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8 06: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叔同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励磁系统 参数辨识 灵敏度 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57-02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网络的不断扩大,电网已逐步成为高维度、非线性的复杂系统,电网安全也成为当今的重要研究课题。发电机励磁系统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它可以保持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实现电压控制,尤其对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励磁系统的优劣主要由其参数决定,良好的参数选择可以增加系统的阻尼特性,提升系统的安全稳定边界;不当的参数选择不但不能稳定系统,还会起相反作用[2]。当前的模型软件中已经有多种常见的励磁系统模型[3],而参数的确定是使用参数辨识的方法依据现场的实际试验数据计算得来[4],是当今确定励磁系统模型参数的主要方法。
励磁系统中各参数数值的常见计算方法主要有解析法和参数灵敏度法两种[5],其中解析法是用笛算法来计算励磁系统参数的解析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计算出来的解析解是励磁系统的精确参数,但随着系统的增大和辨识参数数量的增加,数学解析的难度大幅提高,导致解析速度大幅降低,严重影响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因此,参数灵敏度法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包括时域灵敏度法和频域灵敏度法两种。文献[5]提出了一种辨识重点参数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了各参数灵敏度与各参数的关系,再提出重点参数评价指标,反复采用该指标进行计算,降低不同参数间的关联程度,直到区分出重点参数为止。该方法可提高重点参数的准确性,提高辨识效率。
1 系统辨识的理论基础
系统辨识指的是观测系统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以明确系统特性的数学模型。用连续动态系统方程式表达为
系统辨识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
系统辨识的原理是将输入T(t)同时输入到原型系统和模型系统,分别得到输出O1(t)和O2(t),偏差是O(t)。通过辨识算法后,产生一个修正量d,将d反馈到模型系统中,补偿原型系统与模型系统间偏差,如此反复上述过程,直到输出偏差O(t)满足系统要求。
2 发电机励磁系统参数辨识方法介绍
2.1 时域灵敏度法
首先介绍时域灵敏度的定义,所谓某个参数的时域灵敏度就是输出量的变化量与该参数变化量的比值,用来体现该变量对于输出量的影响程度[6],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待计算灵敏度的参数,为的初值,为该参数的摄动量,为采样点,为系统输出,为系统输出的初值。
从公式可以看出,时域灵敏度法只是以时间为尺度,计算得到某参数的时域灵敏度特性,但若要采用总体时域灵敏度时,难以完全将重要参数和非重要参数分开。若选取的时间尺度不同时,参数灵敏度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辨识结果有时会出现相左的结论,因此,文献[7]提出了频域灵敏度法。
2.2 频域灵敏度法
首先介绍时域灵敏度的定义,所谓频域灵敏度就是传递函数的变化量与某参数的变化量的比值,用来体现该变量对于传递函数的影响程度。其中,这里用传递函数对线性系统进行描述,采用中值法计算频域灵敏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个频率采样点,为该参数的传递函数灵敏度,为参数总量,为线性系统中的某个参数。
对于频域灵敏度,若某参数的频域灵敏度大,表明该参数对于系统灵敏,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输出更大的变化;反之,若某参数的频域灵敏度小,表明该参数对于系统不灵敏,它的变化对系统输出变化的影响很有限。
3 结语
文章对发电机励磁系统参数辨识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对常见的参数辨识方法――时域灵敏度、频域灵敏度、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方法进行了介绍。励磁系统参数的确定对于励磁系统本身,甚至对于电力系统有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兴贵,王言徐,智勇.辨识理论在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中的应用[J].电力保护与控制,2010,38(7):52-55.
[2]贺仁睦,沈峰,韩冬,等.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与参数辨识综述[J].电网技术,2007,31(14):62-67.
[3]Ju Ping,Handschin E.Parameter Estimation of Composite Induction Motor Loads Using Genetic Algorithms [J].Proc.Of Power Tech symp, Stockholm,Sweden,1995(6):97-102.
[4]程鑫.发电机励磁系统参数可辨识性问题研究及辨识软件包开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芬太尼;格拉司琼;静脉镇痛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ostoperative pain and curative effect of related side effects. Methods: choose 2000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one-time sublimation brand infusion pump (PCA). Specification 200ml; Medicated: miscible liquids containing with Fantasy Citrate 0.8mg , Granisetron Hydrochloride3mg , and Physiological saline 179ml ,continuous vein pump injecting, 4ml/h, and then to observe the calmness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4、8、20、48 hours, and pres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nausea and vomiting, itching, breathing suppression . Results: after 48 hours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patients' mental condition is good; excepting for patients with surgical limit activists outside, 1658 cases can get down the bed after 6 hours, restoring anus bowel peristalsis, exhaust, without obvious respiratory inhibition after 3 hours . Analgesia results: 1916 cases with 0 point, 38 cases with 1 point, 36 cases with 2 points and 8 cases with 3 point3, 2 cases with 4 point. Conclusion: intravenous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has exact analgesic effect, few side-effects, without urinary retention, and recover faster postoperative etc, so it is the ideal demulcent method.
【Keywords】Fantasy Citrate, Granisetron Hydrochloride, intravenous analgesia.
一次性PCA术后镇痛,具有效果确切,镇痛效果好,减少患者痛苦。选用格拉司琼静脉术后镇痛,有效防止病人恶心呕吐,寒颤,[2]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术后心肌缺血和高凝状态的发病率,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选择近年2000例术后中.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8.5±岁),男性1200例,女性800例。体重45-90kg(平均56.3±kg);手术种类:肝脾,肾,子宫全切,剖宫产,骨伤科,脊柱,下肢手术,麻醉方式:持续硬膜外阻滞或静脉全麻,无长期服用镇静,镇痛药物史。
1.2方法:
选用北京科联升华一次性使用输注泵,容积200ml,每小时4ml,药物配方:枸橼酸芬太尼0.1mg×8支(人福药业公司生产),盐酸格拉司琼3mg×1支(河北九派制药生产),0.9%Nacl179ml,配制成200ml,枸橼酸芬太尼每毫升浓度为0.0045ug,术后排空镇痛泵空气。连接于静脉输液通道,开启镇痛开关。
1.3疗效评定方法及标准
镇痛效果评价采用VGS(模拟视觉评分法),评分:[3]制一把标尺,以0-10为刻度;均匀标在尺上,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以每位患者自身感受为标准,在每个时间点数字化的疼痛程度。镇静评分:0分:清醒,能环顾四周;1分:嗜睡,与之交谈时能唤醒;2分:熟睡,轻叩其眉间能唤醒;3分:镇静,难于唤醒,反应迟钝。恶心评分:0分,无恶心1分;运动时轻度恶心,2分;休息时轻度恶心;3分:休息时有剧烈恶心。呕吐评分:0分:无呕吐,1分:呕吐1-3次;2分:呕吐3-5次;3分:呕吐≥6次。
1.4结果:
术后48小时观察结果,患者精神状态好,除手术限制活动者外,6小时下床活动1658例,13小时内恢复肠蠕动,开始排气。镇痛评分:0刻度,1916例;2刻度38例;3刻度,8例;4刻度2例。镇静评分:0分1656例;1分297例;2分31例;3分16例。恶心评分:0分1658例,1分289例,2分32例,3分21例。呕吐评分:0分1659例,1分293例,2分37例,3分11例。
2讨论
一次性PCA泵用于术后静脉镇痛,使用安全,药物剂量准确,镇痛效果可靠,减少了术后间段肌肉注入大剂量镇静镇痛药物的弊端,特别是术中手术创伤大,手术范围宽的术后病人镇痛效果更优。通过标制的定量药物泵.根据患者术后镇痛要求配制药液浓度,以固定的输注流量,规定剂量的药物静脉注入,枸橼酸芬太尼为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镇痛药是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是临床疼痛治疗中重要选择[4],达到最佳镇痛效果。血药浓度较低,对意识影响小,无神经阻滞的边缘浓度[5],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镇痛药物的毒副作用,配合格拉司琼克服了镇痛药物的恶心呕吐的作用。我科2000例观察,镇痛评分为0刻度,1916例;2刻度38例;3刻度,8例,镇静评分:0分1656例;1分297例;2分31例;3分16例。恶心评分:0分1658例,1分289例,2分32例,3分21例。呕吐评分:0分1659例,1分293例,2分37例,3分11例。2000例术后镇痛观察无呼吸循环抑制,无尿潴留发生。恶心呕吐减少,肠蠕动恢复早,提早排气排便,降低术后腹胀的发生率,使非胃肠手术患者提早进食,有利于患者康复。由于镇痛安全,患者无疼痛感觉,能早期活动及咳嗽排痰,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一次性PCA泵的安全性在于其锁定系统,此装置设置每小时最大流量为4ml,预防人为因素安全可靠,是术后镇痛镇静,提高疼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注释:
[1]洪溪,黄宇光,罗爱伦,术后镇痛的规范化管理,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5(10);798-799
[2]张永洪:格拉司琼预防全麻后寒颤的临床观察 华西医学 2009,24(10);2540-2542
[3]刘庆:舒芬太尼,芬太尼术后皮下镇痛治疗对比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0,16(1),17-18
篇3
【 关键词 】 无线地磁;检测;车辆;交通;停车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Magnetic Technology in City Traffic Management
Zhu Li-dan
(China Mobile Wenzhou Branch ZhejiangWenzhou 325000)
【 Abstract 】 Through the geomagnetic sensor to detect vehicles disturbance detection vehicle by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generated, and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and is not affected by environment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plus, wireless geomagnetic technolog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intelligent traffic and parking management system.
【 Keywords 】 wireless geomagnetic; detection; vehicle; traffic; parking
1 引言
无线地磁传感器安装在每个车道或是车位上,可钻孔埋入车道路面下或者嵌入式安装在地表,当车辆经过或者停在地磁传感器上方时,相应区域内的磁场将发生变化,地磁传感器感知到这种变化,会对当前车位状态进行判断,并把车位信息通过无线通讯实时传送给无线节点控制器。
2 无线地磁检测原理以及特点
2.1 检测原理
地球的磁场在几公里之内基本上是恒定的,但大型的铁磁性物体会对地球磁场产生巨大的扰动,地磁传感器可以分辨出地球磁场6000分之1的变化。由于车辆本身含有的铁磁物质会对车辆存在区域的地磁信号产生影响,使车辆存在区域的地球磁力线发生扭曲,当车辆通过时对地磁的影响将达到地磁强度的几分之一。因此利用地磁传感器来探测车辆,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地磁传感器就是通过探测车辆通过时对地球磁场产生的扰动来探测车辆的。
当车辆经过地磁传感器时,地磁传感器可以探测出地磁信号的变化并以输出电压信号的形式得以反映,放大器对该信号进行充分放大,滤波隔直电路对关键信号进行进一步提取并通过比较器电路产生一个中断信号,单片机收到此中断信号便开始通过模数转换器对放大器放大后的信号不断采集,并根据相应的算法采集车辆信息。
2.2 技术特点
传感器小巧,安装、维修方便,不必封闭车道、对路面破坏小。
> 采用低功耗策略,传感器可连续工作3-5年以上无需更换电池。
> 无线传输,在确保数据稳定传输的同时减少了线缆铺设的施工。
> 地磁传感器是利用地球磁场在铁磁物体通过时的变化来检测,所以它不受气候的影响。
> 通过对灵敏度的设置可以识别铁磁性物体的大小,可以大致判断出车辆的类型。
> 对非铁磁性物体没有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误检。
3 无线地磁技术的应用
3.1 在SCATS方面的应用
无线车辆检测系统可以在交通监测与管理的诸多实际应用中直接替代传统的环形线圈检测器。无线地磁传感器安装在路面上的小洞中,通过低功率无线电技术实时向附近的先思接入点(AP)发送检测数据。无线地磁传感器外形小巧且不易变形,这使安装变得简单,维修起来也很方便。因为无线地磁传感器是利用地球磁场在铁磁物体通过时的变化来检测,所以它受气候的影响较小。无线车辆检测系统在车辆检测及 Space Time(空当时间)上也能与 SCATS(悉尼自适应交通控制系统) 信号机互相配合,而且不会与旁边车道出现串流干扰(Crosstaik)的情况,车辆多检的数字亦能大大减少。SCATS设计之初,采集信息除了计数功能外,还可以检测两辆车之间的间距,用于计数拥堵等状态信息,SCATS平台通过无线地磁检测的数据计算饱和度,对周期和绿信比可以进行实时的调整,减缓交通拥挤,有效提高交通通行效率,从而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该项技术已经在温州、广州交警SCATS系统投入使用。
具体案例:温州江滨路-车站大道,无线地磁技术结合交警SACTS系统,替代传统地感线圈,实现功能。如图4所示,江滨路-车站大道东向安装4个无线地磁传感器,西向安装3个无线地磁传感器,南向安装4个无线地磁传感器。江滨路-车站大道路口的无线地磁测试点建立之初,测试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绿灯周期中地感线圈和地磁传感器对车辆的计数值不一致,并且出现了个别周期计数值偏差比较大的情况。通过SCATS系统相关文件的对比,得知无线地磁传感器器在车流量、DS(饱和度)与传统的地感线圈检测器的统计结果存在很明显的差异。经过分析和逐步的试验,适当调整无线地磁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与灵敏度、无线地磁传感器安放的位置,地磁检测器在压占时间上作技术性的延长(Extension),最终所得结果符合实际车流情况,无线地磁技术结合SCATS系统通过试验并投入使用。
3.2 在停车诱导系统方面的应用
每个车位部署一个无线地磁传感器,某一区域部署一台无线地磁主控机(一台主控机可接收255路无线地磁信息),当车辆经过或者停在无线地磁传感器上方时,相应区域内的磁场将发生变化,无线地磁传感器感知到这种变化,会对当前车位状态进行判断,并把车位信息通过无线通讯实时传送给无线节点控制器。无线地磁主控机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上传到车位信息系统平台,在停车区域附近的停车诱导屏上予以显示车位信息。如果各地市的城管部门能开发这么一套系统,结合交警部门的交通诱导情报板,适时地一些实时车位信息,将大大利于市民开车出行。此外,如果车位信息系统平台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话,手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WAP或是客户端方式浏览相关区域的车位信息,更甚一步,移动运营商结合定位、导航等功能,把手机用户引导到选定的空余车位,一定程度缓解城区车位难找、停车难等诸多问题。
此外,无线地磁传感器还广泛应用于停车管理系统中的出入口检测、公路收费站的车辆检测、咪表收费管理等领域,实施部署均非常方便,效果也很好。
4 结束语
利用无线地磁技术,结合智能交通系统,能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优化行车路线。此外,方便停车场及路边占道停车的管理,结合停车诱导系统的实时,一定程度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方便市民开车出行。在不久的将来,在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中,无线地磁传感器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篇4
【关键词】股价同步性 流通股 董事会会议 创业板
一、引言
股价同步性通常指股价“同涨同跌”情况,可依此权衡股价的涨跌程度。国内学者探究涉及到股价波动同步性的相对较少,仍然在发展过程中。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主板、中小板,关于我国创业板市场方面的文献仍然微乎其微。文章研究定位于创业板,使用2011~2015年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发现,股价同步性水平高低在流通股比例、董事会会议次数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流通股比例与股价同步性
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其控股股东能够通过股东大会表决形式更换董事会成员,以此来监督管理层行为,给其形成一些压力,促使其增强公司治理水平及披露更多真实有效信息。据此提出假设1:流通股比例与股价同步性负相关。
(二)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股价同步性
董事会每年会议次数越多,代表董事会可以更有效的参与到重大决策中,利于减少现存的信息披露风险,进而可使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据此提出假设2: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股价同步性负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被解释变量
股价同步性(SYN)。参考Morck(2000)的衡量方法,使用模型(1)计算个股的R2,然后使用模型(2)对R2法进行对数处理使其符合最小二乘法的回归要求,最后用由模型(2)算得的SYN用来度量股价同步性。
Ri,t=αi+βi×Rm,t+εi,t (1)
Syn=Ln[R2/(1-R2)] (2)
其中:Ri,t表示个股i在t期的周收益率;Rm,t表示t期的市场周收益率;ε,t代表残差项;Rm,t以创业板综指(399102.SZ)的周收益率为计算基础。
(二)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设,使用最小二乘法运行模型(3):
SYN=α+β1CR+β2MEET+β3ROE+β4TOP10+β5TVR+β6LEV+ε (3)
解释变量:CR为流通股比例、MEET槎事会会议次数。
控制变量:ROE为盈利能力、TOP10为前十股东持股数、TVR为换手率、LEV为杠杆比率。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文章以我国创业板2011~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全体公司数据作为样本依托,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数据取自CSMAR和WIND。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知,R2最小值为0.0003,是2015年炬华科技个股周收益率与创业板综合收益率的拟合度;R2最大值为0.8087,是2012年天源迪科个股周收益率与创业板综合收益率的拟合度,且每年的R2基本都超过样本均值0.398733,说明不同公司及同一公司在不同年份之间都可能产生很大差异。
CR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0.551725和0.0000,说明从整体看流通股比例还比较低,只有极个别公司实现了“全流通”模式,离目前的“全流通”制度还存在较大差距。MEET最小和最大值分别是3和33,说明不同企业董事会开会的次数差别程度相当大。ROE均值是0.04918681,由此可看出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获利能力比较差;TVR均值为4.366547,表明投资者为赚取股票差价转手买卖股票的频率较高。
(三)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2知,解释变量CR和MEET都与被解释变量SYN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从CR的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水平知,企业较高的流通股比例,可以有效降低股价同步性,验证假设1。从董事会会议次数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董事会会议频率越高,董事会能越准确决定发生的重大事项,增加融入股价特质信息,以致降低股价同步性,验证假设2。除ROE外,文章的其他控制变量都和股价同步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五、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首先,公司流通股比例与股价同步性的相关性显著为负。流通股比例越高,流通股股东可以有效监督管理层行为,使其披露更多融入股价的特质信息,进而降低股价同步性。其次,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股价同步性具有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金鑫,雷光勇,王文.国际化经营、机构投资者与股价同步性[J].科学决策,2011,08:02-16.
篇5
关键词:国学唱歌集;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
1905年,李叔同所编《国学唱歌集》[1]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出版发行,在当时新兴学堂广为传唱,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15首,成为20世纪初叶学堂乐歌创作中古诗词歌曲的代表作。2006年,谷建芬作品集《新学堂歌》[2]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在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园推广,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20首,成为进入21世纪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新收获。百年时间,同样是在上海,从《国学唱歌集》到《新学堂歌》的出版发行,中国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
一
所谓“学堂乐歌”,一般是指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的学校歌曲,多为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后,“废科举,办新学”的思想在国人心中荡漾。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沈心工在其任教的南洋公学附小开设乐歌课,1904年编印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堂乐歌教材《学校唱歌集》。同一时期,李叔同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成为这一时期学堂乐歌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影响深远。
据目前的考证情况,李叔同创制的歌曲有近百首,其中有不少古诗词歌曲。《国学唱歌集》是由李叔同本人结集出版的唯一一部歌集,收录歌曲21首,其中15首为古诗词歌曲,包括《葛u》《繁霜》《黄鸟》《无衣》《离骚》《山鬼》《行路难》《隋宫》《扬鞭》《秋感》《菩萨蛮》、《蝶恋花》《喝火令》《柳叶儿》和《武陵花》,涉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昆曲等,分为“扬葩”“翼骚”“修诗”“ご省焙汀暗抢ァ蔽宀糠帧T诒臼樾蜓灾校李叔同表达了明确的创作理念:“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三年以还,沈子心工、曾子志虢樯芪骼钟谖已Ы纾识者称道毋少衰。顾歌集甄,佥出近人撰著;古意微言,非所加意,余心恫焉。商量旧学,缀集兹册,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靡不鳃理而会萃之;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颜曰《国学唱歌集》。”
从创作立意来看,《国学唱歌集》旨在弘扬国学,匡时救弊。李叔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制显然有感而发:“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虽然来自传统诗乐说,但并不是古人无关痛痒的诗教理论翻版,显然有感于清廷腐败、国力衰颓,欲借音乐弘扬道德、振作国威;之后谈及学界音乐创作状况,虽然欣喜于沈心工、曾志氲热私樯芪骼种努力,但又有感于近人撰著颇多而“古意微言,非所加意”,欲借兹册弘扬旧学,这也是这部歌集命名之义。此外,1905年6月6日《时报》刊登的广告《李叔同氏之新作――〈国学唱歌集〉(初编)》中有“虑怀旧之蓄念,振大汉之天声”的语句[3] [P808],可作旁证。
歌集中的每首作品都有着明确的寓意,与作者的时代忧患意识相关:《葛u》表达世衰民散之际背井离乡者孤苦无援的痛苦心境,《无衣》表达外敌入侵时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气概,《离骚》表达的是坚持真理、九死不悔的爱国品质,《行路难》表达的是直面坎坷、不屈不挠的人生姿态……这些古典诗词在这里都可谓借古喻今。“ご省辈糠种械摹逗然鹆睢肥钦15首歌曲中唯一一首作者自作歌词的作品,李叔同写道:“故国今谁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记否杜鹃声里几色顺民旗?”作者面对祖国之衰颓内心的忧惧之情溢于言表。这15首歌曲“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亦足见作者的匠心所在,欲从歌集整体上显示国学体系之宏阔完善。
从创制手法来看,这些古诗词作品“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遗憾的是,每一首歌曲均未标明词曲作者,使得“新声”与“古调”的出处难以一一落实。关于“古调”,钱仁康先生认为《国学唱歌集》中“真正用古典诗歌‘仍其古调’的,只有第十五和第十六曲,即《长生殿》‘酒楼’折的《柳叶儿》和‘闻铃’折的《武陵花》。前者为尺字调(上=C),一板一眼;后者为小工调(上=d),一板三眼加增板。译谱的调高和节拍与原谱不尽相同……”[4]另据钱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无衣》曲调采自美国作曲家萨拉•哈特(Sarah Hart)所作的赞美诗《小小水滴歌》(Little drops of water),《行路难》曲调则采自美国艺人歌曲(Minstrel Song)《罗萨•李》(Rosa Lee)。除以上四首歌曲的曲调来源有明确说法外,其他11首歌曲的情况尚未明确。陈净野在《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一书中说:“据笔者分析,其中一些歌曲的旋律具有明显的西洋大小调的特点,如《繁霜》《离骚》《山鬼》《隋宫》《秋感》等。”[5][P36]这样看来,这里的“新声”显然是指西洋曲调,并且选曲填词是其中重要的创作方式。
选择西洋曲调填入中国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中西结合制曲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一是为时代风潮浸染。唐宋以后,歌唱艺术渐趋繁盛,词曲创作的基本方式便是“填词”,即根据已有词牌、曲牌填入新词用以歌唱,而有些词牌、曲牌就来自异域。李叔同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显然就是这一传统制曲方式的延续。至于大量选择西洋曲调来填词配歌,这种做法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创作中司空见惯。以学堂乐歌的创始人沈心工为例,他于1904―1907年所编的三部《学校唱歌集》中绝大部分歌曲都是采用日本歌调的填词之作。据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后更名为《中国男儿志气高》)的曲调即来自日本歌曲《手戏》。此外,德、法、英、美等国家的许多歌调在当时也被填上中国歌词用以演唱。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惯用手法,我们并不怀疑李叔同的作曲能力(由他作词作曲的《春游》等经典作品便是有力的证明),由于当时学界传播西洋音乐、改造国乐声势浩大,中国古代诗词配以西洋曲调演唱便成为这一时代风潮之下“拿来主义”的特殊产物。
弘扬国学,选曲填词。显然,在李叔同《国学唱歌集》的创作中,诗词位居首要,乐调位在其次。这一创作理念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所言“诗为乐心,声为乐体”[6][P133]的传统观念完全一致,同时又显示着20世纪初叶“西学为体,国学为用”的文化心态。这是学堂乐歌时代中国音乐工作者在这个历史转型关口渴望留住古老文明的焦虑,也是他们在这个文化嬗变关口渴望沟通世界的姿态。
二
时光荏苒,随着“学校”取代“学堂”,“音乐”代替“乐歌”,当年盛极一时的“学堂乐歌”逐渐被人淡忘,《国学唱歌集》也很少再被提及。之后的学校音乐、校园歌曲创作中,古诗词的声音渐趋式微。2006年,谷建芬《新学堂歌》问世,唤醒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也唤醒了一块荒芜已久的艺术园地。
从创作立意来看,《新学堂歌》是作曲家谷建芬在古稀之年献给孩子们的一份厚礼。作为一位音乐工作者,谷建芬因自己曾忽视为孩子们创作而内疚,也为孩子们在流行歌曲的熏陶下异化而焦灼。她曾深情感慨地说:“我身为作曲家,很长时间,我忘了孩子,我惭愧!是孩子们的歌声教育了我,是孩子们给了我许多许多……”“中国乐坛现在每个月有三四千首新歌面世,但3.6亿儿童却很少分到一杯羹。看到电视模仿秀上,孩子们不是唱‘周杰伦’就是‘蔡依林’,我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孩子们的表演痕迹太重了,既不天真也不可爱。”“通过写儿歌,我找到了自己的养老方式。”[7][P40-41]在《新学堂歌》唱片文案中,谷建芬挥笔写下:“亲爱的同学们,古诗词是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像粒粒种子播撒你心田,滋润你心扉。愿你读它、唱它、思索它……”显而易见,《新学堂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并非特别着眼于国学,而是表露着创作者美好的意愿:为了孩子。
在选词方面,《新学堂歌》题材多样,不拘一格:既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励志诗,也有“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之类的闲适诗;既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类的风情诗,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的感怀诗;既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类的抒情诗,也有“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之类的游戏诗;既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活泼可爱的儿童诗,也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之类细腻委婉的情爱诗,等等。从这些作品的选择来看,创作者并未像《国学唱歌集》那样追求古诗词本身完善体系的建立,而是从孩子们的需求角度入手精挑细选。
周玉明在《谷建芬与“新学堂歌”》一文中谈到:“谷建芬挑选古诗词进行作曲的标准是古诗词必须具有韵律、适合以音乐形式来表现。”“谷建芬谱的古诗词歌曲,有一些并不拘限于孩子们的世界,而是孩子唱给大人听的,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带着离别的忧伤凄美。古诗词呈现给我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她不主张为了写成青少年的歌曲,就把其中的感情因素去掉,只取其表面。她认为孩子们能够全面吸收古诗词的营养,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好处。”[8]谷建芬的选题观念颇见个性,并未将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狭隘地局限于“古代儿童诗”的范畴,并不拒绝忧伤的情绪以及沉重的主题,而是在适合音乐表现的基础上关注作品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特别是接收对象――少年儿童生活视野的广阔性和审美需要的丰富性。
从创作手法来看,谷建芬《新学堂歌》从少年儿童这一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入手选词谱曲,诗与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配合,而是密切的融合,作品显示着古今中外跨界意识,同时也体现着曲风的兼容性与创作者个性的辩证统一。
谷建芬可谓中国当代音乐界一株艺术长青树。在她此前的创作中,有《那就是我》《春之歌》《绿叶对根的情意》之类优秀的艺术歌曲,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脚印》之类活泼的通俗歌曲,还有《妈妈的吻》《世界需要热心肠》《晚报歌》之类时尚的流行歌曲。特别是此前已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经验与《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等少儿歌曲的创作基础,此次《新学堂歌》的创作自然容易驾轻就熟了。
谷建芬的每一首“新学堂歌”都有着明确的整体构思意识,能够根据作品的内涵创作相应风格的曲调,呈现出精致优美的意蕴。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之蕴藉感伤,《清明》之清新细腻,《江南》之活泼欢快,《一字诗》之风趣诙谐等等。谷建芬创作的歌曲常被视为“通俗歌曲”,甚至因其广为传唱还被划归“流行歌曲”。事实上,她的许多作品都是“跨界歌曲”――既有“严肃音乐”之特色与技巧,又不失“通俗歌曲”之灵性与味道;常被视为“学院派”,又非曲高和寡,的确难能可贵。在这组《学堂乐歌》的创作中,谷建芬贯有的装饰音与和声手法的运用娴熟巧妙、俯拾即是,颇显艺术歌曲特色;为避免创作与时代脱节,适应今天孩子们的特点,她在创作意加入了吉他、打击乐等元素,使得歌曲包含着流行潜质;歌曲大多一字配一音,既适合童声特点便于学唱,也和古诗词吟诵“一字一音”的作法暗合;很多歌曲采用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歌曲编配中使用了箫、笛、琵琶等民族乐器,或相伴相依,或即时点缀,渲染了民族特色。作为儿童歌曲,这些作品简单易学、琅琅上口,然而这些歌曲又不是同一曲调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丰富细腻的变化,大多还有不同声部的合作,简约而大器,既适于个人哼唱,又可作合唱表演。
谷建芬《新学堂歌》作曲在艺术化、流行化及民族化诸方面都能兼顾,显现出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方式的跨界性。但风格的兼容性并不意味着作曲家创作个性的缺失。恰恰相反,谷建芬的音乐向来以个性为特色:没有对世俗的曲意迎合、没有对功名的刻意求取,清新的曲风、明净的涵质、跳跃的音符、流畅的旋律以及优雅的气息,呈现出的是进取的风貌、健康的心态、对于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以及一颗慈爱之心。她用富于真情与活力的音乐艺术向她的传播者倾诉着人生的信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新学堂歌》在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方面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在立意方面,着眼于文化,更服务于孩子。在艺术方面,以“巨鲸吸百川”的勇气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在兼收并蓄中完成创作者个性的表达。这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艺术宣言,也是他们面对时尚文化与音乐市场接受挑战的勇敢姿态。
从李叔同《国学唱歌集》到谷建芬《学堂乐歌》,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百年间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两位创作者都是在某种危机意识之下选择古诗词歌曲创作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着眼点从文化移向受众,创作手段由选曲填词发展为选词作曲,诗与乐的关系从配合发展为融合,乐风由西洋模式为主发展为古今中外跨界。我们在这一嬗变中觉察到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历程,更在这一嬗变中感受到中国音乐人作为社会文化工作者的执著、勤奋、睿智以及面对挑战表现出的坚毅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李叔同.国学唱歌集[M].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1905
[2]谷建芬.新学堂歌[CD].上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2006
[3]郭长海.中国近代文学史证――郭长海学术文集下册[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钱仁康.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0
[5]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6
[7]刘长容.用高雅的音乐去爱青少年[J].武汉:学习月刊
2007年第3期
[8]周玉明.谷建芬与“新学堂歌”[N]上海:文汇报.2006-
05-31
作者简介:
仇海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前期相关成果:
论文《中国古代歌诗之艺术再生产发展现状分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2期;
论文《琴心琴韵古色古香――姜嘉锵演唱的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评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篇6
在学堂乐歌的创作史上,李叔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其独特的音乐艺术创作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而被当代音乐学界公认为学堂乐歌的首创者之一,并与沈心工、曾志忞并列为学堂乐歌的“三驾马车”。李叔同学贯中西的文化艺术底蕴,使他的学堂乐歌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大的音乐艺术价值,但学界对此关注很少,本文对此做一简要探讨,以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以民族文化熔炼艺术内核
在李叔同创作音乐的时代,中国还没有精通西方作曲技术的音乐人才。那时的音乐人主要从日本学习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他们一般采用日本的甚或西方的音乐曲调,按照曲调形式来填词,这样创作出来的乐歌占到学堂乐歌的大部分。后来,随着创作能力的提升,也开始出现采用中国民间音乐或传统音乐曲调进行创作的,甚至有的音乐人可以自己作曲作词。在这个逐渐学习和转换的过程中,学堂乐歌从创作的根本上就必须融合西方音乐形式和中国文化内涵。因而,学堂乐歌创作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创作者对西方音乐技法的掌握,更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涵养。因为文化是音乐作品的灵魂,而曲调及技法只是形式。李叔同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且天赋文才,因而他在创作学堂乐歌时,非常自然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气质融入其中。李叔同广受赞誉的一点,是他在创作学堂乐歌时对古体诗词的娴熟运用。他的学堂乐歌有不少选题出自中国古代的《诗经《》离骚》,以及唐宋诗词等。例如,标志李叔同音乐起步之作的《国学唱歌集(》结集于1905年6月),在当时维新派一味拒斥传统音乐的喧嚣中,李叔同坚持倡导国学,并主张用音乐来唤醒国民精神,这既体现了他对本民族音乐的自信,也凸显出跨越时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像《祖国歌》和《我的国》这样作品,充满了豪迈的爱国热情。《春游》、《西湖》等乐歌又洋溢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气质,采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内涵与志趣。李叔同的文采风范不仅表现在这些传统的古雅诗词上,而且在民间曲调的采纳上也是信手拈来。譬如他的《祖国歌》和《夕歌》创作中,就都使用了江南丝竹曲牌《老六板》。而且他非常注意保持曲调的节奏平稳对称,从中国音乐的审美习惯来进行构思创作。因而,我们今天广为传颂的李叔同的乐歌,都有一种内在的民族精神和国学文化意蕴,正是这样的音乐艺术内核使李叔同的音乐具有独特艺术感染力。
二、音乐语言质朴简洁
真正的大师不会炫技,李叔同毫无疑问是运用音乐语言的大师,他虽然拥有深厚的国学底蕴,但却以质朴、简洁的音乐语言作为自己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尤其在解除了大量日本和西方音乐之后,李叔同追求质朴简洁音乐语言风格的意识就愈加明显。有时,即使他的乐歌运用了文雅的词汇,但也会保持非常通俗明了的旋律,甚至他会注意选用一些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的西洋乐曲的曲调来创作,以便于人们更容易地记忆和接纳乐歌。而且,他对于本来复杂的外国曲调中的复杂部分,还会选择割爱,以保持器音乐的简洁性。例如,《送别》的原曲是美国音乐作曲家约翰•奥德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选用这首曲调时并未全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了更改。在《梦见家和母亲》一曲中,每句结尾处的旋律都有一个好像长叹一样的强拍上的切分倚音。结尾上带一个切分倚音本是当时很多美国通俗歌曲中常见的一个特点,但李叔同认为这个特点在《送别》的乐歌中显得多余。为了让《送别》的曲调更加简洁精炼,李叔同大胆地将每四小节就会出现一次的切分倚音删去,从而形成了更加明了畅快的曲调旋律。《送别》曲调的成功,对比另一位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工心的《昨夜梦》,就更容易明了。沈工心的《昨夜梦》也是选用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原曲调,他保留了切分倚音,虽然词作也不俗,但在后来的传唱中就湮没无闻。由此可见,质朴简洁的音乐语言对于乐歌的传唱有一定的功用。其实,不独《送别》这样广为传颂的乐歌,就是李叔同创作的其它很多学堂乐歌也都语言简洁易懂,易于传唱。比如旋律欢快而明朗的《春郊赛跑》,曲调源自德国的《木马》。原曲是赫林(KarlGottliebHering,1765-1853)为哈恩(KarlHahn)的《木马》歌专门做的曲。李叔同仿《木马》曲调时,就是看中了它简洁明快的特点,因而创作出的《春郊赛跑》也拥有相同的艺术特性。《春郊赛跑》歌词:“跑!跑!跑!看是谁先到。杨柳青青,桃花带笑。万物皆春,男儿年少。跑!跑!跑!跑!跑!锦标夺得了。”不仅语言简练,而且意兴飞扬,歌唱也给人畅快淋漓之感。李叔同还有很多多声部合唱作品,尽管曲调结构比《春郊赛跑》这样的乐歌要复杂,但仍然不改其简洁洗练的音乐语言风格。他在创作中,切忌沉迷于音乐技巧,而是在整体上把握音乐曲式结构,使之清晰方正,在和声与复调的运用上也力求干净利落,因而形成了李叔同特性鲜明的音乐语言风格。
三、音乐审美意境丰富而深邃
篇7
[关键词] 叔同实验小学;校本课程;人文资源;李叔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1]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学贯中西且于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戏剧、诗词、文学、佛学等方面均有造诣的学者,是我国的先驱者。他的多才多艺,他的伟大爱国精神,他的凡事认真的人格魅力等都是丰富的人文资源。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我校作为叔同实验小学,不断挖掘、开发李叔同人文资源中可供借鉴、吸收的资源,丰富我们的课程内容,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契机。
一、李叔同人文资源的内涵
李叔同人文资源是指与李叔同相关的适用于我们学校、学生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资源,学校整体优化的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资源,与李叔同相关的平湖文化名人等的人文资源。
根据我校实际,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李叔同的人文资源,开展校本课程研究,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实施优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以“传承叔同艺术精神、弘扬叔同文化内涵、开发学生内在潜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研发,以《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编写为核心,在显性课程的开发中,构建了富有叔同人文底蕴的、潜移默化式对学生进行熏陶的隐性环境课程。
(一)校本教材《 芳草碧连天 》
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材的特点是面向学生,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层面来开展学习,这是关键,否则,再精彩的校本教材也会遭遇“退市”。我们经过实践与讨论,初定了《芳草碧连天》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的篇章,从全面了解李叔同出发,编写了14个各不相同的章节。具体为:《书法家——李叔同》《画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音乐家——李叔同》《戏剧家——李叔同》《教育家——李叔同》《文学家——李叔同》《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爱国精神》《李叔同的人格魅力》《李叔同的名号》《名人眼中的李叔同》《缅怀大师——走进李叔同纪念馆》《走进叔同实验小学校园》。
(二)提升资源,完善课程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以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目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同时通过整合学校的多种资源优势,挖掘教师潜力,培养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寻求专家指导、引领课程构建,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升资源,完善校本课程。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课程的构建策略是:
1.放眼整体——局部深化——整体优化
我校校本课程首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同时校本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具有整体性,教学课程设计具有整体化特征。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是利用校本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组织主题活动。章节的实践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放性的活动,通过主题性突出的活动生成新问题与课题,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局部章节内容不断更新、改进、完善,拓展课程的内涵,促进教材、课程在课程价值体系的整体再优化、提升,如图1。
2.核心目标——分层目标——拓展目标
我校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还包括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的主线,教材编写、课程实施始终不能游离于这个核心。
校本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细化到每一个不同的章节来实现,引领了每个章节的核心目标,同时,我们将章节的核心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分层目标。教材是一个范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我校的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不同学生根据不同的需要层次实现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拓展,如表1。
分层目标是通过每个章节中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现的。分层目标在每个章节中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分层目标的设置要关注:
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目标
校本课程所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其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上必须考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目标层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学习单元中包括普及层面的学习,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的活动、必须掌握的知识。 如《画家——李叔同》有:参观李叔同艺术成就专版,了解、知道李叔同的绘画;选择自己喜欢的李叔同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与创作,我跟李叔同爷爷学绘画——点彩画自画像。
在普及层面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水平、能力等设置自主选择的专题性学习,如:选编李叔同美术作品集并设计一幅封面;编辑李叔同绘画作品小报;李叔同“雨夜楼藏画”的研究。
这里既有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还有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而“雨夜楼藏画”等是带有一定深度的专题性问题研究,是学生尝试以问题为核心的美术史研究。
第二,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比如,我们在校本课程分层目标的提出、活动建议的制订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关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这就是在关注课程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关注。
3.初现文本——参与活动——提升文本
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是一个文本生成的过程,包括初现文本的提升和转变。文本提升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围绕初现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文本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第一,初现文本——鼓励教师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初稿
我校是以“叔同”命名的学校,全校老师和同学对于李叔同精神和人文资源具有较大的认同感。因此以此为主题开发校本教材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此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的动员会,鼓励老师根据整体的框架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研究。音乐组的老师承担了李叔同音乐、戏剧的研究,美术组老师从李叔同绘画的早期代表作品研究到出家后笔力遒劲、线条流畅的观音像、罗汉画。有了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叔同人文资源校本教材编写研究的气氛活跃,老师们通过资料查阅编写了《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李叔同的绘画艺术》等10多个章节内容。
第二,实施文本——通过共同参与,在体验性教与学中实施文本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是实践校本课程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是参与、体验,这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基础。校本课程教学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参与,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只是依附于形式的热闹的走过场。“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2]
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是校本课程实践的重要学习方式,同样,鼓励教师的积极参与体验是成功编写、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教材初稿完成后,必须通过教学专题讨论活动、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互动研讨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教材,从而达到丰富完善的目的。
第三,提升文本——实践基础上的专家引领,有效互动与提升。
师生的实践参与和专家引领都是校本课程提升的坚强后盾。我校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多次主动邀请知名教授对教材的内容、史论等进行指导、考证,同时我们重视参与编写、教学的所有教师的体验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馈,这种多元互动增进了我们对教材设计的把握,加深了对教材编写和实践的深层思考。从《李叔同的音乐艺术》《李叔同的篆刻艺术》到《音乐家——李叔同》《篆刻家——李叔同》,书名从《月满天心》到《芳草碧连天》,改变的不仅仅是每一个主题篇章的名字和书名,而是校本课程文本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
篇8
中国沼气学会作为我国沼气领域学术交流的平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间沟通的桥梁,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沼气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新技术与新成果的转化,促进沼气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拟于2011年9月组织召开“2011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拓展沼气技术发展领域,实现资源化高值利用。
二、组织形式
1.主办单位:
中国沼气学会
云南师范大学
2.承办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教育部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生物能源持续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农村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生物质能与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协办单位: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能源研究会农村能源专业委员会
4.媒体支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沼气》杂志社
中国沼气网
三、会议内容
1.交流近年来沼气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
2.交流沼气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最新进展情况;
3.介绍沼气工程示范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成果;
4.研讨未来沼气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方向;
5.开中国沼气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
四、会议时间
2011年9月26―28日,9月26日全天报到。
五、会议地点
本次会议将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具体地点见会议第二轮通知。
六、会议费用
1.本次会议收取注册费1000元/人,主要用于论文集及会议资料编印、会议室和设备租用等。其中,中国沼气学会会员代表800元/人,在校学生400元/人;
2.会议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3.会议期间还将分三条线路,组织参观考察腾冲、大理和西双版纳的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建设情况,相关费用将在第二轮通知中说明。
七、论文征集
本次活动将广泛征集沼气技术和产业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推广应用的学术论文或综述文章,并通过形式审查后,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收录及出版(具体要求见附件)。热诚欢迎沼气领域的会员以及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学生踊跃参会、投稿交流。
八、联系方式
1,中国沼气学会秘书处
联系人:王素平、刘耕
电话:010-59199381、59199382 传真:010-59199383 邮箱:
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人:张无敌、徐锐、陈玉保
电话:13508714255、13888083229、13888821945 邮箱: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附件:2011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论文征集
一、论文主要议题
1.沼气建设与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资源评价、国际经验);
2.厌氧发酵生化代谢机理(微生物生境、厌氧消化基础理论);
3.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及其产业化(新型池、新工艺、新材料等);
4.大中型沼气工程(装置及工艺流程、废弃物处理、技术经济评价);
5.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沼气工业化利用如发电、提纯等,发酵残留物综合利用)。
二、征文要求
1.与会者提交未公开发表过的论文(限5000字以内),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格式要求;
2.论文需按A4纸排版,页边距上下为2.54厘米、左右为3.17厘米,以便于统一装订会议论文摘要集;
3.论文均应用Office2000以上软件排版,并通过电子邮箱发送至:ynbioggas@163,com云南省沼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篇9
作为语文老师,多么希望他的学生也能像自己一样对诗词爱到痴迷,爱到愿意将诗词化作自己的语言和生活的诗意。因此,在诗词的教学中,笔者竭尽所能地将学生带入或典雅幽婉,或豪放洒脱,或悲怆凄凉,或深远空阔的诗的王国,进而带领他们去学习运用美丽的诗词去美化自己语言与生活。
在高中诗词的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上了两三年高中还不懂得如何运用诗词,诗词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永远是那个“囫囵”的整体,学习诗词的最终成效只体现在考试时那六分的默写题,其他地方,如写作及生活中很少用到。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联想与想象去感受诗歌本身之美,整首诗或几句诗。只要学生能领略其中几个意象、几个诗句之美,他们就会因为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诗歌之美,而喜欢了,或仰慕了,由此产生将诗词与自己的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愿望,进而美化自己的语言和生活。
一、意象的运用
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往往是诗词外在的最直观的美,人们接触诗词往往首先关注的就是意象,所以古人在写诗时对意象的选择非常讲究。经过一代代诗人的运用创造,众多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也越来越美。正如林庚在谈到杜甫、庾信将屈原的“落木”意象改造成“木叶”时所说: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在我们的课本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第八专题中,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中用“碧云天,黄叶地”及“芳草、斜阳”等一些具有辽阔衰飒特点的意象来表达羁旅漂泊之情,元代王实甫也在《长亭送别》中使用了同样的意象,以表达崔莺莺在张生上京赴考时,因无力挽留而产生的痛苦之情。而到了清代,李叔同在《送别》中也用了“芳草”意象(“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而只是把“斜阳”换作了“夕阳”(“夕阳山外山”),也许王实甫与李叔同都是受了范仲淹的影响。同样欧阳修的《踏莎行》“迢迢不断如春水”中的“春水”意象,也同样在吴兆的《早春水阁》(“昨夜秦淮春水生”)和李煜的《虞美人》等诗词中出现。
古代的诗人词人尚且学习前人,作为正在学习语言表达的中学生,更应该撷取课本上学到的好词语尤其是诗词中的好意象来美化自己的语言。而这样做成功了的例子很多。2005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江清流》的题目“一江清流”应该来自《虞美人》中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笔者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优美语句——“古木参天,离不开落红”。“落红”是来自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意象。尽管只是一个意象,但用与不用语言的内涵与色彩完全不同:不用,平平淡淡;用了,马上就有了书卷气息。而要指导学生使用意象,方法又非常简单,只要刻意让学生像小学生依词造句一样。
二、诗句的运用
记得《论语》中的《楚狂接舆》篇中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句子,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绝对不是偶然,也许也是林庚所说的“在前人的学习中创造”吧!对待名句,古人尚且可以如此学习,何况我们。
一些学生在古诗文默写题上会得满分,但是仿句及作文的语言却往往干瘪枯燥,高中学了三年诗词,那么多好句,只“赚”到了6分,实在令人惋惜。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当我们美化自己文章的时候,应该教学生学会美化他们的文章。而素材就是课本上的诗词,方法就是让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语言表达中刻意地使用那些诗词中的好句子。
初始阶段,先以古人引用的例句或者老师自己引用的成功文章作为范本来激发学生的引用欲望。如为了带动学生引用,笔者就以自己的文章《约定》中的句子作为模仿语段:“没有与台灯的约定,我怎么会有与张若虚一起欣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幽静与惬意”。学生在羡慕古人及老师的时候,无意间会希望自己也写出优美生动的句子,所以一般愿意学习老师的样子,去引用精美诗词。这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引用,只要他们能够引用,不怕暂时性的出错,甚至“掉书袋”式的引用也不要去打击——毕竟,他们从一句不用到有用的意识了,这也是进步。只是在评讲的时候,要褒扬那些引用恰当、为文章增色的例子,委婉地帮助用得不恰当的同学明白自己的问题。只要能持之以恒地训练,高中三年下来,学生的作文语言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初春,正所谓‘乍暖还寒’时候,我们便会溜出家门”,这是高考优秀作文《绿色生活》中的句子;“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成了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之中。正如一颗欲动的心,在春的照应下勃发一样”。这是2006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中的句子。正因为有了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学习,对陆游《三齿堕歌》及叶绍翁《游园不值》的阅读,有了对其中好句子的引用,才有了学生这样的好句,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句子才使学生的语言不显得平淡肤浅。学生在学完辛弃疾的词后,写出这样的句子:“在滚滚东流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无数英雄形象,被世人铭记……”班里能写出这样句子的学生很多。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用训练之后,就可以训练学生学习化用了,将诗词名句与自己的语言相融合,以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其增加文采,丰富内涵。
按道理,教师的不应该教学生具有世俗的思想,但是教师教书教了几年,学生学习学了几年什么也没学到,大好的时光白白浪费,精编的课本被“坐了冷板凳”,那么教师还有什么成就感呢?所以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不能白上,书不能白买,上了学就要学到东西,买了书就要让它发挥作用。学生学到了诗词且能用到他们写的文章里了,就没有白学,《唐诗宋词》这本书也没有白买。
篇10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 中国艺歌曲 发展 创作概况 艺特征
近代艺歌曲的初步繁荣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第一次喊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引导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批风格清新、自然、朴实、着重表现个性解放和自我实现的诗篇不断涌现出来,为我国近现代艺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歌词。艺歌曲逐步发展成为近代音乐形态中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代中国艺歌曲得以初步发展还得益于我国先后留学欧美或日本学习音乐的留学生,他们纷纷回国投入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创作和建设当中。这一时期,大批优秀音乐工作者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艺歌曲创作领域,在作曲技法上大胆探索,成绩斐然,为中国艺歌曲的形成注入了活力。其中以萧友梅、赵元任、青主为代表,他们把西方的作曲技与音乐理论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大量的兼具欧美风格和中国传统韵味的中国艺歌曲。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一批具备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音乐教育的条件的音乐教育机构的出现,为加强中西音乐的传播和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中国艺歌曲的表演传播和创作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专业音乐院校还主办了许多音乐刊物,如《乐艺》、《音乐杂志》等。中国艺歌曲正是基于以上条件和因素,所以才在20世纪20年代能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艺歌曲的相对成熟
1931年的“九?一八”和1937年的“卢沟桥”的爆发,使整个三四十年代被民族独立和民族贯穿于其中。随着左翼音乐运动的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了左翼音乐组织,聂耳、、任光、安娥、吕骥等人积极投入到左翼音乐运动。因此,艺歌曲创作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大多是反映民族解放斗争事业的。这一时期用音乐作为战斗的武器担负起了历史的责任。音乐工作者还在作曲技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胆的创新,形成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歌曲创作又一新的风格,为中国新兴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充满青春活力的新鲜血液。如黄自的《春思曲》,刘雪庵的《红豆词》,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夜半歌声》等。
中国近代艺歌曲的艺特征
同古代的艺歌曲比较而言,中国近代艺歌曲具备了较高高起点、发展快速的特点,旋律进行与汉语语音相结合、词义与曲趣也得到高度的融合,在题材的选取、音乐创作、作曲方法及艺审美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题材选取上的特征
三四十年代的艺歌曲将创作的视角投向了更具大众意义的社会现实生活,通过这一音乐形式来表达个人对社会与生活的关注和责任感,从而赋予艺歌曲更加积极的社会意义。因而,出现了不同形态的题材,大致有两个基本类型:一是古诗词艺歌曲。古诗词艺歌曲这一类型的艺歌曲,在内容上多直接选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古诗词,内容多表现为直接借用古代诗词来反映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多采用了民族风格对音乐的旋律、钢琴伴奏以及和声进行艺处理,并融入了戏曲音调及古诗吟咏的特点。如青主选用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创作出了艺歌曲《大江东去》。二是新体诗艺歌曲。这一类型的艺歌曲侧重于刻画、摹写作曲家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心理感受做细致、深刻的描写,不仅用丰富的情感表达中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生活、希望的积极态度,透露出的是一种最朴实、纯洁的心态和感情。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萧友梅的《问》、黄自的《玫瑰三愿》等。
(二)音乐创作上的特征
近代中国艺歌曲的艺特征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使东方音乐巧妙的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同时还不失去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多段体曲式结构的中国艺歌曲开始大量出现。如萧友梅创作的《南飞之雁语》,黄自的《玫瑰三愿》等作品采用的就是二段式的结构。再陆华柏创作的《故乡》、青主的《大江东去》、刘雪庵的《长城谣》等则是采用了二部和带有尾声二部曲式。同时还有代表三段体的作品还有冼星海的《夜半歌声》、任光的《渔光曲》和聂耳的《梅娘曲》等。可以说,曲式结构在中国艺歌曲中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甚至是现的中国音乐的发展与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艺歌曲的向前良好发展。
(三)作曲方法的特征
艺歌曲在作曲方法上显得的曲调旋律更加优美典雅,富有表现力。音乐形象也更加准确而鲜明,而且伴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将琴声与人声完美地融合在一体,共同塑造出歌唱的音乐形象。这就要求艺歌曲的表现手段和作曲技法相对比较复杂。李叔同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中有的歌曲还带有钢琴伴奏的五线谱,他从选曲配词发展到真正的创作词曲,实现了音乐作曲创作真正意义上的质的飞跃,并且创作出了不少影响深远的重要作品,如《春游》、《留别》、《西湖》等。
(四)艺审美品格上的特征
艺歌曲在艺审美上更加追求高境界和独特的神韵,在表现上也更加崇尚自由及个性感情的自由发挥,更加侧重于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心形态,反映人类最复杂、最微妙的情感体验。这些艺歌曲有的是直抒胸臆,细致地表达各种微妙的情感,有的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安慰。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寄情寓理的手法都是一种摆脱群众歌曲式的直呼口号手法,从而升华出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眷恋,从而让这些艺歌曲更具艺感染力,更具艺的审美价值。如李叔同创作的《落花》、《晚钟》、《送别》等作品。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