭吸附并应用导泻剂排泄未吸收的毒物,及时血液净化(主要是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清除已吸收的毒物。HP救治急性百草枯中毒的疗效除了与所选用吸附罐的吸附能力、HP的持续时间等有关外,还与服毒后开始HP的时间有关[2],临床上强调急性中毒后尽早进行HP,越早越好,但是关于开始HP的时间与患者预后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服毒后开始HP的时间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收治的进行HP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服毒前已知有肝、肾、肺、胰等脏器损伤或功能不全;合并其他药物中毒;急诊留观不足24 h;服毒12 h后开始HP;不同意HP的患者。

患者来诊后均尽快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由2名临床医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表格分别收集整理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服毒剂量、服毒-洗胃时间、服毒-HP时间,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离子、血糖、心肌酶谱、血清淀粉酶、动脉血气分析等各项辅助检查结果。随访患者服毒后28 d的病死率。

1.2 诊治方案

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即明确诊断:①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属提供服用百草枯农药的病史;②对于拒绝承认服毒的自杀患者,发现百草枯中毒的旁证,如遗书及空百草枯容器,衣服或皮肤残留物呈黑绿色,临床上出现无法解释的呕吐,数小时后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破溃等;③尿液百草枯定性测定实验[3]阳性。

脏器功能损伤标准:急性肾损伤,血清肌酐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急性肝损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2倍;急性胰腺损伤,血清淀粉酶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2倍;急性呼吸衰竭,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PaO2

患者均按照统一的治疗方案进行救治,包括:①清除未吸收的毒物,进行洗胃、导泻(口服20%甘露醇250 mL);②排除已吸收的的毒物,行血液灌流、补液利尿;③抗氧化治疗,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E等;④糖皮质激素治疗;⑤对症支持治疗,行抗生素预防感染、脏器功能支持、纠正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1.3 血液灌流方法

明确诊断的患者立即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应用一次性使用树脂血液灌流器HA-330(珠海健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进行HP治疗。操作步骤:①管路连接后用5%葡萄糖500 mL冲洗管路;②0.9%氯化钠3000 mL+肝素钠100 mg冲洗管路,流速150 mL/min;③0.9%氯化钠500 mL+肝素钠100 mg冲洗管路,流速100 mL/min;④将管路的动脉端和静脉端连接,进行闭路循环15~20 min,流速50 mL/min,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生产)0.6 mL(6000 U),静推生理盐水5 mL使低分子肝素充分进入血循环(低分子肝素钙用量:首次6000 U,第2次4000 U,第3次2000 U,第4次0 U);⑤0.9%氯化钠500 mL冲管路后将血液灌流器和中心静脉插管连接,血液流速从150 mL/min 在10 min之内逐步增加到200 mL/min。每次HP时间为120 min。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或者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M[IQR])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s H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而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非正态分布变量两组间比较。对计数资料进行χ2 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诊于本院或者经其他基层医院初步处理转来本院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共364例,按照本研究的排除标准,排除经过皮肤吸收中毒5例,合并其他药物中毒9例,急诊留观不足24 h 19例,服毒12 h后开始HP 15例,不同意HP 13例,共30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17例,女186例,年龄15~72岁,(34.8±10.8)岁,口服20%百草枯农药剂量10~270 mL,50 mL(45 mL)[M(IQR)],服毒24 h内接受HP 2~5次,(3.6±1.2)次。经随访28 d死亡208例,病死率68.6%。入选患者服毒至首次HP时间1.4~11.5 h,6.6 h(3.5 h)[M(IQR)]。其中死亡患者为3.1~11.5 h,7.2 h(2.4 h)[M(IQR)];存活患者为1.4~7.5 h,4.9 h(1.5 h)[M(IQR)],死亡患者服毒至首次HP时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14,P=0.043)。

按照患者服毒后HP开始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服毒-HP时间

[3] Koo JR,Yoon JW,Han SJ,et al.Rapid analysis of plasma paraquat using sodium dithionite as a predictor of outcome in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J].Am J Med Sci,2009,338(5):373-377.

[4] Weng CH,Hu CC,Lin JL,et al.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core can predict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paraquat intoxication[J].PLoS One,2012,7(12):e51743.

[5] Zhang Q,Wu WZ,Lu YQ,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araquat intoxication: three case repor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Zhejiang Univ Sci B,2012,13(5):413-418.

[6] Shi Y,Bai Y,Zou Y,et al.The value of plasma paraquat concentration in predicting therapeutic effects of haemo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J].PLoS One,2012,7(7):e40911.

[7] Jiang YS,Ma YY,Wang ZQ,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of smecta or smectite powder onrats with paraquat toxication[J].World J Emerg Med,2013,4(2):144-150.

[8] Li CB,Li XH,Wang Z,et al.Serum paraquat concentration detected by spectrophotometry in patients with paraquat poisoning[J].World J Emerg Med,2011,2(3):179-184.

[9] Huang NC,Lin SL,Hung YM,et al.Severity assessment in acute paraquat poisoning by analysis of APACHE II score[J].J Formos Med Assoc,2003,102(11):782-787.

[10] Xu XL,Wang W,Song ZJ,et al.Imaging in detecting sites of pulmonary fibrosis induced by paraquat[J].World J Emerg Med,2011,2(1):45-49.

[11] Kim JH,Gil HW,Yang JO,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 as a marker for mortality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raquat intoxication[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1,26(6):1846-1852.

[12] Zhang ZJ,Zhou CY,Luo YJ,et al.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 in lung tissue of acute paraquat poisoned rats and intervention of ulinastatin[J].World J Emerg Med,2010,1(3):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